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市林业五年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

市林业五年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2-07-13 09:55:39

市林业五年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林业“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林业发展最快、成就最明显、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深入开展了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积极实施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了林业产业发展,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资源出现了明显增长,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林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作出了新贡献。

(一)主要成就

1、林业改革全面推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全面铺开了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革中集体林地分山到户率达到94.28%,发放林地使用权证75万本,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2007年4月,总理在考察武宁林改时指出“要宣传、宣传武宁,就像宣传当年的小岗村一样”,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由此掀起高潮。同时,以金融服务林业、财政支持林业、林权交易流转、林木采伐管理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全面推进。2008-2009年,主动加压,对市属6家森工企业实行捆绑改制,全面完成改制工作,实现平稳过渡。国有场圃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

2、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由50.4%提高到54.92%,森林蓄积量3118万立方米增加到4454.6万立方米。全市造林绿化工作以项目为载体带动社会造林,总造林面积达185.9万亩,其中国家林业重点营造林工程项目88.97万亩,而企业和林农造林占总造林面积的80%以上。2008年以来,以通道绿化、城镇绿化、园区绿化、村庄绿化为重点的“一大四小”工程全面推进,2008—2010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47.6万亩,初步建成“十里香樟走廊,百里昌九绿带,千里绿色通道,万亩精品园林”,全市生态环境尤其是平原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提升。2007年,在全省首次开展机关干部植树团拜活动,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参与,并连续4年成功具体组织。“十一五”期间,全市参加义务植树1000万人次,植树5000万株,面积83.3万亩,尽责率达80%以上。

3、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农民增收成效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累计达42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其中2010年达123亿元。金太阳林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阳光集团、立信园艺制品有限公司、省久木木业有限公司、艺邦木业有限公司等较大型林业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发挥了较好的牵引和带动作用,东正木业公司、飞尚林业产业公司等公司起步良好,阎家渡木材市场、七里湖木材市场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全市现有木竹加工企业632家,在“十一五”期间,整顿淘汰了128家落后小企业,兴建年产能力10万立方米以上的加工企业1家,年产能力1-5万立方米的加工企业8家。“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林工贸一体化”产业经营模式初步形成。农民从林业产业发展得到了更多实惠,亩均林地产值从“十一五”初的402元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791元,林业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4、资源保护措施不断强化,保障体系显著健全。认真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全市纳入国家和省补偿范围的公益林总面积从287.55万亩增加到627.28万亩,补偿标准提高到10元/亩,并实行财政“一卡通”发放。开展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调整了人工林采伐政策,全面实施了天然阔叶林禁伐,清理关闭消耗阔叶树木材加工企业35家,部分乡(镇、场)全面实施了封山育林。全面推开林木采伐证、木材运输证网上办证;边境木材检查站安装了电子监控设施;开展了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对新形势下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全市森林公安机关每年适时开展专项严打整治行动,有力保障了全市林区的总体稳定。森林防火体系不断完善,森林消防队伍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庐山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全市建设生物防火林带长度2429公里。近五年,全市年均发生森林火灾(含火警)24.4起,受害森林面积131.5公顷,分别比“十五”期间下降69.2%和79.3%,同时,全市连续五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庐山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连续六年保持零火警。全市初步建立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体系,防控基础建设和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建成了2个部级测报点、11个省级测报点和13个检疫检查站,有效控制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在我市的扩散蔓延,区县级松材线虫病疫点和部分乡级疫点被成功拔除。“十一五”期间,我市林地征占用管理进一步规范,五年来,全市共依法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822宗,面积56790亩,上缴植被恢复费18104万元。

5、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顺利,生态质量显著进位。全市林业自然保护区增加到44处,其中部级2处、省级4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79.44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5%。各类型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和90%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全市现有森林公园总数为17个,比“十五”期末增加了7个,其中部级7个,省级10个,总经营面积70.82万亩。全市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0处,国家湿地公园3个。鄱阳湖部级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修河国家湿地公园先后加入了WWF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全市已建立省级以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10处,其中部级监测站1处,省级监测站9处;市县级监测点30余处,其中环鄱阳湖区有监测点24处。“十五”期间,全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实现了“零”疫情。全市建立了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对约80%的建档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

6、强基固本取得实效,林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致力学习型机关建设,已连续8年坚持周五机关集体学习、每月一次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全体林业人共同历练出了“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林业精神,成为林业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基本完成林业志修编工作,如实记录了建国后林业发展史,填补了林业无专门史志资料的空白。完成全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第一次以“种质”为内涵对全市林木种质资源做了系统调查,初步查清了我市主要树种种质资源的分布、生长和保存状况。先后实施推广林业科技项目6项,获得林业科技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大力推进林业标准化建设,我市在林业生产中各项林业标准贯彻落实率近60%以上。“十一五”期间,争资争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共争取中央和省财政对林业的投入11.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64倍。全市各级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全部纳入财政统发,结束了长期靠林业规费供养的历史。进一步加强了市级林业组织机构建设。市编办先后批准成立了市林业局法规科(行政许可服务科)、市林业行政执法支队等机构,市森工局被列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市防火办升格为副处级单位,市森林公安局内部科室全部升格为正科级,各县(市、区、山)森林公安机构全面升格。不断改善基础设施设备条件。市木材检查站经市编办批准更名为木材流通监督管理局并增挂市木材运输流动巡查执法支队牌子,各县(市)也以木材检查站为基础成立了木材运输流动巡查执法大队。全市林业视频会议系统、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建成使用,市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大楼、市森林公安局办公大楼、大桥木材检查站办公大楼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十一五”期间,开展了森林公安“三基”工程建设,无房、危房、派出所问题全部解决;全市新建林业工作站站房18个、改建站房37个;国家林业局共批准我市一级木材检查站项目8个,新建木材检查站9个。

7、林业工作社会影响逐年增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通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林业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林业工作反响越来越好,林业部门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全国木材运输管理工作现场会、全省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现场会、全省森林公安“三基”工程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十一五”期间,我局年年位居全省林业综合目标考核和市直单位绩效考评前列。2007年,更是一举获得全省林业综合目标考核第1名、市直单位绩效考评第1名、全省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第1名、全省林业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第1名的好成绩。同时,在各单项工作中也不断争先进位,其中纪检监察工作连续3年被评为市先进,综合治理工作连续5年被评为市先进,老干部工作连续8年被评为市先进,行政服务中心林业窗口连续8年被评为市先进,还被评为全国林业系统文明窗口。我市连续4年位居全省森林防火工作考核前3名。森林公安、木材检查工作一直领跑全国、全省林业系统,全国、全省的许多行业政策均来源于我市相关工作经验。我局还连续被评为2006—2007年度、2008—2009年度市级文明单位。林业干部队伍实现长足发展。五年来,仅市林业局就有9名干部走向副处以上领导岗位,42名干部走向正副科级领导岗位。同时,有1名技术人员获得正高职称,10人获得副高职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十一五”期间全市林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有许多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特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森林经营理念还有偏差。从森林经营的全过程来看,各地普遍较为重视“种”和“砍”这一头一尾两个环节,但处于中间的“管”的环节却不理想,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等工作严重滞后,与之相关联的林业科技推广、林业技术指导、林业科学研究也未能跟进,这是我市森林质量长期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2、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林业专业技术人才断层现象较为明显,林业技术队伍平均年龄超过45岁,年轻技术力量难以跟进。同时,新形势下急需的林产加工、林化加工、林业投融资、林业碳汇和信息技术等方面人才匮乏,林业创新动力不足。

3、基层基础依然薄弱。基层林业站所基础设施虽有所改善,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相比,仍然十分落后。尤其是基层站所人员年龄偏大,整体素质不高,管理力量和技术力量都很薄弱,与现代林业建设的素质要求相比差距较大。

4、林业产业竞争力不强。林业产值总量在国民经济中比例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较小,2010年林业总产值为123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29.14︰15.19︰55.67。林产品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科技含量低,质量不高;林产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没有形成集群优势,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和精深加工产品少,木竹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同时,林产品供给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林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完善林业产业管理体系、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效益、推动林业产业大幅进位势在必行。

5、林业特别是林改深层次问题解决的不够深透。当前,林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特别是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中许多问题解决的不够深透,如林地流转不规范,林业贷款不到位,采伐限额管理不适应新形势,公共服务职能未能真正履行,需要我们正确面对和切实解决。

二、林业“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强工兴城和发展现代林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生态建设为主体,以林业改革为动力,以科学经营为主线,以重点工程为载体,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着力构建现代林业发展体系,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尊重自然与经济规律,将生态保护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科学经营;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兴林、人才强林;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碳汇五大功能的最优化。

——坚持协调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和文化三大体系相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政府主导生态、文化建设,市场配置产业发展。

——坚持和谐发展。全市动员、全民搞绿化、全社会办林业;把兴林富民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宗旨,着力改善林区民生,创优人居环境。

——坚持创新发展。深化改革释放林业生产力,构建屏障提高生态承载力,振兴产业增强林业发展后劲,扩大开放拓宽发展新平台。

——坚持特色发展。立足市情、林情,大力开发利用特色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林农收入,实现“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林业大发展”。

——坚持依法发展。大力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起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促进林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进一步弘扬“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林业精神,立足林业工作实际,策应强工兴城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努力构建更加科学有序的现代林业生态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能力,争得林业应有地位。

1、“十二五”林业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关键五年。紧紧围绕新时期林业的新地位、新使命和新任务,突出改革创新,突出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实现森林资源“双增长”,林分质量显著提高,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林业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具体目标为:

——森林覆盖率达到56%,活立木总蓄积量达5000万立方米;

——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数量达50处,总面积达390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81%;

——森林公园数量达22个,总经营面积80万亩;湿地公园总数达到5个,总面积9.2万亩;

——全市城市林木绿化率达到4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2平方米以上;

——全市森林灾害率为2.8%,其中,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07‰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

——基地供种率达到90%,良种使用率达到70%;

——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

——林业年总产值达到180亿元。

2、林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2016~2020年,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攻坚阶段,通过全面实施森林分类经营,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在全市基本构建现代林业体系,重点难点生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态状况整体步入良性循环,林业综合实力开始走在全省前列。到2020年,具体目标为:

——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6%以上,活立木总蓄积量达6000万立方米;

——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数量达60处,总面积400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2%;

——森林公园数量达30个,总面积100万亩;湿地公园总数达到8个,总面积12.2万亩;

——全市城市林木绿化率达到46%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平方米以上。

——全市森林灾害率为2.0%,其中,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05‰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以下;

——基地供种率达到100%,良种使用率达到80%;

——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

——林业年总产值达到280亿元。

三、“十二五”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关键5年,是我市生态环境状况整体改善的重要5年。全市林业“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为: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深化林业三项改革,构建现代林业生态五大体系,为我市林业迈入新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深化林业三项改革

以巩固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为基础,以创新林业发展制度为动力,以优化林业发展环境为手段,以建立健全加快林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和森工企业改制,逐步构建起管理高效、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的新型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继续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六项建设”:一是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继续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建立涉林贷款发放激励机制,力争2015年全市林权抵押贷款金额达到5亿元。二是大力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加快推进商品林政策性保险,引入竞争机制,增加投保公司数量,积极推行综合自然灾害险,建立和完善森林保险巨灾赔付机制和奖励机制,力争到2013年基本实现全市森林保险全覆盖。三是加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开展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强化林权登记、政策咨询、资产评估、抵押贷款、担保、科技推广等服务项目,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队伍建设。四是加强林权发证和档案管理。着手建立全市林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健全档案查询系统,提升林权管理水平。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监管,妥善处理集体林权流转的历史遗留问题。五是稳妥推进全市森林采伐管理改革工作,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林木采伐公示制,逐步建立科学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全面开展编制县级森林经营利用方案,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管严、管住生态公益林,放开放活商品林,努力实现商品林自主经营,确保经营者的林木处置权和收益权,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造林护林育林的积极性。六是鼓励和引导林农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为纽带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股份制林场、“三防”协会等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引导林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与林农建立新型合作关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大力开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试点示范工作,扶持建立20个中央财政扶持的林业专业合作社试点示范单位。

2、大力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抓住国务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全市国有林场改革,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改革任务。一是全面整合重组。整合现有国有林场,准确界定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实行分类管理。二是转换经营方式。参照林改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把商品林承包给职工经营;也可以采取“分股不分山”的方式,把股权量化给职工,实行股权与经营权分离,职工按股分红;还可以在落实职工股权的基础上,实行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林场改革,做大做强国有林场。三是完善社会保障。认真落实国有林场职工经济补偿金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项政策。四是剥离社会职能。将原由国有林场所办的学校、医疗单位等社会管理职能,实行属地管理。

3、全面完善国有森工企业改制

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全市国有森工企业改革,力争用一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改制工作。采取下放、重组、破产等方式改革现有森工企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妥善安置职工,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有效化解企业债务,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开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等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二)构建现代林业生态五大体系

——构建现代林业生态环境体系。“十二五”期间,以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全面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强化森林科学经营,重点建设好“七大生态工程”,构建现代林业生态环境体系。

1、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

“十二五”期间,深入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通道绿化水平,开展“森林十创”,进一步巩固工程建设成效。同时,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提升通道绿化水平。在前期通道绿化基础上,围绕提高通道绿化率,提高造林成活率,提高树木生长率,提高局部绿化等级率,提高两侧可视范围山地绿化率,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通过新造重造、补植补造、加强经营管护等措施,提升通道绿化水平。到2015年,已建和新建高速公路、国道、铁路宜林路段全面绿化,建成高标准、高品位的通道绿化带;省道干线绿化率达到100%;提高县乡公路绿化水平。

开展“森林十创”。围绕提升城乡绿化水平,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目标,创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舒适宜居的人居环境,创建“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园区”、“森林社区”、“森林街道”、“森林单位”、“森林小区”、“森林校园”、“森林营区”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通道绿化率达90%以上,森林乡(镇)村庄达10%。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十二五”期间,对全市古树名木(包括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内)进行全面普查,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实行挂牌保护,对2008年遭受冰冻雨雪灾害的以及出现树体倾斜、树干中空、根基不稳、病虫害严重等的古树名木,采取复壮保护、落实管护责任等措施。

2、生态公益林及天然阔叶林保护工程

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公益林管护机制,使修河源头及两岸、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湖泊和大中型水库周边等重点区域的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和天然阔叶林禁伐。三是力争将全市已区划但尚未纳入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的188万亩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偿范围,并逐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四是积极探索从水电、旅游、矿山、水利等行业的受益单位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建立面向社会的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补偿机制。五是建立生态公益林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探索生态效益综合评价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六是采取封山育林、造林补植、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等措施,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十二五”期间,完成封山育林80万亩。

加强木材流通加工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因自然灾害、征占用林地、毛竹低改、公益林抚育更新等采伐阔叶树的审批工作。鼓励营造人工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不断提高阔叶树木材供给能力。

3、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

按照“生态优先、因害设防、先急后缓”的建设原则,以江河源头、鄱阳湖周边和主要交通干线两侧为治理单元,实施“封、改、造”,扩大森林面积,调整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遏制水土流失,增强森林综合防护功能。建设范围为全市11个县(市、区)。“十二五”期间,完成长防林工程建设20万亩,其中,宜林荒山荒地造林8万亩、低效林改造2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

开展环鄱阳湖防护林带建设。根据鄱阳湖平原以及修河下游平原及低丘地区自然地理情况,对沿鄱阳湖湖岸线邻水区域,以最高水位线为界线,向陆地延伸3公里区域范围内,按照护湖林带建设要求,营造以杨树、泡桐等树种为主的鄱阳湖滨湖防护林带20万亩。

推进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按照控制传染源为主的林业血防原则,依据国家有关规程、标准,结合其他血防工程建设,在疫区的江滩、洲滩、湖滩等钉螺孳生地,大力营造抑螺防病林。“十二五”期间,在鄱阳湖滨湖平原地区营造血防林30万亩。

4、退耕还林工程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和省政府实施意见,加强林木后期管理,及时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保存率,杜绝毁林复耕现象发生,维护退耕户和造林者的合法权益,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同时,依据国家有关政策,继续实施退耕地还林工程。

“十二五”期间,对2002~2006年度工程实施的造林地补植补造30万亩,加强完善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等退耕还林政策,重点发展油茶、毛竹、茶叶和森林药材等后续产业。力争完成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

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在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森林生态地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天然林区、重要湿地区域以及修河及其主要支流源头等重点生态地区,选择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使全市的国家、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天然湿地和天然阔叶林得到有效保护。到2015年,全市林业自然保护区数量达50处,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4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0处,市县级36处;总面积达到39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3.81%。争取启动并实施中华秋沙鸭、红豆杉等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工程。

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已有的2个部级监测站和9个省级监测站建设,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网络体系。“十二五”期间,新建部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2个,省级监测站点2个,监测点12处。

6、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建设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重要湿地为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实施湿地恢复、污染控制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遏制天然湿地面积减少。同时,建设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加强湿地生态监测、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使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进入有序的良性循环。

到2015年,重点完成建设鄱阳湖、修河流域及重要水库等区域范围的6个湿地自然保护区、3个湿地公园,恢复各类湿地面积8万亩,建设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区3个;建设29处湿地监测站点。

7、森林经营工程

加强森林中幼林抚育。以科学经营为指导,以森林资源“双增长”为目标,通过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森林卫生状况,增强抗灾能力,改善林木品质,不断增强木材、林产品和生态服务的供给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市实施中幼林抚育60万亩。

——构建现代林业生态安全体系。“十二五”期间,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灾害防控与应急能力,抓好湿地和候鸟保护工作,构建现代林业生态安全体系。

1、加强资源保护管理

“十二五”期间,不断建立完善新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建立与分类经营体制相适应的森林资源行政管理和监督检查体系。全面推进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和监督机构队伍建设,改善林政管理和林政执法条件;加强森林资源监督和林政稽查,建立起森林资源监督检查体系。

严格开展商品材限额采伐工作,加强森林资源源头管理,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林木采伐公示制。全面开展编制县级森林经营利用方案,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管严、管住生态公益林,放开放活商品林,继续实施禁伐天然阔叶林。开展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完善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提高征占用林地审核率;建立征占用林地预审机制和专家评审制度,加大对违法占地行为的查处力度。

建立健全木材流通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木材检查执法能力建设,重点加强木检站的电子监控系统、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木材检查站标准建站工作,建设市级木材流动巡查机构,强化木材经营加工监督。

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监管,抓好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全力推进林业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加快农村“三防”协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建设,发挥民间组织保护资源的作用。加强木竹交易市场管理。

2、提高森林灾害防控与应急能力

⑴森林防火

以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为载体,全面提高森林防火装备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预警、监测、应急处置和扑救能力,实现火灾防控现代化、管理工作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扑救工作科学化。

“十二五”期间,全市营造生物防火林带1.3万公里,密度达到13米/公顷;设置12个森林火险要素监测站和6个可燃物因子采集站;建设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9套,重点区域视频监控覆盖面达到80%;每个林区县建立1支不少于30人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

⑵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防控体系、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开展重点区域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工作,控制松材线虫、加拿大一枝黄花等疫情蔓延;实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降低萧氏松茎象、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竹蝗等灾害损失;制定检疫、测报、防治技术方案和行业标准,开展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研究,提高综合防控能力。

“十二五”期间,建设和完善13个县级防控服务设施,建立321个基层监测点,组建13个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队伍;更新完善2个部级中心测报站设施设备,建设1个市级测报站和13个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建设庐山区域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建设1个市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调度中心,建设1个区域性药剂药械库,组建13个森防救治专业队;建设森林健康示范林0.75万亩。

3、湿地和候鸟保护

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对鄱阳湖湿地和候鸟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关注,争取财政专项资金保障,在重点地区申报划建专门保护区,保持候鸟员队伍的稳定,加大专项整治工作力度,保护好湿地和候鸟资源。

——构建现代林业生态产业体系。坚持生态优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重点培育新兴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社会对林业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重点发展“六大林业产业”:

1、工业原料林培植业

在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林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林化一体化”的产业发展原则,以大中型林产加工企业为龙头,建设一批原料林基地,形成资源培育与加工利用相结合的林业产业带。通过新造和改造方式,大力发展杨树、湿地松等树种。到2015年,新造速生丰产林基地50万亩,其中杉木、松类、毛竹等20万亩,杨树等30万亩。

2、油茶产业和生物质能源产业

充分发挥全市油茶资源优势,通过改良培育和集约经营措施,推广使用油茶优良无性系造林,建设油茶丰产林基地,提高油茶产量。重点扶持一批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开展茶油及其副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实施品牌化战略,提高油茶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依托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科技支撑手段,建设一批集高产种植基地、育苗基地、科研基地、综合加工基地、生态旅游基地“五位一体”的高标准油茶科技示范园。到2015年,建设高产油茶基地30万亩,其中,新造高产油茶林23万亩,低产油茶林改造7万亩;打造3个油茶产业科技园;实现年茶油产量1万吨,年产值4亿元。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林地和“四旁”土地资源,大力发展以光皮树、油桐等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基地,重点推动高热值、高含油且环境适应性强的能源树种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建设“绿色油库”,生产清洁能源,实现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到2015年,新造生物质能源林5万亩,依托基地建设一批生物质能源加工企业和生物发电厂,培育林业生物质能源生产大型企业,实现产业年总产值5亿元。

3、木材加工及林化产业

重点引导扶持规模大、档次高、资源利用率高的人造板企业,引导企业建立原料林基地,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开展木质建筑装饰材料、室外园艺品、工艺品等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创建优质品牌。

结合工业原料林的分布,调整林化企业布局,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松香、松节油、林产香料、木竹纸浆等优势产品,提高林化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同时,引导林化企业投资营造原料林,扩大“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经营规模。

到2015年,生产人造板25万立方米,胶合板8万立方米,各类地板产品20万平方米,木、竹家具16万件;生产松香等林化产品1万吨;基本形成家具制造、林化产品加工和木竹纸浆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林产工业企业达到5户(其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达到1户);实现年产值35亿元。

4、生态旅游业

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湿地资源、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野生动植物等旅游资源,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在有效保护现有资源基础上,加大内引外联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建设森林旅游区,开发森林旅游产品,设计精品线路,重点打造庐山、鄱阳湖、庐山西海等重点旅游区,培育良好的森林旅游市场,做大做强森林旅游产业。

5、苗木花卉和森林食品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品牌为重点,完善信息流通体系为支撑,注重优良野生观赏品种的引种开发为突破,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建设苗木花卉基地,重点发展观赏枫香新品种、珍稀观赏竹、名贵山茶、红叶石楠、樟树及桂花绿化大苗、红花檵木、金边瑞香、虎舌红、红豆杉等苗木花卉。加快花卉苗木基地发展,重点扶持连片规模5000亩以上的花卉苗木企业、大户,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苗木花卉信息、物流等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好花木交易市场。到2015年,建成花卉苗木基地8万亩,重点扶持30户企业,实现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8亿元。

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和优越的森林环境,大力发展森林蔬菜、森林药材和其他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满足市场对无公害绿色食品和中药材的需求。扶持绿色野生淀粉、绿色山野菜、竹类食品、中药材加工等龙头企业发展,鼓励企业自办基地,带动林农建设基地。到2015年,新建森林食品、森林药材基地1万亩;建设其他特色经济林2万亩;扶持建设大中型龙头企业3个,实现年产值10亿元。

6、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

按照“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育、合理开发利用”的要求,鼓励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人工驯养繁育和开发利用,大力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为农村种养经济提供新品种,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市场需求对野生资源的保护压力,切实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根据全市野生动植物资源特点,重点发展梅花鹿、雁鸭类、虎纹蛙、野猪、环颈雉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适度发展野生动物狩猎业;加大对兰花、樟树、木兰科植物等观赏类野生植物的人工培育以及红豆杉培育加工等产业发展。到2015年,建设野生动植物利用企业35家,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35家以上,实现企业年总产值3亿元。

——构建现代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十二五”期间,针对生态文化建设薄弱环节,重点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挖掘生态文化资源潜力,加大宣传生态文化力度,培育生态文化产业,增强全社会生态意识,积极构建全市现代化、网络化、产业化发展的生态文化体系。

1、加强建设生态文化载体

利用现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科普基地等载体,积极建设面向社会的生态文化教育和示范基地。通过推进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掘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植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花文化等的美学价值、游憩价值和教育价值,为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探索自然提供场所和条件。

2、加大主题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举办观鸟节、山水歌会、花博会等各种主题活动,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和社会喜闻乐见的专栏、专题报道以及戏剧、电影、文学作品等形式,传播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引导教育人们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等。

3、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生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一项市场广阔、前途光明的朝阳产业。充分利用林业生态文化资源,做大做强山水文化、湿地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树文化、花文化、药文化、野生动植物文化等物质文化产业,并努力发展生态文化影视、音乐、书画等精神文化产业。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发展森林和湿地旅游休闲、野生动植物观光等生态文化产业。

——构建现代林业生态支撑体系。“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人才培养,增强创新能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进程,健全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努力构建现代林业生态支撑体系。

1、加快林业信息化

建设完成市、县、乡三级联网的林业政务内网体系,实现全市乡镇基层站网络覆盖;以全市林业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整合林业行政许可网上审批、产权交易、远程监控、网上办公、应急指挥、资源监测监管等各项林业应用,建设完备的林业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实现我市林业数字化、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同时,加强计算机基本知识应用和信息化从业人员技能教育培训,切实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2、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现代林业,人才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加强林业人才培养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人才强林发展战略。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林业人才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加快林业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引进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产权交易、林业投融资、木竹精深加工、林业生物质产业以及森林碳汇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逐步造就一批市内的学科、学术带头人,为全市林业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建立完善现代林业教育培训体系,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对全省林业系统各类人员教育培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盘活现有人才,储备林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结合重大林业项目、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研项目,突出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和基层实用人才培养和引进。

3、建立林业综合监测与评价体系

加强森林资源监测机构能力建设,提升人员素质,提高装备水平,建立健全森林资源,开展林地、林木资源、野生动植物、湿地、沙化土地、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森林碳汇、综合效益等方面的定期监测,重点对生态公益林进行定位监测,建立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预警机制。

加强森林资源调查技术方法研究,推广应用“3S”技术,全面提高调查精度和调查效率。进一步规范造林成效核查、采伐限额核查、征占用林地核查、火灾损失调查等专项调查。建立森林、湿地资源数据库和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4、强化林业基础服务

⑴森林公安

进一步健全全市森林公安机构,重点加强“三基”工程建设、业务办公用房建设、信息化建设、档案设备、刑事勘查取证器材、武器警械、防护器材等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全市森林公安软硬环境,提升全市森林公安的战斗力和工作效率。

“十二五”期间,设立共青城、云居山—柘林湖管委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森林公安机构,全市增设4个鄱阳湖湿地森林公安派出所,增设3个林区森林公安派出所,增加森林公安政法编制120个。建立市局和12个县区森林公安指挥中心大楼,全面解决县区森林公安机关无独立办公用房和改善型办公用房的问题。配齐配强森林公安装备,提高森林公安装备建设的科技含量。建立全市森林公安刑事技术侦查和刑事技术鉴定体系,设立市森林公安刑事技术鉴定室,设立8个县、区森林公安刑事技术鉴定分支机构。依托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南方森林公安培训中心,建立全市森林公安培训基地,承担全市森林公安民警政治教育和专业培训任务。

⑵林业工作站

全面加强林业工作站建设,充分发挥其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作用;开展新一轮标准化林业工作站建设,着力解决无站房和站房不达标问题,改善林业工作站交通、信息、监测、办证、档案等设施条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工作和执法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教育培育培训,推行基层站长考核持证上岗制度。

到2015年,完成全市重点县乡镇林业工作站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新建林业站站房30处、改建站房20处。

⑶林业科技支撑与推广服务

切实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与林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林业科研所的扶持,加快林业实用生产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抓好各项林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建设一批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发挥科技示范辐射作用。

启动林业科技推广站标准化建设,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科技推广机构,稳定基层林业科技推广队伍,提高基层推广站社会化服务能力。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科学技术普及等工作,努力提高林业技术应用水平。实施林业科技帮扶工程,重点推广油茶、毛竹和杨树培育技术,着力培养和扶持一批林业开发示范大户。

“十二五”期间,建立县级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站4个;建设一批油茶、毛竹、花卉苗木以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科技富民示范工程。

⑷林木种苗基地

加强各级林木种苗管理机构能力建设,加大种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林木种苗标准化工作,加大种源管理和良种培育、推广的扶持力度,增强苗木生产的技术指导和市场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的种苗市场流通体系,构建全市林木种苗信息网络平台,保障种苗供应;积极扶持一批种苗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实行“林苗一体化”经营模式,建设南方苗木输出基地。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良种苗木繁育基地3万亩,年育苗面积达到8万亩,年生产苗木3.3亿株。完成市本级和80%的县种苗质量监督检验站标准化建设。加强珍贵、稀有、濒危树种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全市建立1个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建设规模500亩。

⑸林区基础设施

加强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林区发展基础。在国家项目支持下,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全面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加大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区的公路、饮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在全市国有林场改造危旧房6085户(折合面积33.47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林区道路880公里,养护林区公路938公里;解决近4万人的安全饮水和用电问题。

⑹林业统计

切实把统计工作作为准确把握林业发展趋势,提高决策能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强与统计部门的沟通联系,结合绿色GDP体系建设,切实规范林业统计口径,全面真实反映全市林业建设的成果和贡献,特别是全市林权制度改革、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成效。加强统计成果的分析运用,善于运用统计成果来指导工作。要严肃统计工作纪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统计数据既不能虚报,也不能瞒报,确保统计资料的真实性,维护统计工作的法律性和权威性。

⑺林业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

建立和完善林业产权交易机构,为森林资源流转提供平台;扶持速丰林、人造板、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等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林业咨询、规划设计、林业工程监理、森林资产评估、森林认证、林业司法鉴定等中介机构的建立和运转,发挥中介机构在林业“三大体系”建设中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加强监督检查

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林业行政机构建设,完善林业管理体系,强化林业管理职能。各地各部门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认真履行职责,共同做好工作,支持林业发展。实行县级政府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将林业建设列为县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

县级政府对本地区的林业工作全面负责,政府主要领导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林业建设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并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执行。林业建设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创新投入机制,争取政府支持

建立多元化林业投入机制。加大对公益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监测等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并优先安排。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中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各级政府必须按要求予以落实;继续贯彻“谁造谁有、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承包、租赁、兼并、收购、出售等经营方式,建立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参与林业建设的社会投入机制;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加大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商直接投资和无偿援助。

加快林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建立以政府政策为引导、市场融资为主渠道、非公有制投资为主体的资金投入模式。完善林权证抵押贷款相关政策和担保机制,推进林权证抵押贷款;推广林业政策性保险,扩大涉林险种;积极引进市外、省外、境外、国外资金,加快营造林、森林旅游、林产加工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全面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在项目准入、资金扶持、税费和资源利用政策等方面,给予各种所有制林业经营主体平等待遇,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资金、机制等方面的优势,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促进国内外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在市场资源配置中流向林业。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商品林,采取承包、拍卖、租赁等方式搞活经营,让多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进入商品林建设领域。公益林建设和管护,引入民营机制,实行公有民营,民办公助,提高经营效率。各类林业投资向非公有制林业倾斜,积极扶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促进山区资源开发向纵深发展。

争取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政府与非政府国际组织援助资金,重点支持林业生态保护体系和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争取国家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支持区域内生态工程建设,推进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大对政策性林业险种财税支持力度,扩大专业保险品种。

(三)加强法规教育,实行依法治林

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林业生产秩序。全面加强林木种子生产经营、林木采伐、木材加工经营、林地征占用、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加强森林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林业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和林业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为依法治林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社会办林业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大力宣传林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大力宣传林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大力普及林业科学技术知识,深入开展生态文化宣传;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林业建设的方针政策,抓住林业建设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推动林业重要问题的解决。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断创新宣传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使林业建设的新思路、新观念和新知识通过不懈的宣传,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认识和自觉实践;坚持“全社会办林业”的方针,进一步加强林业宣传和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普及林业和生态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生态安全意识。

被举报文档标题:市林业五年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hua/guihua/60608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