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油画教学论文范文

油画教学论文范文

油画教学论文

油画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个学科的基础教学必然与其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联。油画学科教育的发展,决定着油画基础教学的方向。

我国的油画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上海土山湾画馆,但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是从20世纪初的“两江师范学堂”设置油画课程开始,至今油画学科教育发展已有百年历史。我国的油画教育体系源于留学西方的画家接受的法国学院写实主义,以及前苏联现实主义油画教育模式。这个传统的教育体系及教学模式为我国油画事业培养了众多具有扎实造型能力的、杰出的油画家和油画教育家,为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和油画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油画教育体系已经愈来愈显现出其局限性,不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综观当今世界美术学科教育发展趋势,“大美术”学科已成为必然。作为起源于欧洲的传统油画教育,在西方已日渐式微。绘画观念的改变,绘画媒材的拓展,“自由绘画”教育取代了传统的油画教育,油画仅作为众多绘画媒材中的一种形态而已。文艺复兴以来,几百年油画的辉煌早已不再。

在我国教育改革大潮中,本着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的基本精神,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公布的新专业目录中,正式把原有的油画专业、中国画专业、版画专业合并为绘画专业。美术院校也随之逐步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各学院相继实行“工作室制”,倡导多元化教学理念,并在学院下设置造型学院,把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纳入其中。造型学院下设基础部,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实施学。二年级上学期到各专业系进行专业基础学习,二年级下学期起直至毕业,再到专业工作室学习。近年来,各专业美术院校纷纷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当代教学模式转型。

我国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发展较晚,大部分都是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新增办的。而这些新增办的绘画专业或美术教育(师范类)专业中的油画教育方向,大都采用专门美术院校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进行教学。然而,综合院校与专门美术院校在教学体制和教学规模存在的差异,致使当前综合院校的油画教学处于两难的境地。

其一,教育部规定综合院校本科教育计划控制在2800学时,而专门美术学院(以中央美院为例)除公共文化课及专业理论课外,其本科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计划为2600学时以上。也就是说,综合院校油画教学采用美术院校传统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课时量却减少近四分之一。以致有的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仅安排48学时。与专门美术院校相比,综合院校油画教学专业学习时间存在不足。

其二,综合院校由于油画教育规模较小,一般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都无法采用当今国内外美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通用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多元化方面显然是一种缺陷。

面对新时代对绘画(油画)专门人才的需求,以及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有些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也相应作出了一些调整和改革。比如有的学校增设“表现型”绘画课程等,无奈处于综合院校统一管理模式,课时量是有限的,根本无法撼动固有的传统,小敲小打的修补显然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单一写实的传统培养模式。

总之,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及其基础教学当前的这种尴尬现状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改革当前综合院校油画教育的传统模式势在必行,而基础教学更是改革的关键。怎样建设好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

改革油画基础教学,构建当代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首先应明确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的。国内外美术学院绘画(或油画)专业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培养艺术家为宗旨。针对有别于国内外专门美术院校的我国综合院校特点,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吸取国内外美术院校绘画或油画学科建设经验,更新教师传统写实观念、拓宽其知识结构,并依托综合院校人文学术氛围和多学科资源,夯实专业及人文基础,培养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的、以油画为主的绘画人才。构建适合综合院校油画学科教育的基础课程体系,走一条综合院校自己的油画教育发展道路。

改革与建设基础教学必须符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素质型油画人才这个目的。“素质型”,即全面素质,它不仅包括造型能力和以油画为主的绘画技能的专业素质,也包含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应该在人文素质中得到滋养,在专业素质中得以展现。

专业素质培养的基础即专业基础。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和建设上,以油画为主向多画种基至设计艺术上拓展,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精神。在教学观念上,要突破单一写实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除传统的课程素描、色彩、透视、艺用人体解剖、三大构成、油画基础外,增设绘画材料、中国画基础、水彩画基础、壁画基础、书法、陶艺、雕塑、设计基础等课程。传统课程中的素描、色彩须加以改革。

以素描课程为例。一年级素描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造型基本知识(比例、结构、透视、动态)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速写、默写与创作构图安排进素描课程中是必要的。慢写(中、长期素描)、速写、默写过渡到自由创作构图,这是直观视觉感受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也是改革传统素描以写生为唯一手段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中、长期与快速的写生训练中提高造型能力的同时,通过默写、自由创作构图的锻炼,加强形象思维能力,进而达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色彩课程改革之一,摒弃以水粉画为色彩练习的方法,直接以油画进行色彩训练。学生在高考前就进行过大量的水粉画练习,改以油画训练可避免重复,以减轻综合院校专业课时不足的压力。之二,在写生课程后安排色彩自由创作构图练习,启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任其气质、个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人文基础课程的建设是油画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因扩招带来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的背景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文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文基础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然而在传统的油画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积重难返。加强人文基础课程的建设将是综合性院校油画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也是综合院校油画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油画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由于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师范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及油画的民族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拟从以上两点出发,着重讨论高师油画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油画教学、创作中。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我国的民族文化,一般是指中华民族经过历史的洗礼而继承下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特征的,被人民大众普遍接受的,以儒、道、释文化为主的文化。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及油画的民族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师美术专业油画教学过程中传播民族文化非常有必要。

一、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1.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奠定基石。当前,国内正大力宣传中国油画的民族性,并有“中国油画”之提法。油画来源于西方,中国的油画家们要想超越西方,须以民族性为宗旨,在油画创作中融入民族文化精神及元素,才有可能把理想变为现实。正如潘公凯先生所说:“当前中国艺术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波及全球的后现代文化所带来的表现形式的危机,更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自觉问题。在全球化的文化整合过程中,如何发现和重新建构中国文化的根本特性,使中国艺术在主流风格和总体倾向上坚持自我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内在精神的发扬光大,在后殖民主义跨国际的语境中自主地发掘出文化的新精神、新生命、新形态。这是着眼于中国油画发展的未来,将中国油画放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去考察思索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www.lw881.com”

油画始创于西方,西方早期古典油画多以基督教及希腊神话宗教故事为题材,正是这种对宗教题材的表现,显示了西方绘画的民族性。西方现代油画虽强调个性,但仍能反映西方人的民族意识,反映西方画家在自身成长环境中所拥有的民族情感。自油画传入中国以来,促使其民族化一直是中国艺术家们的奋斗目标,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等大家在此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用西方绘画材料来表现中国绘画的意境,或将中国绘画精神引入油画创作,令人耳目一新,使中西文化在小小的画布上得到了融合,油画的民族性得到了体现。西方有达·芬奇、凡·高、塞尚、毕加索等世界级的油画大师,而就目前中国油画现状来说,要产生大师,必须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出文化的新精神、新生命和新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未来灵魂塑造者的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将会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对于高师美术教育工作来说,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增加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民族文化对油画创作的重要性,才能使这些未来美术教师们有着中国文化的自觉精神,并将之传播开来,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道路奠定基石。

2.改变学生忽视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加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总体来看,国内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笔者曾就此问题做过问卷调查,发现81%的学生不知道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89%的学生认为京剧至少在明朝就已诞生;100%的学生不知道“玄武”为何物,多数学生听说过“青龙”与“白虎”,但不知道二者在古代曾代表过方位,属于“四灵”,而知道二者的原因,还是因为港台影视剧中常出现这一说法。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固然跟西方文化的渗入有极大关系,但跟学生对民族文化漠不关心的态度也是分不开的。另外,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些文化,而不少年轻教师对此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其本身民族文化知识也不够丰富,无法给学生以很好的指导。民族文化的缺失,从侧面反映了现代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减弱及民族生命意识的衰退。一些学生的写生水平很高,但自己作品中出现民族文化元素时,却难以说明,或者一知半解,与其绘画水平差距较大。高师美术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随着高师美术专业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及文化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再加上民族文化的缺失,这些未来的教师,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化传播者,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

虽然学习油画必须立足于西方油画传统,必须进行严格刻苦的古典技法及基本功的训练,但是文化知识的欠缺,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很大障碍。美术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将民族文化授之于课堂,将民族文化同油画写生、创作等进行结合,改变学生忽视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加学生民族文化知识,为未来中国油画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3.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对于美术专业学生来说,缺少创造力预示着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不会有太多收获。中国民族文化,历经几千年的考验发展至今,充分说明其有着非凡的创造性。因此,民族文化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儒、道、释三教的影响下,中国人有着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强调“格物致知”和“中庸”之道,主张“以和为贵”,在此类思想的影响下,派生出一些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剪纸、皮影等。将中国民族文化所包含的这些表象事物及内在的精神实体,渗透到油画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知道“格物致知”“实事求是”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又可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其创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油画大师米罗、康定斯基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并从中汲取营养;凡·高则对与中国文化同源的日本文化十分着迷,进而使自己的绘画风格受到相应影响;塔皮埃斯在其文章中提及中国智慧和佛教,以及佛教所兼容的所有印度思想相交融而诞生的艺术对自身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非形式主义绘画大师,其部分作品所具有的水墨意蕴,足以说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总之,在油画教学中渗入民族文化元素,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油画教学过程中,除了能够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道路奠定牢固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外,还能在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方面具有以下作用:一是使学生区分中国油画与西方油画的个性区别,自主选择艺术方向,进行艺术探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寻找创作素材,为其毕业创作积累经验;三是使学生知道艺术创作同写生的本质区别,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四是让学生知道艺术创作是一个艰苦的艺术实践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成果,必须要加倍努力;五是使教师与学生有着更多的交流话题,促使学生大胆尝试,教学更具互动性。

二、高师油画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的尝试

1.高师油画教学中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及指导思想。油画教学中的民族文化渗透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形式上直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各种图形、文字、构图方法、节奏、动作;二是通过形式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来体现民族艺术精神及生活,将传统文化有目的、创造性地转化成艺术力量。

艺术实践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活动,它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行为。在高师油画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指导思想:一是要注意将被使用的民族文化元素,包括材料、图形、符号、价值、思想、行为等,在保持本源的基础上,加以重组或改造,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意义的事物,这要求学生对民族文化要有本质上的了解;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总结民族艺术的创作规律,突出各种民族文化元素所具有的精神实质及其适合表现的题材;三是中西方文化,特别是绘画方面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意”写“形”及以“形”表“意”,以“意”来追求“忘我”和“无我”的境界;现代西方绘画虽然极为追求“个性”,但就本质而言,其所表现的“形神”“气韵”等方面同中国传统绘画仍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要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必须要有扎实的民族文化理论基础。

2.高师油画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的具体实践。要在高师油画课堂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水墨画的表“意”手法及其精神实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观念的实质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历程、中国一些传统图形所包含的民族情感及其反映出的民族生命意识等。其次,要让学生把握好传统文化与艺术创新的关系,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同时,也必须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继承传统。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以下尝试:一是组织学生进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静物油画写生,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讲解所摆静物的文化特性,并教授学生不同的表现技法,如古典画法、厚薄画法、刀法、肌理法等,使学生掌握油画的材料工具和基本技法;二是在油画风景写生课程中,加大对学生地文化历史的介绍,特别是一些以古建筑闻名的写生地,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房屋建制、建筑特点、图案的寓意以及色彩在中国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性等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三是在油画人物写生课程中,可以让模特穿着民族服饰,并向学生讲解中国不同民族服饰的不同特点及其对色彩的偏好,为学生的油画创作打好基础;四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一些主题性创作,要求学生将与主题有关或者有相同寓意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创作之中;五是将毕业设计中创作课部分内容提前介入,加大“写意”在教学中的分量,通过对学生讲解水墨写意的风格及现代油画中的一些作品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特性,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为其将来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打好基础。

油画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由于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师范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及油画的民族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拟从以上两点出发,着重讨论高师油画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油画教学、创作中。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我国的民族文化,一般是指中华民族经过历史的洗礼而继承下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特征的,被人民大众普遍接受的,以儒、道、释文化为主的文化。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及油画的民族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师美术专业油画教学过程中传播民族文化非常有必要。

一、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1.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奠定基石。当前,国内正大力宣传中国油画的民族性,并有“中国油画”之提法。油画来源于西方,中国的油画家们要想超越西方,须以民族性为宗旨,在油画创作中融入民族文化精神及元素,才有可能把理想变为现实。正如潘公凯先生所说:“当前中国艺术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波及全球的后现代文化所带来的表现形式的危机,更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自觉问题。在全球化的文化整合过程中,如何发现和重新建构中国文化的根本特性,使中国艺术在主流风格和总体倾向上坚持自我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内在精神的发扬光大,在后殖民主义跨国际的语境中自主地发掘出文化的新精神、新生命、新形态。这是着眼于中国油画发展的未来,将中国油画放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去考察思索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

油画始创于西方,西方早期古典油画多以基督教及希腊神话宗教故事为题材,正是这种对宗教题材的表现,显示了西方绘画的民族性。西方现代油画虽强调个性,但仍能反映西方人的民族意识,反映西方画家在自身成长环境中所拥有的民族情感。自油画传入中国以来,促使其民族化一直是中国艺术家们的奋斗目标,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等大家在此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用西方绘画材料来表现中国绘画的意境,或将中国绘画精神引入油画创作,令人耳目一新,使中西文化在小小的画布上得到了融合,油画的民族性得到了体现。西方有达·芬奇、凡·高、塞尚、毕加索等世界级的油画大师,而就目前中国油画现状来说,要产生大师,必须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出文化的新精神、新生命和新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未来灵魂塑造者的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将会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对于高师美术教育工作来说,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增加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民族文化对油画创作的重要性,才能使这些未来美术教师们有着中国文化的自觉精神,并将之传播开来,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道路奠定基石。

2.改变学生忽视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加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总体来看,国内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笔者曾就此问题做过问卷调查,发现81%的学生不知道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89%的学生认为京剧至少在明朝就已诞生;100%的学生不知道“玄武”为何物,多数学生听说过“青龙”与“白虎”,但不知道二者在古代曾代表过方位,属于“四灵”,而知道二者的原因,还是因为港台影视剧中常出现这一说法。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固然跟西方文化的渗入有极大关系,但跟学生对民族文化漠不关心的态度也是分不开的。另外,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些文化,而不少年轻教师对此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其本身民族文化知识也不够丰富,无法给学生以很好的指导。民族文化的缺失,从侧面反映了现代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减弱及民族生命意识的衰退。一些学生的写生水平很高,但自己作品中出现民族文化元素时,却难以说明,或者一知半解,与其绘画水平差距较大。高师美术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随着高师美术专业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及文化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再加上民族文化的缺失,这些未来的教师,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化传播者,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

虽然学习油画必须立足于西方油画传统,必须进行严格刻苦的古典技法及基本功的训练,但是文化知识的欠缺,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很大障碍。美术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将民族文化授之于课堂,将民族文化同油画写生、创作等进行结合,改变学生忽视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加学生民族文化知识,为未来中国油画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3.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对于美术专业学生来说,缺少创造力预示着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不会有太多收获。中国民族文化,历经几千年的考验发展至今,充分说明其有着非凡的创造性。因此,民族文化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儒、道、释三教的影响下,中国人有着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强调“格物致知”和“中庸”之道,主张“以和为贵”,在此类思想的影响下,派生出一些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剪纸、皮影等。将中国民族文化所包含的这些表象事物及内在的精神实体,渗透到油画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知道“格物致知”“实事求是”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又可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其创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油画大师米罗、康定斯基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并从中汲取营养;凡·高则对与中国文化同源的日本文化十分着迷,进而使自己的绘画风格受到相应影响;塔皮埃斯在其文章中提及中国智慧和佛教,以及佛教所兼容的所有印度思想相交融而诞生的艺术对自身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非形式主义绘画大师,其部分作品所具有的水墨意蕴,足以说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总之,在油画教学中渗入民族文化元素,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油画教学过程中,除了能够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道路奠定牢固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外,还能在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方面具有以下作用:一是使学生区分中国油画与西方油画的个性区别,自主选择艺术方向,进行艺术探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寻找创作素材,为其毕业创作积累经验;三是使学生知道艺术创作同写生的本质区别,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四是让学生知道艺术创作是一个艰苦的艺术实践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成果,必须要加倍努力;五是使教师与学生有着更多的交流话题,促使学生大胆尝试,教学更具互动性。

二、高师油画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的尝试

1.高师油画教学中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及指导思想。油画教学中的民族文化渗透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形式上直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各种图形、文字、构图方法、节奏、动作;二是通过形式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来体现民族艺术精神及生活,将传统文化有目的、创造性地转化成艺术力量。

艺术实践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活动,它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行为。在高师油画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指导思想:一是要注意将被使用的民族文化元素,包括材料、图形、符号、价值、思想、行为等,在保持本源的基础上,加以重组或改造,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意义的事物,这要求学生对民族文化要有本质上的了解;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总结民族艺术的创作规律,突出各种民族文化元素所具有的精神实质及其适合表现的题材;三是中西方文化,特别是绘画方面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意”写“形”及以“形”表“意”,以“意”来追求“忘我”和“无我”的境界;现代西方绘画虽然极为追求“个性”,但就本质而言,其所表现的“形神”“气韵”等方面同中国传统绘画仍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要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必须要有扎实的民族文化理论基础。

2.高师油画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的具体实践。要在高师油画课堂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水墨画的表“意”手法及其精神实质、“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观念的实质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历程、中国一些传统图形所包含的民族情感及其反映出的民族生命意识等。其次,要让学生把握好传统文化与艺术创新的关系,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同时,也必须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继承传统。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以下尝试:一是组织学生进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静物油画写生,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讲解所摆静物的文化特性,并教授学生不同的表现技法,如古典画法、厚薄画法、刀法、肌理法等,使学生掌握油画的材料工具和基本技法;二是在油画风景写生课程中,加大对学生地文化历史的介绍,特别是一些以古建筑闻名的写生地,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房屋建制、建筑特点、图案的寓意以及色彩在中国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性等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三是在油画人物写生课程中,可以让模特穿着民族服饰,并向学生讲解中国不同民族服饰的不同特点及其对色彩的偏好,为学生的油画创作打好基础;四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一些主题性创作,要求学生将与主题有关或者有相同寓意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创作之中;五是将毕业设计中创作课部分内容提前介入,加大“写意”在教学中的分量,通过对学生讲解水墨写意的风格及现代油画中的一些作品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特性,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为其将来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打好基础。

油画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教育;油画艺术;健康发展;审美教育

我国当代大学油画艺术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当前依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为了更加适应新时期的艺术发展要求,我国大学油画艺术教育需要不断寻求创新和优化,以促进油画艺术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当前大学油画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油画这一艺术种类源自西方,反映了西方独有的艺术风格。高等艺术教育在中国油画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下,我国大学油画艺术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教育模式也趋于成熟,艺术教育进入发展的新时期,这对大学油画艺术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如今,我国已有许多大学的美术学院开设了油画艺术教育相关课程,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美术专业人才。但大学油画艺术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过于注重油画创作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过于注重规范式的系统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等等。此外,一些高校采用单一的模式化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当前大学油画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各高校的美术教师需要不断开拓教育思路,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素养为目标,实现艺术人才的创新培养。

二、大学油画艺术教育的优化发展方向

1.应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促进大学油画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艺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时代化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观念层面的创新往往起着促进艺术发展的先锋作用。我国大学油画艺术教育的固有观念偏重于油画创作技法传授,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且具有模式化的特点,过于注重油画写实风格和色彩表现等,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油画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因此,在大学油画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创新教育观念,应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设置更为合理的油画课程,设计更为全面的课程内容,包括油画艺术造型表现、油画艺术鉴赏以及油画艺术综合探索等多个层面的内容,融合多样化的文化元素,不断丰富油画艺术的内涵。事实上,在西方油画教育理念中,多样化的异质艺术元素都可以作为油画创作的灵感来源,如法国的莫奈等画家都曾应用日本的和服等异质文化元素作为油画创作的素材。采用多元化教学理念正是基于艺术无国界、无界限的开放观念,这可以为大学油画艺术教育事业提供更多的生命力,丰富我国油画艺术的视觉表现和人文内涵。2.重视审美意识教育,提升大学油画艺术教育的实效性艺术作品是自由表达意识感知和内在情感的重要途径,艺术鉴赏等美术活动有助于加强人们的审美意识、鉴赏能力以及对美好事物和情感的感知能力。审美意识是建立在个体美术知识储备、基本认知能力、情感倾向以及兴趣偏向等基础上的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心理过程。加强审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实质上是为了提升人们对于优秀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帮助人们获取更深层次的艺术熏陶,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油画作品便是通过极具视觉吸引力的图案、色彩等造型元素传达积极、美好的艺术情感,抒发不同的艺术思想。如,凡•高的油画作品《向日葵》便是以基于实物的变形手法创作了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造型,让向日葵这一实物概念更加具有色彩感染力、艺术灵气和张扬的美丽,让人们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在大学油画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想强化对学生的审美意识教育,首先要改善大学艺术教育的环境,为学生创造能全面感受艺术之美的良好氛围,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其次需要增加相应的审美实践课程,应用经典油画作品鉴赏或学生自主练习创作等多样化的途径,将艺术理论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构建更为丰富的人文精神世界,促进油画技法与人文内涵的统一。

结语

油画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大学油画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大学油画艺术教育需要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提升艺术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栾捷.重视油画的审美意识以提升美术教育效果.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汤敏敏.试论传统写实油画方法论对高校美术基础教育的价值.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符艺.油画教育民族化创新的基石:多元文化共生与融合.民族教育研究,2014(2).

[4]程俊礼.实践性教学在油画教育中的实施方案探究.美术教育研究,2012(23).

油画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发展较晚,大部分都是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新增办的。而这些新增办的绘画专业或美术教育(师范类)专业中的油画教育方向,大都采用专门美术院校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进行教学。然而,综合院校与专门美术院校在教学体制和教学规模存在的差异,致使当前综合院校的油画教学处于两难的境地。

其一,教育部规定综合院校本科教育计划控制在2800学时,而专门美术学院(以中央美院为例)除公共文化课及专业理论课外,其本科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计划为2600学时以上。也就是说,综合院校油画教学采用美术院校传统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课时量却减少近四分之一。以致有的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仅安排48学时。与专门美术院校相比,综合院校油画教学专业学习时间存在不足。

其二,综合院校由于油画教育规模较小,一般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都无法采用当今国内外美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通用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多元化方面显然是一种缺陷。

面对新时代对绘画(油画)专门人才的需求,以及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有些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也相应作出了一些调整和改革。比如有的学校增设“表现型”绘画课程等,无奈处于综合院校统一管理模式,课时量是有限的,根本无法撼动固有的传统,小敲小打的修补显然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单一写实的传统培养模式。

总之,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及其基础教学当前的这种尴尬现状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改革当前综合院校油画教育的传统模式势在必行,而基础教学更是改革的关键。怎样建设好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

一个学科的基础教学必然与其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联。油画学科教育的发展,决定着油画基础教学的方向。

我国的油画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上海土山湾画馆,但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是从20世纪初的“两江师范学堂”设置油画课程开始,至今油画学科教育发展已有百年历史。我国的油画教育体系源于留学西方的画家接受的法国学院写实主义,以及前苏联现实主义油画教育模式。这个传统的教育体系及教学模式为我国油画事业培养了众多具有扎实造型能力的、杰出的油画家和油画教育家,为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和油画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油画教育体系已经愈来愈显现出其局限性,不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综观当今世界美术学科教育发展趋势,“大美术”学科已成为必然。作为起源于欧洲的传统油画教育,在西方已日渐式微。绘画观念的改变,绘画媒材的拓展,“自由绘画”教育取代了传统的油画教育,油画仅作为众多绘画媒材中的一种形态而已。文艺复兴以来,几百年油画的辉煌早已不再。

在我国教育改革大潮中,本着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的基本精神,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公布的新专业目录中,正式把原有的油画专业、中国画专业、版画专业合并为绘画专业。美术院校也随之逐步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各学院相继实行“工作室制”,倡导多元化教学理念,并在学院下设置造型学院,把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纳入其中。造型学院下设基础部,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实施学。二年级上学期到各专业系进行专业基础学习,二年级下学期起直至毕业,再到专业工作室学习。近年来,各专业美术院校纷纷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当代教学模式转型。

改革油画基础教学,构建当代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首先应明确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的。国内外美术学院绘画(或油画)专业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培养艺术家为宗旨。针对有别于国内外专门美术院校的我国综合院校特点,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吸取国内外美术院校绘画或油画学科建设经验,更新教师传统写实观念、拓宽其知识结构,并依托综合院校人文学术氛围和多学科资源,夯实专业及人文基础,培养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的、以油画为主的绘画人才。构建适合综合院校油画学科教育的基础课程体系,走一条综合院校自己的油画教育发展道路。

改革与建设基础教学必须符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素质型油画人才这个目的。“素质型”,即全面素质,它不仅包括造型能力和以油画为主的绘画技能的专业素质,也包含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应该在人文素质中得到滋养,在专业素质中得以展现。

专业素质培养的基础即专业基础。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和建设上,以油画为主向多画种基至设计艺术上拓展,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精神。在教学观念上,要突破单一写实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除传统的课程素描、色彩、透视、艺用人体解剖、三大构成、油画基础外,增设绘画材料、中国画基础、水彩画基础、壁画基础、书法、陶艺、雕塑、设计基础等课程。传统课程中的素描、色彩须加以改革。

以素描课程为例。一年级素描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造型基本知识(比例、结构、透视、动态)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速写、默写与创作构图安排进素描课程中是必要的。慢写(中、长期素描)、速写、默写过渡到自由创作构图,这是直观视觉感受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也是改革传统素描以写生为唯一手段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中、长期与快速的写生训练中提高造型能力的同时,通过默写、自由创作构图的锻炼,加强形象思维能力,进而达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色彩课程改革之一,摒弃以水粉画为色彩练习的方法,直接以油画进行色彩训练。学生在高考前就进行过大量的水粉画练习,改以油画训练可避免重复,以减轻综合院校专业课时不足的压力。之二,在写生课程后安排色彩自由创作构图练习,启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任其气质、个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人文基础课程的建设是油画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因扩招带来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的背景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文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文基础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然而在传统的油画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积重难返。加强人文基础课程的建设将是综合性院校油画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也是综合院校油画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油画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油画教学;教学改革;教学评价;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62-02

油画教学中很多技巧的传授无法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所以,传统油画教学的模式需要与现代化油画教学理念融合。国内高校油画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传统的油画教学的理念与模式仍旧占据较大的部分,影响到高校油画教学的与时俱进。同时很多高校内与油画教学对应的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全面实现油画教学改革与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有着较为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 现阶段高校油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油画创作课程与基础课程无法实现协调性发展

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基础性练习课程往往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但油画教学创作课程为提升油画绘画技能的关键课程,是掌握油画艺术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油画教学的教学质量是较为关键的。但是现阶段在很多高校油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旧非常重视讲解,油画基础性理论讲授往往占据大多数时间,对于油画教学所需的创新与探索往往较少。例如,现阶段很多高校在进行油画教学时常将学生带入农村、郊外甚至工厂寻找灵感,然后开始进行油画初稿的勾画,勾画之后进入到草稿阶段,进行几次修改,就可以进行定稿,这种教学模式及教学套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借鉴的意义,但是随着次数的增多,必然在教学过程表现出较强的单一化、教条化,大学生学习的劲头必然不足,同时也容易将大学生引入油画创作的误区。

此外,在所谓的写生过程中,学生往往受到教师的影响,往往过多从教师的角度看待一些自身不熟悉的事物,在教师的思路引导下,进行程序化的油画绘画,这种绘画的结果充其量就是一个油画作品的复制品,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对于油画艺术的敏感性得不到提升,创作创作性逐渐降低,甚至在部分高校创作课程已经与基础课程无大的区别,直接影响油画教学质量。

(二)民族化特色在高校油画教学中较为缺失

油画起源于欧洲,十七世纪传入我国,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包含较为浓厚的我国独特的民族特色,蕴含我国较为丰富的民俗风情与山川美景,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另一种反映,为我国的油画创作提供了较为广泛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油画创作者与教学者继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但是在长期的高校油画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与拥有的优势,在油画教学的过程中过多参照西方,甚至将西方油画教学模式照搬过来,导致很多大学生油画创作的手法、构图比例、色彩选用及材料选择等照搬西方,没有任何创新,创作的内容多的为西方的社会现象与文化,包含的我国优秀特色文化非常少,严重缺乏本土意识,不仅阻碍了我国优秀油画文化的传播,也将大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大大降低。

二、 高校油画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合理安排油画教学的内容,将油画审美素质教育与油画创作基础教育同步进行

我国高校油画教学由于受到写实派油画教学模式的影响,课程设置较为单调,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热情与油画兴趣的培养。因此,在进行油画教学的过程中,应逐步克服这方面的影响,对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选择吸收,逐步做到扬长避短。在实施过程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高校油画教学应增强学生油画造型语言与绘画技能的针对性培养,这两种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为油画绘画打下创新的基础。

其次,在油画教学的理论及观念方面,应注意多元化教学理念的渗入,引导学生打好油画基础,同时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学生放置到优化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来,充分的挖掘学生在油画方面的艺术潜力与艺术个性。

第三,转变传统的对油画教学为单纯的技能性教学的错误认识,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逐步打破传统的油画创作过程中的条条框框,鼓励学生在油画创作手法、色彩运用、材料选择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从而弥补现阶段油画教学模式在创新性等方面的不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将油画创作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相结合

油画艺术的发展只有立足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油画艺术引入我国以来,本土艺术形式与油画艺术在很多方面有着较为激烈的碰撞,这是油画艺术更好融入我国文化的必然途径。因此,在高校油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认识到油画创作民族化的重要性,其次,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油画创作民族化的关键。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不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才能实现中国油画的创新。这首先需要在高校油画教学中努力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虽然油画学习需要学生遵循西方油画传统,但若忽视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势必将限制学生在油画创作方面的宽度和广度。因此,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油画创作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慢慢渗透进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结合优秀民族文化进行油画创作的全面创新。

此外,在引导学生重视优秀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油画创作的过程中时,应当注重让学生自我寻找东西方油画的结合点,全面鼓励学生将我国优秀的题材,通过油画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从而实现油画艺术的诠释。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在高校传统的油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均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也没能对油画基础性教学进行多方位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校油画教学的始终处于基础性创作的层面。

所以,在高校进行油画教学的过程中,应全面的增强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对学生进行引导,摆脱现有认知与传统的油画绘画理念的束缚,以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探寻更好的油画创作理念,以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探寻油画教学的方式,另辟蹊径,这对于提升高校油画教学的创新性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为提升大学生油画创作能力,应首先从培养大学生发散性思维入手,引导大学生在传统观念的指导下,打破正常创作逻辑局限,鼓励其在进行油画的创作时,应大胆改变事物色彩、描绘比例,甚至可以对油画的组合事物形象进行重新改造与搭建,此外,引导大学生最大限度发挥在油画创作时的想象力,充分展开想象与联想,从而更好挖掘大学生在进行油画艺术学习时的潜力,联想与想象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油画创作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高校油画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教学评价体系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高校进行油画教学时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推动高校油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其适应社会对油画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关键的。同时构建出完善的油画教学评价体系,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高校所处区域的不同构建多所艺术高校在油画教学上的协调机制,将“大油画教学”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油画教学当中,具体表现为高校应以本校的油画教学教师资源为依托,在兄弟高校之间搭建教师协调机制与互动关系。

例如,可以构建油画教学专家委员会,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油画教学的引导与督导,从而可以规范油画教学制度,教师的油画教学水平必然也会得到针对性的提升。

对于一些地位较为特殊的艺术高校来说,应当认清自身所处的位置,充分借助现代化互联网教学资源,在自身可以达到的范围内形成一个良好的油画教学的教师评价管理信息平台,从而将外部的油画教学评价资源引入油画教学评价体系,这对于提升油画教学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油画教学评价标准为高校油画教学评价的具体标尺,能够较为直接、整体及公正地对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能优化提高高校油画教学的“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教育产品合格率。因此,高校在进行油画教学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仅仅注重教学技术提升的理念,从管理的层面提升油画教学的规范化。此外,高校在进行油画教学时,应遵循艺术教学的规律,认识到油画教学的持久性,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廖青,范秀娟,周永凯. 创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深化艺工结合类院校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北京服装学院为例[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2).

[2]张燕. 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以完全学分制改革为视角[J]. 教育探索,2013,(3).

[3]侍寿永,嵇金山.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实践[J]. 继续教育,2012,(2).

[4]王小丽,钟有添,谢琼B. 实验教学改革条件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微生物学通报,2012,(12).

[5]聂永成. 多维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全面质量管理在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科学,2011,(2).

[6]陈永富,钱国英,汪财生.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知识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免疫学课程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油画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我们的当代油画艺术教育也不应该是工具主义式、技术主义式的培养艺术匠人,而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过分着眼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偏重于科学、理性地观察和描绘对象。这种日趋于保守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似乎使艺术日渐演变成为一门追求技术和理性的学科,从而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劳作。当然,对于油画艺术来说,科学、理性的观察表现能力和精湛的造型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艺术毕竟是一门强调形象思维的学科。而从艺术匠人到知识分子的蜕变必然要有几个因素的保证。也就是说,当代油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15世纪,意大利雕塑家季培尔底曾提到,希腊人是绘画、雕刻的研究家,这表现在他们的素描理论上,没有这种理论,就不可能是个优秀的雕刻家或画家。可见,一个艺术家之所以优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所拥有的精湛的技能。因为,精细的模仿能力只是艺术活动的基础,但却不是决定艺术成就的最主要的因素。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和深刻的思维建构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也就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大胆创造给予鼓励,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发掘学生的创造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也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过去几十年的油画教学理论中,曾出现过油画教师应该首先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教育家的争论,但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来看,时代对油画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就笔者看来,一个好的艺术家未必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更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但是,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育现状,油画教学要想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教育家,更应该是一位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半个理论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当代艺术的目前成果的接受、梳理和转化。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性和批判性都是值得年轻学生学习和借鉴的。甚至,美术院校可以开设融会当代艺术成果和经验的新课程,通过对学生传授当代艺术成果,使学生能够得益于多元的当代油画艺术教学资源。

相比而言,传统的学院派写实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较为单调,教学内容也相对过时、守旧。在以往的油画教育中,各大美术院校多贯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方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年轻学生没有过多的自我判断和辨别意识,在创作过程中普遍缺乏自信,过分的依赖于教师的判断。因为现有的艺术教育体制多引进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教育模式,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批判意识。当然,现在中国目前的学院体系里面,除了传统学科之外,另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设置,比如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的新媒体艺术系、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第三工作室以及天津美术学院的现代艺术学院等,都开始注重实验教学。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拥有很长的办学历史,虽然被称为新媒体艺术系,但是他们的学科带头人张培力却是油画专业出身,由于对油画专业本身的了解,在指定教学方针政策时便更为自由灵活,可以吸收油画的一些技能用在多媒体创作中,所以,中国美院的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一直出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四川美术学院第三工作室也是油画艺术的延伸。就体制上来说,第三工作室就是油画系的一部分。在这种体制之下,第三工作室的教学对扩宽油画系的视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总体上来说,当代油画艺术教育的改革要把握住一个要点,即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油画教育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就是要让油画与油画教育真正的具有当代性。但如果依照陈默先生对艺术教育当代性的四点定义,我们油画教育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其当代性。其中第一个标准即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反思必须落实到第二条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实践过程之中,不然,当代艺术教育反思就没有任何说服力。同样,无论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融合到何种程度,以及当代艺术教育具有何等的前瞻性,它们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还是要归为艺术教育的转型。当代艺术专业杂志上也不乏对当代艺术教育进行反思的文章,网络上也时常看到呼吁艺术教育改革的口号,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实际行动。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教育体制一直延续了50年代中期以来的以画种为界线的分科方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教育也没有从本质上超越50年代苏联的教学模式。其实本文反复强调的是第三点,即当代艺术教育与当代的融合,也即当代油画教育与当代艺术的融合。既然我们还称之为油画,我们就要保持油画的基本属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艺术发展今天,已经没有语言上的差别,油画和雕塑、装置等语言已经不再有前卫和后卫之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油画应该吸收其他艺术语言,而又不放弃自己的语言模式,这才可能称之为油画教育转型。

油画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我们的当代油画艺术教育也不应该是工具主义式、技术主义式的培养艺术匠人,而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过分着眼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偏重于科学、理性地观察和描绘对象。这种日趋于保守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似乎使艺术日渐演变成为一门追求技术和理性的学科,从而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劳作。当然,对于油画艺术来说,科学、理性的观察表现能力和精湛的造型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艺术毕竟是一门强调形象思维的学科。而从艺术匠人到知识分子的蜕变必然要有几个因素的保证。也就是说,当代油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15世纪,意大利雕塑家季培尔底曾提到,希腊人是绘画、雕刻的研究家,这表现在他们的素描理论上,没有这种理论,就不可能是个优秀的雕刻家或画家。可见,一个艺术家之所以优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所拥有的精湛的技能。因为,精细的模仿能力只是艺术活动的基础,但却不是决定艺术成就的最主要的因素。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和深刻的思维建构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也就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大胆创造给予鼓励,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发掘学生的创造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也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过去几十年的油画教学理论中,曾出现过油画教师应该首先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教育家的争论,但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来看,时代对油画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就笔者看来,一个好的艺术家未必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更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但是,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育现状,油画教学要想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教育家,更应该是一位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半个理论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当代艺术的目前成果的接受、梳理和转化。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性和批判性都是值得年轻学生学习和借鉴的。甚至,美术院校可以开设融会当代艺术成果和经验的新课程,通过对学生传授当代艺术成果,使学生能够得益于多元的当代油画艺术教学资源。

相比而言,传统的学院派写实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较为单调,教学内容也相对过时、守旧。在以往的油画教育中,各大美术院校多贯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方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年轻学生没有过多的自我判断和辨别意识,在创作过程中普遍缺乏自信,过分的依赖于教师的判断。因为现有的艺术教育体制多引进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教育模式,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批判意识。当然,现在中国目前的学院体系里面,除了传统学科之外,另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设置,比如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的新媒体艺术系、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第三工作室以及天津美术学院的现代艺术学院等,都开始注重实验教学。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拥有很长的办学历史,虽然被称为新媒体艺术系,但是他们的学科带头人张培力却是油画专业出身,由于对油画专业本身的了解,在指定教学方针政策时便更为自由灵活,可以吸收油画的一些技能用在多媒体创作中,所以,中国美院的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一直出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四川美术学院第三工作室也是油画艺术的延伸。就体制上来说,第三工作室就是油画系的一部分。在这种体制之下,第三工作室的教学对扩宽油画系的视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总体上来说,当代油画艺术教育的改革要把握住一个要点,即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油画教育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就是要让油画与油画教育真正的具有当代性。但如果依照陈默先生对艺术教育当代性的四点定义,我们油画教育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其当代性。其中第一个标准即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反思必须落实到第二条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实践过程之中,不然,当代艺术教育反思就没有任何说服力。同样,无论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融合到何种程度,以及当代艺术教育具有何等的前瞻性,它们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还是要归为艺术教育的转型。当代艺术专业杂志上也不乏对当代艺术教育进行反思的文章,网络上也时常看到呼吁艺术教育改革的口号,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实际行动。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教育体制一直延续了50年代中期以来的以画种为界线的分科方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教育也没有从本质上超越50年代苏联的教学模式。其实本文反复强调的是第三点,即当代艺术教育与当代的融合,也即当代油画教育与当代艺术的融合。既然我们还称之为油画,我们就要保持油画的基本属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艺术发展今天,已经没有语言上的差别,油画和雕塑、装置等语言已经不再有前卫和后卫之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油画应该吸收其他艺术语言,而又不放弃自己的语言模式,这才可能称之为油画教育转型。

油画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我们的当代油画艺术教育也不应该是工具主义式、技术主义式的培养艺术匠人,而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过分着眼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偏重于科学、理性地观察和描绘对象。这种日趋于保守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似乎使艺术日渐演变成为一门追求技术和理性的学科,从而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劳作。当然,对于油画艺术来说,科学、理性的观察表现能力和精湛的造型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艺术毕竟是一门强调形象思维的学科。而从艺术匠人到知识分子的蜕变必然要有几个因素的保证。也就是说,当代油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15世纪,意大利雕塑家季培尔底曾提到,希腊人是绘画、雕刻的研究家,这表现在他们的素描理论上,没有这种理论,就不可能是个优秀的雕刻家或画家。可见,一个艺术家之所以优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所拥有的精湛的技能。因为,精细的模仿能力只是艺术活动的基础,但却不是决定艺术成就的最主要的因素。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和深刻的思维建构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也就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大胆创造给予鼓励,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发掘学生的创造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也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过去几十年的油画教学理论中,曾出现过油画教师应该首先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教育家的争论,但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来看,时代对油画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就笔者看来,一个好的艺术家未必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更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但是,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育现状,油画教学要想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教育家,更应该是一位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半个理论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当代艺术的目前成果的接受、梳理和转化。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性和批判性都是值得年轻学生学习和借鉴的。甚至,美术院校可以开设融会当代艺术成果和经验的新课程,通过对学生传授当代艺术成果,使学生能够得益于多元的当代油画艺术教学资源。

相比而言,传统的学院派写实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较为单调,教学内容也相对过时、守旧。在以往的油画教育中,各大美术院校多贯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方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年轻学生没有过多的自我判断和辨别意识,在创作过程中普遍缺乏自信,过分的依赖于教师的判断。因为现有的艺术教育体制多引进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教育模式,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批判意识。当然,现在中国目前的学院体系里面,除了传统学科之外,另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设置,比如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的新媒体艺术系、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第三工作室以及天津美术学院的现代艺术学院等,都开始注重实验教学。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拥有很长的办学历史,虽然被称为新媒体艺术系,但是他们的学科带头人张培力却是油画专业出身,由于对油画专业本身的了解,在指定教学方针政策时便更为自由灵活,可以吸收油画的一些技能用在多媒体创作中,所以,中国美院的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一直出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四川美术学院第三工作室也是油画艺术的延伸。就体制上来说,第三工作室就是油画系的一部分。在这种体制之下,第三工作室的教学对扩宽油画系的视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总体上来说,当代油画艺术教育的改革要把握住一个要点,即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油画教育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就是要让油画与油画教育真正的具有当代性。但如果依照陈默先生对艺术教育当代性的四点定义,我们油画教育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其当代性。其中第一个标准即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反思必须落实到第二条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实践过程之中,不然,当代艺术教育反思就没有任何说服力。同样,无论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融合到何种程度,以及当代艺术教育具有何等的前瞻性,它们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还是要归为艺术教育的转型。当代艺术专业杂志上也不乏对当代艺术教育进行反思的文章,网络上也时常看到呼吁艺术教育改革的口号,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实际行动。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教育体制一直延续了50年代中期以来的以画种为界线的分科方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教育也没有从本质上超越50年代苏联的教学模式。其实本文反复强调的是第三点,即当代艺术教育与当代的融合,也即当代油画教育与当代艺术的融合。既然我们还称之为油画,我们就要保持油画的基本属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艺术发展今天,已经没有语言上的差别,油画和雕塑、装置等语言已经不再有前卫和后卫之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油画应该吸收其他艺术语言,而又不放弃自己的语言模式,这才可能称之为油画教育转型。 转贴于

油画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油画风景;观察;构图;色彩

油画的绘制过程是一个审美与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创作,是指运用色彩和造型语言将生活中的各种素材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任何优秀油画作品的完成都来源于艺术家对目标形态的观察,然后通过主观加工,借助各种不同材料,最终得以完成。对于艺术家来说,观察是极其重要的。只有通过视觉审美观察,才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感受,最终实现对客观对象的把握。所谓事物形体,就是指客观对象的外在形状,是客观对象的自然模样;而神态是指客观对象在人们的心理经验中产生的情绪联想或情感升华,即对客观对象精神态势的感受。这种精神态势必须以客观对象的形体为基础,以人类的心理经验为依托。在绘画艺术中,神态和形体是两个重要的组成要素,二者缺一不可。艺术创作的第一步就是观察目标的外在形态,从形态中深入自然,继而产生心灵共鸣,以饱满的情感在画布上进行表达,这个过程并不是强调对自然的单纯模仿,而是用心感受自然,从自然的点点滴滴中寻找和发掘。

一、油画风景写生的一般规律

1.观察与选择对象

在对风景进行写生的时候,首先要对客观景物进行观察。观察包括两个方面,即如何观察和观察什么。我们身边的景物复杂多变,创作者要知道如何取景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要完成一幅满意的油画风景作品,创作者首先要做的是仔细分析自身的性情、情感特征与作画习惯、手法等,将这些都搞清楚了,再面对自然风景时,自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心里便知道自己要画什么、能够画什么,而不是面对多样的景物茫然不知所措,或者机械地进行临摹。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进行观察。单纯地依赖眼睛看,这和一般人没什么区别。创作者如果想赋予作品感情,就必须深入思考,这样最终选定的自然风光才能富有感染力。绘画是一种创造性艺术,仅靠画家的画笔就能借助自然美景传递情感,但观察力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练习才能有所突破。观察的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即一点观察法、整体观察法与多点观察法。在风景油画的实际创作过程中,三种观察方法都会被运用。如,在深入刻画细节时,创作者可运用一点观察法;在进行画面比较时,可运用多点观察法进行反复比较;在把握画面的整体布局上,可以采取整体观察法。

2.画面结构

风景油画的画面结构生动、灵活,与其他类型的艺术并无多大差异。油画艺术的构图是有规律可循的。风景油画的构图主要依靠点、线、面的穿插对整幅画面进行分割和建立,利用各个元素之间的差别,打破原有的构图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求得新的平衡与稳定。色调是风景油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画面和谐的基本因素之一。创作者可以通过纯度、明度、色相等几个方面,搭配出适合表达作品内容的色调。自然景物由于气候、环境不同,本身就有着不同的色调,再加上创作者的主观感受,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感受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在色调的把握上彰显出自身的艺术个性和魅力。

3.色彩关系

色彩也是风景油画的重要内容之一,同一外形的目标,仅仅因为色彩处理方面存在差异,就能够引起观众不同的情感共鸣。在一幅油画作品中,色彩要素包括色块的面积、颜色的明暗程度、变化节奏等,这些简单的元素不能被杂乱无序地拼凑在一起,它们应当像一部交响乐,要经过合理的组织,和谐地呈现出来。色彩的组织必须遵循一定的形式法则和标准。总结起来,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色调的关系:冷暖、色性、色相、明度;其二,色块与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比、类似、对称等;其三,笔触之间的关系:薄与厚、干与湿、遮与透、浓与淡。教师要让学生对所要表现的客观景物与目标的整体色调进行观察和归纳。根据光源的方向、冷暖、明暗、强烈程度等要素,总结出整体的色调。在明确了整体色调以后,再进行同类色和相近色的推敲,设定好几大色块的位置、面积与它们的形态特征,如长短、圆方、直弯等,然后选择相应的笔触和工具进行塑造和刻画。画面处理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色彩质感的归纳和表现,即如何运用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表现对象的形态与特征。在刚开始构图时,创作者就要考虑色彩面积,还要考虑色彩和布局的对比关系。在一幅作品中确定主要色彩,合理控制、运用相近色和对比色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最终形成画面色调的基础。作品以某种色彩为主色调,对比色在画面的总体效果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万绿丛中一点红”,红色和绿色虽然是对比色,却不可或缺、互为依托。创作者在运用对比色时,应注意保留面积上的差异,不可出现等量的面积。

4.表现语言的选择

油画虽然是一种空间艺术,但经过画家的构思,会有主次、前后的安排。创作者要对观众的视线加以引导,使之先在主体物上停留,再切换到画面上的其他细节。一幅画从整体来看,不管是色彩还是明暗程度,都有主次顺序和强弱关系,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不能以同样的力度把每一个对象都表现得同样清晰,否则整幅画的风格会使人感觉很平缓,不知道亮点在哪里。尽管创作者描绘自然的技术手法无法与自然的真实程度画等号,但是创作者能以自然的角度运用特定的绘画手法描绘目标,因此,在开始描绘物象时,创作者必须面对主观处理的问题。

二、当代油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世纪初,一批从欧洲和日本留学归来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如徐悲鸿、李叔同等,把在国外留学时所学到的油画理论与绘画技法带回了中国,填补了中国绘画的空白,也改变了中国数千年来画种单一的局面。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选派了一批学员到苏联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和列宾美术学院留学,把苏联的油画艺术引进了中国,又聘请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等来中央美术学院讲学、授课,培养了一批具有明显苏派绘画风格的美术教师。所以,苏派绘画特别是苏派油画对当时中国美术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油画风景教学的发展。但当时苏派画风一家独大,导致当时的油画风景教学观念和模式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后,西欧古典主义风景油画开始被国人了解,对中国美术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照当时国内油画的教学状况,中国当代的油画家开始反思和探索,特别是20世纪末伊维尔和宾卡斯油画技法高研课在中国一些美术学院的开设,很多美术工作者和美术教师接触到了西欧的油画体系,对油画的教育理论、美学层面、作画步骤、材料和技法等方面的认知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促进了当时中国各所美术学院油画教学模式的改变。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如,由于过于注重和追求画面的制作感而忽视了画面的趣味性;用笔用色过于拘谨;太重视造型的形体而削弱了色彩的表现力;等等。当代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应该批判地继承,在遵循传统油画教学理论和美学标准的前提下,思考当前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立足学生,着眼未来,改革和调整油画风景教学,以适应当前我国油画的发展趋势。首先,油画专业教师应该学习传统的、严谨的、细致的油画理论和技法。只有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了这些知识,才能确保油画风景的纯粹性和准确性,否则油画教学就会无的放矢、不伦不类。同时,油画教师要与当代接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积极学习当代艺术,探索当代的不同艺术样式与表现风格,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接触新的艺术理念。其次,在油画风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系统说明油画风景的发展过程和历史脉络。随着当代艺术样式和艺术门类的不断发展,油画的标准和定义也越来越模糊,以至于油画最基本的界限也被混淆,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迷失和无所适从,要么只会盲目地学习教师的绘画风格和技法特点,要么没有任何标准,想当然地进行创作。这会阻碍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发展。最后,在油画风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教师要让学生临摹和借鉴前人的优秀作品,进行现场风景写生练习,鼓励学生在立足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新材料和新工具,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只有这样,中国油画艺术才可能有突破和发展,学生的创作之路才会更宽阔。结语油画风景写生是美术院校油画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国的油画风景教学一直在探索中前进,中间也走过一些弯路。在当今众多艺术样式并存的局面下,美术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引导学生兼容并蓄、继往开来。文章强调观察在整个油画风景创作中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的创造力。随着中国油画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笔者相信中国风景油画一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周建宏.如何拓宽学生视野加强油画风景写生训练的力度——浅谈高师美术专业油画写生教学.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2]田军.浅谈油画风景写生在油画教学中的重要性.美术大观,2010(10).

[3]春雷.浅谈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油画风景写生教学.科技信息,2010(36).

[4]王巍.浅谈油画风景写生教学.艺术科技,2014(4).

[5]胡旺.浅谈中国乡土风景油画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吴达清.悠然见南山——浅谈油画风景诗化倾向.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秦玉国.论油画风景写生教学中“自由”与“规范”的策略.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油画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 油画教育 传统教育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大美院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各综合性院校也纷纷增设美术专业,扩招急剧增长。由此,人才市场对实用型设计专业人员的强大需求,对包括油画专业在内的传统艺术学科也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在知识信息不断更新的年代,扩招后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给美院在教学(特别是油画教学)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怎样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根本问题,切实推进高校油画教育改革,值得我们思考。

一、油画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进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绘画教学模式。毫无疑问,当时引进这种教学模式对我国油画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开始体现出来――过分着眼于技能的培训,而忽略对学生创作素养的培养。这种保守性的教学模式似乎使艺术变成一门追求技能的学科。当然,对于油画艺术来说,卓越的造型能力固然重要。但艺术是一门强调思维的学科,这就要求当代油画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锻炼学生的造型技能,还应着重于对学生理论素质的培养。人文主义时期追求的造型观念在于其画种的不完善,因此古典油画经过了长期写实的阶段。意大利雕刻家洛伦佐・吉贝尔蒂曾经说过:希腊人既是绘画家,也是雕刻的研究家。这在素描理论上有很好的表现,没有这种理论关系,也就不会有杰出的画家和雕刻家。所以说,一个艺术家的优秀并不一定在于他所拥有的高超技能。高超的技能只不过是艺术活动的基础,不是决定性因素。艺术家所拥有的个性化艺术语言,以及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思维才是决定性因素。这就给了当代油画教育者严峻的挑战。油画教育者在教学中不仅要强调技能训练,也要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二、对油画教师的要求

在过去几十年的教学理论中,油画教师到底是艺术家还是教育家,始终存有争论。现在对油画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笔者看来,一个好的艺术家未必是好教师,但是好的油画教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更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就我国艺术教育现状来看,油画想要在当代有更好的发展,油画教师应该对当代艺术发展状况有更好的了解和认识。最重要的是当代油画工作者对艺术教育者艺术成果的接收和转化。美院可以开设有关艺术成果的新课程,使学生享受到当代油画艺术教学成果。这就对油画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充实和提高专业水平,深入、全面地研究欧洲油画的全貌及其主要发展脉络;大力发展新的绘画艺术领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前沿艺术理论与思想动态,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观念与意识形态;对当代艺术思潮和社会生活高度关注;在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的拓展上进行综合研究,使自身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与广而深的专业知识储备;在课堂教学上要改变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教师由主体转变为主导,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展示和发挥个性化教学方式。

三、当代油画教育前景

相对而言,传统的教学体系课程比较单调,教学内容也相对过时。在过去的油画教育中,全国各大美院多贯彻比较保守的方针,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没有太多自我辨别的意识,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在创作过程中普遍缺乏自信和独特的见解。而苏联的这种体制教学模式只注重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学生理论素质的培养。目前的中国学院教学体系中除了一些传统学科外,还增加了不少新课程,全方位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创作更加个性化。如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的新媒体艺术系,开始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有了物质的接触,而不是停留在理论上,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入。新媒体看似比较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主任张培力是油画专业出身,他对油画的了解可以在教学中自由灵活地利用。因此中国美院的影像艺术在中国艺术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总体来说,当代油画教育改革要把握一个重点:与当代艺术教育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这就要求油画与油画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具有当代性。无论当代艺术与艺术教育融合到何种程度,以及当代艺术教育具有何等的前瞻性,最终还是要向艺术教育转型。当今媒体上不乏有呼吁艺术教育改革的,但我们没有看到实际行动。

结语

目前中国美术教育还在延续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画种为界线的分科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我国的主流艺术教育也没有从本质上超越苏联的教学模式。本文最重要的还是强调如何把当代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融合起来。既然被称为油画,就要保持油画的基本属性。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代油画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油画既要吸收其他艺术语言,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个性语言模式,这样才可能真正做到油画教育的转型。

油画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1形神论的形成及在佛教思想文化中的含义

中国油画艺术中, 形神论这一艺术理论与佛教思想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中国艺术形神之说自古以来一直是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形与象二者相互关连,合二为一即为形象。 将其分开来看,可最早追溯到中国的先秦典籍《易经》。 该书这样阐述道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这是最早的对形象的理解,将象等同于像。 《系辞传》则肯定了易象的来源是天上万象的写照,并提出观物取象的思想。老子也曾对象加以说明。 他所著的《道德经》中提到道之为我,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该句中对象的描述或指对象的具体形态、物象,亦或可能是对宇宙中自然万物变化莫测,气象万千的一种模糊意义上的形容。 但不管怎样,都从不同角度作出了对象的理解。由此看出《易经》和老庄哲学都蕴藏着一定的美学思想,比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文化要早很多,它们是中国艺术美学理论形神论形成的必要因素。 随着历史与艺术的发展,佛教思想文化在与儒道等典型文化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融合的进程中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并与儒道思想文化一起加速了中国艺术美学形神论的成熟与完善。 形象一词在佛家典籍中早已被提极过,但并非对艺术而言。 前者的《易经》与老庄哲学只提到了象,而并未将形与之联系在一起。 而佛教则很好地将二者合二为一。 《高僧传卷八》这样记载道:圣入之资灵妙以应物,体名寂以通神,借微言以津道,托形象以传真。 其中虽然充满了唯心主义思想,但形象一词却却诞生了, 这其中的美学思想不言而喻,而更加推动了形神论之说走向成熟的是佛教的神不灭论,其着力揭示了神是不随形灭的。 形是易朽的东西,神是精极而为灵者也,它是恒常不变的实体(无生) 可以托身异形、随物冥移这些佛教的思想文化点明了神的重要及灵性,也表明了形的暂时性,不恒久性。于此形粗神精的价值观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了,这也恰恰体现了艺术美学思想中的形神论。

2形神论之于油画创作的重要意义

形神论在美学上的反映,最突出的就是贵神贱形,即重视画面的神,形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由此,中国艺术美学思想中的形神论理论更为丰富、成熟,集多家思想文化融合互补于一体,但佛教思想文化中的神不灭论的痕迹则尤为明显,由此,绘画艺术理论也就更为丰富多彩了。如以形写神。元代刘见孙的《萧达可文序》中这样阐述道:即神似,虽形不酷似,尤似也。 其意思是说有了神采了,尽管形象上不太吻合,也没有关系,神似则可。 《画论》中说:今人看画,多取形似,不知古人最以形似为末节。 意思是说,时下人们欣赏画作,大多通过形来评判该幅画作的好坏,岂不知古人早已将形的好坏放到了评价标准的最后。 于此同时,形神论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大量的艺术实践。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画的大量绘制也很大程度地加速了艺术的发展与艺术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形神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形神论的美学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绘画影响深远,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 具有一定国学基础及文人精神思想的中国艺术家在面对油画创作的时候,只是在材料技法方面稍显陌生,占主导地位的却仍然是人的思想精神,而这恰恰是油画创作标准的最高层面,即神的层面。 中国油画家受传统文化形神论的影响,在油画创作中不断探索,十分注重画面中的形与神。油画艺术对于东西方而言,确实存在着差异。 西方古典的写实性与东方传统的表现性、写意性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但这只是二者在形与神上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前者在形上要求严谨性、科学性,理性的成分较多;后者则把形放到次要地位,只求似则可,把神即精神、性灵、神韵列在首位。 二者之间看似冲突,但仔细分析判断后,事实并非如此。 二者只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了在油画创作上的侧重点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却是一样的,即都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求以及表达一定程度的精神世界、思想内涵。 中国众多的油画家们正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高点上,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使油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快速发展,形神论则一直被高度重视并贯穿于油画创作之中。

当今油画艺术形式繁杂,成多元化趋势。 一部分艺术家吸收西方古典写实性艺术的精华,注重形的处理,并与中国审美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写实性油画艺术,使画面达到了形神兼备艺术效果,即重视形体,又重视对其神韵的追求。写实画家较多,如冷军、王沂东等。 同时西方艺术家们通过反思古典写实油画的得失,自觉的追求油画语言的变换与变异,向表现性、象征性和抽象性油画艺术方向发展。 比如西方现代主义画家抛弃了古典的写实性,开始追求表现性、象征和抽象性,这些方面都与中国传统文人画接近,即逸笔草草,聊以解胸中逸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与西方现代绘画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神采的追求,对精神性的探索。 尽管东西方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但艺术却是全人类的艺术,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共鸣。 在东方文化氛围之内,艺术家们除古典写实以外,在油画创作中又采用了变形、夸张、抽象等艺术手法,进行更加大胆的艺术尝试,创作出大批优秀的油画作品来。其一个共同点就是艺术家们都没有抛弃东方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尤其注重对形与神的处理并将其继承、发扬、再创造。这些优秀的艺术家有吴冠中、赵无极等。 吴冠中的绘画艺术极富思想精神性,画面灵动而优雅,色彩丰富而纯净,具有禅的境界。

油画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1.基础课与创作课无法同步协调发展

    基础课以练习性习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创作课不等同于创作,不排斥探索性习作练习,它与基础课有着内在的联系。①创作作为提高艺术技能、探索艺术技巧、掌握艺术规律的重要手段,在油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拒绝任何形式的模仿,因为它的价值就在于独创。在高校油画教学中,教师多重视以讲解、教授方式为主的油画基础理论教学,对于创作课的教学却缺少探索和创新。在以往的高校油画创作课上,教师通常会带领学生去郊外、农村、街道、工厂等地去搜集素材、寻找灵感,之后就开始勾画样稿、草图,修改几次之后就可定稿。这种传统创作课的模式和套路固然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给人一种教条化、单一化的感觉,这很容易使学生在进行油画创作的时候陷入重视内容和题材、轻视形式风格的误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免受到教师的影响,从教师的角度去看待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模仿那些已存在的程式化东西,这样的作品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幅缺乏独创和自我精神的复制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作品也粗糙陈旧,对于艺术和时代的敏感度自然也不够强。尽管近年来许多高校已意识到这种创作课模式的滞后和单一,并且作出相关的调整和协调,注重基础课与创作课的和谐发展,但学生作品风格、题材缺乏独创精神的问题却依然存在。

    2.高校油画创作缺乏民族文化特色

    艺术若想实现其价值,寻求其发展就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上,油画艺术亦是如此,用油画语言来描绘祖国丰富的文化和事物,以油画艺术特有的艺术魅力来展现中国五千年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油画创作者的优势,同时也是我国油画创作者的责任。但长期以来,在高校的油画教学中总是过多地学习甚至是照搬西方模式,学习西方的创作手法、色彩选用、构图比例及材料选择等,创作内容也多为描绘西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却很少表现,缺乏本土创作意识,这不仅限制了我国油画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而且也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因此,我国高校的油画教学在适度地学习西方的同时应注意探寻新的油画语言来展现中国元素。

    3.教学思路单一缺乏创新精神

    在当今的高校油画教育中,许多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时大多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这种现象在各大美院和师范院校都普遍存在,所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如出一辙,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油画艺术只能沿着单一的线性道路发展,没有多元发展空间。此外,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油画教育也从人数较少质量较高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班教学的“普及教育”。这使许多学生对待油画学习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精英教育”下的学子多将油画艺术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和毕生追求,而在“普及教育”下的油画界这种学生已是凤毛麟角。高校学生在油画方面的艺术修养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而提高,单一的教条化教学思路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也限制了师生的创造力。

    4.缺乏有效的油画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主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教学评价给予足够的重视。②在现行的高校油画教学评价中过于重视学生油画技能的考核,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却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评价,这不免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单一的评价机制导致课程设置的单一化,这就使油画课堂缺少活力和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此外,现行的油画教学评价机制过于重视油画的专业性,忽视了油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不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由此看来,健全高校油画教学的评价机制也已成为当前高校油画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油画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油画教学中的问题,我们既要努力探索与实践,又要脚踏实地,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和应对油画教学中的各种挑战,积极实施改革,针对现阶段高校油画教学中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革策略: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基础创作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同步进行

    我国高校的油画教学受写实派教学模式的影响,课程设置相对单调,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和艺术热情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对油画教学的改革中要对传统教学模式有选择地吸收,扬长避短。我国高校的油画教学改革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造型语言,这些都是油画创新的基础,在教学观念和理论指导上,注意由单一化教学向多元化教学的转变,在引导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挖掘自己的个性和艺术潜力。随着人们对人文关怀意识的逐渐重视,高校各项教学活动也开始加强人文基础课程建设,油画教学也不例外。油画教学不再被视为一种单纯的技能传授和学习,而成为了一个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打破油画创作中的常规思维和正常逻辑,鼓励学生在色彩运用和创作手法上大胆改变和尝试,以此来弥补传统油画教学模式的不足,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2.实现民族文化与油画创作的有机结合

    油画艺术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特色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因此自油画从西方传入中国以来,我们也在一直探索如何可以使油画艺术民族化,以本土意识来创作。在高校油画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油画创作过程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不断加深其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油画的创新。这首先需要在高校油画教学中努力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虽然油画学习需要学生遵循西方油画传统,但若忽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也势必将限制学生在油画创作方面的宽度和广度,因此,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油画创作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慢慢渗透进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中,结合传统民族文化实现油画创作的创新。在培养学生重视民族文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将民族文化渗透进油画创作中。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寻找东西方油画的结合点,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将有民族特色的创作素材创造性地运用到油画创作中,让学生在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同时,学会运用民族文化诠释油画艺术。

    3.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油画基础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真正地重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并没有做到对基础教学的全面、多方位理解,导致高校油画基础教学始终徘徊在真正油画基础创作的边缘。因此,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创造性思维即是指我们在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时需要打破常规思维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考虑,它挣脱了传统方法和已有认知的束缚,以一种开阔的视野来探寻答案。创新思维要求我们在打破常规的同时另辟蹊径,这对油画艺术而言是极为重要和珍贵的,也是高校油画教学传统模式所欠缺的。若想在油画教学和创作上取得长足发展,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改变正常的创作逻辑,鼓励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大胆改变描绘比例、事物色彩,甚至重新改造和组合事物形象等。其次是要指引学生最大限度地展开联想与想象,积极主动地去挖掘学生在油画艺术方面的潜力。联想与想象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油画创作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健全油画教学评价机制

油画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一个学科的基础教学必然与其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联。油画学科教育的发展,决定着油画基础教学的方向。

我国的油画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上海土山湾画馆,但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是从20世纪初的“两江师范学堂”设置油画课程开始,至今油画学科教育发展已有百年历史。我国的油画教育体系源于留学西方的画家接受的法国学院写实主义,以及前苏联现实主义油画教育模式。这个传统的教育体系及教学模式为我国油画事业培养了众多具有扎实造型能力的、杰出的油画家和油画教育家,为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和油画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油画教育体系已经愈来愈显现出其局限性,不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综观当今世界美术学科教育发展趋势,“大美术”学科已成为必然。作为起源于欧洲的传统油画教育,在西方已日渐式微。绘画观念的改变,绘画媒材的拓展,“自由绘画”教育取代了传统的油画教育,油画仅作为众多绘画媒材中的一种形态而已。文艺复兴以来,几百年油画的辉煌早已不再。

在我国教育改革大潮中,本着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的基本精神,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公布的新专业目录中,正式把原有的油画专业、中国画专业、版画专业合并为绘画专业。美术院校也随之逐步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各学院相继实行“工作室制”,倡导多元化教学理念,并在学院下设置造型学院,把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纳入其中。造型学院下设基础部,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实施统一教学。二年级上学期到各专业系进行专业基础学习,二年级下学期起直至毕业,再到专业工作室学习。近年来,各专业美术院校纷纷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当代教学模式转型。

我国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发展较晚,大部分都是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新增办的。而这些新增办的绘画专业或美术教育(师范类)专业中的油画教育方向,大都采用专门美术院校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进行教学。然而,综合院校与专门美术院校在教学体制和教学规模存在的差异,致使当前综合院校的油画教学处于两难的境地。

其一,教育部规定综合院校本科教育计划控制在2800学时,而专门美术学院(以中央美院为例)除公共文化课及专业理论课外,其本科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计划为2600学时以上。也就是说,综合院校油画教学采用美术院校传统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课时量却减少近四分之一。以致有的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仅安排48学时。与专门美术院校相比,综合院校油画教学专业学习时间存在不足。

其二,综合院校由于油画教育规模较小,一般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都无法采用当今国内外美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通用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多元化方面显然是一种缺陷。

面对新时代对绘画(油画)专门人才的需求,以及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有些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也相应作出了一些调整和改革。比如有的学校增设“表现型”绘画课程等,无奈处于综合院校统一管理模式,课时量是有限的,根本无法撼动固有的传统,小敲小打的修补显然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单一写实的传统培养模式。

总之,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及其基础教学当前的这种尴尬现状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改革当前综合院校油画教育的传统模式势在必行,而基础教学更是改革的关键。怎样建设好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

改革油画基础教学,构建当代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首先应明确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的。国内外美术学院绘画(或油画)专业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培养艺术家为宗旨。针对有别于国内外专门美术院校的我国综合院校特点,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吸取国内外美术院校绘画或油画学科建设经验,更新教师传统写实观念、拓宽其知识结构,并依托综合院校人文学术氛围和多学科资源,夯实专业及人文基础,培养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的、以油画为主的绘画人才。构建适合综合院校油画学科教育的基础课程体系,走一条综合院校自己的油画教育发展道路。

改革与建设基础教学必须符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素质型油画人才这个目的。“素质型”,即全面素质,它不仅包括造型能力和以油画为主的绘画技能的专业素质,也包含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应该在人文素质中得到滋养,在专业素质中得以展现。

专业素质培养的基础即专业基础。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和建设上,以油画为主向多画种基至设计艺术上拓展,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精神。在教学观念上,要突破单一写实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除传统的课程素描、色彩、透视、艺用人体解剖、三大构成、油画基础外,增设绘画材料、中国画基础、水彩画基础、壁画基础、书法、陶艺、雕塑、设计基础等课程。传统课程中的素描、色彩须加以改革。

以素描课程为例。一年级素描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造型基本知识(比例、结构、透视、动态)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速写、默写与创作构图安排进素描课程中是必要的。慢写(中、长期素描)、速写、默写过渡到自由创作构图,这是直观视觉感受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也是改革传统素描以写生为唯一手段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中、长期与快速的写生训练中提高造型能力的同时,通过默写、自由创作构图的锻炼,加强形象思维能力,进而达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色彩课程改革之一,摒弃以水粉画为色彩练习的方法,直接以油画进行色彩训练。学生在高考前就进行过大量的水粉画练习,改以油画训练可避免重复,以减轻综合院校专业课时不足的压力。之二,在写生课程后安排色彩自由创作构图练习,启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任其气质、个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人文基础课程的建设是油画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因扩招带来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的背景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文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文基础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然而在传统的油画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积重难返。加强人文基础课程的建设将是综合性院校油画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也是综合院校油画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油画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一个学科的基础教学必然与其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联。油画学科教育的发展,决定着油画基础教学的方向。

我国的油画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上海土山湾画馆,但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是从20世纪初的“两江师范学堂”设置油画课程开始,至今油画学科教育发展已有百年历史。我国的油画教育体系源于留学西方的画家接受的法国学院写实主义,以及前苏联现实主义油画教育模式。这个传统的教育体系及教学模式为我国油画事业培养了众多具有扎实造型能力的、杰出的油画家和油画教育家,为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和油画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油画教育体系已经愈来愈显现出其局限性,不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综观当今世界美术学科教育发展趋势,“大美术”学科已成为必然。作为起源于欧洲的传统油画教育,在西方已日渐式微。绘画观念的改变,绘画媒材的拓展,“自由绘画”教育取代了传统的油画教育,油画仅作为众多绘画媒材中的一种形态而已。文艺复兴以来,几百年油画的辉煌早已不再。

在我国教育改革大潮中,本着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的基本精神,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公布的新专业目录中,正式把原有的油画专业、中国画专业、版画专业合并为绘画专业。美术院校也随之逐步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各学院相继实行“工作室制”,倡导多元化教学理念,并在学院下设置造型学院,把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纳入其中。造型学院下设基础部,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实施学。二年级上学期到各专业系进行专业基础学习,二年级下学期起直至毕业,再到专业工作室学习。近年来,各专业美术院校纷纷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当代教学模式转型。

我国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发展较晚,大部分都是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新增办的。而这些新增办的绘画专业或美术教育(师范类)专业中的油画教育方向,大都采用专门美术院校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进行教学。然而,综合院校与专门美术院校在教学体制和教学规模存在的差异,致使当前综合院校的油画教学处于两难的境地。

其一,教育部规定综合院校本科教育计划控制在2800学时,而专门美术学院(以中央美院为例)除公共文化课及专业理论课外,其本科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计划为2600学时以上。也就是说,综合院校油画教学采用美术院校传统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课时量却减少近四分之一。以致有的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仅安排48学时。与专门美术院校相比,综合院校油画教学专业学习时间存在不足。

其二,综合院校由于油画教育规模较小,一般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都无法采用当今国内外美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通用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多元化方面显然是一种缺陷。

面对新时代对绘画(油画)专门人才的需求,以及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有些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也相应作出了一些调整和改革。比如有的学校增设“表现型”绘画课程等,无奈处于综合院校统一管理模式,课时量是有限的,根本无法撼动固有的传统,小敲小打的修补显然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单一写实的传统培养模式。

总之,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及其基础教学当前的这种尴尬现状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改革当前综合院校油画教育的传统模式势在必行,而基础教学更是改革的关键。怎样建设好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

改革油画基础教学,构建当代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首先应明确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的。国内外美术学院绘画(或油画)专业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培养艺术家为宗旨。针对有别于国内外专门美术院校的我国综合院校特点,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吸取国内外美术院校绘画或油画学科建设经验,更新教师传统写实观念、拓宽其知识结构,并依托综合院校人文学术氛围和多学科资源,夯实专业及人文基础,培养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的、以油画为主的绘画人才。构建适合综合院校油画学科教育的基础课程体系,走一条综合院校自己的油画教育发展道路。

改革与建设基础教学必须符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素质型油画人才这个目的。“素质型”,即全面素质,它不仅包括造型能力和以油画为主的绘画技能的专业素质,也包含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应该在人文素质中得到滋养,在专业素质中得以展现。

专业素质培养的基础即专业基础。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和建设上,以油画为主向多画种基至设计艺术上拓展,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精神。在教学观念上,要突破单一写实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除传统的课程素描、色彩、透视、艺用人体解剖、三大构成、油画基础外,增设绘画材料、中国画基础、水彩画基础、壁画基础、书法、陶艺、雕塑、设计基础等课程。传统课程中的素描、色彩须加以改革。

以素描课程为例。一年级素描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造型基本知识(比例、结构、透视、动态)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速写、默写与创作构图安排进素描课程中是必要的。慢写(中、长期素描)、速写、默写过渡到自由创作构图,这是直观视觉感受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也是改革传统素描以写生为唯一手段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中、长期与快速的写生训练中提高造型能力的同时,通过默写、自由创作构图的锻炼,加强形象思维能力,进而达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色彩课程改革之一,摒弃以水粉画为色彩练习的方法,直接以油画进行色彩训练。学生在高考前就进行过大量的水粉画练习,改以油画训练可避免重复,以减轻综合院校专业课时不足的压力。之二,在写生课程后安排色彩自由创作构图练习,启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任其气质、个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人文基础课程的建设是油画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因扩招带来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的背景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文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文基础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然而在传统的油画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积重难返。加强人文基础课程的建设将是综合性院校油画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也是综合院校油画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