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学生就业论文(4篇)范文

高校学生就业论文(4篇)范文

时间:2022-09-20 06:07:59

高校学生就业论文(4篇)

第一篇:高校表演专业大学生就业方向探讨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追求日益增多。表演专业作为社会中演出团体、演艺公司的直接力量对人们的精神文化层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及“艺考热”的出现使表演专业报考和入学人数逐年增多,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变得日趋严峻。表演专业毕业生如何在社会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如何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是当前就业矛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就业难问题的根本原因较为复杂,有社会需求、学校教学模式、学生主体等多重因素构成。本文以高校表演专业大学生就业方向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与调查分析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为更多的本专业大学生提供就业方向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和应对就业问题。

一、表演专业的社会需求

1.什么是表演专业

“生活是一部电影,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巨大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之下,各高校纷纷进行了教育改革,艺术学科开始走进校园并得到了高度重视。表演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的学生,并具备和掌握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能够在戏剧表演、戏曲、电影、电视和舞蹈等表演中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来完成不同人物形象创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表演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现在表演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严峻,究其原因不只是社会需求的减少,也不是毕业生基数增大,更重要的是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之间的矛盾问题。现在很多表演专业学生因为只注重理论而轻实践,使自己在上岗时困难重重,专业水平的不足使自己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却只需要尖而精的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潜意识认为自己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双重矛盾。

二、影响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升华,对表演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多,表演类经纪公司也进一步扩大用工人数,但用人单位需求的是尖而精的人才,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的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等问题使许多企业难以接受专业水平不成熟的员工。再就是剧院企业化明显的增多,使工作岗位的增加空间越来越窄。表演学生的增加速度现在明显超过社会上对口工作岗位的需求.

2.高校因素

随着高校扩招,专业多样化的增强还有艺术院校增多等诸多因素,使表演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多,这也使社会需求量过于饱和,让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学校因为受各类条件限制,缺少实习实践这方面渠道,大部分院校还是通过书本材料、课堂实践、教师口头表述进行教学授课,增加学生知识面和对自己专业的认知程度,这样的教育模式导致毕业生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与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脱节,不能得心应手的在工作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价值与专业知识水平。

3.学生主体因素

学生应该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而不是只在学校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充实自己,把自己专业的知识学习全面,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抓住一切培养自己经验的机会,从在校期间就体验社会工作的环境,积累经验,明白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自身还有哪些不足,然后改变自身的缺点,使自己更加优秀。从而向这个方向努力,开拓自己的眼界,顺应社会的发展,提前适应社会上的工作岗位,才能做到毕业时不因为缺乏工作能力个专业知识的不足而丧失工作机会。由于受艺术专业择业期望值偏高、择业目标短期化和择业倾向功利化的影响,多数表演人才集中投向国家正规的热门单位和一些大城市一些待遇优厚的行业。还有的毕业生从事着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出现了高才低就和人才高消费、高耗费的现象。使一些急需人才的西部边远地区用人单位难以招收到高层次表演人才,这种表演人才就业市场的供求不平衡,造成了教育成果的编织和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提高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方式

1.建立实践实习基地高校表演专业

应以二级学院、专业系为单位,建立实践实习基地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水平,更好地把课本上的知识在实际中发挥作用,这样能避免毕业生们因为自身能力或经验的不足而失去工作机会。通过在实践实习基地的锻炼让自己迅速成长,变成社会上真正需要的表演专业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教学可以分成课程内实践环节、社会与艺术实践环节。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课程内容并对实践环节进行指导,可以以指导老师的项目为基础,参与研究工作,同时也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对接,联合研究实施。表演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舞台创作,近年来的文化产业发展,对于影视、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演出较为多样化,可以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把自己的表演能力与创作演出相结合,把学习内容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并符合演出团体的用人需求。

3.有目的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是围绕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通过训练可以有效提升自己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对表演专业大学生来说,按照项目申请—项目审批—项目答辩—项目结题等环节,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方式,来提高自己对自己项目的认知程度和感知意识。从而能更好地进行实践研究。表演专业学生缺乏文笔的锻炼和知识面的累积,所以应该在创新创业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层面修养。表演专业学生因为平时的课程训练和参加比赛活动等方面的积累注定学生们在社会实践经验方面要高于普通文化课生,这一优势可以在创新创业方面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知识层面的和社会实践经验这两方面的互知互补,可以使表演专业学生的创业成功概率大大增加。有目的地进行创新创业不仅仅是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更会带动身边同学的创业激情,提供更多的正能量。

四、对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建议

对于学生而言,就业问题的存在应该从自身的不足找起,学生对自己专业认知的不够,盲目的提高自己对自身水平的认知都是就业问题会产生的原因。在校期间应该加强自己对文化知识的积累,多去图书馆看和自己专业相关知识的书本,钻研创新创业方面的案例和发展过程。在上课期间应好好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透彻,能做到在毕业时不因为对自己专业水平认知的不足而丢失工作。在课余时间多研究关于就业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书籍,了解经济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通过不断地充实自己来应对就业问题的锋芒。在校期间也应该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通过参加活动、比赛、兼职等方式来充分认知社会。明白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通过自身实习的经验和对这些方面的认知来改变提高自己。在自己毕业找工作时能更加得心应手的适应工作岗位。

作者:江筱琛 单位:师范大学

第二篇: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探讨

提要: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尤其是建筑行业受到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如何根据新形势解决人才供需矛盾迫在眉睫。本文以建筑大学为例,从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来分析产生该问题的原因,结合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找到提高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关键词:

新常态;建筑类高校;毕业;就业

我国经济形态日趋“新常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既是一项民生工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也影响到社会和谐与稳定。当前,国家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阶段,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750万人,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就业工作任务艰巨,毕业就业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反作用。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下,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仍然火热,然而需要注意和研究的问题仍然突出。

一、影响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建筑大学是以建筑、土木、机械等学科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管、理、文、农、法、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部共建高等学校,结合近几年的就业现状来看,影响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社会发展方向与预期地理位置的矛盾。从就业地点的选择来看,87.2%的毕业生往往会更倾向于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13.6%的毕业生希望到中型城市,只有9.2%的毕业生会选择小城市。一线城市往往是除了家乡以外的首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上述地区的建筑行业人才基本上不存在短缺的情况。然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由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建筑行业的发展即将从大城市转移到中小城市,尤其中西部地区的建筑行业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建筑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更广。由于中西部地区建筑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相对于东部地区薪资待遇水平也不是很高,在一些开发欠缺、人烟稀少的环境下,再加上施工单位的项目分配地方没有固定性,一些学生不愿意吃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挑剔,首先从自身放弃了一些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就业方向与社会需要的矛盾。建筑类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对较深,专业性也更强,因此在就业时更倾向于选择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单位,如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建设行政管理单位、科研教育单位、建筑工程企业等就业方向。数据调查发现,本科毕业后不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中,38.2%希望到施工单位,40.5%希望到设计单位,还有13.3%希望做房地产销售或管理,可见学生就业多选择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但就现在的行业状况看,设计单位人员趋于饱和,需求量在逐渐降低,而施工单位仍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加入。但是,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一线的施工现场,于是会出现施工单位需要的人才较多,却常出现招不满的情况;而毕业生比较理想的就业的单位,如设计局、规划局等事业单位,目前人才缺口非常小,对专业的要求也有所限制,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种种原因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选择面狭窄,毕业生理想的就业方向与社会需求不符的矛盾。

(三)就业期望值与就业单位之间的矛盾。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建筑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高很容易受到前辈的影响,许多学生仍认为建筑类是热门专业,再加上一些学校和成功校友的渲染,导致一些建筑类高校毕业生盲目自信,但本科期间时间和精力多用于课堂,实际经验不足,缺少历练和社会责任感。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自身价值和对社会、对企业的贡献能力是更重要的因素。按照人才成长规律,高校毕业生就业后3~5年才能较准确地显示他们的成长水平和发展潜力,建筑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的薪酬调查结果显示,月薪3,000~5,000元的比例为57.54%,月薪5,000~7,000元的比例为26.33%,月薪1万元以上的比例为16.13%。而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实际的薪酬待遇相对较少,在物价逐渐增长的情况下,部分毕业生认为单位的工资待遇偏低、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很容易造成的心态失衡。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大环境中,各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各单位对用人的要求也更高,一些毕业生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也不能转正,导致频繁跳槽、工作流动性大等。

(四)就业教育指导与毕业生需求的矛盾。经济新常态下,建筑类行业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市场存在信息建设还不完全,这需要高校及时跟进就业信息的推送。另外,学校教授的课程更多的是理论上的知识,很少涉及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信息相对闭塞。这一系列问题都导致学生对就业信息不敏感,对该行业没有清醒的认识,也并不清楚自己对工作感兴趣的点,这需要高校着重加强就业择业的指导。有的学校缺乏对各个专业的针对性就业指导,或者就业指导课过于形式化,不被学生重视,没有给学生良好的启发。

(五)性别要求的矛盾。随着专业招生对性别的放松,高校建筑专业中女生人数有了明显增长。然而,由于建筑行业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筑类毕业生中女生在就业时受到招聘单位的挑剔,就业压力格外大。在当前中国就业环境下,女生就业存在众多困难,尤其是建筑施工单位,工作地点流动性大,危险系数较大,其中涉及到高空作业、交叉作业等,作业环境较差,对身体及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单位不愿意招收女性,就算是招聘女生,也多半是一些不用直接到施工现场的工作。建筑行业会有长期出差,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很多工地条件艰苦,种种因素致使很多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会考虑不招女生。

(六)专业教育与就业单位需求的矛盾。当前,建筑学专业教育注重“工匠式”教育,对培养“大师级”教育不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建筑制图技术等的教授与引导,对学生建筑设计理念的培育和实践不足,这与建筑设计用人单位选择综合性素质人才的需求存在矛盾。另外,部分专业教师对学生渗透参加社会活动“无用”论的思想,导致许多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只专注于专业学习,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因此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能力欠缺,部分学生甚至产生思想偏激情况,这也给顺利实现就业埋下了隐患。

二、提高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我国经济将进入换挡增速期,经济中高速增长、转型升级、创新多元、生产率提高将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以产业链升级为目的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已经成为主基调,现代产业体系即将形成。高等教育也应适应经济新常态,才能正确应对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政府开辟多元化的就业渠道,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一个毕业生个人的问题,更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大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扶持政策,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并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给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高校密集的地区、已成立的高校创新产业园区加强监管,规范创新机制,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切实关心这些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对到基层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去更广阔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能力;其次,国家还应下发相关文件促进大学生课程改革,从源头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使其自主就业;最后,企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环境下,加强企业转型,提供更多新岗位、放宽招聘要求。

(二)引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增加就业信息。合理利用配置资源方面优势,将互联网创新成果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建筑类高校利用自身理工科优势,构建“互联网+”模式就业平台,充分利用微信公共号、微博主页、校园APP等信息技术,及时更新并推送校园招聘会信息、网络招聘信息、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等,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和就业率。

(三)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满足市场需要。首先,建筑类高校的专业类别广、层次多,文、理、工、管、法、艺术等各专业、各学科之间增进互动,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企业董事长、行业领袖等担任专业指导教师,通过他们的讲解,让学生实现与社会的接轨,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著名教育学家王炽昌提出,“新常态下的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专业教师也可以通过在企业、政府相关部门挂职的方式走出去,产学研一体化,促进学科的发展建设。高校将企业文化等课程植入到大学课程中,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有效避免毕业生就业时的迷茫心态;其次,新常态背景下,高校要以“基础实、适应快、能力强、素质高”为目标,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通过建立社会需求预警机制,找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学校及各学院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快实现目标。

(四)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摆正大学生的择业观。在实践教育上,高校应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模拟面试大赛、专家咨询等活动,帮助学生找准个人“兴趣点”,提高求职的准确度。在心理教育上,“90后”大学生依赖性强、独立自主能力相对薄弱也导致了就业问题的产生,因此高校的就业教育中,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也要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培养。就业指导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还要让学生了解工作相关的程序。对于应届毕业生,就业协议就是最好的签约方式,这样可以保证享有应届毕业生的相关权利。要注重将再就业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说明和讲解,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毕业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就业。女生就业难是建筑类高校的突出问题和普遍问题,但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暂时无法改变,需要毕业生找到自身突破点。首先,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于预算这个方向很多单位还是偏向女生的,所以女生应该着手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其次,鼓励女生考研,通过再一次深造顺利实现就业;最后,女生可以适当考虑做一些与建筑相关的工作,既可以避免长期出差的不便,又可以实现就业。女生的就业难问题是需要共同关注的,但是最有效的就是女生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发挥自己的优势,顺利实现就业。

(六)加强专业教师思想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培养综合性人才。学院党委要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思想意识,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注重“大师”型的学习,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实现成功就业奠定基础。

三、结语

经济新常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建筑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既有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共性,也存在自身专业性的特点,找到自身特点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建筑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扬,应若平.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

[3]高红,党志琴.基于卡方检验的地方建筑类大学生就业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05.3.

[4]王中.高职土建类学生职业素养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

作者:丁晓雯 孙作青 钱施光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第三篇:高校辅导员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

摘要:

伴随大量的扩招生源,高校就业工作压力随之加重。本文主要通过掌握专业特点、校园活动渗透企业文化、加强就业服务、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来分析浅谈高校辅导员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浅谈;辅导员;就业;有效途径

随着全国高校不断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就是繁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面临的是如何择业、就业,对于辅导员而言则是如何开展有效地就业工作途径,提高就业率需要全面进一步思考。

1掌握专业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高校专业纷繁多样,各个专业就行形式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就业相关辅导员应该审时度势,了解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式及差异,采取各专业间不同就业指导方向。

1.1立足学校专业特色,以科研带动就业

高校各项科研项目较多,尤为重视主打特色专业的科研成果,辅导员老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到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中,让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技能。辅导员老师与专业老师共同协作,指导学生科研项目。专业老师可以通过自身研究方向的前沿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与拓展专业知识,激发学生探寻未知事物的兴趣及对专业的热爱[1]。

1.2鼓励考研,以考研率带动就业率

根据相关就业市场的需求的调研,调整相关专业就业方向,有些专业需要高学历的毕业生,因此,辅导员老师应鼓励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考研,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获得高学历,进入高层次的研究平台,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通过邀请历年考研较为成功的毕业生给在校生做考研讲座、召开研究生表彰大会等方式,与毕业生交流考研经验,让在校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考研目标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提高考研成功率,同时带动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2校园活动渗透企业文化

2.1专业与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扩大影响力

在校大学可以利用自己在校内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校外的公益实践活动中。高校团委辅导员老师应该与相关职能部门取得联系,共同联合开展校外活动,不仅让大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实践机会,也为社会事业做出贡献,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2.2企业家进校园,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

高校团委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文化调研,或邀请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到学校宣讲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联系起来,可让大学生迅速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改正不足,完善自我,这样不仅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就业率,更会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2]。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可以借鉴和学习企业家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结合自身性格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择业方向。

2.3全方位搭建校企合作就业平台,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巩固和发展就业基地

重视就业市场建设,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前提。为了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毕业生辅导员应该积极主动联系多家招聘企业,来校现场招聘,组织相应的专场招聘会。辅导员老师应该协同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和专业老师“走出去,带进来”,走访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为在校大学生带来就业实践场所,同时也为毕业生带来就业岗位。

3加强就业服务力度

3.1依托网络媒体,开展就业服务

为方便学生了解更多的招聘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共享招聘信息。例如: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QQ群、搭建高校就业公共平台。毕业生辅导员要定期更新就业信息,通过信息共享,让每一位毕业生了解当前的就业信息,第一时间做好应聘准备,提高就业信息传播途径。

3.2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简历册

毕业生辅导员可以将毕业生的个人简历按专业做成简历册,可根据学生就业意愿和专长,与招聘企业进行对接。校园招聘会或者学院的专场招聘会中,将简历册对应专业招聘信息发放给现场的招聘企业,让企业在短时间内对毕业生情况有所了解,搭建了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桥梁,提高就业工作效率。

3.3鼓励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不仅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同时带动了周围同学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创业初期极为缺乏的则是就业资金和场地。目前,国家和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为大学生就业资金提供了相应的保障。部分高校通过创业孵化中心的建立,为在校大学的创业理念提供便利条件,辅导员老师应该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鼓励学生参与到创业孵化中心的项目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创业带动就业。

4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推动整个高校就业工作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辅导员老师则是就业工作的主要成员,在日常管理中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讲授求职择业技巧和求职简历的制作。毕业生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应正确引导学生择业、就业。高校辅导员老师应努力争取更多的学习和进修机会,积极参加就业专干培训,创业培训等,提高全方位技能,为以后给大学生指导就业打下理论基础。高校辅导员老师应该注重学习企业文化,多与校外企业人事部门人员进行学习交流。为了高校就业工作的发展,改变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粗放指导的现状,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建设一支精干、素质优良的职业化、专业化指导老师队伍[3]。

5结语

总之,高校辅导员应该丰富就业工作内容,不断完善就业工作体制,采取有效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提高就业工作的效率和成绩。

参考文献:

[1]关凤英,陈霞,乔萍,陈立.研究型大学背景下以科研带动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继续医学教育,2011(06):14~16.

[2]王春伟,李晓晖.从企业文化透析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以IT行业所在企业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3(10):33~34.

[3]昌兵.试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81~82.

作者:陶蔓 曲乐 王凤梅 武俊鹏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大连海洋大学

第四篇: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

摘要: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大学生人数在成倍增加,这意味着每年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与日俱增,但是社会上用人的岗位数量有限,这就造成用人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学生人数就不能达到很好的匹配,这就出现了就业人数过剩现象,造成就业供需矛盾,就业难的现象使得社会、学校和学生都面临着就业压力,为了疏导就业压力心理,解决就业矛盾带来的不良影响,积极心理学对高校的就业干预很有必要,我们要及时发现就业问题,缓解和疏导就业心理问题,为大学生顺利毕业,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就业

1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在很多领域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心理学主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及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对需要的对象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干预,积极心理学通过行之有效的干预能够解决很多生活和工作当中的具体问题。

2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越来越关注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关注自身心理的健康,更加关注健康的心理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高校更是应该注重积极心理学对高校的教育影响,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健康合格的大学生。高校应通过多层面开展积极心理学,扩大积极心理学对学生的影响力,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实践方法干预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只有做到将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前面,高校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贡献的合格人才,只有将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全面,大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成为社会和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

首先,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基础课程,让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到高校,普及到大学生中的各个年级各个专业各个层面,心理健康课程应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发挥它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作用,让大学生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应先养成心理健康的意识,注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要再将心理健康边缘化,觉得只要身体健康就是真的健康,心理问题不是问题,或者只注重专业的课堂学习,忽略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学好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就足够了,人际交往不重要。为了培养健康全面的大学生,高校也在课程设置和改革上下足了功夫,不断在找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发展要求的教育模式,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高校在课程改革上不断进步的体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诊断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大学生养成自我心理健康意识,关注自我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态,修养身心。同时,还要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自我认识的意识,因为自我认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十分关键,自己只有先认识和了解自我,才能认清自己的处境认清自己的状态,才能比较客观和现实的对待自己,对于大学生来说,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思考问题还不够全面,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个人性格也没有完全定性,对于这样在各方面都在成长和变化中的大学生,高校更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探索,通过专业的视角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气质,心理学上将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类,气质大多来自先天的遗传,一经形成不容易改变,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自我认知与做事方式,所以大学生对自我气质的认识十分重要;大学生还应对自我性格做到积极的探索,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自己的职业兴趣,这样才能为将来的择业和就业做好准备;同时,大学生还要积极的探索和学习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客观的掌握自己能力的情况,做到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能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不断的充实自己;价值观的探索也十分重要,对于高校学生应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用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自我,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高校学生将来才能成为真正为社会、为工作岗位服务的人。

其次,高校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完善教学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戏剧大赛、我说你听—留言板活动、爱心互助捐赠等活动,让大学生感悟到积极向上的心灵触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大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关心、让大家感受到彼此,懂得生活是需要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只有这样,学生在走向社会的同时才能融入社会,才能在工作岗位中做到互相帮助互相进步。同时,高校应加大心理咨询工作的力度,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放在首位,健全心理健康的干预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将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前干预解决,让学生学会减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态对待学习、对待生活,以健康的心态对待择业对待就业。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做好平时的团体辅导工作,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助工作,一方面以开展活动的形式及时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与家人相处的亲情问题、学习遇到的困扰问题、找工作遇到的困惑问题等,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心理承受力;另一方面,积极的心理团体辅导还能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建立团队信任关系,并让学生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定位,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群体和团队中适应生存,找到自己在不同集体中的角色,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这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关键,也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结论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与应用,能够帮助高校培养出更健康、更具有综合实力的人才,也为社会及工作岗位培养出了更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2]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87.

[3]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38-451.

[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官群.培养外语拔尖国际化人才初探———双超常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并举[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70-74.

[7]官群,孟万金,JohnKeller.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4):72-78.

[8]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伦理守则制定工作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J].心理学报,2007,39(5):947-950.

作者:罗黎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学生就业论文(4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iuyelunwen/69826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