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我们做到了以下两个方面:

1、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学习。7月初,刘凤芝、邵在军、张俊芳、王敏、张敏五名教师分别参加市、县级教育技术培训,赵雷、张卉、张敏三名教师参加新教师培训,全体班主任及学校领导参加全县组织的领导干部及班主任培训,于淑玲老师参加德州市六年级英语新教材培训。8月份,全体班主任参加县进修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工作培训。9月份,六年级数学教师参加德州市数学新教材培训,五、六年级语文教师参加语文新教材培训。10月份,全体班主任参加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报告会。于淑玲老师参加全国英语优质课听课学习。11月份,王玉香参加山东省数学优质课听课学习,田秀英参加山东省语文优质课听课学习。

2、抓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培养。本学期指导宋佩佩、刘海霞老师参加语文手拉手送教下乡课,指导丁春涛参加全县数学课堂教学大比武,在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中指导魏冬丽、陈晓阳、赵玉双、王玮、张敏五名年轻教师上课,新教师听课活动中指导陈晓阳、徐淑娟、王书香、鲁萌、唐明明五位新教师上课。通过锻练指导,这几位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二、加大常规检查及教研活动管理

1、在教学常规方面,教导处加大了检查管理力度。本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对教案、听课记录、作业批改、教学随笔、教研组活动记录等进行认真检查,查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及时反馈给本人,督促和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2、定期招开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会,了解教学进度、教师的集体备课情况、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的工作态度等,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学工作。

三、组织全体教师听评课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本学期9、10两个月份分别组织了各年级组教师听评课活动。老师们分高年级语文、高年级数学、低年级语文、低年级数学、艺体、常识六个教研组,每位教师都能精心准备上一节自己最高水平的课,无论听哪位老师的课,本教研组的教师都是座无缺席认真听课,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四、组织多种比赛活动,提高教学成绩

本学期11月底组织了一至六年级的古诗文诵读比赛,比赛中所有学生都能将必背古诗熟练背诵,大大提高了小学生古诗美文的普及率。12月份组织了四、五、六年级数学智力检测,训练了学生思维,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提高全体同学的成绩。还组织了三、六级习作检测,通过大量阅读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习作能力。

五、教学教研成绩

本学期全体教师努力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孙艳梅、刘凤芝、刘志广、张丽芳、王敏、祝玉花、张俊芳、李书君8位教师被评为武城县教学能手。

张卉执教的劳动课、王玮执教的数学课、禚艳华执教的英语课、庞明梅执教的品德课、李书君执教的音乐课分别荣市县一二三等奖。王敏、刘志广、王玮、张俊芳、祝玉花、刘海霞、陈雪梅、宋佩佩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的公开课得到了领导及听课教师的好评。

张俊芳、王玮、张敏、祁玉英撰写的论文获省级二三等奖,刘凤芝、祝玉花、庞桂英、庞明媚撰写的论文分别获市级一二三等奖,魏冬丽、禚艳华、孙艳梅、刘艳华、郝俊霞、刘子瑞撰写的论文分别获县级一二三等奖。孙艳梅、李书君、庞明媚、刘志广制作的课件分别获省、市一二三等奖。张玉春老师的书法作品在迎奥运书画展中获县三等奖。

在德州市十四届“少年文萃”征文大赛中刘艳华、于邦芝、张敏三位老师被授为“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在全校古诗文诵读比赛中,姜新华任教的一二班,王洪琴任教的一五班,宋佩佩任教的二一班,魏真真任教的三三班,刘淑英任教的四一班,孙艳梅任教的五一班,祝玉花任教的六一班获年级第一名。在三、六年级习作能力检测中,杨金霞任教的三一班,祝玉花任教的六一班获年级第一名。在学校组织的四、五、六年级数学智力检测中,王敏任教的四一班,徐敬芬任教的五四班,于传勇老师任教的六二班获得年级第一名。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我们做到了以下两个方面:

1、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学习。7月初,刘凤芝、邵在军、张俊芳、王敏、张敏五名教师分别参加市、县级教育技术培训,赵雷、张卉、张敏三名教师参加新教师培训,全体班主任及学校领导参加全县组织的领导干部及班主任培训,于淑玲老师参加德州市六年级英语新教材培训。8月份,全体班主任参加县进修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工作培训。9月份,六年级数学教师参加德州市数学新教材培训,五、六年级语文教师参加语文新教材培训。10月份,全体班主任参加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报告会。于淑玲老师参加全国英语优质课听课学习。11月份,王玉香参加山东省数学优质课听课学习,田秀英参加山东省语文优质课听课学习。

2、抓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培养。本学期指导宋佩佩、刘海霞老师参加语文手拉手送教下乡课,指导丁春涛参加全县数学课堂教学大比武,在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中指导魏冬丽、陈晓阳、赵玉双、王玮、张敏五名年轻教师上课,新教师听课活动中指导陈晓阳、徐淑娟、王书香、鲁萌、唐明明五位新教师上课。通过锻练指导,这几位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二、加大常规检查及教研活动管理

1、在教学常规方面,教导处加大了检查管理力度。本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对教案、听课记录、作业批改、教学随笔、教研组活动记录等进行认真检查,查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及时反馈给本人,督促和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2、定期招开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会,了解教学进度、教师的集体备课情况、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的工作态度等,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学工作。

三、组织全体教师听评课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本学期9、10两个月份分别组织了各年级组教师听评课活动。老师们分高年级语文、高年级数学、低年级语文、低年级数学、艺体、常识六个教研组,每位教师都能精心准备上一节自己最高水平的课,无论听哪位老师的课,本教研组的教师都是座无缺席认真听课,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四、组织多种比赛活动,提高教学成绩

本学期11月底组织了一至六年级的古诗文诵读比赛,比赛中所有学生都能将必背古诗熟练背诵,大大提高了小学生古诗美文的普及率。12月份组织了四、五、六年级数学智力检测,训练了学生思维,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提高全体同学的成绩。还组织了三、六级习作检测,通过大量阅读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习作能力。

五、教学教研成绩

本学期全体教师努力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孙艳梅、刘凤芝、刘志广、张丽芳、王敏、祝玉花、张俊芳、李书君8位教师被评为武城县教学能手。

张卉执教的劳动课、王玮执教的数学课、禚艳华执教的英语课、庞明梅执教的品德课、李书君执教的音乐课分别荣市县一二三等奖。王敏、刘志广、王玮、张俊芳、祝玉花、刘海霞、陈雪梅、宋佩佩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的公开课得到了领导及听课教师的好评。

张俊芳、王玮、张敏、祁玉英撰写的论文获省级二三等奖,刘凤芝、祝玉花、庞桂英、庞明媚撰写的论文分别获市级一二三等奖,魏冬丽、禚艳华、孙艳梅、刘艳华、郝俊霞、刘子瑞撰写的论文分别获县级一二三等奖。孙艳梅、李书君、庞明媚、刘志广制作的课件分别获省、市一二三等奖。张玉春老师的书法作品在迎奥运书画展中获县三等奖。

在德州市十四届“少年文萃”征文大赛中刘艳华、于邦芝、张敏三位老师被授为“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在全校古诗文诵读比赛中,姜新华任教的一二班,王洪琴任教的一五班,宋佩佩任教的二一班,魏真真任教的三三班,刘淑英任教的四一班,孙艳梅任教的五一班,祝玉花任教的六一班获年级第一名。在三、六年级习作能力检测中,杨金霞任教的三一班,祝玉花任教的六一班获年级第一名。在学校组织的四、五、六年级数学智力检测中,王敏任教的四一班,徐敬芬任教的五四班,于传勇老师任教的六二班获得年级第一名。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她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出了“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据“以人为,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构建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的教学模式,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并大力推广应用。多年来,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数学及格率均达96%以上,优秀率均在95%以上,一直稳居同级同科第一或全县第一,先后有60多名学生在县级以上数学竞赛中获奖或发表了数学小论文。2005年所代六年级四班68名学生在全县毕业会考中数学及格率96.92%,优秀率87.69%,平均分94.415,综合成绩93.71,再次名列同级五个教学班第一。

她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路子,截止目前有80多篇教研论文在国家、省、市、县20多家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其中《联想转换“五技巧”》、《加强小学数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新“课标”做到“四转变”》、《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发表在《中小学数学》、《甘肃教育》、《兰州教育》、《平凉日报》、《平凉教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论文集》等刊物上;《我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荣获第二届全国教学与管理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荣获甘肃省2002年优秀论文一奖,《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荣获平凉市素质教育有奖征文二等奖;《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编题训练》、《转“差”贵在“五心”》等入选《中国教育丛书》、《教坛群英论文集》、《中国素质教育论文集》等书;2003年4月她出版了个人第一部教研专著《学步集》,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收录研究文章40篇,以解题方法的研究为主,兼及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作业训练、“差生”转化、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下篇收录20例教学设计,全是示范课教案;从这些文章和教学设计中,可以反映出她超前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思路,鲜明的教学风格,可以感受到她敢于创新的精神,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和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品质。她的这些论文或总结教学经验、或研究教材教法、或进行学法指导、或指导教研教改,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她执教的《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乘法分配律》分别于2000年6月、2002年12月荣获甘肃省第四届、第六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二等奖,她于2000年10月至2001年1月参加了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承担的跨世纪园丁工程“特级教师计划”专设课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经过三年多的潜心研究,探索总结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方法,“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六个转变:(1)从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2)从以教师的讲课为主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为主;(3)从学生静听转变为积极思维、大胆质疑;(4)从原来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5)从重视结论的掌握转变为对学习过程的理解;(6)从重视对知识的运用转变为对新知识的不断探索与理解。该课题于2003年5月通过市级鉴定,被评为优秀等级,同年10月通过国家教育部鉴定,并颁发了结题证书,该研究成果2004年9月荣获第五届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学年论文课程目标:

学年论文是学生在每一学年结束时完成的学术性的文章,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学术研究,分析解决所属专业领域的问题,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撰写学年论文,使学生初步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论证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并作为检验学生一学年学习成绩和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

二、学年论文的任务与要求:

结合所学课程设计,由指导教师布置选题范围,学生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对象或所要解决的问题。论题要求明确具体,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

学生围绕论题广泛收集材料,认真进行整理分析,使材料系统化、条理化。学生在动手写作论文之前,应仔细拟出论文提纲,搭建论文框架。以使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并由指导老师审阅。学生根据论文提纲写出论文,在对文章反复修改后打印出来,上交指导教师。

论文要求格式规范,有摘要、关键词、标题、作者、正文、参考文献,字数在3000-6000字之间。

三、学年论文书写规范与打印要求:

1.论文必须用A4规格纸打印,图表应按要求绘制,

2.设计题目用黑体小二号字体,居中书写。设计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

3.作者姓名及学号:设计题目下空一行书写作者姓名。用宋体四号字体书写,作者姓名后面加“()”括号,在括号内书写“学号”两个字后加“:”号再写学号。

4.专业和年级:作者姓名及学号下一行书写。用宋体五号字体书写并加“()”括号,在括号内书写院系名称空一格书写专业名称及年级和班级名称加“,”接着书写“内蒙古”空一格书写“呼和浩特”空一格书写邮政编码(010022)。

5.指导教师及姓名:专业和年级下一行书写。“指导教师”四个字用宋体四号字体书写并加“:”再书写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姓名用楷体四号字体书写。

6.摘要:指导教师及姓名下空一行书写。“摘要”两个字用黑体五号字体并加“:”左起空两格书写,摘要的内容用5号楷体字。摘要应概括地反映出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 1

结论。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摘要以150~300字为宜。

7.关键词:摘要的下一行书写。“关键词”三个字用黑体五号字体并加“:”左起空两格书写。其后为关键词用5号楷体字,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8.中图分类号:关键词的下一行书写。“中图分类号” 五个字用黑体五号字体,左起空两格书写并加“:”再书写中图分类号码。

9.正文:中图分类号下空一行开始书写正文。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体书写。

(1)标题层次

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一级标题“1”、二级标题“1.1”三级标题“1.1.1”,一级标题“1”用黑体小四号字体,二级标题“1.1”和三级标题“1.1.1” 用宋体小四号字体左起顶格书写。

(2)名词术语

科技名词术语及设备、元件的名称,应采用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中规定的术语或名称。标准中未规定的术语要采用行业通用术语或名称。全文名词术语必须统一。一些特殊名词或新名词应在适当位置加以说明或注解。

(3)引用文献

引用文献标示方式应全文统一,并采用所在学科领域内通用的方式,用上标的形式置于所引内容最末句的右上角。所引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中,如:“?成果[1]”。不得将引用文献标示置于各级标题处。

10.注释:正文下空一行书写。“注释”两个字用黑体五号字体并加“:”左起顶格书写。引用文献条目从“注释:”下一行开始书写。

11.参考文献:注释的下一行书写。“参考文献”四个字用黑体五号字体并加“:”左起顶格书写。参考文献条目从“参考文献:”下一行开始书写,用宋体五号字体。

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12.页面设置

(1)页眉

奇数页 页眉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学年论文

偶数页 页眉为学年论文题目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科研引路 精益求精 勇创佳绩

——记东华小学教师李同志

她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出了“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构建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的教学模式,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并大力推广应用。多年来,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数学及格率均达96%以上,优秀率均在95%以上,一直稳居同级同科第一或全县第一,先后有60多名学生在县级以上数学竞赛中获奖或发表了数学小论文。所代六年级四班68名学生在全县毕业会考中数学及格率96.92%,优秀率87.69%,平均分94.415,综合成绩93.71,再次名列同级五个教学班第一。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优秀老师事迹材料

科研引路 精益求精 勇创佳绩

——记东华小学教师李同志她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出了“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构建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的教学模式,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并大力推广应用。多年来,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数学及格率均达96%以上,优秀率均在95%以上,一直稳居同级同科第一或全县第一,先后有60多名学生在县级以上数学竞赛中获奖或发表了数学小论文。所代六年级四班68名学生在全县毕业会考中数学及格率96.92%,优秀率87.69%,平均分94.415,综合成绩93.71,再次名列同级五个教学班第一。

她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路子,截止目前有80多篇教研论文在国家、省、市、县20多家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其中《联想转换“五技巧”》、《加强小学数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新“课标” 做到“四转变”》、《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发表在《中小学数学》、《甘肃教育》、《兰州教育》、《平凉日报》、《平凉教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论文集》等刊物上;《我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荣获第二届全国教学与管理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荣获甘肃省优秀论文一奖,《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荣获平凉市素质教育有奖征文二等奖;《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编题训练》、《转“差”贵在“五心”》等入选《中国教育丛书》、《教坛群英论文集》、《中国素质教育论文集》等书;4月她出版了个人第一部教研专著《学步集》,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收录研究文章40篇,以解题方法的研究为主,兼及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作业训练、“差生”转化、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下篇收录20例教学设计,全是示范课教案;从这些文章和教学设计中,可以反映出她超前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思路,鲜明的教学风格,可以感受到她敢于创新的精神,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和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品质。她的这些论文或总结教学经验、或研究教材教法、或进行学法指导、或指导教研教改,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李同志二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着,无私地奉献着,孜孜地追求着,用自己的青春谱写着辉煌的篇章……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在万忙中抽空到我校指导工作!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在大家的关注下,他一步步走向成功,走向辉煌,从县级文明单位到县级最佳文明单位,从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到连续七届的县级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从县一级甲等学校到县级示范学校,他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郑公人民的关心与支持,尤其是在座的各位。为回报家长、回报社会,值此学校被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估为县级示范学校的今天,我们决定举全校之力、兴办特色班。

下面,由我隆重向各位家长推介此届五年级特色班的教师。

五年级拟任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雷三玲老师也生于1977年11月,94年以高于一中录取起分线二十多分荣录洪湖师范,9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分配到原松桃小学任教。

20__年6月和20__年9月通过自己刻苦自学获得湖北大学专科和本科文凭,小学一级教师、是公安县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员,学校语文教研组长。

雷三玲老师到参加工作以来,长期担任高年级班主任及教学工作,有着扎实的教学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着母亲般的爱心,善待自己的学生。她致力于教研教改,她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县级获奖。她还参加了部级课题的研究,她在吸取他人先进教学经验的同时,努力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0__年11月28日,公安县小学语文教学比武在县胤陵小学举行,来自全县二十六个县、乡镇直小学参加了角逐,雷三玲老师代表我校。一节征服全县教育家及各校代表,荣获县一等奖,而县一等奖仅有8名,其中县直实验小学、实验二小、胤陵小学、斗湖堤小学共占有一等奖名额6名,而我校雷三玲老师就是乡镇获一等奖的两名教师之一。

数学科任老师刘华,1974年出生,公安县明星教师,公安县小学数学学会会员,学校电教中心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刘华主任92年参加工作,一走上工作岗位,就一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他在部级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近三十余篇,辅导学生参加部级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近百名学生获国家、省、市、县级奖,他自己也被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学会评为国家二级教练。

刘主任与时俱进,在新的世纪,他致力于电教工作,用三年时间迅速成长为市级电教专家,二0__年十月,全市教育专家在荆州济济一堂,听刘华主任的汇报表演,当声演示自己做的课件,赢得全市专家啧啧称赞,他制作的课件、脚本屡获省、市、县大奖。

凭着自己出色的教学业绩,刘华主任在全县八千名教师中脱颖而出。二0__年被评为公安县明星教师,公安县获此殊荣的教师仅五十名。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在万忙中抽空到我校指导工作!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在大家的关注下,他一步步走向成功,走向辉煌,从县级文明单位到县级最佳文明单位,从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到连续七届的县级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从县一级甲等学校到县级示范学校,他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郑公人民的关心与支持,尤其是在座的各位。为回报家长、回报社会,值此学校被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估为县级示范学校的今天,我们决定举全校之力、兴办特色班。

下面,由我隆重向各位家长推介此届五年级特色班的教师。

五年级拟任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雷三玲老师也生于1977年11月,94年以高于一中录取起分线二十多分荣录洪湖师范,9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分配到原松桃小学任教。

2000年6月和2004年9月通过自己刻苦自学获得湖北大学专科和本科文凭,小学一级教师、是公安县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员,学校语文教研组长。

雷三玲老师到参加工作以来,长期担任高年级班主任及教学工作,有着扎实的教学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着母亲般的爱心,善待自己的学生。她致力于教研教改,她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县级获奖。她还参加了部级课题<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她在吸取他人先进教学经验的同时,努力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004年11月28日,公安县小学语文教学比武在县胤陵小学举行,来自全县二十六个县、乡镇直小学参加了角逐,雷三玲老师代表我校。一节<可爱的草塘>征服全县教育家及各校代表,荣获县一等奖,而县一等奖仅有8名,其中县直实验小学、实验二小、胤陵小学、斗湖堤小学共占有一等奖名额6名,而我校雷三玲老师就是乡镇获一等奖的两名教师之一。

数学科任老师刘华,1974年出生,公安县明星教师,公安县小学数学学会会员,学校电教中心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刘华主任92年参加工作,一走上工作岗位,就一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他在部级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近三十余篇,辅导学生参加部级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近百名学生获国家、省、市、县级奖,他自己也被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学会评为国家二级教练。

刘主任与时俱进,在新的世纪,他致力于电教工作,用三年时间迅速成长为市级电教专家,二00四年十月,全市教育专家在荆州济济一堂,听刘华主任的汇报表演,当声演示自己做的课件,赢得全市专家啧啧称赞,他制作的课件、脚本屡获省、市、县大奖。

凭着自己出色的教学业绩,刘华主任在全县八千名教师中脱颖而出。二00四年被评为公安县明星教师,公安县获此殊荣的教师仅五十名。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科研引路精益求精勇创佳绩——记小学教师李**同志

李**,陕西宝鸡人,1964年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1985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初中、小学数学教学,从1992年起,潜心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勤奋努力,成绩卓著,深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她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在教中研,研中改,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形成了“趣、实、活、新”的教学风格,被誉为“小学数学教坛上的一颗明星”。

她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出了“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构建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的教学模式,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并大力推广应用。多年来,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数学及格率均达96%以上,优秀率均在95%以上,一直稳居同级同科第一或全县第一,先后有60多名学生在县级以上数学竞赛中获奖或发表了数学小论文。2005年所代六年级四班68名学生在全县毕业会考中数学及格率96.92%,优秀率87.69%,平均分94.415,综合成绩93.71,再次名列同级五个教学班第一。

她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路子,截止目前有80多篇教研论文在国家、盛市、县20多家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其中《联想转换“五技巧”》、《加强小学数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新“课标”做到“四转变”》、《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发表在《中小学数学》、《甘肃教育》、《兰州教育》、《平凉日报》、《平凉教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论文集》等刊物上;《我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荣获第二届全国教学与管理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荣获甘肃省2002年优秀论文一奖,《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荣获平凉市素质教育有奖征文二等奖;《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编题训练》、《转“差”贵在“五心”》等入讯中国教育丛书》、《教坛群英论文集》、《中国素质教育论文集》等书;2003年4月她出版了个人第一部教研专著《学步集》,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收录研究文章40篇,以解题方法的研究为主,兼及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作业训练、“差生”转化、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下篇收录20例教学设计,全是示范课教案;从这些文章和教学设计中,可以反映出她超前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思路,鲜明的教学风格,可以感受到她敢于创新的精神,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和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品质。她的这些论文或总结教学经验、或研究教材教法、或进行学法指导、或指导教研教改,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她执教的《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乘法分配律》分别于2000年6月、2002年12月荣获甘肃省第四届、第六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二等奖,她于2000年10月至2001年1月参加了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承担的跨世纪园丁工程“特级教师计划”专设课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经过三年多的潜心研究,探索总结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方法,“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六个转变:(1)从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2)从以教师的讲课为主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为主;(3)从学生静听转变为积极思维、大胆质疑;(4)从原来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5)从重视结论的掌握转变为对学习过程的理解;(6)从重视对知识的运用转变为对新知识的不断探索与理解。该课题于2003年5月通过市级鉴定,被评为优秀等级,同年10月通过国家教育部鉴定,并颁发了结题证书,该研究成果2004年9月荣获第五届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职业技术教育在“”期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解放了思想,认识到“”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使中等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的状况。中国的重要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的建设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摆到了突出的地位。

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职业教育研究就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职业教育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教研究迎来了生机蓬勃的春天1、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会议认为要研究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问题。这是此后二十年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声。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改变高中阶段教育单一化的局面。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宏观的调控和指导,即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又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政策措施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与初等职业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初、中、高不同层次,又与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80-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而同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等师范)的学校数则从9688所增加到17116所,学生数从226.3万人猛增到1089.51万人,增长4.8倍(增长情况见附图1),共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85万人。这十七年,普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从81%下降到44%,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则从19%上升到56%。

2、建立机构、制订规划,职教研究逐步展开

“”期间,教育研究工作已完全陷于停顿。为恢复教育研究工作,教育部于1978年7月4日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后,所内设立了“教育制度研究室”,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该室于1986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及成人教育研究室。以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些职教研究机构,至1986年,中央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有职教科研机构12个,高校建立的职教科研机构也有12个,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先后成立了职教学会、职教研究会等学术团体75个。

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职教事业的宏观调控,1991年建立了部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教科所职教研究室并入职教中心研究所。现在,随着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组成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的职教科研队伍。部级的职教科研机构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些业务部委和行业也建有职教研究所(室)。独立设置的省级职教科研机构有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各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所(院)一般均设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所,一些高等院校如华东师大及某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大学、职工大学也设有职教研究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历史悠久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一贯重视职教研究,有研究组织和专兼职研究人员,并出版学术刊物《教育与职业》。

一般的市、县及重点职业学校均建立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有相当数量和较高水平的职教科研队伍,他们为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着广泛和逐步深入的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据职教中心研究所最近的统计,现在全国共有中央级和省市级职教研究机构(所、室)81个,中央级和省级专职研究人员约400人。

早在1978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1979年1月,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年),在该纲要的研究项目教育制度重点项目内,提出了要重点研究建立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中学教育结构改革的实验研究以及高中设置职业课程与训练制度的研究。《纲要》在此把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摆在重要地位。

纵观20年来职教研究工作的开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介绍外国职教,研究我国职教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也还很年青,在我国该学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此时,陆续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一批译介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西德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六国技术教育史》、《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国外职业技术培训研究》、《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学》、《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一批介绍国外职业指导的丛书。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历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重新起步主要发生在八十年代初,实践中遇到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全国各地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研究人员纷纷开展职教研究。这时,属于起步阶段的研究以应用为主,它与职教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研究成果多为论文,发表在各类报纸刊物上,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建议。立足于基层的实际工作者的大量研究使职教研究有着广泛和深厚的基础,不仅成果丰硕,其中不乏颇有深度和较高水平的成果,也使全国性的职教科研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198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及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83-85)有一项为《技术职业教育的研究》,由李蔺田等同志负责。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报告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精神,提出了职教体系为“两大类型、多种层次、自成序列”的构想,报告还对职教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对加强职教管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学科建设

在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不断有成果问世,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较早的是《职业教育概论》、《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

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安排看,理论研究的比例有所增加,部级部委级课题共129项,其中理论研究25项,占19.4%,应用研究仍占主要部分,有95项,占73.6%,实验研究9项,占7%。职教研究立项11项,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并有专门立项,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职业指导研究与实验》等。此外,还有一大批职教专兼职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从事为数众多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包括课题规划以外的研究,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上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主要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撰写的专著问世。如《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中专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导论》、《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职业技术教育新论》、《中国职业教育史》、《职业培训概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这批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构建了理论体系的框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职教研究密切结合改革实践,为行政决策服务,推动职教事业迅速发展。

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实践性强,职业教育又处于重大的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职教研究必须密切结合改革的实践,探讨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推动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确立多元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适用人才,而中国的特点之一是人口多,职业教育底子薄,因此,办好职业教育就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需要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必然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改革初期,职业学校办学困难重重,资金设备严重不足,教师、教材缺乏,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各地兴起了校企联办职业教育新风,大力提倡企事业单位办学、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全社会办职业教育的大职业教育观,开始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在研究领域,“七五”规划中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政府出台了“先培训后就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资金设备不足、师资教材缺乏及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密切了职教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职教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动,明确了服务方向。

(2)职教发展比例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方针,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应占多少比例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工作者和职教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涉及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及教育投资结构问题.该问题在报纸刊物曾经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过职教发展的阈限.多数意见认为职教发展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当的比例范围,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00年,使中等职业技术学鹇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3)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八十年代,职教事业迅速发展,事业的发展涉及人财物三个因素,即师资、经费和教学设施。当时职教师资十分紧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育科学“七五”规划有一个师资问题的立项,该课题工作结束后所提支的研究报告中对师资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议。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召开过多次职教师资问题座谈会,各地的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于1995年8月24日发出了《关于制定并落实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的通知》,然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和进修基地,扩大了来源和进修渠道,目前职教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4)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问题

1993年,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的现象,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大幅度减少。全国招生数由92年的25万人下降至93年的16万人,减少34.6%,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职教行政部门与研究机构曾作过多次联合调查,通过调查,认识到滑坡问题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市场经济规律有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适度编减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此“急转直下”的趋势,则超越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范围,若继续高速下滑,势心使农村职业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形成新的不适应。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应根据各地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同时,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对农业类专业采取适当的扶持和倾斜政策,建设示范学校,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能够真正掌握致富本领,对此,原国家教委与农业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教职1996,5号),提出了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农业类专业滑坡现象已基本上得到遏制。

4、专、兼、群相结合,组成一支强大的职教研究队伍。

职业教育固然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然而更多的是职教实践与改革中出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可喜的是许多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包括一些长期从事职教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同志参加到职教研究的行列,还有许多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他们与专职研究人员组成了一支专兼群结合的研究队伍.使职教研究与职教改革密切结合,改革又促进职教研究。这是职教研究的一项经验,也是职教研究的一个特色.

二、职教研究成果丰硕

20年来职教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学术理论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政策建议;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1、学术理论成果(1)、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如前所述,“七五”、“八五”期间问世的学术专著颇丰,理论研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这是职教研究的重大成果。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以及在我国还很年轻,很不成熟,其分支学科,如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等很难说已经成形,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史同职业技术教育学一样仍处于初创阶段。然而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一般认为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其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毋庸置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与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步,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令人欣慰。

(2)、职教体系理论研究取得较好成果

“七五”单独立项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以学制体系为主,选取机电、,铁路、商业、金融、卫生、农村各业以及一些开放城市作调查研究。其成果研究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职教体系的若干原则,如职教结构必须与社会人才结构相适应;职教应与普教、职业培训沟通;文化基础与专业技术、技能协调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报告提出了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实施方案。

对建立我国的职教体系,各地的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其成果大多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所采纳,如主要包括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三级分流的确立;实行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国家宏观管理、社会积级参与、学校自主办学;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职前职后衔接,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3)、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研究勾划了我国职教未来发展蓝图

对职教发展规划的研究,“七五”,尤其是“八五”有许多立项,如2000年我国职教的发展战略、合理比例;区域发展规划如“老少山边侨”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职教、西北五省区职教发展、农村职教的布局结构等。“九五”教育规划尚有多项发展规划的课题起步研究,如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农村社区、经济特区、苏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这些项目的研究将把职教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助于各地职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2、若干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职教研究也不断发展。职教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大量的问题是实际问题,职教研究更多的是应用研究。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专业研究机构和职教社团抓得紧,加上广大的职教实际工作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许多重大现实问题得到了及时的研究和解决。归纳起来,这些年来主要解决了以下一些重大现实问题:

(1)职教立法的研究为立法机构制订职业教育法提供了依据

早在《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中就提到了“教育立法问题研究”,虽然没有在科研规划中立项,但由于职教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职教行政部门和职教研究机构对职教立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各地的学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也在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对职教立法展开了多次的讨论,如《职教立法模式初探》、《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的构想》、《国内职教立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的探讨》、《加快民办学校立法,推动民办职教发展》等等。在各省市已制订的职教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为职教立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构建了总体框架,《职业教育法》最终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96年9月1日起颁布实施。

(2)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农村的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仍沿袭着传统的升学路子,教育未能密切结合农村建设的实际,为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职业中学迅速恢复和发展,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受到批判。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立足农村。

(3)职教研究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职业教育与生产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落实到适当的职业岗位上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步。对此,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许多同志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过大量论文。立项研究的有七五全国重点项目《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研究报告为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在劳动就业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如“先培训后就业”“优先录用受过培训的人员”以及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制定和实行都表明了行政部门吸取了研究人员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教育过程、教学改革落实到对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上。

职业教育及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与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关系密切,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向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生产实习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徒工培训的经验和北美社区学院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经过职教研究人员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目前我国的广大职教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都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过去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转变到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正围绕着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去进行,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

由于职业教育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课程开发,实施创业教育,这不仅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

此外,对职业教育的评估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与部级的省级重点校建设相结合,职教行政部组织了几次评估、研究人员从理论上和评估指标体系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经验,为今后职教评估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问题

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八十年代初,当时全国陆续出现了一批市办短期职业大学,最多时达到128所。由于对兴办高等教育认识不尽一致,其管理归属、经费来源,毕业生的就业等也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职业大学发展迟缓。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教育研究“七五”、“八五”规划均有立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也不断组织学术研究,研究成果有研究报告、专著和大量的论文,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发表了不少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章。短期职业大学和一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及少数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在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从中取得的成果对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3、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1)、文献信息库与职教网络的建设

职教信息与网络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是职教研究机构自身建设的一部分,也是职教事业的发展所必须,通过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将来并入国家教育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网),为职教研究机构、职教行政部门及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信息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职教中心所已初步建成了如下5个文摘信息库:图书目录题录库、期刊论文题录库、期刊论文文摘库、政策法规资料库、省级职教研究机构资料库。对国内外有关职教的文献与信息,经过整理加工,现在以不定期的刊物《职教文献与信息》面世,至今已出版四期:《职教研究机构简介》、《教学文摘专集》、《外国职教文摘专集1、2》等。

对于职教信息网络的建设,“九五”教育科研规划已有立项:《建立全国职教信息网际网络的研究》。由职教中心所与地方的一些研究机构共同实施,目前已建立职教主页。除计算机网络外,正在建立职教研究的“协作网”,开展信息的交流和研究的协作。

职教中心研究所从1994年起每年编制并定期《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内容有:一、综述;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三、师资;四、农村职业教育;五、职教经费。职教年度报告旨在反映该年度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概述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存在的重大问题,列出主要的统计数据和图表,为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经过提炼的信息。

(2)、传播媒体(报纸刊物)的建设和教学媒体的研制

报纸刊物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既传递信息也推广研究成果。椐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职教报刊60余种,(3)教学媒体的研制。随着音像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司和职教中心研究所编写出版了一些职校校长培训和师资培训教材,翻译出版了一些德国双元制的职教课程的教材,如《汽车基础教程》以及一批教学录像带(46个节目)。1997年10月,职教中心所组织召开了”职业教育教学媒体研讨会“,有11个省市的职教工作者及德国专家出席。

4、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

借鉴国外办职教的先进经验,发展有我国自已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是我国职教界的一贯主张。多年来,我们一直注意研究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等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一些职教模式以及课程开发的方法。

我国与联邦德国在职教领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派出多批学者和教学与行政人员赴德国访问或进修,在六个城市和某些行业实行“双元制”试点,在各地还有如天津的“中德培训中心”等二十多个职教项目在实施,

为博采各家之长,我们也借鉴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能力本位教育及课程开发的方法”,《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1990-1996),我国派出多批职教工作者赴加拿大考察进修,有数十所项目学校引进和试验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1993年9月,由国家教委和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有20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的代表应邀参加了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我国的专家学者和职教行政官员与国际众多职教专家与职教官员进行的深入的学术交流。

为了加强我国与国际职教界的交流与合作,“职教中心研究所”作为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UNEVOC),成为其成员,参与其学术交流活动,提交我们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报告,作出了我们应作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作为UNEVOC的成员,参与了该项目组织的课程开发,借鉴并推广"创业教育"的经验,并从信息网络中获取有关国家的职教信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与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职教贷款.先后两期共计8000万美元.对我国职教师资的培训,对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评估表明世行职教贷款项目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令人满意的。

三、“九五”职教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及期的展望

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好地制订职业技术教育的“九五”科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4年冬委托职教中心研究所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研究状况进行调研,以便提高职教学科“九五”规划的整体水平,使之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职教研究的发展。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职教研究的研究,为此,由职教司与职教中心所联合组成了工作小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调查研究采取文献检索、成果分析、专家咨询(书面征询33名专家意见)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所列项目及其成果作了统计和分析,对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应用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和分析,最后提交了一份《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报告对制订“九五”职教科研规划提供了建议。这是一项承先启后的工作,也是职教科研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国的教育科研分为12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之一。从以前的情况看,职教研究的立项偏少。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1990年的调查,八十年代全国528个主要教育研究机构承担的课题数达4337项,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95项,占总课题数的2.19%,显然,作为12大类之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偏低。

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类立项41项,其中部级重点课题2项,教委级重点课题22项,部委级重点课题3项,社会科学基金与青年社科基金课题6项,青年专项课题6项,一般课题2项。均超过“六五”规划(1项)、“七五”规划(11项)、“八五”规划(31项)。

从研究内容看,“九五”规划复盖面广,以区域职教发展及各类职教发展占多数,如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地区、经济特区、中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村社区、三峡库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川藏边区,高等、中等、初等、残疾儿童的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比较研究;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法与专业设置;职业资格与考核;职教信息网络;职教与劳动力市场;职教与普教的衔接与沟通;等等。研究范围侧重于中观和微观,研究领域趋向具体和深入。“九五”规划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各类职业教育在不同层次和特定地区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亟须加强职教研究工作和研究队伍的建设,为此建议增加职教研究的经费投入,扩大研究队伍,提高研究人员水平,以促进职教研究和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为实现现国家建设"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

1、《教育科研体制、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93年。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概况》,王明达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

3、《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职教中心所,1995年6月。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职业技术教育在“”期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解放了思想,认识到“”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使中等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的状况。中国的重要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的建设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摆到了突出的地位。

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职业教育研究就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职业教育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教研究迎来了生机蓬勃的春天1、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会议认为要研究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问题。这是此后二十年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声。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改变高中阶段教育单一化的局面。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宏观的调控和指导,即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又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政策措施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与初等职业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初、中、高不同层次,又与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80-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而同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等师范)的学校数则从9688所增加到17116所,学生数从226.3万人猛增到1089.51万人,增长4.8倍(增长情况见附图1),共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85万人。这十七年,普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从81%下降到44%,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则从19%上升到56%。

2、建立机构、制订规划,职教研究逐步展开

“”期间,教育研究工作已完全陷于停顿。为恢复教育研究工作,教育部于1978年7月4日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后,所内设立了“教育制度研究室”,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该室于1986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及成人教育研究室。以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些职教研究机构,至1986年,中央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有职教科研机构12个,高校建立的职教科研机构也有12个,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先后成立了职教学会、职教研究会等学术团体75个。

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职教事业的宏观调控,1991年建立了部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教科所职教研究室并入职教中心研究所。现在,随着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组成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的职教科研队伍。部级的职教科研机构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些业务部委和行业也建有职教研究所(室)。独立设置的省级职教科研机构有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各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所(院)一般均设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所,一些高等院校如华东师大及某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大学、职工大学也设有职教研究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历史悠久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一贯重视职教研究,有研究组织和专兼职研究人员,并出版学术刊物《教育与职业》。

一般的市、县及重点职业学校均建立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有相当数量和较高水平的职教科研队伍,他们为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着广泛和逐步深入的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据职教中心研究所最近的统计,现在全国共有中央级和省市级职教研究机构(所、室)81个,中央级和省级专职研究人员约400人。

早在1978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1979年1月,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年),在该纲要的研究项目教育制度重点项目内,提出了要重点研究建立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中学教育结构改革的实验研究以及高中设置职业课程与训练制度的研究。《纲要》在此把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摆在重要地位。

纵观20年来职教研究工作的开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介绍外国职教,研究我国职教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也还很年青,在我国该学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此时,陆续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一批译介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西德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六国技术教育史》、《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国外职业技术培训研究》、《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学》、《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一批介绍国外职业指导的丛书。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历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重新起步主要发生在八十年代初,实践中遇到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全国各地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研究人员纷纷开展职教研究。这时,属于起步阶段的研究以应用为主,它与职教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研究成果多为论文,发表在各类报纸刊物上,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建议。立足于基层的实际工作者的大量研究使职教研究有着广泛和深厚的基础,不仅成果丰硕,其中不乏颇有深度和较高水平的成果,也使全国性的职教科研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198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及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83-85)有一项为《技术职业教育的研究》,由李蔺田等同志负责。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报告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精神,提出了职教体系为“两大类型、多种层次、自成序列”的构想,报告还对职教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对加强职教管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学科建设

在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不断有成果问世,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较早的是《职业教育概论》、《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

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安排看,理论研究的比例有所增加,部级部委级课题共129项,其中理论研究25项,占19.4%,应用研究仍占主要部分,有95项,占73.6%,实验研究9项,占7%。职教研究立项11项,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并有专门立项,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职业指导研究与实验》等。此外,还有一大批职教专兼职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从事为数众多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包括课题规划以外的研究,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上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主要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撰写的专著问世。如《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中专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导论》、《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职业技术教育新论》、《中国职业教育史》、《职业培训概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这批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构建了理论体系的框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职教研究密切结合改革实践,为行政决策服务,推动职教事业迅速发展。

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实践性强,职业教育又处于重大的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职教研究必须密切结合改革的实践,探讨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推动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确立多元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适用人才,而中国的特点之一是人口多,职业教育底子薄,因此,办好职业教育就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需要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必然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改革初期,职业学校办学困难重重,资金设备严重不足,教师、教材缺乏,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各地兴起了校企联办职业教育新风,大力提倡企事业单位办学、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全社会办职业教育的大职业教育观,开始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在研究领域,“七五”规划中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政府出台了“先培训后就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资金设备不足、师资教材缺乏及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密切了职教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职教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动,明确了服务方向。

(2)职教发展比例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方针,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应占多少比例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工作者和职教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涉及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及教育投资结构问题.该问题在报纸刊物曾经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过职教发展的阈限.多数意见认为职教发展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当的比例范围,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00年,使中等职业技术学鹇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3)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八十年代,职教事业迅速发展,事业的发展涉及人财物三个因素,即师资、经费和教学设施。当时职教师资十分紧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育科学“七五”规划有一个师资问题的立项,该课题工作结束后所提支的研究报告中对师资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议。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召开过多次职教师资问题座谈会,各地的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于1995年8月24日发出了《关于制定并落实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的通知》,然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和进修基地,扩大了来源和进修渠道,目前职教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4)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问题

1993年,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的现象,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大幅度减少。全国招生数由92年的25万人下降至93年的16万人,减少34.6%,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职教行政部门与研究机构曾作过多次联合调查,通过调查,认识到滑坡问题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市场经济规律有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适度编减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此“急转直下”的趋势,则超越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范围,若继续高速下滑,势心使农村职业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形成新的不适应。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应根据各地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同时,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对农业类专业采取适当的扶持和倾斜政策,建设示范学校,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能够真正掌握致富本领,对此,原国家教委与农业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教职1996,5号),提出了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农业类专业滑坡现象已基本上得到遏制。

4、专、兼、群相结合,组成一支强大的职教研究队伍。

职业教育固然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然而更多的是职教实践与改革中出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可喜的是许多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包括一些长期从事职教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同志参加到职教研究的行列,还有许多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他们与专职研究人员组成了一支专兼群结合的研究队伍.使职教研究与职教改革密切结合,改革又促进职教研究。这是职教研究的一项经验,也是职教研究的一个特色.

二、职教研究成果丰硕

20年来职教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学术理论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政策建议;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1、学术理论成果(1)、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如前所述,“七五”、“八五”期间问世的学术专著颇丰,理论研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这是职教研究的重大成果。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以及在我国还很年轻,很不成熟,其分支学科,如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等很难说已经成形,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史同职业技术教育学一样仍处于初创阶段。然而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一般认为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其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毋庸置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与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步,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令人欣慰。

(2)、职教体系理论研究取得较好成果

“七五”单独立项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以学制体系为主,选取机电、,铁路、商业、金融、卫生、农村各业以及一些开放城市作调查研究。其成果研究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职教体系的若干原则,如职教结构必须与社会人才结构相适应;职教应与普教、职业培训沟通;文化基础与专业技术、技能协调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报告提出了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实施方案。

对建立我国的职教体系,各地的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其成果大多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所采纳,如主要包括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三级分流的确立;实行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国家宏观管理、社会积级参与、学校自主办学;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职前职后衔接,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3)、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研究勾划了我国职教未来发展蓝图

对职教发展规划的研究,“七五”,尤其是“八五”有许多立项,如2000年我国职教的发展战略、合理比例;区域发展规划如“老少山边侨”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职教、西北五省区职教发展、农村职教的布局结构等。“九五”教育规划尚有多项发展规划的课题起步研究,如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农村社区、经济特区、苏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这些项目的研究将把职教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助于各地职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2、若干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职教研究也不断发展。职教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大量的问题是实际问题,职教研究更多的是应用研究。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专业研究机构和职教社团抓得紧,加上广大的职教实际工作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许多重大现实问题得到了及时的研究和解决。归纳起来,这些年来主要解决了以下一些重大现实问题:

(1)职教立法的研究为立法机构制订职业教育法提供了依据

早在《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中就提到了“教育立法问题研究”,虽然没有在科研规划中立项,但由于职教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职教行政部门和职教研究机构对职教立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各地的学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也在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对职教立法展开了多次的讨论,如《职教立法模式初探》、《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的构想》、《国内职教立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的探讨》、《加快民办学校立法,推动民办职教发展》等等。在各省市已制订的职教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为职教立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构建了总体框架,《职业教育法》最终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96年9月1日起颁布实施。

(2)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农村的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仍沿袭着传统的升学路子,教育未能密切结合农村建设的实际,为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职业中学迅速恢复和发展,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受到批判。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立足农村。

(3)职教研究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职业教育与生产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落实到适当的职业岗位上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步。对此,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许多同志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过大量论文。立项研究的有七五全国重点项目《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研究报告为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在劳动就业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如“先培训后就业”“优先录用受过培训的人员”以及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制定和实行都表明了行政部门吸取了研究人员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教育过程、教学改革落实到对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上。

职业教育及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与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关系密切,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向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生产实习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徒工培训的经验和北美社区学院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经过职教研究人员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目前我国的广大职教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都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过去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转变到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正围绕着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去进行,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

由于职业教育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课程开发,实施创业教育,这不仅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

此外,对职业教育的评估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与部级的省级重点校建设相结合,职教行政部组织了几次评估、研究人员从理论上和评估指标体系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经验,为今后职教评估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问题

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八十年代初,当时全国陆续出现了一批市办短期职业大学,最多时达到128所。由于对兴办高等教育认识不尽一致,其管理归属、经费来源,毕业生的就业等也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职业大学发展迟缓。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教育研究“七五”、“八五”规划均有立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也不断组织学术研究,研究成果有研究报告、专著和大量的论文,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发表了不少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章。短期职业大学和一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及少数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在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从中取得的成果对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3、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1)、文献信息库与职教网络的建设

职教信息与网络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是职教研究机构自身建设的一部分,也是职教事业的发展所必须,通过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将来并入国家教育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网),为职教研究机构、职教行政部门及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信息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职教中心所已初步建成了如下5个文摘信息库:图书目录题录库、期刊论文题录库、期刊论文文摘库、政策法规资料库、省级职教研究机构资料库。对国内外有关职教的文献与信息,经过整理加工,现在以不定期的刊物《职教文献与信息》面世,至今已出版四期:《职教研究机构简介》、《教学文摘专集》、《外国职教文摘专集1、2》等。

对于职教信息网络的建设,“九五”教育科研规划已有立项:《建立全国职教信息网际网络的研究》。由职教中心所与地方的一些研究机构共同实施,目前已建立职教主页。除计算机网络外,正在建立职教研究的“协作网”,开展信息的交流和研究的协作。

职教中心研究所从1994年起每年编制并定期《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内容有:一、综述;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三、师资;四、农村职业教育;五、职教经费。职教年度报告旨在反映该年度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概述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存在的重大问题,列出主要的统计数据和图表,为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经过提炼的信息。

(2)、传播媒体(报纸刊物)的建设和教学媒体的研制

报纸刊物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既传递信息也推广研究成果。椐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职教报刊60余种,(3)教学媒体的研制。随着音像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司和职教中心研究所编写出版了一些职校校长培训和师资培训教材,翻译出版了一些德国双元制的职教课程的教材,如《汽车基础教程》以及一批教学录像带(46个节目)。1997年10月,职教中心所组织召开了”职业教育教学媒体研讨会“,有11个省市的职教工作者及德国专家出席。

4、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

借鉴国外办职教的先进经验,发展有我国自已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是我国职教界的一贯主张。多年来,我们一直注意研究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等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一些职教模式以及课程开发的方法。

我国与联邦德国在职教领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派出多批学者和教学与行政人员赴德国访问或进修,在六个城市和某些行业实行“双元制”试点,在各地还有如天津的“中德培训中心”等二十多个职教项目在实施,

为博采各家之长,我们也借鉴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能力本位教育及课程开发的方法”,《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1990-1996),我国派出多批职教工作者赴加拿大考察进修,有数十所项目学校引进和试验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1993年9月,由国家教委和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有20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的代表应邀参加了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我国的专家学者和职教行政官员与国际众多职教专家与职教官员进行的深入的学术交流。

为了加强我国与国际职教界的交流与合作,“职教中心研究所”作为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UNEVOC),成为其成员,参与其学术交流活动,提交我们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报告,作出了我们应作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作为UNEVOC的成员,参与了该项目组织的课程开发,借鉴并推广"创业教育"的经验,并从信息网络中获取有关国家的职教信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与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职教贷款.先后两期共计8000万美元.对我国职教师资的培训,对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评估表明世行职教贷款项目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令人满意的。

三、“九五”职教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及期的展望

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好地制订职业技术教育的“九五”科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4年冬委托职教中心研究所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研究状况进行调研,以便提高职教学科“九五”规划的整体水平,使之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职教研究的发展。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职教研究的研究,为此,由职教司与职教中心所联合组成了工作小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调查研究采取文献检索、成果分析、专家咨询(书面征询33名专家意见)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所列项目及其成果作了统计和分析,对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应用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和分析,最后提交了一份《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报告对制订“九五”职教科研规划提供了建议。这是一项承先启后的工作,也是职教科研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国的教育科研分为12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之一。从以前的情况看,职教研究的立项偏少。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1990年的调查,八十年代全国528个主要教育研究机构承担的课题数达4337项,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95项,占总课题数的2.19%,显然,作为12大类之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偏低。

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类立项41项,其中部级重点课题2项,教委级重点课题22项,部委级重点课题3项,社会科学基金与青年社科基金课题6项,青年专项课题6项,一般课题2项。均超过“六五”规划(1项)、“七五”规划(11项)、“八五”规划(31项)。

从研究内容看,“九五”规划复盖面广,以区域职教发展及各类职教发展占多数,如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地区、经济特区、中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村社区、三峡库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川藏边区,高等、中等、初等、残疾儿童的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比较研究;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法与专业设置;职业资格与考核;职教信息网络;职教与劳动力市场;职教与普教的衔接与沟通;等等。研究范围侧重于中观和微观,研究领域趋向具体和深入。“九五”规划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各类职业教育在不同层次和特定地区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亟须加强职教研究工作和研究队伍的建设,为此建议增加职教研究的经费投入,扩大研究队伍,提高研究人员水平,以促进职教研究和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为实现现国家建设"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

1、《教育科研体制、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93年。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概况》,王明达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

3、《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职教中心所,1995年6月。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专家咨询法;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R1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51-02

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确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与素质,优化和完善卓越医生培养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岗位胜任力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为岗位需求,契合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构建五年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的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完善五年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的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1)评价指标的筛选。经过文献研究、小组讨论、理论分析等,初步确定五年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学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2)指标体系的修正。①确定咨询专家。分析与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1名临床医学专家进行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咨询活动。②编制专家咨询表。设计《关于构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咨询表(第一轮)》,直接送达给21名专家进行评定。结合反馈意见,对指标进行调整,制作《专家咨询表(第二轮)》,进行再次评定,最后整理并分析结果。(3)数据处理。①专家权威度统计。权威系数(Cr)通常由两个因素决定,即专家对指标作出判断的依据(Ca)和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Cs)[4]。专家权威度计算公式:Cr=(Ca+Cs)/2,通常认为Cr≥0.70,结果可接受。②指标重要程度判断。本课题采用五等级评分法,专家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分“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依次记5~1分。

2研究方法:①文献研究法。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②座谈讨论。通过与老师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始框架。③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又名专家咨询法或专家意见法,该法通过多轮次的匿名专家问卷咨询,最终使专家意见基本一致,得出具有广泛代表性和相对权威性的预测意见[5]。本研究共进行2轮专家咨询。

二、结果

1.专家积极系数。专家积极系数=回收问卷的份数/发放问卷的份数×100%。本研究共进行2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

2.专家意见权威程度。专家对指标的平均判断系数Ca为0.81,对指标的平均熟悉程度Cs为0.81,专家的权威程度Cr为(0.81+0.81)/2=0.81>0.70。

3.专家打分结果。第一轮咨询21位专家对一、二、三级指标赋值的均值分别为4.55-4.85、3.95-4.85、3.75-4.65,变异系数分别为0.075-0.11、0.075-0.25、0.13-0.25。第二轮咨询21位专家对一、二、三级指标赋值的均值分别为4.35-4.80、4.00-4.85、3.80-4.60,变异系数分别为0.11-0.15、0.10-0.23、0.11-0.21。赋值均大于3.50,变异系数均小于0.25。另外在二级指标“职业素质”中增加“身体素质”这一指标,重要性赋值均值为3.95,大于3.50,变异系数为0.129,小于0.25。

4.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构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其中一级指标4个,分别为(1)个性特征:包含二级指标①成就导向(下设三级指标:积极主动、高标准、关注治疗和秩序)、②个性特质(下设三级指标:“责任心、诚信、自信心)、③社会适应能力(下设三级指标:应变能力、关注细节、情绪控制能力);(2)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包含二级指标①思想道德(下设三级指标:理想信念、维护医德)、②职业素质(下设三级指标:职业态度、医患沟通、团队合作、依法行医、身体素质);(3)理论知识:包含二级指标①基础知识(下设三级指标:数理化知识、预防医学知识、生物医学知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其他相关知识)、②临床知识(下设三级指标:诊断知识、内科知识、外科知识、其他相关知识);(4)临床技能:包含二级指标①接待能力(下设三级指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②临床思维能力(下设三级指标:一般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③学习与发展能力(下设三级指标: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三、讨论

1.专家的代表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本研究选择的21名临床医学专家76.19%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95.24%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80.95%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咨询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对临床岗位的具体需求、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质量标准有着深入而全面的理解。本研究咨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1,证明本研究具有较好的权威性。2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反映了专家对本研究支持与配合。另外专家的意见比较集中,有较好的一致性。

2.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分析。对于临床医学岗位胜任力的内涵,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研究认为应着重培养有效沟通的能力、适应与应对能力、自主学习与自我提升的能力、管理的能力等[6],为本研究相关评价指标的制定提供一定依据。

本研究以卓越医师岗位需求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契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国内外有关经验,综合考虑诸多因素的影响,抓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指标,经过了文献研究、小组讨论、理论分析等多轮修正和筛选,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2轮专家咨询对一级指标的重要性赋值最高的是“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提醒今后的卓越医师培养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二级指标赋值较高的是“个性特质”、“思想道德”、“临床思维能力”,说明当前医疗环境下还应推动医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三级指标赋值较高的是“责任心”、“诚信”、“职业态度”、“医患沟通”、“诊断知识”、“病史采集”、“一般性思维”,充分体现了态度、临床技巧及思维能力对于临床工作的重要性。考虑到临床工作对体力的要求,在第二级指标“职业素质”中增加“身体素质”这一指标,经过专家评分,符合纳入该评价体系的要求。

3.建立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研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胜任力构成,有助于临床专业学生的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个人继续学习和专业成长,不断的充实自我,提升自身水平,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拓宽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本校五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定期考核工作提供参考的同时,也为完善五年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的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DavidC,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2]姜海燕.岗位胜任力评价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3]薛琴.论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人才选拔[J].江苏商论,2007,(9):111-113.

[4]冯志英,王建荣.应用专家咨询法设计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2):6-8.

[5]孔金凤,张蕊鹂,郑梦丹等.德尔菲法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浅探[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14-15.

[6]谢向辉,申昆玲,王爱华.关于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6):58-59.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Post Competency of Five-year Clinical Professional Excellent Doctors

WU Xue-qian,WANG Chun-ping,TANG Yun-feng,ZHANG Li-ping

(Weifang Medical College,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Weifang,Shandong 261053,China)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一、“三长”职责分明,健全电教机构

    电化教育是改革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的好形式,然而它需要有一批素质过硬的人员齐抓共管这项工作。因此,我们在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上实行“三长”拍板制:即县上成立电教馆、区(镇)文办配备电教专职干部、学校建立电教领导小组,这个县区校三级电教机构由县长开口子,财政局长拿票子,文教局长选班子,对进县电教馆的人员由馆长调查、局长考察、县长审批;对学校电教员的配备,采取校长提名,馆长推荐,局长拍板的办法。由于“三长”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形成制度。目前,我县已形成文教局有固定的分管领导,县电教馆机构健全。区(镇)文办有电教专干,学校有校级领导分管。校校有专(兼)职电教员的管理机构。同时,人员相对稳定,若需调整变动,须经“三长”同意。人员年龄结构合理,思想文化素质较高,全县专(兼)职电教人员122人,有党员19人,大专生31人,其余均为高中、中师毕业生。

    二、“四员”协调一致,培训电教人才

    农村电教服务范围包括普、职、成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电教发展中,管理人员应当做什么?学校电教员应当会什么?这就有一个自身建设,共同提高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求“四员”,即电教管理人员、电教教研员、电教技术员和学校电教员协调一致,共同抓好在职培训和自身建设工作。根据我县电教队伍的现状,我们认为“四员”应具有“五懂、五会”的基本素质。“五懂”即懂管理、懂教育、懂教学、懂电教理论和电教的基础知识。“五会”即会使用电教设备、会维修电教器材、会制作电教教材、会保养硬件软件、会总结电教经验。根据这几懂几会,我们又制订出具体细则,实行目标管理,年初签订责任书,年终进行评估量化。这样一级抓一级、一环扣一环,层层定指标,人人有任务的立体网络,加快了自身建设的步伐。几年来,“四员”既分工又协调,举办电教理论培训班12期,参加学习的达502人次,全县撰写经验论文1000余篇,地级以上刊物发表的123篇;举办硬件培训班4期,学员178人次,有68%以上的电教员会保养、维修常规电教器材,平昌师范和平昌中学的电教员周平儒、安开明二同志对重庆教仪四厂生产的02C型投影仪电路进行改制,被厂家采纳;举办软件培训班8期,参加学习的达294人次,有85%以上的电教员和部分教师会制作投影、幻灯片。1982年唐文泽等同志制作的地理投影片有5套出版发行。1986年唐令文等同志制作的历史、数学投影片,获省首届优秀电教教材评审二、三等奖12套,获奖数占全地区第一位。去年李成平、谢渊等同志编制的初中地理135幻灯片,被省上选中115框。实践证明,管理与教研结合、硬件和软件结合,理论和实际操作结合,上下“四员”结合的立体结构方式是提高电教队伍素质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五家”配合默契,管理电教队伍

    电教工作面的拓宽,工作量明显加重,队伍越来越大,素质越来越高,仅靠县电教馆抓队伍建设是不够的。于是,由文教局牵头,把任务分摊给教育股、教研室、电教馆、师范和进修校五家,共同抓好电教这支队伍的管理。电教领导小组五家有成员,到电教学会五家头头任理事。各种电教会议五家到场,培训电教员五家讲课,年终检查五家共同参加,不论工作、学习、会议,五家互通信息,协调一致。为提高电教队伍素质,电教馆年年举办培训班,师范校自87年起开设电教基础课,进修校举办的各类训练班补上电教课,教研室同电教馆一道举办一月一校电教活动,深入学校搞讲座。教育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也少不了电教方面的内容。五家协调配合、管理有方,壮大了电教队伍,提高了人员素质。仅以近三年为例,122个电教员和管理人员中,有一人被省政府命名为先进教育工作者,有三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有12人被地区评为先进个人,有51人次受县级表彰,有2人破格晋升一级工资,有4人去西南师范大学电教系深造,有26人参加大专函授学习,有11人担任学校领导工作,有24人评为中级技术职务。

    四、六年常抓不懈,结出电教硕果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一、“三长”职责分明,健全电教机构

电化教育是改革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的好形式,然而它需要有一批素质过硬的人员齐抓共管这项工作。因此,我们在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上实行“三长”拍板制:即县上成立电教馆、区(镇)文办配备电教专职干部、学校建立电教领导小组,这个县区校三级电教机构由县长开口子,财政局长拿票子,文教局长选班子,对进县电教馆的人员由馆长调查、局长考察、县长审批;对学校电教员的配备,采取校长提名,馆长推荐,局长拍板的办法。由于“三长”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形成制度。目前,我县已形成文教局有固定的分管领导,县电教馆机构健全。区(镇)文办有电教专干,学校有校级领导分管。校校有专(兼)职电教员的管理机构。同时,人员相对稳定,若需调整变动,须经“三长”同意。人员年龄结构合理,思想文化素质较高,全县专(兼)职电教人员122人,有党员19人,大专生31人,其余均为高中、中师毕业生。

二、“四员”协调一致,培训电教人才

农村电教服务范围包括普、职、成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电教发展中,管理人员应当做什么?学校电教员应当会什么?这就有一个自身建设,共同提高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求“四员”,即电教管理人员、电教教研员、电教技术员和学校电教员协调一致,共同抓好在职培训和自身建设工作。根据我县电教队伍的现状,我们认为“四员”应具有“五懂、五会”的基本素质。“五懂”即懂管理、懂教育、懂教学、懂电教理论和电教的基础知识。“五会”即会使用电教设备、会维修电教器材、会制作电教教材、会保养硬件软件、会总结电教经验。根据这几懂几会,我们又制订出具体细则,实行目标管理,年初签订责任书,年终进行评估量化。这样一级抓一级、一环扣一环,层层定指标,人人有任务的立体网络,加快了自身建设的步伐。几年来,“四员”既分工又协调,举办电教理论培训班12期,参加学习的达502人次,全县撰写经验论文1000余篇,地级以上刊物发表的123篇;举办硬件培训班4期,学员178人次,有68%以上的电教员会保养、维修常规电教器材,平昌师范和平昌中学的电教员周平儒、安开明二同志对重庆教仪四厂生产的02C型投影仪电路进行改制,被厂家采纳;举办软件培训班8期,参加学习的达294人次,有85%以上的电教员和部分教师会制作投影、幻灯片。1982年唐文泽等同志制作的地理投影片有5套出版发行。1986年唐令文等同志制作的历史、数学投影片,获省首届优秀电教教材评审二、三等奖12套,获奖数占全地区第一位。去年李成平、谢渊等同志编制的初中地理135幻灯片,被省上选中115框。实践证明,管理与教研结合、硬件和软件结合,理论和实际操作结合,上下“四员”结合的立体结构方式是提高电教队伍素质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五家”配合默契,管理电教队伍

电教工作面的拓宽,工作量明显加重,队伍越来越大,素质越来越高,仅靠县电教馆抓队伍建设是不够的。于是,由文教局牵头,把任务分摊给教育股、教研室、电教馆、师范和进修校五家,共同抓好电教这支队伍的管理。电教领导小组五家有成员,到电教学会五家头头任理事。各种电教会议五家到场,培训电教员五家讲课,年终检查五家共同参加,不论工作、学习、会议,五家互通信息,协调一致。为提高电教队伍素质,电教馆年年举办培训班,师范校自87年起开设电教基础课,进修校举办的各类训练班补上电教课,教研室同电教馆一道举办一月一校电教活动,深入学校搞讲座。教育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也少不了电教方面的内容。五家协调配合、管理有方,壮大了电教队伍,提高了人员素质。仅以近三年为例,122个电教员和管理人员中,有一人被省政府命名为先进教育工作者,有三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有12人被地区评为先进个人,有51人次受县级表彰,有2人破格晋升一级工资,有4人去西南师范大学

电教系深造,有26人参加大专函授学习,有11人担任学校领导工作,有24人评为中级技术职务。 四、六年常抓不懈,结出电教硕果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清末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 改革

教学方法与社会的文化背景及教学内容有关。中国封建社会专制君权高度发达,思想文化钳制紧密,教学内容主要是从属于人文领域的圣贤典籍。因而教学方法的特征是重视机械记忆与复述和文字形态的学习,以便培养以帝王意志为律令、以儒学教诲为信条的忠臣或顺民。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输入和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改变了中国古典的教学内容,也动摇了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是社会对教育需要程度的产物。古代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对人才的需求量不像近代社会那么庞大,多实施个别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单一化,以“师授学承”的注入式灌输为主,辅之以自学讨论。近代大工业革命兴起之后,对人才的需求量猛增,古代教育机构那种手工作坊式的小批量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新的教学内容也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堂,学生人数激增,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势在必然,西方的班级授课制成为一种历史选择。

1.班级授课制的普遍推广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常态的组织形式,它的要点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每个班级都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术业各有专攻的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进度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学科程度及编制章第二》第十五节:“堂内人数之多寡,以学级数之多寡为定。一初等小学堂之学级数,至多勿得过十级(初等小学堂每半年收新学生一次,五年毕业期内共应收新学生十次,入学既有久近,学业因有深浅。一堂中学生高下之等,必多参差不齐,则教法亦不同等级,故名为学级。同一学级者,讲授时同为一班,即学堂中学生分头班二班三班之说也)。”①

《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学科程度及编制章第二》第十四节:“学堂内人数之多寡,以学级数之多寡为定。一高等小学堂之学级数,至多勿得过八学级(高等小学堂每半年收新学生一次,四年毕业期内共应收新学生八次,入学既有久近,学业因有浅深。一堂中学生高下之等,必多参差不齐,则教法亦不同等级,故名为学级。同一学级者,讲授时同为一班,即学堂中学生分头班、二班、三班之说也)。”②

《奏定中学堂章程・学科程度章》第三节:“中学堂之学级,当以同学年编制之,其每一学堂之级数,之多不得过五级。”③第七节:“中学堂教员,本应各就所长认定一科目,分教若干班学生,惟各省学堂初办,断无许多之教员,应选有兼长之教员,使认教二、三科目。”④

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它能有效地培养较多数量的学生,提高教学效率,1901年以后开始在我国普遍推广,至今仍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2.单班(级)复式授课制

单班(级)复式授课制、二部授课制是班级授课制的变态形式,清末由日本传入我国。

清末,学校初兴,规模较小,不少学校只能采用“单级教授”(单级教授即单班学校one―class school)的教学。地处穷乡僻壤的学校,一些经费、师资缺乏而又学生过少的学校,往往就采取单班教学。中国当时的单级小学一般是学制为四年的初级小学,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私塾,但教学内容、学校性质和管理方式都截然不同,特别适用于近代教育刚刚起步的阶段。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学科程度及编制》第二十二节:“全堂儿童,其功夫深浅同等、教授同班、编为一学级之学堂,名为单级小学堂;其功夫深浅不同等、教授不同班、编为二学级以上之学堂,名为多级小学堂;其功夫深浅虽同等,教授虽可同班,而限于屋舍狭窄,只可将儿童分为二起教授,各占半日名为半日小学堂。”⑤在这种特殊的编制方式下,教学方式也不能不有些改变。1911年8月5日,学部奏拟订单级教授、二部教授办法折,单班教授即把几个年级的学生全部编在一个班里;二部教授则将全堂学生于一日之内,由一教员分为前后半日教授。其编制之方,则有单式二部及复式二部两种:单式二部得适用普通教授法,复式二部则须用单级教授法。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奏定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章程在各自的“学科程度及编制章程第二”中,列有专节论述教法。

第十一节:“凡教授儿童,须尽其循循善诱之法,不宜操切以伤其身体。尤须晓以知耻之义,夏楚只可示威,不可轻施,尤以不用为最善。”

第十二节:“凡教授之法,以讲解为最要。讲解明则领悟易。所诵经书,本应成诵,万一有记性过钝,实不能背诵者,宜于试验时,择紧要处另其讲解。常有记性甚劣而悟性尚可者,长大后或渐能领会,亦自有益。若强责背诵,必伤脑力,不可不慎。”⑥

奏定初级、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均把教育类科目列为公共必修课,专门设有教授法、各科教授法等课程。还要求师范学校的教师在讲授各门学科时,都要兼讲如何教授的次序法则,使师范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该门学科的教法。章程规定了师范学校学生必须有教授实事练习,即:“当使该师范学生于附属小学堂练习教育幼童之法则。……”⑦

清末最为流行的教育理论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教育理论。这种方法注意到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和有机联系,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相适应,重视教学和知识的系统性。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无视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和教学系统性,因此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在急于寻求与新教育相适应而又简便易行的新式教学方法的清末,赫尔巴特学派的分段教授法受到了热烈的欢迎。1903年,大清新法令明文规定要采用阶段式教学法,主要指的是五段式教学法。1909年蒋维乔等编写的《各科教授法精义》,采用的就是五段教授法,对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除了上述课堂教学的根本方法之外,清末引进的其他辅助教学方法还有不少,比较重要的有:实验法、实习法、直观法和参观法。这些方法的实行,改变了传统的文字学习方式,抽象的书面知识转化为某种直观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清末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它能有效地培养较多数量的学生,提高教学效率,1901年以后开始在我国普遍推广,至今仍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清末教育改革使中国教育步入现代化的轨道。

注释:

①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01.

②同上:315.

③同上:319.

④同上:325.

⑤同上:302.

⑥同上:301.

⑦同上:404.

参考文献:

[1]庞卓恒.什么是现代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