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景区经营管理范文

景区经营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景区经营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景区经营管理

景区经营管理范文第1篇

(一)政策配套滞后、行业协会不健全由于小城镇旅游涉及到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旅游业以及国土资源等众多部门,目前各地尚无统一的管理机构协调上述关系,将小城镇旅游纳入规范化发展和管理渠道,经常出现多方领导的现象。由于没有适用的法律条文,使经营者无法可依,管理者无据可循,使小城镇旅游发展处于盲目的状态。

(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严重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旅游小城镇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仍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例如,道路质量较低、停车场车位少不能同时接待大量游客、卫生间环境脏、乱、差;客房、餐厅、茶馆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简陋,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生活污水和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长此以往当地的生态环境便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无新意,旅游产品无特色小城镇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现象。呈现出“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旅游小城镇在建筑风格设计上无新意,千篇一律,没有突出城镇文化,和城镇乡土气息。旅游产品雷同,无特色、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四)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较低,缺乏专业人才旅游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高文化水平的人才,需要懂旅游,懂管理的双重人才。当前发展小城镇旅游的人才奇缺,加上资金短缺和部分政府主管人员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小城镇旅游的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民,没有系统的学过服务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因此服务水平偏低。

(五)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由于小城镇旅游发展的时间较短,其经营管理体制和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经营人员大多数是当地农民。面临观念、技能上的劣势,对产品的促销和开发缺乏技术和经验。二由于经营管理上的劣势,导致当地居民集体淡出旅游业的管理竞争,使得大量外来经营者涌入。

二、景区依托型旅游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一)科学制定旅游小城镇的发展规划首先,结构形态上强调集中紧凑,注重资源分配的效率性、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的和谐统一,将生活、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的功能结合起来。在发展方向上,小城镇发展重点应与旅游景区对接,同时强化小城镇与景区的交通联系,重点建设高速互通口至景区的旅游快速路。将景区和小城镇统一起来,确定“景镇合一”的规划原则。其次,是旅游产品的设计。小城镇旅游产品要突出文化性和生态性。小城镇旅游规划要在保护好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要更加深入的发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设计开发出集观赏性、享受性、参与性、体验性及趣味性于一体的小城镇旅游产品。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旅游资源环境建设影响小城镇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基础设施的落后,使其没有能力承受和处理由于游客过量带来的环境污染,从而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所以应着重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改善交通状况,增强旅游交通服务能力,提高宾馆的等级、卫生质量及环境氛围等。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对这个地区旅游业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会给游客带来身心愉悦的感觉,是他们充分感觉到乡间小镇的古朴、自然与和谐。为旅游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依托当地资源,挖掘旅游小城镇特色特色是小城镇旅游避免恶意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应充分挖掘独具当地特色的资源和民族特色,形成当地鲜明的旅游形象,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建立自己的品牌。建设具有地方风味的农家小院,给游客提供一个身心回归自然的地方。小城镇风貌的特点小城镇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民俗风情、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小城镇旅游的吸引力所在。

(四)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和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首先,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经济、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掌握日常管理和经营的技能;其次,是加强接待服务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再着,是加强对当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培训,使小城镇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有机的结合,从而提高旅游小城镇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

(五)完善管理机制要使景区依托型小城镇旅游持续、协调和健康的发展,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之间必须互相配合。一是要把小城镇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小城镇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和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二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景区依托型小城镇旅游的经营运作向规范化,法制化发展。

三、总论

景区经营管理范文第2篇

论文提要摘要:本文阐释了我国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含义和特征,剖析了其制度功效,提出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系统应具备的结构及各子制度体系的功能定位。

公共资源类景区简称公共景区,指的是以自然景观和文物景观等公共旅游资源为依托的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和文物景观类旅游景区,不包含主题公园、人造景点等主题景区。具体而言,我国的公共景区包括市政公园、博物馆、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地和各级风景名胜区等社会公益性很强的公共场所。这些景区是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重点。

一、探究缘起

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摘要:结果是由制度产生出来的,要处理好景区的旅游开发和保护新问题,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好的经营管理体制。现阶段我国公共景区管理制度的供求矛盾不断激化,严重制约了我国公共景区事业的健康发展。许多公共景区为了获得开发和保护资金,纷纷转让景区经营权,实行企业化运作。但现实中,这些运作可谓好坏参半,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但也有沉痛的教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为过渡时期公共景区的市场化运作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布置。所谓制度布置是指对某些具体行动或关系实施管制所采取的规则,它包括基础制度布置和次级制度布置。

黄进曾分析了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公共景区事业是我国重要的公共事业,关乎公共利益。其本身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纯粹利用市场或政府机制配置资源将会产生严重的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为了让市场和政府更好地各司其职——政府负旅游资源保护和监管之责,而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之功能,特许经营是一条门路,这样一种混合目标以委托经营的方式可以较好地实现政府和企业目标。公共景区特许经营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特许经营,是政府特许经营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是政府将公共景区的部分或全部经营权授予非国有企业经营,企业在政府的监控下开展经营活动。那么,这种制度到底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和功能,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本文将作一个简单探索。

二、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特征

本文借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中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定义,将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定义为摘要: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指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公共景区投资者或者经营者,明确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公共景区内某个项目或者整个景区的制度。

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就是政府对公共景区特许经营事务实施管制所采取的一系列规则的总称,它是一项能有效平衡公共景区开发和保护的制度布置,是支配公共景区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制衡的制度布置,具有如下特征摘要:

1、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政府特许经营的一种形式,属于政府的行政许可行为,其核心是政府将公共景区的部分或全部经营权授予非国有企业。

2、公共景区特许经营的特许人为政府,被特许人为私有企业,特许双方是一种行政许可和被许可的关系。

3、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选择景区投资者,被许可方是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

4、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双方要签订特许经营合同,特许经营合同是一种行政合同。合同标的是景区一定期限的经营权。特许经营反映在政府规制行为上,是一种“以合同方式进行管制”的方式。

5、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有一定区域、范围、期限和限制的。北京大学谢凝高教授认为,特许就是非凡答应,要有许多限制条件,对经营的内容、范围、时间等要有明确规定,要严格按照景区的规划来办事。景区不是经济开发区,目前景区的乱建项目太多,应在整治的前提下特许。

6、特许企业作为被许可方要交给许可方(政府)一定的费用。

7、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以政府的行政许可为前提的,它要遵从公共利益。行政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假如特许经营合同的履行不利于公共利益,则行政机关有权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同时,行政机关对特许经营合同的履行具有监督权,必要时可对特许经营企业进行强制或制裁。

三、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功能

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要确保企业在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及再生产的承载能力限度内对景区进行建设和经营。景区资源经营管理必须坚持“统一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和景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公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其功能如下摘要:

1、特许经营能够实现公共景区管理中的政企、事企分开。景区资源的保护、管理、监督由政府承担,相应的经营项目(根据待特许的公共景区的特征及双方协议确定是单个项目还是整体特许)则由获得特许经营的企业来负责。

2、特许经营制度在选择被特许方时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用招投标方式,使有资质的企业获得经营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政府的寻租行为,并把没有实力的企业挡在了外面,防止因无力开发保护而给公共景区带来破坏。

3、特许经营通过特许经营合同,可以在公共景区保护的前提下规范管理者(特许者)和开发、经营者(被特许者)的行为,利用法律文件规定双方的资源保护责任和经济收益分配方式,把权利和义务规定的非常具体,以便于操作。

4、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能够较好的兼顾公共景区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对于资源管理部门,这种制度有利于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管,从而保障人类对于这些珍贵遗产的永续拥有和享用。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他们可以选择专业企业和专业人员以合同的方式完成项目开发建设、项目经营等业务,同时得到部分使用费和税收,同样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于景区而言,专业公司的经营,能够扩大其影响和知名度,摆脱其经营困境。同时,特许经营也能使游客获益,通过竞争获得经营权的企业能够兼顾游客利益,提高游客服务质量,这是无论政府垄断资源或者单个企业垄断所不能带来的。

四、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结构

制度布置是一系列子制度系统的集合,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包括制度环境建设、特许经营主制度建设和配套制度建设三部分。

产权改革、组织架构、立法建设共同构成景区特许经营的制度前置(或制度环境),景区特许经营要想成功推行,必须先疏通制度环境,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或建设,它是公共景区特许经营主制度得以推行的前提。

景区经营管理范文第3篇

政府是一个地方的标志,也是建立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联系的纽带。比如对于一些新开发的旅游景点,政府可以通过采用在政府官网公开旅游信息,加大电视台的广告宣传力度,官方出版一些旅游指南等方式,刺激消费者的好奇心,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旅游指南。同时由于旅游信息是官方公布的,也增强了消费者对旅游景区的信任,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旅游,为景区吸引更多的客源,加大该景区的影响力,从而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政府可以加强旅游的教育工作,培养优秀的导游及旅游管理人才

目前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还很匮乏,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培养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比如对于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当地政府可以建立一些旅游院校和旅游培训机制,对企业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进行正规的旅游教育,从而使得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拥有更专业的服务水准,进而提高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这不仅带动了当地人员就业,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政府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参与旅游景区的推广和建设

政府对景点的开发和利用起着一个引导作用。比如在对某个景点进行开发的时候,政府可以采取工程竞标的方式,招商引资。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加入到旅游景区的开发工作中来。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让企业之间进行融资,为企业开拓发展空间等方式,大力的培养有发展潜力和自力更生能力强的企业,使之成为当地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从而使得该地区的旅游企业更为正规和壮大。

四、政府可以建立监督机制,对景区的服务质量进行监控

为了让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更为放心,政府可以建立一些诸如旅游监管局的机关单位,为消费者提供交流和反馈的平台,从而达到对旅游价格和餐饮食品的质量等进行有效监控的目的。政府主导的旅游管理模式潜在的问题: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进行旅游管理,加大了政府的工作量和财政上的压力。同时会产生企业经营模式死板,管理制度不够灵活等问题,限制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也使得旅游方式单一,旅游模式定式化,满足不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五、市场主导旅游管理模式的优点

(一)市场化的管理能充分挖掘市场资源的潜力旅游业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旅游市场资源的利用率,加大景区的开发力度,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当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利用达到饱和后,企业为了占有一席之地,必然会想方设法的去开发一些未被利用的景区,这无疑对加强景区的开发和建设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市场化的管理能促进企业对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再美的景区,如果不定期地对景区和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很容易给消费者造成审美疲劳,从而导致旅游人数不断下降。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企业进行不断地创新,让旅游的方式,旅游的管理工作更为灵活多变。这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需求,也促进了旅游文化的多元化。

(三)市场化的管理能给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不用太受制度的约束,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不断拓宽市场,吸纳优秀的人才,做大做强,成为一流的旅游企业。市场化旅游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市场化的旅游管理模式很容易造成企业之间恶性的竞争和企业的不法经营,比如有些企业为了加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故意对其他企业进行抹黑和诋毁,为消费者提供一些虚假的旅游信息等。再比如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哄抬景区的门票和饮食的价格,使得投诉的事件时有发生,加大了消费者对旅游企业的不信任,从而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六、结语

景区经营管理范文第4篇

本文研究我国旅游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培训情况,并在全国旅游教育培训数据梳理汇总的基础上对中国旅游教育培训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中国旅游教育培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旅游教育;培训;研究

一、旅游教育培训类型

(一)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培训。1、全国旅游饭店总经理岗位职务培训班。使总经理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旅游饭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相关专业知识,更新观念,交流经验,提高经营决策能力、组织领导与协调沟通能力,提升驾驭现代旅游饭店经营管理的综合素质。2、全国旅游饭店部门经理岗位职务培训班。使部门经理比较扎实地掌握现代旅游饭店各部门的经营管理理论、专业知识,掌握各部门业务运行与管理中各类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管理本部门的组织领导能力,提高自身的整体专业素质。3、旅行社高级管理人员岗位职务证书培训班。使旅行社高级管理人员更新旅行社经营管理的观念,交流经验,提升规划、开发、管理创新与市场运作能力,促进旅行社在旅游市场中形成自主品牌和竞争力。4、旅游景区高级管理人员岗位职务证书培训班。使景区高级管理人员更新现代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观念,交流经验,提升规划、开发、管理创新与市场运作能力,推动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景区在旅游市场中形成竞争力。5、全国旅游饭店厨师长岗位职务证书培训班。使星级宾馆厨师长更新经营管理的观念,提升管理创新与市场运作能力,推动现代厨房管理规范化与科学化、开拓视野,切磋技艺,分享菜肴创新成功经验,促进星级宾馆厨师长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在餐饮服务中形成品牌特色和竞争力。6、旅游饭店领班、主管级管理人员岗位证书培训。使学员进一步树立星级饭店意识,了解饭店管理的基本原理,掌握督导的技巧与方法,增强企业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全面提升饭店服务及其管理水平,扩大企业美誉度。7、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培训。结合现实案例讲授导游带团技能、语言技能、特殊问题的应变技巧等理论和实用知识,获得旅游知识方面的收益,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视野。8、景区服务人员岗位资格培训。通过系统培训,使旅游景区(点)工作人员树立对客服务意识,提高景区(点)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使其真正具备一名合格旅游从业资格,为提升景区(点)等级做好软件准备。9、旅游产业高级研讨班。以研讨班的形式搭建有利平台,为学员们创造机会交流旅游发展工作成功经验,增强学员的创新思维与发展力量观念,切实提高各地旅游主管部门领导与各旅游相关行业干部的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以适应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酒店服务类(初、中、高、技师)培训。培训主要分为前厅服务员(初、中、高),餐饮服务员(初、中、高、技师),客房服务员(初、中、高、技师)三大方向,通过培训提高学员的专业理论水平与岗位操作技能,让学员们尽快成为一名合格酒店服务人才。2、中式烹饪师(初、中、高、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培训以培养中式烹饪师为目标,通过分层次教学,严格按照初、中、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中式烹饪师的职业标准,培训学员,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岗位操作技能和基本管理能力,充分掌握与实践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3、西式烹饪师(初、中、高、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培训以培养西式烹饪师为目标,教授西餐的基本知识,各国菜品特点及烹调技巧,结合三明治、沙拉、披萨、牛排、意大利面、各类西式小点等的实际操作练习,严格按照初、中、高级、技师、高级技师西式烹饪师的职业标准,培训学员,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基本管理能力。4、中、西面点师(初、中、高、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系统教授中、西式面点制作方式与技巧,包括蛋糕、面包、抻面、月饼、姑苏船点、包子、花样饺子、各种饼的烤制、造型和制作,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面塑、奶油裱花等。5、调酒师(初、中、高)培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与国际的接轨,酒吧已成为现代饭店重要的配套服务设施之一,根据行业需要,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调酒师培训,让学员全面了解酒水知识、酒吧知识,以及相关外语知识,使学员熟练掌握各种调酒技巧,提高调酒技术。6、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三)围绕热点开展专题培训。1、旅游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提升旅游类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水平为目的,充分利用学院优质旅游教育资源,帮助解决旅游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和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培养一批合格的旅游教育人才。2、旅游业营销人员培训。随着饭店业营销观念的转变,智能型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已成为旅游企业追捧的对象。通过理论培训及经典案例分析与讲解,使学员掌握最新市场动态与旅游企业营销新理念,增强现代营销意识,提高运作企业营销团队或销售项目的能力。3、企业培训员培训。通过培训,帮助酒店培训员与基层管理人员了解从培训准备到课程实施的系统方法,了解培训的发展趋势和成功培训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注重作为一名优秀培训员的个人魅力修炼。4、服务行业礼仪规范培训。通过礼仪规范课程的培训,使学员了解和掌握礼节礼貌、服务语言、仪态形体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塑造端庄的仪表、优雅的仪态、得体的语言,从而提升各企事业单位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对客服务水准,增强市场竞争力。5、旅游外语培训(英、日、韩、俄)。通过外语强化培训,使员工掌握旅游接待服务基本用语,进一步提高与外宾沟通及外语会话能力,满足旅游企业及员工在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上的需要,以适应并增强旅游行业国际化的需要和能力。

(四)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培训。1、旅游景区导游员培训。进一步提高景区导游服务质量,规范景区导游队伍建设,满足旅游者对高水平景区导游的需求,为景区培养一支服务意识突出、服务技能高超的导游讲解队伍。2、饭店员工素质培训。通过对饭店新招收员工专业知识、操作技巧、饭店英语、旅游基础知识等系列培训,使新员工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强化服务技能,从而保证饭店服务品质。3、饭店储备干部培训。通过饭店储备干部系统培训,使学员掌握现代饭店管理专业知识,进一步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帮助星级饭店在短期内培养出一批知识结构新、领悟能力高、综合素质突出的年轻管理者候选人,使饭店人才培养走上良性运作轨道。4、饭店内审员培训。在星级饭店设立内审员制度,是对星级饭店评定和管理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将有力地促进星级饭店进一步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对星级饭店中主抓质量的饭店内审员进行培训,在诚信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内部的质量管理;加强硬件设施的维护与更新,不断提高宾客满意度,以全面维护星级饭店的权威性和含金量。5、饭店清洁技术培训。一个酒店从发展到成功,除了需要有良好的服务质量和完善的设备设施,酒店的卫生清洁保养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体现着酒店管理层的能力,甚至关系到酒店的成败兴衰。通过对饭店清洁技术的系统培训,让学员充分掌握地面保养、装饰物清洁、地毯保养、客房细部清洁等专业知识与技巧。6、乡村旅游(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培训主要围绕农家乐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礼仪规范、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结合生动案例剖析当前农家乐经营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通过培训,从理论上使广大乡镇干部及旅游从业人员把握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合理编制与特色创新,了解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的数据分析

(一)全国旅游行业教育培训类型。2014年全国旅游行业教育培训总量为462.13万人次,比上年上升8.2%,其中资格类培训52.94万人次,技术等级类培训57.30万人次,适应性培训318.53万人次。成人学历教育中,中等教育16.07万人,高等教育17.29万人。

(二)旅游行业教育培训项目分布情况。旅游行业教育培训项目主要有旅游饭店教育培训、旅行社教育培训、旅游景区教育培训、旅游车船公司教育培训、旅游行政部门教育培训。全年旅游饭店从业人员培训282.58万人次,旅行社从业人员培训96.18万人次,旅游景区从业人员培训63.83万人次,旅游车船公司从业人员培训11.52万人次,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培训8.02万人次。

(三)旅游各行业人员培训类型。旅游饭店从业人员培训中正、副总经理培训5.78万人次,部门经理培训16.95万人次,主管培训32.78万人次,服务员培训151.73万人次,其他人员培训55.93人次。全年旅行社从业人员培训正、副总经理培训6.02万人次,部门经理培训10.15万人次,导游培训60.03万人次,其他人员培训20.46万人次。全年旅游景区从业人员培训63.83万人次,其中正、副总经理培训2.91万人次,部门经理培训6.27万人次,讲解员培训11.81万人次,服务员培训22.77万人,其他人员培训20.49万人次。全年旅游车船公司从业人员培训11.52万人次,其中正、副总经理培训5990人次,部门经理培训1.24万人次,司机培训7.16万人次,其他人员培训2.50万人。全年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培训8.02万人次,其中局处级干部培训8183人次,科级干部培训2.56万人次,其他人员培训4.31万人。

三、中国旅游教育培训的发展方向

为进一步推进中国旅游教育培训的健康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一)提高行业认识,支持旅游职业培训体系构建。旅游职业培训体系的构建是促进旅游素质就业、稳定就业、提高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加快经济发展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措施。一定要站在推动行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旅游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履行各自部门职能,积极主动地支持好、服务好、推动好旅游职业培训工作的开展,切实提高旅游企业员工的自身素质和工作技能水平、促进行业发展。

(二)整合各类资源,健全旅游职业培训体系。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坚持推进旅游职业培训市场化、社会化,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旅游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各类培训资源在职业培训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服务平台作用。引导旅游企业进一步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培训,全面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在技能培训、考核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有更多探索、创新。

(三)夯实工作基础,提升旅游职业培训质量水平。加强旅游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和配套支持工作,确保旅游职业培训质量、提升旅游职业培训水平。加强旅游职业能力培训标准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培训、企业评价、院校认证、专项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旅游职业能力培训标准的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的职业旅游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对培训机构及培训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

【参考文献】

[1]李领娣.旅游职业院校海外品牌酒店课程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

景区经营管理范文第5篇

指导思想

围绕“突出地域特色,上档升级发展,联体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坚持发展、规范、提升并举,发挥农村特色资源,保持原有风格风貌,完善配套设施,规范经营管理,全面提升农家乐旅游景区整体水平,更好地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为打造以龙头景区为依托、中小景区为衬托、众多景点星罗棋布、精品线路互联共享的“大旅游”格局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任务目标

通过1-2年的整顿规范,使全县农家乐达到“三有、三整洁、三分开、一优美”的标准。“三有”:即经营有执照、从业人员有健康证、服务有统一价格;“三整洁”:即院落卫生整洁、厨房干净整洁、客房舒适整洁;“三分开”:即卫生间与院落分开,禽畜圈舍与院落分开,垃圾池与院落分开;“一优美”:即院落及周边环境优美。

具体要求

(一)规划管理要到位。结合全县城镇和村庄建设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及新农村、新民居、幸福乡村建设规划等,立足农家乐旅游景区发展实际,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农家乐块状经济。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在规划范围内新建或改建、翻修建筑物、构筑物等,保持农家乐院落建筑的古民居风格和山乡特色。

(二)经营行为要规范。所有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取得文旅、工商、卫生等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开业。从业人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厨房必须符合卫生标准,灶台灶具要洁净,洗涤、消毒专用设施要齐全,餐具要每人每次作消毒处理;食品原料、辅料及饭菜要符合食品安全规定,保障游客饮食安全。院落要平整防滑,客房采光通风要好,配备淋浴设施,保障热水供应,被褥、日常生活用品等要一客一换,始终保持干净整洁。餐饮、住宿等实行明码标价,严禁漫天要价。要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做到文明礼貌,周到服务。播放背景音乐统一为《处处好风光》、《美》、《美丽的山城水乡》等反映我县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的歌曲。

(三)相关设施要达标。院落与卫生间、垃圾池、禽畜圈舍要保持一定距离。设置水冲式卫生间,性别标识要醒目,保持空气流通,确保干净卫生;垃圾要及时清运,禽畜圈舍距院落距离不得少于50米。农家乐经营场所应远离地质灾害易发区、低洼地带等区域,并加强安全设施建设,确保游客安全;要建设专用停车场,确保场地平整坚实、通达性好、进出安全便捷。

(四)农家特色要突出。依托我县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田园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饮食文化、山乡农家生活,积极开发观光体验、运动休闲、住宿餐饮等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容,提高游客参与度,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农家乐的特色和魅力。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政府主管副县长任组长,住建、旅游、工商、食安办、卫生、食药监、交运、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家乐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指导和推动农家乐旅游健康有序发展。各成员单位要严格履行职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进我县农家乐健康快速发展。

景区经营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林业;可持续发展

1森林生态旅游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1.1森林生态旅游及其特征

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游览自然景观、感受区域人文特色为主要内容,以接近自然、了解自然、回归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为目的一种郊野性旅游方式。森林生态旅游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1.1系统性森林生态旅游涵盖森林系统组成与结构的完整内容,能够让旅游者通过观察森林里气候、土壤、动植物的和谐关系,以及乔木、灌木、植被的结构特征,从而使旅游者对生态系统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认知,感悟森林对人类的重要影响。

1.1.2保护性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文明、高雅的旅游方式,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森林生态旅游更加强调环境保护意识。在旅游过程中,要求旅游者在进入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之后必须保护一草一木,不允许随意攀折植物,不能对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1.1.3启发性森林生态旅游属于静态旅游,当旅游者融入到大自然环境之后,能够呼吸新鲜空气、感悟自然、放松身心、展开遐想,使旅游者远离城市的喧嚣,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从而更加热爱自然,不断增强生态环保观念。

1.2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林业资源进行持续利用,保证林业物种多样性及更新能力,在合理追求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促进生态、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产业战略。在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下,部分地区以牺牲林业资源为代价提高林业产业经济效益,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又阻碍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林业陷入了恶性循环困境。同时,林业经营管理模式守旧,以现有的林业资金水平难以维持林业保护项目的实施,所以必须在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探寻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森林生态旅游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与影响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其与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有着密切关系,在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2.1促进森林资源良性循环

森林生态旅游是依托森林浴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野营地等森林资源,结合现代旅游业创新的一种生态文明旅游项目。在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中,林业部门会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并将森林生态旅游获得的经济效益投入到林业建设中,形成资源的良性循环利用,实现互利共赢的最终目标。尤其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森林资源破坏严重,而开发森林生态旅游项目不仅能够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还能够增强该地区居民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使该地区从消耗森林资源过渡到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创造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2促进林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林业部门将森林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进行分类经营管理,公益林以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商品林以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为主。在分类经营管理模式下,林业部门用商品林经营获取的部分资金补给公益林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益林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也增加了商品林的经营负担。而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将生态公益林作为生态旅游的载体,不仅能够使公益林经营活动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扩大林业经济效益来源,而且还能够降低公益林建设对商品林经营收益的依赖性,从而减轻商品林的经营负担,促进林业经济效益得到稳步提升。

2.3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森林生态旅游是人们接近和融入大自然的最佳路径之一,在旅游过程中,相关人员会向游客介绍森林资源方面的知识,引导游客自觉保护生态系统,使游客认识到林业可持续发展在改善人们生活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同时,林业部门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会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森林生态旅游的优势,深化社会公众对森林生态旅游的认知,提升森林生态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进而有助于将森林生态旅游作为环境教育的突破口,为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打下基础。

3促进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科学规划森林生态旅游

林业部门要在详细考察和调研当地森林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林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对森林生态旅游进行科学规划,促使森林生态旅游成为拉动当地林业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具体规划发展措施如下:加大投入力度,打造高质量的景区项目。结合景区特有的生态资源,制定合理可行的规划布局方案,完善基础和硬件设施,将之建设成为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可在景区内配置各种设施,如指示牌、停车场、服务站等,提高景区的档次,给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以此来吸引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加大环保力度。为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森林生态旅游进行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林业部门应当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成立生态旅游开发管理小组,为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指导;适度开发。在对林业生态旅游项目进行开发时,应当以不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遵循适度的原则,邀请专业人士,结合当地情况进行景区景点规划,突出生态旅游的特色。

3.2加大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力度

为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林业部门要加大对森林生态旅游的保护力度,促使林业资源得以良性循环利用。具体的保护措施如下:保护森林植被。在对森林生态旅游进行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应对当地的自然优势进行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保护绿色植被,杜绝乱砍乱伐和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的现象。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区域,可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建立生态化管理机制。对于生态旅游区内的垃圾必须及时收集,根据分类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果生态旅游区的规模较大,可以考虑建设污水净化处理厂。同时,必须设立森林防火机构,配备专业的消防队伍,制定火灾等突发事件处理方案,为森林生态环境的安全性提供保障;重视环境保护宣传。林业部门应当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借此来提高旅游景区周边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若是条件允许,则可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面向广大公民进行宣传,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

3.3开发和利用林业旅游资源

为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就必须通过区域合作的方式,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制定合理可行的发展规划,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生态效益为前提,打造生态旅游的全新格局。具体措施如下:林业部门应当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齐抓共管,发挥合力作用。可由省级林业部门对省内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各地级林业部门则应积极进行配合,在打造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推出特色旅游产品,推动地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林业部门应当对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内涵进行着重突出,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导游人才。因此,有必要加大导游队伍的培养力度,可以建立人才信息库,面向社会进行岗位招聘,吸纳优秀的人才,提供丰厚的待遇。同时,对行业制度体系加以完善,采取整合的方法,改造小规模旅游公司,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4结论

总而言之,林业资源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生态系统平衡的宝贵资源。在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林业部门要将森林生态旅游作为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对森林生态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加大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从而促进林业资源的良性循环,实现林业经营管理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

参考文献

[1]蔡万波.森林旅游是实现森林生态产品的最佳途径[J].河北林业科技,2018(12):124-126.

[2]陈健.福建南靖县林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D].福建农林大学,2018.

[3]谭新建.基于SWOT分析的森林旅游发展研究———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79-81.

[4]方园.我国林业财政投资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安徽大学,2017.

景区经营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态道德;生态旅游;亚木沟生态景区

贵州江口亚木沟生态旅游景区自2011年推出以来,先后被评为国家级AAAA级景区、省级绿色生态景区、市级先进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百万次,不断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成为贵州生态旅游景区的典范。亚木沟以生态旅游为发展指向,在保护自然生态前提之下,科学进行规划与发展,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教育典范基地,形成集生态旅游和生态实践于一体的特色景区,努力做到效益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使亚木沟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对区域的城乡统筹、形象提升和未来发展均发挥了重要影响。

一、生态旅游视阈下生态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产业的必由之路,而生态旅游则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所谓“生态旅游”(Ecotourism),即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1]其本质直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人类在旅游过程中所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然而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盛行导致生态环境危机重重,生态道德作为一种“危机道德”油然而生,其建构意义在于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自我扬弃和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是人类伦理道德思想的必然觉醒。

(一)生态道德是生态旅游的核心指向生态道德承认自然万物均有其自身固有的价值和权利,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扩展至世间万物,并从天人合一之高度提出基本道德原则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价值观,体现了人类的生存智慧,是人类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旅游,实质即是以生态道德理念为核心发展指向,赋予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以同等的道德地位,通过减轻生态压力平衡经济利益,通过维护文化完整达到社会共享,通过保持景观资源实现代际公平,以使自然万物得以体现其自身固有的价值和权利。

(二)生态道德是生态旅游的道德保障生态旅游非于常规旅游,从构想到实践,需要既懂旅游又懂生态的规划者和开发者;需要既懂市场规律又懂环境保护的经营者;需要既懂敬畏自然又懂保护自然的旅游者;同时还需要懂得生态知识的旅游管理者。而生态道德的构建则可以成为旅游者、旅游管理者、旅游开发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规划者共同的理念支撑,依靠扎根于内在的信念和原则,达到在享受自然、体认自然的同时以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推动生态旅游深入而持久的发展。所以说,构建生态道德是推动生态旅游深入持久发展的强大道德保障。

二、贵州江口亚木沟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实践探索

贵州江口亚木沟生态旅游景区在开发进程中,以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教育典范基地为目标,重视对青少年、当地居民、旅游者、管理者和经营者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从而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一)科学规划发展,完善配套设施贵州江口亚木沟生态旅游景区在开发方面,一直走“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有机结合”的路线,坚持“软硬件建设兼顾,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方针,并结合亚木沟原始生态峡谷,着力于配备旅游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和团队,广泛吸取当地文化研究成果的精华,不断深入挖掘当地土家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土家风情园、民俗博物馆、蜡染体验馆、土王楼、民俗演艺厅、“土家四坊”等景点,已打造成公司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典型代表,成为江口土家族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在经营管理逐渐步入正轨的同时,公司又制定了生态保护培育与防御专项规划,对不同生态资源采用分类分级保护的办法。并结合地域研究成立访客服务中心,通过生态展览、生态放映、生态课堂、生态功能展示等多种形式展开生态教育活动,使旅游者全面认识生态旅游,深入了解生态旅游,从而提升自身生态道德素养。

(二)强化领导力度,健全管理体系为了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推进省级生态教育典范基地的创建步伐,江口县专门成立了省级生态教育基地创建机构。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江口亚木沟生态旅游景区制定了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及景区管理办法,成立了联合执法领导小组,设置了行政部、工程研发部、旅游部、营销部、财务部、安保部、环卫部等机构,建立起经营管理制度、财会管理制度、工程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导游管理制度、游客投诉及处理反馈制度、游客中心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使他们在受到规章制度约束的同时也受到更加重要、更加持久的隐性道德约束力,运用生态道德的原则潜移默化地规范自身行为。

(三)始终以身作则,提升员工素养由县环保局、旅游局牵头,江口金奥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办,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分期分班对公司员工进行生态知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培训。通过讲座、培训、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强化全体员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养,将生态道德渗透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随着各项生态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贵州江口亚木沟生态旅游景区已声名远扬,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人数逐年增加。

(四)广泛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意识生态旅游之于传统旅游最大区别在于旅游者在除了享受自然风光愉悦自己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自身对绿色生态的思考。为了提升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由县旅游局扶持,公司重点培育了一批专职生态旅游解说员,印发多种宣传资料,把生态旅游与当地传统民俗、历史文化相融合,寓教于游。在景点入口处设立生态教育展厅,让游客可以直观的参与进去,并展示了生态旅游知识小手册供游客取阅。辖区管委会协同县旅游局、县教育局在亚木沟建立了“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景区开展社会实践、生态教育活动,并以亚木沟为主阵地,组织志愿者向游客分发生态环保宣传单,讲解生态理念,同时带动家人及周边居民,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辐射力。

三、贵州江口亚木沟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实践启示

贵州江口亚木沟生态旅游景区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成效显著,既推动了旅游景区的研发,又保护了当地原始质朴的生态环境,更提升了周边居民、旅游者、经营者、管理者的参与意识和生态素养,为处于生态道德建设初级阶段和生态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当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思路。

(一)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前提条件——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对旅游开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生态道德建设的前提条件。在多年的传统旅游行业运营摸索中衍生而来的生态旅游,在与传统资源结合的基础之上,必须融入现代技术,以科技为保障,实现集约式、内涵式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真正规避旅游开发进程中生态破坏的隐性行为,从而实现以生态道德理念为核心发展指向的生态旅游的全部价值与意义。

(二)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当下,旅游产业要真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单靠市场调节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其宏观调控之下,才能将生态道德理念深深植入生态旅游之中,通过绿色旅游提高大众的生态道德意识,提升大众的生态道德素养。其次,作为真正践行的主体——相关企业,更应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发展观,将生态道德的理念和原则有效融入产业的发展进程之中,积极营造生态旅游氛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吕植教授说:“游客的素质取决于管理者的约束力”,所以生态旅游是旅游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共同的责任,是三者共同承诺并一致行动的结果。[2]

(三)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家校联合,多层实践家庭教育是个体接受教育的开端,个体的生活素养来源于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家长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自身的生活习惯必须符合生态道德准则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态道德环境,其自身的修养必须符合生态道德标准才能成为孩子合格的效仿对象。学校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各级学校应该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确定具体的生态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低幼年级应重点培育学生与大自然的情感,给予学生与大自然更多的亲密接触机会,从而形成对自然的道德关怀。中高年级应侧重生态道德的知识内涵、价值意义及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做到敬畏自然,从自身做起。高等教育则应注重使学生掌握综合思考和判断生态道德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抉择的勇气和智慧。当然,所有的教育都必须以实践为支撑,融入生活。

(四)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广泛宣教营造氛围生态道德的建设离不开生态道德教育,而生态道德的教育既要面向旅游大众,又要面向旅游开发者、经营者、管理者、导游和景区周边居民。当前的重点在于探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生态道德宣传教育措施,积极营造生态道德浓郁氛围,使公民认识到生态问题意义重大,关乎人类生存,从而自觉将生态理念有效融合于旅游过程中,在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的旅游活动中唤起自身对绿色的激情,对绿色的思考,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道德教育。

(五)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有力保障——健全法规,完善机制生态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程,不仅需要理念的普及,更需要完善的机制保障。作为法治国家,生态道德建设必须法制化,将生态道德原则规范上升到法律进程,做到有法可依,有效执法,以保障生态道德的实施。“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3]因为不良的管理机制会抑制人们行善的愿望和动机,而良好的管理机制则会鼓励人们自觉的抑恶从善。故,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符合生态道德之要求,保持在适度范围之域内,才能达到万物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生态旅游[EB].

[2]郭悦.“美丽中国”视阈下生态道德建设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5.

景区经营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财务风险;财务管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我国各地的旅游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景区的营业收入也不断提高,这就对旅游景区的财务风险防范和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当前旅游景区财务风险防范及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景区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相对较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到现在尚没有多年时间,以至于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到现在还不完善,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待完善之处。造成这个局面的一个关键的因素便是我国的旅游业在景区财管方面的目标不明确,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目标,只是单纯的将门票收入作为主要的盈利收入,忽略其他收入,从而导致旅游景区的资源配置不平衡,造成旅游景区一部分收入的缺失以及旅游景区资源的浪费,影响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2.有些景区未按权责发生制要求登记财务账目

我们不能否认每个旅游景区都有自己的账目,这些账目上包括收入、成本费用、利润、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项目,景区财务管理也正在朝着标准化和制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限制和日常管理不够严格,财务管理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会计法和财务制度要求对景区的财务进行管理,而且对于一些细小账目没有完全落实,更无法做到日清月结,导致财务管理中会出现一些管理和记录混乱的情况,在对账目进行季度或者年度的总结时,根本核对不上。而且一些景区是按照查账进行征收管理,原始票据、报销单与记账凭证子细目不相符,一旦相关部门检查旅游景区的财务账目,会出现罚款的现象,这都是由于平时的管理不到位,没有按照权责发生制登记财物账目。如果每个旅游景区都按照权责发生制登记财物账目,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负责项目,在核查账目时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可以立马找到该账目的负责人进行惩处,采用了这种方法,财物管理人员会改掉平时散漫的情况,对账目认真负责。

3.景区印鉴管理制度不规范

印章是每一个企业和机构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凭据和工具,印章可以看做权利的证明,正如在封建王朝时期的“玉玺”是皇权的证明一样,皇帝只有通过玉玺才能行驶自己的权利,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印章一些职能才能形式出来。然而在一些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印章的管理缺失混乱的,没有严格的按照规定去执行。在一些景区甚至出现财务章、法人名章、公章和银行U盾都是由出纳员一人全权管理的现象,出纳员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财务管理人员,甚至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纳员一人独大,这种现象按照会计法等相关规定是不允许的。这种情况会造成景区内部监管机制失灵,使得景区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影响景区正在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甚至会会景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

二、加强旅游景区财务风险防范及财务管理的对策探究

1.建立健全景区内部收支管理制度

旅游景区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景区内部收支管理,因此旅游景区应该制定科学的、完善的景区内部收支管理制度。为景区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定规范的管理流程,使得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财务管理,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进行。在景区财务管理环节中,必须加强对于原始凭证的审核把关,原始凭证是最为初始也是最为关键的凭据,在旅游景区财务管理中要做到每一项都保留原始凭证,只有这样在核对账目时才可以查清每一项收入的具体来源和每一项支出的具体流向。另外,在财务管理中要做到严禁非正规发票入账,非正规发票入账,是对于自己景区的不负责任,更是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不负责任,在旅游景区财务管理中要找极具责任心的业务人员来负责发票的相关事宜,严禁非正规发票入账,一旦发现非正规发票要及时处理。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中支出占据着很关键的部分,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中支出可能包含着多种项目,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是无论指出是多么的复杂,都要做好对于支出的严加管控。对于每一项指出都做好精准预算,在实施时更要严格按照预算进行,除非特殊情况,并且不可以随意改变资金的用途,因为在做好预算的情况下,每一笔资金都是有固定用途的,切不可以让财务人员随意改变资金的用途,这样很有可能让资金在记录上产生混乱。

2.精细化管理,切实落实景区财务规范

对于财务的管理必须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只有做到精细化管理才可以做到财务管理有条不紊、不出差错。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要做到精细化必须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健全景区财务管理制度,但是更重要的是落实,严格落实景区财务规范。只是建立健全景区财务管理制度是完全不够的,有些旅游景区存在着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这些财务管理制度就如同摆设一样,由于旅游景区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不够严格,财务管理人员在日常财务管理中没有按照该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财务管理,导致该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长期处于混乱的状态,只有在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将这些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落实才可以规范化该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要想落实好旅游景区的财务规范需要将完善的旅游景区财务管理规范发放到每一位财务管理人员手里,并且监督财务管理人员牢牢记住所有的财务管理规范,遇到每一种情况都可以立刻想出对应的措施。可能在一个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在开始不可以做到那么的完善,对于每种情况都有规范的操作流程,但是随着旅游景区的不断发展,这些没有规范流程的情况一定会不断的被发现,一旦发现一种情况,旅游景区的管理部门就要对该种情况进行补充,并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3.加强培养,提高景区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旅游景区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对于该景区的财务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对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方面要经常性的组织景区的领导阶层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及财务尝试业务知识培训,学习《会计法》、《财务管理办法》和景区财务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学习,大家的业务能力一定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学习这些有助于提升他们作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现代旅游景区财务管理中更多的进行电算化操作,而这些东西又是不断进行更新的,所以旅游景区要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学习,让他们学习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因为新的之所以能代替旧的,就在于新的里面一定有着更为优秀的内容,更为符合不断发展的科技,更为满足人们的要求。

4.加强旅游景区固定资产管理

旅游景区是一个对于游客开放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会有很多的设施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区域,导致一个旅游景区的固定资产是较为难计算的,而且这些设施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再次为景区的固定资产管理带来了困难。旅游景区的固定资产管理需要旅游景区各个部门的配合,共同管理好旅游景区的财物,完善物品的登记和领用手续,避免造成财物的损失。旅游景区的资产管理部门要对每一项资产做好严格的记录,包括购置、入账、清查、损坏和报废等各个环节,并且还需要对于景区的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的清查,做好旅游景区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三、结语

旅游业近年来在我国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命脉,在促进我国旅游消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旅游景区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做好景区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旅游景区的财务风险防范,这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旅游景区管理阶层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杜丽娟.关于旅游景区财务风险防范及财务管理的探讨[J].财会学习,2017(2):52-53.

[2]陆升元.内部控制下旅游景区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6(4):197.

[3]李奋.探究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J].财会学习,2015(16):143-144.

[4]石海平.财务风险防范视域下的企业战略预算管理探究[J].时代金融,2015(23):279+28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