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2-07-31 11:27:5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作为一种辩证的思维和方法,整体性思想是马克思在扬弃黑格尔建立的总体性哲学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整体地认识世界和整体地改造世界两方面的内容。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社会文化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所属整体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对其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联系的方法,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所属整体的关系,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所属整体的作用,并以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对所属整体的辐射带动为目的,探索高校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建设路径。

关键词:整体性;马克思主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问题提出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全体师生共同创造与拥有的价值观念与文化体系。[1]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文化整合、知识传播、激励引导、育人诲人等功能,不仅同高校发展息息相关,更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连,因而如何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获得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研究是为将其应用于实践,更好地指导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界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研究往往是选取不同的角度来寻找一定的依据,基于一定的理由提出相对应的路径。这些角度和理由的选取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理论研究下的路径提出,即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结构、功能等基本理论进行论述,并根据理论要求提出对应的建设路径[2]。二是实践应用中的路径提出,包括针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如有学者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据此提出了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3];还有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需求提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如有学者立足艺术院校的学生特点与专业特色,对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育人途径进行了研究[4]。三是关系分析下的路径提出,即在具体分析高校校园文化某一个影响因素或组成要素同高校校园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该影响因素或组成要素的建设路径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如大众媒体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因素之一,有学者以大众媒体中的微电影为例,分析大众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出高校运用大众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措施[5];如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要素之一,有学者从高校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当前面临形势出发,提出高校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有力措施[6]等。这些研究成果拓宽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视域,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这些角度大多是围绕高校校园文化本身进行研究,理论支撑的厚重度似有些不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更为宏观的审视,有待进一步的深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指出,世界充满了辩证联系,寻找出事物与所处整体的关系和事物在所处整体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从整体性的角度看,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更是高校、社会文化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所属整体决定并对所属整体产生反作用。因此,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不仅要从高校校园文化自身着眼,更要从高校、社会文化等更大整体的角度进行审视,厘清高校校园文化同所属整体的关系,明确高校校园文化在所属整体中的地位与对所属整体的作用,以处理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所属整体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

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

整体性思想,也叫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整体性作为一条基本线索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始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整体性也是马克思用以揭示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本质,并将三者作为统一的历史整体来把握其发展规律的基本方法。整体性的本质就是辩证联系,整体性的方法就是“揭示事物内部的辩证联系再上升到具体整体”[7]。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作为一种辩证的思维和方法,整体性思想是马克思在扬弃黑格尔建立的总体性哲学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整体地认识世界与整体地改造世界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自然、人类、社会及整个历史,马克思与恩格斯总是将它们作为整体来把握。对于自然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随着进化论的提出以及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不断取得更深的成就,人类对于自然界拥有了更为充足的了解,具备了从整体上全面地认识自然界的能力,“新的自然观就其基本点来说已经完备:一切僵硬的东西溶解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做永恒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8],自然界是一个循环流动的运动整体。对于社会,马克思指出,只有以辩证的思维从整体上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由表象上升到抽象再复归到具体,才能发现“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9]。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地方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10],将社会视为关系和联系的整体,而且是人们彼此发生的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对于人,马克思认为,人在社会中的联系和关系决定了人的性质和作用,因此必须将人放在社会整体中进行研究才能形成关于其本质的正确认识,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形成了关于社会和人类的整体性认识。对于历史,马克思认为不同时代的各类社会形态构成了整个历史。每一个社会形态自身都是一个总体,但放置于整个历史过程中,它又成为了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其余社会形态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中共同构成了历史的整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后又将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的认识就遵循着历史的整体性。此外,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也继承了整体性的原则与方法,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加以运用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列宁、等革命领袖均是整体性思想的忠实贯彻者,如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战略、战役、战术三者关系的论述就充分运用了整体性思维。他们的努力使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绽放出新的光芒。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决定了改造世界也要遵循整体性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指出,整体与部分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不仅互相对立,亦相互依存:整体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对部分进行统率与支配,整体决定部分;同时,部分并不是完全被动,而是对整体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对整体产生影响。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的原理要求我们,对于一个整体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不论其大小、位置、功能和对整体产生的影响有何差异,都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全面推进,共同进步,坚决反对不顾全面而搞单打一的错误行为,要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表明,整体具有层次性,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并非随意的拼凑或堆积,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依照一定的次序形成特定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性质相似的部分相互连接形成各个层次,不同的层次按照高层统摄低层的原则排列最终形成整体,并产生特定的功能。整体结构是否有序、合理,决定了整体能否正常发挥它的功能。科学有序的整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协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优势,使整体发挥出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功效。反之,杂乱无序的整体其功能一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此外,在部分对整体具有反作用的理论中,需要视部分的重要程度分情况分析和考虑,一般部分能够影响整体,而关键部分则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关键部分的性质及其变化决定着整体功能的改变,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厘清构成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与作用、找出关键部分来构建结构合理、井然有序的整体并以关键部分的发展带动整体发展,是以整体性思维推动事物发展的又一关键。可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不但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同样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能够为当代社会诸多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正确思路。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高校、社会文化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由高校、社会文化决定,并对二者产生反作用。用整体性思想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分析并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对于在新时代实现高校校园文化整体性建设从而带动高校、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及其建设路径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研究脱离了社会整体,认为那种“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中的单个人的直观”[12]。同样,脱离高校校园文化的所属整体对其进行研究,就难以形成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全面认识。用整体性思维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分析,就是借助“揭示事物内部的辩证联系再上升到具体整体”的方法,找出高校校园文化同所属整体的联系及其对所属整体产生的作用,形成对高校校园文化更为深入的认识,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与之相对应的高校校园文化整体性建设路径。

(一)作为高校组成部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方面对高校产生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内含多种要素的有机整体,大体上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四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却都以各自的方式对校园整体产生着重要影响。具体来看,根据葛金国、石中英的“校园文化组成部分层次说”[13],高校校园文化四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一种由表及里的层次关系:物质文化居于最外层,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包括校园中的各类硬件设施、功能性场所以及校园环境等,是一所学校气质风貌的外在体现,能够承载校园历程、彰显校园特色,使校园文化外化于有形之物呈现在众人面前,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校园中人;第二层是行为文化,是校园主体在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从课上的教学讲授到课下的文体活动乃至校园的后勤管理无所不包,作为校园文化的动态组成部分,反映校园行为主体的价值理念,也深刻地影响着校园主体的综合素质提升;第三层是制度文化,是一种约束或规范,涉及受众群体不同的各类规章制度、准则条例,以引导、管理、协调为目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惩戒性,既组成校园文化,又对校园文化进行规范与约束,是校园群体遵循的活动准则;处于最内层、最核心地位的是精神文化,它包含学校的历史传统、目标理念、人文情怀,反映学校独特的气质风格,是校园文化的精髓要义之所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整体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部分,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定性影响。因此,进行高校校园文化整体性建设,必须树立整体推进的意识,对校园文化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投入应有的人力物力。同时,要使四个组成部分相互联动并突出重点,以精神文化统摄并引领其他三种文化,物质文化建设承载并反映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对主体进行约束以保证精神文化传承不变质,行为文化则体现、发扬精神文化,并为精神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高校要处理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高校发展的关系,通过校园文化四个组成部分的协同发展形成合力,以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带动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本校特有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所采用的景观元素与建筑风格要与高校精神一脉相承;要聘请专人对校区进行整体规划,以实现各类建筑和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布局的有序合理以及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协调统一;要设计并在公共场合固定使用学校专属的标识、符号和特定的字体与色彩,打造本校标志性的文化形象。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师生精神的风向标和养分补给站,具有历史继承性与发展前瞻性,高校在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时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在课堂教学、开展校园各类文体活动时有意识地将其融入以实现对师生的价值引导;重视并保护高校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文化,以系统梳理校史文献、组织开展系列校史研究、建立校史宣讲团定期开展校史科普教育等形式增强师生对高校的了解和认同;弘扬并践行本校特色精神文化,通过设计彰显本校特色的典礼制度以及多层次的学科竞赛、文艺展演、学术研讨等活动建立校园优良校风学风。对于校园制度文化,高校各类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体现学校自身定位,契合学校精神特质,以规范校园行为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要求纳入其中,作为高校师生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准则;要健全规章制度,依照规范要求完善高校规则制度和管理办法,依据校园发展实际积极求新求变,推行教学制度、科研制度、人事制度等改革创新;高校应根据本校办学理念与长期发展目标出台相配套的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并要求学校所有部门根据总纲要和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列出本部门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以实行校园文化建设绩效考核的形式,敦促校园文化建设措施真正落到实处。针对校园行为文化建设,高校应尽早开始,在师生刚刚步入校园时就通过规范手册发放、班级宣传教育等方式使其对学校的行为规则了然于心;要从小事做起,对师生的基本行为习惯如迟到早退进行道德引导与制度约束;要采取更加人性化的引导方式,以文化感染、榜样激励等柔性方式为主,建立和谐向上的校园行为文化。

(二)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恩格斯指出,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14]。从整体性的角度看,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反作用。

1.从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作用看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文化传承、文化整合、文化创新的重要责任。高校是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优秀文化通过高校的大力倡导、师生之间的教与学、诸多校园文体活动的举办等形式实现代际传承。同时,高校对本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校园精神的赞颂与弘扬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传承。高校具有开放性,有形的围墙拦不住无形的思想,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多种外来思潮涌入并催生本土文化多样生长。这些文化思潮良莠不齐,又同我国既有文化发生文化冲突,造成价值取向混乱。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文化整合功能,进入高校校园的各类文化在同校园文化的交锋碰撞中被整理、筛选、改造,最终成为方向正确、内容向上的新文化,并发挥正向教育引导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在文化传承与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实现着文化创新。高校校园文化集合各类文化创新资源、汇集众多文化创新学者、拥有浓厚的文化创新氛围,有极大的文化创新优势与文化创造能力,能够通过科学研究创造新的文化知识,在思想交流碰撞中丰富文化内涵,应用先进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传播形式升级,最终实现文化创新。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校园文化同文化弘扬与发展的关系,通过传承、整合各类文化,进而创新,创造出既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校园文化,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与高度文化自信的彰显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密不可分。高校要承担起新时代下新的文化使命,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关系,通过文化传承、文化整合、文化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在文化传承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6]因此,重塑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提升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既是大学生寻求自我文化心理成长和人格健全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17]高校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通过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在文化整合方面,商业文化与外来文化已然对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并深刻影响着中国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商业文化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社会亚文化,在向校园渗透的过程中培养了校园人的市场意识与经济思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其中利益至上、恶意竞争等不良内容也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不良影响。外来文化主要指西方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虽有可取之处,但绝不能对杂糅其中的新自由主义、等狭隘、错误思想听之任之。高校要坚持辩证思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整合功能,对商业文化、外来文化进行筛选整合,依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其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完美融合。文化传承与文化整合的必由之路是文化创新,如果不依据实践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积极谋求变革与创新,校园文化将落后于社会发展,甚至对社会发展形成阻碍。高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导向,把学生需要、社会需求作为文化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加强对教师和科研人员培训,增强创新意识,在教学科研中实现知识文化创新;要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术内涵,以学术会议、名家讲座、知识能力竞赛等形式使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实现创新;要组织科研团队对校园文化创新开展专题项目研发,利用先进科技设备、网络信息技术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品牌影响力,形成校园品牌文化效应。

2.从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的作用看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人才培育、思想引领、科研产出对社会产生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人才培育的功能,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使校园文化中蕴含的文理知识、精神气质、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养,并随着毕业学生在社会中的流动而作用于社会。高校是各类知识文化的集中发源传播地,高校师生较其他社会群体在新思维的接受、固化、传播方面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使得高校校园文化相较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能够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成为社会思潮的先导。高校承担着科研产出的任务,通过与社会相关产业单位通力合作,使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推动社会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校园文化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时代为依托、以现实需求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大方向,使校园文化产出符合时代主旨与社会需求的文化成果、培育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的凝聚、推动、辐射功能,使其对社会全方位发展,释放正向影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息息相关。从整体性的角度看,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先进校园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落后校园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如今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新的社会实践为高校整体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如何立足新时代对于高校在人才培育、思想引领、科研产出等方面的新要求,建设与之相符的先进校园文化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每所高校应该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高校要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同社会发展的关系,认真研究新时代对校园文化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调整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战略与具体措施。在人才培育方面,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融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主动与政企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派遣学生进行实习交流,以弥补校园文化在实践性方面的不足,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高校毕业学生很多扎根学校所属城市,直接参与城市发展建设,因此高校要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入地方特色文化,使学生接受地方文化熏陶,培养地方文化情感,形成地方文化认同,心怀热爱投身地方城市发展建设。在思想引领方面,高校要加强同社会机构的文化交流,通过向周边社区单位及相关政企部门派出宣讲团进行知识科普、举办专家讲座进行经验交流、开办短期培训班进行人才进修等方式提升社会成员的文化素养与专业能力;在科研产出方面,高校要加大科研投入,制定奖励措施,优化科研环境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并与相关产业合作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科技文化成果的物质转化,打造校企合作知名品牌,形成校企合作产业集群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总之,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微观,更要坚持整体性思维,认识到作为组成部分的高校校园文化对高校、社会文化等所属整体的作用。处理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高校、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高校、文化和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只有这样建成的高校校园文化,才能展现校园风貌、引导校园风气、塑造校园中人;才能促进文化传承、推进文化整合、实现文化创新;才能体现中国底蕴,彰显中国特色,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配套的校园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身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

[2]陈于仲,李正华,钟黎川.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与改革,2007(6):101-103.

[3]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5-130.

[4]张源.艺术院校综合育人模式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S2):67-69.

[5]吴月齐.微电影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功能和实践路径[J].当代电影,2018(1):174-176.

[6]孙英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86-87,96.

[7]孙伯鍨.关于总体性的方法论问题:评卢卡奇(早期)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解[J].江苏社会科学,1998(4):75-8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55-856.

[9][10][1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0,223,139,140.

[13]葛金国,石中英.论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0(3):60-64,68.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8.

[1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

[16]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1.

[17]王红.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J].高教探索,2017(12):124-128.

作者:王红 范若冰 单位: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