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范文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范文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范文第1篇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对理论知识的教育,并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对计算机实践教学有着一定的忽视。要想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就必须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发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

办公室软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办公室软件教学对中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利用办公室软件进行方便的学习,而且还能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提供基础作用。

1.对办公室软件进行一定的演示

在中职院校中由于学生都是刚接触到计算机,对计算机熟练掌握的程度不高,由于办公室软件应用操作较为复杂,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并且还需要经过教师对办公室软件操作的演示对学生进行一定讲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演示内容制作成视频,能够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进行播放。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遇到较难理解的地方,教师对视频进行慢放,同时还要详细讲解。这种教学方法较方便,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办公室软件的进一步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

2.对办公室软件进行一定的对比

办公室软件教学是一门公共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办公室软件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在对计算机最基础的办公室软件教学过程中,根据办公室软件的基本概念,运用对比的方法,将word中的字号、字体进行一定的对比,不仅能够加深学生们对办公室软件概念的理解,而且还能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办公室软件教学的质量和学生们学习的效率。

3.对办公室软件进行一定的实践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需要对办公室软件进行一定实践,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把理论知识与实践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办公室软件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对办公室软件应用操作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首先教师给学生们提供案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办公室软件应用操作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再由教师对案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点进行一定讲解,最后由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实践,对一些实用功能进行反复练习,加深学生们对办公软件的应用操作能力。

4.直观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计算机应用水平;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沈阳市社科联项目(sysk2013-10-04)

在当今信息社会, 计算机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各学科发展的基础,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熟练操作已成为人们立足于社会的基本技能。

在高等院校中,计算机课程已成为课程设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入门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教学的学习,初步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了解并掌握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和软件工程的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Internet的基本应用,并能熟练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等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满足社会对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的基本要求[1]。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课程现状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由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教学组成,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计算机信息安全等。上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与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制作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hotoshop CS图像处理软件、Flas制作软件、Dreamweaver网页制作软件、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Internet基本应用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理论教学内容涵盖面广,专业性强,重点难点很多,在较少的学时内,理解和掌握起来都有一定难度。而上机实验教学由于学时所限,是由上机指导教师安排选做其中的几个实验。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教学的内容联系不大,各自独立,可以不是同一个教师上课。但理论教学成绩和上机实验成绩共同构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成绩。

2. 存在问题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2.1上机实验存在“耗时间”的现象

有的同学在中学甚至小学已经学了计算机课程,平时在家又经常使用计算机,基础很好,对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制作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等操作熟练,因此在上机做这些实验时,就会耗时间,很无聊。而基础差的同学按照标注清晰,步骤详细的上机实验指导,一步一步地做,依然会遇到“拦路虎”,不断地停下来等待上机教师的答疑,学习的自主性较差。

2.2部分同学对计算机缺乏兴趣

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理论教学内容掌握起来都有一定难度,一些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专业联系不紧密,实用性不强,因而缺乏学习积极性,上课听讲效果不太好。而对于上机实验又感到会的部分很简单,不会的部分很茫然,不知该干什么。这些学生应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

2.3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水平不能令人完全满意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论教学中的测验,学生通常成绩不错,但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这从平时的听课和提问可反映出来。而上机实验的操作是比较基本的,内容并不很深,因此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4教学方式须进一步改进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理论教学仍然存在满堂灌的填鸭现象, 上机实验教学也存在学生跟着指导教师亦步亦趋现象。究其原因,与课程的学时短,学生掌握较差,难以发挥不无关系,而作为教师亦须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

3.对策与建议

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3.1上机实验可免修或部分免修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容量较大,大多数同学以前没接触过或接触较少,不能免修。而上机实验应允许基础好的学生免修或部分免修。上机前学生可提出申请,并经过上机考试,提交上机报告,成绩合格,允许学生免修或部分免修上机实验。同时把上机考试成绩作为该同学上机实验的成绩。这样上机老师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基础较差的学生身上。

3.2教学与不同专业的特色相结合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是将计算机作为工具,重要的是实际应用,而不是研究计算机本身,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应与不同专业的特色、需求相结合[2]。如对艺术类专业在上机实验教学中可加大Photoshop CS图像处理软件、Flas制作软件的上机时数和内容深度,对工商管理、会计等管理专业可加大Excel电子表格制作软件、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上机时数和内容深度,等等。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成绩由理论教学成绩和上机实验成绩组成,可以适当调节成绩组成的比例,并引入或补充新的考核方式。如布置主题性的大作业,小论文等,相关主题可有:巨型机的发展与展望;CPU的新发展;拟态计算机的研制;云技术的应用前景;数据库技术的新发展;电子商务的未来趋势;病毒与木马的新发展与应对等,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综合归纳,对国内外技术现状的比较,最终成文。这样比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4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材应及时更新,引入计算机的新技术新发展,适当调整教材中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开阔视野,增强学科意识,改进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性质,因材施教,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结束语

高等学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3]。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大学新生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重要的基础。坚持面向应用,面向实践,面向社会需求,不断推进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必将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文化素养,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冬莉, 徐立辉.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I-II.

[2] 曹蕾, 吕庆文, 张煜, 李远念. 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 2012(6):1-3.

[3] 江欣励, 郭禾, 马瑞新. 关于高水平本科生培养的一点思考[J]. 计算机教育, 2012(16):12-15.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下教学改革尝试: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内容,建立比较合理的教学体系。改革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我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已经近三十年了,它为推广信息化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计算机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地飞速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严重滞后,本文探讨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改革尝试。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应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点多、内容繁杂,有些知识过于陈旧。计算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分类和应用介绍等低级陈旧的知识还充斥在教材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为一年级文理科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文科学生不需要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不是所有理科学生都需要这部分知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过程控制时需要,并且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讲授的内容仅仅是一点皮毛,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生接受这些知识很困难。个人电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电子工具,生活中的电子设备比比皆是,人们只要会用即可,很少去了解它的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所以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应从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删除。Internet改变了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应用Internet技术是大学生必备的技能。“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体系结构和局域网的组成、分类以及组网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既难于理解又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实用的Internet应用技术反而比较少。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于教材中偏重于原理性知识地介绍,理解和接受都有一定的困难,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内容完全根据知识体系结构来组织,没有考虑教学体系结构,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很多,内容大同小异。开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陈旧、枯燥,其中原理性的知识难于理解。随后的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对于没有计算机专业基础的学生来说太抽象,例如软件系统、操作系统的概念,由于学生没有具体地编写程序的体验,只能机械地背诵和接受这些枯燥的术语。操作系统实验受制于知识内容的限制,只能一招一式地练习,例如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非常重要,学生只能反复地练习建立、删除和重命名文件夹,机械地重复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紧接着的办公软件内容,基础好的学生认为中学学过就不认真,基础差的学生几乎不会使用,给组织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多媒体软件和网站建设内容,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开设一门课程学生才能掌握,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之前的教学内容已经占据了大量的课时,只能浅尝辄止,有限的课时所讲授的知识很难使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综上所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结构组织上的不妥,是造成学生学习该课程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根据知识相关性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1)计算机软硬件基础、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程序设计基础;(2)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Internet应用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站建设,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3)多媒体技术。

第一个教学模块的体系安排为办公软件、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和操作系统,指导思想是以办公软件为点,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和操作系统基本概念为面,以点带面,依托办公软件的教学融合相关的基本概念,突出知识的直观性,降低抽象程度,便于学生接受。教学过程中依托办公软件操作步骤的讲解,引出菜单以及单击菜单的实质讲授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提出问题“计算机如何存储输入的文字”,通过引导学生解剖Word软件的操作过程,讲授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可以自动地为人类处理许多问题,这是任何其它电子设备所不具备的、计算机独有的特征,也是一个现代人所具有的基本常识,分析这种现象引入操作系统的概念,讲授有关知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得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织结构以及相关知识。虽然学生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学过Word软件,但是对于程序设计和操作系统等基础知识基本上不了解,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措施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操作,而且理解操作步骤的实际意义,达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枯燥和抽象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与操作步骤联系起来后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由于办公软件的操作重复性大,便于训练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办公软件教学结束后全部学生都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实验内容就不成为教学难点了。

第二个模块的教学从即时通讯软件(例如QQ聊天软件)和收发邮件的学习开始,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大,结合具体操作讲授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理论基础。带领学生登录我院图书馆网站,结合查找文献资料的教学讲授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知识,紧接着进行建立网站的实验教学,时间安排上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操作实验进行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结合浏览网页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的教育,讲授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通过以上教学的实施,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也具备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第三个模块的教学基本上没有难点了,主要进行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的探索。

3 结语

教学内容的取舍和体系安排是否得当,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的新生,接受抽象理论知识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根据这个特点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小莉.构建面向应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68-70.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28.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2-0174-02

作者简介:车战斌(1964-),男,博士,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SOA、软件技术教育;韩玉民(1963-),男,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Web应用。

1课程改革背景

二年制专科软件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针对软件人才的当前需求,快速培养实用型、工程型的软件蓝领人才,加速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二年制软件职业技术教育特点是学制短、课程安排紧、实践性强,其特点决定必须要设立全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特别是由于学制短,一些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没有足够时间专门开设,例如数字逻辑、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编译原理等,虽然高职高专软件技术等专业学生不要求全部学习上述课程,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软件技术人才,上述课程的基本知识则应必须掌握或了解。因此,如何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应知应会的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是软件学院努力改革和实践的主题。为此,许多软件学院都开设了《计算机技术概论》或类似的综合性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综合性强,主要介绍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是高职高专软件技术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前导基础课程。该课程强调基础和应掌握知识的全面性,为后期的软件开发学习打下基础。

笔者所在软件学院针对两年制软件技术及相关专业培养的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改革,将传统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学科基础课程科学整合为一门综合性、全新的《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建设2006年开始,2007年立项为中原工学院教改项目,同时进行《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配套建设,并立项为中原工学院2007年教材建设项目,目前课程建设和配套教材建设都已完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及目标

2.1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两年制的软件技术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科学整合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专业课程的内容,主要内容为软件技术人员必知必会的知识和技术,不求全、广、深,适用即可。

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搞好课程改革,进行《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配套建设,解决无相应教材的问题。

2.2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是高职高专软件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前导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个软件技术人员必知必会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强调基础和应掌握知识的全面性,为后期的软件开发学习打下基础。

3课程改革主要措施与实施

3.1相关课程整合与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对相关课程进行深化改革,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原来开设的计算机专业导论、操作系统等课程不再独立开设,将上述课程内容与数字逻辑、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编译原理等课程内容进行了科学、有机的整合,整合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基础与技术课程——《计算机技术概论》。内容涵盖了作为一个软件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或了解的上述课程的基本知识,构成一门创新性的综合性计算机专业学科基础与技术课程。

鉴于课程内容是原来多门课程的综合,内容较广,且内容间有先后逻辑关系,所以将课程分为两个学期讲授。课程总学时为60课时,主要内容和课时分配见表1。

3.2《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配套教材建设

为了配合上述课程改革,解决教材缺乏的问题,我们组织编写了《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本教材作为河南省“十一五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规划教材”之一,2007年立项为中原工学院教材建设项目。参与编写的院校主要有中原工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

本教材2006年开始编写,2007年试用,2008年8月由河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解决了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中无计算机学科综合基础类教材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主要内容和分章教学目标见表2,为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复习,每章有教学目标、本章小结和习题。

4课程建设成果创新点及实施效果

4.1成果创新点

《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建设主要有下列创新点。

(1)基于创新性教学思想,科学整合相应课程内容。两年制的软件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不能是四年制教学内容的简单压缩,也不可能全面教授。如上所述,《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内容整合具有创新性,符合两年制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特点。是将计算机专业导论、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等课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而不是简单的拼凑。

(2)针对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定位准确。《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建设针对两年制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实践,根据对多家软件学院广泛调研而提出,教学目标明确,定位准确。

(3)配套教材建设,填补无相应教材的空白。根据课程建设需要,同步进行了《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建设,保证了课程建设的质量,并填补了无同类教材的空白。

(4)综合性强,实用性强。《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及教材综合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编译原理等应知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适合,综合性强、实用性强。

4.2实施效果及下一步工作

我们从2007级学生开始开设《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2008年8月正式出版《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经过5届学生的培养,该课程已很成熟。

从毕业生对课程知识应用效果和反馈意见来看,课程内容非常实用,课程建设效果显著。该课程虽然看起来内容较杂,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其内容对于实际软件开发工作非常实用。学习本课程后,学生掌握了数字逻辑、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的基本知识后,便于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根据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

但在授课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综合性强,内容虽浅但较多,涉及专业知识面广,授课时对教学内容和深度难以把握,备课工作量也较大,所以对任课教师要求较高。

5结语

《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和配套建设教材效果显著,主要解决了两年制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中过分强调技能而忽略学科基础知识从而导致学生无专业提升潜力的问题。本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被多家软件学院采用或借鉴。

课程改革是长期的,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概论》这种全新的综合性的专业课程,需要在教学内容、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建设。课程建设也要与时俱进,目前我们正对《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进行修订,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中原工学院“二年制专科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组.二年制专科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总结报告[R].2008:1-2.

[2]中原工学院《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建设项目组.《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建设项目总结报告[R].2009:12-14.

[3]韩玉民,车战斌.计算机技术概论[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8.

[4]张墨华,郭节.河南省软件职业学院发展的困境及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1(17):74-76.

[5]马飞,王振光.浅析河南高校软件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出路[J].科技信息,2011(3):29.

Computer Subject fundamental Course Reform of Software College:Take Construction of“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Technology”Course for Example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构建良好实践环境、改进教学方法手段的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同时给出具体建议对策,目的是聚焦实战化,提高军校学员的计算机编程能力。

关键词:实战化教学;编程能力;信息素养

0 引 言

为推进军事院校教育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当前各个军事院校都在着手实施实战化教学。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信息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到武器b备、战略决策、远程控制、作战指挥、后勤保障等各个环节。军事领域对计算机编程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聚焦实战化教学,提高军校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让学员掌握正确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思路,促进学员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对于培养学员的自主能力、探索能力、合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1 计算机软件编程的地位与作用

1.1 计算机软件编程是培养学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利用计算机获取、整合、运用信息等能力为主的信息素养,是新世纪新阶段对军人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加强军校学员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提高学员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使学员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编程技能,学习和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对于培养学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这种能力正是军校学员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软件编程是培养学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

1.2 计算机软件编程是培养学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计算机软件编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要突出学员个体的学识和能力,而且要发挥学员群体的协助作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集思广益、相得益彰。在实战化人才培养中,计算机编程类课程力求倡导将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大力营造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环境氛围,提供各种学习资源,这样不但能使学员学到计算机的编程知识和技能,而且也能够学到更重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在培养学员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同时,增强协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学员的后继发展和部队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1]。

2 计算机软件编程教学与实战化要求存在差距

当前军校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的现状并不乐观,尤其是计算机软件编程教学的课程设置、实践保障、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实战化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2.1 课程设置存在差距

目前空军预警学院计算机课程设置主要停留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计算机基础课程层面,缺乏能够提升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方面的课程。目前我们仅开设一门与软件编程相关的课程――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而这门课程的内容又主要以C语言为主,C语言主要是培养学员的编程感觉、习惯和思维,在实践运用中并不是很多,因此仅仅依靠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一门课程提高学员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是很困难的[2]。

2.2 教学实践保障存在差距

实践环节是学员将所学计算机软件编程知识转化成动手能力和水平的必然途径,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具有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计算机软件编程的实践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课堂实践,另一个是课余实践;其中,课堂实践具有强制性,课余实践则强调自觉性。

在课堂实践方面,由于空军预警学院计算机课程的课时量较少、课程内容较多,直接导致在教学中,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占据大多数的学时,而学员上机实践环节难以给予保障。由于空军预警学院学员的学位证是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的,因此学员希望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对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有所帮助,然而这门课程的理论课时只有20学时,实践课时也仅有20学时,教员要想在有限的课时里将计算机等级考试C语言相关的知识全部讲完,同时又想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员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这显然难以达到。在课余实践方面,由于计算机软件编程不是军校学员的专业课程内容,大多数学员对学习软件编程处于一种应付的心态,认为只要能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就满足了,因此大多数学员不能够自觉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上机实践,难以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刻苦钻研学问上下工夫,而是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程序设计,学员的学习效果不令人满意。课堂实践课时不足,课余实践又无法保障,必然会影响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的提升。

2.3 教学方法手段存在差距

目前空军预警学院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多是理论学习为主、实践上机为辅,以语法知识为主、程序开发为辅;理论讲授与上机实践往往不在同一个教室,而是分开授课,理论课枯燥无趣,实践课又由于学员人数太多而难于管理,导致学员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学习计算机软件编程只为应对考试,实际动手编程时却不知从何下手。

3 聚焦实战化教学,提高军校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的总体设想

为了紧跟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和适应军队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只有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针对学科的发展特点,追踪学科前沿,抓好学科建设,聚焦实战化教学,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境,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提高学员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提高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的总体设想如图1所示。

3.1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实战化教学要求在课程设置上统筹兼顾,建立综合性强、覆盖面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军校学员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我们必须把军校学员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培养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围绕提高其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这个具体目标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第一,在保留现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三大基础性课程的同时,还应增设一些有利于提高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的课程,如数据结构、数据库、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网站制作、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等。

第二,对于编程能力的培养,要把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员应先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基础编程语言知识和编程思想,然后再通过数据库技术基础、C#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再进一步学习软件开发中常用的高级编程语言,最后通过网站制作、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等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能应用编程语言的知识和思想,进而达到培养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的目的。

3.2 构建良好的实践环境

由于学科专业教学计划等原因的限制,针对军校学员开设的计算机编程课程不可能太多,课时也很难满足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员在培养军校学员计算机编程能力时,就要注重营造好计算机专项教学以外的实践环境,提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教学的现实情况看,构建良好的实践环境关键是要实现“两个强化”[3]。

3.2.1 强化课内实践环境的营造

教员在培养过程中,要突破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量少的局限,增设与计算机软件编程相关的课程,将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培养融合到其他与计算机软件编程相关的课程当中。教员在施教时,可将本学科计算机编程技术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促使学员能自主利用计算机软件编程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从而延长计算机编程能力培养的周期。

3.2.2 强化课外实践的引导

教员要综合利用校园网络资源与学T活动组织,组织学员开展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的交流、评比、竞赛等系列活动,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增强学员对计算机软件编程的兴趣和自觉性,进而引导学员自主提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4]。

3.3 改进教学手段

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的重要途径。

3.3.1 合理安排教学场所

以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为例,以前20学时的理论课在教室讲授,20学时实践课在计算机机房授课,为了方便学员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我们建议把教学场所全部安排到机房;这样既可以防止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记忆断档,又有利于学员在理论转化成实践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现场提出并现场解决,提高学习的成效[5]。

3.3.2 采用小班化授课

把100多人的大班拆分成20~30人的小班,既方便机房管理,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3.3.3 实施“理实一体”教学方法

根据实战化教学的要求,教员应组织实战化教学,探索新教学方法。近年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将“理实一体”教学方法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谓“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时根据课程进度和课程内容,将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合为一体,如图2所示。

以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为例,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在该课程的初级阶段,因为概念性内容居多,程序的语法知识还没有讲解,学员还不能独立编写完整的程序,所以这个阶段可以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方法。例如,针对C语言数据类型的教学内容,可以先精讲数据类型及每种数据类型的特点,然后讲解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再上机利用程序填空的形式,使学员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性地学习和掌握。

到了课程的中级阶段,由于学员对程序的基本结构有一定了解,开始学习语法知识时,就可以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方式授课。例如,学习C语言选择、循环程序设计时,可以让学员先上机依照案例输入简单程序并运行查看结果,使学员对该程序的执行过程有总体了解并对如何得到这样的结果产生一定兴趣,然后再进行语法知识的详细讲解,理论讲授完后,再要求学员上机编写相关的小程序,进一步加深学员对语法知识的理解。

当课程进入最后阶段,课程内容基本结束时,教员可以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方式。先给学员布置一个具体的任务,提出任务目的和内容,要求学员上机编程、调试并运行,独立完成任务;然后再组织学员讨论,相互进行交流和学习并从中总结提炼出理论精髓,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员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员的独立动手能力。

4 结 语

要聚焦实战化教学,提高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是一项系统性、改革性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不断努力,加紧研究,深入探索。

第一作者简介:程敏,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 郝红卫, 高桂清, 张甲文. 论加强军校学员信息素质教育[J]. 二炮院校教育, 2007(1): 7-9.

[2] 唐晓, 李强, 陈新, 等. 基于MOOC平台的C语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空军预警学院学报, 2015(3): 227-229.

[3] 朱利娜. 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2): 60-61.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1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该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基础,涉及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性。本课程有如下三个难点。

(1)该课程的内容多、跨度大、学生把握重点有些困难。

(2)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一门内容综合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生对基础课程的知识和理解程度有所差别,授课中比较难掌握。

(3)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以上难点问题,本人分析了目前该课程在授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际要求出发,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存在的

问题

(1)目前,大多数老师采用常规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接受状态,缺乏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启发式教学没有充分运用。

(2)有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往往较低教学难度,大部分时间讲授基本概念,而对程序设计和调试技巧等较深的知识只是点到为止或者避而不谈。导致大量学生学完本课程,只会背诵几个基本概念,并没有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很多精华思想和编程技巧,更没有了解软件是如何管理计算机全部资源的。

(3)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实验课在机房内进行验证性实验,实验时教师只是把实验目的、具体程序、程序实现的功能等内容介绍给学生,学生直接输入程序代码,然后获取实验数据,验证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只是机械的进行程序录入,不用独立思考,所以不能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调试,

2 课程教学改革

(1)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的学习和发展,教学过程实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教学相长、信息交流,从而达到知识与兴趣共存,进而实现教学共赢。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采用案例引导式教学

在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尤其是讲解新知识时,采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演示说明,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进行思考;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出各个相关概念,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引导的课程教学,能为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学生带着多个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任务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进行学习,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枯燥的概念,以及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授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优化教学内容。

(3)注重实践环节

对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必须把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起来讲解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实践教学不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它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课的练习领会理论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在上机的指导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软件设计的基本方法、程序调试的基本技巧,还要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引导。对实践环节中的软件设计从“给定题目”―“具体分析”―“解决问题”―“程序实现”―“运行调试”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启发。使学生掌握软件设计的基本思想,知道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 结语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该文针对该课程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课程知识,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沈被娜.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继续教育;办公软件;案例教学;教材建设

1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不断发展,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新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近三十年中得到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计算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国家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社会进程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表明,当前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必须进一步同其他各个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迫切要求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2009年7月,按教育部要求,由教育部理工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完成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V4.0,简称《基本要求》) 正式并出版发行[1]。

《基本要求》[2]指出:面对大学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的现实,面对其他学科专业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极大期望,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

机能力和信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需求,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着手,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与梯队建设、教学测评与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基本要求》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将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被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越来越呈现出“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着眼信息素养”的特点;

(2) 计算机基础教育本身将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3)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能力模型”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基本要求》指出:一门能够凝聚信息科学概念、技术和方法,能够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并有效支撑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或者称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建设,将成为发展的关注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会逐步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李洁(1980-),女,二级警司,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信息工程、教育管理等;周苏(1958-),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高教管理等。

2教学与实验内容的设计

针对目前大学新生已经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水平的现状,针对大学高年级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依然薄弱的现象,我们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设计了旨在提高与深化的新的教学内容,也作为高起点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新教材――《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案例教程》[2]。本书基于案例实验为主线开展教学,通过一系列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和实践的实验练习,把计算机基础和办公软件应用的更深入的概念、理论知

识与技术融入到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教学内容和实验练习包含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应用的各个方面,涉及计算机基础提高、文字处理Word高级应用、电子表格Excel高级应用、演示文稿PowerPoint高级应用、绘图工具Visio、个人数据库Access、项目管理Project和办公软件综合应用等,全书包括可供选择的18个实验、1个PowerPoint课程设计和1个课程实验总结,以帮助读者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应用与技巧,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与实验内容的分布

内容实验个数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第1节 软件基础与Windows系统管理4

第2节 搜索引擎与网站评价

第3节 计算机病毒防范

第4节 使用压缩软件WinZip和WinRAR

第2章 文字处理软件Word第1节 文字效果与小报排版3

第2节 文字的艺术设计与书籍排版

第3节 论文的格式与排版

第4节 Word应用技巧与发展

第3章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第1节 Excel与网络意见调查表3

第2节 Excel图表与市场调查分析

第3节 Excel宏的录制与VBA

第4节 Excel应用技巧与发展

第4章 演示文稿处理软件PowerPoint第1节 PowerPoint制作的提高1

第2节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7

第5章 绘图工具Visio第1节 Visio与工程绘图1

第2节 Microsoft Office Visio 2007

第6章 数据库软件Access第1节 Access数据库初步2

第2节 数据库的结构与特点

第3节 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7

第7章 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第1节 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初步2

第2节 Project项目管理应用

第3节 Microsoft Office Project 2007

第8章 办公软件综合应用第1节 PDF格式和Outlook应用2

第2节 Office软件的协同作业

第3节 2007 Microsoft Office system

第9章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实验总结1

第1章:计算机基础提高。包括软件基础与Windows系统管理、搜索引擎与网站评价、计算机病毒防范、使用压缩软件WinZip和WinRAR等实验。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的认识,学习Windows系统管理工具的使用,熟悉Windows系统工具,并由此进一步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环境;通过在因特网上对一些主题和网站进行的搜索、浏览与分析,进一步熟悉网络搜索引擎,尝试分析和评价网站;熟悉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的基本概念,通过因特网搜索与浏览,了解网络环境中主流的病毒防范技术网站,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病毒防范技术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与支持来开展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的应用实践;理解数据压缩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据压缩标准和相关技术,熟练使用压缩软件,进一步体会数据压缩技术的实现和应用方法。

第2章:文字处理Word高级应用。包括文字效果与小报排版、文字的艺术设计与书籍排版、论文的格式与排版和Word应用技巧与发展等实验。通过实验,熟练掌握字处理软件Word的主要操作,改进文字处理能力,提高写作质量。掌握操作计算机化文档,特别是桌面排版的技巧,熟悉插入图片与图文混排等功能;掌握书稿排版的基本操作和技巧。熟练掌握论文排版的各项操作,提高一般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增强职业技能。

第3章:电子表格Excel高级应用。包括Excel函数与网络意见调查表、Excel图表与市场调查分析、Excel宏的录制与VBA、Excel应用技巧与发展等实验。通过实验,熟练掌握电子表格软件Excel的主要操作,掌握Excel函数的基本使用方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熟练掌握电子表格软件Excel的多页制表功能、函数应用和统计图表功能;了解Excel宏的基本概念,了解Visual Basic宏。掌握Excel宏录制、运行宏和编辑宏的基本操作。

第4章:演示文稿PowerPoint高级应用。包括PowerPoint制作的提高、自选项目PowerPoint多媒体制作、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7等实验。通过实验,熟悉PowerPoint多媒体设计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熟悉演示文稿的制作和应用技巧,掌握PowerPoint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的基本应用能力。

第5章:绘图工具Visio。包括Visio与工程绘图、Microsoft Office Visio 2007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Visio工具软件的功能特色、安装、工作环境和基本操作等各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应用Visio工具绘制

软件开发图形的基本操作。

第6章:个人数据库Access。包括Access数据库初步、数据库的结构与特点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了解桌面数据库软件Access的基本操作及其应用领域;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理解“数据独立性”与“数据安全”的含义及其应用,区分结构化数据库和非结构化数据库,熟悉数据库检索技术及其应用,掌握桌面数据库软件Access的基本操作及其应用领域。

第7章:项目管理Project。包括项目管理Project初步、Project项目管理应用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IT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项目管理核心领域的一般知识,初步掌握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的操作界面和基本操作;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项目管理核心领域的一般知识,熟悉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的基本操作,学会应用Project软件工具开始从事项目管理工作。

第8章:办公软件综合应用。包括PDF格式和Outlook应用、Office软件的协同作业等实验。通过实验,熟悉PDF文件格式,掌握DOC、Flash和PDF文件格式的转换和应用;熟悉Outlook的功能,掌握Outlook的基本操作;熟悉Publisher的基本功能;掌握Office软件协同工作的基本操作,例如Visio与Word、PowerPoint、Word与Excel的协同作业等。

3 “阅读与思考”内容设计

除了教学和实验内容的设计之外,我们还就每一节课为学生设计了“阅读与思考”的环节,在学习和实践课程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思考的能力,如表2所示。除了阅读,要求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并回答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简短问题和读后感,以加强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

表2“阅读与思考”的内容

章、节阅读与思考

第1章第1节 软件基础与Windows系统管理人工智能之父――图灵

第2节 搜索引擎与网站评价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

第3节 计算机病毒防范摩尔定律

第4节 使用压缩软件WinZip和WinRARWindows之父阿尔钦功成还乡

第2章第1节 文字效果与小报排版Word之父西蒙尼――狂热的革新者

第2节 文字的艺术设计与书籍排版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

第3节 论文的格式与排版WPS―― 一个国产软件的传奇

续表

章、节阅读与思考

第3章第1节 Excel与网络意见调查表PC电子表格与商用软件之父――丹布莱克林

第2节 Excel图表与市场调查分析Google电子表格会威胁MS Office吗

第3节 Excel宏的录制与VBA一切皆IT

第4章第1节 PowerPoint制作的提高鼠标之父、人机交互大师恩格尔巴特

第5章第1节 Visio与工程绘图十大默默无闻技术之父

第6章第1节 Access数据库初步9.11事件中的摩根斯坦利证券公司

第2节 数据库的结构与特点数字化生存与人性化思考

第7章第1节 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初步做好简单的事情

第2节 Project项目管理应用向唐僧学习项目团队管理

第8章第1节 PDF格式和Outlook应用艺术学生与科学学生

第2节 Office软件的协同作业云计算带给SaaS的新机遇

4课程学习能力自我测评

教学评价是对受教育者的多种要素进行价值评估,而考试是教学评价的工具和手段,是测量应试者知识与能力、素质和潜力的量尺。考试为教学评价提供了量化资料,却不能替代教学评价。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管理和过程中,人们对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存在着认识不清、相互混淆的情况,其主要倾向就是以考试代替教学评价。但是,以单一考试代替教学评价,其直接后果是以应试方法取代教学过程,教师“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考什么就学什么”,甚至“什么时候考就什么时候学”。我们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提倡和鼓励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科学理解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跃升。

一个好的教学评价方式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能够把学生的能力、潜质等特征性的东西描述出来,并予以引导,鼓励其发展自己的特长。

教学测评的多元化尝试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开展

评价活动,要求评价既体现共性,更关注个性;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注重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和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习不再仅仅依靠考试的成绩,还包括了对学习的态度、兴趣和行为等等的考查。一句话,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习的发展状况。

在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中,我们为课程的教学测评设计了“课程学习能力学生自我测评”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客观地为自己做一个能力测评。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的教学测评方案是:

课程成绩 = n×实验成绩(90%)+课程实验总结(10%)-平时缺勤/迟到扣分。

在学期期末,我们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总结,根据自己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客观地填写学习能力测评表,即在表3“测评结果”栏中合适的项下打“”。

表3课程学习能力测评表

关键能力评价指标测评结果备注

很好较好一般勉强较差

课程主要内容1. 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2. 熟悉本课程的全部基本概念,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

3. 熟悉本课程的网络计算环境

计算机基础1. 熟悉软件和Windows基础知识

2. 熟悉网络应用与网络搜索

3. 了解信息安全与病毒防范

续表

关键能力评价指标测评结果备注

很好较好一般勉强较差

文字处理Word

电子表格Excel

演示文稿PowerPoint1. 熟悉文字处理并得到提高

2. 熟悉电子表格并得到提高

3. 熟悉演示文稿并得到提高

4. 完成PowerPoint多媒体创作

绘图工具Visio

个人数据库Access

项目管理Project1. 初步掌握Visio绘图功能

2. 初步掌握Access及其基础知识

3. 初步掌握Project及其基础知识

办公软件综合应用1. 具备办公软件综合应用的认识

2. 了解办公软件协同作业的方法

沟通交流能力1. 能和他人有效沟通,在团队合作中表现积极

2. 能获取并反馈信息

解决问题与设计创新1. 能发现并解决一般应用问题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范文第8篇

一、主要结构介绍

(一)知识结构

1、通用知识。通用知识是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并对今后从事的计算机应用工作起辅助和支持作用。通用知识包括扎实的文化、社会科学和法律知识,以及计算机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操作系统原理等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2、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的根基。专业知识包括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VisualBasic .net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

(二)能力结构

1、基础能力:计算机相关高等数学的应用能力;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专业能力:使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的设计、调试和维护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的能力;运用关系型数据库Visual FoxPro设计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利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制一般视窗应用软件的能力;计算机多媒体素材的处理能力;综合性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

3、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

(三)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良好的敬业、创新意识。

2、文化素质。具有高等数学、程序设计、数据处理等理工科知识,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具有必要的哲学、法律、职业道德等人文社科知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3、业务素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常用应用软件;具有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管理、维护能力;具有一般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系统的编写和使用能力;具有以业务知识为基础,专业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为标志的较高的业务素质。

4、身心素质。具有强壮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掌握基本的擒拿格斗方法。养成科学的强身健体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主要课程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数学、基础英语、C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基础、离散数学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邓小平理论理论、数字电路、线性代数、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组织与结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英语二、物理(工)、离散数学、工程经济、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高等数学(工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概论论与数理统计(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三、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

计算机硬件工程师、计算机二级三级、计算机国家二级三级、LINUX管理、平面设计师、网站设计师等。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软件技术基础 课程教学 研究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的出台,国家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造就既精通本专业基础知识,又能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达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软件技术理论,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基础,其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多、原理复杂和抽象,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从计算机教学出发,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知识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寻找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软件开发应用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

二、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既是集计算机网络基础、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以及数据库等多门专业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涉及面广,内容相对独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课程,其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图、查找、排序等数据结构与算法之间关系复杂。教学中,应针对应用实例,对编程中常用的算法给予重点讲解,对典型数据结构数据元素的集合关系以及基本运算展开教学研究和深入的讲解。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开发应用软件所必需的软件基础知识、懂得高级编程语言知识、丰富编程技术和基本算法,又熟练运用程序设计的思维和方法,使其软件素质得到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灵活运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和动手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三、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现状分析

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计算机知识较薄弱,尤其是该课程是以概念多、抽象而复杂的“C语言程序设计”为基础的学科,理论知识多、应用层面的内容相对较少,学生难以理解的同时,感觉枯燥乏味,产生畏难情绪,加重了思想包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学策略上缺乏创新,沿袭着“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积极性受到压抑,自身创造力和潜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知识传输与能力培养相互割裂。

课时限制。该课程知识点较多,课程学时安排较短,教师偏重基本理论讲解,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吸收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繁杂的基本概念,而程序设计和调试技巧等实践性较强的部分往往因课时限制只能点到为止,学生无法体会课程的乐趣,更无法进行深入研究,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对策研究

明确教学目标。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培养。教师应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在对教材知识点内涵与外延正确把握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学生易于接受的课堂教学活动,准确驾驭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堂教学,将“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优秀教学方法组合运用,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对操作系统、 数据结构、 数据库技术等功能和运用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以“任务驱动法”为代表的互动教学法,是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发展成熟的实践型教学方法,是国内外运用较多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它是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主动地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知,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既增强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也强化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意识。

巧设学习情境。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打破常规,启迪思想,通过探索、实践,掌握理论知识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情境教学”正是基于这一先进思想的教学方式。如学习语言编译时,使用“栈”可实现函数过程的调用。当计算机输出数据打印时,打印机速度慢,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安排学生们分组讨论,最终在操作系统中设一个打印队列,将打印任务逐个完成,避免了数据丢失或打印次序混乱。任务进行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思维,体会知识的奥妙,深刻认识到了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焕发出可贵的集体智慧,在目标实现过程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巨大喜悦。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教师传道授业,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更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将抽象的、枯燥的软件技术基础,用实用化和情趣化的现代教学思想巧妙呈现,产生共鸣、碰撞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充分感受学科魅力,从而启迪心灵,放飞思想。当学生暴露出畏难或厌烦情绪时,教师应给予最大限度的宽容和理解,并用科学的思想加以引导,鼓励他们打破常规、迎难而上,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点的跨越。

四、结论

综上所述,打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是新时期高校教学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只有对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梳理教学思路,将优秀的现代教学思想融入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实现教学相长,不断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龚正良等.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 孙亚杰.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6):168.

[3] 张小瑞.《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4):129.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范文第10篇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教”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为纯理论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和工作原理等。这个部分教师使用教学课件讲授为主,教学场所为教室或者是多媒体教室。第二为计算机应用,以操作为主,授课地点为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人手一机,教师使用教学软件采取互动式、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实训法等多种形式与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改变了以教师讲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论教学搬进实训场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教师由以往的“讲三练二考一”向“讲一练二考三”转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学”

        此课程的“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如何让学生学,二是学生如何来学。

        “一体化”教学的体系清晰,形式生动活泼,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针对性强,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又传授技能,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更容易获取每个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情况的信息,便于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突出了操作训练,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学、做”一体。

        三、具体教学案例

        我曾经给几个专业的学生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尝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相同,教学侧重不同”的情景教学。

        (一)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之后,并不直接开始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软件使用)的教学,而是进行计算机实际应用的教学。考虑到计算机本专业的学生在其后要开设大量的本专业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前导,因此在当前的第二步(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的教学)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其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更多地教授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部核心运用。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要完成word、excel、powerpoint相关知识的教学,还要着重强调熟练操作,自主学习。这是对之前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学到的软件概念的实践感知,也是对其后本专业软件课程的一个提前认知。

        (二)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学校、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很少会更深入地对计算机软件编程和硬件维护方面进行研究,而是办公软件运用较为频繁。所以,笔者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工作方向,在介绍基本的软件使用技巧之后,讲解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的相关软件,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带来便利。 

        在进行powerpoint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笔者增加了“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一节课”等等教学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外扩展环节里,布置了通过powerpoint制作市场推广计划等练习项目。

        (三)对文秘、社会工作与管理等专业的教学

        文秘、社会工作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各单位从事文秘、行政等相关工作,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而是对办公软件的运用较为频繁。所以,笔者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花大量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四、教学小结

        前面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体化情景教学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围绕教学对象的专业不同进行案例情景的教学。在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进行相关教学后,进行了大量的反馈调查,运用对比法分析表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情景教学,可以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兴趣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特别重要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也让很多拥有电脑的同学更深入地了解到计算机的用处之广、之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生在案例制作、探索过程中更牢固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22-02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既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又有独特的方法体系的交叉性学科,其发展有着较强的政策和技术因素,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课程已经成为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选修课。

一、当前高校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是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体系设计根本上是围绕着教学培养目标进行的。从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1.实践主导型。实践主导型是很多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采用的基本指导思想,旨在为企业财务核算培养动手性人才。这些高校通常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只开设一到二门会计电算化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以财务软件的操作为主线,通常在简要介绍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之后,以会计实务为基础介绍财务核算软件的系统功能、操作步骤,以使学生迅速掌握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熟悉电算化会计的工作,使学生能较快胜任电算化会计工作。实践主导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财务软件的操作,不要求学生懂得过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

2.理论主导型。理论主导型教学通常是高校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或计算机信息专业学生中采用的指导思想。理论主导型教学通常以会计电算化的目标为导向,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线,阐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目标、特征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维护的方法。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就是理论主导型的典型教学课程。理论主导型教学要求学生不仅熟悉财务软件的操作,更要求学生拥有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特别是编程能力。

3.交叉综合型。对电算化人才的综合性要求决定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交叉综合性。交叉综合型教学基本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掌握计算机会计应用各系统的操作和日常维护的同时,通过教学提高学生日常工作中信息处理的能力。如高校中开设的VBA技术在财务中的运用等相关课程就是典型的交叉综合型教学。

二、当前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相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言,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

2.教学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学科开设力度不足。在财经类专业中,会计专业和计算机学科的结合相对来说比较紧密,但安排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时数却是有限的,加上师资不够,因此,很多高校在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和电算化相关的课程一般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课,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太少,对于电算化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来讲,计算机学科方面的教学内容还很薄弱,教学体系的设计保证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3.教学体系中层次不明确,教学内容重合现象多。以某高校《初级会计电算化》教材内容为例,课程教学主要有下面五大部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输入与文字处理、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主要是一些政策性的内容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会计软件基本功能与操作。从这些内容来看,课程的内容与计算机一级内容有重合现象大。《中级会计电算化》教材内容中,仍有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与操作等,各层级教学内容重合明显,这种现象本质上讲是由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不清晰造成的。

三、如何建立规范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

如前所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思想与社会需要情况密切相关。从社会需要的情况来看,多数单位还是需要熟悉各种流行软件、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在深度和广度相矛盾的情况下,广度优先,在师资有保障的条件下,鼓励深度发展。结合高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本人认为,电算化课程体系应明确规范为电算化基础,高级电算化和中级电算化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电算化基础,定位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其中主要讲授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系统基础;另外,未来财务工作的手段主要是财务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因而在基础课程上应让学生掌握办公软件的操作;此外,财务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开发离不开数据库知识,为了将来培养综合交叉型人才,应该让学生在第一阶段了解数据库的基础知识,针对高校的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学时VisualFoxpro或Access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习数据库基本原理。由于这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与会计学科关联度不大,因此这些内容建议在低年级如一年级完成教学。第二个层次是中级电算化,定位为培养满足决大多数单位要求的实践型财务人才。该部分主要包括财务软件操作技术,通过学习满足企业财务核算需要,教学中通常采用的软件是用友软件和金蝶软件,这两个软件设计成熟,市场占有率高;另外,Excel软件已经是财务工作的日常手段,在我国运用极为普遍,但存在的问题是运用水平低,工作效率不高,通过Vba技术的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为培养电算化系统维护和软件开发的高级人才,进一步学习数据库知识是有必要的。该部分内容中财务软件操作技术需要会计知识为基础,因此该部分内容建议在低年级如三年级完成教学。第三个层次是高级电算化,定位为培养分析综合交叉型人才,在各专业课中将计算机技术充分引入教学。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中各层级教学方法的选择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范文第12篇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教”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为纯理论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和工作原理等。这个部分教师使用教学课件讲授为主,教学场所为教室或者是多媒体教室。第二为计算机应用,以操作为主,授课地点为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人手一机,教师使用教学软件采取互动式、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实训法等多种形式与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改变了以教师讲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论教学搬进实训场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教师由以往的“讲三练二考一”向“讲一练二考三”转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学”

此课程的“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如何让学生学,二是学生如何来学。

“一体化”教学的体系清晰,形式生动活泼,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针对性强,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又传授技能,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更容易获取每个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情况的信息,便于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突出了操作训练,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学、做”一体。

三、具体教学案例

我曾经给几个专业的学生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尝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相同,教学侧重不同”的情景教学。

(一)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之后,并不直接开始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软件使用)的教学,而是进行计算机实际应用的教学。考虑到计算机本专业的学生在其后要开设大量的本专业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前导,因此在当前的第二步(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的教学)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其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更多地教授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部核心运用。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要完成word、excel、powerpoint相关知识的教学,还要着重强调熟练操作,自主学习。这是对之前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学到的软件概念的实践感知,也是对其后本专业软件课程的一个提前认知。

(二)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学校、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很少会更深入地对计算机软件编程和硬件维护方面进行研究,而是办公软件运用较为频繁。所以,笔者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工作方向,在介绍基本的软件使用技巧之后,讲解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的相关软件,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带来便利。

在进行powerpoint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笔者增加了“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一节课”等等教学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外扩展环节里,布置了通过powerpoint制作市场推广计划等练习项目。

(三)对文秘、社会工作与管理等专业的教学

文秘、社会工作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各单位从事文秘、行政等相关工作,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而是对办公软件的运用较为频繁。所以,笔者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花大量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四、教学小结

前面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体化情景教学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围绕教学对象的专业不同进行案例情景的教学。在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进行相关教学后,进行了大量的反馈调查,运用对比法分析表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情景教学,可以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兴趣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特别重要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也让很多拥有电脑的同学更深入地了解到计算机的用处之广、之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生在案例制作、探索过程中更牢固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教法说明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3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77-02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是专业主干课。会计电算化的知识与技能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每个会计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为使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开设该课程前导课程有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财务会计、成本等,后续课程有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

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应当具有计算机和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从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全面讲述会计电算化、会计数据的综合运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内部控制和审计等基本问题。通过一套典型行业的系统化会计实验数据,从建账和系统初始化开始,完成设账、凭证输入、审核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到财务分析的主要会计业务计算机处理的全过程。

二、教学基本要求

知识教学目标。本课程以传授会计电算化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要目的。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理解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步骤和方法。比较熟练地运用教学软件进行操作,在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达到或者超过国家对会计电算初级人员培训的要求。

技能教学目标。1、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2.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数据流程;3.学会用友财会教学软件的使用,如账务处理、往来账、工资、固定资产和报表等;4.了解会计软件维护的基本原理和内容;5.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实现过程。

三、教学条件

本课程每周6课时,以正常18个教学周计算,该课程总课时108课时,其中理论学时36课时,实操课时计划安排72课时,实操在机房有电脑教室完成,理论课时建议在多媒体完成,能起到更好的互动效果和实践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及要求如下:

第一章会计电算化概述。 理论教学主要内容:1. 会计电算化的含义。2.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3. 会计电算化的意义。4. 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教学要求:1. 理解会计电算化的含义。2. 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3. 应当掌握5个方面的意义。4. 掌握单位会计电算化实现过程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账务处理系统。理论教学主要内容:1. 账务处理软件的概述.2. 账务处理软件的初始化功能。3.账务处理软件的凭证输入功能.4. 账务处理软件的登账、结账功能。5.账务处理软件的输出功能。 教学要求: 1.熟悉并掌握账务处理软件的内容、特点和在整个会计软件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与其它会计软件的关系;2.了解账务处理软件与其它各软件之间数据传输的几种情况;3.熟悉账务处理业务的手工流程与电算化流程之间的区别与特点;熟悉建账前准备工作的基本内容。

实践教学主要内容:1. 初始设置(建账日期、凭证种类、系统人员权限、部门、职员、客户、供应商、外币、会计科目、凭证类别增加修改、外币汇率及摘要等);2. 录入凭证、审核、记账,结账练习;教学要求:1. 熟练地进行操作员增加,建立账套,修改账套,掌握设置基础档案,像部门、职员、客户、供应商、外币、会计科目、凭证类别,掌握期初余额的输入试算平衡.2. 掌握凭证输入,凭证审核和凭证记账结账过程,特别是出现错误情况下如何修改,熟练地运用教学软件进行登帐与结帐。

第三章往来账款核算理论教学主要内容: 1.往来账款核算模块概述。2.往来账款业务核算的手工流程。3.建立往来账的准备工作。4.往来户管理。5.往来账款余额初始化及数据输入。6.往来账款核销.7.查询往来账款.8.输出催款通知单及往来账。教学要求: 1.熟悉并掌握往来账款模块的概念、内容、特点和在整个会计软件中的地位。掌握核销往来业务,按照自定义条件查阅,浏览往来对账单,利用账龄分析表对设置为往来核算科目的往来款项余额进行账龄结构分析。2.掌握与其它部分会计软件的关系。

实践教学主要内容:1. 进行往来账前的准备工作。2往为账户的管理。3.往来账款余额初始设置及数据输入。4.往来款核销和查询往来账款。教学要求: 熟悉往来账业务核算流程,了解合同管理、历史合同数据输入、新增合同、合同审批、合同查询及兑现以及合同报表查询等。

第四章报表处理软件理论教学主要内容: 1.报表处理软件概述。2.报表处理。3.报表软件的其它要点。教学要求:1. 掌握表的概念及本质;2.理解表的分类和表的分解以及通用报表的处理原理;3.熟悉会计报表处理模块的一般方法及主要内容。

实践教学主要内容:1. 通用报表的处理方法和步骤。2.在表内数据生成定义,编制公式,常用函数的表间运算。教学要求: 比较熟练地使用所学软件完成一般报表的编制、汇总、核对查询与打印。

第五章工资管理系统理论教学主要内容:1.工资业务的手工处理与计算机处理的区别。2.工资核算软件的初始设置。3.工资核算软件的主要功能。教学要求:1.掌握工资系统初始设置。2.掌握工资数据的录入。3.掌握工资计算公式定义,工资变动数据录入。工资分摊设置。4.了解工资数据的输出。

实践教学主要内容:1.基础信息设置。2.日常处理。3.期末处理。教学要求: 掌握工资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

第六章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理论教学主要内容:1. 固定资产系统初始设置。2.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3.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教学要求: 1.掌握固定资产核算业务的手工与计算机处理。2.掌握固定资产核算软件的初始设置。3.掌握固定资产核算软件的主要功能。

实践教学主要内容:1. 固定资产基础设置。2.固定资产日常处理。教学要求: 掌握固定资的操作流程。特别掌握部门设置,设置部门对应折旧科目,资产类别设置,录入资产卡片,固定资产变动处理,固定资产制单处理,单一和合并处理。

第七章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理论教学主要内容: 1.计算机基础知识.2.计算机硬件系统.3.计算机软件系统.4.计算机网络.5.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护.教学要求:1. 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的概念与组成。了解计算机的定义与分类。熟悉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了解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应用。2. 掌握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之间的关系。了解计算机硬件 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功能。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作用和分类。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含义。3. 掌握计算机安全隐患和保护。了解因特网的含义和主要服务。熟悉电子邮件和服务,网址的表示方式。了解黑客的含义和防范黑客入侵的主要措施。

第八章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理论教学主要内容:1.法规制度。2.核算软件的要求。3.岗位及权限。4.替代手工记账的要求。5.档案的管理。教学要求:1.了解会计法和其他法规。掌握这些法规制度对会计软件的基本要求和在会计数据输入功能,会计数据输出功能和会计数据处理功能3个方面对会计软件的要求。2. 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要求。3. 掌握会计电算化岗位和权限的要求。掌握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设置要求以及这些岗位的基本职责。掌握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要求以及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的基本过程及要求。

第九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理论教学主要内容:1. Windows操作系统。2.汉字输入法。3.文字处理软件。4.表格处理软件。教学要求: 1.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计算机启动和关闭的方法,了解运行会计核算软件的方法,熟悉桌面环境上放置的常用工具和快捷方式的使用方法。掌握任务栏和开始菜单的使用方法。2.能用一种方法输入汉字。3.掌握文字和表格处理软件。熟悉WORD窗口的构成和功能,掌握新建,打开,保存文档的操作方法,熟悉文字内容的录入编辑和排版操作。熟悉表格的建立和编辑方法,了解表格数据计算功能。

学时分配如下:

四、教法说明

1、本教学大纲是适用于高职高专层次,相应的用友软件为U890的并且为广东省会计电算化考试用友通用教学软件。

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软件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因此尽量将会计软件(用友)最新变化、最新形成的理论共识、使用的新快速方法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

3、教学中要突出重点,精讲多用电脑操练。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电算化理论,并通过实操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灵活利用电脑解决实际手工作账问题的能力,并且顺利通过财政局会计电算化考试的能力。

4、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广泛阅读、勤于用电脑操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五、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采用理论加机房实操方式。

2.考核比例及要求。(1)平时成绩占30%(通过上课回答问题、考勤、作业等来体现);(2)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总之,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研究对高职来说体现“理论够用,重在实践”,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现代会计电算化须具备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霞.会计电算化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2] 陈世文.会计电算化实训[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工具软件;职业中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前言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人们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文字处理和上网浏览信息等基本操作,而是希望能够更加轻松地对计算机进行各种设置,能够分析、排除一些常见故障,能够自己动手对计算机进行常规维护,并熟练使用各种辅助工具软件,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常用工具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好工具软件,可以使计算机发挥最大效用,提高工作效率,让用户充分享受使用计算机的乐趣。目前《计算机常用软件基础》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在于在学生有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上进一步拓宽计算机应用能力,能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对计算机进行管理和维护,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计算机功能。同时这门课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灵活性等特点。下面根据我的教学实际,来探讨一下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如何实施这门课的教学。

一、 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常用软件基础》这门课内容多,范围广。总的来说可以把它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为网络工具,主要内容有浏览器、搜索引擎、上传下载和网络通讯工具;第二部分为文件与磁盘管理工具,主要内容有文件管理、磁盘管理和系统管理工具;第三部分为系统管理与优化工具;第四部分为计算机安全工具,主要内容有杀毒软件、防火墙及恶意软件清除等;第五部分为多媒体工具,主要内容有音、视频管理与多媒体工具,网络媒体的应用,网站、论坛、博客的建立方法。内容繁多,软件更新快,对教师的要求高。可以看出,《计算机常用软件基础》这门课实践性强,内容不连贯。如果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那学生根本接受不了,达不到教学目的。

二、教学目标

《计算机常用软件基础》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课程,我认为应从实用的角度上出发,在会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学习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的技巧。,在教学中先教学生怎样获取、安装和卸载工具软件等基础知识,然后再教学怎样利用工具软件来管理、优化、维护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以林晓峰老师主编的《计算机常用软件基础》为例,我把内容分为网络、文件与磁盘管理、系统与优化、计算机安全、多媒体五大部分,每部分又取一至两个主流软件来讲授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比方说自己制作手机铃声,重要资料误删除等。

三、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我发现"任务驱动"法非常适合学生,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比方说我在教学中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在微机室里怎样保护自己的文档或文件夹?学生都会说将要保护的文档或文件夹设置为隐藏属性。于是我就先让学生先将文件隐藏起来,然后利用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显示隐藏文件或文件夹的方法就轻松的将学生隐藏起来的文件显示出来,告诉学生在WinXP系统下要使用自己的文件或文件夹得到保护,必须使用专业软件。从而引出文件加密工具软件。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怎样加密文件,怎样伪装文件夹。又比如怎样制作有个性的手机铃声,让学生通过工具软件来制作一个流行的铃声,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职中学生因生源问题,整体素质不高,自信心不强。城区和山区的差距较大。而《计算机常用软件基础》这门课是要在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创造性,不照本宣科,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除了使用任务驱动法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尝试使用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提高每一节课的含金量

四、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计算机常用软件基础》这门课内容繁多,知识连接性差,各个模块的关联性不大,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没有必要照本宣科的按顺序教学。另计算机的常用软件的发展更新非常快,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有新的版本,新的软件推出,而课本只能介绍工具软件的分类及代表性的软件,经过一段时间后内容相对落后了,以杀毒软件为例,现在最流行的是用360软件,而课本上还在大篇幅的讲授瑞星杀毒。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在遇到相似的问题时不会茫然失措。

五、考核方式

《计算机常用软件基础》是一门实践性为主的课程,它涉及的用内容多而广,在考核学生成绩用传统方法难以做到公平公正。为此,我采用加大平时成绩,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对每次学生的作业都通过网络提交上来,并在下次上课时给做的有特点的作业给予点评。并让部分学生亲自上台讲述其思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较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平时学习水平,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六、结语

给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讲授《计算机常用基础》这门课时,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学理论,又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老师在"学中教","做中教",做到"教"、"学"、"做"相结合。同时,教师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工具软件的发展动态,将知识的传授变成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林晓峰《计算机常用软件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01)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范文第15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应是本科阶段所有课程中最具活力和吸引力、最有趣味性的课程之一,之所以目前少有这种反映,说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许多规律尚未被我们充分认识[3]。本文所研究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包括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及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等。以下所提及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若未特别说明,均指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1课程体系改革

本校是一个师范类综合性的大学,拥有15个学院共60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史哲经等文科类专业、数理化生电等理工类专业、音体美等艺体类专业。由于专业设置的多样化,原先单一的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也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需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根据专业的特点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类教学。目前本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共分两个学期,每学期56学时,其中理论课28学时,实验课28学时。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类、程序设计类、数据库类、应用软件类等,以下分模块介绍课程改革方案。

1)理工类课程改革方案。

理工类课程设置以下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基础,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类的课程设置中,根据理科学生特点,强调信息表示、信息处理方面的课程内容,相应减少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等课时量,增加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论及实验课时,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目的,并掌握基本的编程能力,为学生在后继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学习中打好坚实的基础。理工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数学基础较好,因此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进行教学,并提高程序设计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课时安排上,第一学期最后三周至四周安排C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以便在第二学期较短的课时内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C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提高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编程问题的能力。

2)文科类课程改革方案。

文科类课程设置以下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基础,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数据库基础及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VFP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在文科类课程体系中增设了数据库基础、网页设计等内容,以提高学生利用数据库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后续的数据库设计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其中程序设计类课程选择了VFP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相对C语言,VFP是界面化的操作,更适合文科类学生学习。

3)艺体类课程改革方案。

艺体类课程设置以下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基础,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Flas制作等。在艺体类的课程体系中,涉及到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考虑各专业的特点,删去了程序设计部分内容,并且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课程中略去了理论性较强或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的相关内容,同时增加了Flas制作课程。音乐、美术等专业,对跟专业联系密切的相关软件增加了课时安排;体育类专业,在网页制作及常用工具软件中安排较多课时。表1列举了分类各专业知识模块的理论课教学课时安排,实验课的课时按理论课1:1配备。表1各类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及课时安排课程知识专业类别理工类文科类艺体类计算机基础知识345WindowsXP操作基础235Office办公软件91116数据库基础知识110网页制作基础024多媒体技术基础222常用工具软件224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334C语言程序设计3400VisualFoxPro程序设计0280Flas制作0016合计565656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所面向的学生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应用方向不同、学习需求不同,因此不能采用完全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应区别对待,按专业、学生能力进行教学大纲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安排。

2.1教材改革

在教材的选择上,考虑到本校为师范类院校,有大量的师范类专业,根据学校的性质及专业特点,本校计算机系教师自主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教材,该教材涵盖了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软硬件组成结构、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及WindowXP基本操作、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网页制作、数据库基本概念及Access的使用、网络与信息安全基本理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等,该教材涉及面广,适合各类学生对其中的章节有选择地学习。根据学生专业性质的不同,对现阶段本校计算机基础课进行分类教学。分类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最终达到不同程序的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2.2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专业分类,各类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而且即使是同一模块的内容,在各个类别中的教学内容深浅也不相同。如Word模块的教学,除了都教授一般的文档排版方法外,可在理工类中强调公式的插入及应用技巧,在文科类中可强调分节、制作目录等应用,在艺体类中可强调图形、艺术字的使用。又如常用工具软件包的介绍中,各类专业都需要介绍的软件有:媒体播放器类,查杀病毒类,文件恢复类,网络应用类,文档传输下载类,文档压缩类,阅读浏览类,翻译转化类等常用软件。此外,理工类可介绍Matlab的使用,文科类可介绍一些统计软件的使用,美术、摄影等专业课介绍一些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音乐专业课介绍一些音乐制作及剪辑软件的使用。充分做到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2.3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一般均在教室里以大课的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这对于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尚且合适,但对于软件类的教学,如果频繁地在课件和软件之间进行切换,会让学生觉得眼花缭乱,若直接用软件进行讲解,由于受到教室较大、投影设备性能(清晰度)等影响,中、后排的学生甚至连软件中的菜单都看不清楚,这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久之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建议,对于软件类的教学,可以直接在实验室进行控屏教学。如实验室硬件设备达不到要求,可在教学时使用“放大镜”等工具来辅助教学。对于计算机组成结构的教学,为了防止空洞的讲解,可以将一些硬件实物带到课堂上,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条件允许的,可以在实验室打开机箱直接对学生进行讲解。

2.4实验课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课前布置实验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指导并查看完成情况。随着班级人数的增多,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往往一次课下来教师指导不了几个学生,也检查不了全部学生的作业,造成实验课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对实验课失去兴趣,觉得实验课就是自己随便玩,甚至会直接导致实验课逃课现象的出现。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将学生分配在连续、固定的机位上,10人左右为一组,每组选择成绩较好者为组长。在实验之前布置好实验任务,实践证明,“带着任务学习”不仅目标明确,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直接对组长进行指导,由组长对组内学生进行指导,遇到困难时再由教师去解决。这种教学模式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照顾了组长等成绩较好同学的学习需求,又能及时解决学生实验时所遇到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时得到指导,实现共赢的效果。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实验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实验教学中的综合实验,是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理论及实验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对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综合训练及考查,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所有教师及学生应给予充分重视。

3师资队伍建设

3.1专业教师渗透公共课教学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均由计算机专业一线教师承担教学和实验任务,具有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会深入学生所在院系、专业,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了解计算机技术在学生专业中的主要应用、交叉应用等。这样就能设计出适合学生专业的教学、实验案例,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

3.2团队合作教学

按所授专业的分类,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共分3个小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进度等均由小组成员讨论决定,组织成员定期交流,讨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问题,共同设计教学案例,集众人智慧于一身,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4-5]。

3.3专业教学和基础教学相结合

公共基础课教师同时又是专业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带入计算机专业领域目前所研究的热点问题、前沿技术,列举相关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究计算机技术的兴趣,为以后继续选修计算机课程做铺垫,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能力。

4利用网络平台改革学习模式及考核模式

本校自主开发了计算机基础网上学习系统,内容包括教学资源(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内容、实验内容、优秀作品展示、作业管理、网上交流等。其中的优秀作品展示可以让学生了解往届学生制作的优秀作品,从中学习好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激励自身的学习兴趣。作业管理可使教师在线为所授班级布置作业,并可设定作业完成的期限,在线批改作业;学生可在线下载作业,提交作业,该系统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另外,利用本校计算机基础课为省级精品课程的契机,在参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我们自主开发了一套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

利用本系统进行考试,能够较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又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考试效率;同时为该门课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添砖加瓦。上机考试的考试题目是现场从数据库中抽取,考核内容为平时课堂上所授内容,这种考核方式自然取消了所谓的考前复习、划重点,有效避免了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突击背诵“考试重点”的情形发生。此种考核方式让学生明白,学习重在平时,考试只是帮助学生检查自己在该门课程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可以弥补,可以理解为课程学习的最后一堂课。考试得高分不是目的,真正需要的是掌握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为今后的工作、生活服务。

自主研发的考试系统,从题目的选择、题型的安排、分值的确定、评分的标准都是由相关老师及专家确定,每次考试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提高了考试的灵活性,增加了考试成绩的可信度。考试结束系统自动进行的试卷分析又可反馈到试卷、试题,为下次考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经多次实践证明,该系统性能稳定、可靠、安全,评分速度快,界面友好,功能齐全,试题库维护方便,组卷策略优化,完全实现了无纸化考试的目标,大大减少了教务管理部门、教师等在考试各个环节的工作量,有效地节约了传统纸质试卷考试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