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

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

大学生休闲论文

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休闲思想;休闲体育;研究综述

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Leisure Entertainment and Leisure Sports Home and Abroad

LIU Hu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Through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ideas on leisure entertain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nique cultural value of leisure entertai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By studying the opening of leisure sports major both home and abroad,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practical Chinese leisure sports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leisure entertainment, leisure sports, research summary

1前言

“休闲”在几千年人类文明演化的历史中,始终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们无不充满激情地赞美“休闲”。当今,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成为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同样,也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正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百姓和学者们的视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

2国外思想和休闲体育的研究现状

2.1国外休闲研究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把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其休闲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以及“人惟有在休闲中才是幸福的”等思想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的“休闲对心灵有治疗作用”;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让心灵休闲,心灵就试图超越”;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分析学的主要创始人罗素的“能否聪明地用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爱因斯坦的“人的差异在于闲暇”;爱尔兰剧作家肖伯纳的“劳作是做我们必须做的事,休闲是做我们喜欢的事”〔2〕等,这众多西方思想家的休闲思想为休闲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外休闲研究起步较早,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但真正放在学术层面上进行研究是以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标志,他真正把休闲放在学术的层面上加以考察和研究,并形成学科体系。

1917年,英国学者亚瑟・彭蒂在《对后工业国家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后工业国家是休闲国家,是一种充满闲暇、过着工匠式的家庭生活的社会〔3〕。1955年,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所著《游戏的人》,讨论了人类进化与游戏的关系。1963年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被誉为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皮普尔指出休闲有三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人类的‘赠品’。”他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人有了休闲并不是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乐,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4〕。

杰弗瑞・戈比的《你生命中的休闲》,全书的视角集中于社会和个人生活两个层面,告诉我们:休闲是复杂而非简单的概念和现象,是人的存在过程的一部分。因此,休闲行为不只是寻找快乐,也是寻找生命的意义〔5〕。

总之,通过对国外休闲思想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结果,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领域,更是人类不断追寻的生活理想。

近年来,大量休闲研究成果的相继问世和一大批颇有建树的休闲研究学者脱颖而出,标志着国外休闲研究已经进入了系统、宽广、科学的历史时期。

2.2国外休闲体育研究

国外对休闲娱乐的研究比较早,水平较高,尤其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日本等国,其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美国大多数的大学均设立了休闲娱乐系或隶属于体育系的休闲娱乐学科。在美国其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有:老年运动;水上运动;校园休闲;社区/学校娱乐;伦理;家庭娱乐;户外冒险;游戏;健康;康复娱乐;旅游和商业娱乐;整体幸福等。

英国目前共有近12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体育休闲相关专业。英国体育休闲相关专业大约分为三类:侧重休闲类的旅游、娱乐等服务性行业学科;侧重于体育的大型活动策划、体育企业的管理等统筹类学科;和运动学、心理学、法律、设计等学科相互渗透,衍生出更有针对性的专业科系。而澳大利亚休闲体育的发展世界领先。例如,划船、滑板、冲浪、滑雪、攀岩、骑马等时尚休闲类项目深受人们喜爱,这些项目的营运市场对专业人才有更多的需求。因此,体育类专业被列为澳洲移民紧缺专业〔6〕。

日本政府1938年厚生省成立即着手在日本推进有效利用闲暇时间的运动,其目的在于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国民福利。日本政府于1961年颁布了《体育运动振兴法》,该法律不仅建构了日本体育运动发展的基本框架,而且确定了日本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长期计划和远景目标。此后,日本政府于1964年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后又发表了《关于增强国民体质健康的对策》。

韩国的体育科学研究院、韩国观光研究院和韩国休闲产业研究院三家主要科研机构根据调查发现,随着余暇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享受旅行、运动、户外露营、登山、自我开发等活动,更加愿意参与到多样的生活体育活动之中,逐步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的旅行文化、对能够满足欲求的旅游体验活动及自我开发型旅游活动的需求逐渐增加。追求健康型的休闲旅游显示出增加的趋势。

3国内休闲思想和休闲体育研究现状

3.1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休闲思想

我国古代先贤对“休闲”的解释是:“休”倚木为休,“闲”通娴静〔8〕。《诗・商颂・长发》中解释“休”为吉庆、美善、福禄。老子作为最早具有休闲观念形态的人,主张人要活得自然、自由自在,心性尤其要悠然散淡。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观、“知足”“知止”的名利观、“返朴归真”的自然观,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都能够看出古代中国人对休闲的推崇。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休闲也在适应社会的发展。早在1983年,于光远先生就曾指出:“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1994年,他提出的“玩学”论,指出了休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9〕。

于光远先生1995年成立休闲文化研究小组, 1996年于老写出《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一文,给了我们对休闲的认识以全新的理念。在生活中我们只要付出休闲就不会有失落,哪怕没有回报,也会流到你的心田里,滋润你的心灵。

邓伟志在《生活的觉醒―漫话生活方式》(1985年)一书中,尽管局限于当时的条件,作者根据我国当时社会生活发生的实际变化,对围绕休闲、休闲时间和休闲活动方式等内容也分别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论述〔10〕。

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年会,从2002年开始,至今已经召开了八届。在2008年发表了《北京休闲宣言》,共同呼吁:休闲必将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影响着人的存在方式、生产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影响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影响着文化政策、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影响着领导决策层的战略选择与调整。

我国的台湾地区许多高等院校也都开设了与休闲体育相关的学科和院系〔7〕。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是世界上比较发达的经济体国家和地区,其休闲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国民休闲体育的开展较早,休闲体育的意识深入人心,其研究水平较高。在休闲体育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当前休闲体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我们呼唤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人们,用休闲铸造文化资本,丰富精神世界,完善生命过程,开扩生活空间,融洽人际关系,建构社会和谐。

2009年发表了《休闲文明北京共识》,共同倡导:人类是具有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工作需要、社交需要,以及自由全面发展自我需要的特殊动物,休闲是满足这些需要的必要条件。因此,休息权、休假权应被视为人权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切实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由王雅林、董鸿扬主编的《闲暇社会学》(1992年)是我国当代专门研究休闲理论的学术著作,虽然该项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主要借鉴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研究思路,且视角也局限于社会学,但毕竟开系统研究中国休闲学理论之先河〔11〕。

章海荣出版的《休闲学概论》(2005),较系统地梳理了“休闲学”学科体系,反映了国内外关于休闲学研究的新成果。作者认为休闲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类文化。休闲文化是指与休闲相关的一切人类活动及其表现。它包括休闲的方式与内容、休闲的民族特色、休闲的作用和功能、休闲的历史走向等等。其核心是休闲这一社会现象所蕴涵的文化意义〔12〕。

钟学富在《休闲哲学》(2009)一书中,试图把若干涉及哲学创新发展而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重要问题,叙述为尽可能通俗的形式,核心是要对哲学进行科学的改造,使之与现代科学接轨。专业人士可以审视所有提出的论题,一般读者亦可藉此品味哲学,并提高哲学的素养〔13〕。

3.2国内休闲体育研究现状

1983年,卢元镇先生在《体育科学》上的撰文揭开了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篇章。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大量的社会现象:人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娱乐,他们既不受限于体育教学的种种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甚至有的也并不把体育强身祛病的作用放在首位,而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他所描述的这种社会现象就是我们今天所阐述的休闲体育。

3.2.1休闲体育的论文统计

从2000年以来,休闲体育学术研究发展迅速,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发人深思的文章,不管在学术论文方面,还是在专著、教材等方面,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篇名为“休闲体育”等八个近似关键词,由表1可知,我国休闲体育研究文献以2000年为分水岭,之后的十年文献量呈明显快速递增趋势, 2000年和2000年之前发表的核心论文共计25篇,而2001――2010年核心期刊论文共计498篇,占95.22%。

3.2.2休闲体育的专著、教材和译著不断推陈出新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其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1995年8月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国家体育总局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面健身日。国家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休闲体育研究顺应着时代的要求迅速发展。相继出现了数量可观的译著、专著和教材〔14〕。

3.2.3各类院校休闲体育专业的设置

武汉体育学院与广州体育学院首开历史先河,于2006年正式向国家教育部提交了开设休闲体育新专业的申请报告,2007年获得批准,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我国已经有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和杭州师范大学等院校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的四年制本科;华南师范大学体育运动与休闲系招收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休闲娱乐方向)硕士、博士,海南师范大学体育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旅游开发研究)招收研究生。

还有很多的院校为适应时展的需求,纷纷开设了与休闲体育相关方向的学科,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性、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休闲体育专业暨相关学科的发展已经在为社会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学历、专业的休闲体育指导人员,这样也能为树立正确的休闲观、进行科学的休闲提供必要的指导。

3.2.4休闲体育的相关网站不断涌现

国内先后出现了许多休闲专业网站,极大地方便了交流、学习,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休闲研究、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华夏休闲论苑、四川省休闲文化研究会等网站,新闻媒体也从文化、经济和生活的视角关注休闲现象。所有这些都表明,虽然休闲体育研究进入了一个繁盛时期,但我们要理性地看到,我国休闲体育研究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的学科框架,目前的研究还只是零星地进行一些描述性研究,缺乏实证性研究,更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休闲体育学理论。而人们对于什么是休闲体育,休闲体育的发展历程、社会发展与休闲体育的关系、休闲体育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如何进行休闲体育等问题缺乏深入了解,或者说存在着模糊认识,现今的休闲体育研究成果对于这些问题又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进行广泛深入的休闲体育研究、建立统一科学的休闲体育研究框架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结论

进入21世纪,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成为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暨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议通过了《休闲宣言》,2009年在北京举行了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委员会中期会议暨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并发表了《休闲文明北京共识》,2010年国家旅游局即将出台的《国民休闲纲要》,标志着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和高质量的生活内容已成为人们的追求,人们更加讲究营造人性化的环境和氛围,选择人性化的内容、采用人性化的方法享受生活。休闲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一种积极、文明、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投身其中。

参考文献

〔1〕 韩素萍, 张晓宁.休闲体育概念研究之综述〔J〕.山东体育科技,2005,04: 33-35.

〔2〕马惠娣.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

化・哲学的视角〔J〕.自然辩证法究,2003,01: 55-65.

〔3〕杨正宇.休闲学科发展的崭新视野――杭州特色

的休闲理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04: 26-29.

〔4〕石振国.精神视域中休闲体育的意蕴解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26-29.

〔5〕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8.

〔6〕 到英国读体育与休闲管理〔J〕.21世纪,2008,01:23

〔7〕彭.台湾地区运动与休闲教育兴起的背景及

其专业人才培养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38-1040.

〔8〕马惠娣.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10:4-5.

〔9〕 潘家耕.略论大学生休闲教育问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4: 2003,04: 49-51.

〔10〕楼嘉军.休闲科学理论发展简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03: 7-13.

〔11〕王晓杰.休闲研究理论溯源与现实思考〔J〕.求索,2007,10: 47-49.

〔12〕章海荣,方起东.《休闲学概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10.

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现状;趋势;述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7-0074-05

一、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综述

(一)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关于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开展研究,学界在调查中发现当今大学生休闲道德状况令人堪忧,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实施休闲道德教育是必要的。

1.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调查分析。

不少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当前随着大学生休闲时间的增加,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愈加丰富,但也存在不容乐观的方面:一是大学生对休闲生活认识水平不高,休闲生活观念狭隘,对休闲的内涵、价值、功能,以及休闲与工作学习的正确关系尚缺乏常识;二是大学生较为普遍地缺少休闲生活规划,日常计划也甚少,课余之外的休闲活动基本上是随机和零散的,甚至是盲从参与的;三是休闲活动的层次不高、色彩单调,总体质量不高,“从目前大学生所花时间最多的与最少的休闲活动来看,大学生所花的最大量的时间集中在纯粹为了消磨时间而花掉时间这个层次;”[1]四是个体休闲居多,集体休闲活动偏少,网络休闲成为相当数量大学生课余消遣的重要方式,旨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课外载体缺少;五是存在不少休闲道德失范问题,出现休闲时不计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的个人主义举动,出现只图感官刺激、忘我消遣的享乐主义倾向,出现盲目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主义倾向,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伤害自我型’或‘型’活动,如酗酒、打架、等活动”。[2]

2.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成因,笔者曾专门撰文分析,主要由四方面的因素造成:(1)社会因素。权威失范、社会主导价值混乱、角色失范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与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关的三方面失范状态,大学生休闲道德失范同样归咎于这三种失范状态。(2)高校因素。在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工具理性的驱使下,高校人文精神的培养渐行渐远,即使是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地出现了功利化和商品化的倾向,学校名副其实地成为以职业培训为主的雇佣机构,成为制造社会文化工具和技术工具的“加工厂”。教育在人文关怀上的不够,使得高校的休闲教育存在着先天不足。(3)家庭因素。因家长在对子女、对高等教育、对休闲认识的偏差,以及不当的家庭休闲方式,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和正确地开展休闲活动。(4)大学生主观因素。社会转型期的“震荡”和不良思潮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此外,休闲观念也是导致休闲道德失范的决定性因素。[3]

3.有关高校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分析。

一些学者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的大学生休闲教育道德状况更令人堪忧。徐智辉撰文指出:“目前,我国只有四川师范大学开设了休闲学课程。我国高职生休闲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数处于自发状态,根本没有列入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范围,领导无休闲教育观念,学校无休闲教育计划,教师无休闲教育任务。许多高职教育工作者只负责高职生在校上课时间的管理和教育,对学生休闲时间放任自流。过去,学校实行六天工作制,休闲时间少,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单休日改成双休日,高职教师和学生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而高职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管理者却很少考虑休闲教育。高职生从中学到大学后,还不完全适应,对节假日不会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在大量休闲时间里无所事事,有的学生不分白天黑夜,没完没了地上网、玩游戏机,甚至出入不适合学生的休闲场所,致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思想道德受到严重影响。”[4]对目前高校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总体状况,徐智辉分析认为:休闲思想道德教育观念淡薄;休闲思想道德教育组织涣散;休闲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呆板;休闲思想道德教育投入不足。[5]

4.有关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对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分析,学界一是从休闲的本质出发,对休闲与道德及与休闲道德教育的关系进行阐述,基本结论认为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休闲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他们认为休闲的本质是自由,其本身内蕴的道德属性和对追求人性真善美的要求,休闲生活应是道德的生活。闲暇生活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无拘束或无视一个人在闲暇中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负的责任。二是从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对其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是人生发展进程中的“心理断乳期”,期间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道德能力和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容易受西方思潮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渴望成为有个性的社会人,但行为的自我控制较弱,遇事容易冲动;渴望社会交往,但待人接物的水平不高,容易紧跟没有道德高度的时尚;渴望休闲的生活,但“玩”的基本技能不高,容易随波逐流。

总之,学界从大学生休闲道德现状出发,归纳了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分析了导致问题的原因,而对应的休闲道德教育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休闲生活的需要,因此加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

1.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

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学界总体上是按照“什么是休闲或闲暇——什么是休闲道德——什么是大学生休闲——什么是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轨迹予以分析并概括。其中对于大学生休闲(或闲暇)的界定,可以概括为:除去学习包括实习、生理需要和课外作业等之外自由时间里由大学生自行开展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对休闲道德(闲暇道德)的界定可以概括为:个人在休闲过程中应当遵守的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是发展人的心智和兴趣,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而对高等学校休闲道德教育,学界总体上是从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范畴、目的等六个层面加以概括。

由此,本文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指以高校师生实施为主,社会、家庭实施为辅,面向在校大学生,以休闲价值观、休闲道德能力、休闲生活习惯为主要内容,依托校内外多种德育载体而开展的自主性德育活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休闲这一特定场域的具体展开。

2.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特点。

目前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总体上有三层表述:一是基于教育的方式;二是基于教育的要素;三是基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

基于教育方式,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主导性、渗透性、差异性、实践性、发展性。[6]基于教育要素,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具有教育时空的变化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等特点”[7]。“在时间上,是在学生完成功课的闲暇时间进行;在方式上,表现为在体育、音乐、舞蹈、美术、写作、旅游、武术、集邮等闲暇活动中进行;在内容上,依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点的时代精神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8]

基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邓清华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德育新模式,与传统高校道德教育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从时空维度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适用时空更广、更为复杂、更符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道德教育的实际,而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主要适用于大学这一特定时期和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空间;从载体或形式来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与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型道德教育活动,而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则主要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活动和自我修养为辅的认知型道德教育模式;从自主性、主体性程度来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一种自主性道德教育,传统高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尚不是很明显。[9]

3.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价值。

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价值的描述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可适应时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可以转变教育观念,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二是个体价值——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休闲生活方式的养成;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情操的陶冶;有利于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文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内容

目前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内容的研究很少,系统阐述的则更少,其中黎海燕认为:“作为当今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种新的学校德育模式,闲暇德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体系。具体而言,大学生的闲暇德育包括以下内容:闲暇学习活动,闲暇文化活动,闲暇心理教育,闲暇道德实践,闲暇生活自律”。[10]陈红媛认为:“高职生的闲暇德育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教给学生最核心的内容——阐释休闲的自由、创造理念。高职院校的闲暇德育作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体系。高职院校实施闲暇道德教育应从正确的闲暇道德价值观、遵纪守法的健康文明闲暇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的闲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种闲暇道德实践、立志成才的闲暇生活道德自律五方面展开”。[11]

(四)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施

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施问题,学界总体论述较多,角度也较广。

1.有关实施原则的分析。

陈红媛认为,作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针对高职生闲暇生活而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遵循导向性、整合性、自主性和指导性、渗透性、前瞻性、科学性等六条原则。[12]杨双、祝国超认为,实施休闲道德教育应遵循客观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前瞻性原则。[13]邓清华则将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原则概括为:自主性、与课堂道德教育相结合和科学性。[14]

2.有关实施策略的分析。

杨双、祝国超建议在实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找准三个支点”——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点,以学生闲暇形式为切入点,以公民闲暇道德教育为助推点;“要坚持三个突出”——闲暇道德教育活动要突出一个“稳”字,闲暇道德教育载体突出一个“广”字,闲暇道德教育方法突出一个“重”字;要做好“三个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社会的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家庭的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课堂行为相结合。[15]

3.有关实施途径的分析。

要切实保障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成效,学界着眼于高校的看法包括:一是要加强“三观”教育和休闲观教育;二是要营造健康的休闲道德氛围;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四是要为学生提供健康的休闲场所;五是要发挥同辈群体的功能;六是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激励监督机制。

着眼于实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多主体,邓清华认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来保障其实施。作为与大学生闲暇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社会组织和机构,都有义务来保障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高校作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在家庭方面,父母的管教方式与家庭的生活经验会影响到子女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社会在保障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应发挥“净”、“建”、“导”的作用。[16]

4.有关教育保障的分析。

杨双、祝国超认为要把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这一教育举措落到实处,保障出成效,则应依据大学生闲暇活动的主要方式、活动时空以及活动的特点,构建起以“三化”为主要内容的闲暇道德教育有效机制,一是课程化,二是活动化,三是环境化。要保证“三化”的实现,就必须有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舆论保障。[17]还有其他学者提出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包括政府在内的有关主体要加大对这项教育的投入,努力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具体措施如培训专门师资,实施课程开发,加大后勤保障,加大研究力度等。

二、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现状评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一方面,起步虽很晚,但已有所突破,也取得一些成果,这为深化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还很不够深入,缺少系统性。主要表现如下。

(一)专项研究成果少,研究缺乏系统性

专题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闲暇道德)教育问题的论文仅19篇,专著尚未问世。研究的问题如上所述,主要是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必要性,教育的内容、实施原则、机制和方法进行探讨。总体上,目前学界研究点零散,不成体系。

此外,研究点专注度不够,有泛化倾向,如有学者把课余德育活动等同于休闲道德教育活动,有学者把德育的渗透教育等同于这项应该有更多形式的专项教育。

(二)基础研究底子薄,理论说服力不够

鉴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涉及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同时国内有关休闲研究、休闲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厚,这使得起步很晚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的根基较薄,对问题的理论说服力显然不够,一些结论尚待廓清。如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在课余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里开展的德育活动,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结合课内外一切德育活动所进行的德育形式;一些学者在强调教育的“自主性”问题时,并没有阐述高校及其教师与大学生在这一教育中是如何“和谐共处”的;一些学者承认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特色应如何呈现并没有做深入论述;还如有关教学的内容,其排序问题并没有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有关高校的教育义务,到底如何落实,谁来具体落实,没有合理阐述等。

(三)实证研究稀缺,操作性成果少

尽管不少学者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做了社会调查,但从目前可查的文献资料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仍缺少实证研究,基本上没有从教育实践(实验)出发来加以总结归纳或验证的成果。就是在已有的成果当中,原则性描述较多,大多不具有可操作性,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内容,几篇论文基本上只是对其作了概括和重要性的阐述,而具体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内容到底包括哪些方面,没有充分展开;又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途径之休闲文化氛围的营造,到底如何营造,应该营造什么氛围,论文当中都没有涉及到;再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保障机制之激励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如何激励与监督,这种激励与监督是否与这项教育的“自主性”发生冲突等,这些问题也并没有得到解释。

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的趋势

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是一项针对休闲这一特定场域的德育实践的研究。因此,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本人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要增强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切实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加以突破。

(一)理论维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深化问题研究

一是要加强学理研究,应从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全面分析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和保障措施等核心问题;应加强比较研究,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一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研究当代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休闲道德教育的关系及可发扬处,研究基于中国高校文化特征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国外此类教育的差别和可借鉴处;应基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普通的道德教育、文化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及之间如何实现融通。

二是要加强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是一项全新的研究领域,当前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相对薄弱,以及中国高校文化与西方国家高校文化的差异,使得这项研究既充满机会也具更多挑战。所以,应继续加大对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对教育的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给予充分调查研究,既调查分析现实问题,也调查分析预期问题;应积极开展教育实验工作,注意在实践中佐证假设、积累经验和总结规律。

三是加强个案研究,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应用的实效性。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离不开高校所在地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各类条件,离不开高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条件,离不开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专业实际、家庭实际、性别实际等,所以,应针对这些实际开展个案研究,形成针对一所学校、一个区域、一类大学生、一类休闲活动等方面个性化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成果。

(二)实践维度:把研究工作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研究人员应结合研究工作,面向学校师生积极宣传讲解有关大学生休闲及其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鼓动学校向休闲服务行政管理部门和提供休闲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宣传有关大学生休闲及其道德教育的理念、意义,促进高校和社会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主体更新观念,积极推进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验工作,努力形成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体系;二是高校的研究人员应积极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验活动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活动,在实践活动的牵引下,努力改善大学生的休闲道德状况。积极开展渗透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更新大学生的休闲观念,提高大学生休闲道德能力,改善大学生的休闲行为习惯;三是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并以自身的休闲方式方法为案例,示范学生们如何注意休闲德行、享用休闲生活、提高休闲生活质量。唯有如此,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高校研究工作人员,才能发现具体问题,激发研究动力,延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才能通过实验、验证,在实践中掌握一手资料,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钟霞.大学生休闲生活德育渗透探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周莉.论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道德引领[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3]钱结海.大学生休闲道德失范现象及成因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4][5]徐智辉.论高职生休闲时间的思想道德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8).

[6][13]杨双、祝国超.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08(5).

[7][15][17]杨双、祝国超.构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8]向从武.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价值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1).

[9][14][16]邓清华.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探析[J].教育评论,2008(4).

[10]黎海燕.浅析高校闲暇德育的主要内容[J].南方论刊,2007(12).

[11]陈红媛.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内容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7).

[12]陈红媛.论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Research Commentary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eisure Moral Education

QIAN Jie-hai

(Ma'anshan Teacher's College, Ma'anshan 243041, Anhui Province)

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内;休闲生活;研究综述

一、国内休闲生活概况

我国休闲思想、休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休闲思想。而我国学者真正把休闲生活纳入研究领域是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休闲产业开始发展,关于休闲理论、休闲史、休闲经济、休闲旅游、休闲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

国内最早对生活时间分配研究的是王雅林。1992年由王雅林、董鸿扬主编的《闲暇社会学》标志着中国休闲理论规范研究的开始,开国内系统的研究休闲生活的先河,被称为中国闲暇时间研究的奠基之作。随后的代表作还有楼嘉军的《休闲新论》和马惠娣的《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等。

从公开发表的论文来看,80年代已有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如王雅林的《生活方式研究与“两个文明”建设》指出生活方式对于“两个文明”建设和人的个性发展的积极意义和作用。90年代的十年间,发表的论文涉及休闲生活研究的,大多为探讨我国当时休闲生活状况以及发生的变化或发展的趋势。如孙永亮的《论休闲文化的研究与发展》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休闲生活的变化。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休闲生活的研究开始深入,相关著述开始增加,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张雅静从休闲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休闲生活的意义,其论文《休闲文化生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指出,为了提倡一种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切实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应挖掘出休闲的深刻文化内涵。

从内容看,我国学者对休闲生活的研究有很大发展,视角多样,领域颇广,成果显著。其中,既涉及休闲基本理论、休闲经济、休闲文化、休闲社会学、休闲美学、休闲哲学等不同领域,也涉及大学生、中学生、农民、农民工、城市居民、老年人、女性、儿童等不同社会群体的休闲生活,同时也从休闲生活的行为和方式、休闲生活的实证研究、休闲生活满意度、休闲生活质量、休闲生活的教育等角度进行研究。由于大学生、老年人、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休闲生活水平代表了我国社会的休闲生活水平的基础,只有他们的休闲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国家的休闲生活总体水平才能提高。因此,本文将对特殊群体的休闲生活进行探讨分析。

二、国内对大学生休闲生活的研究

随着我国已初步进入休闲社会,关注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已有学者对大学生的休闲生活进行了探讨研究。目前探讨最多的是当前大学生休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使大学生进行健康、高雅、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休闲生活等方面。

在大学生休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上,学者大都认同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存在着大学生休闲观念较狭隘、休闲意识淡薄;大学生休闲生活的技能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大学生休闲生活的层次较低;休闲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此外,孙德永指出,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存在着道德自律性差的问题。钟霞也强调,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存在着道德失落的问题,“一方面在休闲选择上不考虑后果及他人感受,更多的是从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出发,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休闲文化常引发道德问题;另一面,盲目超前消费,为谋得休闲生活经费,不惜欺骗父母、向他人借贷或者走上违法的道路。”i王立新、陈凡主张大学生的休闲文化存在缺失的现象,“当前大学生休闲没有形成积极的休闲文化去引导社会潮流,反而受制于社会世俗文化,甚至出现了休闲的异化,表现为对世俗消遣、市井娱乐方式的随波逐流,大学生缺失高雅的休闲文化。”ii可见,我国学者已经从本源上抓住了大学生休闲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即休闲道德的失落、休闲文化的缺失是最根本的原因,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在如何使大学生培养健康、科学的休闲意识,以便进行高雅的休闲生活上,李胜芳认为,高校开展休闲教育,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他试图从将休闲教育纳入总体教学设计规划,创建高雅的休闲氛围和积极向上、健康的休闲文化,学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休闲技能培训等方面来教育、引导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为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创立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孙德永强调,积极开展大学生休闲教育,逐步解决大学生休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大学生培养和树立休闲意识和休闲素养,从而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孙德永还指出,网络已经及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的方方面面,要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人的功能,加强对大学生休闲生活的影响。“学校和社会应当更多地关注网络对学生休闲生活的影响,加强网络监管、网络疏导和网络服务,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提高大学生的上网效能。”iii叶丽也认为健康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及作用。钟霞则从切实加强大学生休闲生活的德育渗透上来使大学生休闲生活逐渐向健康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马国香、李春光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提高大学生休闲生活质量的一个途径。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给予了自己的建议,对大学生休闲生活的提高有很强的针对性。我认为,把休闲教育、德育在高校中开展课程,把这种教育落实下来,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把措施付诸实践,改善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之日可待。

三、国内对老年人休闲生活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关注了老年人的休闲生活。目前对老年人的研究着重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对老年人的精神诉求及休闲生活现状研究得相对较少。在老年人的休闲特点上,付敏红指出,他们的休闲时间相对比较宽裕;休闲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休闲消费上,比较偏好于花钱较少的活动;休闲场所主要是选择近距离的活动。其他学者对此也表示赞同。在影响城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的因素方面,大学数学者认为主要涉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付敏红指出,家庭结构和社区环境也影响着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在就如何提高老年人休闲生活质量,学者大都从国家、家庭、老年人个人、社会各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而张敏则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分析探讨了大众传媒对城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的影响情况,特别强调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休闲领域的影响力,“通过大众传媒让老年人理解休闲生活不是只有年轻人才能参加的单纯的感官享受、消遣娱乐,它更是全人类获得愉悦、快乐、自由体验的生活,它让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iv赵磊从社会工作这一视角,对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提出了分析和建设性的意见,特别强调“专业社会工作可以利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积极介入城市退休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干预城市退休老年人的心理,争取公权力的服务资源,发挥组织功能,积极尝试介入城市退休老年人休闲生活的新路径,探索建立专业社工介入城市退休老年人休闲生活的新模式。”v王琪延、罗栋则探讨和分析了伴侣、子女及友人等在休闲生活中的陪伴对老年人休闲生活质量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如何对待老年人休闲问题上,马惠娣更加注重从文化特别是休闲文化的角度来培养老年人的休闲意识和进行合理、健康地休闲,“高质量的休闲并非一定要通过高消费的玩乐和旅游来实现,内心的悠然更需要长时间的文化修养”vi。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大都从老年人休闲生活特点、存在的某些问题及对策上给予了探讨和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在如何对待老年人休闲问题上,从大众传媒、社会工作等新的角度探讨。

四、国内对农民工休闲生活的研究

对于城市中的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的休闲生活,也有学者进行了研究。马惠娣通过调查指出,“八个零”折射了农民工闲暇生活现状:大多数农民工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几乎为零”,闲暇生活中的文化精神消遣“几乎为零”,对文化性休闲概念的理解“几乎为零”,参加社区活动“几乎为零”,融入城市文化“几乎为零”,“休养生息”的意识是“零”,闲暇时间与孩子们玩的时间“几乎为零”,传递他们“诉求”的渠道“几乎为零”vii。

李菡在《新老农民工休闲生活的比较研究》中,从休闲时间、休闲观念、休闲类型等方面对新老农民工的休闲生活作比较,进一步研究了芜湖市农民工的休闲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从中总结出农民工休闲生活的未来发展趋势。学者夏怡然着重通过比较农民工、农民和市民三类人群休闲生活的区别,分析农民工这一独特的过渡性社会结构的休闲特征及成因。

因此,对农民工休闲生活的问题上,我国学者研究探讨了农民工在城市休闲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相应的对策,但如何使农民工树立休闲的意识,积极健康地休闲,合理利用社会上的休闲资源,建立一种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仍然值得探讨。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休闲生活研究涉及到了很多领域,休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如何使休闲生活的主体对休闲生活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如何正确地进行休闲仍然值得我们去系统、深入地研究、探讨、挖掘和深化。

注释:

[1]钟霞.大学生休闲生活德育渗透探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145.

[2]王立新,陈凡.大学生休闲生活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科技成果纵横,2008(03):42.

[3]孙德永.大学生的休闲生活现状及科学构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20.

[4]张敏.大众传媒对城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7:44.

[5]赵磊.城市退休老年人休闲生活的社会工作介入探析[D].安徽大学, 2012:38-39.

[6]马惠娣,等.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的休闲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05):62.

[7]马惠娣.“八个零”:折射中国农民工休闲生活境况之忧[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2):21-22.

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学科;问题;思考

1.引言

在全球普遍进入“休闲”社会的大前提下,为满足整个社会各群体的休闲体育需求,迫切需要一种学科理论的指导。休闲体育学科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呼唤下应运而生,而且发展可谓极为迅猛。在理论上,休闲体育基本问题的研究(如休闲体育消费、休闲体育市场开发等)迭次构成热点,在实践中,各种休闲和体育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地应用到实际休闲体育之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学科建设方面,国内、外相继设立了休闲体育的本科、研究生专业,休闲体育的研究由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它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已貌似形成与稳固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大多研究尚以休闲体育行为的描述为主,没有从人的生命周期角度探索体育休闲模式,即休闲体育对于不同生命阶段的意义、不同生命阶段的休闲体育活动特征、以及不同生命阶段休闲体育的限制因素等重要问题,因而没有考虑到不同生命阶段休闲体育的联系。立足于休闲体育领域特有的市场经济开展的宏观研究和反思还非常少见;也就是说休闲体育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合理的、得到公认的学科体系;甚至还没有一本“休闲体育原理”之类的名著问世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休闲体育学科本身缺乏一种“原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还只能是其它学科的“应用性”研究。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对休闲体育的学科性质及学科理论作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对于从事休闲体育实践的人而言可能不屑一顾,但对于那些从事休闲体育学科整体研究的人来说,无论从追求理论的可靠性还是完善性上,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任务。反过来说,年轻的休闲体育学科,在理论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2.休闲体育学科的建立

2.1休闲体育研究的理论水平

2.1.1休闲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分析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定的研究对象是学科产生和存在的客观依据。就休闲体育的研究对象而言,它是以人们的休闲体育意识、休闲体育行为和休闲体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侧重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剖析休闲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地位、功能、目的任务及其与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阐明不同群体休闲体育的组织和方法手段,提高人们的休闲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将休闲体育研究的对象定位于体育领域的休闲现象及实践活动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从休闲体育整个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定位则略显过低。首先,这种以解决体育领域的休闲现象和实践问题为目的的对象定位,往往会产生一种导向:为解决体育领域的休闲现象和实践问题,人们不断从其它学科引入各种技术、方法,休闲体育研究也只能在技术操作层次循环运作而不能得以有更高层次的突破,休闲体育只能成为其它学科的附属而不能形成其根本的“原驱动力”,它能否成为一门学科的可能性也就不能不大打折扣。其次,与其说休闲体育是一门学问,不如说它更是一门行为艺术。对休闲体育而言,人们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向与需求等,显然不同于他们参加其它社会活动时的感受。因此,挖掘休闲体育活动中人的行为与需求的变化规律,也是休闲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最后,从学科的角度来看,一门成熟的学科不仅要弄清分析哪些事物,更重要的是要界定这些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是什么。休闲体育的研究决不仅仅在于社会大众休闲,更重要的是要抽取和提炼出休闲体育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休闲体育研究的着眼点,应在于更高抽象水平上的休闲体育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这一研究对象着眼点的转移,并非将体育领域的休闲现象和实践活动排除在休闲体育研究之外,而是强调研究对象理论与实践的一体性和完备性。唯有确立并包含了理论与实践的、层次分明、内容独特的研究对象,结束目前在这一问题上认识的混乱,休闲体育才能真正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2.1.2休闲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

判断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尺度就是研究方法,遗憾的是,休闲体育研究中并没有形成依赖于休闲体育的、独立于其它学科研究之外的研究方法。当前教科书中所罗列的诸如:哲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经济学的方法,文化学的方法,美学的方法以及科学抽象,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系统分析,动态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等的应用方法,无一不是由其它学科研究中所产生的。姑且不论这些方法是否适应于休闲体育这块土壤,但就这种全部移植而言,也往往容易使休闲体育的发展丧失其自主性,而消失在其他学科之中,失去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休闲体育研究要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一定要建立起自我的独特方法体系。诚然,“没有独立的方法,也并不妨碍一门学科成为真正的学科”,但问题是:作为人类社会特殊活动的体育,有着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特别是运动训练、竞赛、群众体育活动、体育产业等都与其他社会活动迥然不同,也必然有基于它们运行规律的特有方法。在本文中,我们提出立足体育视角,以休闲科学方法体系与体育科学方法体系有机融合为特色的休闲体育方法体系的构建新思路。有理由相信,寻找并建立起这样的方法体系,正如分析方法之于哲学研究,还原方法之于物理学研究,实证方法之于化学研究一样,会大大推进休闲体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

2.1.3休闲体育学科研究的理论体系

研究过休闲体育理论的人都不难发现,休闲体育理论体系的发展整体上正在努力实现从经验概括到尝试体系化的跨越,超前的研究也许刚刚涉及到某些意义上的理论反省,休闲体育方面出版的专著还太少,休闲体育学科体系尚不成熟,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休闲体育概念及理论体系,这种状况对于指导我国的休闲体育实践不利。大量的研究只能是经验的概括甚至是直接将研究目光落在休闲体育实践活动上,而对休闲体育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则少之又少,从学科学的角度对休闲体育展开的学科特性探讨则更是无人问津。这固然与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历史较短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在于休闲体育研究主动性的缺失。研究者专注于对其它学科较为成熟的方法、原理的吸纳与引进,而对休闲体育自身认知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的构建则明显不足。我们提出了休闲体育的三维学科体系,即基于体育科学认识体系的,以体育科学认识体系与休闲科学认识体系有机交叉的新认知体系。对休闲体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作了初步尝试,但这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和完善。

2.2休闲体育研究的实践水平

休闲体育问题的研究吸引了大批体育科研工作者,部分人也凭借自己卓有成效的研究,逐渐取得了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成为学科的著名专家。但即使这些专家本人也不敢妄称自己是休闲体育的代表人物。还没有哪一位专家在休闲体育研究领域提出开创性的、意义重大的,得到公认的观点和方法,也就因此难以称得上这一门学科的代表性人物;就代表性著作而言,虽然目前冠以“休闲体育”之名的教材和著作时有出版,但多是对国内、外休闲方式、方法的移植或是操作层面上的探讨,鲜有立意新颖、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出现,从中选出代表著作则会更加牵强;至于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则更显滞后;在我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并没有设立“休闲体育”分会,也没有设专类,只是作为体育社会学的一个部分;而一些分散的休闲体育研究学术组织活动较少,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休闲体育至今也没能拥有自己的学术期刊。

综上所述,虽然在休闲体育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无论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的宏观构建上,还是从代表人物、著作、学术期刊的实践操作层面上,休闲体育作为一门学科都还比较初级,需要我们广大休闲体育研究工作者更为艰辛的努力。

3.休闲体育的学科基础与归属

休闲体育是人类社会和体育学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体育学下属的一个新的学科。作为新兴的、正在发展和建构中的学科,其学科基础尚未十分牢固,其理论体系也未完善。因此,休闲体育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相关的、庞大的学科群作为支撑。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分别是休闲体育学的母体学科,休闲体育正是广泛运用这些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知识体系来研究人的生活方式与休闲体育意识和行为规律的。与此同时,休闲体育也从体育的应用学科和专项技术学科中汲取营养来获得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具体实施休闲体育学科发展目标时,应确立以下新的发展理念:如何能够在延伸体育的本质的同时,并找准专业的定位,做出科学的规划,为小康社会培养休闲体育专才,这是我们在休闲体育专业发展初期要不断思考研究,认真面对的问题。

另外,休闲体育理论是科学理论还是实用理论?科学理论是对经验世界的解释,其目的在于认识和探索事物本身,其价值在于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它们常常意味着一种所谓的“为知识而知识”的理性精神。而实用理论则把视线直接投向实践,它探讨有关如何把认识的规律转化为实践操作的问题,并且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种种规范与建议,带有极强的价值与目的色彩,从上述科学理论与实用理论的特征不难看出,休闲体育不可能成为纯粹意义上的科学理论,它似乎更应该成为一门实用性理论,事实真是如此吗?正如我们在对休闲体育研究对象的探讨中所提到的,休闲体育也承担着挖掘休闲体育规律,为休闲体育的发展寻求“原驱动力”的重任,所以它必然包含着大量的理论“解释”成分在内,这使它与一般的实用性理论之间有了明显的分歧。比如,休闲体育的核心要素是“休闲”,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休闲”活动的理论解释,从而可能需要用许多关于“休闲”的学科概念与解释。离开了这些学科的支撑,休闲体育只能对实际休闲体育现象作出事实上的描述,对休闲体育工作给出“处方式”的指导,不能达到理论阐述的层面。但这些学科与休闲体育理论之间的关系又不是直接的演绎关系,而是将这些学科有关的解释重新诠释后运用到休闲体育活动中,是一种“解释的重新解释”。因此,休闲体育研究中具有超越单纯对其它学科理论建设应用的科学研究的成分,也因而并非单纯的实用理论。

对休闲体育所具有的这些特性,我们大可不必因其不能找到明确的归属而感到沮丧,而恰恰应该为此而自豪:它使休闲体育横跨科学理论与实用理论,把众多学科集于一身,去综合成自我的体系。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比其它学科更复杂,更富有挑战性。虽然目前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有一定的滞后,但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它必将向一门成熟的学科不断迈进。

4.结束语

近几年,我国的体育休闲学科研究有了快速的发展,在历史的传承性、人与自然、社会和谐性以及人们身心健康保障的独特性等方面有了新的拓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客观上仍存在着种种问题。在我国体育休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模式尚未形成的形势面前,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学科建设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要把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问题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以解决由于理论的匮乏给实际工作带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仲林. 现代交叉学科 [M] .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蔡曙山. 科学与学科的关系及我国的学科制度建设[J] .中国社会科学.(3).

[3] 李钟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 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5] 席玉宝,高升,杨彬.试论休闲与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51-54.

[6] 田慧.休闲、休闲体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6(4):68-69.

[7] 高侠.论大众文化视角下的休闲体育[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16-18.

[8] 夏荷莲.论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4(6):48-49.

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回顾,瞻望

 

前言: 1995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休闲体育。这一世界性的潮流也已引起我国的重视,生活质量已被国家列为决策和发展的目标。,休闲体育。从改革开放的至今,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心,注重身心健康、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休闲体育逐渐成为社会生活消费热点。

1我国休闲体育的回顾

1.1相关学者的学术研究

1983年,于光远先生针对我国体育研究的状况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对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1994年,他进一步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80年代末期,我国有学者开始进行休闲研究。1992年王雅林等编著了《闲暇社会学》一书,从社会学角度对闲暇问题进行了研究;2001年,马惠娣发表了“休闲问题理论探究”一文,对休闲本质和休闲传统进行了探讨;2005年11月9日,马惠娣在“文化多样性与休闲发展”国际论坛上作了题为“文化多样性与中国人的休闲智慧”的报告,她认为休闲是一种生存的状态、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精神的态度、一种价值观、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和智慧的体现,是“成为人”的过程,是展示文化多样性最大的舞台。[5]1.1我国休闲体育的分类

1.1.1按运动项目分

竞技类:如篮球、排球、足球、棒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游泳、健美操、技巧等。

非竞技类:滑水、滑冰、滑雪、冲浪、雪橇、越野、登山、溜早冰、滑轮板、山地自行车、雪上摩托、划船、赛艇、帆板、水上摩托、冲浪、卡丁车、漂流、攀岩、跳伞、滑翔机、热气球、台球、壁球、保龄球、康乐球、高尔夫、门球、沙壶球、垂钓、蹦极、潜水等。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太极剑、气功、八段锦、五禽戏、划龙舟、踢毽球、跳绳等。

1.1.2按观赏参与活动分

观赏类: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到现场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

参与类:亲身参与各种体育类休闲活动。,休闲体育。

1.1.3按身心休闲部位分

技巧类:各种竞技与非竞技运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

益智类:类、电子竞技类、解谜类(包括文字类、魔方类、绳结类、迷环类等等)

1.2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的生活变化

1.2.1居民收入方面

居民的休闲体育消费主要受其经济收入的影响。一般来说,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居民的生活水平。该系数越小,生活越富裕;越大,越贫困。“1978-1998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2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97年的1090.1元;非农业(城镇)居民纯收入水平由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1997年的5160.3元。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1%下降到1997年的55.05%;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81年的56.66%下降到1997年的46.41%。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有显著提高。也可以看出居民家庭消费正在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过渡。” [6]经济是进行一切消费活动的基础,所以也是发展休闲体育的重要条件。

1.2.2余暇时间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了《北京人20年生活方式的变迁》,调查中发现“北京人其他休闲时间也增加了近1小时,大多是过去没有的项目。这说明与20年前相比,北京人的休闲活动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休闲体育。” [3]

余暇时间是休闲的保障之一,现如今人们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多,对于休闲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些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相对高效的完成工作的同时得到了比以前更为充分的休息时间,在得到物质回报的同时追求精神上的休闲。

2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前景

2.1与国外相比较

在发达国家休闲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目前,美国的休闲消费已达到28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其中以休闲体育为内容的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7]而在我国的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存在着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健康的娱乐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解放,这些不健康的社会行为都将被休闲体育及其它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所替代。

2.2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休闲体育起步较晚,休闲项目也相对较少。目前“贵族化”体育项目不符合我国群众的消费水平。体育场馆的主要消费对象目前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中年人进场馆娱乐健身,有一些为工作而进行的社交因素。[6]所以,那些简单、易组织的体育活动,往往是大众休闲体育的首选。,休闲体育。这种大基础、中低消费的体育休闲方式是我国体育休闲的特点。,休闲体育。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休闲体育的发展是和余暇时间、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理念密不可分的,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共存的;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内容,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促进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达到社会整体向前进步的目的。所以只有在社会整体进步、生产力发达的条件下,人民的余暇时间才会更多,伴随着收入的增加,健康新鲜的休闲体育娱乐方式才能被人接受,消费理念自然也会提升,消费理念提升的同时也刺激消费水平的提高。

3.2建议

3.2.1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健康成为生活质量第一要素,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开始为了休闲和健身的目的而自愿进行有货币支出的消费。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期,休闲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潜力。

3.2.2增加休闲体育娱乐项目

休闲体育始终是发达国家在引领世界的潮流,我们要善于将一些新颖的休闲体育项目引入国内,“洋为己用”始终保持休闲体育的活性,与此同时还要保持和挖掘我国休闲体育文化的独特文化价值;培养亮点,打造精品;让休闲体育文化更多地进入教材和课堂;注重女性、老年人、少年儿童的休闲体育教育和研究;加强城市间的休闲体育文化交流与传播;结合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来规划和发展休闲体育文化;加强休闲体育文化与其他地域休闲文化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百度,休闲.baike.baidu.com/view/6495.html?wtp=tt

[2]东方网-文汇报,北京人20年生活方式的变迁.sina.com.cn

[3]卢锋.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4]谢雨航.休闲体育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02)

[5]陈永军.对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4)

[6]吴贻刚.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03)

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现状;趋势;借鉴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群众在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精神需求愈来愈丰富,越来越关注生活的质量、关注生存环境的安全、关注自身的健康与能量的平衡,人们也在有意识地为自己安排富有个性的休闲时尚生活,休闲化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将迎接休闲体育时代的到来,休闲产业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强国的第一产业。

1.休闲体育的由来及定义

体育是人们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的活动规律,通过身体锻炼、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它具有竞技、游戏、娱乐、健身等多种特点和功能,这些特点和功能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都对人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人类社会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体育同时也经历了原始体育、古代体育、近代体育、现代体育的发展历程。无论在哪个时期,休闲与体育从来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休闲体育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源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加大,人们对休闲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西方发达国家将体育和休闲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并且把它市场化、产业化,使得休闲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在短时期内得到迅猛的发展。我国学者把休闲体育概括为一种建立在休闲的基础上利用人们的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以完善自我为目的的,同时结合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来达到身体锻炼和身心放松的一种活动。

2.我国休闲体育发展历史及现状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在休闲体育产业领域的发展状况,我国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还是相当不均衡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经济制约性,这和我们国家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性,也和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关系。就目前来说,制约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与休闲体育渊源甚深!自我国周朝以来,有关休闲体育的活动就有记载,体育被认为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紧密联系。我国古代也有着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如蹴鞠(踢球)、竞渡(赛龙舟)、荡秋千等等,更有一些诸如赛马、摔跤、射箭、绘画、音乐、狩猎等。这其中有些活动既可以作为激烈对抗的体育比赛项目,又可以作为具有很强娱乐、观赏性的休闲活动。古人的登高、远足、郊游等亲近于大自然的休闲活动,直到现在还深深影响着现代都市人的业余生活。近代社会,战争连连,广大群众民不聊生,所谓的休闲娱乐活动也几乎停滞,但学校体育对西方的体育教学引进却有了极大的发展。休闲体育也只仅仅局限于极少一部分人的歌舞升平,这种休闲娱乐活动不能够代表广大老百姓的生活状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对外开放使得人们的休闲观念日趋成熟,休闲体育在中国大陆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从80年代末期,我国有些学者开始进行现代休闲体育的研究,早期的王雅林从社会学角度对闲暇问题进行了研究,到21世纪马惠娣对休闲本质和休闲传统进行了探讨。从早期的溜冰场、室到后来的桌球室、健身房、乒乓球羽毛球馆,甚至到现在的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电子模拟体育活动场所等等,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成分。随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休闲将会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2.2国内对休闲体育领域认识和研究的局限性

我国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对世界休闲体育的发展和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皇宫贵族们浩浩荡荡的休闲出游到民间大众的三两相邀结伴踏青等等,无处不体现出从上到下的全民休闲,休闲体育对民众的影响无处不在,中国封建社会对休闲体育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现代社会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由于中国人的含蓄、内敛的个性,更倾向于对休闲体育的热爱,所以体育生活方式只能趋向封闭保守,别无它选。但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的解放为休闲体育的兴起解开了观念的束缚,文明、健康、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正在形成,新型的、现代化的体育生活内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肯定。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已从以往的健身为主的单一形式,走向娱乐、消遣、健身、交际并举的多元形式。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制度的不断完善,还有人们观念的不断转变,我国正逐步由体育强国转变为体育大国,国家对竞技体育的重视也开始逐步向大众体育倾斜。经济的崛起促进了休闲体育在我国的兴起,这种兴起与发展不仅成为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我国休闲体育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2000年至2014年有关休闲体育研究的文章共计88篇。发现大多数文章,只是对休闲体育的概念及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等做了辨析研究,对休闲体育的发展机理及系统理论方面研究较少。在国外许多高等学院都设置了与体育休闲娱乐相关的专业,其学科体系相当完备,而在我国14所专业的体育院校中仅有7所开设了与休闲体育有关的专业,而最早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院校是武汉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时间在2007年2月。由此可见,休闲体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进入高校的时间相对较短,这对休闲体育的研究、推广和普及都是不利的。

2.3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对休闲体育发展的制约

休闲体育的兴起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命状态,是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为休闲体育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业余生活日益丰富,休闲体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要。然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对我国的休闲体育发展和推广也造成了极大的不平衡。众所周知,休闲体育是在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才有闲暇时间进行休闲。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经济发达地区休闲体育的发展也相对发达,休闲体育设施也相对比较完善。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对交通、自然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发也相对完善,政府对休闲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这为人们的出行和休闲锻炼提供了条件上的可能性和便利性,为休闲体育的发展创造了物质上的条件。相对于经济落后地区而言,经济的发展为休闲体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基础设施的完备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上的可能性,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支持。总体而言,我国的休闲体育发展目前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比较明显,主要呈现在城市好于农村,东部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要好,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参与体育休闲群体中中小学生和离退休的老年人多于中壮年阶层人员。这跟经济发达程度和政府宣传、教育力度有关。从目前来说,经济和意识形态是影响我国休闲体育发展不平衡的两个重要因素。

3.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3.1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育消费也从同质性、单一性向异质性、多元性进行转变,全民健身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休闲产业将成为经济强国的第一产业,其中包括体育、旅游、健康等等,均与休闲挂钩。休闲体育进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所喜爱,为社会所关注。它不仅成为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休闲化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如今国际上休闲时代已经来临,作为第三产业的休闲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的休闲体育产业才刚刚起步,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需要多种政策引领发展。由于西方国家对于休闲的研究起步早,研究的领域和深度也比较宽泛,研究相对集中在休闲教育和休闲产品与服务开发方面。我国的研究起步则较晚,而且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随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休闲将会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国家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民间资金的注入,人们思想认识上的进一步提升,休闲体育系统理论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这些都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上的可能。

3.2我国休闲体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3.2.1我国由于对休闲体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休闲体育概念及理论体系,这种状况对于指导我国的休闲体育实践不利。加强休闲体育理论研究,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和讨论,尽快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理论体系。3.2.2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对休闲体育产业的关心和扶持虽有所加强,但是力度不够,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长效机制。建议加强意识形态上的引导,加大政策上的扶持力度,扩大休闲体育的宣传和休闲产品的开发,增加对休闲产业的资金投入和休闲设施的完善。3.2.3休闲体育产业相对落后,缺乏科学化管理,配套设施不足,技术含量低。培养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引导投资者合理有序的进行资源配置。扶持一批具有规模的体育集团公司,使休闲体育走上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休闲体育配套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完善相关服务及管理措施。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提供休闲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正在快速崛起!使得休闲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极具活力的新的增长点。2014年10月21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是体育产业从体育系统内部转变成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对体育产业的认识提升了一大步。我们有理由相信,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休闲的国度,休闲体育的春天来到了。

作者:刘德会 郭颖 单位:广东开放大学基础教学部

参考文献:

[1]郝俊.21世纪休闲体育现状与问题.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7.

[2]黄文仁试.论社会转型期的体育生活方式变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

[3]王广虎.论社会体育兴起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基础.[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

[4]孙天厌.休闲时代信步而来.[J].经济论坛,2003,20.

[5]胡嘉树,王玲.我国休闲体育现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

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休闲 休闲丈化 休闲时代 休闲价值观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悠久休闲历史文化的介绍,以及对西方休闲理论演进的分析,揭示了人类即将迈入的“休闲时代”以及休闲时代的特征、休闲时代人类的价值观念等。旨在引起社会更多人的关注,提高人们的休闲意识,享受休闲,在休闲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是人类对自身的人文关怀,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时间和休闲需求也在大大地增加,休闲已经成了人们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休闲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高到以前想象不到的地步;而在发展中国家,如在中国,休闲产业的地位也得到了加强,其发展速度也很快。

一、中国传统休闲文化

    中国是一个休闲文化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几千年前的中国圣贤们,对“休闲”二字就有极精辟的阐释,“‘休’,以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从词义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记录休闲文化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清代文人小品,直到衣食住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是休闲文化的创造物。

    休闲文化的记载,从老子、孔子到司马迁,从陶渊明到李白,到几乎所有古代诗人、作家,都研究或描写过休闲。人们都熟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反映他的休闲生活的名句;曹雪芹笔下大观园中的士大夫阶级的休闲生活;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中所津津乐道的平民百姓的休闲生活;至于李笠翁,他除了是戏剧家、文艺理论家之外,还可以说是一位“休闲学家”。他的《闲情偶记》几乎可以看成是一部休闲学的专著。中国的确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注重休闲的国度,休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个独具特色的部分。

   从现代文化角度理解休闲,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它使你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它被誉为“是一种文化基础”,“是一种状态”,是灵魂存在的条件。“她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休闲的特点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

    在当代,提出休闲学研究的学者是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他就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1994年他又进一步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1995年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研究策划中心,使我国的休闲文化和休闲哲学方面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二、西方休闲学演进

    在西方,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休闲誉为“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思想已成为西方文化的传统。

    美国学者认为,休闲学在美国的诞生是以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其标志。尽管当时凡勃伦试图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分析和证明休闲与消费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他十分敏锐地注意到:资产阶级新权贵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已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享乐,“闲暇时常采用‘非物质的’,是准学究或准艺术的以及讨论各种事变的知识。”他在该书中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继他之后,许多学者加人到休闲研究的行列,大批严肃的休闲学研究著作不断问世,形成对人的问题研究的又一剖面。这里介绍几位对西方休闲研究影响较大的人物。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被誉为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皮普尔在其仅有几万言的书中,以深刻而精辟的语言阐释了休闲作为文化基础的价值意义,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它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闻所决定,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休闲有三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皮普尔认为,人有了休闲并不是就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你感到生命的快乐。否则,.我们将毁灭自己。《休闲:文化的基础》自1952年问世以来,不仅对西方休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成为了西方哲学思想的一面旗帜。

    荷兰著名学者约翰一赫伊津哈所著的《游戏的人》,同样是西方休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该书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人的文化进化的相关性,他认为,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这部书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芝加哥大学的创始人之一,现年已近百岁的莫德默-阿德勒,一生致力于教育,倡导“哲学走向每一个人”。他特别关注休闲与工作的关系,指出了现代人忽视了休闲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批评人们忘记了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就曾教导我们的“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休闲可以使我们有意义地生活。”他呼唤人们珍惜休闲、善待休闲。

    美国哲学家查里斯一波瑞特比尔,其《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两部著作,是被西方公认的休闲学研究力作,该书指出,随着人的自由时间的增多,我们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越来越多。我们只注意到工作的伦理,却没有思考如何发展休闲的伦理。因此,他提出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这两本书作为姊妹篇集中讨论了: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要关注休闲?这将意味着什么?休闲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休闲教育的概念基础是什么?它与人类的价值和情感具有什么样的联系?

    另外,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简单生活”运动,可以看作休闲学研究的硕果,且这个硕果越来越大。

三、21世纪的休闲价值观

    著名的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人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在美国,休闲经济产值将占cnp的50%以上,休闲经济将成为社会的主导经济并逐步发展为支柱产业,而且在未来的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休闲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休闲经济产值在gnp中将占50%以上,并将提供最大规模的就业市场,从而进人“休闲经济时代”。

    毋庸置疑,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代表着一种新的价值观。第一,休闲和工作一样的重要;第二休闲是人民的一种权利。恩格斯说过:“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这样高的水平,以至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分工的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实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使它进一步发展。”恩格斯的话,除了说明劳动人民有享受休闲的权利外,还强调了休闲不仅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志,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往往把从事休闲产业的人誉为“亲善大使”,因为他们既运用智慧,又付出爱心,以一种特殊的品质和技巧传递爱的精神,帮助人们找到真正值得参与的活动,使这个世界变得安全、温馨和美好;使人在休闲中既丰富思想,又陶冶情操;使人的生命既丰富多彩,又获得价值的提升。据英国《经济学家报》预测21世纪,休闲产业将取代信息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英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户家庭的休闲开支占所有支出的20%左右,休闲业产值达到1360亿英镑,超过了汽车业和食品业,并仍将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休闲业所创造的工作岗位己占到全英国工作岗位的1/5。

    在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用于休闲的花费就已达1万亿美元,占全美消费支出的1/3,已经超过了珠宝服装业,而且还提供了全美1/4的工作岗位。

    亚洲国家也在积极抓住这个机遇。2001年,韩国的游戏产业大约形成了200亿美元的产值,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由于增长率高达30%~40%,游戏业将成为该国最有利润的一个行业。

    近10年来,我国台湾地区衣食住行花费占总消费的比例都在下降,惟独休闲娱乐消遣、教育和文化活动等支出从15%增长到了18.2%。

    自1995年起,我国开始实行了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国家又实施了“三个长假日”,这意味着人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这一国家行为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快速地向我们走来,中国大陆的休闲消费潜力显然更大,随着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在不久的将来,休闲经济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休闲 休闲丈化 休闲时代 休闲价值观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悠久休闲历史文化的介绍,以及对西方休闲理论演进的分析,揭示了人类即将迈入的“休闲时代”以及休闲时代的特征、休闲时代人类的价值观念等。旨在引起社会更多人的关注,提高人们的休闲意识,享受休闲,在休闲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是人类对自身的人文关怀,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时间和休闲需求也在大大地增加,休闲已经成了人们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休闲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高到以前想象不到的地步;而在发展中国家,如在中国,休闲产业的地位也得到了加强,其发展速度也很快。

一、中国传统休闲文化

中国是一个休闲文化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几千年前的中国圣贤们,对“休闲”二字就有极精辟的阐释,“‘休’,以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从词义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记录休闲文化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清代文人小品,直到衣食住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是休闲文化的创造物。

休闲文化的记载,从老子、孔子到司马迁,从陶渊明到李白,到几乎所有古代诗人、作家,都研究或描写过休闲。人们都熟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反映他的休闲生活的名句;曹雪芹笔下大观园中的士大夫阶级的休闲生活;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中所津津乐道的平民百姓的休闲生活;至于李笠翁,他除了是戏剧家、文艺理论家之外,还可以说是一位“休闲学家”。他的《闲情偶记》几乎可以看成是一部休闲学的专著。中国的确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注重休闲的国度,休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个独具特色的部分。

从现代文化角度理解休闲,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它使你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它被誉为“是一种文化基础”,“是一种状态”,是灵魂存在的条件。“她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休闲的特点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

在当代,提出休闲学研究的学者是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他就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1994年他又进一步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1995年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研究策划中心,使我国的休闲文化和休闲哲学方面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二、西方休闲学演进

在西方,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休闲誉为“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思想已成为西方文化的传统。

美国学者认为,休闲学在美国的诞生是以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其标志。尽管当时凡勃伦试图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分析和证明休闲与消费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他十分敏锐地注意到:资产阶级新权贵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已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享乐,“闲暇时常采用‘非物质的’,是准学究或准艺术的以及讨论各种事变的知识。”他在该书中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继他之后,许多学者加人到休闲研究的行列,大批严肃的休闲学研究著作不断问世,形成对人的问题研究的又一剖面。这里介绍几位对西方休闲研究影响较大的人物。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被誉为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皮普尔在其仅有几万言的书中,以深刻而精辟的语言阐释了休闲作为文化基础的价值意义,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它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闻所决定,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休闲有三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皮普尔认为,人有了休闲并不是就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你感到生命的快乐。否则,.我们将毁灭自己。《休闲:文化的基础》自1952年问世以来,不仅对西方休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成为了西方哲学思想的一面旗帜。

荷兰著名学者约翰一赫伊津哈所著的《游戏的人》,同样是西方休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该书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人的文化进化的相关性,他认为,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这部书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芝加哥大学的创始人之一,现年已近百岁的莫德默-阿德勒,一生致力于教育,倡导“哲学走向每一个人”。他特别关注休闲与工作的关系,指出了现代人忽视了休闲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批评人们忘记了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就曾教导我们的“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休闲可以使我们有意义地生活。”他呼唤人们珍惜休闲、善待休闲。

美国哲学家查里斯一波瑞特比尔,其《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两部著作,是被西方公认的休闲学研究力作,该书指出,随着人的自由时间的增多,我们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越来越多。我们只注意到工作的伦理,却没有思考如何发展休闲的伦理。因此,他提出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这两本书作为姊妹篇集中讨论了: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要关注休闲?这将意味着什么?休闲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休闲教育的概念基础是什么?它与人类的价值和情感具有什么样的联系?

另外,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简单生活”运动,可以看作休闲学研究的硕果,且这个硕果越来越大。

三、21世纪的休闲价值观

著名的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人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在美国,休闲经济产值将占cnp的50%以上,休闲经济将成为社会的主导经济并逐步发展为支柱产业,而且在未来的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休闲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休闲经济产值在gnp中将占50%以上,并将提供最大规模的就业市场,从而进人“休闲经济时代”。

毋庸置疑,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代表着一种新的价值观。第一,休闲和工作一样的重要;第二休闲是人民的一种权利。恩格斯说过:“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这样高的水平,以至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分工的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实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使它进一步发展。”恩格斯的话,除了说明劳动人民有享受休闲的权利外,还强调了休闲不仅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志,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往往把从事休闲产业的人誉为“亲善大使”,因为他们既运用智慧,又付出爱心,以一种特殊的品质和技巧传递爱的精神,帮助人们找到真正值得参与的活动,使这个世界变得安全、温馨和美好;使人在休闲中既丰富思想,又陶冶情操;使人的生命既丰富多彩,又获得价值的提升。据英国《经济学家报》预测21世纪,休闲产业将取代信息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英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户家庭的休闲开支占所有支出的20%左右,休闲业产值达到1360亿英镑,超过了汽车业和食品业,并仍将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休闲业所创造的工作岗位己占到全英国工作岗位的1/5。

在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用于休闲的花费就已达1万亿美元,占全美消费支出的1/3,已经超过了珠宝服装业,而且还提供了全美1/4的工作岗位。

亚洲国家也在积极抓住这个机遇。2001年,韩国的游戏产业大约形成了200亿美元的产值,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由于增长率高达30%~40%,游戏业将成为该国最有利润的一个行业。

近10年来,我国台湾地区衣食住行花费占总消费的比例都在下降,惟独休闲娱乐消遣、教育和文化活动等支出从15%增长到了18.2%。

自1995年起,我国开始实行了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国家又实施了“三个长假日”,这意味着人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这一国家行为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快速地向我们走来,中国大陆的休闲消费潜力显然更大,随着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在不久的将来,休闲经济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休闲;休闲伦理;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13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5―0168―04

伴随休闲时代来临,休闲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因而,关注休闲伦理和人们的休闲道德状况,研究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已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在休闲伦理思想、休闲伦理建设、休闲伦理基本原则和休闲伦理价值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开始形成相对专业化的研究领域,初步具备了新学科的雏形,休闲伦理作为一门新的伦理学学科正在孕育之中。不过,学界关于休闲伦理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学科比较单一,缺乏对休闲伦理的学理价值和社会实践价值的总体性考察,从而导致对休闲伦理与当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在新世纪新阶段,认真探讨和发掘中国传统休闲伦理思想的当代意义,把公民道德建设与休闲伦理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休闲伦理建设,培育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公民休闲伦理精神,既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项现实性课题,也是进一步深化伦理学研究的内在需要,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

一、休闲伦理研究的多维视野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休闲是人们在自由时间里自愿选择的、能获得自由和愉悦感的一切有益于身心健康和追求生活意义的实践活动。所谓休闲伦理,就是人们在从事与休闲相关的一系列活动时应遵守的价值秩序和行为准则,其本质是对人的休闲生活的道德性追问,因而,它强调休闲生活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所肩负的道德责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为价值旨归。休闲虽然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但是人们对休闲中的伦理问题的研究则是近一百年来的事情。随着休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凸显,国内外相关学者将理论兴趣聚焦于休闲及其伦理问题,从而形成了休闲伦理研究的多维视野。

1,关于休闲伦理思想研究。刘慧梅、张彦从休闲与工作关系的交接变化的历史视角,分析了古希腊以来西方休闲伦理的历史发展与演进,以及在四大历史时空中休闲伦理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托马斯・古德尔和杰弗瑞・戈比考察了休闲从古雅典出现直到当代的发展,研究了休闲思想在历史、哲学、经济学等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及其对人类发展的价值,影响休闲的各种因素,休闲被异化及造成的现实后果,阐述了休闲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在休闲的领域中,人生的意义才得到了真正的揭示。他们提出了“探索与思考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准和人类生存的真正目标问题”,并且以大量的史料为依据,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休闲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价值,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理解了什么是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准,从而揭示了休闲伦理的价值意义。

2,关于休闲伦理建设研究。刘慧梅、黄健认为,中国休闲伦理建设借鉴儒家德性伦理的相关资源,对作为休闲主体的人进行了德性伦理规约,倡导休闲实践中人的德性修养,其基本思路和对策是提高人的自身免疫力,使之能够自觉地抵御一切非德性或危害德性修养的不良因素的侵入,发挥作为主体的人的强大作用,建构以德性伦理为主导的休闲伦理体系,使人们能更好地通过休闲活动,撑起德性的一方天空。

3,关于休闲伦理原则研究。关于休闲伦理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视角:一是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宣兆凯指出,传统工业社会不可持续休闲方式带来的后果使我们不得不对休闲的道德价值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什么样的休闲方式是好的,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休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通过休闲活动,我们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满足和幸福?人们该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择自己的休闲方式?正是在对工业社会时期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及不可持续休闲深刻反省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可持续休闲方式。可持续休闲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社会休闲活动的必然选择,其时代精神与基本特征是: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融为一体的意境,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道德价值取向。二是休闲与人的幸福关系视角。王景全认为,休闲是人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自主选择的活动方式与存在状态,它实现人的乐生价值、健康价值、审美价值、意义建构价值、全面发展价值和自由解放价值,对于提升人的生存质量来说,具有无可替代并且日益重要的独特意义与价值。三是休闲公平的视角。卡拉・亨德森等以女性主义为理论基础,采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借鉴更广泛的社会学和文化学的方法,揭示女性与休闲的关系,探讨了女性休闲的公平、赋权与社会变革问题,其理论目标是增强女性的力量与地位的可信度,重新调整现有的社会结构与存在方式,使每一位女性都有生活自由与人身自由的权利,从而在家里家外都能享有公平、尊严与自由选择。四是休闲教育的视角。刘海春认为,休闲教育指对人们休闲生活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引导,使之“成为人”的过程。休闲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如何理解休闲,如何科学安排休闲生活、体验生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但是休闲教育并不是只强调休闲而忽视工作,休闲教育必须有一个伦理限度,就是休闲要以工作为前提,否则人类就丧失了生存的物质基础,休闲也就失去了它的合目的性。

4,关于休闲伦理价值研究。一是人性视角。吴文新认为休闲是人性系统内在生命与身心的和谐,社会关系及心理精神的和谐,人与外部自然、社会的和谐,以及这种和谐不断提升的趋势、状态和境界。二是人的自由的视角。约翰・凯利认为,休闲是在摆脱义务责任的同时对具有自身意义和目的的活动的选择,休闲的目的不仅是自我表达,也是自我创造。三是人的生命意义的视角。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休闲能使个体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使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休闲是人生命中的一部分,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寻求生命的意义。四是人的全面发展视角。本文作者王永明认为,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休闲可以满足人们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塑造人的自由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休闲消费从一个侧面确证和体现人的价值存在和人的本质。在当今消费社会中,我们应该摈 弃休闲消费主义,确立科学休闲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休闲伦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内外关于休闲伦理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研究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对休闲伦理的本质及其内容、规范等“元问题”缺乏全面深入探讨。1966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闲暇教育专家查里斯・布赖特比尔提出了现代社会应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认为人们只注意到工作的伦理,却忽视了如何发展休闲伦理,并在其《休闲的挑战》和《以闲暇为中心的教育》两书中对休闲之于人类价值、情感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推动了休闲伦理研究。学界虽然在休闲伦理研究中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在研究内容上,没有能够很好地对休闲伦理的本质内涵、价值目的及具体内容等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从而没有系统地探讨休闲伦理的“元问题”,因此并没有对这些基本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学界关于休闲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有关休闲伦理的本质、内容、规范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散见于相关著作中,比较分散,对休闲伦理的“元问题”缺乏系统论述。美国休闲专家托马斯・古德尔和杰弗瑞・戈比虽然在《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中以大量的史料为依据,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休闲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价值,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理解了什么是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准,揭示了休闲伦理的价值意义,但是没有对休闲伦理的“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其次,研究视角偏向于微观的、实践层面,宏观的、伦理学的、理论层而的研究不足,特别是没有能够综合运用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研究休闲伦理问题。20世纪后,关于休闲问题的研究虽然步入更为活跃的时期,在休闲研究范围和理论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极大促进了基础休闲理论、应用休闲理论和休闲科学的发展,但是在伦理学的、理论层面的研究却不足。1950年,美国学者里斯曼(Davis Riesman)明确提出了“大众消费”和“大众文化”的新观点,将休闲问题研究纳入社会学的范畴。1955年,荷兰著名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发表《游戏的人》,这是休闲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该书作者发现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游戏不仅是人类文化的开端,也是生活与文化的中心。1962年,葛拉齐亚在其论著《关于时间、工作与休闲》中指出,休闲是一种难得的使人崇高与成功的理想状态。1963年,皮普尔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充分阐释了休闲作为文化基础的价值和意义。1992年,王雅林、董鸿扬主编了《闲暇社会学》,主要借鉴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方法,但仅限于社会学角度。虽然众多学者关注休闲问题,但仅仅局限于单一学科领域,没有能够很好综合运用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研究休闲伦理问题。

最后,在休闲伦理的价值研究方面,目前多侧重于从一般学理意义上说明休闲伦理的价值,缺乏对休闲伦理的学理价值和社会实践价值的总体性考察,缺乏对休闲伦理建设在当代社会的实现机制和实现过程等问题的研究,而对休闲伦理与当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研究不够深入。休闲作为人的生活实践,必须追问其背后的价值理念和合法性问题,必须追问其存在的价值目的。“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休闲是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塑造人的自由个性,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从而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而,休闲伦理的价值目标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社会空间,从而赋予休闲生活以科学性与人文性,改变目前休闲异化和休闲道德失范的状况,提升休闲的人文性和道德境界,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伦理支撑。但是,从国内关于休闲伦理的研究状况来看,一个很大不足就是没有很好研究休闲伦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没有从根本上确证休闲伦理对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克服以往对休闲伦理的研究重实践批判而轻理论论证的倾向,立足于伦理学的视野,既着眼于理论分析,又有针对性地观照社会现实,深入系统地研究休闲伦理的价值目的及其建设措施等,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价值指导。

三、国内休闲伦理研究的新动向

对休闲伦理进行研究,在理论上主要回答和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休闲伦理的本质内涵;二是如何克服休闲的伦理异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伦理支撑。加强对休闲伦理的研究,奠定休闲伦理的理论基础,对休闲伦理的本质、思想流变及其内容、规范等“元问题”进行全面深入探讨,丰富和拓展应用伦理学的研究领域。因此,在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加强对休闲伦理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伦理学这一特殊学科所肩负的崇高的学术使命。随着普遍化休闲时代的来临,以及当代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和人们思维方式的革新,当前休闲伦理研究出现两大新动向。

第一,探讨和发掘中国传统休闲伦理的当代价值,从中国传统休闲思想中挖掘休闲伦理的思想资源,进一步深化对休闲伦理的本质内涵与价值目标的认识,是当前休闲伦理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国传统思想流派中,具有丰富的休闲伦理思想。儒家的休闲伦理强调个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的,而且认为个人与社会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儒学是一种关于如何成就人、完成人、人如何自我实现的哲学。道家认为,休闲本质上是一种顺应天道的生活,因而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即将休闲生活审美化与诗意化。佛教禅宗将休闲与生命视为一种游戏,倡导人们在休闲中体悟人生的境界。因此,在中国传统的休闲观念中,贯穿着一条通过如何休闲才能重新发现人、发现生命之存在意义与价值的主线。中国传统的休闲观倡导一种积极有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方式的核心是探究人与周围一切生活环境的和谐,追求个体生命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协调与共存。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彰显其价值理想。就休闲方式的日常性和世俗化特点而言,构筑休闲伦理体系、倡导文明休闲方式需要深入发掘中国传统休闲文化资源,以寻求中国传统休闲伦理思想的有力支持。因此,在研究路径上,侧重历史与逻辑、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思维方法,从中国传统休闲思想中挖掘休闲伦理的思想资源,进一步深化对休闲伦理的本质内涵与价值目标的认识,彰显出休闲伦理研究的时代意义与实践价值,是当前加强休闲伦理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第10篇

一、休闲农业专业教学现状――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休闲农业专业作为一门新型专业,兴起时间还不长,休闲农业分为都市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和生态农庄经营管理两个方向。

都市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方向主要面向都市休闲农业园、农工贸企业集团、星级休闲农庄和旅游观光技术服务组织就业,培养具有都市现代休闲农业规划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从事都市休闲农业创意规划设计与管理、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与管理、休闲农业创意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生态农庄经营管理方向主要面向农业高科技园、大型休闲度假村、星级生态农庄、旅游观光技术服务组织就业,培养新时期生态农庄发展管理需要的,熟悉植物栽培、动物养殖与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掌握生态农庄管理专业知识,具备生态创意、规划、经营管理、创新等职业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休闲农业专业于2013年开设,由于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多数老师还是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有少数老师正尝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在考核学生标准上,设置了“百分制”,期末考试占70%,平时占30%。从学生反馈情况看,70%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表示满意,30%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表示不满意,认为没有学到多少知识技能,工作后遇到的业务知识与学校所学到知识有很大区别,动手能力差。

二、休闲农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关于休闲农业实践经历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而目前高职学院休闲农业专业教师曾在相关企业工作过的较少,大部分休闲农业教师没有下过企业。教师自身实践经验不够。大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

2.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目前课程体系还是三段分类模式(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施的课程没有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由于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教材也存在着缺陷,没有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休闲农业专业教材。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本应掌握的岗位技能知识,缺乏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甚至缺乏必要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能力。

3.实践性教学课时偏少,理论课经常占用实践课

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专业课要全方位开展实践性教学,把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安排适量的学时,加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但实际上实践性课程只是一种点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培养学生休闲农业应用技能的问题。目前某些专业课已逐步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但由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93课时少,理论教学部分无法完成,理论课经常占用实践课,教师减少实践教学的现象较多,使得学生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

4.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较差

目前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教学目的达不到,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使在休闲农业实训时教学方法也较单一,没能真正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考核上期末成绩占70%,也使得学生不注重平时的学习,不注重实践。所以我们的学生休闲农业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休闲农业师技术资格证的考试及格率并不高,到了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不强。

三、相关对策

1.调整教学计划,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一是改革教学计划。在休闲农业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增加实训课时比重。在教学中既要注重休闲农业理论教学,保证学生所学均是最新休闲农业知识,又不能忽视休闲农业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应逐步调整教学计划,增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的比重,争取达到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1:1的标准。具体在执行时对《基础休闲农业》、《财务休闲农业》、《成本休闲农业》等课程每门都增加一定的实践性学时,每门课程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做休闲农业模拟,让学生边学边练,通过内部调整缩减理论课时来增加实践学时,但缩减理论学时必须遵循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

二是改革教学内容。对休闲农业专业的若干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休闲农业人才市场需求,适当予以调整,简化、删除空洞的或与本专业不密切的内容,增添休闲农业实践中应用性较强的内容。

2.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针对高职院校实践、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明显不足的现状,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无论学院内休闲农业模拟实训场,还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都是休闲农业专业的基本硬件设施,它是休闲农业专业实践性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的保证。

3.加强休闲农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便更好地满足休闲农业专业实践教学的急需。通过网络培训的方式,接受专业理论的学习,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休闲农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使其在休闲农业知识方面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定期集中到培训单位完成实训任务,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引进技能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教师,同时,也可聘请单位企业在职的经营管理骨干、中青年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

4.制定完善与职业技能证书鉴定相一致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

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获得毕业证书,还应考取与休闲农业专业相关的等级证书。对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制定出与职业技能证书鉴定相一致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制度,另一方面制定科学的职业技能培训方案,以实践能力作为对学生评价的标尺。

参考文献:

[1]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张洁玉 - 《黑河学刊》- 2005

[2]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 迟荣 - 《会计之友》- 2003

[3]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研究 马占成 - 《会计之友》- 2003

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休闲;休闲体育;大学生;终身体育;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045-03

美国《时代》周刊曾预言:“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新技术和其它一些趋势可以把生命中50%的时间用于休闲。”然而,在这个休闲文化即将成为主流文化的新世纪,余暇时间的增多已经变成了人们生活的一把双刃剑,它既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它既可以用来锻炼身体或吸取文化知识,还可以用来做很多不合理的危害社会和个人身心健康的事情,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余暇时间过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就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该研究正是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来思考这些问题,同时希望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对深化休闲体育文化理论,服务于高校体育教育实践和管理实践以及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休闲体育的界定

休闲体育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以体育活动为主的休闲生活方式,但对休闲体育的定义,国际上至今没有权威的统一定义。在西方。一般是用Leisure Activity(闲暇活动)和Out-door Recreation(户外运动)来表示。休闲体育不仅是含有时间和活动的内容,更强调的是带着一种自觉创造、自由、积极的主观态度去参与和体验。因此,本文综合诸家观点,把休闲体育定义为:在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要为主要价值取向,寻求身心放松、获得“畅”等最佳情感心理体验、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和完善自我等为目的的,以体育为主要手段和内容的一种社会活动形式或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不仅包括人们为了满足休闲需要而亲身参与的各种体育活动,同时还包括大众为满足休闲需要而观赏的各种竞技体育比赛表演的活动。

2 大学生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1大学生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笔者对我国十几所重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余暇时间、体闲项目的选择、大学生参加休闲体育的动机、锻炼频度、锻炼的形式、内容、场所以及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结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并归纳得知,当前大学生休闲体育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1)大学生余暇时间主要用于网上冲浪,用于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休闲体育的时间相对较少。2)大学生休闲项目选择呈现多元化,男女休闲体育项目选择各有偏重。男性倾向于强度较大、对抗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女性倾向于强度较小、对抗性较弱的体育项目。3)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休闲体育的需求,制约了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发展。4)缺乏休闲体育人才的指导,限制了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积极性极其活动的质量。5)大学生休闲体育呈自主性、选择性、参与性、灵活性、社会性和娱乐性特点,缺乏良好的管理和服务。6)大学生体育消费存在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消费结构中以实物型消费为主,用于参与型、观赏型的体育消费较少。

2.2大学生休闲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情况不容乐观,而影响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的主体因素,也有外部条件的制约因素(图1)。调查表明,在这些因素中,学校的场地器材和组织管理形式是影响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开展的尤为重要的因素。组织管理形式的合理性不仅影响到健全的学校休闲体育管理机制的形成,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学校休闲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充分说明了高校在休闲体育管理上存在很大的不足。

3 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具体构建

3.1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太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则是一个以大学生为特定的服务对象,以营造良好的大学生休闲体育环境,促进大学生休闲体育管理,保障和提高大学生的休闲体育质量为宗旨为目的,以多功能、多层次、多方位为特征,在包括教育部、学校等各种专门组织机构在国家制定的各种特定的法律,政策,以及相关的条例、规定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系列具体服务的总称。其实质就是把影响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多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事物,整合成一个服务性、保障性和适应性的有机整体,使资源配置最优化、管理工作规范化、服务效益最大化,从而保障大学生群体享有良好的休闲体育服务,并最终实现学校与学生利益的平衡与最大化。

3.2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宗旨和特色

3.2.1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宗旨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宗旨是:传播休闲体育文化,发展大学生个性,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休闲体育能力和休闲生活质量。

3.2.2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特色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是以传播休闲体育文化、创造科学的休闲体育气氛、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主题,它具有多样化、灵活化、人格化和实效化的特点,主要围绕体系服务宗旨,根据会员的兴趣、社会关注的体育热点、焦点问题等,灵活安排休闲体育服务内容和组织方式,并用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的休闲体育个性化网页来宣传休闲体育文化,该体系组织的活动内容不是单一的运动锻炼,还包括理论讲座与研讨、实际操作、体育比赛、观看与点评体育比赛、体育节目等,让学生既了解休闲体育的知识,培养这方面的兴趣爱好,又能通过这种科学的服务,掌握休闲体育的技巧,提高休闲生活的质量,养成健康的理念。

3.3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结构框架及主要内容根据我国高校休闲体育发展的情况,参照国外休闲服务的实践,借鉴相关服务体系的理论成果,该研究主要从服务组织的层次结构和服务内容的分类来构建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大致由以下7个子体系构成(图2):1组织领导体系,2条件支持体系,3理论咨询体系,4活动指导体系(健身活动、竞赛活动、欣赏活动),5监测评估体系,7信息网络体系,8科学研究体系。

这几个体系看似彼此独立,实则互相联系,其基本思路为:理论咨询体系、活动指导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这3个子体系是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核心,而组织领导体系和条件支持体系则是核心的左翼,信息网络体系和科学研究体系则可看作体系的右翼。

3.3.1组织领导体系组织要素是影响大学生休闲活动经常化的保障因素,组织服务的中介性、协调性、整合性等特点对帮助大学生实施休闲体育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高校目前的余暇体育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高校的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体育学院或部门领导组织,相关部门配合校团委或学生会具体实施的思路加以组织构建从而展开工作的,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利用现有的大学生休闲体育组织结构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文章将体系的组织机构分为三个层次即:决策系统层、指挥系统层、操作实施系统层(图3)。

3.3.2条件支持体系该子体系是保证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主要可以从法规制度、资金投入、场地设施、产业开发、人才培训以及舆论宣传这六个方面来进行构建。

3.3.3理论咨询体系体育信息媒介是提高人们认知水平和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理论咨询体系对大学生休闲服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休闲体育咨询体系的结构图如下(图4)。

本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在体质测定和参与休闲体育的基础上,通过专家的咨询,了解自身身体的健康状况,并根据不同的个体状况由专家开出与之相适应的休闲体育方式与运动负荷,同时,本部门也应定期与测评系统人员一道组成小组,对会员进行健康评价,研究与开发新的健身方法与手段,并与医疗保健人员一道研究对不同学生群体更为适应的运动处方。

3.3.4活动指导体系科学的指导是获得良好的休闲体育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必须首先肩负起指导学生善度余暇,开展休闲体育的任务,在大学生中形成休闲体育的概念,让他们走出休闲的认识误区。体系组织的活动内容也不是单一的运动锻炼,它同时还包括理论讲座与研讨、实际操作、体育比赛、观看与点评体育比赛、体育节目等等内容,让学生既了解休闲体育的知识,培养这方面的兴趣爱好,又具备科学地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能力,并能通过接受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掌握休闲体育的技巧,提高休闲生活的质量,养成健康的理念。该体系主要由健身活动、竞赛活动、欣赏活动三部分组成。

3.3.5监测评估体系该子体系是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基础环节,可以以成立“体质监测与评定小组”和建立“休闲体育服务质量评估小组”的形式,对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各个部分在实现计划目标中的效率进行评估。

3.3.6信患网络体系

在“不利用学校公共服务”的原因调查中显示,更多学生表示对这些服务没有足够的信息――因此信息的发放也是影响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个信息化的新时代,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有效运作离不开一个高效快捷的信息网络体系。因此,可用一个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休闲体育个性化网页来宣传休闲体育文化,必须随时为学生提供学校现有休闲体育的信息以及世界上其他各国休闲体育的新理念、新取向等,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休闲意识和休闲体育旨趣。

3.3.7科学研究体系“一个成功的休闲服务体系应是根据顾客的要求来制定服务项目、信息和产品”,为适应学生们千差万别的要求,一个反应快捷的组织,应能与学生们保持持久的联系,并能及时处理他们不断变化的需要和要求,这就要求建立一个休闲体育服务的科学研究体系,该体系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在休闲时做些什么、想做些什么……大学生中某些特殊人群有哪些休闲需求、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等等。

4 小结与建议

4.1小结1)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为优化高校休闲体育管理、促进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健康发展在总体思路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区间差异较大的国家来说,受到资金和资源的限制,很多地区不具备构建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条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各地在参照时应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2)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弹性较大,体系中的内容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们对休闲体育需求的变化,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休闲文化;娱乐文化;联系与差异

一、休闲文化与娱乐文化的联系

休闲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丹尼尔·贝尔曾指出:休闲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后工业社会,经济表现为“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如果工业社会的定义是根据作为生活标准标志的商品数量来确定的话,后工业社会的定义则根据服务和舒适——保健、教育、娱乐和文艺——所计量的生活质量的标准来确定的。”丹尼尔·贝尔所说的“后工业社会”的“生活质量的标准”,实际上指的就是现代的大众休闲社会的“休闲”标准。“休闲”(也被说成是“闲暇”)这个词在现代社会是一个长期流行的词,而“休闲娱乐”则被看成现代社会那些所谓“成功人士”的理想生活境界。正如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正在休闲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休闲才是一切事件环绕的中心”。与对“娱乐”研究的不受重视比较起来,人们对“休闲”的研究历来显得非常有兴趣,且休闲理论具有一定的深度。从西方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马克思,对“休闲”在人类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有非常深刻的论述。马克思把休闲称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他在《剩余价值理论》的草稿中指出:对于人类发展来说,“休闲”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休闲化”,“休闲学”不但成为许多哲学家和人类文化学及社会学家研究的专门学问,而且似乎显得意义重大,包容甚广,任何一种人类活动都可以成为休闲活动,也可以成为其研究的对象,关键看这类活动是以人的精神向往“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还是在社会和生计的压力下不自由地被迫去做的“机械劳作”。“休闲具有多方面的性质和意义,市井文化可以从中找到乐趣和空间。哲学家可以从中发现自由、美和人生真谛;社会学家可以从中发现个性、生活方式,察见社会变迁;经济学家可以从中发展消费、就业和新的产业,提出新的理论范畴;而文化学者把它看成一种思想或高尚的态度。神学家把它看成是寄托灵魂的地方。”

从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对人的生存状况的研究中我们知道,在人的一身中,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有什么样的经济状况,他个人的生活时间不可避免地分为三种时间。这三种时间是:

第一种是用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个人必需时间”,这种时间主要满足人的睡眠、穿衣、吃饭等需要,这是人存在的前提;

第二种是用于人为了生存和在社会中发展的“劳动时间”,这种时间主要满足人为了生存而需要的物质条件;

第三种就是人的“休闲时间”,是人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之后,能够自由支配,主要用于满足生活质量,特别是精神生活的需求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人们拥有相对的行动自由,精神处于宽松和宁静之中,社会对人的控制相对较少。

需要说明的是,人的这“三种时间”是从人类产生时就具备了,也就是说,“休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就有了,而且比较发达。比如,中国曾一度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但由于佛教和道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士大夫中间,休闲生活是他们追求的生活,其中最显著的就是“隐”,“隐”其实就是现代的所谓“休闲”,并且这种休闲包含了许多思想和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对休闲的歌唱和描写是非常多的。陶渊明、李白、王维等都是有名的“闲士”。陶渊明写“闲”之悠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舟超遥以轻飓,风飘飘而吹衣”。李白本身就是“孤去独自闲”的“超然之士”,写“闲”之豪放,“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王维写“闲”之宁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宋代的苏轼后半生为一“闲人’,大唱“闲”歌,著名的《前赤壁赋》写他与友人闲游长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浩浩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还有著名的写“休闲文化”的诗歌如陆游的词句“小醉闲眠,风引飞花落钓船”,赵师秀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及至明清张岱等人的闲情散文和沈复《浮生六记》等“闲书四种”。中国古代贵族和士大夫的休闲活动不可谓不丰富多彩,如弹琴、养鸟、下棋、饮酒、观戏、赏舞、唱歌等,这使中国的“休闲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随着丹尼尔·贝尔所说的人类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类的“休闲”从古代的贵族士大夫少数人的休闲到部分白领人士、有闲阶级的休闲再到大众休闲社会的发展过程。西方的大众休闲大约在20世纪初期就来临了,那时,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每周工作35至40小时的制度,并且实行了“带薪休假”制度。工作时间的缩短和“带薪休假”是大众休闲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的大众休闲大约自1995年5月起开始实行五天工作制时来临,因为这意味着中国人的三分之一时间将在闲暇中度过,后来实行的节日“黄金周”制度,近年来实行的民俗节日放假制度,更推动了大众休闲社会的发展。

这里当然不是讨论“休闲”的科学理论问题。而是要简单分析—下“休闲”与“娱乐”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一贯认识中,“娱乐文化”几乎是没有独立的文化形态的,之所以在人们看来没有独立的文化形态,与贯常的人们把休闲与娱乐混为一谈有关。“休闲娱乐”在许多人心目中并不是并联的关系,而是同一的关系,二者没有区别,“休闲”就是“娱乐”,“娱乐”就是“休闲”。在大量的以“休闲”或者“娱乐”为讨论内容的书籍中,包括在大量的有关部门的文件和资料中,都被看成是同一概念。当然,“休闲文化”与“娱乐文化”的关系的确是太难分开了,二者常常形影相随。在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和文化学家对“休闲”的论述中,虽然论述的重点有所不同,但许多与之有关的阐述有一个共同之处是,都把“休闲”与“娱乐”联系起来,强调休闲之时间内的娱乐。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关于“休闲”的著名定义中看到“休闲文化”与“娱乐文化”的形影相随的紧密联系。

1952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约瑟夫·皮珀发表了《闲暇:文化的基础》,这本书被称之为休闲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皮珀在书中阐述了休闲的价值意义和基本概念,休闲是人的一切文化的基础和精神提升的来源,当然也是娱乐活动的基础。休

闲文化具有三个特征,其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其二休闲是一种人类为了自由“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其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恩赠礼物”。同时,皮珀还指出:休闲的历史发展的真正核心是“节日庆典”和“大众狂欢”,“对节日庆典会是真实的东西,对闲暇而言也会是真实的”。

1970年,联合国召开国际休闲会议,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休闲宪章》。《休闲宪章》对休闲作了如下阐述:“休闲是人的自由消遣的时间中的活动,休闲时间是指个人完成工作和满足生活要求之后,完全由自己支配的时间。这段时间的使用是极其重要的,休闲和娱乐为补偿当代生活方式中人们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欣赏艺术、科学和大自然,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休闲宪章》指出:个人是自己最好的休闲与娱乐资源,个人可以利用休闲的机会实现自我,发展文化交往、提高教育水平和获得娱乐的机会。

美国的休闲研究专家杰弗瑞·戈比对休闲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他写出了两本著名的休闲学著作《你生命中的休闲》和《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在这两本书中,他在疏理了以前关于休闲的定义后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他同时还指出:“理解休闲与娱乐对于更明智地改造个人生活与社会是至关重要的。”杰弗瑞·戈比还谈到广义的休闲,认为广义的休闲指的是“人们以自身的生活方式愉快地、自愿地去做的事情。”

荷兰文化学家胡伊青加所论述的关于休闲与游戏的联系,作者围绕人的休闲所带来的娱乐活动加以论述,认为游戏就是在“空闲时间内从事的活动”,“游戏的最主要特征,即游戏是自愿的,是事实上的自由。其它还有如皮尔斯关于休闲的理解。他认为,休闲是自愿性而非强制性的活动,休闲的目的并不在于维持生计,而在于获得真正的娱乐。杜马哲迪尔关于休闲的论述,他认为:休闲具有三要素:一是放松,放松是休闲之始;二是娱乐,娱乐使人们超然忘我,快乐无比;三是个人发展,休闲使得个人发展有了可能。

从以上关于休闲的概念和内涵的论述中,首先,我们看到:“休闲”与“娱乐”的概念有时真的很难区别,二者常常可以互用,所以,人们常常把“休闲娱乐”当成一回事,二者是同一文化概念和文化类型。其次,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休闲是娱乐的前提,人在休闲的时间才有娱乐的可能。休闲是人们拥有的“自由支配的时间”,那么,娱乐活动进行的前提当然是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此就一般情况而言,当然也有某人参加娱乐活动并不在自己自由支配时间范围内,如集体举行的娱乐活动、人际交往中的某些“被迫”参加的娱乐活动等,也有一部分娱乐场所的工作人员,工作时间也是进行娱乐活动的时间)。第三,休闲与娱乐都是以生活快感为追求的,娱乐活动正是休闲生活快感的重要来源。第四,休闲与娱乐都是自由的、自愿、寻求生理和心理放松的个人活动,是人的生命体内在的自然必然性。在我们前面所谈到的中国贵族和士大夫、隐士的休闲过程中,也表现出娱乐活动的必然性。

二、休闲文化与娱乐文化的差异

然而,作为两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休闲文化”与“娱乐文化”在形影相随的同时,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

首先,二者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不一样。“休闲”着重于人的精神内容,并且附带有各种文化理想和人格完善追求的概念;“娱乐”着重于人的本能需求,并且附带有各种身体欲望和现实利益追求的概念。这正如科林伍德所说:“娱乐与消遣的区别在于,在影响对实际生活有益的情感能量时,二者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娱乐是借方,消遣是贷方。”“消遣”在这儿显然是“休闲”的同义语。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图表:(“v”表示“是”,“×”表示“否”)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休闲”的含义比较宽泛,几乎包括了除社会或者政府、单位规定的劳作时间之外的全部人生内容,这里面不仅仅有娱乐,更有为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而产生的如教育、学习、科学探索、职业培训等与工作密切相关的活动,或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聚会等社会活动,是人对自我价值进行精神的、文化的和经济的“重新定位”的过程。“娱乐”则仅指人纯粹为追求快感、进行欢乐而轻松的活动,是人自我陶醉、自我游戏和自我肯定的基本摆脱了社会价值追求的活动。在休闲中,有许多事情是并无娱乐情趣可言而且相当“劳累”或“用心”的,如与工作和经济利益有非常紧密联系“学习和自修”、“利用电脑学习或获取信息”、“从事工作之外的有收入的活动”、“参加宗教活动”等,有些活动只是个人随意的休息,如“逛街、逛商店、夜市”或者“闲暇”、“无事休息”等。

其次,文化观念上的“高”、“低”之分。休闲文化通常具有较强的哲学意味,很大程度上是宁静、崇高并且是精英化的。娱乐文化不含哲学理性,是通俗、热闹并且就整体而言是世俗化和享受性的。换句话说,休闲是“心灵的完善”,而“娱乐”是“身体的舞蹈”,休闲是追求“终极意义”的审美活动,娱乐是满足“现世享乐”的游戏活动。因此,在许多人(包括大哲学家和文化学家)看来,休闲文化是高层次的、满足人的“高尚的精神生活,让人获得“畅”或“心醉神迷”的,充满个性的“心灵体验”,有思想深度和精神内涵。而娱乐文化是低层次的,满足人的“本能快感”的,让人“玩物丧志”的、没有个性的“具体活动”。在中国古典哲学中,虽然没有“休闲”的专门理论,但对休闲的论说却见于各种文化典籍,如老子的“致虚静,守静笃”,庄子的“心斋”、“坐忘”,都强调一个人如果不能从世俗功利的利害得失中解脱出来,“闲”和“隐”,做到“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誉巧拙”,他就不能得到创造的自由和生活的宁静。中国艺术哲学历来讲究“闲”中出“逸”,追求“闲远”的意境,所以推崇“写意”的画品。宗白华认为中国艺术是“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里,表现着同样的意境结构,代表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休闲是一种哲学思考似的深思状态,亦即古希腊哲学家所推崇的沉思、从容、宁静和忘我,休闲是对个人意识、精神、个性的开发。皮珀所认为的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而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休闲具有宗教般的崇高性。齐克森特米哈伊所说的休闲是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体验的过程,

是“畅”或“心醉神迷”的过程。中西方对于人生休闲的哲学内涵和崇高精神境界表现出同一种意识和追求。可见,休闲的目的是自由地探寻“人生意义和文化精神的坐标”,休闲的时间是“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所以,也有学者针对当代把休闲庸俗化和泛娱乐化的状况,指出现在的人们所谓的“休闲文化”是机械复制的产物,是文化工业的一个部分,是雷同的,无个性的,这恰好违反了休闲文化的真正本质。“人们对休闲的追求不能简单地约化为是对自由时间的追求,而是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不是追求获得更多的业余爱好或娱乐活动,而是追求超越繁忙的日程安排所获得的一种雅致与宁静的感觉。”反观古今中外对于娱乐的普遍看法,既使将娱乐看成是休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认为娱乐是休闲的“下品”,是与“宁静致远”和“诗意的栖居”的休闲相对立的。传统的“玩物丧志”是对人们娱乐的评价,现代的娱乐被认为是“宣泄感官欲望、拒绝精神内涵”的活动,自然显得“低级”、“庸俗”,而在现代的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对娱乐的定义和表现中,也充斥了“宣泄感官欲望、拒绝精神内涵”、“低级”、“庸俗”的内容,并认为这就是娱乐,以至于尼尔·波兹曼发出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将“娱乐至死”的慨叹。

再次,休闲是制度化了的,常常表现为政府行为和行政指令,古今中外皆如此。对个人来说,休闲是法定的权利;对单位来说,休闲是不得不执行的制度。所以,休闲还具有严肃性、神圣性甚至法律性。而对于个人和单位来说,娱乐则无以上的政府权力和制度的制约,几乎没有严肃性和神圣性,相反还会对严肃性和神圣性产生较大的消解作用。所以,休闲文化是制度化了的文化,娱乐文化是非制度化的文化。考察休闲文化的发展史,我们看见,休闲之成为“人的权利”,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与世界各国政府将其制度化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天谕”让臣民百姓休息,发出“放假”多少天的“圣旨”等等。在西方,对于人们工作与休闲的权利和时间的规定,也很早就开始了。如1912年,法国议会就通过了10小时工作制的决议,到1919年又缩短为8小时。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ilo)的第一号条约,又宣布了一周48小时,一天8小时工作制的原则。到了20世纪中期,法律明确对人们“休闲时间”的保障,一些国家以政府法令的形式,强制实行每周35—40小时工作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或推荐实行“弹性工作制”。西方许多国家立法不准单位缩短和侵占工人或职员的休闲时间,甚至不准个人在休闲时间加班等,不遵守者将被视为违法。政府还进行未来的“休闲规划”,“工作百分之……”、“休闲百分之……”是常见的词语。在现代中国,工薪阶层从每周休息一天到每周休息二天再到假日“黄金周”制度和中国传统节日放假制度的实行,都是政府的制度推行的,而我国已经实行的“带薪休假”制度,也将是“制度”在先,“休闲”在后。“对个体的人来说,休闲不仅仅是一个如何增加量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变‘质’的问题。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人的休闲本质的变化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一把标尺,建立和制定相应的机构和政策,支持和鼓励人们体验更富有意义的休闲行为。”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休闲文化越来越成为“制度化”、“法律化”的文化,“休闲的自由”是被制度甚至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但娱乐则历来是“悉听尊便”的活动,古今中外没有什么专为娱乐而制订的官方的政策法规,也没有政府规定人们必须进行娱乐活动,更没有让人们想不娱乐都不行的政策法规,最多也就是政府关于人们从事娱乐活动的、没有制度和法规作用的指导性“文件”。娱乐从古到今都是人们的自发行为,将来也是如此,在“休闲时间”内一个人娱乐还是不娱乐,是没有人来管你的,强制一个人娱乐是无法理解的,娱乐与否纯粹看你的个人爱好和情趣及当时的心境。那些关于娱乐活动或娱乐场所的政策法规,并不是冲着娱乐本身来的,而是规范某些娱乐活动的“附加值”,限制某些娱乐活动“超越娱乐本身”等的管理措施。显而易见,娱乐文化是非制度化的文化,也不可能成为制度化的“官方”的文化,娱乐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永远是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相对的概念)的一种。

[参考文献]

[1][英]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商务印书馆,1984,20,143.

[2]马惠娣,呼唤中国的休闲学[n],中华读书报,2000-1-9.

[3][德]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m],新星出版社,2005.

[4][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3,276.

[5][美]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

[6][荷]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0.

[7][英]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98.

[8]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0.

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休闲旅游;学科建设;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068-04

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休闲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尽管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旅游消费构成中,休闲度假消费占全部旅游消费的比重仅为20%左右,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50%左右的比重,尚未进入真正的“休闲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休闲旅游市场已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尤其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在社会经济结构成功转型和国民收入大幅增加的刺激下,休闲旅游将会呈现更快的发展趋势。然而,伴随着休闲旅游市场的迅速成长,休闲旅游人才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瓶颈,并引起了政府及旅游组织对休闲旅游教育的普遍重视。

目前,在我国有千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旅游专业或旅游专业方向,而开设休闲旅游相关专业或休闲旅游专业方向的院校却不足百所。即便如此,已开设休闲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学位建设、学科建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只是刚刚起步,远远不能达到培养高层次休闲旅游人才的要求。

一、国外休闲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概况

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都设有休闲旅游或类似的学院,如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设有体育和休闲研究所;英国白金汉郡大学设有休闲和旅游学部;日本东海大学设有体育休闲系;加拿大雷克黑大学设有户外娱乐、公园与旅游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设有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等。此外,国外休闲旅游专业学科体系十分完备,不仅培养层次多,课程设置门类广,并且相互交叉融合,各有特色,涵盖了与休闲旅游相关的运动、管理、旅游、康复、保健等领域,为休闲旅游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管理人才。

(一)美国

美国现有 122 所大学设有运动休闲及其相关科系,其内容涵盖休闲社会学与哲学、运动休闲与娱乐管理、休闲与健康、运动休闲项目设计与管理、公园与主题公园管理等领域。各高等院校休闲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针对产业培养专门的管理、技术和研究人才[1]。

美国高校所开设的运动休闲专业偏重人文社科和管理类。理论类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人类休闲行为的本质和休闲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经济类的课程则让学生从休闲旅游产业的角度认识休闲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作为休闲旅游产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能力;应用类课程则从操作层面上让学生更多、更具体地了解休闲旅游事业或休闲旅游产业,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管理类课程除了介绍一般管理学知识以外,还突出了休闲和运动休闲的管理[2]。

(二)英国

英国政府较早地认识到了培养高水平休闲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建立起相当完备的学科体系。英国的许多著名学府,如拉夫堡大学、阿伯丁大学、伯明翰大学等都开设有休闲旅游相关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休闲管理、运动娱乐管理、文化遗产管理、旅游与经济发展、娱乐与体育管理、旅游及酒店管理,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休闲政策与管理、体育教育和教育学、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关系等。

(三)日本

日本旅游专业授予的相关学位有休闲管理学士、旅游管理学士、节事管理硕士。在本科主干课程中,休闲管理方向不仅开设有休闲理论课程,而且还开设了许多与休闲运动、休闲旅游有关的专业课程。如休闲的多样化澳大利亚休闲,休闲服务和设施管理,休闲、运动和旅游社会文化基础,休闲和旅游研究,休闲运动和旅游公共政策,休闲运动和旅游法,休闲和旅游环境规划,旅游和休闲战略管理,休闲和运动行为基础,休闲体验设计和规划,休闲管理规划,休闲管理领队等。

二、中国休闲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除台湾高校休闲旅游专业已趋于完善外,大陆各高校休闲旅游专业教育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台湾

1968年,铭传大学成立观光专业,成为第一个培育休闲人才的高校。此后,台湾陆续有许多高校相继成立观光学、餐饮与旅馆管理等专业。1993年,台湾体育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带有“休闲”名称的休闲专业,即体育休闲专业。

至2009年,台湾有40多所大学设有观光旅游教育相关科系,在163所大专院校中设有休闲相关专业的高达101所,培养了大批高级休闲旅游管理人才。在学生数量上,台湾地区休闲相关专业学生数量由1993年的9 083人(占当届大专院校生689 185人的1.32%)增长到2009年的64 190人(占当届大专院校生1 313 993人的4.89%);毕业学生数则由1993年的2 702人(占当届大专毕业生172 849人的1.56%)增加到2009年的12 484 人(占当届大专院校毕业生325 106人的3.85%)。由此可见,台湾的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已具规模。

台湾各高校休闲旅游教育强调管理与经营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休闲旅游、 旅游管理、 社会服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研究人员作为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大量休闲运动、 休闲观光解说、 休闲产业管理、休闲旅游活动规划、体适能管理咨询、健康事业及文化生态旅游规划等相关人才[3]。

(二)大陆

休闲旅游教育在国外虽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却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欠缺,休闲旅游企业的管理人才大都来自旅游管理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所设课程又极少涉及休闲旅游教育。不仅如此,在我国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或旅游管理方向的千余所高等院校中,仅有极少数院校设置了休闲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也不长,学术研究成果有限(见表1)。

从表1可知,虽然目前在我国开设有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中,设置休闲旅游专业学科的并不多,但许多院校依托原有的旅游或体育专业,逐渐将休闲教育渗透到旅游或体育教育之中,并潜伏着向建设休闲专业发展的趋势,这意味着,在高校已具备建立完整的休闲旅游学科与休闲旅游专业的现实基础。

(三)中国休闲旅游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发展

中国休闲旅游专业的硕士、博士教育发展较晚,即便休闲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全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仍未见到休闲旅游学科的身影。此外,据国际权威旅游研究学术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近30年发表的论文的术语统计,发现地理学(旅游资源)与管理学(旅游管理)对旅游研究最为集中[4],从休闲角度研究旅游的论文则几乎没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目前我国休闲旅游硕士、博士等高等人才的极度缺乏。

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提供的“2010年硕士招生目录查询系统”统计,设有“休闲”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基本情况,见表2。

从表2可知,休闲旅游学科仅在上海体育学院、浙江大学等少数几所学校属于自设专业,而在其他学校休闲旅游则是以旅游管理二级学科下的研究方向出现。此外,东北财经大学旅游学院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系也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中渗透了休闲学内容[5]。目前,除浙江大学设立休闲博士点外,开设有独立的“休闲旅游”博士点的学校几乎没有。

三、中国休闲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评估

(一)休闲旅游课程设置

与国外休闲旅游课程设置相比,我国休闲科系设置仍然是依托现有的旅游类专业,将休闲与旅游结合在一起设计;同时对休闲研究也没有超出旅游研究的范畴。国内大学几乎没有设置独立的休闲旅游专业, 所以休闲类课程也难以体现。部分大学虽然设置有休闲旅游方向,但休闲课程的设置范围狭窄,几乎没有涉及休闲或休闲事业管理的课程。国外休闲专业和课程设置相对成熟,多以运动休闲为主要方向。因此,面对我国休闲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休闲旅游方向人才的极度匮乏,在国内高校中设置休闲旅游专业和相关课程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以北京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具体分析国内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情况。这几所高校作为我国休闲旅游科系发展的先驱基本可以代表内地高校休闲专业的发展现状。

从表3可知,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休闲与旅游管理系没有设置独立的休闲旅游专业,所以休闲旅游类课程难以体现;中山大学虽然专门设置休闲旅游方向, 但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范围狭窄,几乎没有涉及旅游休闲或休闲事业管理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将相关休闲旅游课程融入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比较重视休闲旅游管理,但休闲旅游学科仍没有形成完整课程体系。

四、结论

在学科建设方面,虽然旅游学科下的休闲旅游方向已初具规模,但在我国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休闲旅游教育只有与体育娱乐、节事活动等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符合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实行休闲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培养模式。

在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上,应从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在注重休闲旅游课程的理论性、文化性等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其国际性、多样性、实践性、应用性,注重与体育娱乐、节事活动相结合,以对接休闲旅游产业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郑彩壮,闫万军.美国部分大学运动休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8):41-43.

[2] 方百寿,刘河.中国高校休闲类课程设置探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14(4):9-15.

[3] 吴必虎,黎悠悠.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R].旅游学刊,2006,(21):9-15.

[4] 宋瑞.国内外休闲研究扫描――兼谈建立中国休闲学科体系的设想[J].旅游学刊,2004,19(3):51.

China leisure tou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port

WU Jian-hua,WU Qiong,XIE Rui-jun

(Tour school,Guangdong commerce college,Guangzhou 510320,China)

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休闲动机 休闲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

1.核心概念的界定

1.1休闲动机概念的界定。

休闲动机指引起、引导和整合个人休闲活动,并导致该休闲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产生休闲活动的主观原因(李仲广等,2004)。本文中对休闲动机分类的理论基础来自于认知理论中的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提出的。Deci和Ryan(1985)认为,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而且是个体的一种需求。个体拥有一种基本的内在自我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环境。

1.2休闲满意度概念的界定。

有关休闲满意度的研究中,研究者大都采用Beard和Ragheb提出休闲满意度的定义。Beard和Ragheb(1980)认为休闲满意度是个体在进行休闲活动时所获得的正向看法或感受,它是个体对自己目前一般休闲经验所感受到的整体满意或满足的程度,并提出休闲满意度包括6个结构,分别是:心理层面、教育层面、社会层面、放松层面、身体层面、美感层面。本文采用Beard和Ragheb提出休闲满意度的定义。

1.3主观幸福感概念的界定。

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本文采用Diener(1984)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它包含两个主要成分:情感与认知。情感成份是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分为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正性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兴趣等情感体验。负性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等体验。Diener提出的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得到许多研究者的实证支持。郑雪等(2001)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黄希庭等(1999)认为,幸福感是人们根据个人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肯定的评估,它包括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

2.休闲动机、休闲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2.1有关休闲动机的研究。

近年来,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休闲动机展开了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休闲动机的分类和特点上。

2.1.1休闲动机的分类

2.1.1.1一般休闲动机分类。Tinsley等(1979)以因素分析的方式,从45种休闲需要中提取9种动机因素,分别为自我实现、友谊、权力、补偿、智力提升、社会服务、运动、自尊与自我控制。

2.1.1.2具体休闲领域休闲动机分类。国内外对具体领域的休闲动机的实证研究多针对某一特定的休闲活动,如旅游、体育运动等,通过对参与休闲活动的特定人群的调查,分析其参与休闲活动的动机。Beard和Raghed(1983)对120位16岁以上的游客进行旅游动机调查,发展出了一套测量儿童休闲动机的方法,他们将游客的旅游动机归纳成知识性动机、社会动机、主宰的诱因和逃避的诱因四类。

2.1.2休闲动机特点研究

陈文长(1996)以德国慕尼黑大学学生为研究样本,探讨其运动性休闲参与动机的差异性,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及不同参与兴趣的受试者在休闲运动的参与动机方面达到显著性差异。

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对休闲动机的分类研究大都集中在特定休闲活动上,较少有研究考察一般性休闲动机的分类,从休闲动机的特点研究来看,研究者所选取的样本主要来自国外以及中国中国台湾地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此外,还缺乏以中国内地大学生为样本的研究。

2.2有关休闲满意度的研究。

有关休闲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特点和影响因素上。特点的研究集中在对性别特点的考察上。Riddick(1986)认为:休闲满意度在性别、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罗明训(1998)以分层随机取样法对1025位桃园县国小六年级学生休闲活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女性在美感方面的休闲满意度高于男性。

2.3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颇多,本文着重讨论其影响因素。许多学者很早就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展开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分为以下五种:人格因素、社会关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收入因素和休闲因素。本文着重阐述休闲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在休闲时间越来越多,物质享受不断得到满足的现代社会,休闲生活的品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有不少研究证明休闲与积极情绪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例如:Lewinsohn和Graf的“愉快活动疗法”(1973)发现,休闲活动能对被试的情绪产生积极影响。为了证明休闲与幸福感之间的因果关系,Balatsky和Diener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结论,休闲活动是主观幸福感的最重要来源(转引自邱林,2004)。各种具体的休闲活动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是休闲生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的主要方面,具体涉及体育运动、看电视、听音乐、旅游度假等。Hills和Argyle(1998)用牛津幸福感问卷对经常参与运动、看电视、上教堂和听音乐的人,以及不怎么进行这些休闲活动的人进行调查,发现经常运动的人的幸福感显著高于不常运动的人。因此,度假,以及对假日的期盼所引起的放松和其他的良好情绪成了生活中幸福感的经常性来源。

综上所述,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休闲生活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从休闲生活方面考察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更多的研究集中于具体的休闲活动方式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而从休闲的其他方面,如休闲动机来进行的研究几乎没有。

2.4休闲动机、休闲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三者关系的研究。

我在对休闲动机与休闲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休闲动机与休闲满意度存在显著相关。Kao(1993)指出,休闲参与时的内在动机与休闲满意度呈正相关。Deci和Ryan(1987)也说明了内在动机与休闲满意度的关系,指出如果个体越了解自我内在需求,则越可能在休闲时找到适当的方式满足其需求,从而获得更高的休闲满意度。此外,休闲动机也会对休闲活动参与有影响。黄仲凌和高俊雄(2005)在对中国台湾大专学生休闲动机与休闲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中指出:休闲动机的五种型态与休闲满意度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无动机、外在规范与休闲满意呈负相关,投入规范、认同规范和内在动机与休闲满意度呈正相关。

在休闲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休闲满意度是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Iso-Ahola(1980)认为休闲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也就越高。Mannell等(1997)认为,当个体获得较高休闲满意度时,对整体生活会有较高的幸福感。黄长发(2006)在有关中国台湾大学生休闲满意度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休闲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吴崇旗等(2006)在探讨休闲参与、休闲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三者的线性结构关系时发现,休闲满意度可以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

3.对已有研究的总结

从关于休闲动机、休闲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文献中不难发现,在它们各自的或两两关系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了许多参考和启示,但是已有的研究中对它们三者及其关系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1从休闲动机的特点研究来看,研究者所选取的样本主要来自国外以及中国中国台湾地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此外,还缺乏以中国内地大学生为样本的研究。

3.2已有研究明确了休闲动机与休闲满意度存在相关,且休闲满意度能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但休闲动机是如何作用于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并不明确。

因此,以中国内地大学生为样本探讨休闲动机、休闲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路径是有研究价值的。

参考文献:

[1]Beard,J.G.,& Ragheb,M.G.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83,15,(3):219-228.

[2]Deci,E.L.,&Ryan,R.M.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New York:Plenum,1985.

[3]Diener,E.,Fujita F.Resoources,Personal Striving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A Nomothetic and Idiographic Approach[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8,(5):926-935.

[4]Mannell,R.C.Leisure satisfaction.E.L.Jackson,& T.L.Burton(Eds.),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Mapping the past,charting the future[J].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1989:281-301.

[5]陈文长.德国慕尼黑大学学生运动休闲参与行为,参与兴趣及参与动机之研究[J].嘉南学报,1999,22:123-134.

[6]黄希庭,郑勇等.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4-125.

[7]李仲广,卢崇昌.基础休闲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5.

[8]林忠程,李志峰.文藻外语学院学生运动性休闲参与动机之研究,中国台湾运动教育学会九十一年度会暨会议手册[N],2003:68.

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休闲 休闲活动 大学生

休闲,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拥有闲暇,从无休止的劳作中摆脱出来;随心所欲,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随遇而安;独立于自然和他人的束缚;以优雅的姿态,自由自在地生存,一直是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梦想。所幸,当代科学技术、社会的极大发展,使我们正在逐步进入这样一个“普遍有闲”的社会,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休闲时代也悄然而至。由此,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详细地了解休闲,更好地学会休闲。成长中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注他们的休闲状态,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更大的意义。

一、关于休闲的理论研究

(一)休闲的定义和特征。

“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人倚木而休”。“闲”,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论语・子张》曰:“大德不逾闲。”此外,还有限制、约束之意,《易・家人》曰:“闲有家。”“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词意的组合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因而,它不同于“闲暇”、“空闲”、“消闲”。这个颇具哲学意味的象喻,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在英文词义学的考证中同样可以看到相似的暗喻。英文“Leisure”一词来源于法语,法语来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休闲”,在希腊语为“Skole”,拉丁语为“Scola”,意为休闲和教育,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

通过上述字义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休闲的一些主要特征:其一,从状态上来说,休闲是自由的、从容的、宁静的、和谐的、优雅的。休闲是人在没有了工作与生活的紧张压力后获得的一种自由、自主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从容地体验生命的和谐与愉悦,享受生活的宁静与安适,并且可以优雅地展现自我、塑造自我。其二,从方式上来说,休闲具有层次性。有为缓解疲劳而不得不进行的休息,其目的是为了恢复体力,更好地工作;还有一种有意识有准备的,追求一定质量的有意休闲;真正的休闲是与工作相对而言的,把休闲本身当做直接目标,去体验、去享受。其三,从心理感受上来说,休闲也是有层次性的。不同的休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休闲主体对同一种休闲方式产生的心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休闲主体对同一种休闲方式的心理感受还会因休闲目的和休闲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别。比如同是赏花,文人赋予花无限寓意,而俗人则只是赏心悦目。其四,从效应上来说,休闲具有两面性。积极健康的休闲,如各种娱乐性活动、健身性活动、交际性活动、开放式社会化的学习活动等,具有调剂生活、消除疲劳、培养情趣、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和谐人际关系、增进知识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良;而那些不健康的、消极的、腐朽落后的休闲,则只会危害生态,使人堕落、道德败坏,甚至违法犯罪,最终阻碍社会进步。

(二)大学生的休闲。

休闲主要通过休闲活动来体现。休闲活动是指人类除吃饭、睡觉、学习、工作等必要的社会活动以外,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以调节自己身心为目的的活动。美国学者凡勃伦说:“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休闲生活逐渐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休闲生活的教育显得日益重要。成长中的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其休闲的状态、方式和效应直接关系着其校园生活的质量和身心的良好发展。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要面对论文和毕业等问题,因此我们的调查对象为普通高校里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大一到大三的学生。

二、大学生的休闲现状和问题

此次调查我们共抽取了南京市某高校大一到大三的全日制本科生240名,其中各年级人数相等,并且男女生各半。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休闲存在一些问题。

(一)休闲状态的知识匮乏。

目前我国大学生接受正规系统的休闲相关知识的教育机会很少,对休闲的理解较主观肤浅,许多学生认为休闲就是玩,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休闲学这一学科名称闻所未闻,休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强,基本上处于盲目、自发、随意、放任自流的状态,缺乏相关知识、技巧和心理准备,有的出现消极的休闲活动,还停留在消磨时间的层面上。我国最早提出休闲学研究的学者是于光远先生,他早在1983年就批评“在中国高校中没有一门研究玩的课程”,没有把休闲教育与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休闲现状联系起来。

(二)休闲方式的层次不高。

调查显示,有31.2%的大学生把大部分闲暇时间用于上网聊天、游戏或看影视作品等,有17.7%的学生主要用于谈恋爱,另有23.8%的同学将不少时间用于逛街、闲聊、打牌等低层次休闲活动。而在“你最喜欢的休闲活动中”,依次是听音乐(29.3%)、玩电脑游戏或上网聊天(20.3%)、做运动(15.6%)、逛街(12.1%)。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休闲方式是低层次的,以娱乐、寻求刺激、摆脱单调、消磨时间居多。

(三)休闲生活的满意度偏低。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自身和周围同学休闲生活的满意度较低,在被问到“你对自己休闲生活的满意度”时,只有4.5%的同学回答“很满意”,19.1%的同学“较满意”,而评价“一般”的同学达到57.3%,“较不满意”达10.5%,“很不满意”的比例也有8.6%。另外,对主观题“用一句话来概括目前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情况”,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填的是“无聊”、“乏味枯燥”、“闷死了”等字眼,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休闲生活的自我评价是比较低的,他们对自己的休闲生活的满意度偏低。

三、良好休闲的对策

(一)开设专门的休闲教育课程,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念。

在休闲教育的研究领域中,国外已取得了不少成就。美国联邦教育局早在1918年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高中教育的一条“中心原则”,强调休闲教育的目的是传播普及休闲知识,培养科学的休闲理念,规范休闲行为,建立科学的休闲方式。当前,我国政府和学术界也已经认识到进行中国休闲学研究的必要性,并且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已经展开。2003年,中国国内第一家以休闲经济与休闲文化研究为宗旨的专业网站――中国休闲研究网站建立。同样,我们在高校里也应该开展相应的课程,促使学生改变休闲观念,进而落实到行动上。

(二)重视图书馆休闲功能的发挥。

194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发起“公共图书馆调查”,调研结果表明,人们使用图书馆的主要动机不是教育,而是休闲消遣。从这以后,美国图书馆协会不再顽固坚持图书馆的教育、教化功能,转而关注图书馆功能的多元化,尤其是休闲娱乐功能。时代的发展要求图书馆正确定位自身的文化休闲功能,创建发挥文化休闲功能的环境,以艺术休闲、文体休闲、旅游休闲和休闲阅读等文化娱乐内容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吸引力,从而引导大众休闲。我国图书馆界对于图书馆休闲功能的研究成果较少,对图书馆休闲功能开发的意义及措施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构建和实际应用的深度研究尚在探索中。但是对于在校求学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研究还是娱乐消遣,校图书馆都应该是大学生休闲的首选,引导大学生自由、积极地利用闲暇时间,使他们全面、完整、健康地发展自己。这对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藏书的丰富性、设施的人性化、管理的合理化等是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三)拓展利用体育课这一休闲形式。

体育活动对于身体的放松作用不用多说,大家都是清楚的。对中小学学生“你最喜欢的课程”的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选的是体育课,大学体育课堂因为有更专业的老师,以及根据男女生特点所安排的篮球、溜冰、健美操等选修课,对大多数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但是锻炼器材、场地的使用和开放存在问题,因为涉及维护费用的问题,大部分学校不是免费给学生使用的,甚至一些学校在体育课结束之后,体育场馆基本上就不再开放了。先不说其中造成的浪费,对学生来说也不利于他们保持对体育课的长久的兴趣。因此,如何发挥好高校体育课的休闲娱乐功能,也是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惠娣.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01).

[2]高德胜.生命―休闲―教育――兼论教育对休闲的排斥[J]高等教育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