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范文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评价指标体系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家庭医生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1专家咨询法采用专家座谈和改良的德尔菲法

进行专家咨询,筛选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

1.1遴选专家遴选北京市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的专家和家庭医生工作室实践者共33人,涉及全科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护理学等专业领域,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年限均在10年及以上。

1.2专家座谈与咨询采取集中座谈、个人访谈及两轮专家咨询形式进行。第一轮向专家提供研究相关的背景资料、研究目的及意义,提供初步拟定的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咨询表,请专家就每项指标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按1~10分打分,并对指标提出修改建议。第一轮结束后,整理分析结果,再进行第二轮专家座谈咨询,同时向专家反馈第一轮咨询的统计分析结果以供专家决策参考。咨询时除了请专家进行指标评分外,还请专家就积极性、权威程度进行自我评价。权威程度主要通过专家判断依据和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两方面判定,判断依据分为理论依据、实践经验、国内外资料了解、直觉四类;对指标的熟悉程度分为五个等级,赋值系数分别为1.00、0.75、0.50、0.25、0.00,专家的权威程度由专家对指标判断的依据〔用判断系数(Ca)表示〕和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用熟悉程度系数(Cs)表示〕两个因素决定[2],权威系数(Cr)的计算公式为:Cr=(Ca+Cs)/2。Cr值为0~1,值越大,说明专家的权威程度越高。

1.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专家的一般情况33名专家中,男10人(30.3%),女23人(69.7%);年龄30~64岁,平均(41±10)岁;岗位:家庭医生工作室16人(48.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9人(27.3%),行政管理8人(24.2%);专业:全科医学20人(60.6%),卫生行政管理6人(18.2%),护理4人(12.1%),公共卫生2人(6.1%),临床医学1人(3.0%);职称:初级3人(9.1%),中级16人(48.5%),副高级9人(27.3%),正高级5人(15.1%);工作年限:10~19年19人(57.6%),20~29年5人(15.2%),30年9人(27.2%)。

2.2专家的积极程度和权威程度33名专家均参加了先后两轮的咨询与座谈,并进行了自我评价,积极程度为100.0%。Ca为0.90,Cs为0.87,Cr为0.88。一般认为Cr>0.70为可接受[3],可见专家在本研究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研究结果可信。

继续阅读

浅谈开放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开放获取期刊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成果交流与传播模式,需要一套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其学术影响力进行科学评价。本文充分考虑开放获取期刊的独特属性,并结合传统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从学术水平、期刊声誉、传播力度、受关注度4个方面构建一套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赋权,最后抽取10种医学领域开放获取期刊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放获取运动兴起以来,开放获取已经由先前的倡议阶段转变为如今的实践阶段。受“OA2020”和“S计划”的大力推动,当下开放获取已呈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2020年病毒肺炎疫情的突发,更使得科技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成为世界各国遏制疫情、共同促进科学研究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开放获取的发展。全球各界普遍把创办开放获取期刊作为推动开放获取的重要举措。2020年9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表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2016—2019年,中国作者在金色OA与混合OA上数量增加101.7%,其增速约是中国作者总量增速的1.5倍。截至2021年7月,权威开放获取数据库——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irectoryofOpenAccessJournals,DOAJ)共收录了全球16450种开放获取期刊,其中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期刊占11.09%、来自英国的期刊占10.81%,来自美国的期刊占5.65%,而来自我国的期刊只占1.03%[2],说明我国期刊的开放程度较弱,且质量较低,这与我国以影响因子为核心的传统学术评估体系有一定关联。开放获取期刊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成果交流与传播模式,需要一套符合当前开放获取运动特点与趋势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对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科学评价。目前国内外有关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研究,前期主要集中在对开放获取期刊的学术质量进行评价,较少关注开放获取期刊的自身属性,后期则偏向于评价开放获取期刊带来的社会关注,削弱了开放获取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性,对开放获取期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极其不利。基于此,本文尝试解析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理论内涵,结合传统期刊评价指标和开放获取期刊的特征,以及社会公众在社交网络平台的影响,构建一套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取样本期刊对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验证探索与交流。

1相关研究

伴随着开放获取运动在学术共同体、图书馆联盟以及大型学术出版商等各利益相关方的不断推进下蓬勃发展,学界对开放获取期刊也展开了不少相关研究。其中关于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出发,针对不同阶段,利用各种评价方法展开研究。从评价维度来看,一类是从期刊的角度出发。例如:李亚芳[3]基于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流程,从期刊论文撰写、编辑审稿、、用户使用4个方面对开放获取期刊的质量进行评价;李姗姗[4]从期刊来源、期刊被引、期刊网络因素3个角度对开放获取期刊的质量进行评价研究;Vundavalli等[5]从期刊被收录情况、获奖情况,以及是否为核心期刊来评价期刊的质量。另一类是从学术交流的角度出发。例如:周金娉[6]和吴帆[7]针对学术交流过程图谱中的主体角色,从期刊自身、作者、读者、论文、机构、网络、网站等方面构建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赵蓉英等[8-9]按照米哈伊洛夫科学交流理论中的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把学术期刊影响力分解为原生影响力和次生影响力两个层面进行评价研究。从评价方法来看,国内外针对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方法主要有3种: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的引文分析评价法,以网络计量学为基础的链接分析评价法,以Altmetrics理论为基础的社交网络评价法。引文分析评价法主要是借助数学和统计学原理,通过对期刊被引用频次的研究达到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目的。如赵铁汉等[10]、韩鹏鸣[11]、路世玲[12]、Polat等[13]都基于引文分析的方法对开放获取期刊的学术质量进行评价。链接分析评价法主要利用网页间的链接关系收集网站中网页的链接频率,依据一定的算法计算网页的等级值,界定网页内容的质量与重要程度。如Vaughan等[14]、袁顺波等[15]、Solomon等[16]等利用链接分析法对开放获取期刊的网络影响力进行评价。社交网络评价法主要通过对期刊文献层面的数据进行统计获得学术论文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被提到、标引、收藏、引用的次数,从而对其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如陈铭[17]、郝若扬[18]、赵蓉英等[19]基于Altmetrics理论的社交网络评价法对开放获取期刊的社会影响力进行评估。综上所述,由于评价维度和评价方法的不同,国内外学者构建的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各有侧重,大部分研究更偏重期刊的学术质量水平,这与传统期刊评价体系的影响密不可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术成果的在线交流和社会传播日益广泛,也有部分学者针对Altmetrics指标对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研究,由于Altmetrics理论还在发展中,并且只是反映用户对期刊文献的关注度,不能真实反映期刊的学术质量,所以单独用来评价学术期刊有失偏颇。总的来说,很少有学者考虑开放获取期刊的“开放”属性(期刊开放程度)而提出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框架。因此,本文认为,从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概念出发,充分考虑开放获取期刊的开放属性,以及开放获取期刊借助社交网络平台对社会公众产生的社会影响,构建一套多元的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非常必要。

2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开放获取期刊的特征

与传统学术期刊相比,开放获取期刊强调自由、免费、开放、共享的理念,具有以下较为明显的特征:在学术传播和交流方式上,用户借助互联网就能免费获得文献,减少了获取学术信息的阻碍,并且用户之间可以进行简单直接的交互,减少了学术交流的时滞性;在学术文献的使用权限上,用户只要是在遵守许可协议的前提下,出于合法目的使用并保证文献的完整性,就可以对文献进行任何操作,不受任何法律和经济的限制;在学术文献质量方面,开放获取期刊遵守严格的同行评议机制,文献内容格式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控制质量水平;在版权所有方面,开放获取期刊的版权属于作者,极大维护了创作者的权益,在共享和传播文献时也更加方便;在付费方式上,开放获取期刊实行“作者付费发表,读者免费获取”的运营手段,为快速传播科研成果创造了前提条件。

继续阅读

载文量参数修正方法在学术期刊的应用

1引言

学术期刊在学术研究及知识传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国内“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及“双一流”等战略规划的实施,学术期刊在科技创新及学科建设中承载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国内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完善不仅可以引导科技创新人员对学术成果的合理利用,也可客观反映各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同时也会对国内学术期刊承办方给予鼓励与认可,提升国内学术期刊的水平及学术影响力,助推科研工作者将高水平学术在祖国的土地上【1】。自1955年美国尤金•加菲尔德(EugeneGarfield)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可以通过论文被引频次来检测期刊及论文的影响力【2】以来,国际上比较认可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有SCI的IF(影响因子)评价体系、google学术的h指数评价体系、scopus的SNIP评价体系,国内比较认可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有北图中文核心、CSSCI、RCCSE等指标评价体系。纵观以上指标评价体系,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指标以客观数据为主,计算相对简洁,评价指标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但评价及时迅速;国内评价指标采用客观数据与主观数据结合,计算相对复杂,评价指标相对客观公正,但评价及时性相对滞后。本文尝试以国际普遍使用、计算方法简便的IF指数、h指数、p指数为评价指标,以北图核心期刊、CSSCI来源刊为评价对象,在研究IF指数、h指数、p指数与北图核心期刊、CSSCI来源刊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载文量参数对相应评价指标进行参数修正,分析IF指数、h指数、p指数及其修正后数据与北图核心期刊、CSSCI来源刊的相关性,以期构建一种基于简洁算法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为中国学术期刊的及时评价与学术影响力的准确预测提供依据。

2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及载文量参数修正方法

2.1相关评价指数及计算方法IF,即影响因子,是原汤森路透(现科睿唯安)年度出品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的一项重要期刊评价指标,具体解释为: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3】,为尽可能客观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JCR期刊引证报告的期刊评价经历了两年影响因子(IF)到五年影响因子(IF5)的演变,现JCR以五年影响因子作为其年度期刊引证报告的主要评价依据。

2.2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IF是现今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一定时间范围内(现主要分2年及5年,即IF2、IF5)刊载论文的平均被引情况的统计,对相应学术期刊进行学术评价。IF只考虑学术期刊的平均被引情况,对学术期刊的论文总数、被引总数、高水平论文数等反映期刊质量的指标不予考虑,可以说,IF并不能完全反映期刊及论文的质量【7】,但因其计算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一直被作为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指标。h指数最初是用来评价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学术影响力,随着研究的深入,h指数被逐渐引用到学术期刊的评价中,通过对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情况的统计,对相应学术期刊进行学术评价。h指数片面考虑期刊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情况,对学术期刊的论文总数、平均被引率、被引总数等反映期刊质量的指标不予考虑,可以说,h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IF指标对高水平论文情况的忽视,但对于发文数量少但被引频次很高的期刊评价不力,且不能完全反映活动的动力学过程及引文影响力的老化过程【8】。p指数基于h指数研究而衍生的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对h指数的模拟拟合度达0.998【9】,因此又被称为杰出因子或卓越因子。p指数通过对期刊被引总数、平均被引率等情况的统计,对相应学术期刊进行学术评价。p指数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期刊的被引总数及平均被引率,相对h指数,p指数在学术期刊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与灵敏度,但由于对高水平论文及论文总数的考虑不够,导致高水平论文被引数量的变化对期刊质量评价不敏感,且低引用论文数的急剧增长对p指数有显著影响【10】。

2.3载文量参数修正方法通过对IF、h指数、p指数等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上述三种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或多或少忽略了期刊载文量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影响,导致论文总数、低被引论文数等指标的变化影响了学术期刊的客观评价。为了减少期刊载文量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影响,本研究拟采用载文量作为修正参数对上述三个评价指标进行修正,考虑到载文量对学术期刊评价的负面影响,在指标修正过程中,采用相关学科或研究领域参评期刊的平均载文量作为衡量指标,通过期刊载文量与平均载文量的比值作为期刊评价指标修正的主要参数。考虑上述期刊评价的时间范围为5年,为进一步消除时间范围(特别是临近时间)对期刊评价的影响,对载文量与平均载文量进行5次方根处理,另,因IF指标与h指数、p指数的成因不同,在进行参数修正时亦采用不同的计算公式。

3中文图情类学术期刊的评价修正

3.1数据来源及统计结果期刊评价应考虑数据的相对统一性,为了分析载文量参数修正对IF、h指数、p指数等期刊评价体系的应用效果,本文选择中文图情类北大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为研究对象,以2012-2016年为时间跨度,以中国知网检索的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考虑到《情报学报》的论文数据2009年后未再被中国知网收录,为确保数据来源的统一性,《情报学报》暂不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进行数据统计。在本研究数据统计过程中,主要统计中文图情类北大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的载文量(N)、被引总频次(C)、5年影响因子、5年h指数、5年p指数。

继续阅读

构建科技期刊网站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

以网站建设、网站内容、网站功能和网站管理等4个指标为依据,构建了期刊网站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和各自的权重,并对评价指标进行了技术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145种具有独立域名的科技期刊网站进行了分数的评定和等级的划分,分析了各评价指标的得分情况。最后,指出了江苏省科技期刊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期刊网站;评价;指标;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应用水平的持续提高,期刊出版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要求不断提高[1-2]。期刊出版不仅要实现编辑过程的网络化,更要做到出版、发行等全方位的网络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升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3]。期刊自建网站无疑是期刊全方位网络化的基础,是扩大期刊显示度,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自建网站,编辑部不仅能实现期刊编辑、出版有关的组稿、收稿、审稿、编辑加工到发排出版全过程的网络化,而且可以加强对期刊的宣传,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方便读者、作者、专家和编委随时了解期刊的最新动态[4-5]。期刊网站按构成一般可分为功能层、内容层和效用层3个层次[6]。期刊网站的功能和内容一般包括期刊基本信息、期刊内容数字化、在线办公、服务读者、在线经营与管理以及其它扩展信息与功能等6个方面[7-8]。前期研究表明,江苏省科技期刊网站存在功能和内容参差不齐、网络化程度不高、网站管理与服务不到位、网站经营能力不足等问题,网站功能仍停留在浅层次[9]。为进一步评价江苏省科技期刊网站的功能与服务,以网站构成的3个层次为前提,依据网站建设、网站内容、网站功能与网站管理等指标构建期刊网站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现有期刊网站进行评级。旨在找出江苏省科技期刊网站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对策,从而促进江苏期刊网络化工作的整体发展。

1期刊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评价指标和权重的确定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总体目标,再将总体目标进行分解,确立相应的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最终形成期刊网站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建立时,不仅要考虑网站内容与功能等核心指标,也要兼顾栏目设置、页面布局、信息安全、信息更新管理及相关辅助功能情况[10]。根据期刊网站建设功能和内容包含的6个方面,并结合美国化学会期刊网站建设情况[11],确定了网站建设、网站内容、网站功能和网站管理等4个一级指标,并分解为10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评价指标在确定各自权重时,以网站内容和网站功能为主要指标,所占权重相对较高;而网站建设和网站管理作为辅助指标,所占权重较低,具体指标及权重如表1所示。

继续阅读

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信用信用管理体系信用评价

论文摘要:大学生信用作为个人信用的组成部分,影响着我国社会信用休系的建设。本文通过构建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力图改善大学生信用问题,建设和谐校园。

作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顺利建成并逐步发挥作用。2008年12月央行、教育部联合宣布:大学生信用记录已全部纳入该个人诚信系统如实记录大学生开立银行账户、信用卡、借用和偿还国家助学贷款这个系统对失信大学生发挥惩戒作用。然而在全国各大高校里大学生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用问题主要表现在日常言行缺乏诚信,背信违约;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求职履历弄虚作假就业签约无故悔约抄袭成风瞒天过海信用卡欠款逾期现象并未改善。大学生信用作为个人信用的一部分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有责任帮助有关部门提供大学生信用采集的信息,扩大信息共享积极发挥个人信用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一、构建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

造成大学生信用危机的原因有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内在因素的影响,还有高校诚信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建立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成为各高校的当务之急。

参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表1给出了一个信用管理体系的轮廓这个管理体系是由五个信用保证体系组成的:

1组织架构的保证体系

包括最高层领导在这个组织架构中的作用全体学生参与的方式和参与的程度;专门信用管理人员的配备及相应的职责。

继续阅读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创新

1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笔者主要根据国内期刊数据主要来源CNKI近10年(2003~2013)的检索情况,进行相关综述。在中国期刊网中输入“大学生"和“社会实践”,以此为篇名、匹配精确进行查询,得到标题含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学术论文共计1308篇。输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评价”,以此为篇名、匹配精确进行查询,得到标题含有“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学术论文共计12篇,核心期刊共1篇。由此可见,在众多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论文中,能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在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中,很多学者都认识到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没有对社会实践过程和结果提出明确的要求标准,社会实践评价的操作性极差,很难对社会实践的真正效果做出定性或定量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探讨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的文献资料中,归纳整理之后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理论派。赵振华认为可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形成学分,记入学生学分档案。他认为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具体方式为:1)成立二级评估委员会或小组,实行定性定量考评,坚持学生自测与集体(小组)评估相结合;2)如实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各项资料、学生具体表现以及实践单位评价;3)学院(系)要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接收、反馈及处理机制;4)学校要出台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例与管理办法,各学院(系)、班级制定实施细则。宋一、祁金利认为在考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时,应坚持“显性与隐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显性指标”就是考察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加了哪些具体环节的活动,承担了哪些具体任务,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等;所谓“隐性指标",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而形成调查报告的质量、水平以及工作态度,思想收获等。他们的研究都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方法以及应该考核的内容,但是在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却没有更深入的探讨,这也促使本研究朝着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而努力。第二类是实践派。陈立力提出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实践主题、实践计划、实践态度和能力和实践成果。他对每个一级指标都进行了较为仔细的解读。黄平根据教育评价的原则和策略,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0个评价要素和27项评价指标。10个评价要素分别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思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导、投入情况、指导老师队伍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具体实施情况、“三下乡”和“四进社区”工作、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动力能力及综合素质、社会评价与就业、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特色。他们的研究在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做出了可借鉴的样本,但部分指标的评价缺乏可操作性。

2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设计

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要着眼于激发学生对各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按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发展选择实践主题,推进社会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开展,防止功利化和走过场。根据教育评价理论,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笔者长期组织与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进行研究与探索,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2.1评价的主体传统的社会实践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往往是学校或指导教师,由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相关材料,由学校团委等主部门通过对社会实践材料的评比进行评价。传统的评价忽略了参与实践的主体和对象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应该包括参与者即学生的自我评价、组织者即学校或指导教师的评价、实践对象即实践单位、社会评价和聘请的专家评价。

2.2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内容应从社会实践筹备之初开始直至实践活动总结结束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评价内容可分为:前期准备、实践过程与实践总结三个阶段的内容。在设计评价内容时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具体见评价指标。

2.3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方法假设评价小组中共有P人,每个人分别的权重为bj,每位评价者评出成绩为,最后总成绩(W)则由每位评价者的成绩按权重算出,。其中,Wi为一级指标的权重,Xi为一级指标的得分,n为一级指标的个数;一级指标Xi又由二级指标加权合成算得。以某团队对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组评价数据为例,解释如何计算结果。评价的主体分别是学生、指导老师、实践单位和专家。当然,我们可以分设定其不同的权重。假设学生评分的权重为20%,指导教师评分的权重为30%,实践单位的评分权重为20%,专家的评分权重为30%。以下为各个评价主体对各个指标的评分。根据计算公式计算,学生、指导教师、实践单位及专家给出的社会实践成绩分别为C1=82.4、C2=81.4925、C3=81.86,C4=83.865。则该社会实践的总成绩。本研究中尝试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运用数学方法将评价结果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观描述性评价的无法比较性和存在较大弹性的不足。当然,这只一个不太成熟的体系,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加以验证和完善。在指标体系中最为关键指标项目与指标的权重数,这两数可根据学校要求的不同和侧重的不同而做出相应调整。最后,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和评价计算方法,既可以评价社会实践本身,也适用于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个体的成绩。

继续阅读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究

摘要:

本文借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现有研究成果,依据对目前文献中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出现频次的统计,构建了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

在以往的文献中,学者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指标、各个指标的内涵和由此构成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宏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毕业生主体对就业质量的主观感受为导向,依据主客观和宏微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来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柯羽(2007)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就业率、毕业生供需比、薪金水平、就业结构、社会认可度等5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利用德尔菲专家法、主成份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为以上指标设定了权重值。杨清河、李佳(2007)从相对系统角度提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三个一级指标,即工作条件(64%)、劳动关系(17%)、劳动保障(19%),这些一级指标包含13个二级指标。张抗私等(2015)从就业机会评价、就业激励评价、就业环境评价、就业满意度和劳动保障四个方面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全口径指标评价体系,并指出毕业生更看重对企业的满意度、对同事的满意度、个人发展机会和薪酬等。针对影响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方面的内容,以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一年后的实际感受作为出发点,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评价。杨昱梅、李继娜(2015)等从毕业生个人角度对就业质量进行分析,将就业条件、劳动关系和个人发展作为评价指标的一级指标,并相应地赋予64.8%、12.2%、23%的权重比例,同时提出了包括工作报酬等9个二级指标。秦建国(2007)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大学生就业前的主客观前提指标(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制度,就业服务)、大学生就业岗位质量指标(工作条件,工作报酬,工作环境)、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指标(专业的对口性,工作的稳定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职业发展前景,福利和社会保障)和大学生就业宏观表现指标(宏观经济发展,创业大学生的比例、考研率、出国率)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来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研究。张瑶祥(2013)从政府(20%)、毕业生(40%)和用人单位(40%)三个方面的满意度入手,设计了利益相关者涉及到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学生满意度中包括工作报酬36%,工作环境32%,职业发展32%;政府满意度包括就业率48%,专业对口率27%,就业结构25%)。冯永龙、周春(2009)在分析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以就业率、签约率、基层就业率、重点用人单位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工作满意度、改派率和毕业生成才率等内容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基本指标体系。综上所述,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问题,但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已有的研究中,有的指标体系为了操作简单而舍弃了一些主观性指标或难以量化的定性指标。其次,有的指标体系设计只停留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设想层面,缺少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操作和评价方法。再次,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缺乏对毕业生的静态统计与动态情况相结合的考虑。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频次统计

为了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综合,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本文总计查找了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方面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42篇,其中包含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共计40个。在这40个指标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20个的频次统计如图所示。

继续阅读

卫生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目的建立一套能较好反映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前后城市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法,根据各项指标重要性的得分均值筛选指标,并采用平均值法确定权重。结果第一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为90.00%,专家权威程度为0.78;第二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为0.51(P≤0.01),提示专家评估意见协调性较好。经过两轮咨询从102个指标中筛选出85个指标,指标重要性均在6分以上,最终确定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2个和三级指标85个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权重指数较高的三级指标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爱卫办年办公经费、创卫专项经费、群众对城市卫生状况满意度、全年空气AQI(或原API)指数≤100的天数和大气PM2.5日平均值。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评估各城市卫生创建前后在人群健康、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经济发展和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各方面变化。

关键词:

国家卫生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德尔菲法

我国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自1989年开始蓬勃开展,并成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和载体。截至2013年底,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爱卫会)已累计命名国家卫生城市185个。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在改善市容市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促进人群健康等方面成效明显。其中《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包括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和市容环境卫生等10个方面[1-2],具有指标科学合理、涵盖内容全面和重点突出等特点,为各级政府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起到科学指导作用。随着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在城市人群健康、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经济发展和建设投入等方面成效逐渐成为热门研究[3-5]。《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明确提出的可量化指标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建立一套科学的国家卫生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定量评估城市在卫生创建前后的变化。

1方法与步骤

1.1建立指标池参考国家卫生城市和健康城市相关文献或工作方案[6-9],回顾与总结爱国卫生工作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的背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经典德尔菲法基础上进行改良[10];依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制定评价指标体系雏形,召开专家讨论会讨论,在全面考虑指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最终在从组织管理、对经济社会的促进、健康、环境保护和文明卫生素质5个方面拟定供第一轮专家咨询的备选指标体系,包含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102个。

1.2遴选专家遵循代表性和权威性原则,从卫生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爱国卫生和公共卫生领域,选取从事该领域工作5年以上、实践经验丰富、中级及以上职称且愿意参与本课题研究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