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知识监管论文范文

知识监管论文范文

知识监管论文

知识监管论文范文第1篇

如果你是一位监理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总监理工程师,抑或是项目监理部一名普通的监理工程师,你是否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曾经遇到的一份非常有价值的报告或资料.在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新员工加入组织.常因不能充分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而很难入手在项目运行中,员工需要向具有专长的专家咨询时,却发现没有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这些问题其实都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是企业在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和创新的管理过程,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企业员工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等手段便捷地获取、共享和重复使用企业的显性、隐性知识.最终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监理企业的知识是指从建设领域信息和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过滤、提炼及加工而得到的有用资料,一是显性知识,是指监理企业以管理制度汇编,台账.技术标准.项目档案等形式记载于文件、电脑等媒体中的知识.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二是隐性知识主要是指监理企业员工专业技能、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创造性知识.是从长期的实践和观察中、从经验教训中积累得到的它只存在员工的大脑中不能直接输入到记载媒体中,属于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内涵:其对象是组织及个人的知识,其工具是信息技术,其目标是利用获取的知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本质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本,并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其职能是知识发现、知识传播、知识运用。

2知识管理的理论模型

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在知识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学术界极具影响力的知识转化SECI模型.系统阐述了知识转化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nralization)、整合化(Combination)和内在化(Intenralization)等四个螺旋式的转换过程。这是目前知识管理研究比较权威的模型。SECI模型的实施步骤包括:获取知识整理知识、审核知识、知识、利用知识、更新知识、淘汰过时知识。基于以上的SECI模型.监理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可划分为以下模块。

2.1清点和编目

知识库中存储的是企业显性知识的载体——文档。因此考虑知识的分类时,实质是对知识载体的分类。知识清点和编目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咨询专家.公司文档归纳总结等方式进行。

2.2知识的采集

知识的采集可以是显形知识的直接输入.也可以是隐形知识的转换。在系统中我们将知识的采集和项目管理充分结合起来,从项目管理的日常流程中直接提取知识,进而沉淀为企业知识库的一部分。

2.3知识的利用

与其他资产不同,知识不具独占性.知识同货币一样只有流动起来.才会不断丰富.才能使企业的知识增值。知识利用的方式有查询,邮件,推荐.网络刊物等形式。知识的搜索可采用全文检索的方式。将常用的知识作为索引保存起来,从而可以实现快速的全文检索。

2.4知识的创新

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保持持久的领先。员工论坛,内部黄页,企业群提供了一个让所有员工共同交流的网络空间。员工通过沟通,交流,辩论获得了从一般书本中得不到的知识。另外可提供在线音频视频培训.对培训结果进行反馈,从员工中得到创新的知识。

2.5知识的保护

一个企业的知识库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对于知识要在充分共享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知识库的保护。通过权限验证的方式,分不同级别,不同的用户得到不同数量的知识。甚至可以对客户.竞争对手也提供分部门知识但是如果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知识.就需要通过购买等方式来实现,当然核心的知识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要严格限制其流转。

3建立知识管理系统

构建监理企业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解决项目地域分散的问题.使项目部之间以及项目部与公司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更便捷可以在系统中建立相应的考评体系.考评员工对企业所做的贡献,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进而完善激励机制:还可以通过网络培训的方式,由员工自行选择培训的时间和内容,逐步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从而更好地实施建设监理企业的知识管理。本文在参考SECI螺旋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建设监理咨询企业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当前企业信息平台开发的技术,提出适合监理企业现阶段需求的知识管理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此框架基于intemet/intranet,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无论员工在什么位置.使用何种上网终端.均可快速访问企业的知识资源并可相互交流。

3.1文档管理

这里的文档管理是对规范化的文本文件和用文字表述的经验知识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企业显性知识的管理。它包括:程序性知识、科研性知识、监理项目知识、项目管理知识、法律规范性知识和行业技术动态等模块。同时还可以通过对隐性知识的载体——工程项目案例的管理,来部分实现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3.2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是辅助员工进行快捷、准确知识定位的工具。快速搜索。对知识时所带的附件进行标题正文、附件进行全文搜索,可以搜索附件名称和附件内容.支持常见的office文档pdf等图文处理文档格并实现附件的html格式快照.打开快照可以预览附件的内容.可以大大提高搜索效率和搜索范围。(2)精确搜索。通过建立文档的摘要和索引信息,可以实现对早期纸质文档的搜索,同时根据索引信息搜索者还可以便捷地搜索到与此文档某个主题相近的文档。系统将按文件匹配程度向用户提供搜索结果.从而提高搜索大量知识库使用效率。

3.3信息交流

知识只有通过交流和共享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用,对于员工头脑中高度个性化的隐性知识尤为如此。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使隐性知识在企业中广泛传播,并不断完善优化,经过沉淀,最终转化为企业的显性知识。(1)信息。可以使员工以最快捷的方式了解企业的重要信息和最新信息,如会议通知,近期重大事项安排等。(2)知识论坛。信息交流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论坛功能.其拥有的电子社区、讨论群组、家园广播等功能可以在那些寻找知识和拥有知识或能够访问相应知识的人之间建立联系,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在BBS上贴一个有谁知道的帖子,知道的人在回复时就完成了知识传递的任务。(3)网上调查。网上调查是企业与员工进行信息交互的重要方式,是企业及各个职能部门以便捷的方式了解员工对某个事件或某项提议的态度和意愿征求员工的反馈意见.为企业决策和判断提供理论依据。(4)知识问答。知识库中不可能存储全部所需知识.当用户遇到知识库中找不到的知识时,可通过积分悬赏问答的方式发起提问。在所有回复的答案中选择最佳答案.选择完成后可将该问答转化为知识纳入知识库,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挖掘。

3.4专家地图

对于一些隐性知识.有时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有效的方法是找到掌握这类知识的个人,进行直接交流这就将直接检索知识的问题转化为寻找掌握相应知识的个人的问题。通过对企业员工的专业背景、工程经历、专长等的确定.建立企业的专家数据库,使企业知识和个人相对应,方便员工按图索骥,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3.5培训考试

培训是企业传播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组织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员工的个人知识。通过把过去培训的视频录像和PPT上传.开展网上教育培训。这样既可以提高企业知识的共享率,减少重复性工作,又能节省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网上培训包括培训计划、培训课程在线考试等功能模块.员工可以参照培训计划,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进行网上培训,并在培训之后通过在线测试模块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3.6移动客户端

目前,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知识管理也不例外。更加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监理工作的特殊性,一线监理人员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工地,并无充裕的时间坐在电脑前访问PC版的知识管理系统,所以很有必要同步开发基于知识管理系统的移动客户端。本移动客户端基于HTML5CSS3和Ja~caScript等技术的HybridApp混合模式开发,具有开发速度快和运行速度快的特点,是目前流行的移动客户端开发技术。通过手机客户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浏览、信息、信息回复、收发站内信等基本的社区操作,以及知识推送及社区互动。手机客户端功能亮点在于现场拍照上传以及语音发帖等个性化服务.可帮助现场员工针对现场工程疑难问题随时拍照上传,通过语音发帖.寻求公司技术专家的解答.该功能有利于员工方便快速地获取现场监理所需知识。在流量上移动客户端是绝对的精简,对于图片进行压缩传输,方便用户在信号不好和节省流量的情况下使用。知识管理系统的移动客户端版本能够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访问企业知识资源抢占用户的碎片时间;用户在现场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能够通过移动客户端快速找到相关解决方案;同时也能增强用户的黏性.提高用户参与的积极性逐步培养用户协作和知识分享的理念。

4结语

知识监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化监理知识结构

信息工程监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一种约束机制。它采用“五控两管一协调”的控制模式,对业主、承建单位的项目行为实施监督,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是通过公司内雇员、部门、可能的跨国公司合作、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传递、整合、有效利用本单位的知识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最优技术方案、控制施工质量,共享和创造知识价值。

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组织内各种各类知识进行评估,挖掘、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通过评估,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整合或再造业务流程,是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Michael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的变革,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持续改善。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信息(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利用,只有与知识管理结合,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始终,它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知识获取、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ResourceIntegrating,IRI)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ResourcePlanning,IRP),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定义信息资源系统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储存、处理的资源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DataElements)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ClassifyingandCoding)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User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Database)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Logical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BaseTable),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三)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四)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信息资源规划的关键。不仅仅信息整合,也包括各类显性、隐性知识的整合。如何在整合各类知识资源中创新,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在资源规划中,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前期的知识挖掘、分类、整合;也要考虑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源的收集、分类、整合,如何有序传递、有效利用;

还应考虑后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将要形成的分散的、孤立的、相互关联的各类资源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可能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使内容和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消灭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或“信息烟囱”,获得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使信息技术的投资获得增量,将潜在价值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工程监理

在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信息工程监理的控制目标。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鲍姆(A.V.Fergenbau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学科。其深刻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如何在信息化建设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保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信息化建设监理机制是保障信息系统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控、二管、一协调”及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控制是监理的核心,也是在监理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在ISO9000族标准中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管理应向知识管理延伸和发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建立质量控制的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始终,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通过知识管理,帮助企业从已存在的信息中挖掘、分析、整合有用的知识,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提升质量管理的质量。信息化的特征是技术和服务,在知识管理中实现创新是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

(二)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的内涵

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融合个人知识(经验、专业、技术等)积累和企业知识(记录、文档、文化等)积累,使质量管理不仅仅停留在文档化、参数化、流程化、制度化的作业中,而具有质的提高,促进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的相互转化。

在监理过程中,促成业主与承建方、业主与监理方、业主与业主、承建方与监理方之间的知识转移。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技术、知识、经验等准备,监理的介入可以帮助业主与承建方沟通,了解承建方的技术路线、设计思想、公司实力、技术服务和支持等;帮助业主与已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交流,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规避风险;提供对承建方的评价、解决方案的评价、项目实施方法的评价、项目阶段和完成的评价以及技术服务和支持的评价等;提供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管理等相应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多样性、多方位、多层次的知识转移。

信息工程监理在信息化工程中,通过实施零缺陷、戴明环、6σ等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高对质量、质量管理的认识,形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作业流程,保证信息工程的质量。实现信息和知识资产的积累和保存,促进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达成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

四、信息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一)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

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由5部分构成:⑴监理目标是信息系统工程总体目标和任务,包括五个阶段,即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验收测试和运行维护;⑵监理范围,即监理职能×监理内容;⑶监理实施;⑷监理支撑;⑸系统评测。

(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由5个维度的知识空间组成:

1.监理范围。这个知识维度是由监理职能和监理内容构成的一个矩阵。监理范围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的核心,其它知识元素都是以监理范围为中心,辐射信息系统工程整个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包含7项职能:决策与领导、规划与设计、组织与人事、协调与沟通、控制与监督、投资、评测与创新。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知识产权控制、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

2.监理目标。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总体架构中监理目标是对应的。这个知识维度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1)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因项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协助用户在目标选择、制定中,考虑系统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业务流程重组或再造等。监理的目标就是支持和保证这个总目标成功实现。

(2)信息系统工程的任务。信息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测试验收、运行维护等。监理的目标就是保证工程项目各个阶段任务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投资目标、安全目标、知识产权目标的顺利实现。

3.监理实施。在这个知识维度中,根据工程的特点、用户的需求、进度的安排、资金运用及相关条件等,并参照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划分监理实施各阶段。监理的实施一般分为4个阶段:前期准备、监理规划、过程控制、监理结束。但监理实施的阶段划分并不一定与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有对应关系。

4.系统评测。这个知识维度强调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价、风险评估、安全评测等。评测是在监理范围的知识维度内调控。

5.监理方法论。在监理范围内,根据项目特点,为实现监理目标采用的知识原理、方法、设施、工具、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集合,是实施监理的依据和手段。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一般是按照各个维度的知识展开,但5个维度的知识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由此构成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空间。

信息工程监理,是我国独特的项目管理约束机制。实施知识化监理,是项目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监理单位应注重信息化过程中,在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化规划中展现的知识特点、知识结构和知识转移等,注重企业内部外部的知识积累和共享,用知识指导监理。实现监理过程的知识管理,极大提高信息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郎庆斌等.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M].人民出版社,2005.7.

知识监管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公路工程的质量监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监理工程人员的专业素质非常关键。本文从培养监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的角度,探讨了知识管理的理论在监理行业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其工程监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系统需要注意的问题,对监理的知识管理与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议。

1引言

近几年来,国家对公路建设投资的增多,公路建设速度的加快,公路工程的质监理工作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质量监理在保证优良工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搞好监理工作,强化质量管理,监理人员的素质是关键。

1.1工程监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在公路工程监理过程中,除了要求监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严格按照监理工程规范的要求实施监理外,监理人员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建设实践经验。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是存在于各种书籍、文件、电脑等各种媒体的记载之中,如监理所需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性文件、设计规范、施工合同及监理合同、监理规范、施工与验收规范等。隐性知识,是存于人大脑中的经验、直觉,反映的是能力和素质,是从长期的工程监理实践和观察中逐渐得到的,它不能像显性知识那样直接输人到记载煤体中,属于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如监理工程师丰富的工程经验。这些知识,是蕴藏在各监理工程师中的经验、感觉、洞察力、诀窍、方法等,存放在他们的脑子里,如果这些人员离职或调动,就会造成知识的流失,而新的监理技术人员由于不具备这种知识,就会重新积累,不仅成本费非常高,而且降低监理企业的施工监控质量。

如果把这些团队、个人的经验进行挖掘、提炼,形成知识,通过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被组织共享,这样开展同类工作就不需要重新开始,新的监理人员也可以快速进入工作角色,从而就会提高监理企业的效率。从更高的层次来讲就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一词最早由彼得·德鲁克提出,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组织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培训,要求组织的领导者把集体知识的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组织的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提高项目的生产率。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组织信息加以文档化、分类、传递和再利用。公路工程监理项目的质量控制效率取决于如何把组织所创造的知识加以收集和综合,以供监理人员进行决策。当监理工程师发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资产,他们就可以根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和利用,从而显著地提高质控制效率。.知识管理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为监理企业构筑知识管理平台提供了可能。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将以知识的积累、共享、交流为手段,以提高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最终目标,监理企业的所有监理都将受益。

知识管理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

(1)知识管理应以人为本、面向应用。在知识管理的概念中,人(包括个人、部门和整个绒织)是知识活动的主体和中心,人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同时又是知识的利用者,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等只是辅助工具。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个人、部门和组织知识的进化和创新并力求产生新的价值,因此知识管理必须围绕人对知识的寻找、学习、共享、利用和创新来进行。

(2)知识管理是一种制度和方法。知识管理是用来辨别、管理和共享机构中所有信息资源的系统的方法,包括对机构内部的知识资源进行明晰化、系统化的管理,以及组织、传递、利用和开发这些知识的过程。这些信息资源包括数据库、文档、政策和业务流程,以及企业内部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

(3)知识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使用包含在文档、系统中或其他形式的信息,知识管理能够在个人和群组中进行协作,并在相互的交流中获得知识的进化与创造,然后开始新的一轮知识应用和创新过程。

(4)知识管理需要继承和集成其它信息系统。在知识管理实践中,一般需要一定的信息积累和管理基础,还需要较好的信息交流和流通渠道,这就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来建立相应系统,促进信息的收集和管理知识的共享和传递等.

(5)实施知识管理,需要把握积累、共享和交流三个原则。

1.3知识管理的实施

为了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监理企业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知识管理:

(1)转变“知识就是权力和价值的体现”观念,在监理企业内树立起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理念。

(2)建立基于工程项目的学习团队型组织结构,强调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尽量减少企业内部管理层次,以便使组织更适合员工的学习、·交流和知识共享,适合监理的团队工作。

(3)设立首席知识管理主管,统揽监理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其任务就是要管理知识的获取、创造和应用。

(4)实施基于inet nr eti/ ntrante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在这个网络化平台上,监理人员可以非常轻松、毫无障碍地进行知识的获取、交流,知识的自我评测,向企业提供有助于创新的各项建议、改革方案。

(5)建立适应知识管理的配套机制:①结合日常工作及业务流程来加强知识固化和共享机制。②知识培训机制与知识测评机制。③激励机制与企业文化机制。创造监理企业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让员工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真正主人,每个人在分享与创新知识上是完全平等的,让所有员工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自愿进行知识交流、共享、创新,以提高自身素质和企业整体素质。

知识监管论文范文第4篇

1.农机监理队伍面临的问题

1.1农机监理人员政治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农机监理人员缺乏大局意识,政治敏锐性不强,辨别是非能力差,精神状态不佳,工作热情不高。个别人一切向“钱”看,人生观偏位,价值观扭曲,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1.2文化理论素质较低

从目前农机监理队伍文化结构来看,存有高学历、低水平现象。部分农机监理人员的真正文化水平和理论修养与岗位需要不适应,还存在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且又缺乏知识更新,致使理论素质和农机监理业务知识水平都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1.3业务能力较差

一些人干本职工作却说外行话、办外行事,对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连一般的农机监理业务知识也不懂;有的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老思路、老方法、老手段,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2.加强农机监理队伍建设的举措

2.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农机监理人员的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工作是农机监理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是很难想象的。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新要求,广大农机监理人员都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打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农机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

2.2强化培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农机监理人员要具备广博的业务知识、一定的社会经验以及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农机监理人员抛弃过去陈旧的观念,加快知识更新,积极探索提高农机监理人员素质的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掌握农机安全监理、农机推广新技术现代化管理的新理论。坚持业务培训经常化,定期组织农机监理人员开展政策法规、政治理论、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教育,通过制定业务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拓宽业务培训渠道,并制定培训教育考试考核办法和激励制度;通过岗位培训、个人自学、在职轮训与换岗相结合,有计划地选送年轻、能力强的农机监理人员到高校进修学习,并实行末位淘汰制,对业务能力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监理人员进行待岗学习。还要发挥信息网络的技术优势,建立网上教育平台,学习农机安全监理知识、农机推广新技术、农机产品质量鉴定知识等相关业务知识。同时,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现代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加快业务知识更新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使我们的知识随时代要求而进步,使全体干部职工的思路与发展实际相符合,不断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

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农机监理人员要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树立服务农业,服务农户,服务机手的思想意识,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我们要适时调整农机监理工作的重点,把握自身管理的职责,转变观念,使农机监理工作实现由传统单一的行政管理型向现代化的综合服务型转轨。农机监理人员要把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机手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正确树立为发展农机事业、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的理念。农机监理部门及人员要彻底改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用手中的权力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执政为民”的宗旨具体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在各项工作上都要紧紧围绕人民生产生活问题来部署、来展开、来落实,做到倾听呼声,尊重民意,贴近民众,了解民生,帮助群众,纾解民困,为民谋利,带去实惠。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要积极帮助,不能推诿扯皮,影响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要提高监理手段,引进先进实用的农机安全检测设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用现代化的装备为机手提供服务,我们应严格按照农业部开展创建“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动的要求,将农机监理员多年来的“管理员”性质转变到“服务员”性质的职能上来。

2.4加强法律意识,树立农机监理执法良好形象

依法治机是农机监理人员的任务和职责,也是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一些农机监理人员仍然习惯用传统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来开展工作,没有将依法监管、严格监管和以人为本、优质服务有机结合起来,生硬监管、简单执法比较普遍。

监理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重要的行政执法,一切执法行为必须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符合规定的程序,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要做到执法主体规范,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农机监理执法形象。要彻底改变过去“重执法轻服务”的现象,首先要进一步扩大对社会各界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面,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增强农民机手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使机手能够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并接受农机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其次,每一名农机监理人员都必须十分珍惜党和国家赋予的执法权力,执法先学法,执法先懂法,执法先守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法育人,以法示人,以法警人,才能真正做到农机法规服务广大农民机手和农民群众。

总之,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事故、保障安全、促进发展”原则,围绕安全生产这个中心,把握重点,强化措施,创造性开展工作,加强农业机械源头管理,全面提高安全技术状态,着力推进创建“平安农机”工作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就一定能够开创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新局面,实现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李文通.农机管理的首要责任是安全生产[J].河北农机,2008(3):14.

[2]何必文.筑牢农机安全屏障消除农机事故隐患[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5(5):15-16.

知识监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整合

“工程监理实务”是高职高专类工程监理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工程监理实务”是培养工程监理专业学生具备工程监理实际工作能力的课程,一般由工程监理理论教学与工程监理实务实训两部分来完成,本文通过对“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的分析,旨在总结研究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13)对建设工程监理定义为:工程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根据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勘察设计文件及合同,在施工阶段对建设工程质量、造价、进度进行控制,对合同、信息进行管理,对工程建设相关方的关系进行协调,并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定职责的服务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国家推行建筑工程监理制度。我国自1988年开始试点建筑工程监理制,到1997年通过《建筑法》,从而使建筑监理制在我国全面推行。推行建筑监理制,是为了改变计划经济时旧的工程管理模式,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建设监理机构,监理协助建设单位做好项目管理,提高建设水平和投资效益。

高职高专类工程监理专业因此应运而生。由此可以看出“工程监理实务”课程对于工程监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研究“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提高工程监理专业学生工程监理实务的操作能力,对工程监理专业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监理实务”课程简要介绍

以我院“工程监理实务”课程为例,我院的“工程监理实务”课程分两部分:工程建设监理实务(理论部分)为30学时,工程监理实务实训(实操模拟部分)为52学时。这两部分中,理论部分是基础,实操模拟部分是核心。实操模拟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了工程建设监理基本知识后,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监理知识从事实际工程监理工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工程监理实务理论部分主要围绕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四控两管一协调”展开,通常的教学是从简要介绍工程监理在我国的推行历程开始,通过对工程监理基本概念、工程监理相关法律法规、工程监理组织、工程监理实施程序、主要工程监理文件、相关监理控制方法等的介绍,使学生初步掌握工程监理工作的基本知识,为今后从事工程监理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工程监理实务实操模拟部分,是工程监理实务课程的典型环节,进行实操模拟训练,通过对典型监理案例进行剖析,使学生熟悉工程监理工作的基本流程,达到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程监理工作的目的。

二、“工程监理实务”课程特点分析

建设工程监理的本质是“专业化的监督管理”,可见“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本质上是关于如何做好有关项目管理的课程。工程监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四控”(质量、进度、投资和安全),这些都是技术性管理工作。因此,“工程监理实务”课程可以概括为有关建设工程监理的技术管理工作。如此看来,“工程监理实务”课程就不仅仅是简单的一门课程,它是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有密切关系的一门课程。在课程安排上,以我院为例,我院工程监理专业是“2+1”教学模式,“工程监理实务”课程的理论和实操部分都是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也就是理论学习的最后阶段,主要就是考虑到“工程监理实务”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联度,如果没有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做基础,单单学习“工程监理实务”这一门课程,无论如何是学不好的。我院的工程监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制图与房屋构造、建筑CAD、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质量控制、建筑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建筑工程计价与投资控制、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控制、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等。以上每一门专业必修课都和“工程监理实务”这门课程有密切关系。我院的工程监理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有计算机软件应用(PKPM、天正)、混凝土框架结构构造与设计、钢结构、建设法规、建筑设备知识、建筑企业经济与管理、工程质量事故分析、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概论、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建筑节能技术等。这些专业选修课也都与“工程监理实务”这门课程有密切关系。学习“工程监理实务”这门课程,需要对上述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充分掌握,这样才能很好地学习好“工程监理实务”这门课程。

工程监理实务的理论教学部分是对建设工程监理基本知识的讲述,其特点可概括为文字多,图表少。教学过程中相对多的内容,是对相关工程监理具体内容的解释和分析。学生对此的反应往往是感觉到枯燥、乏味、呆板。有学生讲,这和上“法律法规”课差不多,似乎都是法条规定似的,觉得没意思。工程监理基本知识的每一部分内容,学生都能够看明白,就感觉到知识简单没难度,有没有教师讲解都无所谓。如果把相关知识点综合起来,学生又感觉到串联起来有困难,实操模拟需要解决问题时,又感觉到无从下手。

工程监理实务实操模拟部分,是使学生在运用监理理论知识解决某个实际监理问题时,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支撑。如钢筋混凝土绑扎浇注问题,就需要学生对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充分掌握,对钢筋混凝土的验收规范充分掌握,否则仅仅具有工程监理方面的知识也无法解决问题。同时,还需要学生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活学活用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工程监理实务实操模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操部分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由此看来,“工程监理实务”这门课程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看懂容易,学精不易。

三、“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方法优劣分析

“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这两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课堂内教学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理论讲授具有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单位时间内传授的知识量大,适合课堂授课。“工程监理实务”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通常都采用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这便于前后连贯,互相衔接。但这种方式常常会让学生感觉到厌烦,觉得平淡。工程监理理论部分类似法律法规一样,都是成形的具体规定要求,就是围绕以《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13)的规定为主,展开相应论述,内容相对平淡一些,而字面上又似乎很好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通常是上课的开始阶段或者是某一部分内容的开始阶段,他们感觉到有一点新鲜感时会集中注意力,然后慢慢地注意力就分散了。特别是在大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较多,个别学生会混水摸鱼地不听课,互相影响起来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又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如果教师过多关注每个学生的听课状况,就必然占用过多的时间,实际授课时间就相应地减少。

案例分析具有独特性、微观性、个体性和零散性,具有以点带面,以具体的案例反映较全面的系统理论知识的特点。工程监理实务实操模拟教学部分,通常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工程监理工作解决的是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具体施工问题,类似的实际状况在校内教学中几乎无法真实再现。案例分析教学能够把典型事例提炼成教学用案例,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体会真实场景。但案例分析教学占用的教学时间过多。对高职学生而言,案例分析的难度不能过高,难易度要适中,一个案例分析通常只能重点解决一两个关键知识点。案例分析考验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需要学生对工程监理基本知识全面掌握,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基本知识,又需要具有融会贯通的能力。通常完成一个案例分析,学生需要预先准备相应前置知识,然后才能够进行分析准备,最后完成案例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常需要对学生做许多方面的辅助辅导,完成一个案例需要很长时间,由于无法安排过多的教学时间,实际教学过程中,只能对重点的部分内容进行实务实操模拟。我院实操模拟安排了52学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感到教学时间不足,但也难以再增加教学时间了。

四、“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进

为了提高学生对“工程监理实务”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融合起来,取其优点,增强教学效果。工程监理实务的理论教学部分,理论讲授的过程中,插入经验分享、总结提炼或典故借鉴等其他方法,提高趣味性,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工程监理实务实操模拟教学部分,不要单单是案例分析,结合小组讨论、实战模拟或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几个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简单实例:

“四控两管一协调”是工程监理工作的内容。“四控”是质量、进度、投资和安全控制;“两管”是信息管理和合同管理;“一协调”则是监理工程师负责协调承包单位与建设单位的各种关系。这是工程监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深刻理解了“四控两管一协调”的实质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学好“工程监理实务”课程的关键。为了使学生对此知识点更好地理解认识,可以将“四控两管一协调”的内在关系用图形的方式(如图1)表达出来。图1是综合总结图,教学时采用PPT动画的模式,将图1进行分解演示,将“四控两管一协调”的内在关系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学生结合图1,再通过课堂详细讲解分析,就能更加有效地理解“四控两管一协调”的内在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监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检验,这样的总结提炼对“工程监理实务”课程的教学非常有效。

“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中,还可以引入典故借鉴的方法。在讲解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时,“魏文王问扁鹊”这个典故就非常合适。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通过这个典故,学生对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理解认识就能更加深一步了。

工程监理实务实操模拟教学中,不要仅仅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在进行工地例会模拟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战模拟。在给定建设项目实施过程条件的情况下(如果增加难度,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相关条件,教师对学生选择的条件进行把关筛选,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学生分别扮演监理单位的总监、总监代表、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建设单位方面的代表(可以是建设单位负责人,也可以是建设单位的现场代表等),承包商的项目经理、施工员等角色,如有必要还可以增加设计单位代表及政府主管部门代表等,模拟组织召开工地例会,解决出现的问题。模拟工地例会完成后,由学生评委即时进行点评,教师再进行讲评。通过如此的实战模拟,学生既提高了兴趣,又实际领略了类似真实的工地例会过程,对学生掌握知识有非常好的效果。这不但是实战模拟,也属于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

以上几个例子经过教学实践检验是非常有效的,都能够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也很欢迎。

“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这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经验分享、实战模拟、沙盘演练、媒体演示、角色扮演、总结提炼、典故借鉴等多种教学方法都应该能够运用到“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中来,这些方法不应单一使用,更应该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中,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现在的学生接受新鲜事物非常快,领悟力也非常强。比如:微电影传播非常快,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力,把课程中合适部分的内容拿出来,找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制作成小段的微电影。把他们中优秀的微电影挑选出来,放映给其他学生看,肯定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种做法值得一试。

“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中,如果将部分实操内容前置,植入相关理论部分,使理论与实操相融合,能达到互为支撑、互为补充、互为充实的目的。可以考虑通过微课件的形式来实现,把不同的内容做成一个个的微课件,每一个微课件将实操内容与相关理论完整地结合,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学习“工程监理实务”课程。对某些适合学生做的部分,还可以让学生来做。这种做法也值得一试。

BIM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建筑行业,它能够直观地反映施工不同阶段的各种工况,“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BIM把不同的施工工况展现给学生,根据不同的施工工况设置相应的实操模拟场景,提出相应的监理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实操模拟,这样进行教学,会更加直观清晰,有助于提高实操模拟的教学效果。

五、“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整合研究总结

知识监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自我监控;知识创新;双E创新;合作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2.1;G302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2-25

作者简介:张华(1981-),男,辽宁葫芦岛人,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网络、知识创新;曹瑄玮(1975-),男,太原人,西交利物浦大学管理系教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71102183,70902021;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BS205;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团队项目,项目编号:12SKGC-QT02。

一、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个体知识创新以其不可模仿性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如何促进个体知识创新,并识别出影响个体知识创新的主要因素就成为摆在企业与个人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以往研究表明,对个体知识创新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个体以及相关情景变量,尤其是个体所处的合作网络上面,对“你是谁”与“你认识谁”的关注构成了考察个体知识创新的主要思路。“你是谁”的研究主要集中探讨对富有创意的人的人格特征,试图发现具有较高的创造力的人的特殊心理特征[1-2]。而个体创新能力的发挥, 除了个人内在条件之外, 更与其所身处的情景因素有关。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根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3-4],因此对个体所嵌入的合作网络——“你认识谁”的关注逐渐兴起[5-8]。

合作网络是个体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和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依靠。尽管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对影响个体创新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的富有价值的研究,但是仍有很多没有解释的空白区域以及大量研究争论的存在。有学者认为应从个体属性入手,引入网络内容,摒弃结构的一维的解释[8];还有学者认为应该把创新分为各个不同的阶段,认为创新是一个从创意的产生到创新的选择、应用等一系列活动,应该针对创新的不同阶段,来考察社会网络所起到的作用[8-9]。本文认为,当前的研究一方面缺乏对创新的深入思考,没有考虑到个体知识创新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类型;再者,当今理论研究较少关注将合作网络的前因变量引入到个体知识创新的考察:作为具有持续稳定特点的人格特征无论对合作网络的构建还是合作网络的利用都影响很大。近年来,权变视角下的社会网络研究逐步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主题之一,很多学者倡导应该考虑在社会网络研究中把网络结构与形成这样结构的个体属性特征结合起来[10-12]。本文秉承了这样的研究思路,认为稳定的人格特质将导致个体网络构建与机会利用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在:第一,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由于交往能力的差异将发展出不同的合作网络类型;第二,人格特质的差异也将体现在个体在信息筛选能力和主观意愿上的差别,也即造成了对所处合作网络提供的潜在机会、潜在资源的把握和利用上的差别。这两方面都将导致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将发展出不同类型的知识创新绩效。

本文借鉴March[13]的双E组织学习理论,把双E创新引入个体分析层次,将个体知识创新分为改进型创新与探索型创新两种类型,从理论上探讨个体如何构建合作网络,以及个体如何利用合作网络进行知识创新等关键问题,从而推动个体知识创新理论的发展,并为企业成功实施人力资源战略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二、 理论基础

(一)自我监控及其对网络构建的影响

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自我监控又称自我管理或者自律性管理,从属于个体的自我意识范畴。自我监控的研究关注的是个体自我实现过程,以及个体如何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掌握,强调个体在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中,是如何掌控与调整自己的动机与行为方式的。

不同自我监控水平的人在对待外界的态度上是迥然不同的:高自我监控者从适应环境出发,强调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其行为特征具有较大的弹性,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与之相反,低自我监控者强调以自我为主,希望环境来适应自己,其行为的出发点集中在,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能够成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因此,相比于高自我监控者,低自我监控者的行为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其在适应环境的能力上明显低于高自我监控者。

自我监控水平的高低还体现在个体交际网络的形成上。Mehra.A(2001)[14]的研究表明,低自我监控者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多以自我特征的相似程度作为选择伙伴的唯一标准,而不管所从事的活动的类型。在低自我监控者的社交活动中充斥着相同的伙伴,因为这些伙伴与低自我监控者的自我特征最相似,低自我监控者愿意与相同的朋友去做任何事情。而高自我监控者则不以自我特征的相似程度作为出发点,更看重活动的本身,并善于通过朋友来结识更多的朋友,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较强的灵活性。Kilduff (1994)[15]的研究表明,即使面对相同的机会和信息的前提下,由于个体在自我监控水平上的差异,也将导致个体在利用社会网络来提高绩效的差异。Oh H (2008)[16]的研究表明,自我监控水平应该是结构洞形成的前因变量之一,而在对不同监控水平对间接网络(indirect network)形成的讨论中,他提出高自我监控者易发展出稀疏的富于结构洞的网络,而低自我监控者则易发展出闭合的网络。Sasovova Z(2010)[17]的研究表明,高自我监控者更适合于占据结构洞的位置,并且相比于低自我监控者,高自我监控者更有利于吸引来自不同领域、与以往的朋友没有交集的陌生人,从而发展出更多的新的结构洞,而且倾向于保持结构洞的现状,阻止结构洞的闭合(如图1所示)。

(二)合作网络与个体知识创新

社会网络理论之所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在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它抛弃了以往仅仅关注个体的原子论研究观,将个体放置于广阔的社会关系背景下,强调人行为的社会嵌入性。不同于以往集中在针对个人特质的个体创造力的研究,社会网络视角的研究认为,人的创新行为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为什么人际互动能发展个体创新呢?那是因为社会网络为个体提供了创新的基础——多样化的知识。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组织中可以提供如此繁多、便捷的知识管理工具的同时,为什么人们在寻求知识的时候,还是倾向于求助于社会网络呢?这是因为,第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管理工具只能对那些显性知识进行管理,而对于隐性知识的管理则无能为力。知识的创新行为必然要求隐性知识的参与,而隐性知识藏于人脑中,只有通过人际互动才能表达出来。第二,工作情境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时成功的解决方案在现在的情景下未必依然适用。而且没有完全一致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发生了些许改变之后,完全遵循原始方案是不合适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式是求助于社会网络。第三,相比于书本知识,人们更倾向于从人际互动中得到知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不仅仅在于知识的转移,更重要的是将带来想法、思维方式的交流与碰撞,从而带来更多的启发与新的解决思路或角度[18-19]。

March(1991)[13]在研究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时提出两种创新行为:探索型创新与改进型创新。前者沿着与组织以往不同的发展路线,从事的是对全新机会的尝试,这种创新产生的知识往往与组织现有的知识差异很大,创新的结果在于期望产品的多样化;而后者则沿着组织已有的发展路线前进,基于的是对组织知识库中已有知识的应用,或者对已有知识的深化,创新的结果在于期望产品的专业化。双E创新一经提出就成为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产品研发及战略联盟领域关注、讨论的热点。理论上,双E创新可以在任何分析层次上得到验证,随着研究的深入,个体层次上的双E创新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Jansen(2006)[20]提出组织中的非正式网络密度对个体的创新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协调整个组织的双E创新;Audia(2007)[21]在将双E创新应用于个体层次时,将创新分为发散式创新与累积式创新两种,指出虽然前者曾是创造力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但累积式创新更反映了客观现实;Mom(2007)[22]考察了组织中的知识流动方式对领导者的双E创新行为的影响,借助于其开发的对管理者双E创新测度的量表,提出自上而下的知识流动对管理者改进型创新正相关,而自下而上以及平级的知识流动与管理者的探索型创新行为正相关。

其实在对创新不同阶段的划分的研究(Fleming 2007)[8],以及在有意识地将个体的创造力的新颖与有用两个方面分开的研究中(Kijkuit 2007)[23],都体现出这样的一个现实:个体的创新针对不同的组织情景下将表现出不同的创新类型。基于此,本文将双E创新引入个体层次。与Audia(2007)[21]提出的发散式创新与累积式创新的概念颇为相似,结合March对两种创新的定义以及Mom[22]对个体层次双E创新的理解,我们认为,个体层次上两种创新的区别也在于与以往知识差异性的比较上面。改进型创新更多的是基于对现有知识的深化挖掘,针对具体问题,沿着已有的发展路线提出比以往更深入、更具体的解决方法;而探索型创新则强调要打破路径依赖,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创“前所未有”之结果。

社会网络理论强调从个体的嵌入特征入手,来研究其对个体创新的影响。我们按照Gabbay(2001)[24]对社会网络研究的分类可以看出,当前从社会网络角度对个体创新的研究,主要关注点集中在网络结构特征:中心性、结构洞、个体网络密度;以及关系特征:强关系、弱关系等角度,考察了对个体创新的影响。其基本的逻辑在于,个体所处的社会网络的位置不同,或者个体所嵌入的网络拓扑结构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个体创新成果的差异(Coleman,1988;Granovetter,1973;Burt,1992)[25-27]。以往的对双E创新的研究多集中在知识的多样性方面,认为知识传播的速度快将有助于改进型创新,而知识传播的速度慢则有助于探索型创新(March,1991;Miller,2006)[13,28]。基于此,我们认为网络密度将影响个体的创新类型,因为网络密度对知识传播的速度产生影响(Lazer,2007)[29]。

近年来,随着对情景变量的关注,也有很多社会网络研究者从权变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个体行为策略、个体特征、群体规范与社会网络结构对个体绩效的交互影响(Obstfeld,2005;Rodan和Galunic,2004;Cattani和Ferrian,2008;张华,2008)[7,30-32],如图2所示。

三、 提出命题

从以上文献的总结,我们发现社会网络研究最重要的三个变量分别为:个体属性、网络结构与绩效,大多数社会网络研究文献都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如图3所示。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结构影响了行为,无论是结构约束了人的行为还是影响了嵌入其中的个体的信息获取都将导致在不同网络位置上的个体绩效不同;而个体属性的视角认为,个体发展出了网络结构,网络位置是个体不断构建与努力的结果,网络结构就变成了个体获得绩效的一个中介变量。在本文的研究模型中,我们认为个体绩效同时与个体属性与网络结构有关。

本文对个体属性的关注体现在个体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上面。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学习策略将影响到个体知识的获取以及随后的创新类型。而且即使处于相同的网络位置但行为策略的差异也将导致个体绩效的差异。Obstfeld的研究就已经表明,同处在结构洞的位置上,采取“分而治之”策略的个体将得到结构洞带来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而采用“协调促进”策略的个体将促进在结构上分离的各方沟通,并最终使整个组织的创新参与度加强[7]。因此,除了个体特质以外,个体的行为策略也是考察个体创新的重要变量。

我们认为,知识传播方式也同样能影响创新类型,个体的信息搜索行为将影响到知识的传播方式并影响到后续的个体创新类型。因此,我们将个体的信息搜索行为和网络结构同时纳入考察视野,研究两者间如何互动并影响了个体创新。对此我们将考察比较典型的一类人格特征——个体的自我监控。作为一种稳定的性格特征,自我监控特征在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自我监控程度的高低体现在个体行为的差异上。

高自我监控者在根据外部环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方面表现出相当高的适应性,他们对环境线索十分敏感,能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行为,并能够使公开的角色与私人的自我之间表现出极大差异;而低自我监控者则不能以这种方式“伪装”自己,他们更倾向于在各种情境下都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性情和态度,因而在他们是谁以及他们做什么之间存在着高度的行为一致性。这种特点就意味着,高自我监控者行为以工作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可以根据需要发展出多样性的关系,从而获得多样性的知识。因此,高自我监控者更适于发展不同的社交圈子,而且比低自我监控者更容易成为连接相互独立的社交圈子的关系桥。而这种网络上的优势将带来异质知识,而知识的异质性将有助于高自我监控者进行探索型创新。此外,高自我监控者具有相对较强的社交能力,在说服、阐述自己理念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这将有利于高自我监控者将自己的创意及时地传播给范围较大的群体,从而收到多方面的信息反馈,这将同样有利于探索型创新。而低自我监控者将以自我特征相似性来发展合作网络。在低自我监控者的群体中,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使得知识交换的效率提高,从而较易发展出强关系。这种频繁的互动以及由个体相似性带来的沟通上的顺畅都将使得低自我监控者与知识源之间的知识迅速地同质化。而低自我监控者在选择合作者方面无法做到容忍与其他异质个体进行沟通和交流,因而低自我监控者在信息搜索方面容易局限在仅有的几个点上面。这些特征都使得低自我监控者更有利于进行改进型创新。

综合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自我监控的强弱将导致个体发展出的合作网络的结构差异,同时即使在相同网络条件下,自我监控水平同样影响到个体的知识获取类型,而获取到的知识类型的差异将最终影响到个体创新的类型。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a: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自我监控者更有利于构建富于结构洞的网络,并且在相同的网络位置上,相比于低自我监控者,高自我监控者更容易整合结构洞带来的异质知识,从而发展出探索型创新。

命题b: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自我监控者更有利于构建紧密的网络,并且在相同的网络位置上,相比于高自我监控者,低自我监控者更倾向于沿着网络既有知识轨迹进行改进型创新。

我们的概念模型可以用图4来表示。

四、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个体人格特征的视角,探讨了个体如何构建合作网络并利用合作网络开展知识创新,并将March的双E创新理论引入到个体层次,从理论上探讨了具有不同的自我监控水平的个体在构建不同结构类型的合作网络以及在利用合作网络资源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对不同创新类型的影响。这一理论模型具有以下的理论贡献和管理实践意义:

首先,在理论上,本文将个体人格特质这一网络前因变量,以及个体利用合作网络的能力引入到我们的考察范围,这就突破了传统的社会网络研究中的基于静态结构主义分析逻辑,丰富了社会网络研究的理论内涵。同时,本文的理论逻辑既强调网络的约束又强调个体的能动作用,同时从个体与网络两个视角探讨对个体知识创新的影响。鉴于目前社会网络理论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微观和宏观领域研究的隔阂,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要求研究者采用更加系统的、权变的与演化的视角去对待。本研究正是这种研究观下的一个努力尝试。同时,本文的理论模型试图建立起一种个体的微观行动与宏观网络结构变化之间的联系,以丰富和提高对个体知识创新与合作网络演化等问题的理解。

其次,在管理实践中,知识型员工的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本文的理论推演显示,不同人格特质的员工将发展出不同的合作网络,且由于在利用网络资源上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创新类型。考虑到个体的有限理性以及对双E创新的协调能力,对于一个实际研发团队来说,同时追求两种创新行为的个体不多。这要求管理者必须善于理清企业内部的合作网络,合理安排两类知识员工的数量与职能,促进信息、知识、资源在企业内部网络中的合理流动。这也是在中国转型经济环境下知识型创新企业的必经之路。

最后,由于合作网络在调配资源方面的巨大作用,无论是个体还是企业层次都已经认识到网络构建的重要性。本文的实践意义也体现在,在战略网络构建的同时首先要清楚这些网络结构形成的机理。本文从人格特质角度为这一实践问题做出了解释。还有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人格特质变量的引入支持了一些社会网络学者的关于网络内生性的论断,但本文并没有否定网络结构影响个体行为的作用机理。嵌入在合作网络中的个体将面临网络提供的机会与约束,个体行动正是基于这些机会与约束间权衡的结果。本文强调的是个体特质在利用网络资源上存在差异,网络提供的机会仅仅是潜在的,能否将潜在的机会转化为现实的创新是需要个体做出判断与行动的。

参考文献:

[1]Amabile T M.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8, 10(S 123):167.

[2]Barron F, Harrington D M. Creativity,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81, 32(1):439-476.

[3]Brown J S, Duguid P.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1):40-57.

[4]Ford C M. A Theory of Individual Creative Action in Multiple Social Domain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 21(4):1112-1142.

[5]Perry-smith, J E J E, Shalley C E. The social side of creativity:A static and dynamic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1):89-106.

[6]Perry-smith J E. Social Yet Creative:The Role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Facilitating Individual Creativity[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1):85-101.

[7]Obstfeld D. Social Networks, the Tertius Iungens Orientation, and Involvement in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5, 50(1):100-130.

[8]Fleming L, Mingo S, Chen D. Collaborative Brokerage, Generative Creativity, and Creative Succ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7, 52(3):443-475.

[9]Kijkuit B, Van E J. The Organizational Life of an Idea:Integrating Social Network, Creativity and Decision-Making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7, 44(6):863-882.

[10]Mizruchi M S, Stearns L B, Fleischer A. Getting a Bonus:Social Networks, Performance, and Reward Among Commercial Bankers[J].Organization Science, 2010.

[11]Lee J. Heterogeneity, Brokerage,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Endogenous Form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ventor Networks[J].Organization Science, 2010, 21(4):804-824.

[12]Sosa M E. Where Do Creative Interactions Come From The Role of Tie Content and Social Networks[J].Organization Science,2010. Forthcoming

[13]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 2(1):71-87.

[14]Mehra A, Kilduff M, Brass D J. The Social Networks of High and Low Self-Monitors:Implications for Workplace Performanc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1, 46(1):121-146.

[15]Kilduff M, Day D V. Do Chameleons Get Ahead? The Effects of Self-Monitoring on Managerial Care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37(4):1047-1060.

[16]Oh H, Kilduff M. The Ripple Effect of Personality on Social Structure:Self-Monitoring Origins of Network Brokerag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8, 93(5):1155-1164.

[17]Sasovova Z, Mehra A, Borgatti S P, Schippers M C. Network Churn:The Effects of Self-Monitoring Personality on Brokerage Dynamic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10, 55(4):639-670.

[18]Sutton R I, Hargadon A. Brainstorming groups in context: Effectiveness in a product design firm.[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 41(4):445-461.

[19]Paulus P B, Nijstad B A. Group Creativity: Innovation Through Collabor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3.

[20]Jansen J J, den Van B, Volberda H W.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J].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11):1661-1674.

[21]Audia P G, Goncalo J A. Past Success and Creativity Over Time: A Study of Inventors in the Hard Disk Drive Industry[J].Management Science,2007, 53(1): 1-15.

[22]Mom T J, den Van B, Volberda H W. Investigating Managers′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ctivities: The Influence of Top-Down, Bottom-Up, and Horizontal Knowledge Inflow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7, 44(6): 910-931.

[23]Kijkuit B, Van E J. The Organizational Life of an Idea: Integrating Social Network, Creativity and Decision-Making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7, 44(6): 863-882.

[24]Gabbay S M, Leenders R. Social Capital of Organizations: From Social Structure to the Manage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Capital[J].Social Capital of Organizations. 2001, 18(1): 1-20.

[25]Coleman J 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 94(3): 95-120.

[26]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 78(6): 1360.

[27]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8]Miller K D, Zhao M, Calantone R J. Adding Interpersonal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 to March′s Exploration-Exploitation Model[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4): 709-722.

[29]Lazer D, Friedman A.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7, 52(4): 667-694.

[30]Rodan S, Galunic C. More Than Network Structure: How Knowledge Heterogeneity Influences Managerial Performance and Innovative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 25(6): 541-562.

知识监管论文范文第7篇

一、农机监理队伍面临的问题。

1.农机监理人员政治思想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农机监理人员缺乏大局意识,政治敏锐性不强,辨别是非能力差,精神状态不佳,工作热情不高。个别人一切向“钱”看,人生观偏位,价值观扭曲,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2.文化理论素质较低。从目前农机监理队伍文化结构来看,存有高学历、低水平现象。部分农机监理人员的真正文化水平和理论修养与岗位需要不适应,还存在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且又缺乏知识更新,致使理论素质和农机监理业务知识水平都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3.业务能力较差。一些人干本职工作却说外行话、办外行事,对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连一般的农机监理业务知识也不懂;有的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老思路、老方法、老手段,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二、加强农机监理队伍建设的举措。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农机监理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政治工作是农机监理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是很难想象的。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新要求,广大农机监理人员都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打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农机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

2.强化培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农机监理人员要具备广博的业务知识、一定的社会经验以及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农机监理人员抛弃过去陈旧的观念,加快知识更新,积极探索提高农机监理人员素质的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掌握农机安全监理、农机推广新技术现代化管理的新理论。坚持业务培训经常化,定期组织农机监理人员开展政策法规、政治理论、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教育,通过制定业务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拓宽业务培训渠道,并制定培训教育考试考核办法和激励制度;通过岗位培训、个人自学、在职轮训与换岗相结合,有计划地选送年轻、能力强的农机监理人员到高校进修学习,并实行末位淘汰制,对业务能力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监理人员进行待岗学习。还要发挥信息网络的技术优势,建立网上教育平台,学习农机安全监理知识、农机推广新技术、农机产品质量鉴定知识等相关业务知识。同时,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现代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加快业务知识更新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使我们的知识随时代要求而进步,使全体干部职工的思路与发展实际相符合,不断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3.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农机监理人员要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树立服务农业,服务农户,服务机手的思想意识,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我们要适时调整农机监理工作的重点,把握自身管理的职责,转变观念,使农机监理工作实现由传统单一的行政管理型向现代化的综合服务型转轨。农机监理人员要把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机手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正确树立为发展农机事业、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的理念。农机监理部门及人员要彻底改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用手中的权力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执政为民”的宗旨具体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在各项工作上都要紧紧围绕人民生产生活问题来部署、来展开、来落实,做到倾听呼声,尊重民意,贴近民众,了解民生,帮助群众,纾解民困,为民谋利,带去实惠。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要积极帮助,不能推诿扯皮,影响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要提高监理手段,引进先进实用的农机安全检测设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用现代化的装备为机手提供服务,我们应严格按照农业部开展创建“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活动的要求,将农机监理员多年来的“管理员”性质转变到“服务员”性质的职能上来。

知识监管论文范文第8篇

一、农机监理队伍面临的问题。

1.农机监理人员政治思想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农机监理人员缺乏大局意识,政治敏锐性不强,辨别是非能力差,精神状态不佳,工作热情不高。个别人一切向“钱”看,人生观偏位,价值观扭曲,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2.文化理论素质较低。从目前农机监理队伍文化结构来看,存有高学历、低水平现象。部分农机监理人员的真正文化水平和理论修养与岗位需要不适应,还存在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且又缺乏知识更新,致使理论素质和农机监理业务知识水平都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3.业务能力较差。一些人干本职工作却说外行话、办外行事,对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连一般的农机监理业务知识也不懂;有的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老思路、老方法、老手段,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二、加强农机监理队伍建设的举措。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农机监理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政治工作是农机监理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是很难想象的。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新要求,广大农机监理人员都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打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农机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

2.强化培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农机监理人员要具备广博的业务知识、一定的社会经验以及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农机监理人员抛弃过去陈旧的观念,加快知识更新,积极探索提高农机监理人员素质的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掌握农机安全监理、农机推广新技术现代化管理的新理论。坚持业务培训经常化,定期组织农机监理人员开展政策法规、政治理论、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教育,通过制定业务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拓宽业务培训渠道,并制定培训教育考试考核办法和激励制度;通过岗位培训、个人自学、在职轮训与换岗相结合,有计划地选送年轻、能力强的农机监理人员到高校进修学习,并实行末位淘汰制,对业务能力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监理人员进行待岗学习。还要发挥信息网络的技术优势,建立网上教育平台,学习农机安全监理知识、农机推广新技术、农机产品质量鉴定知识等相关业务知识。同时,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现代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加快业务知识更新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使我们的知识随时代要求而进步,使全体干部职工的思路与发展实际相符合,不断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农机监理人员要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树立服务农业,服务农户,服务机手的思想意识,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我们要适时调整农机监理工作的重点,把握自身管理的职责,转变观念,使农机监理工作实现由传统单一的行政管理型向现代化的综合服务型转轨。农机监理人员要把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机手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正确树立为发展农机事业、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的理念。农机监理部门及人员要彻底改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用手中的权力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执政为民”的宗旨具体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在各项工作上都要紧紧围绕人民生产生活问题来部署、来展开、来落实,做到倾听呼声,尊重民意,贴近民众,了解民生,帮助群众,纾解民困,为民谋利,带去实惠。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要积极帮助,不能推诿扯皮,影响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要提高监理手段,引进先进实用的农机安全检测设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用现代化的装备为机手提供服务,我们应严格按照农业部开展创建“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活动的要求,将农机监理员多年来的“管理员”性质转变到“服务员”性质的职能上来。

知识监管论文范文第9篇

1.农机监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1.1农机监理人员政治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农机监理人员缺乏大局意识,政治敏锐性不强,辨别是非能力差,精神状态不佳,工作热情不高。个别人一切向“钱”看,人生观偏位,价值观扭曲,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1.2文化理论素质较低

从目前农机监理队伍文化结构来看,存有高学历、低水平现象。部分农机监理人员的真正文化水平和理论修养与岗位需要不适应,还存在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且又缺乏知识更新,致使理论素质和农机监理业务知识水平都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1.3业务能力较差

一些人干本职工作却说外行话、办外行事,对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连一般的农机监理业务知识也不懂;有的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老思路、老方法、老手段,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2.加强农机监理队伍建设的举措

2.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农机监理人员的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工作是农机监理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是很难想象的。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新要求,广大农机监理人员都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打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农机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

2.2强化培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农机监理人员要具备广博的业务知识、一定的社会经验以及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农机监理人员抛弃过去陈旧的观念,加快知识更新,积极探索提高农机监理人员素质的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掌握农机安全监理、农机推广新技术现代化管理的新理论。坚持业务培训经常化,定期组织农机监理人员开展政策法规、政治理论、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教育,通过制定业务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拓宽业务培训渠道,并制定培训教育考试考核办法和激励制度;通过岗位培训、个人自学、在职轮训与换岗相结合,有计划地选送年轻、能力强的农机监理人员到高校进修学习,并实行末位淘汰制,对业务能力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监理人员进行待岗学习。还要发挥信息网络的技术优势,建立网上教育平台,学习农机安全监理知识、农机推广新技术、农机产品质量鉴定知识等相关业务知识。同时,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现代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加快业务知识更新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使我们的知识随时代要求而进步,使全体干部职工的思路与发展实际相符合,不断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

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农机监理人员要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树立服务农业,服务农户,服务机手的思想意识,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我们要适时调整农机监理工作的重点,把握自身管理的职责,转变观念,使农机监理工作实现由传统单一的行政管理型向现代化的综合服务型转轨。农机监理人员要把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机手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正确树立为发展农机事业、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的理念。农机监理部门及人员要彻底改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用手中的权力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执政为民”的宗旨具体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在各项工作上都要紧紧围绕人民生产生活问题来部署、来展开、来落实,做到倾听呼声,尊重民意,贴近民众,了解民生,帮助群众,舒解民困,为民谋利,带去实惠。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要积极帮助,不能推诿扯皮,影响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要提高监理手段,引进先进实用的农机安全检测设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用现代化的装备为农机手提供服务,我们应严格按照农业部开展创建“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动的要求,将农机监理员多年来的“管理员”性质转变到“服务员”性质的职能上来。

2.4加强法律意识,树立农机监理执法良好形象

知识监管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刑事执行;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我国各省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前身是司法警官学校(中专),截至2004年6月,全国已有16所司法警官学校升格转型为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这次转型和变革不仅提升了我国司法警官教育的办学规格,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司法警官教育低水平运作的状态,最为关键的是它第一次把高职教育的理念引入国内警察教育的领域。在中专时期的司法警官学校的专业中,一直开设监狱管理(部分院校为监所管理)专业,是学校的重点支柱专业。学校升格为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后,该专业更名为刑事执行专业,专业代码690201。经过几年的实践,各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刑事执行专业为监狱管理方向或以监狱管理为主要学习内容,为监狱、劳教所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进一步探讨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刑事执行专业培养模式并加以改进和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始建于1980年,2003年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来普通中专的基础上升格组建为全日制政法类警察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的刑事执行专业(中专时期是监狱管理专业)于2003年9月开始招生至今,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刑事执行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尝试,并组织学院教务处、教研室教师到监狱、劳教所、看守所进行实地调查,本文就当前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刑事执行专业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监狱工作的迅速发展,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狱布局调整,监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监狱警察队伍的职业素质和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无疑已经制约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着理论性课程过多,具体到某一门课程中,则表现为讲授内容的理论性过强,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应用内容,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隔断了监管改造理论到监狱实践的应用,延长了学生就业后适应实际工作的时间。如《狱政管理》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都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仅为参观监狱,缺乏课程的顶岗见习,缺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落后于监管实践工作的实际。刑事执行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求掌握刑罚执行的基本理论,熟悉常用法律法规并能熟练地运用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刑罚执行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理论、新作法,而这些内容在课本上是没有的,教学内容中必然要增加监狱体制改革、监狱布局调整、押犯构成的新变化等知识。

教学方法上存在着注重知识传授,缺乏能力培养的特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应用能力较差。并且教学方法传统陈旧,很多课程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让学生处于输入和存储知识信息的被动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

(二)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缺乏高职教育的实践性

在刑事执行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课程设置过于追求学科齐全,有些课程成为本科课程的压缩版,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对高职教育要求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在课程教学中,仍然以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作为课程学习的重点,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课程模式基本停留在概念和设想层面,实践训练课时严重不足;在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课程的完整和系统,没有把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作为对学生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结果使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模式单一死板,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二是所设置的技能课程内容、数量与刑罚执行岗位的技能要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予以调整适应。

(三)“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使教育教学质量处于低水平徘徊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是担任高职教师的前提条件,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是必要条件,两者缺一不可。虽然近几年来全国的司法警官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仍然不足。首先是从总体上而言,“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教育部门规定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而全国的司法警官院校中,能达到这一合格要求的学校寥寥无几。其次目前许多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刑事执行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大学毕业就直接到学校任教,在监狱、劳教所、看守所的见习时间不过短短几月,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都有限,如何来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岗位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就无法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实习实训场所不足,不能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是职业教育技能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是实施实训教学计划的基本条件。目前刑事执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学生在1-5学期的实践学时较少,校内实训或模拟实训场所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的学时和质量无法保障,学生没有实践经验的积累很难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监狱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岗位的特殊性,任务的双重性,要求监狱人民警察不紧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而且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生产管理知识和组织指挥能力。监狱的实际工作中对岗位技能的要求较高这一现实,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需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监狱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这对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司法部根据监狱工作的要求和当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把“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确定为今后几年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努力目标,要求推进监狱人民警察的规范化管理,要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培训制度和体系;要积极推进学历教育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因而司法警官院校为本行业探索出一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围绕和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刑事执行专业教学工作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

(一)刑事执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究

刑事执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掌握监狱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应用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和技巧,具有良好的人民警察职业素养,能胜任监管场所及社区矫正等岗位的刑务处理、安全防范、矫正教育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从刑事执行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遵循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科学地设置刑事执行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坚持“有利于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有利于养成司法警官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做到与社会发展及刑罚执行职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具体而言,刑事执行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改变过去以传授理论知识为单一目标的模式,要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为重点,实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笔者认为,刑事执行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由以下三个模块组成:

1.基本素质课。这部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预备警官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法律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并掌握监狱管理和矫正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法理学、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犯罪学等。

2.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监狱学基础理论、狱政管理、罪犯教育、罪犯心理、罪犯劳动管理、社会心理学等。开设这部分课程的意义是,通过专门的思维方式训练,让未来的司法警官形成良好的法律、刑罚执行、教育改造思维模式。

3.专业技能课。职业技能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监狱文书制作、罪犯心理咨询技术、车辆驾驶技术、警务技能训练、计算机信息技术、监狱工作口才、狱内侦查技术、监所突发事件处置、监所基层工作实务等。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使预备警官掌握从事监狱、矫正工作专门的技术和能力,包括调查研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二)优化教学手段

刑事执行专业的教学过程要以尽量贴近实际,启发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要改革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案例教学式、模拟式、实作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使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直观性强,同时提高信息量和教学效率。如我院刑事执行专业新开设的《监狱突发事件处置》课程,应用“情景教学”法,聘请云南省官渡监狱防暴队警察作为实践课时的指导教师,针对特殊类别的监狱突发事件如罪犯劫持人质进行“处突演习”,把课堂变成监狱管理的现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只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和点评,让学生安排程序、步骤和需要的道具、工具;让学生编写警察和“罪犯”的台词;这样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好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优秀表现超出了教师的预期,教学效果良好。当前监狱新干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时时提醒我们,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警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改进和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如前所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要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等职业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作为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重视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这是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素质教师,即教师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又要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认定条件:“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极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应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实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等院校中居先进水平[5]。根据上述认定条件,刑事执行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变压力为动力,否则达不到教育部的规定条件,必将会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的队伍建设工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保障。尤其是按照认定条件的第二条,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监狱进行专业实践训练,要求每两年必须完成一定时数的实践部门工作任务,包括让教师到监狱监区带值班、到罪犯教育科、狱政管理科、刑罚执行科等科室岗位工作,完善和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使教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

另外,聘请监狱警察到学校兼课、教师和监狱警察合作课题研究或教师参与到监狱的服刑指导、心理咨询、服刑人员法律援助工作中,也是加强“产学”结合,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突出实践教学特色

1.调整、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我们要完全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讲”变成“练”,变成学生的动手与探索。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其今后适应工作岗位的基础,而适应工作岗位的关键在于动手能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教学工作中的重头戏。建立一个把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据此,要调整人才培养计划,首先,严格控制和缩短理论课的讲授时间,增加专业实践课的训练时间;其次,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按1:1的比例配置,并提出实践课的教学和考核要求。

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基地的使用质量。实习实训场所、设施是职业教育的物质基础,必须重视其建设工作。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应配备刑事执行专业教室,让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情景仿真化、功能实用化。在校外应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并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岗位上手能力,把专业理论学习和提高实践技能相结合,把所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为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实习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学院的理论教学、人才、文化、信息等资源优势,在完成学院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基地单位培养人才和进行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文化建设等,特别是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监狱理论课题研究和在职警察培训相结合,建立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促进学院和实习实训基地单位共同发展。

知识监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 技术监督 标准化 培训

就标准培训项目管理而言,具体的操作方法为两个原则:标准化原则与个性化原则。标准化是要求在培训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按标准,使培训内容更规范,在今后的工作中实际操作更标准;个性化是指培训内容应该要有差异,因材施教,使培训能够更好满足员工需求。本文基于这两个原则的层面上,对有关质量管理类、技术监督类培训的具体操作,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标准化的培训内容

对于标准化这个原则而言,质量管理类和技术监督类的培训内容是相近的。这两类培训在实际的操作中,标准化都是要求培训内容的标准化和实际操作的标准化。在培训内容方面,二者都是基础理论知识、政策文件等指导文献、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的标准化内容,对于未来的工作而言,这些内容都是我们企业必须学习的而且是处于一个循环渐进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促进今后企业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标准化。在这四个板块的学习中,理论知识、政策文件等指导文献都是相同的。这就意味着,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所的职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这个行业的基础理论,以及从事工作的指导思想等这些与职工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知识的学习。

在基础知识方面,标准化的内容主要是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技术监督知识、职业道德规范等的学习,其基本上给我们行业的从业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包括技能要求和素养要求,能够便于员工的管理,从而更好的实现标准化工作。在政策文件等相关文献学习方面,主要是普及工作指导书之类的文字条款,能够很好的让员工了解到最新的政策规定或是具体的工作指导原则,便于企业员工工作的正规化、标准化,从而达到标准化管理的目的。

就培训内容本身而言,标准化体现在其内容结构上,标准化的培训,使培训体系本身变得更为的标准,有利于培训内容的系统化、标准化,使培训更为的规范,培训管理工作更为的正式全面,能够更好的发挥培训的效用,从而最大化的实现培训的最终目的。

二、个性化的培训内容

个性化的培训内容也就要求培训过程中,培训的具体内容表现出个性化、差异化,满足培训的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培训更加的贴切员工的工作实际,能够更好的给员工实际的工作带来帮助,从而达到培训提高的目的。对于培训内容而言,标准化针对的是大体框架、基础知识的培训,那么个性化则是针对的具体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这两个内容上。当员工在培训过程中,对这两个小单元做到了个性化,体现了培训的差异化,就能很好的分开培训的方向,为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机制的要求和开展培训活动的目的。

就质量管理类培训来说,对于这一类的培训,培训更注重的是管理这个切入点。质量管理类的培训要做到其个性化,就得深挖其内涵。所谓的质量管理,则是要求员工把管理这个概念应用到质量控制中去,实现质量控制流程的规划、标准,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管理过程。那么针对这类培训,在其专业理论方面,要加强管理理念的培训以及质量控制流程的培训,并且要就如何管理质量控制,加强员工的全程管理的意识,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为企业提供质量管理类专门人才。

就技术监督类培训而言,要让其具有个性,那么就还得挖掘技术监督的内涵。技术监督的工作主要是以监督为主,监督的内容是技术等方面的生产工作,那么,在制定技术监督类培训的时候,培训内容就得紧贴这两点,展开培训工作,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在专业理论的培训过程中,更多的培训内容表现在关于技术的检验标准、法律法规,对于技术监督内容要有深入的了解,从而才能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该加强监督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达到作为一个监督人员该有的精神思想高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其对机械等设备的了解,对生产过程中涉及到技术监督内容的器械、知识等,要建立其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才能更好的达到技术监督的要求,为企业培养相关的专门人才。

三、创新的最佳实践做法

当然,对于企业的各类培训项目,更多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是培训的有效性。那么,如何让培训更为有效,让培训更有实践的意义,企业必须要突破我们现有的培训模式,创新现有的培训方法。

在现有的培训体系中,培训模式是相近的,培训目的是更好的培养专门人才,实现企业的基本需求。而往往这种系统化的培训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显得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创新。如何创新,要求企业必须得转变培训这个固有的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培训的目的是加强员工专业技能的进步,企业可以考虑用具有同样功能的手段来辅助培训,从而更好的激发员工参与度,达到一个更好的实践效果。在实际的生活中,企业可以通过专业技能知识大赛,来检验员工对于自己岗位的知识体系的了解,强化专业技能知识;企业可以通过征文等形式的活动,加强员工对于自己岗位的总结反思,实现员工进步的目标;企业还能通过问答等形式的活动,针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改进的对策,通过抢答等小比赛的形式,来强化员工的观念,从而达到培训的目标。企业要灵活的运用趣味游戏单位征文等形式,来辅助培训,使培训能够达到更深化的效果。

总结

对于企业的实际而言,要想是培训效果更能够起到作用,实现既定的目标,必须要深入研究培训内容的制定。就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的培训而言,要实现标准培训内容,必须要坚持标准化和个性化原则,通过标准化建立清晰的培训脉络,使培训工作更为规范;个性化则体现出培训差异,使培训更为专门化,有利于更好的为企业输送专门型人才。在此基础之上,企业更应该有所突破,通过对标实践、跨界创新、行动学习等方式,来强化员工的培训效果,辅助我们的标准培训内容的深化。

参考文献:

[1] 吕自琳.浅谈质量管理[J].湖北农机化,2012年4期.

知识监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监理;一体化

前言

由于工程项目从启动到投入运营,涉及到的参建单位众多,建设单位往往仍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承担综合协调管理职能,如综合配套、设计管理、招标采购、投资控制、进度控制等。因此,专业的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服务越来越适应工程建设领域内的市场需求和发展。项目管理企业受建设单位委托,在工程项目建设全寿命周期内,综合协调管理各参建单位之间的分工合作,整合优化资源,科学完成投资、进度、质量等预期目标。随着国内建筑市场国际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众多国际投资者的涌入,项目管理监理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顺应市场的需求。

1 做好项目监理部的管理工作

项目监理部是监理公司承接监理业务后,依据监理合同派驻工程现场全面履行监理合同的机构,是监理公司对外的窗口,项目监理部服务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监理公司的声誉。因此,监理公司做好对项目监理部的管理工作将是确保各种组织模式下的建设工程项目监理部发挥组织有效性的外部关键因素之一。

1.1推行监理项目的考核制度

监理单位要根据项目的目标责任制、建设工程项目监理部的监理业绩、管理情况等进行季度检查、年度考核,定期做好对项目监理部考核、评比工作是监理公司管理好项目监理部的重要措施,也是确保项目监理部发挥组织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1.2 监理单位应建立公平、完善的激励机制。

根据行业评选办法、积极开展“优秀总监”、 “先进监理工程师” 的评选活动,充分调动监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被评为“优秀总监,、“优秀监理工程师”的同志给予奖励。这样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有利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有利于树立以勇于负责、多作贡献的监理人员为榜样,共同搞好监理工作。

2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与管控措施

2.1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部对项目监理组织的监督、检查、考核、指导,督促项目监理部完成规定工作内容,使其工作处于受控状态,防止出现过大偏差。没有严格的、可操作的检查考核制度作为保障,项目监理部也得不到理想的自由管理空间。项目监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运行是监理服务质量得以保证的最有力的措施。对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鼓励全体员工进步与提高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2.2内部、外部的组织协调

监理一体化项目组织对外接口较多,尤其是企业内部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均集中在一体化项目组织中,因此必须处理好内部各专业之间的冲突、矛盾点,同时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协调,增强员工的综合服务、综合协调能力与信心,将会是监理一体化顺利实施的关键。

2.3监理内部学习、人员组织情况

培训是提高监理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人才作为监理企业的重要资源,已成为决定监理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许多监理企业均被人员流动大、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所困扰。对此,解决的办法除改进公司组织管理机制、改进分配制度外,本着“稳定现有员工与提拔优秀员工、吸引优秀人才与自主培养人才”相结合的策略,关心员工成长,倡导学习与进步,建立健全企业培训制度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措施。同时要加强员工培训:一是培训工作一定要有计划;二是组织要严密、适宜,讲授要深入浅出,既要有理论,更要重视实践经验和案例,要具有可操作性;三是要注重培训的效果,考试、知识竞赛、通过实践及时进行业务讲评等手段是巩固培训效果的较好方法。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层次员工的情况,我们的培训分以下几种:

2.3.1岗前培训

公司对新聘用人员的培训。内容主要是学习企业管理体系、规章制度、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基本的监理知识、基本的专业知识及现场监理基本要求、现场监理工作程序、绩效考核要求等。

2.3.2新技术培训

目前,普遍来说,监理人员对新的工程监理、技术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而通信领域的技术进步非常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不断涌现,如果不及时了解、学习和掌握,将难以胜任目前的监理工作。关于新技术的培训,我们采取了公司引导、分组培训学校、召开学习讨论会、结合实践自学与及时全面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并鼓励监理人员在学习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知识库,并将较成熟的文件收入公司作业指导书,将学习成果最大程度地应用于实践中和公司内部的共享。

2.3.3管理知识培训

监理企业本身就是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监理人员都有必要系统全面地学习管理知识,特别是关于组织原理、控制理论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管理知识的学习与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工作能力。

2.3.4文件、资料管理的改善

通过一体化监理队伍的建立,设备和管线专业人才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文件、资料管理中的优势,同时发挥设备专业高素质的优势做好整个项目监理组织的文件、资料的细节,提高监理资料质量,将内容更加充实、文字表达更加准确到位,同时可以缓解管线专业资料量大的压力。

2.3.5 员工工作、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通过一体化监理队伍内部的交流、学习,可以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因为在这样的团队中,每个员工都有机会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监理方法。同时,不同专业间也可以互相学习提高,例如设备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对管线专业的协调、锻炼,提高个人情商,实现协调能力的提升;管线专业人员可以学习更多有关设备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强工作积极性和自信心,为以后的个人事业发展奠定更大更坚实的基础;

当一体化监理队伍中员工的综合能力、各种专业知识、管理协调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时,每一位都可以成为独当一面或独当一片的能手,这是监理企业就不用再为市场拓展过程中人员力量紧缺或人员调动过程中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情况。这时就可以利用一体化监理实施后节约出的哪些综合素质很强的人员力量去支持市场拓展,以实现整个监理企业人员利用率的稳步提升。

实施一体化监理组织的综合项目管理,可以实现项目监理部的综合水平均有较大提高,骨干人员稳定,员工工作积极性高,业主反映良好的目的。

知识监管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勤奋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该同志坚持“终身工作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高的党性修养和政策理论水平;刻苦钻研法学理论,熟悉行政法学和专业法律知识,熟练掌握了药监业务理论知识和执法实务。特别是她始终保持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进取精神,积极参与各类学习培训,努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具有较高的依法行政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勤奋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该同志20005年8月任市局政策法规科长以来,快速进行了由主要领导向科长的角色转换,淡薄名利,清正廉洁,履职尽责,工作卓有成效。市局连续三年被评为政府法制工作先进集体

(一)破解难题,沉着应对敏感的突发事件

2007年5月,一个自称的打假维权人士,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告上了法庭,诉该局在药品广告监管上行政不作为。这是关系本局形象和声誉的大事,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政策法规科承担了应诉任务。在学校,她学的是中药和药学专业,工作后又长期在领导岗位上,面对专业性极强而陌生棘手的行政诉讼业务工作,她努力克服法学理论知识的不足,边学边干边请教,查阅大量资料,仔细梳理法律法规赋予基层药监部门在药品广告监管方面的职能职责,调查收集本单位对本地媒体药品广告进行监测的录像、文字资料、给工商行政部门的违法药品广告监测移送文书、文件信函等,精心撰写、反复修改行政答辩状,以翔实的数据、确凿的证据,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切实履行了法律赋予的职责。因此,本案以原告撤诉终结,树立了良好的药监形象,这个行政诉讼案卷,也被评为全省药监系统2007年度十大优秀案卷之一。

(二)深入基层,创新法制机制建设

为了加强执法制度建设和有效防止执法中的腐败现象,有的执法部门开始进行查处分离的试点工作。××同志向局党组提出了“能不能在我局率先推行查处分离”的建议后?系统上下顿时议论纷纷……。面对议论和阻力,她先后走访了公安局、质监局、城管执法局等执法部门,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作出了试点方案。2007年初,由政策法规科牵头,在高坪、营山两局开展了查处分离试点工作。在法规科人少、事务性工作很多的情况下,她坚持下基层,与其他同志一道,多次深入两个局,了解执法人员的基本情况,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指导制定实施方案,及时解决试点中遇到的难题,总结交流试点经验,在全系统推广。同时,督促实施简易程序案件备案审查、听证和重大案件集体讨论等制度,经组织对已办理的200多个案卷的评查,发现案卷的瑕疵明显减少,案件办理质量明显提高。她还通过电话、网络、讲课和接待来访,热忱为基层执法人员解答执法难题150多起。几年来,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无一例行政复议和行政败诉案件发生。

(三)夯实基础,为科学监管决策提供依据

她十分注重制度建设质量。在通过深入调查,先后草拟、修改、完善、审查、收集整理了行政执法责任制、案卷评查制度、查处分离制度、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政务中心行政许可工作制度、行政责任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效能建设制度、医药企业联系等60多个制度,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强化机关管理奠定了制度基础。

她积极参与立法调研。《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她结合实际,提出了多条具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她积极推行“两集中、两到位”的行政审批模式。亲自草拟修订工作制度

,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编制政务服务指南,审查工作流程,缩短办结时限,为本局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经验在全市交流推广。她严格对本局即将出台的文件进行了合法性审查,对已出台的文件,进行了合法性清理,提议废止了过时的规范性文件。她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文章,她撰写的《坐行政诉讼被告席的体会》、《从一起行政诉讼争执的焦点看规范执法行为》等多篇有关药品监管执法的文章在报刊、网站发表,《浅谈对药品边缘产品的监管》一文,被××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为“三型机关建设”优秀论文。她广泛深入普及法律知识,亲自撰写讲稿,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对系统新录用公务员进行岗前法律知识培训,给从药人员讲授法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参与对行政相对人和本系统公务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受到参学人员好评;她与有关部门配合,将法律”“六进”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编写的法律学习辅导资料,挂在本局网站上供大家参考;组织和参与了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7.1”安全合理用药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等系列法制宣传活动,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0多万份;联合小西街社区和人民南路小学,设立食品药品法律宣传专栏,重点宣传了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和政务热线、标语、展板进行宣传。一系列的举措,为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知识监管论文范文第14篇

一、勤奋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该同志坚持“终身工作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高的党性修养和政策理论水平;刻苦钻研法学理论,熟悉行政法学和专业法律知识,熟练掌握了药监业务理论知识和执法实务。特别是她始终保持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进取精神,积极参与各类学习培训,努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具有较高的依法行政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勤奋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该同志200**年8月任市局政策法规科长以来,快速进行了由主要领导向科长的角色转换,淡薄名利,清正廉洁,履职尽责,工作卓有成效。市局连续三年被评为政府法制工作先进集体.

(一)破解难题,沉着应对敏感的突发事件

20**年5月,一个自称的打假维权人士,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告上了法庭,诉该局在药品广告监管上行政不作为。这是关系本局形象和声誉的大事,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政策法规科承担了应诉任务。在学校,她学的是中药和药学专业,工作后又长期在领导岗位上,面对专业性极强而陌生棘手的行政诉讼业务工作,她努力克服法学理论知识的不足,边学边干边请教,查阅大量资料,仔细梳理法律法规赋予基层药监部门在药品广告监管方面的职能职责,调查收集本单位对本地媒体药品广告进行监测的录像、文字资料、给工商行政部门的违法药品广告监测移送文书、文件信函等,精心撰写、反复修改行政答辩状,以翔实的数据、确凿的证据,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切实履行了法律赋予的职责。因此,本案以原告撤诉终结,树立了良好的药监形象,这个行政诉讼案卷,也被评为全省药监系统20**年度十大优秀案卷之一。

(二)深入基层,创新法制机制建设

为了加强执法制度建设和有效防止执法中的腐败现象,有的执法部门开始进行查处分离的试点工作。**同志向局党组提出了“能不能在我局率先推行查处分离”的建议后?系统上下顿时议论纷纷……。面对议论和阻力,她先后走访了公安局、质监局、城管执法局等执法部门,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作出了试点方案。20**年初,由政策法规科牵头,在高坪、营山两局开展了查处分离试点工作。在法规科人少、事务性工作很多的情况下,她坚持下基层,与其他同志一道,多次深入两个局,了解执法人员的基本情况,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指导制定实施方案,及时解决试点中遇到的难题,总结交流试点经验,在全系统推广。同时,督促实施简易程序案件备案审查、听证和重大案件集体讨论等制度,经组织对已办理的200多个案卷的评查,发现案卷的瑕疵明显减少,案件办理质量明显提高。她还通过电话、网络、讲课和接待来访,热忱为基层执法人员解答执法难题150多起。几年来,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无一例行政复议和行政败诉案件发生。

(三)夯实基础,为科学监管决策提供依据

她十分注重制度建设质量。在通过深入调查,先后草拟、修改、完善、审查、收集整理了行政执法责任制、案卷评查制度、查处分离制度、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政务中心行政许可工作制度、行政责任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效能建设制度、医药企业联系等60多个制度,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机关管理奠定了制度基础。

她积极参与立法调研。《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她结合实际,提出了多条具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她积极推行“两集中、两到位”的行政审批模式。亲自草拟修订工作制度,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编制政务服务指南,审查工作流程,缩短办结时限,为本局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经验在全市交流推广。她严格对本局即将出台的文件进行了合法性审查,对已出台的文件,进行了合法性清理,提议废止了过时的规范性文件。她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文章,她撰写的《坐行政诉讼被告席的体会》、《从一起行政诉讼争执的焦点看规范执法行为》等多篇有关药品监管执法的文章在报刊、网站发表,《浅谈对药品边缘产品的监管》一文,被**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为“三型机关建设”优秀论文。她广泛深入普及法律知识,亲自撰写讲稿,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对系统新录用公务员进行岗前法律知识培训,给从药人员讲授法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参与对行政相对人和本系统公务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受到参学人员好评;她与有关部门配合,将法律”“六进”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编写的法律学习辅导资料,挂在本局网站上供大家参考;组织和参与了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7.1”安全合理用药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等系列法制宣传活动,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0多万份;联合小西街社区和人民南路小学,设立食品药品法律宣传专栏,重点宣传了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和政务热线、标语、展板进行宣传。一系列的举措,为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知识监管论文范文第15篇

一、勤奋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该同志坚持“终身工作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高的党性修养和政策理论水平;刻苦钻研法学理论,熟悉行政法学和专业法律知识,熟练掌握了药监业务理论知识和执法实务。特别是她始终保持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进取精神,积极参与各类学习培训,努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具有较高的依法行政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勤奋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该同志200*年8月任市局政策法规科长以来,快速进行了由主要领导向科长的角色转换,淡薄名利,清正廉洁,履职尽责,工作卓有成效。市局连续三年被评为政府法制工作先进集体

(一)破解难题,沉着应对敏感的突发事件

20*年5月,一个自称的打假维权人士,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告上了法庭,诉该局在药品广告监管上行政不作为。这是关系本局形象和声誉的大事,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政策法规科承担了应诉任务。在学校,她学的是中药和药学专业,工作后又长期在领导岗位上,面对专业性极强而陌生棘手的行政诉讼业务工作,她努力克服法学理论知识的不足,边学边干边请教,查阅大量资料,仔细梳理法律法规赋予基层药监部门在药品广告监管方面的职能职责,调查收集本单位对本地媒体药品广告进行监测的录像、文字资料、给工商行政部门的违法药品广告监测移送文书、文件信函等,精心撰写、反复修改行政答辩状,以翔实的数据、确凿的证据,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切实履行了法律赋予的职责。因此,本案以原告撤诉终结,树立了良好的药监形象,这个行政诉讼案卷,也被评为全省药监系统20*年度十大优秀案卷之一。

(二)深入基层,创新法制机制建设

为了加强执法制度建设和有效防止执法中的腐败现象,有的执法部门开始进行查处分离的试点工作。*同志向局党组提出了“能不能在我局率先推行查处分离”的建议后?系统上下顿时议论纷纷……。面对议论和阻力,她先后走访了公安局、质监局、城管执法局等执法部门,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作出了试点方案。20*年初,由政策法规科牵头,在高坪、营山两局开展了查处分离试点工作。在法规科人少、事务性工作很多的情况下,她坚持下基层,与其他同志一道,多次深入两个局,了解执法人员的基本情况,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指导制定实施方案,及时解决试点中遇到的难题,总结交流试点经验,在全系统推广。同时,督促实施简易程序案件备案审查、听证和重大案件集体讨论等制度,经组织对已办理的200多个案卷的评查,发现案卷的瑕疵明显减少,案件办理质量明显提高。她还通过电话、网络、讲课和接待来访,热忱为基层执法人员解答执法难题150多起。几年来,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无一例行政复议和行政败诉案件发生。

(三)夯实基础,为科学监管决策提供依据

她十分注重制度建设质量。在通过深入调查,先后草拟、修改、完善、审查、收集整理了行政执法责任制、案卷评查制度、查处分离制度、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政务中心行政许可工作制度、行政责任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效能建设制度、医药企业联系等60多个制度,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强化机关管理奠定了制度基础。

她积极参与立法调研。《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她结合实际,提出了多条具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她积极推行“两集中、两到位”的行政审批模式。亲自草拟修订工作制度

,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编制政务服务指南,审查工作流程,缩短办结时限,为本局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经验在全市交流推广。她严格对本局即将出台的文件进行了合法性审查,对已出台的文件,进行了合法性清理,提议废止了过时的规范性文件。她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文章,她撰写的《坐行政诉讼被告席的体会》、《从一起行政诉讼争执的焦点看规范执法行为》等多篇有关药品监管执法的文章在报刊、网站发表,《浅谈对药品边缘产品的监管》一文,被*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为“三型机关建设”优秀论文。她广泛深入普及法律知识,亲自撰写讲稿,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对系统新录用公务员进行岗前法律知识培训,给从药人员讲授法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参与对行政相对人和本系统公务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受到参学人员好评;她与有关部门配合,将法律”“六进”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编写的法律学习辅导资料,挂在本局网站上供大家参考;组织和参与了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7.1”安全合理用药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等系列法制宣传活动,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0多万份;联合小西街社区和人民南路小学,设立食品药品法律宣传专栏,重点宣传了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和政务热线、标语、展板进行宣传。一系列的举措,为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