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

比赛教学法论文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1.1比赛教学法的概念

比赛教学法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在教师主导控制下的课堂教学中增加比赛这一环节,按照统一的比赛规则和一定的强度,使大学生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1.2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益处

1.2.1激发、巩固和提高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枯燥、乏味的基本技术练习,通过对抗、竞争和娱乐的比赛形式变得更加有趣味性,激发大学生对篮球课的兴趣,使大学生在篮球课中被动性学习变为主动性学习。使原本对篮球运动的大学生更加喜爱篮球课,使他们积极主动学习,产生良好的循环效应,使大学生对篮球课的兴趣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1.2.2提高和巩固大学生篮球技、战术水平

比赛教学法具有竞争性和娱乐性,符合大学生阶段的兴趣和认知的需要。大学生通过比赛练习的过程中,大脑皮质处在积极活跃的兴奋状态,有利于正确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使技术动作更加实用和符合实战。在战术的使用上,比赛教学法不仅锻炼大学生在比赛中的战术执行能力,更加锻炼了大学生在比赛环境中,对比赛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合理的选择战术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大学生在比赛环境中的随机应变、果断抉择的能力。使大学生的技、战术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1.2.3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篮球比赛教学中,大学生不仅仅只是身体运动,心理也随着比赛的变化而时刻变化。比赛时紧张的氛围,使大学生心理发生较大的变化,产生焦虑,并且还要求学生很好地完成技术动作,使大学生抗压能力提高。

1.2.4增进大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学生为了取得比赛胜利,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和同伴进行交流,尽可能地积极配合队友,使团队获得胜利。在每次战术配合成功的时候,会为自己的队友鼓掌、加油,无形中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为大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打下了基础和可能。

2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阶段是篮球新技术及单项技术和战术的学习、比赛。如:运球、传球和投篮,这些内容在学习和练习时,比较枯燥,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甚至引起大学生消极对待课堂的现象。在这些内容的教学和练习时,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配合比赛教学法,就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和具有竞争性,引起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更集中、长久,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篮球课的教学效果。第二阶段是篮球各个单项技术和战术的结合的学习、比赛。各个单项技术的结合,包括两两结合以及两个以上的的多项技术的结合;战术也是一样;也包括技术和战术的结合。这段教学比赛法和第一段的比赛教学法的要求一样,主要看学生谁学得快、学得好,谁进步的幅度大,谁学得苛苦;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技战术水平而比赛。第三阶段是真正比赛及竞技比赛。学生学习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掌握好的技术,而竞技比赛就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技术,是否能把学的技能运用到实践中。这段教学过程中,目的是通过比赛找出学生技术的不足,或者检验在比赛中技战术运用的是否恰当、合理。另外,在比赛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裁判的工作,使学生对裁判工作有所来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执裁能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目前,高等院校的篮球教学现状为:篮球课中大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对篮球运动感兴趣对篮球课不感兴趣;在比赛时技战术运用不佳、不理想;教学的场地、器材不足;多数高校采用教学方法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有益于激发、巩固和提高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使大学生提高、巩固篮球技、战术水平;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分可以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篮球新技术及单项技术和技战术的学习;第二阶段是篮球各个单项技术和战术的结合的学习;第三阶段是真正比赛及竞技比赛。传统教学法基础上,安排一定量的比赛教学法能提高篮球教学效果。

3.2建议

3.2.1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

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潜能的开发者,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要建立其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知识和方法,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和创新。

3.2.2教学比赛中注意安全,避免学生受伤或者引起矛盾冲突

第三段的比赛比较激烈,对抗性较大,学生很容易受伤或者引起矛盾冲突,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要有所要求,避免出现伤害事故和其它不良现象的出现。

3.2.3制订比赛规则和奖惩方法

前两段中的比赛要注重比赛的趣味性,而第三段是按比赛规则要求学生。有比赛就会有输赢,就会有奖罚。但是奖罚不是目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所以,奖罚方式要以激励学生前提。

3.2.4教师要发挥榜样的作用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在教学比赛中,教师是参与者,比赛时做的动作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另外,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使学生战胜困难,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战术。

3.2.5比赛、教学在课堂上的比重

教学过程中基本技、战术与比赛采用交叉安排的方法,技术课主要以学生的练习为主,比赛也是学生练习的方式之一。所以,教学应该占课堂的30%左右,而教学比赛,约占课堂的60%~70%为宜。

3.2.6比赛后的总结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根据“领会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对教学与比赛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讨论了如何教学比赛来提高篮球辅修课教学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教学比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练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方向的主流,为推动和适应民族地区素质教育顺利进行,改革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本文讨论了如何利用教学比赛来提高篮球辅修课教学质量。 

一、“领会教学法”教学的核心内容 

 “领会教学法”的主要思路就是通过比赛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基本技术、战术、规则和裁判法。通过领会教学,以“比赛”过渡到“技巧演示”阶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效果。 

二、教学比赛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教学比赛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效果影响非常大,学生对教学比赛有极大的热情,利用好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对搞好教学工作非常有利。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90%的学生认为,教学比赛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利用这种积极性,强调比赛必须要有基本技术,战术作保证,并且要掌握基本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比赛能促进学生学习基本技术。参加比赛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一次成功的助攻、快攻、三分远投和运球过人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体验,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会比赛的乐趣,就会不自觉地进行基本技术的练习,并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术。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84·3%的学生认为教学比赛能促进他们学习基本技术,这是教师进行基本技术教学的最好时机。 

(三)教学比赛能促进学生学习和理解基本的战术配合。参加比赛除了掌握基本的技术以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战术配合,学生通过配合完成一次攻防战术并获得成功,这其中的乐趣是仅靠个人能力获得局部成功无法比拟的。通过集体配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得教学比赛充满了乐趣。.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85·7%的学生认为,比赛有助于他们对战术配合的理解和掌握,有些战术练习的跑位、传球是基本固定的,只有在比赛中才能深刻体会掌握跑位、传球时机的重要性,才懂得如何去运用所学的战术进行配合,什么时候起动、什么时候运球、什么时候传球及如何跑位等是进行成功战术配合的核心,仅依靠练习是不够的,必须在比赛中去实践、去领会、去掌握。 

(四)教学比赛能使学生基本掌握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本文研究对象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打过篮球,更不用说参加篮球比赛,他们对规则和裁判法了解的并不多。实践已经证明,8学时的理论讲授和对规则条文的死记硬背是无法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只有通过比赛和裁判实习,结合理论讲解和课堂讨论,才能使学生基本掌握篮球竞赛的一般规则和裁判方法。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90%的学生认为,教学比赛能使他们基本掌握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三、教学比赛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篮球教学比赛只是一种手段,主要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并渴望掌握基本的技术、战术、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这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有责任在此基础上努力钻研业务,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比赛分析能帮助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教学比赛既然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就有必要对教学比赛进行认真观察和分析。通过对篮球教学比赛的进攻、防守和攻守转换这三种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来确定下次课的教学方案,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比赛分析必须围绕教学进行。 

(二)教学比赛指导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对教学比赛进行指导,不论是战术还是技术,必须在比赛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和指导所学的技、战术内容,必须想办法贯彻到教学比赛中去。否则,就失去了教学比赛的意义。 

(三)教学比赛能促使学生进行课外练习和提高教学质量。体育辅修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技、战术,了解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还必须掌握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篮球教学。因此,使学生掌握教学方法和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仅仅依靠有限的课时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学生也无法在一、二次教学课中掌握基本的技术和战术,必须进行课外练习。在教学课中,教师不但要会讲解、示范,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为什么这样学,使之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91·4%的同学认为教学比赛能促使他们去进行课外练习,利用学生对教学比赛的积极性,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练习,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练习作业,使学生尽快掌握大纲中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相当大的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1)教学比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基本掌握脚步移动,双手胸前传球、罚球、传接球技术、运球技术、跳投技术、行进间不同方法的投篮技术,掌握和理解两三人之间的局部战术配合及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教学比赛能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有目的地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练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二)建议。在篮球辅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技术动作原理和战术配合要求并进行适当的练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通过比赛来领会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裘文.园艺植物组织培养[m].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2] 冯天哲,余舒.养花解疑1000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 孙可群,张应麟,龙雅宜,等.花卉及观赏树木栽培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根据“领会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对教学与比赛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讨论了如何教学比赛来提高篮球辅修课教学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教学比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练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方向的主流,为推动和适应民族地区素质教育顺利进行,改革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本文讨论了如何利用教学比赛来提高篮球辅修课教学质量。

一、“领会教学法”教学的核心内容

“领会教学法”的主要思路就是通过比赛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基本技术、战术、规则和裁判法。通过领会教学,以“比赛”过渡到“技巧演示”阶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效果。

二、教学比赛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教学比赛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效果影响非常大,学生对教学比赛有极大的热情,利用好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对搞好教学工作非常有利。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90%的学生认为,教学比赛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利用这种积极性,强调比赛必须要有基本技术,战术作保证,并且要掌握基本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比赛能促进学生学习基本技术。参加比赛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一次成功的助攻、快攻、三分远投和运球过人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体验,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会比赛的乐趣,就会不自觉地进行基本技术的练习,并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术。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84·3%的学生认为教学比赛能促进他们学习基本技术,这是教师进行基本技术教学的最好时机。

(三)教学比赛能促进学生学习和理解基本的战术配合。参加比赛除了掌握基本的技术以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战术配合,学生通过配合完成一次攻防战术并获得成功,这其中的乐趣是仅靠个人能力获得局部成功无法比拟的。通过集体配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得教学比赛充满了乐趣。.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85·7%的学生认为,比赛有助于他们对战术配合的理解和掌握,有些战术练习的跑位、传球是基本固定的,只有在比赛中才能深刻体会掌握跑位、传球时机的重要性,才懂得如何去运用所学的战术进行配合,什么时候起动、什么时候运球、什么时候传球及如何跑位等是进行成功战术配合的核心,仅依靠练习是不够的,必须在比赛中去实践、去领会、去掌握。

(四)教学比赛能使学生基本掌握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本文研究对象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打过篮球,更不用说参加篮球比赛,他们对规则和裁判法了解的并不多。实践已经证明,8学时的理论讲授和对规则条文的死记硬背是无法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只有通过比赛和裁判实习,结合理论讲解和课堂讨论,才能使学生基本掌握篮球竞赛的一般规则和裁判方法。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90%的学生认为,教学比赛能使他们基本掌握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三、教学比赛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篮球教学比赛只是一种手段,主要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并渴望掌握基本的技术、战术、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这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有责任在此基础上努力钻研业务,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比赛分析能帮助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教学比赛既然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就有必要对教学比赛进行认真观察和分析。通过对篮球教学比赛的进攻、防守和攻守转换这三种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来确定下次课的教学方案,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比赛分析必须围绕教学进行。

(二)教学比赛指导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对教学比赛进行指导,不论是战术还是技术,必须在比赛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和指导所学的技、战术内容,必须想办法贯彻到教学比赛中去。否则,就失去了教学比赛的意义。

(三)教学比赛能促使学生进行课外练习和提高教学质量。体育辅修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技、战术,了解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还必须掌握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篮球教学。因此,使学生掌握教学方法和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仅仅依靠有限的课时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学生也无法在一、二次教学课中掌握基本的技术和战术,必须进行课外练习。在教学课中,教师不但要会讲解、示范,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为什么这样学,使之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91·4%的同学认为教学比赛能促使他们去进行课外练习,利用学生对教学比赛的积极性,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练习,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练习作业,使学生尽快掌握大纲中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相当大的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1)教学比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基本掌握脚步移动,双手胸前传球、罚球、传接球技术、运球技术、跳投技术、行进间不同方法的投篮技术,掌握和理解两三人之间的局部战术配合及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教学比赛能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有目的地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练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二)建议。在篮球辅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技术动作原理和战术配合要求并进行适当的练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通过比赛来领会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裘文.园艺植物组织培养[m].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2] 冯天哲,余舒.养花解疑1000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 孙可群,张应麟,龙雅宜,等.花卉及观赏树木栽培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变换比赛教学法;普通高校;羽毛球;课外俱乐部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2-0082-04

1研究目的

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1]。为贯彻《指导纲要》的思想,我省高校都纷纷建立了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在实践当中也是被证明了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但从课外俱乐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实施来看仍有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导致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作用很难充分发挥[2]。

因此,文章试图通过对变换比赛教学法在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羽毛球课外俱乐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实验研究,找出适应课外俱乐部教学特点的教学手段,借以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兴趣,从而进一步增强羽毛球运动在黑龙江省高校学生中的普及与发展,使羽毛球运动成为大学生终身体育健身的项目之一。同时,也为普通高校羽毛球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哈尔滨学院2010级羽毛球课外俱乐部两个班,共62个男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30人、对照组32人)。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掌握现阶段国内体育教学课外俱乐部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的改革措施,总结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2.2.2实验法实验前对62名学生进行技术测试,获得前测成绩。教学过程中,两个班由同一名教师任课,进行为期4个月的教学,对照组按照常规教学大纲进行传统教学,实验组使用变换比赛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实验过程中不告知学生正在进行实验,减少外界影响因素,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按照相同的测试标准进行测试,取得实验数据。

2.2.3问卷调查法课程结束后向实验组学生发放课程评价问卷,获取学生对变换比赛教学法的观点。

2.2.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1.0软件对获取的实验数据和调查问卷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等统计整理,以便分析和讨论。

3相关概念的界定

比赛教学法:指在训练条件下,根据教学的规律或原理、专项比赛的基本规则或部分规则,进行专项练习的训练方法[3]。

变换比赛教学法:指变换比赛内容、比赛形式、比赛条件,以提高学生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教学方法。

4变换比赛教学法的教学流程

课程初期在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按照传统教学法组织教学,即采用教师口头讲授与动作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讲解羽毛球教学的5项技术:正手发后场高远球、后场正手高远球、正手挑后场高远球、杀球和吊球。于此同时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大致掌握学生的技术掌握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而为后续变换比赛教学法的运用打下基础[4]。

随着教学进度的展开,在由浅入深的系统学习两项主要技术之后即可使用变换比赛教学法组织教学。具体操作过程如下(以学习后场正手高远球和正手挑后场高远球后为例):

(1)将学生两人一组分为若干组,每组同时进行后场正手高远球比赛,要求比赛过程中双方始终使用后场正手高远球技术,决出胜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胜出分数(如5分或7分获胜)。

(2)当第一轮比赛结束后,各组的胜者再两两配对,组成B组,进行正手挑后场高远球比赛,要求比赛过程中双方交替使用后场正手高远球和正手挑后场高远球技术,进行第二轮比赛,决出胜负。

(3)第一轮后场正手高远球比赛各组的负者同时也两两配对,组成A组,依然进行后场正手高远球比赛,进行第二轮比赛,决出胜负。

(4)第二轮比赛结束后,B组的胜者留在B组,负者进入A组,而A组的胜者进入B组,负者留在A组。两组人数保持动态平衡,按照各组的要求继续进行第三轮以及之后的比赛[5]。

随着学习的技术增加,可以相应的添加C组、D组,各组组织和升降模式与上述例子基本相同,可根据不同的技术要求略作调整。教师在学生比赛的过程中进行个别技术指导,在发现较多共性问题时,可要求全体学生暂停比赛进行统一讲解。

当学生的技术进一步提高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可逐步取消如后场正手高远球等较容易掌握的技术环节比赛的分组,随之组织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无限制的单打或双打比赛。

课程评价方法参照哈尔滨学院羽毛球课外俱乐部教学大纲。

5实验结果与分析

5.1“变换比赛教学法”对羽毛球基本技术掌握情况的影响

通过比较实验前后两组的技术评定情况(每项技术评定成绩按百分制计算,见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技术评定成绩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组具有同质性;试验后实验组技术评定成绩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5项技术成绩均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变换比赛教学法”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另外通过比较实验前、后的技术评定成绩(见表2),不难看出学生的技术水平都显著提高了,说明“变换比赛教学法”对提高羽毛球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变换比赛教学法”具有娱乐性、新颖性和不断变换性的特点,能使学生大脑皮质处于适宜的良性兴奋状态,大脑经常变化因此有助于提高各项技术及纠正错误,能更好地形成动作定型,提高技术水平[6]。技术难度及比赛内容的变化,能改变刺激神经元的频率,使传入冲动刺激不断得到强化,保证了新技术的掌握和旧技术的巩固,从而提高了练习的效果。对教学比赛教师必须进行指导,不论是战术,还是技术,要有针对性,想办法让学生将所学的战术内容贯彻到教学比赛中,否则,就失去了教学比赛的意义。羽毛球课外俱乐部教学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技战术,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教学比赛充分地享受羽毛球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其终身从事羽毛球运动的意识。

5.2“变换比赛教学法”对学生课堂满意度的影响

表3中F值反映了学生对某一评价指标所得分值的比率,且包含了指标等级的不同权重,因而比普通百分率统计更为精确。F>0.5表示有显著意义。从调查来看,“变换比赛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缩短掌握技、战术时间,营造课堂气氛及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进行变换比赛教学更能使学生得到满足感。一次成功的击球、吊球或扣杀都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在这种彼此互相合作的状态下进行教学,会使学生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主动去实践,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以及掌握程度来确定运用何种比赛法的时机。因为学生技术水平在处于低级阶段时,如果安排正规比赛会显得杂乱无章,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学生羽毛球运动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而不断正规其比赛规则,这样既可满足学生参与比赛的愿望,又融理论教学于比赛实践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比赛中试行简易规则,能有效地将竞技、娱乐与健身融为一体,达到健身的目的,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羽毛球兴趣和激发其参与意识。

5.3“变换比赛教学法”对学生心理健康变化幅度的影响

一些专家学者早就提出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满足个体某些社交的需要,有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7]。运用“变换比赛教学法”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特别是在广交朋友、交流信息,克服孤独感,增强合作意识,通过关心他人、帮助同伴而获得价值感等方面,促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同时还能有助于克服自卑心理,当你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一项活动后,你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随着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豁达的胸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5.4“变换比赛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羽毛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研究对象绝大部分以前没有进行过正式的隔网对抗式的羽毛球练习,更不用说参加羽毛球比赛了,学生对规则和裁判法的了解处在较低的水平。实践表明,传统教学法的理论讲授和对规则条文的死记硬背是不合时宜的,无法使学生快速、充分的掌握和理解羽毛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只有通过理论讲解和讨论与比赛、裁判实习相结合才有利于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羽毛球竞赛的一般规则和裁判法。实验结果表明,有92%的学生认为通过“变化比赛教学法”使他们基本掌握了羽毛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1)“变换比赛教学法”运用正规比赛、单一技术比赛,并且不断变换内容,有助于学生快速提高技术水平,加快学生战术意识形成。

(2)“变换比赛教学法”形式新颖,又充分尊重了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有助于保持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内部动机,培养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3)“变换比赛教学法”在更大程度上减少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的干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作为引导者,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变换比赛教学法”能促进学生开拓思维,在比赛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之间交流,分享所学知识和技能,互相帮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变换比赛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以其娱乐性、竞争性及人际关系和谐性促进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6.2建议

(1)运用“变换比赛教学法”授课的教师应提高羽毛球实战能力,这样有助于在比赛的条件下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

(2)运用“变换比赛教学法”应注意技术稍差学生的表现,不能挫伤其自信心,必要时使用适当手段提高学生自信心。

(3)课外教学俱乐部是课内教学的一种延伸,是课内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将课内课外教学等同化,应该丰富课外教学内容、创新课外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王勇,张文普.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13.

[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75.

[4]陈昱.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网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67-69.

[5]王军朝.单项技术比赛教学法在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州体育,2010(2):33.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 基本功 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1-0110-031 前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加强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发展和壮大体育教师队伍,提升体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竞争力,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是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全同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保障[1]。山东省教育厅为了检查全省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打造高质量体育师资队伍而设置两年一届的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思路和学生培养具有导向作用。但是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举办基本功大赛才能符合当前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要,值得我们思考。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查阅同内有关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期刊论文及相关报告,对大赛的组织形式、内容设置、评价方法等相关内容进行整理,为研究提供统计数据。2.2.2访谈法对参加山东省第五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各高校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访谈。2.2.3数理统计法对山东省举行的前五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进行数据统汁整理。3 研究结果与分析3.1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成绩分析

分析前四届基本功大赛结果可以发现(见表1),团体总分前几名与后几名的成绩相差近一半,表明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成绩较为突出的高校以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为首,在基本功大赛中牢牢占据着前五名的位置,而成绩较为落后的高校有枣庄学院、德州学院、青岛大学等高校需有待加强对该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一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水平的高低与其在招生批次、在校人数、办学历史、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经费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2]。我们通过对各校师资力量和大赛成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成绩较为突出的高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而枣庄学院、德州学院、青岛大学等成绩较为落后的高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由此可见,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的比赛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3 2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主要问题分析3.2.1各参赛高校备战时间过长,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办学水平2011年6月在鲁东大学举行了山东省第四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共有14支参赛队伍,每支队伍有20名参赛队员(其中男生13人,女生7人)。参赛队员由主办单位于赛前两个月从各校三、四年级学生的录取名册中随机抽取50人(其中三年级35人,四年级15人),由参赛单位从中选取25人进行注册,并在赛前最终确定20人报名参加比赛。参赛队员从三、四年级抽取是合理的,因为三、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主干课程的学习,各项运动技能也已基本掌握。由随机抽取的人数为50人到自主确定20人参赛,基本上可以反映该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参赛只有20人,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被选中抽取的50人都会参加集训,参赛单位最终报名后,参赛的20人还要经过短期的集训,因此,这些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都有明显提高,而没有参加集训的学生与之产生了较大差距,不能直接反映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的真实现状和整体水平,也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提高了少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有悖于组织者举办比赛的初衷。3.2.2比赛内容与形式有欠缺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比赛内容包括两大类,一是基本理论知识类,二是运动技术技能类。其中基本理论知识类是以教育部2004年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定的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内容,外加大学英语。运动技术技能类比赛基本上涵盖了田径、体操、武术、球类等运动项目,其中第一届、第三届基本功大赛还设置了攀岩和观看录像分析技术动作等项目,较为新颖。总体上,五届比赛的内容与形式较为全面、灵活,基本上包含了一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该专业上所学的项目。 举办基本功大赛,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基本功大赛设置的内容,应该正确反映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体育教师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其中体育教学组织、说课、撰写教案和为学生制作运动处方等基本技能也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但是山东省举办的五届基本功大赛中并未涉及有关体育教学能力类的比赛内容。3.2.3大赛评价体系不科学性

比赛内容一旦确定,评价体系构建是否科学就显得十分重要。综观五届基本功大赛评价体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山东省第四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为例,比赛规程规定:各队团体名次是以两大类知识体系成绩之和来确定。其中基本理论知识类(英语40分,其余科目20分,共计200分)采用闭卷方式,全体队员都参加,以全队得分之和排定各队名次。理论知识笔试名次排定后,获得第一到第N名的队,分别以200、184、176、168计分。运动技术技能类各单项的计分标准不同(武术、游泳各50分,其余项目100分,共计600分),例如田径(100分)中项目设有跳远(30分)、铅球(30分)、4×400接力(40分),排球(100分)中场地6人排球赛(68分)和传垫球计时赛(32分)等。

由此可见基本功大赛如同翻版的山东省大学生运动会,各参赛代表团为了争夺比赛的名次,都必将全力以赴,虽然通过两个月的备战提高了参赛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但这仅仅是“短期效应”,无疑与山东省教育厅举办此项大赛的目的和指导思想相背离。举办基本功大赛是为了检查全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由大赛举办的初衷可以看出,大赛的出发点是教学比赛,而非竞技比赛。同时由于各校的生源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基础等都有差别,大赛只由运动成绩来体现各校的教学质量是远远不够的。山东省第四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基本理论知识类(200分)与运动技术技能类(600分)的分值比例为1:3,由此可见,此届基本功大赛重视学生自身的运动技术技能而轻视基本理论知识,这种导向作用容易使教师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化产生重“技”轻“文”的倾向,而学生也易简单地将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理解为“技能的传授”。殊不知,体育教学依旧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失去了教学中的教育成份,体育教育的内涵无形之中就遭到篡改,教育的内容也就大大地缩减[3]。这样,基本功大赛所导致的学生学习方向自然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相去甚远。3.2.4大赛没有对参赛队员的参赛项目数量进行限定综合五届基本功大赛来看,除了基本理论知识和广播操需要全体队员参赛之外,其余各运动项目都少于20人参赛。[4]由于竞赛规程并未对参赛队员的参赛项目数量加以限定,义由于参赛队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基础的差异,因此有的队员可能只擅长一项比赛而有的队员可能擅长所有比赛项目,从而出现了在比赛项目报名中有的学生只参加2-3项比赛,而有的同学却要参加7-8项比赛的现象,既不能合理体现参赛队伍中参赛队员的平均水平,对各校教学质量的评定也容易产生了一种假象。4 结论与建议4.1结论通过举办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届基本功大赛,能较准确地反映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同时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5]但从举办大赛的初衷来看,基本功大赛是一场教学比赛并非竞技比赛,要使基本功大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和促进效果,就必须对大赛的内容设置、比赛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改进、创新与完善,从而打造一个全新的、具有特色的教学比赛并形成传统。[6]4.2建议

(1)缩短比赛准备时问。主办单位应由赛前两至三个月随机抽取参赛队员改为赛前一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问内抽取,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比赛备战时问过长的现象,从而更真实的反映山东省各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现状和实际情况。

(2)增加基本教学能力类比赛内容并且加大基本理论知识类比赛分值比例。借鉴刚刚举办过的江苏省第一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比赛内容设置,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00分)、基本教学能力(100分)和运动技能类(240分)。其中基本教学能力比赛包括说课、上体育课、粉笔字、撰写教案等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技能。三大类内容设置的总分比例约为2:1:2。[7]相对而言,这些比赛内容设置能更合理有效地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适当增加比赛项目的技术评价。例如在田径跳远和铅球比赛中,最终成绩由动作完成质量与所达到的远度共同来决定;6人排球比赛中应增加技战术配合的评分与传、垫、扣基本动作完成质量的评分等。以此类推,在其他比赛项目也适当增加合理的技术评分。(4)明确规定每名参赛队员的参赛项目。例如,除参加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教学能力等必赛项目以外,可以将运动技术技能项目设计和整合成类似于田径全能运动的项目组,,由学生随机抽签确定比赛的项目组;或明确规定,每名参赛队员至少参加5项或6项比赛。参考文献:[1]程序,叶涛.2009年全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综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4):101-108.[2]张荃.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看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4):130-143.[3]秦长辉.关于《体育与健康》教育背景下的体育师资教学理念的更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65-67.[4]刘智丽,张蕊.历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的对比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6):85-87.[5]钱铭佳,杨静珍,李伟民,等.对培养未来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体育师资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70-72.[6]李静山,刘智丽,吴向明.对2002年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9):83-85.[7]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阿2003(6).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Sports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足球选项课;教学比赛;教学质量

体育课作为一门必修课,每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了篮、排、足球、武术、健美操等选项课,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课,并且不受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限定,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足球运动是世界第一运动。它是一项技术、战术结构精细复杂,活动环境变幻莫测,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因而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因此,研究探讨体育课中足球运动项目的教法思路,对提高体育课的趣味性和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求知欲等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本文研究对象为贵州财经学院2006级足球选项课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把一堂足球课分为教学和比赛两大部分,教学时间50 min ,比赛时间40 min。安排学生进行裁判工作,教师对比赛进行分析并做相关记录,根据具体情况,布置课外练习作业。

(二)本文问卷调查对象为商务分院和信息分院4个班共129名学生

发放问卷129份,回收129 份,剔除无效问卷7 份,有效问卷共122份,问卷有效率为94. 6 %。利用数理统计法,对所有数据进行了常规统计处理。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颠球、定位球踢远和运球绕杆射门进行了达标测试和技术评定。

二、分析与讨论

(一)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式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事前设计好学习内容和演示过程,教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模仿练习,作出教师所期望的正确动作。在足球课教学过程仍然是以技巧教学为主, 首先是教师重视学生的基本技术的练习,绝大多数教师善于分步骤分单元把单个的技术教给学生,让学生刻苦练习,认真模仿,教师不遗余力地指导。这种注入式的直接教学,因为长期重复一种相同项目的练习,由于单调导致了一些学生失去了兴趣,甚至即使掌握了技术的学生也无法领会球类运动的真谛,这也让一些老师感到茫然。

(二)“领会教学法”模式

1、教学比赛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备条件之一。学生对教学比赛有极大的热情, 通过教学比赛,使每个学生无论能力大小,水平高低,都有机会在比赛中展示个性,表现自我,并深刻感受到比赛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感。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92 %的学生认为教学比赛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比赛能促进学生学习基本技术。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把提高足球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学生足球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努力创造趣味性和竞赛性较强的教学氛围。一次成功的传接球、运球过人和射门得分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体验,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会比赛的乐趣,就会不自觉地进行基本技术的练习,并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术。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83 %的学生认为教学比赛能促进掌握基本技术。

3、教学比赛能使学生基本掌握足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足球比赛有一定的竞赛规则,本文研究对象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踢过足球,更不用说参加足球比赛了,他们对规则和裁判法了解得并不多。实践已经证明,4个学时的理论讲授和对规则条文的死记硬背是无法使学生掌握和理解足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只有通过比赛和裁判实践,结合理论讲解和课堂讨论,才能使学生基本掌握足球竞赛的一般规则和裁判方法。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90%的学生认为,教学比赛能使他们基本掌握足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并且部分基础好,对裁判有兴趣的同学,周末能够胜任学校业余足球比赛的裁判工作。

4、教学比赛能促使学生进行课外练习。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战术,了解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学会一项运动技术,更重要的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引导学生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生活。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80 %的同学认为教学比赛能促使他们去进行课外练习。教师必须利用好学生进行课外练习的愿望,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练习作业,使学生尽快掌握大纲中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利用学生对教学比赛的热情和积极性,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练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相当大的作用。

5、教学比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本文根据制定的大纲要求和教学计划,对颠球、定位球踢远和运球绕杆射门进行了达标测试和技术评定,并与常规方法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以检查教学比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通过教学比赛也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比赛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而能促进教学工作,教学比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良好的影响。在当年举行的“迎新杯”足球赛中,两个分院代表队分获得了冠军和第三名,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教学比赛对学生掌握基本技术,进行课外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三、小结

(一)教学比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掌握基本技、战术和足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师范生;技能竞赛;专业实践;综合素质;提升

专业技能竞赛是当今许多大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之一,师范生专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从教素质。如何将它与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师范生的专业技能竞赛开展得更有成效,从而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师范生基本功的不足与专业技能竞赛的内容

师范院校的学生将来毕业后大多数要从事教师职业,从目前在校的一些师范生来看,他们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仅如此,他们作为一个准教师,许多人做教师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范专业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1)口头表达能力差,普通话很不标准;(2)书法水平差,不论是粉笔字、钢笔字还是毛笔字,都离一个教师的要求相差太远,板书没有章法;(3)尽管会制作一些简单的多媒体课件,但课件与教学切合得不够紧,有的课件内容与教学无多大关系;(4)说课和模拟讲课容易紧张怯场,其心理素质和对课堂教学的掌控有待提高。

当前的师范院校学生之所以在教师基本技能方面存在这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这方面的实习实训与实践锻炼。目前,许多学校对实训教学重视不够,给学生提供锻炼各种师范生技能的机会很有限。各种技能竞赛本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受经费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技能竞赛活动开展得太少。有的学校甚至对学生实习也不重视,放任学生“自主”实习,有的不到教育岗位实习。

全国许多省份开展了师范生技能竞赛。一些设有师范专业的职业院校,也纷纷参加这类比赛。如在2010年举办的浙江省第四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获得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和3个优胜奖[1]。有的省份(如湖北)在开展师范生职业技能竞赛时,高职高专单独设组,不分学科类别[2]。为了参加省里比赛,各个学校自己经常性地举行师范生技能比赛,而且将此作为一个传统项目保留下来,定期举行师范生技能竞赛。

江西省教育厅师范处2008年举办了江西省首届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基本功比赛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写字、二是演讲、三是课件制作。纵观其他省份的师范生技能竞赛,其内容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书写、普通话、课件制作和说课、讲课上。

二、专业技能竞赛对于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少实训机会,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对师范生来说,在正式上讲台之前锻炼一下从教的基本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一)书写比赛对提高板书水平的作用

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的书法水平不断下降。据调查,书法水平在师范生中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书法和板书普遍要好一些。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内部,书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有的从小练字书法较好,有的缺少练习书法较差。从整体来看,硬笔字明显又要比软笔字好,学生的毛笔字普遍较差。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现在对板书的重视程度很不够,许多刚毕业的师范生的板书非常差。一些学生到中小学教育实习,他们在板书时不但字很差,黑板上所写内容安排得也杂乱无章,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板书设计”。从这一点来看,举行板书比赛也是提高师范生从教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可惜现在这方面的比赛开展得不够广泛,作为师范生技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提高师范生书法水平的办法之一,是经常性地举行书法比赛。比赛可分为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具体一点说主要是“三字”即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通过经常性地举行书法比赛、板书比赛,可使广大的学生在书法上取得较大的进步。

(二)演讲、辩论比赛对表达能力等方面的促进

普通话过关是对一个教师的起码要求,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对此有明确规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普通话测试水平要达到二甲以上,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作为一个教师,除了普通话要标准,口头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因此不少师范院校在平时便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而通过技能竞赛的形式进行的,大多是演讲比赛或辩论赛。

演讲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江西省的师范生技能赛,其中就有演讲这一项,第一届比赛的演讲主题是“怎样当一个好老师”。在练习和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学生在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存在什么不足,可以通过有经验的老师加以

指导,以克服自身的不足。如演讲时的普通话是否标准、演讲时的语速、语调以及节奏的把握等等,都可以在指导老师的点拨之下得到校正。同时,演讲比赛还可以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因为演讲比赛通常要写演讲稿,为了演讲得更精彩往往还要反复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师范生的书面表达(写作)能力会相应得到提高。

除了演讲比赛,还可以举行辩论赛。围绕一个辩论主题,将参赛者分为正反两大阵营,然后进行辩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辩论赛。自从著名的“狮城舌战”后,这种方式大受人们欢迎。参与辩论的辩手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通过这种形式的比赛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课件制作对教材把握能力的检验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用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教师从预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智能水平与学习现状,依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以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的方式来调配课程资源,按教学环节与流程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以形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教学系统。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一位老师基本的教学技能。作为将来要走向教学岗位的学生,自然也应重视这项技能,在实训过程中熟练掌握它。常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有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和flash等等。这些制作工具,都可以在每门学科中运用的。每个软件都有优点与不足,其关键处在于体现学科教学特性与适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多媒体的运用恰当与否,是对课件制作者把握教材能力的一种检验。通过课件制作比赛,可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要通过课件制作比赛,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体,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第一要切合课文的题旨情境。例如,有人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七根火柴》时,在“欧化”(现代气息太浓)的金边相框中播放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在草地跋涉的场面,这是不妥当的;第二要准确地表现出课文或语句的意思来。例如,有一个《沁园春·长沙》的课件给“百舸争流,鱼翔浅底”制作了一幻灯片,画了几只帆船在航行,水中有几尾鱼不时跃出水面。这没有准确地表现出“鱼翔浅底”的意境来。“翔”是形容鱼在清澈的水里自由游动,绝不是跃出水面。这样的画面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对诗句的形象理解,反而会导致学生误解。

(四)说课、讲课对教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目前,许多省份办理教师资格证时,都有“说课”这一环节。而一些中小学招聘教师所进行的考试,也都要过“说课”这一关。2010年笔者曾担任过本校附中招聘语文教师的评委,当时就有“说课”这一关。从应聘者说课的情况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比起没有经验的硕士生来,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显然要强得多。由此可见,多“说(课)”、多“讲(课)”对师范生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说课”呢?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即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说课其实就是要谈谈你是怎么教的?为什么要这样教?通过说课,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情况。例如,说课人是否把握重点难点、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等等。

作为师范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说课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客串讲课在当今的教学中经常会被采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充当“教师”的角色,借以提高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但是,作为实训教学的一种手段,这种方法不可能在课堂中占太多的时间,因为这样做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通过讲课比赛来促进学生课后自练,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如西南大学的师范生技能竞赛,其中就有讲课比赛。

现在绝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建立了微格教室,创建微格教室是十分必要的。在微格教室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按自己的构想去进行讲课,然后再反笔观看自己讲课的录像,找到自己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许多学生到外面的学校实习,开始总是会胆怯,紧张时说话的节奏太快。在微格教室多训练几次,多参加有关说课、讲课的比赛,有利于提高他们教学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对专业技能竞赛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思考

首先,职业技能课的开设问题。过去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课,只开设《教材教法》方面的课程。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过去开设《中学语文教学法》,现在有的更名为《语文教育学》,实际上讲得大多是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抽象。为了弥补学生在从教实践方面的不足,我系曾开设了《普通话教程》、《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后来修改教学计划,又将上述两门课取消,新开设了《教师职业技能》课。《教师职业技能》课包括普通话、书法和课件制作等方面内容

,每周三节共54课时。毫无疑问,《教师职业技能》课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但课时是否太少,普通话、书法、课件制作各占18课时是否合理,还有应当放在第几个学期开更科学,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反映这门课的课时偏少,有必要将《普通话教程》和《演讲与口才》作为选修课加以恢复。

其次,竞赛内容的再拓展问题。就竞赛内容来说,还要体现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如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只进行书法、课件方面的训练是不够的,中文系毕业生将来当语文老师,要教学生作文,有的还要指导学校文学社,写作技能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写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所以我们每年都组织大学生参加江西省写作学会举办的“大学生写作比赛”。除了比赛内容的拓展,赛后的拓展也很重要。如课件比赛,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与交互性,要重视把课件建立在网络上。赛后可模仿网络聊天室进行设计,如利用网络聊天室的“大厅”和“独立窗口”进行研讨,发表意见。“大厅”供学生对共性问题进行讨论,“独立窗口”供学生讨论有关问题,学生在讨论时可以同时打开浏览窗口,调用网上资源供自己研究讨论用。或在课件中设置供网络笔谈的特殊交流版块,如供表达的写作板,供别人发表意见的意见板等。

再次,竞赛形式的多样化问题。现在的师范生技能比赛,大多围绕“三字一话”、课件制作和说课、讲课来进行,其基本内容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在竞赛形式上长期不加变化,会使学生感到缺乏新鲜感,兴趣会渐渐消失。特别是已经参加过这类比赛又拿过名次奖项的学生,兴趣会更差。因此,如何将竞赛形式变得丰富多样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成为摆在举办者面前的一大课题。如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从举办单纯的演讲比赛进到辩论赛、擂台赛,形式就更吸引人。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竞赛的兴趣,还可以在奖励机制上作点文章,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加大奖励。如西南大学举行的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四名学生可公派出国学习一学期。[3]这种奖励形式的比赛,其吸引力不言而喻。条件差一点的学校,可以考虑与重点中学或相关企业合办比赛。

最后,赛后的总结与反思问题。竞赛的目的在于提高水平,不是为竞赛而竞赛,因此必须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反思存在的不足。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比赛后他们总结了活动开展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对板书检测、普通话检测和从教综合检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得非常具体,并就这三方面提出了“今后在开展教育教学的相关建议”[4]。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和反思不足,专业技能竞赛必将在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师范学子省第四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传佳绩[eb/ol].jhc.cn/index.asp,2010-12-7.

[2]关于举办第一届湖北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的通知[z].湖北省教育厅鄂教高[2010]20号文件.

[3]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四名学生可公派出国学习一学期[eb/ol].news.swu.edu.cn/,2009-11-3.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基本功;大赛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4-0100-04

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体育教育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展现当代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精神风貌,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教学检查、评估于2003年始,前三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分别于1997年、2002年、2005年在上海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院校举行。2009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于5月23日至30日在武汉体育学院举办。全国共23所学校组队参加了本次大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 法通过查阅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相关文献,如其历史变迁、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专业课程设置等,对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和方法依据。

1.2.2 数据统计法 收集参加本次比赛的各参赛高校的相关材料,包括地域范围、学校类别以及本次所有参赛队伍的比赛总成绩和分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本届基本功大赛的特点

2.1.1 充分发挥竞赛杠杆作用,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高素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加强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发展和壮大体育教师队伍,提升体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竞争力,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是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保障,是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性因素。此次比赛的举办,正值“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大力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积极推进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关键年头”,大赛意义特殊。

此次比赛体现了基本功大赛的竞技多元化功能。通过竞赛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检验各学校教学、训练和科研水平;通过竞赛杠杆作用拓宽培养人才的途径,并从教学竞赛中发现、分析、总结和完善课程设置及竞技项目的组合创新,以满足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通过竞赛推动各高校的积极性,提高各高校知名度并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和学习。

2.1.2 把承担比赛作为学校一次对外交流,扩大影响的平台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统一、行动上一致,为搞好比赛夯实了基础。作为承办院校的武汉体育学院为比赛做了充分的准备。从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到大赛的举办,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武汉体育学院在教育部及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学科组的指导下做了大量的赛前筹备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发挥举校体制,形成全校一盘棋,从专业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志愿者、经费筹集、场馆器材和整个比赛安排等各方面为大赛提供服务,努力实现竞赛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2.1.3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科学设置竞技项目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普通高等院校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教练员和管理人员队伍,夯实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基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届基本功大赛的比赛项目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两大部分,其中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综合、外语和计算机操作三项内容;运动技能包括田径、体操、足球、武术等四项内容。基础理论知识类的比赛内容在保证一定深度的前提下,更加突出了掌握基础知识的全面性、广度性和操作性。运动技能类项目是在竞赛堆积确定的范围内,由秘书长会议抽签,确定了4×400m、跳远、跳马、单杠、足球、武术为比赛项目。

本届基本功大赛的比赛项目所涵盖的内容基本上较全面地反映出当代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符合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

2.1.4 竞赛组织形式体现公正、公平、公开 为了体现竞赛的规范性和合理性,组委会要求本次大赛不仅参赛的项目随机抽选,而且参加比赛的8名学生(6男,2女),也是由各参赛单位的代表随机抽签决定的。按照竞赛规程,第一次报名,由教育部确定参赛学校名单并通知参赛的省和学校,比赛前,在武汉体育学院召开的参赛队秘书会议上采取现场电脑随机抽签,确认参赛人员及姓名、性别、相片,确定比赛具体项目、参赛学生名单和预赛项目和分组,并在规定时间上报参赛学生的报名表、资格审查表等相关材料。比赛的透明度增强了,整个比赛得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情况下顺利进行,本次比赛没有发生参赛选手资格问题。

大赛裁判长或分项裁判长,统一由教育部指定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各专项负责人担任,裁判员由承办单位选拔报教育部审批后确定,承办单位为了高质量完成赛事任务,拟选一批德才兼备,具备国际级、部级等级的高层次教师承担临场执裁工作,从而保证各项目比赛组织、管理、临场等方面规范有序。

为保证素质教育的平衡发展,部分参赛项目,严格要求参赛的女生人数。同样,为了在比赛中体现体育教育必须注重基础性教育的原则,各参赛队全体队员必须加强广播体操比赛。

2.2 对本届基本功大赛成绩的分析

2.2.1 团体总分成绩剖析本届 基本功大赛团体总分成绩由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比赛两部分成绩组成。团体总分满分为450分,其中基础理论知识225分(50%),运动技能225分(50%)。根据参赛队两大类七个单项成绩的总和排定名次,其基础理论知识类、运动技能类总分,以及团体总分、总名次统计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参赛队团体总分的最高成绩为422.5分,而最低成绩仅为62分;基础理论知识类团体总分最高成绩为满分209分,最低成绩仅为23分;运动技能类团体总分最高成绩为213.5分,最低成绩为39分。这表明各参赛队之间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实力悬殊较大。而根据现场观察,同一参赛队队员之间差距也比较大。因此,学校间教育、教学经验的交流对于进一步促进全国体育教育教学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表3可以看出,2009年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团体总分体现着较为明显的地域特点。相比而言,东部

和中部地区的学校在基本功大赛的团体比赛中更为突出,其整体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其中,华北地区各高校的平均值比西北地区各高校的平均值要高出158分,差距较大。西部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2.2.2 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综合与运动技能成绩分析

2.2.2.1 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综合与运动技能成绩对比 通过表4可以得知,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综合和运动技能水平并没有得到均衡发展,部分学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综合和运动技能水平相差较大。但两部分的对比值与其总成绩的排名及其地区、学校类型并没有显著相关性。

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综合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均衡全面发展与各高校自身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相关,不同的学校在比赛中体现出了其自身优势所在。其中,总成绩排名第一的天津体育学院在比赛中也表现出了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

2.2.2.2 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综合成绩分析 基础理论知识类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综合(100分)、外语(75分)和计算机操作(50分)三个单项。其中专业基础理论综合是比赛中一个重要项目,同时也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基础理论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所以在比赛中占分比较大,团体总分第1名为100分,为全部比赛项目之首。

从基础理论知识综合的总成绩来看,各高校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综合水平相差较大。总分最高分209分,最低分23分;体育理论知识笔试最高分100分,最低分8分;外语最高分75分,最低分6分;计算机最高分50分,最低分4分。各个项目的测试成绩差距较为显著,这与各个高校的人才质量密切相关。但其中,西部地区没有一所高校进入前六名,而且成绩普遍偏低,这说明了西部地区在体育理论知识、外语与计算机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综合方面与东部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有待于全面的提高。

2.2.2.3 从术科运动技能比赛成绩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出发,学生掌握扎实的运动技能基本功是极上重要的。运动技能类项目的比赛体现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要特征,不仅通过体能类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质体能进行比试,而且通过技巧类项目对学生的灵活性、协调性等方面进行考查,更通过比赛考核了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团队精神。

田径、体操、足球和武术等项目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传统而且重要的教学项目,本届基本功大赛,运动技能类考试包括田径(75分)、体操(50分)、足球(50分)、武术(50分)4个单项,田径单项作为运动技能的基础项目,设置相对略高的分类是合理的。从本次大赛结果来看,各个高校的运动技能成绩是参差不齐的。总分最高分为213,5,最低分仅有39分。除此之外,从表6也可以看出,各个学校在运动技能水平上有其自身的特色,在足球、武术、体操和田径等各个专项中前五名的学校分别不同,而且仍然有总分排名较后的学校在专项比赛中成绩突出,如在4×400项目的比赛中,有的学校跑出了3min35 s76的好成绩,在跳远项目的比赛,男子与女子的最好成绩分别是7.15 m和5.27m,这些成绩与各个学校的优势项目密切相关。运动技能比赛成绩基本能反映各参赛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训练、竞赛及科研水平,反映了各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现状,对于发现问题、加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相互交流,提高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水平意义重大。

2.3 各类高校成绩分析 此次参赛的队伍与前几次相比,有较大变化。本届比赛除天津体育学院和河北体育学院属于专业体育院校,其它参赛队都属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而且多属于近年来新升格为本科的学校,而创办体育教育专业较早的只有河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少数学校。

参赛高校代表着不同的专业特性,本次大赛中综合院校12所、体育院校2所和师范院校9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比赛中展现出学校的不同办学特点和优势。综合性院校在理论知识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体育院校整体实力较强,体现了体育院校办体育教育专业的优势所在;师范院校则在动作的规范性上更胜一筹。

3 结论与建议

3.1 建议 1)促进体育教育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与竞赛有机结合。历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开展在客观上促进了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其比赛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增加了其考察范畴,更加趋于完善;比赛的评价体系逐步科学化和人性化。但其比赛传统的竞技化形式仍较突出。因此,基本功大赛应充分体现其功能价值,发挥其对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改革的引导作用,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竞赛的有机结合,促进体育教育学科的发展,促进专业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2)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制定合理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符合时代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具体要求,必须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核心位置,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实现由单一的体育专门人才到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转变。不仅应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而且需要在知识技能的实践活动中贯穿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知识结构合理、素质全面的新型体育人才。

3)充分发挥品牌赛事资源,扩大社会赞助,加强大赛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提供经济支撑。在大赛筹备和举办过程中,寻求广泛的社会合作与社会支持,促进大赛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对社会及企业赞助商应做好其沟通协调工作,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最大化体现赞助企事业单位的利益,促进赛事和企事业单位的“双赢”。

4)促进体育教育学科的区域均衡发展。国兴则体育兴,经济基础成为决定竞赛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此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中,东西部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差较大,这跟西部的经济水平、师资力量、场馆等条件密切相关。投入的相对缺乏会制约西部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国家应加大对西部体育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投入,促进东西部高校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5)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师范能力的培养。各类高校在此次基本功大赛中体现了不同的特色,各具千秋。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师范性质的专业,不论是综合院校,还是体育院校、师范院校,都应在发挥各自学校特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师范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各方面能力的基础上,了解前沿的体育发展成果、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6)加强新闻宣传,提升大赛社会影响力,打造大赛品牌。基本功大赛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借助新闻媒体、报纸、电视转播等方式提升大赛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利于拓宽人才和市场需求,扩大就业率。寻求新闻媒体对大赛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扩大社会对高校竞赛工作的关注度和支持力。

3.2 结论 1)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是检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杠杆;是各高校交流人才培养经验的平台;是向社会宣传、推销体育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

2)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项目内容设置,体现了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特征,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3)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竞赛方式体现了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4)参赛高校比赛结果呈现出两级分化的趋势。

5)参赛高校比赛结果呈现出区域间不平衡的态势。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堂 辩论比赛 喜欢原因 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大学生必须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于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曾经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这样为大学生系统性的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增加了难度。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就如何能够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高校教师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广西民族大学的教师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次课堂辩论比赛,解决一些教学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学生们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一、课堂辩论比赛与其它辩论比赛的不同点

在对课堂辩论比赛情况调查中可以看到,课堂辩论比赛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课堂辩论比赛与其它辩论比赛明显不同,这种教学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对进行过课堂辩论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对2009-2012年广西民族大学开设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20多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调查表1000份,其中收回876份。同学们对课堂辩论比赛的认识,通过课堂辩论情况调查统计表可以反映出来:在对回收到的876份调查表中可以看到,认为课堂辩论比赛非常好的有832人,占总数的94.97%;认为课堂辩论比赛一般的有42人,占总数的4.8%;认为课堂辩论比赛差的有2人,占总数的0.23%;认为课堂辩论比赛是教学模式创新的有846人,占总数的96.58%;认为课堂辩论比赛不是教学模式创新的有30人,占总数的3.42%;认为课堂辩论比赛收获大的有847人,占总数的96.7%;认为课堂辩论比赛收获小的有29人,占总数的3.3%。从调查数字中可以看到,大学生是非常认可课堂辩论比赛的,课堂辩论比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课堂辩论比赛之所以称之为课堂辩论比赛,就是利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围绕讲课内容的某一观点进行辩论。课堂辩论比赛与其它的辩论比赛有十点不同:

区别之一:课堂辩论比赛与其它的辩论比赛时间和地点不同。课堂辩论比赛只能在课堂上,利用上课时间进行。其它比赛时间也可以利用课堂时间,但一般都不在教室里进行,而在专门的比赛场所进行。

区别之二:课堂辩论比赛与其它的辩论比赛正规程度不同。课堂辩论比赛由于在课堂上进行,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有条件的教室,可以在前面摆上桌椅,辩手在前面进行辩论。没有条件的教室辩手可以的座位上进行辩论,可以计时,也可以没有计时,可以有评委,也可以没有专门的评委,是不太正规的比赛,也没有什么投入;其它的辩论比赛都是正规的比赛,需要有正规的地点,有专门进行辩论比赛的各种器材,需要很大的投入。

区别之三:课堂辩论比赛与其它的比赛队员的素质不同。课堂辩论比赛的辩手的选择只局限授课班级的学生,有文科的,也有理科的。有一些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比赛,没有辩论的经验。其它的辩论比赛的队员经过多次选,几乎都是专业选手,有丰富的辩论经验。

区别之四:课堂辩论比赛与其它的辩论比赛准备的时间不同。课堂辩论比赛一般准备时间都比较短,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准备还是非常认真的。其它的辩论比赛准备时间比较长,准备的比较好。

区别之五:课堂辩论比赛与其它辩论比赛的激烈程度不同。课堂辩论比赛重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旨在对辩题进行讨论研究,不必要在乎胜负和输赢,达不到正规比赛的激烈程度。

区别之六:课堂辩论比赛和其它辩论比赛的目的不同。课堂辩论比赛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要为教学服务,达到教学目的,深化学习内容是主要的,比赛的成绩是次要的。其它的辩论比赛虽然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更注重比赛的结果,有的甚至为比赛而比赛。

区别之七:课堂辩论比赛与其它辩论比赛的内容不同。课堂辩论比赛的内容是紧紧围绕“中国近现代史”课中一些难点问题辩论,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掌握更多的知识,如对“陈独秀的一生,功大于过,过大于功”,“中国近代抵抗外国入侵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内因,还是外因”等。这些都为教学服务。其它的比赛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区别之八:课堂辩论比赛与其它辩论比赛影响范围不同。课堂辩论比赛的影响只局限于上课的班级。其它辩论比赛对学院、学校都有影响,有的进行电视直播,对社会都有很大影响。

区别之九:课堂辩论比赛与其它辩论比赛参与的人员不同。课堂辩论比赛主要是为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所形成的比赛机制和其它辩论比赛机制不同。其它辩论比赛只局限于辩手之间进行辩论,课堂辩论比赛不仅辩手进行辩论,其他的同学生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参与者助辩,使更多学生可以参与到辩论之中。

区别之十:课堂辩论比赛与其它辩论比赛所获得的荣誉不同。课堂辩论比赛是为了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的任务,比赛胜利了也没有什么荣誉。其它的辩论比赛获得胜利有荣誉证书,对以后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课堂辩论比赛是一种教学方式,它吸收了一些进行正规比赛合理机制,又结合教学的实际创新性地设计了一些新的机制,使介于课堂讨论和正规辩论比赛之间。

二、课堂辩论比赛是一种相对创新的教学方式,对大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讲授―接受”为主要模式,让大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机会少,不利于大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课堂辩论则以师生的“探讨―辩论―发现”为主要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留有极大的空间和余地,可以满足其多方面的需求,是他们的潜能得到释放,因而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课堂辩论比赛,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相对创新的教学方式。以往的大学生辩论比赛是少数学生的“专利”,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他们只是听众,不能够成为亲身实践者。现在对大学生的教学方式多数都是灌输式教学,进行课堂辩论比赛,对没有进行过课堂辩论比赛的班级,可以说是种相对创新教学方式。在思想解放的今天,学生们求异思维非常强,喜欢变化,喜欢创新,对于教学方式也有同样的要求。可以说,创新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灵魂。教学方式的创新有绝对的创新和相对的创新。教学方式的绝对创新就是以前没有出现过并第一次使用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相对创新是在原有的教学方式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进,在没有使用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班级进行这样方式的教学,更能显现出教学方式的创新性。课堂辩论比赛虽然不属于绝对创新,但却是辩论比赛与课堂教学方式的融合,所以同学们多数都认为这是一种教学方式的相对创新。

在调查中学生反映,老师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上课方式主要是以老师讲为主,教学方式少、方法少,缺少变化。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很少有老师把辩论比赛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因此多数同学都认为,“课堂辩论比赛是一个很新颖的形式,是值得我们继续实践的教学方式。”“辩论式的教学创新,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与学。让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不再只是老师一个人的讲台,是大家互动交流的讲台。”长时期以来,教师不能把辩论比赛教学引入课堂,这和辩论比赛的复杂性也有关系。他们认为“在课堂上,很少有辩论赛。可能是课堂时间有限或是大部分老师觉得课堂辩论很乱,程序复杂,浪费时间且不易控制场面。”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在综合各方面调查看,把辩论比赛引入课堂,把辩论比赛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新颖并且富有活力的教学方式,自然受到学生的欢迎。

把辩论引入历史课堂改变了学生对历史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拓展了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同学可以通过讨论交换不通的历史看法的方法在沟通交流中主动的去学习历史,这种带有探究理解的学习方法比死记硬背要有效的多,也更容易广泛的被同学们接受。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注意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学方式、方法的转换使用上求创新。长期用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会失去兴起和厌烦学习。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必须。创新对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又是困难的。创新的含义告诉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在某一方面,即使是一小方面有新发展都是创新。正如调查中学生所说的那样“课堂辩论是一个多方互动的教学形式,其精彩新颖的模式可以有效的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重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记忆。”

三、课堂辩论比赛强化的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堂辩论比赛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方式,对于教学的辅助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1.课堂辩论比赛活跃了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①。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应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作用,把微笑带进课堂。作为教师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和信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同学们产生最佳心态,轻松愉快地主动参与学习。

进行课堂辩论比赛与平时老师进行上课比较,课堂显得更加活跃。体现在辩论选手人数多,由于设置了互动环节,其他同学也可以提问或者进行必要的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其他同学互动参与率较高。在调研中,有些同学这样认为,“辩论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我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让我们学会更主动的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中学会爱国。”“课堂上开展辩论赛的教学方式使得历史课更加生动,不会让同学觉得枯燥乏味。同时它触及了同学们的情绪、意志以及同学们的精神需要,使同学们能深刻地体验到惊奇、欢乐、自豪、赞叹……从而促使其探索、寻求科学真谛,在探索中发挥潜能而创新。课堂辩论没有标准的答案,通过这种开放式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同学参与课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辩论比赛提高了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能激发起同学们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堂的热情,让同学们能够自觉的学习,并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2.课堂辩论比赛给同学们更多的表现机会。

大学生辩论赛是大学生非常原意参加的一种比赛活动。同学们也非常羡慕那些高水平的辩手。但是,大学生进行辩论比赛,只有那些高水平的辩手才能参加,更多的同学想参加也参加不了。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越来越愿意展示自己,进行课堂辩论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现平台。传统教育的痼疾严重阻碍了同学们表达能力的培养。“老师讲,学生记”这种授课模式使得现在很多同学缺乏一种表达自我的能力,有的同学发言腼腆、羞涩导致吐字不清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不善表达,虽胸藏很多知识却无法在大庭广众进行表达自己的观点。开展辩论式教学正是治疗这一痼疾的一个良方。它给了同学们更大的发言自主性,开放性。辩论本来就无死答案,它是开放性的,它要求你要想别人信服你,你就得拿出有力的观点和依据,说服对方,从而对提高同学们的思辨和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学们通过直接进行辩论展示自己,通过参与助辩展示自己,通过对比赛评价展示自己。有的学生认为,“参加课堂辩论比赛,使大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我们本来看起来很平常的讲授课堂上,加入了辩论这一环节,既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巩固了所学知识又给同学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辩论课堂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言平台,勇于发言的同学增强个人的表现力。这样的教学课堂学习气氛更浓郁,学生能更快接受新知识。

主持人的角色也可以让同学来担当,这样使同学们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在正式辩论开始之前,由主持人将主题带入,然后将辩论赛场交给辩手以及听众,扩大其思维空间,使同学们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自觉性并增强学习的责任感。最后由浅入深,总结说明这辩题的深层次含义,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课堂辩论的同时也是展现自我风采绝好机会。在平时,学生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储备着能量就等着一个机会展现锋芒的机会。课堂辩论展现语言的魅力,借助思维之力以语言的形式体现个人智慧;同时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阐述的清晰度。在自身得到表现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素养和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这对学生日后到社会的工作岗位上有很大的帮助,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通过辩论能让我们意识到学习到的知识有用武之地,这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交往,思想交流日趋频繁,研究辩论之道,总结辩论规律,掌握辩论技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大有益处的。在辩论式教学中,这样的课堂正好给同学们这样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

3.课堂辩论能学到了很多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进行课堂辩论涉及到多方面问题,包括对辩友的尊重问题、辩论语气问题、辩论合作问题,辩论礼仪问题,辩论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在调查中了解到,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处理好这些方面问题,都是平时在课堂上所学不到的。在这些方面处理的好,得到同学们赞扬,同学们也学到相应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通过课堂辩论比赛,使同学们在思维方式和学习风格上都会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首先,学会运用多方探讨、举例论证、正反分析等多种灵活的方式,揭示事物多方面特征。课堂辩论一般适于在文科类的课堂中进行,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课堂中,同学们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只有从多方面的了问题,才能更准确的掌握。而辩论正是从多方面举例来证明其所持有观点的正确性,通过课堂上各方辩手的举例论证,使同学们能从各方面了解事物,并能在各方的反驳中辨明真伪,从而更准确的了解事物。

其次,在发扬民主精神的同时,促进了个性的发挥,使同学们得到全方位发展。课堂辩论使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辩论的过程中要求同学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形成亲切、民主、融洽、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同学精神振奋地、生气勃勃地、活泼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在辩论过程中,辩论的同学能充分扩张自身的思维,展现自己的思想与个性,辩论各方相互包容,却又各自不同,在辩论过程中使同学能逐渐形成自己所希望得风格。

最后,课堂辩论是一种享受成功的体验过程,让同学们学会求知,善于探索。课堂辩论把激励竞争带进课堂,就是以成功激发同学学习的内部动因。辩论在课堂中积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同学们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开放式教学认为,同学们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同学们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学们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的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同学们的内在需要,引起同学们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的欲望,才能发挥出其对同学们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从而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将各种储备知识灵活运用,在创新中求知,在创新中探索。

4.课堂辩论能在课堂上激发出创造的火花,让学习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课堂辩论比赛虽然有的是诡辩,它更主要的是让参加者和观众将辩论主题讨论并使之深化,丰富人们的思考内容、思考方式,从而强化人们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对思维方式的创新能力,使同学们的辩论和演讲口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学们在辩论中要出采,需要创造性思维去搜集、筛选新材料、采用新途径和新方法、发现新问题和利用新视角,表达方式上运用新策略和新词汇,从而使立论有新意、论辩有新招。这就有利于辩手和辩论队发挥想象、横向过渡、跨越移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辩论中创新,而创新的教学方式能使老师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5.课堂辩论比赛能把同学们的心思留在课堂,提高学习质量。

大学课堂气氛不像高中课堂那般充满着学习和竞争的火药味,在大学的课堂里更多的是自由和闲散,同学们往往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在课堂上造成只有老师一人在课堂上叙叙的念,滔滔的讲,而桌子底下是手机游戏和QQ聊天的天下。所以在课堂上的辩论会让同学更关注辩论,而不是低着头,做小动作,他们会倾听着对方辩友的问题及回答,以便等会给自己这方的提供有力的反驳点和论点。同时激烈的辩论也会烘托出课堂的氛围,变得热闹和积极,促使同学们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使提高我们的学习质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把同学们置于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这就使得同学们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发挥出来,从而抑制的同学们的表达欲望和积极主动的心理。通过课堂辩论的形式,同学们自己主动地去了解历史,学习,思考历史事件,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不再是以前那样老师辛苦的讲课,同学们没有一点反应的沉闷气氛。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并且达到了老师讲课的效果,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虽然说课堂辩论比赛深受学和们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也在研究的过程,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一是辩论次数太少,在一个班级一学期只搞一次课堂辩论比赛。老师怕辩论次数增多,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二是课堂辩论比赛参与的学生还是少。在比赛过程中,对比赛的机制、规则的制定比大学正常的冷言冷语辩论比赛增加了一些人数,但还是少,需要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三是课堂辩论比赛规则还需要改进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和学生在课堂辩论比赛过程中加以进一步改进的。针对这些课堂辩论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改正措施。在可以在一个课堂增加一到两次课堂辩论,根据各学校、各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课堂辩论比赛规则,使课堂辩论比赛更加激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的自学性,使学生参与辩论的人数越来越多,辩论效果越来越好,使课堂辩论比赛成为有效的很好的教学辅助方式。

本文是广西2011年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辩论式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A034)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模因论 英语教师 课堂教学能力

近年来,模因论为我们的外语教学与师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值得关注。模因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项新理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其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该术语是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写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里首次提到的。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模仿要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前后有序、周而复始的运行阶段。同化意指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能够“感化”受体,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记忆指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否则就不是模仿。表达指模因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必须从记忆模因中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传播指模因传播需要有形载体或者媒体,这些载体或者媒体应该有很强的稳定性,能够防止信息流失或者变形。

自模因论引进我国学术界以来,不少研究人员对国内外模因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但从实证性的角度阐述相应的教学实践还未有人涉及。本文以模因论为切入点,以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期实现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模仿是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国高校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由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等四个维度构成。其中,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和外语教学观均与课堂教学能力,即教学方法的选择与驾驭相关。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呢?笔者认为,模仿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模仿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天性。模仿理论的创建者Gabriel Tarde在1890年出版的《The Laws of imitation》一书中,认定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模仿的历史,是模仿得以使某一个人的发明灵感成为大家共有的财富。模仿的目的是创新,而创新又是模因传播的动力。模因论认为人是模因的主人,也是模因的机器。在语言交际中,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是传播模因的过程,也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际者可以根据表达或语境需要将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种模因信息激活,直接套用,或在旧模因的基础上类推而模仿出新模因。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语言学和教学法理论知识或操作,两者关系密切。课堂教学活动的选择和教学能力的发挥与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密切相关。外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来,最终又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单纯理论和认识上的提高。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必须回归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应该尊重和重视中老年教师在常年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发挥其传帮带和示范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效果。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知识、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模仿在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方法中,通过模仿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很多,如进修培训、说课、听课、课件比赛、教学比赛等。本文结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学院的教学实际,以教师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模仿在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应用。 转贴于  2010年3~6月,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在全国各地举行。其宗旨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教师钻研课堂教学,探索先进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运用的氛围,交流、传播和推广先进的教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为了组织好教师参加这次比赛,我们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在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参赛、观摩比赛录像等环节选拔优秀教师参赛的同时,也是一个树立典范、模仿和被模仿的过程。

1.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全体教师围绕“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这一主题,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的集思广益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参加竞赛的教师在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难点和方法,撰写教案。这一过程也是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等模仿和被模仿的学习过程。

2.课堂听课。本次研究的课堂听课不是以评价为目的,而是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的。听课者都是上课教师的同事。他们有针对性地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进行听课,课后听课者可就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提供客观的信息,如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堂师生互动的模式和学生的语言输出量,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在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后的效果等。确定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后,我们首先组织了2~3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上公开课。然后,由参赛的教师上课。全体教师按照听课表进行听课。这一过程是听课者模仿被听者的语言语调以及课堂技巧的过程,是一个通过模仿吸收、巩固和记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的过程。

3.评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评课与听课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只有听课者如实地对所听的课进行客观评价,教师才能做到扬长避短,改进方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评课是每位教师就上公开课的教师和参赛教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其优缺点。这一过程加深了每位教师对“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意识,为在今后的课堂中加以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参赛。为了使我们的教师观摩、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组织了部分教师去比赛现场听课。我们的教师不仅听了综合课,而且听了视听说课。通过听课,他们认识到了其他教师上课的优缺点,而且明确了今后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比赛法;足球;中学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2.001

1 前言

比赛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规定的比赛规则,依据人体身心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足球是广大学生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相对来说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运动项目,需要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进行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技术。正因如此,往往导致一些学生失去信心,打击其积极性,从而失去兴趣。假如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穿插一些类似游戏、比赛等教学方法,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存在比赛,就存在竞争与合作,这种手段能够适度激发中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分析,当人体大脑兴奋状态处于“倒U型”的最佳点,有利于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通路的形成,从而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而比赛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提高人体兴奋性,从而促进中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因此,将比赛教学法运用到中学生足球教学训练中,对于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和提高学生足球技术起到积极的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广州市青少年宫56名男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和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以“中学足球教学”、“比赛教学法”为关键词查阅2005-2015相关的科研成果。针对中学生身心特点和当前教学理念,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2.2 问卷调查法

向广州市青少年宫56名中学生男生运动员发放问卷,回收问卷54份,有效问卷50份。考虑到本次调研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按照体育科研方法的要求,进行了效度和信度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R=0.96和R=0.91,表明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较高,符合科研标准。

2.2.3 教学实验法

实验前,对研究对象进行带球过杆射门、定位球踢远和定位球踢准三项足球专项技术测试,然后根据前侧的结果,将研究对象分成水平相当的两个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比赛教学法进行技术教学,除教学方法不一样外,其他教学时间、教师安排都一样。实验结束后,运用统计软件spss14.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表1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技术差异性检验

测试项目 带球过杆射门(s) 定位球踢远(m) 定位球踢准(分)

对照班 10.08 27.98 5.21

实验班 10.10 27.96 5.19

差值 0.05 1.16 -0.86

t 0.53 1.03 0.51

>0.05 >0.05 p>0.05

带球过杆射门:带球过杆绕过6个标志物后射门,待射门后球越过球门线计算成绩,标志物间距2米,每人3次取最好成绩计算。

定位球踢远:方法不限,从脚触球点至球的第一落点计算成绩。

定位球踢准:踢球点距圆圈中心点25米,小圆半径4米,大圆半径6米,每人踢5个球,踢入大圈得2分,踢入小圈得3分,5次计算总分。

2.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4.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

表2 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技术对比

测试项目 带球过杆射门(s) 定位球踢远(m) 定位球踢准(分)

实验班 8.310 28.72 7.88

对照班 9.673 28.04 6.33

差值 -0.4440 0.08 0.005

p<0.01 <0.05 <0.05

表2实验结果对比显示:带球过杆技术对比t=-4.489 p<0.01(p=0.008),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带球过杆技术对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定位球踢远技术对比p<0.05,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的定位球踢远技术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定位球踢准技术对比t=005 p<0.05(p=0.04),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的定位球踢准技术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3.2分析

3.2.1 教学比赛能够激发中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中学开设足球课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足球技术,学会踢球。在进行足球技术、战术配合教学过程中,能否提高中学生控球能力、技术能力和战术水平,能否在比赛中通过与同伴携手通过激烈的对抗获得胜利,从而带来成就感、满足感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足球的重要内在驱动力。然后,通过运用比赛教学法,学生在玩中学习、在比赛中竞争、在竞争中求胜、在胜利中体验快乐,这是传统教学法仅仅依靠单纯练习所无法体会和实现的。在足球教学与训练过程中,一些基础的配合练习往往是相对固定的,在固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技战术练习和训练,是无法达到比赛条件的场景,导致在真正比赛的时候难以流畅地运用。在中学足球课教学中运用比赛教学法,中学生在比赛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所喜欢的比赛教学形式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比赛的条件下快速领悟足球技战术配合的精髓和内涵,极大地提高中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激发兴趣。

3.2.2 比赛教学法可以提高中学生快速运用技战术的效果

中学生掌握足球的技战术配合是学生掌握足球运动核心,而在中学足球课堂运用比赛教学法有助于中学生对足球技战术配合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固定的练习方式、“静态”的教学过程中难以明白合理的跑位、绝佳的传球时机,更难以明白如何跑、往哪里跑、什么时候进行掩护等等。也就是说,依靠练习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依靠实践、去不断地运用才能明白自己在场上的位置、才能明白自己的角色,才能担当自己的职责。

在中学足球教学中运用比赛教学法为中学生掌握个人技术的练习提供了一个比赛的环境。如果孤立地进行枯燥的训练是难以让学生快速掌握运用技能的,特别是学生通过对足球控球、传球、踢球基本掌握后,必须通过实战来提高自己在比赛中运用相关技术的能力,这样才能加强综合练习,优化技术组合。以停球为例,如果孤立地反复练习停球动作,就难以掌握在真实比赛的时候集体配合,流利地、不停地传、接、运球,并以射门告终。采用非比赛教学方法,学生基本是在非对抗性的条件下进行反复的练习,完全脱离了真实比赛的环境,即使学生的次数多、时间长,但是始终缺乏比赛的锻炼,到真正的比赛条件下,往往表现出技术动作缓慢,反应不及时,害怕紧逼,从而导致动作僵硬,传球错误或者不到位等问题,因此不在比赛或者模拟比赛环境下进行的技术练习在实战中根本就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用。

3.2.3 比赛法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效果分析

比赛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手段,其目的是为教师教学服务,对于学生来说,是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基本技术、战术的一把利剑。通过比赛教学实践,教师能通过学生的具体表现,灵活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比赛进行指导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对教学比赛进行指导,不论是战术,还是技术,所教授的技、战术内容必须想办法贯彻到比赛中去,否则,就失去了教学比赛的意义。同时又对比赛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比赛过后的理论教学中将相关的理论教学上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巩固。比赛分析围绕教学工作来进行,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3.3 中学课堂运用比赛教学法注意事项

3.3.1 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从学生的实践情况出发,合理地选择比赛教学的内容,教学手段的安排,比赛教学使用的时机和比例,同时要不断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特征合理的分组,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内在需要,合理安排好运动负荷、运动强度以及心理负荷,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3.3.2 灵活运用奖惩制度

鼓励教育取得的教学效果远比惩罚教育更好,因此在中学足球课运用比赛教学法,要以鼓励为主,并善于制订奖惩办法。例如当学生处于疲劳状态时,要善于利用休息时间作为奖励,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总之,中学足球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要掌握相关技能,提高战术水平,更要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发展学生心理个性品质,促进学生进一步社会化,满足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为素质教育服务。

3.3.3 及时予以点评与小结

在中学足球课堂运用比赛教学法关键环节之一是要对学生课堂的表现进行及时的点评和小结。对学生在比赛教学过程中的整体做分析,对学生的个别表现、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或者小组给以及时的肯定或者否定,对存在不足的进行深度的分析,讲解致因,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扬,树立榜样作用,从而让所有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的表现有个整体的把握,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 结论

4.1 经过8周的教学实验,比赛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足球成绩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效果。

带球过杆技术对比p<0.01 (p=0.000),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带球过杆技术对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定位球踢远技术对比p<0.05,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的定位球踢远技术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定位球踢准技术对比t=3.067 p<0.05 (p=0.04),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的定位球踢准技术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4.2 教学比赛不仅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有促进作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对中学生的足球技术学习有显著性效果。

参考文献:

[1] 柴新・小型足球运动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平原大学学报,2005.4.

[2] 赵升,周毅.广州市大众普及系列足球赛的现状调查及

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11.

[3] 肖辉・大学生足球活动特征分析及对策[J].四川体育科

学,2004.6.

[4] 刘夫力・小型3人制足球的战术打法[J].广州体育学

院,2003.5.

[5] 刘夫力・小型5人制足球的战术打法[J].体育师友,

2003.1.

[6] 陆明辉,吴燕波,杨里平・论利用教学比赛捉高足球普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2篇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比赛教学法在中学足球运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归纳总结出在足球课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比赛教学方法,分析了比赛教学法在足球课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旨在为提高中学足球教学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比赛法;足球;中学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2.001

1 前言

比赛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规定的比赛规则,依据人体身心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足球是广大学生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相对来说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运动项目,需要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进行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技术。正因如此,往往导致一些学生失去信心,打击其积极性,从而失去兴趣。假如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穿插一些类似游戏、比赛等教学方法,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存在比赛,就存在竞争与合作,这种手段能够适度激发中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分析,当人体大脑兴奋状态处于“倒U型”的最佳点,有利于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通路的形成,从而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而比赛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提高人体兴奋性,从而促进中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因此,将比赛教学法运用到中学生足球教学训练中,对于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和提高学生足球技术起到积极的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广州市青少年宫56名男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和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以“中学足球教学”、“比赛教学法”为关键词查阅2005-2015相关的科研成果。针对中学生身心特点和当前教学理念,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2.2 问卷调查法

向广州市青少年宫56名中学生男生运动员发放问卷,回收问卷54份,有效问卷50份。考虑到本次调研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按照体育科研方法的要求,进行了效度和信度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R=0.96和R=0.91,表明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较高,符合科研标准。

2.2.3 教学实验法

实验前,对研究对象进行带球过杆射门、定位球踢远和定位球踢准三项足球专项技术测试,然后根据前侧的结果,将研究对象分成水平相当的两个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比赛教学法进行技术教学,除教学方法不一样外,其他教学时间、教师安排都一样。实验结束后,运用统计软件spss14.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带球过杆射门:带球过杆绕过6个标志物后射门,待射门后球越过球门线计算成绩,标志物间距2米,每人3次取最好成绩计算。

定位球踢远:方法不限,从脚触球点至球的第一落点计算成绩。

定位球踢准:踢球点距圆圈中心点25米,小圆半径4米,大圆半径6米,每人踢5个球,踢入大圈得2分,踢入小圈得3分,5次计算总分。

2.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4.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

表2实验结果对比显示:带球过杆技术对比t=-4.489 p<0.01(p=0.008),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带球过杆技术对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定位球踢远技术对比p<0.05,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的定位球踢远技术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定位球踢准技术对比t=005 p<0.05(p=0.04),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的定位球踢准技术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3.2分析

3.2.1 教学比赛能够激发中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中学开设足球课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足球技术,学会踢球。在进行足球技术、战术配合教学过程中,能否提高中学生控球能力、技术能力和战术水平,能否在比赛中通过与同伴携手通过激烈的对抗获得胜利,从而带来成就感、满足感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足球的重要内在驱动力。然后,通过运用比赛教学法,学生在玩中学习、在比赛中竞争、在竞争中求胜、在胜利中体验快乐,这是传统教学法仅仅依靠单纯练习所无法体会和实现的。在足球教学与训练过程中,一些基础的配合练习往往是相对固定的,在固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技战术练习和训练,是无法达到比赛条件的场景,导致在真正比赛的时候难以流畅地运用。在中学足球课教学中运用比赛教学法,中学生在比赛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所喜欢的比赛教学形式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比赛的条件下快速领悟足球技战术配合的精髓和内涵,极大地提高中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激发兴趣。

3.2.2 比赛教学法可以提高中学生快速运用技战术的效果

中学生掌握足球的技战术配合是学生掌握足球运动核心,而在中学足球课堂运用比赛教学法有助于中学生对足球技战术配合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固定的练习方式、“静态”的教学过程中难以明白合理的跑位、绝佳的传球时机,更难以明白如何跑、往哪里跑、什么时候进行掩护等等。也就是说,依靠练习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依靠实践、去不断地运用才能明白自己在场上的位置、才能明白自己的角色,才能担当自己的职责。

在中学足球教学中运用比赛教学法为中学生掌握个人技术的练习提供了一个比赛的环境。如果孤立地进行枯燥的训练是难以让学生快速掌握运用技能的,特别是学生通过对足球控球、传球、踢球基本掌握后,必须通过实战来提高自己在比赛中运用相关技术的能力,这样才能加强综合练习,优化技术组合。以停球为例,如果孤立地反复练习停球动作,就难以掌握在真实比赛的时候集体配合,流利地、不停地传、接、运球,并以射门告终。采用非比赛教学方法,学生基本是在非对抗性的条件下进行反复的练习,完全脱离了真实比赛的环境,即使学生的次数多、时间长,但是始终缺乏比赛的锻炼,到真正的比赛条件下,往往表现出技术动作缓慢,反应不及时,害怕紧逼,从而导致动作僵硬,传球错误或者不到位等问题,因此不在比赛或者模拟比赛环境下进行的技术练习在实战中根本就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用。

3.2.3 比赛法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效果分析

比赛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手段,其目的是为教师教学服务,对于学生来说,是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基本技术、战术的一把利剑。通过比赛教学实践,教师能通过学生的具体表现,灵活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比赛进行指导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对教学比赛进行指导,不论是战术,还是技术,所教授的技、战术内容必须想办法贯彻到比赛中去,否则,就失去了教学比赛的意义。同时又对比赛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比赛过后的理论教学中将相关的理论教学上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巩固。比赛分析围绕教学工作来进行,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3.3 中学课堂运用比赛教学法注意事项

3.3.1 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从学生的实践情况出发,合理地选择比赛教学的内容,教学手段的安排,比赛教学使用的时机和比例,同时要不断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特征合理的分组,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内在需要,合理安排好运动负荷、运动强度以及心理负荷,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3.3.2 灵活运用奖惩制度

鼓励教育取得的教学效果远比惩罚教育更好,因此在中学足球课运用比赛教学法,要以鼓励为主,并善于制订奖惩办法。例如当学生处于疲劳状态时,要善于利用休息时间作为奖励,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总之,中学足球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要掌握相关技能,提高战术水平,更要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发展学生心理个性品质,促进学生进一步社会化,满足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为素质教育服务。

3.3.3 及时予以点评与小结

在中学足球课堂运用比赛教学法关键环节之一是要对学生课堂的表现进行及时的点评和小结。对学生在比赛教学过程中的整体做分析,对学生的个别表现、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或者小组给以及时的肯定或者否定,对存在不足的进行深度的分析,讲解致因,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扬,树立榜样作用,从而让所有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的表现有个整体的把握,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 结论

4.1 经过8周的教学实验,比赛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足球成绩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效果。

带球过杆技术对比p<0.01 (p=0.000),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带球过杆技术对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定位球踢远技术对比p<0.05,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的定位球踢远技术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定位球踢准技术对比t=3.067 p<0.05 (p=0.04),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的定位球踢准技术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4.2 教学比赛不仅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有促进作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对中学生的足球技术学习有显著性效果。

参考文献:

[1] 柴新·小型足球运动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平原大学学报,2005.4.

[2] 赵升,周毅.广州市大众普及系列足球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11.

[3] 肖辉·大学生足球活动特征分析及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4.6.

[4] 刘夫力·小型3人制足球的战术打法[J].广州体育学院,2003.5.

[5] 刘夫力·小型5人制足球的战术打法[J].体育师友,2003.1.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模因论 英语教师 课堂教学能力 

 

近年来,模因论为我们的外语教学与师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值得关注。模因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项新理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其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该术语是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写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里首次提到的。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模仿要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前后有序、周而复始的运行阶段。同化意指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能够“感化”受体,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记忆指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否则就不是模仿。表达指模因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必须从记忆模因中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传播指模因传播需要有形载体或者媒体,这些载体或者媒体应该有很强的稳定性,能够防止信息流失或者变形。 

自模因论引进我国学术界以来,不少研究人员对国内外模因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但从实证性的角度阐述相应的教学实践还未有人涉及。本文以模因论为切入点,以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期实现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模仿是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国高校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由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等四个维度构成。其中,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和外语教学观均与课堂教学能力,即教学方法的选择与驾驭相关。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呢?笔者认为,模仿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模仿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天性。模仿理论的创建者Gabriel Tarde在1890年出版的《The Laws of imitation》一书中,认定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模仿的历史,是模仿得以使某一个人的发明灵感成为大家共有的财富。模仿的目的是创新,而创新又是模因传播的动力。模因论认为人是模因的主人,也是模因的机器。在语言交际中,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是传播模因的过程,也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际者可以根据表达或语境需要将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种模因信息激活,直接套用,或在旧模因的基础上类推而模仿出新模因。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语言学和教学法理论知识或操作,两者关系密切。课堂教学活动的选择和教学能力的发挥与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密切相关。外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来,最终又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单纯理论和认识上的提高。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必须回归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应该尊重和重视中老年教师在常年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发挥其传帮带和示范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效果。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知识、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模仿在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方法中,通过模仿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很多,如进修培训、说课、听课、课件比赛、教学比赛等。本文结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学院的教学实际,以教师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模仿在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应用。

2010年3~6月,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在全国各地举行。其宗旨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教师钻研课堂教学,探索先进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运用的氛围,交流、传播和推广先进的教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为了组织好教师参加这次比赛,我们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在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参赛、观摩比赛录像等环节选拔优秀教师参赛的同时,也是一个树立典范、模仿和被模仿的过程。 

1.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全体教师围绕“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这一主题,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的集思广益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参加竞赛的教师在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难点和方法,撰写教案

[1] [2] 

。这一过程也是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等模仿和被模仿的学习过程。 

.课堂听课。本次研究的课堂听课不是以评价为目的,而是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的。听课者都是上课教师的同事。他们有针对性地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进行听课,课后听课者可就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提供客观的信息,如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堂师生互动的模式和学生的语言输出量,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在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后的效果等。确定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后,我们首先组织了~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上公开课。然后,由参赛的教师上课。全体教师按照听课表进行听课。这一过程是听课者模仿被听者的语言语调以及课堂技巧的过程,是一个通过模仿吸收、巩固和记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的过程。 

.评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评课与听课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只有听课者如实地对所听的课进行客观评价,教师才能做到扬长避短,改进方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评课是每位教师就上公开课的教师和参赛教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其优缺点。这一过程加深了每位教师对“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意识,为在今后的课堂中加以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赛。为了使我们的教师观摩、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组织了部分教师去比赛现场听课。我们的教师不仅听了综合课,而且听了视听说课。通过听课,他们认识到了其他教师上课的优缺点,而且明确了今后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观摩获奖者比赛录像。比赛结束后,大赛组委会给各个院校寄送了获奖者比赛的录像光盘,为我们教师模仿获奖者的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独到的教学设计、机敏的临场表现等课堂教学技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获奖者的比赛录像是我们广大教师模仿学习的典范。通过模仿、交流与切磋促进了具有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为全面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模因论 英语教师 课堂教学能力

近年来,模因论为我们的外语教学与师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值得关注。模因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项新理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其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该术语是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写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里首次提到的。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模仿要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前后有序、周而复始的运行阶段。同化意指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能够“感化”受体,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记忆指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否则就不是模仿。表达指模因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必须从记忆模因中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传播指模因传播需要有形载体或者媒体,这些载体或者媒体应该有很强的稳定性,能够防止信息流失或者变形。

自模因论引进我国学术界以来,不少研究人员对国内外模因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但从实证性的角度阐述相应的教学实践还未有人涉及。本文以模因论为切入点,以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期实现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模仿是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国高校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由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等四个维度构成。其中,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和外语教学观均与课堂教学能力,即教学方法的选择与驾驭相关。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呢?笔者认为,模仿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模仿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天性。模仿理论的创建者gabriel tarde在1890年出版的《the laws of imitation》一书中,认定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模仿的历史,是模仿得以使某一个人的发明灵感成为大家共有的财富。模仿的目的是创新,而创新又是模因传播的动力。模因论认为人是模因的主人,也是模因的机器。在语言交际中,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是传播模因的过程,也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际者可以根据表达或语境需要将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种模因信息激活,直接套用,或在旧模因的基础上类推而模仿出新模因。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语言学和教学法理论知识或操作,两者关系密切。课堂教学活动的选择和教学能力的发挥与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密切相关。外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来,最终又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单纯理论和认识上的提高。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必须回归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应该尊重和重视中老年教师在常年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发挥其传帮带和示范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效果。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知识、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模仿在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方法中,通过模仿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很多,如进修培训、说课、听课、课件比赛、教学比赛等。本文结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学院的教学实际,以教师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模仿在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应用。

2010年3~6月,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在全国各地举行。其宗旨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教师钻研课堂教学,探索先进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运用的氛围,交流、传播和推广先进的教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为了组织好教师参加这次比赛,我们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在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参赛、观摩比赛录像等环节选拔优秀教师参赛的同时,也是一个树立典范、模仿和被模仿的过程。

1.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全体教师围绕“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这一主题,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的集思广益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参加竞赛的教师在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难点和方法,撰写教案

。这一过程也是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等模仿和被模仿的学习过程。

2.课堂听课。本次研究的课堂听课不是以评价为目的,而是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的。听课者都是上课教师的同事。他们有针对性地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进行听课,课后听课者可就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提供客观的信息,如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堂师生互动的模式和学生的语言输出量,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在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后的效果等。确定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后,我们首先组织了2~3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上公开课。然后,由参赛的教师上课。全体教师按照听课表进行听课。这一过程是听课者模仿被听者的语言语调以及课堂技巧的过程,是一个通过模仿吸收、巩固和记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的过程。

3.评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评课与听课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只有听课者如实地对所听的课进行客观评价,教师才能做到扬长避短,改进方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评课是每位教师就上公开课的教师和参赛教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其优缺点。这一过程加深了每位教师对“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意识,为在今后的课堂中加以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参赛。为了使我们的教师观摩、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组织了部分教师去比赛现场听课。我们的教师不仅听了综合课,而且听了视听说课。通过听课,他们认识到了其他教师上课的优缺点,而且明确了今后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5.观摩获奖者比赛录像。比赛结束后,大赛组委会给各个院校寄送了获奖者比赛的录像光盘,为我们教师模仿获奖者的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独到的教学设计、机敏的临场表现等课堂教学技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获奖者的比赛录像是我们广大教师模仿学习的典范。通过模仿、交流与切磋促进了具有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为全面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5篇

“比赛训练法”有异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目的,任务和内容的需要,通过比赛或者是近似比赛的方式,充分利用现实中的比赛规则和技巧来进行教学与训练的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方法。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单调性和枯燥性,运动训练中的比赛具有鲜明的竞争性和趣味性。如果学校能够很好的把比赛训练法应用到羽毛球教学中去,一定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1 比赛训练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毫无疑问,比赛训练法是适应现如今羽毛球教学的一种方法,它的优越性有很多,笔者归纳的比赛训练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如下。

1.1 增强学生兴趣,提高自身能力

传统的羽毛球教学方法那些重复的、枯燥无聊的训练会慢慢地磨灭学生对羽毛球极大地热情,一旦学生对羽毛球运动产生反感,他们便会消极对待专业学习,那么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赛训练法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既解决很多高校由于扩招而带来的设施方面的压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满足各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能够很好地带动课堂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羽毛球相关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并且还可以在通过各种比赛来增强学生体质。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参加一些比赛也会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情。同时,利用比赛训练法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拼搏的意志和被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体育道德作风。总之,把比赛训练融入到羽毛球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各种优良的自身品质。

1.2 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

在羽毛球教学及运动训练中,融入比赛训练法,使得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也是提高羽毛球教学及运动训练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手段。虽然高校学的教师们总结出了很多的羽毛球理论,但是如果仅仅是通过课堂教学就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那么与实践相结合的比赛训练法就能够大大减少羽毛球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基本战术知识的掌握程度的目的。很多学生都对羽毛球的基本知识及技术有一定程度的掌握,通过比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兴趣,老师可以对简略地讲解羽毛球方面不太实用的东西,在比赛中以实例来引导学生加强羽毛球战术训练,增强学生的实际技术能力,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和积累学生羽毛球的实战经验的目的,一步一步地去提高学生的羽毛球技术。

1.3 有利于我国羽毛球事业的发展

尽管羽毛球在我国已经成为一项全民健身项目,但是我国职业羽毛球运动员以及羽毛球整体事业的发展还是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赛训练法虽然不能解决羽毛球事业合理化运营以及创新式发展的问题,但是它能够为我国职业性的羽毛球事业提供优秀的后备运动员。把比赛训练法融入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学生坚持不懈、不怕挫折的品质,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今后羽毛球职业生涯的发展,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这样就会为羽毛球事业招纳适应性强的队员打好基础。而且,比赛训练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起学生探索的动机,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这样的话,学生学成之后便会全心全意的为羽毛球事业而奋斗,避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出现。

2 比赛训练法应用于教学出现的问题

把比赛训练法融入羽毛球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有着锻炼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学校教学、推动我国羽毛球事业的发展等等积极作用,但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比赛训练法应用于羽毛球教学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笔者所发现的问题如下。

2.1 运用比赛训练法的时间不合理

比赛训练法有很多优点,但是如果不事先分析定位学生的羽毛球水平,也不考虑教学内容及目标,那么反而往往会造成事倍功半的不良结果。如果在学生刚刚入学就进行比赛训练法来提高他们的水平,由于学生没有系统的掌握羽毛球知识及动作要领,即使是会打羽毛球,那也是大众化的打法,完全没有职业性可言,那么这时的比赛训练法就毫无意义可言。这样学生的一些错误技巧就会根深蒂固,对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利。或者甚至会降低学生对羽毛球的兴趣,他们会觉得在学校学不到什么东西,于是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对学校将来的教学开展不利。

2.2 学生学习方法不足

把比赛训练法融入羽毛球教学,为羽毛球教学增添了很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但是由于学生天生有着贪玩的秉性,如果他们仅仅是把比赛训练法看作是学习之余的一种娱乐,那么就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羽毛球实战能力的目的。

3 促进比赛训练法应用于教学的相关建议

3.1 合理安排比赛训练法的运用时间

在采用比赛训练法于羽毛球教学法时,学校一定要准确的抓好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能盲目的进行训练,要立足于教学对象的基础和水平来组织教学,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羽毛球理论知识和技术的目的。虽然仅仅是训练学校也要认真对待,不能采用散养的方式,制定与训练者的水平相适应的比赛训练方法和规则,只有这样被训练的羽毛球专业的学生才会全力以赴的对待比赛,才有利于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另外,进行比赛训练时老师一定要到位,这样就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及时指出学生在力量、姿势、动作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老师们要用全局的观念来看待问题,在羽毛球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把比赛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因为每种教学方法都有不足之处,所以老师在羽毛球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就可以取长补短。

3.2 学生要端正态度

对于把比赛训练法融入羽毛球教学,学生一定要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每次完成比赛训练后,都应该总结自己的失误和所学,并认真做好笔记,要对自己负责。做总结可以让学生明确的掌握自己训练的内容、目的并及时的反馈,为下一步的训练指明方向,也可以用作同学间的经验交流,大家一起提高羽毛球水平。另外,学生一定要坚持学习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不能为了比赛而比赛,它是为了训练效果、提高羽毛球水平而比赛。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得到比赛的胜利而进行,盲目竞争,忽略了中间的过程,那这样的比赛训练也就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而且成绩也难以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