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循环农业理论下农业新人才培育探索范文

循环农业理论下农业新人才培育探索范文

时间:2022-04-23 03:33:01

循环农业理论下农业新人才培育探索

摘要:本文基于循环农业理论视角,论述了循环农业的相关概念,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循环农业与农业新人才的特点,探讨了高校农业新人才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顺应循环农业的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思路,培育高校农业新人才,探索新的农业化发展道路,促进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词:循环农业;高校;可持续发展;农业新人才

引言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大力推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培育一批高校农业新人才,做到顺应循环农业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才能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市场竞争力,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循环农业的概念

循环农业是为实现物质和能源的节能、减排和增收,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在传统农业经验发展的基础上,在农业生产系统中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等循环生产管理模式,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1],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加工业、营销业、旅游业等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循环流动和可持续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农业,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循环农业首次出现在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它是一种全新农业,它随着整个农业生产形式的不断发展而逐步优化。Chakraborty等(2011)[2]指出长期肥料和有机肥影响热带农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Elving等(2014)[3]指出热处理可以有效缓解农业有机废弃物安全回收的危险。郭铁民等(2004)[4]通过研究福建省循环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出“分阶段、分层次、分产业带建设”发展循环农业的原则;邢美华等(2009)[5]对晋、鄂两省未参与循环农业农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应提高农户的环保认知水平;陈诗波(2009)[6]通过对湖北省农户的产出效益进行调研,指出循环农业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化道路,发展越充分,效益越明显。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7]。我国用占世界6%的水资源、9%的耕地,养活和支撑了占世界22%的人口[8]。在当前,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用机械、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但是相反的,化肥、农药过多的施用,塑料薄膜过度的使用,使得土壤质量不断下降。我国正致力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平衡,比如在没有化学物质参与的情况下,使用有机肥代替化肥,改进设备和工艺流程等方式生产出绿色健康农作物,减少“石油农业”带来的诸多问题[9-10],实现农业的循环生产,实现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使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去,实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目标。

2循环农业发展基本原则

循环农业中,食物链、绿色生产等是最主要的循环生产模式,这种形式不仅互补互动,而且共生共利。其基本原则包括:

2.1创新性原则

循环农业发展应当开拓新思维,以创新的思路来指导农业的发展建设,通过整合思想、技术、产业和体制机制等,从不同角度思考,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新方法,全面优化,不断探索进步。

2.2示范性原则

循环农业发展应当注意在建设过程中,农业科技、运行管理等方面应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具备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示范引导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3多元化原则

循环农业发展应当坚持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多方参与,共同促进的发展格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平衡收益与风险关系,推进农业项目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2.4效益性原则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循环农业发展应当坚持以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发展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合理资源配置,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节约农业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2.5持续性原则

循环农业的发展规划应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稳步推进,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机制,协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本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资源的有续利用。

3循环农业与农业新人才的特点

3.1综合性

循环农业与农业新人才以农业的全面综合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农业整体性功能的不断调整优化,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全面性,使循环农业各子系统能够互相衔接、持续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不断提高。

3.2多样性

针对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循环农业与农业新人才在当地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注重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情况,丰富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多样化发展,促进和谐共进。

3.3高效性

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再利用,循环农业生产的效率明显提高,农业成本和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也大幅改善,实现了高效发展。3.4持续性循环农业与农业新人才注重环境和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它不仅体现在生态环境的改善、污染的防治和生态平衡等方面,也体现在与经济的可持续融合建设上保持同步,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高校农业新人才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农业新人才培育体系不健全

循环农业仍处于发展期,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水平也在提升期。农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全方位、多领域实施,农业基础项目的建设离不开各部门的干预和服务体系标准的建立。由于土地、用工、农机和原材料等农业成本因素的影响,宣传方式缺乏实效性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了大众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它不仅需要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资料、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更加需要建立科学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人才培育体系。

4.2农业教育教学理念待提升

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农业理念教育没有深入学生心中,部分大学生对新农业农村建设缺乏认同感。农业高校毕业生直接到农业部门就业的比例并不大,导致农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另外,校企合作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小企业的经营格局难以进步改善,带动面还不够宽泛,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等等,需要在战略发展、规模经营上作出相应调整。高校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灵活性,笼统的课程教育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仍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以优化农业人才知识结构。

4.3农业人才队伍状况不理想

当前,农业人才的领域、层次、类型不尽相同,人才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由于认知观念的影响,一方面,农村的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大量减少;另一方面,农民的老龄化趋势更加明显。农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推广和应用。另外,农业技术科研机构和推广平台的缺乏,科研技术人员的缺失,导致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开发相对滞后,外销渠道不畅,使得农业的发展需求难以得到保证。它需要有一批懂经营、管理等的经营管理型人才;需要有一批懂种植、养殖、加工技术的技能实用型人才,以提高农业人才队伍整体质量。

5基于循环农业理论的高校农业新人才培育的对策

5.1构建多元化发展模式,完善循环农业战略人才培养体系

农业与环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体。需要从产业布局、资金投入、绩效考核、人才培养等方面完善循环农业体系,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实现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引导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研究农业相关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构建政府、农村、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六位一体的人才培育体系。各部门、行业联动,建立激励机制,合力参与农业示范区建设,从政策、技术等方面给与扶持,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强农惠农富农的工作目标,加强特色农业和品牌建设,保证在农业品牌、质量安全上,做到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科学合理。具体实施时,可考虑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项目上,提高农业人才培育资金比例,提供农业发展基础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农业资源,优化结构布局,发展农业主导产业,落实具体的年度建设重点目标,积极宣传推介、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一批爱岗敬业的现代农业骨干人才,为开创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局面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另外,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等的人才合作交流,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战略合作联盟,招聘大学生村官等方式,推进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和推广,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共同进步,形成多元化农业发展新格局,为推进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5.2强化循环农业发展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三农”情怀

高校农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业竞争力。针对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结合当地农业发展趋势,引导大众一同学习,共同参与,才能扩大循环农业知识理念的覆盖范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灌输大学生循环农业发展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农业认知水平,强化乡村振兴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发展现代化高效生态农业,加大循环农业示范园推广力度,促进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结合高校自身专业设置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依据各区域的产业资源特点,发展优质粮食、高效蔬菜、水禽生猪等主导特色产业,提倡农业产业化、信息化、机械化。通过农业主题宣传、专题讲座、现场授课等方式,产学研相结合育人才。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科技人才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创新。根据人才需求进行教学改革,建立师生互动、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倡导探究式、讨论式教学。组织农业专项教学团队,不断开拓大学生的农业创新创业能力,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培养学生“三农”情怀。

5.3整合与优化社会实践资源,提升农业新人才队伍的质量

社会实践对循环农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需要高校整合与优化教育资源,多方协作,提供实践平台,增加实践机会。通过开展社会团体实践、实地调研,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切实发挥学生在新农业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比如,通过实施农业人才计划、农科教企合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选派大学生作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员到一线乡镇,帮助开展现代农业相关工作,传播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免费为种养大户、农机大户提供技术项目咨询、农业技能培训等。另外,结合专业开展相关农业活动,定期组织专家教授送科技下乡,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防控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最终,通过培育一批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改善基层农业结构,提升农业新人才队伍的质量,实现人才资源的互通与融合。

6结语

总之,发展循环农业在国内是一项繁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现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推动农业经济活动最优化。高校应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农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农业农村建设提供强大支持,促进我国农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华俊.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战略对策[N].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10(1):6-11.

[4]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83-87.

[5]邢美华,张俊飚,黄光体.未参与循环农业农户的环保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晋、鄂两省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9,(4):72-79.

[6]陈诗波.循环农业产出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与湖北省农户调研实证[J].农业技术经济,2009,(5):81-91.

[7]高旺盛.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之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129-133.

[8]尹昌斌,周颖,刘利花.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47-53.

[9]朱明,郭红宇,周新群.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方案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1-5.

[10]崔军.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283-288.

作者:耿重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循环农业理论下农业新人才培育探索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lyjslw/73243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