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设计教学论文范文

设计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设计教学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设计教学论文

学生实践能力设计教学论文

一、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和实验条件,在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压力容器的组成、典型组件结构及组件与组件之间功能和结构联系。另外,还对过程设备设计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培养设计、创新素质方面的规定。如对每一教学章规定一个教学训练环节,改变教学方法。教学中结合工程实例,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理论教学环节,改变粉笔黑板单一教学模式为课件加粉笔黑板模式,利用课件补充、增加工程实例图片、动画。在内容上,不仅要满足考试和考研要求,而且对实际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经过几年不断地进入企业实地调研和收集资料,并查阅收集大量的工程案例,把它们合理地加入所编制的过程设备设计课件中。又经过较长时间授课、辅导效果验证和多轮次的修改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高标准课件。该课件已具有集教师授课、学生自学、研究生考试复习等功能于一体,重点在于对知识点的学习与考察。新课件还具有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案例,通过对应章节的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至少要在每章教学内容前演示或提出一些适当的应用实例,或提出一些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学习。在选择例题方面,适当增加设计类题目。在教学中,重点讲授各种壳体结构及部件的应用场合、条件,结合实际应用研究各种壳体结构的设计方法,改变以前只注重书本理论知识、不注重实际应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在理论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从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

(一)完善实验环节

过程设备设计课程实验包含壳体应力测定、厚壁圆筒爆破和外压壳体失稳实验。此次改革在已有的过程设备实验的基础上,加设了常用壳体结构及其部件的认知实验和常用动设备的拆装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时,通过亲身观察常用压力容器和组成部件的结构和区别、它们在过程设备中的具体应用目的、安装位置以及工作过程,使过程专业学生都能对工程中常用压力容器及其部件的作用和工作原理有所了解,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增强对压力容器及其零部件的感性认识。同时对现有过程实验教程进行修订,使之更适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课程实验也是一个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结合课程内容、性质,合理设定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同时学时也能满足课程大纲的要求,使学生在实验中增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且实验类型也很全面,如认知类实验、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并且不断增加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比重,如增设浮阀塔盘结构创新设计实验,管壳式换热器导流方式创新设计实验等,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在未来的计划中,将增开常用过程生产装置操作运行实验,使学生对整个过程设备和课程内容有一总体的了解和认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

设计题目中大致包括动设备、静设备、设备控制系统三部分内容。设计内容应有以往课程设计要求的理论设计计算与结构设计内容,能体现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专业课程知识的设计方法。即过程设备设计的课程设计题目,要包括各种典型过程设备的设计方法,如选择板式精馏塔机械设计作为课设题目,该题目可选择筛板、浮阀、舌形等各种传质的组合,以完成过程所必要的传质要求。设计中还包含降液管的设计、溢流堰的设计、容器壳体材质和壁厚的选择以及内外压强度校核等各种知识,题目综合性较好,且灵活多变,可以较好地训练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现有课程设计题目基础上,尽量丰富课程设计的题目,尝试将课程设计与机械创新大赛相结合,作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平台,以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进行。依据题目的难易程度,把题目分成不同的等级,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难度的题目,成绩的划定也跟难度有关。此亦为了避免现有课程设计存在的弊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独立进行过程设备设计的能力。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过程中,为了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让学生接触工程实际,了解同类系列产品的性能、结构特点及制造过程,使学生懂得过程设备设计与过程工艺是紧密不可分割的,获得产品的有关工艺知识,我们在课程设计之前(或过程中)安排学生到相关工厂参观或者以多媒体的方式观看相关的工程案例,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设计思路,使设计与工程实际接轨。这样一来,既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深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使课程设计的效果上升到新的层次。在课设指导过程中,为了提高设计质量并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设计素质训练,在设计过程中增加研讨环节,即在设计的过程中,按照进度依次提出一些议题,如换热器壳程气体出入口管直径较大,影响管束长度利用效率问题和夹套反应釜夹套加热面积达不到工艺要求等问题,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或答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发创新意识,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完成课程设计这一重要环节。依据以上改革措施,还应对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体系做必要调整[2]。根据平时表现、设计能力、图纸质量、说明书内容和答辩情况综合评定成绩,并在这些方面修订教学大纲、教学指导大纲和质量规范标准,以规范学生重要实践环节的操作规程,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从制度层面保证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的严格落实。

(三)探索过程设备设计应用能力竞赛新模式

继续阅读

学习设计教学论文

一、为学习设计物理教学过程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确定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塑造学生主体人格。工作室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从学生角度审视教学,关注“全景式”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决定教师的教学策略,并突出师生互动、尊重学生差异。为学习设计教学过程,要突出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动态性和生成性。系统性要求教师统揽全局、着眼整体,在教学过程中逻辑有序、扎实可靠地落实好每一项教学活动。动态性意味着教学活动要依据学生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作出调整,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同时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有效调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诸多教学因素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高效生成知识、迅速增长能力、快速升华情感。生成性是指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搬运转移过程,而是要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实验、观察、比较、类比和推理等探究手段建构、发现和领悟。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作室明确教学设计的新流程,如图1所示。

二、为学习设计物理教学方法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开发学生身上蕴藏的潜能,找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途径,从而确保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依托,积极消化、领会、体悟、建构新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特点,通过综合分析、比较筛选、优化组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工作室对物理教学的方法及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归纳,具体如表2所示。

三、为学习设计物理学习方法

学生是否学会学习的标志是:(1)具有物理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形成自我监控的策略;(2)善于自主学习、自我调节地学习;(3)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善于合作与探究,善于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创新能力。新课程强调“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学法意识。教学过程既是教法的实施,又是学法的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贯穿于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整个自主学习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呈现问题或引导学生体验物理现象生成问题,让学生自主确定探究目标,自主建构探究策略和方法,然后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基础上形成探究共同体,并通过探究、反思,自主建构知识和方法体系。自主学习这一学习策略对教师的知识底蕴、思维敏捷性、课堂驾驭能力、艺术审美的价值取向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在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处理时,各种品质的内容都会出现;另外,学生在交流、展示与集中研讨的过程中,会动态地生成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教学机智,对各种生成性教学因素进行拓展,把握教学的走向。同时,必须承认学生的发展存在差异性,不能搞“填平补齐”,而要善于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不同学生的潜在优势,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优发展,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教师要密切学科知识与现代科技、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丰富多彩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并对教学的整体进行优化组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四、为学习设计物理作业

作业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延伸。作业设计包括作业设计思想、作业题材选取、作业呈现形式和作业与学生的匹配四个方面,它涉及作业设计的目的、内容、形式、表达、开放性、思想性等,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反映。作业设计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核心价值,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要进行分层布置和反馈。作业目标应充分体现能力立意,强化策略和方法的领悟、情感的体验。作业选材要联系现代科技、社会和生活,重视过程与效益。作业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充分体现作业的探究性和实践性,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学生的作业完成率,是检验作业设计质量的标准之一。

继续阅读

网站设计教学论文5篇

第一篇:网站设计与制作教学模式探讨

一、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1.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

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始终围绕实际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的过程及内容,以实际工作流程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顺序,将课程融于实际工作需求中,突出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2.工作任务的真实性

课程实训中提交给学生的实训企业资料,均是以来自于实践一线的真实业务为基础,经过校企双方精心组织挑选。要求学生完成网站调研、网站建设方案书的撰写、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与实际网站设计与制作岗位的工作情况完全相同。因此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而让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真实地反映了网站设计与制作岗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

3.“教学做”合一

在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导向式教学,教学的主线是指导学生完成实际网站设计与制作业务操作与管理工作,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通过操作来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突出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创新,成功地将网站设计与制作岗位搬上了课堂,从而真正做到让学生通过该课程树立企业网络形象观念,掌握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的基本流程、步骤、内容及操作方法,具备独立完成一个小型企业的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的能力。

继续阅读

服装设计教学论文

1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需求在不断提高,服装设计的创新要求也越来越高。此时,服装设计不只是一种服务于大众的产品设计,更体现了艺术性。在当今这个时代,对时尚和个性的追求较为明显,设计过程的多元化,也逐渐成为主要的趋势。人们在对服装进行审美的同时,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这就决定了对服装设计师的要求,要求服装设计师能够有更好的素养,同时掌握更加丰富的信息,使得个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要对服装设计的学生进行培养,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其创造性上。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通过服装设计环节,去凸显创新理念,使得服装设计教学,能够有着一个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有现实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更让自己体会到一种生命的共存感。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时,需要对师生之间进行合作,同时还要侧重于教师的培养,让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2服装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1)追踪溯源法。

在服装设计相关理论中,有些理论看起来是简单。但是其实并非如此,要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理论,需要很深厚的艺术功底,同时还需要比较好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能更正其对服装设计理论的基本了解。其外在表现形式也比较明显。对于服装设计行业来说,实践背景比较浓厚,如果学生无法理解该背景,在实际操作中,便没有办法对服装设计理论进行比较实际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底蕴的忽视,将会使得整个教学缺乏活力。同时,作为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师,应当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都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些了解的基础之上,去激发灵感,从而不断提高服装设计的水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果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不仅要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引导,同时还要向学生积极介绍与艺术和设计相关的其他书刊。使学生能够了解其他艺术,为学生了解服装设计奠定相应的学科基础,与此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分析能力,通过高雅艺术的接触,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在创造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激发创作灵感。日积月累,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进而对审美艺术以及相应的设计原理有着充分的了解,使得学生有朝一日从事实践工作也能够受益良多。

(2)身临其境法。

我们知道,作为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课程,服装设计需要不少的基本功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这也是服装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例如,要让学生学会对面料进行识别和设计,同时还要掌握多种裁缝技能,如平裁、立裁以及缝纫等等,唯有不断地对基本功进行锻炼,才能够真正掌握服装设计的精髓,并且自如的运用起来。不同的人对服装设计的运用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运用的方式、手段以及目的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它和自然科学有着很大的不同,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如果要运用在实践中,可能可以找到一定的标准,但是服装设计理论则没有这样的标准,在实践过程中,也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标准模式。而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这个缺陷。根据相关经验表明,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能够让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相关理论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得学生在很平凡的地方,都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具体实践中,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关注一些不常为人发现之处,从而深刻体会服装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使得探索精神和想象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探索精神和想象力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围绕问题,通过各种想象,不仅考虑充分考虑已知领域,更对已知领域进行突破,从而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构思。创意可以反映在服装设计的方方面面。例如,针对题材创意,自然题材、历史题材等等都需要进行突破。针对服装造型等等,如方形轮廓、圆形轮廓等等,在色彩方面,则可以从中性色调以及对比色调等方面进行创意设想。总而言之,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之上,去考虑服装主题以及服装造型等各方面问题,不断完善创意方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课堂还应当以学生为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得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知识,同时更加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以及心理等等方面的共鸣。使得学生的眼界得以开阔,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语

继续阅读

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教学论文

1设计教学内容文化性选择的内涵

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即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培养适应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设计创意人才。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是产品生产之前的规划或方案,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设计的品质决定了产品的品质,而产品的品质直接影响着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优势。创意产业背景下,文化创意能力逐渐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经济的竞争转向文化的竞争,设计教学内容的文化性选择就显得意义重大。设计教学内容的文化性选择,是指在教育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明确将文化性内容作为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其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将中国人文精神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文”的本义是花纹,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与修养。“化”的本义是改易,是从无到有的“造化”。因此中国古典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今天,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主要是指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者阶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体体系。中国文化更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其中包含着中国人对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也包含着中国人的荣辱观念、价值判断、生活风尚和审美趣味等等内容,一般通过文字、语言、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等展现出来,而在现代商业社会,商品亦是文化内容的重要载体之一。

2设计教学内容文化性选择的必然性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阶段的具体落实,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对设计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的文化性选择可以说是设计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回应。

首先,它是设计教育满足国家民族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来看,文化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民族利益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带来了资金、技术与管理方式,也带来了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文化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原有文化体系、价值观念、生活风尚和审美趣味形成较大冲击。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在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推广还比较薄弱,尤其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文化创意人才。从民族文化发展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经济水平提高较快,综合国力增强,物质文明建设相当的成就,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认同与需要也与日俱增。对承载民族文化内容的产品的需求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其次,它是设计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从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来看,工业经济时代有工业经济的设计教育,信息时代有信息时代的设计教育,当今世界经济产业重点由有形的物质产品生产转向无形的文化服务性产品生产,更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教育为之服务。从人力资源生产来看,经济转型,物质生产转向文化生产,需要更多的创意人才支持。为制造业服务的艺术设计教育,注重技术与功能的满足,在产品开发、品牌营建与商品推销等方面研究较多。而在创意产业背景下,需要设计教育在针对文化产品的新特性上进行研究、教学与社会服务。从社会消费发展需求上来看,从早期以功能性为主的物质需求,到以品牌为主的形象需求,到现在以文化为主的精神需求,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决定了产品生产内容的变化,也决定了企业对设计师的岗位能力要求的而变化。所以,设计教育必须加强文化性内容的教学。

最后,它是设计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我国《教育法》第七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可见以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原本就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从设计教育现状来看,在工业社会制造业模式下,围绕产品生产销售进行设计,教学内容以形态审美、表现技术和商业推销为主,文化性与社会性要素考虑不足,大量单纯的技能训练和零散的设计片段堆砌,难以造就未来设计师的独特文化品位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设计教育的目标来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下,课程的项目化程度非常高,针对具体岗位能力提升非常快,客观上完成高等教育的部分教育任务,而在人文和职业素养显得相对薄弱,难以完成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完善的人的教育任务。从人才就业市场的需求上来看,用人单位不仅关注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更关注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不仅关注学生的设计能力,更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某些学校在教学实践中“重技轻文”“重艺轻德”的倾向,已无法满足就业市场的新需求。

3设计教学内容文化性选择的改革

继续阅读

模式改革下的设计教学论文

一、存在问题分析

(一)组织模式缺乏灵活性

目前,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开展模式仍是采用先学生选题后分组指导的方式。这种模式的问题首先出现在选题的方法上,目前采用的方法是从教师出的专题论文题目中进行选择,选择了哪个教师出的题目就跟哪个教师的小组做一般部分设计。教师出的专题题目往往和学生人数相等或者稍微多一些,这样以来,选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多人选一题),尽管后来采用了“增加志愿”的办法进行协调,但效果仍不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再加上由于将设计方向和选题挂钩,就容易造成“选择方向”和志愿从事的设计方向不相符,使得学生更加无所适从。因此,这是一种被动的选题,失去了原有的选题意义。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不是从老师给定的题目中选,而是自己拟定题目后与老师沟通、讨论后确定,这才是真正的选题。目前这种被动的选题方法常常导致学生勉强接收、被动应付。还有就是没有经过合理的控制分配,造成分组后常常是各组学生的素质差别太大,给指导工作带来极大不便。从整体上说,需要对目前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的组织模式进行调整,采用较为灵活的模式来满足实际现状的需要。

(二)指导模式缺乏高效性

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也是采用分小组指导的传统模式,然而由于专业特性,这种分小组的指导方式在本专业应用时存在很多缺点。首先,目前交通土建专业设计分为公路、桥梁两个方向,每个设计小组跟随一个指导教师就一个方向进行设计,小组之间相互独立。那么,对于公路工程方向来说,采用山区地形进行设计必然会遇到建设桥梁的问题,基于工作量的考虑,学生此时往往“重公路轻桥梁”,导致桥梁方案容易出现方案不合理的现象,影响整体的工程方案质量;对于桥梁工程方向来说,抛开工程背景环境单纯对某种桥型进行结构设计计算,计算的成分过多,设计的成分太少,学生的专业思想训练过弱,这种指导方式无法完整地锻炼和表现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技术素质。另外,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说,每个教师的专业侧重不同,而路桥工程涉及面较广,遇到的技术问题多变,有时难免对偏离个人专业的细节技术问题把握不好,单独指导不如小组配合指导更加有效。为此,目前指导模式的教学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模式改革方法

为解决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设计内容模式改革

继续阅读

项目化设计教学论文

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现实问题

以往学科教育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多从理论出发,课时少,没有可参照的实物,也缺乏实践性的场所,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即便是生产实习中,也仅是一些感性认识,难以深入,而毕业设计阶段的毕业实习更是形同虚设,毕业设计受条件限制,局限在教室、机房中,通常是教师出题,学生选题,很少有机会在实验室,企业进行实地设计,现场设计等,这些都加剧了学生工程背景的匮乏,实践能力差。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越来越喜欢接纳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让学生具备实际工作经验是不现实,但重视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却是可行的,有助于学生增加就业的砝码。毕业设计是工科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的用人单位都会关注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及成效,这也是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重要原因,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毕业设计,更好的衔接高校教育和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如何将毕业设计与真实的实践项目结合,完成高质量的设计是毕业设计实践改革的重要目标。

2以就业为导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结合天水师范学院(以下简称该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应用型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定位,通过对企业及同类兄弟院校的大量调研,总结规律;通过了解往届毕业生和即将毕业生的切身感受,行业状况及影响就业因素,制定出一套可操作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毕业设计改革方案,见图1,由校企联合培养指导,考虑到教师和企业研究方向和学生的特长爱好,把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或个人独立)完成真实项目(具有生产意义)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项目化毕业设计方案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2.1选题

探讨如何从模具制造类企业的实际项目出发,制定既符合现实需要又能体现教育认知发展的设计项目选题。从企业的实际项目入手,将高校研究理论在真实项目实践中完成,体现产学研一体化应用转型,为模具企业的实际项目保证科学的理论支持。

2.2毕业设计形式

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工科学科的特点,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职业岗位技术能力,毕业设计应在形式上实现多元化,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完成产品结构的设计、制造工艺的研究,产品模拟分析或是生产管理的革新等等,不仅体现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更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继续阅读

本土化设计教学论文

1确立常规教学理论与本土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设计的目的在于作品能够成功地运用到社会,为人们的生活提升品质。其主要的评价标准是作品的创意性与产品化。在中国设计专业教学中,基于传统的设计教学注重设计作品的视觉美感共性而忽略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融合,致使中国的设计长期以来追随西方的设计观念,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设计教学上确立常规教学理论与本土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次是要确立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底蕴融合的设计教学理念。在本土化设计教学环节中,应该将专业共识理论部分作为专业常识来让学生理解,如图形创意课程教学环节,将图形创意的思维方法、创造手法、表现形式等作为共性知识体系来讲解,让学生对学习目标有个充分的认识,兼顾了课题教学的常规化。而在学生作品创造的环节,将项目具体到某个民族某个地方的某个项目上便于促进本土化设计的创意研究,凸显出教学特色。如“室内陈设设计”课程中的家具设计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某个民族的元素进行设计,教学设计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原始形象的来由、内涵、意义等,同时对元素的形象创造过程都要有一个过程的记录,比如以草图或效果图的形式记录下来,学生最后提交的作品就能成为系统的一套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设计作品。

在对共性知识的理解下,不仅从原始元素形象到创造作品形象,以及元素本身的内涵、审美特征等方面都可以呈现出中国本土化设计的特点,教学形式不仅强调结果还注重过程。立足本土化设计的教学不仅要将理论和具体项目捆绑,而且还要在课程实践阶段安排对本土文化研究与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设计阶段深入实地地对传统文化、地方民族元素进行收集、分析、整理、研究,让最终创造的作品真正体现本土化的特点。确立常规教学理论与本土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还体现在本土项目实践的整体贯穿性上,即每阶段的专业课程到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都能和本土特色项目结合起来,每个专业课程阶段都让学生进行一个地域民族元素的考察,学生毕业完成的作品都体现某一地方或某一民族的东西,这样一来,本土化的设计作品将是很系统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明白各个阶段的创造活动以及创造方法,可以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应对其他地域的设计问题时可以形成一个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更能体现出良好的设计能力。比如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在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可以进行分课程阶段来解决相应的问题。比如课程实践以大理白族文化元素进行创意,在“居住空间”课程可以让学生从单体民居居室布局及空间的设计上融入白族文化元素;在“公共空间设计”课程让学生结合白族餐饮空间设计融入白族文化元素“;陈设设计”课程要求学生结合白族的图案元素进行家具设计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结合了白族的民族文化进行研究,对白族的文化就有了充分的认识,不仅完成了设计实训,也加强了民族文化的认知,体现本土化设计创造的主旨。

2加强本土元素、符号的深层次挖掘

中国民族众多,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也存在差异,设计作品要具有其民族的典型特征必须对其民族有全面的认识。从目前学生创造的很多‘中国元素’作品来看,很多作品还缺乏深层次的特色与内涵。本土化设计的教学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在设计考察阶段对本土元素、符号作深层次的挖掘与研究。在本土化设计教学的课程体系中,计划部分时间来进行艺术采风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学生在做设计时,运用到的民族元素或了解民族的地域文化等方面最直接的手段就是从网络上“拿来”,之后模仿、套用。从这种现象上不难看出,在做本土化设计作品时,没有对本土化元素进行深入的考察与思考分析,缺乏对本土元素、符号的足够收集与整理是脱离设计目的的。因此,在本土化设计的教学中导入考察阶段的教学,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分析考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图片资料的收集,结合文献资料的查阅,不仅对本土化元素、符号有了深层次的挖掘,也为设计创意的阶段性工作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在设计考察环节,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挖掘:首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对所设计项目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等有一个相应的了解,通过网络、书籍的图片资料进行收集,从初步资料对设计项目的本土文化有一个大体的印象。其次,带领学生深入实地进行细致的学习研究。这个过程,根据项目的不同考察方面可以有选择,也会因设计项目的不同考察周期而有所区别。如面对VI设计项目,学生应从图像符号上面进行考察收集,让学生充分收集本土化的视觉元素资料并进行系统的管理,因为在民族视觉图像方面具有本土文化的视觉元素很多,如民族视觉图像的符号化有图腾符号、图案符号、文字符号、意象化符号等等,这些符号直接或间接地出现在当地具有典型代表的器物、生活用品、工艺品、绘画、建筑、服装等媒介上。通过元素、符号的实地考察与收集,形成重要的资料,用以创作阶段的取材与加工。最后,指导学生整理资料。这个过程是学生根据设计项目的考察与资料收集后,需要在众多的资料中反复比较分析,结合创意想法,找出自己认为具有可参考价值或能够运用的图像资料或文本资料,为设计作品的创作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

3注重本土元素、符号的提炼与创新

从目前的部分资料文献来看,中国本土化的元素、形象、符号很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自身的特点,除人们熟悉的典型形象与符号外,代表一个地域或民族的本土化元素、符号还有很多,值得更多的设计师不断去挖掘与创造。在各地域民族文化蕴藏丰富的现状下是值得通过教育与学习来传承与不断挖掘创造的。设计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设计作品需要融入设计者的“新意”。本土化设计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本土元素、符号的提炼与创新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在本土化设计教学的框架下,培养学生进行本土元素、符号的提炼与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实践。将传统元素转变为全新形象而要具有本土化的象征意义或精神内涵的作品,是设计者当下共同面对的创意难题,需要根植于民族地域的视野去分析与思考,汲取精华。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化设计需要在传统元素、符号中反复去发现、思考,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想法进行指导,要求学生在对本土元素、符号的逐步分析中结合创新点进行发挥。在本土化设计作品的创新环节,一方面应指导学生对传统元素、视觉形象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还应该提倡学生对本土化元素、符号的再创新能力,取其精华,提炼蕴藏于传统元素、形象中的内涵去大胆创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是最为重要的,在方法上可以引导学生从形象的重构、具象形象的抽象化、形象的简化、形象的夸张、形象的隐喻等方面进行设计创新。

作者:徐曹明单位:玉溪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