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专德育论文范文

大专德育论文范文

大专德育论文

大专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德育,贯穿整个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国民教育体系中。民族的进步,需要抓教育,尤其是要抓教育中的德育工作。在高等教育领域,德育工作一直是人才培养工作中注重的工作重点之一。而且,对于幼师专院校来说,培养的毕业生将是未来社会新生力量的教师,其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将直接影响未来整个民族素质和国家精神文明程度。可以说,德育工作,尤其是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举措。

二、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现存主要问题

(一)生源素质逐年下滑幼师专院校,属于专科层次。随着扩招后高考学生生源数量的下滑,专科录取分数逐年下降,导致了幼师专院校生源质量面临严峻的问题。这些学生自身就在自我约束能力、行为习惯、学习基础等方面就存在不足,其中还不乏一些因为家境原因、社会原因造成的性格、思想、心理健康障碍等问题学生,如何将这部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未来教师”是幼师专院校普遍存在的人才培养困境。

(二)思想不重视在幼师专院校,德育工作常常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德育工作成效在校期间表现不明显,未来对社会的影响又无法用反馈,因此很多学校认为或者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可有可无”的工作意识。因此,在领导主抓力度、监督检查环节、人力物力投入等方面明显不足。

(三)工作方法简单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方法,通常是课堂上与思政课结合在一起,课外主要依靠学生管理工作组织,以专题讲座、相关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板报广播宣传为主要工作手段。把德育工作当成程序式、任务式的工作,只注重流程形式,成效不佳。

三、建议措施

(一)重视德育工作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学院领导要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组织学校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共同开展工作,要形成监督检查的有效机制。

(二)加强师德建设已不正岂能正人,说明了一个道理,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首先要保证高校教师的道德水平。专科层次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主要来源于老师的言传身教。作为幼师专院校教师,不论是辅导员、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不断的学习道德知识,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水平。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德育工作的最好“染缸”。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使得学生潜移默化的“渲染”、熏陶。这种校园文化,不单单存在于图书馆、教室,应该遍布食堂、宿舍、马路、超市等校园每个角落。

(四)需要社会的支持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单单依靠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的产生受到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德育问题,有学校的义务,也有社会和家庭的义务。在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需要社会、家庭的关注与参与。

(五)需要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工作,在高校不能单单依靠思政课和学生管理工作者来组织实施。幼师专院全校教职工都要有德育工作的意识,在宿舍管理、图书馆管理、食堂管理、专业课教学等工作中要渗透德育教育。还应该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各幼儿园、小学建立德育基地,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的引导和要求。

(六)创新工作思路在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要勇于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面对生源质量下降的趋势,幼师专院校要将大学生德育工作纳入学生考核之中。例如将德育成绩纳入某门课程的考核之中,纳入素质拓展学分考核之中,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之中,甚至可以列为毕业实习考核的考核项目。在德育考核中,要严格,把握好毕业生质量的出口关。

四、总结

大专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职业道德;培育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过程中,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制定既是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又从现实层面关注中国老龄化问题和家庭养老问题。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中国学前儿童量虽然不会出现量上的激增,但较比2015年以前将会有数量上的递增,所以,在未来五年到十年,关注学前儿童的成长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对于入园的适龄儿童他们的成长又将成为离开父母襁褓必经的过程。此时,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能否从心灵上感悟幼师基本职业道德并化成点滴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一、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内容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一定工作岗位中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并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内容中最基本的素养,但当幼师把爱岗敬业化成无私奉献的精神时,这一职业操守在平凡中将寓意着伟大。2012年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代课老师张丽莉就是最好的爱岗敬业的典范。张丽莉当时只是一名普通的代课老师,可是她爱学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这一工作岗位,并由衷的敬重它。当她护送孩子过马路时,两辆大客车相继碾压过来,此时,她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把灾难留给自己。张丽莉老师尽管失去了双腿,却给孩子们插上了最美的翅膀,尽管她没有给我们上过一次课,她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生命诠释了爱岗敬业的奉献价值。

(二)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就是从业人员在自己从事的岗位中忠诚于自己的想法,信守诺言讲信誉。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幼儿园教师将是继父母之后新出现的启蒙教师,幼儿园教师的言和行将直接影响着学前儿童的身心和行为发展。此时,幼儿园教师必须做到言行一致,用自己良好的诚信人格引领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

(三)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就是在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工作中,无论对谁都按一个标准来执行。学前儿童也会像成年人那样渴望被得到认可,甚至他们被认可的愿望更加强烈一些。所以,幼儿教师要公正客观的对待每个孩子,不徇私情。

(四)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就是指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中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提供满意的服务。服务群众有利于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幼儿教师服务的对象有着相对的特殊性,他们服务的对象是身心行为发展都不成熟的学前儿童,他们在离开父母百般依顺的温室环境后,进入幼儿园后在短时期内很难形成良好的身心行为,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强化这种服务儿童身心和行为发展的意识,为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和幼儿园和谐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五)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是指从业人员将自己个人的全部哪怕生命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既然讲奉献,那就是不计报酬不计回报,哪怕奉献自己的生命都是义无反顾的。在这个戾气深重的复杂社会里,我们特别愿意把幼小的儿童交托给张丽莉这样的老师,那是因为他们始终把孩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兢兢业业,甚至去牺牲自己的生命。

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是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载体

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是有意识的自觉地行为。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规定幼儿教师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例如,有一个幼儿教师要到学生家进行家访,可是她却穿着露脐装,夹板拖鞋来到学生家。等这位幼师家访完后,学生的家长无论如何都要自己的孩子转学,幼儿园园长非常不解,认为别的小孩想进都进不来,而他们为什么非要转学?待园长知道真相后,才知道正是这位幼儿教师的穿着和打扮这样的生活细节带来了问题,所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培育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

(二)专业学习中的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道德形成的根本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在专业学习中强化职业规范重视技能训练。每一个行业都有行业规范,幼儿教师岗位也不例外。作为幼儿教师他们的职业规范最基本的就是爱学生,奉献他们的爱心、耐心和诚心。专业学习是为了培养学前专业学生对待学前儿童的基本素养,基本素养的养成为进一步认识幼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强化这种意识做下了铺垫。同时,学生在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时还要不断加强个人的职业道德技能训练。例如通过考取《育婴师》证,培养能够照料、护理和教育学前儿童的工作。

(三)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是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落脚点

每一行业都有每一行业的职业情感,大学生在没有正式进入到某一岗位时,职业情感是很难在心里生根发芽的,因此,大学生在投入到工作岗位之前,进行相应的社会生活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例如,定期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孤儿院进行慰问演出活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传递学生们的爱,同时又让孤儿院的孩子能够感受到爱,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实时的提高自身的职业情感和责任感。总之,职业认同感是职业情感的晴雨表,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必然产生良好的职业情感。对于社会和国家而言,每个幼师的职业主人翁角色的提升将会大大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

作者:姬莹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大专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我校护理专业大专班刚入学的学生平均年龄在16周岁左右,正值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第二个生长高峰期,学生在这个阶段不但身体快速发育,心理的变化也很微妙,很多学生就是从这个年龄段变得叛逆。他们就像一颗小树苗,这个阶段很容易“长歪”,需要班主任精心地呵护和培育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另外,这些学生刚刚经历中考,可以说是第一次面临人生的重要选择,而初中班级大部分同学走进高中校园,他们内心容易出现挣扎、对人生充满怀疑。这个阶段也是大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完全融入集体生活,没有了父母在身边时刻嘘寒问暖,很多孩子心理上产生了孤独感,在这个特殊的年龄,学生就像人生到了岔口,教师能否引导好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人生,所以,品德教育对我校护理专业大专班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二、我校护理专业大专班品德教育方法

1.班主任以身作则

班主任是班级的一盏明灯,我们经常谈笑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带什么样的班,班里的学生都像班主任。没错,事实确实如此。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在全家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妈妈用一个破碗盛点饭让奶奶单独在角落里吃,有一天,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收拾破碗,问他在干什么,孩子回答说,我在收拾破碗将来给你盛饭用,自那以后,妈妈就把奶奶请到桌子上和大家一起吃饭了。如今家长的品性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已经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同理,班主任的品德也会深刻地影响到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所以,要想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首先班主任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严格自律,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就要当表率先做这样的人。所以,抓班级品德的第一步是班主任要严格自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实际管理应用

(1)爱护公共卫生的品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理论教导,告诉学生怎样辨是非,君子有可为有不可为。比如说,我们经常在坐公交车时会看到有些人把垃圾随手扔到车窗外,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会使清洁工到马路中间捡垃圾时发生危险事件。而且若人人如此,地球将会变的肮脏,最终影响我们自己。孩子的思想缺乏远见性和理论性,班主任的职责就是把这个道理讲明白。教室是大环境的缩影,通过卫生品德的教育,我发现,班里的同学除了能够及时完成自己的卫生任务,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严格自律,保持环境卫生,给值日的同学减轻负担。

(2)维持纪律、提高学习成绩的品德教育。我校住校生占全校学生的90%左右,学校在晚间设置了3个小时左右的自习课程,由于这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晚自习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走神、犯困、说话等几个方面。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学生在自习课上的表现与他们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有密切关系,而对学习重视与否与品德认知有很大的关系。对此,我首先用品德理论继续强化学生思想意识,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省。我班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所以我特地在课堂上带领大家在黑板的左上角画了一颗麦穗,代表家庭的物质生活是父母辛苦创造的,父母的辛勤劳动,为社会和家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学生在课堂上想走神或睡觉的时候看一下这个麦穗,就能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而且努力学习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通过类似的品德教育不断鞭策学生,使之学会成长,学会担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品德教育结果

(1)进行“品德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造成影响”的实验。实验对象:我校09级大专2班全体同学,班级人数52人。实验时间:整个学期。实验方法:以上一次成绩为依据,将同学分成平均成绩均等的4个小组,每组13人。随机抽取两个小组为实验组(1组和4组),其余两个为对照组(2组和3组)。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密切观察,长期以小组活动或者个人谈话的方式进行品德教育,将品德教育与学生学习联系起来;而对对照组学生只进行班级常规管理。在学期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分别进行考核,得出相关结论。

大专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在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全面转型期的现阶段究竟如何看待与处理好传统德育文化与新时期德育文化建设的关 系?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学科体系如何建设得更为 完善?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全国50余位德育专家学者于1994年10月24─—28日参加了在山东曲阜召开的中 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立足于我国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 现状,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把握我国当代社会思潮的趋势,热切关注改革过程中学校德育出现的新现象 ,围绕“传统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德育学科建设”等问题,开展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讨。

    一、传统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

    如同我国现时代整个的社会文化一样,德育文化处于既有德育文化趋向消解、新的德育文化正在建构的文 化转型阶段。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构过程实质上便是既有德育文化的现代化过程。那么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究 竟怎样看待传统道德与德育呢?传统道德与德育体系中又有哪些因素具有现代因子经过必要的现代转换能够纳 入正在建构中的新的德育文化,并为与现实的德育所用呢?在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什么原 则呢?

    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的精华,既是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构新的德 育文化的需要。我们不可能割断中国的历史,脱离国情。在急剧变改的社会中,对传统的维系与科学地弘扬对 维护社会稳定、缓解因观念突变而出现的思想阵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新的德育文化的建设固然以对传统的 扬弃为重要特征,但尤为重要的是科学地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的精华是我们赖以建构新的德育文化体系的基 础。整个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证明:人类思想的发展并非依据基础而创造新的思想,而是依据基础而改变传统意 识。对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构而言,所依据的“基础”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现实,据此应予 改变的“传统意识”主要包括了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体系的精华。

    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体系博大精深,虽有糟粕,更有精华,继承其精华,有利于加强学校德育及德育学科 建设,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所普遍认同的观点。与会的专家学者指出,礼、义、廉、耻、信,以及孝等传统的 道德观念,传统美德所体现的整体主义(具体表现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强调集体利益)、辩证思想( 具体表现在强调“为政以德”与人际和谐)以及“先义后利”等,虽然其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局限,但都拥用合 理内核,所蕴涵的基本价值有一定的超时代特性,经过必要的现代转换,结合现实赋予必要的时代内涵,完全 可以变现实的德育及新的德育文化建设所用。在研讨过程中,有些专家还特别指出,传统道德与德育是一个有 机的思想体系,它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也包括了儒家以外其它学派(比如道家、墨家等)的思想在内,在 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儒家的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会上,有些专家学者专门就“先 秦道家的德育思想”、“《周易》的道德教育思想”作了研讨,与会者对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传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既是一个理论,也是个实践问题。那么,在批判继承过程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经过研讨,与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识到,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必然要遇到三 大矛盾,即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矛盾;要正确解决三大矛盾,必须 区分、认识和处理这三大矛盾关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1.正确区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中的精华与 糟粕,坚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2.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发展创新 的原则;3.正确处理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原则。在对 待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的问题上,“五四”以来更有着两种不同的态度度和主张:一是毫无批判兼收并蓄,食 古不化;一是全盘否定,“全盘西化”。受其影响,在批判继承的实践中也多出现过国粹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 的错误。与会的专家学者强调,我们今天仍有必要批判和警惕这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基于对此现象的高度关 注,有的与会者提出,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德育文化尤其需要遵循这样四项原则:1.化为 现代的而非守成的;2.实践的而非体用的;3.抽象的而非具体的;4.历史的而非学理的。

    二、德育学科建设

    德育学自80年代初从教育学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始终受到这样一种非议,即认为它缺乏 理论,没有科学的体系。与会的专家学者勇敢地面对这种非议,视之为加强德育学科建设的一种动力,站在使 德育学更为完善的维度上,就德育学的学科性质、德育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既有德育原理教科书的体系编排等 问题作了研讨;与此同时,运用整体辩证思维、系统论、现代全息论等现代的新思维新方法提出了新的德育学 理论及体系。

    究竟怎样认识德育学的学科性质,与会的专家学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的应 用学科。在这种观点看来,德育学是从德育的现实出发,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德育的本质问题,并运用从实践中 总结来的德育规律去指导实践,其研究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学是具有多种性质、多种功能 的学科群,包含众多具体的德育学科,比如德育社会学、德育心理学、德育哲学、德育工艺学等,不同的具体 学科有着不同的性质与功能。

    一门学科的概念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科的科学性。德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仍有作进一步界 定的必要。在这一方面,与会的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德育”的内涵、外延、功能、目标、任务等作了探讨。与 会者认为,我们现在对德育所下的定义仅仅是自学校教育的维度出发的,因此无法涵盖社会及家庭教育中的德 育的内涵:一般认德育的外延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但在教育学的各个领域的阐述过程中,却 只有道德教育是贯彻始终的且有实在的内容;在表述上,“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价值”、“德育的作用” 并存,有的专家主张用“功能”更为确切;至于德育功能的问题,有的专家认为它既有现实的一面,也有超越 一面,我们强调它的现实功能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它具的的超越现实的功能,即按照 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 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的功能;德育的“目标”与“任务”是有区别的,“目标”是概括的、相对稳定的。任 务则是根据目标所制定的具体化措施,现行的《德育原理》及德育实践中将它们合二为一是不恰当的。

大专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在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全面转型期的现阶段究竟如何看待与处理好传统德育文化与新时期德育文化建设的关 系?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学科体系如何建设得更为 完善?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全国50余位德育专家学者于1994年10月24─—28日参加了在山东曲阜召开的中 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立足于我国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 现状,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把握我国当代社会思潮的趋势,热切关注改革过程中学校德育出现的新现象 ,围绕“传统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德育学科建设”等问题,开展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讨。

一、传统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

如同我国现时代整个的社会文化一样,德育文化处于既有德育文化趋向消解、新的德育文化正在建构的文 化转型阶段。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构过程实质上便是既有德育文化的现代化过程。那么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究 竟怎样看待传统道德与德育呢?传统道德与德育体系中又有哪些因素具有现代因子经过必要的现代转换能够纳 入正在建构中的新的德育文化,并为与现实的德育所用呢?在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什么原 则呢?

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的精华,既是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构新的德 育文化的需要。我们不可能割断中国的历史,脱离国情。在急剧变改的社会中,对传统的维系与科学地弘扬对 维护社会稳定、缓解因观念突变而出现的思想阵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新的德育文化的建设固然以对传统的 扬弃为重要特征,但尤为重要的是科学地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的精华是我们赖以建构新的德育文化体系的基 础。整个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证明:人类思想的发展并非依据基础而创造新的思想,而是依据基础而改变传统意 识。对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构而言,所依据的“基础”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现实,据此应予 改变的“传统意识”主要包括了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体系的精华。

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体系博大精深,虽有糟粕,更有精华,继承其精华,有利于加强学校德育及德育学科 建设,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所普遍认同的观点。与会的专家学者指出,礼、义、廉、耻、信,以及孝等传统的 道德观念,传统美德所体现的整体主义(具体表现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强调集体利益)、辩证思想( 具体表现在强调“为政以德”与人际和谐)以及“先义后利”等,虽然其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局限,但都拥用合 理内核,所蕴涵的基本价值有一定的超时代特性,经过必要的现代转换,结合现实赋予必要的时代内涵,完全 可以变现实的德育及新的德育文化建设所用。在研讨过程中,有些专家还特别指出,传统道德与德育是一个有 机的思想体系,它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也包括了儒家以外其它学派(比如道家、墨家等)的思想在内,在 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儒家的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会上,有些专家学者专门就“先 秦道家的德育思想”、“《周易》的道德教育思想”作了研讨,与会者对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传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既是一个理论,也是个实践问题。那么,在批判继承过程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经过研讨,与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识到,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必然要遇到三 大矛盾,即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矛盾;要正确解决三大矛盾,必须 区分、认识和处理这三大矛盾关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1.正确区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中的精华与 糟粕,坚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2.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发展创新 的原则;3.正确处理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原则。在对 待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的问题上,“五四”以来更有着两种不同的态度度和主张:一是毫无批判兼收并蓄,食 古不化;一是全盘否定,“全盘西化”。受其影响,在批判继承的实践中也多出现过国粹主义与 的错误。与会的专家学者强调,我们今天仍有必要批判和警惕这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基于对此现象的高度关 注,有的与会者提出,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德育文化尤其需要遵循这样四项原则:1.化为 现代的而非守成的;2.实践的而非体用的;3.抽象的而非具体的;4.历史的而非学理的。

二、德育学科建设

德育学自80年代初从教育学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始终受到这样一种非议,即认为它缺乏 理论,没有科学的体系。与会的专家学者勇敢地面对这种非议,视之为加强德育学科建设的一种动力,站在使 德育学更为完善的维度上,就德育学的学科性质、德育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既有德育原理教科书的体系编排等 问题作了研讨;与此同时,运用整体辩证思维、系统论、现代全息论等现代的新思维新方法提出了新的德育学 理论及体系。

究竟怎样认识德育学的学科性质,与会的专家学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的应 用学科。在这种观点看来,德育学是从德育的现实出发,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德育的本质问题,并运用从实践中 总结来的德育规律去指导实践,其研究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学是具有多种性质、多种功能 的学科群,包含众多具体的德育学科,比如德育社会学、德育心理学、德育哲学、德育工艺学等,不同的具体 学科有着不同的性质与功能。

一门学科的概念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科的科学性。德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仍有作进一步界 定的必要。在这一方面,与会的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德育”的内涵、外延、功能、目标、任务等作了探讨。与 会者认为,我们现在对德育所下的定义仅仅是自学校教育的维度出发的,因此无法涵盖社会及家庭教育中的德 育的内涵:一般认德育的外延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但在教育学的各个领域的阐述过程中,却 只有道德教育是贯彻始终的且有

实在的内容;在表述上,“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价值”、“德育的作用” 并存,有的专家主张用“功能”更为确切;至于德育功能的问题,有的专家认为它既有现实的一面,也有超越 一面,我们强调它的现实功能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它具的的超越现实的功能,即按照 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 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的功能;德育的“目标”与“任务”是有区别的,“目标”是概括的、相对稳定的。任 务则是根据目标所制定的具体化措施,现行的《德育原理》及德育实践中将它们合二为一是不恰当的。

大专德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德育导师;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24-04

独立学院是我国近几年发展较快且达到一定规模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独立学院以其独特的办学特色和较为自主的教育教学风格,成为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一种延展和补充。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本科类民营性高等院校,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以及办学理念上,与普通高等院校存在较大差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规模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较小,办学理念上更侧重于对学生专业技术与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不同于普通高校在专业学术理论上对学生的更多要求。独立学院更强调对学生在“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等方面的培养,强调自身办学的专业特色和民营高校自主性较大的管理风格。因此,在独立院校这一片“教育特区”,在大学生教育及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相较于普通高校来说,更需要行之有效、完善成熟的教育教学制度。

德育导师制度是独立学院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实施的一种教育教学措施,这一制度不仅解决了教师授课与对学生管理的脱节问题,更发挥了高校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养、人文情怀涵养等方面的导师的重要作用。德育导师制度建立与完善的过程,是一支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

一、德育导师制度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与必要

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独立学院,由于其自身在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特殊性,这一“教育特区”内教师队伍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成为容易被忽略的一块地方。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建设一支优秀德育导师队伍的过程是培养独立学院优秀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过程,更是提升这些教师职业素质、德育品质、人文涵养水平的过程。因此,德育导师制度的建立与建设,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德育导师制度更是实现独立学院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的,保证从这一“教育特区”走向社会的青年学生的德育、人文、思想政治素养水平的重要举措。

1.德育导师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德育导师制度不同于普通高校实行的学业导师制度。德育导师制度既继承了西方早期教育发展中的导师制,也发展了我国普通高校学业导师的优秀因素。德育导师制度不仅是对大学生本科阶段教育的一种全过程关注、帮扶、督促、教育和管理,而且是对青年大学生在数年大学生活中的德育素养、人文涵养、思想政治理论的养成与提升。如果说独立学院侧重于职业技能、专业能力方面对学生的培养,那么德育导师制度则在这一类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同时保证这些学生的“德才兼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德育为先”是实现教育本义、保证教育方向正确性的必然与必要。德育导师制度成为独立学院为大学生本科阶段教育量身打造的一种培养机制,是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自身的必然与必要。

2.德育导师制度建设的思想理论定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于青年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关键在于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对于独立学院树立的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德育导师制度是保证在这一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职业伦理道德和品性的重要措施。德育导师制度是实现培养和提升青年学生“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体现独立学院培养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君子之风”,这是德育导师制度的重要使命。德育导师制度对德育导师的要求,不单单是对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课后辅导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德育导师,不仅要具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指导学生德育、人文、思想品德等“软实力”方面的素养以及联系、组织、管理学生的各种应变能力。德育导师不是代替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更不是重复宿舍管理员的职责,而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建立紧密联系后,为学生建立德育档案,在思想道德修养、理性思维、人文知识的情怀和品性涵养上,与学生深刻、广泛地探讨和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读书思考习惯,培养独立创新的思维,顺利并高质量地完成大学学业。一支专业水平过硬、思想政治理论觉悟高、德育人文修养深厚的高校教师队伍,是德育导师制度成功的关键。

3.独立学院德育导师制度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立与建设。独立学院在办学与管理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有着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它们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向与水平的体现,更是这一“教育特区”思想政治稳定、教育教学优质的保证。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是德育导师制度建立、建设的关键。因为德育导师的质量是德育导师制度有效性与完善程度的关键。德育导师一般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来担任。这是因为德育导师不是学业导师,不仅要对大学生的学业、学生生活进行指导与管理,还要关注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培养、人文素质涵养、人格品行提升等方面的指导与管理。高校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是与学生密切联系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他们所教授的课程中,与学生在德育、思想政治理论、人文知识等领域的交流最多,对学生的状态最了解。这些教师自身的专业研究和教学工作,也使他们成为担任大学生德育导师的最佳人选。

建立、建设德育导师制度,将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教育教学职业水平直接延伸到课堂之外,与青年学生的成长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而且还加强了在课后课外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德育素质、人文涵养的指导和管理,解决了课堂与课外“两张皮”问题。在德育导师工作中,这些教师不仅巩固、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研究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而且加强了自身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和人文情怀,为独立学院优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德育导师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建立与建设,是德育导师制度建立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必要途径。认定德育导师资格,建立建设德育导师制度规范与实践内容,实施德育导师考核机制等,是德育导师制度的基本内容。

1.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德育导师资格认定。德育导师必须由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来担任。这种任职资格确定的理由是,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全校所有学生,在自己所担任的课程任务内,接触、熟悉、指导、管理学生的时机最多,条件最便利,影响最大。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哲学类课程教师的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更是对学生影响深远。大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养深度,是青年学生衡量一所大学优劣的标尺之一。德育导师关注学生的思想理论动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这些职责内涵要求德育导师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是最合适的人选。

以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为例,在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德育导师制度成为必备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措施,德育导师由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所有中青年教师担任,并且将德育导师工作考核与教育教学考核相结合,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只有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水平、授课能力、职业素养、品性涵养等达到德育导师资格认定的要求,才能担任德育导师。因此,德育导师队伍的建立与建设过程,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与水平提升的过程。这些思想政治稳定、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师,成为独立学院师资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在教育教学与管理中的影响极其深刻。

2.德育导师制度规范与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制定德育导师规范,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对德育导师这一职责做到名副其实的重要方式。德育导师制度的规范要求德育导师必须做到:第一,是承担学校思想政治理论骨干课程的教师,且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在这些思想政治理论骨干课程中,德育导师必须承担至少一门大学一年级新生课程,力求让大学新生从入学教育开始就能直接接触德育教育和人文情怀的培养。第二,德育导师在负责思想政治理论骨干课程教学工作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与教学理论提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德育导师的工作既是独立学院管理学生的一种有效制度,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德育导师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相对自主的教学管理氛围,利用课后辅导、座谈、讲座、各类竞赛活动、博客、微信群、QQ群等现代网络条件与技术,加强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道德品行的塑造与涵养,将课堂与课外“两张皮”贴在一起。第三,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德育导师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德育档案。将大一新生的个人信息、入学知识状况与德育导师课堂学习状态、德育活动状况、个人发展(尤其是入学后有入党、考研打算的学生)需求等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重点辅导、督促青年学生。再以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为例,学校要求每一位德育导师每学年重点辅导的学生数不得少于所授课程班级人数的20%。在实施了两年多的德育导师制度后,该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和学生德育状态成果显著。

德育导师的职责不仅是针对大学新生,他们对学生的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后课外的德育培养、人文素质训练等工作也是伴随大学生的全部大学生活的。德育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是大学生评优、入党、申请学位等的重要依据之一。德育课程不过关,学生不论专业成就怎样优秀,都不能完成学业。因此,德育导师的评价和德育课程成绩,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此,德育导师职责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为了保证德育导师工作的细致、严谨与公正,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专业水平、自身道德、品性、素养的要求,必然是严格而高标准的。只有这支队伍的建设成功了,德育导师制度的质量才有保证,独立学院的德育教育与管理才能成为学生教育质量的保证。

3.德育导师考核机制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标尺之一。独立学院对德育导师的考核不仅是德育导师制度有效实施和监管的保证,而且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德育导师不仅要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而且在专业科研领域也要取得相应成果。德育导师的舞台不仅锤炼了这些中青年教师管理学生的能力,而且提升了他们将专业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的能力,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德育导师队伍的建设,带动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热情,推动他们更严格地要求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德育导师工作成为这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三、德育导师制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独立学院德育导师制度的建立与建设,不仅丰富了对现代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理论研究,而且扩大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理论研究的视野,为高等教育研究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范例,成为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培养并储备优质教育人才的重要渠道。

1.德育导师制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学生思想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德育导师制度是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在独立学院这一类高校中,青年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培养与人文情怀涵养,主要集中在德育政治思想理论课程的设置与人文学科培养方案中。担任德育思想政治理论骨干课程的德育导师,是实现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与道德人文素养训练的最主要力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德育导师队伍的建立和建设,不仅极大地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而且极其深刻地影响了青年学生德育素养的内涵与水平。高校教育,尤其是独立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德育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正确性和进步性的保证。德育导师制度不仅坚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保证了独立学院这一“教育特区”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稳定与方向的正确,而且活跃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对青年大学生实行导师督导,更加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才。

2.德育导师制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意义。德育导师制度的建设过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德育导师资格认定、导师职责履行、德育导师工作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内容。德育导师制度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力量聚集起来,并且将这一支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政治方向、思想觉悟和素养内涵直接定位在高标准的坐标中。实践的效力远远超过了枯燥单一的理论灌输和政治说教,中青年教师在德育导师的工作中必然成长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型,必然在自己的教学、教育实践中成为青年学生的示范与引导者。一支优秀的德育导师队伍也必然是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德育导师制度保证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稳定性和方向正确性,更保证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素质和水平,为中青年教师锻炼职业能力和自我完善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3.德育导师制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意义。德育导师制度的建立与建设,为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的空间。德育导师制度的制定、导师队伍的建设、导师工作实践与经验教训等,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论研究领域,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建设打开一个新的理论研究窗口,是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和校级管理的一个新的理论范例。

4.德育导师制度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思路的探索。德育导师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独立学院相对独立的办学管理模式,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难度;独立学院学生层次的问题,也成为德育导师工作有效性的严峻挑战;德育导师职责贯穿学生4年大学生活的连续性与时效性,其具体实践的难度问题;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德育导师工作的工作量矛盾等问题。任何一个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都存在一定的经验不足,只有在不断解决问题与完善制度中,才能不断进步,并取得更大成效。

德育导师制度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素养、职业水平、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提出了严格要求,进一步加强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研究的深度,拓宽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的方向。德育导师制度是独立学院教育理念和思想研究的一个新成果。

参考文献: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研究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研究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一,“周记一,威烈王二十三年”[M].中华书局,1956.

大专德育论文范文第7篇

开考方式专业代码专业名称4月20日上午4月20日下午4月21日上午4月21日下午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程名称面向社会开考专业020201工商企业管理(专科)00058市场营销学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41基础会计学00020高等数学(一)020201工商企业管理(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145生产与作业管理00144企业管理概论020201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0146中国税制  04729大学语文020201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203会计(专科)00157管理会计(一)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41基础会计学00020高等数学(一)020203会计(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155中级财务会计00144企业管理概论020203会计(专科)  00146中国税制  04729大学语文020203会计(专科)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205人力资源管理(专科)00164劳动经济学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166企业劳动工资管理00020高等数学(一)020205人力资源管理(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44企业管理概论020205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020228物流管理(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5364物流企业会计  020228物流管理(专科)05361物流数学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231劳动和社会保障(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313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020265采购与供应管理(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5364物流企业会计05728采购谈判与供应商选择020265采购与供应管理(专科)05361物流数学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265采购与供应管理(专科)  05734商业组织与过程    020313销售管理(专科)00058市场营销学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177消费心理学  020313销售管理(专科)00185商品流通概论00054管理学原理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20313销售管理(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319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177消费心理学00020高等数学(一)030112法律(基础科段)(专科)00247国际法00245刑法学00260刑事诉讼法学04729大学语文030112法律(基础科段)(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677法理学030112法律(基础科段)(专科)05679宪法学      030301行政管理(专科)00292市政学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277行政管理学00040法学概论030301行政管理(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107现代管理学  04729大学语文030301行政管理(专科)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0101学前教育(专科)00384学前心理学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387幼儿园组织与管理00012英语(一)040101学前教育(专科)00394幼儿园课程00385学前卫生学00392学前儿童体育00383学前教育学040101学前教育(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413现代教育技术00396学前儿童美术教育04729大学语文040101学前教育(专科)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397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040103小学教育(专科)00405教育原理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415中外文学作品导读00012英语(一)040103小学教育(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406小学教育科学研究00417高等数学基础00416汉语基础040103小学教育(专科)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0418数论初步040103小学教育(专科)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040103小学教育(专科)      06764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050114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00024普通逻辑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31心理学00012英语(一)050114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00429教育学(一)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00506写作(一)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050114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00535现代汉语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0114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00633新闻学概论      050114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50207英语(基础科段)(专科)00595英语阅读(一)00794综合英语(一)00522英语国家概况00795综合英语(二)050207英语(基础科段)(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050213英语教育(专科)00429教育学(一)00794综合英语(一)00031心理学00795综合英语(二)050213英语教育(专科)00595英语阅读(一)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522英语国家概况04729大学语文050213英语教育(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6764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050406视觉传达设计(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688设计概论  00692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050406视觉传达设计(专科)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050420数字媒体艺术(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7206摄影摄像技术应用00012英语(一)050420数字媒体艺术(专科)07887平面设计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050420数字媒体艺术(专科)  07891数字媒体视频编辑  05422版面设计050420数字媒体艺术(专科)  08720艺术欣赏    080202冶金工程(专科)02049物理化学(一)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5669炼钢原理00022高等数学(工专)080202冶金工程(专科)02183机械制图(一)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671炼铁学080202冶金工程(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9538炼钢学    080306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02183机械制图(一)02234电子技术基础(一)02185机械设计基础00012英语(一)080306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2高等数学(工专)080306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2205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080306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大专德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中职教育;中职德育;德育教育

G7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思想浮躁,传统文化缺位现实社会。作为对中华文明的有效传承,传统观念文化在现代思维体系中依然居于核心位置[1]。在中职德育教育体系当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了德育教育水平的低下。在中职院校中,学生相对较为年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教学性,对于提高中职德育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从中职德育教育体系及内容安排角度来分析,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不足,教学时间少,学生和教师不够重视,教学手段和模式老旧,都直接制约中职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中职专业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2]。为了强化办学竞争力,中职院校将大部分教学精力都分配给了专业技术学习,对于德育教育,明显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当中,课程流于形式,不仅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身也缺乏相应的重视程度,直接导致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课程内容枯燥等问题。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当中,一般都是单纯的理论宣教,传统文化在课程内容中的比重很小,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课程缺乏认同感,认为德育教育都是一些“假大空”的东西,很难深入学习。因此,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德育学科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传统文化内容在德育教育体系中更是严重缺位,根源在于思想重视程度的不足[3]。

(二)传统文化缺位现代课堂

在开展中职德育教育过程当中,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都存在着这样的思维误区,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就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对于思想道德内容的学习是次要内容。因此,导致了德育教育学科时间安排不足,课程内容缺乏体系性和针对性,一般教学内容也都局限在职业道德上,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课堂中难觅踪影。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德育教育老师不能将现代职业要求和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长此以往,德育教育水平的发展,跟不上专业技术科目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分析

(一)可以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在中职教育当中,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水平的专业人才,是开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开展专业技术的同时,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传导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满足现代教学要求。

职业技术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局意识、节俭美德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足够的认知,认为其都是空洞的理论,缺乏足够的支撑。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教育,可以夯实学科基础,在宣讲理论的同时,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寻求理论根基,提升教育的扎实性和针对性[4]。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在现代社会竞争发展当中,这些思想依旧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德育教育课程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是其理论根基和思想源泉,通过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教育水平和效果

(二)可以服务专业技术课程学习

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有效服务专业技术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更好的开展专业学习。利用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专业内容,强化学生责任意识,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从古至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发展一脉相承,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典型案例,都是对职业精神的最好佐证,通过强化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中的有机融入,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开展专业学科的学习,提升学习的效果,保障专业学习按照正确的价值方向发展。

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对于中职德育教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特征,可以丰富德育教育体系,提升课程教育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更积极主动的完成德育教育课程,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教育的路径

(一)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在开展中职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强化传统文化地位,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要空洞宣讲理论,要强化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的选取,提升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和抓手,提升德育教育效果。中华传统文化中包换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是开展当代中职德育教育的理想素材[5]。

(二)利用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不是对理论的单纯宣讲,在传统文化当中,不仅有为国献身的仁人志士,同时也要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通过思想道德和专业水平两方面的引导,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教育水平,同时服务专业教育,打造全面发展的现代技术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德育教学体系中,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践教学当中,德育教育工作者要突出传统文化地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现代德育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引和督导。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发掘,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可否认,在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传统文化缺位的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做出相应改进,进而实现中职德育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海星.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A4):162-163.

[2]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科教文汇,2011(20):19,24.

[3]杨涵.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科学时代,2014(2) :147-148..

大专德育论文范文第9篇

1调查现状分析

1.1选择专业的动机与心态

表1显示,从选择医学院校从事医务工作的动机来看,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学习动机是拥有真本领和实现自己的理想,认为是实现父母的愿望的占17.35%,认为经济收入高和社会地位高的仅占9.38%和2.78%。在谁帮助选择护理专业的何题上,有超过半数学生的选择护理专业是自己的选择,由父母决定和他人决定的分别占34.03%和4.86%。在调查从事护理工作的心态的问题上,有超过半数的调查者认为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有38.54%的人认为是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有7.29%的人认为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1.2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德教育现状的评价

表2显示,有54.17%的学生认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有38.54%调查者认为护理专业没前途,学生选择学习积极性不高和不知道的为什么学习的分别占7.29%和8.36%。在调查护理工作者需要有医德的问题上,有83.18%的调查者认为需要,占绝对多数,仅有12.78%和1.04%的调查者不知道或者认为不需要。在调查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是否有意义的问题上,有97.22%的调查者认为有意义,认为不知道和没有必要的分别都是仅有1.39%。对病人家属送来的红包的问题上,有85.76%的调查者认为坚决不收,认为收下后更精心照顾病人的占6.25%,认为收下是理所当然的占7.99%。在调查学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上,28.60%的调查者选择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较差,16.10%的人选择教育内容陈旧,36.65%的人选择教育形式单一。

2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医德教育解决路径

2.1学校医德教育

2.1.1管理层面完善学校医德教育管理机制。一是加强医德教育领导小组力度。形成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主要领导,党委宣传部、组织部、社科部、学工部、团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认真贯彻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相关政策。二是医德教育管理体制要全面。在日常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要强调所有参与医德教育工作人员的医德教育职责,纳入其工作日程与考核标准,促进全体参与人员切实贯彻医德教育工作政策,保证医德教育真正实施,以达到医德教育的可靠效果。⑴完善医德教育工作队伍。学校要充实医德教育工作队伍,改进培训方式提高队伍工作能力,提升队伍待遇稳定工作队伍。⑵提高医德教育设施使用。提高校报、广播站、阅报栏、宣传栏等宣传手段的利用率,定期、有规律地开展政治理论培训,要充分运用既有的电教设备等教育手段和设施,巩固和提高医德教育效果。⑶拓展学校医德教育工作举措。要优化师资结构,强化主阵地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在日常工作中,要深入开展“三育人”活动,施展其医德教育功能,健全学团组织,引领医德潮流;在学校建设中,要加大对校园文化软硬件的投入,优化校园文化层次[1],提高校园文化品位,陶冶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在实践教学中,要端正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坚定意志。2.1.2教师层面⑴教师示范的医德引导作用。一是不懈强化的教师示范作用。事关教师的点滴都是教材,在医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要有爱心,要多在微小细节上做示范[2]。在正式上课前,教师总是把自己的手机设置调整好,关掉声音或静音,会促使护理专业大学生清醒意识到上课期间接打、玩弄手机是不礼貌的举动;在上课期间,教师总是以淡妆面对护理专业大学生,会引发护理专业大学生对化妆的理性思考;在学校期间,教师总是按学校规定进出、行走、行车、停放车,会推动护理专业大学生主动体会教师的人格魅力。二是充分展示的教师榜样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加强自身医德修养,注重自身的医德品位与言行、授课技能、精神风貌,不断感染熏陶护理专业大学生,积极发挥榜样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持续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医德水平。由于护理专业课程大部分都与生命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在做实验时,会对每个现象仔细观察、会对每个数据认真核对;实习教师在护理患者时,会对每个护理环节反复斟酌,会对每个护理措施精心实施,敬业耐心爱心在这些过程中展露无遗,从而强化护理专业大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的医德自觉意识。⑵教师自律的医德引导作用。一是不怠加强教师的医德信念。教师只有坚定的医德信念,才能在言行上约束和控制自己,才能在教书育人时真正履行职责,才能从源头上引导护理专业大学生确立高尚的医德。教师应当紧跟时代的脚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用新知识填充自己,时时强化和提高自身的医德素质,借用与护理专业大学生密切接触的时机,以自身良好的医德知识、医德言行影响与熏染护理专业大学生,促发护理专业大学生医德水平的连续提升。二是持续培养教师的医德情感。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热情地对待护理专业大学生,才能真切地体验患者痛苦,才能认真地坚守信念保持净洁。教师要自觉自愿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将全部身心和爱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提升自己的个人教学魅力,如此才能增加工作的责任感和幸福感,更好地为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三是时时规范教师的医德行为。教师只有依据医德规范,才能更精准地服务于患者,才能对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医德教育与医德素质培养。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书育人中,教师都要始终做到知行统一,时刻以医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为护理专业大学生树立好榜样[3]。2.1.3组织层面⑴改革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专业为中心,医德教育的内容涉及较少,需要通过优化教学课程,适时适当地增加医德教育内容。基于护理专业的教学实际,教学安排一般分为3个阶段[4],第1阶段是通识教育,课程相对较轻,这时可以安排医德教育的部分基础内容,巩固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思想,为后续的医德教育奠定基石;第2阶段是专业教育,包括专业基础教育,课程量相对较重,此时护理专业大学生对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认可度,这时可以多增加些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医德内容,培养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第3阶段是实践教育,此时以对所学理论的实践为主要内容,这时要结合实践内容开始就医德的核心内容进行教育,如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服务意识、职业纪律等,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护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护理职业理想,增强他们的终身学习意识、医德规范与医德言行相结合的意识、医德自醒与医德自觉的意识。⑵完善医德教育基本内容。一是适应时展,更新人文知识,充实医德内容。时代的进步要求医德培养必须与时俱进,只有丰富医德教学内容,才能有效提升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医德素养。由于部分人文课程与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难以适应当下的要求,应更新其中不合要求、落伍的部分,多例举一些前辈在近期获得成功的过程中,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事迹,多分析、多讲解、多学习,培养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优秀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医德素养。二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医德熏陶。校园文化是护理专业医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会持续陶冶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情操,促使他们不断追求真善美,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素质。⑶发挥党团组织医德教育作用[5]。一是树立政治信念的同时树立医德观念。要明确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与延伸,在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要帮助护理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医德情感,确立奉献祖国的远大目标。二是宣讲政治理论的同时开展医德教育。学生党支部在开展“”活动时,在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结合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以医护工作者医德高尚的真实事迹为内容要义,开展相应的主题讨论,在护理专业大学生心中树立典范。三是发扬优良党风的同时加强医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党的优良作风延伸到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当中,就是要他们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用理论指导他们的实习,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品质。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党的优良作风延伸到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当中,就是要他们时刻联系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坚持和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2医院医德教育

2.2.1管理层面⑴健全医护人员医德学习制度,提升医护人员医德素质。要重视对医护人员的医德学习,定期进行医德教育;要密切关注医学行业的前沿动态,并据此不时调整医德教育内容。⑵完善医院管理制度,构筑医德建设长效防线。要根据工作中暴露的问题,不断修正医护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廉洁规定等制度,筑牢医德建设的栅栏,增强防护能力;要创建评估制度,对医德教育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要建立多种模式的医德监管制度,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医德学习和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对医护人员的医德失范进行有效防止和及时矫正;要健全评议制度,设置激励措施,表彰医德高尚者,处理医德低下者,对医德教育效果进行巩固。2.2.2教师层面模范履行医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医德修养。见习、实习老师要将教书育人的工作揉合到医护工作的细小事情中去,对患者要耐心的认真的护理与诊疗,要不怕脏不怕累,要多关心体贴,让这些工作细节感染和熏陶护理专业大学生,引导他们向良好医德的方向迈进,坚强他们的医德意志。

2.3社会医德教育

大专德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高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在校大学生刑事犯罪案件,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质疑。它警示着大学生:应该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同等重视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应该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心中要持有对道德良知的尺度。与此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地思想道德教育满足不了新时期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在认清其不足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1新时期高校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之处

自从素质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以来,思想道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管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研究者,为此出谋划策,取得了广泛的成就,但是随着新时期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学生在受外界各种因素干扰的同时,思想道德也出现了滑坡现象,因此必须更深层次的探究高校在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不足,从而弥补缺陷。

1.1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不够: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健全与发展,专业教育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与发展,师资力量已是相当雄厚,但是“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却没有相互渗透、相互衔接,高等院校往往更看重教师的知识与技术的传授能力,忽视了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塑造能力,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被忽视而放任自流。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在学术上能取得一番成就,但很难保证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一帆风顺。2013年4月,复旦大学发生的室友投毒案件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爱因斯坦也曾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始终应该是:学生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1.2高校对人文精神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充分:由于时代的需要,应试教育选拔机制的成熟,高校在办学内容、教育方法、管理制度的主导下,导致了教育者更重视对学生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依然只是学生选修的一部分内容,或是该专业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却没有被广泛地纳入到每个学生的大学必修课堂中。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被问到什么书是他们必须去读的:90%以上的人认为英语等级考试用书;50%以上的人认为是学习用书;今后找工作有用的书他们也乐于去读,比如一些成功人物传记等等。而关乎于人文精神教育的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经典小说时,涉及到的人数却寥寥无几。

1.3高校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教授方式不合理: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了解到高校四年制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了四门必修课(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②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等)。这一规定自从“意见”的颁布以来,就开始在高校中广泛地开展,思想道德课程通过必修课本的形式将内容完全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但是在教师传授的过程中,通过灌输书本中现成的道德规范和道德知识,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的现成理论,学生虽然被告知了真理,但这种灌输式的思想道德教育远离了学生生活,很难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更难外化为实际行动。

2新时期高校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改进措施

2.1聘请企事业单位在职或退休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众所周知,思想道德教育与生活与生俱来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目前,部分高校的专业课教师,虽然都具备了优良的专业知识水平,但是他们缺乏相关专业领域的从业经验,生活中也很少涉及该专业所教的内容。然而,企事业单位在职或退休人员在某一专业领域已经扎根很长时间,不仅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而且从业经验丰富,更具备将专业知识融入工作、生活等条件,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容易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教授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也领会到了思想道德的真谛,而且高校只有教授具有高思想觉悟的专业人员才真正符合新时代的需求。

大专德育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工作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为促使外国教育事业的顺畅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焦点和兴奋点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德育工作回归生活研究、德育观念现代化研究、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及从“大德育”走向“小德育”等的研究。这些研究兴奋点客观地展示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目前,我们中小学德育研究异常活跃,形形色色的研究实验此起彼伏,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体而言,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形势令人振奋,研究问题日益集中,研究焦点正在形成。实际上,这些研究焦点就客观地展示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一、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

受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等社会思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正朝着四面开花、各放异彩、不拘一格的方向发展,各种德育理论与实践层出不穷,相继呈现,不断丰富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研究领域。从德育理念上来看,德育体验论、对话德育论、交往德育理论、生活德育论、德性论等各领风骚,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厚的观念智囊;从德育实践上来看,网络德育、生态道德教育、校本德育、叙事德育、活动德育、欣赏型德育等都是德育工作者创造出来的德育实践样式。由此可以说,我国的德育理论深化了,德育实践丰富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视野与思路拓宽了。然而,与之并行不悖的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到底什么样的德育形态最适合我国中小学的需要开始成为令所有德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如若对该问题给不出一个科学的答案,德育工作者极有可能在这五彩缤纷的德育理论面前无所适从、乱了阵脚。所以,在吸收、统整、综合所有德育理论形态与实践样式的优势和智慧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综合创新、整体转换,就成为摆在我国德育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进而言之,这种“整体化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以德育工作为中心对各种德育理论进行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学校校情的德育思路;以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为纽带来协调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培育学生应对特定社会境遇、道德问题的道德智慧;以学校德育工作为线索来协调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网络德育,构建立体交叉、合力最大的德育网络,为学生品德的发展建立一条高速公路等等。这些工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德育工作者与教育者思考的重点问题。

二、德育工作要回归生活

在90年代以前,德育工作者一直将德育视为一项道德规范、道德认识的传达活动、道德理论的教授活动,甚至认为它与一般的学科教学活动别无二致。其结果,德育工作沦为课堂教学事件,沦为一种游离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毫无关联的事情,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了一种无言的抵制情绪,导致德育影响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近年来,随之德育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多地认为:德育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一种合理的德育活动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生活间的血肉联系,必须回归生活,获得德育活动的生动形象;德育必须在走进生活的同时将自己“隐藏”起来,着力构建一种“无痕”、“无言”的德育形态。正是在此背景下,德育回归生活成为德育研究者们炙手可热的一个课题,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现实生活出发,使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儿童在生活中认识到道德法则对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道德就在自己身边,是为保障自己生活服务的”。[1]关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经历,努力构筑一种社会与个体发展所期待的道德教育,这正是德育回归生活的真正目的所在。在当前,德育到底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是日常生活还是非日常生活?怎样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与联系生活、面对生活的区别何在?到底是德育要回归生活还是面对生活等等,这都是让德育工作者绞尽脑汁的问题,是需要德育工作者给出创造性答复的问题。因此,德育回归生活这一问题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德育研究的现实和状况。

三、德育观念现代化

当前,现代化是许多社会领域追求的目标之一,是社会实践追求创新和自我超越的表现。与之同理,德育也需要现代化,德育现代化的基础就是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的其他现代化内容,如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德育内容的现代化等都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表现与延伸。德育观念现代化是推动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稳步前进的引擎,是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合理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学者们对德育观念现代化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认识德育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德育视为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个能动因素来认识;对中小学德育的科学性进行反思和深究,提高德育目标、德育功能在人们心目中的认同度,切实转变德育工作的思路,创造一种服务于学生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增进的德育观念形态;认识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摆正学生与教师间的地位,实现从灌输型德育向学习型德育、从规范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从道德知识传授向道德素质提升的转变;推行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面德育的观念,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渗透德育、全面关注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发展的德育理念,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顺利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从“大德育”走向“小德育”

中小学德育不是一项面面俱到的教育工作,而是有其特定的关注对象、目标定位的,那种将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都一股脑地放进德育工作的做法,即所谓的“大德育”,日益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所拒绝。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品德,如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关爱社会等品德。一句话,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道德的方式去做人、做事、处世,学会用自己的道德“心”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非用一定的政治标准、法律准则等去参与社会生活,处理社会关系,这就是“小德育”。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发生。这一转变必将促使中小学德育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培育上,促使德育工作者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叶澜教授指出,德育具有四个层次的内容:最基本的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其次是责任心,再次是爱国,最后是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2]应该说,这一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小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是一个从爱己到爱人,从爱家到爱社会,从爱国到爱人类依次推进的过程,推己及人、爱及社会是当代德育应该具有的一种视野。因此,那些基础品德的培养正是德育的重中之重、立根之基,正是中小学德育的直接目的、核心使命所在。从“大德育”向“小德育”的转变体现着德育研究者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认识的深化,体现着中小学道德教育正步入一个科学的轨道。

五、德育工作者专业化

在中小学中,德育工作者主要包括两部分:德育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学校的其他专职德育教师(德育处、团队专职教师)两部分。所谓德育工作者专业化就是指按照专业的标准来培养、管理上述人员。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基础是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源自德育教学和德育工作自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按照综合性、高水平的德育教师专业标准来要求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实质。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德育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德育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与其在德育实践中的积累。[3]同时,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西方,伴随着品格教育运动的兴起,开设专门德育课程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出,德育专业化问题随之出现。因此,教师德育专业化是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前提。要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努力:其一,确立“将德育作为教育目的与教育任务同样重要”观念;其二,建立对所有教师的德育素养专业标准;其三,对狭义德育教师(即专职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标准提出有更高要求。[4]

六、德育实验研究活跃

要推进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开展德育实验是一条有效路径。在探索中认识德育、开展德育、改进德育是当代我国德育工作的一大优势。同时,随着国家德育类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有序化,一批有识之士、专业德育研究人员对德育实验研究青睐有加,倍受关注。随之,德育实验研究在我国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性认识。在这些实验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中央教科所开展的“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体验德育研究”实验、“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开展的“欣赏型德育模式研究实验”、肖川教授等人开展的“主体性德育研究实验”、山东师范大学戚万学教授主持开展的“活动德育模式研究”实验、江西省黎川一中开展的“3+1”德育改革、黑龙江省小学开展的“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广东省小学的开展的“信息化条件下德育课程改革”实验、重庆石柱中学校的“开发人性化德育校本教材的实验研究”等等。这些实验的开展为开拓我国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路径提供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值得所有德育工作者重视和借鉴。

纵观上述研究焦点,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德育研究正日益呈现出面向实践、注重创新、专业发展的道路。这一研究势头的形成有助于提升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效能,有助于拉近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间的距离,从而为促使我国德育研究工作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功能。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儿童道德生活该如何加强.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2] 骆风.上海市中小学生品德状况调查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大专德育论文范文第12篇

目前,从国内开展培训的情况看,不论是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职称的层次,还是技术工人岗位的不同分工,但从岗位培训的类型看,则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规范性的岗位培训;另一类是非规范性的岗位培训。这两类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因类型不同既有其共同点,又有其相异处。

1.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规范性岗位培训是指在已制定岗位规范的前提下,依据规范要求,对上岗前、转岗和已上岗任职但未达标的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上岗任职资格的培训。由于这种培训具有一次性(或分阶段)进行学习、考核、发证的特征,因此,较其它培训形式而言,其办班时间较长、办学形式较正规、系统。所以规范性岗位培训中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可通过教书育人途径,按照岗位规范的要求,采取系统政治课的形式,以系统灌输的方法进行。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通过正规的面授教育,对受培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这种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由以下四方面因素所决定。

①由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综合我国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来看,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鼓动、对话等基本形式。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领导垂范、环境影响、多渠道教育等基本形式。由于规范性岗位培训是企业职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正规和系统,并且办班时间、办学形式与其它培训形式相比较长,所以,可采取灌输的途径和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多渠道职业道德教育。

②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所决定。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共产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理想教育,职业责任教育,职业纪律教育三方面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是帮助人们形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的必要条件。此外,还有许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以及法规、条例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上述内容,都应在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按照岗位培训规范的要求,根据受培人员不同岗位的需要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水平的现状,有侧重、程度不同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③由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所决定。世界观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着总的控制,因此,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于改造人们的世界观。而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定,又是该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道德义务。职业道德的作用在于调节职业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帮助人们树立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并引导人们自觉地运用这种世界观作指导,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理论体现,是彻底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只有掌握了马列主义世界观,人们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最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然而,群众是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列主义、思想的。马列主义、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从实践的意义上看,人民群众是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但,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态,就不是一般群众所能做到的。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只能从外面灌输进行。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由有无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灌输论”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提出来的。当时,俄国的机会主义者鼓吹工人运动“自发论”,不愿做艰苦的政治宣传工作。为了纠正这种偏向,列宁提出了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我们的思想教育中,同样也存在“自发论”的影响。有人认为,“灌输论”在工人阶级夺取政治以前文化程度低的情况下是对的。现在工人阶级不仅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且文化程度也高了。尤其是企业中的中青年职工,都是从小时候起就开始接受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再对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瞎子戴眼镜———多一层”。所以,不需要坚持“灌输”了。这是“自发论”的变相形式。一个人思想觉悟的根本提高虽然是以文化程度的提高为前提的,而且我们也经常对广大职工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抵不住金钱的诱惑,利用手中的职权而走上贪污、受贿等犯罪道路的职工不是大有人在吗?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正面灌输的原则,对广大职工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政治理论教育。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形成的过程看,虽然吸收了历史上劳动人民职业道德中许多合理成分和有益的东西,但它在本质上毕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反映,因而不可能因袭历史上已有的职业道德演变而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作为崭新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组成部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

④由市场经济发展中开展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形势所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向一个新台阶。这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会,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企业改革的核心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就必须加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而企业要走向市场,要加速经营机制的转换,就必须打破“三铁”,实行人事、劳资制度等一系列的深入改革,转变各项运行机制。当前,企业职工教育工作实践中碰到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现状和职业素质不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这种内外环境变化的需求。企业实行经营机制的转换,必然产生一些富余人员。这些人不仅面临着待岗、转岗和上岗的“三岗”培训,而且在思想上可能产生一些消极对立的情绪,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矛盾和震荡。因此,必须采取系统灌输和过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系统灌输中,针对一些职工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些模糊认识,深入进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政策的教育;针对部分职工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产生的“一切向钱看”的问题,系统地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针对富余人员中对立情绪大、“破罐子破摔”,易发生矛盾激化的问题,深入进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教育,开展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促进消极因素的转化。

2.非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非规范性岗位培训,又称之为适应性培训。这类培训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已上岗任职的人员进行的非系统的、专项(或几项)培训。由于这种培训是滚动的、渐进的、应急的,经过培训和考核一般不需发证。因此,较其它培训形式而言,其办班时间较短,办学形式较为灵活多样。所以,这类培训中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可采取上专题政治课的形式,以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方法进行。因岗而宜、专题教育,就是根据受培人员的岗位特点,针对其岗位思想政治水准要求和职业道德标准的需要,对受培人员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理论的专题教育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诸方面中的有关专题教育。非规范性岗位培训中采取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除受规范性岗位培训中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些因素影响外,还由以下两方面因素所决定。

①由非规范性岗位培训的性质所决定。非规范性岗位性质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已上岗任职人员进行的非系统的专项(或几项)培训,且不需发证。这就决定了该类培训具有时间较短,内容较为集中等特点。所以,要以系统政治课的形式对受培训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其内容的容量也不允许。因此,只能采取对受培人员施以针对性强,重点较为突出的专题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②由非规范性岗位对象所决定。非规范性岗位培训的对象是部分岗位比较划一的人员。由于他们岗位工作的性质相对比较一致,因此,其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求也大体上是一致的。所以,对受培人员只能采取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二、继续工程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继续工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创造力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继续工程教育由于是学历教育后的又一教育阶段,而且是贯穿在专业技术人员一生的活动中,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由于继续工程教育没有固定的学制,也没有固定的科、系、专业设置,而是目标集中的课程的短训班或研修班,其专业性又很强。因此,应区别继续工程教育的对象,采取不同途径和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1.大、中专见习生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大、中专毕业生自院校门进入企业门起,企业就开始对他们进行见习期培训和实习教育。我们称对他们的这种培训和实习教育为他们的企业继续工程教育的起点教育。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刚从院校毕业进入企业,虽然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专业知识水平较高,且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但由于他们在院校的时间较长,加上这一个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淡化,因此,部分毕业生中存在进取心、事业心不强和贪图舒适工作、贪图享受待遇等不良思想时有发生。所以,必须针对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种种思想反映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空白,通过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途径,采取示范和谈话法等方法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育人,就是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参观革命历史遗址、听劳动模范成长的报告等,采取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和示范法等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企业和本岗位工作的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环境育人,就是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设立一定的管理层次,建立党、团组织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采取走访、谈心、节假日团聚、开展联谊活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开展优秀见习生评价活动并给予提前转正定级和精神物质奖励等环境熏陶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

2.专业技术人员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文化技术、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比较高,且所参加的短训班或研修班专业性和专题性很强。因此,必须根据短训班的专业内容或研修班确定的研修专题,以与短训班或研修班的专业或专题相关的专题思想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采取授课与自我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三、学历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中职工学历教育的培训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高、中级专门人才。专门人才是社会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劳动者,他们应该接受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职工学历教育是企业职工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既具有企业职工教育的重点,又具有正规教育的特点。即,它必须设置政治课,又必须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所以,职工学历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应通过教书育人、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等多种途径,采取上政治课的形式,以比较正规、系统灌输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职工学历教育中,由于大专和中专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区别,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课时不够的问题。所以,我们还可以采取自学加辅导,自学加讨论、实践育人等方式,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育人,就是通过组织学历教育中的大、中专学员开展市场调查,参与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难题攻关、展览、展销等活动,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行动能力。

四、职业技术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职业技术教育是对企业内各级各类技术工人进行本岗位技术等级应知应会的培训。由于这类培训受企业内部工种繁多和技术等级层次的影响,而且由于各技术等级内工人的年龄、文化、思想政治、职业技术和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因工种因人而宜;其职业道德的教育也必须依据其技术等级标准中的要求来进行法规教育、工作纪律、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其途径除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外,还可自我教育与互相教育相结合、企业文化育人的途径,采取自我教育法、文化熏陶法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就是通过开展读书竞赛、专题讨论、知识竞赛、讲学活动和操作技术技能比武大赛等活动,以自我教育法、环境熏陶法等方法,对技术工人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育人,就是通过发挥企业群众组织和各种宣传阵地、文化设施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培养企业精神和审美情趣,以文化熏陶法,对技术工人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五、现场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企业中的现场教育,主要是进行岗位业务技术、操作技术技能及产品的难点、重点项目和环节的应急性培训。由于现场教育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且具有明显的随机性,而且办班时间较其它培训时间极短。因此,必须通过活动育人的途径,采取随机性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随机性教育,就是根据现场教育的课题,依据受培人员思维走向的重大变化及现状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变化及现状的需求,安排相应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对受培人员进行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大专德育论文范文第13篇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把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简称为高职高专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llJ《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人才。[21这就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同时也明确指出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高校的明显区别。而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高新技术应用并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他们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层次的教育,职业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它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是社会所需要的,而且是其他层次的人才无法取代的。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面临机遇、富有挑战性的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世纪。这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新的条件,增添了新的活力。但复杂多变的形势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很大,同时给高职高专德育教育带来直接挑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3J从2006年统计的数据看,据悉,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有1091所,占全国高校的60.9%,在校学生数有716万,是高校在校生的47%,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在高等教育中己达“半壁江山’’。高职高专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工作岗位的主要竞争者,是中国未来的国家和社会的“生力军”。高职高专学生就其学习的专业技术来说,因为他们掌握的是直接的生产技术,是那种离开学校就可以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所以他们的就业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比那些纯粹的理论性的大学生们应该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成立较晚,办学情况较为复杂。办学模式多样化,学制不统一,生源类型多,生源素质差异较大,使学生对未来发展茫然暗淡,对德育陌生乏味,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不能达到和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地,缺乏真情实感和真正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而高职高专德育在完成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任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就以笔者所在的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衔接山西和中原大地,被誉为“太行明珠"的山西晋城市,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小型城市。学院是2001年5月17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原晋城教育学院、晋城师范学校、晋城市中等专业学校、晋城文化艺术学校四校合并组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现有在编在职教师440人。教师360人,专任教师339人,双肩挑教师39人,外聘教师82人。其中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85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36人,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1%。学院现有在校生8000余人,设有10个教学系:信息系、化工系、机械与电子工程系、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民用工程与商务管理系、财经系、中文与社会教育系、数学与科学教育系、外语系、艺术系。学院扎根晋城,立足中原,面向山西,服务全国。

1.1.2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1)研究的目的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成立较晚,学院道德教育整体面临实效性问题,首先,在理论研究上,笼统把普通高校道德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进行移植,而对于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专业特点,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的德育活动却远远没有做到;其次,在实践上高职高专院校道德教育观念陈旧,方法、途径、内容都与学生的职业生活实际脱离,形成“教”的不力和“育”的低效。论文就是在以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主对德育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行德育审美化,以提高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德育的绩效,并对其他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带来借鉴。

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审美化的研究就是通过理论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处于一种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状态,激发其道德情感。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形2

1绪论

象,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运用美育的因素收到显著的效果,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道德的升华,灵魂的净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德育审美化中,使每个高职高专学生都能成为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21世纪的德育应该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德育。德育现实不仅呼唤德育理论提供新式武器,而且呼唤德育理论提供精神营养。时代要求高职高专德育必须从政治化走向审美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形式化走向实效性。在这大背景下,德育审美化自然应运而生。也就是说德育审美化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更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改革已普遍重视德育中审美因素的价值,并注意探索德育和美育相融合的德育新模式,即用“以美育德”,旨在将大学生个体情感中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将情感中恶的、丑的方面逐渐淘汰、抑制,使之在美的事物的感受中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为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品德打下基础。

实践意义:在德育中导入美育,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形象,使道德说教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有助于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个人只了解某种道德规范,并不一定能做到身体力行,只有当这种道德规范转化为相应的道德情感时,行为才有内在的动力,这就需要实现德育审美化。德育审美化是指在德育活动中将美感与道德思想相结合,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情感上的认同,接受了教育内容,达到了教育目的;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与升华,变原来枯燥的道德说教为学生主动愉快地追求知识人生美,使德育真正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高职高专院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受教育者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包括审美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的高级技术专门应用性人才。因此,为适应未来人类发展的趋势,进行德育审美化研究,把德育和美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人才机制、创业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全面和谐的现代人至关重要,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中国21世纪教育的高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德育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对德育模式的创新也层出不穷。本文是在原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分析美育与德育的相融和相成关系,探讨在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德育审美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挖掘和论证德育中美的因素,并予以强化,使德育更具有感染力,德育效果更好,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状况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十分强调美育与德育的结合,他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音乐是求心灵的完善的。明确“把道德与审美视为同一种价值,认为音乐有助于道德面貌的改善,音乐中的和谐和宇宙中的和谐是一致的。,,16J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很重视审美教育。他在《修辞学》中指出:“美是一种善。”【_7】从而把美与善,美育和德育统一起来。他进一步指出:艺术审美教育能给人以道德教育,能净化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并且在紧张的工作、劳动之余,供人娱乐和消遣,使人消除疲劳。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大专德育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生态体验论 职业道德教育导引者

论文摘 要:在我国社会呼唤诚信与道德的同时,建筑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为最基本的人文教育种类之一,这对将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大学生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学院素质教育平台将道德教育生态体验论融入其中,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进行了探讨,力求在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建立新的模式。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面对城市中不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建筑,许多专家学者在思索: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建筑?而社会在疑惑:究竟我们需要怎样的建筑师?在我国社会呼唤诚信与道德的同时,国际上建筑师的道德标准与各行业的标准却是一致的。1998年,国际建筑师协会职业实践委员会通过了《关于道德标准的推荐导则》,作为各会员的精神和行为约束[1]。不难看出建筑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最基本的环节。学生对建筑活动充分的理解,应先基于以强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来先行辩识。

在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对我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全票通过和历年毕业生就业、还贷率双100%的成绩下,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教育,特别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高要求是社会衡量建筑学专业学生素质的标尺,是衡量学院德育教育工作的标尺[2]。为了将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近几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在学生中推行德育教育新理论,从“吸收、反馈、回归”三阶段完成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而学院院学生屡次在国际、国内设计大奖赛上获奖,形成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这其中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没。

一、注重生态体验论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教育者”向“导引者”转变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提出德育教育应从知性论到生态体验论。“生态体验论是将体验者置身于一定的生态情景中,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之运行规律,经历内心感动的过程与状态。” [3]生态体验论将“职业道德教育者”改为“职业道德导引者”,把“职业道德受教育者”改称为“职业道德体验者”,导引者亦是体验者并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大环境中,主动和被动的去影响周围的学生和与环境形成共鸣。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性影响,让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达到道德教育的矛盾性和共享性的不断转化从而获得不断向前的动力。知性论中强调“教育者”做了什么,而生态体验论则强调“导引者”引领“体验者”做了什么。具有共生性特征的教育模式将让师生都得到健康发展,将不断提高体验者和导引者职业道德素质和诚信品质。

二、将第二课堂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人文底蕴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是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有效载体,是师生平等轻松交流的生态体验平台。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和高低年级培养目标的异同性,狠抓低年级的职业理想渗透教育模式和高年级的职业理想引导教育模式。在新生入学初,精心组织和开展以职业理想教育为主题辅以心理引导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定,使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和文明意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做文明守纪的大学生。针对高年级学生自主性较强的特点,结合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良好平台和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引导性。每学期组织的文艺晚会、设计竞赛、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专业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通过人文艺术的熏陶,使学生经历职业道德教育的生态体验三阶段,而触发内心的感动,体验生活的美好。

三、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和谐校园生活,开辟教育学生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为载体,以“三下乡”支教活动、科技扶农等系列主题为主要表现方式,让学生融入社会群体活动中,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职业理想。在党员帮扶活动中,建筑学院社会实践队凭借学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开辟了大学人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持的新途径。以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组合而成的实践小组,对因工业建设而失地的农民住所进行农家乐改造设计,使失地农民成功转型成以经营商业为主的城市居民,此举改变了农户经济收入模式,使农民月收入由1200元/月增加到4000元/月,创建了科技扶农的新途径,而搭建学生专业实践的新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同时,建筑学院还积极建立一系列的大学生实习及就业推荐机制。利用暑期和大五实习,将学生的课业进修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与用人单位甚至是著名建筑设计师接触。同时,学院利用自身资源,广泛与国内外著名设计单位合作,广泛的给予学生实习和工作的机会。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实习单位的实践性教育相结合,将学院学生培养成在理论、实践和道德等诸多方面均有所发展的优秀学子。

参考文献

大专德育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伦理思想教育;教化思想;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108-03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对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求得实效,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耳入脑人心,是我国当代大学教育的难点之一。绥化学院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逐步深化以实践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其中专业伦理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的重要一翼。“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理念。其内涵是:在新生入学伊始,即对其进行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换句话说,就是在行业背景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中,以专业为支撑,实施未来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伦理思想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有效融合,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突出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道德素质,从而实现专业育人的目的。

为说明问题,这里须重提或界定几个概念。一是伦理学。所谓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主要回答社会和社会个体什么样的行为是“正当”的、有理由的,具有强烈的实践品格。在西方,伦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thikos,含有风俗、习惯、个人性格与品性之意。哲学家康德认为,伦理学首先是阐发道德的根本原理即责任的哲学,因为出于责任的行为,才被看做是道德的。我国学者廖申白比较深入地研究了伦理学学科的基本性质,在肯定伦理学研究是“实践的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伦理学是关于我们如何做人做事,过一种好的生活的学问。做人做事是学习以好的方式处理同他人和同我们自身的关系的实践活动”。伦理学有时也被称为道德哲学,因此,本文使用的道德或伦理有时为同义词。二是专业伦理学。我们提出的“专业伦理学”之专业,系指市场营销、食品科学、旅游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结构体系健全、完整,且职业特点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三是从业人员专业伦理教育。我们所谓的从业人员,并非指职场中的在职人员,而是在校接受职业化大学教育的学生。在明确上述问题的前提下,从业人员专业伦理教育或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似可表述为: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内容上,以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在教育对象上,主要面对人学新生;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重在提高大学生的情商能力、就业竞争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正在开展的专业伦理思想教育,并非另起炉灶,而是绥化学院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是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框架体系内的有益实践和探索。专业伦理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我国深厚的传统德治教化思想。以及被当今社会广泛认同的情商理论。

二、传统德治教化思想的启示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是崇尚道德的国家,其德治传统源远流长。尚德大概主要有两种价值取向,于国家而言用以治国,于个人而言则为修身。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始终贯穿着以德治国这条红线,如“德为善政,政在养民”(《尚书》),“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儒家思想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孔子治国之道的核心是“仁”,要求以仁来处理各种人伦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所谓“天下归仁”。我国上古文化典籍《易经・说卦》云:“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教育元典《大学》中对大学之道的认识,高度浓缩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句话。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规定了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中华文化在其肇始与成熟期,即突出强调“道”、“德”、“仁”、“义”在治国与做人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尤其强调“德化”的作用与“道德”的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绵延不绝、与时偕行。时至今日,现代社会生活中,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下,上至国家层面的以德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下至平民百姓中的日常生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思想已渗入每个人的血液中,内化为民族性格,升华为治国方略;它无时无刻不在调节着人和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如《礼记・乐记》中指出的,“伦理”一词“之初意,是古代玉人顺着“玉”的纹理琢磨,引申为有条不紊的“条理”,又由自然条理意义指向人文社会秩序。先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协调人与人之间种种关系,即种种伦理,乃人一生之事业。今天,我们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仍然离不开“道德”、“伦理”。如大家所熟知的医生讲医德、教师讲师德、艺人讲艺德、商人讲诚信等。各行各业都隐性地存在着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如影随行的道德潜意识、潜规则。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每一成员都在道德光辉的沐浴中,得以立世处事。

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已被现代自然科学成果所证实。据研究,一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完全取决于智商的高低,而在情商之多寡。也有人把智商称为智力因素,把情商称为非智力因素,还有专家测算出智商与情商之比为3:7。葛荣晋先生提出“德商”概念,认为“德商是人的品质智力商数的简称,是指人的德性水平或道德品质,主要包括人的道德、品行、人格和作风等”,指出“德商对于企业家和科技人员来说,具有控制企业发展方向的关键作用”。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专业知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取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大量研究,结果证明:越是懂得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那么与人际交往就越积极主动,其人际关系也越融洽,就越能适应社会,其成就也就越大。可见,智商之外的“情商”、“德商”等非智力因素,已在现代社会人的成长与成材中居于主要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作为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依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开发人的情商,致力于挖掘当代大学生的情商“富矿”,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笔者认为,无论是古代社会的士、农、工、商,还是当今社会中的各类职业人,抑或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准社会人”,其存在于天地间、社会中的根本,从来都是要坚守道德底线,譬如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就是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讲的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工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小康化的今天,国人的道德操守、仁义之心、浩然正气、亲亲意识,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些令

人忧虑的问题,在当代大学教育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对于大学而言,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非研究型大学,都无法回避这一课题。尤其象绥化学院这样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育历程短、特色不鲜明,影响力也不大,其立校之本是什么?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这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思考的一大课题。换旬换说,摆在我们面前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学之思”更加突出、更为尖锐、更难以回答。为此,绥化学院进行了不懈的追求,积极探索与实践专业伦理思想教育。

第一,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的指导思想。自有阶级社会以来,教育从来都是有阶级性的。一定的教育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同志明确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其教育目的与归宿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一条主线,任何教学改革与创新都不能偏离这一航线;偏离这一指导思想必然迷失方向,也必然违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也只有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开展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牢牢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利用主渠道,武装头脑,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同时,更要结合自身实际,勇于探索,深化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体系建构思路。在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精神框架内,绥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分两步进行:其一,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坚持以“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式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教育,以独立的主体身份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为理念,积极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成长成才规律的实践教学模式;目的是针对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改内容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模式,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三论式”(辩论式、讨论式、实践式)教学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等内容进行,突出校本特色。其二,在体验式、感受式实践教学改革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专业伦理教育,解决专业课教学中只教书不育人、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脱离的问题。学科交融的理念给我们以启示,笔者认为,专业教育与伦理教育相融的人本教育,可能更为学生所接受。要承认,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总是有限的,在智力相当或已无提升可能的情况下,与其事倍功半地继续提高受教者的智商水平,不如另辟蹊径转而培养其情商能力,即做人的能力,使情商大大高于同类人,从而在社会上立足,并为长远发展筑牢道德基础。面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受教群体,只有遵循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第三,构建专业伦理思想教育教学体系。将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之“课程化”,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手段。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一定要像其他专业课一样,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确定学时,排进课表,安排专人授课;而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体系化规范化教材,是实施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的关键。在庄严院长策划下,我校以“从业人员专业伦理学”教材建设为切入点,组织经济管理学院等有关院系教师,编写了《市场营销从业人员伦理学》、《旅游从业人员伦理学》、《食品从业人员伦理学》、《音乐从业人员伦理学》等首批校本系列教材,现已出版并在2010级相关院系新生中使用,将专业伦理思想教育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落到了实处,实现了从新生入学之日起,即对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他们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前行的预期目的。应该说,专业伦理思想教育改革,既是绥化学院总体教育教学改革的延续与具体化的标志之一,也是本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到核心领域――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教改效果现已显现,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在前不久召开的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黑龙江省委高校工委指定绥化学院,介绍包括专业伦理思想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做法,受到了与会者的充分肯定。笔者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和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其目的归结为一点,就是为了回答大学教育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思想教育方式,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仍在探索中,其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庄严主编.大学生实践教育指南[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廖申白.论伦理学研究的基本性质[J].中州学刊.2009(2):12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