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产业贸易行业特征范文

产业贸易行业特征范文

产业贸易行业特征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业内贸易理论体系形成以来,在20多年中,出现了很多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经验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Loertscher&Wolter(1980)对经合组织13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研究、Balassa&Bauwens(1987)对38个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研究。而国内,在产业内贸易的领域研究较少。主要的经验研究有,1999年周戈、任若恩通过指标分析了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文章认为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和寻求规模经济是增强中国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1年,徐娅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87-1996年,结论认为需求因素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最大,而这种需求主要来自于人均收入的提高,作者也认为发展规模经济和提高国内需求是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方法;2002年马剑飞等人对产业内贸易的行业特征因素作了经验研究,回归结果显示了目前影响我国产业内贸易的主要行业特征因素不是规模经济而是产品差异,所以作者认为应该改变我国企业不规模经济的状态,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继续开发新的差异产品,对外资要更加合理的引导和利用;陈迅等人(2004)也与马剑飞等人做了相同的工作,不同之处在于不仅采用GL指数衡量产业内贸易,还引入了埃穆克森的衡量指标。本文采用的方法与马剑飞等人的方法是一致的。

产业内贸易的主要衡量方法

(一)Balassa的计量方法

Balassa(1974)在研究欧共体产业内贸易分工程度时,提出了一种度量产业内贸易的指标,即以各产业群(产业)的贸易差额除以其贸易总额,然后再除以产业数。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1)

在这里,j表示国家;i表示该国n个产业中的第i个产业。Ej为产业内贸易的平均水平,取值范围为[0,1]。当Ej=0时,意味着所有贸易业均为产业内贸易;当Ej=1时,意味着所有的贸易都为产业间贸易。

(二)Gruble-Lloyd的计量方法

1975年,Gruble和Lloyd提出了一个新的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方法,用公式表示为:

(2)

其中,i表示某一特定产业;Xi和Mi分别表示该产业的出口与进口;Bi表示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该公式中,Bi的值域为[0,1]。当Bi=1时,即意味着Xi=Mi,也就是说,所有的贸易都是产业内贸易。当Bi=0时,意味着Xi=0或者Mi=0,表示所有的贸易均为产业间贸易。

Balassa与Gruble-Lloyd的计量指标的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Balassa的指标的大小,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成反比,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指数反而越低,而Gruble-Lloyd的计量指标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使用起来更加的直观和方便。

(三)Aquino计量指标

Aquino,A.(1978)认为,Gruble和Lloyd虽然针对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对公式进行了调整,但是他认为这并没有全面纠正一国发生的整体贸易不平衡所带来的影响。他认为Cj是其自身各自产业内贸易水平Bj的加权平均,而在一国出现贸易不平衡的时候,Bj也是下偏的。所以,用总贸易差额去纠正是不准确的,应该对贸易不平衡的每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Bi进行调整,而仅调整Bj是不够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Aquino主张在一国出现贸易不平衡的时候,首先调整每一个,然后再用调整后的去测度平均产业内贸易水平。其公式为:

(3)

(4)

将调整后的Xi和Mi带入公式Bj,就得到了总贸易不平衡时的产业内贸易计量公式:

(5)

但是,Aquino的计量指标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该公式隐含假定所有贸易不平衡在所有的行业都是均匀分布的;忽视了周期和其他因素对一国的整体贸易收支的影响。

综上所述,尽管不同的学者对于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指标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总量规模会对指数的计算产生一定的偏差,但是这一偏差是微弱的,所以在本文中,本文依然采用Gruble-Lloyd的计量指标。

产业特征因素的计量

(一)按行业划分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

计算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要进行产业内贸易计量所要解决的首要的和最重要的问题。由于产业内贸易的计量和产业范围的界定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产业的界定过于宽泛,则会夸大产业内贸易,但是如果将产品无限细分,则会导致产业内贸易的缩小,而这样做又与现实不符。所以对产业内贸易在计量的时候有一个清晰而又合理的界定是重要的。一般而言,在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时,都使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下前三位数相同的行业算作是同一个产业,即属于同类、同组、同章的行业属于同一个产业。而且这样的行业分类的数据是可以在联合国的数据库中找到的。

但是,由此方法计算出来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只是计量模型中所需数据的一部分,即只是因变量的样本值。要想进行计量模型的设定,就必须使得模型左边的数据口径与右边的数据口径一致,即自变量的数据统计口径与因变量一致。这一原则在任何一个计量模型中都不例外。但是,要以我国的数据为数据来源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并不容易。

很多相关论文,都遇到了如是问题,他们有的是绕过了这一障碍,如《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及实证检验》,采用的是美国的数据,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行业特征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美国标准工业分类法(SIC)进行数据处理的;有的则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如《我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就没有使用按照国际通行的SITC三位数标准计算产业内指数,而是选取了SITC两位数标准,作者认为原因是在我国没有经济意义上划分的产业,只有行业的划分,而且行业划分与SITC2位数的标准很接近。本文将因变量的数据统计口径降到了SITC2位数的标准,从而与我国的行业进行对应,找出自变量的数据。这样只会影响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小,对计量的结果,即各个行业特征的影响的程度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在以我国的数据为样本值,进行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时,是需要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统计对应上进行处理的。在本文中,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通过参考盛斌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书的附录Ⅲ表5“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3.0)重新集结的中国36个工业部门的进出口值”,使得我国划分的行业可以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划分方法对应起来,即我国的每一个行业都是由若干个SITC3.0下三位数分类中的若干个章加权平均得来的,而各章在该行业的权重则是由该章的出口值占该行业总的出口值的比重所决定的。例如,我国的“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这一行业中就包括了SITC3位数分类标准下的841—848章,每一个小类的权重则是它们出口额在集成的行业中总出口额的比重。这个方法,在行业的对应上,有95%的准确性。这既可以使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更加标准,符合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又可以很好地利用我国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采用此方法,本文找到并计算出了2002—2004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数据来源为联合国的数据库。由于36个行业中,有些行业属于初级制成品行业,而这些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并不显著,所以这些行业并不包括在所研究的行业中;另外有些行业由于其行业特征数据的缺失,也不能够完全进入我们的研究。例如“其他制造业”这一行业的产业特征指标,只有2004年的数据,而2002与2003年的数据则是缺失的。于是,可以得到和利用的数据就只有28个行业的82个样本值了。

(二)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及计量指标

1.市场结构。市场结构(Marketstructure)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有关市场结构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至今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特别是将市场进一步细分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之后。有的认为垄断程度越高的市场结构,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就会越大(Cavas,1981),有的则认为二者存在着相反的关系(Balassa,1986)。本文的观点是,一个行业的垄断程度越强,厂家的数目就会越少,所能生产出来的产品种类就会越少,在产品种类一定的情况下,所需进出口的差异产品就会越多。反之,如果该行业的垄断性很弱,就会存在着很多的企业,由于企业数目多,所生产的差异产品必然会增多,这样所需进口的差异产品的数目就会下降,产业内贸易业就必然会下降。所以,本文的观点是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和市场垄断的的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2.规模经济。规模经济(Scaleeconomic)对产业内贸易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规模经济这一假设,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的基本假设,是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也正是因为规模经济的出现,使得产业内贸易理论得以不断地完善。规模经济是从产品供给的角度,论述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的。规模经济有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在本文中,笔者认为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是内部规模经济。如果一个国家的规模经济越大,则该国所能生产的产品种类就越少。那么在差异产品一定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的需求偏好,所需进出口的差异产品就会越多,产业内贸易就会增加。反之,该国的规模经济越小,则所能生产的种类就会越多,所需进出口的差异产品就会越少,产业内贸易就会降低,所以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成正相关关系。

3.产品差异。产品差异(ProductDifferentiation)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现代经济中,消费者越来越偏好消费差异化产品来展现自我的个性,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产品差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在一个国家中是不可能生产出消费者所需要的全部差异产品的,很多产品还是要依靠进口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而同时本国所具有的优势产品也会出口到国外,满足外国的消费者对该差异产品的需求。所以,一个行业内产品差异越大,则该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就会越大,两者成正相关关系。

4.外国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对产业内贸易存在着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不确定的。如果外商直接投资是“市场寻求型”的,即外商直接投资是为了躲避高关税或其他的贸易壁垒,那么这种外国直接投资对贸易是存在替代效应的,原来通过进出口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现在就被投资所取代了,那么这种外国直接投资就与产业内贸易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如果外国直接投资是“效率寻求型”的,即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是为了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将中间产品输出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则将这些中间产品进行加工和组装,将中间产品变成工业制成品在输出到发达国家。这样,由于中间产品和制成品在商品分类上属于同一个产业,所以如果外国直接投资是效率寻求型的,那么它与产业内贸易则成正相关关系。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究竟如何,还要看计量的结果。

自GL指数出现以来,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计量就不断地出现,但是,计量的结果与理论的结果不完全一致。大多数经验研究都强调的是变量的相关性,而不是对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决定性。在一些经验研究中,规模经济的指标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为正,而在有些研究中,其影响为负。“在Toh(1982)和Greenway、Milner(1984)的研究结果中,产业集中度对产业的影响为负,而在Marvel、Ray和Clark(1993)的研究结果中显著为正。在大多数研究中,产品差异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都是正的。Shamma(2000)对澳大利亚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和决定因素作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对产业内贸易有正的影响,FDI有负的影响,但是系数很小”。本文利用跨部门的研究方法(cross-section)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行业特征影响因素进行经验回归分析。

产业特征因素的计量模型

(一)行业特征的主要衡量指标

从前面的理论分析中,可以大致归纳出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行业特征因素。它们主要是市场结构、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和外国直接投资。经过仔细研究比较有影响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本文使用的指标为:市场结构MS—该行业大中型企业单位数;产品差异PD—该行业的SITC四位数分类的个数;规模经济SE—行业的年增加值与每个行业的企业数之比;直接投资FDI—行业中三资企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综上所述,将影响产业内贸易的行业特征因素:市场结构(MS)、规模经济(SE)、产品差异(PD)和外国直接投资(FDI)。用这几个变量构建的计量模型为:

(6)

(二)加权最小二乘法回归

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分析,加权最小二乘法所使用的权重是每个行业的进出口总额。回归结果如下:

通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结果见表1所示。加权最小二乘法结果中的R2为0.896892,这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得到了提高。在有关产业内贸易的经验分析中,R2如此高,是非常不易的。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马跃(1999)研究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时,R2不到0.2,沙玛尔(2002)研究澳大利亚产业内贸易时,R2仅为0.14;当然,也有比较好的结果,例如蒙特奥特研究墨西哥的汽车行业产业内贸易时,R2就达到0.66,陈讯(2004)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R2也达到了0.648,像本文这样,使得R2即将接近0.9,实属不易。

相对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R2值之所以如此之高,一种解释是计量方法的改进,即由普通最小二乘法改为加权最小二乘法;另一种解释则是在计算行业产业内贸易指数时,按照新的集结方法算出的指标值优于其他的方法。

(三)对计量模型结果的分析

首先,除了MS以外,各个变量的符号均与预期的符号一致,这就从经验分析上证明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正确性。

其次,对于MS的符号出现与理论预期相反的情况,本文认为,这是由于所选数据造成的。由于本文的经验分析是基于我国的经验分析,MS的符号出现异常情况,这一方面说明了,因为无法计算我们的产业集中度,用企业个数来替代指标不是最优的选择;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目前的市场结构不是很合理,存在着大量的垄断的、没有完全参与市场竞争的国有企业,阻碍了市场规范的形成。

再次,产品差异的符号与理论预期的一致,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消费水平已经不同于以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消费者通过消费差异化产品,来显示自己的个性。正是由于这种消费观念的变化,使得产品差异这一指标的计量结果在两种方法中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最后,对于国际直接投资,在两次的计量结果中,其符号都是负的。而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预期符号是不确定的,即可正可负。如果国际直接投资是“资源寻求型”的,跨国公司来我国投资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我国通过组装和加工中间产品,输出工业制成品,参与了国际分工,产业内贸易也得到了增加,这种产业内贸易主要属于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但是,如果国际直接投资是“市场寻求型”的,投资只是为了绕过高关税和贸易壁垒,那么则会对贸易产生替代效应,产业内贸易就会下降。通过基于我国的数据的经验分析,可以看到,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产生了替代效应,从中可以推断,我国目前的国际投资类型主要是“市场寻求型”的。这些外资进入我国,主要的目的是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产品并且就地销售,开发我国市场。这样就导致我国从外国进口的降低,直接削弱了我国的产业内贸易,不仅减少了国家的关税收入,还与我国的企业瓜分市场,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

结论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单纯从促进产业内贸易的角度来讲,由于进入我国的外资多为“市场寻求型”,所以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是削弱的。从计量回归的结果来看,本文采用新的行业集结方法在处理产业内贸易的行业特征因素的经验分析中起到了效果。经验研究的结果证明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正确性,而且基于我国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要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用都是可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