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范文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范文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监控

0 引言

由于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校内外获得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的完成。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训练,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撰写文章的能力。然而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普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毕业设计的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达到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

1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

1.1 学生不够重视

一方面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只是教学环节的一个过程,不管完成的质量如何,都能蒙混过关,学生从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扩招,毕业生人数增多,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找工作、面试或考研中,对毕业设计只能应付了事。

1.2 日常教学与毕业设计没有有机结合

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内容涉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能力,包括算法设计、软件开发流程、数据库的设计、程序调试等方方面面。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教学学时的限制或缺乏硬件设备等诸多原因,导致课堂教学只能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学生没有达到独立开发系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不了解系统开发的流程等,导致毕业设计时多数学生不能按要求完成指导老师给出的设计任务或完成的质量不高。

1.3 所选的毕业设计题目不恰当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可以从理论、软件和硬件等方面进行选择,然而多数学生由于起点低,基础比较薄弱,毕业设计做软件或硬件的较多,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生很少,我院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一般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指导老师给出题目,并指出题目类型、题目来源、题目主要内容、预期目标、要求解决的问题及重点、题目难易程度等方面的信息,之后由学生进行选题。二是学生自己命题,然后找老师指导完成。不管哪种方式首先都要由指导老师给出任务书,明确给学生提出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 、研究方案和目标、任务要求等,指导教师针对选题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献,学生根据指导老师提出的任务书,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包括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及预期目标、拟采用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步骤等,然而学生在选题时,由于老师给出的题目,理论性强或学生不感兴趣。不能进行深入思考导致无法完成。学生自选的题目,由于缺乏经验,没有进行切实的调研,所有的功能需求全凭想象完成,导致做出来的成品功能不全毫无应用价值,且题目多为各种类型的管理系统缺乏创新。

1.4 论文写作不规范

毕业设计后期,要求学生根据其系统的开发过程撰写出毕业论文。有的学生由于没有留出充足的时间来写论文,直到答辩前期才匆忙完成,导致毕业论文大多格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更缺乏对系统中关键技术进行论述,更多是靠粘贴代码或对系统界面进行截图来充当篇幅。

1.5 指导老师缺乏责任感

按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开题之后,指导老师每周都要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设计进度,及时与学生一起解决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填写指导记录,设计中期还要进行中期检查等相关工作,然而由于指导老师往往忙于教学或科研,加上学生不主动联系老师、老师也不找学生进行指导,到最后指导老师只是在设计方向和论文写作上把把关。从而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1.6 毕业设计答辩流于形式

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最终成绩由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及答辩成绩三部分构成,一方面由于学生的侥幸心理,觉得毕业设计做了,答辩就能通过,不重视答辩,对评阅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置之不理。另一方面由于本科生数量过多,答辩任务很重,答辩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从质量上把好最后一道关的作用。

2 相关应对措施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主要依据,在本科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管理。

2.1 加强思想教育

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毕业设计的意义、毕业设计的基本过程和研究方法等,让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另一方面加强指导老师的思想教育,将毕业设计与教师教学评价挂钩,从而提高指导老师的责任心。

2.2 加强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稳步发展校企合作基地。一方面通过校企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同时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科研,熟悉科研环境及流程,为毕业设计独立完成系统的开发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指导老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毕业设计进行命题,让老师、学生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双向选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根据自己需求选择题目,比如准备考研的学生可以选择其科研方向相关的研究性题目,为今后的研究生学习奠定一定研究基础;准备就业的学生,选择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具有实际开发背景的题目,这样就可以通过毕业设计积累相关的就业实践经验,为就业打下基础。

2.3 加强制度管理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对老师和学生形成约束,规范毕业设计流程,严格执行各种检查制度,制定规范的毕业论文书写格式,在答辩过程中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毕业设计不仅要检查最终的毕业设计成果,还应该从学生调研、选题、毕业设计和论文完成的过程进行监控,尤其对不合格或达不到指导老师要求的毕业设计作品要严格执行淘汰制度,对其进行多次的补答辩,对抄袭、买卖设计或论文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在制度上纠正不良的学风。另外,为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应该对毕业设计质量高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给予奖励。

3 总结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项任务,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是教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环节,毕业设计质量高低也是衡量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因此,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上接第119页)[1]胡小燕.本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广场,2005(11).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graduation design for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science specialty in our university, and raised teaching reform ideas and solutions of improving graduation design quality, that it can help to improve employment competence and increase the rate of employment.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preliminary practice process and result obtained.

关键词: 信息与计算科学;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就业率

Key words: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science;graduation design;teaching reform;employment rat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171-01

1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色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义学科。它以数学为基础,计算机为工具,解决信息和工程计算方面的实际问题。由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数学功底较薄,虽然会编写程序,但对工程计算中的数学公式的意义理解不深刻,不知道自己用计算机算出的结果代表什么;有错误时,也不知道为什么。而计算数学专业的学生尽管懂数学公式,但不会编程序,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较差。所以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缩减专业目录时,将数学类本科专业整合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三个专业。国家教育部成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上述两个原有专业的弊病,希望新专业的学生即有较强的数学基础又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2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为毕业设计)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我校于1999年开始招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笔者经过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学经历,对毕业设计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2.1 选题环节中,导师的课题不能紧密联系专业特色,有些是纯数学理论课题无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些是纯计算机软件开发课题无法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多数是自拟研究题目,与社会实际联系弱。

2.2 研究设计环节中,由于学生主观不重视、或忙于落实工作分配等原因,出现了部分导师找不到学生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导师不能充分掌握学生的课题进展情况,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无法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2.3 论文撰写环节中,出现论文学术水平低、格式排版不规范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学生由于找工作等原因写作态度不认真,写作时间不充足等。

2.4 毕业答辩环节中,往往根据指导教师专业分成数学和计算机两组,无法体现专业特色,不能全面的检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与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融合的程度。

3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研究内容单一,要么是数学算法等课题研究,要么是计算机软件开发课题,没有能将数学知识很好的融入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去。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学生理论研究多,社会实践少,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等严重后果。所以改革必须首先从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抓起。笔者主要在对该专业在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检查等环节过程中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3.1 结合专业特点,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指导教师选题时应顾及专业特色,要充分了解社会需求,或与企业联合出题,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的目的。

3.2 社会实践以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由于毕业设计时间刚好和学生找工作或实习的时间相冲突,校方若与企业合作,使学生能够通过毕业实习的机会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让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3.3 与企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改变传统毕业设计教学单方指导方法,采用与企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督促学生采取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毕业设计形式。

3.4 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监督检查,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为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对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加以规范,指导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检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以保证学生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设计,确保论文质量。

4改革初步实践及效果

笔者对近8年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学工作进行整理调查,指导学生近70人,笔者三年中共指导毕业设计学生22人,经过调查整理,其中鼓励和推荐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有12人,占到了55%,而这12人由于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当年毕业就业率达到了100%,而另外10人中有2人考上研究生,6人就业,但在就业过程中相比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遇到的困难的要多一些,2人毕业时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经过交谈得知,学生说自己的动手能力差,理论无法联系实际,综合应用能力弱,无法得到用人单位青睐。

5结论

通过对改革初步实践的调查结果来看,虽然优化了选题,但选择校内进行毕业设计与在用人单位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实习的学生相比之下,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后者学生明显更强,所以笔者还在对改革方案进行进一步调整及实践,希望最终能完全达到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达到提高就业率的目的。笔者认为该改革思路不仅适应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也适应其他各学科的专业,最终都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3篇

1 引言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是考查学生程序设计及系统开发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1],可以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检验,也是衡量学生专业综合水平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下滑严重[2],教师论文指导工作也面临许多困难,甚至很多高校把毕业设计改革的焦点放在毕业设计是否应该存在和废除问题上。如何加强和改革大学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已迫在眉睫,找出问题的根源,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

2 存在的问题

笔者近8年来主要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认为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与学生、指导教师及学校所提供的环境及管理方式均有关联。

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1)科研意识淡薄,理论水平不高,选题盲目,设计目标不明确。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3-4],如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及如何去查阅系统设计所需资料,在众多的资料中也不知如何有效地阅读及参考相应的资料,甚至对于目前较为流行的系统设计工具及开发语言等更专业性的问题,更是知之甚少;总是按照规定的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可否换个角度去做”,不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缺乏创新能力。

在多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应用学过的理论和知识点,如无法规范地画出软件设计流程图,论文中流程图画得五花八门。笔者经过与他们详细的交流得知,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做软件系统开发时缺乏有效的设计,基本上就是学习了开发环境的使用,熟悉了部分代码开发工具如JAVA、VC++等,就开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完成后开始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中再按软件开发流程来介绍毕业设计课题或项目的开发过程。由此画出的流程图基本上就是功能图,而学生对功能图的描述比较随意,所以画出的流程图极不规范。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毕设过程中对数据库的设计也是非常随意,不知数据的规范化,无法运用数据之间的联系,一般也就是设计简单的独立的几张数据表,然后运用开发环境对其进行简单的增、删、改操作,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使用缺乏应有的专业能力。

学生选题时,通常根据学院教师上传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参考,由于高校系统开放的选题时间有限,加上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最后只是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教师来选定毕设课题,这种毫无目的的选题方式必然会给毕业设计带来很大的被动与压力。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熟悉使用开发环境的工作中,而对于软件项目开发的其他过程,如项目调研、项目系统设计等环节不重视,甚至不考虑,设计目标不明确。这样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包括论文写作、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达不到毕业设计的目标要求。

2)论文写作程序混乱,抄袭严重。论文写作程序首先是确定选题,查阅资料并掌握相关基础后撰写开题报告,之后进行项目设计,待设计结束后完成毕设初稿并修改定稿。但笔者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往往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部分学生总是在毕设最后阶段将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一起上交,也就是说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书写时间是一致的,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并没有掌握毕设的基本流程。且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如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这些毕设课题,在参考书籍中可以找到类似系统的实现方法,甚至可以在网上找到类似的源代码,学生把界面稍微换一换,就成了自己做的系统,大篇幅地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论文。

3)就业压力大,投入时间少。当前高校扩招严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成了毕业生严重的心里负担,各招聘单位每年在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大范围地招聘,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个难得的就业机会,于是他们对各种招聘会跃跃欲试,基本都忙碌于各招聘会之间。除此之外,毕设时间与各高校考研初试、复试时间也相互重合,如此一来,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

2.2 指导教师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根据学科性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研究型课题,体现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性,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第二类是工程应用型课题,培养学生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及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但每一年学院毕业设计选题内容大多是相似或相同的,部分指导教师也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认为学生的科研能力非常薄弱,于是在自己所负责的教研及科研项目中也很少让学生参与;负责毕设相关指导任务的各位教师,大部分又同时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这样一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就不是很充沛。这些原因都可导致学生实践及科研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当然就很不理想。

2.3 毕设实验设备不足,没有良好的实习基地

学院的毕设实验平台设备少,学生多,且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毕设管理人员很难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欠缺,这些都直接导致毕设学生计算机系统开发平台运用能力差。且有些实验设备比较简单,主要以验证性操作为主,缺乏综合设计实验的探索性分析。

2.4 毕业设计开设时间不合理,模式单一,管理不到位

绝大部分高校均将毕设时间安排在本科生教学计划的第八学期,而这样的时间安排恰好又与就业、考研冲突,学生对毕设投入的精力少;且毕业论文基本上还停留在如何教学生写论文的基本模式上,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课题根本不感兴趣,毕业论文质量差,论文模式单一无创新。由于答辩人数众多且答辩时间短,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答辩基本上停留在基本形式上,毕设监督的力度缺乏,无明确的考核标准,约束力度小。

3 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笔者根据以上分析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改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几点参考建议。

3.1 更改毕业设计教学时间

我国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大多数在第八学期完成,而毕业设计恰恰又是综合性及层次性最高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很难用一个学期完成。国外的一些大学将毕业设计实践安排在整个大学就读期间完成[3,5],以学分制为主,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可到工厂、企业等各处实习,并最终上交毕业报告。可借鉴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提前开设毕设相关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让学生掌握毕设的相关程序和写作格式等,有充分的时间和基础准备毕业设计论文。

3.2 认真做好毕业设计选题及分配任务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选题要注重理论教学性、研究创新性和生产实用性,大学生往往对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爱好,促使他们自己主动去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笔者调差显示,学生愿意选择应用性课题的主动性显著地高于其他类型的选题,这就反应出毕设论文选题应该最大可能地接近生产及生活实际。作为指导教师,选题要透射出教学实质,既要重点强调原有知识,承上启下,又要注重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及一致性,这样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吸收知识,从而更好更快地得到提升。指导教师在毕设任务分工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所以教师对于选题的准备要具有层次性,按课题的难易度合理地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工。若将较为简单的选题分配给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前完成毕设内容,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水平;若将较难的课题分配给能力较差学生,则会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压力,觉得设计不知从何做起,指导教师碰到如此情形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指导,使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毕设拘泥于形式,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合理地安排课题分工,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实际水平,促进他们的学习欲望,激发自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学院可为专业教师提供与企业合作的平台,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或到软件企业进行培训,增强实践经验;同时学院也可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从两个方面共同增强指导教师的实际指导能力。

3.4 积极加强与企业及实习基地的合作,寻求更好的毕设指导方式

当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较为实际,既要求有理论基础又要求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若毕业生没有相关的实践或培训的经历,在工作中会遭受很大的压力且难以满足工作性质需要,往往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而学生又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两难状况。

学校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算法的教学。现在的企业和实习基地针对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可提出具体实训的培训方式。企业和实习基地可以项目开发环境的熟练使用为目的,对程序代码的使用为方式,培训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但实习基地偏重应用,对软件开发的相关思想、方法、理论的指导较少,很多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虽然能熟练地操作开发环境,运用相关的代码,但是很难独立地做出完整的项目。

学院可根据上述具体情况积极探讨与企业和实习基地的合作,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习基地为辅,将毕业设计的课题实施过程的指导工作交由企业和实习基地,并进行相应的成绩考核。而毕业设计任务的分配及论文的指导工作则由本院指导教师继续承担,也进行相应的考核,最后可将两部分考核成绩综合在一起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总成绩。这样,学生既可利用毕业设计的时间段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训,又可在特定的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

3.5 加强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监督力度

学院可考虑成立专门的毕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院领导、各系主任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毕设指导委员会主要根据毕设教学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负责监督毕设的整体过程。并以各系教研室为单位进一步成立毕设指导小组,负责毕设教学内容的具体执行。

学院还可在毕业设计期间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组织毕业设计前的动员工作并组织参加毕业设计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毕业设计要求的文件、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课题讨论及任务分配,这样学生可以熟悉课题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要求学生做好开题报告,合理安排好毕业实习;到毕设中期阶段,学院应组织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检查,及时了解并检查各课题任务完成进度,积极解决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毕业答辩时应成立答辩委员会,采取指导教师现场回避等原则。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对每位学生的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审,对于部分较差者可实行“二次答辩”,以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

4 结束语

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主要由学生、指导教师和学院教学环境的整体配合与协作才能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可大大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促进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水平,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毕设的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外实训基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弱、对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及课题的科学性重视不够等问题,今后的毕业设计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参考文献

[1]韩建民,王丽侠,贾洞.大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层次化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3):18-22.

[2]温艳冬.关于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2):103-106.

[3]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53-155.

[4]王玉锋,刘保旨,李雪梅,等.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77-79.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4篇

在经过凡年的努力通过了所有课程的考试之后,我们也应当对最后的毕业论文予以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我在课程学习和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我特将自己在撰写计算机毕业论文过程中的体会写成本文,供将要着手进行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的同学参考。

一、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着重研究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专业。这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若按当前人才职位来讲,就是“系统分析师”的角色。同学们对此应有准确的认识,和自己所选择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应当符合这个角色定位。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应当适于进行“系统分析”的目的,这与一些“纯”计算机专业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如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专业)。它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主要探讨研究如何在组织管理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也就是说既关注组织机构,又研究计算机技术,是一个“管理”、“技术”两门包的专业。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的专业课程中既有“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工具”,又有“管理经济学”的原因。所以我们选择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特点要求。

一般的讲,计算机毕业论文要求同学们做的工作是:运用生命周期方法(sdlc)开发建设一个信息系统。选题可自主决定。

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应满足这样的要求:

探讨管理信息系统(mis)学术领域内的课题

选题有一定的规模,可以展开论述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了解的内容,可以说是“了解什么就写什么”

尽量不要选择他人写过多次的题目

一般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是让同学们选择某一企业、机构等等,对其中的实际工作和业务进行分析,建设开发出一个适用于此单位的信息系统,由此生成的文档、程序就是你的计算机毕业论文。所以同学们可以参考以上原则,选定适合自己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与指导老师商讨后,最终确定选题。

二、计算机毕业论文所需资料

在确定了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之后,就要开始进行实际的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了。此时收集相关的参考材料十分重要。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就是“分析单位、建设系统”。无论哪项工作,都离不开参考材料来提供信息。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系统分析”是绝对的重点,也可以说是计算机毕业论文的核心。既然本专业培养的是“系统分析师”,那么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怎么可以在论文的“系统分析”内容部分马马虎虎、漏洞百出呢?因此,为了做好系统分析工作,准确分析一个单位的工作与业务,就必须搜集该单位的相关工作资料,比如相关工作流程、制度、规章及单据、报表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材料可以比较全面、详细地了解这个单位,准确做出分析。

由于“系统分析”是全文的重点,将来计算机毕业论文答辩时,系统分析部分也是评委们关注和考查的重点,因此这部分的工作一定要做好。

资料收集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系统分析阶段。在后面接下来的设计、实施工作中,相关的资料也会为你的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有用的信息。比如在进行程序设计时,相关的参考书会成为重要的依据,书中汇集了众多程序方面的智慧成果,可以从中借鉴,丰富自己的信息系统。

三、计算机毕业论文格式规范、用词准确

计算机毕业论文属于科技论文。文章应具备自己既定的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这样便于统一交流。从结构上看,整篇文章包括内容提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在正文中,应注意一些公认的格式规范,比如“图”的名称要写在图的下方,“表”的名称要写在表的上方,即“图下表上”原则;应注意一张图或表与其名称不能分开在两页上,应当保证整张图、表及名称打印在同一页;注意各段落开头空两格,行距要适当等等。

计算机毕业论文的用语应当准确规范。例如“数据流图”(dfd)不要写成“数据流程图”,这样的“笔误”会暴露出你概念不清。在答辩评委审阅时,看到你在文中连基本的格式、概念都不懂,十有八九会影响成绩。因此请同学们记住:书写毕业论文,是一个需要“精益求精、咬文嚼字”的过程。

四、计算机毕业论文的文档

“软件=文档+程序”——根据这个公式,同学们开发的信息系统——一个软件,包括文档和程序两个部分,那么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同学来讲,应当重点着手准备哪一部分呢?综合本专业的特点,同学们应当着重书写文档部分。

如前所述,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对系统的分析能力,分析的成果就是文件——分析报告。特别重要的是其中的“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图”,必须准确表达绘制出来,它们可以说是单位工作的“照片”,是下一段论文设计、实施的基础,也是最后论文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绘制得“天衣无缝”,确保图例符号正确、逐层分解准确、布局合理、命名规范。否则,对于你的毕业论文成绩来讲“后果是严重的”。对此同学们要特别注意。

之所以要强调大家多多关注文档,是因为总有一些同学几乎是“出自本能地”想尽早尽快地着手进行最后的程序开发,不注意前面的文档撰写。对此必须明确:现代的软件开发是一个集体协作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两个人的作坊式生产(黑客除外)。而这个开发软件的集体,包括分析、设计、维护、管理等各方面的人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所应当承担的角色是“分析人员”,即要分析出系统应当“做什么”( what to do),写出文档。至于“怎么做”(how to do)那是程序员的事情,而不是你的主要任务。明确了这一点,就对这里所说的“着重文档”有所理解了。

整篇计算机毕业论文文档篇幅规模不能太低,基本上不能少于15000字,否则不容易将一个系统描述清楚,更不用说准确设计、实施了。这也是前文提到“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有一定规模”的原因。

五、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络

在整个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系,对自己毕业论文的进展、遇到的问题及时与进行交流、探讨,按照指导教师的指导意见进行修正、改进论文,确保文章的质量。

一些同学因为是业余学习,平日里工作繁忙,有时无法按时在约定的日期与指导教师见面,为此应采用其他方法与老师联络,如电话、传真、e-mail等等。而且要尽可能地参加老师约定的见面会。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探讨,确保自己的毕业论文沿着合格正确的方向进行。

指导教师对整个毕业论文成绩是很有发言权的,其中包括你平日对待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成绩。因此,不要给指导教师留下你对毕业论文漠不关心的印象。

比如个别学生只是在最后论文答辩的那一天才来见一见老师交毕业论文,这样的做法应当竭力避免。

六、计算机毕业论文答辩

计算机毕业论文答辩,是面对面与评委们的交流,是评委们对同学们毕业论文的认定与评价,主要考核同学们语言表达能力、对问题的说明能力。

同学们在参加答辩之前,应确保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按要求装订毕业论文、列写答辩提纲、制作展示挂图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参加答辩作好物质上的准备。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5篇

在经过凡年的努力通过了所有课程的考试之后,我们也应当对最后的毕业论文予以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我在课程学习和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我特将自己在撰写计算机毕业论文过程中的体会写成本文,供将要着手进行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的同学参考。

一、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着重研究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专业。这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若按当前人才职位来讲,就是“系统分析师”的角色。同学们对此应有准确的认识,和自己所选择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应当符合这个角色定位。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应当适于进行“系统分析”的目的,这与一些“纯”计算机专业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如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专业)。它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主要探讨研究如何在组织管理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也就是说既关注组织机构,又研究计算机技术,是一个“管理”、“技术”两门包的专业。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的专业课程中既有“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工具”,又有“管理经济学”的原因。所以我们选择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特点要求。

一般的讲,计算机毕业论文要求同学们做的工作是:运用生命周期方法(sdlc)开发建设一个信息系统。选题可自主决定。

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应满足这样的要求:

探讨管理信息系统(mis)学术领域内的课题

选题有一定的规模,可以展开论述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了解的内容,可以说是“了解什么就写什么”

尽量不要选择他人写过多次的题目

一般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是让同学们选择某一企业、机构等等,对其中的实际工作和业务进行分析,建设开发出一个适用于此单位的信息系统,由此生成的文档、程序就是你的计算机毕业论文。所以同学们可以参考以上原则,选定适合自己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与指导老师商讨后,最终确定选题。

二、计算机毕业论文所需资料

在确定了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之后,就要开始进行实际的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了。此时收集相关的参考材料十分重要。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就是“分析单位、建设系统”。无论哪项工作,都离不开参考材料来提供信息。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系统分析”是绝对的重点,也可以说是计算机毕业论文的核心。既然本专业培养的是“系统分析师”,那么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怎么可以在论文的“系统分析”内容部分马马虎虎、漏洞百出呢?因此,为了做好系统分析工作,准确分析一个单位的工作与业务,就必须搜集该单位的相关工作资料,比如相关工作流程、制度、规章及单据、报表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材料可以比较全面、详细地了解这个单位,准确做出分析。

由于“系统分析”是全文的重点,将来计算机毕业论文答辩时,系统分析部分也是评委们关注和考查的重点,因此这部分的工作一定要做好。

资料收集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系统分析阶段。在后面接下来的设计、实施工作中,相关的资料也会为你的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有用的信息。比如在进行程序设计时,相关的参考书会成为重要的依据,书中汇集了众多程序方面的智慧成果,可以从中借鉴,丰富自己的信息系统。

三、计算机毕业论文格式规范、用词准确

计算机毕业论文属于科技论文。文章应具备自己既定的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这样便于统一交流。从结构上看,整篇文章包括内容提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在正文中,应注意一些公认的格式规范,比如“图”的名称要写在图的下方,“表”的名称要写在表的上方,即“图下表上”原则;应注意一张图或表与其名称不能分开在两页上,应当保证整张图、表及名称打印在同一页;注意各段落开头空两格,行距要适当等等。

计算机毕业论文的用语应当准确规范。例如“数据流图”(dfd)不要写成“数据流程图”,这样的“笔误”会暴露出你概念不清。在答辩评委审阅时,看到你在文中连基本的格式、概念都不懂,十有八九会影响成绩。因此请同学们记住:书写毕业论文,是一个需要“精益求精、咬文嚼字”的过程。

四、计算机毕业论文的文档

“软件=文档+程序”——根据这个公式,同学们开发的信息系统——一个软件,包括文档和程序两个部分,那么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同学来讲,应当重点着手准备哪一部分呢?综合本专业的特点,同学们应当着重书写文档部分。

如前所述,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对系统的分析能力,分析的成果就是文件——分析报告。特别重要的是其中的“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图”,必须准确表达绘制出来,它们可以说是单位工作的“照片”,是下一段论文设计、实施的基础,也是最后论文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绘制得“天衣无缝”,确保图例符号正确、逐层分解准确、布局合理、命名规范。否则,对于你的毕业论文成绩来讲“后果是严重的”。对此同学们要特别注意。

之所以要强调大家多多关注文档,是因为总有一些同学几乎是“出自本能地”想尽早尽快地着手进行最后的程序开发,不注意前面的文档撰写。对此必须明确:现代的软件开发是一个集体协作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两个人的作坊式生产(黑客除外)。而这个开发软件的集体,包括分析、设计、维护、管理等各方面的人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所应当承担的角色是“分析人员”,即要分析出系统应当“做什么”( what to do),写出文档。至于“怎么做”(how to do)那是程序员的事情,而不是你的主要任务。明确了这一点,就对这里所说的“着重文档”有所理解了。

整篇计算机毕业论文文档篇幅规模不能太低,基本上不能少于15000字,否则不容易将一个系统描述清楚,更不用说准确设计、实施了。这也是前文提到“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有一定规模”的原因。

五、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络

在整个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系,对自己毕业论文的进展、遇到的问题及时与进行交流、探讨,按照指导教师的指导意见进行修正、改进论文,确保文章的质量。

一些同学因为是业余学习,平日里工作繁忙,有时无法按时在约定的日期与指导教师见面,为此应采用其他方法与老师联络,如电话、传真、e-mail等等。而且要尽可能地参加老师约定的见面会。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探讨,确保自己的毕业论文沿着合格正确的方向进行。

指导教师对整个毕业论文成绩是很有发言权的,其中包括你平日对待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成绩。因此,不要给指导教师留下你对毕业论文漠不关心的印象。

比如个别学生只是在最后论文答辩的那一天才来见一见老师交毕业论文,这样的做法应当竭力避免。

六、计算机毕业论文答辩

计算机毕业论文答辩,是面对面与评委们的交流,是评委们对同学们毕业论文的认定与评价,主要考核同学们语言表达能力、对问题的说明能力。

同学们在参加答辩之前,应确保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按要求装订毕业论文、列写答辩提纲、制作展示挂图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参加答辩作好物质上的准备。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011-01

引言

实际动手能力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人们认为在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实践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理论课则仅仅起到辅作用。在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中,只有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实践活动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真正目的。在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需对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进行科学设置,防止单一注重实践课的作用而盲目增加实践课课时现象的发生。

一、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中有关理论课地位的误区

在计算机职业教育过程中通过机械的减少理论课课时, 增加实践课课时来达到提高动手能力的办法必将导致教学资源的低水平、低效率的利用, 是不能圆满实现教学目的的, 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取的。过分强调实践课的作用, 而忽略理论课的作用是片面的, 即使在计算机职业教育过程中, 理论课还应占据重要的地位, 尤其在指导实践活动方面, 理论课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1 将理论课机械减少,对其教学的不可替代性不够重视

我国众多计算机职业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由于未能全面认识到计算机职业教育中理论课的地位,因而通常片面增加实践课课时,机械减少理论课课时。这一做法虽然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其本质上忽视了理论课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与指导作用,是难以达到有针对性的、高效率的实践教学目的。

1.2 片面强调计算机理论课体系的重要性,形成了肤浅的理论课教学计划

我国大部门计算机职业教育组织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通常借鉴计算机专业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与安排,尤为强调理论课体系的完整性。但是,由于受到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学时间及周期限制,难以对理论课体系中所有理论课程进行深入讲解,因而形成了肤浅的理论课教学计划。

1.3 将实践操作课程作为理论课的附属课程开展计算机教学

当前,众多计算机职业教育院校及组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常在实践课中对理论课的相关知识进行验证,进而使得实践课位于理论课附属地位。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教学中采用此种方式较为适合,但在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中,由于其强调在必要理论知识基础上开展更进一步的实践活动,进而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果将实践操作课程作为理论课的附属课程,那么就极有可能使得培养过程中的主线发生偏移,从而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二、解决理论课地位误区问题的有效方法

2.1 对实践课及理论课的课时比例进行科学、合理地确定

(1)实际教学阶段:在第一学期,由于学生刚接触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对计算机技术及系统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为尽快让学生对计算机形成感性认识,就需适当加大实践课课时数,并在实验室结合实物进行详细讲解。第二学期则可将实践课的课时数进行适当减少,并在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彻底掌握后增加实践课课时,在实践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运用基本理论与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进而促进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第三学期,建议计算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为1:1.3;在最后一学期,建议在前6周左右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有机结合,针对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再开展毕业设计。

(2)课程的背景:在对计算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进行确定时,还应将课程的具体背景充分考虑在内。倘若课程具有充分的前导课程,那么就应适当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倘若前导课程不够充分,那么就应增加理论课的科室,为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学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3)课程相关内容:在确定计算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时,应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相应改变。对于基本理论的课程,需加大理论课课时;对于以具体技术与方法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则应相应增加实践课的课时数。

2.2 充分强调单一领域突出的计算机理论教学

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不需要追求理论体系的详尽与完整,因为计算机职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主要针对实际工作中的某一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应当将理论知识够用作为前提条件,开展单一领域突出的计算机理论教学,并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展开深入的学习与探究,并利用这一领域中的原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力图在某一领域中充分实现学生技能与操作水平的单点突破。

2.3 开展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的理论课教学

在开展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需充分摆脱传统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依附的模式,将学生动手能力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作为教学主线,进而开展理论课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将实践活动作为着手点,在实践中提出相关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必要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通过采取此种教学模式,可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实现能力的真正培养。

三、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忽略教学对象的个性特征

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对象多为在高考中成绩不太理想的考生, 这部分考生选择计算机职业教育的理由尽管多种多样, 但一个普遍的事实是: 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根据这个事实, 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到每类学生的个性特征. 根据每类学生的个性特征安排教学。一定要避免忽略教学对象的个性特征安排教学。

(2 ) 过分强调实践的作用, 忽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实践活动对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计算机职业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过分强调实践的作用,而忽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一定要坚持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这一点在计算机职业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偏离了这一点,就会走人经验至上的境地。培养出不断进行“ 试一试” 的技术人员。而这无目的的、全面的“试一试” 是低水平的工程建设和维护的因素之一。

结语

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 要科学的设置实践课课时与理论课课时的比例, 避免一味强调实践课的作用而盲目加大实践课课时; 要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于理论教学不但不能削弱。而要在某一个领域内加强理论教学; 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问题上, 要避免传统的实践课依附理论课的模式, 要以实践课、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强调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为解决此问题去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 和晓娟.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实施范例教学理论的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8(35):178.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仍很大。尽管毕业生的就业口径宽,但是随着计算机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很大冲击,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下降,出现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的现象。 

就业工作的好坏不仅是对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立足地方,根据校情及社会需求修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新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本文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趋势,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就如何做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提出思考。如何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显得尤为重要。改进人才培养方法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办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论从生源水平还是教学条件方面都不能和国家重点院校相比,但是新建地方院校却学习和采取与重点院校相似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这就使得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既无科研优势,也无技术优势。 

专业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期望呈现多样化,而新建地方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有明显偏差,缺乏合理的分类,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教学内容的设计存在盲目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2.课程体系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相对滞后,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严重脱节于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理论授课内容偏多,即出现理论多、实践少,基础多、综合少,讲述多、活动少的现象,导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偏少,给学生留的发展和创造的时间较少。这直接造成学生没有专业学习目标,只知道学习是为了考试过关而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在专业上有一技之长。 

实验室硬件建设条件跟不上。由于受资金.场地等原因的影响,实验室设备更新、数量保障、实验室课外时间的落实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该学科的实验要求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实验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时很少。其内容也大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内容要求单一,没有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方面考虑也就是项目开发能力,也没有考虑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实习实践环节缺乏,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往往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只为教学而教学。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用人机制欠缺,激励机制不完善,不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一技之长,使得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严重受挫,高素质师资配备难以及时跟上,难以确保教学质量。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影响分析 

1.社会用人与学校培养人存在脱节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建设滞后等众多因素导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出现同质化、无特色,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加上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之多,这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人才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没有实现有效的衔接,无法跟上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用人单位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加上学生项目经验缺乏,无实践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这导致学生面试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应用技术、研发中的具体过程、细节,回答不出来。 

2.就业指导工作肤浅,缺乏个性化服务 

尽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因缺乏经验和系统化,还停留在表层。一是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缺乏专业性,目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基本都是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和毕业班的辅导员兼任的。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专业化的培训,且对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真正需求了解不多。二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只注重形式。例如:每年临近就业时,只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大致地讲解就业政策和分析就业形势,从理论上传授择业技巧,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等,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的指导,特别是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理念和就业素质的长期培育和指导,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3.学生个体因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招生并不乐观,生源的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所选择的专业。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没有兴趣,对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毕业时无一技之长。 

部分学生就业期望过高,而就业准备却不充分。如:对个人择业目标,甚至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出现盲目性、从众性。有些学生缺乏常规的求职技能,致使错过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总之,由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基本素养和职业素质,学习基础不牢、学业不精,动手能力不强、毫无特色,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建议 

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制定合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定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变化了的就业形势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不仅是提高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率,而且是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调整课程设置,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1)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为社会所接受,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因此,课程设置要结合自身教学和管理实际,课程设置要立足社会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出发点。按照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结构、编制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材料。 

(2)以动态和发展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专业课程设计(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就要不断地修订培养方案和内容。例如,可在选修课中设置小方向,紧跟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实际需求。 

(3)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来设计课程体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财力,大力改善校内教学设施与实验条件;加强与区域内相关企业合作,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基。要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与内容的安排,且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总体培养方案中,以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采用导师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考虑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导师不足,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班建制管理,课程也以班建制设计,不过要安排适当的校外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培养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大三时,课程设计应细化培养领域,重在培养学生技术专项和特色。学生可根据自己确定的专业方向选择自己的指导老师(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而不是在做毕业论文时才选择论文指导老师。采用导师制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学习团队,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大专业,小方向,模块化,因材施教;可让学生提前为毕业论文做准备,有目的上好实验、实践课,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和创新能力。 

2.完善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积极寻求产学研合作教学途径。新建本科院校没有经验积累,师资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社会认同度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或项目的申报,通过项目教学,为对外开展产学研合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不失时机寻求与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加强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以便直接获得校外的实践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办学经费紧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落后与不足现状,可提升学校在培养创新方面的能力,扩展实际训练条件。 

产学研合作办学可以促使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实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利于解决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差,理论脱离实际的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以科研促进和带动教学,可以促进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教师的一技之长。一方面,为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或学校进修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提高自己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可聘请企业计算机技术人员担任实训课教师。 

3.以科技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通过大学生社团形式组建计算机科技协会,以社团为纽带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例如开展“学术科技论坛”、“计算机学术论文竞赛”、“计算机软件设计竞赛”、linux大赛、案例制作和项目开发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 

采用导师制,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指导学生的的就业工作,将就业理论指导贯穿于学习阶段的全过程,使学生做好人生理想规划。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使学生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成才、事业与生活、个人与集体等各种关系。 

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笼统地讲解就业政策和分析就业形势,从理论上传授择业技巧,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等,而是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个人志向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指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的规划。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计算机教学;实践性;多媒体技术

一、合理设置计算机课程,协调理论与实践课比例

在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计划和安排还并不是十分科学,有的学校过于注重理论,理论课程的时间占比较大,忽视了实践教学;而有的学校又过于注重实践,大量安排上机操作课程,忽视了理论基础的讲解。事实上,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离的,没有理论积累,实践就缺乏指导;没有实践操作,理论就无法得以验证和应用。所以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客观的安排,协调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比例。当然学校的安排并非一层不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计算机专业的方向、计算机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以更符合教学的实际。

例如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专业,有的学校计算机课程偏向于信息技术,那么专业课程中就要涉及到数据结构、微机原理、编译原理、汇编语言、电路与模拟技术等理论知识,同时要安排一定的实践课程进行上机操作,如数字电路实验、汇编语言编程及上机调试、数据结构实验等等。又比如针对“计算机基础应用”专业方向时,课程设置就应该偏向于实践操作,就可以设计一些例如Office、Photoshop、Visual Basic编程语言、数据库软件Visual Foxpro等的基本办公软件进行操作实践,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理论课程作为基础,只是这时实践课程的比例可以大于理论课程的比例。只有这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协调安排,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理论知识、学会实践操作,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二、理论课注重少讲精讲,实践课突出反复操练

在传统的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走入了这样一个误区:理论课上,教师满堂课都在滔滔不停地讲课,学生被动地听、记、学;实践课上,则放任学生自由上机操练,学习效果并不如意。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就必须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课上应该少讲、精讲、多练,实践课上突出反复操练、注重操练效果的把控。

在中职计算机教材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都有许多生动、形象的图片指引着操作流程,学生们一看便可清晰了解。这时,就不再需要教师再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理论了。相反,教师只需要做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多思考多练习;而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则进行重点讲解,有针对性地指导,突出教学的难易层次感。例如在学习计算机基本办公软件时,由于内容较为简单且常见,所以教师不必大篇说道,只需进行点拨指导即可;然后让学生上机练习,如何在Word里面编辑文字、设置段落格式,如何在PowerPoint里面添加艺术字、图片等等。而对于较难的内容,如在Excel里面设置公式,添加文字、图片链接,设置动画等,教师则应该多予以关注和指导,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多加辅导。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实践教学添砖加瓦

众所周知,计算机课程比较枯燥、晦涩,尤其是理论部分,学习起来会感觉十分乏味,因此许多学生会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时,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的图片、动听的声音,将复杂的文字流程变成视频演示,那么学生的眼球就会立即被吸引,学习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对计算机学习有了兴趣,学习起来也容易多了。另外,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尤其是针对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教师首先将这些重难点问题制作成有趣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体验。然后针对所学知识进行作业练习,例如学了Photoshop制作原理,则可以让学生试着去制作一些精美的贺卡、美化图片等;学习了Flash制作方法,则可以试着去制作精美的网页、设计有趣的动画等。通过练习,让学生不断加深印象、巩固所学。总之,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开辟出一条崭新的教学道路。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这是中职学校办学目的所要求的,也是计算机专业性质所要求的,更是时展与进步的要求。而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学校要做到合理设置计算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教师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进行调整;教师还要变革教学方法,精讲多练,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接受水平的,也能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其计算机实践操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夏良丽.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的运用方案探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7).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6-21270-02

Teaching Reform about the Graduation Project of Computing Major and Cultivating the Cre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ZOU Han-bin, LEI Hong-yan, YAN Jun-biao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s and Technology,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angde 415000, China)

Abstract: The graduation project, as a practice process, is not replacede for other teaching processes about the function and the position played in the teaching of whole undergraduate course . The quality of the graduation project is the important basis of weighing the teaching level too.About the appearing question of the graduation projec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computing major,this paper hav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 of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several processes of the teaching and the graduation project guidance,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itle selected, graduate control of design Controlling and managing, replying of the graduation project.And this paper have analyzed how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anipulative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in the course of graduation project, strengthen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

Key words: computing major;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the creative ability

1 引言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最后阶段,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查。毕业设计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1]。同时,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毕业设计作为一个实践环节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然而, 由于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学生一般都把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放在首位,忽疏毕业设计的质量,很难达到毕业设计的预期效果[2]。因此,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

2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对指导老师、课题的范围、毕业设计的内容、格式作了一些相应的规定,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能力不平衡、老师的指导不到位,大部分学生急于要找工作,毕业设计过程似乎使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达成了共识:毕业设计是一门一定能通过的必修课程[3,4]。评分标准偏低、答辩及评审走过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也放松了对毕业答辩的质量控制,造就了毕业设计整体质量下滑。主要表现在:

1)课程教学与毕业设计脱钩。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一般都设计到编程,而且老师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就业,一般要求使用比较流行的开发工具。在一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程序设计课程主要有C/C++、Delphi、Java等,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只能完成教学任务,设计到应用的层面很少。理解能力强、勤奋好学的同学可以在教学的基础上升级,将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提高到应用的层面,在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这样的学生很少。这样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时要一边学程序设计语言,一边作毕业设计,很难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比较多,但相应的实验课时间少,有的没有,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理解不透彻,到毕业设计时要用到相关的理论学生感到很困难,影响毕业设计的完成。

2)选题不合实际。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一般都是由指导老师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感兴趣的知识点提供,在系部安排的时候可能导致学生想跟的老师想选的课题不能选,成绩差的学生安排的理论性强难度很大的课题,部分指导老师所指导的所有学生成绩不好编程能力差,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老师指导无法进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主要由编制实际的应用系统和理论算法的研究两部分组成,但在实际老师提供的课题由于理论性强,是前沿理论,学生以前没有接触,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根本不能理解,无法完成毕业设计,最后只能从网上下载完成毕业论文。有的课题所用的开发工具复杂,学生学习开发工具的时间占了毕业设计的大部分时间,设计到最后只有界面,功能没有实现。

3)设计过程监控不到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过程一般包含选题、文献查找、开题、中期检查、程序测试、卷写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但对这些过程中的程监有时候会形成空白地带,老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学生有计算机,有的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有的学生在外地找工作,毕业设计不在实验室进行,老师不能定时会见学生。在老师要向学生进行相应的检查时,学生敷衍老师,说客观原因,老师也不能强求,只能放松要求,不再强抓过程,只注重最后的毕业论文。

4)答辩不完善。答辩由学生的讲解和老师的提问两个环节组成,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扎实,答辩走过场,答辩只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排名,一般只限制排名在最后的学生可能不及格,不能促进学生积极的进行毕业设计。

3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方法

1)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工作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完成相关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任务,理解相关的课程内容,加强学生的编程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扩展知识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分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老师与同学一起帮助分析,如果可行,可以让编程实现自己的想法,这样即深化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又发挥了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编程水平,加强了团队合作意思,为毕业设计创造了有利条件。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选择一个适合学生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对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是非常重要的。在选择题目时候老师要与学生多沟通,使学生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能力且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和进一深造有利的课题,系部在题目确认的时候只做适当的调整,使每个指导老师的学生的能力均匀分布,有利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毕业设计的选题要一人一题, 并且真题真做, 与工程实际和科研课题紧密结合, 同时加强中期检查和把好评阅答辩质量关, 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制, 从而使学生达到了系统巩固和扩大所学知识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据毕业实际管理的需要,实行院、系、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学院成立以主管副院长为组长、教务处长为副组长、各系主任为成员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毕业设计工作领导与协调。规定指导教师资格要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且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师德良好,有一定实践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一般不得超过8位,保证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时间。

4)指导老师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实时掌握学生的设计情况,进行合理的指导。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应为人师表,对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严格把好质量关。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敢于批评教育,建议每周师生见面制度,严格按照任务进度执行检查,严禁弄虚作假。指导老师要定期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进度、遇到的问题,此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讲,当学生碰到难题时,指导老师不要包办代替,要善于启发,循循善诱,提高学生自己寻求、积累知识、信息和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与工作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指导老师要熟悉学生的设计内容,能正确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正确的引导。

5)完善毕业设计成绩考核办法。毕业设计的成绩应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生的平时表现由指导老师把握;二是学生的编程水平,由系部派专门的老师对毕业设计完成的程序进行测试;三是现场答辩成绩,应该由所在组的老师按照评分细则打分,取平均分。这样即可保证毕业设计成绩的公正,有可在各个环节促进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

4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科研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计算机专业必须为学生提供享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特别要重视吸引大学生尽早介入科研训练与科技创新活动, 如开设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或科研专题讲座,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全国性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竞赛, 在校内举办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等。这样即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怎么创新,又可以为毕业设计准备素材。

2)在毕业设计课题的开展过程中,真正体现出“学生就是课题的主持人”。让学生自觉、自主的去解决问题,此时指导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一方面,指导老师要让学生尽早体会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只是继续学习的基础,新知识的学习对于实际的应用工作是必须的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指导老师要让学生自始至终觉得他们是课题的主人,必须严肃对待课题。学生将通过认真的钻研和付出的艰辛劳动,培养坚持真理、敢于创新的精神,进而顺利地完成知识与能力的转换。

3)加强计算机专业指导老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通过各种产学合作方式,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训练和实践锻炼, 促进其从“双门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一方面,应从企业吸纳一些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后,聘请他们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 另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现场参观、实地考察、学术交流、技术咨询和职工培训等机会, 并且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科技攻关、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活动, 以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学生实习指导能力。

5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计算机专业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实践性环节,是检验大学生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试金石”。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提出了对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该改革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提高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肖亮,韦志辉,吴慧中.本科毕业设计创新团队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93-94.

[2] 刘健.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5):110-113.

[3] 张倩,李志民,赵宇.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中结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22-25.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10篇

多年来,各中等专业学校相继开出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广大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在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付出了劳动,作出了贡献。事实上,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它们的应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各个专业领域,但是迄今为止,大家对中等专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教学的培养目标、应开设的主要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及手段尚无统一的认识,各专业则按照自己的认识或小范围交流后,自行决定,而且也没有真正把计算机技术和本专业特点结合起来。为此我们有必要统一认识,完成适合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任务。

1 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实际上就是开一两门计算机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每年统考两次,便草草收场,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计算机技术如何与本专业结合,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等内容很少有人深入探究和思考,致使计算机课程设置形同虚设,不能很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有的老师只作些简单的程序设计训练。如何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本专业的实际,只能笼统地蜻蜓点水似的说一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知如何下手,更不知道如何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还有些计算机教师,一个人执教几个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课程,要通晓几个专业的专业课程,难度可想而知,弃之甚觉可惜,学之又觉得太难,只好不了了之。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不能适应职业学校专业发展。从大多数专业的普遍情况来看,对于计算机在本专业中应用的培训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不明确,所开课程分散,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对学生缺乏全面和系统的训练。

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1)通常只介绍计算机科学自身的知识,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的专业不搭边。学生学完之后,对于计算机在本专业的应用情况还是一无所知;(2)计算机科学飞速发展,有的计算机教材出版的同时,有的内容已被新的内容所淘汰。导致教学内容“老化”;(3)多个专业使用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师很难结合专业课教学教学内容进行计算机技术指导。

设备的问题是。计算机技术应用教育,关键的一环要有足够的实习和实践的时间。这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实验和实习设备,并且还要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大多数专业的计算机实习实验设备不足,设备老化,对这方面的教学设备投入较少。

师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绝不是计算机专业教师自身的事,而是要靠各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努力,各个专业的教师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同时,教师自身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应达到一定的水平,二者缺一不可。首先是相关领导的认识和重视,计算机知识不断的更新发展,速度很快,教师需经常“充电”,对于教师的培养,必须花大力气对各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培养和培训,应当是有系统、有步骤、有要求的培养,要有量化的硬指标。并且,在各专业课的教学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应逐步提出要求,而不能不顾实际和专业建设的需要,谁愿学谁学,谁愿用谁用,谁愿把计算机和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就结合起来。

2 应当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我们首先应解决的是认识问题。主要是领导和学科带头人要认识到,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只有提高了认识,才有讨论这个问题的必要,学校的主要领导对计算机技术应用认识程度,也是对此问题重视不重视的关键,不能简单的给各专业配备一些计算机就认为可以了。要组织有关领导和教师讨论和撰写计算机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开课程、教学大纲。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组织专家和教师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编写计算机技术教育教材,鼓励各专业的老师、科学带头人结合本专业实际自编教材。这个问题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问题,尤其对于中等专业学校更为突出,真正懂计算机技术应用又懂本专业知识的人才不多,这就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平时应该注意培养、锻炼、储备这方面的人才。

其次,要结合各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计算机技术应用是中专学校的计算机普及性教育课程,属于文化基础课。各个专业必须教授计算机的硬件操作、汉字录入法、常用软件使用、文件目录的管理和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内容。

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软件的综合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获取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设置的教学内容要以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使用水平为出发点。计算机原理、二进制、计算机构成、数据库管理系统、DOS命令等作为计算机的一般用户在操作使用中很少用得上的内容,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可以不涉及,或可以根据专业课的教学有选择地讲授。

3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3.1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中专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列举计算机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能解决的问题,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中注意寓学于用,寓用于学。在用中学或在学中用,如WORD、EXCEL、FOXPRO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的问题,也可在用的过程中丰富所学的内容。

重视实践,通过实践了解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鼓励学生一定要动手,只有实践过的内容,才能更易理解。在实践中,教师不仅让学生知道做的方法,更要知道原因,让其强化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同时可以结合实际相关的例子,让学生练习,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方法。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反思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让学生能更好地将实践所得到的经验与所学的理论进行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

3.2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字】大学计算机;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效益;途径

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学生的关注度不高,思想上不重视,导致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弱,容易形成竞争力缺陷。为避免大学生误入陷阱,我们有必要研究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一、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现状

1.1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实践操作不够重视

调查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理论课的满意度,只有20%左右,对实践课的满意度达到60%,而真正能够掌握扎实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的人,只点10%左右。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大多数学生认为基础理论,在参加工作后,根本用不上,更有用的是那些具体的软件操作技巧。但是,大多数学生今后不可能专门从事某些特殊软件的工作,社会需要的是“通才”,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怎么培养通才呢?

1.2专业课得到重视,文化基础课被边缘化

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本是一家人,只是由于专业化培养的分工需要,被人为的割裂了。现代大学的理工科,在计划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兼顾到了人文学科的培升。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文化课与专业课在时间分配上往往易产生冲突,大多数理工学校师生都会有意无意地紧抓专业教学,而忽视文化基础,这导致文化学科被边缘化,使学生的专业化学习脱离文化根基,变得缺乏韵味。

1.3教学模式传统守旧,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很多教师的创新动力不足,喜欢因循守旧,在课堂上采用与其他学科类似的传统方法进行教学,而不去深入研究计算机学科的独特之处,因而难以采取最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上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卖力地讲解,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

二、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2.1改变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之所以对计算机理论课不感兴趣,是因为理论课大多比较抽象,通过讲述的方式,容易形成理解障碍。而多媒体技术将呆板、抽象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图形、图像及声音,这就实现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非常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并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调查发现,九成以上的学生更喜欢讲授、演示、训练三结合的教学方式。

2.2组织专家团队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作指导

针对部分教师长期惯性教学所形成的思想僵化,部分教师业务水平低下等问题,学校可以组织教学指导服务专家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师进行业务提升的指导和培训。此外,还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人员来兼职上课,使学校的专业培养活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建立联结点,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在学校内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可以组织研究小团体,通过交流、分享、合作来促进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整体水平提升。

2.3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业绩考评体系

只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起来了,才能真正调动老师工作的积极性,才能促使他们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开展教研教改,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什么样的考评体系才是最科学、最有激励性的呢?首先,目标和任务应当既具有可达成性,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使教育者通过努力有实现目标的预期。其次,考评者应当坚持公平、公正和客观、真实,并应当避免关联人员的影响,使考评过程令人信服。再次,对考评结果的运用,应体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导向,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潜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创造出更好的工作业绩。

2.4以人为本,倡导实践并创新的计算机教育

任何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优质教育。在大学里,我们更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用质疑的精神进行实践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科学的方法,习得创新的技能,甚至获得开创性的新发现。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收集、鉴别、分析、归纳等能力,形成借助计算机进行创新式工作的专业素养。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应用导向;新工科;计算机课程

引言

“互联网+教育”建设背景下,新工科大学建设应运而生,这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其超智能学科专业建设,日渐当前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1]。计算机课程建设是超智能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而具有高素质的“新工科”计算机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才能胜任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基于应用导向下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进行了初步探讨。

2应用导向的新工科计算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导向”在新工科大学建设中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计算机课程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性明显不足、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就业指导理论为主等,使得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陷入困境:(1)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不足。实践性明显不足是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如今,在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中,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难以满足学生的应用需求,实践性明显不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新工科大学的理论教学课时比重较大,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等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实践部分的课时较少,“实践性教学”停留在形式上,计算机课程建设忽视了对实验和课程设计,目前计算机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缺乏系统观,学生对于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内容掌握不够,没有很好地建立课程之间内容的关联,使得学生综合分析、设计、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较差。(2)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制约着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近年来,虽然很多学校提出要考核形式多样化,也在积极采取计算机课程考核方式的转型发展,新增写报告、无纸化考试、撰写论文等考核方式,但目前来说,以试卷考试的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的教师都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这一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尤其是无法全面考查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削弱了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3)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校企合作缺乏深度。校企合作缺乏深度是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发展,这一问题在本科类的高校十分普遍。校企缺乏长期深度合作,就目前而言,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层次不高、亮点不够、形式不够丰富,以教师评价为主体,缺乏企业参与,又或者是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学生与岗位不适应,教学与岗位不接轨,校企组织目标分歧,导致的最直接问题是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4)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就业指导理论为主。就业指导理论为主致使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缺乏实践性的指导。目前,很多学校的普遍做法是开设就业指导课,在指导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以理论讲述为主,有些教师自身缺乏计算机课程就业的相关经验,往往不能结合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调整教学内容,使得理论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背景下,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中学不到实质性的东西,不足以解决实际的就业问题,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探索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策略势在必行。

3教学策略

为进一步发挥应用导向的作用,在了解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问题的基础上,优化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1)突出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关键。将“实践教学”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应用导向作用,从课程体系建设上做好对计算机课程的统筹规划,增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综合分析、设计、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内容,增加实践课程课时。在具体做法上,应建立历届学生的成绩基础数据库,利用关联性分析技术,分析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然后利用关联性分析的结果,预测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能力,从而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计划。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机课程建设在实践环节减少验证型题目,让学生掌握实际所需的知识,增加设计型题目,同时教师要突出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差异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引导学生进行研发、制作和测试,不是直接给出答案。(2)侧重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应用能力考核。应用导向下的新工科计算机课程建设,应采取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侧重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应用能力考核,力求突出学生应用型能力的检测,在考核过程中考察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便于后期学生的学以致用。在一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就让学生选好题目和团队,鼓励学生网络教学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自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所学知识,完成课程学习。后期课程考核的过程中,多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考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并展示系统,在考评方式上细化考核目标,综合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考核人员可根据作品的创意、完成度、学生的表现等因素综合给出他的评分。这种评价模式主要突出实际效果,对应用型课程的教学特别适用,如《单片机原理》《物联网应用》《创业培训》等。同时,对《科技论文写作》这类课程,我们主要采用论文写作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核。(3)加强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校企合作深度。加强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校企合作深度,是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校企合作由浅入深地发展,加强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校企合作有机融合,走向深层次的发展,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采用集科学研究、项目研发、项目实施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环境,进一步加强与校外实训机构的合作,加快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如对应用型课程的考核,要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可以采取以业界为主体的考评方式,接受企业的考核,由任课教师和3~4名企业人员组成考评组,学生讲解并展示项目,考评人员独立打分,然后综合评出成绩。(4)提升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就业教育实效。就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就业或创业,以应用为基础的就业教育可以提升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就业教育实效。在就业教育过程中,新工科大学应引进“双师型”专任教师和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积极开展“以实践为主体,校企合作为辅”的就业教育。一方面,对新工科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师而言,应考虑到在就业教育中增加学生与企业岗位的匹配度,采用以剖析真实实例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用实实在在的教学案例,有针对性地进行剖析和讲解适应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学校提供创业孵化园,并发挥“以赛促学”的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办公环境,也让学生了解到以后就业的具体情况,了解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技能和方向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阶梯化教学;教学实践;“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0-0050-03

1引言

足够长的杠杆可以撬动地球,足够多的阶梯可以攀登顶峰。

如果说计算机科学是一个金字塔,“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无疑是这个耸入云天的金字塔的底座之一。无论是计算机硬件技术还是软件技术,无一不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直接或间接相关。在计算机教育大环境悄然改变的今天,像“计算机组成原理”这样传统的基础课程教育模式的改进也需要与时俱进。

阶梯化教学模式是指对一门课的教学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学生以多种多样的且逐阶向上的形式开展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理论联系实际,科研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之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2 “计算机组成原理”阶梯化教学的特点

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而言,阶梯化教学的实现包含多方面含义:

(1) 多样化。打破以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理论讲授配合少量实验的单一形式,增加了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室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教学环节的多样化。

(2) 最大化。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理论联系实践,最大限度地与最新技术接轨,以达到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其潜能的目的。

(3) 阶梯化最重要的一个含义是“逐阶向上”的含义,也就是多种教学方法应用的几个层次是逐渐升高的,就像上楼梯一样。如图1所示,理论教学无疑是第一个台阶,实验教学就是第二个台阶,其余逐渐升高的台阶顺次是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室项目,毕业设计环节。一个学生在这几个环节中拾阶而上,终于登顶的时候,他将看到一个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

(4) 合理的阶梯宽度分布。阶梯的宽度表现为持续时间的长短,参与学生的人数,教师辅导的程度等。由于每一级台阶的性质、目的、内容不同,每一级台阶的宽度也不相同,选择一个合适的宽度比例对于最终阶梯化教学的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

(5) 必需的硬件设施。“欲善其工,先利其器”,一种教学改革方法如果没有相适应的硬件设施,那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一种或几种实验系统对实现这种阶梯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3阶梯化教学的具体实现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各步阶梯的具体实现。

(1) 第一层阶梯:减而弥精的理论教学

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重要基础课位置,以往该课程的理论学时是非常大的,伴随计算机教育环境的变化,理论课时的压缩是必然的。理论课时一般由64~72压缩至48~56。但压缩不意味着粗糙,也不意味着缩减。在缩小的课时里完成大纲要求,且求精求全,这就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生动形象地解释复杂知识点,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重点,难点。而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则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复习、测试、解惑等来实现课堂教学的辅助。计算机手段的应用可以使理论教学缩而不少,减而弥精。

(2) 第二层阶梯:推而广之的实验教学

缩减理论课时的同时,实验教学要推而广之。这里的推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地提高实验学时;另一方面要加大有限实验课时的无限空间,内容加多、知识加深、范围加大。实验课时可在10~16学时之间。在教学中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实验课程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在学生中,接受能力、动手能力、自身努力的程度就有很大差异,在确保规定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为此可采取如下措施:

其一,修订适合本校特色的实验指导书。

其二,严抓学生的预习工作。

实验教学是阶梯教学的第二级台阶,却是实验教学的第一级台阶,在这个层次上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对理论教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初步建立整机结构思想。很多理论课上抽象的知识在实验课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实验课常常是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的一个环节。

(3) 第三层阶梯:渐入佳境的课程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的特点是每个实验只涉及计算机组成结构中一个或几个设备的工作原理。增加一种面向所有学生的课程设计,以完成一个较为综合的题目是使组成原理实践教学渐入佳境的关键一步。课程设计时间及题目在各个学校有着很大区别,一般说1~2周较为合适。本学校应根据实验学时长短及后续实验环节设置情况相应调整。进入课程设计环节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实践经验,加之课程设计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教学方法就要变化了。课程设计指导书的内容要比实验指导书粗略,只应该包括设计任务和一些设计所需的数据,指导教师也仅对学生进行方向性指导,全部设计原理图、连线、设计步骤、设计测试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指导教师仅对其进行关键技术的指导。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这一环节,应该说每一个按照要求走完这三步台阶的同学都掌握了计算机整体结构的概念,且具备了相当强的动手能力。他们关于组成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已达到了本科计算机专业的要求。如果还想更进一步的话,就可以登上下面的阶梯。

(4) 第四层阶梯:更上层楼的开放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开放实验室项目可以只对部分感兴趣的同学开展。这里开放的含义就是实验室每天至少8小时开放,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定一个或几个题目,并选择固定的时间进行指导,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开放的任意时间到实验室完成项目,以培养对硬件具有特殊兴趣的同学向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发展。

其一,人员以每位教师指导15人,3人为1组最适宜。

其二,设计题目可以运用EDA技术对ISP芯片进行开发。

其三,整个项目的实现分为4个阶段:熟悉题目、设计逻辑和写代码、代码调试与测试、总结并写出设计报告。

这一级台阶的设立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心中“计算机组成原理”离实际太远的一种印象,同时学生可以建立起硬件软化的概念。这是使参与到项目中的学生完成量变到质变飞跃的一个环节。

(5) 第五层阶梯:已入佳境的毕业设计

计算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在各个院校都极少有与“计算机组成原理”或者系统结构直接相关的题目。除了教师重视不够以外,缺乏相应的设备也是一个客观的原因。伴随着实验系统的改进,EDA技术的发展,综合运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硬件描述语言的毕业设计题目已经成为可能。作为教师,提供一个平台、一个指引、一个机会就很有可能成就一个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栋梁之才。

毕业设计题目的完成是培养真正的硬件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走完这一步台阶的学生具有更强大的就业竞争力。五层台阶总结如下图:

4实践效果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阶梯化教学改革在辽宁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了3年的试点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理论课时完成了基础理论的讲授,实验课上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验证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真正理解了理论。在课程设计中,学生在课外查找各种资料,使自己在实验室的设计和实践尽善尽美。每年有15名同学参与到开放实验活动中,培养了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少数同学在毕业设计中选择了与组成原理有关的题目,其中有一名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获得了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荣誉。

两位笔者直接主持和参与了这三年的试点研究工作,在此之前笔者有十年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经验,可是采取阶梯化教学之后,笔者才真正感受到为人师的成就感。尤其是在开放实验和毕业设计工作中,学生由最初的茫然无知,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理论相印证,一直到最终的深刻认识,他们几乎是非常兴奋地感受着求知的乐趣。学生中有多人考取了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可以说他们的成功也部分归功于“计算机组成原理”阶梯化教学手段的开展。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室项目和毕业设计这五个环节面向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实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阶梯化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专业基础课理论脱离实践和学生不重视、学习无兴趣的弊端。

为人师者不仅要用知识丰富学生的大脑,增长其才干,更应该用为学生搭建通往成功之路的阶梯,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将学生送入更高的平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阶梯化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阶梯化的思想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甚至其他专业。

参考文献

[1] 白中英,杨春武. “计算机组成原理”题解、题库、实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

[2] 白中英,杨春武,冯一兵.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实验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3] 刘芳,戴葵,刘芸,王志英.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设计性环节的教学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7,(4).

[4] 金海溶,周苏,孟学多. 用实验方法改革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7,(1).

作者简介

白媛,辽宁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从事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与科研工作13年。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计算机类专业方向的设置;以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以提高岗位竞争力为目的,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转变就业观念为目的,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建立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和与岗位要求相适应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就业导向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四个关键环节,即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能力培养与岗位要求相适应、产学研结合是根本途径、加强就业指导是基本措施。

笔者根据多年的计算机教学与管理的实践深刻体会到: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计算机专业始终贯彻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多次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并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计算机类专业方向的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应充分搞好调研,以就业为导向。在制定培养方案时,紧紧围绕就业岗位及适应该就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来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培养。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优化专业结构,根据调查分析调整计算机类专业方向的设置。我们派专业教师深入社会、行业、企业调查研究,获取来自it岗位一线的资料,认真分析,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应当了解岗位职责,具有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道德,应当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跟得上专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于是我们确定了“基础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计算机专业人才职业岗位需求分析,我们得出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有:办公软件应用、网页制作、初级软件编程、平面设计、小型网络安装与维护、计算机组装、多媒体制作、动画制作、计算机销售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冈此我们的专业没置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软件、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动画制作等。

二、以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深化教学改革

以满足岗位需要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建立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是保证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建立了以突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为特色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培养

课程设置要解决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问题。理论教学要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要强化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放在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素养上。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时,我们对用人单位进行广泛调查,征求意见,并邀请来自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专家共同研究教学计划。根据培养目标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其所需的若干项主要能力,然后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设置与能力相关的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技术课,再开设相关的各项基础知识课程,从而打破了以往课程设置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体系的模式。既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又有能培养学生获得充分的职业技能、具有较高水平的软件应用、网页制作、初级软件编程、平面设计、小型网络安装与维护、计算机组装、多媒体制作、动画制作、计算机销售和技术支持服务等综合能力的实践课程。同时我们通过“三年不断线”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外语的应用能力。“三年不断线”就是采用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人文素质和外语的学习时间三年不断线,达到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外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课程改革是每个任课老师应尽的责任。我们要求老师们以就业为导向,冈材施教,把创新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课程的始终,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考核,建立专业课程系列技lfnj,il练大纲、指导书和考核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实现以下几个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转变;课堂教学由“讲三练二考一”向“讲一练二考三”转变,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想空间和时间;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不仅教知识,还启发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仅教科学原理,传授技术,还说明原理和现行技术的局限性及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强调统一向因材施教转变;由校内封闭教学向开放教学、现场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转变;教学技术由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变;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进一步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营造现场氛围,提高实践能力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是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体系,明确要求,抓住关键,落实保障措施。二是建立了一个由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和课程设计、跟岗实训和毕业设计、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组成的、较完整的梯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实训教学环节:对实验较多的课程单独设置实验课,独立考核;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在实习现场营造真实的现场工作氛围,使学生就业后就能直接进入实际工作环境。特别是在最后一学期安排的带有就业意向的岗位实习,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完成,这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落实到某一应用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适应岗位、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步骤。学生在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中,尽量结合实用系统,掌握分析、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调工作能力,培养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同时我们利用开放机房的方法,让学生自由上机,带着课题任务上机,为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一是建立了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专业设置的论证、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保证了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二是与企业联合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如与齐鲁软件园合作建立“齐鲁软件园校企人才对接培养基地”,建立“软件编码”和“网站建设与管理”特色班,与济南信息时代联合建立“网络培训学院”等。三是经常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和校内毕业设计期间,学校聘请现场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使学生有机会进入牛实际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

(五)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动职业学校实施学历汪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要求,我们的计算机类专业实施双证书教育。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考试中心、一些it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都推出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和满足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或培训证书,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我们还学习和借鉴印度等国it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引进国际accp软件工程师认证课程到我们课程体系,建立ata考试平台等等。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为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经验、新技术实践能力,以及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创新教学、互动教学的能力,积极参由教育部牵头,信息产业部协助,有关it企业参与举办的教师轮训和教学研讨会,派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充实教师队伍,如聘请计算机相关行业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聘请it企业有实际经验的技术人才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实践课程等,实现教师队伍的多元化,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和数量。

(七)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实训条件

首先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多次调查、研讨和修改,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通过我们新校区实验大楼的建设,改变以前单一的实验窒格局,按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和项目训练的要求,建设功能强大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八)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计算机专业的高职教育应以实用性为目标,以兴趣为引导。在学生基础文化素质普遍薄弱的情况下,采用多模式的教学方法和突出个性的学习方法,通过适合学生特点的指导学习(如演讲、辩论、项目实习等),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与应用工具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与职业素质。it教育的特点应是注重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则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我们探索了一套多模式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课、上机课、学习指导课、在线学习课融为一体:以理论课讲授专业知识,上机课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学习指导课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通过在线学习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同时我们不断改革考试方式,减少背诵性的试题,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采用笔试、机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设计答辩等相结合的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三、以提高岗位竞争力为目的,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岗位能力要求的内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人的一生中无论是被动地适应社会变革,还是主动地追求理想的日标,其职业岗位都会是多变的。圜此,高职学生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站稳脚跟,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外,还应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如丹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和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将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作为一项培养日标,通过开设选修课、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强抓教师课堂教学等方式,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首先,教师要把以知识传授、继承为主的人才培养观念,转变到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观念上来。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特别是理工科,要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增加一定的人文教育课程和内容,同时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在自己所担任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也传授给学牛人文方面的内容。其次,学校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和评价体系。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单独增加一页,以文字形式提交所任课程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思路和具体培养点。第三,要求老师在授课时,要实行知识教育向认知教育的转变,由传授技能向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转变。特别是我们it类专业,知识更新很快,知识点的多少对学生以后影响不是很大,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善于学习、善于分析和思考问题,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构筑成长的平台。

四、以转变就业观念为目的,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较高的就业率是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好肯定。多年来我们在调整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人手,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一)制定就业指导教育计划,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年学业的始终

开学伊始,针对新生刚刚从高考的紧张中解脱出来,思想上容易产生放松学习念头的现象,我们聘请有教学和企业管理经营经验的专家来给学生做讲座,分析t1r就业形势,介绍社会需要的it人才类型,使学生一入校就绷紧就业这根弦,端正学习态度。随着学习的深入,就业指导课也渗透于课程学习之中,我们建立了专业教师导师制度,每班聘请一个骨干专业教师作为导师,由导师经常深入学生中,介绍所学专业知识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应遵循的各种规则,使学生对未来的岗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接近毕业时,增加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为了让学生感受就业体验,增加求职经验,我们还请来往届优秀毕业生,传授求职心得、面试技巧等经验,同时,学校还与企业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就业洽谈会。

(二)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计算机专业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德新(1979- ),男,江西宁都人,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计算机课程教学;李虞斌(1981- ),男,江西赣县人,赣南师范学院,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计算机课程教学。(江西 赣州 34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高校教改省级立项项目“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XGJ-11-86-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11-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普及应用,各企事业单位都还需要大量的创新型计算机应用人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仍然很大,毕业生的就业口径依然比较宽。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很大冲击,而独立学院一般是依托母体高等学校办学,其生源质量和办学基础都较为薄弱,毕业生就业压力比较大,主要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出现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的现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下降。独立学院应根据其办学定位及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多思考、多改革、多创新,探索构建适用新形势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是很准确。独立学院一般是依托母体学校以及吸取社会力量办学,在这种体制下其生源质量和办学条件往往都不及普通本科高校,然而大多数独立学院在培养人才时还是照搬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等,这就使得独立学院对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无科研方面的优势,又无实践技能优势。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期望是多层次、多方向的,而独立学院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存在明显的偏差,没有定位好自己培养的人才层次和方向,没有针对性地满足社会人才需要。而且教学内容的设计也照搬母体高校的做法,或稍加改动,存在盲目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毕业从事的岗位要求。

2.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滞后于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大部分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都没有及时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很多课程的内容都是过时的,现在已经不用了的。教学内容更新步伐较慢,一般每几年才更新一次,而且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的情况。

3.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实际教学过程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大多数高校都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由于独立学院办学的特殊性,受教学基础条件及教学经费等的影响,其问题更为突出。一般理论授课内容及课时偏多,实践内容及课时偏少,课程考核时一般也是只考理论,实践部分也只作考查,给学生的导向是重视理论的学习,弱化实践学习,认为实践可有可无,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就直接造成学生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只知道学习是为了考试过关而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在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由于受资金、场地等因素的影响,实验室设备更新、数量保障、实验室课外时间的落实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该学科的实验要求等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实验课程一般都附属于理论课程,实验内容的安排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且内容和要求比较单一,缺少综合性设计等真正需要学生动脑筋的实验,这就使得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没有得到大的提高。不重视实习、见习、课外活动等实践环节,多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实际应用脱钩、与将来要从事的岗位需求的专业应用技术相对不足,毕业生一般都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或再次通过自己努力学习才能胜任岗位的工作。

4.师资队伍建设的自主性受到限制。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其师资很大一部分是依托母体高校师资,这些来自母体高校的教师编制属于母体高校,他们首先要满足本校的教学科研任务,精力主要也是放在本校的教学和科研上,而在独立学院承担教学任务只是为了提高收入,对教学的质量不太在乎。这种机制就使得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缺乏主动性,这些教师跨学校上课,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几乎没有时间去做项目的开发研究等工作,这样使得专业教师缺乏实际项目实践的经验,在教学时只能按照书本内容进行教条式教学。而且学院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使得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受挫,优秀的师资配备难以及时跟上,难以确保教学质量。

5.培养人才的过程缺乏与企业合作。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是要走向企事业单位的,而且他们从事的工作也是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或软硬件管理等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目前高校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与企业合作,还是把学生关在校园内学习,使得学生对毕业后要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茫然,实践能力得不到大的提高,不清楚自己要学些什么,或者不清楚学习的重点,只能被动按所开课程和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不能对一些课程进行拓展性的学习。

二、对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基于目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立足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以及办学特点,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根据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只有采用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适应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才能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本科层次的高等学校,这是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所以其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应不同于传统的普通高校,也不同于高职学院,学校必须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及学校自身的条件定位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作为地方独立学院,应当要培养面向生产实际进行应用性研究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持和应用技术服务。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科学素养,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项目开发与研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置要结合自身教学和管理实际,课程设置要立足社会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出发点。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专业课程设计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就要不断地修订新的培养方案,以动态和发展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

2.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真正在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上下工夫。独立学院要积极争取各方财力支持,大力改善校内教学设施与实验条件。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的学习必须与实践学习联系起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又能巩固理论。学校要真正改变实验课时少、实验内容简单、实验要求不严格等现状。要进一步加强和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基础实验指导,增加一定综合性实验项目,以提高实践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应对计算机专业基本技能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开动脑筋做实验,而不是简单的验证。在实验报告的写作方面也应当严格要求,这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严谨习惯及从事科学研究的素养,对提高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也有帮助。

3.给学生分配导师,由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导师不同于任课教师,他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专业技能情况等,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给学生学习指明方向,对选课、选专业方向、学习方法等进行指导,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参加与专业学习相关的课题研究,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组织学生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际应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及学习内容,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及课程上进行拓展学习。指导专业学习较好的学生提前为毕业论准备,有目的上好实验、实践课,培养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创新能力。

4.建立专业学习网站,提供学习资料、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经验。建立专业学习网站,给学生提供专业学习、交流的平台,网站可以供本专业各年级学生共用,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网站学习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及学习建议,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利用信息共享、网络快捷等优势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信息的相互传递,营造一个良好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拓宽专业视野,及时了解行业相关信息,学习前沿的知识技能等。同时网站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把一些优秀的作品放到网上展示。

5.建立专业学习团队,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团队,如软件开发团队、网页制作团队、网络组建团队、图像处理团队等,为各团队分配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指导团队学习,布置学习任务,这样团队的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学习,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积极鼓励团队学生参与创业活动,让学生开发一些小型项目,由指导教师指导,团队成员共同完成,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与学科相关的竞赛活动,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考取一些有利于带动学习和增强就业优势的计算机专业证书,为今后的就业增加砝码。

6.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学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项目开发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机会,也可以为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生专业学习与市场接轨,学生走进企业学习实践,更加了解了以后的工作,发现自己所学知识的薄弱之处,从而努力学习。企业可以把学校作为人才基地,学校根据企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去这些合作企业可以不用培训直接上岗;学校也可以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技能,在就业时更具有优势。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离不开教师具体的教学实施,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只有优秀的教学团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计算机专业教师要及时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把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技术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把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法应用到教学中,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学校应当有计划地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师到公司学习锻炼、到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进修,进一步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走产学研合作教学之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项目的申报,通过项目教学,积累教学经验;也要不失时机寻求与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加强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教师从“教学型”教师向“教学科研型”教师转变。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从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8.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树立明确的目标,从而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将自己的学习与今后的职业紧紧地联系起来。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但大部分都是停留在教授书本内容为主,学生也大部分为拿到课程学分而完成任务性的学习,没有真正达到让每个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所以学校不仅要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且还要通过该课程学习以及教师的悉心指导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与今后就业、职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建立终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等方面也要提供指导,掌握基本的自我探索的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的技能、生涯决策的技能等。

三、结束语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存在很多弊病,但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坚持改革创新,把握市场规律,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本校特点及培养目标定位,探索符合学校实际、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吻合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文曜,马陆亭.独立学院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5(5).

[2]顾可民.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

[3]黄贤英,刘恒祥,范伟.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0).

[4]彭颖,苏德富,苏国华.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1(8).

[5]杨金田.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特征与内涵[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