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旅游资源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旅游资源论文

公园旅游资源评析论文

一、望江楼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望江楼公园旅游定位不明确,知名度不高望江楼公园目前无明确的旅游定位,在成都市民的印象中,它只是一处休闲、休憩的好去处,许多人只知其竹环境的优雅而不知其历史文化地位。进入园区,门票只需要10元钱,这与历史上三足鼎立的武侯祠、杜甫草堂相差甚远。此外,望江楼公园设施比较陈旧,不能满足公园日益发展的需要。

(二)望江楼公园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人文景观打造不够望江楼公园是一所名人纪念性质园林,园内关于薛涛的景观及文物较少,缺乏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薛涛纪念馆,馆内除了展示唐代女诗人薛涛一生的百米大型彩绘壁画和精品漆画“芳菲世界”及配诗外,其余展品并不丰富,缺乏鲜明特点,不能很好的展现薛涛作为杰出女诗人的历史地位。历史上望江楼位于成都东门锦江南岸,是水路进出成都的必经之路,是历史悠久、舟船云集、迎来送往的水码头,如今水码头已不复存在,昔日水码头周围成都的民风民俗也消失殆尽。进入望江楼公园旅游的游客也不能了解到这一历史事实。

(三)望江楼公园园林流线布局合理,便于游客参观游览望江楼公园内流线分为园林开放区的两个出入口连接在园内形成环园主干道,次干道沿河并且连接主干道,其次分出支路深入到具体景观处,而文物保护区的路线则自成一条浏览路线。整个园内流线主次分明,主干道沿园内景观环绕,次干道及支路与景观细部连接密切,十分流畅通达。

二、望江楼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打造休闲竹文化景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契合薛涛文化品位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上,将公园主景观道及左右两侧打造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带,通过修建竹道馆、竹艺馆、竹餐饮建筑和竹子博物馆,开发竹艺旅游纪念品,与望江楼竹子公园的美名形成完美统一,也更深层地通过竹子公园的文化活动,打造望江楼公园的竹道文化,使望江楼公园主题文化活动拓展到旅游产业中。

(二)打造现有文物区,丰富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这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对,恰如其分地彰显了望江楼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成都著名古迹之一的望江楼名胜(包括望江楼、薛涛井、吟诗楼、濯锦楼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望江楼是成都十景之一,是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建筑。望江楼在入选成都十景之一时的入选理由是这样写的:“在过去的一百年间,在无数人的记忆中,望江楼就是成都,成都就是望江楼。这里,曾经是学子出川的希望之路;这里,也曾经是游子思归的回家之路。枇杷门前,薛涛井边,幽篁竹下,诗词唱和,绝句名联。江流千古,江楼千古,文风千古。”望江楼位于成都东门锦江南岸,是水路进出成都的必经之路,是历史悠久、舟船云集、迎来送往的水码头。确立崇丽阁(望江楼)“老成都标志性建筑”的城市印象,恢复打造明清成都水码头景观,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丰富其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历史上的锦江是成都的经济大动脉,由于陆路交通的不发达,锦江水路曾经是进出川的主要交通方式。史料记载,古人进出川,皆由古成都水码头(今望江楼公园文物区内)登船,舟楫如梭,百船争流,商贾云集,文人荟萃。为了再现锦江古代水码头上迎来送往的热闹场景,使现在锦江的园区河段与望江楼共同形成锦江河岸上一道亮丽的城市景观,恢复其成都城市标志的印象,增强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韵味,加强旅游兴市的力度。打造“水码头文化景观”,可以从现在白鹭洲生态河堤沿河岸,恢复记忆中的原望江楼老码头。景观以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水码头为蓝本,打造牌坊、桅杆、江边渡船、水上四合院、雕塑装置等江边景观。同时营造老成都的民俗风情记忆景观和薛涛文化景观,形成极具历史文化氛围的热闹繁忙的水陆生活场景和城市夜景观。同时,也通过院落的建筑,打造望江楼公园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达到旅游休闲和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打造水码头景观要本着以保护文物和美化环境出发,在不改变现有文物景观的前提下,对现靠近河道因长时间受阳光、雨水、风蚀等造成年久失修的堡坎、栏杆和地面进行重新规划。同时,这部分场地过去一直也只是市民散步和露天喝茶的场地,没有起到很好的利用价值,现在要变不利为有利,使公园更具自身的文化特征和环境魅力,增添旅游价值。

(三)铸就薛涛文化品牌,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名人纪念性博物馆,提升公园知名度。望江楼公园因修造崇丽阁俗,称望江楼而得名,历史上重建崇丽阁,既是为了振兴蜀中文风,祈求四川科举兴旺,也是为了纪念薛涛。薛涛(公元781-832年),唐代著名女诗人,巴蜀第一才女。她文采风流,多才多艺,不仅工为诗,精翰墨,还创制了风行一时、流传千载的薛涛笺。薛涛笺品质上佳,历代皆有仿制,明代蜀藩王即取用薛涛井水仿制薛涛笺。清康熙三年(1664年),成都知府冀应熊手书“薛涛井”三个大字,刻石立碑于薛涛井后,薛涛井即正式成为纪念薛涛的主要场所,浣笺亭、吟诗楼、濯锦楼、崇丽阁(俗称望江楼)、五云仙馆、清婉室等清代古建筑围绕薛涛井畔渐次修建,形成互相掩映,错落有致、庄重雅致的古建筑群和幽美的古典园林风光。吸引了古今中外众多文人雅士,邓小平、、刘少奇、彭真、肖克、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等中外国家领导人也曾参观游览望江楼公园,并曾给予很高的评价。邓小平视察望江楼公园时曾说过:“望江楼公园之所以有名,还是沾了薛涛的光嘛。”

继续阅读

森林旅游资源评析论文

1沟谷森林———农林耕耘景观资源

沟谷森林景观是通道县面积最大,姿态多变的景观资源,沟谷内保存完好的中亚热带沟谷常绿阔叶森林生态系统,溪边古树参天,林间藤本攀绕,林下蕨类丛生,溪水清流,瀑布———深谭———流水自成一体,给人以原始、天然、清爽、静心、神怡感受。要充分利用其自然环境开展生态旅游,进行保护性利用。

1.1南部中亚热带沟谷常绿落叶阔叶季雨林景观资源位于通道县南部的甘溪乡恩戈等的溪沟内,海拔300m以下。该沟谷为珠江流域,由于特殊的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使其形成的湖南其他地区不存在的中亚热带沟谷常绿落叶、阔叶季雨林景观,植物以喙核桃(An-namocaryasinensis)、楠木(Phoebezhennan)等为主,沟内以竹柏、华南栲等高大的季节性大叶落叶阔叶和常绿植物为主,伴生着绿黄褐树、变叶榕、白背鸭脚木等南、西南植物区系成分,高3m的仙人掌,小片的野芭蕉林等南热带成分的植物种类,林下海芋、华南紫箕等宽叶耐阴植物发育,林间藤本植物发达,气根缭绕,树体板根壮宽,老茎生花(善果),林内千姿百态,溪沟内怪石林立,天然一字水坝,十曲九回的溪流,多级叠水,从天而降的瀑布,清澈无污染的溪水,构成了大自然的优良环境。加上鸟鸣、畜啼、哗哗水流声,更是构成了大自然的人间仙境,沟谷高浓度的负离子含量更是吸引着人们向往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1.2宏门冲森林生态系统景观资源宏门冲位于通道县木脚乡溪上村,植物种类最丰富,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最为集中的区域,沟谷以木兰科、壳斗科、樟科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林内腐殖质层厚,藤本发达,清澈溪流常年不断,林内潮湿,乔层多亚层,层界难以分辫,反映出典型中亚热带沟谷常绿阔以林的森林景观特点。海拨900m以上分布着杜鹃灌丛,保存有结构最完整的具有复杂性和独有性的沟谷森林生态系统,实属难得的森林生态系统景观。

1.3龙底河漂流景观资源龙底河以源于成步县岩寨乡,可供漂流的是溪上以下约5km的峡谷中河段。漂流河周围森林茂密,中山齿脊峪谷地貌发育,密林、怪峰、奇石融为一体。沟谷碧液,绿莹莹流得从容,流淌滩头,雪流飞溅。悬崖、老树、礁石及石缝里亘古树曳的水草错落有致。深潭、平流、急滩此起彼伏,是一处有惊无险的极佳漂流去处。同时,在河岸边天然岩石露头上有长6m,高1.5~2m的叠石层,呈熠皱状,所形成的同心层非常清晰,局部有如树木年轮。无疑,它为龙底河漂流增添了一处亮丽的旅游景观点。

1.4珍稀树种园景观资源20世纪70年代末,通道县林业局在位于县城西北部成立通道侗族自治县林业科学研究所,面积680亩。从20世纪80年代初林科所开展珍稀树种收集、森林培育、林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共收集维管束植物108科32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余种。经多年建设,林科所建立的珍稀树种标本园及其它科学试验林场已郁闭,山上林木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92%,景观效果十分突出,是开展林业科学研、科技普及与生物教学的理想场所,同时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户外休闲旅游胜地。

2侗族村寨风水林旅游景观资源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她的历史渊源流长,曾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光彩夺目的中华文化。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民族。侗族聚居的村寨依山傍水,寨前是田园阡陌,寨后是青山叠翠,村寨左右还有竹林或古老的风景树,该溪流绕寨而行或从村寨中穿过,寨中有鱼塘,既有林木葱茏的山峦,又有稻香四溢的平坝。侗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搏斗过程中,他们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对其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尤其表现在宗教信仰、侗款、乡规民约、树棕等方面。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并保留至今,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保证了侗族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为后人休养生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继续阅读

生态旅游资源评析论文

一、福州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调查

福州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托于福州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一种狭义范围内的探讨,因此在探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过程中,并未将人文类旅游资源纳入进来。关于生态旅游的类型,早在1999生态环境旅游年就提出了主要包括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经过多年的发展扩展和完善,我国生态旅游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结合现有研究文献,将福州市生态旅游发展所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型概括为四类。

1.森林山岳类生态旅游资源。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是生态旅游较为原始的一种开发方式。这类旅游资源往往具备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负氧离子含量高,自然环境优美,有利于陶冶情操,寄情山水,适宜于开展休憩、疗养、科考、观光、露营和户外素质拓展等活动。福州市山岳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情况见表1。

2.海滨湿地类生态旅游资源。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闽江和乌龙江穿城而过,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岸港口城市之一。全市海域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沿海多天然良港,像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等;砂质海滩长达560公里,如长乐下沙海滩、平潭龙王头海滩等都有优质沙滩;福州东南的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岛屿风光独具特色;另外,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仅鱼类就达到500多种。福州市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优质的海滨沙滩、优美的岛屿风光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福州市闽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福州市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极具代表性的资源,是目前福建全省最大湿地,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徒途中重要的一处落脚站,具有红树林、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植被3个主要植被类型,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4种,比如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等,而且每年都有上千万只的越冬候鸟飞临此地栖息,是一处集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滨海湿地公园。

3.温泉地热类生态旅游资源。温泉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高于环境年平均温5℃,或华氏10℉以上,大多数温泉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比如碳酸钙、硫磺、钙、钾、氡、钠等,泡温泉不仅可使肌肉、关节松弛,消除疲劳,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凭借着有利的盆地地形及丰富的降水量,福州市温泉资源具备了储量丰富、水温高、水质好、易开采等特点,成为了福州十大旅游名片之一。据有关部门调查,福州温泉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区以及永泰、闽候、闽清、连江等周边县市,共有20多个温泉点40多个泉眼,无论是在城区享受SPA式温泉,还是到周边青山绿水环抱的温泉景区泡温泉,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据统计,2013年福州市温泉旅游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46.81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龙泉山庄、源脉温泉、赤壁温泉,分别为118.6%、47.8%、19.7%,占温泉景区接待量的51.1%。现将福州市温泉生态旅游资源统计如下(见表2),必须说明的是,福州市区的温泉因开发充分、城市景观居多且商业化氛围浓厚,在资源统计时仅选取了几家,并未全部纳入。

4.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年来较受欢迎的生态旅游的新形式,其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以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内容,便于旅游者认识、了解、享受和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开展观光、劳作、民俗体验等旅游活动,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仅能普及自然农业知识,还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福州市休闲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以游客借宿农家的休闲形式为主,一些农户创办农民餐馆,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20世纪9O年代开始出现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比如永泰大樟溪的千江月休闲农场等。截至2014年6月,福州市共有各类休闲农场143家,包括农、林、牧、渔、茶、园艺等多个项目,其中,3家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6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5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还有一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闽侯县,福州市休闲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市级及以上)一览表见表3。福州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活动涉及到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温泉理疗保健、民俗文化、娱乐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各方面,年游客近8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亿元。

二、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在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统计过程中,福州生态旅游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继续阅读

环巢湖旅游资源评析论文

1人文旅游资源模糊美保护

在环巢湖乡村旅游地,不可盲目地开展“城镇化”建设,建造和城市类似的高楼大厦和宽阔道路,而应保持乡村风貌的自然性特征,从而保护乡村环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形态模糊美。主管部门应保护好环巢湖地区历史文化遗迹的完整性和本真性,如:银山智人遗址,古巢城水下遗址,周瑜墓,中庙,淮军昭忠祠,三河、柘皋、烔炀等古镇,张疃、洪家疃等“九龙攒珠”古村落,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孙立人、杨振宁等名人故居;对老街和古民居的修复改造,应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历史文化遗址景区内外商业设施的布局和数量,严控历史文化遗址景区周边建筑的高度和风格,不可使商业气息和现代气息过浓,同时,应保护好具有巢湖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如巢湖民歌、庐剧)和民俗风情(如开湖祭祀),避免破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亦真亦幻的时空界限模糊美。巢湖姥山岛上的文峰塔具有建筑、雕塑、音乐这三种艺术品类互渗的界限模糊美。一方面,塔内有砖雕佛像802尊,融建筑和雕塑于一体;另一方面,整个建筑的空间结构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韵律美、和谐美。应对文峰塔进行修缮、保护,使这种模糊美得以永续呈现。古希腊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没有胳膊,是不全之全,是寓整体美于美之残缺中的一种模糊美。[4]位于巢湖市北郊的王乔洞石窟造像也具有这种模糊美。洞壁有石刻佛像500余尊,但只有一尊观音像尚且完好,其余佛像有的没有头部,有的面部受损。旅游者会发挥想象,将残缺部分补齐,但这种“齐”毕竟是想象中的整体,因而是模糊的,魅力无穷。景区管理者应加强宣传和日常管理,提升旅游者的古迹保护意识和行为文明度,避免石窟造像受损。

2创造人工景观与设施的模糊美

2.1旅游地在环巢湖地区,为接待旅游者而建的旅游咨询中心、宾馆、娱乐场所、旅游商店等新建筑的外观均应体现“巢文化”特色,与原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仿佛是当地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自然生成的,形成整体模糊美。假山能以小见大、以假乱真,具有亦美亦高、亦真亦幻的界限模糊美,雕塑可呈现以静显动、有无相生的界限模糊美,而有些假山和雕塑还能体现内涵模糊美(即因内涵的多义性而呈现的模糊美),因此,可在环巢湖地区的街道、广场、绿地、水岸,设计一些具有模糊美的假山和雕塑。其中,可在巢湖周边选址修建有巢氏雕像和有巢氏构木为巢的场景群雕,既彰显、颂扬中华人文第一始祖“有巢氏”构木为巢的创举,又让旅游者体验雕塑的模糊美。

2.2景区首先,应营造整体模糊美,不可醉心于局部的风景而打破了整体的和谐。[5]人工设施应在位置、体量、造型、材质、色彩、风格等方面与自然环境和历史氛围融为一体,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人工植被的体量、造型、色彩、意蕴应与景区的主题意境相协调。其次,塑造界限模糊美。善用曲线来设计景区道路,以营造无尽绵延的空间感,形成有限与无限的界限模糊美;运用草坪、铺地、水流等的延伸、渗透,使一些空间渐变转换而非界限分明,形成空间融合的模糊美;运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路转溪头忽见”的古诗意蕴,藏露有致,营造明暗掩映的模糊美;运用象征、隐喻、变形等艺术手法设计建筑、水系、绿地,创造有无相生的模糊美;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艺术,实现景区内外景色交融的模糊美;根据环巢湖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如:楚汉、三国、淮军等)事实和神话传说(如有巢氏、焦姥等),复建已经损毁的历史建筑(如亚父祠、巢由二贤祠等),合理地规划设计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或街区)及现代科技娱乐主题公园,力求场景逼真,模糊时空界限,呈现亦真亦幻的模糊美。第三,在一些景区,可设计具有模糊美的、内容符合景区主题的假山和雕塑。

2.3宾馆在界限模糊美设计方面,一些宾馆的建筑可融雕塑于一体;在大堂设计瀑布景观,在客房放置微缩盆景,以小见大,亦美亦高;在宾馆内部建透光庭园,组以绿植、水系、游鱼、假山、亭台、廊桥,模糊室内外的界限;在西餐厅,使灯光柔和、色调模糊,营造明暗掩映的模糊美温馨氛围。根据环巢湖地区的自然和历史,运用文学方式对餐厅和菜点命名,使客人因联想和想象而体验到象外之象的模糊美,并对菜点进行艺术化造型,创造以小见大或不似之似的模糊美;设计以环巢湖历史文化某一片段或整体为主题的宾馆,创造跨越时空界限的亦真亦幻的模糊美(如规划建设一批“概念树屋旅馆”以凸显有巢氏文化;模仿“九龙攒珠”古村落的空间布局设计度假村等)。一些绘画作品具有画面的形态模糊美;绘画的界限模糊美主要为不似之似和寓动于静,而中国传统水墨画还常呈现黑白互渗、有无相生的模糊美。中国书法艺术,尤其草书,具有断与连、枯与润、刚与柔的界限模糊美,又因吸收了绘画的形象性、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美、舞蹈的流动美而与这些艺术品类之间具有界限模糊美。因此,作为装饰,大堂、客房、餐厅、会议室可悬挂此类书画作品,屏风和窗帘也可采用此类图案。从塑造旅游地整体旅游形象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的内容应以反映环巢湖地区的自然和文化为宜。此外,可在宾馆里设计内涵模糊美,引发客人的思考,丰富其审美体验。例如:在客房和会议室布置具有内涵模糊美的绘画作品,在大堂布置具有内涵模糊美的假山或雕塑,将柔和静谧、富于内涵模糊美的器乐作品选为客房走廊、西餐厅和草坪的背景音乐。

3策划具有模糊美的旅游体验项目

3.1夜旅游月光较淡,在云层的掩映下更是半明半暗,于是,当旅游者月下夜游,便会体验到一种明暗掩映的幽静、含蓄的模糊美;夜旅游的环境以静态美为总体特征,但又因有动态美的因素(如船行、虫鸣、桨声、微风)而呈现寓动于静、动静相生的模糊美;由于月色朦胧,旅游者在观景时看不真切,便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产生虚实相生的界限模糊美感;如有观月听琴之类的古典音乐欣赏活动,则更有助于让旅游者的思绪飘飞至千里之外,强化虚实相生的模糊美感。即便在看不见月光的夜晚,只要照明系统设计得当,也能让旅游者获得模糊美体验。因此,应开发巢湖的夜旅游资源,融夜景观光、夜演欣赏、夜钓寻趣于一体,让旅游者体验夜旅游的模糊美。水上项目以游船为依托,沿岸项目则以湖岸为空间轴线(沿岸应做适当的亮化设计,但不可光线过强)。在捕鱼季节的夜晚,旅游者还能欣赏到巢湖渔船上渔火点点的模糊美。

继续阅读

旅游资源旅游经济论文

一、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一)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依据科学性、全面性和可获取性等原则,结合安徽省实际,选取具有国际和国内可比较性的20种高等级旅游资源作为评价旅游资源优势度的主要指标(见表1)。表中,旅游资源数量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旅游局官网、中国旅游网、国土资源部官网、安徽旅游政务网、安徽林业信息网和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官网等网站;各类旅游资源的赋权得分通过专家打分法获得。

(二)旅游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选取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作为研究旅游经济的2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4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作为研究安徽16个市旅游经济的主要指标(表2)。考虑到研究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比较性,表中指标数据主要为2012年的截面数据,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次的数据直接来源于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外汇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次等数据直接来源于2012年安徽16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下文简称《公报》);在计算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相对值时,所采用的户籍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公报》,《公报》未给出的数据则参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所采用的面积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16个市的政府网站。

(三)研究方法1.旅游资源优势度对区际旅游资源的评价,本研究借鉴王凯[9]、黄成林[10]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消除人口、面积等因素带来误差的基础上,结合资源的数量、游览价值及资源间的匹配度来确定各地市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度(表3)。2.旅游经济贡献率为保证旅游经济各项指标数据可与旅游资源优势度进行有效比较,本研究采用旅游经济贡献率来衡量安徽16个市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等各项旅游经济指标,指标数值同样选择剔除了人口和面积等因素影响的相对值。3.旅游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计算公式。4.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本研究考察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分析,根据相关系数值分级如下:0<r<0.3为微弱相关;0.3≤r<0.5为低度相关;0.5≤r<0.7为中等相关;0.7≤r<0.85为显著相关;0.85≤r<1为高度相关[11]。空间错位理论最早用来分析城市快速空间重构的背景下,弱势群体居住和就业空间机会错位的情况,本文借用重心模型与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来分析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情况。基本思路如下:首先借用重心模型公式计算出各次级区域(市)在总区域空间范围内的重心地理坐标。式中,x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所在地的经度坐标;y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所在地的纬度坐标;M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的属性量值(资源、收入、人次等)。然后借用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判断各次级区域(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情况,具体做法是,以旅游资源为横轴、旅游经济各指标为纵轴构建坐标系;同时,分别将横轴、纵轴划分为m、n个等级,形成纵横交错的二维数表(本文均划分为5个等级),将安徽16个市归入相应的交叉网格内,从而判断其空间错位情况。

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一)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相关性测定与分析首先根据公式(1)—公式(7),分别计算出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优势度,然后根据公式(10)和公式(11)分别计算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相对值、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增长率等旅游经济各项指标数值(表3);基于以上结果,运用SPSS19.0软件的相关性分析工具,对2012年安徽16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检验分析(见表4、表5)。根据表4,就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收入相对值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2012年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总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591,相关系数值0.5≤r<0.7,为中等相关;与国内旅游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656,相关系数值0.5≤r<0.7为中等相关;与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902,相关系数值0.85≤r<1为高度相关。就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人次相对值的相关性分析来看,2012年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总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616,处为中等相关;与国内旅游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709,为显著相关;与入境旅游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927,为高度相关。根据表5,从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相关系数值均为负数;且除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与旅游资源优势度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3≤r<0.5的低度相关的范围内,其他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小于0.3,处于0<r<0.3的区间范围内,为微弱负相关。究其原因,现阶段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吸引力仍然对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总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收入、旅游人次与旅游资源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然而,旅游经济的增长不再单纯依赖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制度环境演变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均对其有重要的影响,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与旅游资源之间微弱负相关的关系亟待改善。

(二)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性分析首先,根据表3数据,通过公式(12)和公式(13),计算得出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各项指标间的重心分布情况(图1);然后,通过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描绘出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的空间错位分布情况(图2)。从图1中可以看出,旅游资源与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次的重心较为接近,而与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以旅游收入为例,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的重心相差0.216个经度、0.576个纬度,与国内旅游收入相差0.209个经度、0.555个纬度,与旅游外汇收入相差0.148个经度、0.028个纬度;根据各指标重心的经纬度数值,查询得出,旅游资源、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的重心分别处于池州市青阳县、合肥市巢湖市、合肥市巢湖市、芜湖市南陵县,结合地图可知,青阳县与南陵县地理距离最小,而与巢湖市距离较大。与此同时,通过图2可以进一步地看出,旅游资源和旅游总收入等级均高的市为黄山,旅游资源和旅游总收入等级均较低的市为马鞍山、铜陵、蚌埠、阜阳、淮北和宿州;安庆、宣城、六安、淮南、滁州和亳州等市的旅游资源等级较高而旅游总收入等级却较低,呈现出与旅游经济反向偏离的特征;合肥、池州等市的旅游资源等级较低而旅游总收入等级却较高,呈现出与旅游经济正向偏离的特征。同理,可得出旅游资源与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之间的二维组合矩阵图,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做赘述。究其原因,旅游资源仍然是入境旅游者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等级越高,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越多;受到闲暇时间及经济成本等因素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国内旅游者选择就近旅游,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重心出现偏离。合肥、宣城和安庆等市的空间错位表现最为明显,就合肥而言,其旅游资源优势度较低,但作为省会城市,可以依托全省便捷的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区位和经济优势为新业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条件,使得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指标均较高,旅游业发展已突破原有的依赖旅游资源发展的单一模式;安庆和宣城等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度较高,但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指标则较低,说明上述两市的旅游资源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借助优势旅游资源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继续阅读

旅游资源文化产业论文

一、旅游产业要素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吉林省强力推进旅游产业要素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促使全省旅游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旅游接待设施方面,“全省高星级酒店数量明显增加,其中5星级达到14家,4星级达到40家,仅长白山地区就新增5星级标准酒店6家,达到了10家”[4],使到长白山旅游的人数大幅度攀升。在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全省开工建设旅游大项目307个,其中新建项目109个,续建项目198个,已完成投资78亿元,呈现出投资大、数量多、标准高的特征。在旅游交通方面,2012年新增长春至合肥、长沙、贵阳、福州等近20条航线,使吉林省航线总数达到近90条,通航城市达至54个。铁路方面,增开了与省外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扩大了吉林省旅游客源市场。在旅游商品方面,目前吉林省有开发、生产、销售旅游商品的企业近600家。依托长白山自然资源形成的传统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制品,依托农业大省、生态大省开发的绿色生态保健食品、饮品,依托黑土地文化、冰雪文化、汽车文化的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深受旅游者的喜爱。

二、吉林省旅游文化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存在薄弱环节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门、餐饮、酒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旅游车船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旅游核心企业,如果其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旅游景点景区是旅游产业链得以运行的根本动力,吉林省的一些重要景区在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服务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如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遗址遗迹需要加以修缮和细心维护;一些旅游景点标识不全、路标不清晰;有些旅游景区的停车场和购物中心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吉林省中小型的旅行社居多,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和缺乏质量保证等问题;通往一些偏远郊区的旅游景点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不安全因素较多;娱乐设施不完善、项目单一。毫无疑问,这些薄弱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吉林省旅游产业链的发展。

(二)旅游产品整体实力较弱,文化内涵不够突出目前,吉林省已开发了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但这些旅游产品层次较低、内容单调,存有雷同和模仿的现象,缺少综合性较强的旅游产品。如具有纪念性和教育性的红色旅游产品,所展现给游客的仅仅是简单的图片和机械化的文物陈列,产品内涵未得到充分挖掘,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缺乏长久竞争力。

(三)产业链条中的各企业缺乏协同配合意识吉林省旅游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各企业间缺乏协同配合意识。企业在经营中通常以自我为核心,在竞争客源时只想着自己获得利益,忽视甚至会损害到产业链整体的利益。如有的旅行社为了获得客源,进行低价销售,在服务上却偷工减料。另外,有的景区和旅行社之间缺少协作行为,在门票方面对旅行社并没有优惠,造成旅行社在向游客推荐景区时可能有意忽略此处,而以其他景区代之。吉林省大部分景区将门票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产业链条就出现了“孤环”的现象,不利于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四)对外宣传力度有待提高吉林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国际、国内市场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强,这与宣传力度不够有重要关联。大部分的宣传活动只是简单地将信息传递出去,缺少与游客间的双向沟通和互动,不能及时了解游客的看法和意见,也就不能及时弥补宣传活动的不足。另外,在吉林省旅游宣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广大群众,缺乏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未能以宣传者的身份积极投入到旅游宣传工作中。

三、吉林省旅游文化产业链发展对策

继续阅读

名村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论文

一、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评价

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是制定乡村旅游开发发展战略的前提和旅游区规划的前奏,是旅游学、地理学、资源与环境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评价目的在于确定旅游资源质量的高低、开发潜力大小,为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当前学者对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潜力的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主要有资源特色评价、资源价值评价、等级评价、美感质量评价、一般性体验评价等。定量评价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式、指数表示法、综合评分法、模糊数学评价法等。

二、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潜力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是应用模糊关系对被评价事物多个因素的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定量方法,是运用模糊数学和统计的有关知识对许多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通过推理和演算综合成一个总评定值;是在全面考虑和尽量简化评价基本因素的前提下,对有不同权重的各类、各个评价指标的评分结果是否达到目标或达到目标的程度给予明确的结论,或者对被评对象做出优劣等级区分的过程。由于影响乡村旅游资源的因素复杂多样,对其发展潜力大小的评价具有较大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运用一般的定量方法很难评价,运用定性描述方法则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对古村(镇)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进行综合性评价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1.确定目标和评价因素集根据鄱阳湖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发展潜力的评价要素体系,评价因素集F={F1,F2,F3}={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其中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又分别包含下列因素:2.确定评语等级论域及评价集E={E1,E2,E3,E4}={好,较好,一般,差},即等级集合。每一个等级可对应一个模糊子集。3.建立各评价因素的权重集W运用专家征询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值。笔者对10个院校及研究所的旅游专业的专家、博士、博士后发出问卷100份,要求他们对鄱阳湖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发展潜力的评价要素的等级及重要性作出判断,并对自己给出的结论给予解释。通过统计整理问卷数据,结合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赋予各评价因素不同的权重。一级、二级评价因子W1、W21、W22、W23的权重分别是。4.建立模糊关系矩阵S通过网络及景区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00份。对收回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得出问卷结果。根据问卷结果建立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区位条件3个方面的评价矩阵。以S1为例,评价因素的评价向量为(0.6,0.2,0.1,0.1),表示在调查人员中,有60%的人认为鄱阳湖流域乡村旅游景区知名度高,有20%的人认为为研究区乡村旅游景区知名度较高,有10%的人认为研究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景区知名度为一般,有10%的人认为研究区乡村旅游景区知名度为差。其他以此类推。

三、评价结果分析

基于以上计算结果,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知,鄱阳湖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较大的。为了客观反映各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现状,使评价结果较接近实际,需要将其转换成百分制。假设模糊评语量化集为N,评语等级{好,较好,一般,差}所对应的分数为{90,80,70,50},各对象的优先度为P,则研究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综合潜力P(综)=VNT=(0.38,0.253,0.253,0.114)[90,80,70,50]T=77.24。按此计算方法,对鄱阳湖流域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分别进行评价,并将其转换成百分制,从高分至低分排序,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婺源古村群、景德镇瑶里、安义古村群、陇南关西镇关西村、渼陂古村。

四、讨论

综上可知,运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鄱阳湖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进行评判,不仅克服了旅游资源评价过程中定性指标难于比较的困难,解决了现有评价方法单一化、主观化等问题,而且评价结果较接近实际。(1)鄱阳湖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大,区内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区位优越、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良好,尤其是婺源、景德镇市瑶里旅游景区知名度大,顾客满意度高,资源特色明显。(2)鄱阳湖流域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除5A、4A级的婺源古村群、景德镇瑶里、龙南关西镇关西村、渼陂古村外,其他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知名度不大,景区娱乐条件,购物条件满意度不高。(3)鄱阳湖流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应以婺源、景德镇市瑶里为龙头,依托江西四大名山庐山、三清山、井冈山、龙虎山,放大高铁、航空效应,提升区位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深度开发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将江西建设成乡村旅游名省、旅游产业大省。

继续阅读

乡村旅游资源评析论文2篇

第一篇

1枣庄市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山亭区主要乡村旅游资源如表1所示。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如下特点:①山亭区景点的地域组合性好。以抱犊崮和熊耳山所在的北庄镇为中心,以境内凫城乡、西集镇、山城街道、城头镇和店子镇为支线。②域内景点种类繁多,风格奇特。“天下第一崮”抱犊崮拥有国际知名的珍禽异兽,如澳洲鸸鹋等,拥有15种国家级保护鸟类及省内独有的厚壳树;熊耳山地质公园是国家级典型地震崩塌开裂遗址。店子镇枣园面积之大已被录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伏里文化遗址则是世界仅有。③景区规模大。山亭区总面积为101800hm2,境内山地丘陵面积89333hm2,平原面积9066hm2,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88.6%和9%。山亭区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2山亭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旅游收入是旅游发展水平的显性表现。图1表明,山亭区旅游收入一直处于枣庄市各区之后,这与山亭区拥有的众多乡村旅游资源不相称,因此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势在必行。

3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1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是以国家标准和程道品等、胡巍等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特点建立。图2所示,该体系共分为4个评价层:首先是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层,为该体系的总目标层(A层);其次是综合评价层(B层),分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开发条件;综合评价层的每一项引出对其相关度高的项作为评价项目层(C层),包括观赏价值、文化价值、景观特征、区域特征、区位特征及政策等;通过实地调查与阅读相关文献,选出对评价项目层的相关度高的因子作为评价因子层(D层)。其中资源影响力的设计考虑了两方面:一是对境内游客的身心影响,二是对外界潜在游客的吸引。共设计了19个评价因子,每个指标值获取的方法不同,可通过专家打分也可通过实地调查得出(表2)。

3.2权重计算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设计问卷,向枣庄市旅游局、枣庄市山亭区旅游局、枣庄市市中区旅游局和枣庄市学院的专家及枣庄市旅行社的员工发放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问卷中每个问题对应9个等级。根据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树(图2)建立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结合问卷结果计算各指标权重。使用层次分析法专业软件yaahp0.5.1软件(有欣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权重计算。

继续阅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友情链接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