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工行政论文范文

社工行政论文范文

社工行政论文

社工行政论文范文第1篇

了解社会工作的人目前仅限于相关的学者和接受专门教育的学生及有限的社会人员。而在台湾和香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词汇。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就是社区管理还需要专业的人员,这从我国大多城市的社区管理人员都是大妈大叔这样的鲜有具备社会工作方法和理念的人就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有学者调查表明,居委会组成人员大多是退居二线的原政府、街道办工作人员和企业的下岗再就业人员。新兴的物业管理公司中工作的人员也主要负责社区硬件系统的设施维护和管理费用的收付,多是一些技术工人。居委会传统上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基层单位,被人称为政府的嘴和腿,这种管理实质上是控制。在某些新型社区,服务性的物业管理公司填补了居委会的空缺,但管理较为混乱,服务不到位,近年出现了许多物业侵犯业利的事情。Teicher认为,一个社会工作行政者比其他的行政工作者更能胜任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工作。他说,一个社会行政工作者的成就在于运用知识和信息做出判断的能力,这种为了针对人们的服务,富有智慧地履行职责和领导机构的能力,必须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和经验以及我们一直坚持的社会工作价值和理论的结合才能实现。既然是服务,社区管理机构可以是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者的任务是实践、贯彻社会福利机构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探询、发掘社区的社会福利需要,确定服务目标,获取各种资源,指定详细的服务计划,组织协调工作人员,评价服务的效果等。

二、学校接受社会工作行政教育的人懂得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技巧

只是可能缺乏管理学的知识和社会工作的理念。所以,如果专业的社会工作行政人员如果多一些实践经验,基层社区管理人员多一些专业知识,则相得益彰。而且,我国更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行政者,这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管理体制所决定的。传统上,我国社区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政府对社区有自上而下的监控能力,虽然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居委会的自治性一直没能得到落实。目前,居委会实际上仍然是街道办事处的一个执行机构。从居民看来,他们缺乏民主意识,很少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管理和建设中来。儒家文化圈内的新加坡和日本的社区管理都具有类似的特征。所以说,我们现在迫切的任务是需要有更多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一方面,我国很多的大中专院校(有近两百所)开设了(尤其是近几年)社会工作专业,其中都会有社会工作行政课程。另一方面,我们很多城市社区的管理人员接受了长短期社工培训。

三、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很多大中专院校毕业的社会工作的学生不愿意去社区工作,在我国,这种工作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还不够理想。再者,根据笔者带学生去社区实习的经验,学生并不认为社区的很多工作是“值得”他们做的。学生在社区的工作大多是琐碎的杂活,比如录入、整理资料、写黑板报,甚至是打扫卫生。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有可能的话,提高社区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金水平;其次,鼓励学生从基层干起;第三,让学生尽快地上手其本职工作。从国外经验来看,很多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看好,薪酬较高。密歇根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在1968-1972年进行了一次跟踪调查,专攻社会行政领域的毕业生未就业率低于3.3%,薪水较高,40%以上的人每年的工资超过14000美元。全美社会工作协会的调查表明,全职的社会工作行政者的年薪超过其他种类的社会工作者,1958年,超过50%的社会工作硕士已经或要申请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的职位。问题是,社工行政专业教育这种培养目标是长期的,不能在短期内解决我国目前社区管理专业人才短缺的局面。所以,现在最有效的办法是:一是对现在的社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位于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培训社区管理的干部上面做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这些社区管理者有了理论并进行反思之后,可以成为非常有能力的人。二是推广社会工作职业认证资格考试,使之发动和吸引社会的智力资源。

四、结语

社工行政论文范文第2篇

一、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最准确的估计,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和立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近二十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有三:一是生产力不发达,二是生产关系不成熟,三是上层建筑不完善。在认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在发展生产方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生产关系方面,适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规律,调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上层建筑方面,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个历史性转变,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肓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特征。

工商行政管理在初级阶段的最主要的职能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为国家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市场主体行为及市场交易行为。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刻认识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特征,积极探索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新路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和一般特点,即:一是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二是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是市场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三是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四是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依法进行。另外,还具有时代的特征,如当代经济是知识经济等。但它又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身的特点: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基础上,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四是社会主义法治经济,保护的是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现阶段,我国的市场仍存在不足。主要有:

(1)所有制结构正处于调整之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思想解放不够。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至二十一世纪中叶,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如何多样化、如何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在思想上观念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2)市场不发育,体系不健全。在现阶段,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经济市场化程度低,自然经济意识和计划经济意识还根深蒂固。市场主体的条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市场不发育,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市场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量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不少要进入市场的主体的条件及其行为又不符合进入市场的要求。

(3)法制不健全,法治观念淡薄。建立法治经济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实行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现有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又由于“依法治国”方略开始实施时间不长,群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强、法治观念较淡薄,以及执法队伍素质不高,使执法水平较低,执法效益较差。

三、正确认识初级阶段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综合性的行政执法工作,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对工商行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主管市场监管执法的职能部门,在市场的迅速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一是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改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主体的成分和结构。二是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营销网络的形成,拓宽了工

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视野和范围。三是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运用和现代经营方式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理性和科技含量。四是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提高,加大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市场监管执法的难度。五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规范执法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增加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现职能到位的紧迫感。

面对初级阶段历史性转变的新的形势和新任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实现战略转变。这一转变总的方向和目标是: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维护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的观念,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监管对象。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职能上来,站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在市场监管执法的对象上,要从有形市场的具体事务管理转向全面实施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退出、竞争、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在监管执法的方式方法上,要从传统的静态事后管理,转向现代化的动态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系统化管理。在内部职能分工和机构设置上,要逐步弱化从所有制和条线出发的监管工作思路,从单一的相互独立的条线管理转向以市场主体行为为基础、综合运用各项职能的全方位监管。

四、如何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全省每一个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都要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把初级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弄懂弄通,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弄懂弄通。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实践上的自觉,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实际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要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也是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最根本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史无前例的事情,工商行政管理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牢牢把握经济建设中心,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来分析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中面临的新情况、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实现职能到位,促进经济发展。

2、积极推行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和环节。改革是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执法监管部门的目标,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现职能到位,强化执法力度,更好地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需要;是提高全系统干部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的需要。在体制改革中,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格政策,严肃纪律,抓好几个重点:一是必须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抓住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这个关键,大力加强各级工商局领导班子建设,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二要把队伍建设,特别基层工商所队伍建设列入全系统的基础工程。坚持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着力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以强化业务知识培训为途径,改善队伍的业务文化结构,提高执法水平。深刻认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关键在基层,行风形象“窗口”在基层,改革的突破口在基层,要按照抓基层,在基层狠抓;抓基础,从基础抓起;抓重点,从重点突破的工作方法,抓好工商所党支部建设、监管模式改革等基层建设各项工作。三要积极稳妥地攻克市场管办脱钩、人员分流这两大改革难点。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政策,严明纪律,积极稳妥地推进这两项工作,确保队伍稳定,确保社会稳定。四是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改革与地方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改革与自身建设的关系、改革与实现职能到位的关系。

社工行政论文范文第3篇

一、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最准确的估计,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和立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近二十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有三:一是生产力不发达,二是生产关系不成熟,三是上层建筑不完善。在认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在发展生产方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生产关系方面,适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规律,调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上层建筑方面,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个历史性转变,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肓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特征。

工商行政管理在初级阶段的最主要的职能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为国家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市场主体行为及市场交易行为。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刻认识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特征,积极探索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新路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和一般特点,即:一是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二是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是市场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三是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四是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依法进行。另外,还具有时代的特征,如当代经济是知识经济等。但它又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身的特点: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基础上,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四是社会主义法治经济,保护的是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现阶段,我国的市场仍存在不足。主要有:

(1)所有制结构正处于调整之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思想解放不够。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至二十一世纪中叶,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如何多样化、如何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在思想上观念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2)市场不发育,体系不健全。在现阶段,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经济市场化程度低,自然经济意识和计划经济意识还根深蒂固。市场主体的条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市场不发育,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市场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量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不少要进入市场的主体的条件及其行为又不符合进入市场的要求。

(3)法制不健全,法治观念淡薄。建立法治经济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实行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现有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又由于“依法治国”方略开始实施时间不长,群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强、法治观念较淡薄,以及执法队伍素质不高,使执法水平较低,执法效益较差。

三、正确认识初级阶段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综合性的行政执法工作,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对工商行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主管市场监管执法的职能部门,在市场的迅速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一是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改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主体的成分和结构。二是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营销网络的形成,拓宽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视野和范围。三是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运用和现代经营方式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理性和科技含量。四是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提高,加大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市场监管执法的难度。五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规范执法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增加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现职能到位的紧迫感。

面对初级阶段历史性转变的新的形势和新任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实现战略转变。这一转变总的方向和目标是: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维护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的观念,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监管对象。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职能上来,站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在市场监管执法的对象上,要从有形市场的具体事务管理转向全面实施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退出、竞争、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在监管执法的方式方法上,要从传统的静态事后管理,转向现代化的动态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系统化管理。在内部职能分工和机构设置上,要逐步弱化从所有制和条线出发的监管工作思路,从单一的相互独立的条线管理转向以市场主体行为为基础、综合运用各项职能的全方位监管。

四、如何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全省每一个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都要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把初级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弄懂弄通,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弄懂弄通。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实践上的自觉,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实际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要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也是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最根本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史无前例的事情,工商行政管理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牢牢把握经济建设中心,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来分析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中面临的新情况、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实现职能到位,促进经济发展。

2、积极推行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和环节。改革是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执法监管部门的目标,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现职能到位,强化执法力度,更好地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需要;是提高全系统干部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的需要。在体制改革中,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格政策,严肃纪律,抓好几个重点:一是必须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抓住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这个关键,大力加强各级工商局领导班子建设,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二要把队伍建设,特别基层工商所队伍建设列入全系统的基础工程。坚持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着力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以强化业务知识培训为途径,改善队伍的业务文化结构,提高执法水平。深刻认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关键在基层,行风形象“窗口”在基层,改革的突破口在基层,要按照抓基层,在基层狠抓;抓基础,从基础抓起;抓重点,从重点突破的工作方法,抓好工商所党支部建设、监管模式改革等基层建设各项工作。三要积极稳妥地攻克市场管办脱钩、人员分流这两大改革难点。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政策,严明纪律,积极稳妥地推进这两项工作,确保队伍稳定,确保社会稳定。四是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改革与地方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改革与自身建设的关系、改革与实现职能到位的关系。

社工行政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院校

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都非常重要,各级领导和部门对此都非常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两项工作划分为不同的部门,处于分别对待和开展的状态,没有形成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有必要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从而真正达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两者关系紧密相联,有很多相通之处。

(一)两者的内容有重叠部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程设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及《形势政策》,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二)两者的实践形式有互通部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思想道德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我们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特点和特殊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专题讲座、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可以使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品质。

(三)两者的指导思想相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教学进程的一致性,还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给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并鼓励和支持当代学生敢于冒尖,鼓励和支持他们向老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权威质疑。同时也尊重当代学生的人格,正确看待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充分发扬民主,给每个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创造性的全面的发展。两者都从学生立场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四)两者的目的一致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重在潜移默化,它如一只无形的手,指导着学生们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组织和指导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性

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学生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和符合青年学生重个性张扬、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结合广大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的思想实际,引导、组织学生成立理论学习社团,如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时事政治研讨社等,把理论学习社团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则应该亲临指导理论学习社团活动,经常与学生一起座谈、讨论、畅谈学习心得。学生在理论学习社团可以通过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学到在课堂教学上难以系统学习的知识,同时,可以把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应用到他们的业余学习中,使理论学习社团变成内化理论知识、提高个人思想素质的重要渠道。此外还可以通过少数精英学生带动大部分学生,在学生中掀起学理论、促素质的局面。

(二)组织和举办专题讲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

专题讲座是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全面把握马列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从时代的发展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会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观察社会、审视世界,达到学以致用,应组织专题讲座,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针对性地、紧扣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举办高水平的专题讲座,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认真学习的自觉性,而且可以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抽象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关心国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求真务实的良好人生态度。实践表明,高质量的理论与时事相结合的专题讲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三)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社会实践是把学生从课堂教育带到社会中,它具有社会灌输、事实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少,学生多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少实践活动教师都放给学生自己来进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部分学生存在简单应付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时,只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相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需要调动、利用校内各种教育力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要将实践教学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实践教学与党建、团建相结合,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清明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要组织安排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则要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他们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同时也可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意识。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促进邓小平理论进入学生头脑。

三、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主要领导统一负责,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等分工负责的领导与管理体制,将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为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师资队伍保障

首先,师资队伍数量的保障,按师生比配备师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学生之比严重失调,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育者特别是专职辅导员和学生之比也严重失调,师资队伍数量明显偏少的现状要求高职院校应从学校和学生发展大局出发,按师生比合理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其次,师资队伍质量的保障,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育者的岗位培训。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选派他们出外进修学习,参加培训,组织他们开展社会调查,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

(三)考评机制保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课堂的考评体系比较完善,相比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思想道德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的考评体系则需要建立和规范。为便于考评,应注意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操作性,尽量量化考评指标,制定考评标准。第二课堂活动要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考评坚持过程与结果、知与行、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学生的综合考评中,应加大第二课堂活动成绩和学分的比重,形成规范、合理、客观、系统、多元的教学考评体系。

(四)经费保障

学院要把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纳入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给予物质保障,切实解决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2]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3]王岩.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二识[J].江苏高教,2006,(2).

社工行政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教职工 政治理论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与表达,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以《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进行了精彩讲话,号召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高职院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场所,教师和学生更要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跑者,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教职工的理想与信念,外化为工作、生活的自觉行动,激励广大高职院教师为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的核心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相结合。

我党一贯坚持以抓政治理论学习促进思想统一,从而达到行动上的一致,这是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成功的重要武器。在解放思想、言论自由、信息获取渠道极为广阔的和平年代,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使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并带动学生抵御不良思潮、违背社会道德的歪风邪气的入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学生管理与服务等多位一体的政治理论学习平台,不断完善学习方法与手段,建立健全热爱学习、学有效果、学以致用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高职院开展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目的是提高教职工的素质与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核心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相结合,构建适应高职院教职工现状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理论学习体系和教材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教职工头脑。

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的关键在于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拓宽学习渠道。

当前,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基本都是在学校党委的安排与要求下,以二级教学部门为单位进行集中学习,学习的内容大多按照党委宣传部下发的年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开展,学习内容局限在“发生了什么”、“做了什么”,与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及前途联系不紧密,不能引起广泛共鸣和深刻思考;学习方式以领导宣讲、宣读等抽象宏观理论说教为主,与教师日常教学、科研、实践育人等实际工作脱节,影响教师讨论的积极主动性;甚至出现以业务学习代替政治理论学习的现象[1]。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的关键在于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拓宽学习渠道。除了采用传统的宣讲、个人自学方式外,还要注重发挥实践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和创新创业活动;广泛搭建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如对口支教、爱心捐赠、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通过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为。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开通专项微博、微信跟踪宣传和报道实践活动,使活动影响力惠及更多的师生。此外,利用新媒体资源的互动性,加强教职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教职工的诉求和真实想法,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确保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系党总支广泛拓宽学习实践渠道,先后为教职工们搭建了六合金牛湖希望小学义务支教、江苏科技馆科普服务、家庭低碳环保咨询与服务等多个影响力大、社会反响佳的品牌实践平台。其中希望小学义务支教活动已经连续开展八年,教职工们通过课程支教、心理辅导、爱心捐赠、书信励志等方式为留守儿童们送去知识与自信、爱心与欢笑,并带动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生加入支教团队中,更将公平、友善、互助的理念播种到每个人的心中。八年来,支教团队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小学生的成长,2名小学生在六合区主题征文比赛中荣获三等奖,1名学生在六合区中小学生电脑作文竞赛中获三等奖。此外,支教团队也收获了累累硕果,2011年,支教团队入选“江苏省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省级重点团队”;2012年,支教项目被江苏团省委评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2013年,希望小学被授予“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基地”称号。两届支教团队队长分别被评为2011年和2013年的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

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一要开展榜样选树与学习活动,大力弘扬校园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发掘榜样身上可亲可敬的闪光点,营造崇尚榜样、学习榜样、赶超榜样的优良氛围。例如,在广大教职工中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我最喜爱的辅导员”及“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掀起向标兵看齐、争当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的热潮。二要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根据教职工思想特点与时俱进开展学术、体育、文娱活动,例如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征文与演讲比赛、教职工趣味运动会、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等活动,营造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三要加强校园环境、网络、广播站、图书资源等硬件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浩如烟海的图书资源的熏陶功能。加强广播站、学校官方微博的建设,宣传报道时事政治、热点新闻,对有争议的社会问题进行正面引导教育。

参考文献:

社工行政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院校

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都非常重要,各级领导和部门对此都非常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两项工作划分为不同的部门,处于分别对待和开展的状态,没有形成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有必要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从而真正达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两者关系紧密相联,有很多相通之处。

(一)两者的内容有重叠部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程设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及《形势政策》,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二)两者的实践形式有互通部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思想道德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我们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特点和特殊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专题讲座、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可以使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品质。

(三)两者的指导思想相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教学进程的一致性,还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给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并鼓励和支持当代学生敢于冒尖,鼓励和支持他们向老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权威质疑。同时也尊重当代学生的人格,正确看待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充分发扬民主,给每个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创造性的全面的发展。两者都从学生立场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四)两者的目的一致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重在潜移默化,它如一只无形的手,指导着学生们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组织和指导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性

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学生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和符合青年学生重个性张扬、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结合广大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的思想实际,引导、组织学生成立理论学习社团,如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时事政治研讨社等,把理论学习社团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则应该亲临指导理论学习社团活动,经常与学生一起座谈、讨论、畅谈学习心得。学生在理论学习社团可以通过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学到在课堂教学上难以系统学习的知识,同时,可以把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应用到他们的业余学习中,使理论学习社团变成内化理论知识、提高个人思想素质的重要渠道。此外还可以通过少数精英学生带动大部分学生,在学生中掀起学理论、促素质的局面。

(二)组织和举办专题讲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

专题讲座是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全面把握马列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从时代的发展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会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观察社会、审视世界,达到学以致用,应组织专题讲座,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针对性地、紧扣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举办高水平的专题讲座,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认真学习的自觉性,而且可以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抽象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关心国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求真务实的良好人生态度。实践表明,高质量的理论与时事相结合的专题讲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三)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社会实践是把学生从课堂教育带到社会中,它具有社会灌输、事实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少,学生多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少实践活动教师都放给学生自己来进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部分学生存在简单应付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时,只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相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需要调动、利用校内各种教育力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要将实践教学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实践教学与党建、团建相结合,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清明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要组织安排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则要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他们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同时也可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意识。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促进邓小平理论进入学生头脑。

三、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主要领导统一负责,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等分工负责的领导与管理体制,将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为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师资队伍保障

首先,师资队伍数量的保障,按师生比配备师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学生之比严重失调,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育者特别是专职辅导员和学生之比也严重失调,师资队伍数量明显偏少的现状要求高职院校应从学校和学生发展大局出发,按师生比合理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其次,师资队伍质量的保障,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育者的岗位培训。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选派他们出外进修学习,参加培训,组织他们开展社会调查,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

(三)考评机制保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课堂的考评体系比较完善,相比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思想道德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的考评体系则需要建立和规范。为便于考评,应注意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操作性,尽量量化考评指标,制定考评标准。第二课堂活动要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考评坚持过程与结果、知与行、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学生的综合考评中,应加大第二课堂活动成绩和学分的比重,形成规范、合理、客观、系统、多元的教学考评体系。

(四)经费保障

学院要把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纳入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给予物质保障,切实解决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2]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3]王岩.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二识[J].江苏高教,2006,(2).

社工行政论文范文第7篇

一、高校政治文明含义

文明从广义上讲一般是指进步的、美好的东西。马克思在《论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对人类的文明体系作过经典的论述。指出文明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利精神文明。在我国,文明最早见于《易经》的“天下文明”,后来人们所说的“辟草昧而致文明”,文明都含有进步、美好、开化的意思。《辞海》对“文明”的解释是: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从狭义上讲,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积极成果的总和。政治文明的本质就是社会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的进步状态,反映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阶级关系进步状况。政治文明包括理论意识文明、理论行为文明、理论制度文明三个方面,其核心是社会的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

高校政治文明就是指高校在发挥人才培养、学研究、社会服务、先进思想的发源地、高新技术的集散地的功能中,注重高校的校园民主建设和依法治校,推进校园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制度机制,促进高校的有序良性发展。

二、高校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高校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既相对独立又与社会联系的社会文明形态,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历史性。高校政治文明的发展进步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历史过程的继承性和扬弃性。不断形成新的校园制度和运行机制。在不同的高校,其政治文明的发展不完全相同。

2.社会性。尽管高校政治文明社会性内在要求是十分明确的,即教职工是学校的真正主人。判断高校政治文明的社会性水平高低不可忽视三个指标:(1)高校行政管理公共权力组织形式主观成分与人为成分所占比重,集中教职工智慧越多越文明;(2)学校在管理中人治越少越文明;(3)高校管理层与教职工之间连结关系,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的状况,教职工参与的宽松程度,参与高校管理的人越多越文明。

3.发展性。高校政治文明作为调整、协调高校阶层的利益关系的外在力量,也必然会逐渐由少数人享有着政治文明发展,演变成为高校多数人享有的乃至整个学校共享的社会文明。

4.共享性。高校政治文明同社会政治文明一样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改造和治理社会的经验和智慧的进步成果,不仅由于受到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的限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征,而且具有人类社会可以共享的规律性的东西:(1)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围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展开;(2)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以高校发展的制度建设为重点;(3)高校政治文明建设以校园民主和依法治校为核心内容;(4)高校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机制、程序、措施等具有普遍的意义,一些西方高校的先进文明也是可资借鉴的。

5.标志性。高校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政治文明因教师、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集社会政治文明的研究、传播、示范,即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于一体,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高校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1.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在高校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因为,高校是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而知识分子相对其他群体而言更重视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实现”。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提出的‘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思想,在我国现实社会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过民主和法制建设,在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上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中,要用党内民主带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在高校的政治生活中形成民主的氛围。“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所以,必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实现党内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党的民主政治能力高校的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他们的民主观念、民主作风、民主习惯等状况如何,都会对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科研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要用党内民主带动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在学校的发展规划、重大的改革措施、师资队伍建设及机构的设置等重大问题上,通过有关组织形式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使广大教职工能够畅所欲言,集中广大教职工的智慧制定重大决策。除了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外,还要进行充分的论证,甚至是激烈的辩论,“要通过积极的民主实践,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的民主意识,养成良好的民主习惯”。同时,要努力丰富宣传教育的形式,以学校电台、电视台、校报校刊、校园网络等宣传媒体为阵地,组织演讲、征文、辩论等活动,广泛宣传政治文明,形成宽松的民主氛围。

3.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中,要把制度建设放在首位。“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在高校,依法治国具体体现在依法治校上“要做到依法治校,就要加强制度建设,要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和创新”。

4.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中,要坚持反腐倡廉“从实践来看,政治文明表现为廉洁、高效、民主的行政活动”。因而可以说,反腐倡廉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工作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现实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来看,高校虽然不像有的部门和行业那么严重,但也不是一方净土。“据统计,2001年教育系统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举报82269件,立案7594件,其中经济案件1898件,教育乱收费案件1540件”。所以,在高校,必须重视反腐倡廉,把反腐倡廉工作提高到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形成完善的高校内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从而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四、高校政治文明实现的主要途径

我国高校数量多,分布广,队伍庞大,办学形式日益走向开放化,其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益日益显著。因此,高校应该自觉建设政治文明校园,发挥窗口示范作用。

1.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重点是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在办学方向上纳入政治文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自觉实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高校尤其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政治文明的要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突出任务;要在学校建设的各方面充分考虑到政治文明的要求,制定规划,加强宣传,狠抓落实,不断强化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政治文明意识,规范政治文明行为。二是在班子配备上坚持政治文明。在高校中,教师是学生的表率,领导班子是师生员工的表率,领导班子的政治文明建设在政治文明校园建设中始终处于关键地位。要通过建立、健全和落实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严格规范的约束机制,建设一支讲政治的、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为师生员工作出表率。三是在依法治校上体现政治文明。所谓依法治校是指高校依照法律、法规确定的高校执政运作方式来管理高校。要做到依法治校就要求高校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带头模范地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不得有超越法律、法规的特权,同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保证高校的教职工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民利,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2.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依法行政。随着我国各项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劳动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都已颁布,这就要求高校的行政管理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各项管理制度的出台,都要有明确的法律政策依据,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当前,由于高校的有些规定缺乏法律依据,教职工、学生与高校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例已不鲜见。坚持依法行政,不但能够保证有关的法律、法规在高校的严格实施,而且能够使高校的管理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坚持依法行政,还要求高校要注意立足于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一是加强政治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者要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创造性地阐发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顺利推进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二是加强政治制度研究。高校要重点研究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依法行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研究如何既能充分反映广大教职工的要求,使政治生活充满活力,又能保持高校行政指挥的集中统一,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政治行为研究。高校要研究如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研究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研究如何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在理论上弄懂、弄清,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坚持依法行政。

3.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文明教育。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是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人才摇篮。从这个摇篮中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应该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而且应该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者。为此,高校要狠抓大学生政治文明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传播者、推动者。大学教育时期,正是人的世界观形成并逐步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将对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加大对学生政治文明知识的教育,让政治文明知识“进课堂,进头脑”,不仅要讲清楚政治文明的涵义与内容,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什么样的让会主义政治文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社会发展方向等深层次上加以分析和阐述,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意识在学生中扎根。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加强对青年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认识的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澄清片面、模糊的认识,将他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4.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民主政治的实践。高校进行政治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有关的民主政治制度固然重要,但有了制度,就要在实践中认真落实。当前,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教职工代表大会是高校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在高校的具体体现,是教职工行使民利、民主管理学校的一个最重要的形式;这项工作做好了,对于提高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养成良好的民主习惯,促进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二是抓好校务公开的工作。校务公开是高校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又一重要内容。校务公开是伴随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而应运而生的,既是我们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在基层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高校深化改革的内在需要,更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是落实党的“依靠”方针和“依法治校”的又一重要举措。只有公开,才能保证公平、公正;只有公开,才能“知情”;只有“知情”,才能更好地进行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推行校务公开,还会有力地促进教代会制度的建立健全。三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和教师选聘制度改革,加快政治民主化、规范化、程序化进程,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四是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的其他形式。如党外人士座谈会、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校务委员会、教授座谈会、电视新闻会等。通过不断完善和实践民主政治的各种形式,加快高校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郑慧.政治文明: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J].新华文摘,2003,(1).

[2]高校改革,突破口在哪里[N].南方周末,2003-07-10.

[3]张保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3,(10).

[4]殷明.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若干思考[J].思想研究,2003,(3).

社工行政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涌现很多社会问题,社会工作的发展被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本文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中的任务。

关键词: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社会工作教育

“社会工作”是专门以“助人”为职业的工作,而社会工作者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民排忧解难,是一种崇高的、利他主义的职业。但是在北京召开的“社会工作学”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认为:“社会工作”的概念目前在社会上还不是广为人知。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还很不成气候。社会工作者还没有列入拿执照的专业人士行列。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使其能够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下面将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社会工作的建设任务。

社会工作学是一门正在建立的新学科。为使这项社会事业的开展,管理卓有成效,必须使其上升为理论上的认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从本学科的理论发展看,工业发达国家在20世纪30、40年代就已捷足先登,试图从理论上解决由于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而造成的贫困和失业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救济问题。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们研究新概念、新理论,编写新讲义,新教材,建立起新的学科和理论体系。建立新的社会工作学学科体系,现已提到议事日程上。

一、就社会工作学的基本理论而言

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应该包括:社区、社区管理、社区功能、社区意识、社区协调等含社会的、心理的和地理的三大层面的理论内容,体现出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公平、社会控制、社会保险、社会空间等一个“大社会”中的群体参与资源、分配和服务效益方面的一系列理论范畴,也包括社会工作的直接对象的一些更具体的理论范畴,如慈善事业、医疗保险、社会义工、安老形式和失业救济等。

二、就社会工作学的原理内容考虑

应该是:数理经济理论;服务价值理论;以人口为社区主体的人口理论;以解决社区问题和缓解社会矛盾为宗旨的社会学理论;以稳定社会秋序为主要控制手段的法制理论;以最终满足全体人民需要为标志的经济学原理等等。这些理论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共同揭示了社会工作学的规律性问题。

三、就社会工作学学科建设的方法论而言

社会工作学的学科建设有赖于以下几个主要方法的运用:(1)社会管理方法。社会管理方法在现代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中,集中表现为系统的方法,即系统分析方法和系统整体方法。(2)社会心理方法。社会心理方法是现代方法论中更高层次的分析方法,在社会工作学的学科建设中,它是协调社会发展,解决个人及解决群体冲突,平衡社会成员心态的理性的、效用性很强的方法。(3)社会制衡方法。社会工作学研究社区管理和社会服务规律,必须把“制衡”方法贯彻学科建设的始终。如研究解决社区中不同群体的利益,解决老、幼、残、鳏寡孤独无劳动能力的无偿救济和面向全社会成员的有偿服务时,必须依据制度和政策。

以上论述了社会工作理论建设方面的任务,接下来将论述社会工作实际操作中的任务。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首先,看看西方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预测将来,往往要从历史去看,吸收教训与经验,以此来引导未来之路的走向。美国社工教育从19世纪末已开始发展,那时大概是1890年左右。其受到三个重要发展潮流的影响而形成最初的社会工作教育。当时的社会科学成为一个学科,在大学里开始有此学科的教育,这促使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越来越严谨,引发更多对社会的研究。

第二,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建设。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福利服务、健康服务、社区建设、社团管理、家庭婚姻、住房改革、教育改革等等方面出台了不少社会政策,但是政策的效果在很多方面却往往不尽人意。在整个政策过程中,除了制度设计上有缺陷以外,制度实施中更屡屡出现问题。这是因为在中国政府的社会政策过程中,从政府行政到公众行动之间,缺少了一个专业化、职业化的贯彻和落实社会政策的传承机制。就中国现状看,目前社会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行政体系——劳动、民政、卫生、城建、教育等政府部门和“准”行政体系——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团体来具体运作。正因为在政策过程中,政府与民众之间缺少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化的“中间层”,本来这个中间层是可以把政府的行政指令通过专业化的手法和技巧转变为公众的行动的,而现在的工作体系依靠的仅仅是这些行政和“准行政”部门的行政命令,明显地与公众行动脱节,也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和进程不相适应。同时,在国内社会政策的研究方面,大多数的研究比较关注的是政策法规层面和行政组织层面的问题,对如何通过一套专业化的职业服务系统来提高社会政策实施的质量,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在研究社会政策的同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的国际经验,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发展,应该说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发展了,中国的社会政策的贯彻落实才能有有效的传承机制,才能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加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行业化建设。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标准,规范社会工作。开展资格认证工作,推动社会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对社会工作者,特别是社区基层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必要的专业化培训,使其适应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要求,特别要发挥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作用。社会工作的发展还要加强同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各国社会工作者和组织的交流。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国际性的工作,在各国、各地区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加强合作与交流,可以把好的经验吸收进来,促进我国社会工作水准的提高。中国社会工作在新形势下肩负着历史的责任,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必将在各界的努力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国的改革开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粗浅的谈了中国社会工作建设的任务,中国社工专业任重而道远,社工专业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社工建设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参考文献:

[1]王思斌主编 《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社工行政论文范文第9篇

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

新公共管理是以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为:

1.1新公共管理汲取经济学中的理论

一直以来,公共行政学都汇集了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思想,而新公共管理则更多地借鉴了经济学的理论。新公共管理的目标是追求3E,即:Economy(经济)、Efficiency(效率)、Effectiveness(效益)[3]。此外,为了应对传统公共行政强调的统一管理和监控对政府创造力的抑制,从而导致政府管理的形式化和僵化的问题,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希望通过强调经济价值的优越性,重新发掘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提升政府的创造性[4]。

1.2新公共管理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面对越来越多的对政府规模庞大,资源浪费严重的质疑,新公共管理反对原有政府管理模式的权利中心主义,主张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提倡建立精简而有效的服务型政府。首先,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应通过政策的制定对全局进行总体掌握,而具体的实施则应由各自制机构承担[5]。其次,新公共管理主张适度的分权与授权,赋予管理者有效的管理权威,解除对其过多的控制,以便更好地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与效能[6]。再次,新公共管理打破原有层级制的金字塔体系结构,压平组织结构的层级,创建扁平制组织结构。

1.3新公共管理强调顾客导向战略

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中,政府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公众,公众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没有话语权,这极大地打击了公众的积极性。而新公共管理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提倡政府对待公众应像企业对待顾客一样,一切制度和决策的制定都以公众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为出发点。顾客导向战略引导公众参与政府职能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的积极性,也是政府工作创新的出发点与动力。

1.4新公共管理追求效率和结果

马克斯•韦伯的官僚体制是具有“理性”性质的,精确、迅速、明确、统一性、严格的服从是官僚体制的优点,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优点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新公共管理所强调的是效率和结果,而忽视过程,重视技术在提高管理效率中的作用,提倡多种方法与手段的并用。新公共管理给予现代管理更多的灵活性,为其营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与氛围,实现管理行为的创新,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

2.新公共管理理论下文档工作审视新公共管理赋予现代管理以效率为中心、技术至上的特点[7],这决定了现代文档工作具有以下运行特征:

2.1在以追求效率为目的的新公共管理下,文档工作应以电子文件的管理为工作中心

在韦伯的官僚体制中,文件具有上传下达的功能,维系与连接组织各部门之间的运转,体现出工具价值。而追求效率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催生出的电子文件以其快速、便捷的特性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据国家档案局的调查结果显示,仅2007年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共产生各种类型电子文件近2亿件[8]。此外,新公共管理要求政府改变统治者的角色,提倡塑造服务型政府,由此为电子政府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可以说电子政府也是新公共管理的产物。为了提高政府透明度,创建开放型政府,电子政府通过网站提供实时信息,以此来满足公众的政府信息利用需求,通过与公民进行互动,鼓励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电子政府的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电子文件作为支撑。电子文件实现了文档的无纸化管理,大大节约了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而借助现代通信网络技术,打破了文件传递与利用的时空限制,改变了过去管理过程复杂、消耗时间长、资源浪费的壁垒。但是,现代管理对电子文件的依赖也衍生出一系列的难题,如电子文件的证据价值受到质疑、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差所引发的管理失效等。如何攻克电子文件所带来的管理上的弊端,给现代文档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2.2在重视资源利用的新公共管理下,文档工作应以文档的开发利用为工作重点

政府信息资源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据报告显示,社会信息资源的80%来自于政府信息。政府文档是的体现,文档为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构建了沟通的桥梁;政府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等决策信息以文件的形式向社会公布;政府作为社会管理部门,为营造开放公平的社会经济环境为社会提供新闻、统计报告、经济预测等服务信息将作为档案被保存下来[9]。对政府文档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扩充社会信息资源,为社会各方面的运行提供支持,是新公共管理对文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3在以顾客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下,文档工作应以为公众服务为工作理念

在过去,档案局、档案馆等各级档案部门以档案保管为主要工作任务,以服务自身机构为工作目的,档案工作秉持着保密、严格开放程序的工作原则。而在新公共管理下,文档工作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自身组织机构,而是广大公民;文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开发文档信息资源、实现文档的充分利用。新公共管理重申了文档工作的社会使命应是以公众的文档利用需求为服务对象,为公众提供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源。新公共管理下文档工作应实施顾客导向战略。在宏观层面,以服务为理念进行档案部门的组织规划、政策制定、标准的拟定,以服务为宗旨对文档工作进行全局掌控。在微观层面,在将服务理念贯穿于文档工作的所有环节之中,尤其在档案的提供利用中,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如何满足公众的利用需求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实施顾客导向战略是充分发挥文档管理部门作为社会信息管理者,肩负着服务社会公众这一使命的必然选择。

2.4在整合企业管理思维的新公共管理下,文档工作应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目前,在企业管理中普遍使用知识管理的方法,也有人提倡在政府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知识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在适当的时机将信息资源提供给需要的人。一方面,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有利于公众对政府信息的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在知识管理的三要素:人、信息资源、技术手段中,人处于核心地位。在管理者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自身拥有大量的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各项内容都是在人的支配下完成的,离开了人的存在,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不可能产生。新公共管理要求在文档工作中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人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一方面,大力挖掘管理人员的隐性知识价值。管理人员在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是宝贵的知识财富;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为文档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绩效评估的方法,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工作效率;通过激励政策,培养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并通过奖惩制度来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培养其工作责任感。

2.5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新公共管理下,文档工作应充分挖掘文档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

档案馆等社会主要档案管理部门一直是国家事业单位,享受国家资金支持。但是,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数字化进程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持,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已无法满足档案部门的需求。新公共管理的经济理念要求档案部门应改变过去完全依赖政府拨款的所造成的局促局面,充分挖掘所保管的文档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发展档案产业。在信息社会,信息资源和石油、煤炭一样,是具有价值的资源。对文档信息进行整合开发,生产信息产品,是文档工作的新项目。例如现在的一些咨询公司,就是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档案部门在开展经营业务时,除了对自身所掌握的文档信息进行开发外,还应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广泛、全面地搜集网络上的信息。并采用市场营销的理念,充分挖掘文档信息的经济效益,争取在为组织自身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的同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

3.新公共管理理论下文档工作需注意的问题

新公共管理理论尚处在并不成熟的阶段,其内在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因其固有的局限性,使其在文档管理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缺陷。在运用新公共管理的思想进行文档工作革新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3.1文档工作的价值定位问题

新公共管理汲取经济学理论,引入市场机制,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容易造成组织对利益的盲目追求,而导致社会价值的缺失。我们在对文档工作进行改革时,应采用新公共管理的经济理念,注重文档资源的价值开发,构建营利性机构是对传统经营模式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文档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作为国家文化事业机构的公益性工作性质,始终以为公众服务作为工作理念,把握好经济创收工作占整体工作的比重,避免对文档工作的价值定位产生偏颇。

3.2组织管理问题

新公共管理改变传统组织结构金字塔式,主张的是扁平化与分散化,而对权利的分化与下放在给下层管理人员带来能动性的同时,也容易引起了上下层管理权失衡的问题,例如政府在管理中出现的“政府空心化”就是由此原因产生的。因此,文档管理部门应正确处理权力控制和权利下放的问题,优化组织结构、协调各部门间的沟通,为组织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3.3技术手段的应用问题

信息经济的发展要求文档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大力引用技术手段,电子文件的产生、电子政府的兴起、办公自动化的普及等都以技术手段作为保障,不可否认,技术手段在现代文档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只是以工具的价值出现在文档工作中,起到的是提供文档工作效率的辅助作用。针对目前一些人所提出的技术至上主义,文档工作必须正确处理技术手段在文档工作中的应用,切不可本末倒置。

社工行政论文范文第10篇

理论社团之所以备受重视,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凸显,原因在于其在大学生中影响广泛,作用深远。1.社团成员作为理论传播媒介具有特殊的影响力社团中相对宽松的氛围和社团师生的平等地位提供了良好的对话交流的平台。教师从“师”变“友”更显亲切,学生对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额外指导平添敬意。尊师重道、教学相长之风不仅增加了师生情谊更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和渗透力。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推崇和向往的。此外,社员独特的学生干部身份也使理论传播效果波及更广,效果更为显著。理论社团成员大多是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学员,在班级、学生会等组织中担任要职,无论是学业、工作、生活都在学生中堪称表率,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他们的一言一行势必带动更多同学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政治信仰,向党组织靠拢,并能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2.理论社团的活动内容体现时代性、把握方向性,影响深远理论社团除了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掌握党的基本知识,另一个学习重点是关注时事热点、把握时展动态,对突发事件和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尤为重视。如在号召全国开展“中国梦”的理论探讨和主题实践的大背景下“,时事观察社”围绕“中国梦与我的理想”开展的班会讨论活动让更多大学生重新建立对理想的期待“,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并自觉把个人理想寓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理想之中。此外,诸如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国际敏感争议事件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易于掀起广泛参与学习讨论的高潮。理论社团在组织这些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理论修养、正确立场、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影响更多的学生成为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马列主义青年。

二、理论社团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理论社团在实施育人工作、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改革思政课程体系颇多建树,但一切功能都建立在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上。但根据调研统计,理论社团在一些高校,存在数量少、规模小、活动少、水平低等现象,[1]25-26暴露出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其一、部分高校学生素质不高,水平低下,主观认识存在误区,积极性不高;其二、缺乏指导,发展受限。教师“教书育人”的大德育观念未完全建立,教师无指导积极性,造成指导老师或缺位或有名无实的现象;教师未受到专业训练,缺乏指导艺术和工作思路;教师教学科研负担较重,压力不小,无暇旁顾。其三、制度不全,管理粗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的奖惩激励机制未建立完善或未完全执行;社团内部纪律松散,群众性组织的劣势尽显。

三、“大德育”理念指导下,理论社团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探析

理论社团要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实现高效有序发展,真正起到思想育人、德育育人、文化育人的作用,真正形成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必须从内在基础和外部环境都建立起使之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营造校园政论文化环境校园政论文化,是校园文化系统中关于政治理论方面的次级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创造的关于政治理论方面的全部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稳定总和。主要包括校园政治理论建设和教育的主导理念、政治理论教育与教学的规章制度和教风学风,政治理论工作的资料文献、场所与教备设施,以及政治理论教育与教学的途径与形式、措施与方法、行为习惯等的总和。[3]68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贯彻“大德育”理念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从政策制度、组织建构到经费支持、后勤保障,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形成教学、管理、服务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政论文化环境。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宏观管理方面,学校建立党委统率、学工处领导下团委、思政教研室、各系学工部门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团委组织管理、思政教研室思想理论指导、各系学工部门配合执行,政治理论社团“时事观察社”在学校的支持下,在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下颇有成效,促进了党风、校风、班风、学风建设。中观管理方面,建立团委领导下的社联等专门机构,社联按照《学生社团管理条例》担负起组织管理、思想指导、活动监督、后勤保障、财务管理、执行团委决定等职能;理论社团制定管理章程,按时定期参加社联会议,参加社团联合活动,服务于校园文化生活。微观管理方面,理论社团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部门体系,确保人员到位,制定社团章程,明确社团宗旨,加强组织纪律,定期开展活动。

(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为鼓励和督促学生加入社团参加活动,可制定《学生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包括《课外活动学分赋值标准》、《学生课外活动学分认定办法》),把课外活动与学分挂钩;可依托党建、团建把社团表现作为学生入党评优评奖的重要参考。为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团,更好地参与课后育人环节,可把教师第二课堂活动指导任务纳入管理工作量、年终考评、职称评审,从奖惩体系的建立对教师工作进行引导,如制定《社团指导教师考核细则》;对教学、管理、科研工作量进行合理配比,让教师在教科研之余有余力进行课外指导。

社工行政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思政教育;引导;塑行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20―02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年龄基本在18~22岁之间,正处于认识自我,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间段,思政教育工作者需通过做很多工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塑行,让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一、实现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

1.思政教育工作者需有坚定的政治信仰

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这是成为真正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思政教育教师坚定的政治信仰,其核心就是“四信”,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1]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将推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才能在从事思政教育过程中利用科学的理论理直气壮地去教育学生、说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接受教师的传授,让马列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现代大学生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导向功能是思政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正确的引导能使思政教育的效果向准确的大方向发展,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定的价值体系去决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具有坚定政治信仰的前提下,还要有良好的思政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备科学的“三观”,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真正地做好思政教育工作。

2.思政教育工作者需有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

现代大学生的思维跳跃性比较强,思政教育工作本身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对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了如指掌,而且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要不断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正确地帮助学生辨别善恶美丑、区分是非曲直、明确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现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一般具有个性,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沟通过程中需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这样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才能使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一定的知识底蕴,在教育的过程中更方便地与学生找到交流话题,让学生能更容易接受思政教育内容。

3.构建交流平台与学生沟通

同志明确指出:“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因此,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2]

高等院校要加强校园网中思政教育网站的建立,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思政教育阵地。通过减少思政教育网站,让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和研讨有一个交流的平台,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引导校园网的宣传舆论。

微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的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建立知名教授微博、辅导员微博、各种团队微博等,让学生在平等没有戒备的环境中敞开心扉地交流,不仅能方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育过程中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有效地利用QQ、手机短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使交流更加直观、即时,更容易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这样的直面交流能让学生感觉亲切,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

现在,校园BBS已成为高校师生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如果能够理顺校园BBS,就能正确地引导校园舆论。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校园BBS上要主动出击,积极信息,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交流教育,对于BBS上的一些负面言论采取积极疏导的措施。疏导教育就是指对人民内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既不堵塞言路,又要善于引导,帮助人民群众提高思想认识。[3]对于校园BBS上的一些论坛的管理,要用一些可以信任的学生干部任版主,使论坛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

二、实现思政教育的塑行

1.教育工作者要以身示范

我们一直强调“正人先正己”,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地理解其意义。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育的过程中能较好地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身体力行。所谓“言传身教”,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的各种行为做出良好的示范,让学生真正地接受教育工作者的教育。

2.构建校园文化引导塑行

建设一种适合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使处于学校中的每个人感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同时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大家开拓进取,约束一些不良的风气和行为,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发展。

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我们要深刻地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要使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思政教育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主流文化属性的培育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其引导性、导向性、规范性、激励性、创造性等作为重要功能。在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时,围绕校园文化建设所依托的各类举措、经验和新载体等,突出强调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相结合,努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层次的提升。[4]

思政教育工作者需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突出各自学校的特色。首先,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段设置相对稳定的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月、科技创新活动月、专业知识大比拼、社团巡礼月、文明礼貌月、校园环境美化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校园生活的热爱,从而喜欢自己的专业,有利于促进学风的建设。其次,加大社团建设,激励学生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社团在学生思政教育的引导塑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团基本是由学生组建、管理的,是学生与校内外实践沟通的重要平台,能让学生将所学的很多知识在实际活动中进行实践,这就要求学校对其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以使其发挥引导塑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雪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杨殿军,杜会永.高校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体系的理论试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3).

[5]熊舒平.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2012.

社工行政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政策网络;文化扶贫;网络结构;网络互动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08-0066-05

一、政策网络理论与文化扶贫

(一)政策网络理论的核心内容

1.政策网络的内涵。汉夫是最早主张将“网络”概念引入政策分析的学者之一,他认为“网络”一词提示了一个事实,即“政策制定包含了数量巨大的公共行动者和私人行动者,他们来自于政府与社会的各个功能领域和不同的层面”[2]。随着政策网络相关研究的深入,关于“政策网络”的定义,各国学者以多样化的研究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德国学者常常把政策网络看作是一种政府治理模式,英国学者大多把政策网络理解为能够用来描述既定政策领域内的各种关系,而美国学者习惯把政策网络看作是一种有价值的分析工具[3]。本研究认为政策网络是分析既定政策领域政策过程的有效工具,并可以将“政策网络”定义为:政策网络是指在某一政策领域内,由于共同的利益或资源相互依赖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群组织或者若干组织的联合体,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动态的、多种多样的,网络内的结构及互动影响着政策网络的运行状态和最终的政策效果。

(二)文化扶贫的概念界定

关于文化扶贫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比较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艾利森・戴维斯在其著作《社会下层工人动机之研究》中对文化扶贫的相近概念即贫困文化进行了解释,认为贫困文化是指“穷人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之下,形成的一种特定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系等,这种亚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对周围的人(特别是后代)产生影响,从而代代相传,使贫困本身得以在这种亚文化的保护下维持和繁衍”。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在《五个家庭:贫困文化的墨西哥个案研究》一书也对“贫困文化”进行了研究,认为穷人贫困和贫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贫困文化的氛围一旦形成,就会固化,会对下一代产生重要的影响。[1]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贫困文化与文化扶贫进行了系列论述,但并未形成对文化扶贫概念的统一认识。本文将文化扶贫的内涵界定为:与物质扶贫相对应,在物质扶贫的同时,通过加强文化传播、丰富文化生活、加强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式,引导贫困地区人民正确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从而提高贫困地区整体人口素质和居民文化水平的过程。文化扶贫强调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素质。在推进整体扶贫工作中,必须将文化扶贫同物质扶贫紧密联系,物质扶贫是扶贫的前提,文化扶贫是物质扶贫的进一步延展,只有物质扶贫和文化扶贫结合成一个系统工程,才能够实现扶贫工作的高效和可持续,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政策网络的典型特征。第一,行动者的相互依赖。各种政策网络行动者必须通过与其他行动者交换资料和信息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行动者拥有相同的权力,不同的参与者在政策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不同的参与者相互影响和变化,具有动态性。第二,行动者关系的持续性。政策网络由关系形态组成,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从而形成制度化过程。第三,行动者多元。政策网络行动者非单一,是它的典型特征。多元行动者包括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等广泛的利益群体。网络内的多元行动者掌握一定的资源,并努力在政策过程中通过政策行动来实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第四,政策网络的博弈互动。政策网络就是各种行动者通过发挥和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为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相互博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过程。第五,政策网络的制度规则性。制度是由具有约束力的规则体系组成的、调整人们之间互动与合作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4]。政策网络行动者因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在网络互动中形成多样化的网络关系和规则。

(三)政策网络理论对文化扶贫研究的重要意义

1.政策网络理论为文化扶贫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运用政策网络分析模式,通过研究扶贫主体、客体等行动者在文化扶贫过程中的角色和行为,能够更生动具体的解释他们对文化扶贫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可以有力地推动文化扶贫工作的进展。

2.政策网络理论突破了传统的文化扶贫研究范式。政策网络理论运用全新的分析逻辑突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分析模式,把文化扶贫研究的对象扩大到跨越政府层级和政府部门、涉及各种与文化扶贫相关利益主体的复杂社会关系网络。基于政策网络理论,在文化扶贫工作过程中,各参与者存在着自身利益,并对文化扶贫问题存在不同的权力与责任,在各利益相关团体互动时,也就展现出不同的行动与政策偏好,文化扶贫决策过程不再只是行政部门纯理性的规划性、指令性活动,而是多元行动者博弈互动的结果。

3.政策网络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文化扶贫过程。根据政策网络理论,政策网络内的行动者各自掌握不同的资源,没有任何行动者能唱独角戏,主导政策过程,治理的理念打破了以往政府独霸的时代,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必须相互依赖和合作来达成各自目标。政策网络理论从网络治理的路径出发,批评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政策运行模式。强调政策行动者之间是通过网络内的互动与合作达成目标,而非通过传统科层制下的命令与规制,更好地揭示了文化扶贫政策实施过程的本质是网络治理。文化扶贫过程的实质就是各种政策主体通过正式或非正式互动,交换信息和资源,协调目标、策略和价值,以期解决贫困地区文化水平落后问题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二、辽宁省文化扶贫政策网络结构分析

政策网络结构分析主要探讨网络行动者的构成及其互动。行动者是指在某个政策过程中的主要参与主体,包括政策社群、生产者网络、专业网络和议题网络。

(一)政策社群

辽宁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由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切实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扶贫政策参与行动者主要包括省市县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扶贫办)、省市县各级财政和民政部门、各级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单位及其人员。在文化扶贫工作过程中,无论是发挥领导作用的主体,还是参与主体都属于国家机关和单位,存在明显的隶属关系和依赖,这些单位的组成人员进出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因此根据罗茨对政策社群特点的分析,依据其彼此稳定互动的关系和成员参与的高度限制性,将上述行动者界定为辽宁省文化扶贫政策社群。辽宁省文化扶贫政策社群中,以扶贫办为主要责任主体,负责省内扶贫开发工作的全面推行。省扶贫办下设扶贫调研处、扶贫开发处、扶贫资金管理处、社会扶贫处、财务文秘室一级扶贫统计监测中心等核心部门,各部门共同协作,并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搞好全省的扶贫开发,构建和谐辽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然而,通过辽宁省文化扶贫政策社群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政策社群的构成中并没有专门的文化扶贫部门或机构,对文化扶贫工作的重视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将文化扶贫纳入辽宁省扶贫开发总体工作网络系统之中。

(二)专业网络

政策网络中的专业网络是指参与政策过程的专家学者、思想库和智囊团,这些群体为政策制定、执行及评估等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和反馈。辽宁省文化扶贫工作专业网络参与者主要包括辽宁省内高校中的专家学者、省内社科类科研院所、政策研究中心,通过科研课题的形式研究辽宁省扶贫开发相关问题,为辽宁省扶贫开发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咨询建议。同时,省直机关公务员在积极参与定点扶贫工作实践的同时也对辽宁省扶贫开发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以期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探索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途径。

然而,无论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还是参与扶贫工作的工作人员,他们对扶贫开发的理论探讨往往集中在经济扶贫领域,即对文化扶贫的理论研究相对落后。

(三)议题网络

政策网络理论中的议题网络是指参与者平等、自由的参与政策问题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松散,不稳定,没有严格的垂直连接,仅有一定程度的水平依赖,是最广泛的参与者范畴。辽宁省文化扶贫过程中的议题网络参与者包括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公民个人、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等。

三、构建多元互动的新型文化扶贫政策网络

(一)建立文化扶贫网络共同体

1.明确文化扶贫政策网络共同体的行动者。政策网络共同体有助于整合行动者资源,理顺行动者的关系。政策网络共同体是指包含政策制定主体、政策执行主体以及政策目标群体在内的政策联盟。政策制定主体包含党和政府领导者、专家学者、利益团体等;政策执行主体包括专门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人员和其他行为人。政策执行主体直接负责政策的实施,将政策观念形态、文本形式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现实;政策目标群体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和影响的政策对象[5]。文化扶贫的目标群体包括贫困地区的全体成员,即文化扶贫的对象。目标群体对文化扶贫政策的理解与认同程度直接影响政策执行效果。所以,只有建立包含文化扶贫政策制定主体、政策执行主体以及政策目标群体在内的政策网络共同体才能实现文化扶贫中行动者的利益聚合。文化扶贫政策网络共同体是指包含政策社群、专业网络和议题网络的联合体,建立文化扶贫政策网络共同体有利于实现行动者利益与资源共享、参与地位平等和行动者偏好均衡。

2.实现共同体内网络行动者身份回归。文化扶贫的政策网络中,政府并不是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唯一主体,文化扶贫政策实施所影响的对象,参与文化扶贫过程的社会团体、企业、公民以及新闻媒体等同样是重要的网络主体,他们共同承担着分配文化扶贫资源、提升扶贫效果的责任。文化扶贫政策网络中这些参与主体被称为“行动者”,这不仅是名称的转变,更深层次的转变在于行动者在文化扶贫政策网络中主体身份的回归,与多中心治理理论相比,政策网络理论更强调政府在政策网络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完善文化扶贫政策网络关键在于有效整合政府与其他行动者的利益,使行动者能回归应有的角色定位。在理想的文化扶贫政策网络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不再是文化扶贫政策网络的“主导者”,而是文化扶贫政策网络的“启动者”。

(二)加强网络行动者之间的网络互动

文化扶贫政策网络运行中,为达成共同目标,网络行动者应该实现信息共享,充分进行交流互动。目前辽宁省文化扶贫过程网络行动者的参与和互动十分有限,缺乏有效的技术平台是重要的原因。文化扶贫各个相关主体间必须建立交流平台,强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政府应发挥启动者作用,开启交流平台,提供交流场所与相关服务,促进交流顺利进行。

在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微博问政、微博参政的趋势明显,通过搭建多元网络技术平台,能够促进目标群体在文化扶贫政策制定环节中的参与,真正实现文化扶贫工作全过程的参与。要实现政策制定过程网络行动者的充分参与,实现政策社群与议题网络的充分互动,必须搭建多元网络技术平台。目前辽宁省的辽宁扶贫网已经建立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并不断完善统计监测报表系统,逐步实现扶贫开发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使得辽宁省扶贫开发工作走向规范化。今后可以在已有的辽宁扶贫网站基础上,开发公众参与文化扶贫的专门平台,增加文化扶贫专栏。开通文化扶贫信息反馈的官方博客,利用公众熟悉的微博、博客等网络技术平台,使网络行动者多渠道参与文化扶贫,政策议程制定后,方案规划步骤中,让目标群体参与有限方案的搜集,通过建立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广泛征询解决政策问题的方案,或直接召开座谈会进行建议征集,不仅征求专家学者的建议,而且将政策目标群体作为政策直接影响的标的团体,可以针对政策议题提出初步建议,并有权对备选政策方案做出预先评价。

(三)优化文化扶贫政策网络结构

建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弹性化网络结构。首先,提高网络行动者的自主性,特别是政策社群外行动者的自主性。强化网络共同体的功能,是提高行动者自主性的有效途径。网络共同体是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网络结构的体现,成员间存在沟通、信任和信息共享等关系,通过平等参与和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同时,要提高以新闻媒体为代表的议题网络的自主性,改变以往自主性偏低的现状,使政策社群外的网络行动者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平等参与文化扶贫议题讨论。其次,强化网络行动者的整合性。由于不同参与者利益诉求和偏好的差异,现有政策网络行动者难以实现高度一致和协调。因此,强化网络行动者整合性,必须均衡各行动者的利益诉求,加强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使行动者充分交流,增强理解与互动,提高行动者意见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二)完善文化扶贫政策评估环节

1.加强对文化扶贫政策评估环节的重视。加强对文化扶贫政策评估环节的重视,提高文化扶贫政策评估的有效性是完善文化扶贫政策动态运行网络的关键。文化扶贫政策运行网络中,无论对政策社群还是议题网络,文化扶贫政策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政策社群通过政策评估为政策反馈和追踪决策提供依据;通过政策评估发现既定政策存在的谬误,并以此寻求提高公共政策质量的途径;通过政策评估向社会成员证明自己的政策效果和能力,并以此作为继续寻获公众支持的基础。议题网络通过文化扶贫政策评估确定政府在文化扶贫领域进行价值分配的公正程度;试图通过政策评估证明既定文化扶贫政策的错误,进而要求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

加强对文化扶贫政策评估环节的重视,要求从政策制定环节就开始重视政策评估,对政策方案进行科学的预评估,为政策评估环节奠定基础;要求有确定的评估主体,从评估形式到评估内容以及评估程序都要有严格的制度化规定;要求对政策文化扶贫政策评估过程实施有效监督,避免政策评估简单化和形式化。

2.实现从内部评估到外部评估再到异体评估的转变。我国文化扶贫政策运行网络评估环节缺乏有效性,其重要原因在于没有确立正确的评估主体。多数评估是政府主导的内部评估。内部评估固有的评估内向性特点,直接导致政策评估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力量,使文化扶贫政策评估流于形式。

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意识提高和公民社会的发展,政策评估主体多元化、加强政策评估的公众参与、适当引入第三方等成为完善政策评估的必然要求,这些途径能够弥补政府内部主导的内向性评估产生的缺陷。多元主体参与的外部评估强调了政策评估的外部主导,即文化扶贫政策评估由政策社群之外的行动者发起、组织和实施,并有权通过一定方式公布评估结果。显然,外部评估能够对文化扶贫政策的有效执行起到有效监督和激励的作用。但是外部评估中的“外部”是一个集合概念,由于外部评估之中还存在若干个体元素,多元且复杂,而且外部评估的多元评估主体格局中,缺乏明确的核心,某种程度上默认了政策社群在多元评估主体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异体评估成为一种全新的选择。“异体”的概念是相对于“同体”而言,政策社群内对自身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的评估,可称之为同体评估[6]。异体评估是指由政策社群之外主体对政策执行进行的评估,文化扶贫政策网络中的“异体”具体是指生产者网络、专业网络和议题网络。异体评估强调的是整体力量的扭转,强调评估主体必须是政策社群外的某个异体,由该异体主导评估活动的全过程。

3.确立生产者网络为异体评估的核心。异体评估需要准确选择核心异体,即异体评估的核心主体。这正是异体评估与外部评估相比的优越所在。外部评估力求打破政府单一内部评估的模式,在政策评估中引入多个评估主体。但由于政策评估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复杂活动,必须有一个核心主体来主导政策评估全过程,缺少核心主体的多元主体评估格局难以形成有效合力,最终会导致评估的失败。

文化扶贫政策网络中,政策社群之外的“异体”主要包括以专家学者为核心的专业网络,以企业和社会组织为核心的生产者网络以及以普通民众和大众传媒为核心的议题网络。

贫困地区的广大居民是文化扶贫政策的目标群体。由于目标群体是公共政策作用和影响的直接对象,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态度与反映直接影响政策的效果。目标群体对文化扶贫政策的反馈更能准确的评价政策执行情况。文化扶贫政策评估还涉及到公众与媒体的参与,但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尚未成熟,使得公众作为异体评估核心缺少了现实条件。新闻媒体的活动具有分散性特点决定了媒体作为核心主体的评估难以保证政策评估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基于政策评估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有效性考虑,选择企业或社会组织作为文化扶贫政策异体评估的核心。

4.确保评估结果在政策运行中的有效运用。文化扶贫政策评估结论不能束之高阁,科学的政策评估是为了准确评价文化扶贫政策的执行情况,真实反映存在问题,评估结论要为文化扶贫政策的反馈及追踪决策奠定基础。文化扶贫政策终结、调整完善和政策发展都需要依赖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文化扶贫政策网络运行链条上是关键结点。生产者网络主导下的文化扶贫政策异体评估,评估结果需要反馈给文化扶贫政策社群、生产者网络、专业网络和议题网络,实现文化扶贫政策评估环节的行动者充分参与和互动,以便为政策追踪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及时客观的公布文化扶贫政策评估结果,确保政策结果在政策运行中的有效应用,使政策评估环节在文化扶贫政策生命周期中发挥关键作用,使文化扶贫政策链条完整、连续的运行。

参考文献:

[1]杨亚静.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扶贫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5):8-9.

[2]Tanja anizing Babylon on the different conception of policy networks,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8:255-257.

[3]石凯,胡伟.政策网络理论:政策过程的新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6,(3):55-56.

[4]周光辉.当代中国决策体制的形成与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2011,(3):102,103-109,113.

社工行政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政治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信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33-0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加快,政治文化逐步渗透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各个方面,对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目的,坚定政治信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政治文化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了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政治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主流政治文化与多种政治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影响、消弭、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承载着政治文化传播的功能政治教育面临的社会坏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更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形势,面临着整合多种政治文化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探索当今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影响,了解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政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认识政治文化,就要从“政治”含义入手。在中国古代,关于“政治”,《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民生”,但更多情况下“政”与“治”是分开使用的,并且各自有不同的含义。“政”一般表示为一个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一种政治的工具手段,如“法令”,还有就是表示朝廷中君主和大臣们的等等。而“治”则表示为一种稳定的、安定的社会状态,同时有管理和教化的含义,如“治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翻译英文polities时,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之词,则用“政治”对译,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1]。关于政治的内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政治理解也不一样。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就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2]。

政治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政治文化来促使形成全社会认同的共同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体系。“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3]。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4]。政治文化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的认识,政治文化要在满足社会成员政治需求的条件下,根据时代、实践发展的具体情况,将统治阶级的思想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共同政治观念。因此,政治文化也是需要构建的,特别是统治集团极力宣扬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价值。

政治文化需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将政治文化的内容内化到社会成员的心里,成为社会成员自觉的政治行为、生活行为,成为社会成员坚持的政治信仰,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传播政治文化的作用不可替代,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政治属性、追求共同的价值目的,也有很多共同的教育传播方式。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着许多政治文化的元素。思想政治首要的任务就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坚定的政治信仰,在我国现阶段就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政治文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从政治文化的视域来看,随着社会多样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总会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来促进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认同过程。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从文化高度抢占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是决定意识形态领域胜败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选择从文化的高度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政治文化因素传播到社会中去。思想政治教育总会通过文化的形式将符合社会主流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文化内化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去,这对在人们心中形成自觉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观点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行为,并在这种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影响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受教育者得到的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6]。因而,当今政治文化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经过一个接受的过程,融入到人们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去的,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使社会朝着党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三、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政治文化的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使公民具备正确的政治观念、思想观念,坚定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形成良好的政治心态,不断提高政治修养和政治素质。“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其有很多的相同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7]。

(二)政治文化理论基础、基本内容、传播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

“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下,通过政治社会化,也就是人们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俗等社会心理及行为习惯来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政治态度、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这种政治文化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的积淀下来的,是比较稳定的一种政治价值观念”[8]。中国传统文化以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为物质基础,其核心是儒家文化,更注重德教。“为政以德”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后来将“德”上升为政治统治的方法、实施手段,实行仁政,通过道德教化和道德楷模,影响人,影响社会风气,维持社会秩序,实现天下太平。然而这种道德教化,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这一“德教”来更好地引导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形成高尚的道德,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使人们重视道德,重视精神文明,重视传统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型政治文化,是现今多种政治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政治文化的主体、核心、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者中国的前进方向,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理论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不仅是政治文化的直接理论基础,也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政治文化的直接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型政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党的十明确提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文化的思想来源,是我们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内容和重要保证。

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政治文化产生和传播的理论基础。

列宁在《怎么办》中提出,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所以“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必须坚持从经济斗争范围之外,给工人群众灌输政治意识,从工人同厂主斗争范围之外,给工人群众灌输阶级意识,使本阶级成员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地为实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而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的追求的价值目标。而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肩负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任务,将“社会主义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贯穿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过程中,这就使政治文化必然会选择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将政治文化的内容传播到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去。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

政治文化具有指导和规范政治行为的功能。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政治生活的精神指导,他对人们的政治行为,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理论知识为内容,通过灌输的方法,传授给人民群众,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意识、政治素质,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对人民群众的政治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这一指导和规范政治行为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

政治文化具有政治稳定功能。政治稳定是一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前提和基础,而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社会的精神指导,起着稳定政治社会的功能,“先进的政治文化是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的心理纽带”。政治的发展需要构建先进的政治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政治文化为其提供先进的理论。政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关性,是由它们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基本要素的同一性特征所决定的。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我国当今的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吸取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精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具有有科学和民主精神好开放包容的特点,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今天,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政治文化,正是有着这样深厚基础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转型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第二,政治文化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理念作为战略目标,这样有助于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抵御各种不良文化,不良思想的影响,引领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

(一)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先进的政治文化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有助于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实现。

(二)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先进的政治文化引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政治文化,最根本的就是围绕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旗帜鲜明地强调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须接受政治文化的引领。

(三)有利于建设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加强自身修养,时时刻刻用先进的政治文化武装自己,加强自身政治文化理论水平,从而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先进性。

总之,站在新世纪的前沿,我们更应该用先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惠岩.政治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张耀灿,邓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6〕刘恩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7〕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

社工行政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长效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突出的优势。200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明确提出了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以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的要求。在新形势下,研究如何适应国内外形势和时代环境的变化,结合社会需要和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的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结合浙江师范大学近年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就如何更好地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不足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体制,主要是靠学校的团学组织进行组织安排。但是,由于团学组织各种事务繁忙、工作头绪多,只能抓重点,而顾不到面,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等,往往造成校级和院级实践队的社会实践有声有色,而分散的学生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流于形式。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则是纳入学校正常教学计划的实践课程,“所谓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是指学校正式设立的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经验为组织形式的一种课程形态。”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具有普遍性、广泛性的特点。因而,没有一个科学合理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体系,就不可能有效地组织开展这项工作。从浙江师范大学近些年来的实践看,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顺利开展,必须从三方面建立健全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

首先,成立学校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体制,是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条件。为了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顺利开展,必须成立以校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由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社科部和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指导委员会,并建立办公室,一般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由它具体负责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组织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制定、修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工作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制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年度参考选题;审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项目(课题);组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总结评比活动等。

其次,建立学院(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指导小组。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在各个学院(系)建立了由各学院学工办主任、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的学院(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各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规程;确定学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年度工作计划和内容;组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辅导工作;组建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队;审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项目(课题);审定学生社会实践成绩与学分等。

再次,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联系学院制度。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过程中,应将学校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解到各个学院(系),组成由各个学院团总支、学工办主要负责人、辅导员和联系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小组,并建立协调活动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职责是参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规章制度的制定;负责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辅导、讲解、咨询工作;指导、帮助学生确定实践计划和内容、制订调查方案、调查问卷等;带队指导或巡查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整理材料、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根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评价标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作出评价,并确认成绩与学分;深入社会生活,掌握第一手材料等。

二、建立和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度化机制

实践表明,建立和完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工作制度化、常规化机制,是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一环。我们必须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以建立和完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工作机制。

一是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完全纳入学校常规教学计划。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纳入学校常教学计划,规定相应学分和课时,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重要举措。自2000年起,浙江师范大学就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纳入学校常教学计划,规定2个学分和不少于2周的社会实践时间。在2005年后,我们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一门必修课程单列,纳入学校教学总体规划和课程管理系统,与其他实践类课程一视同仁,从而保证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

二是制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大纲。为了保证社会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按照必修课的要求制定学分课时、教学大纲、实施办法等具体的管理制度,编制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目标、步骤、要求、方式方法、考核指标等各项教学环节,并要求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组织实践教学,进行成绩考核,并对社会实践的时间都作出了适当安排,以确保每年学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过程,既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与高校大学生一般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区别,有要注意两者的联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与学校常规开展的学生社会实践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公益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勤工俭学、校园文化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寓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于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公益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等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使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多样化。为此,应结合所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针对社会热点、疑点和难点和大学生的关注点,确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参考选题,安排调整确定相关社会实践内容,编制相应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指导书,选题内容应涵盖经济、政治、文化、法律、思想、道德、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各个领域。在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和方案时,我们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自主性与指导性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需要鼓励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实践的具体内容,开展相应的研究与调查;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在吸收以往好的社会实践方式方法的基础上,确立价值大、有创意的社会实践内容与方法,申报社会实践项目。

四是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工作规程。规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工作规程,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很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成效,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乏一个严格规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工作规程。因此,在组织和开展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过程中,必须将工作规程细化,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和安排,以便分步实施,有序展开。我们学校的做法是,首先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制度,对每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从运作过程上做出统一安排;其次,制定每年度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方案,规定提出本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主题及参考选题,供广大学生参选;再次,建立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项目管理制度,即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要求指导思想、主题和要求,组建相关实践队,并申报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项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进行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包括选题、组队、申报、核准、实施、总结评价等阶段,社会实践项目实施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过程;第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机制,由学校团委、学工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的主要领导和专家、指导老师组成,不仅注重对社会实践结果的总结评估,也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过程的监督、检查和评估;第五,建立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日志,规定学生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每天开展的情况详细记载本人和团队主要活动内容、体会,并将它作为认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学分和成绩的重要依据,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质量。

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实施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为了能确保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顺利开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第一,规范考核激励机制。严格考核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保证。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依据学生围绕在社会实践的表现和所撰写的调查报告(论文)的质量进行,应严格按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绩评定指标体系,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德的实况。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障,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实践队、指导教师和学生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第二,优化师资队伍。高水平和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教师队伍,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实效性的关键。除了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外,还应充分调动校内各种资源,将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和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管理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整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队伍中来,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增强指导力量。

第三,确保经费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的落实,是保障实践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学校应专门下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制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规范经费管理和使用。如浙江师范大学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中,就拨出了生(指当年招收的新生)均100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经费,其中60元划拨给学院,由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指导小组管理使用,其余部分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管理使用,实行专款专用。

第四,加强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建设,是社会实践规范化的前提,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是使活动得以长期开展的基本条件。学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如浙江师范大学早在2001年就出台了《浙江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使用办法》,并先后与浙江奉化滕头村、兰溪诸葛八卦村、永康科技五金城、永康刘英烈士陵园、东阳横店影视城、义乌小商品城、温州正泰集团、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纪念观等20多个地方签定基地建设协议书,建立了学校层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此外,各学院也都相继在各地签约建立一批院级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从而为广大学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平台。

总之,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才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良性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

社工行政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 要】新形势下,大学生理论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定的价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引领作用,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

产生于20世纪末,研究和实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主要方向的学习研究会,在各高校的党委、团委的支持和指导之下,其发展速度、受关注的程度、影响的广度超越了其他学生社团,越来越成为当今教育界和新闻媒介关注的热点。红色理论社团不同于一般的学生社团,作为一种课堂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形式,它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与主流思想观念保持高度一致,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的先进性,理论社团的成员都是优秀的学生干部和先进青年学生,他们是积极学习、宣传、研究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示范群体,已经成为高校青年理论学习和思想引领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中,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有着其特定的价值。本文结合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红色协会”(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通过理论社团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进与创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等成功案例,对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建设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理论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定价值

(一)大学生理论社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理论毕竟是理论,还需要客观实践的有力说明和积极支持,才更具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方面面,通过正确的引导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和实现全面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理论社团为载体,一方面在立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重大节日、社会热点,以爱国主义、感受改革开放成就等为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进行研究性学习和了解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融入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使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透视角度、不同的思想观念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交融。学生在参与理论社团丰富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将思想观念、理论知识内化,从而达到提高道德素养、理论水平和综合科学文化素质的良好效果。

(二)大学生理论社团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力、以教室为主阵地、以讨论播放影视资料片等单一的方式进行,是一种防御式、单向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而大学生理论社团具有群体凝聚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开展校内校外各种形式的提高自身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参观考察百色革命老区等红色资源、利用柳州市文化名城和工业城市等丰富的博物馆、国有企业等教学资源开展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理论学习提供了一个更直观的阵地,丰富了理论学习的形式,提高了理论学习的效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达到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大学生理论社团引领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大学生理论社团能够很好地把课堂和课外联系起来,更由于社团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思考和活动紧密结合,因而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顺畅地内化于学生心中。大学生理论社团集聚了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够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大学生理论社团通过丰富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成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课堂和舞台,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广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四)大学生理论社团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当代大学生面对新的社会趋势和竞争要求,积极寻求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途径。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如果单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的。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利用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大量的、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活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力地化解了冲突,保证学校的和谐稳定,促进了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大学生理论社团开展的各种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感受时代的变化,从而使大学生理论社团成为学校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而真实的窗口,使学校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调整工作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大学生理论社团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理论社团作为群众性组织在学校中的大量出现,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大学生理论社团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新阵地,可以通过利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去占领这块阵地,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提高广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

二、大学生理论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引领作用

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需要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体现,在班级概念日趋弱化、学生流动性日趋增强的情况下,以社团为单位的学生集体组织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大学生理论社团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理论社团精彩纷呈的活动给校园文化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对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生理论社团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功能。高校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而理论社团的各项活动集中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向作用,有利于保证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大学生理论社团在长期活动中所形成和创造的价值观、社团形象、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方面的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使校园文化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富有时代特征,更加健康地发展。

(二)大学生理论社团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在学校内,校园文化只有经过传播,才能影响和感染更多学校成员,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大学生理论社团则能够有力地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如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各种以节假日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社社会实践活动,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和党校学习、学术报告会,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无不是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这一系列活动都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传播。同时,大学生理论社团活动的一项重要形式就是社会实践,如暑期社会调研和红色之旅调研考察活动,它极大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向学校以外的社会传播、渗透与融合。一方面,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将各种校园文化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并将学校的精神风貌、校园风尚展示于社会;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又将社会文化传入大学校园,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校园文化,进而达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融合的目的。

三、大学生理论社团活动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内容繁杂,主要包括基层组织的建设、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和培训工作。学生党建教育工作则包含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发展对象的培养教育、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以及正式党员的继续教育培训等。其中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任务。各项教育工作中都需要贯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育、入党动机的教育、党的知识的教育、党员意识的教育、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更加明显,而大量学生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又有些学生入党的思想动机不纯,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使学生党建教育工作更显重要,也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开展党建教育工作。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大学生理论社团开展的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在内容上有一致的地方。二者都是在高校党委、团委的领导下学习、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教育、凝聚、鼓舞、引领”,都涉及学生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者都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这种内容上的相通性特征,也就使二者工作之间的互通有无成为可能,也要求彼此之间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对方工作提供促进作用。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的大学生理论社团为促进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可能,提供了更有效的党建工作培养途径。

大学生理论社团的自我建设与发展,不仅关系到高校社团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园文化的营造、学生党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新形势下,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发展还要通过不断的探讨、交流与沟通互助,探寻到一条更加适合其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凸现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丽红,于淑华等.高校理论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用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