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叛逆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

叛逆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

叛逆孩子的家庭教育

叛逆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叛逆 反抗 班主任 青少年青春期是叛逆心理的多发季节,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依赖性和独立织在一起,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时如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往往会导致其逆反心理和行为,不接受教育者的正确教育,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就需要针对特殊时期的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顺利走过“叛逆期”。

一、小学教育中叛逆的含义

(一)叛逆

对于“叛逆”的定义,教育学、心理学不同的学科词典、文献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笔者摘录了对“叛逆”的解释如下几种: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心理学认为,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注意。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青少年的叛逆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里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映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三)小学教育中的叛逆

小学班主任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小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会产生与老师对抗的行为,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这些行为愈演愈烈,产生逆反的心理,这些现象就是小学教育中所涉及的叛逆。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一)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

1.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班主任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2.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做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儿义气等不良行为倾向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务、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3.认为自己“长大了”

这一时期的孩子反对成人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儿”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一旦决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更不想和老师沟通等等。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

1.自身生理和心理原因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他们正由儿童迈进少年的行列,这是极为特殊的时期。调查显示,自升入高年级以来,将近38%的学生在生理上有变化,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比生理发育更为显著的是心理,将近有75%的学生有了成人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2.家庭教育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孩子。家长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学生又找不到适当的排解途径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指导、规劝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3.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填“鸭”式、牧“羊”式,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僵化老化,枯燥乏味,学生很可能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叛逆;也有些老师因为个人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对学生评价不客观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片面的评价往往使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三、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班主任对叛逆行为形成正确认识

1.正确看待,走出认识的误区

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认识的转变必将带动态度和处理方法的转变,这些都将为正确引导、转化孩子的叛逆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2.正确调节班主任对学生叛逆现象的偏见

其实,叛逆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应,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可能产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形成叛逆心理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当老师的要珍视学生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二)班主任对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1.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设身处地与学生沟通

老师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结合叛逆期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去了解这一时期学生叛逆行为背后真实的原因。要想消除这些分歧,达成共识,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2.勇于“屈尊”,尊重、鼓励学生

这一时期的孩子渴望被认同、渴望被尊重,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学会善于打破师生之间阶级对立的模式和“老师至高无上”的态度,试着“弯下腰”、站在和孩子一样高度的视野去读懂学生。

3.重视“家校联合”的教育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如果学校和家庭能相互支持和配合,那么学生的身心就能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施教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叛逆心理,并非无计可施。只要我们能正确全面认识其实质,真诚关爱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疏导调试,相信定能伴随着孩子,一起走过叛逆,迎来和风日丽的明媚坦途。(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甘剑梅.青少年叛逆及其教育关怀[J].思想理论教育,2005(5):43.

叛逆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第2篇

一、青少年叛逆行为的表现类型和特点分析

由于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趋于定型的时期,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易导致叛逆行为的产生。青春期叛逆行为的表现类型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不适应的行为

它主要包括了青少年在学业方面的叛逆行为,指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困难,如: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其行为均与学习有关。

2、生活不良行为

主要是指青少年在课余生活上的行为偏差,枯燥而单调的文化课学习生活满足不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产生不满或厌倦心理,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就会盲目去社会上寻求刺激和所谓的欢乐。

3、非社会行为

非社会行为在其造成的危害上来看,它并不直接影响社会和他人,但对青少年个体来说,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比如:离家出走,自杀等行为,它影响到了青少年自身的身体健康发展,还影响到了和谐家庭的构建。

4、反社会行为

叛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危害到社会,触犯到法律,但却具有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的隐患,比如:打架斗殴,威胁他人等非道德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就触及到了社会和他人,给他人造成了直接的伤害,包括了各种犯罪违法行为。

透过青少年青春期叛逆行为的类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特点:盲目性、连续性、模仿性和逆反性。青少年容易冲动,会选择比较简单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们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和阻止,会继续将这类行为当做处理事情的最佳选择,进而形成习惯性的行为,产生连续性的叛逆行为。同时,青少年求知欲望强烈,喜欢去模仿不良的行为而导致叛逆行为的发生,他们渴望独立和自主,对于家长或教师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性行为。

二、青春期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青春期的青少年们之所以会产生多种叛逆行为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既受到青少年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因素影响,也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同时,在他们成长中还会受到来自同辈群体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和社会各种诱导因素的影响。

1、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时期的思维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为叛逆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实现基础,同时,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身心成长发展,在性方面开始逐渐成熟,激素催化下,使得青少年面对家长和老师的各种唠叨教导,开始表现出不耐烦和回避的情绪,有时甚至出现完全逃离和背离的行为。

2、家庭影响因素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青少年不同的性格产生,在一个不良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家庭不良因素无形中会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这种压力的压制下会让孩子渐渐地产生叛逆心理,进而产生叛逆行为。

3、学校影响因素

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和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学校中的各种不良因素会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产生催化作用。教师的教导方法和思想不当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作用,使学生产生抗拒和假装接受的心理,进而导致学生的叛逆行为产生。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会用成绩来说明一切,促使学生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4、同辈群体影响因素

青少年在成长中,同辈群体对其的影响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在青少年同辈中,他们因为有共同的话题和爱好就会产生共同的行为倾向,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去模仿他们认为对的行为,在不良同辈的影响下,就会使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偏差行为,导致叛逆的产生。

5、社会影响因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信息传播的影响,社会不良信息通过各种网络迅速传播,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信息传播到青少年眼中,对青少年造成负面的影响,除此之外,一些本来用于警醒青少年的信息,在青少年的理解范围内却被负面的消化理解,进而对他们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青春期叛逆行为的教育对策

青春期的叛逆行为既是正常发生的行为,又是需要被正确引导和教育的行为。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青春期叛逆行为的教育反思进行分析。

1、家庭教育

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遇到已有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孩子的时候,往往会用打骂的方式去教育,忽视了具有叛逆心理的孩子内心成长和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当家长遇到叛逆的孩子,首先应该学会冷静的思考孩子的叛逆原因,在了解其原因的基础上,再找解决的对策。对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家长应避免使用强压的做法,这种做法,虽然能显示家长的威风,可却会在孩子的心里造成更的的叛逆,就像压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弹得越高。其次,对叛逆期的孩子,家庭应该给予更多地关心和尊重,在生活上,应该关心爱护他,并且要给予他一定的空间,让他自由的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将心比心,让孩子体会到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以此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安抚的作用。

2、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主要环境,作为教育者,面对叛逆的青少年,应该善于体谅他们的情绪和状态,体谅他们的困境,不能选择硬碰硬的方式,要善于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班级里的学习成绩分数比上比下等现象,无形中都对本具有叛逆心理的青少年们施加了压力,在压力下他们只会选择逃避和逆反的行为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作为教育者,应该用心发现每位学生的有点,天赋和才华,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去带动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叛逆的青少年都是自我意识较强的人,这种青少年一般更具有创造力,精神上更加独立,若能指导他们树立人生目标,将其往正面方向引导,定能成为可造之才。

叛逆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叛逆 反抗 班主任

青少年青春期是叛逆心理的多发季节,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依赖性和独立织在一起,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时如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往往会导致其逆反心理和行为,不接受教育者的正确教育,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就需要针对特殊时期的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顺利走过“叛逆期”。

一、小学教育中叛逆的含义

1、叛逆。对于“叛逆”的定义,教育学、心理学不同的学科词典、文献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笔者摘录了对“叛逆”的解释如下几种: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心理学认为,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注意。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2、青少年的叛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里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映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3、小学教育中的叛逆。小学班主任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小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会产生与老师对抗的行为,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这些行为愈演愈烈,产生逆反的心理,这些现象就是小学教育中所涉及的叛逆。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1、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第一,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班主任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第二,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做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儿义气等不良行为倾向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务、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第三,认为自己“长大了”。这一时期孩子反对成人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儿”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一旦决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更不想和老师沟通等。

2、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第一,自身生理和心理原因。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他们正由儿童迈进少年的行列,这是极为特殊的时期。调查显示,自升入高年级以来,将近38%的学生在生理上有变化,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比生理发育更为显著的是心理,将近有75%的学生有了成人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第二,家庭教育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孩子。家长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学生又找不到适当的排解途径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指导、规劝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第三,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填“鸭”式、牧“羊”式,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僵化老化,枯燥乏味,学生很可能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叛逆;也有些老师因为个人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对学生评价不客观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1、班主任对叛逆行为形成正确认识。第一,正确看待,走出认识的误区。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认识的转变必将带动态度和处理方法的转变,这些都将为正确引导、转化孩子的叛逆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正确调节班主任对学生叛逆现象的偏见。其实,叛逆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应,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可能产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形成叛逆心理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当老师的要珍视学生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2、班主任对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首先,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设身处地与学生沟通。老师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结合叛逆期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去了解这一时期学生叛逆行为背后真实的原因。要想消除这些分歧,达成共识,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勇于“屈尊”,尊重、鼓励学生。这一时期的孩子渴望被认同、渴望被尊重,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学会善于打破师生之间阶级对立的模式和“老师至高无上”的态度,试着“弯下腰”、站在和孩子一样高度的视野去读懂学生。最后,重视“家校联合”的教育。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如果学校和家庭能相互支持和配合,那么学生的身心就能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叛逆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青春期;叛逆行为;表现;影响因素;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成长环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善了国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在物质水平逐渐提升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的追求精神文化生活,这也影响到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思想观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多元化,其中许多青少年会由于思想上的变化,以及心理上的失衡进而出现叛逆心理,当他们的叛逆心理没有得到及时的正确合理引导,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叛逆行为发生,比如:打架斗殴,厌学,早恋,离家出走,甚至于违法犯罪和自杀等不良行为。这不仅影响到青少年正常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造成家庭矛盾的产生,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关注他们的成长,预防和正确引导他们的叛逆行为,对于实现中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以及和谐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青少年叛逆行为的表现类型和特点分析

由于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趋于定型的时期,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易导致叛逆行为的产生。青春期叛逆行为的表现类型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不适应的行为

它主要包括了青少年在学业方面的叛逆行为,指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困难,如: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其行为均与学习有关。

2、生活不良行为

主要是指青少年在课余生活上的行为偏差,枯燥而单调的文化课学习生活满足不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产生不满或厌倦心理,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就会盲目去社会上寻求刺激和所谓的欢乐。

3、非社会行为

非社会行为在其造成的危害上来看,它并不直接影响社会和他人,但对青少年个体来说,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比如:离家出走,自杀等行为,它影响到了青少年自身的身体健康发展,还影响到了和谐家庭的构建。

4、行为

叛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危害到社会,触犯到法律,但却具有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的隐患,比如:打架斗殴,威胁他人等非道德行为,而行为就触及到了社会和他人,给他人造成了直接的伤害,包括了各种犯罪违法行为。

透过青少年青春期叛逆行为的类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特点:盲目性、连续性、模仿性和逆反性。青少年容易冲动,会选择比较简单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们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和阻止,会继续将这类行为当做处理事情的最佳选择,进而形成习惯性的行为,产生连续性的叛逆行为。同时,青少年求知欲望强烈,喜欢去模仿不良的行为而导致叛逆行为的发生,他们渴望独立和自主,对于家长或教师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排斥。

二、青春期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青春期的青少年们之所以会产生多种叛逆行为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既受到青少年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因素影响,也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同时,在他们成长中还会受到来自同辈群体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和社会各种诱导因素的影响。

1、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时期的思维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为叛逆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实现基础,同时,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身心成长发展,在性方面开始逐渐成熟,激素催化下,使得青少年面对家长和老师的各种唠叨教导,开始表现出不耐烦和回避的情绪,有时甚至出现完全逃离和背离的行为。

2、家庭影响因素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青少年不同的性格产生,在一个不良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家庭不良因素无形中会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这种压力的压制下会让孩子渐渐地产生叛逆心理,进而产生叛逆行为。

3、学校影响因素

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和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学校中的各种不良因素会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产生催化作用。教师的教导方法和思想不当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作用,使学生产生抗拒和假装接受的心理,进而导致学生的叛逆行为产生。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会用成绩来说明一切,促使学生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4、同辈群体影响因素

青少年在成长中,同辈群体对其的影响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在青少年同辈中,他们因为有共同的话题和爱好就会产生共同的行为倾向,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去模仿他们认为对的行为,在不良同辈的影响下,就会使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偏差行为,导致叛逆的产生。

5、社会影响因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信息传播的影响,社会不良信息通过各种网络迅速传播,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信息传播到青少年眼中,对青少年造成负面的影响,除此之外,一些本来用于警醒青少年的信息,在青少年的理解范围内却被负面的消化理解,进而对他们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青春期叛逆行为的教育对策

青春期的叛逆行为既是正常发生的行为,又是需要被正确引导和教育的行为。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青春期叛逆行为的教育反思进行分析。

1、家庭教育

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遇到已有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孩子的时候,往往会用打骂的方式去教育,忽视了具有叛逆心理的孩子内心成长和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当家长遇到叛逆的孩子,首先应该学会冷静的思考孩子的叛逆原因,在了解其原因的基础上,再找解决的对策。对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家长应避免使用强压的做法,这种做法,虽然能显示家长的威风,可却会在孩子的心里造成更的的叛逆,就像压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弹得越高。其次,对叛逆期的孩子,家庭应该给予更多地关心和尊重,在生活上,应该关心爱护他,并且要给予他一定的空间,让他自由的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将心比心,让孩子体会到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以此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安抚的作用。

2、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主要环境,作为教育者,面对叛逆的青少年,应该善于体谅他们的情绪和状态,体谅他们的困境,不能选择硬碰硬的方式,要善于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班级里的学习成绩分数比上比下等现象,无形中都对本具有叛逆心理的青少年们施加了压力,在压力下他们只会选择逃避和逆反的行为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作为教育者,应该用心发现每位学生的有点,天赋和才华,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去带动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叛逆的青少年都是自我意识较强的人,这种青少年一般更具有创造力,精神上更加独立,若能指导他们树立人生目标,将其往正面方向引导,定能成为可造之才。

3、社会教育

社会工作者要协调社区和社会可利用资源,开展相关活动,让青少年能够从中受惠,实现行为改善,促进不同社会服务之间的联系,为学校提供有力支援,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应该努力协调当地的公安,城管,校外教育机构,取缔社区内的不良场所,防止不良因素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消除暴力隐患,优化社区文化,形成社区文明,为青少年创造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田丰.青少年逆反心理再认识[J].中国青年研究,2001.

[2] 陆玉林,焦辉.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

叛逆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学 心理学 青少年 叛逆

青少年期是人从年幼儿童向成熟个体的过渡时期,逆反是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这种问题出现的时期,在青少年人生发展过程中是具有过渡意义的非常时期。叛逆期阶段能否成功的完成过渡影响着他们以后的成长发展。青春期对青少年来说是人生中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对外部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找出原因,家庭教育联合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关注积极帮助青少年渡过这一时期。

一、青少年叛逆的概述

“叛逆心理是少年期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身体迅速发展逐渐成熟,心理的发展追不上身体的发展步伐,导致他们心理出现不平衡感。这些身体上的矛盾感和不平衡感让青少年觉得到不适应,促使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变化。

二、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自身因素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于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个体从出生后就会不断与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在这其中既有自我成长的需要,而环境又会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又必须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存在。

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显示出三个明显的变化,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发展产生了 “成人感”,迫切希望摆脱家长的控制,实现独立自主。第二是 “自我中心”,把人际关系和社会性关注作为焦点,觉得自己的关注就能代表他人的关注,把自己当作大家关注的中心,;第三是对成人的教育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抗。

“艾里克森把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1~20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20~24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青少年时期处于青春期(11~20岁),正处于“过渡”期,聚焦于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成人感”,不想别人把他们当做孩子,幻想自己是成人的角色,也就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也风生水起,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提供了获得信息的新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许多不良商家只为了一味地迎合大众的需求而对传播内容缺少监控放任自流,使青少年被动地接触到了一些化中有害的、低俗的内容;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家庭环境因素

1.家长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仍然存在封建思想

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缺乏民主意识,实行家长专制的教育方法从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依然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想法,觉得孩子还小必须要绝对服从自己,许多孩子无权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许多青少年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没有存在感,导致青少年叛逆。

2.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

家长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两种错误的心理:一是认为子女必须听从管教,父母在孩子面前具有绝对权威;二是家长会把孩子当成自我理想实现的副本,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强行加在子女身上。因此,父母不管子女的内心想法,一味地把他们的理想和生活经验强行灌输给孩子,让子女按他们铺好的道路去生活,因此而产生矛盾导致青少年叛逆行为的发生。

3.家长与子女的交流缺乏

由于很多家长忙于事业,对子女疏于管理,很少进行心理思想方面的交流,只是为了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而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定。因此,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很少与父母交流,缺乏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很容易让青少年心理空虚而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四)学校环境因素

1.教师的教育方式存在不足

在当今的教育形式下,很多教师一味追求教育成绩,在教育形式上没有创新,教育内容味同嚼蜡,不能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厌恶甚至是心理上的逆反。一些教师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过于注重分数,教育学生不能做到循循善诱,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造成青少年叛逆行为的产生。

2.教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尊重学生

很多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懂得尊重学生,当他们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只是一味地批评而没有耐心引导和教育,更没有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而是过分的注重师道尊严,始终居高临下的批评教育伤害的青少年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对学校和老师产生逆反心理。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逆反心理对青春期孩子身心健康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负面的影响。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叛逆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维维.青年本质的表现形式[J].青年与社会,2014,(09).

[2]雷秀雅.心理咨询与治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宏斌.青少年逆反心理探析[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0,(12).

叛逆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影响

据调查,约有98%中学生中存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我们学校不少学生叛逆心理很强。这里所说的叛逆心理是指中学生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不考虑是非曲直,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在: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为其喝彩。

一、叛逆心理对中学生成长的危害

叛逆心理虽然在每个人成长历程中都会出现,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1.会引起偏激的行为和不正确的行为。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过分肯定自我,往往表现为狂妄和自大。

2.让人产生坏的思想,会养成不良习惯。叛逆很多时候是针对正确要求产生的,经常采取这种叛逆的行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

3.性格孤僻,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倾听师长的教诲,造成自己和家人,老师的关系紧张。

4.前途受到一定影响。中学的叛逆心理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影响很大。有一个初三的学生说:初一时,因一次单元测试作弊,事后被英语老师严厉批评,我当时非常气愤,觉得英语老师太过份了,于是叛逆心理随之产生,之后,凡是上英语课我都不专心听,作业也不做,这样,导致我的英语成绩一落千丈。现在一想到快要中考了,我多么后悔自己当初的叛逆行为。

调查表明,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所以对中学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危害不能不引起重视。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1.特殊年龄阶段所带来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属于“青春期”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此时他们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由于学习、人际交往的困难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困惑,使他们心理出现异常,极易引发心理疾病。

2.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受社会压力与不良习气影响。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更受大众传播媒体影响。许多的电视、网络在信息内容选择、制作方法上因着眼于广大观众,片面追求收视率而忽略、忽视对青少年观众群体的需求,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和消化,加剧负面心理作用,强化了叛逆心理的形成。日本,韩国等一些电影电视片,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个人主义。包括现在很多学生喜欢看的玄幻小说也是这样。叛逆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有主见、很酷、有个性的行为,看到周围同学这么做也跟着学,就盲目的从众。现在社会越来越讲究个性化,自我化,导致叛逆的心理更加厉害。其实有个性和叛逆并不是一回事。

3.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4.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三、中学生消除叛逆心理的实施对策

1.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站到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老师和家长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他们所犯的错误。了解他们犯错误的原因,动机以及目的。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平等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来影响孩子。家长也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讲究礼貌地沟通。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老师真的有什么错误,可以在课后通过匿名纸条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不要上课的时候站起来争辩,这样既不礼貌也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而老师也应该放下身份,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没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不要轻易放弃任何学生。对待学生的错误要采取“软”应对的策略,千万不要跟学生硬来,这样不但自己很尴尬,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2.适当发泄心中情绪

对于中学生,受了委屈,心中不愉快,有时可以发泄一下,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剧烈运动,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不要积累在心中,要象回收站的垃圾一样及时清空。

3.让中学生全面发展

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多的参加社会活动,多接触社会上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在自己所在学校的小圈子内,以防认识问题的狭隘,这样更加能够从大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及规范自己做事的方式。

4.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中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社会各界也应关心中学生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只有为中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同时加强中学生心理宣传与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总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多方面因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冷静对待,努力寻求解决的正确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使他们健康的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阳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1期

2封三河.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3牛涛.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探究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8年12期

叛逆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生;学生管理;叛逆心理

中学教育阶段是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学生从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心理变化最突出的时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很重要也很特殊的一个时期。由于青春期是从有依赖性的童年发展到独立自主的成人的过渡期,所以会不同程度地留有童年时期的一些痕迹,也会出现一种似成熟又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在青春期这个阶段,中学生就会出现叛逆问题。

一、中学生管理中的叛逆问题

1.学生对事物持以消极批判的态度

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现在衣食无忧的中学生产生的叛逆心理越来越极端,其中的重要表现是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种错误思想让他们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然后做出一些错误行为。

与童年时期相比,中学生在青春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生长发育的加快和性意识的觉醒,他们发现自己变了,不再是孩子了,而是个大人了,因而从心理上要求改变童年期依赖状况,像成人一样。这种社会独立性使他们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但家长、教师还只把他们当孩子看,对他们新发展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估计不足,一味要求他们要听话和顺从。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与教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大人不尊重他们,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

自卑心理也是产生叛逆心理的较重要的原因。在青春期,中学生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成绩和人气。这使得他们开始互相攀比,从而造成了一种心理压力,长久下去,这种压抑的心情越积越多,对待人和事物都采取反感和批判的态度,并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就导致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2.学校教育的古板与失误

应试教育在中国盛行多年,其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但一直没有改进过。应试教育使得中学生没有自己的个性,思维单一,视野狭窄,阻碍创新意识的发展。而且这种教育观念是成绩至上,打击了许多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一些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学不会,产生了消极的心态,也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不再学习,而是放开了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但是家长认为这是错误的行为而去阻止,学生在这时就会由于逆反心理而反抗,造成严重的后果。许多教师常常将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学生,这种强迫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青春期的中学生对这种问题很敏感,他们需要得到尊重和认可,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只是责骂和惩罚,由此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家庭和社会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离婚率也越来越高,导致许多孩子变成了单亲家庭孩子,没有办法享受来自完整家庭的爱。尤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变化大并且脆弱,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离异对孩子的打击非常大,容易使孩子性格变得孤僻,产生逆反心理。在我国的国情下,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很严格,这种过高的期望使学生压力倍增,从而可能变得厌学,产生叛逆的心理。现代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制度都不完善,人们的心理和素质也有待提高。社会因素对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影响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社会舆论的影响是目前影响最大的。社会风气也是现在最需要有待改善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很容易影响到正在上学的中学生,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他们产生叛逆心理。

二、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管理对策

1.学生自身

首先,学生要认清自己,知道自身存在的问题,清楚自己处于青春期,要克制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学生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了解叛逆期会出现的心理和行为,认识到这种情绪和行为的危害,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周围事物,避免暴躁和极端的情绪出现,防止产生叛逆心理。中学生需要自我评价,知道自己的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从而认真听取别人对自己的建议,提升自我价值。

2.教育者需改变方法和态度

中国的应试教育必须改变,这就需要每个教育者从自我做起,慢慢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试图了解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理,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打击他们自信心的情况下,用温和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尽量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以正确的心态度过青春期。

3.正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有重大的影响。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以身作则,以积极良好的形象面对孩子,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开朗的性格,减少其逆反心理的产生。

本文结合多份关于本论题的实践报告和文献,结合笔者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看法展开了探讨,具体分析了当前主要存在的三点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

叛逆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80-01

一、青春期的描述

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男子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青春期主要是以生理上的性成熟为标准而划分出来的一个阶段,它与从心理或社会方面划分出的人生阶段有重迭。在人体生长发育阶段,青春期占一半或更多一些时间。青春期目前在各国并没有一致的年龄范围,一般指13、14岁—17、18岁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上,它又称为青年初期,相当于教育学上的中学阶段,以身体的急速成长为特征。

青春期是怎样启动的?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是由人体内一种叫作促性腺激素的生理活性物质所调控的,它影响着发育,并使其分泌性激素,以维持第二性征的发育及生殖功能和。

二、青春期“叛逆”

1.“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2.“叛逆心理”的成因

(1)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 “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2)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3)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

(4)部分家长将自身的错误、片面的认识传递给孩子,使学生对学校、社会甚至家庭产生叛逆。

(5)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6)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的一个因素。

(7)当然中学生自身的“完美主义”情节、心智不成熟,易受影响与打击。

三、青春期的“再塑造”

1.教师

(1)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高中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要认为学生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

(2)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

(3)重视心理疏通,多与学生交流。一方面要好好聆听。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尤其对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从中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消除师生之间存在的隔阂和对抗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4)树立榜样,形成心理认同。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

(5)多宣传、重科学,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中生在这个阶段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的弱点。可通过宣传,科学知识的讲解,使学生知道、了解、清楚青春期及青春期叛逆心理。引导他们要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2.家庭教育

从叛逆心理的成因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缺是很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家长要多与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沟通和联系,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结合平时家中表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很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的,然后适当地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希望加以引导,这样孩子便乐于接受教育并且能朝着学校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健康成长。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

学会并保持与子女交流,明确疏通与引导的方法。独生子女的出现,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今天的家长一定要学会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家长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3.学生自己

叛逆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第9篇

如何面对少年期的叛逆行为确实是许多家长头疼的一件事情。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一、青少年期叛逆心理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期自身的心理矛盾。

1、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少年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迅猛发展的时期,他们渴求自治,希望独立决定自己的事情,试图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与父母或其他成人的关系。

2、心理闭锁和求得理解的矛盾。进入青少年期后,虽然他们在生活上还依赖父母,他们不再像儿童那样经常向父母敞开自己心扉,而开始变得内向、闭锁起来。与父母、老师之间“话不投机”,觉得他们都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使他们常有一种孤独感,时间一长就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渴求倾吐心声的强烈要求。这种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是青少年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如果处理不当,便很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误解和感情上的隔阂,进而会影响他们的情感生活和社会适应。

3、身体发育迅速成熟与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而心里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还处于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样就使他们身心处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性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必然带来性心理的发展变化,在教育引导不够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他们的性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

(二)家庭教育因素。

1、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在对青少年叛逆的已有研究中,倾向于分析青少年叛逆的主客观因素及普遍的教育策略。它的目标是如何通过教育的手段让孩子变得不叛逆,其隐含的判断是叛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消极的。这是一个误区。如果家长不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性格,严重者会出现激烈的行为。

2、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

3、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让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行为。

(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来自一个亲近的人,他的痛苦情绪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四)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

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防治具体对策

叛逆期阶段能否顺利地度过,能否减轻挫折和危机,对他们后续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不要认为学生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

(2)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条金科玉律。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其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

(3)多与学生交流,要好好聆听。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则容易形成“共振”效应。成人眼中的小问题在孩子的眼中可能是大问题,不妨认真听完他们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多与学生谈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这样能真正达到与学生的心相连,逆反心理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4)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上的弱点。引导他们要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多采纳别人好的建议,要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5)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叛逆心理的成因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学校教育工作也要结合家庭教育来进行。

(二)对于父母亲来说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叛逆期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正常发展性现象,也是他们一生发展的鼎盛时期。他们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这种内在需求和对环境的要求是发展性的需要,是必经的,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2)家长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要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提前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使关系和谐,做能够平等沟通的朋友。

3)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而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并不成熟,他们对自我的认识超前。而家长只把他们视为尚未发展成熟的儿童,未能认识到“成人感”是他们心理发展中存在着的“现实”,父母对儿童的认识滞后。一个超前,一个滞后,这种认识上的差距就成了双方矛盾的焦点。

4)父母必须正视他们的独立自主的需求。正视儿童心理上的“独立自主”、“社会地位平等”、“人格受到尊重”的需求,是处理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家长要尊重和信任孩子,理解他们,尽心尽责地完成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和父亲的责任。

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这个“破窗效应”实验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只有尊重、热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才会增强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努力。社会也应不让不良风气糜烂整个社会,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学校也应多加强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举措。青少年叛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追其根,寻其源,对症下药,因人而异,这样才能保障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淑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

[2] 申继亮等,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叛逆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第10篇

一、个案

个案一:刘同学在初一时性格开朗活泼,学习成绩优秀,有自信。初二时由于功课难度加大,成绩就不稳定了,数学下滑得尤为严重。之后刘同学就变得自暴自弃,不能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在班级里脾气也变得急躁,一点就着,不愿听取老师的教导。

个案二:吕同学是个高挑清秀的女生,初一时给人的印象就是安静、内向,她遵守校纪,成绩中等,是个惹人喜爱的女生。初二阶段她判若两人,衣着时尚、浓妆艳抹,打架、敲诈、偷窃,屡犯校规。对老师的规劝置若罔闻,对学校的处分熟视无睹。

个案三:任同学性格内向,很少引起老师的注意。初二时他突然拿了父母的钱离家出走,流连于网吧,旷课数周。返校后精神萎靡不振,厌学,不愿和同学交流,用沉默作为对抗老师和家长的武器。

二、多观察、细思考,寻找症结

以上三位同学的变化看似突然,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的变化之后肯定有各方面的原因,如个人的性格特点,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当,大众媒体的渲染不当等。所以当问题出现后,我们需要的是冷静思考和分析,抽丝剥茧之后才可能找到症结所在。

(一)家庭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使每个人懂得:在社会面前,他的责任和对神会最重要的义务,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第一任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可见家庭环境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等方面都会打上家庭的烙印。所以老师首先应该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接触三位同学的家长,我对他们的成长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刘同学家境富裕,父母文化水平较高,事业有成,对孩子的要求严格。在旁人看来,刘同学有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但在父母和孩子的交谈中,我发现正是由于他们自己的优秀,他们时常在言语中流露出对孩子不足的排斥,甚至以此为耻,觉得很丢脸。在如此功利的家庭中,孩子学习的目的被扭曲成了为父母脸上增光。在孩子有了过失之后,父母的不包容使孩子感到孤立无援,从而产生叛逆心理。

吕同学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她跟着奶奶生活。吕同学的父亲人高马大,性格急躁,曾在女儿出事后来过学校,结果在办公室里就对女儿使用暴力。之后吕同学的父亲就再也不愿意来学校,什么事都让奶奶和老师联系。吕同学的母亲来过学校一次,她向老师表示自己因为忙于生计对女儿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吕同学在奶奶、爸爸和老师面前始终昂起的倔强头颅,在妈妈面前终于低了下来,泪光闪烁的眼里充满的是对母爱的渴望,对妈妈的依恋。可惜的是吕同学的妈妈匆匆离去,好像并没有体会到女儿的感情。吕同学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缺失父爱母爱,因此就产生了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任同学的家庭情况一切正常,但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任同学的妈妈性格软弱,在学校和老师交流几句就会泪流满面,在生活中对儿子较为溺爱。任同学的爸爸反复向老师强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向来是非常民主的,但是透过事实来看,爸爸其实是把民主错误地理解为放任自流。比如满足孩子对物质的过度追求,流行的手机、名牌的服饰,只要孩子要求就不会拒绝。再如在孩子犯错后不及时指导、教育,反而对问题只字不提,认为这是大度,是包容。久而久之,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又受到不良影响,孩子的行为最终发生了偏差。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对于孩子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孩子有害。一是忽视,二是希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二)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如果学校教育存在弊端,就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例如过度强调学业竞争的激烈,可能会使学生感到紧张、压抑甚至恐惧,不良情绪长期积累,学生就可能出现自卑、消沉、意志脆弱、言行过激等心理方面的问题。刘同学的数学成绩不稳定,可是我们学校每周一都有一次数学小测验,这就意味着刘同学每周都要为此提心吊胆,因为一旦考不好,他不仅要面对自己的失败,还要看父母的脸色。日积月累的焦躁情绪使得刘同学在青春期异常叛逆。

部分教师重学科知识传授而轻学生个性差异,轻学生情感需求,更有甚者轻学生品德培养。面对个性风格迥异的学生,老师往往容易注意到的或是活泼好动的,或是成绩优异的、落后的,或是有特长的,容易忽略那些内向安静、成绩中等、没有什么突出特征的学生,忽略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波动,简单草率地用听话、守纪为其定性。所以当他们的问题出现苗头时很难被发现,爆发时令人措手不及。为什么性格内向的吕同学和任同学叛逆期的异常行为出乎家长和老师的意料?其实就是因为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关注不够,没有及时地予以正确的引导。

(三)社会因素。除了家庭和学校外,学生的心理行为发展还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转型阶段,心理状态极不稳定,往往缺乏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未成年人的冲击很大。网络、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是导致其产生叛逆心理的一个因素。有人说:“现在学校老师把学生教育成才需要一个月,而社会上某些不良环境把学生教育成虫只要一天。”这种说法不管是否夸张,但是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是公认的。

三、多交流、细判断,对症下药

想要帮助这些叛逆期的孩子们,家长和老师在仔细观察、冷静思考之后,还需要关切询问、准确诊断,再及时对症下药。对于以上三位同学,我在仔细观察分析他们的表现后,和他们都有过多次的深入交流。

在交流时,我坚持以下原则:

(一)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绝不居高临下。面对面地交流,从眼睛的平视到心灵的平等。不要总是盯着学生的弱点,尽可能地寻找学生的优点并多加鼓励,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抗拒心理。

(二)不从学习入题,谈人生,谈理想。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谈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谈谈对生活、对理想的看法,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换位思考,寻找共鸣。联系自己的青春期体验,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和表现,和学生有了共鸣之后,才有可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四)稳定情绪,理智冷静处理问题。不能把急躁、心烦等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在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再同学生交流。

在这样的谈话之后,我对这三位学生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后采用了“寻找关键人物”的办法解决问题。

刘同学在谈话中流露出了对父亲的无比崇拜和对自己学习的期望。所以我和刘同学的父亲多次沟通,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达成共识。刘父表示愿意和儿子像朋友一样相处,不再颐指气使。对儿子会多鼓励,促使他形成自信、健康的心理。同时我还帮助他们联系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数学辅导老师。在一段时间之后,刘同学的情绪明显好转,对老师和同学的抵触也越来越少。

在和吕同学的交流中,我毫无悬念地发现她对母亲情感上的依赖,所以治愈吕同学的良药无疑就是母爱。为此我和吕同学的母亲联系,吕母在知道女儿的心思之后答应一定多关心女儿。我还做了吕同学奶奶的思想工作,希望她能摒弃前嫌,支持吕母的教育。此后吕同学开始慢慢地发生变化,她的衣着打扮变得整洁清爽,再也没有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

至于任同学,我发现他最信任的人是他正在上大学的表哥,他觉得只有表哥能理解他,和他有共同语言。于是我在开家长会时特地邀请任同学的父母带着表哥一起出席,并在会后和他们交流,希望任同学的表哥能够为该同学在思想上引好路把好关。令人欣慰的是,这位表哥对弟弟也很关心,愿意尽力而为。后来任同学每天按时到校,再也没有出现离家出走这样极端的行为。

叛逆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逆反型学生 心理诊断 导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84-02

一般学生在上初中时,开始进入青春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由于心智的不成熟而表现出在家长与老师看来不符合常规的行为来,同时对待学习、家长、老师的态度体现的是消极冷漠、缺乏正确的态度等,这些都是学生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

1 逆反型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1.1对父母不满,缺乏最为基本的尊重与认可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学生,随着心智的不断成熟,会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对于自由的渴望不断加深也就使得对于父母的管教束缚感到强烈的不满,从内心深处对父母的教导感到厌倦,渴望逃脱。无论是来自于父母的贴心呵护,还是偶尔严厉的批评都会使得其感到不耐烦,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也逐渐转冷,通过顶撞父母、绝食、离家出走等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不满。

1.2情绪易冲动,对于学习的热情不断降低

叛逆性重的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导往往存在着抵触的心理,认为老师的教导与言语反复嗦,缺乏实际价值,缺乏创新精神,认为与老师无法进行很好地交流沟通,存在着代沟。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讲授与教育,无论是书本知识还是基本行为规范都缺乏学习的热情与认可度,对于老师所布置的作业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轻者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下滑,更有甚者,逃学,在课堂上捣乱,影响了整个班级甚至校园的教学环境。

1.3存在着强烈的不满情绪

认为家庭与学校不再是自己所希望的生活环境,而丧失对二者的归属感,但由于自身阅历的不足,因此对于社会缺乏深刻真实有效的认识,进而对父母,老师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言语与行为都对其造成伤害,并且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

2 逆反型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与所学知识的不断丰富,青少年的思维与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青少年的能力还存着明显的不足。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第一次以自己的眼光来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对于社会的美好存在着前所未有的向往,但当出现挫折时其较低的解决能力又使得其遭受打击,因此,其独立性的不断发展带来其自身能力未能持续发展后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使得青少年虽然不再一味地听从父母、老师的教导,尝试自己的想法时的叛逆带来了对父母、老师的伤害,也同时造成了对自己的伤害。

家长与老师对学生的交流沟通不够,进而难以理解学生的想法。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自然是其能够健康成长,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却也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误入歧途,因此对其的管制不会有丝毫地松懈,造成了对孩子的束缚较大,使得孩子产生叛逆心。同时,父母对孩子的全方位照顾,事事关心,使得孩子对独立自由的渴望进一步加剧,造成了二者的矛盾难以解决。就目前的教育系统来说,由于缺乏对这些方面的发展与研讨使得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麻烦,进而使得原本敏感的孩子叛逆心日益加深。

受网络技术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青少年有着更多的机会接触网络游戏以及一系列娱乐项目。固然,这些技术的发展给青少年带来了一些成长的益处,但是由于青少年的自制力较弱,且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重,也就极易陷入到对这些娱乐项目的过度依赖之中。无论是电视电脑上的电影情节模仿还是对网络游戏迷恋都会使得青少年的叛逆心不断加深。

3 逆反型学困生心理的诊断方法

通过侧面了解的方式来实现父母、老师对青少年的了解,使得了解加深了,进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通过心理测试的方式来避免青少年对于父母、老师的抗拒,也能够更加准确地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其主要形式可以是问卷调查、实践游戏以及自由绘画等。

多方法试探。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如若处于叛逆期,其敏感性较强,且单纯地使用一种测试方法难以达到需要的测试的目的,因此需要结合不同的青少年实际状况以及开展测试的环境进行对测试方法的组合运用。

4 逆反型学困生的导学策略

孩子的叛逆大部分都来源于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要消除学生叛逆心理的离不开教师的努力,但是,叛逆学生的特殊心理决定了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付出全部的真情,更需要教育者的智慧。

4.1导学原则

通过良好的态度进行交流,通过智慧解决矛盾。由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往往易冲动,爱顶撞,因此老师在对其进行教育指导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自身的情绪,不能“硬碰硬”,因为在学生潜意识中会对老师的话产生抵触情绪,老师应当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话进行处理,使得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对老师的话进行肯定,进而对其的改正提供指导的措施。

注重于对做人品德培养,其次才是学习成绩的提高。由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其敏感度强、对于教导存在着抵抗情绪,因此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强调于对教导方式的采取与运用,要使得教导的方式既能实现对青少年的帮助,也能使得学生更易接受。使得处于叛逆期青少年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主,进而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实现其自主学习。

学校与家庭之间需要交流合作,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学校与家庭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有着同样的教育观念,形成统一强大的教育体系。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叛逆期的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帮助关心方案。

4.2导学策略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若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频繁,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导认同度也就会提高,其逆反情绪也就会相应的降低,进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发展教育。相反,如若,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于老师的认同度不够,学生的逆反情绪就会强烈,老师对其的教导成果也就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因此,老师对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也要进一步加深,进而构建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学习成长。

积极鼓励,降低学生的逆反心。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鼓励,叛逆期的青少年也不例外。因此,老师在进行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对其的优点,长处,进步提出及时有效的鼓励,巩固其发展的自信心,避免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多采用正面鼓励的形式,同时对于逆反心较重的学生加大关注,对其的进步之处,过人之处报以充分的肯定,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被认可的喜悦,避免呵斥与训责,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

消除学生对老师的反感。青少年由于对个性的追求,对自由独立的渴望,会使得对父母、老师的建议与教导表现的不在乎,倘若,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无法对其提供关心与帮助而是一味地责备,将会使得学生的逆反心加深,产生难以消除的隔阂,因此,老师应当努力地走进学生,消除学生对其的反感。

5 结语

青少年的叛逆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任何一种消除学生叛逆心理的方式都少不了教育者对学生生的一份执着的爱,如若家庭与学校交流合作,将会创造出更好地环境使得其更好地度过这一时期,相反不合理的方式方法将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加剧,造成更大的矛盾。我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深入逆反型学困生的实际,全面了解他们学困的原因,并因材施教,这些学生定能淌过“逆反”这条河流,走上正常学习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金平.怎样对待青春期孩子的逆反[J].阅读与鉴赏:中旬, 2011(10).

[2]陈燕娟.消除学困生逆反心理的方法[J].福建教学研究,2011年第10期.

叛逆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第12篇

但是如上所列举的几个叛逆行为,主要是因为父母过去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培养了孩子冲突的人格,建立了和父母不良的亲密关系,导致不合理的人际关系和不适应的极端行为。所以是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心理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过去培养教育方式中形成的,在要求独立期间显现,并且在以后成年生活中都会一直呈现的人格、关系和行为。

孩子一生的人格发展和父母良好关系的发展有5个重要阶段,前一阶段合理度过,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每个阶段都会对一生有重大影响。

1. 婴幼儿期(0-3岁)――宠爱期:父母无条件关注、满足、亲近和爱孩子,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并对孩子的需要作出及时反应,让孩子和父母建立安全感、满足感、信任感和亲密感。反之建立的是不安全感,不亲密感和不信任感,觉得这个世界是可怕的不安全的,很多孩子依赖毛茸茸的玩具,就是亲密感缺失的体现。

2. 儿童期(3-7岁)――关爱并建立规则期:父母既要继续关爱孩子,同时要求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帮孩子建立符合社会要求的规则。日本心理专家森马正雄根据亚洲家庭特点,提出了建立家庭民主法制管理模式,建议母亲无条件呵护孩子,父亲严格要求孩子,既让孩子感受爱,同时也建立规则,让孩子从极度自我中走出来,即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在乎父母、别人的感受,能适应社会规则,为建立独立自我,走进社会做准备。可惜中国很多家庭,父亲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推给母亲,失去了父母合作,孩子得到的就是不完整的教育。

在前两个阶段,不同的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和建立了以下3种人际关系。

(1) 安全性依恋关系:父母遵循以上两种时期的特性合理教育孩子,既满足了安全感、亲密感、信任感,又建立了适应他人环境的规则,孩子不以自己为中心,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可以适应各种环境,既可以独处,也可以和父母及他人亲近、亲密、合作,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乐观、积极,容易与人相处,尤其是婚姻中能很好和爱人相处。

(2) 焦虑性亲密关系:因为父母极度宠爱孩子,而没有帮孩子建立规则,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一味在父母那里索取,满足自我的欲望和需要,觉得别人付出是应该的,极度渴望爱和关注和快乐满足感,一旦不能满足,就感到焦虑、痛苦、难受,因为担心失去爱和呵护,变得极为敏感,经常体验到不被爱和被关注的挫折感,并产生愤怒情绪,还伴随攻击行为。例如:父母性格比较强势,孩子就习惯攻击别人,形成焦躁、攻击性人格,容易形成躁狂、和暴力倾向;父母性格比较弱势,孩子则习惯攻击自己(自虐、自残和自杀),或形成焦虑症、癔症。

(3) 回避性依恋关系:父母因为自身人格缺陷、工作、生活困境等原因,对孩子从一出生就严厉苛刻教育,或极度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和照顾,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或放养、推卸教育责任、对孩子不管不顾,从而形成孩子回避性依恋关系;孩子感受不到爱、信任和安全感,形成以别人为中心的人格,自卑,还会发动对自己的攻击,出现逃避社会、自虐、自残和自杀等行为,回避他人,一味靠付出和讨好他人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有的时候,这种依恋关系下的孩子,尤其容易出现广泛性焦虑、恐惧症以及抑郁症。

3. 少年期(7-13岁)――孩子的人格初步形成。社交增多,开始第一次要求独立的时期。父母要逐步和孩子分离,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顺利度过摆脱恋父、恋母情结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聪明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愿望,给孩子平等的人格地位,积极让孩子表达他的真实感受,尽量让孩子自己作出选择,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做,做了会发生什么,并对自己选择做的事承担责任。

可惜很多父母剥夺了孩子的自,父母离不开孩子,一味老母鸡似的呵护孩子,或者严厉禁止孩子自己做决定,反而觉得是孩子叛逆不听话,恶化了彼此关系,阻碍了孩子的顺利发展。

4. 青春期(14-20岁)――不完全独立期。随着生理完全发育成熟,孩子提出了独立的强烈需要,加上性激素分泌增强,导致情绪暴躁,急于得到认可,情感也要求独立,和父母高调地唱响独立宣言。这时候的父母,除了把握大的原则方向,在经济管理上形成制度管理,明确孩子什么不能做之外,其他一切应该放开对孩子的管理,主要让孩子自我独立管理,父母继续爱和关心孩子,欣赏、积极鼓励孩子独立,父母渐渐把视线从孩子身上转开关注自己的夫妻生活、工作和爱好。孩子除经济能力外,各项独立管理能力在这期间形成,为进一步经济独立,走向社会做好各项准备。

这个时期,过度受宠爱的孩子会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经常感到强烈自卑、无能感和挫折感,对自己不满意;而过度严厉、苛刻或被忽视的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的支持,觉得自己无法独立,内心会充满痛苦,害怕和恐惧。

5. 青年期、成人期(20岁以上)――完全独立期。孩子长大成人,生理成熟,心理和谐,人格完善,思想成熟,拥有独立面对生活、自我选择、承担责任等行为能力,情感成熟,和父母之间爱和亲密关系良好,参加工作,经济独立,谈情说爱,建立家庭,既有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的能力,也可以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人际关系良好,遵守道德、法律规范,对未来有信心,是一个有爱心、有人生目标、有责任感、敢于选择、敢于担当的社会一分子。

叛逆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第13篇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重要转折阶段,十分容易出现叛反心理。主要表现在::在家不听父母话,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时有逃课现象;对学校倡导的事往往对着干,甚至不时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

逆反心理具有负面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认真研究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进行了一些探讨。

1初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1与初中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有关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相反,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他们对一切都不愿意顺从,甚至不愿再听取父母、老师及其他人的一切意见,处处要体现自己的存在,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据调查,有60%以上的学生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如果得不到他人的重视,就会做出各种叛逆行为来寻求平等的地位。

1.2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通常心理健康,待人礼貌、诚恳。而在严厉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可见,家庭的思想倾向、文化素养、人际关系等都对学生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的教育上,家长的观点、态度、方法如果不当,都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畸形,导致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障碍。

如: 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过度宽容,有求必应,这样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得半点批评和劝告,受不得一点委屈,容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相反,另外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命令式的,甚至使孩子屈服于自己的暴力行为之下,这样使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产生反感,甚至产生抵制情绪;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此外,如果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离异或经常争吵,也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1.3教师的教学方法、教育手段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如果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只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就会导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产生排斥,进而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或者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做出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稍微犯点错误就一棒子打死,使学生产生“老师已经放弃我了”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此外,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呆板,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预防和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2.1正确认识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加强自我教育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育者应面对现实,正确地引导其向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化和发展。自我教育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

首先,教师要通过班会、学习、讨论等方式,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并自觉地以实际行动去努力完善和造就自己,把握自我。

其次,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家长、老师以及他人言语行为的真实动机,知道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是好心,是好意,;知道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

2.2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

家长要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中学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不要认为子女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是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是思想品德有问题。作为家长,要理解孩子,讲究教育艺术。

首先,家长要看到孩子在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参与家庭的管理。

其次,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地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挫折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

再次,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和孩子一起成长,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每天和孩子沟通、交流,也可以把自己工作中的事情向孩子“倾诉”,把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来“重视”。

2.3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该由积极的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指责。因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种赞美,就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批评和指责有时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里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指责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逆反心理的调适要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赞美。

为了做到多鼓励少批评,教师不但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还要注重加强师生沟通,营造轻松的教育氛围。教师要学会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要学会倾听,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敞开心扉告诉老师,他们关心什么、想什么、对老师有什么要求,教师都要了解清楚,这样才能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规划人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工作意图,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幸福和快乐,自觉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建议。

2.4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立体教育模式

逆反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叛逆心理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处理得法,它有利于学生的个人的健康成长,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若引导、处理不当,则会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甚至是误入歧途、倾覆沉沦。

叛逆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第14篇

“孩子上了中学,突然像变了个人一样。”“他们怎么老是喜欢跟老师和家长唱反调?”……这是好多初高中家长对孩子变化的感受,却不知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

小静今年16岁,刚上高一的她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但不知是韩剧看多了,还是受周围同学的影响,从初三的时候开始,她总是将自己打扮得奇奇怪怪。面对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她谁的话也不听,总是我行我素,因为她的固执倔强与不知悔改,她曾被爸妈打被学校处分。但对于这些惩罚,她毫不在意,依然张扬着自己的个性。

小静的“坏女孩”打扮让爸妈很焦虑,他们想过很多办法敦促她改正,都无济于事,逼急了,小静就离家出走,与一帮孩子呆在网吧打游戏,不上学也不回家。

每天看着小静,妈妈除了叹息外,已经对她毫无办法。她真的弄不明白好好的一个小女孩,怎么会变成了这个样子?小静小的时候不这样,上小学时很懂事乖巧,叫她做什么就做什么。自从上了初中后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老说妈妈唠叨,多说一句就厌烦了,摔门而走。上高中后更离谱,总是跟父母对着干,父母说东她说西,在她眼里好像父母做什么都是不对的,只有她自己做的是对的。面对小静的叛逆,小静的妈妈心力交瘁。

案例分析

其实这一切都是孩子青春叛逆期到来的表现。为什么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出现叛逆行为呢?那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人格迅速独立与成熟,不愿意一切由家长做主,渴望能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处理问题、作出决定。如果这些特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叛逆心理往往使孩子像浑身长满刺的刺猬,许多地方越来越让父母看不惯了。可是如果父母急于“拔刺助长”,非但刺拔不了,还会让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

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棘手的事,父母的说教会被孩子当作耳旁风,打骂更是不行,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有的家长说干脆放任不管,那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控、自制、识别能力都比较差,又在网络盛行及各种社会思潮影响下,由于孩子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孩子容易因为好奇心尝试新事物,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如果不加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喜欢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的态度。结合小静的具体情况来说,青春期的她,意识到自己已从一个女孩变成了一个女人,但什么样的女人是最有魅力的,在她的心里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茫然之下她便参照自己身边或者影视作品里的自认为时尚而流行的元素来模仿。也许小静的妈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审美观与女儿之间存在差异。

也许她们那个年代最美的是清纯,但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娱乐界崇尚的大都是性感和前卫,所以,只要是被社会所推崇的,年轻人就喜欢模仿,至于事物本身的好坏,对他们来说是不重要的,因为处在青春躁动期的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肯定和关注,能博得眼球,就是最大的胜利。

措施方法

面对孩子这种状况,家长要避免两极教育误区。孩子的青春叛逆期也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外界教育来正确引导,但有的家长却容易陷入教育两极分化的误区。

一是全面打击。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顶嘴、不听话等叛逆行为大为恼火,觉得不把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就有可能变坏。于是采取了强硬措施,非打即骂。渐渐地,孩子表面上恢复到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实际上却已关上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

一是放任自流。某些家长面对难管的孩子,在几度交锋而无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开始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的言行、想法家长都不再过问与指导。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行为发生偏差,等到真的出了问题,才发现为时已晚。

对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家长要“早发现、早治疗”。青春期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希望被尊重、渴望独立,要求大人别把他们当成孩子,能平等对待。因此,如果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叛逆言行的话,就要改变原来的教育方式。要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他们做事的方式。孩子叛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此时家长应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建立亲子顺畅的沟通渠道,同时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家长要改变对孩子的态度,首先要正视孩子的成长。上网,交友、出游……这些看似“大逆不道”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孩子变坏了,有可能是孩子正在尝试成长。所以,家长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在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应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对家长的抗拒心理。

同时,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一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

叛逆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学生 叛逆心理 原因 应对措施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表现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于个体成长的“第二反抗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会有叛逆心理的出现,只是一些中学生比较严重,而一些比较轻微。概括来说,中学生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跟从所谓的“潮流”,容易被他人误导

中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再加上从众心理,使得他们极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如抽烟、酗酒、打架等所误导,盲目跟从,并把这些行为作为自己很酷、与众不同的表现。

2、厌学、逃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多转变,知识不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金钱则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受社会上一些“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中学生尤其是一些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课堂上听不懂、课下又不愿意主动学习,老师和家长教育方法粗暴,只是简单的训斥,而不是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得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加厌恶学习,旷课、逃课便成了家常便饭。

3、盲目自大,看不起他人

随着青春期独立意识的迅猛发展,中学生十分看重自我形象的维护,他们在对自己做出评价时,往往会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和优点,自我评价过高,导致沾沾自喜,甚至产生居高自傲、盛气凌人的心理,盲目追求自尊,严重者就发展成了自负,看不起周围的一切事物,包括同学、老师甚至家长。

4、讨厌家长的说教,喜欢跟家长对着干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使得他们的成人感不断增强,渴望摆脱家庭的束缚,成为一个真正的成熟的个体,而不再是儿童。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什么事都喜欢跟家长对着干,精神分析理论将这段时期称为“仇亲期”,大概能持续2-3年左右的时间。

5、不服从老师的管教,课堂上以悖逆老师为荣

小学生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特别听老师的话。而中学生却以不服从老师的管教为荣,课堂上回答问题喜欢答非所问,对老师的管教喜欢狡辩,不尊重老师,不再把老师当作权威的化身,认为老师的一切言行都是错误的。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1、青春期身体外形的变化促使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长,成人感不断增强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外形的变化如身高的增长、第二性征的出现以及头面部的变化等,这些变化使得中学生在外形上越来越接近成年人,生理的变化使得他们的自我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希望能摆脱儿童的一切,迅速进入成人世界。

2、中枢神经系统地兴奋性过强

生理学家指出,只有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身体外周相应部分的活动达到协调时,个体的身心才能处于和谐状态。中学生位于青春期的初期,个体有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明显增强,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分活跃状态,使得青少年对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

3、独立意识的发展

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的成人感也不断增强,想要和成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并且要求成人承认这种关系,伴随而来的渴望获得独立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他们迫切渴望独立,想要证明“自我”的存在和价值,这就形成了“理想中的我”,但是“现实中的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都没有建立,二者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所以就把对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对抗作为体现自我的方式。

3、社会化过程中来自社会文化、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期,由于他们的人格还未成形,好奇心强、识别能力弱,社会文化中一些暴力、凶杀以及色情文化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极强的诱惑力,他们经常看到这些场面,时间一长就会渐渐感到麻木,习以为常,而且看了之后还会模仿。

中学生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的不足,使得他们思想上希望摆脱成人的束缚,但同时很多方面又不得不去依赖成人,因此他们迫切希望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指导和帮助。年龄相仿、兴趣相投的同辈群体便成了他们新的依赖对象,受同辈群体尤其是一些行为不良的同伴的诱导很容易加剧叛逆心理,更有甚者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4、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文化程度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加上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孩子的叛逆心理成为他们发泄压力的导火索,轻则训斥,重则打骂,缺少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不能深层次地去理解孩子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这样更加重了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5、学校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得部分学校不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但是现实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依旧按成绩将学生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划分为重点班、普通班等等,这种做法使得那些所谓的“差生”对学习根本提不起来兴趣,把学习看做是一种负担,变得更加讨厌学习。

三、应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措施

1、要把中学生的叛逆行为当作一种正常的现象,而不是一种异常现象

叛逆心理是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不是某个中学生所独有的,只是叛逆的程度,有些严重,有些轻微而已。所以,当我们发现中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这种行为当作是一种错误的、异常的行为,而是要把它当作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没有害处的。

2、中学生自己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行为

中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由于中学生的社会经验和阅历都不足,看问题不全面,不成熟,做事情容易冲动,情绪化,俗话说的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中学生应该学会正视自己的问题,多跟家长和老师沟通、交流,多从他们那里汲取有益于自己成长发展的意见。

3、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形成合力,对中学生叛逆行为进行有效的疏导

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应该取消以成绩定优劣的评比制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表扬,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更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

每个人的发展潜力都是无穷的,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而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起好榜样的作用,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及时鼓励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学生交朋友,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爱来感化和教育后进生。

从家庭方面来说:

第一、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站在孩子的立场,而不是成人的立场

第二、言传不如身教,要以身作则

第三、尊重孩子,和孩子交朋友

第四、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从社会方面来说:

国家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对一些色情、暴力的社会文化予以沉重打击,为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另外,中学生之所以会沉迷到这些不良文化中,有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社会上缺少适合青少年能够吸引他们兴趣的影视、书籍等文化作品,所以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在这方面多一些精力;同时,国家新闻出版机构也应该对这些作品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健康文艺作品的长远发展,丰富中学生的文化需求。

4、学会“爱”的艺术

中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叛逆心理有时候从本质上讲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所以,无论是家长也好还是老师也好,都应该学会爱的艺术,学会赏识的艺术,培养中学生的自信心,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中学生自身也要自己爱自己,提高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远离色情、暴力,做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青少年。

总之,叛逆心理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是青少年独立意识萌芽的产物,是他们走向成熟,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标志。但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任由其发展下去,可能会误入歧途。所以,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形成合力,对中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21-353

[2]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70-76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32-437

[4] 高山.你和孩子一般大[M].科学出版社,2011,2-5,50-67,86-101,148-153

[5] 胡莹、李东明.青春期教育[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