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

散文阅读教学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课程思政即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笔者认为课程思政要与语文课程密切结合,尤其是语文课程,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中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虽然还比较小但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笔者对现有的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整理发现,研究者对现有的语文课程与思政相结合的关注度较高,但是大部分的研究者像如钟佩静[1]等人只是分析了当前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现状以及阐释了为什么要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有些研究者虽然提出了中学语文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策略但是策略大都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如汪海灵[2]《如何予德育教育于中学语文课堂教育》中虽然提到了中学语文要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但是其在做法方面只是强调了教师作为引导者要积极地备课并没有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详细的说明。笔者认为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相结合是必要的,因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可通过阅读教学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一.中学语文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将“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少年强则国强”有着良好思想道德的学生对于社会的建设、国家的发展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从社会层面来说,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网络时代,青少年受网络的影响十分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几岁的孩子刷网络视频打网络游戏。而前段时间的一项调查研究更是引人深思,当问到现在的青少年以后想从事的职业时,回答最多的竟然是想要当“网红”,而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各大短视频网站上,很多孩子成为了所谓的“网红”,各类短视频软件上拥有千百万粉丝的小学生甚至婴幼儿很多,他们把“红”作为了赚钱的手段,这也让现阶段孩子们的思想、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综上两点,笔者认为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思政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如果只靠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那还远远不够。首先从课时量来说,思政课程在大多数学校一周大约是1-2节课,课时数很少,无法深入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从教育的实际效果来说思政课往往对于学生来说太空洞,无法让学生真正的深刻感受。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同作为文科类别并且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两大特点,通过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来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则会更容易的让学生来理解感悟。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潜移默化的做好思政教育

中学语文课程所占比重较大的就是阅读与写作这两个板块,而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与思政结合起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中学教材中课文的主题非常明显,例如爱国主题、传统文化主题、生命主题、美育主题等等。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对文本内容掌握的同时,教师适当的拓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正是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求。

(一)通过经典诗词诵读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来引导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诗词的诵读可以作为用来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载体,因为优秀的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经典,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是其他文体难以拥有的,部编版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许多经典诗词,如《春望》《爱莲说》《乡愁》《过零丁洋》等。而笔者认为,学习古诗词最好的方法就是吟诵,在吟诵中学生便可品味语言,体悟传统文化。如在学习《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赏析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把握好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学生把握好这些点后就更能够在诵读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更能体味古诗词的魅力。通过诵读经典,对话圣贤,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千年文字的力量,让同学们充分领略传统文化深厚而独特的魅力,使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滋润和熏陶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通过精美散文朗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许多优秀的散文篇目,它们取材广泛,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朗读学习这些优美的散文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而散文优美语句背后所透漏出的思想情感更能够引发学生深思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1.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美育作为一项教学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最终培养他们的心灵美、思想美,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才。同时,审美的鉴赏与提高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之一。在中学阅读教学当中有非常多的阅读素材,教师可以从这些阅读素材当中开展美育策略,从阅读素材当中的故事、景物以及人物三个方面为学生解释什么是美,如何发现美,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渐形成[3]。笔者认为散文阅读教学是美育教学最好的途径,因为散文不论语言还是意境上都给人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朗读散文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所以教师在教学散文时就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散文、赏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段等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如《白杨礼赞》中描写白杨树的那些句段就可以单独的拿出来让学生进行朗读赏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文中白杨树的坚毅之“美”。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是贯穿于教育培养过程中的一种思想教育活动。[4]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很多爱国主义的主题的散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祖国的伟大。例如: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全是对祖国大美山河的描绘,包括《壶口瀑布》、《一滴水经过丽江》等,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受祖国的壮丽从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音乐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在音乐的渲染下,更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学语文的很多课文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顽强拼搏、英勇奋斗的精神气节,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土地的誓言》。这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该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之情,作者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如何让学生来体会这种爱国之情呢?笔者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读。学生通过品读文章,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情感,爱国之情也就自然而然的“种”在了学生的心中。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课文,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戏剧

教学文本细读从字面上理解是对作品文本本身进行详细解读,它本是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个专门术语,近年来常被运用到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对矫正语文阅读教学中粗放和模式化的倾向具有积极意义。戏剧是一门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包含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中提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2]戏剧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众多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的戏剧篇目并不多,师生对戏剧学习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如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目前的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戏剧作品的文本细读十分必要。

一.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缺失现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文本细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现今高中语文教学,文本细读在戏剧文的教学中应用较少,易造成这些戏剧作品的教学价值无法充分实现。教师往往缺乏对戏剧类作品进行细致解读,有些教师文本细读教学的方法不够科学,有些教师细读的目的偏离戏剧教学。

(一)戏剧教学忽视教材,脱离文本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去阅读化”倾向较为普遍,究其原因,首先在戏剧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讲授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修的戏剧篇目,并依据高考的考察内容将教学重心放在在戏剧类文学作品的语言、情节、艺术手法等方面;其次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也使得教师用戏剧表演的片段代替文本阅读和文本赏析,课堂上为学生放映戏剧视频,使戏剧教学变得大同小异、索然乏味。还有部分老师采取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的方式,不讲解文本,使整个高中语文戏剧教学逐渐处于一种可教可不教的状态。

(二)戏剧教学形式固化,趋向单一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的教学面貌发生了明显的的改变,课堂不断增添生机和活力,新课标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于是合作、探究成为课堂上一种流行的组织形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教学的本质是教会学生自己学。学是教的前提,学的规律是教的规律的基础。[3]在进行戏剧类文学作品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和小组模拟展演,对文本的探讨却很少,造成了戏剧教学的形式趋于固化、机械和单一的局面。

二.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缺失的原因

“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思想惯性地存在于今天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戏剧文学不是高考考试的重点,且考点难把握,不少教师为了能在短期内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往往把教材中优秀的作品当成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答题技巧的“工具”。在戏剧教学整体被边缘化的前提下,老师自然不再像讲解其他文体作品那样引导学生对戏剧进行文本细读。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新闻、演讲词等类型的文本。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散文类作品,然后是诗词和其它类型的文学作品。相比之下,小说和戏剧类的文本在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小,戏剧作品则是少之又少。。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一个单元是戏剧学习、鉴赏单元,想要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戏剧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很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戏剧鉴赏能力。很多教师缺乏一些基本的戏剧知识,也难以深入品读戏剧文本。其次教师的文本细读水平也有差别,网上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一,教师不加甄别地借鉴,长此以往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再加上教学任务繁重,可支配给戏剧阅读的时间不多,因此戏剧教学被逐渐弱化。

三.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缺失的解决对策

戏剧文本作为与小说、诗歌、散文并驾齐驱的文体,是阅读教学中的必修内容,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它作为古老的文学表现形式之一,重视戏剧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不仅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健康身心的陶冶,更有利于中国文学的全面发展进步。通过对文本细读在高中戏剧教学中缺失的原因分析,可以从外在和教师自身两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在加强师生共同对戏剧教学重视的前提下,引领学生进行戏剧文本细读,更好的学习教材中选编的戏剧作品。

(一)重视戏剧教学,改变固化的教学形式

戏剧教学从形式到内容,能在将艺术美外化的过程中,使人从“智”到“心”全面发展,因此教材编者应该考虑适当增加教材中戏剧选文的数量;此外,有效利用戏剧选修读本可以增大学生的阅读量,促进审美能力的发展。高考命题方面若适当提高戏剧知识的比重,也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戏剧学习的关注。教师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教学中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戏剧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戏剧教学的育人功能。改进戏剧教学方式,避免教学方式单一化,将文本细读与情境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先熟悉文本内容,再对作品从题目到字词句段加以品味,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

(二)提高教师细读文本的素养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第3篇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把握好整体和细节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它又是由很多的细节组合而成。一篇文章、一部著作同样如此。从整体看,一篇文章说明一个事物,反映一个现象,抒发一种情感,但在说明这个事物时,作者可能会把其内部结构分析得很详细;反映的这个现象可能也只是众多现象中的一种;抒发的情感可能会由几件事情所引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做好整体把握和细节研究的关系。比如我们在学习《背影》这篇散文时,从整体上把握就是要读出父亲对作者的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细节上要注意分析几处关于父亲的语言和行为的描写。从背影看,是写父亲的背影,但是作者又是分几次分别描写父亲的背影,从而组合成一个父亲伟大的背影。可以说,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描写,构成了父亲伟岸的身躯,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

在中小学普遍减负的情况下,留给课堂的时间相对较少。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把每一篇文章、每一部作品都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这势必要处理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课内阅读主要是精读,通过课内阅读教学,要交给学生怎么样去读,重点是方法的指导。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方法,学会自我阅读,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欣赏水平。课外阅读是学生扩大知识面,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的阅读。课内阅读应该少而精,课外阅读应该博而杂。这样,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就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情感的迁移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散文教学美文美读梳理脉络体会情感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明确地提出了几点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和速读等阅读方法,增强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学生对作品丰富内涵的领悟能力和对优美语言的品味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散文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大多数都是以散文的形式保存下来。“形散而神不散”是它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重要特点之一。现代散文,是指从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这30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直至今天的散文创作。现当代散文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质朴优美的文字、浓厚的乡土人情、凝重的历史积淀、浓郁的生活气息芬芳着语文教学的原野。这种短小精悍而又富有美感的文学形式,它本应唤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意义的讴歌。因此正确把握散文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和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了解中国文化常识,是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而散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散文大多运用丰富复杂的艺术手法去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独到见解或抒发自我的强烈感情;而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由于文学欣赏能力的关系,对其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难以理解。加之以往的阅读教学只重视文章大意、重点词句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致使学生只懂得机械地记忆知识,连最起码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都不具备。因此,教师在教学散文时,就应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品尝,去体味。笔者认为散文教学可分为三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美文美读

诵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丰富着学生的言语积累,且能增强情感体验,提升语感品位,也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使学生作为自然人的人性得以充分张扬。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和抒情散文,一般情况下不讲究韵律,散文所抒发的感情可以通过朗读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加强散文的朗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思想的感受,提高独立阅读欣赏的能力,还可使他们更好地领会作品的语言,提高运用艺术语言从事写作的能力。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走上欣赏的道路,要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感情气氛),进入散文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中,从文章作者的情感入手,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领略到其中的胜境。

要读好一篇散文,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刘勰《文心雕龙》)任何一篇好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注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要求学生认真理解文章的内容,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驾驭文章。如郁达夫的《古都的秋》,作为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景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情味意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教师应当首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的部分时更要认真体会作者的心意、情怀,要深情并茂,抑扬顿挫,尽量读出作品中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其次,在朗读技巧上,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握重读、停顿、语速、读音的长短变化,音调的升降等。如余秋雨的《道士塔》的第一部分,作者用简练的笔墨渲染出历史的悲剧:一个湖北麻省的农民,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他只是从外国冒险家的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面对这样的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作者写道“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这句中,“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这三个短语应该重读,才能表达作者的无比的愤懑和无奈之情;作者接着写道“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句中,“滴血”应重读,语速应放慢,声调应降,这样才能表现作者在回顾这段历史时痛彻心扉的情感。可见,教师应以文本的思想和感情为依据来指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美文美读,读出课文中的美味来。一些优美的语段,精警的句段,最好能熟读成诵。

最后,在朗读的形式上可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教师范读(可放录音)、学生单个读、齐声读、配乐朗读等。此外,教师还可适当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语言优美,音律和谐,特别适合朗读,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下的月色”等相关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供学生欣赏体会,创设美好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整体感受本文的意境,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形散神聚,梳理脉络

宋人陈师道认为:“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作通盘的考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

散文虽形散,但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全文围绕着“故都的秋”展开,可指导学生先从文中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再找出那些语段具体在写故都的秋的特点,最后再分析文章的其他语段。通过引导,学生很容易找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这三个特点,文章中间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而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另外,还可以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即“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虽然在主体部分集中笔墨写景,但这些景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章因情而起,可根据“情”这条线索,指导学生找出有关情的句子,再逐一分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最后又回到家中。从情到景,复又归情,“不宁静”便是文章的文眼,作者的思绪由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时间不长,但感情却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三、体会情感,品味意境

在散文里,“我”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曾提出:“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可见,散文是一种最适合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散文中的情,往往打上了作者独特的个性、人格的印记,并且往往带有一定的社会的、时代的烙印。因此,我们在品味作者的情感时,不仅要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所描写的景物、意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多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生活经历等写作背景,从而更更深次地把握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文章分三个部分,先谈胡同的起源、发展,再谈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到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汪曾祺先生祖籍江苏高邮,但他久居北京,也算是个老北京人了,对在现代文明进步的大潮中北京胡同的没落,感情是复杂的难言的。对北京人,他是有感情的;对于北京胡同、四合院,他也是相当留恋的;对居住在胡同里北京市民的文化性格,作者是理解和尊重的,因此当面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日趋没落时,作者是深怀叹惋之情的。但作者很清醒地认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必将走向没落,体现了作者的不保守、不顽固,与时俱进的思想,所以作者在文章最后用“再见吧,胡同”来表达迎接时代大潮的一种庆幸而欣喜的感情。

欣赏散文,还要让学生领会散文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真正进入作者的主观世界中,与作者同欢喜,共忧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怀,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第一节,作者史铁生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他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于是,家附近的地坛,便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在这里浸泡了15年,这座故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能够感受作者内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朝一夕的变化,,让作者看到这落寞园子里顽强的生命力,从而让他思考反省着自己的人生,也从思考中得到对生命的感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第一节,看看每读一次,自己理解到了什么,再找出其中写景的语句或段落,看看景物描写中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并展开想象,假如自己现在就是双腿残疾的史铁生,面对这些自然现象时,你会想到什么?有什么感悟?这个环节可使学生走入史铁生的主观世界,体会他的忧喜,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第5篇

摘要:

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特点,通过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主要介绍初中阅读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具体方式,以期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包含地理、历史、政治、科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感情,因此,重视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提高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1]。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一些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一味强调学生的语文书面考试成绩,忽视语文人文性、社会性的特点,使得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改善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把文章的独特之处点出来,引导学生品味、体会语言、意境的魅力,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仔细揣摩字句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品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途径,仔细品读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可以了解作者的个人想法和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感历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共鸣,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春》这篇散文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的好处,促使了解作者惊喜、愉快的心情。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修辞、比喻手法运用的好处,引导学生回忆春风吹拂的感觉,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意旨,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三、利用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文章所创设的意境可以感染读者的情绪,净化读者的心灵,从而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感受、欣赏文章的意境,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阅读材料,营造合适的阅读教学氛围,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例如,在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亲自体验盲人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同情心,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创造优美的阅读教学环境,让学生了解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困难和兴奋,促使学生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珍惜拥有,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想象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4]。例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入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让学生想象仙境的美好,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自然环境、虚拟世界的特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五、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感受美、创造美,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所遇到的情况,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续写文章的结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六、结语

总而言之,审美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合理渗透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庆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95.

[2]胡旭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成功(教育),2012,20:45.

[3]陆太芸.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2,02:6-7.

[4]宋现利.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考试周刊,20011,41:49-50.

作者:何建华 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

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陶冶人的感情,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师更有必要重视审美教育,通过美育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水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增强区别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的、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审美教育这一神圣使命。

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用好教材,挖掘教材蕴涵的美感特征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因此,在教学时,我们除了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挖掘教材蕴涵的美感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指导学生“朗读”,显示作品的语言美。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冰心的《纸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与作者进行感情沟通,从而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2.指导学生“析文”,探究文章的内容之美。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进行理解感悟的核心。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如《春》一文对“春花图”的描写,抓住“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等词语的描写,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等词展开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天图充分展现了出来。

3.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例如《荷塘月色》一文,作者用“泻”“浮”“洗”“笼”等描写月光,不同的动词,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月光之美。引导学生认识琢磨这些词语,他们很容易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如《荷花淀》一文在对话描写上就有较为突出的成就。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认真揣摩、仔细研究,就一定能发现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从而体会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

4.指导学生“感悟”,体味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美。文学作品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在对作品体验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者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以松骨峰战斗、战士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作者与一位战士的谈话三个典型事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通过阅读,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的涵育、思想境界的陶冶、人格结构的美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阅读好书,在优秀作品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阅读好书,就是在阅读中与心智一起成长。读好书,读对自己的成长有益的书,应该作为我们读书的首选。读一本好书,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最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好书是我们内在的生命力量,如果我们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生长,我们也就迈向了死亡。

(三)读写结合,内化践行主体的创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个性差异,设计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自觉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人,从而获得主体的创美能力。语文教学应当通过读、思、议、练、评的训练环节,把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1.阅读思考内化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读,即读书读报,是信息的吸收。学生读通,读懂,读出感情,就能使作品的丽词佳句,优美意境及人物精神,缜密思路和观点主张积累于学生胸中。思,即边读边思。

2.写作欣赏中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写是信息的输出,是信息吸收后转化为内在能力的表现。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把阅读中感受到的美,用文字和图画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过程。总之,在大力提倡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时代,开展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良好的影响,有利于推动整个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都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元甲 单位:贵州省习水县习酒镇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探析

摘要:

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会审美。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美育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整合这些教学资源,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素质教育;教学资源

审美教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人的品格完善,心胸开阔;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融入课堂教学,常抓不懈。语文是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语文课本里的美无处不在;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是美的结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解决语文教学“学生负担过重,效率太低,学得太苦、太累”这个“少、慢、差、费”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地挖掘美,引导学生鉴赏美,使他们在这些文化瑰宝前受到强烈的感染,形成感情共鸣、思想体验,从而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以优美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审美要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里的大量文章文质兼美,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品析语言、加强朗读方法进行审美教育,使情感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中,迅速进入角色。比如,在朱自清的《绿》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开讲:春天给人们无限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以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一九二四年秋天,写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著追求满蕴在对一潭秋水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当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情景中,就会带着对美的憧憬和审美的期待,进入文章的感情世界,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2.通过品析词语内涵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意境。如何把学生领进作品的意境中进而探索其深意呢?靠想象、联想。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词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景增添了异彩:“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现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又如《荷塘月色》是篇诗意盎然、构思精巧、立意高远的散文。学习此文要根据作者描述的荷叶、荷花、荷香等展开联想。比如,欣赏“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这个比喻句,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爱莲说》中的文句,自身体验、想象,用语言描述“出污泥而不染”,宽大、微曲的荷叶的轮廓。通过运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3.在加强课文诵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美

学生不仅有感知美,而且有鉴赏美的能力。同样,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有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根据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欣赏过程,又是一种在创造的过程。朗读者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生活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然后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比如在教《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可以采取表情朗读法进行授课。这篇课文抓住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冬天特有的动人冬景图。课文先总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色。课文中“最妙的是下一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作者在这里写尽了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美妙可爱。济南冬天小山的淡雅、温柔尽收读者眼底。这样优美的语句无需仔细分析和讲解,只要让学生通过有表情的朗读,就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同时充分享受到再创造的快乐。

4.通过作文和书法教学,使学生感知美

作文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观、游记,把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春夏秋冬之美用文字的东西记录下来,体味大自然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审美情感与审美情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渗透美的教育,使学生的视觉在课堂阅读的基础上放飞到现实生活,领略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美;让学生领悟到情感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一个熟悉生活、热爱生活、又对生活富有挚情的人,才能写出精妙的文章。教师平时应提醒学生观察生活中美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美的情感,留意生活中美的形象,然而学生通过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将生活中的这些美再现于习作中,从而逐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除此之外是书法训练。汉字作为方块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本身含有美的因素:线条美、结体美,等等。因此,语文教学实施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书法课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诵读历代流传下来的书法墨宝文字,让学生感知书法的用笔美、结体美、墨韵美,等等,让学生体会书法家在字里行间倾注的情感心志。

5.结语

将美育融于语文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可以教文育人,让学生学会“读书做人”。这正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审美情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本领,更在于鼓动、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教师必须把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看成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这一重任,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培养其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延梅.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国校外教育,2013(23).

[2]陆琨.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12(05).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探究

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受到更多的关注,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锻炼学生语言逻辑思维,提高学生主题阅读能力,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改初中语文理念要求我们通过多途径、 方式引导学生去读书,边读书边进行批注,注重知识的积累,强调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主题阅读习惯,提高审美体验。 当今时代,碎片化阅读的流行给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阅读内容丰富,却导致学生思维手段受限。 主题阅读是符合初中认知规律的一种阅读模式,有着无可取代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根据主题阅读教学实际状况,详细论述提升初中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内涵和重要作用

主题阅读主要是在一定的时间根据同一内容或者主题进行大量阅读,对知识进行优化和整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技巧。 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并不是基于内容、语句和文章结构,对文章简单的对照和比较,而是通过深度解析文章内容,帮助学生深化语文知识。 通过对主题阅读教学的有效树立和总结分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度解读, 帮助学生学习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重难点,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提高学生思维迁移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让教学更加系统化,有条有理。 在经过长期的锻炼后,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掌握速读的技巧。 另外,开展主题阅读学生视野也会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

二、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一)抓住核心思想,提炼主题阅读

在开展主题教学过程中,都有一个相关主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用简洁的语句或者词语对主题阅读的主旨进行概括和提炼,续而开展主题阅读教学,其实,只有将主题阅读核心内涵思想抓住,才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连贯性进行思考阅读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整体性的阅读环境,为后续课外阅读材料的解读提供可靠的支持。 一般来讲,每篇阅读材料中,都有关键性的语句和词语将文章的内在深意展现出来,这是文本材料的“核心”,这个“核心”是深化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渠道, 为读者和作者构建沟通的桥梁,让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所以,教师在开展主题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材材料要求和新课标要求对主题阅读的核心进行总结和提炼,基于现实角度出发对文本材料的核心词进行深度挖掘。比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以“父爱”为主题,引导学生对文本材料中的相关线索进行总结提炼,让学生深度感受到什么是父爱,了解亲情的伟大。 在课外时间,教师搜索和父爱相关的课外书籍,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进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以课为例,总结归纳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采用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教师要掌握归纳学习方法,以此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教师以一单元的某篇文章作为重点开展讲解,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让学生用相同的办法学习其他文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比如在学习初二主题为“人与自然”这一单元课文时,这个单元主要是以科学性的文学作品开展教学,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思考和担忧,教师重点讲解《大自然语言》这篇文章,让学生精读,掌握学习方法,再用相同的方法学习《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等同一主题素材的文章,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的文体是科普说明文,阅读这类文章时, 学生不但要弄明白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还要明白说明文必须有条有理,通俗易懂,学习作者使用的写作手法,明确写作思路和语言风格。 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提前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品味语言,最后拓展迁移,从这几大方面开展教学。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同时在学习同一主题文章时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创建单元教学法,构建知识体系

处于初中阶段,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教学特点,对教学中文本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和调整,以单元为模板开展主题阅读教学,加深学生理解能力,帮助学生能够循序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 《背影》《回忆我的母亲》等课文时,可以构建一个新的单元《父母的爱》。 渗透德育知识,培养学生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感染性和启发性的单元导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培养学生批注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赏析能力

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挖掘主题,只有学生找到文章主题,帮助学生读出情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初中语文教师要科学制定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从阅读中体会学习语文的作用。比如在学习部编版《春》这一课时,朱自清的散文绘声绘色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叹和热爱。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批注,本篇文章主要围绕“春”写了几个部分,掌握课文分层次描写春景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感受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体会描写细致、情感丰富、语言生动精炼的好文章,对于好词好句进行摘抄,找出文中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深入春的艺术境界中,为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盎然的生机所激励。培养学生批注的好习惯,能够赏析语言,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经常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提高批注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五)实施多元解读,创新教学主题

主题教学模式应该是灵活多变的,不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在多元解读课文时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思想和价值取向。 初中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适当的情况下,多鼓励和赞扬学生,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对学生幼稚和不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纠正和引导。 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元解决阅读文本内容,选择正确的价值导向,能够发现文本中的人文内涵,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在阅读中能够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提高学生语文基本核心素养。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以单篇课文开展教学内容,教师要积极运用阅读主题教学,将语文学科和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财富。

(六)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兴趣

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上资源还有课外资源,将课内外资源进行有效结合,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活动,走进社会,在生活实践中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加强学生的感悟,还能够实现以读促写的教学目的。 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多样,比如报告会、演讲、辩论比赛、戏剧表演、参加博物馆、浏览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 从时事新闻到家庭生活,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教学课堂,丰富学生情感。 教学课本上的教学资源有限,教师可以围绕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为学生推荐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籍,开拓学生眼界,锻炼学生思维,让阅读教学更加精准,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鲁迅,教师上网搜集其他鲁迅的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呐喊》《朝花夕拾》《彷徨》《藤野先生》等,从不同问题类型的文章去了解鲁迅,深度挖掘作者的人文价值取向,储备更多语文知识和技巧。 再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部编版《我爱这片土地》这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爱国精神,加深学生对本篇文章热爱国家和土地的感悟,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利用信息技术查阅相关视频, 观看战争纪录片或者到展览馆参观发展历程,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真实想法,进行记录,以“我爱家乡”为主题写作并上交作文,通过实践活动,不但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三、结束语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第7篇

语文教师若想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体悟很重要,以下是提高学生阅读体悟的几种常见方法。

(一)问题式阅读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故只需为其提供相应的阅读方法,便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套体悟模式,提高阅读质量。问题式阅读指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在阅读中发现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理解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找到想要的答案。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荷塘夜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提出几个问题“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中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作者为何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并进行深层次思考,从而能够更快、更准确、更透彻地掌握文章主题,提高阅读效率。

(二)探究式阅读教师可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年龄特征及性格特点,为其布置一些探究式阅读研究课题,让他们通过阅读课内外文本寻找答案。探究式课题的答案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会有不同的感悟,所得出的答案也各具特点。这样的阅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起自己的阅读模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三)体悟式阅读由于文学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丰富性的特点,加之不同读者具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容易产生不同的见解。正是因为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风格及模式。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选择一些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小说等教学内容,让学生去阅读、体悟,并适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其形成自己的语感及阅读模式,从而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追求学科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合格教育者的目标。以下主要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一)注重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课本及教材知识有限。如果只是依靠教学中的阅读材料,很难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目标。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注重加强学生的课外延伸阅读,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水平及能力。比如,在学习完《林黛玉进贾府》该节内容后,教师可建议学生自己课后去阅读《红楼梦》,对整部著作有更多的了解,并让学生谈谈对整部小说的看法,尤其是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还能拓宽知识面,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从而有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最终也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

(二)注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阅读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培养学生得独特人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想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做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在完成相应的阅读后,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写一篇读后感或其他形式的文章。在写作中,要求学生能够把阅读文本时学到的写作技巧、优美语言等知识灵活运用到写作中。通过这样,学生不但能掌握阅读中的重要知识,还有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实现双赢的目的。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第8篇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这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在追求成绩的“功利化”的今天,阅读虽被重视,但很多教师又对其视而不见。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从小学生的基础知识抓起,从兴趣的培养着手,充分利用好教材,注重方法的指导,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由此逐渐提升其阅读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提升

阅读能力是语文的四大能力之一,从小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阅读能力是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从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着手,充分利用好现有教材,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密切联系生活,以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1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不竭动力,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促进主动学习。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是多种方法结合并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种方法中进行尝试:一是用故事留有悬念给学生,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给学生讲述一部作品中的故事,当讲到精彩的地方时,教师戛然而止,把故事的高潮部分保留下来,告诉学生要想知道主人公的最终命运,请阅读作品原文。这样对学生有了吸引力,他们都会怀有好奇之心去阅读作品,从而能够对阅读产生兴趣。二是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激趣。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去完成,在下次上课时让学生概述一下阅读的内容,由于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态,这样的问题必定能够引起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在下次的阅读中定会更加积极和专注。

2学会对阅读内容的选择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阅读内容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小学生学会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让他们挑选自己感兴趣,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精神营养的文化精品。教师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引导:一是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精读课文。课文中所收录的文学作品诸如那些古诗、寓言、童话和一些散文等,不但是语言的典范,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些都值得学生反复阅读和反复体会。此外,与教材配套的辅助阅读读本也是重要的阅读素材,可以让学生列入自己的读书计划。二是在现代社会中,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诸如手机、电脑等,与其一味“封堵”,倒不如进行放开,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收看内容的指导,让学生多读一些优美的散文,多看一些励志的小故事,以此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3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做任何事情,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如此。在阅读教学中,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懂得读,如何把握作品的主旨。当然,这些方法的运用也要具体看是什么情况下的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哪怕是自学的篇目也是需要精读的,这时教师就要让其掌握精读的方法。在学习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例如,在学习《女娲补天》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深入到课文当中:女娲是谁?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怎样进行补天?女娲补天的结果如何?这样一系列问题基本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且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会更加注意文章的细节,也会更深入地进行思考。而对于课外自读的内容,阅读重点则可以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重点分析人物的性格、事件的影响,以及给我们的启示等。但要注意,不管什么样的阅读,都要重视对文章思想性的思索和文章语言的积累。

4通过阅读进行再创作

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中,通过阅读让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进行再创作是阅读能力训练的有效方法。因为学生对一篇文章进行阅读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想法,也就是有了一定的观点,学生势必会把这些想法表达出来,而最便利的表达方法就是进行写作。这样学生表达完后,若对文章中的某个人物或环节认识不够,或者某个细节有了遗漏,就会促使其回头再去翻阅作品,这样对阅读内容就会把握的更好。同时,写的内容肯定是学生思考的结果,也就是说通过写作,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将会更深刻,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尝试写作,写一写自己印象中的杨梅,写一写自己对家乡景物的热爱等。

5依托教材兼顾

课堂内外教材是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有效载体,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依托。教材的选文具有典范性,阅读教学必须充分利用好学生手中的现有教材。教材的使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教材作为“样板”,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层次;二是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依托教材和教授的方法,兼顾课外,把课外阅读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例如,在学习了《蜜蜂引路》这篇课文后,为了让学生对蜜蜂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这部作品既能给学生普及科普知识,同时又具有优美的文学性,非常适合学生去阅读,学生为了知晓更多的昆虫的秘密,也就能够投入其中。

6结语

总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基础知识、兴趣培养、阅读方法等都是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予阅读教学足够的重视,更要尊重教学规律,不急于求成,把阅读能力的提升落实到学生实实在在的阅读行为上。

参考文献:

[1]伏凤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9).

[2]程大妹.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J].成功(教育),2013(20).

[3]张海波.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验[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