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灵性与智慧的培育范文

大学生灵性与智慧的培育范文

时间:2022-12-03 09:12:40

大学生灵性与智慧的培育

摘要:人与生俱来就具有灵性的潜能与潜质,人生来就有着灵性的“种子”,只是这颗灵性的“种子”在后天中小学教育的升学等应试性教育的重压之下被压制甚至被泯灭,以至于在大学教育中重申要重新挖掘人的这颗灵性的“种子”,以开启学生的灵明,点燃并激发其灵性,提升并拓展其灵性。在大学教育中重申大学灵性教育并申明要培育大学生的灵性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有价值的,而提升、拓展、培育大学生的灵性最终目的在于促成大学生灵性智慧的达成。因而大学生灵性智慧的培育是一项十分有意义且价值深远的重大课题,这也将有利于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灵性;大学灵性教育;灵性智慧

“感性、理性、悟性、知性、诗性、哲性、神性、灵性是人的认识的八个层面,灵性是最高境界之‘性’”。灵性能够开启人对人及其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悟,使其具有人文关怀并具有对人的灵性关怀,对大学生进行灵性培育能使之更加明晰人之为人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对大学生进行灵性培育的要义在于使其智慧更具有灵性,进而达致灵性智慧。大学生的灵性智慧包括灵性的教育智慧、灵性的知识智慧、灵性的成人智慧以及灵性的生命智慧等方面的内容。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灵性

关于灵性概念的界说本人曾在2018年第4期的《铜仁学院学报》上撰写了“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灵性拓展”一文,专门对灵性、灵性教育、大学灵性教育进行了界定。因此,本研究对于灵性的定义采用该文的界定,即“灵性是根植于人的特性之中,是人所具有的聪明、智慧的特性,这种特性具有灵动的生命意识、灵动的自我意识和灵动的反思、生成意识,因灵动而开启灵明进而促成自我的成长与超越。”.

2.智慧

智慧一词最早是用来表达人的高阶能力的。最早见于《墨子•尚贤》中,其曰:“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辞源》中对智慧的理解具有两种含义:“一是聪明、才智;二是破除迷惑,证实真理的识力。”张汝伦教授认为,“在日常用法中,智慧首先指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那种明智,如对生死的理解、对生命目的的反思、对行为方式的斟酌、对实践事情的判断和洞察以及对价值取向的决断”。每个人对智慧的理解不一。笔者认为,所谓智慧,是指人类利用知识经验、技术、能力等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破解难题的智识和聪慧的能力,是集能力、智力、智识、智能、才智、德智、德性与美于一体的综合素养的表征,是人灵性的集中反映,也是理论智慧、实践智慧、理性智慧与价值智慧的统一。

3.灵性智慧

灵性智慧可以说是“让学生的智慧能够更加富有思想性,焕发出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促成大学生成为有灵魂、有精神气质的人”。本人认为,灵性智慧是一种超越技能智慧、知识智慧、智力智慧、智能智慧的一种智慧。灵性智慧与技能智慧、知识智慧、智力智慧、智能智慧相关,但是又超越于它们之上的。因此,灵性智慧是智慧的高阶状态,在于人的自我生成,这种自我生成意味着在人的交往过程中人的精神得以成长、灵魂得以陶冶、灵性得以拓展,由自我生成而促成人的灵性在沉睡状态中苏醒。从灵性的苏醒走向灵性的觉醒,使人具有灵性的生命精神,达到人的生命的活性、健全的自我、灵明的敞开、灵动的意识。

二、大学生乏于灵性智慧的表征

1.“转识成智”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灵性智慧关乎着灵性创造力的生成,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转识成智’。大学生灵性创造力的培育需要大学生灵性智慧的锻造,这种锻造则要求大学生能够‘转识成智’,进而成为灵性智慧之人。”智慧需要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但智慧一定高于知识。如果大学生所学来的知识成为了“死”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如果大学生所学来的知识成为了僵硬的知识,而不能化成智慧的行动,那这类知识便失却了其意义,也就没有价值。大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能将知识转化成智慧,用知识的智慧行动来化解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难题或困境。“转识成智”意味着人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践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征程中,由不知逐渐走向知的丰富性与完满性,进而促成人的智慧生成。即由知识到智慧生成的辩证发展历程,达到体认世界并“认识自己”的目标。如果大学生秉承实用主义价值观来学习知识,那么其知识教育也就难以被转化成智慧。现代社会与市场越来越技术化、职业化与专业化,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必然会受到专业化、技术化、职业化影响。故而其所选择的专业必然受就业与工作挂钩的职业的影响,其势必会选择当下热门的有利于职业发展的专业,如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导致大学的一些专业遭遇冷门的境地。如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相对弱势的学科。“目前对专业性的重视就意味着对职业性的重视,而这些重视对大学、专业和学生都是有害的。”如果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具有功利主义倾向,必然会给他们的知识增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学生更多是选择实用知识的学习,掌握实用学术,这样所导致的是只会操作机器的人,而无法通达与健全。“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材,而非制造高档器材。”大学不但要进行专业教育,同时要进行通识教育,否则专业化的教育与职业化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会是全面发展的人,只会是单向度的人。大学通识教育能给专业教育带来更广阔的天地,促进学生的知识素养与人文视界不至于那么狭隘。可能看起来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其人文课程的学习不是实用知识和实用学术,但却是使人通达健全的自由知识和自由学术。其实是具备自由知识与自由学术品格的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学习才是“无用之大用”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将来专业与职业的学习与运用,增扩他们的心智与智识,以促使将来更好地用理智进行人生蓝图的规划、目标的准备。实用主义与功利价值取向的知识学习与获取,必然会使学生不会去考虑将知识转化成智慧,这就造成了其“转识成智”教育的匮乏。

2.灵动的意识被遏制

何谓灵动?灵动是机敏灵活,有灵性、灵气的动力状态。教育因凸显人生命的灵动而使教育更加具有生命力,大学教育的生命力也需要生命灵动的凸显。只有具有灵动的意识、灵动的意识生成,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方具有智慧,而这种成长成才的智慧会因为大学教育的灵动而有着灵性智慧,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灵性智慧超越了技能智慧、知识智慧、智力智慧、智能智慧的层级,走向其心灵的攀登与精神的解放。人心灵的攀登与精神的解放是灵性智慧的诉求,也是我国大学教育的旨向。“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映照,如果有一方(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一方)俨然以教育者自居,或者误以为自己仅仅是教育者,就不可能有这种映照”。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不遏制学生的灵动意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灵动意识,使学生从生命的自然灵动转向生命的灵性觉醒,进而达致其生命的自觉灵动。然而,我们的教育却存在遏制学生的灵动意识生成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所传授的是技能性、功利性知识的教育,而未能传授灵性知识的教育。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越来越成为获取资源的资本,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机构,知识成为了大学教师获取学术资本的法宝。高等教育与市场紧密联系,高等教育市场化必然引起学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学术、知识与市场三者紧密与大学组织机构的耦合,使得掌握学术资本的教师越来越多地参与市场,运用他们的学术资本获取经济效益、经济利益与经济价值。大学教师学术科研的市场化行为也浸染着“学术资本主义”的气息,“学术资本主义”促使大学教师的教学科研的导向更加向市场倾斜,这势必会影响大学教育,也会促使大学教师注重对学生对技术性知识、实用性知识的教育,而忘却了对学生本该有的灵性的知识的教育。灵性知识的教育是涉及人的心灵的攀登与精神解放,而这方面的灵性知识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但是其长远价值在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中是可以展现的,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从事灵性知识教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而是选择产生当下实际功效的知识教育,势必会导致学生的灵动的萌芽与灵动的意识生成被遏制。

(2)灵性生命的觉醒力度欠缺。教育的主旨是为了优化、升华生命的品质,生命品质的优化与升华则需要灵性生命觉醒的唤醒。回归教育的本真就意味着需要打开教育觉醒与生命觉醒的窗户,而这两扇窗户的打开离不开大学生灵性生命的觉醒的开启。然而大学生生命的灵性觉醒力度还不够甚至是欠缺的,大学生有生命的觉醒意识与状态,但其生命力却是没有灵性力,其灵性生命力是式微的。我国当代大学生原本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是一个个富有灵魂的生命个体,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大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创造力的施展被束缚,大学生生命的灵动难以涌现,致使大学生的个性、特长、情趣等具有的灵性的生命品质难以激发,势必会使其生命的个性、灵性、全面性、和谐性无法充分的发展。之所以大学生的灵性生命的觉醒难以在大学教育中被激发、被激扬,是因为大学教育未能很好的把大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个体,没有将大学生看成是有其个性的生命个体,更没有把大学生视成有灵魂的生命个体,而是把大学生当作物来对待,而物是没有灵动生命的意识的,更不会有灵动的生命的觉醒,这些必然会压制大学生生命的成长,弱化大学生生命的创造力。因为“高等教育最需要做的,是通过生命的转型去专注于每一个灵动的生命体,而不是冰冷的建筑和刻板的规训。”

3.大学人自由的束缚

自由可谓天然地与大学联系在一起,不管是中世纪时代的大学,还是现代的多元化的大学,自由与大学相伴相随,自由作为大学的核心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大学是探究学问的场所,是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大学自由的氛围与环境,让大学人与学校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大学的自由与独立,固然是大学的需要,但首先是国家的需要。”大学只有拥有了相对的自由,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从事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助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借此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这样自由与国家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国家需要给予大学自由。大学失去自由,就不是有生命力的大学。在多元化综合性大学的今天,国家对大学管理的行政主导必然冲击着大学的学术自由与教育自由,由此造成了大学的学术自由的失落以及教育自由的失落。因为大学里的自由主要以教育自由与学术自由两大基本形式的存在,而一旦学术自由与教育自由在大学中缺失,则意味着大学的自由教育也会式微,学术自由、教育自由以及自由教育、自由学术在大学里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与大学紧密相依。作为研究者的大学人的自由被教学特别是科研评价所牵绊,导致其自由被束缚,必然会影响其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也会囿于教学与科研评价体系来进行,使得学生无法享有自由的知识探究环境;无法享受教师灵性的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导致学生因为囿于传统的知识学习而无法打开自己的生命思悟的阀门;无法开启自己的生命的觉醒之窗,更无法点燃自己灵动的生命智慧与激发自己的灵动的生命觉醒。

三、大学生灵性智慧的生成路径

1.以转识成智来敦促人的灵性知识智慧的生成

大学不是给学生提供零碎性知识的场所,也不是给学生提供专门职业训练的场所,大学除了给学生提供知识学习与职业训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心灵,完善其灵性的需求,拓宽学生的见识与辨别事物的能力。人之所以高贵于动物,原因之一就在于人有知识、人掌握着知识。人通过知识的习得而能智慧的思考世界的方式与事物,并掌握或获得其思考世界与事物所获得的成果,使其知识更加圆满与丰富,进而促进人突破并超越自然界的界限,把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通过知识的习得而不断超越自我、突破自我,由自在走向自为,成为更加完善、完美的自我。知识智慧,即将知识转化成智慧,能够通过知识而使人增长智慧,藉此来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转识成智”也是灵性的知识智慧。知识先于智慧。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才能具有智慧的能力。智慧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知识的目的在于探究真理,智慧的目的则在于追求良善。知识与智慧的紧密耦合才会达到真理与良善的统一,由知识走向智慧是与人的自我发展紧密联结的过程。智慧既高于知识又超越知识,由知识走向智慧是人的德性之知,更是人的灵性之知。因此,从知识走向智慧是人通向灵性智慧的路径。由“转识成智”抵达灵性的知识智慧需要对知识加以甄别。人通过努力勤勉学习可以掌握知识,有些知识或许因为过时而被淘汰;有些知识或许因为有其糟粕而无法应用到人类的生产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有些知识如果没有人的智慧的把控是不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只有运用智慧对知识加以甄别,才能发挥好“知识就是力量”的良性功用。由“转识成智”抵达的灵性的知识智慧需要灵性的教育智慧。灵性的教育智慧是超越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智识教育、智慧教育的教育,是赋予知识、技能、智识、智慧以灵性的教育,使其具有生命力,即知识、技能、智识、智慧有着灵明的敞开、生命的活性、灵动的激扬的显明,直至自我性的生成、自我性的成长与自我性的超越。英国教育哲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先生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这种活跃的智慧就意味着是有着灵性的教育智慧。灵性的教育智慧是符合当代教育智慧化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代教育智慧化发展的需求。大学生灵性智慧的“转智成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有教育智慧水平比较高的教师。正如印度学者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所言:“教育者的智慧,远比教育的知识更重要。”灵性的教育智慧是一种自由、和谐、开放而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状态,而这种状态又具有生命的活性、灵明的敞开、灵动的生成、灵性的拓展,并且在真正的此在与彼在的意义之中尊重生命的活性,尊崇人的个性,崇敬人的智慧禀赋,契合人的灵性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活动过程中要有先进而丰富的教育理念、丰厚的知识学养、教真育爱的教育情感、对美好事物的欲求向上的教育价值观以及要有“转识成智”的教育意识。教师只有将这些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将学生培育成为具有灵性的人,从而使之成为具有灵性智慧之人。另一方面,需要有教育智慧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我国大学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是要成为理想家,也不是要成为具有着机械化心智的人,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学生是要成为具有灵性智慧且是自由而全面充分发展的、完整的“整全人”与“灵性人”。“如果我们受教育仅是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肤浅而空洞的。如果我们受教育只是为了成为科学家,成为死守书本的学者,或成为沉迷于某种知识的专家,那么我们将助长世界上的毁灭与不幸。”5如果学生接受教育只是为了找工作、成为固守书本的学者等目的,这就说明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我们的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为用来训练人的心智,同时还要唤醒人的智慧、启迪人的智慧,最终提升与拓展人的灵性,促使大学生成为具有灵性智慧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大学教育智慧。要使学生具有这样的教育智慧,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灵性力,这种灵性力包括:大学生的灵性生命力、灵性教育力、灵性想象力、灵性思维力、灵性创新力以及灵性的创造力。

2.以灵性的生命精神来思考人的成长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发展人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是以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使命与责任。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人、发展人,并且大学以此为根本,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活动必须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提升人的生命品质,彰显人的生命质量并凸显着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这些自然也就成为了高等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因而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是需要具有完整人性的人,培养成崇真、向善、求美的人,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灵性智慧的人,让人成为更加高大的自己、更富有的自己、更通达与健全的自己、更智慧的自己。因为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项使人能够得以成为“人”的真正的伟大事业,高等教育具有“成人”品格,只有这样的高等教育,才有可能是合乎人性的高等教育,也才有可能是整全的高等教育。正如怀特海先生所言:“一所大学的理想,不是知识,而是力量。大学的职能就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成为一个成人的力量。”高等教育的成人性质与成人品格也就让人成为了智识上丰厚、德性上完满、知性上善良、智慧的人,促进人成为具有勇敢、智慧、节制、正义、善良、道德、审美、合作、友爱、求知、热情、向上、积极、创造等好的美德与德性的人。这恰好与大学人文教育的人性教育目标的归旨是一脉相承的。灵性的生命智慧意味着大学生需要有灵性的生命精神,促进其精神成人。“教育就是教育,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是特别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是特别关乎人的生命品质与生命素养的教育。”为了培育大学生的生命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加强经典教育以滋养生命。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记忆的矿藏,这就要求大学生要阅读经典,回归经典,不能总被“快餐文化”所侵蚀。经典意味着大学生要加强古典教育,通过古典教育来滋养我们的生命。古典教育的目的在于追溯、回顾人类原初的生命精神,藉此来寻获现当代人最为基本而又必需的生命滋养。《理想国》《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无不涵括着人类的生命智慧与生命精神的精髓。经典之所以为经典,那是因为它们是人类心智的典型代表。通过阅读经典,能够使我们的灵魂得以洗礼,内心得以丰富,自我得以敞开,帮助我们的心灵得到充分发展,生命智慧得到深层次提升,生命精神得到拓展,进而升华我们灵性的生命智慧,促进个体心灵的充分完满发展。

(2)超越自我以充盈生命精神。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生命的自我精彩。通过超越有限的生命,实现无限的生命价值;通过超越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生命精神。生命教育的要义就在于唤醒并激发学生的超越意识,导引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选择坚定的人生轨迹;生命教育也要点亮大学生的心灵航灯,为他们的心灵敞开更多的窗户,使其能够尽情的去超越自我,尽情地充盈他们的生命精神,走向他们生命幸福的福祉。

(3)提升灵性生命力以促成自我生命的无限展开。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更加强旺而富有生机地展开大学生个体的生命,彰显大学生个体的生命活力,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活性,从而促成大学生具有灵动的生命活性、灵动的生命意识与灵明的心灵空间,进而促成自我性生命的无限展开,实现自我性的成长与超越。这也是大学生命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的品格特性,所有这些的达成需要大学生不断提升其灵性的生命力。大学生灵性生命力的提升在于其对真、善、美以及对生命力的追求。生命的真在于合乎自然与社会的规律性,尊崇人类世界的科学精神;生命的善在于生命的良善,彰显人与社会的生命价值,崇尚人类世界的生命精神;生命的美在于生命的美学价值,体现着人类对生命的感受力与感受性,弘扬人类世界的审美精神;生命的力在于其生命向着美好,生命的价值取向向着美好,显现生命的价值性与良性发展,凸显人类的价值精神。因而大学生在提升其灵性生命力的过程中,要做到真、善、美的统一,才能够更好地拓展大学生的精神生命,实现完整人格的锻造,达成灵性生命力拓展的目的。

3.以人文教育来促成人的灵性拓展大

学生要成为灵性智慧的人,离不开大学的人文教育,通过人文教育可以使其成人,即“人文化人”。灵性的成人智慧意味着人的解放,而人的解放是一个过程,是人的自由度的不断跃升。人的解放意味着人的自由不断得到发展的过程,意味着人的自由不断得到维护,让人成为自由人,也就是促进人自由成人。人因为自由成人而不会被现实中过于物质与过于功利的东西所束缚与限制;人因为自由成人而能自由的思考、拥有自由的思想与思维,从而发展与维护人的自由;人更因为自由成人而让自己能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社会,更好的谋划职业与人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富有生机,不但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人的解放也意味着人性的通达与健全,是人不断走向自由而成为充分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能够超越功利与欲望,摆脱无知与无能,进而能够达到自我认知、自我认同、自我欣赏,让人学会审美、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这也是人的解放的表征所在。西方先哲说过,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真正的教育在于把灯点亮。也就是说教育在于点亮人的心灯,让人的心灵更加通达,人性能够走向整全、走向灵性智慧。让人不断向自由攀越而不被世俗与现实所奴役,即教育确实是能够达致人的解放与实现人的灵性智慧。这也恰恰与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西塞罗(Cicero)先生的有关教育的至理名言“教育乃是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既然教育能达致人的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那么何种教育能够达致人的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呢?也许有人会问,难道科学教育就不能使人达到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吗?只有人文教育才能使人达到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吗?诚然,人文教育并不是人的解放与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的唯一的路径,科学教育也能使人达到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这种解放与智慧生成是间接的,而人文教育对于人的解放与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则是更为直接的,人文教育是使人达致解放与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的最好的坦途。因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人的自由而全面充分发展的人,走向灵性智慧的人,而不是畸形发展、片面发展的人。大学教育在于使人性不断得到解放,灵性智慧不断得以提升,进而达致人的自由与整全,而大学人文教育则为这一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最好的坦途。人文教育是关乎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教育给人以精神,使人的精神特别是人文精神得以彰显和升华;人文教育给人以自由,使人的自由不断得到维护与发展,从而使人的自由度不断得到跃升;人的自由度的跃升能更好地促进人不断走向解放、走向灵性智慧,人的解放与人的灵性智慧的生成原本就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由度与灵性度不断增加的过程,更是一个自由度与灵性度跃升的过程。人因自由度与灵性度的跃升而促进人更加达到思想的自由与人格的独立,进而不断走向解放,不断富有灵性智慧,使人更加像人,使人更加高大、更加智慧、更加通达与自由。人文教育的作用便是发展人的自由,促进人创新精神的达成,人文教育因发展人的自由而使人自由成人,使人自由自觉的走向哲学自觉,进而达致人的解放与灵性智慧生成的归途。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人文教育也是人的解放的教育,也是人的灵性拓展与提升的教育,同时也是人走向灵性智慧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曾维华.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灵性拓展[J].铜仁学院学报,2018(1).

[2]墨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63.

[3]何九盈,王宁,董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43.

[4]张汝伦.重思智慧[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

[5]曾维华,汪芳.守护大学之本、之根、之魂———基于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7(6):32.

[6]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2.

[7]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7.

[8]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4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499.

[9]李海龙,王建华.作为生命生长的高等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16(1):15.

[10]张家.大学的自由与独立:首先是国家的需要———兼论对自由的误读[J].大学教育科学,2008(4):111.

[11]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66.

[12]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13]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连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38.

[14]曾维华.张楚廷大学教育思想探析[J].教育探索,2015(10):2.

作者:曾维华 胡云生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灵性与智慧的培育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shdxxb/72434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