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评价管理论文范文

评价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评价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评价管理论文

第1篇

一、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分析

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的10项指标,并于2002年进行了修订,建立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我国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吸取了西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精华:一是吸取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层层分解的思想;二是吸取了平衡计分法将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价体系的思想,体现了全面综合管理的理念。但笔者认为,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1.在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时,按规模大小把企业划分为大、中、小型。有人认为,企业规模不同,衡量企业绩效的标准也不同。但笔者认为,企业规模的大小对绝对指标及企业净利润有影响,而该绩效评价体系中除了个别非财务指标外都为相对指标,使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了可比性,因此划分企业规模在绩效评价方面没有任何意义。

2.虽然把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但还不够,具体表现为非财务指标数量太少,权重太小。

3.没有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指标权重,而是笼统地把财务指标的权重定为80%,把非财务指标的权重定为20%,有“一刀切”之嫌。

4.财务指标以传统的会计利润为中心,没有考虑资本成本,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充分吸收EVA的思想。EVA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业界提出的一种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指企业收益与资本成本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EVA=税后经营利润-投资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EVA将研究开发费用、顾客与市场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出由费用化调整为资本化,并在受益期内摊销,更好地体现了配比原则。它的突出贡献在于既要考虑债务成本,又要考虑资本成本,只有当企业净利润大于资本成本时才真正实现了资本的增值,这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传统财务管理的创新。

5.操作方法过于繁琐。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把指标分为评价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具体计算过程相当复杂,导致其获取成本太高,可操作性不强,从根本上违背了管理的本质。

二、可行性管理方案——战略管理思想的应用

笔者提出的可行性管理方案以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为依据,由于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诸多不足,此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对其进行了修正。这套管理方案注重非财务指标在企业中的作用,突出战略管理的中心地位,对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

1.新方案只按行业而不按规模提供指标数值。

2.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如IT行业由于自身技术含量高于其他行业,所以应加大与研究开发相关的各项指标的权重。

3.运用EVA的思想,把资本成本放在与债务成本同等的位置上,同时又注意应用的简洁性。新方案用“有效利润”代替“会计利润”,有效利润=税后净利润-Σ(投入资本×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投资人将资金投于企业,其目的在于获得超过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回报,所以只有当税后净利润超过投资人把钱存入银行获得的利息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称之为有效利润。有效利润的计算公式在某种程度上不够精确,但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其简洁易行的特点,方便了它在企业中的推广,如EVA的计算公式精确入微,但由于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反而妨碍了它的推行。

为了清晰阐述“有效利润”这一概念,现举例如下:某制药企业于2000年3月4日设立,设立之日A投资20万元,B投资26万元,C投资50万元。2002年3月31日A又追加投资14万元,新加入的D投资10万元,又知2002年全年该企业实现税后净利润30万元,假设2002年银行存款利率为10%,求2002年该企业的有效利润。

有效利润=30-[20×10%+14×10%÷12×(12-3)+26×10%+50×10%+10×10%÷12×(12-3)]=18.6(万元)。

由于用有效利润取代了传统的会计利润,所以一些与利润有关的指标计算公式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如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润-(投入资本×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所有者权益。

4.加强对非财务指标的重视,避免“利润陷阱”。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论证单一目标的谬论时指出:目前关于目标管理的大部分生动的讨论都着眼于寻找一个正确的目标。这种寻找不仅会像寻觅点金石一样徒劳无益,而且必定是有害的,会产生误导。管理企业就是平衡各种各样的要求和目标。鉴于此,新方案对非财务指标更为重视,大大提高了其在指标总数中的比重。新方案把影响企业最终收益的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即财务状况、市场实力、内部经营管理、创新与发展,不再把指标分为评价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而是把指标作为一个整体列示,防止了次优化行为的产生,如公司为了得到较好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减少了对优质顾客的赊销,以致带来大量销售收入的流失。本方案可以消除这种次优化行为,有利于管理者从总体上把握影响企业最终收益的所有因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此方案不仅是一种测评体系,还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取得突破性竞争业绩的管理体系。

5.在目前国家仅公布国有资本金绩效数据的情况下,新方案的实施可以其为依据,并采用沃尔比重评分法求得财务指标的最后分数,非财务指标的计算以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为准。但是该法自身也存在缺陷,现举例说明如下:

沃尔比重评分法的公式为:实际分数=实际值÷标准值×权重。当实际值>标准值为理想时,此公式正确,但当实际值<标准值为理想时,实际值越小得分应越高,用此公式计算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另外,当某一单项指标的实际值畸高时,会导致最后总分大幅度增加,掩盖情况不良的指标,从而给管理者造成一种假象。如右表中流动比率的实际值过高,仅此一项的分数就达到75分,掩盖了其他不良指标。新方案克服以上缺陷:①改进实际分数的计算公式。当实际值>标准值为理想时,实际分数=[1+(实际值-标准值)÷标准值]×权重。②避免以偏概全。新方案在最后的管理报告中给出了单项指标的评分等级,一目了然,使管理者在分析问题时不仅注意总体,而且顾及了个体,不至于以偏概全。

三、成本与效益分析——企业选择的可行方案

第2篇

试卷的内容、结构、长度、题型等均与近年保持大体一致,总体难度0.53,略高于往年。

1997年语文试题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

例如Ⅰ卷的“语言知识及运用”部分,Ⅱ卷实用语言部分(31题)的试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所选多是中学生学习中常见而又易混易误的语言材料,也适当的选用社会(含各种传媒)的不规范用语,如“不尽人意”(应为“不尽如人意”)。这部分内容考查了考生辨析“活”的语言的能力,对于评测考生实际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有较高的信度;鉴赏题由一首诗改为两首诗的关联测试,加大了“鉴赏”“评价”的力度;改错题变“指定”改错为“自选”改错,同时增加了倒扣分的规定。这些都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强

这一点比较突出的体现在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上。例如对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准确理解,对文章和要点的恰当把握,对文章所传递的新信息的精细筛选等综合能力的考查较往年力度有所加强。Ⅰ卷科技文阅读的四道题中有三道题需要不断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前后照应,才能完成题目的要求。Ⅱ卷社科短文阅读的考查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点。例如27题,只有把握了全文的内容,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答案,分析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样的题目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对“题海战术”的应试训练,有某种“纠偏”作用。

“文言文阅读”选材平实、典型,在坚持“阅读能力”考查的同时,注意兼顾课内知识,注意词语、句子的理解与文意把握之间的联系,设题顺序由低能力层级到高能力层级,体现了一般认知规律以及阅读的综合性的特点,给考生作答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体现了较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

综观1997年高考语文试卷,时代感比较强,思想性突出。全卷33个题目除了体现本学科内容以外,始终贯穿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主线,作文题特别反映出这个特点。大小两个作文题不仅使学生有话可说,而且寓思想教育于试题之中。不少大学的教师说,考生还没有进大学,就在考场接受了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

1997年试题也有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难度过高。今年试题难度较往年有所提高,分析原因,大致有这样一些:有的客观性试题的选项干扰过大;有的试题选用的测试词语不够稳定(如“不孚众望”),或高频误用(如“万人空巷”)。试题意在判别正误,导向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却是“错在社会,打了考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多数学生得分,而使试卷难度提高。建议今后高考命题对这样的语言材料最好避开。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的难度较大,答问涉及的“要点”多,综合性过强。有的题目赋分强调了“整体性”,实际上考生的完整答对率极低,“自然流失分”(无效分)占的比例较高(如24、26、27题),从而导致分数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分度。

第3篇

考试与评价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索新的考试与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讲新课前让学生先自学

讲授新课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优势、学习情况先自学教材,自学后进行评价测试,这就是“不教先评”。“不教先评”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学习能力,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到一种成功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情绪。

“不教先评”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在每个教师钻研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教材,整合单元教学内容,或按教材中编排的单元,或按某一主题自行组织单元。既可以按照教材单元编排的顺序,也可以共同商量确定单元教学的顺序。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布置一个单元的预习任务,让学生自学。低年级要求要明确,布置任务要细致。例如小学一年级语文,在教完汉语拼音以后,布置学生在预习单元教材时做到“读、标、圈、划”。读,熟读课文;标,标出自然段;圈,圈出自己不认识、不会写的字;划,划出自己喜欢的或不懂的句子。最后,进行教学前评价测试,教师分析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测试中反映的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针对性备课和教学。

“不教先评”符合中小学生心理需求,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要求自主,喜欢探究和冒险是中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首先面对教材,自学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优势、学习方法安排自己的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自学以后进行评价测试,使学生看到自己自学的成果,展示了自己学习的能力,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不教先评”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首先面对教材,自己学习,使学生消除依赖思想,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就如同第一次是朋友开车将你接到家中做客,第二次,让你自己走过去,你不一定认识路。倘若第一次你就是按照朋友告诉的门牌号码,自己一路问人走过去的,第二次再叫你去他家,一定不会不认识路的。

“不教先评”提高了教学针对性,节省了教学的时间;通过评价测试,对结果进行分析,将单元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所有学生通过自学都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师教学中不需要多花工夫的部分。第二是一部分学生掌握,一部分学生未掌握的内容,这是必须提供个别教学的部分,个别教学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同学间相互提供。第三是学生自学都未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即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这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评价分析以后,教师整合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进行针对性备课和讲课,讲学生的共性疑难、讲本单元的关键、讲需要拓展的内容。

“不教先评”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首先面对教材,使学生在自学中学会了学习。

均分激励,共同进步

“均分激励,共同进步”是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形式,每4—6人一组(中学最佳效果是4人)进行分组。每次考试评价以后,以小组平均分作为每个组员的成绩,并将小组平均分在班上公布,且表扬绝大多数小组。

“均分激励”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传统的考试评价片面放大了分数竞争的作用。班级同学之间的不良竞争,使学生心态扭曲、心胸狭隘,恶化了学生人际心理环境。“均分激励”由于每个组员的进步都会给别人带来进步,别人的进步也会导致自己的进步,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均分激励”使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均分激励”使学生学习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使得学习小组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利益的共同体。由于以小组平均分作为每个组员的成绩,因此成绩好的同学会觉得光是自己成绩好不行,必须尽力去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成绩差的同学也会觉得不能拖小组的后腿,必须认真学习,尽快把成绩赶上去。实验班同学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学习成为经常发生的、自然而然的事。

用小组平均分作为每个小组成员的成绩,它是成绩册中学生学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用平时测试评价成绩乘以60%(有时实验班级自定比例),加上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学习态度、进步程度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等进行的综合评分,即为成绩册中该生的学期平时成绩。

教前教中教后三次评价

第一次是教学前评价。教学前评价是指学生自学教材后,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备课)之前的评价。它使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为备课提供依据。教学前评价消除了教师“不讲不放心”的顾虑。让教师看到学生自己学习的潜能,为教师由衷欣赏学生、不断表扬学生提供了基础。学生得到老师的鼓励,更加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