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

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

全语言教育论文

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 全语言教育 必要性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70-02

美国语言学家Ken Goodman是全语言教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最早给的定义是:“全语言教育是一种视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为整体的思维方式。”他指出,全语言教育这种教育哲理是基于对若干门相互结合的学科的研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点。他主张语言是整体的,由语意、语形、语词组成,不可分割;语言中的音、字、词、短语等,都只是语言片段。在语言学习时,只有先认识完整的话语,然后才认识整体中部分之间和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语言学习是一个从整体中区分部分的渐进过程。全语言教育强调对语言、学习者及教师的尊重;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重点是真实的言语及语篇的意义而非语言本身;全语言教育鼓励学习者为了自身的目的,使用各种形式的语言和文字,而且能勇于冒险尝试。

在中国,传统教育把语言的学习分为听、说、读、写四个范畴,而根据全语言的理念进行语言教学时,不该将语言分割成不同的部分,然后分别教学,应将语言视为一个整体的沟通系统,让学习者通过亲身的经验来学习。

因此,对幼儿全语言教育在中国推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 幼儿全语言教育在中国推行的必要性

第一,从语言学上看,语言学习是在真实的情境下,通过交际与互动实现一个意义构建的过程。儿童的语言行为只有参照特定的语境,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有意义。这就要求幼儿园在进行语言教育时,要注重全语言教学,使幼儿的语言学习更具整体性、实用性。

第二,从儿童的认知发展来看,儿童内化语言信息的方式与成人不同,是由儿童的认知模式和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的。儿童的元语言水平低,他们可以利用包括语言在内的任何形式来表达,比如图画、音乐、表情、手势等。此外,儿童在感知寓言诗时通常采用整体感知,而往往忽略细小的、不易引起注意的部分,这一点表现为儿童总是过度概括地使用语言。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的是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

第三,从幼儿语言学习的发展阶段来看,纵使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对幼儿语言获得方式产生各种理论,如模仿说、强化说、转换生存说和认知说等,但各理论流派都不否认婴幼儿期是获得语言的最佳时期。然而,与婴幼儿期要掌握口语是世人的共识相对的是,是否应该让婴幼儿学习书面语至今仍没有定论。大量实验证明,婴幼儿时期完全能够认识、理解和记忆“抽象的设计院符号”(中国文字具有形象性),而且识字阅读对口语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期,初步认字可以轻松地为小学打下一定的基础。综上,全语言教育在幼儿园的推行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从时展的要求上看,世界范围内的信息革命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因此对语言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听、说、读、写本国通用语言,还要能对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外语驾轻就熟;不仅要能快速获取文字符号资料中的信息,还要能准确、快速传递自己的思维成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全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可偏废。

第五,从教育方向上看,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地把对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中,指出在重视学前儿童听说等口头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在此背景下,以全语言教育理念指导幼儿早期阅读成为一种趋势。

二 幼儿全语言教育在中国推行的可行性

第一,幼儿早期阅读是一种整体性的语言学习过程,这意味着在幼儿园有较长时间和重视度的早期阅读可作为全语言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早已有研究表明,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是以完整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只要在幼儿早期阅读培养中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就能比较顺利而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全语言教育。

第二,全语言教育是与加德纳多元治理理论、埃尔斯感知觉统合理论、布朗芬布伦纳教育生态系统理论的契合。首先,加德纳的多元治理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都受其遗传、生理成熟和社会文化及个性的影响,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和学习优势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儿童尤其如此,他们可以用100种语言(对话、肢体动作、绘画、泥塑、歌声等)来表达自己,他们看待世界是整体的,因此,幼儿已具备接受全语言教育的能力。其次,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手脑并用、身心协调,就必须对感知觉进行统合,而对儿童最终的学习方式――各种活动基本是通过口头语言、肢体动作、表情、各种艺术形式来完成的,这对老师进行全语言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提供了便利和基础。最后,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也就是说,发展的个体从直接环境到间接环境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因此,生活的、整合的、统一的、系统的儿童生活全过程是进行全语言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

第三,自20世纪70年代全语言教育产生以来,经过欧美近20年的探索实践已成为西方儿童语言教育界的一种重要理论,随后波及国际学前教育界,引发世界范围内儿童语言教育的改革,至今已近半个世纪。由此可见,学前全语言教育有着丰厚的实践基础,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随着幼儿教育在国内的兴起,其五大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细,语言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在与时俱进,曾经的语言教育也在逐步改革,迈向全语言教育。全语言教育理念指出,人的学习是符号的学习,语言既是幼儿学习的对象,也是幼儿学习其他内容的工具。全语言教育的研究者在吸取了维果茨基的相关观点的基础上指出,任何符号系统学习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因而建议将不同的符号系统交叉运用到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来。它虽然没有提出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但这种教育理论思潮的观念和原则却在近年来的幼儿语言教育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对当前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雪丹.全语言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早期阅读[J].学前早期研究,2009(6)

[2]隋岩.全语言教育对我国儿童英语教学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袁爱玲.面向21世纪构建幼儿园全语言教育[J].教育导刊,1999(S1)

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语教育;跨学科;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53-03

一、引言

语言学各分支,如系统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音系学、语用学、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语言学、病理语言学、跨文化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接触语言学、生态语言学,其他研究领域,如语言习得、话语分析、语言认同、语言教育、多语言现象、语言规划也都体现了当代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质(Mark Aronoff & Janie Rees-Miller,2001:F7-F44)。例如,教育语言学是语言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并且还涉及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等。周晓琴和许焕荣(2008)发现,教育语言学研究范围在不断延伸,包括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教学、双语或三语教育、语言规划和政策、教育技术、话语分析、课堂研究、课程设计、语言和性别、语言和职业等等。作为教育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共享的研究领域,有关三语教育的论文、项目和专著都体现出了跨学科研究视角,并且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民族学、跨文化交际,以及政治、经济、地理、等不同学科探究。苏德(2013)指出,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意义在于新视角、宽领域、新思维,以及学科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撑。同样,三语教育的跨学科研究有助于建构三语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从而解决三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三语现象在多民族聚居区普遍存在,例如,居住在丽江纳西族聚居区的多数白族人是白、纳、汉三语者。国外学者一般把三语教育定义为三种语言的教学活动或者第三语言教学。三语教育从双语教育发展而来,在国外,语言政策、双语教育理论、模式和实践都得到很好的研究。在国内,刘全国和李倩(2011)对民族地区英语课堂的三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刘全国(2013)在《三语教育与三语教学》一书中归纳介绍了国外一些双语教育理论和双语教育模式(p.18,19)。双语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从双语教育规划与政策到双语教育理论,从双语教育模式到双语教师师资、教材和方法,都已形成了“理论-模式-实践”的完整体系(刘全国 2013:19)。国外三语教育研究者主要研究三语习得中的各种社会和心理因素(黄健,王慧 2012)。张武江和张卓(2013)提到四种三语教育模式:语言转换模式、因素模式、多语动态模式和文化适应模式。在欧洲,三语和多语教育政策促进了多语教育的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三语教育也是在双语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教学方法到功能研究,从描述到实证研究,从语言学视角到跨学科视角,国内外比较研究,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双语教育逐步走向成熟(李枚珍,2011)。三语(蒙语、汉语、英语)教育首次于199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小学校开始实施,之后,三语教育逐步在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起来。自2001年英语作为小学校课程后,全国范围三语教育逐步形成。黄健和王慧(2012)把中国的三语教育分成两个阶段:研究初期(1992-1998)主要关注三语教育的改革思想、意义、课程、教学方法;发展阶段,自2001年来,研究转向语言政策、语言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民族文化融合等,研究领域扩大,研究视角涉及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等。三语教育在其意义、途径、模式、语言迁移、课堂语码转换、三语教师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刘璐璐,张海燕2013)。国内近年三语教育理论和实证研究简述如下:

在云南居住有25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语言和多语教育环境,关于少数民族双语、三语和英语教育有较多的研究。李强(2003,2006)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语用、跨文化交际、民族学等不同方面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习得做了很多研究。在西双版纳傣族和爱尼族三语或外语教育状况研究中,胡德映(2007)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不理想的英语学习成绩的原因,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不合格的英语教师、学生缺乏自信、效果不佳的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差距等。从其研究结果看,对学习者成绩的影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从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和语言意识形态角度,杨红艳的博士论文研究了丽江旅游环境下的多语言现象(纳西语、汉语、英语:丽江的多语现象,2012)。她的研究探讨了语言政策在三语(纳西语、汉语、英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个体纳西人的语言意识形态中的表现。其研究发现表明,纳西语作为民族身份和旅游经济中的文化价值得以保持,汉语因国家统一、教育和社会经济进步而受到高度的评价,由于全球化交际和经济利益,个体纳西人对英语持有积极的态度,但英语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另外,随着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有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兴起,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和英语的关系变得更复杂。刘全国(2013)在《三语教育与三语教学》一书中从理论上对三语教育的定义、类型、模式、多语-多文化环境、课堂文化构建等做了全面探讨。此外,他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育的实证研究中,探讨了英语教师的现状和补偿机制,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策略、困难和风格。在《云南三语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一书中,张雨江、盖兴之等作者基于云南拉祜、傈僳、纳西和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母语、汉语、英语教学,提出了三语教学理论、语言对比理论、翻译理论的新观点。他们的研究试图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多元文化教育的不同视角,探讨三语教育问题。原一川、胡德映等(2013)研究者对云南省跨境民族学生三语教育的态度进行实证研究,调查发现,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具有很强的民族身份认同和学好三语的信心,被试充分肯定了三语教育的成效,并赞同三语教育对跨境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稳定、安全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原一川、钟维等(2013)研究者在云南省跨境民族学生三语教育的态度、三语现象和三语教育现状的调查基础上,提出对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外语教育规划建议,即少数民族自治县采用民族语“就近”选择,以及非少数民族自治县采用邻国语种“优先”选择原则,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三语教育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案。

三、讨论

15年间,中外研究者都对三语教育显示了极大的兴趣,关于三语习得、语言迁移、外语学习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三语教育比双语教育更复杂,从研究领域和范围看,三语教育研究具有跨学科性,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都有联系。在中国,三语教育还与民族学、少数民族教育及其文化、宗教、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相关。为建构科学合理的三语教育体系,需要多学科的研究。跨学科视角无疑是研究三语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构建三语教育理论、教学模式,从而指导教学实践,最终提高三语教育的质量。

1.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三语教育。双语和三语教育研究者虽然对二语、三语已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对语言,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做进一步的研究很重要。根据阈限理论,母语能力不足将影响二语和三语学习,进而影响学习者获得其他科目的知识。但问题是,熟知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教师和研究者很少,有的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不能给学生恰当的解释,他们不能通过比较不同语言来分析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学生克服语言学习中的困难。有的研究者同样不能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比较语言学做深入的研究。教师了解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和不同语言学流派的观点将有助于他们指导语言教学,预测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困难,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有效地学习外语。而且,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第一、第二、第三或外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知识技能学习,还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保持和创新。

2.从教育学角度研究三语教育。三语教育可能会引起语言之间地位、教学时间,以及教育、家庭、社区、工作语言的使用频率之间的竞争。从教育学视角做研究,对有关课程设计、适用于少数民族学生教科书的编写、教学大纲、测试标准、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方法、教师培训、教育政策和语言政策等的问题就能够得到较好解决。以教师培训为例,三语教育研究中,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缺乏合格的语言教师,特别是三语教师,是阻碍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育的一个因素。小学英语教师学历偏低,并且有些不是英语专业毕业。语言教师教学观念传统陈旧,很难适应新课程标准,教学效果不理想,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以及教学方法需要提高更新。

3.借助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理论研究三语教育。根据三语习得研究成果,第三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在学习过程、认知和心理特征方面存在不同之处。曾丽和李力(2010)总结国外三语习得研究,并指出三语习得的一些特征,尽管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线性的,同时,多语学习过程是非线性的,对三语学习者来说存在更多语言磨蚀的可能性,他们需要在语言保持和学习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三语学习者在已掌握第一和第二语言后认知方面显示出更多优势。曾丽(2010)也陈述了语言迁移的复杂性和社会因素,第三语言习得同时受第一和第二语言的影响,多语学习者根据需要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第一、第二、第三语言习得过程具有多样性,并影响学习结果。三语习得的这些特征对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具有指导意义。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普遍经历母语、汉语、和英语的三语习得过程,但教学中汉语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和外语作为第三语言的情况被忽视,对三语习得的复杂性,特别是认知过程和语言习得心理机制的研究很少。李强(2003)在《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一书中反映了这样的观点:基于多语和多样文化的外语教学研究,对基于多元文化环境的三语教育研究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4.从民族学、社会学、跨文化的视角研究三语教育。三语教育与民族学关系紧密,中国的少数民族不仅要融入中华民族,而且肩负着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责任。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普通话的推广使得中国的56个民族和讲不同方言的人们能够顺利地进行交际,普通话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然而,这样的语言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一些较少人口使用的民族语言力量减弱并且处于濒危状态,有的少数民族在适应主流文化中放弃自己的语言而转用或改用其他民族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减少意味着少数民族将失去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语言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地区间的差异和民族关系。三语教育应该在母语、汉语和外语(英语)之间保持平衡,寻求基于多元文化的三语教育模式。三语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整个民族的教育水平。

四、结论

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语言学和语言教育迅速发展,当代语言学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篇研究,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已融入到语言教学研究中,展现了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性和更强的生命力及广阔的前景(李强,2003)。由于三语教育主要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受到当地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的影响,三语教育呈现出多样性、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的三语教育实践基本在双语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三语教育研究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三语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还在探索之中,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是三语教育水平还滞后,主要是因为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阻碍:文化差异、母语的负迁移、三语教师缺乏(和新梅,2010)。三语教育的意义已成共识,李晓和童安剑(2008)论述了三语教育研究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和多元文化构建的意义。然而,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三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三语教育研究涉及多种学科,跨学科研究将使三语教育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刘全国,李倩.我国民族地区英语课堂三语教学模式探索[J].青海民族研究,2011,22(1):75-78.

[2]刘璐璐,张海燕.国内三语教育研究相关文献综述[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98-99.

[3]李晓,童安剑.关于少数民族聚居区三语教育研究意义的思考[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76.

[4]李强.英语民族与云南少数民族语用习惯差异[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5]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李枚珍.3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发展与现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89.

[7]黄健,王慧.国内外民族地区三语教育之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2,(5):192.

[8]和新梅.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学的阻碍因素[J].教学论,2010,(31):314.

[9]原一川,钟维,吴建西,饶耀平,范庆红.三语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外语教育规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45(6):18-25.

[10]原一川,胡德映,冯智文,,尚云,原源.云南跨境民族学生三语教育态度实证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6):80-87.

[11]周晓琴,许焕荣.中外教育语言学学科发展评述[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5.

[12]张雨江.云南三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13]张武江,张卓.三语习得研究概述[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7):29-31.

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课程应是平等而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为教育对象,也为教育手段,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构成完整的全语言教育体系。全语言教育并非特指某一专门的课程教学方法,而是在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中完善当前的学科教学方式,其突出特点正是表现为语言教育的开放性特征。全语言教育思想渗透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必将对传统教学方法、课程教育理念以及基础教育政策产生巨大的冲击。

一、当前全语言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

全语言教育思想体现了语言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满足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语言认知规律,指引着语文课程的改革趋势,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影响极为重大。全语言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教师的个人成长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全语言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基本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传统的师生关系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遏制了学生自我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全语言教育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和谐民主的情感沟通氛围中促进学生身心的共同发展。精神上的契合是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体现课程价值的一种方式,这对学生合作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二)课程结构的多样性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不仅包括教师对于特定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还包括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正确处理与选择。全语言教育强调语文课程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主张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切实的课程学习需要来合理安排。

(三)教学策略的灵活性

全语言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策略上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如今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教学策略的灵活性转变可从以下几点看出: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更注重学生自我情感的感悟过程;重视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突出学生课外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注重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意识是探究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个体间信息互补的重要方式。

二、全语言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提升策略

全语言教育背景下,教师本身应积极适应自身的角色转化,实践素质教育的基本改革内涵,从教师观与学生观的双重角度来构建全新的教学发展体系,完善自身的教学改革理念。从教学质量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提升,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活动

全语言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体现为一个整体,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活动得到有效的训练与发展。无论是小学语文中涉及的阅读还是写作,都应该回归到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加以开展,方能体现语文课程本身的实用功能。在学生生存的环境和背景下安排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活动形式,提升整体语言素养。

(二)在灵活的语言环境中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全语言教育的实践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语言环境,灵活有效的语言环境必定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习得效果。无论是心理环境还是物质环境的构建,都应服务于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敢说、会说,充分展示自身的语言天赋,促进自身的语言表达。

(三)在学科渗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语言素养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知识存在着一定共性,全语言教育思想正是主张将这样的共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打破以往学科界限的束缚,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整体提升。不同的学科内容能够为学生呈现不一样的语言表达素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

(四)在有效的教学目标构建中体现完整的教学体系

语言的学习在形式上可以被划分为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型,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这四者应当被置于统一的整体之中,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语言系统的不完整。教学目标的构建正是从独立的角度阐述了不同语言因素的实现过程,从而在教学体系上呈现出相对的完整性。

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然而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通常突出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地位多,实践教学的课时却相对很少。面对这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平衡的尴尬处境,应该针对高职院校在教育地位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从课程设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思考,加强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能力。开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更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将会为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一股新的气象。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学科,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是重点教育的对象,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注重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实践的训练。高职院校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甚至是承上启下的。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不能只偏重于理论教学,更应该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实践教学教育进行思考,争取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发展汉语言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模式,适应现代社会严格的用人单位的选才要求,也为今后汉语言文学的全面长远发展提供更好地发展前景。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背景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缺点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过多,相较而言,实践教育课程却非常少,导致多数人偏重于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教育。

从而在面对社会用人单位时显得底气不足,被挑剔,甚至被淘汰。更何况,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故而,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思考力图革新,思考研究出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在充分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实践教育教学的模式,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任

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承担着培育新型人才的重任,是中国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部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用人单位输送大量的人才,是中国教育之关键。因此,搞好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而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践教育能力是必不可缺的。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也越来越苛刻,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努力发展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方面人才,才能不被淘汰。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职业都对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全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要求我们在各种教育学习中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应对大数用人单位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适应社会需求做准备。

(二)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落伍

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已经与当下的社会发展相脱节,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现状。单单依靠传统留下来的东西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但无法促进先进社会的发展,甚至可能会阻碍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我们对存在着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力求创新,改变思想观念,转变模式,寻求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三、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技能

(一)摒弃传统观念,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主体是实践教学的中-心,主导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工作。教师在传授传统知识技术的基础上,必须搞好实践教学的引导工作,淘汰落后陈旧的传统观念,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充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的技术和教学方法,教授于学生科学而实用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而学生作为主体,更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传授方法,用于接收新的专业知识,善于创新,为开创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活动包括教育见习、试讲、实习,教学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需要所进行调查、训练。在课程的安排上,保证学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称的比例达到1: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训练内容和时间。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读、说、写、用”四大板块的实践应用。同时应该强化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管理,规范实践教育教学方法,使其科学化、合理化。

四、实践教学的发展前景与作用

(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实现将会为当下社会中更多人员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为更多用人单位输送综合型人才。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革新,也是人们对传统的对抗和对创新的研究与探讨,适应不断发展改变的经济社会。社会需要的不是传统老套,而是创新能力,能跟随社会时代的步伐,才不至于被淘汰。

(二)开创新的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实行,将会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为研究探索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构筑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育教学提供好的一个平台。也为新模式的教育实践教学养成良好的风气,作为此类良好成果的实例。

总之,为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对于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都是有利无害的。任何事情,只注重理论发展是不可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最好、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更好、更快、更平衡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英玲,关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法课教学的构想[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83、84。

[2]曹国辉,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8.8(6):23、24。

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然而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通常突出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地位多,实践教学的课时却相对很少。面对这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平衡的尴尬处境,应该针对高职院校在教育地位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从课程设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思考,加强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能力。开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更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将会为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一股新的气象。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学科,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是重点教育的对象,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注重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实践的训练。高职院校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甚至是承上启下的。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不能只偏重于理论教学,更应该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实践教学教育进行思考,争取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发展汉语言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模式,适应现代社会严格的用人单位的选才要求,也为今后汉语言文学的全面长远发展提供更好地发展前景。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背景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缺点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过多,相较而言,实践教育课程却非常少,导致多数人偏重于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教育。

从而在面对社会用人单位时显得底气不足,被挑剔,甚至被淘汰。更何况,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故而,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思考力图革新,思考研究出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在充分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实践教育教学的模式,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任

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承担着培育新型人才的重任,是中国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部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用人单位输送大量的人才,是中国教育之关键。因此,搞好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而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践教育能力是必不可缺的。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也越来越苛刻,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努力发展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方面人才,才能不被淘汰。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职业都对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全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要求我们在各种教育学习中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应对大数用人单位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适应社会需求做准备。

(二)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落伍

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已经与当下的社会发展相脱节,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现状。单单依靠传统留下来的东西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但无法促进先进社会的发展,甚至可能会阻碍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我们对存在着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力求创新,改变思想观念,转变模式,寻求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三、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技能

(一)摒弃传统观念,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主体是实践教学的中-心,主导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工作。教师在传授传统知识技术的基础上,必须搞好实践教学的引导工作,淘汰落后陈旧的传统观念,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充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的技术和教学方法,教授于学生科学而实用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而学生作为主体,更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传授方法,用于接收新的专业知识,善于创新,为开创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活动包括教育见习、试讲、实习,教学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需要所进行调查、训练。在课程的安排上,保证学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称的比例达到1: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训练内容和时间。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读、说、写、用”四大板块的实践应用。同时应该强化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管理,规范实践教育教学方法,使其科学化、合理化。

四、实践教学的发展前景与作用

(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实现将会为当下社会中更多人员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为更多用人单位输送综合型人才。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革新,也是人们对传统的对抗和对创新的研究与探讨,适应不断发展改变的经济社会。社会需要的不是传统老套,而是创新能力,能跟随社会时代的步伐,才不至于被淘汰。

(二)开创新的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实行,将会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为研究探索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构筑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育教学提供好的一个平台。也为新模式的教育实践教学养成良好的风气,作为此类良好成果的实例。

总之,为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对于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都是有利无害的。任何事情,只注重理论发展是不可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最好、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更好、更快、更平衡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英玲,关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法课教学的构想[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83、84。

[2]曹国辉,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8.8(6):23、24。

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然而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通常突出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地位多,实践教学的课时却相对很少。面对这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平衡的尴尬处境,应该针对高职院校在教育地位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从课程设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思考,加强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能力。开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更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将会为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一股新的气象。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学科,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是重点教育的对象,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注重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实践的训练。高职院校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甚至是承上启下的。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不能只偏重于理论教学,更应该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实践教学教育进行思考,争取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发展汉语言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模式,适应现代社会严格的用人单位的选才要求,也为今后汉语言文学的全面长远发展提供更好地发展前景。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背景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缺点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过多,相较而言,实践教育课程却非常少,导致多数人偏重于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教育。www.133229.Com

从而在面对社会用人单位时显得底气不足,被挑剔,甚至被淘汰。更何况,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故而,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思考力图革新,思考研究出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在充分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实践教育教学的模式,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任

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承担着培育新型人才的重任,是中国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部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用人单位输送大量的人才,是中国教育之关键。因此,搞好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而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践教育能力是必不可缺的。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也越来越苛刻,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努力发展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方面人才,才能不被淘汰。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职业都对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全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要求我们在各种教育学习中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应对大数用人单位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适应社会需求做准备。

(二)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落伍

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已经与当下的社会发展相脱节,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现状。单单依靠传统留下来的东西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但无法促进先进社会的发展,甚至可能会阻碍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我们对存在着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力求创新,改变思想观念,转变模式,寻求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三、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技能

(一)摒弃传统观念,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主体是实践教学的中-心,主导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工作。教师在传授传统知识技术的基础上,必须搞好实践教学的引导工作,淘汰落后陈旧的传统观念,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充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的技术和教学方法,教授于学生科学而实用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而学生作为主体,更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传授方法,用于接收新的专业知识,善于创新,为开创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活动包括教育见习、试讲、实习,教学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需要所进行调查、训练。在课程的安排上,保证学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称的比例达到1: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训练内容和时间。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读、说、写、用”四大板块的实践应用。同时应该强化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管理,规范实践教育教学方法,使其科学化、合理化。

四、实践教学的发展前景与作用

(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实现将会为当下社会中更多人员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为更多用人单位输送综合型人才。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革新,也是人们对传统的对抗和对创新的研究与探讨,适应不断发展改变的经济社会。社会需要的不是传统老套,而是创新能力,能跟随社会时代的步伐,才不至于被淘汰。

(二)开创新的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实行,将会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为研究探索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构筑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育教学提供好的一个平台。也为新模式的教育实践教学养成良好的风气,作为此类良好成果的实例。

总之,为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对于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都是有利无害的。任何事情,只注重理论发展是不可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最好、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更好、更快、更平衡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英玲,关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法课教学的构想[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83、84。

[2]曹国辉,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8.8(6):23、24。

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语言作为识别文化归属,文化行为和文化认同的珍贵标志,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向心力。然而在多民族、多语言地区语言在使用时就天然的分为了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在我国,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使用人群,早已成为各民族语言中的强势语言,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少、使用范围窄,较汉语而言是弱势语言,国家在进行语言规划,制定语言政策时必须要考虑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问题。作为跨民族的经济技术交际工具,选择何种语言教育对民族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民族语言民主和民族语言平等是一对矛盾,在处理复杂语言关系的过程中,语言问题集中表现在语言教育上。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国同样面临如何发展语言教育的问题。

2 研究现状综述

2.1 语言教育概念及相关定义

根据维基百科全书对“语言教育”的定义,“语言教育”泛指任何语言的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我们一般讨论的语言教育就是采用母语对青少年进行语言教育的问题,有关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问题本文暂时不予讨论。《现代汉语词典》对母语的解释是:“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方言”。李宇明先生指出母语这一概念属于民族领域,即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反映了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认同,或者说是民族忠诚[3],加强母语教育的实质是强化民族认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证信息畅通,促进国家认同,是国家安全之必须,语言教育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国家安全的责任。

2.2 国外研究

国外有关语言教育的研究大多从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其中针对教育政策的制定,1988年洛恩?拉福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语言教学及语言规划》中提到语言平等是语言规范化的终极目标,然而一般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并不考虑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人夸大了教育部的作用,将学校系统尤其是语言教学作为贯彻语言政策的手段。洛恩举了西非新几内亚的语言政策来说明语言政策的推行不能单纯依靠学校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国语教材、国语师资和标准化的语言,使得新几内亚的语言政策成为了一次“壮丽”的惨败。然而有少数自发的语言推广却获得了成功,这与社区人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洛恩指出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对语言的需要,学校系统是语言政策的实施阶段,要完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准备、教师进修计划,为语言教学做好准备。[2]

托弗?斯库特纳布?坎加斯[2]强调语言作为民族特征的重要元素,少数民族应当享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并详细举出了为享有教育中语言权利而斗争的实例。为了支持少数民族的语言和语言教育权利,出现了一种语言生态学的观点。许多语言生态学家认为目前许多世界的语言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与生物界或生态界的物种濒危和灭绝的过程很相似,更确切地说,比动物和植物所面临的灭绝威胁更严峻。如果人们不给予这一语言损失过程足够的重视、不及时对其加以制止的话,语言生态学家认为世界语言基因库将会与这些语言息息相关的文化知识一起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1年专家会议报告显示,生活在简单文化里的居民不得不同化到复杂的文明中来,这种情况下,使用母语进行第二语言教育比直接进行长跳式的第二语言教育要更为有效,小语群地区的人们在接受母语教育后的两三年,应当学习完整的标准的国语以便于和族群以外的人进行交流,并学习新的知识技术。这份整理的报告中,介绍了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适合使用本地语,采取什么措施来鼓励本地语。这份报告为语言规划提供了详尽的参考,从教育语言的选择到学习目标语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指出了了语言规划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为联合文教科组织提出了改善语言教育行动的建议。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语言不仅仅是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还是民族认同的标志。针对语言政策与文化认同、民族身份认同的关系,语言学家从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视角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遇到的来自于语言、文化及民族身份认同的挑战和机遇。另外,在《国外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进程》一书中洛恩提出语言政策真正的推动力不在于法律或规定,而在于语言文化的意识形态及民族认同。”也就是说,只有加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语言政策才能真正得到推广,而语言政策的推广也会进一步加强民族的认同感。

综合国外语言教育及政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的重点是尊重语言平等,保护语言权利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多数学者将语言教育与国家政治、民族团结联系在一起,忽略了语言教育与文化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

2.3 国内研究

关于我国的语言教育问题的研究,多围绕以汉语为母语的第一语言教学、以汉语为目的语的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少数民族对汉语和本民族语言进行的双语教学以及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研究。国内有关语言政策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类,宏观方面――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语言教育,微观方面――基于言语实践的语言教育。

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语言教育,这一部分的研究者认识到,语言教育不仅仅只是教育系统的责任,语言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语言教育的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更为复杂,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在进行语言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将语言教育提升到一定地位,把控国家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曹迪认为国家文化利益与安全、经济和政治利益密不可分,指导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语言教育政策的终极目标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应是以提升国家语言文化软权力为核心;以对外维护国家语言文化主权、护国家语言文化安全、促进语言文化传播,对内提升民族语言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为战略目标;我国当前的语言教育政策未能充分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原因在于政策存在目标迷失、政策价值取向偏差、政策系统内部缺乏相互协调机制所致。[6]

孙渝红主要剖析了美国语言政策的历史与现状,从国家战略角度看语言政策的制定,无论从文化价值观还是意识形态来看美国语言教育都在灌输一种“盎克鲁新教文化”和所谓的语言语言民族主义,通过对比现阶段中国与美国语言教育的特点,反思我国语言教育的不足,提出了促进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发展、科学规划民族语言教育、拯救濒临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并从国家战略高度科学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最后加强语言教育国际化发展,打造有特色的语言文化。[5]同样提出语言教育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还有陈汝东,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语言教育发展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说起,指出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战略发展,应当将语言教育上升到国家竞争力的高度来看待,加强公民公共话语的培育,改善我国公共语言生态环境;同时给我国语言教育提出了建议:重新筹划外语教育与母语教育的比重匹配,从教学内容、方法、建制等各方面改革;加强国家媒体话语能力的培养;最后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传播能力。[8]周殿生在《我国的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一文中将我国的语言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别是主体民族母语教育、非主体民族母语教育、双语教育、国民外语教育、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向外推广教育、普通话普及与少数民族标准音和正字法的推广、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这七大类;周殿生同样指出应将语言教育拔高到国家战略角度,但不同的语言教育内容应分别服务于不同的国家利益,进一步发挥其对国民素质提高和国家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部分学者强调语言教育的地位,明确指出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相关,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提出了针对我国语言教育发展的建议,但这些发展建议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缺乏专门机构来管理地方使用语言和科学的准备教学材料。

综合上述文献,我国双语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存在问题,学者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关注不够,双语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外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可选择的语种较少,难以满足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针对语言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和师资培训方面,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讨论一直持续,部分学者看到了母语教育的重要性,但过分打压外语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社会需求的。目前我国多与地区采用的双语模式已基本固定,如何提高双语教育水平,切实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权利,维护国家话语权和文化利益是语言学家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我国边境地区,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地语言状况复杂,需要实地考察语言环境,这方面的语言调查研究不足,使得这些地区的语言教育研究进程受到影响。

3 结语

母语教育的成功应有相应语言规划政策的支持,最后笔者就文中提到的讨论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珍贵的社会资源,我们需要正视语言资源的重要性,将语言教育拔高到国家战略角度来对待。

2)民族语言教育应当向国家主体教育侧重,但要注意保留一定的多元文化教育。

3)母语教育对主体民族语言教育来说,既是教学工具又是目的语言;对非主体民族语言教育来说,母语在学习初期要作为辅助通用语言学习的工具,同时注意不能忽视母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教育系统要配合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反馈语言教育成果与问题。

4)实现母语教育和通用语言教育的措施有所区别,要结合实际语言环境和人民需求来安排。

5)母语权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人权观念,但我们不能要求绝对的语言民主,民主需要秩序来保证,过分的语言民主会破坏语言生态环境的秩序,导致社会和国家的混乱。

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已被应用到了各级教学中。本文就大学英语教学实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素质教育理论及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探讨。笔者认为:今后素质教育理论必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并将推动整个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教育手段现代化,教学思想更要现代化,而且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先进教育理论的应用和教学观念的更新。

1. 素质教育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从1993年的中小学教育“转轨”到1999年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再到2000年的大规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这些教育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贯彻应用素质教育理论,首先要处理好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教育创新与教育传承之间的关系。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条件的支持,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逐步深入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形成最佳的素质结构为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规范。在此意义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已成为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指导性文献。素质教育标明了一种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必然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导下稳步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殊内涵也要求我们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放到战略的高度,用科学的认识指导科学的素质教育实践。

2. 素质教育理论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可行性

从战略的高度看素质教育,就可以回答一些从技术的、观念的甚至体制的层面上难以回答的问题。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是认识个体差异性,而个体的差异属性,决定了教育和教学方法必然要因材施教。大学生在外语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对语言本身和语言学习的认识,对目标语文化的态度,语言学习动机、方法、能力和策略,学习者的性格取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等。加之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和背景,入学前学习英语的不同经历,语言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语言技能也可能发展不均衡。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学生在外语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和需要,从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理念的角度,透视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探索素质教育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作用。

3. 素质教育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3.1应用先进教育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该是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建立健全符合各高等院校特征的教育目标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师资模式、实践模式和素质测评模式。素质教育是教育的理想,实现这样的教育需要优良的教育设施设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政府的投入和法律的保障,也需要先进思想理念的指导和引领。

3.2正确应用好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文化水平。

“语言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外壳,一种载体。外壳要包着一个东西,载体要载着一个内容,工具要为一定的内容服务,是一种形式。……语言的内涵是知识与文化,而语言是不能离开知识与文化的”,(刘润清,1999)《综合教程》课文的选材充分顾及到了这点,教材内容是原汁原味、地道真实(original and authentic)的文章,在内容上具有知识性、思想性、人文性和教育性,在内容的编排组织上具有工具性。正副课文皆是通过精心挑选的文情并茂的佳作。不仅语言规范,且富有文采,引人入胜,给人以启迪。(李荫华,2001)《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Growing up),正课文为“Writing for Myself”,选自于获美国1982年普利策(Pulitzer prize)文学奖的著名小说“Growing up”。这篇文章在不经意之中触及读者的心灵,在思想上引起触动。写作是学生既害怕但又不得不做的事,作者在“为老师而写”转为“为自己而写”的整个思想所经历的过程中,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实现了一次“成长”。这给当今的大学生们一个生动的启示。这些课文处处充满了人情味,与现实生活非常接近,读起来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每学完一课都有一种新的感受。整个教材包罗万象,不仅有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而且强调了社会知识和科普知识,充满了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具备了“五性”。

3.3应用先进教育技术,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在国外,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经过8年的研究为教育技术确定了如下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主要以9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取代教师的部分授课时间,实行学生利用多媒体自主学习和教师检查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高效快捷、生动有趣、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

4. 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是为了课程的发展,而根本目的是为了一定区域的人的发展。因此,课程专家们应该立足本国、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与课程发展历史,并在积极借鉴域外课程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合自己国情的课程命题及理论体系,着力提升课程实践的科学化水平。初级阶段的素质教育,要继承我国传统课程中的精髓,借鉴域外的、先进的、适合我国国情和民族文化的课程经验,逐步地、与时俱进地改造我国的传统课程;而不是完全吸收国外的现成经验,另起炉灶重新建设新课程。

总之,素质教育理论必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人文和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而且也启迪学生思考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语言知识学习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接受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思想素质。

大学教师将素质教育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博采众长,又具有创新,既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精神,也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知识,同时也能受到启迪,领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使教师和学生都受益非浅。

参考文献:

[1]李荫华.继承,借鉴与创新——关于《大学英语)(全新版)系列教材的编写[J].外语界,2001,(5).

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一、20世纪前期,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语言分科教学的确立(略)

二、20世纪后期,从语言教学转向言语教学——语文学科中心本位的形成

(一)语言教学转向言语教学的兴起——“双基”目标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语言学界开展了关于语言与言语问题的激烈论争,并逐步转向言语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言语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语用学、篇章语言学、言语交际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众多新兴学科。

随着言语研究的转向,有学者提出语文教学不属于语言教学,而是言语教学。1961年12月3日,《文汇报》发表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社论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1963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集中体现了这种观念。当时,语文教育界出现了狠抓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热潮。从一定意义上说,“双基”教学观念的盛行,即意味着语文能力核心地位的逐渐形成,这标志着语文教学的重心开始从语言教学转向言语教学③。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语文教育界开始对言语教育进行理论阐发。李维鼎说:“在文章中④我指出了‘语文’不是‘语言’,而是‘言语’……定位于‘言语’,在语文教育界似乎还是第一次。从‘言语’出发,我归纳不出‘性质’,却概括了语文学科的三条功能,即‘广泛的社会应用功能、深刻的个体移情功能和突出的全面性基础功能’……语文学科设置目的就在于发挥这些功能。”⑤1995年,李维鼎进一步提出语文本性即“言意互转”的观点⑥。20世纪90年代,洪镇涛从区分“学习语言”与“研究语言”两种教学取向出发,认为“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即以“研究语言”的教学取向取代“学习语言”的取向,他提出要加强语感教学⑦,建立一个新的语文教学体系。⑧21世纪初,李海林出版了《言语教学论》,从学理上建构了言语教学论体系,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个问题最有深度的研究著作。总之,无论是“言意互转”,还是语感教学,都围绕着言语教学来展开。

(二)语言教学转向言语教学的确立——言语技能训练体系的建构

改革开放以后,言语教学获得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以言语知识体系、言语技能训练体系及语文思维训练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逐渐达到高潮。

1.动态言语知识体系的建构

张志公晚年意识到静态语言知识的局限性,提出建立一门沟通语言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语言应用之间的过渡性桥梁学科的构想,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首都师范大学讲授“汉语辞章学”,这是语文学科探索动态言语知识体系的先声。20世纪90年代,庄文中建构了中学言语教学体系,即初中、高中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体系,初中、高中语言基本能力教学体系,“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要求和语言运用的基本方法。⑨2000年,雷良启、余应源先生从言语交往教育的角度,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建构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提出一套以言语知识为纲、为纵的线索,以语言知识为目、为横的楔入的言语知识体系的设想,列出了包括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和语体知识等六个部分的言语知识体系。⑩这是“第一次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完整地列出了一个适合语文教学需要的知识清单,有着重要的意义”(11)。

2.言语技能训练体系的建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言语技能训练的高潮期,不少语文教学改革家都在积极探索、建构言语技能训练体系,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训练体系,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刘胐胐的作文三级训练体系等。(12)有人将阅读能力分解为如下训练项目,即语言解码能力、组织连贯能力、模式辨别能力、筛选储存能力、概括能力、评价能力、语感能力和阅读迁移能力。(13)后来发展到从言语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角度来建构教学序列。1992年和199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集中体现了这个时期的语文教学思想,即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彰显语文教学的工具理性。

(三)言语中心本位教学的意义与隐忧

英国的皮特·科德在《应用语言学导论》一书中,将语言教学的基本取向划分为“教人们一种语言”和“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或者说“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和培养“语言学家”,“能用语言讲话的人”和“谈论这种语言的人”)这样两种取向。(14)语文教学的重心从“语言教学”转向“言语教学”,强调语文教学从“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转向“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由此将高校语言学专业的教育目标与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严格区分。这对明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及目的有重要意义,即意味着现代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前进了一大步。

然而,对于言语技能训练体系的教育价值,语文教学界也有不同看法。正如陈钟樑所说:“这种科学化思想并没有被全体语文教师所接受。在我们一些富有经验和修养的高层次教师中,大多持怀疑的态度”,“他们认为,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学生总是伴随着他特有的经历、思想、情趣、意志和爱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语文教学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能不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这些因素恰好是教学目标很难概括进去的。他们从自己长期以来学语文和教语文的切身经历中证实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不是去寻找某个模式,而是去研究如何摆脱束缚学生自由发展的那个部分”(15)。

总之,以言语为本位的学科教学,无论是语感中心说还是语文技能训练主体论,都是以追求科学、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根本旨趣,以探索一条最有效的教学程序为努力方向,落脚点在言语实践的对外功能。这种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特征,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与情感培育,容易忽视非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的培育,容易牺牲学生的自由精神和创造潜力。从根本上说,以言语功能教学为重心的语文教学,属于语文学科中心取向。由于过于强化语文教育的功利化倾向,言语技能训练容易滑入技术化甚至机械化的泥淖。片面追求语言的工具性价值,必然导致语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从而致使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被严重弱化,甚至缺席。陈钟樑曾预计:“现代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很可能是科学主义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指导改革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以实现语文教学科学的艺术化与语文教学艺术的科学化。”(16)

三、21世纪初,从语文学科中心本位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指向人生命的自由发展

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落脚点在“言语人”的培养,需要超越学科中心本位,从母语教育的角度指向人生命活动的自由和谐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对言语生命智慧教育的初步理解

潘新和、李海林曾分别对“言语生命”、“言语智慧”做过细致、深刻的理论阐述(17),此处仅就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谈谈笔者的理解。我们常说,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语言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什么呢?言语活动的前提是什么?笔者认为是人的感性生命。活泼的语言都是生命力的自然流淌,正是人的感性生命给予语言以力量和智慧。“海德格尔认为语言的生命在于它有‘所云’(Saying)……这‘所云’必是作者的独到的、极有个性的,只有他才有的领悟。当语言中有这种独到的‘所云’时,语言就有了生命”;“‘所云’并非说理,而是一种作者心灵深处的声音,它不是由逻辑推理获得。它是一种充满感性的智慧”。(18)同时,海德格尔又强调“语言是人类一切存在的栖身之所(The House of Being),人类无法走出语言,语言是人类的存在唯一能找到自己的地方”,“F.詹姆森引用尼采的话强调人无法摆脱语言,称语言为‘语言的监牢’(The Prison House of Language)”(19)。

由上可知,人的感性生命与语言的关系是互动、统一的,德里达在《书写与歧异》一书中说:“诗人在体验着自由的时候,发现他自己既受语言的约束又能用一种语言将自己从中解脱出来,他自己就是这种语言的主人。”(20)一方面,人生命的独特性及其天然的精神创造力是言语创造的先天条件,给予语言以独特的精神面貌。人生命的自由本性和主观能动力,是言语实践的基本动力源泉,没有健旺的生命力,就不可能有强烈的言语欲求,也难有鲜活的言语表现。此外,人的生命先天具有的一些范畴如时间和空间,也是建构言语世界基本秩序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语言既可用理性和智慧激活感性生命,也可束缚和囚禁生命活力。而“教育如果不以激发首创精神开始,不以促进这种精神而结束,那必然是错误的教育。因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21)。可见,言语生命智慧总是体现为在社会动态情境中,人的感悟生命创造与言语陈规、言语生命的自由追求与言语活动的社会束缚之间的一种突围状态和辩证关系。失去生命独特内涵的言语,“如聚群匠共画一壁,非复艺术,不过一绝无生命之粉本而已”(22)。可见,言语生命智慧教育,需要在具体的文化情境中,通过适切的言语实践形式,将人潜在的生命特性诱导并培育出来,在顺应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将人的生命能量合理释放,从而达到“语言、世界(自然、社会、人文)与人的生命活动”之间全面互动、和谐发展的自由状态。言语生命智慧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逐渐敞亮、全身心渗透其间的过程;是主体间的生命体验和感悟既冲突又相融的过程。言语生命智慧教育,更关注语文教育内在的人文特质,更贴近语言与人的本质联系;在维护社会基本言语秩序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陶冶、培育人的言语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去开创更真、更善、更美的言语世界之可能。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超越了学科中心,是真正属于人的自由教育,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

(二)言语生命智慧教育的早期探索

1.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萌发的背景——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讨论

随着过度的言语技能训练对人的自由本性的压抑逐渐显现,人们开始对语文教育中的科学主义进行反思。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陈钟樑等学者提出语文教学中涉及的许多内容具有感悟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在建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背景和语言的文化底蕴等因素;(23)。

《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刊登了邹静之、王丽和薛毅等围绕中小学语文教育所写的三篇文章,引发了关于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大的讨论。钱理群认为:“我觉得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给孩子以梦,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这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24)杨东平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25)通过那次讨论,人们逐渐认识到语文与教育自身固有的人文属性,体会到语文教育与培养人的内在关联和意蕴。从而使语文教学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趋向动态平衡,这促进了言语生命智慧教育的萌发。

2.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萌发的标志——“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的核心地位

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使用“语文素养”一词,并将“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总目标与核心理念,挤兑了“语文能力”的核心地位,开始淡化训练,淡化语法知识(26),突出整体感悟、熏陶感染、多元解读,注重为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发展服务。

语文素养作为一个未成熟的概念,其内在的确定性还在探讨研究过程之中。就笔者看来,语文素养是以感性的生命活动为依托,以学生素养发展为导向,以汉语言符号为线索,在与自然现象和精神世界相涉的主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一般智力、精神修养、审美情趣以及个性情感意志的有机统一;是以言语理解与言语表现为形式,在心灵世界与汉语言符号相交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将自我的感性生命与自然世界、社会生活通过汉语言符号牵连起来,已经超越了学科中心本位的局限,开始转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

正如王森然所言:“因为人类一切智识经验的供给,全靠语言文字的传达,因此如个人情绪与情操的培育,意志的建设与锻炼,信仰的基础,总之人格训练与修养不能不有赖于此。”(27)人作为符号动物(28),语言符号的掌握是人自身发展的本质需要。法国的埃米尔·本维尼斯特也曾说:“语言是人类的自然本性”,“我们在世界上见到的唯有说话的人,对另一个人说话的人,并且,正是语言教导我们如何定义人本身”,“所有这些语言的特点,其非物质性、象征功能、发音机制以及它具有内容这一事实,都足以让我们怀疑这种将语言纳入工具范畴、将人类与语言特性分离的做法”,“人在语言中并且通过语言自立为主体。因为,实际上,唯有语言在其作为存在的现实中,奠定了‘自我’的概念”。(29)

可见,真正的语文素养教育,是学生主体的内涵和境界获得完善与提升的基本方式;真正的语文教育,必然给学生带来智慧的启迪、诗意的慰藉和人性的陶冶。语文教育对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培育与提升具有特殊的价值,这是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这也是言语生命智慧教育的应然追求,是语言工具观与语言存在观的融合统一。

(三)对言语生命智慧教育深入发展的思考

语文新课程改革已推行十年,最大的成果是创新了语文课程理念,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如,教学实践层面忽视继承已有的教学改革成果;配合课程改革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忽视了彰显语文学科的实践个性,显现出弱化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思想倾向;语文教育一定程度上脱离“语言、言语”,片面追求人文内涵,片面追求文化熏陶,游离于心灵世界与汉语言符号相互作用之外,偏向主观心灵世界。以下笔者就言语生命智慧教育的深入发展谈几点思考。

1.言语生命智慧教育与语言教育、言语教育的必要关联

从学校语文教育的视角来看,言语生命智慧教育是从语言教育、言语教育逐步发展起来的,离开语言文字、言语实践来谈言语生命智慧,就违背了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上文可知,现代语文教育是从文言文教学(泛语文教育)发展到白话文教学(语言分科教育),再从言语教育(学科中心)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从而逐渐建构起“语言、世界(自然、社会、人文)与人的生命活动”综合一体的能动网络结构。这个能动的网络结构,需要整合文言文教学、白话文教学以及言语教育的各种有益资源,从而给学生提供丰富、开放的历史文化语境,以汉语言文字及其应用为抓手,以感性生命为依托,来帮助学生感悟汉语文化世界;通过主体间心灵的感触与交流,实现能力锻炼与精神提升的统一、言语能力与精神境界的共生。由此可见,言语生命智慧教育与语言教育、言语教育有紧密的内在关联,丝毫也离不开汉语语言、文字及言语活动本身,只是在新的教育目标之下赋予人的感性生命、语言文字与言语活动以新的价值关系。如今,人的感性生命成为语言、文字与文化世界相融的平台及动力源泉,在真实社会情境中相互促进、相互交融,锤炼人的生命智慧。言语生命智慧教育必须尊重人的自由本性,开掘人的言语想象力与言语创造力,在解放人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言语智慧。

2.言语生命智慧教育必然需要坚守语文教育的主体特性和独立品格

在语言教育、言语教育发展阶段,语文学科一直没有获得应有的主体地位,表现为过于强调适应社会变化等外在因素,外在驱动力异常强大,而内在驱动力显得极为微弱,总体上属于社会本位教育。这就造成一个弊端,即前一阶段还没有发展成熟,在外力的驱动和逼迫下又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从而遗留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如,语文学科尽管已经经过语言教育、言语教育的发展阶段,但适合汉语特征的语言知识、言语知识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言语生命智慧教育需要在明了自身特性,自觉承担教育使命的前提下,坚守语文教育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科内部建设,优化学科的结构与功能,逐渐形成自身的优良教育品格。

3.言语生命智慧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旨归,必然需要学生本位的教育

言语生命智慧教育是“语言、世界(自然、社会、人文)与人的生命活动”综合一体的能动网络结构,其中,学生的生命是这个网络结构的基本动力源泉。这客观上要求语文教育为学生的言语个性和言语创造性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空间,因为没有教育自由就不会有自由的生命成长,也不会有言语智慧的生成。然而,百年来整个语文教学流程基本上都是由教师(依附于外在社会规约)掌控的,学生是集体被教育者。学生本位的教育,首先需要从教师的“教”本位转向学生的“学”本位。21世纪初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本位的确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学生本位的教育还需要在新的价值高度来重新建构语文教育的运转秩序,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言语生命智慧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旨归,必然需要以高品质文化为根底

语文教育属于横断面学科,和其他众多学科和社会生活相关联,不可画地为牢,关起门来搞建设,必然需要有广度。没有广度的语文,不足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语文教育关涉人性的养成,需要有深度。没有深度的语文,不足以启迪心智、陶冶人性。语文教育属于民族共同语教育,需要有高度。没有高度的语文,不足以引领、凝聚人心。语文教育还需要有美感。没有美感的语文,不足以吸引学生,展示语文的魅力。广度、深度、高度和美感等文化质素融汇统一,才能奠定语文教育的高品质文化,引导学生借助言语实践的形式,在高品位的语言文化海洋里自由畅游,陶冶心灵,涵养人性;敲打语言,熔铸能力,在体验感悟、背诵积累的过程中,由吸纳走向表现,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实现言语生命智慧。

注释:

①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09.

②陈钟樑在《期待:语文教育的第三次转变》(《语文学习》,1996,(9))中曾提出语文教育已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20世纪初,从“文学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十多年,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他期待第三次转变,即转向“语言—人的发展”。黄行福在《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看语文教育本体的演变》(《江西教育科研》,1997,(5))中提出教化本体、智能本体、人文本体三阶段论。

③笔者认为,虽然在20世纪上半叶,也开始注重语言应用功能,可那个时候受语言研究所限制,还处于静态语言学阶段,不可能提供动态言语知识,所以那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还只能停留在语言教学阶段。20世纪后半叶,语言学界开始由静态语言研究向动态言语研究转向,这为语文的言语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④李维鼎.越出雷池,轻装前进——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起[J].语文学习,1984,(5).

⑤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90.

⑥李维鼎于2000年7月出版了《语文言意论》,对言意互转进行了深入探讨。

⑦王尚文于1995年出版了《语感论》,2000年7月出版了《语感论》(修订本),对语感教学进行了深度研究。

⑧洪镇涛.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浅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误区[J].中学语文,1993,(5).

⑨庄文中.建构中学语言教学体系[J]中学语文教学,1998,(1).

⑩雷良启,余应源.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建构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11)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8.

(12)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4.

(13)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J].语文学习,1993,(1).

(14)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12.

(15)(16)陈钟樑.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J].语文学习,1987,(8).

(17)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8)(19)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文学评论,1993,(3).

(20)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66.

(21)转引自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文学评论,1993,(3).

(2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8.

(23)顾黄初,郭兆云.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轨迹[J].语文学习,1989,(9).

(24)(25)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60、39.

(26)笔者认为,必要的语言知识、技能训练对语言能力的发展还是需要的,关键是语言知识的积极掌握,要有利于改善感性生命的直觉经验,有助于灵活运用。此处属于矫枉过正。

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语言教育;母语教育;语言政策;语言资源

1 简要介绍

语言作为识别文化归属,文化行为和文化认同的珍贵标志,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向心力。然而在多民族、多语言地区语言在使用时就天然的分为了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在我国,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使用人群,早已成为各民族语言中的强势语言,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少、使用范围窄,较汉语而言是弱势语言,国家在进行语言规划,制定语言政策时必须要考虑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问题。作为跨民族的经济技术交际工具,选择何种语言教育对民族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民族语言民主和民族语言平等是一对矛盾,在处理复杂语言关系的过程中,语言问题集中表现在语言教育上。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国同样面临如何发展语言教育的问题。

2 研究现状综述

2.1 语言教育概念及相关定义

根据维基百科全书对“语言教育”的定义,“语言教育”泛指任何语言的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我们一般讨论的语言教育就是采用母语对青少年进行语言教育的问题,有关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问题本文暂时不予讨论。《现代汉语词典》对母语的解释是:“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方言”。李宇明先生指出母语这一概念属于民族领域,即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反映了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认同,或者说是民族忠诚[3],加强母语教育的实质是强化民族认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证信息畅通,促进国家认同,是国家安全之必须,语言教育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国家安全的责任。

2.2 国外研究

国外有关语言教育的研究大多从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其中针对教育政策的制定,1988年洛恩・拉福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语言教学及语言规划》中提到语言平等是语言规范化的终极目标,然而一般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并不考虑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人夸大了教育部的作用,将学校系统尤其是语言教学作为贯彻语言政策的手段。洛恩举了西非新几内亚的语言政策来说明语言政策的推行不能单纯依靠学校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国语教材、国语师资和标准化的语言,使得新几内亚的语言政策成为了一次“壮丽”的惨败。然而有少数自发的语言推广却获得了成功,这与社区人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洛恩指出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对语言的需要,学校系统是语言政策的实施阶段,要完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准备、教师进修计划,为语言教学做好准备。[2]

托弗・斯库特纳布・坎加斯[2]强调语言作为民族特征的重要元素,少数民族应当享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并详细举出了为享有教育中语言权利而斗争的实例。为了支持少数民族的语言和语言教育权利,出现了一种语言生态学的观点。许多语言生态学家认为目前许多世界的语言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与生物界或生态界的物种濒危和灭绝的过程很相似,更确切地说,比动物和植物所面临的灭绝威胁更严峻。如果人们不给予这一语言损失过程足够的重视、不及时对其加以制止的话,语言生态学家认为世界语言基因库将会与这些语言息息相关的文化知识一起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1年专家会议报告显示,生活在简单文化里的居民不得不同化到复杂的文明中来,这种情况下,使用母语进行第二语言教育比直接进行长跳式的第二语言教育要更为有效,小语群地区的人们在接受母语教育后的两三年,应当学习完整的标准的国语以便于和族群以外的人进行交流,并学习新的知识技术。这份整理的报告中,介绍了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适合使用本地语,采取什么措施来鼓励本地语。这份报告为语言规划提供了详尽的参考,从教育语言的选择到学习目标语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指出了了语言规划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为联合文教科组织提出了改善语言教育行动的建议。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语言不仅仅是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还是民族认同的标志。针对语言政策与文化认同、民族身份认同的关系,语言学家从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视角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遇到的来自于语言、文化及民族身份认同的挑战和机遇。另外,在《国外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进程》一书中洛恩提出语言政策真正的推动力不在于法律或规定,而在于语言文化的意识形态及民族认同。”也就是说,只有加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语言政策才能真正得到推广,而语言政策的推广也会进一步加强民族的认同感。

综合国外语言教育及政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的重点是尊重语言平等,保护语言权利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多数学者将语言教育与国家政治、民族团结联系在一起,忽略了语言教育与文化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

2.3 国内研究

关于我国的语言教育问题的研究,多围绕以汉语为母语的第一语言教学、以汉语为目的语的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少数民族对汉语和本民族语言进行的双语教学以及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研究。国内有关语言政策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类,宏观方面――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语言教育,微观方面――基于言语实践的语言教育。

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语言教育,这一部分的研究者认识到,语言教育不仅仅只是教育系统的责任,语言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语言教育的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更为复杂,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在进行语言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将语言教育提升到一定地位,把控国家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曹迪认为国家文化利益与安全、经济和政治利益密不可分,指导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语言教育政策的终极目标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应是以提升国家语言文化软权力为核心;以对外维护国家语言文化、护国家语言文化安全、促进语言文化传播,对内提升民族语言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为战略目标;我国当前的语言教育政策未能充分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原因在于政策存在目标迷失、政策价值取向偏差、政策系统内部缺乏相互协调机制所致。[6]

孙渝红主要剖析了美国语言政策的历史与现状,从国家战略角度看语言政策的制定,无论从文化价值观还是意识形态来看美国语言教育都在灌输一种“盎克鲁新教文化”和所谓的语言语言民族主义,通过对比现阶段中国与美国语言教育的特点,反思我国语言教育的不足,提出了促进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发展、科学规划民族语言教育、拯救濒临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并从国家战略高度科学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最后加强语言教育国际化发展,打造有特色的语言文化。[5]同样提出语言教育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还有陈汝东,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语言教育发展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说起,指出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战略发展,应当将语言教育上升到国家竞争力的高度来看待,加强公民公共话语的培育,改善我国公共语言生态环境;同时给我国语言教育提出了建议:重新筹划外语教育与母语教育的比重匹配,从教学内容、方法、建制等各方面改革;加强国家媒体话语能力的培养;最后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传播能力。[8]周殿生在《我国的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一文中将我国的语言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别是主体民族母语教育、非主体民族母语教育、双语教育、国民外语教育、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向外推广教育、普通话普及与少数民族标准音和正字法的推广、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这七大类;周殿生同样指出应将语言教育拔高到国家战略角度,但不同的语言教育内容应分别服务于不同的国家利益,进一步发挥其对国民素质提高和国家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部分学者强调语言教育的地位,明确指出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相关,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提出了针对我国语言教育发展的建议,但这些发展建议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缺乏专门机构来管理地方使用语言和科学的准备教学材料。

综合上述文献,我国双语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存在问题,学者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关注不够,双语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外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可选择的语种较少,难以满足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针对语言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和师资培训方面,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讨论一直持续,部分学者看到了母语教育的重要性,但过分打压外语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社会需求的。目前我国多与地区采用的双语模式已基本固定,如何提高双语教育水平,切实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权利,维护国家话语权和文化利益是语言学家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我国边境地区,新疆、、云南、广西等地语言状况复杂,需要实地考察语言环境,这方面的语言调查研究不足,使得这些地区的语言教育研究进程受到影响。

3 结语

母语教育的成功应有相应语言规划政策的支持,最后笔者就文中提到的讨论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珍贵的社会资源,我们需要正视语言资源的重要性,将语言教育拔高到国家战略角度来对待。

2)民族语言教育应当向国家主体教育侧重,但要注意保留一定的多元文化教育。

3)母语教育对主体民族语言教育来说,既是教学工具又是目的语言;对非主体民族语言教育来说,母语在学习初期要作为辅助通用语言学习的工具,同时注意不能忽视母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教育系统要配合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反馈语言教育成果与问题。

4)实现母语教育和通用语言教育的措施有所区别,要结合实际语言环境和人民需求来安排。

5)母语权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人权观念,但我们不能要求绝对的语言民主,民主需要秩序来保证,过分的语言民主会破坏语言生态环境的秩序,导致社会和国家的混乱。

6)母语是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根基,我们要把握国家话语权,舆论引导受教育者热爱母语。深化母语教学理论,处理好母语教学与其他教学的关系。

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新的条件和环境下,我国的语言教育需要寻求符合本国特点的有效模式,一方面要维护好不同语言民族的语言权利,一方面要遵从国家的发展的战略。语言教育的规划和实践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直接相关,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利益,语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民族权益,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语言教育问题值得学者思考研究,我国的语言教育现状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人民的配合。

【参考文献】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

[2]周庆生,等.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归化进程[M].

[3]李宇明.论母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3,1:48-58+3.

[4]陈章太.论语言资源[J].语言文字应用,2008,1:9-14.

[5]孙渝红.语言教育与国家战略[D].西南大学,2009.

[6]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素质教育 教学

1. 素质教育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从1993年的中小学教育“转轨”到1999年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再到2000年的大规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这些教育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贯彻应用素质教育理论,首先要处理好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教育创新与教育传承之间的关系。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条件的支持,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逐步深入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形成最佳的素质结构为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规范。在此意义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已成为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指导性文献。素质教育标明了一种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必然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导下稳步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殊内涵也要求我们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放到战略的高度,用科学的认识指导科学的素质教育实践。

2. 素质教育理论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可行性

从战略的高度看素质教育,就可以回答一些从技术的、观念的甚至体制的层面上难以回答的问题。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是认识个体差异性,而个体的差异属性,决定了教育和教学方法必然要因材施教。大学生在外语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对语言本身和语言学习的认识,对目标语文化的态度,语言学习动机、方法、能力和策略,学习者的性格取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等。加之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和背景,入学前学习英语的不同经历,语言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语言技能也可能发展不均衡。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学生在外语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和需要,从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理念的角度,透视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探索素质教育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作用。

3. 素质教育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3.1应用先进教育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该是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建立健全符合各高等院校特征的教育目标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师资模式、实践模式和素质测评模式。素质教育是教育的理想,实现这样的教育需要优良的教育设施设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政府的投入和法律的保障,也需要先进思想理念的指导和引领。

3.2正确应用好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文化水平。

“语言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外壳,一种载体。外壳要包着一个东西,载体要载着一个内容,工具要为一定的内容服务,是一种形式。……语言的内涵是知识与文化,而语言是不能离开知识与文化的”,(刘润清,1999)《综合教程》课文的选材充分顾及到了这点,教材内容是原汁原味、地道真实(original and authentic)的文章,在内容上具有知识性、思想性、人文性和教育性,在内容的编排组织上具有工具性。正副课文皆是通过精心挑选的文情并茂的佳作。不仅语言规范,且富有文采,引人入胜,给人以启迪。(李荫华,2001)《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growing up),正课文为“writing for myself”,选自于获美国1982年普利策(pulitzer prize)文学奖的著名小说“growing up”。这篇文章在不经意之中触及读者的心灵,在思想上引起触动。写作是学生既害怕但又不得不做的事,作者在“为老师而写”转为“为自己而写”的整个思想所经历的过程中,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实现了一次“成长”。这给当今的大学生们一个生动的启

示。这些课文处处充满了人情味,与现实生活非常接近,读起来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每学完一课都有一种新的感受。整个教材包罗万象,不仅有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而且强调了社会知识和科普知识,充满了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具备了“五性”。

3.3应用先进教育技术,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在国外,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经过8年的研究为教育技术确定了如下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主要以9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取代教师的部分授课时间,实行学生利用多媒体自主学习和教师检查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高效快捷、生动有趣、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

4. 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是为了课程的发展,而根本目的是为了一定区域的人的发展。因此,课程专家们应该立足本国、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与课程发展历史,并在积极借鉴域外课程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合自己国情的课程命题及理论体系,着力提升课程实践的科学化水平。初级阶段的素质教育,要继承我国传统课程中的精髓,借鉴域外的、先进的、适合我国国情和民族文化的课程经验,逐步地、与时俱进地改造我国的传统课程;而不是完全吸收国外的现成经验,另起炉灶重新建设新课程。

总之,素质教育理论必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人文和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而且也启迪学生思考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语言知识学习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接受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思想素质。

大学教师将素质教育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博采众长,又具有创新,既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精神,也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知识,同时也能受到启迪,领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使教师和学生都受益非浅。

参考文献:

[1]李荫华.继承,借鉴与创新——关于《大学英语)(全新版)系列教材的编写[j].外语界,2001,(5).

[2]夏纪梅.“五性”与“五法’的综合体现——试评《大学英语》(全新版)[j].外语界,2002,(4).

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2016年临海市中小学公开招聘新教师招聘岗位一览表

招聘岗位

招聘岗位数

学历要求

专业要求

备注

中学语文

10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教育

师范类教育学、小学教育、初等教育等专业报考岗位以教师资格证学科为准;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论、学科教学、比较教育学等专业报考岗位以研究学科方向与本科所学专业结合为准。

中学数学

10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数学教育、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数理基础科学、基础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中学英语

6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英语教育、英语、英语翻译、英语语言文学、应用英语

中学政治

1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哲学、政治学理论、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学历史

2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历史教育、历史学、世界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学地理

2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地理教育、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中学社会

3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人文教育及中学政治、历史、地理招聘岗位所需专业

中学化学

1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化学教育、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级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

中学生物

2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生物、生物教育、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

中学心理健康

2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中学科学

7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科学教育、物理教育、物理学、应用物理、核物理、理论物理及中学化学、生物招聘岗位所需专业

小学科学

17

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职教旅游

1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职教电子商务

1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及法律

中小学体育

20

中学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体育教育、体育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小学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中小学音乐

20

中学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音乐教育、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艺术教育(音乐)、舞蹈表演、音乐与舞蹈学、舞蹈学、舞蹈编导、舞蹈教育

小学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中小学舞蹈

2

中学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舞蹈表演、音乐与舞蹈学、舞蹈学、舞蹈编导、舞蹈教育

小学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中小学美术

18

中学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美术教育、美术学、绘画、雕塑、中国画、书法学、摄影、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角传达设计、工艺美术、动画

小学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小学计算机

2

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教育技术学、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小学语文

50

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教育

小学数学

45

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数学教育、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数理基础科学、基础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小学英语

12

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英语教育、英语、英语翻译、英语语言文学、应用英语

特殊教育

1

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

学前教育

21

大专及以上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艺术教育(学前)、音乐与舞蹈学类

 

说明:1、中小学体育、音乐、舞蹈、美术岗位教育基础知识笔试统一考小学;2、小学科学与中学科学专业知识笔试试题相同。

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思想;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策略

随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性教育思想这种全新的教育理论为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开创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其突出优势在于教学评价方法和对话式教学方式方面。在新时期形势下,现代教育思想代表的是较为先进的科学理论成果,通过现代教育思想来完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可以为课堂教学的成功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现代教育思想的概述

1.内涵为了使现代教育思想能够在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深入的分析现代教育思想的特点,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必要的铺垫。教育理论一般都是在长期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形成和发展,在较大的时代、社会环境中衍生出来的新型现代性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化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时间段的真实反映。而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是将理论性和实践性进行相互的融合,理论性的教育思想在教育领域中包含的是思想的范畴理论,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如果没有理论支持的话,那么实际的教育活动将无法谈起;实践性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在当前教育领域中受到大多数教师的热捧。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相互融合,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当前的知识综合水平以及文化素养[1]。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我国当前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后续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真正地彰显出现代教育思想的价值和作用。在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实施时,需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所提出来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更加科学而有序地实施日常的教学活动,解决以往教学中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全面有效地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2.结构现代教育思想属于时代性较强的思想体系,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解决在教学改革工作中所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其中包含了素质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等,构成新型的教学思路。在一定时期内教育思想要能满足人们对于教学的需要,从整体上推动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具备较为明显的前瞻性;另外还需要根据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现状,制定新型教育教学目标以及建构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等等,并且在内部发挥良好的监督作用。因此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分析,形成更加具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相互融合加强后续教育的效果以及提高水平。另外还需要根据教育实践和教育功能的特点,具备导向性和评价性。我国现代性教育思想和各方面实践教学内容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能够从整体上推动现代化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实际教学水平。3.意义在当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日常教学课堂中,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思想的深入性解读。汉语言文学在我国高校属于历史比较悠久的学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后,再通过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当前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往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知识的讲述,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和文学、文化素养的养成。语言是需要吸收和消化利用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根据创设的相对应的情境,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性思考。所以现代化教育思想需要结合在以往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积极地贯彻落实,以此来革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2]。在现代教育思想中要重点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只是单纯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要将知识和实践进行相互融合,使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中所讲述的知识内容,用于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全面提高学生当前的知识运用能力。在新型教学模式中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成为在实际学习时更加主动的一方。全面提高学生当前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现状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开放大学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制定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多项专业的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的核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完善课程建设的模式,同时通过开放性意识和法律观念来实现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适应新时期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专业发展的目标,构建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仍存在诸多的矛盾[3]。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课程选修设置还无法满足学生当前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同时一部分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存在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科和教学任务存在不均衡的特点,教师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比例仍需要提高,并且相关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科研方面并没有实现层次性的突破,一些科研项目还处于较为零散的状态中,并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发展的集体特色内容,并且一些专业建设方面的投入资金是比较小的,并没有完善其中的考核以及激励目标,在培训机制方面还没有具备科学性的特点,这些都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仍需要相关学校加强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性分析,根据学校当前的办学实际来强化和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以及水平,更加贴合于学生当前的学习需要。

三、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

1.明确教育方向在开放教育汉语言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各个时代和思潮、各个流派和团体、个人的文学精神和发展内涵,全面地提高文化理论水平和当前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现代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人格教育应当放在知识能力教育之前,并且把握住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本质性内容,进行教学的创新以及发展。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当前的现状,将历史和哲学等因素相互的融合,以此来让学生掌握基本性的理论知识,全面培养成当前的专业能力,健全学生当前的人格,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其次,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学科的建设,突出本身的发展重点,开放大学要在内部搭建学术平台,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课程建设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加强的深入性分析,更好学科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应用型文学艺术研究的课程投入,进一步的保证其本身的学术优势,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资源能够得到全面的整合。在后续工作中,需要将不同学科师资进行重新组合,搭建更加科学的研究团队,并且满足当前汉语言文学科研团队的建设模式,不断地扩大整体的教育范围,从而使得科研群体数量能够不断地增多。在研究方面能够具备特色化的特点,学术前沿性更强,有效地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2.优化课程教育体系优化课程教育体系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优势是非常突出的,教师需要先分析在以往课程教育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后再根据学生当前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汉语言文学课程通常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同一门专业课程不同年级无法自由地选课,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选修课的自主性调整来帮助学生接触到一些特色的课程,并且通过学生跨年级的选修,全面激发学生当前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得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人文通识课程教学和学习的优化力度,并且还需要转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研讨式和专题式等灵活多变教学方法,使这种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泼。另外还需要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完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相关课程必须满足长期性的发展要求,结合汉语言文学方面教学实际,做好校内外实践环节的相关研究,从而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在实际教育中需要加强对教法、实训的优化力度,做好统筹性的安排以及指导,在规范化、科学化方面进行相应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教学方面,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进行相互的融合,定期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搞好调查研究。在科研论文写作指导方面,要培养学生对于资料的检索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进一步的完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全面地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3.建立学术交流平台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在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建立稳定性较强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课堂中,可以邀请海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前来讲学,组织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以及交流,并且每年要承办小型的学术交流会,共同探讨有关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前沿问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定期举办读书会,或者是剧社等多种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创办校内的文学刊物等等,从而使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和水平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几个选修模块,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工具性和技术性,开展多样性的学生社团活动,并且还要加强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全面培育。另外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还可以和出版社进行相互的合作,在学校内部建立实践教学平台,搭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通过实践性的平台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全面的提升自身的各项素质。教师在学生实践中做好科学的指导以及相关引导,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把握住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本质性内容,全面提高自身的学习素质。并且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相互融合,为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在当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加强对现代性教育思想的全面融入,解决在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能够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充分地保障学生当前的主体地位,并且还要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汉语言文学整体教学水平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巧玲.探究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J].赤子,2018(11):234.

[2]唐霞.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3):44-45.

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理论发展中的重要理念。在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中,素质教育的定义较为丰富,强调学生教育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实际对接,凸显学生的教育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综合素质、潜能挖掘、个性培养、心理发展、创新精神等方面获得较大的成长和进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髙校日语教学也展开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活动。在教材建设方面,王琪著的《日语教学理论及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对当前曰语教学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理论体系、教学实践方法进行了综合性的梳理,专业化地阐释了曰语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模式以及教学的一般规律,分析与总结了日语教学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方法,对高校日语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与指导作用。《日语教学理论及策略》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实用性较强,全面囊括了日语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日语课程标准、教学原则、教师能力要求、学习心理机制、日语翻译教学、教学评价模式以及跨文化日语教学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总结。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笔者认为不仅需要从专业上遵循日语教学的一般规律,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与归纳素质教育理念对日语课堂教学的影响与作用。

首先,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跨语言文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对我国外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日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不断优化日语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从而在提高学生日语语言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日语跨语言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更灵活地适应各种各样日语应用的新情境。除此以外,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育开放性和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机制,进而让学生在日语课堂教学中开阔眼界,全方位多层次了解日语语言和文化的知识内容。基于此点,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日语课堂教学策略需要秉持开放性的实践理念,在曰语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给予更大的自由开放空间,实现课堂内外、网络上下日语教学的混合式教学,为学生创设更广阔、更综合性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

其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暴露了学生主动性不足的缺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足,导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浮于表面,应付考试虽然足以,但是在实际的语言应用场景中却明显力有不逮。为了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理念与日语课堂教学的整合,教师应当着力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日语的视听说教学中引人更多思考性、训练性和实践性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思考与总结,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的便利主动去搜索、求问和尝试,从而保证日语课堂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拓展性问题都能够被学生彻底消化。教师应该在日语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中发挥指导性作用。一方面,教师应当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播放日语影视剧、动漫视频资料,营造更加真实生动的曰语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保持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自主性日语学习给予实时的指导和帮助,减少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的误区和弯路,进而全面提高日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日语课堂教学还应当增加更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以及真实情境的语言交际实践,有效提高日语课堂教学的综合性教学效果。日语课堂教学不是知识和技能的僵化式灌输,而是在语言教学基础上深入讨论日语语言的文化、交际方法等内容。从当前日语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日语交流实践机会不够,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对此,教师应当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组织一些开放性的日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线上线下渠道展开真实化的日语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日语水平,让学生深人了解日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避免学生在日语的跨语言文化交流中陷入交流的误区。此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民族语言文化与日语语言文化的比较交流,在开阔文化的国际视野的同时树立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自信,并最终形成正确的多元语言文化观念。以上就是笔者在研读《日语教学理论及策略》的过程中,对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日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所作的研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当推进日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总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多实践,进而全面提高学生在日语课堂学习中的自主性、有效性和创新性,帮助学生在日语交流实践中切实增强自身的日语语言与文化的综合素质。

作者:赵娟单位:山东农业大学讲师

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摘要】汉语是我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更是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我国各大高等教育院校已经将汉语教育纳入常规课程中,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语言文学能力。但是,大量实践表明,多数学生感觉汉语课程枯燥乏味,对其不感兴趣,并且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本文旨在探析我国高校汉语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革路径。

关键词 高校汉语课程;不足;改革路径

汉语是我国的文化瑰宝,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印记。一直以来,我国都重视汉语专业的教育,并且规定《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理解汉语的能力,强化运用能力。众多高校调查研究显示,多数大学生对于如今的汉语教育课程兴趣较低,认为其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并且内容没有新意,这也导致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客观,几乎达不到教学目标。本文旨在探析我国高校汉语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革路径。

一、高校汉语课程存在的不足

(一)理论框架不全面

现代汉语是传承了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历史,由几千年前的古代汉语,演化成为我们所使用的现代汉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从古代汉语演变到现代汉语的整个过程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纵观我们现如今所使用的语言教材,均是将其分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门学科,均自立山头,失去了整个语言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忽视了整个语言文化的演变过程和规律的研究。没有一个统筹整体性的研究理论框架,导致言语文化研究的不全面。

(二)基础与专业教育区分不清

研究发现,当代的基础语言教育与专业语言教育有着明显的混淆现象出现,许多高等院校的语言专业依旧将语言教育集中在共同语言上。对于中小学的语言教育我们因该将基础语言教育放在教育重点上,可是一旦到了高校内,将共同语言教育放在教育内容之中就显得不合时宜,高校的教育更应该着重于专业教育,以培养优秀的语言专业人才。原因在于,人们对汉语的认识不足,汉语不光包括我们使用的共同语言,还包括各地的地方方言,不能将语言只局限在共同语言上。

(三)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现代的汉语教学有着明显的层次内容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它来源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缺乏系统性,没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使本专科的教学内容混淆。现如今,许多高校在专升本后,不再开设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课,而是开设一系列的专题讲座,使教学内容十分杂乱,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不好把握,学生更是不能全面掌握学习。

(四)理论脱离实践

当今的学习都强调理论结合实践以达到学习的全面性,现在使用的语言教材也是如此,它们都很好的强调了语言的理论和实践要相互联系。但事实上,至今我们所参加的汉语教学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与实践良好的结合。特别是现代汉语,很好能做到理论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学。教学大都仅局限于书本,很好延伸到课外教学,不能做到全面教学。

二、高效汉语课程的改革途径

(一)教学内容改革

在《古代汉语》教科书中,音韵相关知识都安排在了最后章节,并且不在教学大纲要求范围之内,使得音韵学不受重视,但是汉语本身注重的就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相辅相成,离开了音韵知识,很难理解古代文献,也难以解释共同语和方言。并且,现在大学生的知识基础较高,完全能够接受音韵学知识,大可不必担心学生的理解情况。因此,应该将音韵学知识安排在首章。汉语在发展至今经历了古代至现代的转变,那么研究这一过程也是有必要的,应该关注古今汉语的演变,调整两者在教科书中所占比例,并且重点补充关于两者演变和发展的内容,包括词语变化、语法变化、语音变化等,提高学生兴趣,强化学生理解力。现代汉语教学理论脱离实践问题严重,因此,在实施教学时应结合地方语言的调查,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并且对强化运用地方语言和共同语的实际能力,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二)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中使用比较方法,比较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体现事物本身的特点,给予事物更为具体的形容,为学生带来更为深刻的印象。汉语教学也是如此,通过汉语和非汉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共同语言和方言的比较可以很好的增强语言教学的效果。但我们现如今的教材却无法很好的运用到之一教学方法,因此我们进行教学改革,重视此法的运用;做好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事实上,语言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推动汉语教育的发展,就必须要真正意义上的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们不能仅仅从教材上空口将调实践和理论结合,更重要的是我们能真正在实践教学中体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语言教学要有一个完善的教学结合模式。汉语言实际上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学科,当今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模式教育,以语言的理论教育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事实上,这种教育模式的教学效果很差。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结合教育模式。

三、结语

高效汉语课程已经开设多年,很多教学理念已经完善,改革具有一定困难,但是面对该课程存在的众多不足之处,改革又是必需实施的。改革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配合新型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推动我国汉语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岁,朱妍.现代汉语课程的文化教学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05:118-121

[2]郭爱涛,田春来,唐七元,陶虹.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传承.2012,04:70-7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