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图像专业论文范文

图像专业论文范文

图像专业论文

图像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数字图像处理》 信息与计算科学 实践教学 考核方式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原计算数学与应用软件、运筹与控制科学、信息科学三个专业整合而成的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专业。《数字图像处理》是该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内容涉及光学系统、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数学等领域。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图像处理技术已在通信工程、工业控制、医疗诊断、机器视觉、虚拟现实、数字图书馆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很好地理解信息的内涵,知道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到底有什么用和怎么去用,以及该专业的前景。

本文通过分析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身的特性,结合近五年来的教学实践,从教材和教学内容选取,课堂的组织和实践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等环节进行探讨,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性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等广泛学科的交叉,远超越出数学学科的范畴;以信息科学与科学计算为核心方向;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 。该专业本科生主要学习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因此,该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和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方面的功底[1,2,3]。

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从2002年开始招生。数字图像处理一直是该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该课程一般安排在四年级上半学期。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矩阵计算、微分方程数值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类的专业基础课,并且运用Matlab编写简单的程序[4,5]。

二、教材和教学内容选取

基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性,教材选用冈萨雷斯版的《数字图像处理》,该教材侧重于对数字图像处理基本概念和方法的介绍,是数字图像信息处理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图像基础、空间域和频域的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小波变换及多分辨率处理、1图像压缩、彩色图像处理、形态学图像处理、图像分割、表示与描述和目标识别[6]。

教学中我们以灰度图像为基础,着重讲述空间域和频域的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小波变换及多分辨率处理、图像压缩和图像分割的基本理论、典型方法和使用技术。简单介绍彩色图像处理、形态学图像处理、表示与描述和目标识别。

三、课堂的组织和实践教学

实验教学和实践是学习掌握各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重要方法,也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数字图像处理是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对实验和实践教学的总体过程系统性、整体性的设计和安排要求高。虽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和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方面的功底,但受原有教学模式的影响,实验和实践内容没有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规范,甚至一些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也被省略,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降低[6-12]。

实验教学主要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为了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我们选择图像灰度增强、图像压缩、图像域值分割中几个最典型的算法,如图像的读取和显示、直方图均衡化、平滑和锐化滤波、膨胀和腐蚀等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形象、直观、具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在实验教学期间,开展第二课堂。将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个实际的学期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有助于较快地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和灵活应用。

四、 考核方式的探索

数字图像处理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核心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现方法和使用技术,了解数字图像处理国内外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主要是衡量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就数字图像处理这门课程而言,如果考核结果只由期终考试的分数来定,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我们将期末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学期项目成绩和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课程最终的考核成绩综合这四个部分。

经过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通过对数字图像处理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实验体系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苏丽卿, 黄民海.“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认识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2]宋广华,刘慧.普通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22).

[3]郑秋红,岑仲迪,奚李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途径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7).

[4]牛文琪,张庆国,汪宏喜,吴坚.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5]黄哲煌,黄建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19).

[6]阮秋琦.数字图像处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7]贾永红.“数字图像处理” 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7(1).

[8] 张大明,樊晓香,刘华勇,李璐.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3).

[9]曹玉东,王东霞,周军.“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3(2).

[10]李熙莹.“数字图像处理” 课程设计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8(8).

[11]李晓辉,吴蓓.“数字图像处理” 课程实验改革与实验系统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 2003(4).

图像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春国(1973-),男,河南上蔡人,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卢晓峰(1981-),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河南焦作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JG03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81-02

当前,遥感已经或正在走向全面应用阶段。国际遥感应用发展的实用化、业务化、产业化、精细化特征明显,但我国遥感应用水平还不高,根本原因是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多学科人才共同努力。[1]培养一大批经过系统知识培训、熟练掌握遥感科学理论和应用技能的地理信息科学人才,满足社会对地理遥感信息高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是高等教育的责任所在。

1998年教育部新增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后,我国GIS教育发展形势空前活跃。经过10余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GIS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案。[2-5]遥感系列课程(遥感物理与技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与应用)成为GIS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模块,说明GIS学科建设的负责人已认识到培养掌握遥感技术的GIS人才的重要性。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遥感过程的重要一环。充分利用各种图像处理算法从遥感数据中获取各种生物物理参数和土地覆被/利用信息,可以为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式模型提供输入参数,在遥感技术应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GIS专业开设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围绕如何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质量,笔者从革新课程体系、协同教学、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革新遥感课程体系,突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地位

随着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很多专业开设了“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遥感基础、遥感图像处理及分析方法和遥感专题应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比较适合早期GIS专业遥感课程教学或选修遥感科学技术的某些专业,对于当前GIS专业遥感教学则存在明显缺点。主要问题是对“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对数字图像处理在整个遥感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不足,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集成的一体化趋势不相适应,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遥感业务日益普及的态势不相适应,与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状况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需要,不能满足对高素质地理遥感科技人才的需求。

我校GIS专业总结多年遥感课程教学实践经验,革新了遥感课程体系,设置了“遥感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应用分析”、“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等遥感相关课程,规划了遥感系列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遥感概论”要求学生掌握遥感及其应用的基本科学工程背景知识,重点内容是电磁波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遥感数据采集、传输和成像机理,从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微波(主动方式和被动方式)波谱段介绍遥感信息的获取特点和技术发展,适当涉及大气遥感、海洋遥感等应用领域和典型案例。“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要求学生掌握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方法获取地球资源有用信息的科学与技术。由于学科交叉融合,数字图像处理方法众多,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推出,课程重点主要着眼于图像处理基本知识和遥感图像处理常用算法,对一些探索性、前沿性和跨学科的内容从原理上予以概括介绍,如图像亚像元分类、模糊分类和面向对象图像处理等等。“遥感应用分析”采用理论、方法和实例相结合,选择不同遥感应用领域的典型案例介绍,培养学生遥感专题分析技能,深化学生对于遥感科学技术应用现状和广阔前景的认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图像处理技能,巩固和深化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GIS遥感系列课程设置方案把“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与“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单独设课,提升课程地位,加大课程学时,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对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成效很有益处。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有助于培养GIS专业学生采用图像分析方法解决遥感应用问题的能力,比较契合我国GIS专业本科教育遥感课程设置的发展态势。

二、培育遥感系列课程教学群体,分工协作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质量

GIS专业遥感系列课程设置要求具备一定规模的师资力量。遥感是多学科的综合,交叉性强,研究方法不断补充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丰富。遥感系列课程的设置决定了课程之间存在密切的内部联系。要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质量,必须打破教师个人单兵作战的惯常做法,加强与相关课程教师之间的协调和交流。培育组建了承担遥感系列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群体。遥感课程教学组围绕课程建设,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保证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相关性。课程教学组成员互相学习、借鉴、交流,协同规划各课程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和学时分布,课程内容更加先进,课程结构更加协调,教学方法更加有效,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实践教学得以充实,教学科研联系更加密切。遥感课程教学组的建立和协作对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质量起了明显的作用。

三、汇聚国内外优秀教材成果,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涉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决定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6]教学中适度引进世界著名高校的名牌课程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7]遥感课程教学组重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建设,收集了国内近些年出版的如戴昌达、章孝灿、汤国安、韦玉春、朱述龙等编写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材教参,注意引用吸收国外著名高校的遥感图像处理相关教材教参,参考了John R. Jensen、John A. Richards、Robert A. Schowengerdt、Jay Gao、John R. Schott、Brandt Tso等人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著作,认真研讨不同教材特点及其开课对象,针对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方法多样、实践性强的特点,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学时,按照系统性和前瞻性结合、理论与应用结合的要求,制订了教学主体内容。课程内容分为11个部分:图像基本知识、遥感图像成像过程与数据特征、遥感图像辐射校正、遥感图像几何变换与校正、遥感图像增强、遥感图像变换、遥感图像分割、遥感图像融合、遥感图像分类、数字变化检测、遥感图像应用处理。优化后的课程教学内容注意了与“遥感概论”、“遥感应用分析”等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对于与“遥感概论”课程有重叠的内容只做简单回顾,如遥感成像过程、机理与数据特征,以少数典型应用案例揭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在遥感应用分析中的作用和地位;避免与先开课程内容重复,为后续课程做适度铺垫。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多样,课程重点介绍常用算法,使学生能掌握数字图像处理原理,夯实基础。对一些发展中的、前沿性的算法着重介绍算法的思想和原理,教导学生注重算法但不应局限于具体算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学中适当区分遥感数字图像系统处理和应用处理的差别。

四、重视实践教学,多手段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实践结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提升科研能力,有着重要意义。GIS专业“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学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从课程体系设置、实验课程内容设计、实验室开放项目、毕业设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教师科研课题等几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途径,丰富了实践教学体系。

从课程设置体系上,“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单独设课,紧密联系课程理论教学内容附设6个单元的基础验证性课堂实验(见表1),增强学生对各种遥感图像处理算法及其效果的感性认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课程单独设课,结合“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和“遥感应用分析”课程知识,设置综合设计型实验6个模块,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自主学习的能力。

积极利用各种平台,提供实践课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校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实验室开放,设置了实验室开放基金。在实验室开放基金平台支持下,设计了一些探索研究型实验课题,鼓励学生组团选择实验课题、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过程、撰写实验论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也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在实施学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年度,遥感课程组每年设计几个遥感应用分析研究小课题,供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并从科研课题中提炼一些问题作为大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中。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教师科研课题,检验了专业知识,培养了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合作能力。

五、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我校遥感课程教学组围绕GIS专业“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实施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有不少GIS学生积极参与校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每年GIS专业有近1/3的学生选择与遥感图像处理及遥感应用分析有关的毕业设计题目。人才培养是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师资、设备、教学等一系列软硬件教学条件上予以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小文.定量遥感的发展与创新[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9-56.

[2]秦其明.中国高校GIS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3,(4):1-7.

[3]钱乐祥.GIS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6):95-98.

[4]谈树成,刘恒,夏既胜,等.关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4):47-50.

[5]李天文,王林刚,李庚泽,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1)3-5.

图像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专业 双语教学 数字图像处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目标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我校电子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课。这是一门具有完备的理论基础又有广泛应用的实用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涉及数学、光学、控制理论、信号处理、生物生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各学科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集成和渗透,推动着数字图像技术迅猛发展,在军事、文化、旅游、考古、交通、城市管理、医学等很多领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提高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将双语教学作为一种学科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该课程的学习重点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英语水平。将双语教学的语言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阅读专业文章和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的翻译水平上。而教学效果主要是看学生能否通过英语完成本课堂的学习任务,在学科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提高上获得双丰收。

2 电子专业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模式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经过前期的学习,对有关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加上这门课所学内容大多通过图像显示呈现,需要更多的实验素材体现图像处理方法的实用有效性。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双语教学模式的开发:

2.1 教材的选择

选择中文授课蓝本,和对照电子专业新编实用词库英文参考教材及通俗易懂的国外经典数字图像处理教材,由RAFAEL.R.GONZALEZ,RICHARD.E.WOODS编著的(Digital Image Processing),从中选择总论和各论中的掌握要点、例子丰富、实验数据很多的章节作为双语教学的重点章节。

2.2 教学方法

(1)把上述讲授内容中主要的名词术语、概念、基本知识点用双语板书。(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基本知识点用中文讲解,同时穿插讲解常用名词术语、概念的英语表达法;对高频常用专业词汇,可以采用图解、实验示例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3)优秀的课件可以在视觉和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课件,图文并茂地展现知识点;然后使用英语准确表述此知识点;最后用中文举例进行说明并作简单小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备需要教师能够做到在中文与英文之间灵活变换。(4)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课堂英语提问,知识点英语讨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英语口语表达。(5)在每次课的最后10分钟用英语归纳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6)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中英两种文字来完成。(7)每次讲新课之前,用英语复习归纳上一节课的内容,并做适当的课堂提问。(8)8课时的实验教学,采用英文版Matlab仿真软件,用在课堂上对专业英语术语的了解来加强对Matlab中的函数的理解,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帮助命令查找函数文件,阅读文件中出现的关于函数功能、调用格式等的英文说明。

2.3 问卷调查

问卷一:了解调研对象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听课的兴趣、效果和课堂讲授内容的接受程度等。问卷的各项指标采用记分法。问卷二:定期举行观摩教学,邀请学校有关专家听课、指导。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参加教学观摩的专家、教师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意见和建议。问卷的各项指标采用记分法。

2.4 考核方式

(1)闭卷考试:考题包含中文部分和英文部分,英文部分比例约占30%,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常用名词术语英文表达法的掌握情况,并对考试成绩和答卷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分析,分析结果作为教学效果评估的指标之一。(2)平时成绩的评定:包括书面作业的成绩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成绩,书面作业要求用中英对照作答。

2.5 辅助网络教学平台

本学院已建成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站采用中英文对照、层次清晰、界面友好、图文并茂、信息量大、除了课程的中英文教案、课程辅助知识点的补充外,及时更新学科前沿的英文资讯。建立了大量的学科相关国外学习资料网站链接,例如TED talking的链接,通过这个链接可以看到图像处理中某一个小知识点的精彩视频。通过留言板、论坛,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解答疑问等,以促进教学相长。

3 结论

电子信息专业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以其有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专业英语水平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通过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来更好地掌握外语,学生不只掌握了专业知识而且听说读能力逐渐提高。潜移默化地加强了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为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的文献阅读打下基础。另外,学生上机实验的效果明显提高。实践证实,这种方式普遍受到学生欢迎,互动性好,学习完成任务的积极性高,相对传统教学,本文研究的双语教学模式更值得推广。

基金项目:淮海工学院教学改革课题XJG2012-3-10,XJG2012-1-8

参考文献

[1] 石霏,王加俊.《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4-64.

[2] 杨淼,张宏远,李丰林.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实例教学[J].科教文汇,2011(4):100-101.

[3] 张桂敏,汪熙.“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与思考.中国电力教育:中,2010.11:107-108.

[4] 胡异丁,梁淑芬.“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双语教学探讨与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153-153.

图像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遥感图像处理 课程体系 模块化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85-02

遥感作为一种高效的探测、获取、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的先进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高等院校是我国遥感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它提供了一个综合性高、专业性强的平台[1]。在该平台上,可以针对社会的应用需求,塑造学生不同的个体特征,培养出适于不同岗位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因而,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并突出其个体特征的课程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色鲜明的体系可以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同时,也能够突出学生个体,因而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遥感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现阶段我国为遥感专业人才培养设置的本科专业主要有摄影测量与遥感、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等,在这些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遥感导论》和《遥感图像处理》在多数高等院校中都有开设,并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有的高等院校还开设了《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导论》和《数字图像处理》两门课程可以视为《遥感图像处理》的前期基础课,因而在课程学期安排上应该提前。

《遥感图像处理》以地理学、测绘学、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等为背景,在学习了遥感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和理论基础上,着重介绍遥感信息处理的原理、过程与方法,并掌握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实际应用。由于《遥感图像处理》是多学科的交叉,与很多专业都有很密切的联系,而且发展速度较快,在遥感图像处理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求不同对象的学生掌握、理解或了解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还要求不同对象的学生理解或了解遥感图像的成像机理、处理技术和流程等。同时,图像处理技术和遥感技术具有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因而还需要学生掌握现阶段的状态以及最新发展情况。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外,实验教学也是《遥感图像处理》课程的重要的环节,传统的课程教学大都偏重于理论,一些已有的实验也主要是针对特定图像处理的一些应用,缺乏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与遥感图像特征无缝结合和系统组织。

总的来说,目前的《遥感图像处理》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2]:(1)传统的课程体系多注重经典理论,轻实验和实践[3]。除了应该重视理论教学外,有效地利用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该课程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传统课程体系脱胎于数字图像处理,和遥感处理关键技术之间存在断裂面,遥感处理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本文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针对《遥感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适合高等师范院校本专业领域学生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并就其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课程体系特色进行介绍。

1 课程体系的建立

内容的模块化设计是目前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方案,在很多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得到了较好地应用[4]。为适于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需求,通过近10年左右的实践教学,我们将《遥感图像处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分为7个模块,如图1所示。

(1)图像基础模块:这一部分主要介绍遥感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遥感数字图像、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存储、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视图与表达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遥感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从计算机存储和显示的角度,定性了解数字遥感图像,引导学生建立遥感图像处理研究和实践的兴趣。

(2)定量遥感处理模块:遥感定量化是当前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分析和处理过程涉及到物理、大气等学科;本科生由于前期所开课程较少,感觉定量遥感处理的难度较大,因而我们主张在本科阶段掌握定量遥感的基础理论和图像处理,深层次处理设置在后续的研究生课程开设。

该模块的主要内容涵盖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热红外地面温度反演等,以Landsat TM图像为例,了解遥感图像的辐射校正和定量反演的技术方法:辐射定标结合Landsat TM的0级、1级产品,介绍遥感图像数字值(digital number,DN)转换为光谱辐射亮度的方法;大气校正主要讲述基于辐射传输方程的校正方法,结合6S和MOTRAN辐射传输软件包,完成遥感图像的大气校正;热红外图像地表温度反演以Landsat TM6为例,介绍单波段热红外图像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和技术流程。

(3)几何遥感处理模块:该模块针对遥感成像的纯中心投影、多中心投影、侧视雷达等不同构像方式,解释它们的几何纠正方法和技术流程;对于多项式纠正方法重点介绍,强度多项式的构建、地面控制点的选择、最小二乘法拟合等相关内容。

(4)数字图像增强模块:数字图像增强模块按照彩色增强、辐射增强、空间域增强、频率域增强、多光谱增强等顺序进行讲解。在这一部分,我们遵循系统深入的原则,基于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实例,帮助学生系统复结并领会各种理论方法之间的逻辑顺序与本质。由于图像处理具有理论性和可视化强的特点,在这个部分教学中,我们希望加强学生对前置基础课程(如《遥感导论》和《数字图像处理》)所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理解,使其充分认识遥感机理理论知识在遥感图像增强应用中的指导意义,并体会理论本身的魅力。

(5)遥感图像融合模块:该模块从遥感图像融合的目的出发,介绍图像融合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流程、图像融合结果的性能评估等;联系数字图像增强模块的多光谱增强子模块,以HIS变换、主成份分析、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等为基础,阐述遥感图像融合的主要技术方法,并对其方法的缺点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遥感图像融合方案。

(6)遥感图像分类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分类的基本原理、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计算机分类的新方法、分类结果后处理、精度评估等内容。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图像处理应用性强的特点,选择最小距离法、ISODATA、最大似然分类法等,重点讲述其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变化检测模块:该模块是对前面所学模块的综合运用,向学生展示《遥感图像处理》立体而丰富的专业内容。在介绍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意义和技术流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变化检测的分类后比较法和直接比较法;将变化向量分析法(CVA)作为典型算法进行讲述,通过土地覆被变化检测的应用实例,综合遥感图像辐射校正、几何纠正等知识,重点论述变化强度和变化方向的确定方法,并利用图像处理实践提升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课程教学实践及其特色

2.1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遥感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基本技能和发展动态,初步掌握应用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我们课程建设的核心部分。我们在每个模块中设置了多个实践环节,多角度、多目标的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处理等环节,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遥感图像成像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这些理论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应用。近10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较好地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2 内容延伸模块化,形成分层次课程体系

我们依据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了授课内容的基本框架,按照教学内容分块设置,根据学生学习阶段、课时安排、专业特色延伸等可以灵活变化,因而给授课内容带来了较大的机动性。

在每个教学模块中首先确定知识体系和拓展专题内容,将这些拓展专题分为偏应用型和偏理论型。每个专题中设置基本内容和扩展内容,形成模块化分层次的课程体系。

例如:在数字图像增强模块中,目前的大多数教材中存在直方图均衡化的内容,然而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拓展,人们发现在绝大多数遥感图像增强处理中不适合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以不讲或让学生自学。图像增强部分的内容非常多,使学生清楚掌握第一节内容介绍的关键词,课程的延伸内容就会更易理解。根据学科特色和学习层次,可以有意识地引入偏应用专题或偏理论专题,更好地满足不同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通过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块划分,形成了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在确保授课内容体系完整情况下,使内容选择更具条理和可操作性,便于培养不同目标导向的学生,更适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设计。

2.3 多目标人才及其创新能力培养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技术型、工程型和技能型等。多目标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因而,《遥感图像处理》多目标人才培养是培养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同时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

在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背景创办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等本科专业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导向,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应用型还是研究型,因而该课程体系更加具有灵活度。我们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定量遥感模块,可以满足学生在应用型《遥感图像处理》课程中学习到研究型知识,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有关遥感处理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证明,我们的本科生经过该模块的学习,也能够独立完成研究方案构思和具体研究路线设计,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科学论文。

3 结语

卫星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该领域受到很多学生的垂青,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目前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遥感图像处理》这门课程。如何根据各个高等院校的学科特色、学生特点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教学体系、安排好授课内容、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性是很多高等院校主讲教师最关注的,同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培养信息技术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结合多年《遥感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一个课程内容模块化、专题内容可延伸、分层次的课程体系,它采用专题框架,在保证授课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可以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学时要求引入模块化延伸内容,有机地将课程教学内容联合在一起,形成多层次、多目标的授课内容。实践证明,该课程体系设置达到了我们高等师范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预期效果,可以为我国其他高等师范院校的相关专业的《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邓磊,赵文吉,胡德勇.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教改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7):136-137.

[2] 赵珊,刘静.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226-227.

图像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数学教育;文化

在职业教育中,数学教育的教育价值是什么一直困扰着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认识不清导致在教学过程沿袭普教模式,学生学习出现目的不明、兴趣不高、态度不端、成绩不优的现象。如何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将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做为准则,现以正弦型函数图像一节进行例说。

一、问题的背景

1.正弦型函数图像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数学》教材第三章第六节的内容;2.学生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五年制高职专业的学生;3.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4.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将学习交流电,需要根据交流电的图像讨论交流电的频率、周期、初相等内容。

二、问题研究

1.教学目标

①掌握正线型函数图像的画法(知识目标)。

②能够数型结合讨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目标)。

③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情感目标)。

2.教学过程

①情景引入、建立与专业知识的联系。情景一: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交流电中切割磁力线的图片、配上交流电的图像以及交流电的计算公式;情景二:多媒体展示弹簧振子运动图像与位移公式;情景三:展示单摆运动位移图像。

通过以上三个情景的引入,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我们的专业有着联系,我们的专业学习需要数学知识。

②探究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的能力。在如何得到正弦型函数图像的结论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第一,情景引入发现正弦型函数图像与正弦函数图像形状上非常相似,提出它们之间是否有着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第二,让学生回忆曾学过的正弦函数的五点作图法,通过小组合作用五点作图法画出y=sin(x+%i/3 )、y=sin(x-%i/3 ),并说出由y=sinx进行怎样的变化得到。由于难度梯度较小,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初步体验成功的愉悦。

第三,用同样的方法,由学生独立完成y=2sinx、y=-2sinx的图像,并说出由y=sinx的图像进行怎样的变化得到。在第一步讨论的基础上解决这样的问题没有形成障碍,学生的自信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第四,对x系数的变化,虽然学生能够利用上面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容易让学生形成单调乏味的印象,以及自满的情绪,失去探究的欲望,我采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变化的规律。

第五,结合二、三、四的结论总结出由y=sinx图像到y=Asin(wx+j)图像的变化规律。

最后,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验证学生总结的结论,教师板书,总结正确的结论。

在运用几何画板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联系,数学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对学生进行人文因素的培养。

③问题解决、感受数学的运用。通过精选例题,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专业的接轨,一方面,强化了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加强了能力的培养。到此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基本实现。

④知识的链接、情感的升华。情感目标应该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后积极与学生互动,让同学了解普通的数学表达y=Asin(wx+j)中每一个字母在特殊情景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当我们理解了它们表示的意义,就再也不会把它看成冰冷的字母,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数学教学怎样与专业教学相接轨应该起到一个示范案例作用,引入来源于专业背景、应用融入专业背景。在学生的情感教育中,由于本节课的内容,难易区分明显,教学中能够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初步问题,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层层递进的方法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重视新方法、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但是,由于教室布置学生的分组讨论受到限制,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没有很好的实施、教学内容与专业接轨比较充分但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不够,在今后本章节的教学中将一方面积极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作为情景引入,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合作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后利用各种途径收集本节知识相关的案例。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价值的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和谐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小礼,邓东皋.数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图像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图像处理双语教学教学改革图像处理是一门涉及光学、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目前,图像处理技术在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军事技术、医疗卫生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象处理》(英文名:Image Processing)课程是计算机学科与信息学科的专业课程,他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与方法,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

1.1教学内容适合双语

由于《图象处理》课程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也是目前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因此大量原始文献传播和交流都采用英文方式。但是,目前国内的中文教材基本是英文文献的翻译,很多专业词汇在不同教材中翻译成不同的中文词汇。为让学生获取对知识点最精准的理解,获取最“原汁原味”的科学知识,采用双语教学是比较好的途径。

《图象处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易于实现双语教学。《图象处理》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文字讲授内容相对于其他课程较少,因此,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实现双语教学时易学易懂。

1.2教学对象适合双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历来属于学校的优质生源,在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上较为突出。《图象处理》是针对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通过大一大二期间,对《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通信原理》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为《图象处理》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奠定了基础;在英语听说和阅读水平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已经全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听说和阅读能力,具备使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的水平;在实践方面,大三学生已经学完《C语言程序设计》、《Matlab语言》课程,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能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3稳定的教学团队

我们基本形成一支由5人组成的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教学团队,其成员包括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3名。团队中有1名青年教师在攻读博士期间曾前往德国波恩大学计算机系深造一年,并参与其图象处理相关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另有2名青年教师在武汉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奖,这些青年教师将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

2《图像处理》课程建设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2.1.1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在获取湖北省教育厅,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提供的出国进修资助项目下,派遣教学团队的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访学进修,提高英语读写表达能力,提高英语授课水平。

2.1.2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选派老师到美国桥港大学进修半年。

2.1.3选派青年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信息学科更新发展迅速,让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水平,接触最前沿的科研动态,才能在课堂上传授实用性强、前沿的专业知识。

2.1.4通过传、帮、带等系列方法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开发青年教师的潜能,传授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使本课程始终拥有一支稳定的教学队伍。

2.2教学方法、手段建设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遵循“少而精”原则,精选经典内容;探索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生专题研讨,引进数字图像处理现代技术;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采取研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先讲授理论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案例的模块与理论知识点结合,通过实验结果验证理论知识,再通过理论知识释解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采取启发式教学,每学期举行2次课程学习讲座,让学生以所学内容为基础,指定或自选一个主题,在课外查找资料,拓宽知识面,制作成PPT,进行口头汇报。通过这种知识迁移的方法,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目前,武汉科技大学《图像处理》双语课程共计40学时,其中32理论学时,8实验学时,具体教学安排详见下表:

3教学效果预测

3.1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教育模式,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我国教材系统性强、叙述严谨、知识体系清晰,重视对学生基本概念和理论推导的训练;国外教材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双语教学融会中西方教学理念之所长,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2用外语直接获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英语交流能力

学生应用外语直接获取专业知识,不仅可使学生能切实掌握相应课程专业知识,同时在英语能力,尤其是科技阅读能力和专业词汇量的扩展等方面得到实用性的锻炼,提高阅读英文文献、撰写专业英文科技论文的能力。

4受益的专业和学生人数

课程的建设及相关资料的共享将使信息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常年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约1000余人直接受益;全校相关涉及信息计算类理工专业,如自动化、信息计算科学、机械工程自动化等本科生可同步学习和参考。

5结论

武汉科技大学信息学院面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开展《图象处理》课程双语教学实践已达六年之久,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优秀的教学队伍,并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所有的教材、课件、教案、试卷及参考资料等都已基本完成英文化制作。同时学院提供了专业计算机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供同步教学和上机实验,为做好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建军,李红莲,周金和.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5):26.

图像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图像处理;专业素养:培养策略

一、关于图像处理教学的概述

目前,图像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例如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装潢效果图设计、摄影后期处理等领域,在这些领域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图像处理教学是基于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学习活动。Photoshop软件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被认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图像处理软件。

二、图像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目前,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本科院校的图像处理教学一般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拟的方式,这种方法虽然对图像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什么问题,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及提高却有很大影响。传统教学中,学生独立实践的机会较少,因而缺乏大胆创新设计的魄力和勇气,专业技能的掌握也不够熟练。

2.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活动开展效果与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一些本科院校不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导致教学质量提升效果不明显。

3.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多。图像处理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分离,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偏理论轻实践,学生眼高手低,动手实践能力较为薄弱,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本科院校图像处理专业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不够深入,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的机会少,不能够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导致应用能力培养受到一定的局限。

三、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专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毕业后顺利就业。本科院校的教育目标在于向国家和社会输送拥有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保证企业的人才需求。图像处理作为一项专业技能,在本科院校的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科技信息时代,计算机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图像处理软件在各类设计中应用广泛,例如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网页设计等。提升本科院校图像处理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图像处理专业能力的提高。

四、图像处理教学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策略

1.高校要转变观念,树立先进教学理念。图像处理教学要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优化学科结构和课程设置,积极组织安排学习内容,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构建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的课堂,提高图像处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本科院校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和创新性。首先,提升教学水平。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科院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加强校企合作,派遣部分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训,掌握图像处理专业技能,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还可以聘用企业一线优秀技师到学校兼职或做讲座,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的认知。其次,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学习内容设置要有趣,有吸引力,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生活,有层次、梯度。教师和学生要加强互动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目前很多本科院校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图像处理教学也可以考虑使用这样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根据企业对于图像处理相关人才的需要,教师要以服务行业为出发点安排课程内容,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做好铺垫,打下基础。

4.调整教学策略与内容,完善评价体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调整教学策略与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和日常表现进行考核评估,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

综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是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是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体现。通过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创新教学手段、与企业密切合作等措施,构建起图像处理教学的新模式,是科技信息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图像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1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抓好落实

要提高超声诊断质量, 必须做好规范化建设, 建章立制。严格执行国家《执业医师法》、《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医疗技术操作常规》等法律法规, 持证上岗。设立完备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 使影像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对各项检查以《超声技术操作规范》为指导, 规范操作规程, 对操作步骤、方法、程序、结果、图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等检查设立绩效考评机制, 有效进行质量控制, 量化管理, 科学地统计、规范各脏器及常见疾病的检查范围。

2 学科基础建设, 人才是关键

2. 1 无论超声设备如何发展, 科室的持续发展, 取决于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及合理的梯队建设。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晚成熟期。必须分析科室人员的构成及其优势, 做好职业规划及培养方向。从事超声医学工作的人员来源于临床医学及医学影像专业, 专业的不同, 知识结构会存有差异, 临床医学毕业生临床知识相对丰富, 但影像理论基础原理欠缺, 而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影像专业理论知识较为熟悉, 但临床知识存在不足。不同的院校、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专业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要求, 对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 强调临床技能的学习;鼓励参加医院临床知识学术讲座, 增加临床知识。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强调超声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他影像专业知识的学习, 打牢基础。活跃的学习氛围, 形成专业互补, 强化了综合素质提高。

2. 2 加强在职培训, 全面开展医学继续教育, 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提高专业技术。①打牢基础是关键, 对新入职影像专业毕业人员, 采取岗前临床科室轮转 , 学习临床知识, 拓宽视野, 建立临床思维方式, 了解临床不同专业超声检查的目的所在, 了解本院临床科室发展水平及开展的新技术;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在了解超声专业的基础理论、超声解剖、仪器操作检查方法后, 采取到其他影像专业短期轮训, 了解其他影像专业特点, 诊断优势, 建立大影像概念, 充实和拓展思维模式。在强调理论培训的同时 , 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规范与提高, 要求大家勤于实践, 规范操作并不断熟练。②适时选派工作作风扎实, 安心本职工作, 有上进心的技术骨干到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进修, 进行系统的规范化训练, 并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及科室专业的发展需要, 选派参加不同的专题学习班或提高班, 将让个人的成长与科室的发展前景结合, 激励其发挥更大的工作、学习热情, 使科室人员“人人有专业, 人人有特长”, 既避免了内耗, 又提高了科室整体技术力量。③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鼓励在职人员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 撰写论文。撰写论文的过程也是对一个疾病深入学习的过程。中级以上职称的工作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全军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 让大家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发展方向,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 开阔视野。④聘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指导工作, 举行专题讲座等。以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 提高技术水平。

3 强化随访工作

超声诊断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随访临床的最终诊断来印证。通过随访, 进行回顾分析, 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平时将个人随机随访与科室集体随访纳入常规工作, 统筹安排,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科室安排专人、专门时间, 下病区或病案室, 针对不同的临床科室、某个病种等进行统一的随访, 并统计分析随访结果,根据超声诊断阳性符合率指导科室的下一步工作;个人随访随机性比较大,尤其是个案,只有共享才能共同认识该疾病, 所以随访结果的回报交流, 共同提高尤为重要。完善的随访制度纳入科室质量控制体系,每月进行随访工作的检查与考核,才能确保随访顺利实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随访结果分析超声检查的符合率, 评价超声检查质量。如果超声诊断与病理或手术结果相符, 则总结经验,加深印象, 增强信心。如超声诊断与临床不符, 则分析误诊原因, 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4 规范化留图

超声检查中普遍存在存图的随意性, 尤其患者较多时。为了提高超声质量, 必须规范化存图, 与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切面, 应做图像储存, 记录并存档。图像质量要清晰, 掌握仪器各项物理参数的调节, 熟悉已设置的不同脏器专用软件, 根据个人习惯及患者条件, 调节图像在最佳状态。在眼球或产科检查时, 严格按照规定的安全声功率输出。对于异常图像保留相互正交的两个切面, 杜绝了以往随意性存图检查中因漏查器官结构而造成的漏诊, 对异常的动态变化和前后对照分析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 同时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证据, 规范化存图使规范化检查真正落到了实处, 规范化存图成为超声检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规范书写报告

超声检查报告书写质量体现了检诊水平。报告单作为一次检查的结论, 必须将实际情况用图文的形式报告给临床和患者。一般项目要齐全, 真实, 必须实名制。必要时, 加填仪器型号、探头类型与频率, 检查方法与途径(如:经直肠法)。描述检查内容时术语应科学化、标准化, 文字简练, 描述全面、客观, 严禁加入任何主观判断, 既不武断地以图像诊断疾病, 也不要过于随附临床资料, 杜绝先入为主, 先有结论再有图像描述的思维模式。超声提示或诊断明确提示物理学诊断, 除十分明确的病例外, 不做病理学诊断, 可以提示数种需鉴别的诊断。

6 树立服务意识

超声检查主要是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客观依据, 要树立为临床服务的理念, 多与临床医生沟通才能避免主观臆断, 其实与临床医生交流的过程也是学习临床知识的过程, 只有结合临床才能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才能谋求正确答案, 达到为患者负责的目的。

图像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数字图像处理;视频侦查;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121-02

Abstract: By obser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deo investigation major in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 and based on the teaching experiences in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classes, this paper studies to reform teaching content, enrich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ess practice of students to improve teaching performances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nd develop the hands-on abilities and abilitie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of students.

Key words: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video investigation; teaching method;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ation

1 引言

图像蕴含丰富的信息,是人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来源。数字图像处理主要通过计算机对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包括分割、增强、复原、去噪、特征提取和分析理解等[1]。目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军事、工业生产、医学和公安等等。而这些应用需求的增长推动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由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重要性,很多大学在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开设了数字图像处理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能掌握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经典算法,并能了解如何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需要较强的数学基础知识,例如线性代数和信号处理等,因此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枯燥的算法讲解和数学推导,学生也可能因为教学过于理论和抽象而失去兴趣,或因为感觉太难而产生畏惧心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很多典型算法是从应用需求逐渐发展来的,脱离应用只讲理论,学生会不知所云,不知道算法理论的具体用处和如何使用。为了改善课堂教学和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教师有必要从学生专业需求出发,针对课程特点,精心设计课程,探索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使学生最终既能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又能对实际应用有足够的了解。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体会,探讨如何改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过程,提升最终的教学效果。

2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光学、电子技术和信号处理等多学科的知识,涵盖的内容非常广,从底层的图像增强、复原和编码到中高层的特征提取、分割和图像理解,在有限的课时里教师不可能详细讲解所有内容。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就需要对授课对象的专业有所了解,从学生今后工作的需求出发,精心选择授课内容。笔者授课对象是我校新成立的视频图像侦查专业学生,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公共安全部门从事视频图像侦查的相关工作,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大量的视频资料,缩小排查范围,锁定嫌疑人并找到相关证据,提升破案效率。在视频侦查过程中,对模糊图像的增强或复原是学生必备的技能。因此,笔者在授课时除了讲解重要的基础知识,将本门课程的侧重点放在图像的增强与复原上,而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都非常高,这样教师的授课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3 理论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理论授课内容上,结合我校专业特点做了精心的修订,即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突出专业特色与实用性,强调图像处理算法的具体应用和如何编程实现,注意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做到理论和实际完美结合[2]。

我校数字图像处理处理课程为54课时,理论授课为45课时,主要讲解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与运算、图像的空间和频域增强、图像复原、图像压缩、图像分割和图像的表示与描述等。由于课时有限,因此在讲解图像分割、图像压缩和图像的表示与描述等内容时只是简单的介绍,而且图像视频侦查专业在后续课程安排上也有这些内容的更深入的讲解。我们在授课时主要把精力放在了对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与运算、图像的空间与频域增强和图像复原这些内容的讲解上。

为了满足我校专业特点和授课内容改革要求,我校自己编写了数字图像处理的教材,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多个优点。另外,我们还选择了由田纳西大学的冈萨雷斯教授编写和北京交通大学阮秋琦翻译的数字图像处理中文教材作为补充,该书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数字图像处理书籍,讲解非常详细,内容很全面,案例也非常多,还有配套的Matlab版本书籍,方便学生自学探索。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探索使用多种现代化的工具丰富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基于黑板和粉笔,比较单一,不利于展现图像处理的丰富细节,效果很难令人满意。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主要讲解的是如何处理图像,即展现的是图像或图形[3]。为了保证课程的可视性效果,我们基于多媒体技术开发了丰富多彩的课件,通过PPT和投影仪给学生更形象生动的展示。为了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我们采用了更多的互动式教学,转变只有老师在讲台上讲解的现状,通过引导式的提问,逐步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积极鼓励学生上课提问和讨论。另外,由于数字图像处理的一些理论和算法比较抽象[4],数学公式比较多,我们在上课前编写了一些小程序,在课堂上通过运行这些小程序演示效果,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并且通过讲解程序的每一步的设计,让学生结合理论和算法分析,更深刻的理解理论和算法的内涵以及如何使用,大部分学生对这种直观演示也更感兴趣。

对于理论学习的考核,我们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提问、布置作业和最终闭卷考试等多种方式,平时成绩占20%,最终闭卷考试成绩占70%,另外10%是实验成绩。

4 实践教学的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集中在固定的时间和使用固定的仪器设备。首先由老师讲解原理,然后现场演示如何操作,最后学生按照实验手册逐步进行试验[5]。这种方式比较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能只是生搬硬套的做完试验,但是没有更深入的分析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改进试验,做完试验可能很快也就忘了。另外,由于基于课堂的实验学时较少,我校数字图像处理实验课时仅有9课时,而实际上如果学生只在这9个课时里做实验的话,很显然是不够的,远远达不到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6]。因此,我们规定了5个学生必做的实验,主要是验证性的实验,一般在实验室课堂上完成。另外,我们还布置了3个开放性的实验题目,开放性的实验题目一般属于综合性的题目,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编程调试,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并且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由于开放性的实验题目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为了避免学生抄袭,使学生真正动手实现而不是走过场,学生交的实验报告需要附上自己编写的程序源代码、注释以及具体的实验步骤和分析内容。

在具体的开放性实验题目选择上,为了突出本专业的特点以及考虑学生毕业后的需求,我们主要选择了图像的增强和复原,例如夜晚图像的增强和复原、噪声污染图像的复原以及人脸车牌图像的增强与复原等。另外,我们设置的题目并没有固定实验内容,即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具体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数据。学生可以自己拍摄图像并对图像进行处理,这样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编程软件的选择上,推荐学生使用Matlab软件[7],因为Matlab集数值计算、符号计算和图形可视化三大基本功能于一体,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是国际公认的优秀数学应用软件之一。但我们也鼓励学生尝试使用C或C++等编程软件,这样更能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我们也给学生推荐了一些图像处理开源软件的库,帮助学生借鉴优秀的算法实现,但是需要避免学生直接抄袭。

对于实验教学的考核,主要通过学生实验室课堂表现、完成实验报告和开放实验题目情况综合判断,强调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切坚持以教师来引导、学生为动手主体、训练为中心、能力为最终目标[8]。

5 结语

本文结合我校视频图像侦查专业的特点,从学生工作需求出发,探讨了通过改革教学内容,通过对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和突出学生动手实践来改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使用图像处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当然,对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教学改革与优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图像处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Rafael C. Gonzalez. 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M]. 阮秋琦 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24.

[2] 王丽杰,秦勇,周真. 测控专业“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 31(3):19-20.

[3] 曹玉东,王冬霞,周军.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5(2):129-131.

[4] 杨铁军,黄琳.数字图像处理经验探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9): 91-92.

[5] 姜珊,双凯.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5):644-646.

[6] 范迪,孙农亮,曹茂永. 我校《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实验设计[J]. 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2):166-167.

图像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医学图形图像处理;信息学;大专;医学院校

一、引言

1999年6月9日,经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 of New York,CMB)理事会批准资助,成立了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1nstitute for Interna-

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该委员会的任务是为制定医学教育“基本要求”提供指导。在该机构制定的培养要求当中,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知识,特别是“医学图形图像处理”被作为基础知识要求被提出。[5][8]

当前我国数字化医院建设的重点是医院内部的数字化建设。为实现无胶片化,需要建立覆盖全院医疗和办公区域的网络和pacs系统,实现ct、核磁、x线、病理、彩超、电子胃镜等图像的网上数字化采集、传输、存储、调阅等功能。而这些方面,都需要从业者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医学图形图像处理教学在专科层次教学当中处于盲区。经过调查国内各省的40多所相关大专院校,其中开展了医学信息教育的学校目前的有12所。[1]授课内容基本是信息检索,少数涉及到了一些医疗管理软件的应用,至于医学图形图像方面的课程,高专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中没有涉及,因此在目前大专层次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体系的现状是:医学信息教育停留在信息素养的培养的阶段,没有进一步的考虑医学信息的处理,也就是说没有提升到技能的层面上。

二、国内外关于医学信息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医学信息学是交叉学科,起源于美国。现今美国的医学信息涵盖面,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医学情报,信息资源建设、检索,其内涵已经扩展到了转化研究信息学、医学图像信息学。[3][4]

德国是国际医学信息学会(IMIA)的官方国家成员,其医学信息学、生物测量和流行病学协会(GMDS)提出医学信息学(Medizinische Informatik,MI)内涵:应该包括医疗信息的收集、加工与提炼过程。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生物信息学,医学图像处理,信息检索、决策支持等。[9]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医学信息学已经从信息素养教育上升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并形成了专科-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完整培养体系。

20多年来,医学影像已成为医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其结果使临床医生对人体内部病变部位的观察更直接、更清晰,确诊率也更高。20世纪70年代初,X-CT的发明曾引发了医学影像领域的一场革命,与此同时,核磁共振成像象(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超声成像、数字射线照相术、发射型计算机成像和核素成像等也逐步发展。计算机和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作为这些成像技术的发展基础,带动着现代医学诊断正产生着深刻的变革。各种新的医学成像方法的临床应用,使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将各种成像技术得到的信息进行互补,也为临床诊断及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而医学图形图像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成为了一般医学本科院校临床专业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要的学科。

三、国内政策对于医学信息教育的扶持与指导方向

卫医研教发[2007]01号文件指出: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在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决定在全国开展“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工作,旨在建立和完善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并使之成为指导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对各类IT人才需求的重要依据;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学生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我国全体医务人员和医学院校在校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现代化工具,从而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卫医研教发[2007]02号文件指出: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科研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普及医疗信息化知识,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快速培养符合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卫医研教发[2007]03号文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医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在医疗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作为国内的大专院校,其教学的宗旨与目的是为基层输送大量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同时兼顾了向更高层次医学教育输送可持续培养的医学生。无论是从实用出发还是从可持续的培养出发,医学生在医学信息学上的教育都不容缺失。

四、目前医学信息教育环节当中的拓展方向

医学信息学是医学和计算机学科的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经阶段。[2]该学科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相关计算机技术和医学只是的高素质符合人才。

当前社会对于医学信息处理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通过课程建设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懂得医学信息处理应用类人才。使学生掌握医学图像的相关概念与图像处理中的图像变换,增强,恢复,压缩,图像的分割及特征提取等基本理论;掌握医学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应用和进展;了解医学信息三维可视化的技术和基本实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医学图像处理的整体结构框架,逐渐形成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图像处理算法的编程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的才能使学生在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大背景下适应需求,提高竞争力。[7]

五、专科层次开展医学图形图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医学图像处理是当今各医学领域应用和需求广泛的一门学科,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应用和医学智能信息处理方法)的专业主要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1)使学生掌握数字图像的相关概念与图像处理中的图像变换,增强,恢复,压缩,图像的分割及特征提取等基本理论;(2)掌握医学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应用和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医学图像处理的整体结构框架;(3)掌握数字图像与医学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逐渐形成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图像处理算法的编程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7][8]

目前国内的专科院校鲜有开展这门学科的基础教育,主要原因是相关的教学条件要求较高(师资,设备)。但是做为专科院校,无论是从向基层输送基层的医疗服务人才这个方向来看,还是从为本科医疗院校输送继续教育人才方面来看,我们都有必要把这门重要的学科,在医学类专科层次进行普及性的基础教学。最为恰当的方式就是在医学信息学的教学内容中补充丰富医学图形图像内容。

专科层次的学生有他们的特点:基础和自学能力有待强化,而且在校学习时间比较短,他们需要和能够掌握的是跟专业相关的简易并实用的医学信息概念和技术,而不是高深的理论。根据专科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基础情况,以及各用人单位(基层医院)对医学信息技术的需求情况,查阅国内外各医学院校医学信息专业教学资料,在现有计算机课程内容基础上,引入一定课时的医学数字图形图像处理,通过实践教学进行论证之后,完善出一套适合专科层次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

通过对大专医药各专业学生进行实用的医学信息技术与医学图形图像学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更能适应各专业岗位的需求,从而提高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任洪琴.关于开设医学信息学课程的探讨[J].数理医药学,2006,4:443-444.

[2]邹赛德,练伟,卢初玮等.在医学生中开设“医学信息学”课程[J].医学信息,2003,12:673-674.

[3]Bemmel,(美国)M.A.Musen.nology,1999,22(1):81-90.(荷兰)J.H.Vail.

[4]吕婷,姜友好.中美医学信息学教育比较研究[J].医学信息学,2009,30:12.

[5]van Bemmel JH,Musen M A.Handbook of medical informatics MNew York:Springer,2006.

[6]叶春峰.中日两国医学信息课教学比较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1,12:213-214.

[7]Baldo M,A ggleton P,slutk in G.Does sex educat ionlead to ear lier o r increased sexual act ivity in youth?Wo r ld Health o rganizat ion Global P rograme on A IDS.2005.

图像专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图像拍摄技术;人才;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化发展,实况图像的作用和价值日益突出,实况图像已经成为数据分析、情况判断的重要依据,其质量已经成为很多领域的一项关键要求。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实况图像拍摄岗位多处于户外复杂地理和气象环境下,图像拍摄技术难度大,影响质量因素多,对摄像岗位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高。图像拍摄技术人才属于高技能人才,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一线的操作能手,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高操作技能,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娴熟用于实际,满足岗位要求。对这种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技术培训,同时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进而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实况图像拍摄队伍,提高实况图像的拍摄质量,服务于工作需要。

一、综合考虑承训单位资源优势,合理选择组织模式

(一)根据培训条件选择组织模式

目前,能承训图像拍摄技术这类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主体除自身组织培训外,还有院校和培训机构。主要有三种可选择的组织模式,即院校培训、培训机构培训和两者合作三种组织模式。院校培训、培训机构培训,分别由院校或培训机构组织培训工作,按照岗位培训需求,制定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施,同时对教员队伍和实验环境提出较高要求,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培训目标就很难实现。

(二)针对培训对象选择组织模式

培训机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培训对象,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应建立不同的组织模式。通过选择合理的组织模式,使受训对象真正受益,学有所成。图像拍摄技术人才培训不同于一般的专业人才培训之处在于,理论性、实践性两者要求比较高的同时,针对性要求也比较强,需要针对特定环境和特殊岗位要求。需要据此组织开展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

(三)综合优势资源构建融合式组织模式

综合考虑院校模式和培训机构培训模式的各自的优势和弱点,扬长避短,采用两者融合式的组织模式更适合我们需要的图像摄像技术人才培养。为做好图像摄像人才培训工作,我们成立了由院校、培训机构、培训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四方组成的融合式人才培训组织机构,分工合作,明确职责、权利和义务,通过联合论证培训需求、联合探讨课程体系和所用教材、联合构建实验环境、联合使用教师授课、联合组织结业考核等办法,共同制定培训大纲和实施计划,动用双方所拥有的实验器材构建培训需要的实验环境、实验设施和实验工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院校+培训机构”高度融合式培训模式组织实施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

二、结合当前需要和长远需求,科学制定培训目标

(一)瞄准岗位需求确定培训目标

需要的实况图像拍摄岗位,主要分布在比较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变的气象环境下,时间的跨度也比较大,有时还要覆盖早、中、晚、夜多个时段,光线变化范围大、气候因素影响突出,实况拍摄主要依靠人工控制或手动摄像,技术人员的摄像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图像质量。现有的实况图像摄像岗位人员大多未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摄像技术水平总体能力不强。因此,实况图像摄像技术培训目标重点在于提高人员在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光照时段、不同气象条件等复杂情况下的摄像技术能力。

(二)瞄准实况图像后期运用确定培训目标

实况图像摄像技术培训不仅要获取需要的、清晰的高质量视频,还需要在后期运用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在培训摄像、摄影技术培训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培训视频编导、视频切换、编辑制作、后期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培训效益。

(三)瞄准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确定培训目标

技术培训不仅仅是组织和事业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摄像、摄影技术作为一门专业性强、应用性广的技术能力。在制定摄像技术培训目标时,一方面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另一方面结合参训人员自身素质和其他岗位工作的需要,适当增加艺术摄影、计算机图像软件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满足个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整合培训资源和实验设施,搞好教学顶层设计

(一)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性

结合摄像岗位实战特点和人员素质培养需求,在课程设置上重点针对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光照时段、不同气象条件等复杂情况下的摄像技术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将上述技能分解为技能构成要素和知识点后,形成课程,将系列课程有机整合后,形成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构成的课程体系,进而形成培养方案。

(二)教学方法上突出实践性

采用课程讲授、指导操作和独立操作相结合,利用实操讲理论,结合案例讲技巧,采取加大培训人员实践操作学习力度。组织有拍摄经验的专家,结合真实环境,讲授摄像岗位要求和摄像技术运用技巧,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提高受训人员实际拍摄能力。

(三)教学设施上突出训用一致性

为确保学员充分掌握实际设备,在教学设施上采用与单位一线使用相同的设备型号,实现训用一致、讲用一致,融“教、学、训、练、考、评”为一体,实现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训教学与岗位运用零距离对接,确保受训人员快速上手,迅速生成和提高设备运用能力。

(四)结业考核上突出检验性

针对图像摄像和图像编辑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核模式。在摄像技术考核上,采用设置主题,受训人员自主拍摄的模式,由受训人员按拟定主题拍摄电视短片,由专家进行点评打分,从拍摄技术和艺术创作上全面检验培训效果;在图像编辑上,借鉴了常规的考核模式,利用理论笔试和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

(五)师资力量上突出融合性

摄像技术培训也是一门通用性很强的专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培训较早、经验丰富,教学能力也比较高。我们充分利用培训机构,借用其高水平师资力量,采取院校与培训机构联合施教方式,培训机构教师着重理论和实机操作教学,院校教师突出结合工作实际布设工作场景、开展近实际工作背景下的器材运用教学,两者共同形成联合育人的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培训机构高水平的教学方案和教材,为受训人员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确保培训效果,同时也便于及时掌握摄像技术培训最新发展,充分吸收优秀培训力量的教学精华,有效增强院校开展摄像技术培训的教学能力。

四、综合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结业考核,增强培训动力与活力

(一)借鉴职业鉴定标准规范考核方式

技能鉴定是培训效益评估最规范的方式之一,也是评价岗位人员能力素质最重要的依据。实况图像摄像岗位技术培训有长期持续性的培训需求;采用内部考核方式也可以对专业技术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但其规范性、标准性和检验性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完善。为尽快形成较强的培训能力、较好检验培训效果,就需要借鉴职业技能鉴定所采用的标准、规范的考核方式。

(二)融合职业特点推动资格认证

目前,摄影、摄像行业公认的职业技能认证主要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中的平面摄影师资格认证和专业图像视频制作软件公司组织的资格认证。通过引入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和专业图像视频制作认证,组织参训的优秀人才参加国家平面摄影师资格考试和专业图像视频制作认证考试,打造形成图像、视频技术培训和考核认证为一体的综合培训体系,能有效增强参训人员参加培训、提升素质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综合职业需求促进考核常态

融入国家专业职业技术资格认证,结合图像摄像技术培训的内部课程考核和毕业考核,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发参训人员的活力和动力,调动参训人员激情和热情。图像拍摄技术人才培训,应紧密结合图像拍摄技术的发展和图像拍摄技术岗位的专业要求,不断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技术考核的常态化,确保考核资质的长效性和先进性,形成常态化培训、考核及技能鉴定的良性循环,稳步提升图像拍摄技术人才质量,培养出一批高技能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工作需要。

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很多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融合式培训模式能有效整合利用优势资源,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闫飞龙,汪德飞,孙伟.融合式培养理念的认知教育教学简析[J].中国军事教育,2013,(3).

[2]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1,(6).

[3]糜万山.努力开创军队院校教育新局面[J].军事,2011,(8).

图像专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图形图像教学;改革策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图形图像制作方式正在逐渐被计算机的图形图像制作方式所取代。目前来看,社会各领域对于图形图像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教授的计算机专业更应该按照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出具有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针对目前的情况,高职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应该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中进行适当的改革,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图形图像教学发展的现状

1.在人才培养方面和教学目标方面未能体现良好的衔接能力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需要付出莫大的心血与精力的过程,在这期间如果缺少了适当的目标,培养人才就成了一句空话。而有了恰当的教学目标之后,同样要具有相关的专业性才行,在学校的其他专业譬如艺术类、机械等专业上,也设置计算机图形图像的课程,这就会使得该专业缺少了针对性,向广大学生开放课程的同时更需要注意怎样让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教授专业与非专业的学生应有所区别,否则图形图像的教学目标就会变得不明朗,就无法达到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如此下去,当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失去良好衔接的时候,该专业的发展就会变得十分不利。

2.计算机图形图像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

(下转第34页)

(上接第33页)

与传统的图形图像相比,毋容置疑的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在方式与手段上都有质的飞跃,但是从高职院校当前教学现状来看,依旧能够看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残留。教师通常都是通过对教材章节照本宣科的来向学生传达教学思想,学生自然就走马观花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对于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和图形图像的制作方法却知之甚少,这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实际操作能力的恶果,如此下去,学生在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状况下,即使少数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也会因为无法对工具进行熟练操作而停滞不前,更无法达成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了。

3.计算机图形图像教学中未能注重对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抛开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与实际的动手操作以外,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教学当中,还应该关注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行培养。在学习过程当中,当学生缺乏了必要的学习交流,碰到难题不会适当的进行分析与沟通,不仅仅对于学习能力有不良的影响,学习效果也会不甚理想,毕竟未来离开校园步入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工作的时候,企业更需要的是能够做到团队协作的人才,这样才会有利于整个团队的运转。

二、高职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改革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自古至今就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倘若缺乏了学习兴趣,只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被动的心理,这样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在教学过程之中,老师应该采取让学生产生兴趣的方式来分配学习任务,保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之有趣的前提下达到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同样要求老师们做到在教学的方式上进行部分改革,来避免传统照本宣科一样的教学方式,课余时间能够深入学生群体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备课之时能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做出适合的教案。如此一来,学生们就能够在自发自觉的情况下更出色的完成学习,这对整个教学的效果上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2.创造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拥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现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如果学生缺乏团队协作能力的话,将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此外,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还应该将一部分精力放在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中,在熟练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前提下,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光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兴趣,同样也能在团队协作当中使学生专业素养与学习能力都得到大幅的提升。

3.实现教学体系改革,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过去的教学系统往往都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亦是如此,为了让教学目标与人才的培育问题能够更好的解决,就应当在教学体系中进行良好的改革,使传统教学之中的弊端大部分化为推进教学改革的动力。采用新的教学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除去必要的专业考试,老师们还应当针对学生平时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此外,也可以布置一项需要团体共同协作才能够完成的任务,以此判定学分,这样是为将来学生进入职场做铺垫。这样就能实现对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行双重考核,从而达成教学体系的改革。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此专业在教学当中通过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从而与社会产生更好的衔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专业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也在教学模式上不断摸索进步,对整个教育界同样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燕翎.新形势下如何实现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教学改革[J].学周刊A版,2014(05):200-201

[2]徐东强.关于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改革的探讨与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7):60-65

[3]张国瑞.关于提升计算机图形图像教学质量的对策[J].青年时代,2015(01):181-183

[4]何金花.唐友刚.《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福建电脑,2010(04):657-658

[5]於文雪.李松毅.罗立民.基于Windows GDI的图形图像处理探讨[J].计算机工程,2003(02):34-36

图像专业论文范文第13篇

现代图像艺术学院是我国第一所以摄影艺术为主的综合性图像高等学府。自1995年至今已培养了三届研修、大本、大专毕业生,其中大多已成为首都一些媒体、广告公司、电视摄影组的业务骨干,有的已成功地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展。学院与多家国际性专业影像器材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技术和器材支持。

学院座落在林木葱郁、安宁幽静的北京温泉。这里教学、生活设施齐备,有计算机室,摄像录像编辑演播室,灯光摄影室,黑白、彩色暗房,图像图书资料室以及运动场、洗衣房、浴室,服务部等。是研究深造的理想环境。

专业设置:1、图像数字化技术与艺术;2、摄影艺术(新闻摄影、艺术摄影、广告摄影、商业人像摄影);3、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4、图像历史、理论、评论、编辑。

班次与学制:大本班(学制四年)、大专班(学制二、三年)、研修班(学制一年)

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英语和专业英语、东西方哲学、艺术美学、传播学、写作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世界美术史、素描、色彩、字体、图案、构成。

专业课:黑白、彩色摄影与暗房、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技术与艺术(图像处理软件、图文处理软件、印前软件)、摄影技术与艺术、新闻摄影、风景摄影、人像摄影、广告摄影、专题摄影、采访学、编辑学等。

培养目标:素质与专业、技术与艺术、整体与精英并重,培养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专业扎实、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复合型高级图像人才。

地址:北京温泉现代图像艺术学院招生办;邮编:100095;电话:010-62456644转3288;013901284037;013910052284。

2001年4月26日柯达向全国60所小学赠送3000台柯达相机,这是柯达“99元相机播种计划”的一部分。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的受赠学校学生代表和老师出席了此次捐赠仪式。

2001年4月6日到7月29日,Epson公司将在哈尔滨、天津、石家庄、青岛、福州、昆明、银川等二十三个大中城市举办主题为“彩色之旅、科技领航”的2001年全系列产品全国巡展。巡展中,Epson公司将针对行业用户和个人消费者,通过现场演示,专题讲座,现场咨询等活动,推出完整高效的办公解决方案及富有个性化的家用设备。

书讯

贺海龙摄影作品集《初探太行》,由海燕出版社出版。本画册使太行山巍峨磅礴、气势恢宏的自然景观以及太行人们的纯朴民情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四色铜版印刷,大16开,定价82元。

中国摄影文化系列画册《享受阳光》近日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这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卫卫工作室策划出版的丛书之一,书中除了大量的风光摄影作品外,还收录了作者初小青在旅途中的日记。32开,四色铜版印刷,定价:75元。

图像专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Photoshop;图像处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5-1127-03

Teaching Reform and Researc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hotoshop Image Processing Course

WANG Juan, FEI Hua-ying

(Hefei Gene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omputer Department, Hefei 230031, China)

Abstract:Photoshop is a popular subject in many colleges at present.The article takes multimedia technology department for example, ex? presses an idea which the study of Photoshop should according to department characteristic to find a study goal , advances the specific meth? ods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Photoshop; image processing ; reform in education ; teaching method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应用领域中的逐步发展,高职院校中的很多专业,不管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都随着社会的需求开设了计算机相关课程。《Photoshop图像处理》这门课程在如广告设计、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动漫制作等专业中都普遍开设,如何针对不同的需求上好这门课,使学生能结合本专业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是值得研究和讨论的课题。本文以多媒体技术专业为例,给出针对该专业的一些《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教改方案。

1明确培养目标,找准课程定位

Photoshop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界面友好、插件丰富、兼容性好等特点,被普遍应用于广告设计、数码照片制作、印前处理、网站建设、多媒体开发、建筑效果图处理和影视动画制作中。

这样强大的软件功能,使得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甚至非计算机相关专业都需要开设《Photoshop》这门课程,然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这门课的意义和作用可能会有所不同。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主要是为了制作和美化电子商务网站,那么教师在讲授时应偏重web图像的编辑与应用;而软件编程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主要是为了能进行程序界面设计,那么教师在讲授时应偏重素材图像的融合和创意加工。如果在教授课程时,教师不能结合专业特色对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和把握教学重点,学生在学习时就会产生盲目性,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本专业的学习中去,在学习中产生对于Photoshop是“学过但不会用或会用但不知道用在哪里”的尴尬局面。

因此,在授课前,授课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明确培养目标,找准课程定位,结合专业实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Photoshop这个软件。

在多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Photoshop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的知识培养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图像的格式和存储方法,能熟练更改图像大小和绘制编辑图像,能熟练使用选区,掌握通道、蒙版与选区之间转换,能熟练运用图层和图层样式,掌握图像色彩的校正方法,能运用滤镜制作特殊效果的图像等,学完本课程后,能熟练进行图片处理,设计各种名片、画册、展板、数码图像以及产品包装设计。因此,在定位该课程时,应注意其宏观定位和微观定位。

1.1课程宏观定位

《Photoshop图像处理》是属于专业技术课程,是承担各领域平面设计与表现的主干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应形成以坚实基础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充满大量以提升技能为核心的操作技巧和以实用功能为核心的实践实例。

1.2课程微观定位

具体用Photoshop软件完成广告制作、宣传页制作、海报制作、包装设计、软件界面设计、网页页面设计、视觉传达效果设计等。结合后续专业课,如广告设计、CI设计等课程,让学生使用Photoshop软件具体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在课程中注意陪养三个能力:设计能力――将绘画能力转化为设计能力;综合能力――架起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桥梁,培养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创新能 力――课程扩展,启发创新思维,培养与提高设计创新能力。

2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一般都遵循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但这种三段式的课程模式有一定的弊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这种模式造成了课程的相对独立,使很多学生感觉大学几年的课程没有学习上的连续性和关联性。学生学习地目的性不明确,学习就没有方向感,不知道怎么去学,学了怎么去用,这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学的情绪。

按照“三段式”的模式来划分,《Photoshop图像处理》这门课应属于专业基础课,大部门的高职院校将其安排在大一或大二上学期开设,安排课时也有限,一般在50-80课时左右,学生用一学期的时间学完了这门课之后,由于学习时间短、实践机会少,往往很难熟练掌握,因而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如Flash制作中的素材图片加工、网页制作中的web图像切片和处理、软件设计中的界面图像制作等等。因此,这门课程应该是作为一个系列课程来开设,而不应该是独立的,与其他课程毫无关联的。

2.1基础部分的教学安排

在大一下学期安排《Photoshop基础》课程,课时为48学时,24学时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其前续课程有《美术基础》等,同步课程有《数字艺术概论》、《多媒体技术基础》等。主要教学内容为:Photoshop中的基本概念,Photoshop操作界面与基本工具的使用,各种图片格式及色彩模式的概念及应用,选区与图像的简单编辑,图层及图层样式的应用,通道与蒙版的使用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意识,启发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完成一个制作目标,让学生学会在网上搜索Photoshop教程、实例和图像素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积累素材图片。学生通过一学期对于Photoshop的初步学习,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处理自己的照片和喜欢的图片,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2.2高级部分的教学安排

在大二上学期安排《高级Photoshop应用》课程,课时为72学时,24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其前续课程有《Photoshop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同步课程有《网页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等。主要教学内容为:掌握通道、蒙版与选区之间转换,掌握调整图像色彩与色调的方法,能运用滤镜制作特殊效果,掌握网页图像的制作的优化等。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能熟练地使用Photo? shop对图片进行各种加工和处理制作,能结合素材图片和自己的创意,完成各种项目任务,并且也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如在《广告设计》课程的学习中,能使用Photoshop设计出各种名片、画册、展板以及产品包装;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习中,能加工或设计出新颖美观、适合网络传输的web图片与网页界面。

2.3综合实践的教学安排

在大二上学期完成《高级Photoshop应用》教学任务后,安排Photoshop实训专周,时间为1周,每天6学时的实验,共计30学时。Photoshop实训专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Photoshop开展图像处理与制作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训内容参照一些企业的具体要求,以项目化形式展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对理论学习与综合实践的一次全面测试与检验。实训内容包括:影楼相册制作,光碟封面制作,商店宣传海报制作,产品包装设计制作,网站主页美工设计等内容。

通过一周实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图像创作技能与技巧的运用,初步体会基于项目任务的创意与制作流程。通过这一环节,为学生增强感性认识,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图像制作、创意、设计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大三上学期安排Photoshop企业实训月,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实现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企业实训月中,学生根据企业项目的需求,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完整地实现一个实际项目的制作,学习体验课堂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积累项目实战经验。

目前我校已与多家影楼、个人工作室、软件公司、广告公司建立了这样的实训合作关系。通过这种企业实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知识结构、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加速他们由学生向员工的身份转变过程,缩短上岗适应期。

3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方式下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互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做好校企结合,将企业作为第二课堂,让学生能通过企业实习了解最新行业资讯与技术,补充自身所学不足,以适应就业岗位需求。

3.1建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课内、课外、校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课内练就基本功,课外提高自学能力,校外提升就业能力。在教学中“教-学-做”相结合,引进企业真实生产项目,改革传统的教和学的方式方法,以平面设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一套完整的适合于行业持续发展需求的教学课程体系。

3.2多种教学方法科学结合

在教学中坚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图1所示。在多媒体教室教学时,注重使用PPT及课堂实例,达到教学信息量大和创新意识强的效果,对学生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在机房教学时,注重边讲边做,详细解说操作细节,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形式,学生可边听边做,边讨论边学习。在课余时间,可使用QQ、Email、微博等形式保持与学生的网络交流,为学生在线答疑,提供最新行业资讯与技术,分享制作经验和素材。

图1多种教学方法

3.3做好“课证”融合

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相关考证,使学生获得行业中广泛认可的职业技能认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考证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确保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在实训考证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使职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了学历教育中。

4结束语

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每年的IT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增,可是,不少IT相关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因难以满足IT企业的岗位需求,只得从事非IT行业的工作,这说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难与IT发展同步。不仅仅是《Photoshop图像处理》这一门课程,许多专业课程都需要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能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将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使学生能真正地在毕业后将大学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关俊良.艺术设计计算机软件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9,(107):31-33.

图像专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交互式;图像检索;专利分析

1 概述

交互式图像检索技术通过引入用户添加标注或提供多种内容实现交互式相关图像的检索,有助于提高图像检索效率,提升用户检索体验,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且该项技术应用广泛,涉及明星、商品、景点等各类图片的搜索,例如,百度搜索引擎于2009年推出了百度识图功能,用户可以上传本地图片或者图片的URL地址进行图片搜索。

现有技术中,交互式图像检索技术可大致划分为三个技术分支:基于个性化的交互式图像检索、基于手动生成信息的图像检索以及基于图像数据的图像检索。文章将通过专利分析的角度对交互式图像检索技术发展进行梳理,对国内重点申请人的专利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结论。

2 交互式图像检索技术中国专利申请分布状况

文章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CNABS)的数据以及德温特世界专利数据库(DWPI)为基础,采用国际专利分类IPC分类号结合关键词等方式统计了交互式图像检索技术的历年专利申请的专利数据。

2.1 近10年中国申请量变化分析

在进行中国申请量分析之前,先来看一下近10年交互式图像检索方法全球专利申请走势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交互式图像检索在近10年来一直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图2为2006-2015年这近10年交互式图像检索方法在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走势图。从图2可以看出,在2007-2009及2011-2013这两个时间段,申请量年增长较快,2009-2011年间则保持小幅度稳定增长。由于2014-2015年间的申请部分还未公开,因此趋势线出现掉落现象。与全球在2009-2010年间申请量出现小幅下滑情况不同,这说明我国对于交互式图像检索技术的发展是跟随世界发展步伐,所以会有些许延迟。

2.2 中国申请人申请量类别分布分析

图3给出了中国申请人类别分布图。将申请人分为高校及科研院所、公司、高校和公司联合申请以及个人申请共四种类别。从图3可以看出,公司申请量以占比58%居首位;高校及科研院所申请量位列第2,占比29%;高校和公司联合申请所占比例较小,为2%;个人申请比重也较为可观,为11%。

2.3 中国申请高校及公司类重要申请人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掌握交互式图像检索技术的重要申请人,我们对中国申请中高校及科研院所和公司类申请人进行了统计,并将申请量在各自类别居前10位的申请人作为重要申请人,统计结果如下表1所示。

如表1所示,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排名前5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类重要申请人,申请量分别是36、29、11、10、10。表1中所列出的1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交互式图像检索技术在全国大学或者研究所处于领先地位,小型企业如需咨询相关技术或者寻找高校作为技术合作伙伴,可以考虑还包括北京邮电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内的10所高校及研究所。

国内互联网三巨头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均落入公司类重要申请人的前4位,其中百度以53的申请量高居首位,这与其为国内搜索第一位的称号相符。同时阿里巴巴旗下专注于图像搜索的搜索引擎公司淘淘搜也以6的申请量位列第9。手机界新星小米科技也注重专利布局,以5的申请量位居第10。同时国外图像处理或者搜索实力雄厚的微软、三星、索尼、谷歌、飞利浦等5大公司作为重要申请人也在中国展开交互式图像检索技术专利布局,为其在国内的销售或使用避免侵权打下基础。小公司如果使用自主或非自主研发的交互式图像检索技术,均可查看上述公司相关技术申请,既可以了解相关技术,同时避免侵权行为。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交互式图像检索技术的中国专利申请分析可知,国内公司独立自主研发能力不错,并且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关注度较高;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也在积极投入于交互式图像检索技术的研究,并通过获取专利来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少数公司也开展与高校进行技术产业联盟,将技术用于实际;国内个人对于交互式图像检索技术兴趣较大。整体而言,国内无论从公司还是高校乃至个人,都比较关注对于自身研究成果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赵海英.交互式的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A].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议[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