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

高校体育教育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1篇

(一)增长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现代社会知识的增长速度呈几何状,作为一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如通过教师教育,掌握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普拉提、攀岩、野外生存等,充实体育课堂教学,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教育,了解一些前沿的营养知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通过教师教育,学会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手段,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和效率等。

(二)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德国教育家洪堡曾提出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观点,并在德国柏林大学实施,促进了德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德国科学家数量和科学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曾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也应成为研究者。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对科研工作很重视,在教师的评职和定级中有严格的科研量化标准,使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很大提升,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科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可以通过教师教育,使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提升科研能力,促进我国体育科学的发展;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的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是指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育应注重实效,切忌走形式。应根据本校实际和体育教师的具体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每名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项,如有的体育教师的专项是游泳,有的体育教师的专项是田径,有的体育教师的专项是体操……,有的普通高校在对体育教师实施教育时,不考虑教师的专项,安排相同的学习内容、制订相同的评价标准,导致有的体育教师不用参加培训教育活动,就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而有的教师经过短暂的培训,根本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教育的积极性。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育应注重实效性,通过教育真正使体育教师有收获,弥补不足之处,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升,而不是单纯为了获得一个证书。

(二)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应调动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积极地进行教育活动,才能真正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贯彻主体性原则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高校出台相应的制度,对体育教师教育提出激励措施,在评职、评优中作为硬性指标,这是外在的动机激发,可以促使体育教师重视并主动参加教师教育活动;最主要的还是内在动机的激发,通过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体育教师认识到进行教师教育对于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地积极地参加教师教育活动,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三)多方面发展原则多方面发展原则是指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育应促进他们多方面发展,既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也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既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也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能力;既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等。

三、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的途径

(一)以国家为主体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是促进教师提高的重要途径,是教师适应当代社会知识更新的必然要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一方面可以使体育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体育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自己的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提高,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倾向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更新,这也是职前培训和职后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二)以学校为主体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要求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培训计划取决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以学校为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校本培训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来讲,非常切合他们的实际。我国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许多体育教师工作量非常大,进行脱产培训,很难实现。实行校本培训,可以边工作边培训,同时也有利于解决体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强,效果显著。校本培训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聘请有关专家来本校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还可以在体育教师内部组织互相观摩,以利于共同进步和提高。

(三)以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个人为主体的自主专业发展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能够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从而促进其自我更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的自主专业发展是促进他们不断提升自我的关键。体育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有多种方式,校本课程开发就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对国家体育课程和地方体育课程进行研究,把握国家体育课程和地方体育课程的精髓;对体育学的前沿理论进行探究;对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调研;对社会的现状进行分析,等等。这一过程对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是一个全面的提升,使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

四、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网络技术;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上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网络技术教学成为突破传统教学的主要特征。随着高校体育课程的不断发展,学生与教师越发重视网络技术对体育教学的成果。网络体育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逼真的情景与形象的画面感染学生,不断探索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在网络体育教学的影响下,促进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网络技术下高校体育教学手段的优化

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程具有形式与内容上的不同,体育课程除了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体育技能知识外,还要增强学生的体质与综合素质能力。一般来说,体育课程的活动场地主要在室内体育馆、室外足球、篮球场,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与实践性。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过于侧重学生的体育考核成绩,在教学方式上缺乏灵活性,为此,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某项体育课程的基本动作要领时,学生常无法真正掌握。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引入网络技术教学是时展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可及时并有效地解决相关的问题。在网络技术教学的影响下,体育教学形式与手段均得到扩张与优化。

二、网络技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运行模式

1.远程教学模式

远程教学模式可通过网络技术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随着我国对远程教育资金的投入与建立,我国各高校已成功建成远程教学平台,并已进入中级发展阶段(通过运用无线移动通信、计算机媒体等虚拟技术运行),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可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同时,学生在体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会通过网络虚拟技术传输给教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与管理。

2.Web课件教学模式

Web课件是囊括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元化的网络体育教学课件,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课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课件上进行搜索,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能动性,促进学生体育个性化的全方位发展。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方便携带、实时性的优势,能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选择相应的体育课程进行学习。

3.Think-Quest网络学习模式

Think-Quest网络学习模式在我国目前属于上升的发展阶段,是一种具有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查询相关的体育资源,并通过学习来提高对体育知识的认知,继而丰富课程资源内容。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可自主创建网页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三、体育网络教学的优化策略

1.建立学习网站与线下学习小组

高校体育学习网站的建立应以促进学生交流与学习为前提,保障网络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可将体育项目的课程,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健美操等通过学习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展现给学生观看;同时,还应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点击在线记录评价学生网络体育学习情况,让学生通过网络体育学习网站的建立提高身体素质与学习实践能力。为增强学生间的沟通学习,网络体育学习网站还应建立线下学习小组,根据学生意愿或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让学生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学习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体育技能。

2.增强与完善网络体育学习平台

在网络体育建设方面,应加大资金建设与管理力度,优化网络体育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完善的网络体育学习空间。为保证网络体育学习平台正常使用,在高校中应积极推广或向学生进行相关信息的宣传,并由专业网络体育教学教师通过课堂讲座、举办活动等方式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体育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拓展网络体育教学资源的共享范围高校可与其他高校共同搭建体育教学资源共享桥梁,将各高校之间不同或优秀的体育资源进行相互利用,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为学生学习体育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还应组织培训增强各体育教师掌握网络体育教学的操作能力,继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课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优化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因此,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教师应摒弃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结合时代的发展,引入网络技术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增强体质为前提,将网络技术的应用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关海涛,薛兴华.高校体育教学中差生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7(4).

[2]方芳.激励式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7(26).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3篇

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教育出现的问题,采用针对性的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主要研究分析方法有:①文献资料法是将与现代教育技术和高校体育教育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从整理的资料中获取本文研究问题的相关理论或实践成果。②专家访谈法是直接针对本文研究的命题,直接或者间接(电话或者邮件)对这方面的单个权威专家或者专家组进行访谈,从与专家访谈的结果中总结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并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这些问题中去,解决实际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弊端。③系统分析法是将系统论的内容应用到本文的研究中去,世界上的事务总是有其独立性并物与物之间也有其特定的联系,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有其各自的独立性,相互之间也有特定的联系。系统分析法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分析,并针对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教育改革中去提出了一些具体合理的方案。④比较分析法是对两个或者多个相近的事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比较,从而得出普遍的规律和方法,本文对过国内外与现代教育技术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相关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比较,得出现在对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用的清楚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可得出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高校体育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是改善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效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以下好处: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高校教育中去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处于一个资源高度充裕的全新的环境中,迫使老师们去学习,为自己充电,只有这样才能够应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才能够掌握先进的操作技能,实现教学方式和自身角色的转变,为学生提供接触更多知识的机会,也为老师提供了能够展示自己的更大的舞台,使老师有压力去不断自我改善,克服教学中的不好的习惯,能够节省老师大量的重复劳动,使老师能够有更多精力去创新,去发掘更有效的教学方式。②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使学生处于一个全新的资源充裕条件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等问题。③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新时代最急切的需求,信息时代的到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学生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认知到更为广泛的指示,利用各种各样的先进的信息工具涉猎到更广阔的空间,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年,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但很多高学历人才仍然严重缺乏创新思想,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体育教育改革中迫在眉睫,我们迫切需要有新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思想,本文提出了典型的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去的体育教学模式:①将多媒体应用于多媒体教学。这种应用投影仪、音响等设备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潜在地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②学生利用网络探讨式学习。学生在特定的局域网中进行有组织的相互交流,这种组织模式中学生成为了绝对的主体,老师负责学习任务的通知和设计,学生在局域网中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果,也可以将未知的题目通过网络反馈给老师。③应用多媒体的个别化教学。在此模式下,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软件来进行学习,老师的职责是软件的设计和编写,此模式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能够按照符合自己的进度合理安排,制定符合个人的学习计划。④虚拟现实相结合教育模式,在此模式下,学生主要是在设定的虚拟平台中进行自主的探索式学习,虚拟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体育动作,有益于学生正确规范地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并且学生可以在虚拟平台中多次重复操作,有利于学生对动作的重复训练。⑤利用网络远程教育模式。此模式主要是利用网络传递学生学习的信息,从传递的信息中学习新知识。

2结论和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体育能力;大学生

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按照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大纲要求,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教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如今国家大力倡导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且根据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是一个互动活动的过程,是需要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在教授学生正确的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身体锻炼方法,培养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意识,养成终身科学锻炼的好习惯。体育能力是指在完成活动时所体现出来的身心统一、协调配合的能力,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才能,表现在身体活动过程中,是由知识、技能、技术和智力等所构成。就是指能够成功顺利地完成一系列身体活动的实践。

1影响体育能力形成的因素

1.1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影响

1.1.1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设置的影响

传统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中,由于大部分的教师受到了教学课程目标和设置的制约,欠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方法和手段。虽然学校已推行选项课模式,但在课堂中还是强调整体性,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体育能力。强调体育教育的“育体”功能,忽视体育的“育心”功能,重视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参与身体锻炼,养成终身科学锻炼意识的培养。

1.1.2体育课程评价存在问题

现代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内容有方法有组织的知识传承系统,评价则是整个教学系统的闭合环节。自高校体育教育各项纲领颁布以来,,虽然体育课程评价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对评价改革理论的理解尚存在一定认识上的模糊,为评价而评价的情况普遍存在,因而在体育学习上对于大学生体育能力高低的评价不够客观,对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缺乏针对性。

1.1.3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保证贯彻体育教育教学大纲、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核心要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的体育教师应该是不仅仅拥有体育专项能力的人才,还是知识能力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体育教师不再只是体育技能和技术的传授,更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指导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2社会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影响

1.2.1对高校体育的认识存在问题

社会教育对高校体育的认识存在着一些问题。理论上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中重智轻体现象一直在社会中存在,在社会固有的观念中体育没有处于理论上应当处于的重要地位。在高校中很多学生并不重视体育,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只是将体育成绩达标作为自己学习的目的,并没有将体育锻炼看成是提高自己身体素质的必要手段。从而制约了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的体育能力没有充分的展现出来。

1.2.2体育活动的普及化不足

社会体育活动也可称为大众体育、国民体育和业余体育,一些发达国家把社会体育活动的普及度作为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但是,在我国社会体育活动的普及性还比较低。有关资料表明:从年龄特征上来比较,美国青少年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普及率为90%,而我国的普及率仅为41.1%。社会体育活动普及性的差距与国家的经济水平、公民的文化素养以及社会不完善的体育体系都有着一定的关系。

1.2.3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存在不足

良好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以及培养大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必要物质保证。在有一些学校,由于缺乏锻炼的场地,很多学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体育能力的机会,只能通过每周1-2次的体育课来进行锻炼。因此,场地因素也对学生的体育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需要国家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加强学校体育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大众体育建设。

1.2.3家庭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有责任让学生接受体育教育,为学生创造体育锻炼的机会。虽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很多学生的体育能力存在明显不足。要想明显提高公民的体育能力,家庭体育锻炼观念是必不可少的。

2高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原则

2.1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高校体育教育中需要结合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有步骤、有目的的采取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不仅在要教授学生体育理论知识,还要根据日常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理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目的。

2.3终身体育原则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着变化。面对人们日益提高的体育需求,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经成为社会体育的新潮流。高校体育更应该以终身体育为原则,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把终身受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3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措施

3.1转变高校体育培养观念,提高学生体育意识

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如何适应未来个人发展的需要。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了学校教育要由应试教育模式更改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模式上来。高校体育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文件要求,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弘扬学生主体地位,向学生教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学生主动学习体育和锻炼身体,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3.2修订教学大纲内容与要求,加强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学习

在高校体育教育和实践中,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与要求与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大纲的修订要充分考虑到现代大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和习惯,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以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新教学大纲的改革和修订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多选择一些难度较小且容易开展并受学生喜爱的内容,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以满足学生提高体育能力的需要。在加强学生体育实践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体育基本知识的学习。大学生是成年人,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思维,是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佳时期,体育基本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提高体育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修订教学大纲时,高校体育应当安排一定的体育理论学习时间,以保证学生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3.3增加高校体育教育与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多样性

增加学生体育课时时长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从时间上保证学生将体育课中所学到的内容理解并加以练习,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增加的基础上,扩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领域,做到多种渠道培养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在课外体育时间,学校让学生担当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何种体育运动,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在课外体育时间学生担当了组织者与参与者,在提高体育能力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

3.4优化体育评价标准体系,激励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国家制定了很多的纲领来要求与激励学生体育锻炼,有《体育课考试标准》、《锻炼标准》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这些标准在高校中由于实际应用难度大、结构复杂等问题所以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很多高校实际实施的教学评价都低于国家公布的评价标准,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及格的成绩,其中也包括了很多体育能力并不是很好的学生。这样的标准并不能很好的来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也就不能落实新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所以,高校需要在国家制定的评价体系上,建立符合素质教育并且可以贴合自己学校学生特点的评价体系,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充分的展现出自己的体育能力。所以,优化体育评价标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涛.试论高校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培养[J].群文天地,2011,20:155.

[3]武东晓.高师体育教学对师范生组织能力培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4]韩新君.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06(1):52-54.

[5]虞荣娟.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80-83+87.

[6]吴洪革.关于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9(6):41-42.

[7]师富春,周月红.浅谈大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184-186.

[8]宋振镇.论篮球运动对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2):85-86.

[9]刘卫红.培养学生合作运动能力的探究[J].成才之路,2015(29):34.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终身体育;高校体育;体育教学

在国家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中,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仅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反映这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及文明程度。就体育的传播路径来看,高校是体育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帮助人们获得体育技能、树立体育意识的重要路径。由此可见将终身体育纳入高校体育教育,则可以帮助人们获得体育技能,帮助人们树立体育意识,这是实现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路径。

1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与体育改革相伴而生,指人们终身都在接受体育教育,并同时进行体育锻炼。①具体来讲,终身体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指从生命的开始至生命的结束,终其一生都在进行体育学习,都在进行体育锻炼,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体育已经成为生活甚至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次指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体育系统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们随时提供参加体育实践的机会。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体育思想,终身体育的形成基础来自两个方面:首先,终身体育是人自身发展的基础。②人体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都要经过三个时期,即发育时期、成熟时期、衰退时期。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们的体制,增进人们的健康,因此对人体发展的各个时期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不同的人体发展时期,体育锻炼的方法、锻炼目标均有所差异,可以说人的一生都伴随着体育锻炼。其次,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③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多数人的身体均处于亚健康状态,精神过度紧张,由此造成社会文明病经常发生,如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症等。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又是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因此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必须不断增强人们的体育意识,加强体育锻炼,提高生活质量,这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2“终身体育”思想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必然性

国家现代化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但一个国家的发展后劲并非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而是以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基础。而人力资源的评价标准并非以数量为准,而是以质量论英雄,以同龄人的智力、体力、劳动劳动效率为评价标准。从人力资源的来源来看,高校是其主要的输送地,由此可以说人力资源的质量与高校的教学质量呈正相关关系,高校的体育教学在人力资源的心智、智力、精神等开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逐年提高,这些都是人力资源发展的结果,而由人力资源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必须充分、长期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而这些又都是以人力资源的健康体质为前提的。要想拥有健康的体质,就必须进行终身的体育锻炼,进行系统的、长期的体育锻炼,这样才能获得健康的体质,进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已有统计资料表明,④在我国大学毕业生中,毕业后仍能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群体中,男生仅占比12.5%,女生比例曾更低,仅占到7.5%;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或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体中,男生占比高达87.5%,女生占比则高达92.5%。此外还有统计资料表明,⑤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在所有行业中屈指可数,仅为58岁,明显低于全民平均寿命的72岁;这其中还有约32%的人在40~50岁去世,约有25.9%的人在50~60岁去世。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也发现,进入三年级后,能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数量明显减少,而进行系统化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则更少。从实际情况来看,今年高校大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则逐年提高,这些现象说明目前以体育竞技为基础高校体育教学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并不能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教学弊端。一直以来,高校体育教学仅注重学生体育技术、体育技能的提高,并未将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致使学生体育意识淡薄,体育兴趣较低。这种教育方式过多地强调纪律性,要求学生一味地进行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着学生的个性。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相关的体育锻炼方法,掌握相应的技术,并未真正体验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更无法养成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鉴于此,指导并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及体育技能,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3“终身体育”思想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高校体育教学的实现形式是课堂教学,这是高校体育教学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基本路径。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精神,还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进而增强学生体质。高校是我国开展群众体育教育的基地,更是群众开展体育运动的重要场所。对于学生来说,高校也是其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在进行体育教学和培养合格的体育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所指出的,我国全民健身以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为发展基础,学校的体育卫生教育更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这就为终身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中学的体育教学相比,高校的体育教学具有明显的社会性,高校学生的体育兴趣应当以社会的体育需求为基准点,体育项目的选择更加趋近社会化,具有明确的体育学习目标,强化进行体育学习的动力,进而保证学习目标、学习动力的持久性。由此可见,终身体育思想更加符合高校学生未来竞争的需要。

4“终身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4.1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需要,高校体育教学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教学的模式。目前,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应当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这不仅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要求高校体育教学者转变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如在网球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当以仅以学生课堂网球竞技成绩为学生课堂成绩评价标准,还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全部过程纳入考评范围,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其次,体育课程的设置应当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学以致用,如对于机械制造、维修技术等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体育锻炼的重点应当以锻炼手腕、躯干的力量为主,这样才能满足其职业需求。

4.2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

高校体育教学以转变学生的体育意识为基本出发点,这是现代体育精神发展的需要。⑦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对象为大学生,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主要还是有赖于高校的教学质量,这主要还是反映在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上,因此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者。为此,高校体育教师首先应当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注重现代体育理论与专业体育思想的传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在业余时间,高校体育教师还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阅读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榜样的作用,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4.3实现体育项目的自主选择

在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其内容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设置方法,全面统一安排教学内容,致使整个一届的学生都共同上同一门体育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影响课程教学效果,还影响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这种课程设置方法还使得课程与实际脱轨,缺少时代气息,难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为此,应当转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重新划分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发展多样化的体育项目,遵从学生的意志,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进而提高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热情。

4.4实现多元化考评方式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明显增加。核心目标的增加,必然导致考评方式的变化,以往单一的考评方式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教学效果,无法将更多的教学元素纳入考评范围,为此应当采取多元化的考评方式,实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体育教学并非仅是一项简单的体育活动,在实际教学中还会受到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心理素质等,这些不确定因素又无法通过量化指标进行评价。如果高校体育教学缺少这些指标,那评价结果将是不科学的、不准确的,为此必须保证评价效果的多元化,为今后教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5总结

终身体育的实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确立,可明显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此外,高校体育的教学模式也开始发生转变,教学观念开始转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还帮助学生树立了体育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实现了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还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注释:

①方军.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J].商,2014.11(11):281-281.

②龙专,罗敏.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育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2(2):131-131.

③王雷涛,冯超.高校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探析[J].才智,2014.1(1):156-156.

④刘译文.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终身体育教育[J].亚太教育,2016.1(1):110-110.

⑤吴俊.高校体育如何贯彻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7(14):108-108.

⑥张铮.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育体会探讨[J].才智,2014.9(19):68-70.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均衡;高校体育教育;困境;路径

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调整的重要取向,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所有学生实现均衡化的发展。教育均衡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大视野、大格局的教育发展理念,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合理调配和使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促进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必须在当前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着力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1教育均衡发展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新要求

教育均衡发展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需要高校体育教育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化配置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将自身发展引向更高特色、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新要求。

1.1均衡发展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体现独特性

经过几十年的长足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已经逐渐形成,每一个高校由于层次不同、受不同的历史文化影响以及地域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反映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同样如此,这些不同之处应该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特色发展的重要起点,因为均衡发展并不等于绝对化的平均和同步,而是要在保证底限平均的基础上的差异均衡,因此在当前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各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力求体育教育的特色化发展,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2均衡发展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彰显优质性

优质性即更高水平的教育,这是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当下,各高校应充分意识到体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享受到更高水平、更为优质的体育教育。

1.3均衡发展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保持动态性

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需要保持特色化发展,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不断地保持创新性特色,不断根据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来对现有的教育环境以及各种限制性因素进行突破和超越,保持不断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还必须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相联系和有效衔接,从而从整体上体现学校办学的特色性和动态性,从整体上提高办学质量。

2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在教育均衡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持续改革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育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着力提升体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以及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发展中面临着较多的困境。

2.1体育教育观念滞后,体育教育的文化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面临诸多困境,首先体现在体育教育的理念还相当滞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首要的就是教育体制尚未完成转变。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都围绕着“分数”这一指挥棒来进行,学生本就寥寥无几的体育运动被更多地打上了分数和成绩的烙印,体育运动更多地和枯燥的体育课以及相对被动固定的体育考试联系在了一起,几乎很少有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收获乐趣,获得成长。而这种观念和习惯也随着学生的升学被带进了高校体育教育中,因此想要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完成体育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有效培养高校体育教育良好的文化氛围可谓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2.2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滞后,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以及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这对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一些高校体育教师存在着专业化发展滞后、综合素养不高的现实状况,难以有效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这是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却又难以有效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

2.3体育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新时期体育教学需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长,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已达3700万人,居世界首位,高校毛入学率达到37.5%,是1978年的12.3倍。如此多的高校大学生一方面促进了高校体育教育的长足发展,但也使得高校体育教育的硬件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许多高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场地、器材等难以满足体育教育的需要,更不用说满足高校师生体育娱乐休闲的需要,这种情况在一些地方高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由于迫于教学评估等现实性压力,许多高校在硬件投入方面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体育硬件建设,导致硬件资源匮乏成为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影响高校体育教育长足发展的桎梏之一。

2.4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发展相脱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社会休闲化和体育生活化已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育应更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体育素养的培养,要想在学生完成学业后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就要积极与社会体育相融合。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仍较多地注重竞技和体育技能的培养,学科中心意识仍在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中占据着主流地位,难以有效适应新时期体育生活化和休闲化的发展需要,这是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应着力改善的重点方面之一。

3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有效突围的路径分析

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较多的困境,如何有效寻求突破路径,实现教育均衡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之一。笔者以为,教育均衡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当前面临的困境为突破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成功突围。

3.1转变体育教育观念,树立科学、正确的体育教育观

教育均衡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要想真正突破现有的发展困境,实现成功突围,首先必须转变现有的体育教育观念,努力树立科学、正确的体育教育观,从而打造良好的体育教育文化氛围,这是教育均衡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积极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则需要高校管理者、师生的积极努力和相互配合。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除了需要继续花大力气改善高校体育教育硬件设施,努力解决高校体育教育现存的场馆不足、健身器材紧缺的问题以外,还应积极制订各种激励措施,如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积极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机制等等,努力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激发其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则需要努力在体育教育的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改革与创新,努力塑造积极向上的体育锻炼氛围,这是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3.2多方入手推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教育均衡发展以及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正从数量向质量需求进行变化,这要求高校以及体育教师从多个方面入手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均衡发展下的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需要。笔者以为高校教师可以从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强化自身教学反思以及组建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等几个路径来实现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例如立足于体育教育实践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从教师个体反思到团队反思来提升反思实效,积极组建和参与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等等,这些都可以有效地推动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高校也应为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例如组织高校体育教师职前职后培训、深入推进高校体育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等等,努力为高校体育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

3.3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应积极增加投入,改善高校体育教育硬件水平

体育设施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依托和载体,也是衡量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内容之一。针对当前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受制于体育设施严重不足,无法有效满足师生进行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的体育教育工作,有关教育部门及高校自身应积极努力创造条件,增加高校体育硬件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尤为重要的是要努力变革当前高校体育经费现行的行政性的控制模式,给予高校必要的自由和空间,有效改善高校体育教育的硬件设施和水平。

3.4积极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与交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自身健康的不断重视,体育已经越来越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中去,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也日益增多,体育生活化与休闲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不能再囿于以往的竞技性和技能性,而应不断走向深化和开放,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体育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理念,积极促进与社会体育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为教育均衡发展下的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寻求新的外部支持。

4总结

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紧随时展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积极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为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靠推助力。

参考文献

[1]吴洁,王欣.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缺失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7).

[2]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

[3]熊凤枚.浅谈高校体育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8).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7篇

1.1“术科”课程理念滞后

1.1.1教材与课程内容缺乏先进性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更新,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无论是在具体课时安排上还是重视程度上,都处于从属的位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着“术科”的教学质量,而“术科”课程的自身魅力也吸引着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1.1.2课程评价缺少多样化从评价形式看,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重视群体甄别不重视个体提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而忽视过程性评价。从评价主体看,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评和互评。

1.2缺少政策扶持

1.2.1对“术科”精品课程建设重视不够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高校体育院系对精品课程建设也加大投入力度,然而对“术科”精品课程建设重视不够,精品课程建设不够重视,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需要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从现有的部级、省级、校级“术科”精品课程建设情况也反映出对“术科”精品课程建设重视不够。1.2.2经费投入不足虽然有些高校制定有精品课程配套奖励政策和建设补助支持经费,但迟迟不能到位或不能按比例兑现。比如,有些高校虽然对获得部级和省级的精品课程制定有1:1配套建设经费的政策,但是落实不能到位,影响了精品课程的维护和更新,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1.2.3缺乏合理的用人政策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人员的合理配置,不仅包括教师的构成,也包括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的参与。如何组成结构合理的课程建设团队需要政策的支持。然而,由于缺少用人政策无法选用合适的人才组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比如,课程负责人在调配人员、使用人员上没有自主权。因此,制定相关的用人政策对“术科”课程建设也十分重要。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策略

2.1明确指导思想,树立先进理念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未来社会的变化需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必要从社会进步、学科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及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创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的“术科”精品课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加强“术科”课程的改革、创新和整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强化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开拓创新,适应社会的现代教育理念;努力达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的。

2.2创新课程体系,实施整体改革

课程体系是体育教育专业“术科”建设的核心,只有创新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特色,才有可能成为优秀课程。只有通过研究国内先进的“术科”精品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充实先进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评价模式,从整体构建,才能达到促进“术科”课程建设。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目标设定不能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主要目标,更不能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应当从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向整体教育观转变。密切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和全民健身活动创编教材。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一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内容直接影响到将来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人才的知识结构。

2.3提高综合素质,锻造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制约“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通过自身培养、人才引进以及合作共享教师资源是加强师资力量的有力办法。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培育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培养教学名师担任“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负责人,整合教师资源,配置合理的年龄、知识结构和数量的人员,组成教学团队。通过引进人才、特聘教授等措施,提高师资队伍力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2.4加强政策扶持,推动课程建设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基础教育

2011年,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吹响了新一轮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号角。高校体育教育向来是培育基础体育教育人才的摇篮,是产生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工作母机”。然而,从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到现在,改革的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的对接脱节,未找到两者合适的切合点。这也将成为影响基础教育体育教师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结合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的现实情况,探讨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对接的有效途径是极其必要的。

一、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对接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各项专业能力与水平,培养一批面向基层教育的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然而,由于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受到旧大纲及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如过度重视体育竞赛成绩,学科体系不完善等,导致体育教育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特别是与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培养“运动员型教师”。这种教学培养目标过度强调培养体育老师某一项运动项目的能力,而忽视了本科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既精通一项专项运动,又对各个运动项目、运动技能都有初步了解的“复合式人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的设置要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具针对性,课程体系庞杂,专业化程度较低。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等科目多是宽泛的理论知识,脱离中小学基础教育实际,既无对中、小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又无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学情的分析,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工作。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过度注重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知识面比较狭窄,无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对厚基础、宽口径、全方面发展的体育人才的需求。

(三)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依旧是以“填鸭式”“仓储式”教学为主。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常规方法一般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不具针对性、创造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及积极性。同时,教师对学生各项技能的掌握程度比较注重,忽视了学生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学习项目技能单一,专业水平不高

一方面,大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步入大学前学习体育的时间短,练习次数少,运动技能掌握不全面;另一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由于自身条件有限,无法选择两个及以上专项进行学习,且大多数学生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不注重个人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提高。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体育教师的教学要多样化,因此,对体育教师的项目技能要求就更全面,且中、小学的学生大多心智未健全,学习方式主要以模仿练习为主,假如教师的示范不标准或错误,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体育教师的项目技能、专业水平是衡量体育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体育专业培养的关键点之一。

(五)高校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有效交流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一直存在缺乏沟通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两个方面。例如,在理论研究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小学体育教育多研究小学体育教育问题,初、高中体育教育多研究初、高中体育教育问题。其研究的立足点均从自身出发,几乎未从整个体育教育的发展视角来研究问题。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高校一般也只考虑到了自身的师资力量、场地因素、地方特色资源,同时结合其他高校的课程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却忽视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结合中小学体育人才需求特征。

二、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对接的策略

(一)明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体育教育人才。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应与时俱进,以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另外,注重与基础教育的实际相接轨,协调发展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技能、教育理论、科研能力,且加强实践能力锻炼。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应更加明确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全面思量中、小学的人才需求,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二)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其与受教育对象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就业等密切相关。基于此,笔者认为完善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且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首先,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在强调体育教育专业技术的基础上突出师范性,同时,重视体育教育类课程的作用,培养学生教的能力。其次,结合中、小学体育人才需求及高校自身资源特色,删减不合时宜的课程,增添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体系。再次,与时俱进,在当前体育产业人才缺口巨大的市场背景下增加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的课程比例。最后,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重。

(三)改变教学方法手段,适应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活动有着很大的区别,每个学生的先天身体素质、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参差不齐,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时未考虑到这些,将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降低。优秀的体育教学方法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欲望,营造一个和谐欢快、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课带来的快乐与幸福。同时,随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进一步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更提倡启发式、情境教学式、案例教学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注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多于第三学年下学期或第四学年上学期以集中实习的方式进行,时间大概为2—3个月左右[4]。这种教育实习的时间较短,未能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的体育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等方面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笔者认为,学生在大一至大四学习期间,应尽可能多地去中、小学参加见习、实习等其他实践活动,而不是仅通过最后某一阶段集中的实习。一方面,这有利于学生及早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发现自己与一名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差距,并进行努力。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的学生和中、小学体育教师沟通加强,有利于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合作关系的建立。

(五)建立高校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交流机制,促进相互学习

为提高基础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相关教师可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全面了解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可深入中、小学课堂进行观摩和研究学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可邀请知名度高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担任教学技能比赛、师范生技能大赛等活动的评委;高校体育教育教师可定期邀请中、小学体育教师到高校举办主题讲座等。通过不断的沟通和交流,双方相互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彼此的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对接。

参考文献

[1]谭祝平,黎文普,秦小平.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对接的背景、现状、困境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2):83-87.

[2]肖威,江玲,吕新颖,等.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681-1682.

[3]伏小亚.宁夏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对接研究——以体育“教师教育”学科教学课改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105-106.

[4]崔哲雄,张晓菲.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13(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