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叛逆孩子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叛逆孩子教育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与心理都处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但其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失去了平衡性,青少年或深或浅都会出现叛逆心理。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是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青少年叛逆的行为表现,剖析了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最后基于原因,从青少年主体、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对策,以科学理性引导青少年顺利健康度过青春叛逆期,健康茁壮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叛逆心理;成因;教育对策

一、青少年叛逆的定义与行为表现

叛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心理状态与年龄特点,是人的一种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相互作用下个体构建自我的一种方式。青少年由于处于心理与生理的过渡期,其自身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愈发强烈,但这种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还很不完善,因此在认识与看待问题、事物等方面难免存在偏差。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矫正,任由其自由生长必定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与心理都处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但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失去了平衡性,他们希望摆脱束缚、追求个性、期待独立。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大都非常情绪化、易怒、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其典型的心理特征是反抗,具体表现为反家长、反老师、反权威;其次,处于叛逆时期的青少年敏感多疑,很容易被他人惹恼,更有甚者,大打出手,用暴力手段解决一切;不服成人的管教、缺少理想和信仰、早恋、过度追星、网瘾、暴力、离家出走等现象,近年来,青少年叛逆问题更为复杂。

二、青少年叛逆成因分析

1.青少年自身因素。研究表明叛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生物变化过程,是人性的本质使然。青少年不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其基本具备了自我判断能力,但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往往滞后于生理成熟,其渴望独立、渴望自由、渴望被重视,讨厌别人把他当作小孩看待,其次,思维发育不全也会导致青少年看待问题时会出现偏激、片面甚至极端化,他们会认为成人的建议与管教是对自身能力的不信任与轻视,因此青少年在面对父母与老师的建议与督促时往往不明白其真实用意而出现叛逆心理。青少年多具备强烈的自尊心,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自尊心是难以满足的,此时他们便会对周围的人或者事物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2.家庭教育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由于青少年与父母的生长背景、见识、经验、感知、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具有较大的差异,导致孩子和父母在对待同一件事物时会出现不同的态度与想法,父母按照自己的意志要求孩子,简单生硬地管教,但孩子又觉得自己“长大了”,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处理,如果青少年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这种情况不能得到及时的改善,便会很容易造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其次,家长普遍缺乏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对于子女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父母与孩子没有合理地进行双向交流,父母忽视了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与需求,青少年无法与父母敞开心灵平等相待便会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青少年普遍自尊心强烈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孩子出现过失时,选择责骂或者暴力手段,会使得孩子感觉不被理解与关心,产生逆反心理。

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整体环境与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影响非常巨大。学校教育中教师教育方法与手段如若运用不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与逆反心理。我国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现在的青少年还是成长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导致教育者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知识、学习成绩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兴趣所在、人格发展等很容易被教育者忽视,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缺乏,情感交流也极少,师生之间相互不理解,教育者总想在精神与行为上予以控制,最后导致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最后,良好的校风与班风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生活在校风或者班风不良的学校,必定会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4.同辈或者同伴影响因素。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必定会与社会中的人或者事物或多或少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易受到同伴或者同辈的影响。进入青春期后,同辈或者同伴的影响往往大于父母,青少年会因为具有共同的爱好与话题而产生共同的行为倾向,青少年都渴望被集体接纳,害怕被同伴排斥,有时青少年为了所谓的“合群”而做出或者习得一些不好的行为或者习惯。青少年善于模仿,也比较容易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他们如若结交到一些品行不良的同伴时,势必会对品行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

5.社会环境因素。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手段丰富多样,信息传播充满着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少年能够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一些成人世界中的不良信息或者具有消极影响的信息也会被传递到青少年那,但青少年往往缺乏足够的鉴别判断力与自控力,一些不良或者消极信息也会被学生所吸收和接纳,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最后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

三、青少年叛逆的教育对策

由以上青少年叛逆的缘由可知,叛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生物变化过程,是人性的本质使然,叛逆也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必经的过程,只是每个青少年叛逆程度不一样,所外显的行为也有所差异而已。父母与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叛逆是青少年的一种必然现象,并且要以科学和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孩子的叛逆心理,教育者首先应该对叛逆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认识,才能对之采取适当正确的应对举措。

1.青少年主体方面。青少年首先自身也应该对青春期叛逆心理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认识,认识到叛逆心理属于青春期的一个心理弱点,青少年要理性看待叛逆心理,可以多阅读一些有关青春期身心发展方面的书籍,一方面书籍可以净化心灵,使青少年急躁的心灵冷静下来,以此来克服和消除不必要的焦虑、紧张与急躁的心理;其次,书籍可以开阔眼界,提高青少年分辨是非的能力。青少年应该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主动与家长或者老师谈心、寻求帮助等等。青少年应该洁身自好,选择结交朋友时一定要慎重,多采纳别人提出的好的建议,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与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周围同伴的不好行为,能够明辨并拒绝参与模仿。

2.家庭教育方面。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营造良好幸福的家庭氛围,注重与维护家庭和谐,家长要经常阅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与理论。家长要特别注意加强与青少年在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待孩子以亲切、民主、平等、信任和宽容的态度,青少年处于认知未定型阶段,经验、见识远远不及成人,在思考问题与做事方面难免产生偏差,这时父母不应该简单命令或者独裁支配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想法来行事,长期违背青少年自身意愿,家长需要耐心平等地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缘由,一起制定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法等。面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的时候,家长正确的做法是冷静下来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叛逆的行为等,然后基于原因寻找合理的应对策略,坚持民主平等的教育原则。

3.学校教育方面。教育者要秉承平等民主的相处原则,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的声音,在处理一些事务时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切不可一意孤行,独裁武断,教育者应该与学生一起商量讨论并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教育者要发自内心地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育者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一名教师只有本身具有优良的品行,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老师才会具有权威,教师的引导话语和意见等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与采纳。

4.社会环境方面。社会行政部门应该加强不健康网络、影视、网游等产品的监控,严防色情、暴力等不良影响因子荼毒青少年的思想;社会工作者要协调社区与社会的可利用资源,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活动,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社会上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健全法制,加大惩罚力度,尽量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综上所述,青少年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且普遍的心理现象,应该被科学合理地对待与及时疏导。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把握青少年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多一分沟通、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关爱。

参考文献:

[1]邢德玉.论青少年叛逆[J].教育探索,2014,(16).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第2篇

传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灌输方式教学,学生都是“无条件”的接受。这样学生形成一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开放性学习和创新性培养,学生往往成了“书呆子”。我从事教学八年,当了七年的班主任工,我一直喜欢研究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我发现,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学习,必须把自己的“伟大”形象树立在学生心中,当自己成了学生心目中的“偶像”的时候,学生就会把这种动力运用于学习中,他们会认为跟着这位老师学习很开心,很荣幸。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还可以倾诉平时的生活琐事,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变成朋友,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在这个过程,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做到学生学习的真正榜样,因为只有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从内心去佩服老师。如果只是表面单纯的浮夸,总经不起学生“推敲”的,当学生发现眼前的老师只是在“吹嘘”自己的学识的时候,那是一种可怕的叛逆崩溃。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不仅仅是不信任,还有以后刻意的反对和敌意,这种教育就走到了尽头。

其次,尽可能的缩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将心比心”,做学生最真心的好朋友,平时在课间的时候,除了谈论一些学习知识之外,还可以的适当的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比如说某部青春偶像剧,最近有什么计划和打算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了解了学生了生活习惯,而且知道了学生内心的动向,更重要的是老师知道了学生内心的成熟程度,这样就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不仅可以发现他的错误方向,并且能够及时的指正和往好的方面疏导,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放松了对老师那种传统的敌视和疏远,这样他们可以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去与老师交流,在交流中学习。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就是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中学生的家长的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都处于非文盲状态,那么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的部分也就相应的提高了了很多,但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提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不一定转变。比如他们对孩子的关心还往往处于一种批评的模式中。下面这几个案例就很好的说明了当今大部分家长的错误教育方式。

曾经有一个女学生找过我谈心,她说昨天被妈妈打了两耳光,因为她去理发店换了个发型,其实并不是很前卫时髦的发型。只是去理发的时候没有事先跟妈妈打招呼,没有按照妈妈的要求和意愿去理发。

通过这个案例,我发现这个学生便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们随着年龄的长大,很多事情急切需要自己做决定,而父母依然在其中起着束缚的作用,还把他们当成小学生一样对待,比如午饭吃什么,吃多少,衣服穿什么样的,发型理什么样的等等都要由家长决定。这样随着学生渐渐长大,这种束缚渐渐的成了孩子叛逆的理由和借口,他们会发现父母把自己当成孩子,甚至是“奴隶”。什么事情都要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越是这样他们的好奇心就越强,最终导致学生叛逆心的增强,由于此种原因导致的悲剧比比皆是。

所以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家长在关心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要让孩子真正的了解父母是关心孩子,是爱孩子的。这样学生在家庭中是开心的,在学校是开心的,那么大环境的社会就更是开心的了。这样孩子在一个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会取得很大成绩的。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第3篇

2016年3月17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写到:“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205.7万为独居留守儿童,这两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的目标,给全社会提出了一道巨大的考题,也在两会上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以及健康成长都成了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一、分析边远山区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对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带来的影响

留守儿童心理上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厌学、早恋、叛逆、性格暴躁等多种心理问题不能简单的归咎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教育是优先于学校教育的,但边远山区家长的教育意识远远不足。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照应子女和教育子女这是一件伟大的、严肃的而且负有极大责任的事情”(《关于父母必读》),但大部分家长都没有担负起这个责任。笔者就在边远山区工作,通过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家长只要挣到钱给孩子衣食无忧,就能让他们精神无忧,但事实并非如此。笔者班上一名学生叫小刚(化名),平时在学校沉默寡言,安静本分,老师都认为他是一个比较听话的学生。但私下笔者了解到他又是一个爱抽烟、爱酗酒的学生。还有一位叫小马,他是全校公认的坏学生,打架、抽烟、喝酒、逃课等,没有他干不了的。笔者经过长时间的交往,又看到了他身上善良、讲义气的品格。这样性格反常的孩子在班里有不少。正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才会存在如此大的性格反差。边远山区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已经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心理影响:比如家长长期在外挣钱,几乎不怎么关心孩子的学习,大部分留守儿童有厌学心理,学习上毫无目标和主动性;家长未能在孩子的青春期正确引导,导致早恋现象比较普遍;家长没有扮演好“第一老师”的角色,他们的叛逆心理日趋严重,如顶撞长辈、老师,打架、斗殴、迷恋游戏等;家长长期不在,与孩子沟通不足,使得他们常常感到孤独,不愿与人交流、不敢表现自己,出现自闭、自卑等心理状况……边远山区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显而易见,笔者以为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尤为迫切。

二、浅谈对策研究

边远山区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身为人师的我们该怎么帮助这些家长,让他们早些认识到自己的失职,早些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及成长危机呢?目前最要紧的就是提高家长主动教育孩子的意识,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要定时召开家长会。边远山区鉴于地理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多半学校每年只开一次家长会,家长会的召开次数太少。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应该每学期至少两次家长会,可以设置在开学初和期中考试后。开学初家长多半在家,可以及时召开家长会。期中考试后,可以组织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来开家长会。当所有家长聚在一起就会在无形中形成一种隐性对比,多在这样的氛围里熏陶,对不够积极主动的家长会起到带动作用。定时召开家长会,既表现出学校对孩子的重视和关心,也能逐渐唤起家长的教育意识。

2.树立“榜样家长”。正所谓“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班主任将班里的“榜样家长”树立起来,借助家长会等时机,让他们把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讲给其他家长听。家长之间的互相激励,更有带动作用。

3.举办亲子交流活动。农村家长自身沟通的愿望并不强烈,鉴于这种情况,边远山区学校要定期举办一些亲子活动,积极促使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沟通:(1)设定“亲子特定日”。“亲子特定日”这一天,可以让留守儿童给父母主动打电话,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设计一些家常问题,让他们在电话里交流。学校还可以尽力安排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便利。通过这种方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温暖,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爱,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渴望。(2)布置“谈心”作业。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可以给留守儿童布置谈心作业(每次设定不同的问题),并写出与父母谈话后的感受。(3)学校可以举办“留守儿童与家长座谈会”,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第4篇

赵老师是一个温柔而又和蔼的英语老师,她有一头乌黑的头发,笔直地垂在肩上。当你走过他的身旁时,会闻到一股淡淡的花香。当时,孩子非常喜欢赵老师,我就请她到我们家做孩子的家教了。

赵老师教的每一课都要求会背,孩子总是充满笑容的去给老师背。那时候,还记得孩子一边认真的读书,一边不时的看着老师。而我的目光却与老师相碰,我看得出,老师的眼神里充满对孩子的期望与关怀。于是,我在心中为孩子默默地加了一把劲,然后孩子读着读着就去给老师背书了。也许是第一次,孩子的心里稍微有些紧张,说出的英语也随之颤抖。等孩子背完时,老师在孩子的英语书上打了一个很大的A+,并孩子说:“你的英语说得很棒,以后要多加努力呦!”

这时候的孩子就会像一只快乐的小鹿,砰砰直跳。他深情的看着这个字母A,我知道,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字母,而是一个充满爱和期望的字母。从这以后,孩子主动的在英语这门课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成绩也逐渐提高了很多。

“每次看到那些让我晕头转向的英文时,我就想起来小时候。那时候的我,偏爱语文,对洋玩意似乎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抗拒心理。常常自我标榜,并引以为傲。正因为如此,我在老师眼睛里成为“特别关照”的学生,受控于青春期的逆反,我义无返顾地进行着“坚决的斗争”后来,因为赵老师的关系,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英语。这就是若干年后,我在孩子的日志中看到的他对最初赵老师的印象,无论如何,赵老师帮着孩子度过了那段叛逆期,我打心底里感谢他!

有人把老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人把老师比做园丁,不辞辛苦的劳作。我认为老师是一盏灯,在黑暗的道路上指引着孩子光明的前程!

赵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已经渐渐的模糊了,但是兢兢业业,用点点滴滴滴超越梦想的精神和她对孩子的那种爱还深刻的留在我的记忆中。这就是她在教育事业这个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的动力所在。教育理想是一股动力,引领着她走向梦想的彼岸;投身到伟大而神圣的教育事业。

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选择了勤勉和奋斗,也就选择了希望和收获;选择了纪律和约束,也就选择了理智和自由;选择了痛苦与艰难,也就选择了豁达和成熟;选择了拼搏与超越,也就选择了成功与辉煌!赵老师与教育工作者们一起携起手来,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崭新的起点,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一直默默地努力着!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影响因素

当前,高职女大学生已占据高职大学生的半壁江山,而高职大学生也已在大学生中占据了半壁江山,高职女大学生在人数上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是不争的事实。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她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将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各条战线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但近几年来,落马的各级女领导干部层出不穷,就学历来看,有很大一部分的女领导学历低于高职或相当于高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是否违法乱纪与学历的高低并不能直接挂钩,而与她们的政治信仰是否坚定有直接关系。因此,在现今高校教育中把高职女大学生培养为政治信仰坚定者便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首先梳理清楚影响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各种因素,以期在高职教育中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本文即力图对这些因素作一探究,为增强高职女大学政治信仰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些许参考。

一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从古至今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孩子出生后父母理所当然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没有迈进高校校园之前,他们的学余时间大部分基本上是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度过的。在孩子没有独立思考理性分析问题能力之前,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对父母的依样学样高度模仿;在孩子有了独立思考理性分析问题能力之后,孩子就开始用父母的思维立场观点方法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以及为人处世。一直以来,在我国有着父母深受“养不教,父之过”思想理念的影响,总是见缝插针地把握利用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家庭式教育。但是,不同素质的家长教育孩子的后果却千差万别,可以用来说明这一问题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家庭成员的亲密交流的空间,真情流露的最亲密场所就是家庭——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我们常说“老子英雄儿好汉”“有其母必有其女”,意思就是说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之大,大到可以决定子女人生和事业的成功或失败。在家中,感情、信息、对人对事的看法、做人的原则立场、思想观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政治信仰的表达都没有掩饰虚伪的成分。而且,家庭是心灵的港湾。一般社会情况下,高职女大学生本身具有遇事没有主见、独立性比较差、依赖性比较强的心理特征。她们在外遇到迷惑不解或不知所措的问题,父母总是最先想到的求助对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职女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对其政治信仰具有潜移默化的非常重要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因此,相当多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业,对其他方面则很少费太多心思。而有些父母甚至站在些许极端的立场上,向自己的子女灌输把升官发财作为其人生最高追求目标的各种功利主义思想。当今高职院校中并不鲜见的存在于高职女大学生中的官本位思想、金本位思想、个人本位思想等错误思想,大多源自这种家庭教育。这类家庭式教育从小就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高职女大学生的脑海里,对高职女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家庭教育会对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这也是与当今社会某些实际情况是非常吻合的。

二学校教育因素

现今社会上存在着不少对学校教育的误解,认为学校教育无非就是老师授课学生听讲很简单的事情嘛。其实,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育只是学校教育中的显性教育,除此之外,还包括校园文化的熏陶、学生社团组织的感染和学生朋友的传染这些隐性教育。

(一)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师被社会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意之一即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事实也说明此言并不为过,陈佛松教授的经历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当陈佛松教授身为一名求学的大学生时,在他上陈寅恪先生的一堂课上,陈寅恪先生在讲课中顺着讲授内容讲了一句:希望将来你们中有人能写出一部《世界文化史》来。[1]就是这句话,陈佛松教授记在了心里,成为其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坚持不懈和孜孜以求的努力工作,在1990年陈教授最终出版了其呕心沥血之作《世界文化史》这部我国世界文化史领域的开山之作。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非常之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我们儿时就能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一清二楚地表达了教师的教育职责,当今新时代解其意,那就是: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为学生指点迷津,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而在高职教育中,对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及其对思政课内容的正确理解与把握,不仅决定着其授课质量,也对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2015年教育部长袁贵仁点名批评了个别教师,就是因为他们的政治信仰有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宣扬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产生了有害影响。

(二)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2]学校校训、校歌、校徽、校报、校刊、校风、教风、学风、标语、口号、文化墙、黑板报、甚至海报栏的海报等,都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有完整求学经历者看到这些字眼,眼前就会浮现出母校校园的一幕一幕,就会热血沸腾,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自己在大学校园里追梦的青春岁月。优良的高校校园文化催人奋发向上,尤其是那些学富五车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政治信仰坚定一身正气的校系领导浑身散发出的强大气场,不仅让置身其中的青涩学子景仰,也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好榜样和努力的方向,成为学生前行的不懈动力。而不良的高校校园文化,则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颓废、迷茫、懈怠、无动力、无目标,从而萌生混一天算一天消极心态。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每个学生出身者都深有同感,高职女大学生自然也不能“免俗”,包括对其政治信仰的形成。

(三)学生社团组织的感染在高职院校中,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艺协武协书协等学生社团的领导成员都是学生直接选出的,在德才等方面都是学生公认的出类拔萃者,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号召力,他们(她们)的政治信仰在各种场合的表露,都会对社团成员(包括高职女大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些社团组织的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红色旅游、暑期支教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中,由于这些活动具有“专题性”,参与成员身处同一场景,很容易触生相同的情感,成员之间也会情不自禁地进行情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共同的政治信仰在社团成员(包括高职女大学生)中自然而然地得以确立。显然,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对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同学朋友的传染高职女大学生往往因高中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而进入高职院校从而成为同学。在同学的基础上,一些高职女大学生又因相类的自然条件、相似的家庭背景、相仿的人生阅历、相近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相同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追求而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在高职校园里,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境:或三三两两或三五成群粘在一起的女生,嘀嘀咕咕,时而一脸严肃,时而愁容满面,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怒气冲冲,表情非常丰富。在她们嘀嘀咕咕的过程中,完成了认知(包括政治信仰)的传递与认同。因此,她们的“嘀嘀咕咕”起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三社会生态环境因素

新形势新时代下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阵痛与市场经济下或许的一些消极影响共同起作用,从而使社会生活与信仰观念萌生出多元化的特点,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发生扭曲甚至完全变质,尤其是某些党政领导干部,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严重,大肆追求物质享受,生活上花天酒地,腐化堕落;追星逐臭,利用一切机会大搞权钱色交易;任人唯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为权钱,行贿索贿受贿;既要名又要利,拉帮结派,团团伙伙,结党营私;等等。一朝东窗事发,即牵出一个“窝案”,甚至一地的“塌方式腐败”,迅速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这使一些高职女大学生深感茫然和失望,政治热情逐渐消退,甚至一些女大学生对主流政治信仰产生怀疑也就在所难免。

四网络传媒因素

目前,传统平面媒体正逐渐被方便即时无处不在的网络传媒所取代。在已经进入网络化的今天,网络传媒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进入的门槛非常低,网络环境也相对自由宽松。正如网络创始人所说:网络是一片“没有军队、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贵贱、没有等级、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式的理想化社会。无疑,网络的开放性为高职女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政治信息和政治知识,为其弄清遇到的疑难政治问题提供了帮助;网络上交流与沟通的平等性增强了高职女大学生的民主意识,监督与建议栏目培养了她们民主参政议政的能力;网络论坛等为她们发表对新闻事件和政治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见解提供了机会,也为她们提供了一条参加政治活动的新途径。[3]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说,网络传媒也是一把“双刃剑”,大多数高职女大学生由于其自控能力比较差,理性分析问题和批判能力不足,面对网络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舆论,尤其是服务于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西化分化言论,有的被诱导盲从,有的不知所从,有的对我国主流政治信仰产生动摇、怀疑甚至加以否定等等,严重扰乱甚至打断了其正确政治信仰的培养进程。可见,在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过程中,网络起到了第二课堂的作用,但网络所产生的影响却具有双重性,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时并存。[4]

五学生自身因素

方方面面的差异构成高职女大学生不同的自身因素,不同的自身因素对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影响必然具有差异性。[5]为便于论述,本文把自身因素不同的学生分为自卑型、享受型、依赖型、自立型、投机型、理想型和叛逆型七种类型。自卑型是指学习成绩一般较差,或无任何特长可言,或家庭背景(如贫困、无强势亲戚、单亲家庭等)及经济状况欠缺,或自身容貌形象条件不佳者,这类学生由于没过人之处的所谓“资本”,就自我感到处处不如人,对未来迷茫无奈,深感无助,对诸多事情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以及不合群是她们在现实中的表现。享受型是指贪图享受,爱慕虚荣,喜欢攀比,追求时尚者,这类高职女大学生一般容貌身材较好,从小娇生惯养,自以为有“资本”,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爱美、穿名牌服装、戴高档首饰、用高档化妆品、不学习、昼伏夜出、诸事置身事外是她们在现实中的表现。自立型是指学习和生活及人际交往具有计划性目的性,相信功到自然成者,学习勤奋、其他方面中规中矩是高职女大学生在现实中的表现。依赖型是指有几乎可包办一切的家庭可依赖者,或自以为男友几乎可包办一切,前者在校表现如同自立型,后者在校表现要么出双入对、要么经常到校外开房、要么在校外同居。投机型是指为谋取私利钻营者,这类高职女大学生给人的印象是听话会来事、会说有心计、活动能力强、爱走“上层路线”,学生评价褒贬不一。理想型是指以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理想者,这类高职女大学生重视学业、严于律己、对同学一视同仁、各项集体活动走在最前列、师生评价俱佳。叛逆型是指心理处于叛逆期且叛逆思想和行为明显者,不成熟是这类高职女大学生最突出的特征,她们以处处“对着干”作为自己成熟的标志。总之,一般情况下,理想型和投机型高职女大学生对政治信仰的培育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主要区别就在于她们的动机不同,前者往往受一些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中英雄人物(或作为正面人物的主人公)的影响较大;后者往往受文学作品、影视剧中靠玩弄手腕取得阶段性成功的重要人物(如《教父》中的教父,《潜伏》中的吴站长等)影响较大。而自立型和依赖型高职女大学生对政治信仰的培育具有选择性,一般区别在于前者靠自己的思想判断,后者主要听从父母的参考意见;自卑型、享受型和叛逆型学生则具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性,相同之处是都认为与己无关。

六就业环境因素

当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报告中就把就业最为最大的民生问题。但是,社会中往往会有所谓的“萝卜招聘”之类靠权势、走关系、搞交易、弄虚作假等就业腐败问题又压低了就业几率,令毕业生“谈虎色变”,而性别歧视更加剧了就业竞争中的不公平,给高职女大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6]例如,有的高职女大学生直接就对老师说:你们讲的政治信仰是非常正确,但现实是我们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没有找到工作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我们即使信仰又有什么用呢?当然,这是很少一部分高职女大学生的想法,话虽偏激,但就业问题确实影响到了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培育,只是影响程度大小不同而已。由此,出现了一些自卑型高职女大学生因对就业几近绝望从而萌生对政治信仰培养漠不关心等一些不良心态。享受型高职女大学生因走上歧途尝到“甜头”而寄希望于毕业后继续干“本行”,满足自己的享受,自认为不需要政治信仰。自立型高职女大学生一方面通过勤奋学习专业过硬,另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驾驶证、教师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等证书而拥有一技之长,就业无忧,在政治信仰培养方面能取得进步更好,不能取得进步也不强求。依赖型高职女大学生有家庭或男朋友的家庭为“靠山”,在政治信仰培养方面的态度类似自立型学生。投机型高职女大学生由于要为就业积累最大的“资本”,在政治信仰培养方面的表现最为积极。理想型高职女大学生不必赘述。叛逆型高职女大学生尽管喜欢“对着干”,但绝大部分学生只要努力说服她们,她们是会主动自觉地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政治信仰的。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生态环境、网络传媒、自身条件和就业等等诸多因素对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故此,弄清这些影响因素,明晰了问题所在,为高职教育中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思想刻入高职女大学生头脑、融入其血液、直达其灵魂。这既为我们培养高职女大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指明了方向,又对于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佛松.世界文化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5.

[2]胡绍林.校园文化研究观点综述[J].哲学动态,1991(5):12-15.

[3]张君法.大众传媒对幼师高专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J].鄂州大学学报,2015(11):93-36.

[4]衡若冰.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与培育[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02-106.[5]陈爱华.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51-54.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第6篇

自从我们的爸妈为了生活,咬着嘴唇,扯着思念,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之后,我们便加入到了“留守孩子”的行列。每天面对的是爷爷奶奶慈祥而衰老的面庞,伯叔娘婶奔波而劳碌的身影。我们的生活简单而单调、我们的学习枯燥而乏味、我们的情感脆弱而叛逆。

每当放学走进家门时,冷冷清清的院落里缺少了生活的气息,眼中的世界不再色彩斑斓,每天伴随我们的是孤独;每当考试不理想时,我们总是失魂落魄的等到夜深人静,让泪水独自流淌,苦闷无处倾吐、烦恼无人排除;每当同学们谈论家庭趣事时,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可以使我们触动情感、暗自伤神。多少个夜晚,噩梦把我们惊醒;多少人夜晚,我们咬着被角默默地流泪;多少个夜晚,我们独自仰望星空,冥思苦想……

有时,我们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就像一个孤钟一样,永远奏不出响亮的声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父母、老师的隔阂也越来越大,似乎整个世界都离我们远去,我们真的好寂寞、好空虚、好无聊。老师对我们的教育,瞬间就会被遗忘到某个角落,不会去听、不会去想、更不会去做。这在师长眼中,也就成了叛逆,然而有谁知道,正是亲情的缺失才导致我们这样。

我们渴望、我们呼唤——我们渴望关怀、我们呼唤亲情。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林哈德与葛笃德;启示

一、《林哈德与葛笃德》中的家庭教育

《林哈德和葛笃德》一书中这样描述胡美尔:“镇长胡美尔仗势欺人、欺压民众,在他的压迫下,人们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泥水匠林哈德受胡美尔的压迫,他的妻子葛笃德不得不寻求县长亚尔纳的帮助。在县长的治理下,胡美尔得到了该有的惩罚和教育,在牧师和少尉等人的帮助下,镇长在坡那镇实行了新政,包括财政、司法、教育等方面。牧师在会众面前回顾了胡美尔的一生:他父母懒惰成性、骄傲自大、心肠狠毒,没有给胡美尔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对胡美尔更是百般溺爱,不但不及时纠正他的不良习惯,反而以此为傲,这更加助长了他的恶习。他离开家后利用各种流氓无赖的手段来谋取利益,欺压弱小,当他利用自己的小聪明当上衙役后更是目无王法,仗着自己的职权搜刮民财,迫害百姓。他的巧言令色让老县长错信了他,他也因此当上了镇长,便变本加厉地鱼肉乡民,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可见,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本以为胡美尔对自己的至亲还是心存善念的,可没想到他对自己的父亲都尽不到赡养的义务。“当他遭遇不幸时,他以为没有人会同情他,甚至会因为他的不幸感到开心。与此相反,当初受他残害的鲁迪不仅不念旧恶,反而以德报怨,这才让胡美尔重视人性,重归正道。”[1]任何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都是受遗传基因与周边环境影响并结合个人后天努力的结果,显然镇长胡美尔的恶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个人,他父母的行为以及父母对他的溺爱都在一步步引导他走向“恶”,他的父母要为他的行为负很大的责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这是说生养儿女而不进行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其实,父母都担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从法律上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父母对子女要履行抚养、教育的义务,也就是说,不仅要把子女抚养成人,还要对其进行教育,一个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是从小耳濡目染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孩子自无意识起就受父母一言一行的影响。

一个人从父母身上得到的遗传是极其重要的,倘若遗传赋予的基因是向善的,并能够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再加上个人对善的学习和追求,那么,就能够从这个人身上看到更多善的行为举止。正如葛笃德的孩子,林哈德和葛笃德夫妇心地善良,品德高尚,他们的孩子在继承其父母优良基因的同时,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仅认真读书识字,还养成了自律的好习惯,当镇里发生躁动时,所有人都探着脑袋关心发生了什么,只有葛笃德家的孩子丝毫不受影响。他们还主动帮助更加困难的同伴,宁愿自己少吃一点儿,也要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晚餐,并因此感到满足。当然,他们也会有犯错的时候,这时他们的母亲就循循善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督促他们改正,孩子们也欣然接受母亲的批评与教导并反省改正。反之,倘若一个人从父母身上遗传到的是次等基因,虽然可能不是恶,而是不受人赞美和肯定的一些不良品德,如果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认为理所当然,并且缺乏环境的熏陶,那就很难使这个人作出与善相应的行为举止。更有甚者,已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后还不愿意改变,缺乏向善的决心和毅力。正如胡美尔一样,从小受其父母的影响,缺乏一个良好榜样的引领,也没能受到良好教育,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长大后也不愿意纠正自己的错误,反而变本加厉,以致于无恶不作、祸害百姓,成为百姓心中十恶不赦的恶棍。假设胡美尔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从小就被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他是能够被教育成社会所期待的样子的。可惜从他幼时起,父母就对他过于溺爱,助长了他的恶习,等到他父母发现他身上的不良品格并想对他进行教育时,习惯和观念早已养成,想再进行纠正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加上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欠佳,这就更难纠正他身上的恶习了。如果从小就注重对孩子习惯和性格的养成,及早对孩子进行教育,就算是有不良习惯的孩子,在特定教育和训练后也能够纠正坏习惯,慢慢养成好习惯,因为人是具有可教育性的。“就拿鲁迪家的孩子来说,他们本来也是散漫、邋遢、懒惰、没规矩的,葛笃德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让他们到家里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在葛笃德的悉心教导下,他们不仅学会了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纠正了自身的坏毛病,还学会了纺线,也慢慢养成了好习惯,当然这一切都是葛笃德教育的成果。”[2]人是高级动物,具有思维的能力,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倘若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人就能凭借自己的思维作出正确的判断,使自己朝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从而摆脱一些不良习惯,成就更好的自己。而孩子最早受到的教育就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优劣与孩子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孩子的是非观在形成之前还缺乏相应的判断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家庭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他们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当代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1.父母角色缺失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缺乏父母的关心与陪伴,遇到问题时得不到父母的帮助与指导,甚至缺乏基本的沟通,久而久之,对父母的依赖感就会慢慢减少,内心的孤独感与失落感也会由此产生,有些孩子甚至会慢慢变得自卑。还有一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婚后各自组建自己的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与心灵上的陪伴,有的父母甚至不履行对子女的抚养义务,更谈不上陪伴和教育了。孩子长期在缺乏父母关心与陪伴下长大,很容易造成安全感的缺失,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不被需要的、是多余的、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是他人的累赘,长期不健康的心理暗示使得一部分孩子成长为问题少年。“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引导、监督与管教,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道德意识薄弱。”[3]

2.忽视孩子人格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隐私和想要守护的秘密,但很多家长却以孩子还小为由窥视孩子的隐私,想时刻掌握孩子的行踪,如翻看孩子的日记或者聊天记录、干涉孩子择友、偷偷跟踪看是否早恋等等。毋庸置疑,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些行为却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也一样。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一些叛逆心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加紧张,甚至不能好好说上几句话,常常因缺乏沟通而导致矛盾激化,而有些父母则时常在不经意的言行中伤害着孩子的人格和尊严。曾有媒体报道,一名初三男生在教室与另外两名同学打牌,被班主任发现并请家长到校沟通,该学生因被母亲在五楼走廊扇了耳光而乘人不备跳楼,最后因伤势严重不治身亡。这是一场因伤害孩子的尊严而引起的悲剧。俗语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也许能够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但也会让孩子更加叛逆,同时也严重伤害了孩子的人格和尊严,无形之中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了极大的阴影,严重者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3.过分溺爱孩子

很多孩子在溺爱中成长,特别是独生子女,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从小就把他们捧在手心,对他们有求必应。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不仅在生活上不够自立,心理上也容易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不知道换位思考,也不懂知恩图报,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如胡美尔一样,一生坏事做尽,连自己的父亲都能算计。过分溺爱孩子其实是把孩子推向了一个未知的深渊。

4.家庭关系不和谐

孩子性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都与家庭有着密切联系。家庭关系紧张往往伴随着无休止的争吵,有的父母甚至当着孩子的面针锋相对,丝毫不顾虑孩子的感受。长期的争吵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慢慢地变得胆怯、自卑、孤僻。有些家庭存在家暴行为,孩子也会受其影响变得暴戾,经常打架斗殴。因此,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行为。

三、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父母应履行抚养教育义务

父母要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要,保障孩子受教育的权利,陪伴孩子成长。当今社会依然有一部分孩子因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养成盗窃等不良习惯,严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要履行抚养孩子的义务,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使孩子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只有生理需求得到保障,孩子才会进一步寻求自我发展。在一些地区,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孩很小就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有的还未到适婚年龄就被安排好了亲事,孩子的法律意识淡薄,往往只能被动接受父母的安排。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对适龄儿童教育权的保障,也是父母对子女应尽的义务。父母要履行对孩子的抚养教育义务,使孩子在自己的教育呵护下健康成长。

2.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

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很多事不愿意跟父母沟通,这时父母也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隐私,应给他们独立的空间。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再找合适的机会与孩子深入沟通,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并在深入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予孩子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而不是以爱孩子的名义,采取武断的方法替他们决定所有事情。这样做不但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还会把孩子培养成“巨婴”。父母要换位思考,替孩子考虑,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时,他们也会更加尊重和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3.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

孩子需要关怀和陪伴,但不是溺爱,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纵容,只会让孩子变得暴戾、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长久发展下去就会变得偏激又极端,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青少年犯罪案例来看,很多青少年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原生家庭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4]。一方面是由于家长没有给孩子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有些家长自身行为举止不当、品行不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最终使孩子变成像其父母那样的人。另一方面是父母角色的缺失,导致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产生自卑心理,长此以往会变成对父母的怨恨,导致叛逆,极端的孩子甚至会作出一些报复社会的行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先成人后成才,知道如何做人,才有可能成才,才高德低的人无法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很多父母都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他们希望孩子学习能够取得好成绩、将来考上好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于是孩子就不得不接受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父母的出发点当然都是为了子女好,但这种爱不可避免地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父母在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飞得远不远时,也要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家长不要把关注点集中在孩子的学业上,应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作孩子的良师益友,让孩子在充满爱的氛围中成长。

4.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氛围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在和谐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对家庭更加依赖,他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指数也要更高一些。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够尽情地展示自己,身心健康地成长。并且他们能够积极进取,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材,从而回报父母无私的爱。另外,对于孩子的才能和优点,父母应给予肯定和奖励,这会让孩子更加自信,也能够鼓励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对于孩子的缺点,父母应严厉地指出并帮助孩子及时改正。葛笃德家的教育方式就是如此,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葛笃德家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十分优秀。这种教育方式值得当代人学习和借鉴。

5.做孩子的榜样

“葛笃德教导孩子们从善、勤劳、感恩、分享,教孩子帮助比自己更加需要的人,葛笃德对鲁迪家的孩子关爱有加,不仅原谅她们迫于饥饿偷取自家马铃薯的行为,还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她们,纠正她们生活上的不良习惯,把他们打理得干干净净,教他们手工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她们。”[1]葛笃德对鲁迪家孩子的悉心照料无疑是在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仁爱,这种以身作则的方式远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更具有教育效果。随着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已经慢慢被机械化取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孩子学习的同时传授手工业技能也许已经不再需要了,但葛笃德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对今天的家长来说依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人们价值观的形成是与家庭影响密切相关的,父母无时无刻不被孩子效仿,社会应对父母的教育施加影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使青少年一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5]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用自己良好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并付诸行动,从小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成为心地善良、品德高尚的人。

四、结语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特殊性;独一无二;极端化

一、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1)虽然家庭教育属于个人行为,单却标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家庭教育的思维、理念不仅受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孩子更是具有“社会人”属性,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2)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主流价值观产生变化的同时,我们的教育理念亦随之变化,所以家庭教育理念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家长也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家庭教育理论总是在不断被“印证”—“推翻”中循环。(3)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一种教育也不是适用所有的孩子和家庭,在共性中更加注重个性的区别。

二、我国目前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的误区

个人认为目前家庭教育的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手段极端化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有些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只要孩子挨了批评先揍一顿再说,“肯定是你犯了错老师才会批评你”,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无论是不是孩子的错,总要问清楚犯错误的前因后果,值不值得打,因为有些错误可能是误会或者孩子是无心的,严重的涉及原则问题的错误可以以适当的方式体罚,但是就算是体罚你也要让孩子明白他错在哪里,为什么挨打,不问青红皂白一顿揍,只会让孩子产生抗拒和逆反心理,并且逐渐拉远与家长的心理距离,直到他什么也不愿意和你说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体罚并不是只有“打”这一种方式,比如罚站、劳动等手段都可以运用,以不对孩子造成严重身体伤害为前提,越过了这条底线就不叫体罚叫虐待了。但是另一个极端就是奉行“解放天性”的家长,一知半解错误的全盘接受“西化”教育理念,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且不说中西方主流价值观的不同,西方教育理念是否完全适合中国社会的问题,就“解放天性”本身很多家长也存在着误解,将之完全等同于不约束孩子,孩子想干什么干什么,以“孩子天性”来为孩子的任何错误解释,比如任由孩子公众场合吵闹不加以约束,孩子想怎么做怎么做,想要什么给什么,在学习中任由其发展,结果导致很多“熊孩子”行为,讨人厌而不自知。孩子并没有是非观,需要家长规范和培养其正确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行不违道,私不害公”,在个人素质修养以及性格形成框架内给予孩子充分尊重和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别给孩子“自由过了火”!所以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时期和特定的适用范围,作为家长应海纳百川,并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总结适用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

三、家庭教育理念应张弛有度,因人而异

个人对孩子的教育总体上遵循“张弛有度,严爱分明”的原则。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定会和他分析他错在哪里,要明明白白告诉我你错了没?错哪里了?绝不会对错误不了了之。但是另一方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及时表扬,不吝啬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不仅是行动上的爱,还要经常把爱说出来,有些家长不会表达,或者认为对孩子好是理所应当,不用说,你都认为是理所应当,孩子当然会认为你所做的一切都理所应当而缺乏感恩心。所以笔者经常会对孩子说“妈妈很爱你才会这么做的”,“你做错了事妈妈是会很生气,但是在妈妈心里你永远是妈妈最爱的宝贝”。爱不仅要做,还要说。个人总结的比较想和大家分享的一定是,作为家长要适当“示弱”。家长不必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不必是从不犯错误的神,不必是完美无缺的,比如笔者在面对孩子做错事时如果说了不合适的话,或者误会的孩子,会事后跟他解释道歉。例如说孩子“什么都做不好!”当然孩子当时一直气鼓鼓的拿眼睛瞪但是并不反抗,但是笔者知道他心里一定是在反抗的,在孩子承认了错误后,笔者和他到了歉,说刚那句“什么都做不好是气话,在很多方面你是做的很好的”,孩子顿时肉眼可见的松了一口气。家长在气头上可能会一时口快说了一些伤害孩子的话,家长不必高高在上,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尽可能的去减少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笔者是严重的方向盲,东西经常丢三落四,但是笔者并不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的缺点,相反,在一些方面笔者很“依赖”孩子。比如出去旅游的时候,对孩子说“妈妈是个路痴,你要看好路牌,你要记好路哦”,当然不会真指望孩子,但是你这样说的时候他突然就有了一种小小男子汉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看我都能照顾妈妈了!”培养了的自信心,“妈妈这么厉害,但是我这方面比妈妈还厉害呢”,同时也培养了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生存能力。有些家长总是想保持自己的绝对权威,即使知道自己错了情况下仍然“无理强辩三分”,总之就是你错了,我永远不会错!或许能取得一时的权威,但是那是表里不一的权威,你无法掌控孩子的内心,当有一天他有能力反抗的时候,冲突的会爆发的更加厉害。“身教大于言传”,这一点自不必多说了,中华文化里关于孩子家庭教育的共识。但是往往很多家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边孩子因沉迷游戏而挨打,一边你坐在孩子旁边玩着手机喊他赶快做作业。如此“双标”的家长让孩子如何信服?每个孩子生而不同,孩子每个阶段的心理也是不一样的,每个家庭环境和每个父母的个性都是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杨俐俐.陪孩子悄然走过叛逆期[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