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平移教学设计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平移教学设计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平移阶段2005年之前,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所谓整合就是播放课件、放录音、播视频等简单的教学活动,课件的内容基本上是平移式的,即将教师的讲义搬到课件中,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整个课堂基本由教师控制,几乎没有师生间的互动,因此,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缺乏动力,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学生主体性阶段之后,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们创设出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师生问答、组间讨论、小组竞赛、学生展示、教师答疑等。这些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度不断增强,课堂气氛也渐渐活跃起来,还时常掀起研讨高潮,但多媒体的使用似乎受到了冷落,成为播放录音或做题的工具。

(三)探索整合点的初始阶段在初始阶段,教师们找不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之间恰当的契合点,致使整合道路步履维艰。钟绍春等(2008:13)指出,“一节课中任意一个教学步骤(环节、活动),只要信息技术支撑它的实施比常规教学手段好就称之为整合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必须准确而恰当地确定整合点,这样才能突破重难点,进而发挥教育技术的优势。教师们大多把情境导入(lead-in)确定为首选整合点,因为情境的创设有助于语言的习得与交际能力的提高。另外,在一些常规教学步骤(填表、看图、讨论等)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沿用现成的课件,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制作精品课件,更谈不上现代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深度整合。因此,课堂上所谓的“整合点”大多是盲目而低效的,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用不大。

(四)探索整合点的升级阶段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过程中,多数教师都能确定出本课的整合点,但对整合点的作用认识模糊,导致定位整合点随意性强,缺乏科学性。因此有必要科学地确定整合点,找出与教学质量关联度大的整合点(钟绍春等2008),不必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环节宁可不用。比如,在讲解定语从句的过程中,难点在于如何区分限定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而信息技术改进了这一知识点的教授方式,可以运用Director软件动画平移、颜色渐变等功能对知识点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异同,最后经总结得出结论。这样的整合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率,而且使其高级思维得到锻炼,从而提高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提倡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以及个性潜能的发展。

(一)情境导入式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选择恰当的媒体资源导入新课,导入形式可以是图片、音乐、动画或者视频,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近似真实的环境,丰富学生体验,有助于其交际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讲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2(必修)》(刘道义2010)1中Music一课时,教师先播放一段《夜的钢琴曲》,在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优雅,进而让学生感受其他种类音乐的风格,如摇滚的激情、乡村音乐的质朴、合唱的震撼等,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胜过教条式的讲解。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导入都要用多媒体,有的时候,根据需要,一首诗歌、一句谚语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展示式教学模式展示式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事先利用教学软件(Director、Web-page、PPT等),把板书、动画、声音、同步训练编制在一个软件里保存,待在课上展示给学生。课件尽量要采用非线性模式,譬如,在教授TheBandThatWasn’t一课时,教师运用Director11.0制作了一个交互式播放课件,内容包括Revision、Lead-in、Presentation、Summary、Discussion、Homework六个模块,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有选择的重复播放,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节省时间,从而加速教学节奏,扩大有效输入,效果事半功倍。

(三)虚拟交互式教学模式CSCL(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learning)是计算机支撑合作学习的软件,强调利用计算机支持学生同伴之间的交互活动(张屹、祝智庭2002)。BBS是电子布告牌系统(或电子论坛),具有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电子信件等诸多功能(柴松迪2002)。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搜索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然后再通过分析、重组、内化等过程形成并自己的观点供组内交流,教师利用网络进行监控并对学生的观点作出反馈与指导,同时还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因材施教,有助于其个性特征的发展。

(四)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不同于虚拟式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小组讨论是学生在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在话题讨论过程中,难免有模糊不清的概念或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不同观点,丰富思维方式,在共享、比较、归纳、整合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高级思维。比如,在Cloning一课的Post-reading环节中,让学生就“Ishumancloningpractical?”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人类克隆可行性的呈现、比对和争论,最后达成小组一致观点,既锻炼了问题解决的能力,又培养了协作精神。

(五)游戏—竞赛式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制作的猜词游戏、词汇闯关、角色扮演、影音对白、模拟讲演、你说我猜、习题晋级等形式,创设出趣味性、参与性、竞争性和挑战性极强的任务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六)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1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无疑这一要求与建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两者都注重在一定的情境下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授APioneerforAllPeople词汇部分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上一节阅读课中有关袁隆平的外貌特征、发明成就以及他的高尚品质,然后让学生找出描述袁隆平的重要生词和短语,例如,sunburnt、struggle、expand、rid...of等,并结合参考书中的例句,再加上自己的发挥,完成一个对袁隆平的采访。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路,教师先展示几张袁隆平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然后给出问题的参考样例:比如,(1)A:HaveyoueverheardofDr.YuanLongping?B:....A:Howdoyoufindhim?B:....A:Why...?A:What....?...采访的问题可以自己设计,但是要尽可能多地使用本课的重点课标词汇。通过采访这一任务形式,集中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组织语言以及表达思想的能力。另外,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已有图式,有助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从而提高其综合语言的表达能力。

(七)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英语整合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会学、巧学、乐学的创新人才,在校园网服务器上建立可供学生自主探究的主题和资源库,学生可以随时访问并依据目前的学习目标确定相关研究主题。教师一般采用小组主题探究方式:由组长确定主题,然后任务细化到每个组员,通过对相关信息加工、提炼、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完成主题意义的建构。如果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疑问,可以通过BBS进行组内讨论或在网上留言,教师适时给予答疑和指导,最后教师主持组间展示,形成研究报告,好的成果在网站内展示交流。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总之,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的教学模式并不存在一个整齐划一的固定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等诸多要素灵活调整,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整合要以教学目标为前提教师应准确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否则即使多媒体使用得再好,偏离了教学目标的课也不能算作一节有效的课。另外,总目标还要有分目标来支撑,分目标如何实现,需不需要媒体整合,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

(二)要确定与教学质量关联度较高的整合点从整合的角度看,教学重难点就是整合课的核心整合点,核心整合点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质量。比如,在APioneerforAllPeople这节阅读课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了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丰富其农业知识并提高阅读能力。本课的重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学会使用阅读策略,抓主旨、促理解。笔者运用Director软件文字闪烁功能突出显示主题句的位置,这样,学生一目了然,极易习得课本重点内容;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技术重现教师的思维图式,学生便能“看”到教师理解长句或难句的思维过程。掌握了方法之后,学生将在以后的实践中加强其迁移,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整合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易于操作的方法、步骤,即为什么要学(why)、学习的内容是什么(what)、如何使用(how),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课堂的节奏、体会到教师设计的理念,进而习得其方法。如果在一节整合课中,教学设计不合理,会直接影响整合点的确定及其呈现方式,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四)整合要与及时、有效的评价体系相配合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整合课不但要有师生、生生间的反馈,还要有交互式人机反馈,及时有效的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控整个教学进程,适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进而优化教学资源,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四、结语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在对数学中像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等枯燥的理论进行讲解和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之中未能具体地体现在课堂中,我们经常是使用一步步推导的方法告诉学生这些数学中的公式公理或者定义法则等,再或者就是忽略这一过程直接要求学生去强加记忆。这使得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非常枯燥从而教学的目标也很难达到。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模拟枯燥的数学概念、过程,展现复杂多变的几何关系,也可以把原本抽象的事物变成生动的事物让同学们更加能够接受。

此外,在对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中也可以更多地用计算机把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内在联系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课件,老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有立体感的探索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探索中开拓思维,从而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能力。

二、演示与操作相结合,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多媒体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还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实现大小,远近,快慢,虚实,动静之间的转换,让原本仅能依靠同学们想象力解决的问题跃然纸上。事实表明:如果能让事物具有动态的特征,那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比静态时更加深刻,从而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上必修4的三角函数图象的平移时,通常我们只能靠教师与学生的理解去掌握知识点,学习过程比较枯燥,紧靠教师手中的粉笔和学生手中的笔去反复画图,如果不能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但同学们反复学习而始终不理解或者画图画不好时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数学软件制作三角函数平移时产生的动态图象,通过这个使学生感受平移的实际存在,把书本中的静态变成动态,把抽象变成具体的,从而让学生看清楚过程,加深了对于概念的理解,从而能相比以前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增加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完整的课堂教学一般分几个阶段:既有已学知识点的巩固复习,又有新知识点的传授和例题和练习题目的讲解。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全部通过板书教学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很难实现教学容量的增加。例如:在高三的数学复习中,我们既要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复习,又要进行题目的讲解练习,同时还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如果按照以前的教学手段很难实现快速和大量讲解题目的教学目标,如果借助信息技术课件进行复习教学,在复习知识点的时候我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知识点,甚至练习的题目和解答过程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显示出来,这样就可以避免一点点的去写,既可以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效率,还可减轻教师的板书劳累之苦。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让知识呈现更加清晰直观

信息技术的辅助功效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它能够让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这对于数学教学有促进作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学生慢慢接触到几何类知识,往往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需要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图形及其变化规律.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能够得到体现.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给学生展现一些几何图形的变换过程,或者可以通过一些图片的呈现,让学生对于相应的图形特征有更好的理解与认知.这些都能够化解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障碍,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带来的教学优越性.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时,学生对于平移、旋转、翻折能够达到重合这一概念没有实质性的认识,在面对复杂的练习题时,常常茫然无措.此时,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三角形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通过形象的平移、旋转、翻折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轻松解决课后练习.信息技术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能够发挥的辅助效果非常明显,能够化解知识教学中的难关.因此,教师要发挥这种教学整合的优越性,让信息技术的辅助效果得到体现,提升知识教学的整体成效,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体会.

二、让教学难点有效得以化解

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良好整合,同样有助于教学难点的化解,使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轻松地被学生理解,这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教学是一种优化.初中数学在难度上一点点加深,不少知识都较为抽象,初次接触时学生容易存在理解与认知上的障碍.这个时候,教师要展开教学方法的挖掘与革新,要透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障碍,这对于提升知识教学效率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对于那些难点知识,教师要善于进行知识教学的拆分,要让知识教学循序渐进地展开.这样学生才能实现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列表、描点方式表示二次函数图象,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帮助学生牢牢记住“平移法则”.又如,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设计日食从发生到结束的动画视频,将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范例,不仅能够让教学难点有效得到化解,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能够获知知识点的实质,这是让初中数学和信息技术实现整合的效用所在.

三、建立相应的数学资源库

透过信息技术还能够建立数学学习的资源库,这同样是知识教学的一种非常好的辅助.互联网上有着大量的学习资料,无论是练习题,还是知识点的讲解,这些都可以为知识教学带来辅助.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好的教学资源,然后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资源库的建立,不仅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素材,也是巩固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的有效资源,同样会为数学教学带来辅助功效.可以建立一个专用课件素材库,将本校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资料和搜集而来的课件资料进行统一管理,为教师备课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将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例如,在备课和制作课件时,教师可以利用素材库中现成的资源,节约了课件制作的时间,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利用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辅助效果,有意识地开发各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样,不仅能够丰富与拓宽数学课堂教学,而且能够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平台,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目标得到实现.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让知识教学和信息技术实现良好整合,这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切入点.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备好数学课是上好数学课的前提,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那么,什么是数学备课?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备课”词目的解释,备课通常是指“教师上课前的教学准备”。那么,究竟如何理解数学备课呢?从广义角度分析,数学备课并非单指一节课或一个单元课上课前的数学教学准备,它包含有三方面的工作:(1)数学教师在数学课程具体实施之前,对课程教学实施进行整体设计,其内容主要包括:1)提出全学期总的目的要求;2)对学生情况作简要分析;3)提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4)确定本学期的研究课题;5)安排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进度。(2)制订单元授课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本单元的数学教学要求;2)数学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3)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4)划分数学教学课时,确定每节数学课的内容和要求、配备例题和习题;5)安排必要的数学复习课。(3)制订课时数学教学计划,其内容一般包括:1)数学教学内容或课题;2)数学教学的目的要求(包括要使学生掌握哪些双基,培养哪些数学观点、数学能力,进行哪些德育渗透等);3)数学教具、数学学具以及现代数学教学媒体与手段的准备;4)根据数学教学目的,拟订数学教学过程。从狭义角度分析,数学备课就是指一节课上课前的数学教学准备。数学课的准备,取决于数学的课程形态以及“课”的性质。学科形态的数学课程,其内容更多地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探究方法来选择和安排,知识的领域相近,教学内容是一个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相应的“课”强调知识、技能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

活动形态的数学课程,其内容相对较为广泛,形式较为多样,实施也较灵活,相应的“课”强调通过学生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训练学生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数学课程的不同形态对数学备课是不完全相同的。学科形态数学课程的备课,必须符合数学学科课程的逻辑和由此决定的备课要求———例如:钻研数学教材,了解学生,组织数学教材和选择数学教学方法,等等。活动形态数学课程的备课,必须符合数学活动课程的逻辑和由此派生的备课要求———应立足于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指导准备分析构建弹性数学学习方案,要深入思考诸如:上课时“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做”?如何使数学课堂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如何体现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数学探究和感悟反思?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课前难以完全预测,数学活动过程中可能激发学生的智慧并因此动态生成新的数学活动,故活动形态数学课程的备课既要求数学教师具备随时调整既定计划的精神准备,又要有对既定上课计划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思想准备。就日常数学备课活动来说,大体上以编写数学教案为中心。分为三个步骤:

(1)编写数学教案的准备,其中包括钻研数学教材、考虑学生情况、根据数学教材确定数学教学目标以及构思如何上好数学课的过程等。

(2)把上好数学课的想法用文本表示,便是数学教案,它一般由案头、案身和案尾构成。数学教案的案头由标题和说明项目构成。标题一般形式是:“ΧΧ单元(章)第几课时教案”。说明项目的内容有:班级、课题、教学目标、课型、主导教学方法和教具等项。数学教案的案身主要表现数学教学内容和数学教学程序,不同形式的数学教案,案身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案身的书写不要占满整个纸面,应在两侧或右侧留下供修改、补充的地方。案身应附板书设计。数学教案的案尾书写教学后的经验教训和对数学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只写一个标题———“教后小记”,留下空格待上课以后再填写。

(3)按照数学教案进行数学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等准备工作。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合理利用已有的数学教学资源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广采博览,兼收并蓄,辨证施用,有利于数学教师站在别人(特别是一些优秀数学教师)肩膀上,通过学习借鉴进一步活跃数学教学思想,积累数学教学经验,收集典型教学案例。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教师在学习、吸纳相关数学教学资源的同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要善于创新致用,要防止人云亦云,要防止被已有资源海洋淹没。调研表明,优秀数学教师成功的关键:一方面是他善于利用已有的课程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是对数学教育教学有真知灼见,后者往往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只有从已有教学资源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软硬件“质料”,并注入自己的创造元素,数学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才更加有效。

从课程角度来分析,数学教案只是数学教师理解的数学课程,有别于面对学生实施的数学课程。只有数学课堂的实况,才算得上真实的数学课程。不少数学教师以为写好数学教案,就算是数学备课的完成,殊不知数学教案只是数学教师上课的腹稿或草稿,在草稿完成以后,只有充分考虑如何使“数学教师理解的数学课程”变成“学生经验的数学课程”,才算得上是对数学备课的合理思考。总之,数学备课是从实践层面上讨论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准备,是数学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数学备课水平是衡量数学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数学备课不能一劳永逸,而要不断地精益求精。

二、关注数学备课的目标要求

现代数学课程发展更加强调将每一堂课看成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强调教学要把学生放在心里,要挖掘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要创造性地解读和使用数学教材,要善于设置具体化、操作化的数学教学目标,要尽可能设计弹性化的数学教学方案。笔者认为:一方面,传统数学教学论中关于数学备课的主要工作———备数学教材、备学生、备数学教学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并没有失去其合理性;另一方面,传统数学教学论中关于数学备课的主要工作尚有许多局限性,需要不断改进,并因此丰富、发展和完善备数学教材、备学生、备数学教学方法的目标与要求。

(一)备数学教材重在吃透数学教材,挖掘课程资源,拓展数学思维空间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师生进行数学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需要数学教师去调整、去丰富、去完善,使数学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现实、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所谓现实,不仅仅体现在数学学习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还在于素材来源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所谓有意义,是指突出数学内涵、数学知识和数学价值;所谓有挑战性,是指富有思考性,能够比较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给学生带来智慧上的挑战。“课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数学课堂不应是“风平浪静”的,而应有“波澜起伏”。课走到一个板块,就来一个坎儿,才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多维、更深入,才能使学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才能带给学生数学认知能力上的解放与超越。比如,在小学教学“可能性的大小”,体验可能性的大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按照教材的编排,盒子里放9个黄球和一个白球,由于比例过于悬殊,摸球试验的结果很难出现“意外”,能顺利地揭示出“数量多,出现的可能性就大;数量少,出现的可能性就小”这一规律。但这样的数学教学显得过于平淡,学生的数学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牛献礼老师在数学备课时最终确定按4个黄球和2个白球的比例放球,希望出现个别小组或个人的统计结果与猜测相悖的情况,以求学生对摸球次数“足够多”有所感悟。当数学教学中出现了这一期望结果以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放的白球比黄球少,他们摸出的白球反而还多呢?”从中体验、感悟“只有摸的次数足够多,摸到黄球的次数才一定比白球多”(即频率越高,概率越稳定)这一渗透性目标,从而促使他们修正自己的错误经验,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更为深刻地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备教材中,要求教师“吃透”数学教材,它意味着教师对“熟悉”数学教材的超越,能真正认识到新旧不同数学教材的差异,能因地制宜地分析与利用教材,能以建设性的批判眼光审视教材,能“反向思考”、创造性地理解教材。[1](P101)就备数学教材的重点而言,应注意如下五方面目标的达成:

第一,深入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数学教材编写意图和目的要求,掌握数学教材深度与广度。例如,就“图形与变换”的备课而言,尽管数学课程标准并没有要求在第一学段与第二学段对平移变换、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做出一般化的描述,也不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目标是: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表象),但作为教师,对什么是变换?什么是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轴对称变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每一节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强调学习主要方式要结合实例,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如折纸、画图(在方格纸上)等活动来进行?你是如何理解第一学段与第二学段螺旋上升递进的教学目标要求的?第一学段“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与第二学段“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有什么区别呢?这些基本问题必须要弄清楚。以后两个问题为例,第一学段从感知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变换现象开始,学习特殊方向的平移以及直观地认识轴对称图形;第二学段对平移、旋转、轴对称要求略有提高,主要是增加了90°的旋转,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图案。同时还要求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由于小学以认识轴对称图形为主,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可以出现,但一般不要求学生画,所以,第一学段“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要求画出的图形比较简单,第二学段“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要求画出的图形可以是一个有所组合的图形。另外,由于“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且设计图案过程是开放的,不同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表现,所以,相关内容备课中应注意方案本身的弹性,要能够体现学生学习与个性差异的目标。有一些数学教师,常从一些“教参”中照抄相关内容的数学教学目标,而没有自己的深入思考,这对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意义不大。数学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材,整体把握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准确把握好一节课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度”,数学备课才有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从整体和全局的高度把握数学教材,全面了解教材结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方程”一节的内容分析为例,这部分共三段安排:例1、例2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的等量关系;例3至例6教学等式的性质和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例7教学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最后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备课时应注意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方程的意义,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引导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数学教师对数学教材,不同于学生对数学教材,不能停留在对结论的了解、掌握和应用上。因为数学教材的编写为了规范和简明的需要,往往压缩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掩盖了定理、公式和法则的发现过程,隐去了数学思想的详细阐述过程,精简了规律的提炼过程。因此,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在备教材时,总能针对“教学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知识前后有何联系”等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数学教材的二次开发),合理设计数学教学内容层次,创造引领学生数学思维有效发展的问题情境。

第三,从更深和更高层次理解数学教材,特别是要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知识的关联以及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以前面所提方程意义的认识而言,我们应当看到,教材中采取属加种差定义方式(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对方程进行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是用定义形式对概念进行揭示。由于被定义概念邻近的属是“等式”,种差是“含有未知数”,所以教材要先教学等式,再教学方程的意义。从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来分析,虽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一直接触等式,但他们大都关注通过运算把结果写在等号后面,而没有能明确地认识等号两边的式子和数表示相等的量,它们的地位是均等的。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教材中下面做法的必要性:通过天平平衡具体情境,让学生借助直观,体会到50克加50克和100克质量相等,从而抽象出等式50+50=100。事实上,这种做法将使学生不仅仅从运算角度来看待这个式子,而且会从两个量相等关系来认识这个式子。在此基础上,继续通过天平,呈现两端质量相等与不等的四种情况,引导学生用等式和不等式分别表示两端的质量,并让学生判断这些式子哪些是等式,也必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等式的印象,为他们在认识方程意义后辨析方程和等式的关系打下基础。从运用的角度分析,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在后续教学中应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基于上述分析,备课时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要让学生经历由图过渡到式子的抽象过程。先通过观察天平图,判断物体轻重,再用式子表示两端物体质量关系;(2)本小节的最后一个图,可以写出X+X=200,但要引导等号左边写成乘法形式,得出2X=200,这有助于学生认识方程的外延;(3)在交流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时,应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例2中的具体实例进行说明。教师可在学生交流基础上,让学生对50+50=100、X+50>100和X+50<200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做出解释(必要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从集合的角度体会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这将加深学生对方程的认识。

第四,分析数学教材重难点,了解学生容易混淆、可能产生错误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了解例题和习题的编排、功能和难易程度。数学教学重点是数学课中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一节课的数学知识点可以有几个,但数学教学重点一般只有一个。数学教学重点应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和数学教学目标确定,应着重考虑的因素有:实现本节课教学目的的关键内容,相关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相关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及其智力价值,等等。备课时应通过时间安排、过程设计来突出数学教学重点。例如,数学教材中关于“找规律”的内容,重点在“找”而不是规律的应用,“解决问题策略”的重点在“感悟策略”而不是在解题。数学教学难点的把握,既要根据教学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例如,我们说“分数”概念的建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是因为:(1)从教学内容分析,一方面,“分数”概念以“单位1”和“平均分”两个概念为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建立在“同样多(大)”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分数与整数的差异大。这两种原因都使得学生对分数意义理解起来普遍感到困难。(2)从教学对象分析,十岁左右的儿童,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尚不能直接同化、接纳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以感性经验为基础,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进而过渡到抽象认识。为了化解教学难点,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是将分数的意义分两段(三年级、五年级)来进行教学。在第一阶段,属于“初步认识”,只限于认识分子是1的分数,并且“单位1”局限于一个物体。在第二阶段,则需要将“单位1”从“一个物体”扩大为“一些物体”,并且研究分子大于1的分数。针对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可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手段在“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中的作用。例如,在“分数”第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用多媒体数学课件演示“平均分”的过程: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再把这2份苹果叠摞、闪烁、回位。以形象的动态演示,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1/2的数学含义。

第五,了解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了解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的先决技能及其相互关系。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数学知识的学习存在着较明显的层次发展关系,前面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后面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过程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累积过程。在数学教学开始之前,学习者原有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与数学态度,称为起点能力。通过一定的数学教学活动,所形成的数学能力和培养的数学态度,称终点目标。介于起点能力与终点目标之间且需要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称使能目标(子成分)。数学教学设计理论中的层级任务分析主要目的就是找出介于起点能力与终点能力之间的使能目标(子成分),明确各使能目标之间的关系,为教学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层级任务分析通常采用逆推法,即从终点目标出发,运用逆向设问法,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达到这一目标,他预先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一直追问到起点能力;然后将从起点能力到终点目标之间需预先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能目标或子成分)逐级排列起来。教学时可对照层次图,较低子成分先学,较高子成分后学,直至达到终点目标为止。下图绘出了小学“看图解答加法应用题”部分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先决技能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较清楚地分析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及要达到潜在发展水平所需具备的使能目标。

(二)备学生重在全面理解学生

在尊重学生学习需要基础上引领学生主动、能动地学习。学生是数学教学的对象,对学生的了解、分析和研究,是数学教学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数学备课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备学生尤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数学功底与“最近发展区”。只有摸清了学生的数学功底与“最近发展区”,才能找准数学教学的真实起点。为此,备课中可尝试问自己如下一些问题:学生头脑中存在这一知识吗?如果存在,其水平一致吗?如果不存在,用何种学习策略能帮助他们获得这一知识呢?学生的数学水平如何?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互相帮助来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这些问题的答案可通过学生的数学课堂表现、数学作业情况及单元测验情况等渠道来了解。第二,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个性心理差异。在备课时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个性心理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习需求,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数学智慧,活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能动的数学学习。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备课时应:(1)尽量从“生活味”与“数学味”两个视角研探学习材料,并取得必要的平衡;(2)多一点现实感,少一点陌生感;(3)多一些有效的数学活动,少一些抽象的深奥讲解;(3)多建立一些“数学模型”,少搞一些“题海战术”。此外,应关注一些特殊学生:给一些“不举手”学生以展示机会,给一些“胆子小”学生以质疑机会,给一些“要面子”学生以改错机会。第三,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社会关系对学生学习情况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许多学生学习成绩突然变差或者品德出现问题往往能从他们的家庭变故和社会关系中找到部分原因。因此,备课中的“备学生”也应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是否和睦,是否是单亲,经济收入如何等)和社会关系(包括和哪些同学关系好,社会上有哪些朋友等)。总之,所谓备学生应充分关注学生已有数学学习经验,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与情感需要、兴趣,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把学生主体数学活动的组织与创造视为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

(三)备教法重在考虑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

教学意味着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所以备教法重在考虑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为此,应关注学生有效参与数学学习的质量,注重设计有效的弹性教学方案。具体地,教师应注意下面三方面的工作:其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设计好教学的基本环节。应当注意防范和克服因不当设计导致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形式化参与而非实质性参与(实质性参与是学习主体思维的积极投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或自主学习、探究,以及基于其上的合作性学习)。比如,在小学讲“平均分”概念时,通常有两种设计方案,一种方案是:教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并问学生:“怎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两份?”另一种方案是: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考虑,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两份,有哪些方法,你能想出多少种?”同一个问题,两种不同的设计,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只有设计有深度的问题,才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回答问题的质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二,通过设计教案,理清教学思路。以小学数学中的“估算”一节的教学思路分析为例,应当认识到:教学估算的意义,即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教学估算的方法,即教学例题→总结估算步骤→练习估算的第一步→练习完整的估算;教学估算的应用。从整体上把“估算”的教学设计思路理清了,沿着这条思路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条理性和逻辑感染力,也有利于教师的随机应变。其三,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要备一备如何有效地强化重点与突破难点,如何有效地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知识与具体问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规律探究,让学生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数学活动实践中掌握数学解题策略,提高数学解决问题能力。较之于其他学科,练习对于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除了在概念、定理等内容的教学中要强调突出教学重难点,在练习教学中更应特别强调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强调练习讲练的“精练性”———精讲精练是我国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数学课堂中对待数学练习的关键,为此,应注意围绕教学目标把练习设计得有层次、有重点、有拓展性。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摘要:

人类就是在创新的基础上才出现了不断发展的。而创新是源于人才的培养,只有高科技的人才才会有所创新。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离开了教育难以谈创新。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一切人才的出现都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学生的养成和习惯都是在基础教育上,学生从小就要打好关键的基础。我们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更是关键的关键。数学是具有思维发展的学科,它以严谨的思维比较恰当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因此,我们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使他们从小就有创新意识,不断成为科学的顶端人才。笔者在本文重点阐述了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创新;小学数学;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就是在创新的基础上才出现了不断发展的。而创新是源于人才的培养,只有高科技的人才才会有所创新。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离开了教育难以谈创新。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一切人才的出现都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学生的养成和习惯都是在基础教育上,学生从小就要打好关键的基础。我们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更是关键的关键。数学是具有思维发展的学科,它以严谨的思维比较恰当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因此,我们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使他们从小就有创新意识,不断成为科学的顶端人才。下面就根据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特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创新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学生才能够发挥他们的思维空间,他们才能够去想象和联想应该想的东西,他们的活跃思维才能得以施展。素质条件的教学就可以极大地使学生进入到创新的优势环境学习中,他们就会发挥自己的创新特长,敢于想象创新。而传统的教学则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有丝毫的创新意识,他们只是极其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记忆,他们不敢去想,不敢去做未被书本上知识的规律。这就极大地限制住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现代教师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的意义,在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注重对教学的环境创设,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利用导语营造一堂课的教学气氛。比如,我执教“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的时候,我把20个不同颜色的篮球按照红、粉、绿的不同颜色编成号码。然后让学生根据屏幕上的序号来考老师,老师就会轻松地说出它们的颜色。通过这一表演,学生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对这一堂课所讲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样就非常有利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也步入了创新的参与中来。创设新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完成自己的主导作用。”由此,我们应该知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教师要把各种问题的思考都要引导学生来完成。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做到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究的精神。

1.多给学生创新的机会。传统的教学学生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课,他们认真地做着老师讲的课堂知识,他们丝毫没有想入非非的问题,认为老师是唯一的主宰者,没有可疑问的问题,只有老师才是唯一的,是知识的尊崇者。因此,教师要明确注重给学生更多的创新机会,让孩子们大胆地去想象和猜测问题的形成,给他们创新的空间。比如,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节课的时候,我便问及学生道:“同学们,看看你们感觉应该有什么问题需要问吗?只要你们感觉有疑问就可以放开心理的阻拦,大胆地发问。”于是,学生便争先恐后地提出了各种问题: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样的?是怎么进行计算的?它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等等。这就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发问。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也得到了普遍提高了。

2.给学生一定空间。数学的特点就是比较抽象,学生自然感觉到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我们作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思考空间,让他们勇敢地走进分析中。培养他们的敢字精神。比如我在执教“时、分的认识”时,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孩子们对时针所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于是我就指导孩子们结合教具钟表的模型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和探讨,很快就得出了统一的答案了。许嵩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所以,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结合生活情境让他们进行问题思考。它要体现在小学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学生身边所经历的事实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分析。比如我在“相遇问题”一节,就谈到大伟和莉莉的事情,当大伟的笔记本落在家里的时候,莉莉怎么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激烈的探讨和争论,导出了三种方法,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按照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们营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有着更多的广阔思考和学习的空间,努力提高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作者:于晓艳 单位:大安市舍力镇六合学校

第二篇:小学教育管理中情感教学的运用

摘要:

情感教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小学教育的管理中,其不仅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制度创新。通过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培养与熏陶,可以实现教育管理的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教育;情感教学;有效运用

基础教学主要目的是帮助孩子完成向学生转变的过程,其与初高中的学习环境与背景完全不同,需要教师按照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教学安排,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运用情感教育的方式进行学生的教育培养。

一、小学班集体建设中的情感教育

1.低年级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

刚刚进入学校的一年级新生,会面临学习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转折,而这一转折对其生活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让孩子在情感上实现真正的过渡,才能使其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快乐,同时使其可以愉快地面对同学、老师以及所要学习的知识,而这一切都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情况下,对犯了错误的小朋友可以批评和指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管理,同时锻炼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能力。

2.中年级注重陶冶和引导学生的情感

在学生升入高年级后,其在各个方面几乎都会出现较大的变化。此时他们非常愿意去参加集体活动,同时变得特别的活泼开朗,并且会突然感觉到身边的朋友变得多起来了。而在学习上也出现了极强的求知欲望,对于新鲜事物都想去尝试,但是此时的学生也是最缺乏耐心的阶段。这一时期,更加需要老师进行适时的引导与关心,假如此时他们心情烦躁可以将其带出班级,使其可以充分地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心情上的舒畅,不断陶冶他们的情操。而同时,他们也会有自己心烦的事情,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认真地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充分了解他们的烦恼,并为其解决这些烦恼。比如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往往都是将烦心事藏在自己的心里,很少去发泄,如果遇到这类学生的话一定要及时地为其排解,千万不能放一边。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所有的孩子排忧解难,培养其活泼开朗的性格,使其从小形成良好的情感。

3.高年级加强自主管理,发展学生的个性

因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所以,在进行管理时应当将其视为班级的主人。由于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较快,而其通常不希望受到老师过多的干扰,因此老师必须将全体学生纳入到班级工作的决策中去,为每个学生创造均等的机会,使其健康地成长。使学生充分地了解班级工作的所有环节,同时对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最终使每个学生对班级都有一种主人翁的精神,才能使其将完成班级的工作视作自己的使命。

二、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中的情感

1.教育在学校,除了基本的德育教育外,其大部分教育还是在平时的课堂上完成的

只有将课堂充分地利用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情感迅速地培养起来,将其通过课堂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最终使情感教育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兴奋的学习状态。同时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常识与经验,所以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有一种处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感觉,从而达到使其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情感丰富,使自身的情绪感染到每一名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受到鼓舞与鞭策。教师应当采用激励的方式评价每一个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始终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从而将其在课堂中学习的激情激发出来,迅速地建立起面临挑战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真正享受整个学习的过程,为其以后步入初高中起到积极作用。

2.小学班集体活动中的情感教育

通过各种活动从而实现班级的组织与管理,使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地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逐渐丰富自身的情感,同时表达自身的情感需求,而这样的方法也是最直接有效的。其对于一些性格较为内向且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效果尤为明显。这类学生通过参加班级的各种集体活动,像出黑板报、运动会等活动,使其得到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使其自身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而像参加学校的各种竞技比赛,不仅可以发掘人才活跃校园生活,同时还在各个班级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氛围。通过比赛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其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同时使得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

三、结语

小学教育主要是启发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同时使其在老师和同学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并对其自主能力进行相应的培养,使其逐渐地养成自学的习惯,为其以后步入初高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臧以霞.试析小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念及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5:15-16.

[2]李吉海.情感教育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01:261.

作者:李彦臣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六台中心学校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要: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科目之一,对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事业从事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师也开始积极探索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用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前言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实现有效性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充分发挥数学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原有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阐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表现为学生数学技能、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协调发展[1]。教学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事业从事者所追求的重要教育成果,只有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学习,才能避免无益课程的出现,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因而,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从学生的数学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提升学生对数学教学的兴趣,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取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2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2.1学生兴趣缺乏: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难度。小学生本身便活泼好动,教师单纯的理论化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一旦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便会大大降低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还应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生对与其生活相关的事物会更加关注,新课标也要求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连接,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教学内容,使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依然仅依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未能实现教学生活化,导致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教学方法运用不得当:新课程改革后,教学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创新,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教学方法运用的不得当,导致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或效果较低。例如在合作学习法的运用中,一些教师认为只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了讨论,便完成了小组合作学习,导致小组学习内容和时间的设置存在问题,学生所讨论问题中,很多都属于无价值的问题,探讨时间也较短,一些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教师便已经宣布合作学习结束,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再例如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情景导入及问题设置的不合理,使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被精美的图片、动画所吸引,失去了这一教学方法原有的效果,无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3.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对于小学生至关重要,因而,要想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首先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以及教学目标,充分运用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小学生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例如小学生十分喜爱零食,且记忆力较好,教师在“比较大小”问题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询问学生喜欢的零食都有哪些,以及这些零食的价格。在黑板上列出这些零食的名称和价格后,教师再请学生将零食按照从贵到便宜的顺序依次排列,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对“比较大小”问题进行充分实践,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3.2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连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用生活实例简化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时,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是否喜欢玩滑梯,学生在生活中基本都接触过这一娱乐设施,教师的询问能够立即引发学生的关注,随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角度分别为30°、45°.60°的滑梯图片,请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最喜欢的滑梯,并引出“角的度量”问题,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场景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再例如在认识圆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回想生活存在的圆,学生能够很轻易的想出大量物品,这时教师在询问学生“为什么这些物品被设计成圆形?”,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出圆的特性,使学生在了解有关圆的知识后,能够在生活中实现对其的实践运用。在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3合理应用教学方法:对于一些教学方法,教师应实现合理运用,以充分实现这一方法的原本价值,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时,教师应抓住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学生设置有价值的讨论内容。同时,应合理掌控讨论时间,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使所有学生都融入到小组讨论之中,避免时间过短而失去合作学习效果,也避免时间过长而影响课程进度。另外,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仅仅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实施,教师需要将这一学习方法进行拓展应用,例如在学习“认识百分数”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寻找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例,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价值。再例如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合理设置情境导入问题,明确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情境效果。如在学习“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创设小明同学和小李同学相遇的情景,并向学生展示两个动画人物从屏幕分别两端面向对方行走的动画,询问学生这两位同学行动的方向及结果,从而使学生了解“相遇”、“相对”等概念。

4结论

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所有教育事业从事者的目标。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众多问题,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合理应用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斐.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3):184-186

[2]杨兰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16,9(9):85-86

[3]张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海峡科学,2014,4(4):96-97

作者:张俊玲 王秋菊 单位:吉林省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越来越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对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有许多教师采用游化教学模式。本文主要针对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应用做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游戏教学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小学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面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各种教学方法逐渐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小学教育中,游戏教学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这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方法突出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情感和活动的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躁乏味的负担,反之,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把数学游戏引入课堂教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供一种参考。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的改革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仍存在一些差强人意的地方。接下来笔者将从游戏的选择、设计、两个方面就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法发表浅薄的观点。

1游戏方法引入的必要性

1.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成功的地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胜、好强”的心理,把他们喜欢的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1.2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个好的游戏活动会把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使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小学低年级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善于形象记忆,逻辑推理能力较弱。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时,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4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和设计了许多新颖有趣的游戏和竞争活动。

2游戏教学的特点

2.1将抽象感性化:由于小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小学生,其自身存在的一些因素导致在对数学的抽象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游戏化教学模式在数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在趣味性非常强的游戏中愉悦地接受数学知识的学习。

2.2循序渐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主要的任务便是训练学生在思维上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生活中可以充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理解及分析能力上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在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实施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3知识与游戏的有机结合: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最主要特点就是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游戏进行充分的融合,形成完美的有机体。通过游戏吸引学生,通过游戏传授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协调好游戏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真正的实效。

3小学数学游戏的设计

游戏的顺利开展,需要较为完备、严密的规则。游戏规则是根据游戏任务而提出的、每个游戏参加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及行为结果的评判处理规定。它是游戏教学中控制学生认识活动和游戏活动的主要武器。教学正是通过游戏规则来引导游戏朝既定的方向发展,通过游戏规则把教学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游戏规则的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在游戏的制定与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游戏中体会抽象的数学概念、原理、方法等。

3.1游戏目的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学游戏是围绕教育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它不同于一般游戏娱乐性,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的而从事的游戏活动。把抽象的、严谨的数学知识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目的在于教学,而且还要以学生为主。游戏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层次等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为了学生,一切活动为了教学。脱离了教学,游戏只能是“玩”;脱离了学生主体,游戏就失去了本身的吸引力,连基本的活动都完成不了。同时游戏设计要给学生留有创造、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游戏的真正主人。

3.2让孩子们在游戏教学中体验快乐:游戏教学的重点,最根本的是让学生快乐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体验数学游戏活动的快乐。如在学习《平移与旋转》一课时,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大都经历过这种真切的感觉,只是他们不知道“平移”“旋转”这两个数学中专门的术语。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可以创设一个游乐场的情境,游乐场是让他们感到快乐的地方,把游乐场引入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来学习数学。我带大家走进游乐场后,让学生把游乐项目按运动方式分类,大多数学生都玩过那些游乐项目,所以很快他们就区分出来,当他们高兴地结束了游乐场之行后,也更加直观地感悟到了平移与旋转的运动方式,对所学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结语

总之,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教师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通过游戏化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1]游安军.数学游戏与数学教学观[J].湖南教育.2001(09).

作者:马德美 单位:山东省胶州市营海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分析

摘要:

小学教育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人生阶段,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小学数学学习,是为学生以后深层次地学习数学知识而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然而,这些都与教师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分不开的,因此,需要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我国小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构成分析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并使其不断进步,教学质量是否提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应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小学教学模式在不断进行改良,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在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反之,会为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严重阻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努力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所谓教师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据课程标准,并与讲课中所需要的数学教材相结合,根据教师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所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而为了满足新课改对小学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不仅需要拥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不断提高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也要做到对每位学生基本情况全面了解,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小学数学教师不仅在数学知识方面对学生进行传授与指点,更应该在学生的实际生活方面提供更多帮助,促进学生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并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要求教师具有更好地完成教学设计活动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实践技巧及负责任的态度。

二、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分析

随着如今教育改革的不断前进,小学数学有关课程标准修订,总结来说就是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模式、解决实际需要、对课程的态度四项目标。所以需要小学数学老师不断加强他们授课设计的基本技巧,由此符合新课程提出的要求,遵循学生进步的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根据现实中的授课行为和授课的课程所取决的,因此分析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一定要密切联系实践授课的工作。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特点,而且有其特有的结构层次所在。因此,教师经常被要求每学期、章节、课时,都准备具体的授课备课计划。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体现其课程授课的设计技巧、章节教学的设计手段和每课时的教学设计的水平这三项基本要求。尽管这三个级别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各有不同,但是,不一样水平的教学设计步骤,必须经过研究授课的课程内容和实现的工作目标,设计授课的过程和内容,评价授课的结果与问题,调节授课的手段与内容。

三、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分析

一般来说,小学的数学教学设计能力,就是让小学数学教师足够积极地完成授课的设计活动所前期拥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体全面的总结,通过课堂教学将课本知识生动形象地为学生讲解,促使学生又快又好的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内容,充分带动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热情,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小学数学教师密切配合,将所学数学知识熟练把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1.授课知识的方面

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知识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在讲课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数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与此同时,为将来难度加大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教学设计应不断进行探讨,更好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2.一些技能方面的问题

技能主要指的就是教学的设计技能,可以根据对小学教学的分析,归纳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技能包含有:分析的能力,总结的能力,设计评估和及时改变的技能。唯有完全把握这些基本的技能相关要求,才能在实际授课中,把教学理论应用在实践设计的环节,唯有把握足够授课技能,才能确保执行设计的过程中达到最初教学设计与策略的要求。

3.教学的态度

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拥有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的同时,也要拥有良好的教学态度,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做到及时全面了解,以鼓励为主,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小学数学教师要更好地诠释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提高自己教学设计能力,促进我国小学教育翻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李桂艳.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能力及其构成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5(04).

[2]张春.解析教学教师教学设计的几大误区[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06).

作者:敖海玉 单位:赤峰市翁牛特旗白音套海苏木中心总校

第六篇: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

在我国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日益明显,小学教育可以说是教育之根本,解决在新社会环境影响下小学教学的教学问题迫在眉睫。笔者针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自身的经验和相关了解展开探讨,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希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小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其中小学数学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已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防范,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每个教学人员和非教学人员应当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1.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

1.1教学方法不得当

很多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得当或者说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很多教学者在执教过程中只注意怎么传授知识,没有注意到学生是否能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中,很多教师只注重怎样让学生理解二分之一是多大,以及二分之一与其他整数或者分数之间的联系,然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也许学生会提出“为什么会有二分之一这个数,都是整数不好吗”等问题。教师和学生思考方式很多时候是不同的,偏重也不一样,教师做不到换位思考,是小学数学教学出现的重要问题。

1.2.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

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小学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枯燥乏味等情况,因为数学这门学科需要一定的想象力,比如你说1/3,谁也没有见过1/3是多少,乘法表为什么非要记住?加减乘除的运行顺序可不可以换一换呢?这些问题都是很多学生初次接触数学时遇到的问题,而作为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老师一般会偏重与重点,如果你问为什么,老师也许会告诉你记住就好,因为推导过程是枯燥乏味的,所以只需记住结果。这正是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提不起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因素。

2.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解决措施

2.1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改善教学方法的一个要求是需要教师学会换位思考,做到不仅仅要将知识传播出去,更要思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能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比如乘法表这一部分,老师不应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然后运用,乘法表的起源、相关的故事等都可以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教学“分数的认识”这部分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自我考虑如果自己以前不知道分数,对于分数的理解会出现什么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有什么晦涩、深奥的地方需要自己特别注意。比如1/3这个数字,也许很多老师会告诉学生1/3就是1分成3份,3个三分之一就是1。这种教学方式固然没有错,但是可不可以用其他方式替代呢?比如举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分数存在的意义比古板教条地传授知识更有教育意义。所以让教学方式改变的一个前提是教师自身要找出问题,学会换位思考,改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2丰富数学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多时候产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被抹杀掉,原因很简单,这些想法在前人的推导下已经证实是不合理或者错误的,比如1/0这个数就不存在,但是很多学生就会觉得不可思议,1/0为什么就不能存在呢?难道不是等于0或者等于1?在很多运用题中,老师会教学生用未知数x解决问题,那么问题来了,只能用x吗?这样做出来的答案真的是正确的么?老师应当从更多方面解决这些问题,俗话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应当改变教学方式,学会丰富自我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改变过来,学会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如乘法口诀表,有的老师就把它编成儿歌,让学生一边唱一边背,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往往事半功倍。又比如“循环小数”的教学部分中,有的老师带动学生一起探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将孩子的想象力扼杀在摇篮里,不仅让学生理解课程,更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了解,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已经有无数例子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增强学习教学的趣味性,丰富教学过程是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重视的一个部分。

3.结语

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生活“用数学”体验数学,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要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就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不断改进过程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不要将他们的想象力扼杀在摇篮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根本上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考试周刊,2014(27).

[2]袁照旭.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新校园,2015(35).

[3]刘正操.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作者:徐晓梅 单位: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第七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摘要:

数学是小学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实现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十分巨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本文首先分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和重要性,然后分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最后研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意义;现状;策略

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一方面,很多数学发现是源自于生活的,另一方面,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捕捉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简化学习难度,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将数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对推动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的重要性

数学来源生活,也广泛应用于生活实际,实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一方面有利于简化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广泛的应用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数学知识抽象难懂,教学过程又显得单调而枯燥,因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数学问题转化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生活化教学正是利用了他们的这一心理,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中去。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具体化,简化了学习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数学的生活化教学也丰富了数学教学形式,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相比,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的生活化教学,重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设置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探究能力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1.教师的素质教育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实行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就小学数学而言,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实践能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不少小学数学老师开始尝试改进教学方法,进行生活化的情境教学,但这毕竟只是少数,且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有效将生活问题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同时,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老师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相当多的老师固守传统教学理念,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导致学生的探究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实践能力止步不前。综合来说,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教育意识不够,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待提高。

2.缺乏有效的生活化教学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老师采用“填鸭式”教学,缺少生活化教学的经验。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下,数学老师有些力不从心,不知道应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也缺少可借鉴的经验。同时,现有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效果也并不明显,主要还是依靠老师设置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教师在教过过程中依然占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

3.学生也不重视生活化教学

由于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加上学校、老师和家长施加的的压力,甚至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定论学生的好坏,家长更是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关注的更多的是学业成绩,而不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形式,无法从根本上认识到数学生活化学习的重要意义。

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生活情景

老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学,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需要数学老师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发挥主动能动性,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生活情景中体会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善于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比如,在进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教学时,可以生活中常见的“乘坐公共汽车的总人数”为例,假如车上本来有18人,下一站下车了7人,又上来了9人,请问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如果在下一站又下去5人上来8人,请问还有多少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看似枯燥的数学算式转化为生活实际问题,一方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又如,六年级的“百分数的应用”一节的教学,可以生活中常见的“折扣”为例开展教学。不少商场在节假日期间推出一系列优惠活动,学生也经常见到,如有的服装专卖店打八八折或六折等活动,有的学生对此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不知道打折究竟是什么意思。老师可为学生设置生活化的情境,自己扮演商家老板,为各种课本作促销活动,假如语文和数学课本的定价都是10元,语文课本打六折、数学课本打八八折,标出各自的折后价。老师在引导学生将原价和折后价作对比,逐步了解其中的奥秘,认识到“折扣”的数学意义,在日后逛街时可自己算出折后价,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2.开展丰富的生活化教学活动

开展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教学,除了要将生活引进数学,还要将数学送去生活之中,让学生明白,数学源自生活,数学知识也可用来为生活服务。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开展教学时,应积极开展丰富的生活化教学活动,比如数学游戏、角色扮演等有趣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述折扣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一人扮演老板,一人扮演顾客,老板定价格和折扣,顾客自己计算价格,再与老板的折后价核对,通过这样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结语

总之,生活化教学模式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注意将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开展丰富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数学;可行性

引言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和多种多样,因此“互联网+各行各业”成为现阶段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数学教学作为我国教育领域中的重点内容,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但现阶段的数学教学模式和理念过于传统落后,因此影响高校数学教学的创新发展。现阶段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经过创新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有效整合数学教学资源的同时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期的数学教育事业发展指引方向。因此,将信息技术与高校数学教学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信息技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随着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媒体时代产生的新事物结合至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信息技术主要是指结合了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技术,是能够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的教学模式。研究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并且能够将繁杂的知识转变为精简化的知识内容,继而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形象。例如利用矩阵进行数值分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镇定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性要求较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矩阵方法。将信息技术与高校数学教学相互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首先能够增强数学教学的多样化,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其次,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丰富对数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普及发展

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将其结合至教育领域中将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创新发展高等数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首先,信息技术与高校数学教学相结合能够创新教育理念。传统的数学教育理念中忽视了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结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和扩展高校数学教学内容,继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其次,将信息技术与高校数学相互结合能够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有效性的数学教学。在学习三维几何、向量几何知识时,学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相应的学习软件实现对图形的构造,借助点击、拖拉的动态效能,深入学习几何图形的特点与相关性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变师生角色

传统的高校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数学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更多的情况下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活动相结合,能够转变师生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活动相结合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在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后由学生进行总结和发言,使得学生充分参与至数学学习活动中,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更多的是进行指导和辅助。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一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平台应运而生,例如微课教育、慕课教育和翻转课堂等。高校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制作成微视频上传至在线学习平台,从而打破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限制,并且在线学习平台中的视频、音频内容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欢和爱好进行选择,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实现因材施教

高校数学教学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推动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促进因材施教的实现。将信息技术结合至高校数学教学活动中将不同于传统利用教材进行教学的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需要时间进行笔记的整理,不仅影响教学的进度和效率,并且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新媒体背景下,信息技术能够创建在线学习平台,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在线平台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并且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并且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喜好和需求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现代技术使得学生摆脱了课堂对其的限制,并且能够制定具有针对性学习计划,使得因材施教得以实现,并提高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三、信息技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原则

(一)保证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相互协调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校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价值方向,继而提升其人文、文化和精神素质。因此高校的数学教学活动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发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高校数学教学相互结合能都帮助数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但由于我国信息技术起步较晚,因此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能力不足,导致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互结合事半功倍。信息技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结合和应用应坚持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相互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信息教书辅助教育的作用,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之间产生矛盾时,以教学目标为主,根据现实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调整。

(二)保证信息技术与教师讲课相互协调

将信息技术结合至高校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于教学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应确保信息技术与教师授课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将信息技术与高校数学教学相结合中,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展现得更加明显,现代教育技术和理念能够有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继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情景。但是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讲授之间仍需要进行合作和协调,并且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利用几何画板来完成向量平移化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主要的步骤如下,首先建立几何画板,再利用“画线段”以及“文本工具”完成基础操作,使用“选择工具”选取A、B两点并标记A指向B的向量,确保选中线段AC和点C,通过菜单“变换”-“平移”,实现线段AC和点C向向量AB的平移,将出现的第四定点标记为点D。

(三)保证情感教学和知识传输相互协调

信息技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坚持证情感教学和知识传输相互协调的原则。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因此不仅是知识讲授和学习的过程,其中也包括师生之前的情感交流,因此将信息技术结合至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保证情感教学与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相互协调。信息技术作为科技的产物不具备情感交流和互动的功能,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无法感染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控好信息教学技术使用的程度和时间,并且掌握正确的使用方式,并在教学环节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等。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主要仍需依靠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因此信息技术与高校的数学教学相结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与此同时要做好情感教学和知识传授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

四、信息技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备课阶段

信息技术与高校数学教学相结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将数学教学内容通过图片、文字或是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能够有效地改善高校现阶段数学教学中的不足。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中,教师应重视课前备课工作,从而确保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首先,教师在课前应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制作PPT,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教学内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现阶段的教学课件设计中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并且教学课件内容与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大致相同。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从而确保接下开的教学环节具有实效性和实用性。其次,教师在课前备课环节中应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确保自身的教学态度是端正,并且正确认知现代信息教学手段。部分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会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更加省时省力,不许要再对知识进行讲解。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应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技术,并且了解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转换的时间节点。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知识时,教师在课前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或是Flash软件进行自主学习,借助动态的形式了解“割补法”以及“平移法”,继而深化学生对于勾股定理的感性认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教学阶段

信息技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教师在教学阶段中需要掌握好教学的节奏,并提升自身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数学教学的专业技能。首先,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数学教学相结合是教育现代化实现的重要途径,并且相较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具实效性和创新性。将信息技术与高校数学教学相结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应掌控好教学节奏,基于学生的学习规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避免节奏过快或是过慢影响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利用课本进行教学,学生会有一定的记忆和理解时间。但是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下,需要教师具备一定掌握教学节奏的能力,教师讲课节奏不能过快,否则将使得学生无法彻底理解数学知识。以“勾股定理”课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操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证法。其次,教师应提升自身使用现代化数学教学软件的意识和能力。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较强的学科,因此对于教师得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结合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由美国研制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MATLAB,该数学软件能够进行矩形运算、绘制函数以及实现算法等,其高效的数值计算功能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避免繁琐复杂的数学运算过程,利用完备的图形处理功能实现数学教学的可视化,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将信息技术与高校数学教学活动相结合,高等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将更加生动和形象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辅导阶段

高校数学课后辅导答疑环节,对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同样重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的数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课程设计,从而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高等数学知识。课后的数学答疑辅导环节是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方式,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继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热情,提高高校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数学课后辅导可分为两种形式,即教师在线辅导与学生自主复习。首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交流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实时在线交流互动,例如微信、QQ等。教师可以组建数学交流群,学生在复习中遇见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复习的限制。并且在线交流能够为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提供平台,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将数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制作成微视频上传至在线学习平台,例如慕课教育、微课教育等。学生在课后复习中可以利用Flash软件了解和学习面积平移的相关证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得学生在课后也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高校数学教学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随着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媒体时代产生的新事物结合至教育领域中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并且能够将繁杂的知识转变为精简化的知识内容,继而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形象。首先,信息技术与高校数学教学相结合能够创新教育理念,并且能够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高校数学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欢和爱好在线学习平台中学习,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在有效整合数学教学资源的同时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鹏.论高校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

[2]罗静彦.多媒体在高校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7).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摘要: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依赖程度偏高,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难免会导致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潜意识里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难以进一步提升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应该在关注小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教育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兴趣,促进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教育游戏;小学数学;应用研究

1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中运用的价值

1.1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游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而且游戏的组织形式比较多样化,这样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在使用教育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单独参与到游戏中,也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到游戏中,鉴于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较重,这样在游戏的过程中,融合了竞争和合作的因素,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1.2适应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小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普遍存在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即有的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比较敏感,学习起来较为容易;而有的学生则逻辑性思维能力不强,知识学习的困难程度较高。这样在教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难度的游戏,也可允许小学生自主选择游戏任务,以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几何图形面积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教育游戏《探索星空》,将游戏分为两个等级,第一等级游戏提供给学生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便于初学者的学习;而第二等级则不再进行面积公式提示,注重游戏的挑战性,激发小学生的斗志。

1.3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育游戏中的很多情节来源于生活,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对教学对象产生感情,对游戏中的图片、文字和声音等有全面的认识,潜移默化中也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此外则是教育游戏改善了传统的教育环境,契合了学生爱玩的天性,鼓励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这样学生不再受到传统课堂教学和作业的限制,学习的过程更加轻松,为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

2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2.1教师合理编写数学教案,做好游戏教学的准备:编写教案是为了使游戏教学更加全面,这样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就应该围绕一个教学中心进行游戏设计,以通过教育游戏实现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结合。例如在学习人民币方面的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围绕购买文具都需要哪些小面额人民币设计游戏,在备课的过程中写好游戏的名称、准备工作、规则和分组等,帮助学生合理利用金钱。当然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还应该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多一些关爱,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综合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好教学过程的动态变化,控制好整个课堂节奏和频率。

2.2根据数学教学需要,教师选择多样化的游戏形式:首先是教师选取情境游戏导入新课程,对于新的课程,小学生往往会有本能的抗拒,这样教师就可以设置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融入到情境中,激发出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应用题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鼓励小学生思考多次被抓走的小鸡的总和。其次是采取游戏角色化,使小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重难点。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等的概念时,为了使小学生更好地认清各时间单位的转化关系,教师就可以挑选出学生分别代表时、分、秒,然后进行角色大变身,即教师说出“分”的时候,代表“分”的同学就要进行钟表调试;而说出“时”的时候,代表“时”的学生就进行钟表调试,以在钟表转动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对转化率的掌握。最后是教师组织竞赛游戏,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学习了加法的运算规律后,教师就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开展运算竞赛,对运算又快又对的小组进行奖励,能够在提高学生运算速率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2.3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及时做好游戏介入和调控:在小学数学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好自身的引导作用。首先小学生玩性比较严重,在进行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的自发组织极容易偏离教学目的,这样教师就应该在小学生出现违反游戏规则现象的时候,及时进行游戏引导和更正。此外是教师应该合理把握游戏时间,提高小学生的时间观念,即要合理安排在什么时间进行什么游戏,在什么时间开展什么课程,以保障游戏的高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将游戏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借助小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探索。同时学生家长也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以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实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促进他们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倩,赵玉清.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软件导刊,2013,03:194-195.

[2]曹华.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112.

作者:李国军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宇宙地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法的运用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不失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运用实践法就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游戏教学法的经验与操作方法与大家交流,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游戏法;案例

游戏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科的教学之中,它在如今仍然是值得大家运用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它的意义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尚简单,没有形成独立性,在教学中,游戏对于这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游戏中很自然地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游戏化的教学中能产生浓厚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与学习机会,也就有了更多的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与思维与思维空间的拓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游戏中,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计算能力、操作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培养,可以看出,游戏是对学生全面能力发展的有利手段。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形式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游戏更是适合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还可以引领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只有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才可以为以后高年级甚至是中学的学习打好基础,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化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开发智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优秀的学生。那么,我们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游戏法进行教学呢,下面以课堂实例来与大家交流。

一、在对实物和图形的认识时运用游戏法教学法

游戏法运用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把全体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分给他们任务,从家里带来具有鲜明形状的物体或者圆形,在小组内展示。但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实物的形状,在分组时,老师要求学生带有相同形状的在同一组中,比如,第一组要求是带正方形的同学加入,而第二组是要求带圆形同学加入,而第三组是带长方形的同学加入,第四组是带在角形的同学加入等等。要求每小组把实体放在一起由老师来检查,当然也可以发动其他小组的同学去另外小组进行检查,检举出不是同一类的物品,这主要是运用了小学生喜欢“找茬儿”的心理,这样做会加深小学生对形状的认识,下一次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二、在认识人民币的内容时运用游戏教学法

人民币我们经常看到的物品,但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却很少会用,我们可以用游戏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把学生分成几组,每个同学扮演一定的角度,比如有的扮演习东西的人,也有的扮演卖东西的人。他们在买卖中学会认识人民币的面值与加减法,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当然,也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手段,让学生更多的辩认人民币,比如,盖章的才是真币,没有盖章的是假币,当他们发现问题时,及时向老师报告,老师加以处理,并教育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善于发现这些人民币的问题,当发现假币时进行举报,并不要拿去再次使用,以免让更多的人上当。

三、在教学10以上到100以内的加减法或者乘法时运用游戏法

在10以上到10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时,数字越大难度也就越大,当然到了学习乘法口诀时难度又加大了,我们知道虽然难度在不断地加大,但其本质是一样的。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容易地克服学习困难,我认为,运用游戏法来进行比赛的方法非常有效。先给学生准备了很多的答题卡,题目是100以内数的运算,计算难度相差不大,将这些卡片随机分成5份分发给五个同学,计时开始,学生在另一张纸上用最快的速度算了答案,看谁用时最少,则为获胜者。游戏的组织很便捷,结果也很好判断。也可以运用非常接力赛的方式学习,把各个小组分排成一排,每个小组再安排一个裁判,负责发放答题卡与计算结果,先给第一名同学一个卡片,当计算出正确答案时才能给下一名同学答题卡,看哪一小组所有的同学先算完。在这种紧张气氛下,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会有意识的加快了计算的速度。运用这种比赛法能节省很大的时间,而且不易算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进行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化。小学生对数学这种抽象的知识以游戏的方法直观地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游戏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需要老师们认真研究,在适合的时机,运用合理的游戏进行教学才能显示游戏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祖刚.“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3)

[2]陈筱娟.数学课堂中的魔术师———数学游戏教学法浅析[J].小学时代(教师),2011(07)

[3]封继英.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12)

作者:洪晓芬 单位:晋江市青阳街道中和中心小学

第三篇: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越来越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对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有许多教师采用游化教学模式。本文主要针对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应用做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游戏教学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小学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面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各种教学方法逐渐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小学教育中,游戏教学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这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方法突出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情感和活动的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躁乏味的负担,反之,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把数学游戏引入课堂教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供一种参考。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的改革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仍存在一些差强人意的地方。接下来笔者将从游戏的选择、设计、两个方面就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法发表浅薄的观点。

1游戏方法引入的必要性

1.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成功的地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胜、好强”的心理,把他们喜欢的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1.2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个好的游戏活动会把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使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小学低年级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善于形象记忆,逻辑推理能力较弱。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时,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4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和设计了许多新颖有趣的游戏和竞争活动。

2游戏教学的特点

2.1将抽象感性化:由于小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小学生,其自身存在的一些因素导致在对数学的抽象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游戏化教学模式在数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在趣味性非常强的游戏中愉悦地接受数学知识的学习。

2.2循序渐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主要的任务便是训练学生在思维上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生活中可以充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理解及分析能力上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在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实施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3知识与游戏的有机结合: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最主要特点就是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游戏进行充分的融合,形成完美的有机体。通过游戏吸引学生,通过游戏传授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协调好游戏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真正的实效。

3小学数学游戏的设计

游戏的顺利开展,需要较为完备、严密的规则。游戏规则是根据游戏任务而提出的、每个游戏参加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及行为结果的评判处理规定。它是游戏教学中控制学生认识活动和游戏活动的主要武器。教学正是通过游戏规则来引导游戏朝既定的方向发展,通过游戏规则把教学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游戏规则的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在游戏的制定与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游戏中体会抽象的数学概念、原理、方法等。

3.1游戏目的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学游戏是围绕教育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它不同于一般游戏娱乐性,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的而从事的游戏活动。把抽象的、严谨的数学知识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目的在于教学,而且还要以学生为主。游戏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层次等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为了学生,一切活动为了教学。脱离了教学,游戏只能是“玩”;脱离了学生主体,游戏就失去了本身的吸引力,连基本的活动都完成不了。同时游戏设计要给学生留有创造、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游戏的真正主人。

3.2让孩子们在游戏教学中体验快乐:游戏教学的重点,最根本的是让学生快乐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体验数学游戏活动的快乐。如在学习《平移与旋转》一课时,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大都经历过这种真切的感觉,只是他们不知道“平移”“旋转”这两个数学中专门的术语。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可以创设一个游乐场的情境,游乐场是让他们感到快乐的地方,把游乐场引入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来学习数学。我带大家走进游乐场后,让学生把游乐项目按运动方式分类,大多数学生都玩过那些游乐项目,所以很快他们就区分出来,当他们高兴地结束了游乐场之行后,也更加直观地感悟到了平移与旋转的运动方式,对所学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结语

总之,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教师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通过游戏化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一、应对策略

1.靠船下篙,准确选择复习资料中考数学复习,应集备课组数学老师的集体智慧,共同编制适合本校学情的“校本教材”.中考复习前,备课组要做好顶层设计,从宏观上把握好可用复习时间,盘点初中阶段的知识、重点、难点,然后找寻具有较大覆盖面的几套复习资料,作为教学参考资料,在合理选择和二次加工后,形成适合本校的教学资料.案例1“:二次函数”复习教学设计.在设计“二次函数”复习教学时,笔者所在学校初三备课组在对“二次函数”进行认真梳理后,通过一次涵盖本板块所有知识的专题测试,发现学生在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运用上问题较多.基于此,全组决定将二次函数复习分成两课时.第1课时,力求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一些基本概念.第2课时,重点复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复习目标如下所示.(1)能正确观察、分析二次函数的图像,并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和旋转,确定解析式中a、b、c的关系等知识;(2)经历“数转形、形助数”的学习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养成运用图像解决给区间求最值、解不等式、判断方程的根等问题的意识;(3)掌握处理二次函数图像信息的必要策略,提升解决综合性问题(抛物线与几何图形结合等)的能力.为此,备课组整合已有资料,设计了如下教学例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bx+c经过原点。案例分析:复习资料的编制构思是复习是否有效的前提,既要做到复习内容不遗漏,又要能凸显重点和难点.在编制过程中,大家从学情入手,通过一次精准的“前诊断”,发现学生的认知盲区,摸清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学生的“软肋”.同时,大家打破现有复习资料知识点分布格局和课时分配方案,将“会求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对称轴,求简单的最大(小)值”等知识都纳入第1课时解决,重组了知识框架,活化了教学内容.改编的例题中,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不再是教学的重点.问题(Ⅱ)的设计,学生解决的是“解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意在让学生感悟数形结合思想.变式1至变式3,采用递进式题组,让学生在求解中逐步感悟问题的本质,找寻出化解此类问题的路径,充分体会到“图像”在问题解决中的巨大作用.

2.巧妙留白,合理设置自主空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中考复习的课堂上亦如此.教师一定要巧妙“留白”,让学生有足够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反思的空间.案例2“:二次函数”复习片断.学生自主完成复习单,教师巡视查看学生的答题情况.15分钟后,学生基本解答完成,笔者仍从上述例题教学出发说明问题.教师: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第一问用哪个知识来解答?学生1:待定系数法。案例分析:课堂伊始,教师让学生自己解决活动单,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和思维补白的过程,让学生知晓了本节课复习的主题,知道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师生共同交流、引导过程中,笔者充分展示了“留白”技巧.让学生充分发言,在解题过程的陈述中感悟数学思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学生3的解答,呈现了解决此题的常用方法.学生5突破数的界限,从形的角度陈述了方法.教师在生6评价后的短暂“留白”,让学生感知了两种求解方式的差异.在探究延伸过程中,刻意“留白”,没有将变式1、2、3与原题一起呈现.这种“留白”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思索空间:“我还会解决类似的其他题目吗?“”老师还会呈现什么情景的题目呢?”教师的留白,让学生一直处于“愤悱”状态,思维得到深度拓展.

3.锦上添花,适度编排变式拓展中考数学复习时,课堂上的巩固、拓展与延伸,既要做到让学生的思维再前行一步,又要做到在知识目标的达成上“戛然而止”.在复习的策略上不能好高骛远,要拾级而上,循序渐进,要做的主要是锦上添花.案例分析:例题教学,我们不能局限于例题本身的教学.如果为了讲题而讲题,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定格在这类试题之上,换一种情境,仍会犯错.例题2的出现,让学生的思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解例题1时学生出现了失误,教师没有“就错纠错”,而是通过例题2的解答与交流让学生再前行一步,强化了他们对这一板块知识的认知和应用,充分感知此类试题中蕴含的分类讨论思想.在中考复习中,课堂上的拓展延伸,要源于教材,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顺应学生的发展,就是要达到学生“懂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4.因材施教,扎实实施分层教学三年的初中数学学习,学生在数学概念和定理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以及对解答数学题目的思维方式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宽容尊重学生间的差异,用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案例分析:在这个题组中,A级题直接求二次函数的最值,供班级后进生解决,旨在让他们掌握求二次函数的最值的基本方法.B、C两级题,有意撇开二次函数“形”的构想,亮出纯“数”的情境.B级题,适用于中等生,通过此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由数转形”的意识,掌握求二次函数的最值的基本方法和数形结合思想.C级题,适用于少数优生,侧重培养数形结合思想、整体思想和解题通法的归纳.这种设计,既保证了学生对主线知识(求二次函数的最值的基本方法)的掌握,又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在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上有所发展,“够一够,摸得着”.在分析点评此题时,笔者通过适当点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意识到数形结合、整体等是数学解题时常见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二、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