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理学论文范文

生理学论文范文

生理学论文

生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有人可能认为培养优秀学生主要靠课外小组和个别辅导,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课堂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着重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这一侧面来总结取得这些成果的经验.

我们十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经验可以总结成三句话:追根寻源真一点,实验研究多一点,能力要求高一点,简称“三点”教学法,因此我们称自己的教材为“三点”法教材.

我们的“三点”法教学完全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编写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该把课堂教学变成物理竞赛辅导,我们确确实实通过课堂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学生在高考和物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追根寻源真一点

一个学生学习物理,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物理定律.因此,怎样搞好物理定律教学,必然是每个物理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进行某一物理定律教学时,我们有意识补充了大量的与这一定律的建立过程有关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溯源”教学.任何一个重要物理定律的建立,都有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探索定律的工作只所以能成功,这个定律最后只所以能够确立起来,其中一定有很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正确的推理思维方式,这些内容毫无疑问是属于物理学科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也是我们物理教学的宝贵财富.

在讲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从第谷对行星进行几十年的观测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起,然后是开普勒在拥有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计算总结出描写天体运动的经验规律(开普勒三定律),最后才是牛顿用定量的动力学原理对这些规律予以解释,终于发现了对天上、地上的物体具有普遍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学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我们还着重向学生介绍了“归纳法”、“理想化”和“间接验证”三种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学习库仑定律的过程中,我们纠正了学生由于大多数教科书叙述笼统而形成的错误观念,使他们明白:1.库仑当年只用扭秤做了两个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实验,而未做两个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实验,因为在后一实验中的平衡有可能是不稳定的.库仑是用电摆来完成后一实验的;2.无论是扭秤还是电摆,精确度都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法确定两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更不是和距离的1.98次方或2.02次方成反比.当年的库仑(实际上还有更早的卡文迪许),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普林普顿等人都是用另一种实验方法将指数的精度逐渐提高,直至今天的2±3×10-16,终于使库仑定律成为当今物理学中最精确的定律之一.结合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我们还向学生介绍了“类比”和“演绎验证”的方法.

在学习欧姆定律的过程中,学生一开始都以为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是不困难的,只要用电流表、电压表再加电源和可变电阻器等组成电路即可.可是我告诉他们,在欧姆那个年代,非但没有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连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定义和单位都没有,欧姆所面临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他到底是怎样得到这个电学中最重要的定律的呢?学生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欧姆定律诞生过程的同时,我们还结合欧姆的实践,介绍了用图线探究新规律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结合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了“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结合气体定律介绍了“分析法”,结合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介绍了“综合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有的同学深有体会地说:物理定律是宝贵的,但研究物理定律的科学方法更宝贵.谁掌握了这些方法,谁就能不断地去探索大自然层出不穷的奥秘.

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某个定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提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自学.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苏格拉底明确强调过:“好的、正确的教学不是传递,而是对学生的自学辅导”.我一贯强调学生要学会自学、讨论、研究.我教的优秀学生,学得的物理知识,最多只有一半是在课堂上听我讲的,其它一概由他们自学.到一定阶段,我开始指定几个学得比较好的学生轮流给其他学生上课.每次课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由主讲同学讲,后半部分由全体同学提问、讨论.像王泰然和任宇翔在高二阶段就给其他同学作过二十几次讲座,杨亮、谢小林、陈汇钢等同学也不例外.

我们这种自学讨论式教学还延续到学生毕业以后.获金牌或学有所成的学生进了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后,有机会还回来给小同学谈自己的体会.例如1994年暑假任宇翔从美国回国探亲一个月,来学校给95、96届学生讲了10次课.他向小学友介绍物理学中一些新进展、中美物理教学中的差异以及他们当年学习过程中曾激烈争论过的问题,使听课的学生大受裨益.1996年暑假,谢小林和陈汇钢两位金牌获得者又为97、98届同学讲了十多天课.他们既讲物理知识,又讲国家集训队队员奋发学习的感人事迹,使小同学们大开眼界.

这样的训练方法也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肯定.199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物理特级教师会议上,原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现全国中学物理竞赛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沈克琦教授在他的题为“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报告中说:“我听到两名得金牌的上海学生讲他们的老师如何培养他们的情况,我认为这个经验倒很值得推广.他们说他们的老师不是采取灌输的办法,而是启发引导,要求他们给同学讲课,这对他们搞清概念原理和科学地进行表达都非常有帮助.我想这可能是提高优秀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那么自学为什么会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起这么大的作用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学与听课可能有以下两点不同:

(1)人类的思维活动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一个学生在自学某一个新的物理内容时,少不了理解、思考、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等工作,这里面充满了分析、综合、比较等过程.因此相对听课而言,自学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得到更大的锻炼.

(2)人们的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无意注意;有预定的目标,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有意注意.一个学生在自学的时候,他的目的一定是十分明确的,而且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否则难以坚持),因此学生在自学时,可保证在绝大多时间内都处于有意注意的状态,这一点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有的学生在自学中往往会十分投入,进入一种旁若无人的境地,而相对来说,这种情况在听课时就比较少.一个学生坚持自学一段时间之后,便能渐渐地从有意注意转化到有意后注意,即不需要意志努力也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长期保持在这项工作上.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它既有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用意志努力来维持,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需条件.学生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他们的物理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进步.

二、实验研究多一点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和确立主要依赖于实验.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方面的训练,无疑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条必由之路.

目前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安排了相对数量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不难发现,这些实验存在着某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教材中几乎所有实验是为配合所学内容而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学生不易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

第二,课本中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都讲得十分清楚,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这样的实验只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不够的,也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目前课本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学懂了书上的定律,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实验.这种安排违反了教育应该走在学生智力发展前面的原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实验教学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在实验内容的改革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增加实验数量.

不论是在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在学生实验或小实验方面,平均增加了60%的实验.其中有一部分新实验,学校没有现成的仪器,安排学生自己制作,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

(2)重视实验误差讨论.

物理实验离不开测量,测量是实验科学最本质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结果准确的实验就是成功的实验,反之就是不成功的实验.因此在培养优秀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让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实验误差的基本知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求学生们尽量消除实验的系统误差;在选择实验器材时要考虑它的精确程度;在处理实验数据时,要采用尽量科学的方法.

(3)加强重要实验方法教学.

在实验领域中有一些重要的方法,比如减小实验系统误差的方法、减小实验偶然误差的方法、实验探究规律的方法、迂回测量的方法等,这些方法不是在个别实验中,而是在许多实验中都有应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些方法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在必要时,我们甚至根据实验方法来安排实验内容,集中安排几个某种方法体现比较典型的实验,这样便于学生深刻领会和熟练掌握某一种实验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实验问题让学生研究.

在高中阶段,每周至少有4节物理课,充分利用物理课中碰到的各种各样问题,可设计一些供学生讨论的实验题目,并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探索、解决.

我在讲功率一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目:要求测定一个人骑自行车的功率.在自行车由静止启动的过程中,人做的功除了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之外,还要克服空气阻力和地面的摩擦力,其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哪些因素是次要的?学生根据自己骑自行车的经验,认为空气阻力是很明显的,不能忽略,而地面和车轮之间的滚动摩擦一般比较小,可以忽略.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测量人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顶风骑车时,骑得越快风的阻力越大,因此可以设风的阻力和车的速度成正比.车的速度怎样测?风的阻力和车速成正比的比例因数是多少?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被大家一个又一个地解决,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实验方案.接着全班同学兴高采烈地到操场上去做实验,最后再回到教室里,师生一起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图象,得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实验题目是由老师提出的外,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讨论研究出来的,因此他们都觉得很有意思,收获很大.

(2)对课本中一些重要实验进行深入研究.

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现成的实验,有时可以对这些实验进行一些讨论和改进.

在做直流电路的实验时,我们让学生对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这个实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简单的伏安法电路,不论是采用电流表内接还是电流表外接,都有系统误差.结合这个问题,我给学生介绍了补偿的思想,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了电流补偿和电压补偿两种线路.补偿法解决了由于实验电路不完善带来的系统误差,但这个矛盾解决了,电流表和电压表不够准确的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怎么办?经过进一步研究改进,大家认为可以用准确度高得多的电阻箱来取代电压表和电流表,再辅以灵敏度很高的电流表,便可以明显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这就是常用的惠斯通电桥.接下来学生分别用简单伏安法、补偿伏安法和惠斯通电桥测量了同一个标准电阻,比较测量结果,可以证实先前的想法.在历史上,从伏安法到惠斯通电桥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的,而在我们这堂实验课中,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个碰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这样的实验课对增强学生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1)和(2)实际上都是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目标,诱导他们提高实验水平,我们有时称之为“目的诱导法”.

(3)给特优学生安排一些特殊实验.

我校有一批进口物理仪器,性能比较好,涉及的实验内容面也比较广.这批仪器的说明书是英文或日文的,我指定一名学生准备某一个实验,要求他先翻译好说明书,准备好器材,然后带领其他同学做实验.这个主讲的学生还要准备好一些讨论题,在实验后供同学们讨论.学生对这样的实验非常感兴趣.此类实验虽然有时和高考、竞赛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种带有研究性的实验对优秀学生很有好处.

三、能力要求高一点

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解习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习题教学的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就本质来说,物理习题是人们编制的一些假想物理场景.毫无疑问,物理学家是不会去做物理习题的,而他们是在研究那些真实的、尚未发现的物理规律.同样,发明家也是不会去做物理习题的,他们是在力图应用已有的物理规律去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做那么多人为假想的物理习题?目的无非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推理等能力.所以物理习题教学应该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

我们常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进行习题教学:

(1)按照解题方法组织习题教学

一般的习题都是按力、热、电、光的顺序来讲授的,但我们比较倾向于按照解题方法来讲解物理习题.例如理想化法、整体法和隔离法、等效替代法、小量分析法、叠加法、对称法、图象法等,这样比较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到学习的某一阶段,集中将一批用解决方法相同的习题安排给学生练习,使他们由不会用到会用这种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每隔一定阶段让这种方法再出现一次,以加深这种解题方法在大脑中的印象,达到牢固掌握,应用自如的目的.

生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正在经历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从思想到制度的转折期。处于这一过程的同学们既要遵守原来的教育制度的延续,又在内心渴望新的制度代替,内心充满着挣扎。而现行的教育制度下,高考几乎是教师和学生的唯一目的,也是衡量教师是否优秀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相反,如果学习不好,也就是分数不高,那么你将在很多方面受阻,分数无形之中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升入大学的同学们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在大学哲学理论公共课中难免会觉得空洞无味。包国祥教授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若干思考》一文中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沦为空洞的理论说教,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问题,而是思想政治理论脱离社会实践的问题。事实上,学生们也存在学习、生活脱离社会实践的问题。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分析:

第一,住宿生活导致的远离生活实践的客观性。谈到对哲学的学习,我们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这也就是有的老师提到的学习哲学理论不能与实践相脱离。我们想要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就必须问问,为什么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把理论和实践脱离呢?我们难道不愿意结合实践来学习吗?当然不是,这一代学生埋头在象牙塔里一直为得高分奋斗着,并没有那么丰富的生活实践去感知课堂或者是书本上的哲学道理。生活中我们会听到在这样的话:满腹经纶的哲学家未必真的就懂哲学,而那些连字都不识的乡下老人说得话却句句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年老的人经历了实践了的人生,验证了“实践出真知”、“生活决定意识”的道理。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出于考出好成绩的需要,努力学习;另一方面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哲学的奥妙和伟大。但是从中学时代,有的同学可能更早,从入小学开始就读寄宿学校。寄宿的校园生活确实带来了方便,但是学习不是人成长的全部。家庭里父母的言传身教,爷爷奶奶的人生阅历的渗透,周围邻里街坊的日常生活这样丰富的生活题材一旦严重忽略,我们在学校里的生活无疑进入了的知识的神圣殿堂。在这样的环境的熏陶下,对于哲学的学习,不是从内心的感知和结合生活阅历的感悟,反而变成了条条框框的东西,靠背诵、记忆就可以拿到高分,这样便渐渐丢掉了真正的哲学,丢掉了思考,丢掉了想要进行哲学思考的源泉,在高考的任务面前成为了得高分的机器,纯粹把哲学当成了知识。孙富江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价值》一文中说到:哲学教育不是知识教育,哲学教育的目的本身不在于引导教育对象个体掌握相应知识,应用知识和发展知识,它需要对象对相应知识的掌握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坚定地信心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说,高校大学生对哲学理论公共课并不单单是在上大学形成的。这样的课堂表现是之前教育“后遗症”的体现。

第二,好奇心的丢失。回顾我们的成长:好奇心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可贵品质,在一个特殊的成长期里,人会不自觉的拿起手边的东西丢在地上,使家里的一些东西遭殃,这就是好奇心的开始。而每一个阶段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发挥的余地,直接扼杀在摇篮里,渐渐地便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了,以为那些熟知的东西就是真知,但其实恰恰熟知未必就是真知。记忆中,多数父母会因为孩子的“好奇”“、淘气”、“追问”而责骂过孩子。只有少数会因势利导引导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开动孩子的大脑。孩子喜欢问问题,有些问题还很“傻”,但无论孩子问的是什么样的问题,父母都不要嫌孩子烦,更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应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并且引导孩子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的答案,让孩子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家长的过度关爱剥夺了我们的思考权利。现在很多家长,习惯于给孩子指路和包办。孩子养成了依赖家长的习惯,就不知道什么是思考,也不会去想如何解决问题。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只会人云亦云。如果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善于发现问题,拥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品质,就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遇,更容易拥有成功的生活和事业。第四,现代生活远离实践,高科技懒于思考。现代化的教育无疑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全新的突破,多媒体的应用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工。但是,科技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执着于快节奏的猎取知识,忽略了放慢节奏进行必要的思索。这不只是我们大学哲学领域教学困难要进行的探讨,而是全民现代生活的一个现象。与读课外书和听广播习惯相比,孩子业余时间的主要活动是看动画片或者是玩电脑游戏。能帮助家长做家务的孩子也使用洗衣机、微波炉、吸尘器等设备,孩子们觉得做家务很简单,就连削铅笔也是“自动化”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需要孩子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机会确实不多。都市人成长杂志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孩子们懒得动脑筋的一大原因,是高科技时代的生活让一切都变得轻松,减少了孩子们动手动脑的机会。而充斥在孩子生活中的动画与电子游戏,也因为声、光、色彩、图像的越来越完美而挤占了孩子们想象的空间。

二、中西文化根基不同的客观性——努斯和逻各斯精神的缺乏

高中的政治课中我们才开始正式接触西方哲学,这里的西方哲学其实主要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以及唯物史观。我们在学习哲学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详细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来源,更谈不上来追述西方思想的根源。尤其在文理分科的情况下,理科的同学把哲学课作为“副科”大致了解,而文科的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了考取更高的分数只能走“捷径”。于是乎,我们的哲学是有关“背”的学习,谁背的多,谁背的快,谁应用答题模板最好,谁就获得了“成果”。这样,我们就把哲学当成了一条条知识点,忽略了真正的哲学,从而“误解了”哲学,而大学哲学公共课堂面对的学生群体既有理科的同学,又有文科的同学,既有对哲学感兴趣的同学,也有对哲学不太了解的同学。造成了大学哲学理论公共课教育的进一步困难。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哲学教育在此阶段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什么是教育?涂尔干在《教育与社会学》这部著作中谈到:所谓教育无非就是一种代际关系的变化模式。他对教育所提出的几种定义莫不如此:“教育若想成为教育,就必须有成年人和年轻人这两代人的互动,有成年人对青年人的影响。”“教育是年长的一代对尚未为社会生活做好准备的一代所施加的影响。今天我们在讨论有关哲学课的问题的时候,首先要了解我们在哲学教育中是否有代际互动的意识和行为。我们的成年人,既家长们在代际互动方面有何作为?我们的互动多数是在讨论学习成绩高低的互动,讨论谁家孩子上的名牌大学、谁家的工作好、谁家的房子大、谁家的汽车贵的互动,讨论如何在商品社会中获取更多的利益的互动。这些讨论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有极大地关系,因为我们整个社会生活的教育起点就是我们学习的起点。当我们有的放矢的探讨哲学教学困难的时候,其实也反映出我国公众的哲学认知。于是,我们不得不把问题转向我们整个社会对于哲学认识的普遍的问题上来。邓晓芒教授在《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20世纪初许多西方思想传入我国,引起了国内思想和实践领域的新变化。开始在思想上接受的西方哲学,是用中国传统本根论的形而上学来阐释的。这种形而上学发端于周易,张扬于老子,完成于宋明理学。因此,国人最初用程朱陆王的心性心学的眼光去接受西方哲学的。”他进一步指出:根据当代解释学的文化传播和接受原理,这也是只能如此,必须如此的,否则是无法接受的。在实践领域我们开始就看中的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而且是在不了解或不很了解马克思哲学的来源的情况下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只是在后来,人们才开始对马克思思想的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史甚有渊源,其中古希腊哲学可以视为黑格尔辩证法的源头。这个最初的原始形态就是古希腊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明显是从古希腊的辩证法发展而来的,而且还与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政治体制、、文学艺术这样广阔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邓晓芒教授从对黑格尔的研究入手来阐明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西方哲学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个是体现为能动的自我否定的努斯精神,另一个是体现为反思方法的逻各斯精神。而这种忽视的根源,是由于中国传统哲学中恰好缺乏这两种基因,既缺乏主体能动性的动力,又缺乏逻辑反思的要求。这种文化基因上的缺陷就使得我们在理解黑格尔辩证法,以至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带来一种不自觉的遮蔽性,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我们只能在一个相当表面、相当肤浅的层次,在这里那里随意选取一些适合自己固有思维框架的观点加以解释,这些解释不仅毫无内在关联和逻辑,而且由于它们往往基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本身就是误解。这样一来,辩证法这种原本是生动活泼、充满生机的思维方法,竟变成了一条一条僵硬刻板的教条,或成为了某些人戏弄群众、玩弄权术的诡辩术。

三、总结

生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以下为部分内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如何把化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真正为学生授业、解惑的师者,正是化学教师同共探索的方向。下面是本人教学中累积的化学理论在生活中应用:

一、日日相伴的化学品——食盐、碘化合物

我们知道食盐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钠,这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调味品。但是它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增加食物的味道,它是人体组织的一种基本成分,对保证体内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动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Na+和Cl-在体内的作用是与K+等元素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错综复杂。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控制细胞、组织液和血液内的电解质平衡,以保持体液的正常流通和控制体内的酸碱平衡。Na+与K+、Ca2+、Mg2+还有助于保持神经和肌肉的适当应激水平;NaCl和KCl对调节血液的适当粘度或稠度起作用;胃里开始消化某些食物的酸和其他胃液、胰液及胆汁里的助消化的化合物,也是由血液里的钠盐和钾盐形成的。此外,适当浓度的Na+、K+和Cl-对于视网膜对光反应的生理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常用淡盐水漱口,不仅对咽喉疼痛、牙龈肿疼等口腔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还具有预防感冒的作用。(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一化学的《碱金属》)

碘化钾、碘化钠、碘酸盐等含碘化合物,在实验室中是重要试剂;在食品和医疗上,它们又是重要的养分和药剂,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碘是人体内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成成分。正常人体内共含碘15mg~20mg,其中70%~80%浓集在甲状腺内。人体内的碘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主要生理作用通过形成甲状腺激素而发生。因此,甲状腺素所具有的生理作用和重要机能,均与碘有直接关系。人体缺乏碘可导致一系列生化紊乱及生理功能异常,如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停滞、智力低下等。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地区,全国约有四亿人缺碘。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提供含碘(碘的化合物)食盐和其他食品(如高碘蛋),井水加碘,食用含碘丰富的海产品等,其中以含碘食盐最为方便有效。1991年3月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做出庄严承诺:2000年在中国大陆消除碘缺乏病。(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一化学的《卤族元素》)

二、人生五味子之一——醋(酸)

醋的化学名字叫乙酸,分子式为CH3COOH。醋不仅是一种调味品,而且还有很多用途:1、在烹调蔬菜时,放点醋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有保护蔬菜中维生素C的作用(因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被破坏)。2、在煮排骨、鸡、鱼时,如果加一点醋,可以使骨中的钙质和磷质被大量溶解在汤中,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体对钙、磷的吸收率。3、患有低酸性胃病(胃酸分泌过少,如萎缩性胃炎)的人,如果经常用少量的醋作调味品,既可增进食欲,又可使疾病得到治疗。4、在鱼类不新鲜的情况下,加醋烹饪不仅可以解除腥味,而且可以杀灭细菌。5、醋可以作为预防痢疾的良药。痢疾病菌一遇上醋就一命呜呼,所以在夏季痢疾流行的季节,多吃点醋,可以增加肠胃内杀灭痢疾病菌的作用。6、醋还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将室内门窗关严,将醋倒在锅里漫火煮沸至干,便可以起到消灭病菌的作用。7、擦皮鞋时,滴上一滴醋,能使皮鞋光亮持久。8、铜、铝器用旧了,用醋涂擦后清洗,就能恢复光泽。9、杀鸡鸭前20分钟,给鸡鸭灌一些醋,拔毛就容易了。10、衣服上沾染了水果汁,用醋一泡,一搓就掉。11、用醋浸泡暖水瓶中的水垢,可以达到除垢的目的。12、夏天毛巾易发生霉变而出异味,用少量的醋洗毛巾就可以消除异味。(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二化学的《烃的衍生物》)

三、自愿吸食的毒药——香烟

从化学角度介绍一下吸烟过程中产生有害成分的结构、性质及危害。香烟点燃后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大致分为六大类:(1)醛类、氮化物、烯烃类,这些物质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2)尼古丁类,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内膜损害。(3)胺类、氰化物和重金属,这些均属毒性物质。(4)苯丙芘、砷、镉、甲基肼、氨基酚、其他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均有致癌作用。(5)酚类化合物和甲醛等,这些物质具有加速癌变的作用。(6)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输送到全身去能力。最近日本学者研究表明,烟雾中还含有迄今为止已知物质中毒性最强的化合物"二恶英"。它们会引发和恶化各种疾病,例如,癌症、肺炎、气管炎、高血压、骨质增生、各种心脑血管病、哮喘以及不育等病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全世界每年约有10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道粘膜容易受损,吸烟的危害性更大。据调查,小于15岁开始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肺癌发病率高17倍。所以,我国中小学生守则规定学生不准吸烟。(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二化学的有机物中贯穿)

四、学习的助手——笔

1、铅笔芯是由石墨掺合一定比例的粘土制成的,当掺入粘土较多时铅笔芯硬度增大,笔上标有Hard的首写字母H。反之则石墨的比例增大,硬度减小,黑色增强,笔上标有Black的首写字母B。

2、圆珠笔:油墨是一种粘性油质,是用胡麻子油、合成松子油(主含萜烯醇类物质)、矿物油(分馏石油等矿物而得到的油质)、硬胶加入油烟等而调制成的。在使用圆珠笔时,不要在有油、有蜡的纸上写字,不然油、蜡嵌人钢珠沿边的铜碗内影响出油而写不出字来,还要避免笔的撞击、曝晒,不用时随手套好笔帽,以防止碰坏笔头、笔杆变型及笔芯漏油而污染物体。如遇天冷或久置未用。笔不出油时,可将笔头放入温水中浸泡片刻后再在纸上划动笔尖,即可写出字来。

3、钢笔:笔头用各含5%~10%的Cr、Ni合金组成的特种钢制成的笔。铬镍钢抗腐蚀性强,不易氧化,是一种不锈钢,该种笔的抗腐蚀性能好,但耐磨性能欠佳。

五、生活中得力助手:

(一)、除去衣服上的污渍:

下面向您介绍几种常见的污渍的简易的除去方法:

1、汗渍:方法一:将有汗渍的衣服在10%的食盐水中浸泡一会,然后再用肥皂洗涤。方法二:在适量的水中加入少量的碳胺[(NH4)2CO3]和少量的食用碱[Na2CO3或NaHCO3],搅拌溶解后,将有汗渍的衣服放在里面浸泡一会,然后反复揉搓。2、油渍在油渍上滴上汽油或者酒精,待汽油(或酒精)挥发完后油渍也会随之消失。3、蓝墨水污渍:方法一:在适量的水中加入少量的碳胺[(NH4)2CO3]和少量的食用碱[Na2CO3或NaHCO3],搅拌溶解后,将有蓝墨水污渍的衣服放在里面浸泡一会,然后反复揉搓。方法二:将有蓝墨水污渍部位放在2%的草酸溶液中浸泡几分钟,然后用洗涤剂洗除。4、血渍因血液里含有蛋白质,蛋白质遇热则不易溶解,因此洗血渍不能用热水。方法一:将有血渍的部位用双氧水或者漂白粉水浸泡一会,然后搓洗。方法二:将萝卜切碎,撒上食盐搅拌均匀,十分钟之后挤出萝卜汁,将有血渍的部位用萝卜汁浸泡一会,然后搓洗。5、果汁渍新染上的果汁渍用食盐水浸泡后,再用肥皂搓洗。如果染上的时间较长了,则可以用洗汗渍的法一。6、铁锈渍:在热水中加入少许草酸,搅拌,使草酸全部溶解,将有铁锈渍的部位放在草酸溶液中浸泡十分钟,然后再用肥皂搓洗。7、茶渍将有茶渍的部位放在饱和食盐水中浸泡,然后用肥皂搓洗。

(二)、水壶巧除垢

1、将空水壶放在火上,烧干水垢的水分,看到壶底水垢有裂纹时,将壶迅速取下放到冷水中,壶底水垢因热胀冷缩而脱落下来。2、在烧水的壶中放一团口罩布,水垢会被口罩布吸附,壶上就不易结水垢了。3、烧水的壶中有了水垢,可放入一些醋,再加水,烧开一会儿,水垢可除去。4、用铝壶烧水时,放一小勺小苏打,烧沸10分钟,水垢可除去。

(三)、快速彭胀馒头

在面粉中加入适当的白醋(CH3COOH)和苏打(Na2CO3)使之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彭胀,松软可口。化学反应请大家想一想?

此外,通过高中化学理论中,还可鉴别“真丝”与“人造丝”、鉴别真假金银、食品中的防腐剂、酒精和苯酚的消毒作用等。

总之,生活处处有化学。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留心观察,在生活中学习到知识。今后,让我们继续为“高中的化学理论在生活中应用”累积知识。

参考资料:

1、高中《化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

生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准备进行PBL教学的是“影响尿生成的因素”这次实验,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本次实验课的内容,观察各种因素对家兔尿生成的影响,然后将关于本次实验课内容的题目布置给同学,5人一组,共10组,共5题,其中2组同学内容一致,每组的题目由抽签决定,如: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后观察到家兔尿量有何变化,机制是什么?……指导老师提供一些查找资料的方法,如登陆校园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等,积极引导学生针对问题钻研教材、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特别是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资料。

2PBL教学过程

在布置题目一周后,请各组同学派一名代表进行PPT汇报,阐述本组的观点,汇报时间为十分钟,在汇报过程中有不足的地方,本组其他同学可以随时补充,其他组同学积极发言的可为其所在组适当加分,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与该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找出不足之处,进行详细的讲解,以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学生的整个PBL学习情况作出评价,对学习情况优秀的组进行表扬,希望其他组向其学习,以调动各组学习的积极性。

4PBL课后要求

学生在课后除了以PPT的形式回答主要问题外,还要记录自己以及本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详细纪录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反思,巩固所学知识,评估自己的学习方法。

5教学效果评价

为客观评价生理学应用PBL教学的效果,本次课内容结束后,我们对本次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教学效果的评价。我们向每人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是对PBL教学法的看法,其中89.2%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提高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80.7%认为提高了自学能力;91.2%认为能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85.4%认为增加了相互合作和沟通能力。讨论:生理学的特点是知识抽象,学生难理解,难掌握。而传统教学中又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医学知识的更新,如何提高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将来走上临床打下坚固的知识基础是目前国内医学院院校面临的严峻问题,而PBL教学法则弥补了传统医学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不足,它具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当然,PBL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我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养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被动学习的习惯,因此有些学生很难适应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这样就达不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另外PBL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要求比较高,教师除了需要具有较为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外,还要掌握实施PBL所必需的知识、技巧和经验,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并且能把新知识熟练应用于PBL教学中;目前国内还尚未设计出适合各医学院校学生的病例;还有经费投入、教学场地、图书馆资源的完善等等,这些都是在PBL教学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尽管PBL教学法还存在一定的限制,但它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效果良好,不仅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学理念,还能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希望以后随着PBL教学法的逐渐完善,这种新的教学法可以用于生理学的理论教学中。

6结语

生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校内实施的“加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素养和能力”的教改情况,探索改进、完善后的教改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308(2000)03—0012-04[中图分类号G633.7

为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自1997年8月开始我们诸城市西郊学校物理教研组全体物理教师和实验员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级教研室的指导下,在九七届初二学生中开展了周期为两年,以“加强学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素养和能力”为课题,以有效落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现将经过第一个实验周期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和完善后的教改实验过程和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作——总结,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和实验目的

素质教育具有自主性、全体性、全面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等特征。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找准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各学科特性的接榫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其它任何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提高初中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判断,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的关键。通过对我国现行教材(93年人教版)和发达国家物理教材对比不难看出,我国在重视“实验教学”,特别是“学生实验教学”方面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西德初中物理教材(塞尔肖夫·乌劳贝尔著)中实验次数(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344个,是我国(138个)的2.5倍;尤其是学生实验,西德(296个)是我国(19个)的16倍;我国的演示实验(119个)是西德(49个)的2.5倍。从我国的总体教学现状看,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一个高分数,教师更是重理论轻实验。这样势必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素质方面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的自我发展更是危害无穷。因此,“加大物理实验的力度,尤其是增加学生实验的时间和次数,把学生实验作为创造物理情境,探索物理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和科学之路。鉴于此,我校确立了“加强学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素养和能力”的教改课题。实验的主旨是探索一条“在现行教材编制体系基础上,创造条件尽可能将演示实验和课后小实验变为学生实验或学生随堂实验,变以演示实验为中心为以学生实验为中心,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真正突出物理学科特点。以学生实验为主线,创造物理情境,激趣设疑,引导学生准确观察、动手操作、深入思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以同步增长,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的新途径。

二、推行实验需要的物质条件和配套措施

1.实验仪器的配备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一方面由学校筹集资金将教材中演示实验或小实验中涉及的实验器材或学具尽最大能力象配备教材中规定的学生实验器材那样配齐、配足;另一方面,对一些能自己制作的器材,由教师或发动学生及学生家长动手制作齐备。为实验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实现两个转变

(1)改变实验室的管理方式

把原来必须由任课教师定时、统一组织到实验室做指定学生实验的封闭式管理变为由任课教师集中组织或学生自己向实验员申请随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开放式管理。

(2)改变和增加实验员的职能

学校聘请和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物理教师担任实验员。把实验员原来只负责管理实验仪器和准备实验的职能变为除管理仪器和准备实验外,还要负责管理和指导利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

(3)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心强,自制力差,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操作等实验习惯,经常出现实验纪律混乱、容易损坏实验仪器的情况。在推行教改实验前制定出严格、完备的实验室制度和实验仪器损坏赔偿制度,以保证实验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教改实施过程

1.宣传、发动阶段

改变原来一切以“应试”为中心,不重视初中物理绪论课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首先通过绪论课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学科特点、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方法及意义,并能初步了解初中阶段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参观物理实验室,有目的、有计划的向学生介绍或演示部分有代表性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验仪器、学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和求成欲;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实验在学习和研究物理学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向学生宣布这次教改实验的计划、措施和意义以及学校制定的实验室制度和仪器损坏赔偿制度;并由学校专门组织实验班学生家长召开“物理实验知识专题讲座”报告会。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充分了解学生实验在物理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中的作用以及在这批学生中推行该教改实验的意义和配套措施。以取得学生及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从而保证实验的顺利实施。

2.具体操作过程

第一步:根据著名教育学家沙塔洛夫提出的“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首先由教师在讲授每章(或单元)前精心设计和编制出该部分内容的“信息纲要图表”——主要是把准备讲授内容中涉及的实验及所用器材(包括学生能自己准备的随堂实验或小实验器材)、需要观察的现象(或记录的数据)以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物理概念或规律的问题;本章(或单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内容提纲攀领、简明扼要地表示出来,给学生提供依靠点。然后指导学生以“信息纲要图表”为引导用1-2节课时间自己阅读本章(或单元)教材,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一章(或单元)涉及的实验及所用器材,要求掌握和知识点和知识结构总体框架。

第二步:在学生对将要学习章节(或单元)内容从总体上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和实验员要做好实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把这部分内容中用到的实验器材在检查无故障后到实验室内的专用仪器橱中;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到实验室以实物为例为学生讲授各种仪器的用途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等效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分组轮流操作各个实验(主要指由演示实验转变成的学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放手让学生根据预习和“住处纲要图表”提供的信息自己确定所要操作实验的顺序,自己选择实验仪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按实验要求独立操作实验和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数据)。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和实验误差进行分析处理,并由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初步设计完成每个实验的实验报告。

第三步:在学生初步完成实验报告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指导学生实验和检查实验报告获得的反馈信息,以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事实性实验依据(实验报告)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刻度尺、天平、量热器等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操作规范要求高的实验和电学部分中电路图的连接、仪表的使用、电路故障的排队等复杂实验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高标准、严格规范地为学生演示一遍,把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给学生强调清楚,为学生课的演示实验,可以变为随堂实验,选择适当时机穿插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指导学生操作完成。并鼓励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创造、小发明和撰写小论文等活动。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和思维来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修正自己的认识、取得共识、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加以应用。

第四步:在讲授完一章(或单元)的内容后,再引导和发动学生利用课外活动、科技活动或自习课等外时间在规定期限内随时向实验员申请到实验室,在实验员的指导和监督下,严格按实验要求,重新规范操作一遍由演示实验变成的学生实验,并把授课前完成的每一个实验报告作以修正和补充。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积极动手、动脑、获得直接经验,更有助于学生对已掌握的物理知识的巩固、深化和应用。

四、教改实验的特点和作用

1.通过改变实验室管理方式和传统授课模式,改变了原来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时完全由教师操作或只有极少数学生能操作实验,大多数甚至是全体学生只能看实验的教学状况,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这样必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自主、平等、进而主动”的心理作用;再加上物理实验本身都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故对激发每个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精神和训练培养学生动手做、动脑想的习惯和能力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在这次实验改革中注重了学生预习五一节的教学。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信息纲要图表”指导学生预习,为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做好知识储备。这样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究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自我发展能力都大有裨益。

3.通过这次实验教学改革,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操作练习时间,并且使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能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每一个实验和指导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每一个实验报告。从而使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对实验仪器的选择能力、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对实验数据和实验误差的分析处理能力以及学生在实验中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实验的能力都得以长足发展。

通过这次实验教学改革,使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充分利用学生通过实验创设的物理情境和获得的事实性实验依据为引导,启发学生在对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大量直觉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活动中掌握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实用,并加以应用。这样对培养学生以实验为基础来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科学态度,在问题解决及探究中的自主性和有创造性的吸收知识的良好学习素养,掌握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都会产生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作用。

Strengtheningthestudyonphysicalexperimentteachinginsecondaryschool

DONGGuo-rongLIJian-zhong

(Zhuchengwestsuburbschoolforemployee’schildren,Shandong262200,China)

生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化学学习策略应用新教材敢于创新

一.化学学习策略的概念、分类及现实意义

1.化学学习策略的概念

化学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化学学习中,为使信息有效地保持在认知结构中,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的程序和形式、思想和规则等。化学学习策略同时具有调节认知的作用——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即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如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学习材料的类型和难易、学习时间等)和变化选用最为适当的学习途径。由若干种化学学习基本方法结合而成化学学习的综合方法。在化学学习综合方法的结构因素中,学习策略处于关键的地位,它是能够分析具体材料的背景或情境,从而得出应该用何种方法或学科思想的策略。它体现化学学习的指导思想,决定各种学习方法的主要差别,是化学学习综合方法的精髓所在。

2.化学学习策略的分类

不同的人对化学学习策略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化学学习活动的基本组织方式,可以将化学学习策略分为:机械记忆策略、接受—内省—复现策略、探索—发现策略、问题解决学习策略、归纳学习策略、演绎学习策略、分步学习策略、集体学习策略等。根据化学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可以将化学学习策略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学习策略、化学基本理论学习策略、元素单质及化合物学习策略、有机化学学习策略、化学实验学习策略、化学计算学习策略等。

3.化学学习策略的现实意义

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策略具有重大意义。化学学习策略,这种策略性知识比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和技能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更强的迁移能性和更广的适用性,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能使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适应未来迅猛发展的社会;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策略。

二.教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化学学习策略

1.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动机

学习者学习化学的愿望越强烈、对化学学习结果的期望越高,往往越注意化学学习策略。学习者越是认为自己能调控自己的内部认知活动,越是认为自己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就越是注意化学学习策略的使用。反之,如果学习者不想学习、对学好化学缺乏信心,他就会很少考虑化学学习的策略问题。因此,化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式。这种学习方式以知识和教师为中心,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和消极状态,极大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这种学习方式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策略。其次,化学学习策略属于策略性知识。而策略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有着显著的不同。化学事实性知识可以通过接受式学习来习得,但策略性知识却难以靠灌输、接受式学习来形成,只能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而逐步形成。此外,我国新一轮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将以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在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化学学习策略的内涵由过去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策略转向对化学问题进行探究的策略。因此,教师要设计出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领会并掌握科学的探究策略。

3.注重常规化学学习策略的培养

常规的化学学习策略包括机械记忆策略、接受—内省—复现策略、探索—发现策略、问题解决学习策略、归纳与概括学习策略、分步学习策略、集体学习策略等。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训练学生不同的化学学习策略。除探究策略以外,很多中学化学教师都认为归纳与概括的学习策略是中学化学学习策略中最重要的学习策略。因为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知识点繁杂散碎。大量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识记。如:元素周期表要记,各元素原子结构要记,各族代表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方程式要记;有机化合物中各种烃、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作用及一些规律要记等等。学生只有通过概括、总结,把纷繁芜杂的知识点有效的组织在一起,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才能有效的掌握化学知识。因此,在常规的化学学习策略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概括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概括的学习策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例如,督促学生以表格或网络图等形式完成每章节的总结;对于典型的习题请学生概括其方法步骤等。

4.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与监控,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集中反映了学习策略中自我调节和控制这一本质属性,所以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系统中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策略的动力源。学习策略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与学习策略教学同步进行,才能使学习策略的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而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使学生开展自我反思与自我监控。从上述观点可演绎出: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策略必须促使学生对化学学习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监控。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首先,教师要丰富学生自我反思的内容。学生自我反思的内容除了可以是知识点的识记情况、典型习题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是诸如记忆方法、思维方式、信息获取途径等方法和策略性知识的运用情况。其次,反思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让学生集体讨论学习方法;可以就某道习题,让学生口述其思维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填写反思评价表等。

三.开发教材,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把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摆在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应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行为和观念,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破除将创造性思维神秘化的思想,肯定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具有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和信心,要大胆扶持,肯定带有创新意向的活动及活动的方式和途径。

新教材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编排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新大纲教学目标的维度增加,要求更为全面和人文化,突破了学科本位,注重社会、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给学生在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时应有的观察视野,思考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开放和主动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以辨证的观点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强调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体现化学实验是获取知识和学习探究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关注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从教材表面看,新教材的内容总量减少,难度降低了。但在课程的实际操作中正好相反,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使之变成学生熟悉的有亲身体验的感兴趣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学生跟着教师走”变“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现象,讨论形成知识体系。

总之,化学学习策略这种策略性知识与化学学科知识一样,在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学生化学学习策略的培养落实到化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参考文献:

[1].化学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2]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生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1.职业中学学生智商低,能力差

由于职业中学学生通常学习基础薄、动机弱、兴趣缺乏,容易使人们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或问题时,有些管理人员容易将其归结为智商低、能力差。

2.职业中学学生行为习惯差,缺乏管教

在职业中学学生中确实有一部分问题学生,他们存在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到校后不仅继续延续着原有不良行为,而且对其他同学也造成了负面影响。面对此类问题,有些管理人员将责任全盘推向学生,指责学生品行差,并对其进行批评,甚至将其定义为“刺头”、麻烦人物等。

3.职业中学学生一无是处

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难在短期内得到显著效果,大部分都会出现反复。有些老师在面临学生问题的反复时,产生消极情绪,并将消极情绪转移到学生身上,认为该学生屡教不改,一无是处,看不到希望。

二、原因分析

1.未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工具

共同感受指的是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等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造成认知歪曲。对于一个新任职业中学学校老师来说,同事们的提醒和经验分享至关重要。但很多老师在分享时都会重点谈论学生们的缺点,如抽烟、喝酒、旷课等。对于新任教师来说,这些信息是他们的“宝贵财富”。然而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年轻教师很容易全盘吸收,对学生形成了一个较为负面的印象,因此在之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容易缺乏客观、公正。

2.“自动化思维”误导

“自动化思维”是指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被保存下来,使个体对这些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例如在上文中提到的前辈们提供的信息,这些信息正是他们在学生管理中形成的自动化思维。但是由于他们自己没有对这些自动化思维进行反思,使其继续保留并影响工作。

3.过分按规则行事

规则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行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仍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仍然过分强调智商或学历。职业中学学生由于在早期教育中没能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知识面较狭窄,能力也较欠缺,自然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部分职业中学学校管理人员过分按照社会标准来评价职业中学学生,认为他们不具备进入社会中高层的能力,只能做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对他们的知识存在偏差。

三、解决方法

1.识别自动化思维

学生管理人员要学会发掘和识别自动化的思维,应养成做工作记录的习惯,经常反思工作,跳出思维圈,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识别认知性错误

认知性错误即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典型的认知性错误有任意地推断、过分概括化、“全或无”的思维等。管理人员除了要不断反思自身工作外,还应该定期组织讨论会,共同探讨工作,相互发现问题,通过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3.真实性验证

生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小学语文活动课是国家教委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开设活动课应以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目的,以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思维为核心,以已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为载体,而作文知识教学在小学语文知识技能训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而它为小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一、寓教于情趣活动之中“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引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和点燃学生习作的欲望。如何激趣,首先要选择有趣的活动内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1、角色游戏游戏的天地是孩子们的乐园。课堂是一个静态的空间,在这静态的空间中,充分进行动态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在教学第六册看图作文《春游》时播放儿童曲《春天在哪里》,采用扮一扮图片中的人物,演一演课文中的有关情节的方法,使静态的图片,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孩子面前。

让全班学生边观看表演边思考:1、谁演得像?2、哪些对话是他们自己加进去的,加得合适吗?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加深了对作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对“捉蝴蝶”、“逮鱼”等动词的运用,理解得更为透彻,学生创造表演的能力得到发展。学生在作文创作兴趣的培养过程中,同时还蕴藏着儿童善感的潜能,如何培养挖掘?在教学《春天来了》景物描写时,可让学生们根据自己习作的内容,绘制一幅《春景图》,在活动课中,边朗读自己的佳作,边欣赏图画,学生笔下绿的叶,五色的花,可爱的小鸟,蓝蓝的天,嫩嫩的柳条,调皮的青蛙,构成了一幅幅美妙、充满童趣的画面。在教学描写——状物练笔后,可让学生结合所描写的电冰箱、邮筒、黄瓜、苹果等,绘制成美术作品,并附有文字介绍,在活动课中,供大家赏心悦目。

2、拼拼摆摆在教学描写景物方位时,可设计一些图块,让学生摆摆、拼拼,按顺序说出先摆什么,后摆什么,最后再摆什么。有些拼图,又可构成孩子想象创造作文的材料,如学生们自己设计造型别致,形象生动的《鸭子戏水》、《熊猫打煞、《动物运动会》、《小鸟盖房》……在口述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练笔,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培养。

3、交际生活中耳闻目睹离不开交际手段,学生进行书面表达,首先接通思维的线路是言语的交际。如《秋游卜塘》的习作前,我们上了一堂以汇报为内容的活动课,先让学生在小组自由交际感受最深的印象,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际,引导学生品析,最后围绕交际内容,归纳出以下练笔片断,如:(1)盼秋游;(2)发生在汽车上的事;(3)祭扫烈士墓;(4)我来到了百果树爷爷身旁;(5)我终于登上了山顶;(6)野炊啦;(7)我遇到了难题;(8)归途。学生通过活动课的交际,即提高了观察生活的能力,又拓宽了选材的思路。

二、寓教于操作活动之中

动手是孩子的天性,教学中要顺应孩子的“天性”。激发学生以不同的动机参与活动,使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全方位活动。

1、动动做做在教学有顺序描写一事物时,可要求每位学生带针、线、钮扣、布头,完成整个钉钮扣过程,再想想,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整个过程的顺序如何?然后进行第二次尝试,比较两次钉扭扣的速度,效果有何不同。此外,操作小实验,制作贺卡,课程表,削水果,编抄报,设计读书角,整理书包、抽屉,都是操作训练的好材料。

2、玩玩比比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儿童更是喜欢做自己所喜欢的活动,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利用学生无意注意,召唤起他们有意注意,促使他们走进情境,从而达到感受情景,创造情景。

如不少学生各具特长——唱歌、跳舞、画画、集邮等,应鼓励他们多参与一些有益活动。活动课中,教师让他们介绍自己这些方面的亲自体验,一到此时,孩子们真诚的感情自然争先恐后的表露,并启迪不少没尝试过的学生跃跃欲试。再如让学生寻找同一类事物的两件物体进行比较观察,找出异同点,进行交流,从而感受“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人不可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从小受到逻辑思维训练以及辩证唯物思维的渗透。

3、组织社会活动作文活动课不能局限于课堂,而要将学生带进社会大门。如组织各类作文竞赛,社会考察,信息调查,参观访问,书评影评,读书读报,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使学生在受到高尚情操陶冶的同时,意志的磨炼,毅力的培养,能力的训练也随之发展。

三、寓教于学法活动之中一位有成就的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探索真谛的引导者。

1、指导学法小学生作文常用的体裁一般是记叙文,其中包括写人、写景、记事、状物等,每一类文章都有其内在的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思维过程趋向于写谁?写什么事?为何写?怎样写?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寻找出学法,从而用这些学法积极主动地阅读大量文章,获得阅读、思考、钻研的能力。

2、作文评析“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评析课上,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品析原文优缺点,提供修改方案,小到标点,大到结构选材,大家畅所欲言,提高了作文审美能力。通过自评、自改的方式,让学生从小发现自己的错误,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生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生理学》是桥梁课程,对于知识的积累、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正因为如此,大多数成教学员此前或多或少的学习过此课程,但学员理论水平和技能参差不齐。因此,要想使学员对生理学学习感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时必须考虑成人教育特点,做到必须、够用,要注意与临床实践结合,如舍去繁琐难懂的“电压钳、膜片钳”原理等,增加与临床实践结合紧密的心电图产生机制。经过精选后确定的学习内容为45学时,其中30学时进行网络课堂教学,主要为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脏泵血功能、心脏电生理、呼吸运动的调节、尿液生成原理和神经系统等学习理解较困难的内容。网络自学15学时,包括血液、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内分泌和感官等章节,内容简单易懂便于自学。

2丰富网络学习资源,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资源是开展网络教学和网络自学根基,我校以BB平台为基础,开发生理学网络学习平台功能,学员登录平台后,可获得教师基本情况、联系方式、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大纲等基本教学信息,进而导航课程学习,知道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如何考试;可浏览下载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片、文字、电子书、授课课件、授课教案、授课视频和生理学虚拟实验等;学员还可对自身的学习效果进行在线检测;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在线、或离线互动、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实施网络实时课堂教学,引导学员网络自学

成教《生理学》网络教学模式为:网络实时课堂教学+网络自学+虚拟实验+适时辅导+统一考核的学习方式。

(1)网络课堂教学:以网络平台为基础,进行实时网络视频教学,要求学生到各网点现场听取实时授课,远程互动及时答疑,课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提交网络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并及时点评反馈,以确保学员最基本的课程学习时间。

(2)网络自学:学员按照规定自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完成在线测试、网络作业进行在线互动、讨论学习问题”),完成规定的自学任务。

(3)网络实验生理实验教学一直网络学习是短板,我校通过观看网络平台上实验视频,组织学员进行虚拟实验,尽量弥补网络学习无实验的不足。

(4)适时集中辅导:成教学员工作繁忙,网络学习时间有限,教师有必要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关注交流互动平台上学生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在辅导时进行针对性解答,并在网络实时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次课,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性陈述。

(5)期末总评:改变一锤定音考核方法,实施考核的多元化,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过程性评价30%,加大网络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网络登录次数、网络自测、网络作业和发帖等)在期末总评比例,督促网络学习。

4实施效果测评

4.1学生问卷调查

2014年9月至10月组织了“网络教学实施效果”问卷调查,以了解“网络教学”过程中,成教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参加期末考试学生人数290人(本科学生:156人,高职专科学生:134人),收回本科学生问卷共计98份,有效问卷95份;高职专科共计144份,有效问卷132份;共计242份,有效227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学习是必要的,进而能够紧跟教师指导思路,思考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

4.2对实施前后生理学成绩统计分析

应用SPSS12.0对医学专业本科2011级(对照组142人)和2014级(实验组134人)成教学员的生理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014级学员成绩分布直方图向呈高分段偏正态分布,成绩较好,平均分和及格率明显高于2011级学员,P<0.05。

5小结

生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教师专业发展要关注教学衔接问题高中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还有熟悉初中物理和数学教材及课程标准,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知道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具备的能力水平。把高中学生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寻找对同一问题或同类问题研究的最大梯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新课的导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知识对比、前后联系,对教材中严谨和科学的概念、定义、规律的叙述,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剖析内涵,从文字、图形、公式、图象等角度去表达它们。初中教师同样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要认为把初中内容教好就行了,初中教师也要适当了解高中学生物理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了解自已的学生将来在高考时应该具有的能力要求。教学中在尊重教材内容及要求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适时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及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推理、归纳和计算能力。近几年笔者在本地区召开的学科高、中考复习与教学研讨会上和日常教学视导中,面对一线教师经常提出上述要求。2013年本地区初中物理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改为教学技能评比的形式,四项评比内容中,其中一项是专业理论知识笔试,满分100分的卷面内容中就有高中知识25分。以后本地区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技能评比将坚持本模式进行,其目的之一是让初中物理教师适当回顾并熟悉高中学生知识,有利于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二)高一物理教学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首先要知道高一教材中有几个知识点是教学难点。例如,瞬时速度、加速度、速度图象的斜率、矢量的合成与分解、矢量的正负、摩擦力、受力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等,而这些难点主要集中在高一上学期学习上。其次,教学中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并加深深度。例如,物体受力分析,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二学习和高三复习,分析物体在复合场中受力情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深入学校进行教研时,发现不少高中教师由于不了解初中教材和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教学中操之过急,过高估计学生的知识水平,在知识难点的教学上把握不住关键和方向,设计的教学思路和采用的教学方法未能突破难点,而提出的问题和布置的练习,难度相当于高三复习阶段所要思考的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刚进入高一就产生了对物理学习的畏难心理。因此,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增加教学层次,降低台阶,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促使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融入到后期紧张学习状态中。

(三)加强高一物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从高一新生进校开始,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具体做法:一是要求学生按照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五大环节学习物理,并在不同阶段指导他们有效的进行,对于预习,要做到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预习。二是要求他们准备好一本总结本和一本纠错本,在每节新课之后,让学生对上课内容进行小结。一个单元内容学习完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知识结构图,期末复习则抓住知识主线和重点及难点,画出本学期学习内容的网络图,这样不仅可以培养科学记忆、克服遗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学生的知识总结、迁移、应用能力都得到加强。应用好纠错本,将练习和考试中做错的典型习题记录下来,并时常拿出来及时重作或“温故知新”,这样可以纠正学生的一些固有的、习惯性的错误,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良好、理性的思维习惯。教师适时布置一些比较典型的习题,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习题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一些学生在初中时物理成绩还挺不错,但进入高中学生,感觉物理越学越难,有的最后竟然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多数学生出现了“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尚未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未能掌握正确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结语

生理学论文范文第11篇

盐度也会引起水生动物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当外界环境的盐度升高时,水生动物的血清渗透压及血清Na+、Cl–离子浓度增大,适应环境后趋于稳定,但血清中Ca2+和K+浓度、酶活性和激素含量等的变化因物种而异。黄晓荣等测定了在盐度为0~28范围内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发现随着盐度的升高,血液总胆红素含量增加,总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而血清淀粉酶的含量先下降后上升,Ca2+浓度则无显著性变化;并指出淡水施氏鲟具有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可以经盐度驯化后移殖于盐度较高的水域中。

童燕等对施氏鲟幼鱼进行急性盐度胁迫试验后发现,盐度胁迫下施氏鲟幼鱼的血浆皮质醇、血糖等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随后各项指标开始回落。房文红等研究发现,中国明对虾血淋巴中Na+浓度在低盐度时为高离子调节,渗透浓度为高渗调节;在高盐度时,则分别为低离子调节和低渗调节。将中国对虾从低盐度海水转移到高盐度海水,其血淋巴渗透浓度逐渐上升,并最终趋于稳定。金彩霞等在研究盐度变化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a)血淋巴渗透压、鳃丝Na+/K+-ATPase活力的影响时发现,生物胺可激活鳃丝Na+/K+-ATPase活性、调节血淋巴渗透压效应物含量引发渗透调节过程。

一般来说,水生动物都有最适盐度范围,在该范围内水生动物的摄食量高、生长和繁殖速率快。臧维玲等研究了盐度在3.1~42.1范围内日本对虾幼虾的生长情况,发现盐度为10.2~26.9时,日本对虾幼虾生长效果最佳。通常广盐性和洄游鱼类的胚胎发育需要一定的盐度刺激,叶星等研究发现,广东鲂(Megalobramahoffmanni)胚胎具有较强的盐度适应能力,在0~7的盐度条件下,其胚胎发育良好,孵化出膜时间短,且孵出的鱼苗活力高。克氏原螯虾受精卵孵化对盐度要求较为严格,其孵化的适宜盐度为0~4,超出此范围孵化率明显降低。此外,盐度还能够引起水生动物性早熟,已有研究发现随着水体盐度的升高,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性早熟率上升,成活率则降低。

2碱度对水生动物生理的影响

水体的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一般水体的碱度来自HCO-3、CO2-3,其组成的缓冲体系对维持水体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水体离子组成、含量及比例也对水生动物的生命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在高碱度水质中,离子组成多变,且主要离子含量和比值不恒定,是制约水生动物生存和生长的主要因素。Gatal等对来自不同盐碱湖泊的褐色鲑(Salmoclarkihens-hawi)的鳃、肾脏和肝脏进行组织学研究,发现高碱度使腮氯细胞增生或肥大。也有学者发现水环境中碱度升高可造成水生动物鳃组织表面损伤,并影响鳃小片表皮细胞外表面Cl--HCO-3交换体系的功能,同时,由于碱性物质的摄入量增加,血液缓冲平衡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血液pH上升,机体出现代谢性碱中毒症状。房文红等研究发现,中国明对虾幼虾的成活率随着碱度的升高而降低,且碱度和pH对幼虾的致毒效应表现出协同作用。雷衍之等也认为高碱度对水生动物产生的致毒效应受到水体的pH和盐度等因素的影响。另外,王卓等[7]发现在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przewalskii)通过调节肝脏和肾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3结语

生理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归化还原增色―减色 陌生化技巧

国内翻译界借用西方文论研究翻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已取得瞩目的成果,但也存在相当程度的盲目性。译界普遍认同归化还原增色―减色法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但就其产生的效果而言,这一翻译原则是否可视为对陌生化理论的适当运用,存在质疑。本文旨在对翻译研究中与陌生化理论的运用相关的某些误区和缺陷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陌生化技巧在文学翻译中的可应用限度。

一、翻译原则的演变――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之争

传统译论视翻译为一种语言转换行为,是译文对原意的复制,强调“忠实”和“对等”。换言之,“忠实”和“对等”成了传统译论探索翻译实质的关键词。这一观念经反复灌输、强调甚至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并进而规范为“忠实是译者的天职”。此外,受传统文论中作者意图中心论和人文主义的普遍人性观导引,传统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批评以是否忠实地直译作者的原意作为惟一目的和标准,由此原作和译作的关系也因此被认为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随着对翻译现象的探索从语言文字层面提升到文化、历史、哲学等高度,翻译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对包括翻译的本质是什么等在内的一系列翻译基本问题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人们发现,在实际操作中越来越难以“忠实地直译”,尤其在涉及特定的文化现象时。于是,直译?还是意译?哪个更恰当便成了译界争论的焦点。

古今中外,自有翻译以来,就有了直译意译之争。但以往,翻译一直被看作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所谓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或意译(free translation)都是针对源语语言形式的处理方法。“直译是在译入语中找到再现原文内容与主要意义、符合恰当原则,符合译入语规范的常规对应语”。“意译是为了不违反恰当原则在译入语中找到再现原文内容、符合译入语规范的非常规对应语”。直译和意译的区分是客观存在的,两者之间的争论从来就没有结果。实际上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直译的译文,也不可能有百分之百意译的译文。当译者意识到语言和文化不可分,“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他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时,文化必将成为翻译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一旦文化被纳入现代翻译的视野中,直译意译之争就被归化和异化之争所取代。归化异化之争可以看作是直译意译之争的延续和扩展。

旷日持久的归化异化之争随着新原则的不断提出,愈演愈烈。其中辜正坤先生提出的“归化还原增色―减色”翻译法影响颇大。其基本原理是:汉语是描写性特强的语言;英语则是逻辑性特强的语言(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是所谓“形而上学思维的语言”)。因此,一首较平常的英语诗译成汉语后,往往要比原作更富于文采,这就是还原增色翻译;反之,汉英文学翻译可酌情采取还原减色翻译法。这一翻译原则是否可视为对陌生化技巧的运用,值得讨论。

二、“陌生化”理论的要义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其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V.Shklovsky)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在他看来,文学创作要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而陌生化作为艺术加工和处理必不可少的方法,可以增加对艺术形式感觉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的陌生化。与“陌生化”话语相对的“自动化”话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已不再引起人们注意的语言。

陌生化与变形有联系,都是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呈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但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通过变形,作家往往能获得独创性的形象。如果说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形来创造的话,陌生化则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陌生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地具体描写出来,以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例如,“柱子上挂着一个挂钟”,就是一种“自动化”的“称谓”写法,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可《红楼梦》以从未见过挂钟的农村老妪刘姥姥的陌生眼光来写王熙凤堂屋里的挂钟,收到了陌生化的效果。陌生化的心理基础是作家摆脱日常的“自动化”感觉,而以事物给人的第一刺激反应作为构思方式,所以它能激发读者的新奇感。

陌生化的关键是产生距离。“陌生化”理论重视接受者与表现客体之间的“距离”。什克洛夫斯基曾以列・托尔斯泰的创作为例揭示“距离”的审美意义。他认为,托尔斯泰最常用的手法,是他对事物视而不见,“像初次见到那样来描写事物,”其目的是给人一种“距离”感,使读者感受作家描写的新奇。欣赏者的新奇感是需要“距离”的,习见的东西不美,是因为“距离”太近或消失了“距离”。对于欣赏者来说,有些东西看似平淡,有时

也能在偶然之间给人以新鲜感,因为人们暂时脱开生活实用的约束,把它放在适当的“距离”上去观赏的缘故。

三、“陌生化”理论与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在原作所指向的艺术空间里创新。对于注重形式的译者来说,再现原作的“陌生化”的修辞手法,可保存原作异常的写作手法。而翻译修辞的出奇出新与“陌生化”的艺术主张是一致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适当抛弃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使译入语的表达世界变得“陌生”,以更新译者和读者业已丧失的对语言新鲜感的接受能力正是译者的再创造。例如上文译例中出现的“黑太阳”、“黑色的玫瑰”。“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可使译文与原文的语言形式保持一定“距离”,突出译者再创造的艺术效果。我们认为,“陌生化”手法移用于文学翻译,恰好是译者的再创造。

既然陌生化的关键是产生距离,那么距离于翻译的意义何在呢?文学翻译需要“距离”,译者只有同原作拉开一定“距离”,才能克服原作的“抗译性”,发挥创造性。我国传统译论讲究“神似”,是针对“抗译性”(或称为“不可译性”)采取的对策。“神似”是一种再创造。对付“不可译”,只好再创造。“神似”需要“距离”。“神似说”承认“距离”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意义。“距离”说是翻译艺术产生的根源。

在文学翻译中,“形”与“神”难以兼得。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形”与“神”很难掌握平衡。实际上,文学翻译是“有得有失,以得补失。”而“距离”的审美意义由此可见。

那么归化还原增色―减色翻译法到底有无产生间离效果?能否算是对陌生化技巧的应用呢?

我国有学者认为只有译语异化才是“陌生”的。其实这种理解有失偏颇。译者把异国的东西照搬过来确实可给人以“奇异”感受,如将“Among the blind,one-eyed is king.”译为“在瞎子的王国里,独眼为王”,比“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样极度归化的陈词滥调更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译语的异化无疑会造成浓重的翻译腔,读者在看厌了翻译腔浓重的译文之后,偶见带有汉文化色彩的巧妙译作(即运用了归化还原增色法的译文),同样会得到新奇的感受。同理,汉译英的“归化还原减色”同样可以说是“陌生化”的应用。

在当今学术界,人们普遍认同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活动,或承认它包含有许多艺术因素,至少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二度创作。文学翻译既是艺术,就摆脱不了艺术的规律。由于“距离”的存在,译文,哪怕是最忠实的直译,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变形。中国传统译论追求这种变形尽可能地小,但敢于创新的译者以“距离”为美,其译作往往发生更大程度的“变形”,以致于使人感到陌生或惊奇。事实上真正艺术化的译作,无不是陌生的、奇特的,与原作有一定距离的,因而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不很忠实的。

文学翻译虽是“再创造”,但译者的“再创造”是有限度的。译者在运用“陌生化”手法时,须考虑译文与原作的整体和谐性,细部的背离应置于整体的把握之中,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须把握“陌生化”的度,归化过甚(淡化过甚),易于淹没原作的间离效果;异化过甚(增色过甚),则会失去读者。

四、结论

对于中国的文学翻译来说,陌生化是一种新的境界。我们提倡文学翻译的“陌生化”是为了探索翻译的艺术手法,更新文学翻译的观念。艺术是需要不断创新的,因为读者的欣赏趣味喜新。“距离”是一种审美现象。“距离”使得文学翻译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因此可以说,“距离”是翻译艺术产生的根源。传统译论忽视“距离”的存在,过于强调“忠实性”,容易把译者意识统治得太死,在方法论上容易单一化。而由“距离”产生的“陌生化”,则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不断探索翻译艺术新的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1]Gentzler,Edw 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Heller,Joseph.Catch-22[M].New York:Dell Publishing Co. Inc., 1985.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生理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培养学生认知阅读的好习惯。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从地理资料中提取有用的知识,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使他们感受到在地理课堂上阅读的作用,使他们学会学习,并乐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让学生进行自学时,教师不是放任学生不管,而是在他们对知识进行阅读时,对他们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进行深入探究时,对学生的思路进行点拨,使学生通过阅读能提取有效的信息,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使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地理综合能力。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体会到学习地理过程中的成就感,促使他们深入探究地理知识,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喜欢上地理学科,并努力发展自己的地理能力,构建地理知识体系。

二、加强地理实践教学

在地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对地理原理的掌握上,让学生对这些抽象的地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枯燥的课堂学习和压抑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死知识,他们在遇到地理问题时不能有效调取地理知识进行解决。在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高高在上的知识灌输者,学生在被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失去了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投入的精力和学习效果不成正比,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教师需要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真正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学生把已有地理知识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使他们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对知识形成了整体的认知,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把地理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现象都包含着地理知识,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把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带入到地理课堂中,促进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地理教学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时,通过播放南北地区明显差异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到知识探究中,并掌握更多南北自然差异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树立起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四、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培养地理创新思维

地理创新思维在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去看待地理事物,去解决地理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观念创新,需要贯彻一系列新的理念,如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环境友好、节约型社会、数字地球、经济全球化等。地理教学中,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例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问“我们生活的城镇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能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甚至有学生写成文章提交给相关部门。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的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五、对教学进行积极反思,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还要在教学结束之后进行反思,通过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来找到教学中的不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使地理教学真正实现高效教学。在课堂教学新中,教师和学生是参与学习的活动双方,所以,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对学生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提问,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给他们布置作业,了解学生在哪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使下次的地理教学能具有针对性,有效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力。

六、结语

生理学论文范文第14篇

调查发现职业学院跟大多数学校一样,辅导员仍然是学生管理的主力军。每个辅导员大多都带多个大一至大三的班级,一般总人数至少在200人以上。这支学生管理队伍是支年轻的力量,从年龄上来讲,这个群体相对年轻化,学历一般是本科以上,现在大部分辅导员也是硕士毕业,大多数是一毕业就从事辅导员工作,这样在跟学生交流方面更加容易,也能很好的跟学生打成一片。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年轻辅导员的认可度也是比较高的,他们喜欢跟辅导员老师交流沟通,感觉没有明显的代沟。很多学生把这些年轻的辅导员当作自己的朋友或者亲人,辅导员对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心理成长、角色转换、恋爱问题、人际交往、奖、助、学、贷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抓的不错,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辅导员老师。另一方面,从各个辅导员所学的专业中不难发现,学思政和心理专业的相对较少,他们大多是文科或者理科、工科出身,在开展工作中由于其专业限制和年轻化等原因,经验尚浅,专业化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学生社团活动多姿多彩,发展迅速

在学生的大学生活中,课外活动是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载体。大学生除了上课期间学习专业课知识以外,参与课下的实践活动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一个重要成果就是社团的发展,借助社团活动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特长发挥等,职业学院有起点机械研究社等15个“五星级社团”,启光摄影社等23个“四星级社团”,春晖书画社等31个“三星级社团”,舞线CAD研究社等57个“二星级社团”。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特长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更通过社团活动提高了学生应用专业的实践能力。

三、任课教师及其他部门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相对较少

相对辅导员这个专业队伍,专业任课教师及其他部门的教师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中相对较少,这个跟学校的管理体制有关,虽然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但任课老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讲授,其他部门老师也有自己的职能任务,他们在育人方面也会积极努力,但相对来说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精力投入还是有所欠缺。所以在育人方面,各个老师都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上来参与学生管理,这样就能全方位、立体化实现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发展。

四、职业学院学生6S管理取得良好效果

6S管理是5S的升级,6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6S和5S管理一样兴起于日本企业。职业学院为了加强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在学生管理上引入6S管理模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改变开始,对于宿舍和教室的整理、整顿和清扫、清洁,学生宿舍和教室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整理和要求,学生宿舍被褥叠法、日常用品摆放等达到整齐划一,学生教室干净整齐,另外对于学生自身卫生也做出要求,这样不但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益,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虽然一开始大多数学生排斥反应比较强烈,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生自身也感觉到了变化,像宿舍的整体环境变得更加干净,教室也井井有条。学生一般通过3个月左右的努力就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学生按时起床,整理宿舍,按时上课。学生宿舍和教室的卫生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还有对于学生安全方面也采取一系列方法、措施,像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消防演练、地震逃生等各种演练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身防御能力,让学生在演练过程中来体验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借助活动为媒体,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职业学院“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五、高度重视对辅导员队伍的提升

职业学院一直把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重要的内容来抓,首先体现在对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提升方面。职业学院定期组织辅导员老师参加省高校工委组织的辅导员培训,通过各种活动来提升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像组织的辅导员网络思政平台大赛、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大赛、辅导员情境谈心谈话比赛等,通过各种比赛活动来激励辅导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和创新。学院定期组织专家论坛,专业讲座以及跟其他高校的讨论交流等活动来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另外,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参与科研活动,请专家来给辅导员做科研指导,学校拿出一定经费支持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课题研究。倡导和鼓励辅导员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转化为具体的课题进行研究,辅导员在课题研究中能根据职业学院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攻关,为学生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加快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快速发展和有效提高。

六、学生实习期间管理难度较大

生理学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数学也是一种语言,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也需要数学阅读,然而目前小学数学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作为主要的指导策略,提出了若干可资借鉴的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并就数学阅读的意义及更进一步的指导策略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阅读自学及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专家指出:“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扩大学生数学知识面,快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数学分析、推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前苏联著名家苏霍姆林斯基高度评价阅读的作用,他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特地指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转变“学困生”费佳,亲自把民间搜集来的200个数学问题编成故事的形式让费佳阅读,又搜集了100本书和小册子,供费佳从三年级到七年级阅读,后来又为他配备了一套书约200本。费佳终于从一个数学学习障碍极大的人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然而,反思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数学阅读情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人们常常片面地认为阅读只与文科有关,与数学学习关系不大,很少想到数学也是一种语言,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也需要阅读。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书籍的能力和习惯,似乎研读数学教材是老师的事,自己只要听懂课,会解题就行了。学生学习数学时,仅仅注意算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了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对数学文化的感受。数学课本通常仅当习题集用,偶尔老师布置了“看书”的作业,学生也往往只是浮光掠影,草草了事,读不准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

二、数学阅读的策略与方法

1.策略:培养孩子的数学阅读兴趣

(1)提供材料,让学生体验数学阅读的愉悦。

日常学习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便是教科书,这虽然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但学生一般不会特别感兴趣。课外读物就不同了,学生都比较感兴趣,我利用虚拟班级这一阵地为孩子设立了“今日要闻”这一栏目,每天上传阅读材料,内容包括与当日学习内容相关的简单的数学史料。如《阿拉伯数字的来历》、《+、-、×、÷等符号的产生》、《最早的尺子》等;时而穿插名题欣赏、数学趣题、数学故事,数学童话,甚至数学幽默笑话;另外也向学生介绍数学课外读物,如:《马小跳玩数学》、《我的第一本数学书》、《365趣味数学》、《数学学习童话》、《数学游戏》等等,每日进行10分钟数学阅读,并在第二天进行课前三分钟交流,问题如:昨天你读了什么数学故事,故事中的哪部分让你印象特别深刻?虽然讲的不一定都很深刻,可学生们却都很开心。

在这次学校数学节关于数学阅读的调查中,我任教的班级的42位孩子,觉得自己在数学阅读中“收获很大”的有35位;“很喜欢”数学阅读的有39位孩子。

(2)巧设悬念,让学生感受数学阅读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中要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数学史料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内容介绍相关数学史料,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部分,我介绍了与天气预测和保险业有关的资料,使学生了解概率问题的现实来源和历史上的统计工作,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的现实背景。又如田忌赛马就是数学对策问题在生活中的一次具体运用,适时介绍古代军事家灵活运用对策,运筹帏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雄才大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再如在数数教学时介绍数的原始表示法(结绳记数与刻痕记数),使学生体会数起源于“数”(shǔ);在《图形的认识》教学中通过原始社会石器与陶器的几何形状和图案介绍,了解原始人对简单形状与图案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图形。

2)在数学思维拓展中引入数学故事

小学生对侦探故事总是特别感兴趣,于是在选修课数学思维班里,我也同样尝试利用数学故事导入每一专题的学习。如在学习《书本的页码》这一专题内容时,就从李毓佩的《爱克斯探长》中的一个侦探故事引入,让学生发现黑猫警长就是利用书本的页码知识轻松断案的。新鲜,又具挑战性的故事紧紧地把学生吸引住了,地导出这一讲的内容,每当这时学生总是“老师再来一个、再来一个”。这时我则说:“如果想知道更多侦探故事,请看《爱克斯探长》。”之后的一段时间,我班孩子形成了一股李毓佩热,李毓佩其他数学科普类系列书籍也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在学习新知之前进行相关知识背景介绍,或以故事或连环画的形式引入,学生对这种数学阅读非常感兴趣。

(3)课外讲座,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

让孩子了解数学文化历史,明白数学是怎么来的,让孩子对数学感到亲切有趣,如我在学校第三届数学节关于数学阅读与欣赏的讲座中讲述《数学的童年》,有一位二年级的小朋友听后对她的老师说:老师,我听了这个讲座对古代数学史都很喜欢了,古代数学真有意思。”能在孩子心中播下这样的种子,这正是进行这场讲座的初衷。

激发兴趣和深厚思想的课外阅读,数学史、数学故事、数学名题,都是滋养学生数学学科涵养的丰富素材,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激起对数学内部的热情,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2.方法: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

数学阅读有其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古人推崇“好读书,不求甚解”,但作为数学的阅读则应该是不理解不罢休。因此,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形成良好数学阅读习惯的保证。

(1)掌握提高解读文本能力的方法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学习的载体与最主要依据,其语言简洁、抽象,思维严谨,内涵丰富,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去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形成自己的数学观念,掌握数学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因此,需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数学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