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育10篇范文

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育10篇范文

时间:2022-06-10 05:00:49

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育10篇

第一篇

1结果及分析

本文把教师的信息行为按其特征分别归入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三方面。

1.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对待信息的思想、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强烈的信息意识往往表现为人们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这些能力使人能动地、自觉地对待信息,并有可能科学地识别、确定与自己需求相关的信息,从而组织有目的的信息活动。表1是研究样本的信息检索目的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科研是高校教师信息检索的主要目的,其次是写作(包括写文章、报告等)和教学。而为了了解前沿、开阔视野而检索信息的教师只有50%。事实上,要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动态,更需要检索、掌握最新的相关信息。这说明部分高校教师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还有所欠缺。图1是教师访问图书馆网站的情况。我们知道,图书馆历来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教师查找利用信息应该首选图书馆。但图1表明,有37%的教师只是偶尔访问图书馆网站,甚至有5%的教师几乎不看图书馆网站。也就是说,还有不少教师没有意识到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往往会主动通过电子邮件向教师推介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图2是教师对图书馆这种主动服务态度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虽然有15%的教师对这种服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有10%的教师反对学科馆员主动通过电子邮件向他们推介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但大多数的老师还是非常赞成这种服务方式。说明大多数教师比较重视获取有关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方面的信息。图3是教师对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的偏好情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教师一般同时使用两种类型的资源,但近一半的教师比较喜欢数字资源。说明高校教师已经意识到,目前数字资源已经成为主要信息类型,在查找利用信息的时候必须以数字资源为主,兼顾纸质资源。

1.2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这里主要考察教师对信息学理论的了解以及对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表2是研究对象常用信息资源类型的统计结果。从表中可看出,期刊是使用最多的资源类型,其使用率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资源,其次是学位论文和图书。按常理来说,专利文献包含了90%的新技术,并且其中的70%只能在专利文献中找到,我们的研究对象又是工科高校教师,他们的科研方向主要是工程技术方面,因此专利文献应该是他们科研的首选资源。但调查结果并非如此,选择专利文献的教师比例仅为30.7%。同理,标准文献本来也应是工科教师利用比较多的文献类型,但调查结果也只有24.8%。这说明部分教师对各类文献的功能及作用掌握不透,或者对各类文献的获取方式及途径不了解。表3是教师查找信息遇到困难时,与图书馆咨询员交流途径的统计结果。表3明显突出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参考咨询的主要模式。从表中可看出,当教师遇到困难时,选择与咨询馆员交流的途径最多的是电子邮件,其次是电话、网上实时咨询或表单咨询,以及QQ或MSN,其他方式使用非常少,特别是短信只有一个教师选择。表4是研究对象获取信息主要方式的统计结果。结果表明:图书馆数据库和搜索引擎是教师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专业网站也是教师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现代图书馆人认为比较重要的文献传递(请图书馆员帮助获取),教师的认可率却很低,这一点可能与教师对文献传递这一途径了解较少有关;自行购买,以及与同行交流中获取信息反而获得较高的认可。在当今的大数据环境下,任何一个图书馆所收藏的信息资源都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所有需求,因此,图书馆收藏的资源不能满足教师信息需求的情况时常发生。这时研究对象采取的措施如表5所示。从中可看出,虽然部分教师通过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但更多的教师是通过付费的方式或其他方式解决相关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在各类图书馆之间都建立了强大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几乎能满足人们所有的信息需求。如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不仅整合几乎全国所有各类高校图书馆的资源,而且还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等单位开展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通过图书馆的文献传递可以充分享受这些服务。可从表5发现,当图书馆收藏的资源不能满足要求时,通过文献传递获取信息并不是教师的首选,说明还有教师对图书馆开展的这类服务还不够了解。

1.3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检索、评价、分析、管理、交流,以及利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表6是教师获取图书馆电子资源时遇到的主要困难调查表。从中可看出,语言是教师获取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主要障碍,其次是没掌握检索技巧。也就是说,很多教师还是感觉比较缺乏检索知识与检索技能。图书馆为了提高教师获取信息的效率与效果,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信息检索或数据库使用方面的培训或讲座,图4是教师对图书馆提供这种服务的态度。从图中可知,教师对这种培训或讲座的态度是喜忧参半。虽然根据表6我们知道,82.2%的教师认为获取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主要障碍是不熟悉检索技巧,但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居然认为这种培训或讲座可有可无,甚至9%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这表明有部分教师一方面认为缺乏检索技能,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参加提高检索技能的培训或讲座。当然从超过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有必要或很有必要开展相关的培训或讲座来看,大多数教师对提高自身的检索能力还是持积极的态度。表7是当检索到的信息太多太杂时研究对象所采取的处理方法的统计结果。结果表明:碰到这种情况时,大多数教师会使用一些检索技巧,不断缩小检索结果,提高检索精度,同时也希望得到检索技能方面的指导。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筛选、浏览信息方面存在误区,如花费大量时间逐个筛选检索结果、只看结果前两页。可见,虽然很多教师可能已经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技术与方法,但要准、精、快地找到所需的信息,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掌握信息检索的相关技巧。

2结论

以上分析结果虽然是从广西科技大学三个学院的教师这一特定群体中得到,但由调查概述的分析可知,其结果有较高的可信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1)地方高校部分工科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没有养成通过检索、查找、利用数据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行为、观点的习惯。虽然多数教师比较重视获取有关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方面的信息,但还有相当多的教师没有意识到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服务对他们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作用。面对新的或不懂的东西,还有部分教师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或者不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2)有的高校教师不能根据科研课题或教学内容,准确定义和表述自己的信息需求。在需要信息时,不能根据需求的内容选择关键而有效的检索词,使自己的信息需求达到一个可控制的中心点。(3)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数字资源目前已经成为主要的信息类型,在查找利用信息的时候能够以数字资源为主,以纸质资源为辅。但还有部分教师不能辨别各种形式的潜在信息资源(如图书、期刊、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多媒体、数据库、网站、开放资源)的价值和不同之处,或者对各类文献的获取方式及途径不甚了解,不能选择有效的途径获取所需信息。(4)大多数高校教师对现代通信技术相当了解,当获取信息遇到困难时,能充分利用网络与现代通信技术与咨询馆员进行交流。同时也能充分利用搜索引擎获取所需信息。(5)虽然图书馆是高校教师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高校教师对图书馆在网络时代提供的服务了解不够。当图书馆收藏的资源不能满足要求时,很多教师不会使用扩大获取途径的方法(如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开放存取、向专家咨询,等等)来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而更多地通过付费的方式(如自行购买等)解决相关的问题。(6)高校教师还需掌握本学科主要和常用的信息系统及其功能特点(特别是现在很多系统都有个性化、智能化服务功能和模块,这些功能和模块对用户准、精、快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非常有意义)、基本的信息检索技术(如布尔逻辑检索、截词检索、限制检索、字段检索,等等)。(7)很多教师比较缺乏检索知识与检索技能,同时,大多数教师对提高自身的检索能力持积极的态度。但有部分教师一方面认为缺乏检索技能,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参加提高检索技能的培训或讲座,缺乏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主动性。(8)很多高校教师能有效地利用所获取的信息,但部分教师缺乏批判性地评估所获取的信息及其来源的能力,包括评估检索结果的数量、质量、准确度、时效性和相关性,以及信息检索系统或调研方法的局限性。当检索到的信息太多太杂时,虽然大多数教师会使用一些检索技巧,不断缩小检索结果,提高检索精度,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筛选、浏览信息方面存在误区,如花费大量时间逐个筛选检索结果。

3结语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对促进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一方面,既需要高校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学习信息知识,树立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日常的信息行为中,加强信息道德的修养,使信息交流和传递目标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完善信息素养培养的制度和环境,包括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多层次的培训机制、合理的评估考核机制、功能强大的信息素养培养平台。同时,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素养的培训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把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为学校日常工作,使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甚至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接触、接受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能。另外,高校图书馆也可以根据教师的信息行为透射出来的信息素养,加强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宣传,有针对性开展检索技能、检索方法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作者:李军单位:广西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第二篇

一、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相关的四种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构成。四种教学理论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四种学习理论为:新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四种传播理论为:贝罗的传播过程四要素理论、罗密佐斯基的双向传播理论、宣伟伯的传播效果理论、罗杰斯创新推广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高校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首先要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注重通过主动自学、积极参加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定期开展研讨来提高自身的理论认识水平。

(二)学习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教学媒体是指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它不仅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而且也是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传者的一切技术手段。针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主要内容的认识程度,2012年在青海师范大学通过对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的78名教师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见下表。上表显示:高校体育教师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发展、体育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体育教学媒体的应用策略四项指标的认识程度普遍较低,个别教师甚至不知道;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类型、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制作与选择原则的认识程度一般。由此可知,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对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学习的不到位,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

(三)学习现代信息技术1.学习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学习主要体现在对浏览器、搜索引擎、专业学科网站论坛和下载技巧的提高。这就需要每位体育教师平时认真学习研究这些方法和技巧,最起码应学会从网上下载所需要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的技巧和方法。熟悉并掌握常用的下载工具,如迅雷、网际快车、网络蚂蚁、BT等的使用方法是高校体育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2.视频声音编辑录制技术。利用视频回放技术进行相关体育教学,还是在课件制作中插入视频是当前体育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手段,不管视频是从网上下载的还是自己录制的,都不一定能直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实际需要,所以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视频、声音编辑技术。3.文字、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文字处理一般是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比如Word,WPS,ScienWord文字处理软件。无论在编辑教学案例还是制作课件中,均要使用图形图像来丰富教学内容,Phoshop是当前最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同时一些小软件,如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等,都可以实现图形的最基本处理。4.动画制作技术。动画制作是体育教师在课件作中必备的技术,学习Flash软件中简单的动画制作技巧就可以满足平时教学的需要。如用比较易学的SwishMax此类软件小工具来制作,就可以基本取得用Flash制作的动画效果。借助《闪客精灵》(SWFDecompiler),可轻松地修改已有的动画作品,以更好地利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5.课件制作技术。课件制作技术最关键的是课件制作工具的应用。常用的课件工具有powerpoint,Authorware,方正奥思等。课件制作工具其实就是一个强大的课件制作集成环境。也就是说,它们是把文字、图像、视频、动画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平台。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都需要用前面提到的软件进行处理,课件制作的真正核心是教学设计,所以需要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设计理论,也就是现代教学设计。

二、结束语

概言之,信息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传统观念,在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主动以信息意识的培养为切入点,以自主研修的方式为主渠道,加强对信息素养培养具体内容的研究性学习;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工具的操作技能;创造性地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对各类有效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从而达到运用信息工具与体育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终极目标。

作者:马维平刘茂昌单位:常州大学体育学院河西学院体育学院

第三篇

一、学校定期组织数学教师信息知识竞赛

通过竞赛的形式,将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促使数学教师多掌握数学信息,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素养。对竞赛的结果给予奖励,也将作为教师年终的绩效考核。不仅可以提高全校对信息的重视程度,还可以提升全校的数学信息水准,促进全校范围内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制定高中数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方法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师的信息掌控能力

提高数学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众所周知,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将题目中的信息转化成公式等数学信息来加以解答,教师的信息能力决定了试题以及解答教育的水平,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是重要的。

2.有利于加强数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而促进师生间的共同学习教师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把握数学教学的进度和相关侧重点,同时教师也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了学生对数学阶段性学习的理解。

3.有利于加强全校与其他优秀数学学术机构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只有具有先进的信息,才能够促进有效合作,才能有效促进先进研究成果的交流与信息交流,促进高中数学教育的大发展。通过对高中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相信会有更多的教师通过此培训受益,更多的学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但是方法不能盲目地运用,应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数学掌握程度来确定。相信在未来,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必将成为竞争力的关键。

作者:冯爱成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米脂中学

第四篇

1馆员———教师协作教学特点

1.1互需性江西农业大学信息素质教育是以信息检索课堂教学为主。学校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作为本科教育专业选修课,主要由在图书馆从事信息检索并且取得任课资格的馆员兼任教师,独立授课。信息检索课程使用统一的通识教程,教材内容缺乏与专业课程有效地结合。同时,学生偏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显性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能提升其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以及以后工作能力的信息素质培养。因此,在信息检索课程中需要嵌入专业知识。

1.2合作性江西农业大学由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科馆员担任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授课馆员有图书馆学专业、生物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农学专业、哲学专业、农业信息专业等不同的学科背景。授课馆员虽然具有一定专业背景,但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深入理解仍然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帮助。因此馆员在嵌入专业知识的信息检索课程中,有必要同院系专业课老师在学科服务、学科教学中互相合作,密切联系,促使文献检索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

1.3目的性细胞生物学是生物学各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不仅注重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本研究选择细胞生物学专业课程为嵌入专业知识依托主体,同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细胞生物学授课老师互相协作,展开基于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合作教学,将修课学生的细胞生物学专业知识随着教学进程嵌入信息检索课,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胞生物学专业知识自主获取能力的培养。

2馆员———教师协作教学内容

信息检索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检索实践两个部分。检索理论主要包括:信息检索基础知识,计算机检索基本理论,学术评价与信息组织,图书馆信息服务;检索实践主要包括:重要数据库的介绍与实习操作,定题检索操作实践。

2.1信息检索基础知识主要介绍信息资源及类型。教学发现,三次文献是学生利用资源的盲点,并且专业课也需要学生首先利用三次文献综述了解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概况。基于此状况,信息检索授课中,在介绍文献信息获取的基础上,重点为生物学专业学生推荐优质的专业信息资源,特别是三次文献,例如BiologicalReviews。此刊物内容涵盖生物科学各领域,不仅学术价值高、参考文献充足,而且表述直白易懂,不仅适合专业人员,同样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每期刊登适量综述。通过与细胞生物学专业教师协作商讨,依据细胞生物学教学进程,适时地提出学生需查找的细胞生物学科近年发表的相关综述文章,通过三次文献及时了解细胞生物学专业知识,加强对细胞生物学专业课程深入理解;结合细胞生物学教师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课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细胞生物学专业的研究前沿,例如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研究热点及意义。

2.2计算机检索基本理论重点介绍计算机检索基本知识、检索技术、检索策略。根据专业课教师授课进度和专业课程作业的内容,要求学生做相应的专题报告,例如,关于基因的表达调控及检测方法,报告长度必须为2-7页,使用至少6个学术资源。有针对性地教授学生选用检索词、运用布尔逻辑等检索技术编制检索式,分别选用图书、期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检索,并在此基础上教授学生学习扩检与缩检等检索技术。

2.3学术评价与信息组织针对细胞生物学专业课程专题报告的检索结果,教授利用学术评价指标进行信息筛选的方法。教授学生了解生物学专业的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等高质量学术期刊,为学生推荐生物学科的专业期刊投稿指南,重点介绍生物学科期刊网上投稿程序。

2.4图书馆信息服务依据细胞生物学专业教师提供的细胞生物学的核心专业词汇,指导学生使用生物专业检索词在检索本馆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平台———昌北高校数字图书馆、全国性图书馆联盟平台———CALIS、CASHL、NSTL等查找本馆无全文文献,并实现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等文献信息服务。

2.5数据库介绍与实习操作重点教授学生熟悉中国知识资源总库、Wiley期刊数据库、Proquest生物文献全文数据库等中外生物学科相关数据库,以及PUBMED、小木虫论坛、丁香论坛等中外生物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同时与教师合作确定细胞生物学相关专业课题,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选择一个专业课题检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用相关的数据库,利用检索技能自主进行细胞生物学专业知识学习。

2.6定题检索操作实践基于学校实行了毕业生导师指导制,将学生以小组形式分配给专业课导师,由导师负责对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进行专业指导和规划,因此在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最后定题检索中,结合学生导师给予的课题方向,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检索理论和检索技能,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源,经过整理归纳,完成综合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包含了检索题目、检索策略、使用的检索工具、检索结果及分析评价等,反映出学生运用文献检索技能以有效辅助专业知识学习的能力,并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起到前导性作用。

3馆员———教师协作教学效果测评

随着馆员们逐渐深入到大学本科教学中,馆员在识别和测量学生的学习整体水平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将教学对象分为两组,即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科学专业6个本科班348名学生,选取其中3个本科班为一组,采取协作教学。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前后,针对本科生信息素养水平分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课堂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共发出问卷348份,回收问卷348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40份,有效率99%。调查发现信息素养水平和获取专业知识能力两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3.1提高信息素养水平学习信息检索课程前,学生没有意识到信息已经成为生活、学习的基本资源,对信息的敏感性较差,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不足。大部分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了解本专业学科的相关信息、最新发展情况。上网的目的主要是出于娱乐的需要,仅仅在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时才利用信息检索,并将网络资源作为较好、较方便获取的信息源,查找资料时首先利用Google、百度之类的搜索引擎。同时,学生获取专业信息资源途径单一,获取信息的首选途径为网络,主要是利用搜索引擎,专业学术网站利用较少;其次是利用图书馆资源,大多数学生主要利用图书馆纸本图书,很少使用纸本期刊以及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此外还有较少同学采用从书店购买、向老师同学借阅等途径。学习信息素养课程后,两组学生信息素养均有提升,意识到图书馆资源是最可靠的信息源。获取信息途径增加,其中数据库和专业学术网站的利用率明显提高。但是,协作教学实践证明,单独介绍图书馆资源作用是有限的。当学生接受作业或者课题等专业学术任务时,教授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学习积极性也高,促使学生利用学术资源进行高质量论文的写作和课题的完成,同行评审期刊成为其主要的信息来源,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式(见图1)。

3.2激发专业知识学习兴趣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成绩同利用图书馆资源能力存在密切联系。研究表明,有明确任务要求,需要合理的信息资源时,结合信息素养课程的指导,识别和利用信息资源,可以有效地协助学生完成高质量的学习任务。本次合作教学后,同未实行协作教学的班级相比,学生的细胞生物学课程报告内容丰富,细胞生物学课程平均成绩提高了10分以上。对细胞生物学感兴趣,计划考细胞生物学方向研究生和从事细胞生物学领域工作的学生增加了3倍,这说明信息检索课程中嵌入细胞生物学专业知识对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信息检索课与细胞生物学专业课达到了知识互动的良好效果,提升了学生专业学术信息素养,共同培养学生知识挖掘与知识创新能力。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信息素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双赢。

4结语

信息素养教育与大学生的专业学科教育相互渗透的融合式教学,实际任务的目标性明确,为学生建立起专业知识与检索技能相互贯通的桥梁,是理想的信息素养教学方式。但是,目前还存在着教师少、课时少、授课班级多、学生人数多等困难。为数不多的学科馆员对各个学科普遍进行嵌入式教学还不能完全实现。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与专业课程教师沟通,长期协作、互相支持,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完善课程设计,向更大范围推广。

作者:郭韫丽孔令保李冬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第五篇

1、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

1.1培养目标。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要以科学的培养目标为指导。这是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因为一个科学、明确的培养目标是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努力方向和动力,是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这就要求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要尊重各地区、各学校信息教育的实际情况,从教师信息素养的实际需求出发,同时还要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要适当地渗透最新的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从而使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步伐;(2)要制定切实有效地措施,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只有这样,培养目标才不会是空中楼阁,才能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由理想变为现实;(3)要有层次性。培养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地区、学校,甚至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性,不能一刀切,可分为适应性和发展性两个层次。适应性层次目标意在普及,发展性层次目标意在提高。

1.2培养原则。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要坚持自我培养和外在培养相结合、自觉学习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的“双结合”原则。(1)自我培养和外在培养相结合原则。自我培养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外在培养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快捷方法和重要途径。其中,自我培养要求教师积极面对教育信息化,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来提高信息素养。外在培养主要是通过组织专门的培训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2)自觉学习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指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教师养成自觉学习习惯,各地区教育部门还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奖罚制度来约束和激励教师的自觉学习,从而激发和维持教师的学习动力。

1.3培养内容。培养内容指培训什么和经过培训所要达到的效果,虽然培养内容根据培养对象的差异有所不同,但是根据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ISTE)公布的《全国教育技术标准(教师)》,结合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1)先进的信息意识,适合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2)对信息、信息技术以及教育技术理论等基本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3)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及资源评价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4)信息的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等过程中需遵守的伦理规范、法律法规以及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1.4培养途径。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长期系统过程,包括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两个途径。(1)职前培养主要针对未来从事教育事业的在校大学生,其培养途径包括:构建科学规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设置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2)在职培训主要针对正在从事教育事业的在职教师。这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快捷方法和重要途径,可采取“三结合”的形式来进行,即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

2、结束语

总之,在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只有以科学的培养目标为指导,坚持”双结合”原则,在把握基本培养内容基础上体现差异性,坚持有计划、有步骤的连续系统培养,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而促进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作者:王磊单位:河北保定外国语学校

第六篇

一、高校班主任的教育生态变化

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①。高校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法律上的成人,但在心理上却是准成人。新媒体营造的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不断推进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新时期“90”后大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张扬、思维活跃、感知敏锐、目标明确等特点,使得以高校班主任为中心的教育生态不论在内部还是外部都发生了变化,不仅带来了“能量”的收入,也带来了竞争的压力。作为该生态体系的主体,高校班主任首先要应时而变,重视变化,分析变化,不断排除其限制作用和影响,以达到该生态最基本的“育人”功能。

二、新媒体对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影响和冲击

新媒体的涌现对传统教育观、教学方法、班主任形象都产生强烈的冲击,改变了班主任工作的外部环境,进而影响到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

(一)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了改变在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教育主体起着绝对主导的地位,以教师为主体,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积累,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就是所谓的“主体受众型”;而在新媒体视域下,新媒体的交互性、广容化、全球化使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间处于平等地位,原有的层级已消失,学生并不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因而变成了“受众主导型”。特别是新媒体的交互性,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大学生可以主动收集、选择、应用信息,使得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享有平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权利。因此,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班主任要明确角色定位,及时获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最新知识和动态,借助于新媒体技术,随时随地关注最新知识前沿,丰富知识储备库,更好地胜任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班主任工作。

(二)教育途径更加丰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教育方式呈现多样化,高校班主任不仅可以依靠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亦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机网络、论坛、飞信、博客、微信、电子邮箱等新媒体进行教育工作。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在信息传递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听觉、视觉、感觉给人感官上更为全面的刺激,在教育过程中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高校班主任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展各项工作,利用新媒体技术,比如课堂多媒体、教学网络等给予教育客体感官上全方位的刺激,有利于教育客体更易更好的吸收知识;利用丰富的网络互动平台,比如电子邮件、微信、微博、校园BBS等新媒体平台,使教育主体及时掌握教育客体思想动态、观念、行为取向,使得各类问题能够发现在萌芽,处理在萌芽,同时也有利于教育主客体间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从而更易传播主流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新媒体打破以往由于时间、地点、方式、环境等方面原因造成的人际沟通限制,打破时间、空间、咨询的界限,使得师生间交流的时间、地点、方式出现了无限种选择,高校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更得心应手。

(三)评价机制更趋多元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班主任形象评价机制发生了变化,表现为评价范围扩大、评价主体增多、评价途径增广、评价内容多样。以往对高校班主任进行评价时,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家长,社会人员涉及较少;在新媒体视域下,社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类新媒体,洞悉高校班主任的各项工作,评价主体扩大。新媒体视域下,评价高校班主任的途径包括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等电子评价,评价途径趋于多元化。同时,新媒体环境下评价内容扩大,在传统的评价高校班主任利用书本传授知识之外,还包含高校班主任利用新媒体技术获取、筛选、加工、传递信息的能力。

三、新媒体视域下加强高校班主任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班主任形象既要保持传统媒体下高校班主任应具的各种品质特征,又要符合新媒体背景下社会关系变革的需要,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高校提升、学生多样化发展相适应,完成一次融入各种新媒体要素的重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和增强高校班主任信息综合素养,包括信息意识素养、信息知识素养、信息能力素养、信息道德素养等四个方面。

(一)加强信息意识素养意识是客观存在于人脑中的反映,它指导具体行为的发生。信息意识素养是信息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综合素养的灵魂。高校班主任要正确认识信息意识素养的重要性,通过信息意识的带动,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树立在新媒体视域下尊重信息知识、终身学习的观念。该素养主要表现在:首先,要提高信息甄别和选择的意识,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各种社会思潮、言论充斥社会环境,高校班主任要提高信息甄别意识,剔除各种不良社会思潮,要培养从海量信息中选择有价值信息的意识。其次,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高校班主任工作的信息意识,特别是要加强借助于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微信、电子邮件等新媒体加强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意识,从而增强高校班主任工作的时效性和全面性。再次,要培养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检索、信息交流的意识,信息意识的强弱决定了获取、分析、运用信息能力的程度,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增强学生发现关键信息、核心信息的能力。

(二)积累信息知识素养信息知识,是信息综合素养的基础,是有关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应、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信息知识可以改变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够创新和延伸原有的学科专业知识,使文化知识、科学知识、操作知识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班主任作为信息知识的传递者,本身所掌握的信息知识有利于保障各项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同时成为学生学习新媒体技术的“电子教材”,是学生学习新媒体技术的向导者。因此,高校班主任首先自身应扩大信息知识的储备,了解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掌握运用新媒体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其次,应掌握新媒体技术在高校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运用,借鉴国内外运用新媒体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努力开创适合本校的新媒体教学。再次,要充分了解网络和信息化用语、新媒体操作体系,引领好借助于新媒体传播的各类社会思潮,从而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提升信息能力素养信息能力是信息综合素养最核心的部分,是信息价值实现的最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加工、表达、传递的能力。著名华人管理学家曾仕强教授认为:“要‘安人’必先‘修己’,不修己无以安人。”高校班主任信息能力素养主要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实际操作和表现上,能否熟练运用信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价值的发挥,是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班主任形象的实践化和具体化的表现。对此,作为高校班主任要加强自身信息能力素养的提升,将信息资源运用到教学育人中,创造新的社会环境,增加信息资源价值。多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充斥,高校班主任要能从大量无序信息中辨别出所需的有价值信息,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检索、获取、交流信息,在信息的使用、二次创造过程中能融合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从而融入学生媒体中,实现新媒体视域下的“传道授业解惑”。

(四)增强信息道德素养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出现极大地扩大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同时也给社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信息过多造成的参差不齐,伴随新媒体出现的各种淫秽信息、计算机病毒严重侵犯个人隐私权以及高科技带来的信息犯罪等。因此,高校班主任要特别注重自身信息道德素养的建设,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引航者。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则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关系和自身,其社会需要除了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之外,还有提升和发展自己内在精神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基本的、普遍的价值观念,如民主、文明、和谐、自由等,必然也是网络社会的基本准则。2013年8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在出席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时,提出了网络空间的“七条底线”:一是法律法规底线;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底线;三是国家利益底线;四是公民合法权益底线;五是社会公共秩序底线;六是道德风尚底线;七是信息真实性底线。

在运用信息时,高校班主任要积极贯彻落实“七条底线”,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力和评价力,合理使用信息资源,尊重个人隐私,遵守网上秩序,严肃网络纪律,不复制、不传播各种违法违纪信息,自觉遵守网上行为规范准则,加强网络精神文明道德建设。高校班主任应自觉用信息道德标准衡量自身,以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去影响、指导、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随着网络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新媒体蓬勃发展,学生使用新媒体已成为一种常态,高校班主任如果占领不了新媒体阵地,就不能把握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行为动态,就无法很好的开展“教书”、“育人”工作。从本质上说,新媒体终究只是一种技术和工具,并不能取代人本身。它既然是一种工具,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有利于学生教育工作的使用,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同。因此,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班主任通过提升信息意识素养、信息知识素养、信息能力素养、信息道德素养来重构高校班主任形象实为必要之举。它的构建也是传统素养的外延和提升,顺应了时展和社会进步,是高校班主任明确职业角色、提升信息素养、实现班主任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

作者:何星舟陈央沈亚英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学生处 人文学院药学院

第七篇

一、自我培训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

教师的自我培训是一个“意识→行动→反思”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过程。首先,教师要树立自觉、先进的信息意识。教师的信息意识指教师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积极面对教育信息化,以自身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和兴趣点,主动学习信息素养理论,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和前沿知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积极的信息情感。第二,教师要在先进意识的指导下展开行动,充分利用或创造条件进行网络阅读、写作、交流、探索疑难问题等,还要将所获得的信息创造性的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做到学以致用。第三,反思是认识自己、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经常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

二、外在培训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快捷方法和重要途径

外在培训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来进行。首先,在培训内容上,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要坚持“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原则,不能只重视技术层面的培训,而是要将最新的、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为一体,构建面向课程整合的培训。其次,在培训形式上,要以统一性和灵活性为原则,采取“三结合”的形式来进行:(1)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的周期很短,一般为两、三天,最多一个星期,一般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长期培训的周期长,短则一年,长则达三、四年甚至更长,如进入高等院校或国外进修专业进修。(2)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主要指学校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自行组织培训,如专题讲座、优秀课观摩学习。校外培训指到校外的各类专业培训机构去学习、研修,如教师进修学校。(3)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集中培训就是将教师组织起来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中学习。分散学习就是教师可自行安排时间,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测试,并通过论坛、QQ等交流工具进行咨询、讨论。最后,在培训层次上,要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坚持多元化原则,进行“基础→应用→研究”三个层次的阶梯式培训。基础层次主要对教师进行信息意识教育,培养基本的信息技能。应用层次主要是提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实施能力。研究层次侧重教师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之,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过程。培训的结束并不是终点,全面系统的评价考核机制是激发教师参训的动力和衡量培训效果的重要指标。最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中应用信息技术,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应用提供基础设施、软件资源、网络环境以及足够的时间、充足的经费等良好的政策支持。只有这样,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才能循序渐进、全面有效地生态化地推进,教师才能在不断地反复学习和实践中提升信息素养。

作者:王磊曹会云单位:河北保定外国语学校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

一、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由“灌输者”变为“支持者”、“协作者”、“辅导者”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在现代的教学思想中,教师的职责主要不是如何“教”,而是更好地指导学生“学”。网络信息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进行辅导。教师在网上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方法,协助学生开展自觉而有效的网络学习。在人数较多的网络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己探索,独立思考,自行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师则是协助和促进这些意义的建构,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掌握的知识融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为其提供学习支架,适当的时候撤去支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信息时代,学生学习途径多样,学习资源丰富,有可能在很多领域比教师更了解,挑战了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教师的新角色主要是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创设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协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和提高能力。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单方向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建构知识。

(二)由“主角”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在网络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学习活动,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评估这些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创立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组织、指导、管理和协调,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学生沟通协作,形成民主、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有更多的感情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通过交流平台进行监控和干预,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对有需要的学生个别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网络教师”扮演以下八种角色:课程设计者、内容促进者、学习过程推进者、评估者、咨询/辅导者、管理者、研究者、技术支持者。相对于传统教师,网络教师不但要具备很强的学科教学能力,还要掌握网络教学需要的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同时要熟悉网络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擅长网络教学的课程设计方法与策略,能够借助网络与学生交流、研讨和答疑。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师信息化,即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指利用信息工具及信息源,解决问题的技能,主要包括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时展和教学要求,形成的对待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掌握的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并且有效地利用技术工具进行信息搜集、处理、整合与评价,熟练应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与本学科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如何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使传统的教师角色发生了改变,从而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直接影响学生信息意识的形成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1.培养网络教学能力。网络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网络教学的教师要有强烈的网络参与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了解网络文化的各种表现,了解网络信息的伦理道德修养,了解信息安全和抵制网络犯罪的常识,提高信息技术的选择及整合能力,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真正融入到学生中,通过平等地交流,释放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意识。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但是学生仍然会尊重具有高尚师德和娴熟授课艺术的教师,仍然会重视教师所肩负的文化传承的使命。教师要努力充实自己,成为本专业的精英,同时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捍卫者。在信息时代,网络教师要能够在海量信息中搜集、管理有效信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2.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网络信息时代,信息剧增,推陈出新,终身学习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的潮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已扩展到人的一生,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教师也是学生,网络教学的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网络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熟练运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适应新的阅读方式与写作方式,不断吸收新知识,形成开放、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教师应是一个持续成长的个体,是积极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补充和完善自身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胜任教师的岗位。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自己首先要做一名成功的学习者,不断跟踪学科前沿,能主动、自觉、敏感地捕获新的信息,提高信息意识和能力。

3.培养与学习者沟通协调的能力。网络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社会背景、学习特征千差万别,诉求也各不相同,教师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沟通,搜集整理他们在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各类信息,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协助学生完成学习活动。网络学习环境下,降低了人际交流的机会,增大了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难度,使远程学习者产生孤独、焦虑、倦怠等心理问题和情绪,如果这些问题和情绪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和引导,将会严重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辅导教师应具备处理上述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创立和维护网络学习共同体等方式为学生营造归属感,让学习者体会到类似面对面交流的自然、真实、直接的情感传递,增强临场感。从事网络教学的辅导教师要具备组织学习社区、构建和谐学习环境、组织开展深层次交流活动的能力,把握发展方向并维持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英国有经验的网络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情感支持,沟通、温暖学生,对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正确学习目标有重要作用。

4.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在硬件设备不断完善的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可以通过专业进修、短期培训、校本培训、自发研修等方式,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可以在专家的指导下,由学校组织并规划实施,教师自愿参与。培训内容要与教学实践、教师的需求相结合,突出时效性和针对性,使教师的网络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素养大幅提升,提高学校网络教育的整体水平,例如,网络课程和课件的开发、教学设计、资源整合、组织和管理网络教学的能力、导学和促学能力、在线沟通交流的技巧等。学校可以将学习的教学资源上传到校园网络学习平台上,方便广大教师自主学习。同时,可以在教师中组织相关的学习社区,开展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作者:李莹单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第九篇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转变教师的观念是教师角色重构中最重要的先决的条件。要实现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必须先转变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观念、师生观念、技术观念。网络环境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独特个性、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发现学生的特智、特能、特长,为其心灵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创设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胸襟、聪颖的智慧、丰富的知识、健全的人格。教师也应转变教育技术观念,突破教育学习的时间空间界限,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各种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网络环境下,若教师的个人智力基本相同时,其教学效果、科研能力取决于他所具备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越强,获取知识的能力就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科研成果就越多,故而应加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升。(1)教师应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能力和洞察力。通俗地讲,就是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使信息需求和获取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利用效应。(2)教师应加强教学媒体和功能的选择能力、整合能力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充分对比,合理选择适合、够用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会使用媒体和选择媒体,还能够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合理地运用媒体,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开展网络教研合作模式

教师(教师团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同,通过不同的方式建立网络虚拟教研中心,如即时通讯软件QQ、博客、BBS、微信等是目前可以采用的形式。通过开展网络教研合作,培养教师的网络信息素养。

4、开展中小学教学高效课堂模式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以高效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其基本模式为10+30+5,分三个环节:预习指导+合作交流+达标测评。即在45分钟的一节课里,教师用时约10分钟,进行新课导入、分配任务、疑难点拨、归纳总结、组织测评。而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约30分钟。在此期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独学(自学)、对学(同质对子合作)、“群学”(小组学习)形式实施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最后5分钟为通过学习小组,组织进行对子之间的“两两”检测,形式灵活多样的当堂达标测评。通过开展高效课堂模式,可让教师、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升信息素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使学生更充分地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作者:莫海冰林振琨单位:南宁外国语学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第十篇

一、提升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国家应从整体出发,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育系统给予相对较多的资金支持。针对农村信息素养培养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关政策,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措施,从教学实际应用方面给予理论和方法支持。

(二)地方政府和教育机关是连接中央与基层学校及教师的核心枢纽,在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要传达中央下达的各种政策和指示,另一方面要管理基层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各种事务,还要针对具体情况对本地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提出要求和与之相对应的合格评判标准,并起到监督和督促作用。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是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提升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新模式

(一)政府—学校互助模式:该模式要求中央教育机构与基层学校的密切交流。中央教育机构通过基层学校了解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分别制订对应的培养策略和宏观调节机制,设计出可共享的资源平台,并实时监测和监督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进程,了解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做出相应的应机制。特别是对边缘贫困地区中小学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应作出相对的政策倾向。

(二)学校—学校互助模式:农村中小学校应积极了解周边或基础相近学校的信息化进程,组织形成互助联盟,通过互相学习和沟通,能形成更为完善的理论和实际技能的学习体系。学校与学校的联盟还可组织一批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专业教师,组成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骨干力量,用于基层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的宣传和培训。

(三)学校—教师互助模式:学校是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和发展的基础单元,也是直接影响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基本部门。学校应针对本校实际情况,积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学校的计算机、多媒体、远程网络和卫星接收系统等硬件设施,加强信息软件资源平台的开发利用,制定相应的开放政策和使用规则,为教师学习和实施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或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其授课方法和授课内容进行改进和丰富。

(四)教师—教师互助模式: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主体是教师本身,不管是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和理念,还是实际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农村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所构建的优质教学资源,认真研究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授课方式。

(五)社会团体—教师互助模式:目前有些公益的社会团体专职于资助和研究农村教育教学。农村教师可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基础上,利用相关社会团体所提供的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加强信息化教学的改进和创新。充分认识信息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积极培育和提高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促进农村信息化教育建设和提升农村整体水平的关键。加强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力度,是提高农村教师教学专业素质,增进农村教育水平,促进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通过政府、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实践,农村信息化教育的飞跃发展将指日可待。

作者:党继英张旭川单位:甘肃省古浪县第三中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育10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