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筑概论论文范文

建筑概论论文范文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范文第1篇

结合当前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同时参照混凝土回弹碳化强度检测标准中的具体规范,针对本案例中的建筑结构材料以及损伤情况进行检测评估,按照如下标准对损伤进行分级:(1)立柱结构:本案例中,厂房柱除乙列上柱为焊接工字型钢小柱外,其余立柱的下柱和上柱为钢筋混凝土柱。因此,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对回弹-取芯法的应用,测评立柱混凝土强度取值,结果表明本案例中立柱混凝土强度可符合C30等级要求。同时,损伤检测结果发现,立柱不同程度上的存在钢筋锈蚀以及柱脚主筋外露方面的问题。本案例中4列立柱中包含有45根存在不通损伤问题的立柱,构成比为30%,立柱外观质量综合评定结果为c级。在此基础之上,检测认为部分立柱的偏斜高于H/100。期间共抽样检查13根立柱,共4根立柱出现明显偏斜,构成比为30%,综合评定立柱变形等级B级。立面结构如下图所示。(2)吊车梁系统:本案例中,经过检查发现,所有吊车梁焊缝以及连接性能均比较稳定,仅个别吊装梁上翼缘与柱连接有脱焊以及松动的问题,梁体油漆存在麻点状脱落现象,同时,考虑到抽柱区的螺钉部分松动问题比较严重,因此综合质量评定为C级。(3)地基基础:本案例中,地基基础包括地基以及基础这两个部分。地基基础属于地下结构,由于其受场地以及环境的限制影响,故而不直接检查,采取观察上部结构的方式判断其工作状态。检查中未发现立柱存在明显偏斜或沉降的现象,说明本案例中地基基础并未出现不均匀性沉降现象,由此判断此区域的地基基础承载力能够满足实际要求。

2构件承载能力验算

根据本案例中厂房现行状况以及受力特性的综合分析,按照现行规范对本工业厂房的排架系统承载能力以及吊车梁进行验算。验算结果显示:对于排架结构而言,在现有环境条件下,其承载力可满足要求;对于吊车梁而言,有12m跨吊车梁正应力不满足要求,但考虑到该区域增加有支座进行加固,故评级B级,其余跨吊车梁均满足要求。

3安全性评估

综上可知,在现行使用环境条件下,吊车梁直接相关结构承载能力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但结构损伤较为严重,综合评定为B级。结构主要的子项满足或略低于国家现行规范要求,应采取适当措施。

4加固方案比选

根据以上分析认为,本案例中对工业建筑进行加固改造的关键在于解决吊车梁承载力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加固方案为加大上下翼板截面,由于本方案需要停产加固,因此可行性较差。针对实际情况,最终选择方案为将钢支柱与吊车梁顶紧,消除其挠度。由于所有加固作业均在吊车梁下翼进行,不必拆除轨道,实现不停产加固,以满足安全且经济的要求。

5结束语

建筑概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问题;对策

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许多既有居住建筑不具备节能功能,这主要源于在建筑初期,没有使用节能材料,在建筑设计上也没有对节能的重要性进行强调,影响了后期的使用。基于此,就需要在施工开始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一套详尽的节能方案,充分利用太阳能以及保温等节能材料,从而提升节能效果,最大化降低能耗[1]。

1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存在的问题

1.1施工前未准备好节能材料

施工节能材料准备不充分是影响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主要问题,严重时会导致停工,对企业以及居民都会造成严重影响。部分建筑单位为保证施工进度,就会选择非节能材料进行施工,不仅会增加能耗,也达不到节能的效果。此外,部分建筑单位会将使用剩余的材料丢弃,没有做好保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市场节能材料也会出现短缺,进而影响供需矛盾。缺少节能材料,就会有偷工减料的情况出现,最终影响建筑物的整体质量[2]。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在施工前没有充分准备好节能材料,为如期完成施工,就会影响建筑的节能性,耗费更多资源。

1.2节能材料不符合要求

当前,部分建筑单位对管控节能材料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材料的性能以及质量也不了解,导致采购进的节能材料不符合施工要求,达不到节能的效果,不仅无法节约能源,而且还会对建筑物的质量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节能材料无法达到使用要求,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管理疏忽,如果内墙缺少稳定性,且墙面缺乏光泽,则会直接降低建筑物的整体质量[3]。验收环节中,未达到质量要求的建筑还需要返工,不仅竣工时间会受到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受损。由此可以证明,建筑节能材料的质量会对建筑物的质量以及企业收益造成直接影响。

1.3节能保温墙空隙问题

在施工设计环节,如果没有做好保温墙的节能设计,就会造成墙体内部存在较大空隙,不仅达不到保温的要求,而且也达不到节能的效果。如果墙体结构缺乏稳固性,就会对墙体的整体质量造成影响[4]。造成保温墙空隙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设计方案中,忽视了节能墙体中间空隙的距离,施工人员对于空隙的距离无法掌控,一旦空隙过大,就会导致材料与材料之间无法粘结,出现开裂,进而无法承受其他材料的重力。如果不做出及时有效的修复,就会导致空隙过大,影响使用。此外,如果建筑设计时,没有充分掌握墙体的宽度以及长度,就无法与节能材料有效结合,造成墙体保温效果差,如果出现裂缝,就会影响改造的整体效果,无法达到验收的要求,留下更多的问题以及隐患。

1.4太阳能设施未得到有效应用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过程中,多数建筑均未安装太阳能,导致电能消耗增大,用电量突增,进而导致部分地区电能短缺,出现停电现象。既有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节能的需求,因而太阳能设施安装较少,多数用户均采用热水器等设施,不仅增加了用电量,也导致电能供需紧张,能源浪费[5]。这也是节能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失败之处,不仅太阳能的作用以及实际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也过度损耗了能源,节能效果较差。

2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措施

2.1结合施工所需,准备节能材料

建筑节能改造开始前,需要对建筑施工所需的材料进行统计,保证采购的材料具备节能性,同时符合施工要求,减少因材料不充足问题导致的停工现象。基于此,在材料购进时需要严格按照建筑节能改造的设计要求进行,并对各个施工阶段需要的节能材料类型、数量进行连接,汇总向选购部门进行汇报。在材料准备充足后,才能够对既有居住建筑进行有效改造,使居住建筑物具备节能性特点,提升节能效果。能源节约即对能源的使用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在施工环节有效的完成节能改造,促使建筑工程得到可持续发展[6]。

2.2使用合格节能材料

为有效改造既有居住建筑,需要有效应用节能材料,在此过程中,需要对节能材料强化管理。首先,在选购环节中,相关负责人需要做好全面的检查工作,一旦发现材料出现质量不合格的现象,需要及时上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按照相关规定给与一定处罚。在节能材料购买环节,采购人员需要对节能材料的性能以及质量进行重点关注,只有检查材料合格后才可以选购,从而保证建筑改造所使用的材料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优质的节能材料能够有效增强墙体的稳定性,保证建筑整体结构的坚固性,避免建筑施工因材料问题引发质量问题。在对居住建筑检查验收合格后,才可以宣布竣工,由此可以证明,建筑施工材料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整体质量,需要加强重视[7]。

2.3注重安装太阳能

施工过程中,可选择在既有居住建筑上安装太阳能,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施工房屋的数量进行统计,购进相应数量的太阳能设施,如此,便能够在节约电能的基础上,保证每家每户都能够在一年四季使用上热水,解决了电能短缺的问题,也减少了因电能短缺出现的频繁断电问题。基于以上分析,在既有居住建筑的改造上,需要重视太阳能的作用,并按照相关规定,在每家每户上都安装太阳能,达到节约的效果,节约更多的电能,有效减低电能消耗。但需特别注意,在改造过程中,需要预留好安装太阳能设施的位置,并留好洞口,方便太阳能线路连接,有效发挥太阳能的功能,才能够做到最大化节约。

2.4合理设计节能保温墙体

为有效解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问题,需要做好保温墙体的设计工作。在设计工作开始前,需要对屋内墙体的长宽高进行测量,选择适合的节能材料。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做好节能材料以及保温材料的粘合工作,保温材料需安装在墙体的内部,如此,不仅具有保温效果,也能够达到节能作用。同时,还需要保证各个材料之间留有适当的空隙,避免预留过大的空隙引发墙体开裂现象出现。基于以上分析,就需要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最大化降低墙体不稳定现象出现,减少安全隐患。合理有效的外墙改造,不仅能够保证建筑外观的美观,还能够有效达到节能效果,墙体也不会出现裂缝以及开裂,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也会有所提升。

3结语

当前阶段,对既有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但是,在改造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亟待解决,在节能改造过程中,首先需要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总结,而后给与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在施工开始前,相关负责人需要对建筑节能改造所需材料的总体数量进行统计,保证准备的材料充足。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利用太阳能设施达到节约能源,建设能耗的目的,同时在墙体的设计上,还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过大空隙,影响保温以及节能效果,最终影响建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好方案设计工作,而后再一一进行解决,进而保证建筑物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以及节能性,达到节省能源,降低能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绍杰.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经验总结[J].建筑节能,2019,47(1):128-130.

[2]时盼盼,吴春玲,付强.既有居住建筑智慧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案例[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8,20(5):58-61.

[3]李磊.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问题与对策探析[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8,16(9):42.

[4]赵杰.太原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验收概况[J].山西建筑,2018,44(22):195,258.

[5]张震宇.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管理模式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4(19):3467.

[6]吕启龙.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8,25(6):133-134.

建筑概论论文范文第3篇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科学原则

实施建筑结构概念设计阶段中,应优选结构方案,确保其经济适用性、切实可行性。应统筹考量工程实际需求、建设状况、环境特征、供给材料、建设条件。同时还应做好水电专业的良好协作交流,进行科学的结构选择、方案规划。应确保建筑构件基于承载极限实现共同工作、受力、体现良好的耐久性。还应做好基础结构规划,良好处理其同上部结构的实际关系,通过整体设计,优化设计效果。另外还应在概念设计实践中引入现代化设计思维,优选计算简图,基于整体结构规划,组合设计,统筹考量,合理布设。应不断积累设计经验,明晰应用程序相关技术状况、适用范围,不应过分的依赖电脑软件,而应做好全面的结果分析、科学核对,进而确保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实践优化策略

1树立良好的规划设计目标,优化设计方案

为优化设计效果,应在实践设计中树立良好的规划设计目标,优化解决矛盾问题,寻找良好的平衡点,促进投资、成本运行以及效益收入目标的有效平衡。应基于良好的结构概念设计确保投资费用的合理应用,成本费用的有效降低,以及收入效益的最大化创设。针对影响投资建设因素的众多特征,例如土地、结构、装饰费用、智能体系、暖通空调、水电系统成本与消防服务体系费用等,均会对投资效益形成综合作用,因此应做好良好的优化控制、细化分析、综合管理,实施有效的工程维护、运营管理。应以业主普遍接受的投资规划与运营成本范畴,创设最大化效益。还应全面考量产出与投入的相关问题,创设良好的结构概念设计效果。

2优化完善设计约束

建筑工程结构概念设计会综合受到工程功能性、安全性、环保舒适性等因素约束限制,怎样满足这些约束需求,并有效的节约成本投入,创设良好的设计效益,应是我们主力探讨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讲,建筑结构实践设计中呈现的约束包括条件、隐性与规范约束等。

相关条件的约束来自于工程实际影响条件与业主需求约束。工程面临的现实条件约束包括环境条件、工程规模、政府规划策略等,业主需求则更加细化,包括建筑工程总体高度、各结构尺寸、具体投入造价,局部工程功能等。规范约束具有强制性特征,涉及到各类工程建设指标,例如建筑工程宽高、长度、混凝土工程强度、消防标准、抗渗防震级别等。针对上述约束条件,建筑结构概念设计阶段中,应科学遵循其约束标准。而对于隐性约束,则可实施有效的优化控制。即应通过概念设计的综合掌握,衡量隐性约束条件,不应不良忽视。

例如对于北向房屋,由于其阳光投射少,因此可将其优化设计为储藏室、卫生间等功能场所,而将地势优越、享受阳光良好的部位设计为居室、办公室等。还可位于相同面积的场所进行更为合理科学的户型规划设计,进而体现概念设计优越性,做好良好的约束条件优化完善。

3科学引入虚拟现实规划设计理念,优化设计效果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应优化引入虚拟现实规划设计理念,基于环境条件,科学利用相关工程结构知识体系、数据库系统、组件库,进行虚拟三维结构模型设计,体现良好的真实感、创造优质的防震模拟效果。利用该技术设计策略,可随意进行工程结构更新、整改,依据业主需求进行优化设计,重复计算、参数变更设定以及实时动态分析。还可基于方案的不同比选、设计结果的多次校验实施良好的一致修改,进而促进建筑结构概念规划设计的完善优化,创设良好的实践设计效果,并为提升后续工程建设水平、强化工作效率、提供技术方案参考作出重要贡献。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实践应用

1抗震结构概念设计

地震灾害难以预防检测,因此更应做好建筑结构概念优化设计,由宏观层面实施有效的抗震结构强化,做好计算结果的科学分析,核准薄弱构造,引入强化措施,创设良好的经济实用设计效果。应在结构概念设计中优选良好的地基条件与场所,杜绝地面变形对建筑工程产生的不良影响,降低直接损失。

同时应做好基础规划设计,相同结构单元不应规划于各异地基结构中,应激发地基潜能。工程体型结构应做到清晰简单、良好均匀、规则布设,进而有效预防地震灾害形成的变形作用,并造成对建筑工程的扭转作用与集中应力破坏影响。结构体系规划应做到科学有序,规范合理,确保抗侧构件的对称良好。还应进行抗震防线的有效布设,杜绝薄弱结构环节的产生。建筑结构构件应做到安全连接,具有良好的抗变强度能效。应体现优质的空间统一性,强化平面互连,并具有良好的竖向刚度。结构概念设计中还应完善实施非结构构件的优化处置,杜绝不利作用。

2高层建筑工程结构概念科学设计

高层建筑工程实施结构概念设计阶段中,应基于其工程受力特征,进行结构方案的科学取舍。高层建筑属于竖向悬臂体系,其受到水平荷载作用要超过垂直荷载很多,因此应对水平荷载进行科学的结构概念控制设计。应确保高层建筑应对水平荷载的剪力作用、弯矩影响以及相关压、拉影响应力符合有效的刚度、强度要求,令其伴随工程高度的提升形成的侧向变形作用合理控制在良好的结构范畴标准中。

应依据高层建筑工程特征,进行结构类型的综合比选。应基于良好的抗侧力方案解决水平抗力问题,综合考量其高度标准与应用功能需求。结构布置应衡量经济、合理因素,强化结构刚度及其良好整体性,做好构件规划连接,强化薄弱环节处置与复杂结构设计,提升整体结构塑性变形能效,进而有力的化解地震灾害影响能量,弱化其不良影响,提升高层建筑工程结构综合安全性能,优化结构概念设计效果。

建筑概论论文范文第4篇

(一)梳理纲目法专业应用实践教学是系统工程,梳理纲目、抓纲带目才能做到“先做正确的事情,再把事情做正确”,才会有正效应。“纲”就是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给谁培养人。这要靠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指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四项“逐层构建”,因此学部首抓这个纲。“目”是怎样培养那样的人,靠教师、教学方法、教材、课程建设“多方构建”。采用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后修订教学与实习实训大纲,使“逐层构建”和“多方构建”先后有序。

(二)点亮特色法通过教育教学设计,实现“专业不新、特色新”。通过教学实践积累,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新的课程体系以及职业适应性训练课等方面重点突出“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学专业突出BIM设计实训;建筑工程管理与造价管理方向将突出广联达应用软件、PKPM应用软件实训;毕业设计围绕招投标管理、造价管理、项目管理三大方向;建筑工程方向的结构计算在手算的基础上,强化PKPM应用软件实训;道桥方向调整纬地、桥梁博士等实训软件的使用,强化职业适应性训练。毕业实习过程管理、毕业设计践行真题真做等方面也要瞄准了应用性人才的专业能力指标。

(三)深抓机遇法创造机会,放大机会,开拓创新校企合作教育新局面是应用实践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学校与北京华通设计顾问公司的合作最初是学生到对方企业实习,利用这个开端,放大到在企业做毕业设计,学生毕业企业留用。将实习合作放大成为深层次的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合作教育模式,形成了稳定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在积极申购广联达软件同时,与广联达软件公司深度洽谈,成功运作创办了广联达示范学校和广联达应用软件认证基地。利用哈工大建筑数字化中心教师来学校授课的机会,酝酿产、研、学三方创办“BIM设计”联合培训的构想。“BIM设计与施工”平台模式是未来主流趋势,但由于建筑信息模型构建信息量大、操作复杂,虽有无错设计与施工、立体化全息化等诸多优势,研究型院校土建类学生还是不愿涉猎,抓住目前的空窗期,同中国图学学会确定BIM设计软件应用Ⅰ级认证事宜,对学生就业产生深远影响。

(四)教师先行法落实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设,营造终身学习、定向提高的学术氛围,重点培养优秀骨干力量,以点带面,创造下厂一线实训实践条件,促进其向双师型教师快速成长。“干事其实就是干人”,只有具备优秀的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方法适合东方学生的教师队伍,专业应用实践教学改革才有后劲和支持力。根据青年教师个人发展特点和兴趣取向,明确教师的学术方向,每人负责一个领域的科技文化竞赛项目,保证学生准时有序地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践行“复杂管理简单化、常规管理模式化、全面管理规范化”三项基本原则,专人专项、有条不紊地带动学生课余文化建设。

(五)兴趣激活法通过教师定期定向指导、学生自发组建学习社团联盟、高年级学生作为参赛主体、低年级学生作为参与补充等一系列措施,学生的第二课堂被有效激活,老带新、强带弱、强强联手,使得学生竞赛活动在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后取得显著成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价值认同得到最合理的途径获取,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得到空前加强。

二、突出应用型特色教学改革的创新之处

(一)借助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全效激活“第二课堂”利用学生与教师的课余时间定向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或学术联盟,采用树根状拓扑发散形式,多点开花,全面振动。通过获奖荣誉对其他学生形成强有力冲击感受,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竞赛团体中来,第二课堂教与学的氛围具有规模后,就会反馈于正常的课堂与实践教学,“一”“二”相长,学风建设水到渠成。

(二)打造应用性职业认证平台率先在东北地区同层次学校中开设《BIM设计软件应用》课程,创建“土木建筑应用软件实训室”以满足硬件需求取得了“全国BIM技能等级考试”承办院校资格,使建筑信息模型设计、设备与施工应用实践软件技能提前跨入最新前沿阵地。这是被业内称为“第三次设计技术革命”的全新领域,率先占领会带给学生就业实力的强力支持。大力推进广联达软件应用,成为“广联达软件应用示范院校”,取得“广联达应用软件认证基地”资质,与强势企业合作建设人才教育基地,逐步改良应用实践环节的陈旧落后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求得与实习、就业市场接轨。

(三)变“实习基地”为“校企合作教育基地”,深层强化校企合作共建关系把合作教育基地建设成为集“专业技能培养”、“新技术应用”、“生产实习”、“教育信息反馈互动”功能为一体的平台。通过校企双方共建专业,深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模式,规范基地管理,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基地校企双方师资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水平,创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建筑概论论文范文第5篇

1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仅是在基础的设计和抗震设计中有所体现,而且在高层建筑中也有所体现,并且越发显得重要。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为了弥补现行的结构设计理论而存在,可以弥补计算结果与结构实际受力状态相差甚远的理论缺陷,也可以实现对无法计算的结构构件进行设计。(2)在进行建筑结构方案设计的初期,计算机很难进行工作,因此必须依靠理论和经验进行有效地完成设计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借助设计工程师的经验和概念设计来进行初步的工作。通过概念设计能够有效地对方案进行整体规划,有效地筛选出效果好、造价低的设计方案,从而确定结构布置和方案等。(3)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其高精度的结果,很容易对设计人员设计的结构产生误解,使人员养成过分依赖计算机结果的习惯,这就使得很多结果不能够有效地发现错误,造成一定的损害和损失。因此在建筑结构中运用概念设计能够在开始就有一个整体思路,确定其正确性,避免在后期设计和施工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也可以成为计算机分析后输出数据验证的重要佐证。

2进行概念设计的首要原则

2.1合理选择结构原则。

我们在进行设计时不能仅仅设计一套方案,而应该有备案,从所有的方案及备案中选择适合的方案,在选择方案的时候要注意方案结构的经济性,也要注意方案的切实可行的结构体系和形式。在进行概念设计的时候要注意设计的要求、地理的自然环境、施工条件等。

2.2形成良好结构体系。

要想形成建筑物的良好的结构体系,需要对结构构件承载能力共同受力、共同交形和协同工作等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正确处理上部结构与基础方面的关系,而且应该把两者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分割对待。

2.3适当选用计算简图,正确分析计算的结果。

我们在进行结构计算的时候应该仔细,并使用计算简图,很多事故与计算简图的使用不当有关,因此要保证结构的稳定性,选择适当的计算简图,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计算简图应有相应的构造措施来保证。我们现在的建筑很大程度上依赖现行的软件进行计算,在计算的时候由于人工输入有误或者软件本身的问题常常造成分析的结果出现错误。所以我们工程师应该准确把握程序的使用范围,结合概念设计对计算出的结果给出正确评价,做出合理判断。

3概念设计的应用

3.1抗震概念设计

地震是自然界中时常发生的自然活动,因为它很难被预测,所以对建筑物的抗震性有很高的要求。我们在进行建筑物设计时要运用概念设计,在宏观上对抗震结构有效地进行控制,正确分析计算结果,对薄弱的建筑结构设计合理、适当地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较为经济、性能优越的抗震结构建筑。在进行抗震概念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证地基的稳定,在进行地基建设的时候要求选择有力的抗震场地,防止地面变形造成直接影响。(2)相同的结构单元应该设计在相同性质的地基之上,并需要采取合理的基础设计。在设计的时候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基的作用,保证以后建筑的抗震稳定性。(3)在我们进行抗震概念设计的时候,对于建筑物的体型应该要求规则对称、刚度变化均匀,防止地震发生时产生形变。(4)强调结构空间的平整性,在竖向上要求确保有足够的刚度来保证整体的强度,在平面上需要加强整体的连接度。(5)在进行抗震概念设计的时候,要对减轻建筑结构的自重,从而减少地基的压力,进而降低传向建筑物的震动性。

3.2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

在高层建筑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时候,要求正确认识高层建筑的受力点,选择合理的结构类型。其在结构方面是一个竖向的悬臂结构,在水平方向的荷载影响要远远大于竖直方向,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其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2)在进行高层建筑概念结构设计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建筑结构的用途和建筑的高度,根据这两个方面进行相应的结构抗侧力体系的设计工作。(3)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时候还应该注意结构布局的合理性,这种结构布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整体建设的稳定性、经济性和施工的合理性,如果不加注意将会造成结构不稳定,出现倒塌等现象。

4结语

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仅要在抗震性、高层建筑中加强概念设计的应用,还应该在基础设计上进行概念设计的应用。在进行概念设计的时候还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应该运用概念设计对计算机所输出的数据结果加以验证,从而有效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作者:苗寅赵伯霖

第二篇

1建筑结构总体概念设计

1.1建筑结构的对称性的重要性

高层建筑体系中,对称性主要是指抗侧力主体结构对称,在平面设计中。一般比较容易实现平面设计中简体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对称。而在竖向结构布置中,无论是那些几何图形还是楼层刚度的相关的变化,对称性都应该是立面设计中最值得考虑的问题。不对称的布置会产生刚度以及强度上的突变,使得竖向的应力集中或者是变形集中,从而导致建筑在中小型地震中遭到了损坏、而在大震时就会面临倒塌的严重后果。对于L型、T型、S型等不对称的平面复杂结构,主要取决于建筑功能和设计风格和方向,但这种结构内部结构的基本对称也是可以实现的,结构工程师会对这样的平面做合理的结构布置。设计结构的不对称除了引起变形不利于抗力承重以外,也容易造成材料浪费,成本增加。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侧移已成为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关键控制因素,建筑平面的形状宜选用风压较小的形式,并应考虑邻近高层建筑对其风压分布的影响,还必须考虑有利于抵抗能力和竖向荷载,在地震作用下,建筑平面要力求简单规则。风荷载作用下则可适当放宽,因为结构整体弯曲变形所引起的侧移与结构体系抵抗倾覆力矩的有效宽度的三次方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不宜建筑宽度很小的建筑物。

1.2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选择

①概念设计应对建筑物结构体系有明确的简图和合理的抗震说明。②设计应对整体抗震能力和重力荷载有一定承载能力和防御能力,不能因为部分结构的破坏而影响整体结构。③结构体系宜具有合理的刚度。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刚度合理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1)主体抗侧力结构刚度过大,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缩短,地震作用加大,结构承受的水平力,倾覆弯矩加大,地基基础的负担加大,此时结构的截面和相应的构造配筋增加较大,不经济。2)主体抗侧力结构刚度过大,势必造成结构所占的面积,空间加大,影响建筑作用,降低建筑平面利用系数,不合理。

2建筑结构的简化计算

2.1科学选用结构方案

科学的结构方案包含结构体系以及结构形式的合理性,要确定结构体系的整体布置、抗震节点设计等。在设计时,建筑师对建筑体要求,材料,结构特征以及地质条件施工技术等做整体评估,并同施工方和业主方协商,简化计算,确定结构,拟定策略,方案结构的初选是概念设计的必选之路,也是切实可行的最简单快捷的方法。

2.2使结构设计经济合理

住宅建筑越来越商品化,作为投资方总是希望利润最大化。由此在结构设计时不仅要满足“规范化计算”,而且还要在安全、符合现行国家规范前提下,从各个环节进行优化设计,多个方案做比较,使最终的成品要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节能节材,降低造价。概念设计通过对高层建筑简化计算,先确定主体抗侧力结构并合理规划楼层结构和截面,再通过电算对概念设计进行深化和精确,这样不仅能节省电算时间,结果也比较准确,从而使结构设计更加经济合理。

2.3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现代基本上采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建筑结构,这样的设计软件较多,往往各类软件计算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设计师不能太依赖软件,而应从实际出发,并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对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并严格按照制度进行。

3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3.1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总图用来正确确定临时建筑及其他设施位置,以及修建工地运输道路和解决排水等所需的资料;一切已有和拟建的地下、地上管道位置。用来决定原有管道的利用或拆除以及新管线的敷设与其他工程的关系,并注意不能在拟建管道的位置上搭设临时建筑。

3.2剖面设计

建筑剖面设计主要解决层高(净高)、室内外高差、垂直交通(楼梯的竖向布置)这三个问题。是建筑师对建筑物内部的处理,结构工程师能够在剖面图中得到更为准确的层高信息及局部地方的高低变化,剖面信息直接决定了剖切处梁相对于楼面标高的下沉或抬起,又或是错层梁,或有夹层梁,短柱等,对剖面的设计能直观的反应设计要点。

3.3建筑基础设计

建筑基础设计不仅与地基相互作用,也牵涉到上部结构的稳定性。要考虑到地区的原始材料,如气候问题,交通、公共排水沟,易燃易爆妨碍人体健康的设施布置等。也要考虑到建筑地域的竖向资料和土方平衡,用来解决水、点管线的布置和土方的填挖,取土、弃土位置,还要考虑到楼层材料和承重力,控制高低层的沉降差很重要,地基沉降量不能过大,过深。依附于天然地基的建筑,低层一般采用双向条形或单独地基,若高低层不分开,应确保地基条件好,或者直接采用桩基,地下室有直通要求或上部结构层数差别大,必须做成整体基础就可采用这种形式。通往地下车库的通道应平行于外壁,便于铺设防水层,也能保证高层建筑的整体连接。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概念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该重视相关结构的概念设计,而不是仅仅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进行设计,充分利用自身的设计经验和实践实际,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专业技能,才能不断提高概念设计的水平,从而提升建筑结构设计的品质。

作者:徐月儿

第三篇

一、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

概念设计作为当前主流的建筑设计方法,展现了当前最先进、最科学的设计思想,结构工程师在进行概念设计时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以整体概念对结构设计进行规划,对于各个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首先,当前我们所使用的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和计算方法中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在一些方面甚至出现矛盾或者说是悖论,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让人难以抉择。比如说在混凝土的结构设计中,有些人是使用弹性理论的方法进行,另外一些人使用的是塑性理论的方法进行,所以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往往出现不一样的结论,所以为了消除这些方面的影响,对于实际的计算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良好的计算方法。另外,对于建筑方案的设计在初期是不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的,结构工程师应该选择最优的结构概念,尽量快速、经济地开展。

二、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运用

(一)结构总体概念设计

1.建筑设计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要注意结构的规则性,指的是建筑抗侧力主体结构要对称。当前常见的对称性结构主要有简体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等。这些结构大多数是对称的,而不对称的那些结构大多数是比较复杂的类型,比如说L型、T型、S型,楼电梯间等,这些建筑物的一侧和另一侧往往是不同的,所以很难实现对称操作。结构工程师从建筑结构的实际布局出发,对于平面的布局、剪力墙的布置等都要进行合理处置,对于结构的刚性和平面的型心进行对称性布局。如果建筑结构不对称程度较大,那么可能会导致较大的变形,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建筑的正常使用,也可能造成建筑物的成本增加。2.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选择(1)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首先,建筑物的梁柱应该尽量将垂直重力荷载最快传递到另一端,竖向的构建应该均匀,避免出现压力的二次转移;其次,对于转换结构的设计应该使得上下荷载传递得更为顺畅;最后,整体抗侧力的结构设计必须使得传递更快连续,压力要均匀。(2)结构体系如果因为其中存在的某点问题而出现失衡的话,整体结构就会丧失稳定的抗震能力。(3)建筑物结构的承载能力必须得到保证,另外还要有很好的变形能力和减缓地震破坏的能力。(4)结构体系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建筑结构的剪力墙结构是保证建筑防震抗震的重要结构,它是抗侧力构建抗震的首要防线,所以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此项问题,在建筑结构底部的抗震倾覆力矩和总倾覆力矩之间的比例为1/2以上,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问题。(5)结构体系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在对高层建筑进行结构设计时有一个重要指标,那就是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刚度合理。其中,如果主体抗侧力的结构刚度太大的话,建筑结构的承受水平力就会变大,弯矩的压力增大,建筑地基的承受压力变大,所以建筑结构相应的钢筋配置压力增加,表现为经济付出更多,是不提倡的行为;另外,如果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刚度太大,就会导致建筑结构的面积和空间范围增加,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的利用效率,也是属于不合理的行为。

(二)建筑结构的简化计算

1.结构安全度的人为控制对于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度进行控制,当前最常见采用的方法是使用电算软件程序进行。在具体的计算中,最好选择那些简单的、有深度的计算方法,那些很繁琐的尽量减少,要又快又好地进行人为方面的控制。2.结构设计的经济合理结构工程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在正式的电算之前要对建筑主体的抗侧压能力及结构布局进行正确的界定,然后才是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深化,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减少结构整体过程中所需的时间,也大大提高了电算的水平与效率,得出的结论也比较科学合理,让人们更加信服。另外,对于结构断面较快地进行结构确认可以大大地加强经济水平的效率问题。

(三)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1.平面设计在对于高层建筑的概念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到,结构的侧移是控制设计中结构稳定的关键元素,在水平位置上如何提高建筑的抗侧压能力是结构工程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他们追求卓越的目标。在对于建筑的水平荷载进行考虑时,平面形状最好选择那些风压比较小的那种,对于建筑周围的高层建筑所造成的风压影响也要考虑到,从整体角度出发看待问题,从建筑物抵抗压力的水平和竖向的荷载压力角度处理建筑平面的相关问题。另外,对于风压的荷载作用范围可以放宽,由于建筑结构的弯曲侧移和结构抵抗力矩的宽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的关系,所以此类方法适用于那些建筑物宽度大的那些建筑类。2.剖面设计(1)竖向传力体系设计①务必要严格注重建筑的高度比。②高层建筑的抗侧力结构刚度,要特别关注刚度是基础到顶层的不断过渡,务必要注意防止在竖向上刚度骤然巨变的情形,为的是防止刚度出现变化,从哪个人导致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减弱。③因为使用不通过引起刚度突变,还有当结构布置改变而要采用结构转换层。④高层建筑在锚固深度上要注意,通过深度和当前需要的布置和相关的设备进行空间的分割,将空间分化为各层,这样可以降低高层建筑的重心,对于建筑物的防震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是当前最常见的建筑模式。(2)竖向形体设计①截锥形。从下到上不断缩小楼层面积阶梯状体型,可以较好地加大房屋刚度。和底部相比,房屋顶部的楼面尺寸较小,就建筑使用功能来讲具有很大的优势。②上窄下宽形。在满足竖向结构的需求后,高层建筑楼身向上根据高度的增加而不断收进与变细,如此一来能够很好地抵御风力的侵袭,减少楼体的重心,结构的稳定性大大增强。此类形体具体有退缩体、削楔形两种形式。上削楔形体的优点是便于抵御地震和风,表现出较强的坚固性。退缩体具有很多种的形式,例如台阶式、截切式、收进式等。③新月形。新月形房屋如同竖向的悬臂壳体,可以较好地抵御侧向力的刚度,如同波形的屋面壳体对抗重力荷载,承受重力荷载的顺序是柱-壳-框架,竖向的壳体抵御侧向荷载,在楼面结构的加劲作用的影响下,壳体可以承受较大的力,新月形的壳体形式可以较好地抵御侧向力以及对称作用。

(四)基础设计概念

建筑概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课内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为教学内容和主旨的课程”。“原理”课程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要化解抽象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难度,就必须把握住“实践性”,也“只有联系实际,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为了更好地诠释和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其活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原理”课程的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把握“原理”的实践性,合理并灵活地运用实践教学方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其并未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看,受课程内容的制约,课堂教学始终是其传统而主导的教学方式;受其课程特点的制约,实践教学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应突出以学生为主导的原则。在此原则下,所有的实践活动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就实践教学的时间、空间而言,可根据条件选择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亦可根据大学生实际,进行有效搭配。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界定为:以学生为主导者、教师为指导者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社会实践活动、微视频制作、小品表演、专题演讲、主题讨论、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方式,从教学空间上分为校内课内实践、校内课外实践、校外课外实践三种类型,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调动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和展现该课程的生命力。

二、“原理”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是作为独立的两个教学环节存在于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互补。在“原理”课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课堂教学,对实践教学方法的选择单一、运用模糊,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致使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教育都未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的手段单一

从“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来看,大多数高校采取了课外实践的方式,校内或校外由学生自己选择,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在社会实践手册中,教师根据实践及论文完成质量评定等级。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受财力、物力、人力、安全等因素的影响,集中的校外实践活动组织难度较大、次数较少,即使组织学生校外参观,大部分也是流于形式无所感触。而分散的实践教学操作性强,但受师生比的影响无法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加上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在论文的写作中敷衍了事,且抄袭现象越发严重。

(二)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缺乏有效互动

从“原理”课教学方式来看,实践教学则是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独立设置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按照实践选题进行实践,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实践手册。实践教学在课外,针对其过程的监管与指导基本在课外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对实践成果的展示与教师对学生实践成果的反馈环节,势必会影响整个实践教学的完整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授课中占主导地位,且在教学中确实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难免会出现“满堂灌”“堂堂灌”“一言堂”的局面。一般院校都以每周3节/1次的节奏进行教学安排,三节课的时间里大量的抽象理论的讲解,容易引起学生的听觉疲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在教学中实际呈现出“相互分离、各自为政、互不干涉”[3]的状态。此外,在“原理”课的教学中也普遍存在重课内理论讲授,轻课内(外)实践的问题。

(三)社会实践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模糊

在高校中,社会实践一般是指由团委、学生处等机构组织学生进行的团委、学生会活动,如暑期社会调研、志愿者活动、参观访问。在“原理”课的实践教学中,也存在着社会实践的环节,学生针对所选主题,在校内外进行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参观访问,撰写调查报告。两者在过程中的相似部分使学生产生了替代感或重复感,进而影响了课外实践教学完成的质量。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厘清实践教学的内涵,即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实践教学、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课内实践、课外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等基本概念的界定不清及关系的混乱。

三、提升“原理”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拓宽实践教学内涵,规范实践教学制度

1.明确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制度准确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并充分诠释实践教学的限度是解决实践教学现实问题的重要依据。根据笔者所明确的实践教学的内涵,在“原理”课的实践教学方案中明确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界限,确定明晰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机制。具体表现在:改变原有单一地以课外实践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以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或者论文作为唯一依据的考核机制,将实践教学划分为课外实践与课内实践两个独立的部分,课外实践可以根据各高校具体的情况确定是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存在,而课内实践则明确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有机地与课内理论教学相结合。因此,要在课内专门设置实践课时,并用明确的制度加以规范,且课内实践的实施与考核要在课内进行和完成,并将学生参与课内实践学习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中的重要部分计入期末的总评成绩中。

2.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实施中的有机统一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实施,理论上来说是独立的两个实践教学方式,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两者是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的。首先,在“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正确地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生活学习中的“智慧”。其次,在“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片面地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绝对对立起来。课外实践时间灵活,无论是自发还是有组织、零散还是集体、校内还是校外,其课外实践的过程都是感性的,可视之为素材融入在课内实践之中;而课内实践因受其时间与空间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可将课内实践中有价值的主题延伸到课外实践中去展开。

(二)丰富实践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依据“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丰富和发展、选择和制定既能够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性,又能够展现其实践性的实践教学方法或者手段。

1.经典著作研读“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能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教师在研读中选出有代表性、可以震撼学生心灵的经典片段推荐给学生研读,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撰写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导,进行展示,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与讨论。读原著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好的方式,学生与教师在经典著作研读、讨论中也实现了教学相长。

2.情景剧表演情景剧的设计与构建,充分体现并实现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主导地位。选取现实社会中的突出问题或者热点事件中结合原理相关内容,通过明确主题、设计构建、创设情境、自主实践、成果展示、作品反馈等阶段开展此项实践教学。例如,在阐述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可以以相声的形式展现一个家庭几代人对于就业观念的变迁,也可以选择以小品的形式展现一个家庭几代人择偶观的变迁。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自编、自演、自导甚至自拍,以情景剧或者DV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不仅“适应了青年人活泼好动的特征,因而也极易激发大学生求新求异的积极性,容易触发他们进行理性思维的兴奋点,从而促使他们带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3.课堂辩论赛课堂辩论赛的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按照教材顺序完整地、体统地传授知识的模式,在辩论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在充分梳理教材的基础上,选出在社会中广受关注的、有争议的、适合辩论赛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班中进行动员、组织、开展、点评。例如,针对“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的观点或者科学技术利弊之辩为例展开课堂辩论赛。此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值得注意的是,总体上,在课内实践知识点的选择上应倾向于学生通过学习较熟悉、素材较多、难易程度较为适中的内容,在组织学生完成实践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务必把握学生主导地位不动摇,把握总结、点评在教学活动完整性中的重要地位。“只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与单纯的理论教学相比,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注入一定能激活思政课的活力,当然可能有程度之别,也需要经验和时间的磨砺。”

(三)因“才”施教,合理开展教学活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原理”课的教学中也不例外。因“才”施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在开学第一周,通过网络问卷等形式对授课班级学生能力与需求进行调研,以此为依据,筛选出适合该教学班的实践教学方案,能够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确定该课堂的教案。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以可操作性以及最大覆盖面为原则,但要绝对避免“多而浅”,而要尽量做到“少而精”。在一个学期中选择完成3—4个方案为宜。在学期初确定小组和人员安排、将3—4个方案分散在每一个知识体系中,合理安排其间隔的周期与课时。总之,在“原理”课程的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实施方案、保障机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既要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准确性与时代性,吃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又要正确认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处理好理论课时与课内实践课时的比例,实现“用新的实践经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感,让青年学生从现实生活和发展的角度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四、结束语

客观地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还存在着诸多充满现实性的困难。就教师而言,首先,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课业压力和科研压力,实践教学期间的指导会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复杂的考核方式也会加大期末的工作量;其次,每个教学班的授课规模也在100—150人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增加了难度。就学生而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普遍不高,能不能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与其他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关系也值得商榷。尽管存在着诸多现实的困难,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上所做的努力可以带来课堂状态的改变,带给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改变,带给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程建设的新境域[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6—22.

[2]靳辉明.关于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8):14—18.

[3]张艳.论思想政治教育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92—95.

[4]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人民日报,2011-05-14(1).

[5]刘淑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辩证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95—96.

建筑概论论文范文第7篇

一、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课堂设计以往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都是以老师讲解为主,虽然多媒体教学已取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但单纯的幻灯片放映模式,纯理论的讲解,让学生上课极易产生疲劳感,不能很好地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设计:1.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加入实践课时,将部分认识实习调剂到概论的教学计划中,这样老师可以利用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工程实例的内容,使学生直观感受土木工程的伟大,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2.互动式教学每一堂课都可以创设一些问题,在老师的引领下,由学生来回答,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3.合作教学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的章节,比如,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可以让学生主讲,老师补充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通过大量查阅资料,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自学意识,也能更好掌握本章知识点,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4.视频教学在课堂中可以放一些视频,比如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塔修建视频,通过视频,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感受土木工程的伟大,帮助培养期专业意识。

(二)改革考核办法传统的土木工程概论考试都是以闭卷方式进行,而且大多是对基本概念的考查,这样容易出现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的现象,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结合本校土木工程概论课堂教学,我认为,土木工程概论的考试可以分期中、期末两次进行,期中重点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期中考试可以采取课堂竞答、当堂计分的方式,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新颖的考试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期末考试可以采取论文或报告的方式进行,题目可以灵活多样,在课程结束时提交。

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因其包含的内容比较宽泛,所以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相对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来共同承担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发挥团队的力量与优势。这个教学团队成员可以由学校专业教师及企业资深人士共同组成,学校专业教师可以主讲各自专业方向的内容,企业资深人士实战经验较足,可以安排做一些专业方面的讲座,以此加深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

三、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土木工程概论是大一新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这之前,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并不多,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迷茫,所以在概论这门课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对学生职业规划设计的指导,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尽早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及生活。

四、结束语

建筑概论论文范文第8篇

高等工程教育的职责是培养品学兼优、有知识、有能力、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中国工程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所取得的诸多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不能忽视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国的高等教育普遍“重科技轻文化”。中科院杨叔子院士曾在广东省科协论坛第41期报告会上疾呼:人文文化关系民族存亡,人文文化可以提高幸福感。杨叔子表示: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文化决定民族的存亡,影响国家强弱、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涵养深浅以及人的思维智慧。信仰缺乏,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如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的“智商高、情商低”的问题;“沉迷网络、游戏、手机控”的问题;“明辨是非能力差、道德缺失”的问题“;缺乏自我约束和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差”的问题等等。究其根源,既有社会的,也有家庭的,更主要的则是由教育弊端所造成。因此,杨叔子院士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非常压抑,原因在于人文文化的缺失。面对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阴暗面、黑暗面,要通过人文教育教会年轻人怎么做人。所以,本门课程就是要在人文和科学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搭建“大工程”知识结构体系,构建系统的工程意识,以教育为载体,以文化为背景,融入科学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观,使科学成为真正能够造福人类的工具,从而在工科院校探索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于一体的“大工程”意识培养模式。本课程一方面通过各工程领域的典型案例,加强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工程认知能力,为后续的实践和创新训练打下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深刻挖掘工程背后的“人文精神”,为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科学实践中树立起闪烁人性光辉的科学精神和崇高的科学道德,从而实现工程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双重“回归”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对其他高校培养融“人文精神”与“工程意识”于一体的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

2.1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按照传统意义,一门课程在内容上应该是系统的、连续的、完整的,授课形式要么为纯课堂讲授(理论教学),要么为课堂讲授(理论教学)加实验(实践教学),要么是独立设课的实验课或实践课,各节课程内容之间相辅相承构成该门课程的内容体系,不同环节、不同形式的合理设置支撑该门课程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构成该门课程的课程体系。但开设的《工程教育》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授课形式上有它的独特性,多环节、多形式、多内容的组合从而构成了该门课程的课程体系。该门课程由概论课、专题讲座、录像教学、参观展板、参观展室以及展厅几大环节组成,随着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经过不断地建设和发展,课程的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从第1阶段(开课之初)的概论课+专题讲座(9大领域)+参观工程训练基地、现代制造工程中心、电子元器件实物展室、计算机实物展室、刀具陈列室、机械原理零件展室以及大学生综合创新展厅+参观11个专题的展板,到第2阶段的概论课+专题讲座(11个专题)+录像教学+参观11个专题的展板(人文教育基地)+参观5个展室、展厅,再到第3阶段的除概论课外,14个专题讲座(包括2次录像教学)+参观11个专题的展板+参观5个展室、展厅的量贩式组合模式,目前实施的则是在第3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各个环节的灵活性,以学生为本,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感兴趣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为原则,每学期精选2-3个专题针对所有专业设置专题讲座+学生调研+成果汇报分享环节,将过去每个专题一次课改为个别专题多次课、多环节组合的形式。

2.2课程内容的研究与实践

因为,工程的、科技的、人文的、社会的教育内容本身就是工程教育的组成部分。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从最初设置的机械、能源、材料、计算机、环境、建筑、电子、机器人等9大领域专题讲座的注重相关概念术语的介绍以及发展史话和发展趋势的这种纯工程教育,通过校内外调研、专家指导、学生反馈以及每个学期的专题研讨,逐步改进,充实完善,目前已形成以注重工程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工程文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充实完善了机械、能源、建筑、材料、计算机、环境、电子、科技的负面影响、机器人技术等14个专题的内容。文献中明确提出要“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此设置了创新单元,通过TRIZ理论的概要介绍和工程中的创新案例,激发大一新生的创新意识,再通过实践环节--学生调研寻找身边的创新案例以及创新展厅的参观,进一步激发大一新生参与创新的热情,引导大一新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协各个创新协会,如航模协会、电子科技制作协会、机器人协会等,继而通过专门的创新训练和参加全国大赛,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

2.3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传统的课程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的灌输,学生被动听讲。基于本课程的特殊性,最初设计了专题讲座加参观展板和展室的教学形式,随着对本课程内涵的理解以及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步改革为量贩式专题讲座、录像教学、专题讨论、展板及展室参观教学等多样化组合的教学模式。在考核上从最初注重考核专业概念和术语逐渐改革为期末考试加平时考核的方式,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听课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情况以及完成课后作业情况等,期末考试为开卷形式,学生要现场完成1篇1500字的针对某个感兴趣的专题的小论文,此外还要回答一定的简答题。期末考试范围主要是讲义、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以及展板上的内容。

但运行实践表明,这些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根本,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目标不具体,被动听讲为主,主动参与不足,没有很好地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文献[4]中强调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要“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为此,本学期精选“建筑与文化”以及“创新”2个专题,设计了任务式学习法,把原来的每个专题1次课讲座分别改为3段式(3次课)。如“建筑与文化”专题,第1阶段(本专题的第1次课),教师按照正常内容进行讲解,下课前布置任务,选择哈尔滨市内18处老建筑,如中央大街的典型欧式建筑、道台府建筑群、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索菲亚教堂等能够代表哈尔滨城市特点的建筑作为项目任务,按照学号进行项目分组(原则上6人1组),每组学生负责1个专题,其中4人分别完成所选建筑的4个问题的资料搜集任务,第5人负责PPT制作,第6人进行时限5min的分享汇报;第2阶段(本专题的第2次课),每组学生分别以这些建筑为载体,利用1次参观课时自已选择时间去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挖掘这些典型建筑的历史、背后的故事、承载的文化,以及在哈尔滨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学生要根据调研情况回答问题、撰写调研报告和制作PPT;第3阶段(本专题的第3次课)学生汇报自己的调研成果,称之为分享课,在分享课上,分别由各组学生选出的1个代表用PPT进行调研成果介绍,教师则进行简单的点评和总结。这样,通过分享课,虽然每组学生只是负责1个典型建筑(群)的文化挖掘,但却在这次课上分享了其他组同学的调研成果。而对于创新专题则设置了创新风暴分享课,第1阶段,讲座结束前布置任务,由学生自行分组进行创意设计的讨论;第2阶段,要求学生自学TRIZ理论,任选6~8种原理试着寻找生活中利用该原理创造的产品,并寻找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TRIZ理论设计1种解决方案,并形成调研报告,用图示展示自己的创意;第3阶段,分享课上每小组用PPT结合报告演示1个创意,也可提供制作的实物。

针对这种任务式学习,教师设计了分享报告的格式和内容,每组学生按照规定内容和格式进行填写,以便于教师审阅、评比和给出成绩。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课程要求是在第1次概论课上教师就交代清楚的,并告诉了学生本门课的考核方式,除了平时听课成绩,每次调研报告成绩占30%,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由其他专题讲座及参观等环节的成绩累加所得)和分享报告成绩组成,每组学生自己进行组内分工,并选出组长1人,每个学生根据分工不同,完成任务中的相应内容,最后选出1人在分享课上进行汇报。每组学生要上交分享报告(《建筑与文化》专题在分享报告上要粘贴1张全组同学在所调研建筑物前的合影),并提交调研报告的电子版和汇报的PPT。根据调研报告及分享报告的质量以及成果汇报学生的汇报质量来评定每组学生的成绩,每组内再根据学生分工及表现的不同来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分工、自己管理来合作完成1项学习任务,调动了每1名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分享报告和调研报告的撰写,锻炼了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分享课汇报,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锻炼了汇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改革实践证明,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己去挖掘某一工程背后的文化,自己去寻找身边的创意,要比以往教师讲授灌输效果要好得多,另外这是大一新生入校后接触到的第1门带有任务式学习的课程,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1个很好的开端,对后续其他课程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分享报告便于规范学生上交的文字材料,便于教师批阅,便于存档管理,与以往作业和试卷相比,分享报告更具有存档和保留价值,优秀分享报告和调研报告可以作为授课教师的案例素材,或作为范本供下一届学生学习参考(本专题的第1次课)。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