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

普惠金融论文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第1篇

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然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任何在金融机构的工作经历。另外,由于金融学博士相对比较稀缺,但高校门槛友都要博士学位,因此农业院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原专业并不是金融专业,甚至也不是相近的专业。其他专业对口的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却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只能是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农业院校的课题大都属“农口”,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平台的缺乏,几乎没有纯金融的课题,参考大部分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基本都围绕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方面,结果就是科研脱离教学,不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也不能及时将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反馈给学生。

1.1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包括三部分,实验教学、基地实习和毕业设计。农业院校基本上都建设了金融模拟实验室,但硬件因缺少投人普遍存在服务器落后,计算机老化的现象。就软件来看,证券投资分析软件比较成熟,但要购买相关的实时资讯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很多院校为了节省经费就采取压缩实验学时的办法。而商业银行和保险等相关软件虽有产品,但其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保密性比较强,实习单位接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接收也不会对实习生进行业务操作的培训,更不会让学生亲自上岗操作。金融学专业虽为农业院校的非核心专业,但招生人数却远远高于其核心专业,因此在毕业实习阶段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只能由非金融专业的教师作为其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这就造成“学”与“用”不相匹配,学生用四年的时间学习金融,而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却是非金融领域,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

1.2学生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金融行业从业资格证种类很多,有证券、银行、期货、基金销售(主要针对银行)、保险等。以下是笔者对某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2009级学生已取得职业资格证的调研结果。从上图来看,学生对资格证的重要性并不陌生,但从考取结果来看,学生并不偏好跟自己专业联系更为紧密的资格证。其中,81%的学生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该行业工资水平较低,从业难度大。而事实上,金融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已连续几年跃居全国第一的高位,近五年我国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见图2。从上图来看,金融业平均工资水平除了2006年稍低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外,一直领先于其他行业。还有96%的学生认为考取会计从业资格对以后的就业更有帮助;另外,少数学生对金融专业不感兴趣。从生源角度看,农业院校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更高,平时接触金融有关方面的机会较少,甚至学了《证券投资学》后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股票和基金,所以会有部分学生对金融业完全不感兴趣。这说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除了金融理论和专业实践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尤其是农业院校更应如此。

2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重建具有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

2.1.1增设农村金融的相关课程自2005年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提出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内涵后,农村金融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市场也函需农村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但只有中国农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在金融学硕士培养阶段设有农村金融方向,开设了相关的农村金融课程。一方面有农村金融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其专业核心竞争力,建议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阶段就开设农村金融相关课程。例如,取消以往为了体现农业院校特色而开设的《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取而代之的可以是《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和《合作金融》等课程。

2•1•2细化金融学专业方向综合类大学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大金融”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国际型人才,而农业院校则应该扬长避短,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了解到国内高等院校对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虽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综合类院校和财经类院校已经考虑到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将金融学专业方向进行细化,着力培养专业人才,而农业院校则远远滞后于其他高校。建议农业院校在结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除了设置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专业方向以外,更应该增设农村金融方向,体现办学特色,为农村金融机构培养应用型人才。

2.2注重对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农业院校应积极创造机会,定期安排教师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进修,还可以聘请金融机构的员工作为兼职教师,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另外还要加强与其他院校金融学专业之间的合作,定期选拔骨干教师到国外或国内知名院校访学进修,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科研带动教学,形成良性循环。逐步形成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3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

2.3.1建立全真实验教学体系全真实验教学体系即创建全真实的职业环境,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亲身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将实验室改造为银行营业大厅、券商柜台等等,学生可以分批、分角色体验不同的职业分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要注意金融实验的时间安排,证券投资分析类的实验由于要使用实时行情来进行分析,所以该实验安排就要跟证券交易所的开市时间一致。最后,农业院校还应在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实验室对外开放和资源共享。

2.3.2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真正实现“岗位实习”由于金融行业的保密性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难度就比较大。农业院校应当聘请已在金融部门担任领导的校友兼任客座教授,充分利用这样的人脉优势,与金融部门共建实习基地。可以尝试职工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学生传授职工专业理论,学校与金融单位之间建立起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才能保证实习基地的稳定性。

2.3.3尝试改变毕业实习的考核方式农业院校目前的毕业实习考核方式主要是撰写毕业论文。既然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于农村金融的专业人才,不如尝试取消毕业论文,而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实习项目撰写实习报告更为可行。

2.4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金融学专业不仅应该是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应该是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建议大一、大二不分专业方向,共同学习金融专业的各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三再按照学生的爱好、专长进行个性化培养,帮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其次,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金融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专题讲座,以自身的真实经历感染学生。再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人人才培养方案。

2.5积极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一直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本文通过对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结构特征董事会构成员工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五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对深化我国金融机构改革,特别是证券投资机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结构特征

(一)美国投资银行股权结构极为分散

一是在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结构中,虽然机构投资者股东占有多数,但股权却被众多的机构投资者所分散我们选取2000年9月12日总市值排名前5位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添惠高盛美林嘉信雷曼兄弟来分析,可计算出这5家投资银行的机构投资者股东(加权)平均持股比重为49.3%;它们由数百个甚至1000多个机构投资者拥有如摩根士丹利添惠的机构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为54%,这部分股权分散在1822个机构投资者手中

二是个人投资者所拥有的投资银行股权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十大投行的个人投资者平均持股比重为53.5%,远远高出S&P500公司的个人投资者平均持股比重42.8%,其中高盛的个人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高到86%;TDWaterhouse-GROUP?熏Inc.的个人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更是高达95%

三是投资银行的股权集中度较低在美国前五大投行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超过5%的只有一家,十大投行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超过了5%的也只有3家;其中高盛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仅为1.72%;TDWaterhouseGROUP?熏Inc.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只有1.52%前五大投行中只有美林证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较高,为13.35%如以投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重作为股权集中度的衡量指标,则美国五大投行的平均股权集中度仅为15.6%;TDWaterhouseGROUP?熏Inc的股权集中度为3.34%,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股权集中度为4.56%

(二)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具有高度流动性

美国投资银行绝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其发行的股票大多是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交易的活性股(即扣除公司高管人员和员工的内部持股持股比例达5%以上的股东所持股票以及其他在交易上受到限制的股票后,其余交易比较活跃的股票)在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中,活性股(加权)平均所占比重达到74.9%其中摩根士丹利添惠的活性股比重高达98.2%,美林证券的活性股比重为82%而美国十大投行中的活性股平均所占比重为68.8%由于股权比较分散,美国投资银行的股东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常常大于其可能获得的收益,因此股东更倾向于通过在市场上“用脚投票”来间接参与公司治理

(三)美国投资银行推行员工内部持股制度

为了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美国投资银行除采用高工资高奖金对员工进行短期激励外,还普遍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来对员工进行长期激励通过内部职工持股使公司的高成长性与员工的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从制度上保证了投资银行长期稳定发展内部持股大多是发起人持有或实施长期激励策略(如员工持股计划)而产生的,这部分股权的流动大多受一定限制,反映了经理层和员工持股计划等激励约束机制在治理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10大投资银行的平均内部持股比重为11.9%,前五大投资银行平均内部持股数为24.9%,其中高盛内部持股比重最高,达78%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上的银证分业管理法规上的限制以及机构投资者对组合投资策略的偏好,美国投行的股权极为分散在这种高度分散化的股权结构下,机构投资者股东由于本身的短视性信息和专业能力的局限性参与治理的成本约束及其公共产品特性,一般不太愿意积极主动的直接参与投行的公司治理,而采取买入和卖出股票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投行经营效益的评判,使投行的股权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二董事会结构

作为公司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美国投资银行的董事会和其他行业的公司董事会一样,负责公司的日常决策同时,由于美国投资银行内部不设监事会,因此其董事会还兼有审计监督的职能一般的,美国投资银行董事会具有以下特征:

(一)美国投资银行中独立董事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投行不专设监事会,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人数较多,独立董事成为监督公司经营管理的主力如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董事会中只有两个内部董事,美林证券帝杰则只有3个内部董事对独立董事的数量规定,如NACD(1996)要求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实质性多数”;美国加州公职人员退休基金(Calpers)的《美国公司治理原则》甚至采取了更为极端的准则,认为最“理想”的董事会构成中,CEO是唯一的内部董事,其余完全由外部董事构成同时,美国投资银行董事会的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这实际上表明了独立董事可以履行批准管理者薪酬选择决定公司审计师独立与审计师商讨有关会计和内部控制事宜挑选董事会候选人等职责

尽管美国投资银行中的内部董事所占比重很小,但这些内部董事在公司内一般都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如摩根士丹利添惠的两个内部董事,一个是董事长兼CEO,另一个是首席营运总裁COO内部董事身居要职,一方面有利于董事会所进行的公司重大经营决策活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美国投资银行董事会与公司经理层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这有利于减少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摩擦,但不利于董事会对经理层行使有效的监督和制衡

(二)美国投资银行的董事长普遍兼任CEO

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董事长和CEO都是由一人担任,在美国十大投资银行中,董事长兼任CEO的比重高达70%,同时,多数董事长在董事会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核心作用,副董事长则辅助董事长工作

(三)董事会下设各委员会以协助经营决策并行使监督职能

美国投资银行的董事会大多设有以下三种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的负责人主要是独立董事①审计委员会:负责督察公司的内部审计程序财务控制及存在的问题,并和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督审计相结合,保证公司的运作和财务报告等满足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②薪酬委员会:制订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和分配方案;③提名委员会:对内部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评价如美林证券董事会下设稽核与财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管理发展及薪酬委员会等这些委员会一方面为董事会提供管理咨询意见协助行使决策与监督,另一方面也对公司内部管理的改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激励机制

西方国家投行一般都制定了明确的薪酬激励政策激励机制采用了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和期限互不相同的多元化金融工具,激励机制公开透明,形式灵活,并通过这些不同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以达到最佳激励效果美国投行的激励机制具有以下特点:

(一)激励机制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重点倾斜

美国投行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重点激励,给予他们极为丰厚的待遇以董事长兼CEO的现金收入为例,1999年度,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董事长兼CEO(Purcell,PhilipJ)总收入达2109.7万美元,其中工资收入为77.5万美元,奖金1211.3万美元,股票期权等其他收入为821万美元五大投行的董事长兼CEO总收入平均为1752.4万美元,其中工资收入66.5万美元,奖金收入982.18万美元,股票期权等其他收入703.76万美元

概括起来,高管人员的收入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奖金数额远远超出工资总额,美国5大投资银行1999年度董事长兼CEO的奖金平均为其工资的14.8倍;其中高盛董事长兼CEO(Paulson?熏Jr.,HenryM.)的奖金是其工资的53.5倍

二是股票期权等其它激励性收入在现金总收入中占有很高比重,美国前5大投资银行董事长兼CEO的股票期权等其它收入在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高达40.2%

三是对高管人员的股票期权激励程度总体较高主要表现是高管人员手中持有的大量尚未实施的股票期权例如,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董事长兼CEO除已实施的股票期权外,手中还有到期尚未实施的股票期权316万股,未到期不可实施的股票期权49万股,加上已实施的股票期权44万股,共获股票期权409万股,占公司发行在外股票的0.36%;雷曼兄弟董事长兼CEO的这一比例更高达1.77%

(二)激励形式多样化

如美林证券根据员工在公司的不同职级不同服务年限不同工作特点,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奖励计划,使员工从进入公司到离退从年轻新手到资深专家都能享受不同的阶段性激励

(三)激励目标长期化

美国投资银行普遍采用即期激励和远期激励相结合注重引导高管人员行为长期化的激励机制如美林证券在保证员工基本薪酬不低于本行业平均水平的前提下,利用不同期限的金融工具进行组合设计出以中长期为目标的激励方案美国投资银行采用的这种激励机制,使公司的成长性和高管人员普通员工的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保证投资银行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四监督约束机制

美国投资银行不设监事会,投资银行对经理层的监督约束机制一般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类似的调查稽核委员会,部分地代行审计监督职能二是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美国的证券立法对包括投资银行在内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做了较详细的规定,公司必须披露的重大信息包括:公司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计划;公司股权结构及其变化;董事和主要执行官员的资历信誉和报酬;与雇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有关的重大事件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经理层的一种制衡约束手段,也是对公司进行市场监督的基础,它使经理层的管理策略经营行为及经营成果始终都受到市场的评判,是对内部人控制的很好的外部市场制约三是外部市场监督与制约投资银行经理层的管理策略经营行为及最终的经营成果都要接受市场的评判投资者会根据自己的评判采用不同的投票方式公司业绩和股价的不良表现可能会引发公司被收购兼并的危险,公司的经理层也有被取而代之的职业风险这是对经理层滥用权力实行内部人控制的很好的外部市场制约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16361637年荷兰郁金香泡沫破灭到最近的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从这些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来看,有些危机(如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在爆发之后可以使危机发生国的经济迅速复苏,而有些危机(如19981999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却使危机发生国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萧条甚至衰退之中。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因为资本账户的高度管制,亚洲金融危机没有传染到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其稳定性没有造成重大影响。论文百事通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参加比赛(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人为割裂),所以没有输掉比赛(国内金融稳定性未受重大打击)。然而,时过境迁,这种侥幸或运气恐怕难以为继:第一,我国已经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的金融改革已经提速,长期积累的隐性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并释放其积累已久的破坏能量;第二,由中国加入WTO导入的金融开放,在建立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的同时,也为国际投机商的攻击和国际金融动荡的传染提供了可能的通道,并由此可能触发国内金融危机。2OO2年中央党校进行过一次调查,这次调查总共涉及104名高级政府官员,当受访者被问到什么是未来1O年内中国最大的威胁时,几乎2/3的受访者提到了金融危机。

二、金融危机种类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1)货币危机(CurrencyCrises)。(2)银行业危机(BankCrises)。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金融市场严重动荡,市场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整个经济活动受到影响。(3)外债危机(ForeignDebtCrises)。一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不能按期偿付所欠外债,不管是主权债还是私人债等。(4)系统性金融危机(SystemicFinancialCrises)。可以称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的同时或相继发生。

三、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

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些普遍因素主要有:本币的高估、赢弱的银行和非银行监管、过高的短期资本流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因素也足以引起金融危机。

可以看出,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复杂多样,且随着金融不断发展,危机的原因也呈现出多变性,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主要是以下三点:

(一)金融交易交割的分离

金融的首要功能是通过转化闲散资金的用途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优化资源分配的同时,金融交易与交割的分离(如期货、期权市场)为金融危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金融的这种过度发展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金融交易与交割的分离(如期货、期权市场)为金融危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增多,更为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金融各个环节在时间空间上的分离增加了市场上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因素,当风险因素不断累积,偶尔出现的突发事件就很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金融创新有分散风险的作用,但本身并未将风险消除,而当金融创新过度膨胀之后,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的集中爆发,将使金融风险呈几何级数的放大,金融创新的负作用已不容忽视。2007年突然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现在已经被公认为是美国过度金融创新“惹的祸”。(二)经济周期的波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周期性的扩张与收缩,必然伴随着金融周期性扩张与收缩,从历史经验上看,积累金融风险,经济收缩往往带动金融收缩,暴露金融风险。经济周期的存在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外部环境。马克思更把金融危机看作是经济危机的表面形式。以1992年英镑危机为例,当时英国正处在经济周期的顶点,通货膨胀高企,英国政府选择紧缩政策力图使经济“软着陆”,然而德国在东德回归后的经济扩张使得英镑难以承受降息带来的副作用,最终导致英镑脱离欧洲货币体系。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是由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引发,但现在看来,亚洲各国在楼市和顺差大规模扩张后,经济已面临周期性回调的需要。各国政府没有提前做好应对之策,最终招来国际金融大鳄的袭击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亚洲金融危机有着本身的必然性,尽管它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三)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是金融活动中十分现实的问题,它是造成金融风险的外部条件。金融领域中理性人之间的博弈行为尤为突出,心理预期的多变、契约的不完备性、信息的不对称都使经济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以及国际政治局势的不安,更加增添了这种不确定性。一旦金融危机出现苗头,“羊群效应”将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而国际评级机构(如标普、穆迪、惠誉)调降危机国度评级和国际金融大鳄(如英镑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时的量子基金)的“煽风点火”,将使危机进一步迈向失控境地。

四、结束语

伴随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引发金融危机的新因素不断出现,金融危机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而理论认识相对实际情况不可避免的存在滞后性,往往只能对已经发生的金融危机做出事后解释而无法对新情况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新晨

研究金融危机,目的在于预测、防止或者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而事实证明,金融危机理论在这方面的作用似乎微乎其微,其有用性受到怀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危机理论毫无意义,它还会伴随金融发展不断发展完善。有必要指出的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复杂性,各种金融危机理论都存在着片面性。有些理论甚至存在着彼此矛盾的情况。如何在我国实际情况下应用发展这些理论才是金融理论研究者和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KaminskyG,ReinhartC.TheTwinCrises:theCausesofBankingandBalance-of-PaymentsProblems[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9(6):473-500

[2]王春峰,金融危机一理论与模型[J].天津大学学报,2002,(3):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一流课程;教学创新;EFA模式

一、课程教学创新的目的与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思政引领根本任务需要重视课程教学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会议精神时[1],为了实现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在课程教学环节、全方位、科学合理地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强化“四个自信”和改革获得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综合素质优秀,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目标,需要我们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创新。

(二)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要求课程进行教学创新党的十八以来,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工作重点之一。2020年5月11日《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更明确指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2]”中央银行的地位与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因此,中央银行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如何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等方面适应国家社会的新变化、新需求,就要求进行教学创新。

(三)课程定位与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教学创新方案来有效匹配中央银行学是以中央银行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视角研究现代经济和金融运行规律,探讨其发展机制。从课程定位来看,该门课程融合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等专业基础课,学科交叉程度高,体现出高阶性、复合性特点。从教学内容上看,既有中央银行制度、货币政策等相关理论,又涉及国内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的操作实践与比较分析,因此又集国内外实践性与前沿性于一体。为了更好地体现上述特点,需要依托教学创新设计和手段。

二、解决的“痛点”问题———“为什么学、怎么学及如何用”

在对历届学生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后,结合课堂教学中的长期观察,同时走访用人单位,综合三方面情况,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有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等问题。溯其本源,可归结为:“为什么学、怎么学及如何用”的痛点问题。即,在学习前,学生们缺乏学习兴趣,不知道为什么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不知道该怎么学?在学习结束或工作生活中,学生们缺乏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不知道该如何用?这三个痛点问题几乎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和所有课程,并形成了周而复始、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关系,即:不知道为什么学—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弱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行为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实践运用能力的提升—最终再次弱化学生学习的获得感,降低其学习兴趣。分析痛点问题产生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没有及时调整匹配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的变化根据学情分析,从2018年开始,全国高等教育步入00后生源时代,其无论在生源地、受教育程度、形式,还是性格爱好、对未来的人生规划上都与以往学生有明显不同。以某大学大类招生后分流的金融专业为例,学生整体普遍呈现成绩优异(经管大类前25%)、学习能力强、对未来有明确继续深造的意愿等特点。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表现出更高期望和渴求,对学习难度、学习强度也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一旦他们的需求和规划与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资源之间存在不匹配,就会迅速体现出学习兴趣降低。同时由于有限的知识与经验认知,他们在课程学习方法上也容易产生茫然和盲从性。

(二)教学内容因循教材章节,容易导致知识学习“过时与局限”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处于跌宕变革阶段,赋予中央银行学课程更新、更广、更深的教学内涵,同时也提出更高的培养要求。因此,遵循教材原章节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内容编排,一方面更新速度慢,难以体现新的前沿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缺乏真正有效的贯穿与融合,容易断章取义,片面化和孤立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形成基于开放、系统、动态的视角下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影响教学效果。

(三)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全面、动态、客观反映学习效果长期以来,许多专业课程基于操作可行性原因,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方式来进行课程成绩的认定。虽然会小幅度调整平时与期末成绩的构成比例,但本质上还是“出勤+期末考试”———轻平时,重考试的考核形式。学生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脱节、学完就忘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手段进行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如何确定,同时如何最大程度调动每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全面、真实、客观地衡量每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一直是比较困扰的问题。此外,教学方式、手段、教学资源上的单一性也会在学生兴趣调动、课堂参与、学习能力拓展等方面,产生抑制性作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平台的运用,就显得极为必要了。

三、课程教学创新设计思路及举措

(一)教学理念

依托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构造“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强调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获取知识及操作实践能力的同时,在独立探究中感知,在感知中自悟,在自悟中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自身知识结构的构建中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传授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中央银行是否应该进行金融监管?中央银行是否应该拥有独立性?通过抛锚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同学们在具体问题情境下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深化。采用EFA教学模式。即将学习模式分为探索(Explore)、翻转(Flip)、应用(Apply)三个部分或步骤[3],进行推进式学习,克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个体差异,制定挑战性研习任务,最终达成“两性一度”的教学目标。

(二)设计思路

1.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学与研并举,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兴趣点、发展规划、学习环境、学习感受等方面进行学情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根据中央银行学相关理论及实践,挖掘思政元素,并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重构教学与研讨模块,保证学习内容的思政引领、前沿性和深度;最后,落实教学大纲与教学环节的安排与衔接,教学组织过程的具体开展形式和设计,同时结合学生兴趣,延展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及写作,培养科研能力等。2.考虑学生习惯及偏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及平台,支持“教与学、学与研”明确教学资源的来源、形式与内容;可采用的教学手段与工具;构建线上与线下教学信息资源平台[4]。具体通过:课程微信群与课程相关的文献学习资料,帮助学生通过补充资料对课程有更有宽度和深度的认识。通过网络资源及热点梳理,督促学生开阔视野,多渠道学习知识。通过视频资源(中国MOOC平台和相关纪录片、课程PPT等),帮助学生进行课程自主学习。通过点对点针对性辅导,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专业期刊文献资源,并辅导完成研究性选题及写作。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强调“协作学习”在相关知识模块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任务或问题驱动下,建立学习小组(4人为单位),开展后期研学。而协作学习不仅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小组与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在后期也可考虑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同专业跨课程的基于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学习等。4.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利用小组作业、课堂展示、课后交流、量表设计等形式,开展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学习效果评价,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利用,真正体现过程考核的重要性。同时也应重视分阶段监控教学过程,调整教学计划,改善教学效果。

(三)教学创新的具体举措

1.教学目标重构———解决“为什么学”

(1)知识目标实践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宏观金融学素养,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中央银行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从事中央银行工作的实际业务能力,熟悉中央银行的各项业务运作;提高对经济和金融调控的认识能力,达到中央银行学课程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目标。(2)能力目标具体化通过“基础理论学习-教学资源拓展-科研素养提升”的模式,以文献、视频资源、案例、课程QQ群作为辅助学习资源或平台,为学生提供互动交流、协作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通过对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完成分析报告或工作论文的撰写,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激发内在的研究潜能,逐步构建良好的科研素养。(3)价值目标思政化结合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典型案例等,在课程内容中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家国情怀、创新思维等元素,在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的同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发展形势与国家历史使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与强国志,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与文化素养,帮助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5]。

2.教与学的内容重构———解决“怎么学”

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按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根据“适应匹配、两性一度、无重复性、弹性可拓”四大原则,对中央银行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最终形成四大弹性模块,突出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内容:中央银行制度基础理论:包括中央银行制度变迁及其规律性,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形式、职能、权力分配及其与政府行政关系等问题。中央银行业务模块:包括中央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及其他业务、资产负债表分析等内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模块:包括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一般及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等问题。金融稳定与金融监管:包括国内外金融监管最新理论与实践、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框架等前沿问题。每一模块视内容不同,综合采用教师讲授、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汇报与教师点评等多种教学方式。

3.教学方法的应用———解决“如何用”

(1)小组作业及讨论法首先,教师应在开课前2周进行小组的分配与组成。其次,清晰小组的学术任务与内容,安排小组研讨活动。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一定要积极了解学生动态,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指导。最后挑选合适的小组将讨论的结果以PPT或小视频的形式在全班展示,由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一起做出评价,并体现在考核成绩的差异与评估中。(2)案例分析例如:结合2020年肺炎疫情探讨2020年3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占比考核达标银行给予0.5或1.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优惠,让学生分析其操作的背景、作用的预期效果,真正理解“什么时候要调控?怎么调?调控效果如何?”通过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学术研讨活动,让学生直观理解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目标的意义,学会将理论运用于实际。(3)辩论法例如:“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应该保持较高的独立性还是较低的独立性”,可以要求持不同观点的学生查找各国央行的实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与辩论,让学生思考、争论并参与教学,将众多分散的知识点杂糅在一起,使学生更深刻地认知抽象理论。(4)情景模拟法例如,在讲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制定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中央银行决策者和政府决策者,通过双方的博弈最终形成兼顾币值稳定与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目标。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与政府宏观经济目标相矛盾的地方,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单一性的特点,也让大家清楚知道货币政策工具不仅需要工具与工具之间搭配运用,同时还要考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时运用的意义。(5)总结、归纳与练习每个重点模块结束之后,教师都会对模块基本知识点、重点与难点进行总结与归纳说明,并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考核体系重构———强化“为什么学”

中央银行学课堂采用封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的双重考核方法。针对灵活性较弱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进行封闭式考查,主要根据卷面作答效果考核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实现学习效果的浅层评价。针对具体操作性、灵活性较强的自主学习、课堂展示、案例分析等采用开放式考核进行深度评价。采取教师考核和小组互核的双向考核办法,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贯穿三大学习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知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师生间信息反馈,增进师生交流。

5.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重构教学结束后,从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研讨法进行三角互证式评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一方面完成关于课堂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另一方面与教学团队展开深度交流以切实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的培养实况。在此基础上,团队召开教学成果评价研讨会,针对教学过程中收获的效果与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并提出建议,从而形成双向交互、立体协调的课堂效果评价体系[6]。

四、教学创新成果

1.中央银行学课程教学创新模式获得了学校和学院专家的认可与肯定,辐射金融学、财政学、证券投资学、互联网金融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受益学生人数近千人次以上。教学团队撰写的相关案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和教学创新优秀案例,教学团队成员同时多人次荣获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并荣获课程思政示范教师称号。

2.在学习难度和强度增加的情况下,学生的总体成绩稳中提高。金融专业2017级期评成绩平均分达到85左右,且相对各区间分段较教学创新以前合理。考核评价能全面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正向的循环激励作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大幅提升。从2016年至今,金融专业的本科生在教学团队的指导下,根据课堂教学的研讨,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现状,选取最新的研究方向,已在国内知名刊物《金融研究》《系统工程》等期刊上,公开发表多篇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3次入选金融学年会并作分会场报告,真正实现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真正体现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质提升。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贷款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却严重滞后,民营企业得到的金融资产所占份额比较小,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未得到解决。

一、目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问题

(一)直接融资渠道堵塞

在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体系中,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小资本市场还没有建立,私人权益资本市场连接资本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渠道尚未沟通,长期票据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十分成功的私营企业要想利用上市或发行债券、商业票据融资也极为困难。另一方面,即将出台的二板市场因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将不可能成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二)银行贷款期限结构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在现有间接融资体系中,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尚未到位,加上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几乎还没有一家银行向个体私营企业真正开放基建和技改贷款科目。因此,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长期资金基本不可能。为了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一些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现有融资渠道根本无法满足个体私营企业二次创业和进行技术改造、开发高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特别是一些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追求更高更大目标时,遇到的资金困难仅靠短期贷款是无法解决的。

(三)非正式金融部门仍是民营企业解决创业和运作资金的重要渠道

基于民营中小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满足资金需求的现实,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非正式金融活动便应运而生。尽管监管部门严格限制各种形式的民间融资活动,对民间“乱集资”活动严加取缔,但民间金融活动的客观存在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创业资金不是来自正式金融部门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很少得到金融部门的支持。到目前为止,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仍然是自我融资和非正规渠道融资。这些非正规渠道的融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1.民间借贷。尽管金融监管部门控制严格,但民间借贷市场不仅一直没有停止活动反而十分活跃。由于民间借贷基本保证了每月1%的利率水平,在许多城乡居民都将手中的资金投入到这一市场上,从而保障了民间金融活动的资金来源。原爱多集团就是由于缺乏技改和生产营运资金,而向国安集团拆借,而最终导致无法按时还款被以票据欺诈罪起诉,导致昔日的标王爱多在一夜之间崩塌。

2.拖欠货款。目前大企业拖欠小企业货款、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的问题相当突出,有的企业甚至全部依靠拖欠占用货款来周转资金。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使社会债务链问题更加严重,也导致了竞争环境和信用状况的恶化。

3.私募股本。在政府决定设立创业板市场之后,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利用人们抢创业板上市第一批行情的投机心理,以募集股本的方式筹集了不少资金。据估计,这一块的资金量至少有100亿元左右。著名企业家孙大武由于企业发展需要资金,而在银行申请融资无门的情况下,转而在民间进行大规模私募资金而锒铛入狱的。

4.相互担保。几年前民营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比较盛行,但是由于风险很大,绩优企业已经不愿意为他人承担连带责任。目前在实践中出现了互保加债转股的新形式。即被担保方将企业股权作为反担保品抵押给担保方,一旦被担保方无力还债需要担保企业代偿时,担保方对被担保企业的债权即转为股权。这种融资方式由于需要综合考虑担保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实践中尚不普遍。

二、造成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原因

(一)所有制歧视仍不同程度存在

据调查,我国除了浙江地区因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使得民营经济得到普遍认同外,其余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歧视现象。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意识的影响,金融部门的“恐私”心理相当普遍。一些地方反映,同样数额的不良贷款,贷款对象如果是国有企业,银行工作人员可以不承担责任,如果是私营企业则可能被司法机关追究。出于对贷款责任的担心,信贷人员在具体操作中就十分谨慎,表现为尽量限制对民营经济的贷款数额,贷款手续繁杂、抵押条件苛刻,对抵押品要求过严、抵押率过低。有的私营企业反映,争取一笔贷款往往要花费多达半年的时间,由此贻误商机的事例不在少数。江苏中大工业集团自有资产5.5亿元,年销售额达10亿元,曾被农行总行评定为优质企业,授予5000万元的贷款额度,但是在操作中农行营业部却仅允许其贷款3000万元。

担保公司和各类基金杯水车薪。目前,上海有私营个体企业34万多家,而近两年来,中投保上海分公司、技术交易所、创业投资公司以及区县各类担保基金总共只为2000多家企业(含国有、股份制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到2000年初,上海市通过各种担保途径获得的融资贷款仅占5%左右,其中小企业所占比例仅为30%。换言之,小企业通过担保途径获得的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1.5%。此外,各地普遍反映由于担保基金不能规避自身风险,因而在运行中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在担保审查、反担保要求等方面都过于严格,手续也相当繁琐。这不仅加大了企业负担,而且往往贻误了商机。

(二)从运作机制上看行政性力量大于市场力量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注意到,目前已出台的政策和办法主要是靠行政力量推行的,政府的色彩比较浓厚。在有的地区,由于财政层层出资组建担保体系,贷款甚至需要得到区县镇财政所的审批,由此引出了不少扯皮现象。在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上也存在类似问题。风险投资公司由政府出资组建,政府派人经营,这种运作方式在本质上是违背风险投资活动客观规律的。不可否认的是,在金融体制和融资制度很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运用行政力量着手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无论是出台担保政策还是开展风险投资活动都会使部分民营企业得到实质性的支持。但是问题在于,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这种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保障的政策不可能是普惠性的。因此,这种做法会形成新的不公平,为政府官员造就新的寻租机会。此外由政府来亲自配置资金,其配置效率必然低下,因为官员或准官员们不可能像私人投资者那样熟悉市场和企业。

(三)从政策构成看缺少战略性、系统性设计

目前,各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普遍存在着缺少配套措施、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例如担保机构的税收、后续资金注入、风险准备金等问题均未解决,担保机构散布在各个层面而不成体系;搞风险投资则只是拨出财政资金设立基金和成立投资公司,风险资本的市场化筹集机制、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等必需的前后环节尚未建立;《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陈旧,政策与法律多处出现矛盾;能够提供有效服务的中介机构严重欠缺等等。由于可操作性差,不少政策只是停留在文件上,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

从国有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导致对民营企业服务难。首先,因为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担负着为国有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任务,把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大型企业等作为服务重点。而对民营企业普遍采取歧视态度,即所谓的所有制歧视。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注重稳健性、集约性和效益性,不愿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第三,国有商业银行的机制缺乏灵活性。信贷经营体制改革后,上收和集中了贷款审批权,提高了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贷款门槛。

证券市场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主要是重点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公司经营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改革的政策、从严控制一般加工业和商品流通企业。而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与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相差甚远,自然被股票市场拒之门外。与股票市场类似,我国债券市场也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大部分民营企业不具备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的资格与条件。如企业规模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同时还要求债券发行企业有实力雄厚且信誉很好的机构作担保等等,这一系列条件使很多民营企业“望市兴叹”。

当然,与其他经济形式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抵御风险能力差、融资费用高、金融机构信息搜集困难、贷款的抵押和担保较难实现等融资特点,也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贷款融资。

[参考文献]

[1]黄丽华.浅析民营企业融资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徐瑞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综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性

投资学专业课主要有投资学、证券投资学、项目评估、投资银行学、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等课程。目前在投资学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师资缺乏等,学生上课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差,因此需要在教学内容、师资建设等方面不断改进。

一、投资学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即注重将理论知识推广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相比一般本科教学要求,应用型本科应更偏重对学生动手操作等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投资学专业课程普遍理论性太强,实践操作环节(包括课程内实验、实训、课外实习等)较为薄弱。1.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过强比如,目前各高校投资学专业核心课投资学课程,不管是兹维•博迪还是威廉•夏普所著的《投资学》,以及国内汪昌云主编的《投资学》等教材,都介绍了投资有关的基础知识,如证券发行与承销、资产组合、资本定价、套利、股票估值以及期货与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等基础知识。但这些教材的理论性强,实际操作设计内容少,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吃力、掌握难度大。因此,如何根据学生既有知识基础,设计内容深入浅出并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投资学课程教材,仍需要不断探索。2.投资学知识与相关实际结合度不够目前高校投资学专业课内容主要讲授经典理论,并对经典理论做一些初步的延伸,但对当前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并没有及时跟进,即没有及时更新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当前发生的金融事件并在课堂上对之进行剖析讲解。比如,金融实践的发展,使互联网融资、小微企业、科技研发融资以及普惠性融资(贷款)等成为当前融资的主要模式;而余额宝、沪港通、股权众筹等创新产品和投资方式也已然成为百姓投资的普遍选择。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投资学专业教学对这些新发展的金融产品和金融现象涉及得少,更缺乏深入探讨。3.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的整体性和延续性不足一些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规划性,即对不同课程的教学重点、教材的选用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没有统一的科学规划,造成部分知识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但是一些投资专项知识则漏讲或无法深入讲解。例如金融市场学、投资学、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证券市场知识在多个课堂上重复讲授,但有些特殊的专业知识(每门课程中带有特殊性要求的知识)这些课程又没有覆盖到(或限于课时无法深入讲解)。尤其是投资学课程介绍证券投资的知识与证券投资分析课程多有雷同,没有区分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其主要原因在于制定与修订教学计划时缺乏反复论证,没有明确不同课程的先修后修顺序,没有注意知识前后衔接以及同类知识点在不同课程的讲授侧重点应有所差别,即讲授详略也应有所不同等。4.偏重虚拟投资,弱化实体投资教学投资学在现实生活中既包括实物投资,比如地产、贵金属投资等,也包括虚拟财产,比如股票、债券类投资。而在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目前主要涉及的是虚拟财产投资,即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证券投资知识,但对实体投资介绍偏少。5.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无法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比如投资学教学安排中,主要表现在实践课时比例偏少,尤其是对投资产品、交易方式、交易策略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偏少;实践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以模拟炒股为主,缺乏系统性投资实习、实证检验和实地调研等实践方式;投资学实践教学中多侧重于证券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对于复杂的投资组合建立、ETF(ExchangeTradedFunds,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或称交易所交易基金)套利、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等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策略与模型鲜有涉及,也缺少围绕固定收益证券、外汇、理财产品、基金、金融衍生品(以及其他投资产品)等的综合设计类实验项目[1]。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实证教学环节薄弱1.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表现为课堂仍是以讲授为主,而单一课堂讲授时间比例过大,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尤显重要。2.专业实证教学不足当今中国,日趋繁荣的金融业需要理论基础扎实、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强的人才,比如金融数据分析师、量化投资模型开发人才等。国内多数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对数据分析、计量统计课程的课时安排较少,学生利用数据分析软件的能力较弱。另外,开展模拟投资决策、实施、调整、优化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教学也相对缺乏。

(三)教师实务技能欠缺教师实务技能欠缺,专业前沿知识亟待丰富高校教师在知识结构和学术研究上已有一定积累,但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学习到学校教学,没有金融业从业经验,这使得他们在课堂授课中难以展现金融投资中的真实决策心理与鲜活的决策技巧,无疑会降低教学效果。此外,一些应用型高校的投资学专业教师缺乏,教师上课任务繁重,到各类投资企业锻炼机会少,这就影响到教师从业界获取经验的机会,同时也制约了他们到其他高校进修学习与交流课程教学的机会。提升高校投资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操作技能与专业前沿知识,需要各相关高校制定更灵活的制度措施。

二、解决投资学专业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根据现实需求进行合理增减、调整1.根据教学规律适当增减课程内容可以根据当前企业所需,尤其是根据在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毕业生的反馈以及专任教师对课程新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来更新课程内容。此外,采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内容应体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不强调像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那样有理论的完整性,当然也不同于高职高专过度专注实操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设计要有必要的理论基础,侧重操作性,体现其够用、能用、实用的特点。2.根据金融发展实践合理设计培养计划与课程课程安排要注重增加实践课(实操课)课时比例,同时要注重统筹规划,即要避免不同课程讲课内容重复。如果有重复,也要注意教学侧重点应有所不同。(1)教学内容以够用、能用和实用为目标。比如《投资学》教材中的投资组合、资本定价、套利定价、行为金融等内容的理论性强且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因此在课程教学安排与课堂授课中要弱化理论深度,以案例为导引,通过实践操作过程,使学生了解以及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以达到教学内容的实用、能用、够用目标。当然,需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弱化理论深度”不等于不去讲解建立在一定数理基础上的新型分析工具和软件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的基础,在课程计划中需要结合实践操作要求来合理安排课时量。(2)合理调整各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权重比例。大部分核心专业课程都可以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的方式安排教学课时。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的投资学专业理论课课时仍占总课时的50%以上,通过理论课的讲解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应加大实践实训课比例,可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当前亟须根据投资现实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完善实训内容,为此,要完善涉及实践实训的一些课程大纲以及相应的考试制度等。对那些实践性特强的课,比如银行业务与经营、理财规划等课程,可单独开设实验课。(3)合理安排每门课的讲授与实验操作的重点。每门课程如果讲述完整的知识结构,就可能会与相关课程的部分内容重复,因此教师对这些课程进行授课时要突出各自讲述的重点。对重复的知识点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课时、模块设置等)要求,讲授时体现详略差异。实验课也要设计合理,体现不同侧重点(特别是相关知识点有重合的实验)。比如,投资学和证券投资学这两门课程的实验虽然都可以借助证券投资实训室,但其实验内容却不尽相同:投资学侧重于理论知识讲解与演示,其中包含一系列重要的定价理论和模型,而证券投资学则侧重于实务。总之,设计好课程的实验项目内容是开展好实践教学的关键。(4)实践课设置与各类“考证”结合起来。“考证”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拓宽其专业知识面。当前投资学专业实践课除了可与国内主要的金融从业资格如证券从业、银行、期货从业资格结合起来之外,还可与国际上认可度高的金融分析师(CFA,CarteredFinancialAna⁃lyst)等资格考试(认证)结合起来。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推进应用型改革实践,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堂气氛,密切课内与课外的联系1.专业教学中强化实验项目的开展应改变专业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增加实践(此处指课程内实验)环节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在主干课的每一章节设置实验项目,并对每门专业课的实验内容进行有现实针对性、特色化创新的设计。即实验项目的选择要注重与理论知识的紧密联系,与当前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变革相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中,要避免过多的单一化的计算推导,应侧重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这部分内容融入实验教学中。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实验中通过分组讨论、共同协作等完成实验项目。2.课程实验、综合实训与专业见习相结合课程实验,即课程内实验(如期货投资实验等),主要在实验室由指导老师指导完成的模拟性操作与演练(演算),比如各类证券操作流程、技术指标分析与评估、股票内在价值的计算等。通过课程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现实动手能力。综合实训是针对某一专业内容开展综合研究,就证券投资来说,可以在学校试验平台为每个学生分配账号与资金(包括试验用的虚拟资金与必要时的现金),设立一定的奖惩制度,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各项投资分析方法,借助实验平台进行模拟交易或者进行实盘交易(必要时)。专业见习主要是通过与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派出学生进基地参加现场教学,了解、学习金融机构的实际操作的一种教学模式。专业见习应避免随机安排学生到金融单位从事与专业不太相关的非实质性的工作任务。3.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探索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考核模式,比如可以设定为课程实验分析报告、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2]。对有实验环节的课程,其成绩中的平时表现、实验成绩、期末考试(考查)成绩权重可以灵活调整,突出实验成绩权重,可以设置为30%至40%。这些方法和措施可以促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4.实物投资(比如不动产投资)与虚拟投资内容并重讲授讲授实物投资(可以开不动产投资、公共投资等课程)时,应从理论上对实物投资的流程、实物投资的经济评价等方面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实物投资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可邀请实物投资领域的业内人士,结合具体实物投资案例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对实物投资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判断能力;可以指导学生查询资料,分析某类实物投资的利弊,形成研究报告等。对于金融(虚拟)投资的内容,可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习题计算和数据分析,剖析投资决策收益情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科学的分析方法、工具和软件的应用。比如,在证券收益率和风险计算方面,可以借助统计软件Eviews、Stata等来进行正态分布检验,重点探讨风险度量问题[3]。5.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投资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投资理论的理解和提高教师教学效果[4]。投资学案例的选择应和教材相关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并蕴含一定的启发性,以帮助学生运用投资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可以就某个上市公司的具体案例,直接进行投资决策(方法)分析,启发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开展案例教学前应对案例的背景与解决相关问题需要的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讲解案例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6.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要着力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基础知识,为此可把理论教学内容与课程实验或者专业综合实训结合起来。课外学习包含学生各类课外自主学习、科研或实践活动(比如财务讲座以及炒股模拟大赛、创新创业等研究项目申报等)。该类活动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即可以聘请校外金融领域专家或行业能手,为学生讲授投资业务技能,增加学生的投资知识与实际经验。可以借助各类投资、金融、经济等社团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业务竞赛与相关社会活动,以助力学生把课堂(第一课堂)知识转化为可以操作的实际技能,尤其是金融企业(第二课堂)的岗位职业技能。另外,还可以将投资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作为学生(课外)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选题,组织学生开展论文写作。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投资学的兴趣与教师教学效果。此外,可以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讨论、分析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要求学生提出意见或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改进方案。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和科任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课程网站,通过微信、QQ、电子邮箱等进行在线交流、释疑解惑。

(三)教学师资教学师资:着力提高业务实践经验与专业综合素质1.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突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教师需要走出校园,在金融行业进行一段时间的业务锻炼(挂职锻炼),通过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尤其是通过提升课程质量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应完善制度设计,支持教师到行业领先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挂职锻炼、实习,并把这种经历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要探索把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及延伸工作(如专业竞赛等)进行精确量化办法,并探讨如何以量化结果抵扣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以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2.多管齐下,进一步增加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与投资业务知识鼓励年轻教师到国内高水平高校进修以及到海外知名研究机构和高校访学,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积极邀请知名专家和投资行业精英到校进行交流访问、授课,促进教师吸收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把握投资领域研究与实践发展前沿。规范教学团队内部交流机制,定期对教学内容、方法与前沿知识进行交流、研讨。鼓励教学团队成员参加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MOOC课程师资培训和CFA、FRM(FinancialRiskManager,金融风险管理师)、CIIA(Certified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alyst,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VA(Char⁃teredValuationAnalyst,注册估值分析师)等职业资质考试(认证),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5]。

三、结语

投资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探索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操作课时比例,注重课堂教学案例运用,注重师资的“实践化”与综合素质提升等问题。这些教学改革,无疑有助于推进应用型本科投资学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进而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尊厚,胡继成.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投资学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5(9):37-40.

[2]邓杨丰.实践导向的投资学教学模式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2):148-150.

[3]管河山.投资学课程教学探讨[J].大学教育,2014(2):55-56.

[4]樊英.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5):82-84.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第7篇

随着中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不断加大,大量研究认为由于细分行业的增长潜力和出口贡献能力不同,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综合指标分析和模型分析较之于比较优势理论通常更能够显著衡量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程度。细分行业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通常根据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开展,并且多数研究得到了一致性较高的结论。通过对服务贸易领域和细分行业服务贸易领域内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对出口竞争力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关键指数指标,考察了大量研究成果的结论,探究其是否存在“先验性”问题,并提炼出细分行业服务贸易领域内可开展研究的新要素,发掘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研究可以拓展的方向。

关键词:

细分行业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先验性

一、相关研究综述

传统经济学理论通常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然而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其指导理论与传统商品贸易的适用性理论产生了分歧。两派经济学家对于比较优势学说的适用性产生迥异的观点,根据赫尔曼(Herman)、郝斯特(VanHolst)、山普森(G.Sampaon)、穆勒(HenricSchaumburg-Muller)等经济学家的观点,传统商品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服务贸易并不适用;而麦尔文(JamesR.Melvin)在1989年发表的《生产服务贸易:赫克歇尔-俄林方法》中运用H-O理论模型成功说明了要素贸易也能够达到商品贸易相同的结果,并推导出服务贸易必然服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但是要素贸易一般指提供资本、土地、人力等要素的贸易,仅占服务贸易概念中的一部分因此不具有整体的适用性(闫奕荣,2004)。因此,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世界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剧,对于服务贸易的研究重心从比较优势理论逐渐转变成了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而竞争力范畴又包含了一系列成分指标,采用较多的有国际市场占有率、进出口行业结构、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康承东,2001;王绍媛,2005;Balassa,1965),大量研究表明具备一定发展潜力,且对国家GDP贡献较大的服务业具备更高的比较优势指数。由此可见,服务业细分行业在构成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时存在着异质性。

中国服务贸易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扩大了其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但以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来看,细分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内学者大多从波特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的角度,引入不同的因素和变量来研究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具体影响(张如庆,2007)。以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主要涉及了多个可供观察的因素,主要文献的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综合对以上研究成果的梳理,可见大多文献基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而鲜有中观的分析。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整体视角,分析构成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着重考察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差异化情况,总结出口竞争力发展与各行业的关系,发掘出可能存在的、可供今后研究和拓展的创新点。本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服务贸易研究领域内的理论文献进行整理,为我国的研究提供阶段性的参考,随着国际分工的变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新的影响因素可能产生,而原先的因素影响程度可能下降;二是帮助形成对我国现阶段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本文其余部分将如下的安排:第二部分将回顾服务贸易细分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整理影响各个细分行业竞争力发展的主要因子,找出共性因子和非共性因子,并总结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细分行业的差异化现状,提出可能存在创新性研究视角;第三部分将集中对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宏观层面的多个公共影响因子,探索不同研究方法对于测量细分行业和服务贸易总体出口竞争力的准确性;最后将进行总结性的评述和建议的提出。

二、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研究发展概述

陈虹(2010)认为对服务业细分行业的研究始于国外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对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服务部门的研究,如金融、通信和旅游等。金融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其成长潜力带来的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了大量研究的作证,主要集中于国外学者对欧美国家的金融部门,特别是保险业(Philip,Wen,1998;Mattoo,Rathindran,Subramanian,2001;Hichens,2004;Wilmott1999)。此后,国内学者针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细分行业大致从金融服务、旅游服务开始,过渡到文化服务等。其中,朱盛萍等(2012)和黄满盈等(2010)均使用了TC(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来衡量各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且中国的TC指数为负,较之国际水平较弱。且黄满盈等(2011)采用了波特“钻石模型”对金融服务贸易进行了要素分析,主要集中于资本要素、人力资本和技术要素层面。而郑展鹏(2009)则引入了Michaely指数结合TC共同分析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并得出了中国金融服务发展很不平稳的结论。可见,国内学者对于金融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多数采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和波特竞争优势模型进行分析,且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

对于旅游服务贸易的研究则在一段时期内趋于差异化,国外学者对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研究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进行探索,其中以目的地国家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客观因素和游客对目的地国家满意程度和忠诚度构成供给因素(Gonzalez,Falcon,2003;Zhang,Jensen,2007);以动态演化视角的旅游国家不同阶段发展比较优势因素进行考虑的完善化的需求模型(Enright,Newton,2004;Ritchie,Crouch,2003)。熊元斌等(2013)以要素禀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了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所在。周经等(2008)则以宏观的层面提出了旅游产业组织、人力资源状况和旅游交通因素对旅游贸易服务存在着影响作用,并在做数据统计时处理了外汇带来的收入影响。同样的,大量文献都基于贸易竞争理论中的几项常用指标,如竞争优势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G-L)和出口市场占有率等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研究(徐文海、曹亮,2012;叶莉,2012)。其中,张百珍(2012)在运用指标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还与东南亚等地的发展中旅游强国进行指标的数据对比,从而得到了与国内研究大体相同的结论,即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处在世界旅游服务贸易输出国的中等之列,但较之于发展中旅游强国仍显示出一定的不足。国内学者对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研究仍处在以一般性方法研究的情况下,针对出口竞争力各要素的实证研究仍然不足。

文化服务贸易作为一种特殊的需要明确界定的服务贸易行为,其同时具备了商品贸易的属性与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属性(张骞,2011)。随着我国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的促进和相容,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但在其研究中需要明确划分文化产品贸易与文化服务贸易(Grasstek,2005),并在对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时将统计数据中的文化产品相关因素剔除后,结果更为准确(罗立彬,2013)。且现有的研究大多采用了出口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指数两项主要指标对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度量(王菲菲、赵书华,2012;刘蓉,2014),且结果颇为一致,中国较之于日本、英国和美国等文化输出强国处于较弱势的文化服务贸易地位。在研究的数据选用上,多篇文献都趋于同质化,且采用了不同年限间的文化服务进出口数据,因此结果趋于一致性就十分显著。

综上,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整理和总结,笔者认为我国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因素分析存在着普遍一致性化的倾向,其主要体现在研究目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方面,多数研究对不同服务行业选取的指标都集中在出口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指标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标等;且样本数据仅在选取年限上存在差异,数据本身高度一致,这一统一化现象使得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大体雷同,不能很好地从各个方面说明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因素构成的差异。这一缺失,或许能够成为今后研究克服的主要症结所在,郑吉昌等(2004)通过对服务业行业发展本身及国际直接投资对产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以上两个因素都对服务贸易的要素存在影响,而细分行业的本质是异质化的,则不论行业发展水平或行业政策环境及国际直接投资水平和规模都迥异,因此可以考虑从微观的企业层面或中观的行业水平来考察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同时研究也表明了服务业的国际化过程必须依靠跨国投资来实现推进,而国外直接投资规模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

三、主要研究方法

通过整理我国国内多数文献研究细分行业服务贸易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笔者将其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理论分析型指标分析,大多基于要素分解视角的波特竞争优势模型各要素指标分析;另一类是可视化分析型指标分析,大多采用普遍的RCA(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TC(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以及出口市场占有率和等指标,构造独立或综合的评估体系,对竞争力构成和因素影响进行测量。针对第一类的理论型指标分析,具体可以分为直接理论分析和模型应用分析。直接理论分析通过分解影响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相关要素(即可能涉及的生产要素,资本要素和服务业开放度等),研究对细分行业服务业是否存在竞争力促进作用。如周经等(2008)采用了旅游产业组织、人力资源状况和旅游交通三大因素对旅游贸易服务的竞争力进行研究,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旅游产业组织数量(即旅行社数量)和旅游交通(即航班路线数等)对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存在显著的作用;而人力资源状况对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作用不显著;再如蔡茂森等(2005)认为服务业自身发展水平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模型应用分析则主要包含了使用波特“钻石模型”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多个维度的因素分析,如黄满盈等(2011)采用了波特“钻石模型”对金融服务贸易进行资本要素、人力资本和技术要素三方面的竞争力分析;以及庄惠明等(2009)以“钻石模型”为基础,对主要构成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9个要素进行了分析。

针对第二类的可视型指标分析,普遍形成了两种体系,即独立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独立的评价体系并非特指采用特定的一项指标进行衡量,而是采用RCA、TC、CA和出口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一同衡量或确切地某一指标进行横向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对比(张百珍,2012),形成一张可视化的表格或数据结果;而综合评价体系的相关文献则相对较少,针对特定细分行业的不同情况将涉及不同的要素,以郑吉昌等(2004)所采用的研究为例,其着重发掘了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系,得出了对服务贸易所在贸易部门的政策性建议,且对服务业自身发展和国际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的关系进行列举分析,综合各个要素的影响成分对波特“波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构造了新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模型。具体而言,针对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一般适应上文所总结的两类主要研究方法,仅有少数研究在两类方法之外引入了不同的考察指数对竞争力进行衡量,并有少量研究也对特定细分行业的主要可观要素进行分解后探究其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关系(郑展鹏,2010;周经、吕计跃,2008)。因此综上所述,对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竞争力构成影响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多项单一指标及波特“钻石模型”中主要考察的六项维度,还有经过国内学者进行修正后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模型。而非共性的影响因素则主要包含在各个特定行业的宏观各要素中,如旅游服务行业涉及的旅游产业数量和交通便利因素;文化服务行业涉及的特定行业开放程度等,这些因素可以进行修正后纳入至“钻石模型”的特定要素中,但某些独立性较强的要素不仅在衡量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经常被忽略,则应该引起相应的重视。针对大量国内研究的成果,笔者将归纳和整理主要研究产生的结果间的一致性,来探索普遍采用近似研究方法和同一数据来源取得的研究结论是否在结论上保持较高的相似度,且使得研究成果具备了一定“先验性”的性质。

根据对2004年后的文献整理结果可以发现,针对服务贸易整体进行的分析存在着趋同性的指标选取和数据选取,数据大多来源于《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和WTO国际贸易数据,且得到的定性结论也基本相同(事实上中国服务贸易较之全球贸易强国而言是处于弱势的)。多项研究均使用了TC指数进行衡量,且结果趋于高度一致,均小于0.08,且一定年份的指数值小于0,显示出结果上的趋同。同时,对比分析细分服务行业的各项指标,普遍采用的指标仍然是TC和RCA指数,且各行业内的指数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区别仅仅体现在了数据样本的年限差异和数据库不同上,且造成的误差并非很大。除了在文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少数研究中出现了TC指数的背离,分析三篇主要文献的研究方法后发现,其应用TC指数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但笔者推测由于在数据录入或处理时存在偏差,导致了对某段特殊年限的TC指数产生误差。通过对其他细分行业研究成果的整理,发现对于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衡量在研究方法上突破性不强,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逐渐有学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加入新的变量来考察特定指标,较好地实践有刘蓉(2014)采用的CSI综合指标法,该方法能够较好地确定各要素在构成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时所占权重,且通过结论更好地提出具体的政策性建议。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总体对比分析,发现指数指标测量的结果存在着一定的波动幅度,并且虽然其显示出一定的趋同性,但还未形成明显的“先验性”结论,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也处在不断的改进和提升中。因此,今后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在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更多地引入要素分解研究方法,更明确、细分地针对某一要素提出关键性检验假设并进行验证。

四、结论

综上所述,自对中国服务贸易研究从单一的比较优势理论演进为整体国际竞争力的衡量之后,对于细分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也在同步演进。现有的服务贸易领域对于研究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方法为波特“钻石模型”的各要素实证分析或理论分析以及对TC指数、RCA指数及CA指数等的对比分析;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程度加深,以及中国加进推进“十二五”对服务业发展的规划,使得服务贸易相关支持产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产业内决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根据前沿的研究和理论的演进,可以通过对行业内发展情况的具体实践分析,发掘影响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新因素和重要因素,验证其对于服务贸易出口作用的显著性,完善理论研究的框架。经过丰富的经验研究,国内学者已经证实了中国目前虽然第三产业发展加速,但仍然落后于世界其他贸易强国,其细分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落后于其他各国的情况,但根据各项数据表明,提高相关要素的发展水平,并建立有利于细分行业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划体制和制度,都能够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带来促进作用。毫无疑问,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同样需要认识到的是,国内目前的大量研究都采用了具有趋同性的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徐文海、曹亮,2012),在根本上,所得的结论存在着一致性,使得论文形成的政策性建议和分析缺乏创新性。并且文献研究多数采用国际统计数据,其中包含了外汇汇率等(吴飞霞,2015)可变影响因素,其分解和测量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因而建议后续研究可以基于发展动态的视角,以实践产生的细分行业的统计来进行衡量,而避免整体数据进行处理时需要剔除与细分行业无关的影响变量。现有研究开始尝试构建新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模型和竞争力构成指标来进行研究,这是提高后续研究结论可靠性的重要尝试,应注重丰富其理论在实践中的有效性,以此视角来分析中国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发展演进,这是一个可以拓展的重要话题。这些尝试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细分行业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研究领域成果,还可以为其他行业深入研究新发展时期不同行业贸易出口竞争力的构成因素提供借鉴,这些都将成为我国下一个五年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的重要研究积累。

参考文献:

1.闫奕荣.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理论综述[J].经济师,2004(10)

2.康承东.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1(11)

3.王绍媛.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基于进出口数据的指标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1)

4.张如庆.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3)

5.郑吉昌,夏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2004(12)

6.张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与对策[J].求索,2004(3)

7.蔡茂森,谭荣.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2)

8.伍再华.基于竞争力视角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20)

9.殷凤,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影响因素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2)

10.陈虹,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10)

11.夏杰长,姚战琪,齐飞.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3)

12.吴飞霞.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影响因子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5(28)

13.朱盛萍,杜建华,付小谧.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其竞争力探析[J].企业经济,2012(9)

14.罗立彬,孙俊新.中国文化产品贸易与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对比与趋势[J].财贸经济,2013(2)

15.王菲菲,赵书华.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商业时代,2012(7)

16.刘蓉.中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商贸,2014(36)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文章从夹层融资的原理出发,总结了国际资本市场夹层融资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夹层融资的适用条件,解剖了国内首个夹层融资案例,并对夹层融资在中国的发展潜力进行了展望。

一、夹层融资的原理

1.夹层融资的含义与特点。“夹层”的概念源自华尔街,原指介于投资级债券与垃圾债券之间的债券等级,后逐渐演变到公司财务和项目融资领域。夹层融资(mezzaninefinancing)是一种介于优先债务和股本之间的融资方式,指企业或项目通过夹层资本的形式融通资金的过程。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从夹层资本的提供方(即投资者)的角度出发,称为夹层资本;从夹层资本的需求方(即融资者)的角度出发,称为夹层债务。夹层融资产品是夹层资本所依附的金融合同或金融工具,例如夹层贷款(MezzanineLoans)。资金供求双方对夹层融资产品进行交易的场所,称为夹层融资市场。

夹层资本(MezzanineCapital)收益和风险介于企业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之间的资本形态,本质是长期无担保的债权类风险资本。

从资金费用角度看,夹层债务的融资费用低于股权融资,如可以采取债权的固定利率方式,利率水平一般在20%左右,对股权人体现出债权的优点;从权益角度看,夹层投资的权益低于优先债权,所以对于优先债权人来讲,可以体现出股权的优点。当企业破产清算时,优先债务提供者首先得到清偿,其次是夹层资本提供者,最后是公司的股东。因此,对投资者来说,夹层资本的风险介于优先债务和股本之间。夹层债务与优先债务一样,要求融资方按期还本付息,但通常要求比优先债务更高的利率水平,其收益通常包含现金收益和股权收益两部分。

典型的夹层债务提供者可以选择将融资金额的一部分转换为融资方的股权,如期权(Option)、认股证(Warrant)、转股权(Convertibility)或是股权投资参与权(EquityParticipationRights)等权力,从而有机会通过资本升值而获利。最常见的夹层融资形式包括含转股权的次级债(SubordinatedDebtwithWarrants)、可转换债(ConvertibleDebt)和可赎回优先股(RedeemablePreferredEquity)。一般来说,夹层利率越低,权益认购权就越多。

因此,在传统股权、债券融资的二元结构中增加了一层。夹层融资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融资方式。作为股本与债务之间的缓冲,夹层融资使得资金效率得以提高。夹层融资的最大优点为灵活性,通过融合不同的债权及股权特征,夹层融资可以产生无数的组合,以满足投资人及借款者的各种需求。

2.夹层融资的形式。夹层融资通常采用夹层债、优先股或两者结合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次级贷款的形式;还可以采用可转换票据的形式。在夹层债中,投资人将资金借给借款者的母公司或是某个拥有借款者股份的其他高级别实体(以下简称夹层借款者),夹层借款者将其对借款者的股份权益抵押给投资人;与此同时,夹层借款者的母公司将其所有的无限责任合伙人股份权益也抵押给投资人。这样,抵押权益将包括借款者的收入分配权,从而保证在清偿违约时,夹层投资人可以优先于股权人得到清偿,用结构性的方法使夹层投资人权益位于普通股权之上、债券之下。在优先股结构中,夹层投资人用资金换取借款者的优先股份权益。夹层投资人的“优先”体现为在其他合伙人之前获得红利,在违约情况下,优先合伙人有权力控制对借款者的所有合伙人权益。

二、国际资本市场夹层融资的发展状况

目前,夹层融资在发达国家发展良好。据估计,目前全球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资金投资于专门的夹层基金。据AltAsset预计,欧洲每年的夹层投资将从2002年的47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85亿美元以上。2003年9月,高盛下属GSMezzaninePartersⅢ宣布已筹集27亿美元用于夹层融资,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夹层融资基金。其他如德意志银行、雷曼兄弟、美林等在内的多家投资银行都有类似的夹层投资基金机构。2004年4月23日,在ComVentures等投资公司的协助下,IT网络安全系统提供商ServGateTechnologies就获得了1800万美元夹层融资。此资金增加了该企业高成长阶段所需的扩大销售和市场推广的投入,并有效地改善了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为其再融资奠定了良好基础。

夹层融资还被广泛应用于新兴市场。FMO在全球多个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巴西、南非、拉丁美洲、中欧及东欧等地区提供中小企业夹层融资服务。惠理基金在中国投资多年,自1993年成立以来,惠理在大中华地区已投资了一百多家中小企业,是55家公司的主要股东,即持有公司5%或以上股权。

三、夹层融资的适用条件

1.高成长性行业。除了传统风险投资所青睐的IT、生物类行业,消费品、制造业或服务业等侧重出口拉动的行业,也是夹层投资人所看好的。此外,不易受个别市场或经济体系波动连带影响的行业侧重出口拉动的也比较适合夹层融资。总体而言,夹层投资人会考核该行业是否具有比较稳定的高成长性或是高的进入壁垒。但是,夹层融资对技术风险过高的领域是不会轻易涉足的。高成长性的同时,夹层融资也会要求具有高稳定性。

2.稳定成长型企业。夹层融资的企业一般都被希望具有多年稳定增长的历史,或是在过去一年具有正的现金流和营业收益。或者,企业正处于发展扩张阶段,业务成长较快,享有可预见的、强大、稳定而持续的现金流。

3.高市场地位企业。夹层融资企业应在行业里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具有保护性或进入壁垒较高的市场份额。这样,企业资产将在未来几年内可预见的快速增值,从而夹层融资可以帮助企业完成资本过渡与转换,并在未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自己的股票实现升值目标。

4.企业并购融资。企业在进行杠杆收购LBO或管理层收购MBO,以及在其他大型的企业分拆合并项目中,往往都需要大量现金进行扩张和收购,企业也倾向于采取不同来源的融资结构。典型的LBO收购金字塔模式中,位于金字塔顶层的是对公司资产有最高清偿权的一级银行贷款,约占收购资金的60%;塔基则是收购方自己投入的股权资本,约占收购资金的10%;塔的中间就是夹层融资,约占收购资金的30%。

5.企业前IPO融资。在企业IPO上市之前的资本重组阶段,或者目前IPO市场状况不好、公司业绩不足以实现理想的IPO的情况下,若预计企业在两年之内可以上市并实现较高的股票价格,结合公开股票或债券的发行的过桥债券/融资,企业可先进行一轮夹层融资,从而使企业的总融资成本降低。

此外,夹层融资通常还要求企业拥有一个经验丰富、规范专业的管理团队。企业获得夹层融资的关键,在于根据现有的财务、税收、法律、法规等的约束,设计出不同债权和股权组合的金融合约,以满足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特性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以及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特性企业或项目融资的需求。为了获得夹层投资,企业与吸引创业投资一样,要做财务预预测,准备商业计划书,做演示推介。与创业投资不同的是夹层投资的要求回报率要低一些,尽职调查做得没有那么详细,而且更倾向于用企业提供的财务预测来计算投资回报。

四、夹层融资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及展望

1.“联信·宝利”7号的正式发行成就了国内首个夹层融资案例。

(1)背景。2005年9月,银监会发了《关于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部分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212号文件),抬高了房地产信托贷款进入的门槛。在银行的贷款早已经禁止,信托贷款也宣告退出,剩下的就是股权融资的情况下,房地产项目在取得“四证”之前融资渠道狭窄。虽然房地产企业可以采用股权的方式进行融资,但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资金回报要求高,周期长。同时,由于股权的引入,房地产企业将可能会面临着控制权丧失。

夹层融资正是适合房地产项目融资的金融创新。夹层融资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首先是资金回报的要求比较适中,虽然夹层融资的回报率要求20%左右,但是资金的使用效率更高了。以往信托贷款融资资金投入额要足够项目的整个开发,资金回报就可能要求10%~15%。其次是要求比较低,不要求四证齐全,夹层融资则在“四证齐全”之前进入,之后再进行成本较低的银行债权融资。这样即便夹层融资阶段的回报率要求15%~25%,但融资额减少了,融资的全部成本就降低了。再次是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高,股权进去后还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最后是对控制权的要求会相对的低一些,不会参与得那么深,当然会有一些控制的要求。夹层投资比债权要求高一点,个人是无法参与的,所以说机构投资者是夹层投资的主体。

(2)具体做法。2005年年底,联华信托公司发行准房地产信托基金“联信·宝利”7号。“联信·宝利”7号信托资金将投资于大连琥珀湾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司的股权,项目公司由联华信托和大连百年城集团各出资5000万元,分别持有项目公司20%的股份,1.5亿元信托资金入股占项目公司股份60%。而在1.5亿元的信托资金中,“联信·宝利”7号的信托受益人设置为优先受益人和劣后受益人。信托计划终止时,优先受益人优先参与信托利益分配,劣后受益人次级参与信托利益分配。既有外来资金的投资,又有自有资金的进入,这就构成了一个经典的夹层融资。在实践操作中,股权通常变现为优先股。由于我国《公司法》中尚无优先股的规定,“联信·宝利”7号通过信托持股,在收益权上加以区分。

信托资金除了投资入股,以类似优先股的方式拥有房地产公司股权及资产,百年城和联华信托还出具《承诺函》承诺在信托存续期间受让受托人通过信托计划持有的项目公司总计60%的股权。在9个月~36个月的信托期限内,优先受益人投资的股权是有保证的股权,因为股权是两个公司承诺拿出自有资金回购的。不仅百年城和联华信托自有资金的40%股权和劣后受益人的资金,而且包括两个公司的其他资产,全部不可撤销和无条件保证信托资金的回购。优先受益人的本金和收益是有保障的。劣后受益人将是机构投资者,劣后受益人的投资额至少将占本信托计划规模的20%。

从风险承担和收益分配的角度看,夹层融资中,优先受益人享受类似债权的收益,劣后受益人承担更大风险的同时享受类似股权的收益。如果信托计划年收益率低于预期优先受益权的基准年收益率,则由劣后受益人以其在本信托计划中享有的信托财产为限来弥补优先受益权人的预期基准年收益率。而当信托计划年收(下转第119页)益率超过基准预期年收益率时,则超出部分的信托利益,按照优先受益人10%、受托人20%、劣后受益人70%的比例分配。根据计算,如果联华预计优先受益人的年收益率为5.3%~7.39%,劣后受益权年收益率则会达到16.37%。假设信托计划按约定实现回购,则信托资金整体年收益率为20%,预测信托存续期为1年时的收益,扣除信托相应支出和费用,优先受益权年收益率接近7%,而劣后受益权年收益率则将为47%。并且,“联华·宝利”7号还引入了一定的流动性创新,信托成立一年后,联华信托采用类似做市商的方式,承诺使用3000万元自有资金按时间顺序以一定溢价受让优先受益人的信托受益权。

2.夹层融资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展望。根据有关专家分析,2003年中国房地产投资总额为10106亿元,按照美国商业不动产中约10%~15%使用夹层融资、融资额为投资总额的15%~20%估算,则中国每年夹层融资的市场容量可达152亿元~202亿元,极为可观。另外,夹层融资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类金融机构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目标。

目前,我国的融资方式是典型的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商业银行贷款在融资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尽管近年来我国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努力提高资本市场在融资体系中的作用,但由于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企业信用评估和法律配套不完善等诸多原因,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中的比例不跌反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渠道单一,这不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且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使金融风险大量隐含在银行体系之中,资本市场无法对资源配置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

与大型国有企业或企业集团相比,中小型企业因为资本金缺乏、资产规模小、现金流不稳定等原因,获得银行贷款非常困难。许多中小企业的项目因为缺乏资本的支持而无法实施或被迫减小规模。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造成相当大的损害。如果以银行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予以支持,实际上等于让银行信贷资金承担了更大的信用风险,造成风险和收益的不匹配;而如果商业银行拒绝企业的融资要求,则意味着放弃了众多的业务机会和客户,会影响银行的利润和市场。这种投资与融资之间渠道不畅通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商业银行单纯的信贷产品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在目前市场条件下,当务之急是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借鉴国际市场经验,夹层融资是我国现阶段解决中小企业或项目融资困难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TheFutureofMezzanine.AlmeidaCapitalreports,March,2003.

2.孙景安.夹层融资——企业融资方式创新.证券市场导报,2005,(11):65-70.

3.傅璇.夹层融资:股权与债务之间资本通道.国际融资,2004,(12):56-5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