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补助金论文范文

补助金论文范文

补助金论文

补助金论文范文第1篇

第一、创建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工作。2011年初,经省、市残联推荐,我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开展阳光家园示范创建活动的10个地区之一,并与中残联正式签订了阳光家园示范区共建协议书。我区以“覆盖、多元、规范、特色”八字为方针,以创建工作为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平台深入实施,开创了创建工作崭新格局。目前,已建成阳光家园8所,其中1所被授予全省“阳光家园计划”2009-2011年首期绩效考核优秀机构称号,5所被评为全市星级阳光家园。全区托养残疾人1681人:集中托养200人、居家托养1481人。

一是坚持四个纳入,强化创建保障。坚持纳入重要议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区直相关部门和11个街道均为成员单位。区委常委会、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区政协主席会专门研究创建工作。我区制发了《创建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实施方案》,强化组织、财力和政策保障。坚持纳入整体规划,在前期制定《2009-2012年残疾人托养服务四年发展规划》上,又将残疾人托养工作纳入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坚持纳入财政保障,将阳光家园建设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制定出台《阳光家园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效用。坚持纳入绩效,将相关规划和方案确定的创建任务,每年通过量化分解纳入当年区级绩效管理考核体系。

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服务网络。立足政府主导阳光家园建设,统筹制定全区阳光家园建设计划,着力明确责任分工、整合社会资源,区、街、社区三级托养服务网络的基本框架初现雏形。引导部门配合阳光家园建设,积极督促各相关部门主动运用本部门、本系统的公共资源和关系网络,围绕阳光家园创建工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形成了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动员社会参与阳光家园建设,各相关部门和街道充分发掘本辖区、本领域的社会资源,通过广泛发动、重点引导,走出了一条齐抓共管、整体驱动的托养服务新路子。

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力求全员覆盖。我区按照多渠道、宽领域、广覆盖的要求,针对重度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现实需求,因地制宜、因类施助,成功探索出了多种托养服务形式,基本满足了全区残疾人托养需要。

四是加强规范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为了保持托养机构的旺盛生命力,我们在扎实推进阳光家园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为阳光家园的后续管理走入常态化、长效化轨道夯实了基础。

第二、康复工作。实施残疾人家庭康复服务,为全区170名重度残疾人实施家庭康复服务;为3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无障碍(辅具适配)服务,并建立3户全市样板房;继续实施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24人,其中新增儿童13人;为残疾人免费配发残疾人辅助器具20余种、231件、价值3.5万余元;组织白内障患者义诊免费筛查一千余人;开展精神病防治工作,对30名低保边缘户精神残疾人实施基本药物救助1.8万元;为全区30名重度精神残疾人按照每人3600元标准提供住院补贴10.8万元;组织180余名精神残疾人及其家属在“精神卫生日”期间,参加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展的义诊、赠药、咨询活动;举办2期康复服务培训班,培训康复工作人员136人次。全年重点项目康复846人次。

第三、就业培训。全年培训残疾人395人次,其中自主创业培训29人、岗位技能培训366人次。同时对我区学习汽车驾驶技能培训的29名残疾人给予补贴2.9万元。

安置残疾人就业176人,其中帮扶残疾人自主创业11人。区残联、区人力资源局、区财政局联合行文《关于规范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分管区长程宏刚为组长、理事长周华为副组长的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公平公正和择优上岗原则,选聘了130名残疾人从事公益性岗位,区人力资源局对他们进行3期业务技能培训。

在全市阳光助残创业行动“创业计划书”大赛中,我区有20名残疾人获奖,其中特等奖1人、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7人。我区残疾人孙林被评为第二届市残疾人“十佳创业之星”。

第四、社会保障。全年定额补助303万元:为一般残疾1675户、1737人发放定额补助金124万元,为重度残疾1443户、1499人发放定额补助金179万元。全年对享受低保的634户、641名精神残疾人给予药物补助76万元。对就读中专以上的258名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学费补贴32.6万元。落实市政府实事,为全区810户听力残疾人免费安装闪光灯门铃。为290名严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残疾人购买居家服务,区残联与家政公司签署了服务协议,社区残疾人协理员、劳动保障员负责对第三方家政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定期检查,家政工作人员的薪酬与服务质量挂钩,真正达到为残疾人服务、办好事的目的。同时,区残联还开展了夏送清凉、冬送温暖活动。

第五、宣文工作。“七一”前夕,我区举办了“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向建党90周年献礼大会”,将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以穿插互动的文艺表演和宣传表彰等形式,有力地展现出来。省、市残联领导和区四大家领导及全区70多个区直单位、街道社区、残疾人代表近600人参加大会,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得到省、市残联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残疾人董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我区广泛弘扬董明助人为乐精神,相应成立了董明志愿者服务总队,为辖区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区残联全年在日报、长江日报等媒体上稿40篇次,其中省级以上10篇次。上报省、市残联信息计45条。

我区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全面启动,在市体育馆设立残疾人乒乓球、羽毛球综合训练基地,在市第一聋校、省体育局崇仁培训中心设立残疾人田径、游泳等综合训练基地,在韩家墩街阳光家园设立残奥会项目---残疾人硬地滚球训练基地,形成训练项目齐全、训练网络完善的残疾人体育训练工作体系。建立了每月一次的长效训练机制。竞技体育结出硕果,残疾人江佳蕾在第八届全国残运会上,勇夺羽毛球听力残疾组女子双打、男女混合双打两项金牌和女子单打银牌。区残联还多次组织残疾人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受到残疾人群众广泛好评。

第六、信访维权。全国助残日期间,区残联与区司法局组织律师到现场,为130余名残疾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现场解答残疾人并发放宣传册。区法援中心坚持律师在残联办事大厅坐班法援服务制度,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对贫困残疾人法律援助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为维护全区残疾人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证。区法援中心全年为320名残疾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受理案件80件。

我区为4698名视力残疾人和下肢残疾人办理了乘车IC卡;对以机动燃油轮椅车为代步的下肢残疾人给予燃油补贴455辆,2009年、2010年两年补贴17.7万元。

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切实做好残疾人群体维稳工作。今年市委、市政府将残疾人代步车非法营运治理纳入全市治庸问责承诺解决的十大突出问题之一。时值纪念建党90周年、辛亥首义革命100周年和市、区换届,非常时期需要采取非常举措,区残联通过健全机制、夯实基础、强化责任,全体干部职工以大局为重、以工作为重,顾大家舍小家,实行全员信访,保障信访维稳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护了一方的和谐稳定。

全年,区残联共接待残疾人来信来访305人,其中来信16件,回告率100﹪,省交办件1件,市交办件12件,区交办件3件,办结率100﹪。全年无一起进京上访、集访事件发生。

第七、组织建设。2011年是市残联确定的全市残联系统规范管理年。区残联以此为抓手,狠抓队伍建设,在全市各城区残联中率先开展了创建市级文明单位活动,进一步强化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全区残疾人工作者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明显增强。举办了区、街、社区三级残联干部大型培训班,参加培训150多人次,形成了规范有序的立体培训体系。区残联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我区被授予首批“全省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区”。残疾人组织建设“横到边、纵到底”,村残疾人工作联络员选聘工作顺利完成,共选出村级残疾人工作联络员13名,成为村残疾人工作有力的触角。

补助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方法的探究

一、引言

早在几年前,中国统计的人口总数为13亿之多,截至目前,远不止这个数字。然而十几亿的人口中,家庭经济困难人口数量不在少数。为此,国家每年在扶贫工作中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金钱。因为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一个很重要、很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但是,很多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审核的认定的时候,都很难去真正的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除此之外,一些家庭有困难的学生自尊心极强,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向班长或辅导员反馈,导致一些真正家庭困难的学生无法获得国家的帮助。在大数据的时代之下,这种情况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通过大数据,能够对学生的家庭情况有着更加科学和精确的了解。而这种技术的推进和发展,将成为扶贫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步。不得不说,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将会引领着社会走向更加繁荣的阶段。接下来,本论文将继续探讨如何依据大数据,去实现对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

二、简要分析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定过程不够规范近些年,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补助力度都增强了不少,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负担,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学业。与此同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高校学生的优惠政策。其中,这些政策包括助学贷款、困难补助以及减免学杂费等,这些政策的实行能够更好对高校学生进行保驾护航,让学生减少因为学费问题而选择放弃学业的现象发生。当然,这也只是其中一种补助形式,但无形之中,帮助了很多的高校学生完成了自己的学业。由此可见,国家“绿色通道”的开放以及一些补助的实行,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极大的便利[1]。然而,之所以将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放大,是因为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相对不合理、不规范的行为。长期以来,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认定过程中,大多数以学生的阐述、老师的审核或推荐,以及学校领导的批准这一固有模式,来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选。但事实上,这种评选模式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在真实的生活中,常常存在一些学生为了博得老师或班干部的同情,不惜夸大事实真相、胡编乱造。除此之外,也存在一些老师或学生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心的情况。因此,如果认定过程不够规范,就会导致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中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反而让一些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得不到应得的补助,这将与国家的助学理念严重相悖[2]。除了上述提到的情况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不规范的现象。比如,一些工作人员在评选的过程中走“佛系”路线,对相关制度的把控力度并不严格,从而将金额平均地分给学生,或者采取轮流发放补助的方法。这些都是高校对学生家庭困难的认定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助学补助难以发挥其该有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二)高校尚未为学生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系统在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过程中,学生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以及一些消费情况等,都会作为困难家庭认定的重要依据。然而在实际的申请和认定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比如相关的工作人员会带着主观意识去评判。而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中,人为因素仍然占据绝大部分,一些家庭真的困难的学生很有可能得不到资助。这是当前高校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中存在的重大漏洞,如果不进行改善,这种风气不利于国家资助项目的推进和实施。当然,大学、中学和小学,无论在地域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有着本质的不同。作为高校,很难对申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一一走访,毕竟高校的学生来自天南地北。如果要走访,必然会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听起来并不现实。因此,面对学生家庭信息不熟悉、没有完善的学生数据库的情况之下,很难对学生的困难情况做出精准的判断。尽管高校学生在提交申请的时候,会附上户籍所在地的贫困家庭证明,但这种证明也是以书信的形式,并不能够完全代表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3]。因此,对于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而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的家庭信息情况数据库系统也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三)学生的家庭信息情况没有受到保护在传统的家庭困难学生认定中,一些高校采用了公开陈述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描述,并让所在班级对陈述的学生进行投票选择,从而达到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认定的目的。上述这种方式和方法看似公平和公正,但实际上对学生而言伤害是非常大的。在这个过程中,就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家庭情况被更多的人所知道。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身心带来一定的伤害,甚至有可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卑微感,这不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和身心发展。而有的高校学生为了避免这种心理伤害,宁愿选择沉默不发声,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家庭真实情况公布于众。这便致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没有得到补助,与国家精准扶贫的初心和目的相违背。

三、如何利用大数据改善当下认定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一)加强对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力度,并且提高大数据的应用技术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都是人类,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务必要加大培养力度。除此之外,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无疑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作为高校相关的工作人员,理应将大数据技术灵活的应用到困难家庭认证中。毋庸置疑,为了让大数据技术得到更好地发挥其价值,选用并培养技术人才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在数据库健全初期,一方面要做好搭建数据库系统的基础工作,搭建友好的信息录入系统;另一方面,在人才的选择问题上,要挑选具备信息技术工作经验、大数据相关知识和经验、以及有一定的国家补助工作经验的人员,这种综合性的人才,能更好地帮助国家做好精准扶贫的工作[4]。大数据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地宽泛,能够更好地追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结合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判断,助力于困难学生的认定。但为了促使这种技术的成熟,需要多方面去培养相关的技术人员。但最重要的是,要大力培养工作人员的大数据意识,提高职业综合素养,尽全力做好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工作。

(二)利用数据信息,追踪和管理申请家庭困难学生的消费情况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倡导精准扶贫,所以在资助工作中要做到了解事实、洞察真相,将援助之手伸向真正有需要的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让非贫困生从中获益的情况。所以,为了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可以利用大数据对高校学生进行动态的追踪,比如学生一些日常的消费情况、学生个人财产的进出情况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解析,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判断。而为了更好地实行这个方案,当学生刚开始进入大学之后,就要及时地录入学生的个人信息、家庭信息。并且利用大数据相关的知识,对高校学生每个月的消费情况实时进行追踪和更新,将消费类型进行分类,以便有利于数据库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这种认定方式不仅仅能够有效的掌握学生情况,而且能够“对症下药”,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政府的关怀。与此同时,为了实现更高标准的扶贫工作,对已经发放补助金的学生进行消费跟踪。通过大数据的监督,一旦发现有问题的学生立刻取消助学金名额,并且收回所补助的金额。相关的补助工作人员要严格把控补助的标准,做到严审严查。一旦这种良好的风气得到推广,也会让更多的非贫困生自觉起来,做到不属于自己的补助金不去申请。总之,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家庭困难认定的应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传统补助认定中存在的诟病。比如,大数据的索引形式能够巧妙地保护学生的隐私,也能够很好地避免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为家里减轻一些负担,从而促使高校学生在学业上更加专注。

四、结束语

当代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里面记录着人们各种各样的信息。尽管信息很大,但是查找起来并不算困难。同理,高校也是一个小社会,如果能够对学生的信息情况进行收纳和整理,那么就可以很好地掌握学生情况。进而在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中,根据事实情况去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欣,张帆.大数据时代下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与分析[J].才智,2018(6):189.

[2]魏金婷,陶俊清,郝明洋,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评价因素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36-41.

[3]张露露,黄海敏.基于大数据助力高校学生精准资助[J].知识经济,2017(11):11-12.

补助金论文范文第3篇

1.期刊研究成果缺乏学术规范,研究目的不明确。学术规范的内容涵盖以下三个层面:逻辑层面,主要规范逻辑思维与创造性等方面的内容;方法层面,主要规范研究的路径、边界与方法等;形式层面,主要指文本规范,包括文献索引、引证出处、参考书目、注释体例等。从逻辑性和创造性来看,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期刊的研究成果未能形成自主自觉的学术共同体。“我们的思考缺乏学术研究应有的独立性,结果,我们不自觉地反刍别人的思想和盲目追随话语权力的拥有者”。

同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相比,新闻传播学原创理论较为缺乏,体系有待完善,呈现边缘化状态。问题的症结主要体现在理论的碎片化与工具性,也就是理论不成系统,而研究过于强调目的性和实用性。研究方法的局限也制约了我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中国文史研究的独特传统以思辨为主,“往往重视直觉而忽视推理,重视个性而相对轻视规范。虽然研究思路较为宏观,但研究范式的运用则相对随意”,对于研究对象的细部特征(诸如结构、理论框架、规范性等)的描述则相对乏力。

我国传播学实证研究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很多研究报告不太重视研究设计,缺乏对研究方法的详细介绍和必要说明。大约有一半的论文没有明确的研究目的,研究的盲目性制约了研究层次的展开和研究意义的实现。从形式层面看,新闻学与传播学论文篇均引文数为2.01篇,大大低于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平均引文量(6.06),有引文文章和无引文文章之比为50.5:49.5。在对人文社会科学CSSCI收录期刊无引文论文比例以及篇均引用文献数的比较分析中,新闻学与传播学以50.84%和2.77的平均数在25个人文学科门类中居于倒数第三和倒数第一的位置。缺乏标准的引文规范、不标注作者单位、不使用注释等等现象,成为部分新闻传播学研究期刊特有的痼疾,不仅无法表现出应有的学术渊源厚重感,也使新闻传播学和其他学科存在交流障碍,难以沟通。

2.办刊主体相对分散,期刊定位学术内涵缺乏,缺乏权威性。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有相当一部分由某个单位主办,而不是隶属于专业的新闻传播协会或学会。新闻传播期刊中有较高比例的论文作者来自期刊主办单位,“院内发文”现象严重,部分权威期刊该比例曾达41%。与美国同类期刊相比,美国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大部分隶属于美国的新闻传播协会,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都须通过盲审和同行评议,来自主办单位的论文保持在较低的比例。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期刊相比,这个比例也偏高。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文艺理论研究》,“院内发文”比例最高的2001年也只有18.32%。从期刊定位来看,新闻传播期刊主要分为学理性和实践性两种。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办的期刊虽侧重于理论研究,但较多对策性、思辨性、介绍性研究;而由新闻传播媒介机构主办的期刊则基本都是经验总结。新闻传播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该领域的论文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在技巧、细节等业务探讨上。传播学作为一门涉及面广泛的应用型学科,鲜活的、不断涌现的新实践课题耗费了业内学者绝大部分的研究精力,以至于学科深层次的哲学建构问题处于少人问津、无暇顾及的边缘之境,因此也难以达成范式共识。由于学术含量偏低,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的影响因子大大低于其他人文学科。

3.与外部学科交流较少,处于较为封闭的研究状态。新闻传播学科在很大程度上被看做一个交叉学科领域,从传播学的创立者来看,数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和信息科学等社会科学都留有很深的印迹,但从目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整体的引证行为来看,主要是本学科领域的中外著述,而对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则基本漠视。新闻学论文的外部引证率较低,这说明新闻学学术发展更多的是通过学科内繁殖得以推进。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很难进入新闻传播学学者的研究视野。此外,国外文献引用率偏低,外文文献偏少,缺少国际研究视野。有研究指出,在所对比的社会科学应用学科中,新闻传播学论文引用外国文献的比例比其他学科明显偏低,也明显低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平均数33.24%。

二、新闻传播研究期刊的改革走向与发展趋势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期刊以上问题的出现,受到学术环境、学术传统、管理模式的重要影响。从学术环境来看,我国的新闻传播类期刊,缺乏行业协会的整体规范与自律。从学术传统来看,与西方期刊偏重量化研究、以实证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同,我国的新闻传播期刊更注重中国传统特色的思辨型研究,主要采用“人文学科研究”的研究范式,理论创新不足。从管理模式上看,较少商业化、规模化运作的尝试,学术制度和管理模式需要更新。这些问题将会影响新闻传播期刊和新闻传播研究的长远发展。

1.学术环境的改善。我国绝大多数新闻传播期刊各自独立经营,相互缺乏联系沟通,这种成本高、实力弱的运作方式不仅制约了刊物的发展,且容易为学术近亲繁殖提供土壤。借鉴欧美等国期刊经验,将办刊单位利用行业协会或学会组织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是改善学术环境的一个有效办法。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一种社会中介组织,在一些发达国家,协会和学会出版模式是学术期刊最为普遍的出版模式。法国、日本的期刊由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共同管理,德国主要是通过行业组织如全德期刊协会(VDZ)等进行管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有些国家,出版的行业自律规则被授予准法律地位,如英国的“报业投诉委员会”“广播电视道德标准委员会”是议会通过立法程序设立的。我国的新闻传播期刊分散于各高校或媒体机构,只负责本刊物编辑,领域小而窄,很难形成专业优势和品牌影响,更谈不上获利与国际影响。因此,要改善学术环境,使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除提高质量水平之外,改变期刊主办和出版高度分散、资源配置低效的现状,走品牌化、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形成竞争而又和谐的发展局面。

2.学术规范和期刊定位的再造。我国新闻传播学自文史研究发轫,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多体系性和框架性的“宏大叙事”,而少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传播学兴起之后,量化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在向国外学习和引进新方法的时候,有时又走入了重形式轻内涵的误区,相当一部分量化研究徒有数据和表格,却缺乏有效的总结和论述,无法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有创新意义的结论,仅仅为数据而数据。部分工科思维对人文—社科(包括新闻传播学)形成了压倒性的强大影响,已显示出学术研究的机械与无深度。新闻传播研究层次难以深入,研究主题分散,研究规范不足,呈现非连续特征。这种学术传统的缺陷,不利于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高层次发展,更难以实现与其他学科的良性互动。因此,打破期刊的封闭发展状态,实现统一的学术规范,加强跨学科交流,同时在期刊定位上更侧重学理研究,将有利于新闻传播研究期刊的健康长远发展。

3.资源模式的优化。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期刊数量不少,但在运作上各自为政、定位重复,不同层次和系列的经营尝试基本没有,仅仅处于办刊生存阶段,很多在经济资源补给上都存在问题。由于创收渠道单一,发行范围狭窄(发行数在1万份以下的占到期刊总数的65.63%),大部分期刊经营都处于亏损状态。《国际新闻界》一度(1992—1995年)也投入了商业化的怀抱,最后也不了了之。期刊社不能像其他行业那样成为市场经济中完全独立的主体,编辑部很难做出一些符合市场需求的决策和行为,总体上规模和实力差,品牌意识空白,竞争力不强,国际影响缺失。目前新闻传播期刊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子,大部分维持着规模小、人员少的局面,因此发行收入难以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期刊的质量。必须建构合理稳定的新的资源补偿渠道,才能使学术质量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下得到提高。因此改革传统办刊模式的关键是优化资源管理模式,引入外来资金资助,走市场化、专业化的道路。发达国家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政府的财政支持,二是各种基金会的资助,三是与商业出版公司合作。通过财政拨款、财团资助、社会捐赠、部门统筹等渠道建立出版基金是发达国家采用经济手段资助出版业的一个普遍方法,我国也应该不断完善各类出版基金的资助制度。日本对学术期刊的政府资助主要来自文部科学省的科研补助金,用以资助重要学术研究成果的公开发表。2005年有156种学术期刊获得资助,年度资助总额为9.106亿日元,每种期刊平均资助583.7万日元。受资助期刊都是学术价值高的英文版期刊或有英文摘录的日文版期刊,资助要求十分严格。

学会出版以及商业出版合作也是一种重要的渠道。专业学会办的刊物,如国际传播学会(ICA)、世界舆论学会(WAPOR)、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学会(AEJMC)办刊经费来自会员的会费。学会的期刊出版多是一种低成本的出版活动,出版物被看做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会的力量相对较小,因此,也有很多学会都是采取和商业出版公司合作的模式,即学会负责内容,出版公司负责出版。同时商业出版社也出版一些订阅式的传播学期刊,如SAGE出版社的CommunicationResearch。由于宏观体制和市场程度的差异,我国目前的新闻传播研究出版主要依靠主办单位财政支持,而基金支持和商业出版几近于无,从资金来源上显得过于单一。因此也有学者提出期盼,希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有更多、更强的企业能加大资助传播学研究的力度(但并不干涉研究的独立性、科学性),如同美国的“洛克菲勒”、CBS那样。

4.增强国际化、网络化的理念。为更好地实现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英语出版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目前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很多期刊都十分注重对英语出版的支持。德语曾是世界科技的主导语言,德国也主宰着世界学术出版业,德国在德语丧失科技主导语言地位后,向英语出版方向进行了成功的转变,将60余种世界知名的斯普林格德语期刊转变为英语出版,还创办了大量的英文期刊,斯普林格的英语出版已占到集团总出版量90%以上。而目前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纯英语或纯网络运作者几近于零,目前仅有少数期刊尝试刊登英文论文。用英语出版学术期刊,一直是非英语国家在实用性和国际性的选择中陷入两难境地的原因。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印刷版对外声誉不高,而使用英语并作为网络出版后,借助互联网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中国相关研究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用网络的形式出版,在经济方面和影响力方面,以及作者投稿方面,都有很大的正面作用。借助英语和网络的形式,将有效地完成我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国际宣传和国际影响,其传播面和沟通性得到显著的扩大和增强,无形中也将激励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质量的提高与影响的扩大。

三、结语

补助金论文范文第4篇

1水库大坝风险分区

1.1国外风险分区分析根据英国健康和安全委员会HSE2001年提出的风险的可容忍性框架[5](见图1),HSE将风险分为不可接受风险、可容忍风险和广泛可接受风险。不可接受风险位于三角形顶部,这个区域的风险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必须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把风险降低到不可接受风险区域以下。广泛可接受风险位于三角形的底部,这个区域的风险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采取任何措施来降低风险。可容忍风险位于不可接受风险区和广泛可接受风险区之间,这个区域的风险是人们为了取得某种效益和利润而准备容忍的。当然,这种容忍是有条件的,即需要满足以下4个条件:①取得某种净收益;②风险可控;③定期复核,采用传统的大坝安全鉴定办法复核大坝是否安全,包括大坝安全监测,定期巡视检查,定期大坝安全鉴定;④降低风险直到满足ALARP原则,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包括提高大坝安全管理水平,把大坝风险降低到满足ALARP原则为止。美国Utah州立大学D.S.Bowles教授认为在不可接受风险区之下的风险不一定是可容忍风险,如果这一风险不满足可容忍风险的所有4个条件,那么这一风险是不可容忍风险。也就是说,不可接受风险的对立面包括3种可能性:不可容忍风险,可容忍风险和广泛可接受风险。因此Bowles建议将图1中的可容忍风险区分为不可容忍风险和可容忍风险2个区[6]。可见,风险有4种,分别为可接受风险、可容忍风险、不可容忍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采用“目标线”区分可接受风险和可容忍风险,“容许线”区分可容忍风险和不可容忍风险,“不可接受线”区分不可容忍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但是,这4种风险在各国应用中有点混乱。如同是不成文法国家的澳大利亚和英国,并没有采纳“不可接受线”这一概念,而是采纳“容许线”这一概念,但是澳大利亚大坝委员会ANCOLD在容许线之上应用的是“不可容忍风险”这一概念[3],而英国健康和安全委员会HSE在容许线之上应用的是“不可接受风险”这一概念[5]。

1.2两类不同法律体系国家中风险标准的差异目前,世界各国沿用的法律体系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7]。大陆法系为成文法,欧洲大陆上的法、德、意、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和拉丁美洲、亚洲的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内地)的法律都属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为不成文法,英、美、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均属于英美法系。B.J.M.Ale[8]对英国和荷兰的风险法规进行了比较:“英国和荷兰采用的风险标准看起来非常相似。两国的个人容许风险都取上限,生命风险都采用F-N曲线。甚至两国的风险值差别也不大。但是,两国风险的含意差别很大。在荷兰,风险标准是讨论的终点;而在英国,风险标准是讨论的起点”。也就是说,在荷兰等成文法国家中,大坝业主减少大坝风险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风险目标线,并使上级主管部门相信他确实这样做了,即大坝业主确保在他的法律责任范围内降低风险就可以了。相比之下,在英国等不成文法国家中,容许线是大坝业主必须满足的一个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即大坝业主必须满足容许线,但仅仅满足容许线是不够的,还必须满足ALARP原则。因此,大坝业主必须使风险水平低于容许线,并继续降低风险直至满足ALARP。可见,在不成文法体系中,不存在管理部门提供对未来绝对保护的法规,而在成文法体系中这样的保护原则上是存在的。

1.3我国风险区域的划分在欧美不成文法国家,风险区域的划分仅仅是将风险以不可接受线(或容许线)划分为不可接受风险区(或不可容忍风险区)和依据ALARP原则需要不断降低风险的区域。根据这一原则,在成文法国家规定的目标线以下的风险,依然需要降低风险,这需要有强大的经济能力作为支撑。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有限,如果按不成文法国家的风险区域划分,经济实力难以支撑。作为成文法国家,构建风险区域,一方面需要满足成文法法律体系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和世界接轨,并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我国,风险区域的划分可以兼顾这两种法律体系。从大坝风险决策的角度考虑,大坝风险处于可接受风险区域时,是不需要降低大坝风险的,即大坝是不需要加固的;大坝风险处于不可容忍风险区域和不可接受风险区域时,必须降低大坝风险,可以采取加固大坝或转移下游风险人口等方式来降低大坝风险;大坝风险处于可容忍风险区域时,需根据我国的ALARP评价标准来决策是否需要降低大坝风险。因此,从大坝风险决策的角度考虑,区分不可容忍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故可将这两种风险归为一类,统称为不可接受风险。这样,我国大坝风险和HSE划分是一样的,分为可接受风险、可容忍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但和HSE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我国的不可接受风险包含了不可容忍风险。仍用“容许线”区分我国大坝不可接受风险和可容忍风险,“目标线”区分可容忍风险和可接受风险。在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预警级别分为四级,为与该预警级别相衔接,将高于容许线一个数量级以上的风险定义为极高风险,容许线以上、极高风险以下的风险仍定义为不可接受风险,并用一条虚线来区分极高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这条虚线命名为高风险线。

2风险评价原则

2.1一般原则制订风险标准需要考虑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4]。M.G.Morgan和M.Henrion把风险标准分为3类[9]:基于权利的标准、基于效用的标准和基于技术的标准。英国健康和安全委员会HSE(2001)把它们作为纯理论标准,并把基于权利的标准重新命名为基于公平的标准。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2005)采纳了这一分类方法[4]。(1)基于公平标准。基于公平标准的前提是所有个体无条件拥有受到某种程度保护的权利。实际上,这种被保护权利可以通过设定一个最高风险值来确定,所有个体都不会暴露于比这设定风险值更高的风险区。如果通过风险评估计算得到的风险超过设定最高风险值,而不采取措施降低这一风险的话,这一风险是无论如何都不可接受的。(2)基于效用标准。基于效用标准包含成本效益的比较,成本是指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费用,效益是指采取降低风险措施后的增量效益。成本和效益都采用货币来表示,当投入(即成本)和产出(即效益)之间失衡到一定程度时,可不采取降低风险的措施。(3)基于技术标准。任何情况下都应使用最先进的管理措施控制风险,使风险控制在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包括使用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等。实用风险标准一般都是以上几种纯理论标准的组合。在我国,大坝风险分为可接受风险、可容忍风险、不可接受风险和极高风险4个区域,分别用目标线、容许线和高风险线来区分。极高风险区是相对固定的,根据不可接受风险区来确定。在不可接受风险区可采用基于公平标准,通过设定一个最高风险值,超过这一风险值的风险是不可接受的。在可容忍风险区,采用基于效用标准,根据我国的ALARP评价标准来决策是否需要降低大坝风险。在可接受风险区,采用基于公平标准设定一个风险值,低于这一风险值的风险是可接受的。不可接受风险区和可接受风险区即容许线和目标线可通过我国已溃坝资料统计分析确定,详见作者另一篇论文“我国水库大坝风险标准制定研究”。

2.2ALARP原则及评价方法ALARP原则即在合理、可行前提下使风险尽可能降低原则,有两层含义[5],一是当无法降低风险,或降低风险的费用与取得的效益严重失衡时,无需降低风险;二是当无法进一步降低风险,或需采取的措施与风险的降低在时间、难度和付出的努力上严重失衡时,剩余风险无需降低。ALARP原则适用范围在不成文法国家中为容许线以下的风险,在我国则为位于可容忍风险区域的风险。ALARP评价方法有成本效益法或失衡法[10]。

2.2.1成本效益法成本效益法是通过计算成本效益比来确定可容忍风险等级,从而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成本效益比RL可按式(1)和(2)计算。

2.2.2失衡法失衡法是通过计算失衡系数来确定降低风险措施的失衡程度,从而决定是否需要采取该项措施来降低风险。失衡系数R可采用式(3)~(5)计算。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12],从2011年1月1日起,对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职工死亡,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调整为按全国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按2009年度全国平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的水平,全国平均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为34.35万元。加上同时实行的丧葬补助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供养2位亲属测算),三项合计约为61.8万元。因此在新的标准实施后,生命价值VL可按60万元/人计算。则失衡系数R的评价标准和相应决策可用表2表示。

3水库大坝风险决策

将大坝风险计算结果与大坝风险标准进行比较,评估风险是否极高、不可接受、可容忍或可接受,并作为大坝风险决策的依据。大坝风险决策原则如下:①当大坝风险位于极高风险区域时,应立即采取强制措施降低风险;②当大坝风险位于不可接受风险区域时,应尽快采取措施降低风险;③当大坝风险位于可容忍风险区域时,应根据ALARP原则确定是否需要对风险作进一步处理。ALARP评价方法有成本效益法或失衡法,我国ALARP评价标准见表1或表2。④当大坝风险位于可接受风险区域时,可不对风险进行处理。若需对大坝风险进行处理,应综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对大坝风险进行处理,包括降低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和保留风险。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对大坝风险进行处理后,尚应对风险处理效果进行后评估:①若剩余风险已经降至可接受风险区域,不应再对大坝风险进行处理;②若剩余风险位于可容忍风险区域,应按ALARP原则处理;③若剩余风险仍位于极高风险或不可接受风险区域,应继续采取措施降低大坝风险。

4结语

补助金论文范文第5篇

一、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年内,全市共实现新增就业54654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22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14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14.8万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10%、127%、140%和156%。城镇登记失业率3.79%。小额担保贷款发放17273.8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32.88%;失业保险征缴超1.2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0%。

二、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一)搭建劳务输转平台,荣获“全省劳务经济先进市”称号

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强化组织建设、强化特色培训、强化创业意识、强化品牌效应、强化全程服务、强化宣传引导等有力措施,为进城创业、打工的农民工提供了全方位服务,使我市劳务经济工作又迈上了新台阶。

一是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健全服务体系。确立了“1+2+3”劳务经济工作新思路:“1”即一条龙服务,指导各县(市、区)做好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求职登记、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险等服务功能进行整合,实施“一站式”便捷服务。“2”即两条发展轨道,坚持“有组织的劳务输转和有计划的引凤还巢”并重,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倾斜、贷款扶持等方式,加快引导有创业能力、有创业愿望的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引凤还巢”。“3”即三级就业服务平台,结合全省就业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和新农保工作的开展,按照省政府对劳务经济工作实名制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机构。通过公益性岗位的形式,为各乡镇配备劳务经济工作信息员,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数据库,准确收集、劳务输转信息,确保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大力宣传劳务经济政策,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市场信息、打消外出顾虑,编写了《劳务经济政策汇编》、《市劳务经济工作通讯录》、《创业政策汇编》等一系列劳务经济宣传手册读本,引导广大农民工认识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意义,增加农民在发展劳务经济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三是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品牌。加大特色劳务品牌培育力度,在劳务经济“四大品牌”基础上,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技”劳务经济新品牌要求,指导东光、盐山等地开发“东光家政”“盐山船员”等一批新的劳务品牌,已得到省厅和有关部门的认可。5月26日,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负责同志专程到我市调研“劳务品牌”在推动劳务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市劳务品牌的培育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6月份,我们又代市政府起草了《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发改委、财政、商务、税务、工商、共青妇等部门组成的发展家庭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今后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的目标与基本原则,确保到2015年,在全市基本形成以知名度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好的多层次家庭品牌化服务业体系。

在4月份全省劳务经济工作表彰大会上,我市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劳务经济工作先进市;东光、盐山两县被评为全省劳务经济先进县;市就业服务局等8个单位被评劳务经济先进单位;王太昌局长等8位同志被评为劳务经济先进带头人。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我市劳务经济工作作了专门批示,杨崇勇副省长批示:劳务经济工作成效显著,措施得力,抓得很好,值得各市学习。省委常委、纪委臧胜业书记批示:的经验应大力推广。在年“就业论坛”暨就业促进会年会上,我市专门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提升劳务经济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题做了典型发言,受到了部、厅领导的一致好评。6月份,“狮城家政”这一劳务品牌又被市文明办评为“能人”先进集体。

(二)激发全民创业热潮,成功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

我们积极组织了“省级创建创业型城市和省创业帮扶工程定点服务机构”的申报工作。代市政府起草了《关于开展全民创业、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张宇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28个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经过努力,4月份我市成功被认定为“省级创建创业型城市”,市就业服务局等7个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创业帮扶定点服务机构”。4月和5月,我们先后组织了两期创业培训师资班和一期师资提高培训班,聘请了创业培训创始人、国际劳工组织专家邓宝山教授及人社部的优秀创业培训师进行了集中授课,通过培训使我市的创业培训师资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年内,全市开展各类培训,共培训各类人员29000人,为今后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提供了人才保障。8月初,组织召开了由各县(市、区)主管县(市、区)长、财政局长、人社局长、教育局长参加的全市“就业创业动员大员”。9月和10月份,又分别在市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创业培训进校园”的启动仪式;在青山宾馆社区启动了“创业培训进社区”活动。11月份,我们又联合市工商局为市区500多名中小企业家、创业成功典型以及登记在册的创业帮扶对象,共同举办三期“创建创业型城市、创业帮扶”专家指导讲座,与会人员均反映收益甚广。年内,全市有8000人享受到创业服务,其中有3200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1000人。

(三)积极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市场发挥主渠道作用

一是精心谋划,帮扶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2月13日,农历正月十一,为满足春节过后进城务工人员求职就业和企业用工招聘需要,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我们在东光、盐山、献县三个会场同时举行了省年“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大型劳务用工洽谈会。这是省厅首次在省会石家庄以外的地区举行“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我们创造性的在市不同方位的三个县同时举行,覆盖了整个地区,即解决了以往因场地有限而造成的企业摊位不足问题,又最大限度的方便了周边群众的出行,使求职人员能够就近选择活动场地,更加便捷的参与活动。活动当天,共有来自北京、天津、石家庄等10余个城市以及本地的1131家大中型企业入场招聘,现场为应聘者提供岗位20000余个,参会人员150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9900余人。历时三个月的“春风行动”期间,引导8.6万名农民工向非农产业流动。

二是组织见习,帮扶高校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在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中,广泛征集符合条件的见习单位,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高校毕业生见习对接活动,在职业技术学院的两个交流大厅吸引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入市,近万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接。与此基础上,组织见习单位走进高校,直接与毕业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扩大见习活动的覆盖面,增加就业机会。今年共有970名高校毕业生走上见习岗位。

(四)多措并举开展就业援助,困难人员补贴逐步提高。

一是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在《日报》和《就业人才网》上公告,明确条件公开招聘。在公开招聘过程中,做到严把资格审查关,严肃考试考检关,严格培训提素质关。先后开发了园林绿化、社区就业社保、城管执法协管等公益性岗位,每次都是经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文化考试、微机考核、岗前公示等多个环节,确保了最困难的人员,最符合条件的人员最先进入公益性岗位。目前,市区公益性岗位在岗人员2832人,其中,1-11月份新增550人。二是为社区公益岗人员上调岗位补贴。报市政府批准,对社区公益岗人员岗位补贴从500元/月上调至800元/月,同时要求各用人单位发放公益岗人员工资不得低于1040元/月的最低工资标准,保障了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三是开展了技能扶助工作。组织419名困难家庭的适龄子女免费就读技工院校。累计认定“零就业家庭”80户,全部进行了安置,实现了“零就业家庭”的动态归零。认定就业困难人员1540人,全部进行了就业帮扶。

(五)小额贷款助推创业,“造血扶持”效果显著

为使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制定下发了《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将妇女创业贷款额度提高至最高8万元,定期与不定期召开小额贷款联席会议制度,赢得各相关部门支持该项工作的开展与发展。为提高放贷效率,我们将经办银行从2家增加到4家。完善了逾期贷款追讨制度,保证了我市小额贷款还款率达99.98%,全省位列第一。为进一步加大小额贷款促进就业作用,我们还启用了小额担保贷款与创业帮扶的联动机制,凡参加创业培训的自主创业者优先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凡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自主创业者,全部推荐免费参加创业培训,学习创业技能,享受创业帮扶一条龙服务。全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近1.8个亿,直接扶持创业者1811人,累计扶持创业者6258人,带动21911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

(六)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扎实推进,发挥“稳压器”关键作用

制定了《市失业保险实行市级统筹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实现了失业保险“六统一”:即统一参保范围和对象;统一缴费基数和缴费率核定办法;统一失业保险基金基金征缴调度、管理和使用;统一编制失业保险基金预决算;统一确定失业保险待遇支付项目审核与支付标准;统一业务经办流程与信息化管理。经过努力,失业保险顺利实行市级统筹,有效解决了失业保险基金不平衡问题,增强了失业保险抗御风险的能力和维稳能力。全市失业保险参保覆盖人数为345662人;失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11945.68万元;领取失业保险人员9159人,累计发放失业保险金3096.72万元,发放医疗补助金395.87万元。为见习岗位高校毕业生拨付见习补贴392.24万元,同时为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发放失业补助金239.47万元,充分发挥了失业保险“保生活、保稳定,促就业、促发展”的“稳压器”功能。

(七)搭建信息管理平台,提升基础能力建设

年,我市承担了省就业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试点工作。此次软件试点活动是继去年11月全省统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后的又一信息化建设成果。承担试点工作后,我们高度重视,一方面进一步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在新旧系统的转换和衔接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工作,积极与系统开发人员沟通,对信息系统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完善,确保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为管理信息系统下一步的全省推广使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就业失业登记证》是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的唯一凭证。6月份,为规范全国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及管理工作,我们制定了《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并组织各县市区就业服务局长及办证业务人员进行培训,稳步推行新版《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办理和换发工作,截止11月底已发证41634个。

(八)就业宣传工作发挥“鲶鱼效应”。

补助金论文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大精神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创先争优实践活动,围绕培养与输送体育后备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中心任务,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学校发展观念、创新学校发展规模、提高学校发展质量,努力把我校办成一所“师资优良、管理规范、内涵充实、质量较高、特色明显”的体育职业学校。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党(团)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1、校党委认真制定政治学习计划,坚持党委每月集中学习1次,支部每周集中学习1次的学习制度。坚持“”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学习,继续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特别是届五中全会结束后,校党委及时组织学校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届五中全会精神并展开讨论,开展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在推进体校发展与改革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障我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注重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能力素质和管理水平。坚持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坚持民主集中制和校长负责制的原则,坚持学校重大事项由校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集体决策,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

3、加强学习,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认真落实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结合先进性教育,规范了行为,提高了素质,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办事效率。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党章》、《党内监督条例》、《党员纪律处分条例》、《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文件,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4、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精心安排部署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1)我校党委一班人力求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学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并用于指导实践。二是坚持学业务,不断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三是坚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丰富和提高自己。

(2)坚持和完善“一岗双责”和双目标管理的责任制度,进一步深化党委班子成员分包联系直属科室工作制度,校领导每月深入分管科室指导工作不少于三次,切实帮助解决科室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引导各分管科室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校多次召开民主生活会。向各党支部、各科室发出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表,通过民主生活会,使领导干部看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既坚定了信念,又鼓足了干劲,达到了民主生活会的预期效果。

(4)严格干部选拔任用的管理和监督,预防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我校在选人用人问题上,首先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精神,贯彻“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的思想,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5、团委工作

我校团委在本年度发展新团员58名,团员培训达到了280人次。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了中专部各班团支部,重新组建和改选了学生会组织,保证了学生会正常的工作。

6、扶贫济困工作

大力开展了抚贫济困工作,月校领导前往县村,开展贫困帮扶调研工作,进一步落实帮扶工作措施,对我校负责的贫困户进行慰问走访,并送去了1000元慰问金和节日的祝福;在4.14地震后,向地震灾区捐款共计25073.5元。

(二)以岗择人,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1、加强了对教研组的管理和考核,对很多项目进一步细化、量化,从而使教师明确了各项工作的规范及评价标准。及时检查教师的教案、教学日志、批改作业的量化情况,由分管校长和教务科长进行检查,提出存在问题和意见、建议。本学年分别组织任课教师听评课6次。

2、我校外聘教师精力充沛,热情主动,但经验不足,因此今年教务科开展了针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1)年轻教师、班主任与有经验的老教师帮扶结对。(2)培养对象教师开优质展示课,年轻教师开汇报课。(3)安排老教师给年轻教师班级上示范课。

3、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鼓励教师撰写论文,发表文章,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本学年以教学常规和训练管理工作为重点,依据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加强了对教研组的管理和考核,对各项目进一步细化、量化,使教师、教练员明确了各项工作的规范及评价标准。在教学上依据学校制定的《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和提高教学、训练质量要求,规定教师、教练员教案日有安排、月有计划、季度有考评,使日常教学、训练更加规范,全面提高教学、训练质量。

2、自从年以来,我校出台《省体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科级以上干部联班联队制度;校领导与各党支部连点负责模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今年我校在教学、训练工作中,以德育为首,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我校学风、校风有了明显转变,全年召开德育联席会议四次,并对各科室德育教育实施情况予以通报。                                                                   

3、为推进我校教学和训练质量的逐步提高,确保《省体育职业技术学校关于开展“教育质量年”活动的实施方案》落到实处,今年我校严格落实教学、训练、管理、保安培训工作制定的细则。强调加强教师管理,转变教师教风,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行教研组集体备课制度,严格教练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工作纪律。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检查、监督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为提高教学、训练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了校园文化广播站的管理、对新教室进行了统一布置。定期更换宣传栏内容、主题板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促进、引导、约束、规范、教育的作用,体现了学校内涵品位和精神档次。

5、根据年升学考试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弊病,发现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的问题,加上学生生源基础差,个体差异大,组织学生分科目进行学法交流。落实补考制度,教务科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检查、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年3月,根据国家助学金发放相关文件精神,对在校符合条件的学生实施发放春季助学金。年10月,审核发放年春季助学金242人。年6月,根据省教育厅免学费相关规定,我校严格按照文件精神,对在校生有25%的农村学生进行了免学费补助金的发放,共审核发放学生113人。补助年秋季、春季两期,每人每期补助1000元。年9月秋季学籍注册工作已经如期上报完毕,共注册新生100人。年秋季助学金工作正在审报当中。助学金发放、审报,工作进行顺利,无错报、漏报等情况,每学期资助比例高达98%以上。

7、今年中专年级应届班毕业生的高考报名考试工作完成顺利,报名总人数为69人(含3人往届生)。今年本科上线人数为11人。专科上线人数为15人。中专班毕业生共90人,验印毕业证共90人。

(四)量化管理为中心,加强训练工作

1、四月份,由于旧公寓楼拆除,训练科组织全校男生分别搬入体工一大队和体工二大队借住。训练科大胆尝试,与各队教练员签订了借住公寓的管理责任目标合同。

2、为调动教练员的主观能动性,我校在实行了竞聘上岗制度取得成效后,为进一步促进全体教练员招生选材的积极性,学校严格执行《关于调整各队(组)中实行学生招收人数指标任务奖惩办法》,今年录取新生160人,在校注册生人数达375人。

3、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练员业务和政治思想水平。本年度训练科派出4批共25人次参加在西安、甘肃、秦皇岛、多巴训练基地举办的全国教练员学习班的培训学习。从抓训练计划的规范制定着眼,从训练手法和训练理论上着手,通过这两项工作的开展,使全校各队组的训练工作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4、今年11月国家竞走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专家评审组来我校检查评估。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做好准备工作和自评工作,并就去年评估后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顺利通过本次评估,作为国家竞走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以“选拔人才,狠抓正确的训练方法,培养输送各单项高水平后备人才”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我校竞走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五)训练成绩及输送。

(1)五月份开始学校各队组代表各区、市、县、州参加了第十五届省运会的各项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第一名38个,第二名17个,第三名23个,两人次破两项省运会记录。

(2)中国式摔跤队参加了在河北省举行的年“全国中国式摔跤冠军赛”,李领兄获得女子青年组48公斤级第二名,马小荣获得该项目60公斤级第三,杨宗吉获得52公斤级第三。杨生霞获得女子青年组48公斤级第五名。桑窦多日杰获得男子60公斤级第七名。

(3)竞走队输送运动员切羊什姐在今年国际竞走挑战赛暨全国竞走竞标赛上以1小时30分33秒的成绩获得了成年女子组第一名,达一级运动员标准,并入选国家集训队。

(4)竞走组学生吉三春入选国家亚残会代表队,成为集训队员代表国家参加亚残会。

(5)年达到运动健将5人,达国家一级运动员9人,达国家二级运动员36人。

(六)北体函授站工作

为使今年的函授招生工作能够如期完成,并增加招收人数,在招生前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除印制招生彩页外还及时发放报名有关事项的通知,利用打电话或发传真等形式使考生不会延误报名时间。严格审查报名学员的资格,按时按要求及时上报了报名情况。今年函授招生人数57人(专科32人,本科25人)。

08、09、10级学员按时到站授课,授课周期15天,在较好地完成了毕业班学员的建档工作。08级毕业班人数共为专科32人,本科17人。有1人报考学士学位英语三级考试。去年取得学士学位证书共6人。

(七)保安培训中心及创收工作

1、年是山鹰户外拓展训练俱乐部巩固发展的一年,机遇与风险共存。到目前为止今年培训任务已全面完成,在培训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为学校创收做出了贡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截止今年10月,共举办拓展培训班18期,参训人员1127人次。纯培训收入为400584元。其中,房车及学生住宿总收入共12175元。学校食堂收入为95500元

2、(1)省保安培训中心于年初,完成了对应届毕业生分配上岗实习的工作。共安排学员14人上岗实习,分别输送至省城西保安服务公司、省城北保安服务公司及省押运公司。应届毕业生上岗率达到100%。

(2)省保安培训中心年在岗保安员培训工作于年5月至7月,对城北保安服务公司的230余人进行了为期23天的轮训工作,对省城西保安服务公司的60余人进行了为期6天的轮训工作,对省民和保安服务公司进行了为期3天的轮训工作,保安培训中心教师与教官按照新制定的《保安员培训考试大纲》要求和公安部对保安员培训的要求,圆满完成此次轮训工作。共培训380人次,获取轮训费59200元。

(八)其他工作

1、创先争优活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根据《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关于在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省体育局《关于在省体育局系统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我校深入开展了“争先创优”主题实践活动。我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并制定了《省体校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将活动细化为规范行政管理、规范教师、教练员管理、规范教学、训练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6月23日我校按照省体育局及省教育厅的安排部署,及时召开关于在我校开展“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动员大会,校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了会议,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使创先争优落到实处,并作为我校长期重点工作纳入日程安排。

2、法制宣传教育

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我校不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巩固普法启动成果,进一步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努力提高全校师生的法律素质,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普法实践相结合。

(1)我校受省多巴劳教所邀请,组织全校师生於6月3日上午前往参加在多巴劳教所举办的“首届场所文化月”、“第二届场所开放日”暨禁毒宣传活动。通过观看省多巴劳教所、强戒所专题片;参观劳教、强戒人员生活、学习、习艺等现场;观看劳教、强戒人员文艺演出、现身说法等活动,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特殊的法制教育课,提高了学生们的法制意识。

(2)5月28日我校召开了“五五”普法德育教育专题讲座,邀请了省警官职业技术学院林宁教授做了专题法制教育讲座,就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青少年如何维权等内容进行了讲解。为我校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在我校紧抓普法教育的努力下,今年我校被评为全国体育系统“五五”普法先进单位、校党委书记、校长杨海宁被评为先进个人。

(3)为进一步推进我校“五五”普法工作,大力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全面推进《消防法》宣传贯彻工作,增强我校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12月3日,我校邀请到县消防大队参谋于海宁同志向全体师生做了消防知识专题讲座,于参谋深入细致地向大家讲解了灭火器材的使用及日常维护、在家庭学校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火灾现场逃生与急救等内容,并结合了近期全国发生的火灾案例,给全体师生员工上了生动重要的一课,大家都说讲座贴近实际,获益匪浅。

3、我校男生公寓楼由于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为确保了广大学生教师有一个安全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在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学生宿舍楼建设项目在如期完成危楼鉴定、拆除、立项、可研、规划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后,於年11月29日上午11时28分隆重举行开工仪式。

4、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1)月3日学校组织中一年级新生参加了为革命烈士清扫陵墓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强全体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月14日,州发生地震以来,我校教职工、同学们就一直高度关切地震灾情,校党委组织捐款两次共筹得善款25073.5元。根据省体育局的安排,15日我校派出一辆救灾车物资货车,代表省体育局前往县,给灾区人民送去温暖。并及时对我校6名藉同学受灾情况进行调查,学校领导及教师、教练员在地震发生后就对这几名同学进行心理安抚工作,及时化解他们的恐慌心理,并通过学校广播站等媒介向广大师生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在抗震救灾中采取的有力措施,准确把握舆论导向,严防不良信息在校内传播,让广大师生安心的投入工作和学习中。

(3)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意志,加强学生组织纪律性,我校于年10月11日至18日,对级中一年级100人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通过军训汇报表演,同学们责任心增强了,学会了不怕吃苦的精神,也提高了同学们的组织纪律性、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5、继续开展文明、和谐、稳定校园创建活动,切实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1)月,举办“师生篮球友谊赛”;体现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德育、体育有机结合起来的宗旨,为创建和谐校园绘上了一笔。 

(2)月开展“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共创和谐文明校园”的拔河比赛;

(3)月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年度素质运动会,近300名学生参加了本次运动会,全体同学在运动中获健康,在竞争中学合作;

(4)我校充分利用闲置的10亩耕地在省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下,全部种上了马铃薯,6月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学生以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的形式,参加了以“节能减排,从我做起”为主题的义务锄草劳动,10月学校再次组织全校师生员工投入到收获马铃薯的劳动中,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5)月,校党委组织全校教师、教练员在新学期第一堂课对学生开展省情教育,组织学生深入开展“认识、热爱、建设”的省情主题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进一步树立意识、深化省情认识。

(6)为提高全校师生员工身体素质,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我校响应省体育局的安排部署,从9月13日起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在课间做第八套广播体操,9月29日我校顺利举办了以“迎国庆、促德育、创文明校园”为主题的广播体操比赛,全校8个班及由教职工组成的3个队参加了比赛,充分展示出了最佳的校园风貌。

(7)校党委高度重视维护校园稳定工作,月1日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学习全省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关于加强教师管理维护学校稳定的紧急通知》、《关于全面落实学校维稳责任制的紧急通知》。准确宣传贯彻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准确理解、把握加强和改革“双语”教育的精神实质和要求部署,要求各科室要保持经常性协调和交流,做到政令畅通、信息畅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校园和谐稳定。学校为全体学生(其中藏族学生86名)由学校统一发配防寒服一件。并根据近期农副产品涨价因素,给学生大灶拨款三万元,提高伙食质量。

8、在局领导对我校外聘教师的多次关心和支持下经校务会研究决定,学校利用自行创收给外聘教师和工勤人员发放取暖补助金。

9、为迎接年第届环湖公路自行车赛和年第届省运会,我校组成30多名志愿者承担基地服务与赛事的安全保障和接待工作,为两大赛事的正常、有序、安全的进行提供了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许多工作还需我们去努力、去思考、去探索:

1、教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复合性、实用性“双师型”教师较匮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

2、学校教学、训练、职业培训质量虽逐年加强,但这和我校作为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补助金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中国对于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可以说刚刚起步,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和手段。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意义、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希望能提供一些关于保护方面的思路,并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关注。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众多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文化、传统、历史的古城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华夏大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文化体验的追求日趋流行,“历史文化城镇”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含义

所谓历史文化城镇,就是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街道景观。例如,带门楼的宅第,树木繁茂的庙宇,高耸的城郭、宝塔,以及文明开化以后所产生的西洋建筑、桥梁、濠河……等的姿态。[1]每个建筑物和构筑物,都有其深远的由来和历史,如果能够为来访者提供详细了解的资料,则必然会给人们很大教育;如果能将它们组成一定形体,创造出我们四周的“环境景观”,那么就可以使平常完全生活在异地的人,扩大生活范围,弥补生活体验的不足。我们亲生感受到,在我们生活的国土上,可以创造出多么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来。

但是文化城镇并不只是给外来者赏心悦目。文化城镇犹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这里反映着人们的实际体验,这是无法代替和置换的,他们将视它为自己的故土故乡。

所以,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就是在保存历史文化城镇物质遗产的同时,如民居、街道、桥梁,保护城镇建筑群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性环境。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意义

早在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17次全会制定的“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建议”的前言中说:“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自然和祖辈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各个地区的社会中,充分发挥文化及自然遗产的积极作用,同时把具有历史价值和自然景观的现代东西都包括在统一的综合政策之中,才是最合适的。”

科教文组织的第19次全会,提出了“历史性地区的保全及其在现代的作用”的国际建议,其中有:“所谓历史性地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历史的客观存在。为适应多样性的社会生活必须有相应的多样性生活背景,据此,提高历史性地区的价值,将对人们的新生活产生重要意义”。[2]

可见,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对我们了解历史,传承传统文化,丰富现代生活,促进社会多样性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保护历史文化城镇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的一种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古城镇的保护处于一个越来越重视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就有关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规定,历史文化城镇自然也在保护之列。而在2007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该条例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通过单独制定法规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进行规范,国家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各级地方政府也有相应历史文化城镇保护法规的出台。例如,2004年制定的《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2006年开始施行的《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中国社会正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放到这个我们过去不曾注意的焦点上。

但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现状令人堪忧。最主要是对历史文化城镇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对于文化保存造成很大阻碍。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面临的问题

当前,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追逐经济利益与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现代人对传统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历史文化城镇镇潜在的巨大利益,利用古老的资源,发展旅游业,推动地方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地旅游开发,使得历史文化城镇不断商业化。许多地方只是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古城镇本身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更忽略了对历史文化城镇的持久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已经日趋严重,并直接影响着古城镇的“生存”。因为,于历史文化城镇而言,其巨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城镇建筑,布局结构的合理和艺术,更在于生活在那些土地上的人所形成的历史,文化氛围,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商业化的开发使得历史文化城镇离它的价值越来越远。

以云南丽江为例:十多年前,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与雅典、罗马、威尼斯等伟大城市比肩;十多年后,2008年1月中旬,古城被指责过度商业化、原住民流失,联合国派出检查组,丽江面临亮“黄牌”之忧。十年仅是历史的一瞬,然而这十年丽江的变化几乎超过了过去800年的总和。如今,涌入丽江的不是蒙古战车和铁骑,而是源源不断的游客和老板,他们带来丽江的不是马刀与盔甲,而是快速增长的旅游收入和巨额资本。

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古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摇摇欲坠,诗人、专家、学者们感叹:在酒吧街的灯红酒绿中,在小贩的叫卖声中,古朴一点点褪去,丽江古城正变成一具没有内容的空壳。

07年6月,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故宫、长城、圆明园、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6项中国世界遗产被要求在大会上就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作解释。

丽江古城能申遗成功,既靠有形的建筑群落,更是靠存在于街头巷尾间的纳西市井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是看中它是“保存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结合的典型”,才授予其桂冠。

但目前古城核心区域都商铺客栈林立,原住民纷纷将房院腾出给外来商人获取一年十几万的租金,并用这笔钱在新城购置洋房,他们搬走家当的同时还搬走了在城中存活了近千年的民俗文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官员认为古城本就是为商业而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甚至有人认为即使联合国真亮“黄牌”也无妨,因为丽江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知名度。这样出自官方的想法给古镇的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造成了很大阻碍和不利影响。[3]

当地居民是保护事业的动力

由丽江古镇一例,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城镇的物质遗产,基本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是,非物质性的历史性环境,仍在遭受着肆意破坏。可以说,这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核心问题和难点。一旦人们意识到历史性环境保护的重要,并着手进行保护,实际上也就解决了古城镇物质遗产保护的问题。因为历史性环境保护较之物质遗产保护,程度更深,也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本质。

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国,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都与我们相似。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就开始致力于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尤其是历史性环境的保护,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对我们极具借鉴价值。比照日本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我认为激发当地居民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才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在日本,历史环境的保护也如同公害处理,自然环境保护一样,首先是由当地居民中产生。各地方政府着手采取相应对策,公布具体条例,等到这种条例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制定之后,国家才作为最高行政管理,着手进行法律制度的完善工作。文化城镇文物保护法的修订也经过了这样一个顺序而进行。以“日本全国历史文化风土保护联盟”为中心,由各地居民发动的保护运动,其伟大功绩就在于促进各自治体颁布有关条例,并将其吸收到文物保护法内作为修订的内容之一。

可见,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历史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动力。而日本民众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关注,归根结底源于他们“环境观”的变化。日本曾经爆发过严重的公害问题,世无旁例的水俣病和四日市气喘病,使得公害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深受公害之苦的居民们敏锐地感到了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发现了自然环境破坏剧烈。要求保护自然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各地兴起,群众环境观不断发展扩大。

最终,人们把历史环境的破坏看作为现代环境问题的主要课题。认识到历史环境是当地居民精神团结的象征,其消灭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换言之,公害是直接危及人们生命、健康的犯罪行为,而历史环境的破坏,恰是对居民精神生活的挑战。一旦失去历史环境给居民所造成的失落感,对于曾经以此为自豪的当地人来说,简直不可容忍。这样一来,人们在重视环境的物质方面的因素之外,也开始注意到了文化方面的精神价值。[4]

日本的这种“居民——地方政府——国家”的保护模式被事实证明是可行且有效的。那么如何调动我们国人的保护意识,树立“环境观”,这是紧接着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参照日本的做法,朝日新闻社于1972年2月14日出版的早报上,动员了该社所有通讯员,以“必须保存,复原的历史性文化城镇”为题,列举了全日本169处城镇加以介绍。接着又以“充满历史气息的文化城镇”为题,公布了全日本200多处城镇的所在地图及概况一览表。而财团法人环境研究所在它编辑的杂志中,出版了“环境文化”特辑,将与历史文化城镇的有关资料全部收集在一起,以前两次的朝日新闻报载为基础,加上和全国各地方政府讨论的结果,收录和确认了400余处历史文化城镇。这些城镇都是当地居民认为应该保护,由他们进行申报,并最终由国家登记注册的。

日本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主要的宣传工具就是报刊杂志。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书籍、电视等各种媒介都可以成为我们宣传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手段。并且我们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居民,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发现、确定、保护历史文化城镇。这样更能调动居民的保护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与居住环境的改善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固然非常重要,但决不能限制地方居民生活的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文化城镇的保护,猛一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新的东西,是真正新的东西,而不是为新而新、虚有其表的拙劣设计的冒牌货,就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言,它必然是和旧有的优秀传统相调和的。文化城镇的保护,必须与热爱保护地区文物的人们生活和环境的改善、提高结合在一起,这是文化城镇保护的基本理论。

在西欧社会中,保存、创造“理所当然的东西,存在于理所当然的场所中”的思想,使得历史文化城镇保存的相当完美,当地居民以此为豪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正是以居住环境的适宜性思想为指导,由当地人用双手亲自创造出来的。[5]

在我国,也有比较成功了例子。江南古镇绍兴,在旧城改造中将改建和保护相结合,让居民继续居住在历史建筑中,作为延伸历史文脉的手段,这就是绍兴保护古城的高明之处。

老城区以保护、旅游、居住为主,陆续迁出工厂、企业,保证原始街区的完整性;对生活在老街老巷的居民,在不改变外部立面的前提下,允许他们改造内部结构,以更适宜居住;新建房屋采用江南特色的外部装饰,与城市风貌相协调;新建居民楼多用灰墙黑瓦,体现江南民居风格。对这些历史街区,绍兴的做法是除了外观的修缮,直接目的就是改善居民的生活,包括电网整治、排污管道全面接通、管道煤气入户等。修缮后的街区,既让居民生活便利,也使游客接踵而至。

由于历史文化城镇的老建筑大多年代久远,房内的设施老旧,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相比,古城镇的居民生活条件差。居民为了改善条件,移居城市的情况也就不可避免。而如同古城丽江,没有了原住民的古城镇,不过是丧失了灵魂的空壳城镇。所以,只有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绍兴模式”[6]确实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保护事业费用的负担和经费的筹措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事业的特色在于其多样性。从地区的历史、现在的功能、经济的基础等不同角度来看,有各种各样的保护形态,在同一个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中,各种事业的保护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居住房屋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公共事业便民设施的整顿等。这种事业的多样性就决定了不应该采取统一的经费负担。经费负担、筹措的方式,应该根据各地区不同保护事业的实际情况,决定合理的方式。

例如,作为居民住房的老宅的保护与修缮,如果完全由政府支付费用,那么国家财政的负担就可能过重。因此,可以由居民承担自家的保护、修缮费用,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金。但在一些极度贫困的古城镇,就可以由国家承担民居保护的全部费用。新晨

对于公共设施的保护,则可以政府出资为主,鼓励民间组织、企业、个人出资为辅。而地方博物馆、名人故居等管理整顿费用,可以通过征收入场费的方式负担一部分或全部,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足。

关于经费的筹措,在日本,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经费来源,是以补助费、贷款和公共事业为中心的。公共事业不是直接的财源,但是在编制预算措施时,从补充完善保护事业的观点加以考虑是有益的。贷款是有偿的资金,但在资金数量和使用对象上可有灵活性。

另外,曾有学者提出发行“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奖券”[7],利用发行奖券的方法所得的收益费,作为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经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奖券”或“文物保护奖券”均是以充当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费用为目的的,每年可发行二次(如春、秋适宜旅游的季节),向全国发行,其收益由地方政府、文化厅、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团体的协议下,作为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财源而灵活运用,这将是非常有效的经费筹措办法。

对于我国,除了大力发展旅游业以获取收益,作为古城镇保护的经费外,发行“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奖券”是一条值得我们考虑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西山卯三.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路秉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

[2]刘红婴/王建民.世界遗产概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240-250.

[3]卢斌.丽江“评遗”十年遭黄牌古城灵魂正在离开./news,2008-01-28.

[4]西山卯三.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路秉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3-5.

[5]西山卯三.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路秉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6-7.

补助金论文范文第8篇

一、努力创建学习型镇领导班子集体

始终把学习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履行好职责的第一需要,不断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努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高科学执政能力。

一是坚持理论学习制度。制定完善了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中心组每年确保集中学习不得少于天。深入学习了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市政府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邀请市委组织部、法院、农办、司法局、党校等部门领导来镇授课。按照市委统一部署,集中开展了“深化主战略、服务主战场---合力推进工业经济提升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结合当前热点、难点问题,镇主要领导带头将学习心得体会在干部学习会上作交流,如党委书记王招裕主讲了低收入户奔小康工程的对策思路,镇长柴晓东主讲了世界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发展趋势等。与此同时,坚持每周一上午集中会议制度,明确并布置当周重点工作,开展学习交流;建立镇领导班子月度工作交流制度,交流汇报当月工作,提出次月工作要点。

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学习中,领导班子成员十分注意把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对一些重要论述和重要的理论观点不是满足于看过了、读过了、记住了,而是联系实际,放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去思考,坚持以我们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解决现实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上下功夫。为加快职能转变,提升服务功能,我们重新明确每位干部工作分工和具体岗位职责;为推进项目建设,抓好为民办实事工程,我们制订了《年度重点工程项目分解抓落实考核办法》,对农民饮用水工程、乡村联网公路建设等项重点项目按工作要求、牵头领导、责任人逐项予以明确;为营造良好发展氛围,鼓励争先干事,我们制订《年度镇机关干部经济发展和基层基础工作双争先考核办法》、《关于开展年度行政村经济发展和基层基础工作双争先考核办法》,从而建立经济发展工作和基层基础工作并重的“双争先”考核机制;为做到有章理事,强化责任落实,我们制订了《促进维稳加快发展镇村相关经济责任暂行规定》,明确镇村两级在安全生产、信访、森林防火、项目实施、招投标等领域的经济责任。同时,对镇村干部分片包村、安全稳定、计划生育工作、公共卫生等重点工作实行月度考核。

三是认真开展定期蹲点调研。镇党委规定机关干部深入村、队、户、企业开展定期蹲点调研时间为每周保证天,并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集中蹲点调研。年初,组织多名镇机关干部和多名村干部,深入开展低收入农户情况调查,共涉及低收入农户户人。月下旬,组织全体镇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开展“串家门、访民情、谋发展、办实事、促和谐”蹲点调研活动,针对下山脱贫和农民饮用水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征求意见。在调研中,各调研组积极帮助行政村制定发展任期目标和发展措施,重点制订和落实年度工作计划。月,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书记傅根友同志的调研要求,集中开展了农民增收致富和主导产业培育大调查活动。此外,自月份以来,镇党委、政府还组织了农村洁化、生态公墓建设及殡葬改革、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深化发展规划、“十村示范、百村整治”项目推进、集镇环境卫生整治、低收入农户青少年关爱行动、农村危旧房现状、来料来样加工等多项专题调研,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完成了《镇域经济发展思路研究》、《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低收入户奔小康工程调查与建议》等调研论文余篇,其中篇获市级优秀调研论文二等奖。

二、努力创建创业型镇领导班子集体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起点、高标准地制定工作目标。每位班子成员都主动参与集体领导,认真负责地履行好各自的职责,用清晰的思路抓发展,用清醒的头脑抓和谐,切实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的政治责任。

一是强服务谋发展。为尽快缩小与周边乡镇的差距,力争位次前移,我们提出主动接受贺村经济辐射,依据镇情培育竹木加工产业;发挥山场资源优势,做好“土”字文章,依托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利用低丘缓坡、桔林茶园、草山草坡等资源,建立“乌”猪、白银耳黄鸡、商品鸡等规模养殖基地或养殖小区,重点发展土鸡、土猪等经济发展思路。深入开展“百企提升”和“五百”活动,镇领导班子成员与企业开展结对联姻,全力帮助企业破解难题、加大投入、技术革新、产品升级等。塑业、多通塑业、华潭砖厂等一批优势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前头山、淤等工业功能区集聚功能初步显现,纺织、竹木、注塑产业初具规模。努力化解要素制约。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等工作,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用以满足工业发展、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在落实好项目自筹资金的同时,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农民饮用水工程管网冰冻破损修复等项目获中央预算资金支持。推进企业招商,强化专职招商,完善考核办法,继续选派干部到市招商局挂职,引进木制品厂、兴业制品厂、涂料公司等企业。谋划个重大项目建议上报市重点办。编制农村公路网络建设十年规划及分年计划。继续抓好农民饮用水工程集中式供水扩面,完成桥段整治结合灭螺工程,对 、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开展亩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国道至等条“零距离”公路建设,至公路、线至、线至、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对辖区已建设完成的条农村公路全部实行养护定员管理,总里程公里。完成、等个村庄绿化项目,种植各类花卉苗木万多株。在集镇区规划农民住宅小区。对无数字化地形图的、两个村进行了现场踏勘和测量,完成村庄规划前期基础工作。市外经贸局、市民航局、海关等家机关部门,市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公司、 和有限公司、市地产有限公司等家企业与开展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结对帮扶。

二是抓基层强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发〔〕号文件精神,狠抓基层基础和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推行分片包村“五项制度”,进一步完善镇机关干部工作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干部分片包村五五责任制、民情沟通日、镇村干部联合办公、定期蹲点调研、干部重心下移考核管理等五项制度。大力开展以“选优配强新班子、全力打造新风貌、积极谋划新思路、完善运行新机制、激励再创新业绩”为主要内容的“五新争先”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至月,开展了村规模调整后第一次村级换届,选举产生新一届村两委成员人,配备了新一届村级配套组织负责人,改选了新一届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长,组织开展了新一届村两委成员培训。同时,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经上级批准,新成立了市织造有限公司党支部。通过积极争取, 等个村分别与市检察院等家机关部门、纺织有限公司等家企业建立共建新农村结对帮扶机制。等个行政村被列为市年度村庄整治建设村,其中为整治村,为污水处理村,为市以上示范村创建村,个村年度申报建设项目个,其中村道硬化项目个,垃圾集中处理项目个,农村卫生改厕项目个,污水处理项目个,其他项目 个。办公场所新建工程进展顺利。 等个村活动场所已基本达到示范村要求。

三是抓稳定促和谐。面对复杂情况,镇领导班子总是做到总揽全局,突出重点。按照全市维稳形势分析会暨奥运安全维稳工作推进会的部署要求,扎实开展“涉奥信访与维稳百日行动”和“市级领导带头,部门、乡镇联动,扎实开展党政一把手大接访活动”,每天安排至少一名镇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做到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对经排查的件重点信访和不稳定因素分别明确名领导和名责任干部,及时了解情况、靠前指挥,确保矛盾纠纷不上交、不扩大。如对排查出的名“电影放映员”、名“民办教师”历史遗留问题群体性上访隐患,及时研究、部署防控措施做好劝息访工作。制定了村级退位干部经济补助办法和退位村主职干部年度测评考核制度,将其现实表现与养老补助金挂钩,激发了其支持村级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其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配合上级职能部门做好涉及三鹿奶粉事件的有关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应急处置。规范“一中心两员三室”基层综治网络建设。全镇落实维稳信息员人,组成村级巡逻队支,形成镇有综治中心、村有综治室、自然村有治安信息员的维稳网络。明确各行政村书记担任综治室主任,村主任为治保调解主任,并配备文化程度较高的专职治保调解员。

三、努力创建廉政型镇领导班子集体

要求班子成员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从政之德,做到处处明于自察,时时自觉追求,事事严于律己。

一是严格廉洁自律。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带头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注意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矩工作圈、管住活动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拒腐防变,廉洁奉公。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督促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完善工程公开招标制度,规定镇村两级元以上标点的工程项目,均统一纳入招投标站管理。

二是弘扬社会正气。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公道正派,任人唯贤,靠实干出实绩,凭实绩用干部。旗帜鲜明地支持实干、鼓励开拓,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树立昂扬向上的浩然正气,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张贴标语、印发宣传单、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讲“精神”、“八荣八耻”及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纲要等,引导群众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三是务实干部作风。坚持深入基层察实情,讲求方法出实招,强化责任干实事,不图虚名求实效。坚持队伍建设首先从领导抓起,在原则问题上坚持“不打招呼、不批条子、不开口子、不送人情”,力求使每个班子成员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团结上的带头人、廉洁勤政的清白人、依法理财的正直人。组织开展了节日廉政“三个一”活动,创建了村“农村党员廉政建设示范点”等。

四、努力创建和谐型镇领导班子集体

我们根据每个班子成员的生活阅历、工作经历、实践经验和性格差异等,坚持把握差异,谋求整合,求同存异,及时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环境和新对象,要求班子成员珍惜缘分、维护团结,努力构建和谐共事、和谐运行、和谐发展的领导班子。

一是创建和谐共事的班子。树立正确导向,强化大局意识,促使班子成员在不同意见之中谋求共识。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工作上互相支持,感情上互相尊重,生活上互相关心,同唱一台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话往一处说,事往一处干,产出了很好的整体效能,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年内召开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查找问题、纠正错误、消除误解、增进团结,营造和谐共事的氛围。

二是创建和谐运行的班子。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分工负责机制,进一步明确班子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分工,理顺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完善决策协调、执行协调、工作协调和会议协调制度,定期研究工作推进措施,交流工作开展情况。强化考核监督机制,逐步构建职责明确、分工负责、奖优罚劣的责任体系,形成重实效、重实绩、抓落实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