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

英国农业论文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生产率;农民

中图分类号:K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238-01

资本主义在哪一类经济部门最先站住脚?在前述的西方两次有关“过渡”动因的论战中,除“贸易根源说外,其他几种观点虽强调重点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论者都从农业内部因素的发展寻找西方向近代过渡的动力。

一、中世纪晚期英国现代化经济基础―农业

关于封建制度崩溃的原动力和资本主义首先起源于农业还是其他行业?本书的两个主要论点:“农业是近代经济基础”;“基本动力来自农民个人力量的壮大”。全书立论的基础是英国农业生产力考察。农业经济特别是具有专业化、企业化和商品化生产特点的大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英国封建生产关系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现代化第一基石》论证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在哪一类经济部门最先站住脚?首先起源于农业还是工商业?这是个争议较多的问题。在前述的西方两次有关“过渡”动因的论战中,除“贸易根源说外,其他几种观点虽强调重点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论者都从农业内部因素的发展寻找西方向近代过渡的动力。近十余年来,国内学者探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原因时,“农业劳动者个人力量决定封建制度解体论”和“经济结构制约论”,也都突出强调农业与农村经济变化的至关重要性。

最早重视农业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中作用问题的,是重农学派。马克思对此曾给予明确肯定:“重农学派正确地认为,一切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一切资本的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一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英国13世纪以来农业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

以温切斯特主教地产为例,其所属的32所庄园中, 1208一1209年平均每一庄园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48.5%,到这个世纪结束时,同一主教地产所属42所庄园小麦出售量平均每一庄园占生产量的70%。

二、中世纪晚期英国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农民

农民构成封建社会劳动者的主体,其个体经济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封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作者指出,“考察以劳动生产率和储蓄率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力,是透视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第36页),同时也是社会分工与商品生产的基础。这一时期英格兰庄园领主自营地上的农业收入的成倍增长,以及农奴份地的亩产量有时甚至超过经营条件较好的领主自营地,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农产绝对总量的增长还不足以完全说明经济增长的实质。要科学地论证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最可靠的途径还是考察农业劳动生产率”。根据中世纪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是指一个典型的农户在一年内生产出多少农产品”。综合各家的估算,作者认为,在庄园经济鼎盛时期的13一14世纪,半维尔格特(在三圃制下实际播种面积是10英亩)大约可视作英国一般农户的耕作面积,每英亩产量约为10.32蒲式耳(或237公斤)。这样,每户的劳动生产率则为103蒲式耳(或2369公斤),它是英国中世纪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台阶。而15、16世纪之交是英国以庄园农奴制为代表的封建制的重要转折时期,其间存在“一条历史的接缝”。主要表现为,13、14世纪传统佃户地产的均衡性不复存在,两极分化日益加剧。一方面.社会上出现了大量脱离农业的雇工;另一方面,靠牺牲普通农民起家的大农经济作为一股强劲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使乡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三、结语

关于英国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动因,作者认为:决定中世纪晚期社会向现代化过渡的根本因素,是农业劳动者的个人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前者既指其物质生产能力、交换能力,又指其个人财产拥有量,后者既指其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命运的认识,又指其参与社会政治领域和精神领域活动的范围与方式;农业经济特别是具有专业化、企业化和商品化生产特点的大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英国封建生产关系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

在整个论文写作中,出现过很多的难题,但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写论文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体会到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感谢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帮助。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顺应论 农业科技英语 翻译

0 导言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生命科学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取得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造福于人类,其进步的成果直接地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享。正是由于这种国际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对农业科技翻译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农业科技文献的翻译任务也更为艰巨。本文以耶夫·维索尔顺应论为指导,结合农业科技英语的用词和文本特点,分析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的原则,探讨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策略。

1 文献回顾

农业科技英语作为一种正式的科技用语严谨、简洁,不具感彩、客观性较强,词汇意义比较专一稳定,很少使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段。对于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究。汪庆伟从农业科技英语的词汇特点和语法特点出发,认为农业英语在词汇上具有专业性强、派生词多、合成词多、缩略词多等特点,在语法上具有被动语态使用多、长句使用频繁、广泛使用名词化结构和大量使用非限定性动词等特点,因此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应该采取直译、音译、意译几种方法,对句子的翻译文本进行增减词、转换和分译(汪庆伟,2009:116-119)。唐军从翻译目的论角度探讨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强调农业英语的翻译要符合目的论中的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这两个原则,重视汉英句法差异,保证译文的正确性和可读性,关注文化差异,避免造成译文的误解(唐军,2010: 36-38)。上述这些研究成果在农业科技英语方面都停局限于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层面上,并没有从语言学的角度上拓展开来,若能结合语义学的理论进行对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进行探讨,无疑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2 顺应论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中,提出语用学是对语言学的一种综观的观点。耶夫·维索尔顺应论的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对于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性的作用。

3 语境关系的顺应

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耶夫·维索尔的顺应论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如:The soil must be tilled and the seeds sown and the farmer must tend the crops, watering and fertilizing, guarding against weeds pests, while waiting for the harvest time. While在一般情况下的意思为当……时候,如果直接把这句话的后半部分翻译成“土地要耕耘,种子要撒播。农民必须细心照看庄稼,浇水施肥,除虫灭草,在收获季节,还要保护农作物免受杂草和害虫造成的危害。”显然就不符合逻辑,没有正确表达本文要表达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从顺应论语境关系中的社交世界和线性序列的角度来分析,如While直接翻译过来显然是违背了顺应语境关系中的社交世界和线性序列的原则,根据语篇中的上下文逻辑本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农民必须细心照看庄稼,浇水施肥,除虫灭草,而后才能盼收获季节”。

4 顺应的动态性

在耶夫·维索尔的顺应论中动态顺应是顺应论的核心,维索尔认为语言的顺应过程就是应该实现动态的顺应。如:Implicit in adapted agroecological work is the idea that, by understanding thes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and processes, agroecosystems can be manipulated to improve production and to produce more sustainably, with fewer negative environment or social impacts and fewer external inputs.这句话中主语很长,如果直接翻译过来就会造成头重脚轻的现象,因此按照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变化的原则,可将先将其改为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译文:通过了解这些生态关系和过程来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以改善生产,并使之更具持续性,减少对环境和社会负担的影响,减少外部投入,这种想法在已适应的农业生态工作中是不言而喻的。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贸易进出口常态化、频繁化,再加上英语的通用性特征,在国际商务贸易交流互动过程中,要求相关翻译工作人员具备能够的准确翻译英文、灵活运用英语知识查找文献、了解国外相关农业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多种素质能力。各地高校农业英语相关专业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改进、优化自身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增添更多助益。

《农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当代农业人才自身英语水平同国际化需求的差异,主要论述了当前社会农业人才英语培养的社会背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知识,并据此深入探讨了农业人才培养策略,例如根据实际需求为农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制定方案、为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为农业人才的英语能力培养提供助力等。该书理论阐述清晰明确、理论结构明朗科学,可作为高校农业英语人才培养创新探索之良好借鉴书籍。目前,从农业英语专业人才就业调查报告大数据来看,我国农业英语专业人才能力水平总体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很多人的英语水平局限于文字书写,无法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第一,国内英语教育是以分数产出的应试教育,农业工作者们大多不具备过硬英语翻译能力和素养,进入社会后脱离大学英语教育的语言环境,英语使用明显不太流畅,能实现汉、英流利转换的人屈指可数。第二,农业工作者本身不注重英语在农业建设方面的应用。第三,我国农业改革速度虽快但时间不长,加强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的理念还未形成深刻共识,故高校农业英语专业教育教学并未充分重视人才英语翻译、运用能力素养的培养。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要想实现农业国际化发展,必须要先完成四个前提。首先,生产国际化。农业生产的过程不局限于本国生产,在全球各国间形成生产链,加强国际合作。

其次,商品国际化。中国农产品物资数不胜数且受许多国家青睐,让农业产品“走出去”实现商品的国际价值,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要素国际性流通,增强国际竞争力。最后,人才国际化。农业人才承担的不只是指导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研究全球性农业产品融资,把握农业国际化发展方向,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与国际社会快速接轨。

笔者在2019年度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JWC-JG-2019A026)、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SJGLX224)的资助下,结合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我国高校农业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实际,对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略作探讨。

一、以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为依据,切实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做好师生思想工作,提升师生对农业英语教学国际化发展的认识,激发师生参与农业英语翻译学习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化、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加大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实践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高校要积极联动农业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国内外高校等多个主体,积极构建资源优势互补的国际化合作平台,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翻译人才培养成功经验、教学模式,不断切实调整、改善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专业性、时代性。

二、以问题为导向,依托农业专业知识教学

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向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高校要坚持以教学实践中的多种问题为导向,脚踏实地,依托农业专业知识“抓好”、“抓精”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教学。农业英语翻译的核心是农业专业学科理论、技术知识,要想提升农业英语翻译人才整体素质能力水平,需要紧紧围绕农业专业学科基础理论、技术革新、前沿发展等知识,讲方法、讲技巧地开展农业英语翻译人才翻译素养、技能培养。同时鉴于农业英语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高校还应积极开辟更多实习、实训渠道,例如与农业国际博览会、交流会以及农业生产加工相关企业构建合作教学新模式,既为农业英语翻译教学体系理论提供行业发展第一手资讯,也为学生锻炼、强化农业英语翻译能力提供良好条件。

三、以自主学习培养终生学习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英语;翻译技巧;准确译文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间农业工程科技合作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其作用日益重要。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对专业英语(ESP)人才的需求量增加。

随着我国政府在农业科技上资金投入的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越来越多,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在日益提高,相应的科技论文在国外权威期刊的采用率逐年上升,这不仅要归功于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得益于我国科技人才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由此看来,掌握一些农业专业英语的翻译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1.农业英语翻译的难点

关于英语翻译的标准,清代翻译家严复提出:译文应该做到“信、达、雅”。[1]农业专业英语翻译不像文学翻译富有感性形象思维,也不经常运用比喻、排比、修辞等手段,而是准确的表达客观规律,按逻辑思维有理智地描述问题。因而农业专业英语对译文“雅”的要求不太明显,却侧重于它的科学性、逻辑性、正确性和严密性。[2]因此农业英语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1农业英语术语翻译的难点

1.1.1缺乏专业素质

例如:Farm hand意为“短工”,不可翻译成“农场手”;land reform应译为“”,而不能译为“草地改革”或“农业改造”;Mechanization of farming应译为“农业机械化”而不是“农场机械化”;environmental―friendly agriculture字面含义是“对环境友好的农业”,如果这样翻译,正是缺乏专业素质,望词生意的表现。这个短语应译为“生态农业”才较为合适。[3]

1.1.2异词同义

上面谈到的是缺乏专业素质,望词生义。下面再来看看异词同义的例子。当人们提到施肥技术时,最先想到的英文单词可能是“fertilizer”。其实汉字“肥”在用英语表达时有很多种译法:base manure(底肥),top―dressing(追肥),straw manure(草肥),ash fertilizer(灰肥),green manuring(压青/施用绿肥)等。一个“肥”字,在英语中却出现了多达数10种表达形式,异词同义,没有坚实的语言功底,很容易出现翻译错误。如果译员不熟悉约定俗成的词组搭配,不懂得择优选用,译出来的文章就可能变成让业内人头痛的夹生饭,这是农业英语翻译的第二大难点。

1.1.3词汇空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词汇不断添加进语言中。比如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稻田养鱼”( paddy fish culture)、“三农问题”(the three issues related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等,在英语中一时也找不到适当的对应词。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不存在,那么语言就有可能出现空缺现象,语言空缺,这是农业专业英语翻译中的第3个难点。

1.2农业英语的句式难点

长而复杂的句子结构是农业英语句法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一个难点:有时为了表达清楚一个农业概念或阐述一个农业科技事实,有的句子会长达数行。这就大大增加了理解句子的难度。

大量的使用被动语态。据统计,在农业类科技文章中,使用的及物动词三分之一以上是用被动语态,原因是被动语态的结构比主动语态更少有主观色彩,更突出要论证、说明的对象而隐去人称主语,从而使文句简练。被动语态句法结构很明显复杂于主动语态,这点也大大增加了理解句子的难度。

2.农业英语的翻译要求和技巧

翻译时,首先必须阅读需要翻译的全文,了解其内容大意和特定专业范围。有时还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或到现场去看看,以便熟悉有关的专业知识。待到领会原作的精神时,才下笔开译,这样就不致出现大错。[4]理解原文时,必须结合特定的农业技术知识,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律和习惯去理解,并且要求我们“钻进去”把原作内容彻底弄清。对原作的理解应包括词汇、语法和专业内容三方面。也只有这三方面都理解透彻,才能做出准确的表达。

当前翻译专业术语,除了借助专业词典、运用译者自己的专业知识外,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1名词或名词短语转换为动宾结构

词性转换是英汉翻译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同时,因为农业英语的语体级别较高,名词化和动名词出现特别频繁,所以在翻译时需要特别留意名词转动词的翻译方法。

2.2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结构

这种译法简称为转态译法一般说来,被动语态在英语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汉语: 因此在翻译时往往根据汉语习惯给原句添加上主语,把它们转换成主动语态。Different forms of foot-and- mouth disease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Africa, Asia,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在非洲,亚洲,欧洲和南美洲已经确定了不同种类的口蹄疫病毒。

2.3增加或减少必要的成分

增加或减少必要的成分也即常说的增、减词译法。在农业英语的翻泽过程中,根据上下文的需要有时必须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或减少必要的单词、词组甚至句子等成分。

3.结语

总的说来,要从事农业英语翻译,就得先熟悉农、林、牧、渔等专业知识与专业术语,边实践边学习,遇到不懂的知识和术语要勤查词典,或请专家指教。农业英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是和农业英语本身的词汇特征,尤其是其句式特征密切相关的。同时,这些方法和技巧也不是僵硬的可以随处套用的公式。只有在确定的上下文中根据语境的需要灵活采用,并辅以其它一些翻译手段,才能得到忠实、通顺,准确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张少恩,王艳飞,刁若菲.浅析农学专业英语的特点和翻译[J].农业网络信息,2008年.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间农业往来日趋频繁,农业高校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相关学科的英文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顺应社会发展所需。这种日益增加的社会需求使各农业高校越来越重视ESP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应通过不断深入的实践和探索,使ESP课程的设置成为公共外语基础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并促使基础英语教育不断变革。随着农业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如何使农业英语人才培养的范围不断拓宽,正是ESP课要面临的挑战。

一、ESP的课堂教学现状

ESP作为一个日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新的教学途径在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有着自己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关注ESP的开展到如今,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我国高校的ESP教学和相关研究都未成熟,其教学效果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虽然许多院校在本三,四年级开设专业外语课程,但由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基本功比较薄弱,学生对专业外语重视不够。其次,专业外语教师队伍由从事一般用途英语教学的教师和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沟通甚少,课堂教学往往呈现的都是教师的个人意愿,没有比较成熟教学理论作为支撑。

二、ESP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专业外语教学课堂一般呈现的教学模式就是所谓的PPP模式。教学方法是单一的输入型,教与学呈现一个静态口头传授过程。任课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在专业英语课堂所应承担的特殊角色。这种现状与ESP所倡导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距甚远,很少有教师能够准确地分析特定领域语篇的语域和题材等相关特征,学生除了掌握了一些专业词汇外,并没有实质的长进。

需求分析理论应涉及到差距型标准,需求主体标准,需求用途标准和需求性质标准等,很多用人企业在当代这种信息决定企业前途的竞争背景下,掌握一定程度的英文知识视为员工必备素质,员工的英语水平一定程度决定企业的形象和地位,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对懂得一定专业英文知识的员工需求十分迫切。

三、农业高等院校农业英语ESP教学模式构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ESP教学模式理论其实就是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ies)及“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其中两者都应侧重学生实际学习的认知情况,教师应将有意义的学习资料和学生的实际英文水平和学习习惯相融合,是学生有意将已知知识与实际要求的学习目标相结合的倾向。

农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在于拓展学生的相关农业词汇,了解本专业农业运行机制和农业术语。了解相关农业在各个国家的运行管理和突出特点,促进不同地区相关农业之间的相互交流。

根据ESP教学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为特定的农业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服务,可以用体裁教学法运用到教学中去,应用体裁规范进行创新型课堂设计的一种思路。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不同体裁所对应的不同交际目的和布局谋篇策略;使学生了解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linguistic constructs),而且更是一种社会意义建构(social meaningful constructs);教授学生分析语篇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或撰写某一题材的语篇。

农业高校应根据已有的教师队伍的师资情况进行培训,对于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相当水平并达到一定水平的英语教师进行培训,除培训外,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还应当与农业专业教师进行必要合作,建立联系和沟通,更好的将英语语言知识和农业专业知识相结合,达到更理想的ESP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方面应配合指定完整的系统教学大纲,在大纲指导下选取教材,ESP教学内容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构建相应教学内容,ESP应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采取多种多样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所有的教学都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法,ESP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需要建立公正客观,符合ESP规律和特点的评价机制”。目前关于ESP一般分为测试型评估和非测试型评估两大类,测试型评估还可以根据评价标准和评价时间和评价目标再进行二次分类。应根据不同农业专业的分类,采取更能合理评价ESP课程水准的评估方法。实际上就是课程进行中的需求分析,是一种期望,期望学生通过ESP课程的学习达到这一标准。

ESP是时展的产物,是学科进一步分化对英语语言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更实事求是的正视ESP在现阶段发展中出现的在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上的因循守旧及其他师资教学资源的整合等诸多问题,提高ESP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利用效率,更好的为农业高校外语教学服务。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45-03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核心概念之一,多年来一直受到我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再次兴起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高等教育国际化被赋予更深、更广的含义和使命。毫无例外,我国高等教育越发深入地卷入这一浪潮之中,越来越多的大学把国际化作为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把建设国内一流大学或世界知名大学作为追求方向和奋斗目标。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农林类高等院校开展和推动双语教学工作已经成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掌握专业知识和能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1],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层次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其在推动和促进我国在农林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起到了积极而有效地作用。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等政策,鼓励推动高等院校使用英语等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将双语教学作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的重要指标,反映出国家对普通高等教育中运用外语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高度重视[2]。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林高等教育在推动农业快速发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近年来农林院校不断向多学科、非农方向发展,但这些高校的农林学科和专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双语教育为我国农业领域专门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双语教育也显得非尤为重要。

一、农林类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具备开展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系统的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在我国高等院校中该学科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林业经济学、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政策与法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产品国际贸易等。在这些主干课程中,有多门课程是经济类基础课程,在世界各国经济管理类专业均开设此类课程,也出版了各语种的相关教材。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农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等课程的英文版教材众多,而我国的中文版教材其中也有不少是参考英文教材编写出来的,而这正为开展双语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让学生直接接触英文原著,方便其对诸如管理学和经济学这些本身就是从西方引进而来的知识的认识,更加直观,易于理解。教师可以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中经典理论和方法,参照英文原著直接运用第二语言讲授出来,让学生运用两种语言学习并理解理论和专业知识,能达到强化理解的效果。

以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为例,课程本身就是从国外学习并引进而来的,其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国国情进行调整和修订而成。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的著作《Marketing Management》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该书成为现代营销学的奠基之作,许多海外学者把该书誉为市场营销学的“圣经”。我国现行出版的很多《市场营销学》教材就是参考其英文原著编写出版的。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双语教学就有了很好的先决条件和教学优势,对于教学双方都不是难以企及的事情。从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上来看无太大难度,只需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上进行精心策划,结合我国现行农业发展动态变化注入新的内容,就可以达到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双语教学是对学生专业英语学习更高形式的巩固和提升

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专业英语教学更侧重本专业英语的学习,主要是运用英语教学的方法和理念,通过对专业词汇和专业文献的阅读与理解,达到对专业英语的灵活应用;而双语教学是把专业知识通过两种语言进行传递,做到融会贯通,超越对语言本身的学习和运用,它是一个消化和转化的过程,难度更大。开展双语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把外语教学拓展到外语课堂以外的专业课课堂,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以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英文专业文献和学术著作的能力,对学生开拓国际视野、掌握学科国际前沿都有很大的帮助,是非常值得尝试和推广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目前我国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测评考试。而开展双语教学是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和延续,尤其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学生,许多双语课程的有关专业内容还会经常出现在英语考试的题型当中,所以双语教学对提升四、六级通过率甚至是考研英语成绩有一定的正向作用。随着双语教学在不同年级的相继展开,能使学生更早地进入英语思维领域,使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融为一体,全面提升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同时拓展学科专业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习英语并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专业研究和交流。

(三)双语教学对师资配备、教材选择和教学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的外语水平无疑是制约双语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般都是在农林类高等院校中设置的一个专业。城镇生源大多数会选择报考综合类大学,农林院校的生源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外语水平相对偏低[2]。因此,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对公共英语的加强,对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师的遴选也十分重要,对教材的难易度、实用性的选择十分关键。双语教师应具有教学互动和互助能力,不能急于求成,教学方法和模式应因地制宜、教学相长。

第一,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保证双语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良好的课堂教学要有一流的师资作为保障。双语课程的教师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另一方面要能够运用标准流利的英文传授专业知识。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提出双重要求,因此高学历的留学归国人员往往成为优秀双语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重点[3]。而具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背景的留学归国人才数量有限,因此专门招聘外语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也是一条有效途径。即便如此,双语教学工作的备课难度、强度和工作量都大大超出一般的专业课程,才能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中西合璧、启发引导,讲透基本理论和国内外学科前沿知识。

第二,双语教学的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难度很大,虽然农林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的英文教材较多,但仍然面临很大挑战。首先,如果直接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成本很高,或存在影印的版权问题,同时往往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对于第二语言的初学者来说还是有很大难度,在概念和内容上也存在不能与本国实际完全接轨的情况。其次,如果选用国内教师的自编教材又寥寥无几,同类教材的相似度很高,参考价值不大。最后,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和对照译本,费用高昂,无法被学生广泛接受,同时此类中英文对照的教材在市场上也非常匮乏,并不是每门课程都能够找到。因此,如何根据国内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学生的接受水平,选取合适的教材,使原版教材本土化,或编写有实用价值且内容合理丰富的自编教材,是当前双语教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的重要因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应另辟蹊径,循序渐进。现在国内普遍讨论和接受的双语教学模式包括:沉浸型、维持型和过渡型[4]。沉浸型指教师完全使用外语进行教学,学生沉浸在第二语言环境之中学习;维持型指学生运用母语维持理解和交流,运用外语学习基本概念和理论,两种语言结合交替进行;过渡型是针对学生外语能力较弱,缺乏外语环境的问题,以母语为主,以外语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学。母语和外语在教学课件、教学语言、课后作业和考试的比例选择问题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要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和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综合考量,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要注意加以区别考虑和对待。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不断探索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难易适度、循序渐进

双语教学对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外文学术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了解学科前沿动态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如果教学难度过大过深,也会阻碍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给学生造成无形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因此,双语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根据专业知识的难易程度由浅至深,母语和外语的比例分配要由少至多,逐步推进。比如,在农林经济的双语课程中,可以先从农业资源与环境和森林的总价值等比较简单的章节入手,开展双语教学,而后再逐步深入地进行相关经济类或模型类的知识的讲解。在教学模式的选取上可以从过渡型、维持型向最终的沉浸型过渡。同时,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可以根据专业课程的难度,把双语课程在不同的学期开设。现在大多数农林类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考虑到学生的外语水平,普遍在大三开设双语课程,即学生完成大学英语的学习后再开设。而如果可以结合课程的难易程度,考虑把一至两门双语课程安排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其余放置在大学三年级,也就是每个学期都安排一两门双语课程,这样既可以辅助大学英语的学习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又可以保证大学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不断线,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适应双语教学。同时,这样也能够与大学本科生的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二)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批判思维,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

课堂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程设计将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成效。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内容多、难度大,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因此双语课堂应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利用双语的优势,了解国际学科前沿知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用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并理解所学的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可以考虑以农业和林业的基础知识入手,运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和案例教学等手段,增设师生、学生之间的英文演讲、研讨和评议环节,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课件应图文并茂,英文为主、中文为辅,专业英语词汇应提前或在课程初始发放给学生,对提升课堂效率事半功倍。并可以通过对重点难点辅以播放专业知识的英文短小视频或音频的方式开展教学,应用多种手段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课前的准备工作在双语教学中也极为重要,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和相应的准备工作,可以减轻学生课上研讨的口语交流的压力,会使学生更加从容地表达和互动,增强其自信心和表达的勇气。

(三)支持鼓励双语教师进行教材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激励教师不断优化和改进双语课程

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双语教材的选用问题,在诸如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等国内外教材内容相似度高,教材数量较为丰富的课程中,建议可以引进原版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地组织编排即可。而对于农业经济学和林业经济学,外文教材内容根据各国国情有一定差异的课程,就要进行节选和再设计,或由教师编写双语教材。英文原版教材的语言表述更加标准地道,且一般具备知识更新快、内容与国际接轨良好等优点,但缺点是有些内容和案例与中国国情不符。而自编教材实用性强,价格合理,但需要编者具有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和扎实地语言基础,才能保证教材的质量。但从长远来看,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亟需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双语自编教材,此类教材的出版将会对该专业的双语教学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因此,各高校可以通过如科研经费投入、双语教师培训、工作量计算等多种途径,激励授课教师不断优化双语课程,鼓励双语教师完成教材的编写工作,持续地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改革。

总之,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教育国际化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必然趋势[5]。双语教学是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任重而道远。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应认为可以通过一两门双语课程就能把学生的专业外语或专业素质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和层次,在大学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多门双语教学,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才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外语水平[6]。各农林类高等院校须从教学改革的实际出发,开展和推动双语教学工作,以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春梅.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反思[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0):16-17.

[2]曹仁稳.高等农林院校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1):78-80.

[3]曹丽华,孟颢光,郑红军.简论高等农林院校双语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4):32-33.

[4]王林萍,施丽涵.农林院校双语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5):96-101.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国培计划” 农村小学英语 远程培训 问题 对策

一、“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的意义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2010至2012年启动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计划。“国培计划”――农村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以教学能力提高为重点,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目标,旨在帮助农村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了解和掌握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课程专家的引领下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着力解决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要求,“国培计划”的实施对象是农村义务阶段教师,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专业远程教育培训机构,采用以远程培训为主的方式,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针对农村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切实考虑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组织实施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方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率、覆盖面大、突破地域限制等特点,发挥资源共享,实现专家和培训老师的互动和交流,取得了非凡的效果,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肯定和赞扬。

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薄弱环节。小学英语教学对初中英语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国培计划远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能进一步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一个良好的远程培训交互性教学模式对本次国培计划的实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的交互模式

交互性语言教学国外已有先关方面的研究,比如G.Wells和Wilga M.Rivers。交互性教学:语言的交互性是一种合作活动,它包含语言的发送者、接受者和语言使用的情景场合三者关系的建立(Wells,1981;Rivers,2000:4)。教学的实效性是目前我们在语言教学中探讨的热点。实效性谈论两个方面:一是活动是不是达到效果;二是达到效果的状况如何,是不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最后的产出结果有一个比较好的匹配。(程晓堂,2008:119)任务设计包含内容、材料、活动、目标、学生和社会团体。(Shavelson and stern,1981;Nunan,2000:47)目前关于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交互模式时效性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用交互性语言教学和语言教学实效性的相关理论研究“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中的相关问题。总结相关经验,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远程培训的质量,让更多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获益,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该培训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前期准备

在培训前,继教网组织每个县的指导教师集中在河南师范大学培训,请部级专家和省级专家举行讲座,之后和所有辅导教师沟通和交流。

2.学员注册

每个县的辅导教师接受培训后,回到所在县,辅导本县所有参加培训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接受培训,进行注册,并熟悉培训的课程和相关要求。

3.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学习

在注册后,学员们开始课程学习。远程培训的课程资源都是由国内著名的英语专家和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制作的。内容丰富、新颖,课堂教学案例有代表性。对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提交作业

学习完远程培训的相关课程后,参加培训的教师们提交网上布置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并把自己在培训中的收获和感受以研修日志的形式提交。

5.学科论坛交流

参加培训的教师们在学习和提交作用之余,可以参与网上论坛,与辅导教师、学科专家和其他参加培训的教师探讨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6.在线研讨

在培训期间,继教网组织省级专家和参加培训的教师两次在线研讨交流,时间两到三个小时,及时解决培训教师在教学和培训中遇到的问题。

7.视频答疑

在培训期间,继教网组织部级专家和省级专家在网上视频答疑。专家们先根据事先整理出来的问题,进行解答。之后和参加培训的教师们互动答疑,给予及时指导。

8.创造辅导教师QQ群

为方便辅导教师、继教网工作人员及专家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小学英语学科设立学科QQ群,及时交流,互通信息,促进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9.班级、学科和项目简报

每个县的辅导教师针对本报培训中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培训成功及问题发表几期班级简报。省级辅导专家针对小学英语学科的培训情况发表几期学科简报。继教网根据每个学科的培训情况发表项目简报。

10.辅导教师辅导

县级辅导教师帮助参加培训的老师网上研修学习,批改老师们提交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和研修日志,并及时引导老师们研讨交流,发表班级简报和公告等,在培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1.省级专家指导

省级专家抽查参加培训教师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和研修日志,并针对相关内容进行评论、指导。省级专家参与网上论坛交流,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指导解决。

12.调查问卷

培训期间小学英语学科根据培训情况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了解参加培训教师对本次培训的感受和建议,从而有助于提高以后国培计划小学英语培训的质量。

13.网络平台计时监控、统计成绩

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继教网对每位老师的课程学习的时间都有精确的记录。对每位老师提交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已经参与交流的情况都有记录,并对参加培训教师完成的各项任务进行评分,计算出最终成绩。

三、“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国培计划远程教育培训及时地满足了农村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给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通过抽查参加培训老师的作业、研修日志,已经和参加培训教师的研讨交流。我们发现目前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状况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困难,表现在师资缺乏、课时量少、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很多老师担任全校几个年级的英语课,有的老师除了担任英语课以外,还担任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很多老师不是英语专业毕业,而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上岗。在英语发音和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很大欠缺。他们一方面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需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教学的相关领导应当重视教学英语教学,适当减轻小学英语教师教几门课程的繁重任务。针对非英语专业毕业的小学英语老师,继教网可以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对这些教师的专业英语进行培训,进而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2.远程培训课程资源

远程培训的课程资源都是由国内著名的英语专家和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制作的。内容丰富、新颖,课堂教学案例有代表性。但课堂教学案例都是主讲老师使用多媒体资源组织课堂活动,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较高。而在大部分农村小学英语课上,老师不能使用多媒体授课,有的学校连录音机都没有,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所以尽管教学案例非常精彩,但不适合农村真正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没有较强的实用性。如果能展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案例就会更好。

针对这种情况,继教网可组织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情景或肢体语言,不利用多媒体做一些示范课,并进行录像,这样对农村的英语教学有更大的实用性。另外,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除了教学方面的课程资源以外,补充一些学生方法方面的课程资源对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学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抄袭现象

在培训中,我们通过抽改,发现老师们提交的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主题研修成果存在以下问题:一部分老师按照任务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答题,但一些老师在网上抄袭别人的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和主题研修成果,使远程培训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培训中要让培训教师树立正确的态度,认真学习,把所学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进行实践,结合自己的实践提交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主题研修成果。另外,督促辅导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认真鉴别或者上网搜索所批阅的文章是否抄袭。但这无形当中增加了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如果有可能,我们就可以制作一个类似于检测学位论文抄袭的相关软件,查找文章引用的比例,这样就能够减少类似问题的出现。

总之,“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对河南省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无疑是雪中送炭,对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师技能起着重大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水平。我们在分析“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出现的相关问题后,提出相关的建议,为以后的农村小学英语远程教学提供借鉴。真心希望类似的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活动在全国多多举办,从而提高全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Nunan Davi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00.

[2]Rivers W.M.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00.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8篇

孙楠,1980年5月19日出生,籍贯:唐山 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 研究方向:语言学、教学法

摘要:当前,河北农村的小学英语教育无论是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师的培训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小学,其问题具体体现在农村小学英语师资陈旧的观念和落后的方法、师资队伍缺乏优秀人才和教师不能得到有效和恰当的培训等三个方面。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议,即注重各个层面观念上的提升、建立健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考核机制和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培训。

关键词:河北农村 小学英语师资 问题 对策

目前,全国大部分小学已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然而从现状来看,全国各地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和水平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河北农村的小学英语教育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师的培训等都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小学,其具体体现在较低的教师素质。为了挖掘和分析河北省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的现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作者对河北省八个县的二十三个乡镇的小学英语师资进行了调查。

一、河北省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现状与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政府和社会的持续关注,农村小学英语有了长足的进步。而教师的认识水平、理论水平以及语言技能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相比较于语言技能,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更注重的是教学技能,这是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一个提高。而且有大量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开始重视教育理论知识,包括了心理学、教育学等。同时,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英语口语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但是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现有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农村小学英语师资陈旧的观念和落后的方法

由于农村小学缺乏基本教学设备,如录音机、收音机等,而像计算机与语音室在农村小学更是一种奢望,所以许多农村英语教师依然只能采用老师领读和讲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重点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这些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几乎完全没有体现。英语教学内容注重的仍然是英语语法与词汇,英语教学理念的创新与改善很难实现。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或者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或者是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过低,在授课中只能完全使用汉语。并且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安排的课时较少,上课时间间隔较长不符合英语学习的规律,因而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而在课堂外,农村小学生不能接触英语,也没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英文阅读材料。[1]208-209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由于既没有外部语言环境,也没有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会逐渐消失,从而对整个农村小学英语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二)农村小学英语师资队伍缺乏优秀人才

在河北省的农村小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科教师转教英语的现象。由于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任教英语的人数是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需要,导致有些农村小学无法开设英语课,或者一人教授好几个班级甚至好几个年级的英语课,或者学校之间开设英语课的年级也是大不相同;所以就需要大量的其它科目的教师转教英语。虽然他们的学历够,可是却不具备良好的英语专业能力。因此英语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这既是由于教师英语素质不高,也是由于教师们不能花足够的精力钻研教材与教学方法,只能去尽力完成繁重的英语教学任务。

(三)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不能得到有效和恰当的培训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首先是语音语调与汉语有着巨大的差别,其次是特有的英语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都应该在英语授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也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的英语素质和文化素质不够,所以只能在授课时教授教材上的内容,而无法拓展教学内容,无法将语音语调的知识和英语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教授给小学生。因此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气氛沉闷、形式死板、内容有限;农村小学生的视野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拓展。由于职业培训的优点是周期较短而见效较快,所以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是势在必行。但是由于既没有将理论联系实际,也没有相应的后续指导,更没有注重英语知识的培训,因此不能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英语教师不能通过培训得到很好的提升。[2]31-32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提议

(一)注重各个层面观念上的提升

时代在进步,英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体现在各个方面。小学英语课程也就凸显出自身的重要、紧迫以及必要,教育部门应该将这种重要、紧迫和必要和相关政策进行广泛的宣传,使之深入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识之中。而正是所有人的合力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也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我,从而有效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质量。

(二)建立健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考核机制

由于农村小学注重语文与数学知识的教授,对于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英语教师的考核与语文和数学教师的考核是不同的;所以建立健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考核机制、明晰英语教师的职责就凸现出它的重要性。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考核机制应该能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工作的积极性;考核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和综合化,既有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外部因素对英语教师的评价,也有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既要参考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要参考教师的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时也要尽量提高英语教师的整体能力,并做到英语专业的教师讲授英语课。

(三)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培训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最重要、最有效、也是最可行的一种方式。

1.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培训的形式

为了保证教师职业培训的效果,首先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教师职业培训是教育管理部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制定相应的常规的制度来进行规范和指导,其中包括对职业培训的周期、时间、方式方法以及内容的规定,并在必要时做出恰当的调整,从而使得教师职业培训的达到理想的效果。并且要监督制定的教师职业培训制度能否得到恰当合理的执行。而制度具体的实施者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出本校的英语教师培训计划,为不同情况的教师做出一定的调整,包括形式或内容两方面的调整。其次,教师职业培训可以采用生动多变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其中比较直接的方式包括了公开课讲评、教学观摩和专题讲座等。培训讲师既能以自己教学的资源信息与专业知识指导受训教师,也能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英语的深入研究与受训教师进行深入彻底的沟通与交流,促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能更加透彻的理解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目的与任务,从而更好的进行小学英语知识的传授。如要缓解枯燥乏味的纯理论的教学,提高受训教师的主动性,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与受训教师当面探讨教学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并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指导受训教师。如要提高职业培训的实用性,可以采用教学观摩的方式,以培训讲师的具体教学经验来启发和指导受训教师,并能达到很好的培训效果。如要增加培训的趣味,可以采用灵活的远程培训方式或外教授课的方式,也能更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最后,还要极为重视教师职业培训后的指导。任何有效的学习过程中,信息的反馈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职业培训也不例外,教师职业培训后的反馈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与职业培训的机构有效沟通,抽查教师职业培训的效果,并要求受训教师对职业培训的各个环节提出自己的建议。同时,培训讲师与受训教师在培训后也应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对培训的各个环节提出正反两方面的反馈意见,从而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师职业培训的效果。

2.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培训的内容

恰当的教师职业培训形式需要恰当的培训内容,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英语教学效果。首先,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需要具有恰当的课程内容。需求会影响供给,所以必须先了解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最迫切想要受到的培训内容包括了新的优秀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教材研究以及电脑操作等,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开始关注课堂上的寓教于乐,并期望改进自己教学环节的每一个步骤,进而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其次,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需要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教育工作者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教育的固有规律,进而产生出对教育的基本看法和态度,这就是教育理念。而理性认识又会指导感性认识,所以教育理念会在很大程度上指导具体的教育活动。培训讲师在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等课程中介绍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给受训教师、并详细地解释这些教育理念,而受训教师则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产生积极地影响,使得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能够得到很大的改进。[3]49-49最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需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有大批的教师忽视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精力几乎全部放在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水平。而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教师就能将自己教学活动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对此用各种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然后再用自己得出的结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用这种办法既可以将教学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解决,也可以将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使得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互相促进,共同获得极大的改进。

三、结语

当前,全国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和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河北农村的小学英语教育现状堪忧,与城市小学相比,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师的培训等方面都极其落后,并且教师的素质也较低。本文期望能对改善河北农村的小学英语教育现状有所帮助,从三个方面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议,即注重各个层面观念上的提升、建立健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考核机制和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培训。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受到教师素质的影响,所以教师职业配训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应予以大力提倡。(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2013年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周利君.渝东南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现状调查与培训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5):208-209.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农业院校;英语专业

作者简介:李舸(1968-),女,四川会理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何高大(1957-),男,湖南汝城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广东?广州?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0804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15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及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矛盾的不断涌现,通识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多停留在其发展史、必要性等宏观层面,对其实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几乎是个盲点。有关农业院校英语专业通识教育实施途径的论证和实践更不多见。本文通过分析相关农业院校英语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的情况,探讨了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教育,特别是农业院校英语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几个提高通识教育效度的途径。

一、农业院校英语专业通识教育现状及问题

相对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中的英语院系,农业院校英语院系起步较晚,大部分是在1999年国家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后才从原来院校的基础课部分抽离出来,逐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因此,无论在专业教育还是在通识教育方面,其课程设置、实施及管理等都与其他院校的英语专业,以及农业院校的其他老牌专业有所不同。通识教育的理念虽已得到农业院校的广泛认可,通识课程也已经成为农业院校本科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其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课程设置不均衡

首先,课程门类比例不均衡。以某农业大学四年制本科培养计划为例(见表1),2010级英语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共计37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27学分,占通识教育总学分的73%。公共必修课中,一半以上的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含廉洁修身)、“军事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意识形态类课程。公共选修课10学分(含自然科学类课程8学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2学分),仅占通识教育总学分的27%。

其次,课程设置门类不全。据麦宇红对华南农业大学通识课程统计,在2008~200年度第二学期和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的一年中,共有193门公共选修课,其中自然科学类课程90门,占选修课总数的47%;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为103门,占选修课总数的53%。在90门自然科学类选修课程中,近一半的为农业、植物、昆虫、动物等与农业相关的课程。而英语专业自身的特点、未来就业方向等均有别于农业院校的其他主体专业,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基本不会选择与农业相关的课程,这些选修课程也就形同虚设了。这样的课程配置难以达到通过自然科学类课程培养人文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的预期,难以实现沟通文理,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陶冶的通识教育的目的。

2.课程质量参差不齐

据柴明勤对农业院校通识教育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对通识课程的认可度及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均不高。学生对通识教育教师的满意度不高,仅有22.4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水平高。我们也翻阅了2008年1月到2012年1月某农业大学学生网上论坛中关于公共选修课点评的记录,窥探到一些问题。

(1)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我们发现,学生决定是否选择一门公共选修课的标准主要包括:点名情况、给分情况、平时作业、考试形式、教师性格、课程内容。通常,不点名、作业少、教师给分高、授课内容实用且有趣的课程,会被“强烈推荐”,受到学生的追捧。此外,教师的容貌、气质甚至音色都会被学生列为考察要素。学生在选择公共选修课时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有些学生自称“刷分党”——选择容易得高分的课,提高拿奖学金的概率。为了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有些教师会有意放松课堂管理,以致学生把公选课当成“平时紧张学习的舒缓”;有些教师则降低课程要求,“每节课都到,即使论文写得再烂也有85以上”;也有一些教师工作繁忙时会让自己的研究生代课。

(2)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难易度把握不到位。部分通识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感觉“学不到多少东西”。但也有少数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不符合通识教育课的特点和要求,属于“一课二开”,教师只是将自己的专业课程内容稍加修改就搬到公共选修课上,“老师不能根据选修课难度把握教学,绝大部分同学上课几乎都是听不懂的。”

(3)教师的授课状态有待改进。有些教师授课的无激情状态让学生不满意,也有一些学生质疑教师的专业水平,或希望教师能在授课形式上有所创新。

虽然网上论坛帖子不一定完全真实地反映教师授课的质量,但不得不承认,某些课程在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有待改进。

二、改进农业院校英语专业通识教育现状的措施

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一部分是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一部分是农业院校特有的。针对这些问题,参照美国大学和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做法,可以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通识教育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10篇

查下落

欧盟委员会负责卫生与消费者事务委员约翰・达利的发言人弗雷德里克・文森特6日说,当天告知英国当局,后者正追查这批鸡蛋制品,以便检疫。同时,欧盟将继续扩大对德国二恶英污染鸡蛋的追查范围。

德国上月底曝光二恶英污染事件,随后确定两批可能受污染的鸡蛋出口至荷兰。

按照文森特的说法,2010年12月12日,第一批6吨、8.6万枚鸡蛋出口至荷兰,混合荷兰鸡蛋,经加工和消毒,形成14吨产品,出口至英国。第二批3吨、5万枚蛋2010年12月15日出口至荷兰,混合14吨荷兰鸡蛋,加工成3批产品。其中一批如今冷藏在荷兰,等待检疫,另外两批下落不明。

文森特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新闻会上说:“我不清楚这些鸡蛋(在英国)是否已用以制作蛋黄酱或点心。”不过,没有证据表明这些鸡蛋先前受到污染。

英国食品标准局6日在一份声明中说,即便流入英国的鸡蛋加工制品受到污染,加工过程中经与荷兰未受污染的鸡蛋混合,“二恶英浓度将得到稀释,不会危及人体健康”。

关农场

德国农业部6日说,二恶英污染事件发生后,作为预防措施,各州关闭超过4700家农场。德国现有大约37.5万家农场。

“现阶段,4709家农场和开发企业关闭,”农业部在一份声明中说。其中,4468家位于下萨克森州。

这些农场接受检疫、确定未受二恶英污染前,不允许从事生产活动。同时,按照农业部的说法,一些州官员认定这一禁令适用于涉及饲料生产的企业。

“这一策略解释了为何如此多农场和企业遭关闭,”农业部说。不过,今后一段时间,随着检疫进展,禁令将逐步解除。

二恶英污染风波起源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一家名为“哈勒斯和延奇”的企业。这家企业把下萨克森州一家企业供应的工业用脂肪酸投入动物饲料脂肪生产,然后供应给多家饲料生产企业。

德国16个州中,最初2个州发现二恶英污染,后蔓延至11个州。

6日,肇事企业否认将破产。董事长西格弗里德・西韦特说:“那并非事实,我们依然运营。”

按西韦特的说法,接受调查期间,企业停止向饲料生产企业供货,但继续供应造纸企业。

议教训

二恶英是一种有毒含氯化合物,可引发严重皮肤病,且有致癌作用。德国先前检测结果显示,受污染鸡蛋的二恶英含量相当于欧盟法定标准5倍。

“这一含量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威胁,”文森特说,“但是,你可能会食用很多鸡蛋或是用这些鸡蛋制作的制品。如果那样的话,的确会威胁人体健康。”

欧盟委员达利6日与德国农业部长伊尔塞・艾格纳通电话,讨论这场由二恶英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达利认为,这起事件“极为重要”,敦促采取“紧急、有效的应对措施”。他在一份声明中说:“今后几周,我将与我们的欧盟伙伴和利益相关方探讨,寻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饲料生产过程中二恶英物质的监管。”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摘要;规范;建议

中图分类号: H315;G2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62

摘要是论文中不可少的部分,具有独立性,其内容高度浓缩了论文中的核心思想,方便读者筛选阅读。GB/T6447-1986中明确规定,摘要是以提供文章内容为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介绍,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1]。GB7713-87还规定为了方便国际学术交流,论文应附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英文摘要是对中文摘要的转述表达,英文摘要在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摘要的类型

英文摘要主要分为三类,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报道性摘要一般分为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内容,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层次清晰,可以简单明了地介绍论文的研究内容。指示性摘要是概括介绍性摘要,只是简单地表述论文的论题而不涉及数据。报道指示性摘要则是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达出论文的结果,其余部分则以指示性形式表达。目前,大多数学术类期刊采用报道性摘要。英文摘要形式上要与中文摘要对应,但不是逐词逐句的翻译。《土壤学报》《园艺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学术型农业期刊在稿约中还强调英文摘要的内容要以中文摘要同等的信息量进行扩充,重点描述创新内容。

2摘要的英文术语及篇幅比较

目前,我国农业期刊大部分实用“abstract”一词,也有期刊则把摘要放在文章末尾,位置相对固定而不使用任何词语。对于篇幅而言,农业期刊中的英文摘要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简短型,平均每篇篇幅不超过300个词,一类是中长型,平均篇幅为500个词,这类摘要多采用报道性的格式,详细介绍了论文中试验的方法、目的和结论。《土壤学报》《水产学报》均要求论文英文摘要字数在500个词左右[2]。

3英文摘要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要求

3.1条目完整表达清晰有序

英文摘要之前的题目、作者项、作者的工作单位名称以及摘要之后的关键词在撰写时要遵守一定的规范,表达力求清晰有序。在题目的撰写上要切入主体,避免使用意思宽泛的词语,以利于读者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关于作者项,要按照作者的排名顺序依次排列,注意姓氏大写,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对于不同单位的作者,应该用不同符号标记;对于作者的工作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在作者单位后标明作者的单位所在的省、市、邮政编码等热荩欢杂谡要后的关键词不应选用过多,以3~5个为宜,能够反应主题及主要内容,以适应计算机检索。

3.2摘要的语态与时态要规范,符合英文的表达

应多采用被动语态,避免出现动作的施动者“we”,以突出被动者的主题地位,避免提及有关执行者使行文显得客观,强调的事物做主语而突出了它们的地位有利于说明事实,也有利于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段扩展名词短语扩大句子信息量。论文摘要常常采用一般现在时或者是一般过去时。对于目的、方法等背景的介绍多采用一般过去时态,对于结果及结论部分多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在撰写中一般采用现在时态。也可采用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虽然目前国内农业类期刊在撰写摘要时多实用被动语态,以求更客观、准确地表达实验的目的、结论,但主动语态表达更为准确且易于接受,国外一些期刊也有采用主动语态,以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3.3英文摘要的风格要简明,清晰

论文摘要要简明,清晰,尽量使用短句,在可以用动词时尽量避免使用动名词;冠词“the”在使用时要尽量规范使用,不能滥用和随便省略;避免出现中式化过长的前置定语,可用连字符连接名词组,作为单位形容词;在单词拼写及缩略语的表达上要做到全文一致,缩略语在文中首次出现应使用全拼,对于大众熟知的缩略语可以直接拼写。尽可能地突出创新点,摘要在简介、充分地表达的同时应尽可能突出创新点,对于文中出现的拉丁文及词汇应使用斜体;有些期刊的摘要是单独收录的引文无法显示,所以英文摘要中不应出现引文,摘要中要避免使用化学结构、数学表达式以及出现特殊的公式符号;大多数农业期刊在摘要中易使用套语。从下载的100多篇农业期刊统计中可以看到“ispresentedin this paper”在这类套语在摘要中频繁出现,要避免使用此类套语。

4规范英文摘要写作规范的建议

4.1严格审查中文摘要,严把校对关

中文摘要是写译好英文摘要的关键,要根据规范,认真审读中文摘要,对译好的英文摘要要精心加工,必要时要增加校次,避免出现拼写、用词不规范现象。

编辑部可以外聘一些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又以母语为英语的外籍专家担任编委审读摘要,使摘要更为准确,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同时编辑部编辑要多阅读外国文献,学习规范的表达方式。

4.3创建符合自身专业的语料库

语料库是近年来英、美等国家的一些语言研究机构根据现有的各种语言资源,如词典、教科书整理编纂出来的一个供英文研究或学习用的大型电子语言集合体[3]。在对英文摘要进行编辑加工时,有时会对英文摘要中某些词、短语的用法产生疑惑,不确定表达方式的准确与否。如果建立相应的语料库,就可以方便地检索出词或短语的用法,对于大多数作者、编辑而言,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收集一些常用的、标准的表达,建立一个小型的符合自身专业的语料库,根据标注自己的需求提出标注的分类,方便检索,帮助编辑判断摘要的表达是否规范,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农业科技论文水平的优劣除了与研究本身的学术水平有关,也与作者的表达水平和协作的规范性有关。作为与国际交流沟通的重要部分,英文摘要的撰写除了要符合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还要符合疑问的表达方式,许多文献资料对英文摘要的撰写规则和写作方法进行了阐述,也有一些期刊对英文摘要撰写中常见的错误进行了剖析,这些错误的出现大多与作者英文水平有限有很大关系。

提高农业期刊的英文摘要的写作规范,需要作者、编辑、专家的共同努力。论文的作者要加强学习,熟练掌握英文撰写的写作技巧,了解英文的惯用表达方式,认真修改即使润色提高;审稿专家除了认真审读之外,还要加大对摘要尤其是英文摘要的把关力度,及时纠正文中的错误,综合对文章做出整体性的评价,编辑人员除了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要加强英文的学习,在稿件的编辑加工中严格把关,多阅读外国文献资料,掌握国际性英文摘要的要点,有效地杜绝英文摘要中常见的错误。

参考文献

[1]李大庆,孙宁.关于我国农业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编写问题的讨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98,(05):2-5.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12篇

近日,第五届乐山大佛旅游文化节主会场内,峨眉山茶叶、犍为叶儿耙、五通桥豆腐乳、夹江泡菜、苏稽米花糖等等,几千种特色农产品被摆上展位“亮相”,游客们争相购买具有乐山特色的农产品,一时间“大佛节”成了农产品的盛宴。然而,要让这些特色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让更多的外国游客购买土特产,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给这些特色农产品取一个响当当的“洋名字”就成了大家要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特色农产品英文翻译存在的问题

1.1 根据市场调查,乐山的很多特色农产品的英语翻译都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在这些商品中,约95%的是汉语拼音,其中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翻译仅有2―3个,采用的方法也是直译法。比如:乐山著名的哈哥兔肉干的英语翻译为“TuRouGan”,峨眉糕直接翻译为“E MEI GAO”等等。特色农产品是乐山的旅游的一大亮点,能让省外以及外国游客更加的了解乐山的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然而汉语拼音翻译的产品名只不过是一连串的语言符号,不能充分体现乐山的风俗、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二,乐山农产品企业对商品名称的翻译不够重视。相比商品的英文译名,企业更重视商品本身的外形包装与美观,和商标图标的颜色组合、图像等。其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的英语标准化翻译术语比较特殊的范畴,难以用简单的翻译方法,企业对于商品的英文翻译的解决方法比较简单,采取企业商号的缩写或者是管理层商量决定的。这样就比较省时省力,然而他们根本就不会想着去应用研究成果。

1.2 造成问题的原因

一方面,农业工业化企业地处乡村,普遍缺少一个既懂农业又懂外语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土生土长的乐山土特产,想要取一个响当当的又正确的外国名字,一个能让外国人懂得并且不曲解的产品名称的确难度很大,这必须有专业的英文法者针对乐山的特色农产品的英语法医进行专业的梳理和研究。

二、乐山农产品英文翻译的改进策略

要准确的翻译好特色产品,就需要有专业的翻译理论作文指导。比较适合此类翻译的就是英国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和德国功能目的翻译理论。

2.1 英国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及翻译法

纽马克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提出的文本功能分类及其翻译法为土特产的英文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纽马克根据语言学家比勒和雅各布森关于语言功能的论述,将文本分为以下的几种类型:表达性文本、信息性文本、祈使性文本、审美性文本、人际性文本和元语言性文本。并且,他指出:严肃文学、权威表达和私人写作归为表达性文本;新闻、报道、教科书等归为信息性文本;广告、宣传、说明书、规章制度等属于呼唤性文本。所以我们的土特产的英语翻译也就属于祈使性文本,也可以称之为呼唤性文本。

纽马克1981年出版了《翻译问题讨论》(Approaches?to?Translation)一书,在书中提出了六种翻译法,其中的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成为了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语义翻译就是必须要多考虑原文的审美价值。语义翻译的新定义是“试图译出原文确切的语境意义,同时使内容和语言都容易为读者接受、理解”。这种翻译方法比较适用于表达性文本的翻译。而交际翻译则是译者试图使译文在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等同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意思就是说,交际翻译更重视目的语的语言、文化,而不是尽量忠实于原文。所以这种翻译法正好适用于我们的土特产的翻译。但是这两种翻译法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它们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已,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两者都可以同时存在,可以把它们看做整体。比如说,上海的名菜:红烧狮子头。如果直接用语义翻译是:Lion head braised in brown sauce,这会让外国人认为去吃狮子的头;而直接用交际翻译则是:Stewed pork ball in casserole. 会让他们认为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菜,没有想吃的冲动。所以把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融合到一起:Barbecue Lion Head (Stewed Pork Ball in Casserole), 这样就既说明了这道菜实际的材料,又反映了上海名菜的特色。两者兼顾达到完美的翻译效果。

如果把这两种翻译方法同时运用到我们乐山的土特产的英语翻译中。比如:乐山著名的特产“峨眉糕”,若只用语义翻译:EMei Cake.这会弄得外国人一头雾水,“EMei”是一个地名,怎么和食品联系在一起。倘若直接用交际翻译则是:Sugar Cake.这样的话也不能完全反映出这个特产的特色,没有充分体现特产的地方文化。“峨眉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最初以红糖、糯米为原料,称为S糖糕。至明代工艺配料有重大改进,采用60%的糯米、40%的黄豆磨成粉,加红糖制成,改名黄豆糕,成为峨眉名产。解放后白糖产量增加,改用白糖打糕,改名为白糖糕。1959年注册商标时又改为峨眉糕。所以根据“红烧狮子头”的翻译给我们产生的灵感,我们试想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翻译为:EMei Cake(Cake with nuomi and honey) 这样既不会让读者误解,又体现了峨眉糕的实材。

2.2 翻译应遵循的其他原则

除了上面提到的翻译方法,笔者认为还应遵循下面的几个原则:

2.2.1.翻译应该具有美学的原则。

许渊冲先生曾提出:翻译有“三美”――音美、意美、形美。运用到我们土特产名称的翻译上,笔者认为商品名称就是为了吸引顾客,所以在翻译上就应该首要注意音美,

让顾客能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瞬间记住商品的名称,就是我们翻译的目的。其次加强形美的翻译,翻译出来的品名能不能被大众所接受,能不能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所以形美也是关键。

2.2.2.翻译应该符合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商品名称的翻译应该适应消费对象的文化、习俗。在品名的选择上不但应该符合当地消费者的习惯,还应该符合某一个特定区域的消费者。比如,如果只是在国内销售,那么我们用汉语拼音即可,若要走出国门,那么产品的名称就要符合国外的一些消费理念,让商品能入乡随俗,能顺应当地的文化特色。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村庄精英精英培育精英回流秩序重构乡村复兴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7)03-0120-09

一、研究的缘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滞后、政治基础薄弱,为迅速提升综合国力,中央政府制定了“赶超型发展战略”,并实施了“偏向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由此人为地形成了一个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在这一社会结构影响下,传统乡村社会的三大主要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土地)净流向城市,促进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城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乡村呈现出日益衰败的景象,主要表现为:农村空心化问题凸显、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小官巨腐问题愈发严重等。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这种以牺牲乡村利益为代价的激进城镇化进程后,近年来,国家开始意识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并对之前的城市偏向政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现阶段中央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文件的公布以及各省级层面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文件出台,表明了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努力复兴乡村,再造农村繁荣。

当前,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共生式发展与回应我国农村改革的实践诉求,广大乡村治理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对于精英培育、秩序重构与乡村复兴的主题也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纵观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方面:第一,研究方法渐次深入。2010年之前,学者们更多是采用“案例研究法”来讨论村庄精英对于乡村复兴的作用,理论的倾向性是:通过对村庄精英的分层来诠释不同类型村庄精英(如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社会精英、文化精英)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影响。2010年之后,学者们在研究方法上,则更多是采取“抽象研究法”来讨论村庄精英的地位、角色、功能、限度及绩效,通过挖掘村庄精英在村民自治、村庄治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价值来

*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中国村庄复兴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考察”(KYZZ16_0369)

论证精英培育与乡村复兴的关系,理论研究更具深入性和解释性。

第二,研究视角各具特色。精英培育与乡村复兴议题的研究至少涉及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行政学等视角。(1)历史学的乡村建设视角。学者们主要围绕培育村庄精英重建农村社会的主题,探讨了民国时期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人的乡村建设运动,王先明:《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的百年演进(论纲)》,《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以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等人为核心的独立评论派的乡村复兴思想,曹金祥:《20世纪30年代独立评论派农村复兴思想解读》,《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民国时期的农村合作派的思想以及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的农村复兴运动。刘椿:《抗战前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政策》,《社会科学辑刊》2005 年第5期;刘峰:《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农村复兴运动探论》,《求索》2013年第2期。(2)农村社会学的基层治理视角。这一研究视角涉及的主题内容很多,主要包括村庄精英对于村庄共同体构建的意义,村庄精英和农村社会资本构建,村庄精英与乡村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会网络等方面的关系等。郑炀和:《论乡村精英与乡风文明建设――从权威与秩序的视角》,《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3期;仝志辉、贺雪峰:《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兼论选举后村级权力的合法性》,《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陈朋:《精英、选举与乡村治理――兼论村治的制度环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12期;李佳、郑晔:《乡村精英、社会资本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走向》,《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李军:《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精英与社会资本建构》,《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3)政治与行政学的村庄治理视角。这一视角主要关注的主题是村庄精英之间的权力博弈、村庄精英与村民自治、村庄精英与资源整合、村庄精英与集体行动等方面内容。吴思红:《村庄精英利益博弈与权力结构的稳定性》,《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郎友兴、郎友根:《从经济精英到村主任:中国村民选举与村级领导的继替》,《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张英魁:《农村精英人才流失与新农村人力资源再造的路径选择》,《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冯石岗、杨赛:《引导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第三,理论框架逐渐完善。当前国内外学术界逐渐形成和完善了有关精英培育与乡村复兴议题的理论框架。从国外学界来看,主要有精英再生产理论和精英循环理论。(1)精英再生产理论表明,改革开放后尽管中国农村精英的权威来源发生了某些变化,但人员构成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原有精英对乡村社会发展依然起着重要作用。Jean Oi,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pp.99~126.(2)精英循环理论强调改革开放后农村精英集团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大量新精英群体开始产生并进入到原有精英集团之中,进而导致部分原精英开始衰落,新精英开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效用。Victor Nee,“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 in State Socialism,” Amercian Socilogical Review, vol.54, no.5, 1989,pp.663~681.从国内学界来看,主要有乡村精英生产理论、精英流动理论、农村精英治理理论等分析框架,刘祖云、黄博:《村庄精英权力再生产:动力、策略及其效应》,《理论探讨》2013年第1期;张英魁、曲翠洁:《当前中国乡村精英社会流动的内在机制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第3期;张铭:《乡土精英治理:当下农村基层社区治理的可行模式》,《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另外,还有学者基于国家政权建设理论、国家与社会理论、现代化理论等分析框架来阐述村庄精英与乡村社会复兴的关系。张静:《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单位――问题与回顾》,《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贺雪峰:《农村精英与中国乡村治理》,《学术前沿》2012年第10期;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尽管这些理论框架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分析理路,但其都着眼于培养优秀的村庄精英,通过乡村精英的努力行动,加大对农村社会弱势群体的补益和赋权,以此真正实现理想乡村社会的复兴再造。

第四,观点解释富有意义。当前,国内政治学、社会学领域的学者们在乡村精英的概念、类型、目的、影响因素、存在缺陷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解释。(1)村庄精英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并不单指某一类人群,而是对村庄能人的总称,一般包括村庄经济精英、政治精英、社会精英以及文化精英。(2)村庄精英的组合模式具有多样性,同一个能人可能兼具多种精英类型的角色,引导着村庄的发展与前进。(3)不同类型的村庄精英在乡村社会中虽然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发挥着不同的功效,但是其最终的目标都是指向乡村复兴的实现。(4)乡村精英能否发挥良好的作用,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譬如政策体制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精英与群众的关系因素、精英的个人因素等。(5)尽管村庄精英在很多时候都发挥着促进乡村发展的作用,但村庄精英也存在着许多自身的缺点,譬如利己行为、权力偏向、阻碍民主进程等,影响着乡村复兴的绩效。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村庄精英的优点,摒弃相应的缺点,致力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总体来看,当前学界对于村庄精英与乡村复兴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以往研究大多从宏观角度来间接阐述村庄精英的作用发挥,而较少从中观微观角度来直接探讨村庄精英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角色、功能、作用、治理绩效,并且关于村庄精英的培育方式和途径的研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此外,当前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对乡村精英、乡贤文化的研究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实现乡村复兴更是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从乡村复兴与村庄精英的关系出发,尝试通过村庄精英在乡村复兴时代的主体解读、村庄精英参与乡村复兴的方式考察、村庄精英对于乡村复兴的作用探究以及培育村庄精英的路径选择四方面的阐述和论证,对于复兴乡村、重建农村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村庄精英:乡村复兴实践主体的解读

村庄精英成为乡村复兴的实践主体并不是偶然因素所致,而是历史视角下士绅治理的传统、现实视角下村庄精英的角色、理论视角下“造村”的实质是培育村庄精英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结果。

1.士绅治理的传统:历史视角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国家,早在秦汉时代,中央政府就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迫于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的限制,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士绅、乡官、律令与儒家纲常,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沈费伟、刘祖云:《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分析――基于有限政府的视角》,《长白学刊》2016年第3期。从历史的场域中解读士绅阶层,他们主要是指在野的并享有一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知识群体,具体包括科举功名之士和退居乡里的官员。在传统中国,文官和武将年老后返回到自己的故乡成为地方上有名的士绅阶层。地方士绅由于内生于乡土社会,熟知本地村庄的公共事务,并且具有文化知识、经济实力以及闲暇时间,因此他们有可能也有能力来处理乡村本地事务,管理农村社会。简言之,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实际控制是由地方精英――其中主要是士绅阶层,而非正式的法律制度来完成的。

士绅阶层在具体的地方治理和村庄建设中,主要l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他们协助地方官员共同管理村庄事务;另一方面通过整合群众的意见为村民大众的利益代言。在地方事务管理中,士绅阶层代表政府执行国家政策,主要做好基层维稳和财政税收两方面工作。在为村民利益代言中,士绅阶层是村民大众公认的民间领袖,负责与政府协商谈判,维护本地区村民集体的利益。另外,士绅阶层还积极热心乡村的公益事业,带领村民们大力兴修村庄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提升村民群体的生活质量。“在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的士绅阶层是历朝历代村庄治理的主体,在乡村复兴中发挥了示范效应,为农村社会稳定、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庄精英的角色:现实视角

从现实视角出发,村庄精英能够成为乡村复兴的实践主体和他们扮演的社会角色、确立的社会地位密不可分。首先,村庄精英作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中介调节人,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集体的地位和功能不断削弱,村庄精英顺势而为,逐渐扮演起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中介调节者角色,一方面协助乡镇政府处理公共事务,减少政府与村民之间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另一方面,集合村民们的权益诉求,帮助村民向上级政府反映现实问题。其次,村庄精英作为村民集体利益的代言人,维护村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传统自给自足的家庭农业经济时期,农民往往缺乏理性和组织性,一旦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很难及时得到补救和挽回。而村庄精英在乡村社会生活中则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和崇高的威信度,他们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够整合和聚集村民群众的利益,充当村民集体利益的代表。最后,村庄精英作为农村与外界的联系人,拓展村庄的社会资源。村庄精英一般都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资本,例如阅历广、关系多、能力强等,凭借着自身的这些特质以及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等资源优势,能够向外界拓展社会关系和社交网络。并且,村庄精英能够及时掌握大量的“三农”领域的相关政策,通过加强村庄与外界地区的政策交流与经验沟通,最终推动乡村社会的整体发展。

3.“造村”的实质是培育村庄精英:理论视角

村庄精英与乡村复兴的关系,从理论层面看,可以发现乡村社会复兴能否取得实质绩效的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发挥好村庄精英的作用,可以总结为“造村”的实质是培育村庄精英。这一理论观点得到了中西方学者的普遍认同。

从西方精英主义学者来观之,早期支持该观点的学者有帕累托、莫斯卡、米歇尔斯等人,其中以帕累托和莫斯卡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前者认为精英阶层是社会中最强有力、最生机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因此,统治精英应该设法吸引平民阶层中的卓越人才,如果精英的流通渠道被阻碍,那么就会出现国家和社会的失衡,导致社会秩序(包括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混乱。[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精英的兴衰》,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后者则认为,一切社会都存在着统治阶级(精英阶层)与被统治阶级(普通民众),社会文明(包括乡村社会文明和城市社会文明)是随着精英的更替和变动而改变的。[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贾鹤鹏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当代支持该观点的代表人物米尔斯、熊彼特等人也都认为,社会中的权力集中在做重大决定的少数人或小群体的精英们的手中。虽然一个精英可能会被另一个所取代,导致一个既定的精英层的组成者在不同的时代有所变化,但精英统治社会的规则保持不变。李建设:《精英主义评析》,《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7期。另外,曼海姆认为只有通过人本身的改造,社会重建才成为可能,改造人的主要问题是改造其思维和行动,[德]卡尔・曼海姆:《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研究》,张旅平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01页。只有重塑和培育更多的社会精英,才能实现社会整体的复兴。在国内乡村治理研究领域,徐勇从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出发,探讨了村庄精英在乡村复兴中的角色和作用,他认为农民,特别是其中的精英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持久动力和不竭源泉。国家整合不仅仅是将更多的资源配置给农村,更重要的是激发村庄精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此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贺雪峰也认为,如何再造乡村精英群体是当前推动基层治理的大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保护养育乡村精英的文化和经济土壤,贺雪峰:《保护养育乡村精英的土壤》,《农村工作通讯》2014年第17期。只有一方面留住本地乡村精英,另一方面吸引在外乡村精英回流,才能复兴乡村,重建农村文明。

综合而言,乡村复兴的根本关键是实现对人的改造,通过培育优秀的村庄精英,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农村公共事务,最终永续推动乡村的总体发展。我们在强调村庄精英在优化农村基层治理,维护乡土社会秩序,实现乡村社会复兴中的作用的同时,也并不排除村庄精英存在着许多缺陷与问题。从历史上来看,几乎所有朝代在走向衰亡过程中,都会出现基层官员、地方乡绅和各种黑恶势力相互共谋,欺压百姓、鱼肉乡里,破坏社会秩序,引发治理危机。即使在清明盛世,也不排除一些劣绅恶霸凭借国家权力耀武扬威,欺压百姓的现象出现。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乡村精英中也有人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与某些基层干部相互勾结,形成了密切的利益团体,进而加剧了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矛盾,甚至引发了激烈的社会冲突。然而,着眼于当前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好村庄精英的积极作用,整合乡村社会资源,优化乡村治理机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复兴乡村文明,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和理论意义,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和研究村庄精英在当代新农村建设时期的积极意义与重要价值。

三、村庄精英参与乡村复兴的方式考察

综合学界关于村庄精英参与乡村复兴的研究内容和我们课题组在农村实地调研获得的资料结果来看,当前,村庄精英参与乡村复兴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多渠道、客观性、现实性的特点。村庄精英参与乡村复兴实践主要包括四种方式:积极竞选、示范引导、组织动员以及资源整合。

1.积极竞选

村庄精英要想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复兴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实现自身由“体制外”精英向“体制内”精英的转型,而这一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基层民主的竞选来完成。村庄精英应通过基层民主选举的方式积极进入到村庄的领导队伍,即村两委班子,以便能够以合法、合理的身份介入到乡村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才能够在乡村复兴过程中真正发挥好自身的价值,取得良好的治理绩效。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村庄精英能够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进行充分的政治表达,参与本村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另一方面,村庄精英积极竞选为自身提供了发挥作用的渠道,价值得以实现,积极性得以调动,能更好地参与政治活动,维护乡村社会的团结稳定。而政府在推行乡村基层民主选举过程中应该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重视村庄中各类精英的优势作用,通过竞选的形式吸纳和帮助村庄精英确立治理主体的地位。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村庄精英自身也积极争取村庄治理权力,通过各种渠道参与乡村治理,切实履行相应的职能和义务,在乡村复兴中承担真实的角色,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示范引导

传统中国乡村是个“熟人社会”,人们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社会关系遵循着“差序格局”的状态分布,而村庄精英作为乡土社会的公众人物,是村民群体共同的熟人,也可以看成是村庄的“公共领袖”。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由于这种“公共领袖”身份的存在,村庄精英在乡村文明建设、乡村社会规范的维护以及公共舆论的传播等方面都发挥着道德模范、精神榜样的作用,有利于村民的思想理念的改善、价值观的提升以及认知方式的进步。村庄精英的这种示范引导效应,是通过实际的日常活动来开展的,例如,经济精英在兴修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开展公益活动方面提供资金帮助;政治精英通过自身的政治知识和战略思路为村庄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社会精英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帮助化解村民之间的各类矛盾冲突,协助乡镇政府排解纠纷、降低行政成本等。村庄精英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示范引导,应用道德约束和舆论压力规范着村民们的日常行为,在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对村民的思想和行动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倡导维护村庄的整体利益,致力于乡村复兴目标的顺利实现。

3.组织动员

面对村庄衰败过程中出现的家庭分离、社区共同体弱化、社会合作减少、人际关系淡化、社会道德和诚信衰退等问题,村庄精英作为乡村社会的领导者,大都具有良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能够在村民群体中起到组织动员的作用,通过将村民群众团结在一起,形成合作治理的和谐氛围共同致力于村庄建设的目标。尽管政府也能够出台相关政策、制定法律法规,促进村民组织化的程度,但这只是外在强加的作用,要想真正发动和组织村民群众参与到乡村复兴的工作大局中来,需要从乡村社会内部来重塑村民组织化的机制,而这项任务唯有村庄精英能够承担。村庄精英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动员能力,他们经验丰富,思想先进,与外界联系多,视野开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号召力,具备对村庄事务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将传统个体的村民凝聚成整体的村民群体。通过组织动员,村庄精英将村民群体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到乡村复兴的实践过程中,推动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资源整合

安东尼・吉登斯认为,资源是权利得以实施的媒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具体行为得以实现的常规要素,它包括支配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7页。 村庄精英在推动乡村复兴的过程中主要以开展权威性资源的整合为主,并且致力于内部和外部双重资源的整合。在内部资源的整合上,村庄精英应用掌握的技术、项目、资本等社会资源,在实现自身利益和价值的同时,带领全体村民进行村庄的公益事业建设,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营建基础设施等软硬件,努力改善村庄的村容村貌。村庄精英还促进了农村社会的整合,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协调人际关系、调解邻里矛盾和纠纷、帮办红白喜事,以及劝阻违法犯罪等。除了对于农村发展的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之外,村庄精英还需要整合乡村外部的资源与社会网络。村庄精英一般都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网络,能够聚集到大量社会财富和资源,用于农村社会的建设,从整体上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促进乡村社会的不断发展。简言之,村庄精英可依靠自身所具备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优势,运用在农村内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积极整合和重组村庄的内外部双重资源,从而发挥其在乡村复兴中的功效,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村庄精英对于乡村复兴的作用探究

村庄精英并不是一个组织严密、目标明确、行动一致的群体,而是包含了不同利益、不同层次、不同组织状况、不同目标、道德水准参差不齐、影响力大小有别的个体和群体。林修果、谢秋运:《“城归”精英与村庄政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村庄精英划分为体制内精英和体制外精英,内生型精英和回流型精英,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社会精英和文化精英等。尽管村庄精英的类型具有多样性,但是其对于乡村复兴的作用却都是相同的,具体包括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培育乡村社会资本、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等。

1.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村庄精英作为农村先进生产方式的掌握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村民群体的经济收入,提升村民大众的生活质量,实现村庄的经济振兴。村庄精英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问题上,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兴办各类企业,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推广农业高科技,实现村庄的集约化生产。首先,村庄精英主要是由私营企业主、村集体经济负责人、农村种养殖大户等组成,他们在农村兴办大量的个私企业、民营经济,是村庄财富和资源的集中者、创造者和推动者,通过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在增加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其次,村f精英经营兴办的各种类型企业,能够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帮助本地村民解决现实的就业难题,在保障村民基本经济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维护了乡村社会的秩序稳定。再次,乡村精英由于其自身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等资源优势,使得他们敢于尝试新事物,接受新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而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转型,以此提升生产效益,增加村民的收入,最终减少甚至消除因经济原因而引发的精英外流现象发生。最后,村庄精英往往具有前沿性的战略眼光,能够找准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并且善于掌握农业高科技和先进技术,在满足村民生产需要的同时,也实现了村庄的集约化生产,从整体上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促进乡村社会的不断发展。

2.维护乡村社会秩序

乡村社会秩序是村民行为的内在约束机制,也是乡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内核。刘路军、樊志民:《中国乡村精英转换对乡村社会秩序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乡村复兴的前提是要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乡村社会秩序很大程度上依赖村庄精英的主持与维护。村庄精英因人格、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突出品质,能够有效地沟通政府部门与乡村民众之间的关系,通过发挥好村庄利益整合和社会协调的功能,有效地预防农村的爆发,维持乡村社会的长治久安。村庄精英在维护乡村社会秩序上,主要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善于调解纠纷,化解基层民众之间的社会矛盾。近些年来,随着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市场与社会逐渐分离,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格局。面对多元的社会需求,农村基层各主体间的利益博弈日趋复杂化,由此造成的村庄不断增多、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加剧、地方腐败事件层出不穷,甚至愈演愈烈,严重影响着乡村社会的的稳定和谐。村庄精英应发挥好整合社会资源、稳定社会秩序、化解基层矛盾的职责,实现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二是要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切实满足村民们的利益诉求。传统村庄的公共服务一般都由政府来提供,但是政府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位、越位等“政府失灵”问题,因此,村庄精英可以凭借手中掌握的社会资源,分担政府的部分责任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可有效地弥补当前村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有效助推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3.培育乡村社会资本

普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中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在普特南看来,社会资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彼此已经熟悉的人们团结在一起的社会资本,它起到纽带作用;另一种是把彼此不认识的人或群体联系到一起的社会资本,它起到桥梁作用。Robert D. Putnam,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在乡村复兴过程中,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粘合剂,能够团结村庄全体村民,通过达成集体行动共同致力于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而社会资本的培育和增加,则需要村庄精英来完成。

在农村社会中,相较于普通的村民而言,村庄精英往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能够将乡土社会的道德观念、风俗礼仪融入到乡村生活中,重新塑造有着集体认同的村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通过这种社会文化机制的带动,影响农民的行为逻辑,促使集体需要的行动产生。尤其是“城归精英”或者“返乡精英”,他们既了解城市的发展状态,也清楚当地乡村的实际现状,能够通过利用自身在乡村社会内外关系的优势,将他们所在的相对封闭的乡村社会网络与外部的开放网络联系起来并不断拓展,通过建立乡村与外部社会的连接,吸引外部资源,积累和营建更多的社会资本。村庄精英通过培育社会资本,在农村中建立和谐健康的发展文化,不仅有利于促进村庄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也有利于产生合作和信任,调动城乡资源,共同建设乡村社会,最终实现村庄的复兴与重建。

4.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价值内涵,是对特定地区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总体表征的反映和呈现。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一个村庄区别于其他村庄的内在依据。正如钱穆所说:中国广大的乡村是中国文化的诞生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随处可见乡村文化的痕迹,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标志。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3页。因此,保护乡村传统文化也是复兴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在传统乡土社会,村庄精英在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保护了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庄精英中的教师、工匠、民间艺人、农业技术人员等,他们都是乡村地区文化保护和传播的主要承担者、实践者,对于乡村习俗传承、村风民风弘扬、村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村民思想观念形成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村庄精英作为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和建设的核心力量,其在农村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文化传播、道德示范等方面也发挥着示范引导作用,提供着智力支持。许多村庄精英自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促进传统文化和当地乡土文化相互融合,推动民俗文化、非物质遗产文化、民间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繁荣和复兴。

五、培育村庄精英:乡村复兴的实现路径

现阶段,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实现乡村社会的复兴,单纯从政府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单方面的外力拉动是远远不够的。换言之,如何留住村庄精英以及吸引外地精英回流,充分发挥好内生型和回流型村庄精英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建立村庄自我内在的长久发展机制是复兴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此,积极培育和壮大村庄精英队伍,使其致力于乡村复兴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复兴乡村的根本出路。

1.建立常态化的精英吸纳机制,创造良好的精英成长环境

村庄精英是个流动的队伍,只有建立常B化的精英吸纳机制和制度化的参与机制,才能实现新老精英的合理更替,保持村庄精英队伍的活力和效用,能够取得最佳的乡村复兴绩效。针对健全村庄精英的吸纳机制,创造良好的精英成长环境问题,需要着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需要尊重和承认村庄精英在乡村复兴中的积极作用,明确其在乡村治理中的合法性地位,鼓励和创造多种参与渠道,吸纳村庄各类精英加入到村庄的管理队伍中来,以充分发挥好村庄精英的才能,保障村庄精英的政治社会地位。其次,乡镇政府应出台制度化和常态化的村庄干部竞选机制,为广大有志于为村庄建设和乡村复兴贡献力量的村庄精英提供机会,将体制外的村庄精英及时吸纳到党组织和村委会中来,充分发挥好他们的聪明才干,激励他们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再次,完善“告老还乡”和“回乡光荣”精英们的吸纳机制,这部分群体往往具有较高的知识、技术、人脉等优点,充分发挥这部分人的才能,能够实现村庄的高质量发展。最后,真正把大学生“村官”制度作为农村建设输送人才的一项长远战略计划,积极培养他们成为农村中的精英群体,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创业资金、健全的生活保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自愿留在乡村工作发展。

2.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提高村庄精英的生活待遇

当前,村庄精英大量流失,表面上看是市场经济发展使然,而立足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可以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农村土地附加值过低,村干部基本生活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迫使许多村庄精英选择向外地发展。刘颖、张英魁、梅少粉:《乡村精英人才外流的社会影响与对策》,《学术交流》2010年第11期。因此,要想实现乡村复兴,取得新农村建设的绩效,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和改善村庄精英们的生活待遇。在具体做法上,首先,政府需加大对村庄精英的扶持力度,提供富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健全的公共服务机制,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从我们的调研中也发现,现阶段,许多村干部都是兼职型的村庄精英,他们不仅要从事村庄的公共事务,而且还要从事生产性的副业工作,这主要缘于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水平低,致使许多村庄精英纷纷离开村两委班子。因此,只有大力提高村庄精英的生活待遇,给予其满意的基本工资、完善的社会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提升村干部的工作激情。其次,针对村庄中经济实力较强的精英,政府应积极鼓励其兴办企业,给予其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和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在提高村庄精英经济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吸收村庄中的剩余劳动力,改善村民群体的生活质量。最后,村庄精英离开乡村走向城市,主要源于农村土地的附加值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因此政府要不断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给予农业适当的财政补贴,平衡农产品和工业品之间的价格差,以此保障村庄精英尤其是村民群体的基本权益。

3.提供完善的村庄公共服务,做好精英回流工作

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惠农、富农、强农政策的不断出台,省市级层面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乡村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复兴态势,譬如,村庄精英开始逐渐回流、乡贤文化得到弘扬、村庄精英的政治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等,尽管如此,现实中仍有许多困难阻碍着返乡精英们的回流意愿。据《半月谈》记者在农村调研时发现,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社会环境及文化心理的剧变,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农村养老保障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当前退休官员返回乡村成为新乡贤,仍是少数人的选择。黎昌政、李劲峰:《引人注目的新群体:退休官员变身新乡贤》,《半月谈》2016年第7期。因此,提供完善的村庄公共服务,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做好返乡精英的回流工作,是吸引精英群体返回农村的必然要求。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政府首先需要加大对村庄公共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致力于现代化村庄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这既包括村庄的硬件设施建设,如农村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也包括软件设施建设,如乡村文化氛围、生活环境等的改善。其次,政府需要为有志于返乡创业的村庄精英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畅通的发展渠道,让他们能够在村庄中获得长远的发展和晋升的成长空间,以此消除返乡精英们的各种顾虑,使他们安心留在农村中发展自己的事业,为乡村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要真正促成返乡精英的回流,还需要从增加农村引力和加大政府推力两方面着手,即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自身吸引力的同时,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创新来适当加大推力,努力探索建立完善的精英回流机制,大力吸引精英群体返回农村工作,推动乡村复兴的步伐。

4.支持民间组织发展,为村庄精英提供服务平台

在乡村复兴过程中成立和支持各种民间组织发展,能够整合村庄的资源,优化村庄的治理结构,提升乡村的治理绩效,最终有利于乡村复兴目标的实现。因此,现阶段,在农村中有许多村庄精英自发建立起各种民间组织,通过重组分配资金和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民间组织的发展,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促进乡村社会的自治程度,而且也有利于将村民群众组织起来,更好地保障村民大众的利益,推动村庄的整体发展。尽管民间组织在发挥村庄精英作用,复兴乡村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民间组织也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现象,譬如组织化程度不高、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低、治理绩效相对较差等,因此,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力度,从民间组织的活动形式、运行机制和制度内容等方面帮助和提升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政府还应在政策上鼓励发展各种农村民间组织,并给予制度化的支持,以协调村庄精英利益,促进精英与村民的互相融合,推动乡村社会的良善治理。通过支持民间组织发展,整合村庄精英资源,更好地为村庄精英推动农村建设工作提供组织化力量的支撑,最终有力地推动乡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5.改革现行教育体制,促进优秀人才本地发展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农业机械化;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5)0012-000246-01

近年来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均采用传统的单语教学方法来讲授农业机械化这门课程,并且学习内容的语言多以汉语为主。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落后的教材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如何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更快更好的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内容体系,都将有利于我国农业机械化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从而有利于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1]。

一、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如今国内开设农业机械化课程的各大高校中的大多数,都与相关领域的国外高校或企业有着定期和不定期的学术交流,而且随着出国的机会越来越多,很多高校老师可以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出国留学、进修或考察等方式。在教师学历提升方面,经过对各高校师资队伍长时期的建设,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老师人数在各高校教师总人数中已经占到了相当高的比例。另外各个高校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每年都在引进一批既了解我国农业现状又了解国外先进农业知识的老师,而这些新进的老师完全具备将代表国外先进技术的英语教材,作为自己教学所用教材的能力。这就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课程双语教学,提供了可靠的师资和教材保障。

二、实施双语教学的方法

1.有选择分层次地逐步实施双语教学

采用双语教学的授课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有选择分层次地进行授课。对于哪些英语基础较差学生,授课老师可以采用汉语、英语间隔出现的教学方式。而对于具有较高英语学习水平的学生,授课老师可以采取对准备讲解的课件中有关农业机械化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专业术语先用汉语进行解释,然后用英语授课。

2.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选取教材、编排课件和挑选作业过程中,老师的主导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此时老师可以将一些国外相关教材作为备课的素材,在课件的制作中也可将一些相关的国外先进知识补充到课件中,在课后可以让学生多看一些国外书籍,以便学生对国外文化有更广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上,老师应多列举一些实例,留出问题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使用英语就某一新技术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并就该问题做到从不同角度去考虑,且提出不同的方案,最后进行比较鉴别、优化设计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训练,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3.用英语备课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双语教学多采用英语原版教材,相应的老师应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并具有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的能力等[2]。因此在上课前期,授课老师要做好充分准备。英语较差的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必要的强化训练,扫清语言和其他方面的障碍。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全英文讲解教学内容,在条件允许时,也可采用一些国外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在留课外作业时,老师应多结合原版教材尽量要求学生采用英语答题或翻译成汉语[3]。

4.创新实践是双语教育的升华

在实践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国外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创造性地解决办法,并采用英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的不断训练,学生们既掌握了国内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及技能,也提高了学生在专业英语实际应用中的能力。

三、结论

高校农业机械化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在师资、教材及老师和学生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再有老师和学生的全力配合,实施双语教学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师帅兵,张娟利,韩文霆.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l,1(4):91-93.

[2]王希普.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2,6(5):92-93.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农村英语教师 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37-01

2001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2002 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此文件颁布后,全国各地小学纷纷开设了英语课程。虽然小学英语课程已在全国大部分的农村小学开设,但是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急需提高这一问题更加凸现出来。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职业道德感不强

从客观层面看,英语在小学不属于主科课程,在教学安排中课时较少,学生每周最多只有三节英语课,可以看出英语在教育部门属于冷待遇,所以学校领导对英语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如语文和数学,学生也只是把英语当成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这对英语教学造成极其消极的影响,教师失去了对教学的热情,觉得教不教好都无所谓。从主观层面看,又由于农村经济薄弱及教学发展现状,很大程度上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理念产生影响。许多小学英语教师对自身职业认识不足,认为农村地区发展闭塞,对于英语的使用范围有限,教学长远目标模糊,自身没有对英语产生正确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偏重字词句的教授,或只是让学生枯燥的反复诵读课文,忽视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英语教学要创设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于英语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教材要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习俗,培养他们对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1]由此可见,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道德感是尤为重要的,更是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失衡

1.教育理论知识匮乏

经过文献梳理与一些访谈发现,教师对理论知识和教育科研知识掌握甚少,大多数教师不喜欢读理论专著,所以缺乏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无法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去设计符合并能激发他们兴趣的英语课。与此同时,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几乎很少有人掌握语言学知识与英语学习理论,对英语教育史、英语测试等知识的掌握更是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缺乏组织高效课堂的能力,无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2.英语专业知识贫乏

有大部分教师都是顶岗教师,一些有点英语基础的教师经过几个月的培训,便走上了英语教学岗位,他们缺乏系统、严格的专业学习,在语音语调方面产生严重的石化现象,在词汇、语法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小学是学生接受语言的最佳时期,第一次习得的语音将影响他们一生的语言学习,孩子的童年不会重来,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更不会重现,所以加强教师的语音语调学习是刻不容缓的。语言知识能造就一名合格的教师,但借助艺术手段的外语教学能够造就一名优秀的教师。[2]

(三)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偏低

1.从教技能较差

在农村地区,大部分教师没有机会接受新理念,新方法的学习,对新课标的把握不够透彻,难以提升从教技能,用老方法教授新时代的小学生,使学生产生了对英语的厌烦。农村学校在教学资源方面比较落后,有的学校只有录音机,有时教师嫌麻烦很少打开落寞的录音机。有些好一点的学校就算有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教师也不会使用。教学活动过多的设计一般性游戏,忽视了学生的合作性、探究性学习。

2.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总体来看,农村英语教师的科研基础很薄弱,而且科研意识较差,大部分人觉得科研对教学没有太多的帮助,不知道该如何将科研与教学整合到一起。有的老师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而且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教师没有意识到科研也应该是自己需要具有的能力。即使有一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是缺少科研方面的组织者与学术带头人。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从调查中发现,还有一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不够高尚,对待英语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促进他们对农村英语教育的热爱。由于农村的许多不利因素,学生的英语水平低下并参差不齐,因此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成长充满关怀与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为将来英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在教学中进行,努力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产生职业道德感,从而提高教师对英语教育事业的热爱,激发更多的创造力,促使教学质量的改善,并且我们深信在教师职业生涯中,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的人,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欢乐。[3]教师具备职业道德的同时会给自己带来一种尊严与欢乐。

(二)更新教育观念

新课程的实施主要强调学生应改变学习方式,这种改变又取决于教师的行为改变,而教师行为的改变又由教师教育的观念来决定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是教师对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它内化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指导教师的行为。[4]英语教育观会鼓励教师投身于教学改革、规范教学行为。有创意的教育理念会帮助教师成长。并且要明白教学从研究中来,实践也要重视理论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总之,要积极引导农村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使其致力于英语教育中,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与研究者。

(三)设置灵活多样的培训课程方面

通过调查得知,很多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语言学与外语学习理论方面欠缺,所以要建立切合实际的培训课程。课程设置应遵循教师的自身素质的统一与个体差异性,采取自主的选择培训课程;课程设置,应既有必修课,还有选修课。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素质的不足选择适当的培训课程。培训课程从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来设置。英语知识要具有实用性,与农村小学性质相符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基本要求(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陈冠英.谈外语教帅的索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