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施工企业制造成本管理范文

施工企业制造成本管理范文

施工企业制造成本管理

第一阶段,编制施工预算书。这是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是成本控制的依据。一部科学的预算书,决定了成本控制的好坏。但目前多数施工预算仅是各种数据的汇总,只适合对项目进宏观调控,对过程生产却起不到指导作用。比如,某项目开工前预算书表明需用钢材500吨,但却不能说明某个部位所需钢材数量,施工人员只能根据总量控制原则编制采购计划,如过程管理不善,很可能总量已用完,而项目未完工的情况,但为了完成项目,却不得不继续采购,因而超计划采购已成定局,但为什么超支却没有原因。

因此,施工预算需要改进,分部编制的预算对成本才有指导意义。比如要建一栋住宅楼,预算书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基础部分(包括临时建筑)。要详细列明为完成基础所需的一切项目,包括材料的种类、数量、人工、机械、周转材料等信息,以明细到每个工作面为原则。

2、主体部分。此部分内容最为复杂,需要根据施工部位的先后顺序编制预算,要分出每层的梁、柱、板、围护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人工、机械、周转材料等数量。如基础以上为标准层,只需计算一层即可,反之,需重新计算。

3、装修部分。要列明每一部位所需材料、人工、机械等信息。比如,对于抹灰工程,需列明所需水泥、砂、石等与抹灰有关的材料数量、种类,列明所需机械的种类及数量。

4、水电安装部分。如上所述,列明各部位所需材料、人工、机械等的信息。

总之,施工预算的编制以“按施工程序,明细到部位”为原则。第一阶段的完成,为施工生产制定了标准成本,同时又为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据。因其根据实际施工程序,按部位编制,具有很强的对比性,能够将可能的成本隐患,控制在最小的工作面,降低了大面失控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开工前的预算书是根据图纸计算得来,而施工过程经常会出现设计变更(或洽商变更)等偏离图纸的情况。因此,需对设计变更(或洽商变更)重新计算,并修改原预算书相关内容,始终保持施工预算的可依据性和指导性。

第二阶段,依据施工预算书及施工组织计划,有效控制施工过程。第二阶段成本控制的思想是,依据施工预算,严格控制各部位成本数量,在实际与预算的对比中查找原因。

以原材料为例说明如何进行控制,如基础施工时需要购进砂、石、水泥、钢筋等材料,项目部技术人员根据进度及实际工作量提出材料需求计划,以满足计划施工部位为原则,且需注明所需材料计划完工部位。材料采购部门,对比施工预算,当需求计划小于或等于预算书有关数据时,编制采购计划,开始进入采购程序,材料进场,要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实际领用时,需项目负责人签字才可办理出库手续。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监督施工过程了,项目负责人要保证材料的的使用严格按施工工艺要求进行,违章操作的代价很可能是材料的浪费,材料浪费就意味着计划超支,这也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实。

若材料入库,使用均未出现问题,但却未完成计划部位时,就需要考虑标准的问题了,这时候需要会同预算编制人员、技术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实际施工人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原因找到了才可进行下一步施工。若问题出在使用过程中,则可避免主体部分再出现类似问题。若是标准的问题,则需尽快修改标准。若遇特殊情况,就需要启动应急程序了。通过上面处理,我们把成本隐患控制到基础部分,且为今后标准的制定积累了数据,为编制更合理的施工预算提供了条件。

再以抹灰为例说明第二阶段成本控制过程,如某项目某天计划抹灰600平方米,需要施工人员和材料控制人员就所需材料进行计算,但最终以施工预算书数量为控制依据,办理限额领料,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会根据现场情况发现材料是否够用,若无法满足需要,则需执行上面所提程序,会同有关人员查找原因。

第三阶段,项目完工,对比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以后成本管理积累资料。项目完成工时,计划成本由最初预算成本加(或减)变更部分的预算成本构成,经过若干次的实际与预算成本的对比,就会发现某些共性问题。如钢筋要比预算成本超出4个百分点,只要石料超支必然出现砂料超支情况等。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实施,使成本处于全过程的监控之下,即使发生偏离标准成本的情况,也会因为能在发生环节及时发现,而避免了成本失控的进一步扩大,使成本损失限制在最小程度。

当然,施工企业制造成本绝不仅限于原材料,还包括人工、机械、管理费等其他项目,其产品也不仅局限于住宅项目,但控制思路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论述。

以上是笔者从“控制”角度分析了施工企业的制造成本数量的管理,成本等于数量与单价的乘积,但单价相对于数量来说,控制方法要简单得多,只要建立一套可行的采购程序,做到货比三家,单价自然得到有效控制。但仅靠“控制”是无法达到成本管理的最高境界。其实,笔者认为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某个人或某个部门,根本无力做好此项工作。因此我们提倡全员参与、人人有成本意识,提倡将施工环节进行分解,成本控制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员工,这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施工企业不同于其他生产性企业,其产品为建筑产品,且随设计图纸变化而无统一标准,导致其生产的非标准化。因此,制造成本(以下称成本)管理也就无序可循,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个可靠的成本控制标准。虽然施工成本控制存在诸多困难,但并不等于成本无法控制。笔者将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一同讨论。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分三个阶段,第一,根据施工图纸,由专业人员按施工部位编制工程预算书(相当于成本计划);第二,依据施工预算书及施工组织计划,在施工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第三,项目完工,对比实际成与计划成本的差距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