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古镇文化论文范文

古镇文化论文范文

古镇文化论文

古镇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国外类似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又被称之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遗产旅游(Heritagetourism)是以文物、古迹等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物质遗存作为体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形式。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遗产旅游在欧美出现及盛行,推动了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在西方开展。九十年代以来文化遗产地因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由此成为研究的中心议题。国外学者主要从旅游管理、社区参与和市场供需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遗产旅游的市场研究。Bronwyn,J.[2](2004)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在旅游形象设计和产品体验方面的作用,Yaniv,P.[3](2003)探讨了文化遗产认同感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2)利用其他旅游形式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如Janiskeef'[4](1996)研究了节日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的作用。(3)参与文化遗产旅游的各主体利益差异研究。Heidi,D.[5](2001)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在面对旅游业发展提供机会时,遗产地社区各参与主体的不平等地位:Teo,Peggy[6](1997)和Cheungl'[7](1999)则研究了文化遗产相对不同参与主体的不同意义。(4)文化遗产旅游社区参与问题研究。如Natan,V.[8](2002)分析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的重要性。(5)旅游对文化遗产的诊释。如Grufudd,P.[9](1999)研究了“凯尔特”主题表述在威尔士文化遗产旅游中的作用[10]。(6)如何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研究。Myra,S.E[11]以马里世界文化遗产地PaysDogon在旅游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变迁为例探讨了旅游对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影响:Halewood[12](2001)以“维京遗产”旅游为例研究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持续升温,国内学者也开始侧重研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形象策略、空间整合和市场营销的研究。而目前作为我国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有:(1)古村落(古镇)旅游产品设计研究。冯淑华[13](2002)通过对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古村落旅游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原则。吴文智[14](2003)则系统阐述了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方法和途径。(2)古村落(古镇)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文化旅游策划的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江南水乡古镇是江南地区古村落的典范和代表,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包括:(1)多数学者侧重于从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现状分析入手,研究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李丽雅[15]12003;孙明泉,2001;王莉[16],2003;雄侠仙[17],2002;江五七[18],2003:阳建强[19],2001)(2)有学者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视角,探讨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竞争合作模式。(陶伟[20],2002)(3)有学者通过对旅游地意象空间进行的分析,提出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建议。(蒋志杰,(4)有学者通过具体分析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研究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阮仪三,1996[22],1998[23],2001[24];陆志钢[25],2001

三、西塘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古镇文化旅游策划开发现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经过十余年发展,以江南六大古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是华东区域旅游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江南水乡风貌为背景的文化旅游与本区域城市旅游相得益彰。如2001年“五一黄金周”周庄旅游接待人数仅次于北京八达岭长城和故宫,名列全国第三。

2)一些江南水乡古镇通过挖掘本地区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策划的文化旅游产品,不仅促进了江南水乡古镇历史环境的保护,使当地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也使旅游者从中感受到了浓郁的江南民俗,并处处体验着典型的江南人文和自然环境。如2001年至今乌镇先后成功举办香市、花车巡游、烟花大会等节日活动,集中展示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引起海内外游客的浓厚兴趣。

3)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开展带动了其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西塘传统产业的展示性表演极大促进了当地销售地方特色商品的旅游商业的发展。于江南水乡旅游产品而言,其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传统集合。这些元素通过整合从诸多方面反映出水乡传统的内涵。虽然从旅游的6要素层面来讲,西塘旅游产品可以是具备多重核心传统的旅游产品,但从文化旅游资源角度来分析,传统只具有一个核心。差异化构成旅游传统。

2.文化差异化就构成文化旅游资源。

1)民居文化

江南水乡古镇与其他地区的地理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导致了水乡民居文化的独特化。这一独特化不仅体现在单体的房间或宅院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水乡古镇的整体建筑格局上。民居正面朝路,四周均有邻里,水、陆平行,呈棋盘状格局。西塘古镇民居的文化特色就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来的。西塘的长廊是江南水乡给人的最初映像,水乡古镇是在这一格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江南水乡在文化层面产生差异,进而产生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与根源。正是通过在民居文化这一层面上的差异,才衍生出了江南水乡古镇在其他层面上的差异[26]。

2)建筑文化

从其文化层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些文化类型中,它与核心文化旅游资源最为密切。无论是单栋的民居还是古镇的民居总格局,都会联系到各类的建筑。以桥为例,每个古镇都有桥梁,且各时代都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桥梁是水乡生活的必要设施,所以游客在旅游时强化桥梁的观光,就形成了江南水乡古镇各类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当然还存在如弄堂(西塘石皮弄等)、各类商铺(万盛米行等)等其它各类建筑。这类建筑与民居文化有相似之处,所以它们是给游客的最初感官映像。

3)饮食文化

造成这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继承性的原因有三个:

1.江南水乡的饮食习惯拥有浓厚的地域性,尤以河鲜为特色。对于非水乡地区的游客依然具有一定的传统。

2.从历史上来看,西塘古镇都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超过1000年。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当地风俗习惯的区别,产生了形式相同但名称相异的饮食文化,其最具传统的部分是这些食品的文化内涵。

3.饮食是旅游的六要素之一,通常会起到吸引二次游客和以休闲为目的游客的作用。

古镇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三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独特、规划肌理明晰的皖中水乡古镇,历朝历代皆为军事重镇、交通枢钮镇、文化名镇、商贸集镇。对其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客观评定,充分挖掘资源,进而对其量身定制合理的保护发展方案,意义重大。

三河古镇,地处皖中名城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镇区面积4.71KM2,辖区面积65.5KM2。境内丰乐河和杭埠河两大水系环绕镇区交汇后,东流巧公里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据《左传》记载,古镇史称“鹊诸”,有可考历史2500多年。现名“三河”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丰富的水网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厚重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三河“小桥、流水、人家”的市井风貌。镇区内渠塘纵横交错,商贸沿河成街,建筑临水而建,廊桥跃水相连,是典型的“皖中水乡古镇”。悠久的历史,长期的文化积淀,给三河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尤以古城墙、古河、古桥、古街、古茶楼、古名居、古庙台、古战场等“八古”景观而著称于世。是皖中地区反映晚清时期历史风貌、兼收古徽派建筑特色、囊括古建筑类型较完整的水乡古镇,其综合历史文化价值,当可和驰名中外的苏州古镇周庄相媲美。

一、三河古镇的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

1、历史价值。岁月茬蕙,朝代更迭。“三河”虽几易其名,但古镇在各朝代都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显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军事重镇。公元前537年,吴楚之争在此演绎了“鹊岸之战”。1858年,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此大败湘军,创下了载人史册的“三河大捷”。至今遗存的古战场、古城墙、英王府似乎仍在诉说着那些硝烟散后的功过成败。“鸡鸣三县”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皖中商贸集镇的理想之地。透过现保存完好的古商业街、铺宅,仍可遥想昔日的繁华。水陆兼备的交通要道,使其历朝历代皆为江淮区域交通枢纽重镇,现存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家族的粮仓、四川总督刘炳璋的三河房产可说明一二。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孕育出众多的名人志士,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古镇。窄窄的“一人巷“、幽静的故居,依稀可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少年时学习、生活的情景。

三河古镇现存古建筑群以清末明初时期为主。完好的古街道有西街、南街、东街,街区肌理完整,建筑风貌依旧,保存2000多米长的青石板路辙印深深。目前,已经批准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三河大捷遗址—包括太平天国的城墙、英王府(即太平天国军大本营),全省最长的古街巷—包括刘同兴隆庄(清代),青阳分公司告示牌(清代),一人巷住宅群(含杨振宁故居,清代),郑善甫故居—鹤庐(民国时期),三县桥(清代)等。

2、规划肌理。三河古镇的规划以“水”为灵魂,水陆交织的街区充分利用了河、港、塘、溪、路的自然条件,巧妙地将城镇、建筑、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街区的基本格局是沿河成街,因水得镇,临水建房;以码头为端点、河道为边沿,随着岁月的流逝,辐射状衍生成数条古商业街。

三河的规划以“街巷”为骨架,支连众多窄巷,窜起成片民宅,纵横交错,分布均匀。街巷宅院相对规整,有中心轴、方向感、边缘界定。只是有些宅门因风水关系稍有凹凸转折。造型各异的石桥与街道的交汇节点,往往是茶楼、戏台、铺地等公共场所,空间转接自然,高潮迭起。古商业街道空间尺度适宜,渔俪延伸,店铺、民宅、酒肆随形就势分呈两侧,各商号标新立异的招牌点缀得古街热闹繁华、多姿多彩。又因是水灾多发区,三河作为古时军事重镇,防御性也是其规划特征之一。深而宽的河道,既有供给货物的功能,又有防御的功能。在窄形市镇的两端修筑防御工事—城墙、炮台,使整个市镇宜攻宜守。

从三河镇现存古迹来看,有着朴素的规划意识,商贸、防御、文化特征突出。而建筑、河道、桥梁及市井百态则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小镇景象。

3、建筑风貌。历史上的三河地处江淮之间,水运发达,商贾云集,南北文化在此冲撞、交融,形成“皖中”文化,故其建筑风格南北兼容,别有特色。大王庙、城陛庙、万年台、英王府等公共建筑宏伟、庄重、色彩鲜艳,更具北方建筑风格和官式建筑特征。而民宅、商铺小巧、简朴、色彩素雅,更似皖南的建筑风格。

古街两侧的铺宅始建于清初,成型于清末民初。商住特征明显,多为一、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块状,二或三进庭院。从街至河道依次为铺面、作坊、宅、储藏(如有二层,则一楼宅为厨房、餐厅,二楼为住宿),底层空间通透,如刘同兴隆庄。铺面、作坊因所售商品及生产工艺不同,柜台或当街设置或在室内两侧设置,沿街一色红色板门。因商贸繁荣,建筑也较早地吸收了泊来文化;二层以走马专心廊为平面交通;沿街立面各家铺宅间以简化了的马头墙分隔:门楼、窗眉、扶手等细部造型朴素,突出实用性;墙面以清水砖为主,灰墙灰瓦,红色门板、彩色招牌点缀其问。有韵律,有变化,形成一幅清末皖中古镇的繁华街景。

4、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河历来以其古老、秀丽、繁华而闻名遐迩。人文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三河的饮食融南北之长有独特风味,品种丰富,创造出享誉四方的三河土菜品牌。目前开发有土菜系列、茶干、米饺、米酒等;三河民间文化繁荣,主要有闹花船、车上轿、河蚌舞、花旦、兰花等传统节目,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起源并流传皖中地区的庐剧,是全国知名的地方戏剧种,创始于200年前,唱腔兼收民间小调、越剧等曲调,丰富、圆润,深得民众喜爱;三河镇的传统手工业发达,其匠人制作的羽毛扇、木杆秤等手工艺品制作考究,产品远销海内外。

三河镇现存古建筑核心区面积达8.74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25460M2。区内街巷格局完整,传统功能健全,韵味和肌理依然清晰。以现存较完整的西街、南街、东街为骨架,前店中坊后居的古建筑为街景,以原有建筑功能和特色传统商品为依托,再现了古时三河的繁华与生活原貌。

二、三河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几点建议

1、成立保护机构。成立以镇长为总负责人、文物、古建专家组成的保护领导小组,以城建、规划、文物、文化、工商、财政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执行机构,以群众推选代表组成文保协会实行监督核心保护区的管理、城建、古建保护与修复、资金投人的情况,定期核实文保规划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并定期向镇民公布,形成良好的保护与发展机制。

2、摸清古镇资源,建立基础档案。应在全镇范围内,深人调查,登记建档,内容包括:名称、位置、面积、年代、材料、历次修复情况、产权归属、价值特色、保护责任者等,实行挂牌保护,同时对建筑遗址的保护修复建设情况在公示栏中公示。

3、修编总体规划与保护规划。应高度重视对辖区内古建筑、古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聘请规划专家修编《总体规划》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站在保护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从保护独具特色的皖中水乡风貌占镇景观出发,充分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对三河镇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目标、内容进行详细规划。

古镇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CIS理论杨柳青古镇品牌物质文化品牌行为文化品牌精神文化

一、CIS理论与品牌文化

1.品牌与品牌文化

品牌概念早已有之,但作为营销理论的重要内容加以研究的历史并不长。近百年来,品牌的定义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加深其价值内涵。里克・莱兹伯斯(Rik Riezebos)认为,“品牌是能够使某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其同类区别开来的,并能在物质和非物质方面为消费者带来意义的一切标识”。由此可见品牌的特质是个性,支撑这种区分同类产品个性的是品牌的价值和理念。价值和理念涵盖于品牌文化之中,故品牌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品牌本身的价值观和精神特性,是企业文化与消费者文化的融合。品牌文化不仅包括产品、广告等要素,还包括消费者、企业、竞争者和社会公众等诸方面,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是社会文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部分。

2.CIS理论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是由CI战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逐步深化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象识别系统。CI(Corporate Identity)一般译为企业形象识别,是企业为了适应经营环境尤其是竞争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营战略,它强调企业形象对社会公众的个性表达和获得公众的有效识别。

CIS,主要由理念识别系统(Mind Identity―MI、Behavior Identity―BI、Visual Identity―VI)三大部分构成,它们分别体现了组织的精神内涵、行为活动和外在形象三方面内容,是组织形象展示的平台。通过对这三大子系统的构建,能为组织形成一套完整的形象识别系统,达到吸引公众的目的。

3.CIS理论与品牌文化之间的关系

品牌文化具有提升品牌价值、促进受众与企业的融合、实现品牌个性差异化、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功能。而CIS理论以MIS(理念识别系统)为BIS和VIS系统的统领,是CIS理论的基石和原动力。故,MIS是品牌文化中品牌精神文化的缩影,并通过BIS和VIS的形式将品牌的行为文化和品牌的物质文化表现出来。

因此,CIS理论是形成品牌文化的基础,是品牌文化的外在表现。品牌文化是CIS理论的灵魂,是企业定位、发展方向、精神理念的高度凝练;是品牌市场价值的体现,更是受众对品牌信任度的评判。

二、CIS理论与古镇品牌文化

1.古镇与古镇品牌文化

所谓古镇,一般是具有区域特征的民俗民风的传承,现今仍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古老小镇。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兴起,使古镇这种静态地域历史文化展现成为各个旅游企业争相锁定的热点,同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

品牌文化的概念来源于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营销的一种战略理念。古镇品牌文化是运用品牌文化战略将古镇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并拓展该地区的文化表征,从而增强古镇的品牌核心竞争力,为该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古镇品牌文化主要表现为古镇整体文化在游人心目中的印象、感觉和附加价值,是结晶在古镇品牌文化中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审美因素等观念形态及经营行为的总和。

2.城市CIS与古镇品牌文化之间的关系

城市CIS的研究在我国已进入系统深入阶段,并成为城市发展中塑造独特城市形象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城市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即城市CIS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以当代CIS战略理论为主干,以城市发展战略为目标,充分利用城市景观设计、城市识别设计的方法,建立一套与企业形象识别不同的、适合城市形象战略的系统。此系统得以成功运用的城市如大连、深圳。

以城市CIS理论服务于古镇可以形成古镇CIS理论。通过上述CIS理论与品牌文化的关系可以说明:古镇品牌文化的建构可以通过古镇CIS理论实现。具体表现为:把古镇的精神理念、发展目标通过规范化的民众行为、良好的古镇视觉效果与空间感受体现出来。以展现地域文化为原则,充分反映古镇的历史传统、自然风貌、民风民俗、民众风范、产业发展等社会内质的特点,并最终将其文化内涵通过视觉和行为来进行表达,从而建构古镇的品牌文化,使古镇更具有个性和特色。

三、运用古镇CIS理论,实施天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

天津杨柳青古镇在2003年被评为天津新十景,若想从十景中脱颖而出,成为天津地区,甚至中国北方具有独特风格的古镇还需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以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逐步实施古镇品牌文化的视觉整合

(1)发挥杨柳青古镇标识的品牌识别功能。古镇的标识可以整合古镇各个公共环境的视觉效果,使整个古镇体现统一性,并将古镇的文化特征通过古镇标识的呼告从视觉上体现出来。古镇的标识是古镇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的体现,需要在原有名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确立一个能最大限度反映古镇特点、易于被公众识记、接受并产生好感的标识。然而,杨柳青古镇的标识只是在网站上可以看到,在古镇的交通主干线、地标建筑、古镇各个景区均未出现,标识的基本功能就是识别性,以标识成为品牌的符号表征并未在古镇得以实现。

(2)以杨柳青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实施品牌的系统宣传。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古镇,如何让社会、市场、公众、消费者知道、辨识、认定、选择?毫无疑问宣传古镇品牌、加大古镇品牌传播力度,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性环节。古镇的宣传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古镇特有民俗产品和产品背后代表的各种地域性文化,还需要大力宣传古镇的品牌文化形象。这种宣传可以通过政府形象宣传、古镇定位宣传、古镇群众文化活动、古镇文化艺术节、古镇民俗文化产品展销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这些宣传方式应以杨柳青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渗透在宣传的任何一种形式中,使受众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接受名牌古镇的各类信息。

2.以古镇CIS理论为载体,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

(1)以M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杨柳青古镇的MI系统可分为两个部分:古镇名称和古镇的使命。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建构首先体现在古镇名称的定位上。古镇名称包括原有名称和可识别名称。天津西青区政府现命名该镇为“天津杨柳青镇”,尚未正式出台可识别古镇名称。可通过策划议案商讨该名称,识别名称应高度概括古镇的发展理念凝聚古镇品牌的价值观。杨柳青古镇政府提出环境立镇、文化兴镇、经济强镇、开放活镇的发展理念。这种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价值观可以通过古镇的使命得以实现。①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经济使命:即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建构为基础,策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发展经济,提高杨柳青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②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社会使命:主要表现在杨柳青古镇的社会责任感,整合以运河文化为背景的各类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在保护古镇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延续古镇的文脉和历史。用杨柳青古镇特有的品牌文化形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贡献力量。

(2)以B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行为文化。杨柳青古镇BI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营销行为、传播行为、个人行为。通过三种行为的定位可以建构杨柳青古镇的品牌行为文化。①杨柳青古镇品牌营销行为。古镇营销行为,是体现古镇形象最直接的方式。它常常通过古镇决策层对外的政策、古镇营销公司员工在营销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古镇居民对游客和投资商的态度表现出来,给游人最直接的感受。西青区委、区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思路中提出,既要议“经”,也要议“文”,以文兴商,力争将“静”遗产变为“活”资源,将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将文化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的政府决策,达到良好的招商引资的效果;当地居民也提出了“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杨柳青文化品牌”,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文化交融印象,取得了很好的业绩。②杨柳青古镇品牌传播行为。杨柳青古镇的传播行为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新闻、促销活动等,古镇品牌传播行为有助于提高杨柳青古镇品牌知名度的和古镇品牌文化形象的塑造。杨柳青古镇的传播行为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等方面均不同于一般的促销活动、广告、新闻告之。意在宣传杨柳青古镇外部形象和固有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向社会公众表明作为北方历史悠久的古镇所愿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从而使人们对古镇产生好感和认同,并在公众的内心深处树立良好的古镇形象。③杨柳青古镇品牌个人行为。古镇品牌是多种身份角色的市场代言人,古镇品牌个人行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家、员工等个人行为,二是古镇居民日常行为。杨柳青古镇企业家、员工的个人行为,如日常民俗文化制作工艺的演示、服务与销售人员的礼仪等等,都会影响古镇品牌文化形象。好的个人行为会贴近受众,增强外来游客的归属感,提高古镇品牌的信任度。古镇居民的个体行为也会对游客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居民本身良好的个人风貌,古镇居民群众活动也是品牌行为文化的延伸。如:杨柳青镇的石家大院、杨柳青年画馆、明清街等旅游场所分别举行堂会演出、民间杂耍武术表演、秧歌花会、焰火晚会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均属于杨柳青古镇品牌行为文化建构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应该遵循古镇品牌文化所制定的行为文化的规范,每一种活动都应体现杨柳青古镇的品牌精神文化。

(3)以V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的物质文化。杨柳青古镇VI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外观形象、应用系统、古镇产品系统。三个部分应以古镇标识为统领。①杨柳青古镇的外观形象。A古镇独特的地里位置――运河文化的延伸。B古镇古建风格――明清时代院套院民居,大院文化的表征。C古镇标志景观――御河景观带、杨柳青民俗广场等。D古镇标准色――依据古镇标志(LOGO)的创意制定标准色。E户外广告设计――进入杨柳青古镇主干线上的大幅宣传招贴,呼告受众古镇品牌,增强杨柳青古镇品牌的知名度。F旅游服务系统――以标志为统领的景区导视系统。统领古镇识别,方便受众,亲近消费者。②杨柳青古镇的应用系统。A古镇的标识系统――标志(LOGO)、标准文字、标准组合、标准辅助图形等。B古镇的公共设施系统――以标志(LOGO)为统领的服务机构识别、医疗机构识别、商业机构识别等。③杨柳青古镇的产品系统。A一般纪念品:如明信片、画册等。B民俗文化纪念品:如杨柳青年画、杨柳青风筝、砖雕拓片等。C以古建、年画、风筝砖雕元素为基础各种延续产品(如T恤、鞋、文具、钥匙链等)等。这些产品均具有杨柳青古镇本身的可识别性的文化特征。

古镇品牌物质文化的建构可以将古镇的各种文化通过图形的视觉传达形式将其外观形象和应用系统整合起来,为受众提供了古镇的整体视觉形象。同时引导受众关注附有古镇标识等设计形象的产品系统,品牌文化的市场导向特征由此表现出来。尽管古镇品牌的物质文化处于品牌文化的最外层,但却集中表现了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在社会中的外在形象。

综上所述,将CIS理论科学地应用于天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可以促使塑造古镇形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完美结合;可以促使政府部门从宏观上规划和微观上重新塑造杨柳青古镇的品牌文化特征,实施古镇品牌文化战略,进而促进古镇旅游业的突破和发展,同时刺激招商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治英主编:地区形象理论与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12.25

[2]汤铭潭等主编: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9

古镇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国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承载中国文化意蕴

景德镇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中所承载的丰富的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古代神话传说等意蕴,是美术老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民间文化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不可多得的视觉教材。

一、它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意蕴

以吉祥题材为例,其构成形式就可以分成三大类:其一,“单成象征寓意,即用一个形象或花或鸟就能构成一个意思”;其二,“复成象征寓意,即通过两至三个以上的形象互相搭配构成一个意思”;其三,“组合象征寓意,用几个复成象征寓意组合成一个意思,体现一个总的主题”。每个构成形式中又蕴含着丰富的具体物象和深刻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以单成象征寓意为例,其构成的物象就有禽鸟类中既象征大富大贵和大吉大利、又象征爱情“凤无梧桐不栖”和“龙凤呈祥”的凤凰,有象征喜庆、吉利、喜事逢双、喜从天降的喜鹊,有象征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和平鸟等;有名花类中象征富贵繁荣的牡丹,有象征雍容华贵的芙蓉,有象征洁身自好、自尊自爱的莲花等;有竹木类中象征长寿的松柏、象征气节的竹、象征富贵和早生贵子的桂树等。以复成象征寓意为例,有寓意“喜上眉梢”的喜鹊梅花图、寓意“白头富贵”的牡丹白头翁图等。以组合象征寓意为例,有象征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五种人伦关系和谐美满的“五伦图”――由凤凰、白鹤、白头翁、鸳鸯、燕子组成画面,有象征着经得住考验、牢不可破的友谊和在任何情况下彼此始终如一的高尚情操和气节的“三友图”――由松、竹、梅组成画面等。这些多姿多彩的以吉祥图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或民间风俗,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趋吉避凶的恒定的心理定势,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折射着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寄托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情操的追求。

二、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以琴、棋、书、画“四雅图”为例,有表现知音难觅的“伯牙抚琴”图等;以渔、樵、耕、读“四乐图”为例,有侧重于道德教化的“舜耕历山”图等;以赤、黄、蓝、绿“四才图”为例,有表现坡豪迈气概的“赤壁怀古”图,有表现山阴道人渴慕王羲之书法、以白鹅换取王羲之写的《黄庭经》之雅谈的“黄庭换鹅”图等;以忠、孝、节、义“四全图”为例,有赞扬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武穆精忠”图,有颂扬苏武节操、彰显民族气节的“持节牧羊”图等;以菊、鹅、砚、酒“四爱图”为例,有赞扬陶渊明秉性刚直、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归田园隐居、赞秋菊傲霜的“渊民爱菊”图,有表现李白不愿趋炎附势品质的“李白醉酒”图等;以悬梁、刺骨、编蒲、凿壁“苦学图”为例,有赞扬衡匡“学无烛、邻舍有烛光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光、映光而读”的“衡匡凿壁”图,有赞扬苏秦勤奋学习、用锥刺股、终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刺骨”图等;以“浩帅图”为例,有颂扬北宋杨业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图等。上述历史文化题材,有的记述了中华民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高尚情操,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有的表现了古代先民对美好生活和高尚情操的热烈追求,有的表现了历史人物的大智大勇,有的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它承载着丰富的神话传说题材和其他题材

以神话传说题材为例,有“群仙会”图、“八仙骑八兽”图、“八蛮进宝”图、“十二花神”图、“十二生肖”图、“十八罗汉”图等。以历史故事为例,有“商山四皓”图、“竹林七贤”图、“廿四孝”图等,还有用百为单位编成的“百子图”、“百美图”、“百将图”、“百仙图”等。这些题材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和谐、幸福、美满生活的热烈追求。

可见,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中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神话传说等审美意蕴。这些审美意蕴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它不仅丰富了景德镇陶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还丰富了学生在美术课中鉴赏景德镇陶瓷的内容,更为美术老师在美术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国古代民间文化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和古代神话传说作品鉴赏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鉴于此,我谨向各位美术教师提出诚恳的建议:不管我们的美术教学课时多么地少――普通中学每周只有2节美术课,就是这可怜的2节美术课,还常常被任课教师以各种名目和理由占用――我们都得在每个学期安排1~2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充分鉴赏景德镇陶器,引导学生鉴赏景德镇陶器古彩装饰中所承载的丰富的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古代神话传说等审美意蕴,让学生在学会鉴赏我国精美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制品的同时,也受到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古代神话传说等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历史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等,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增加其美丽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方复.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2004

古镇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场所理论;文脉;空间规划;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五夫镇

Abstract: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 of Wufu, which is the birthplace of Zhu Xi, has a history of thousand years. However, such an ancient town is moving towards decline with the increasing speed of urbanization. In this paper, Place Theory will be employed to re-plan the layout of architecture, courtyard, streets and open space. The historical town will flourish again via maintaining the particular style and features of Wufu and impro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round.

Keywords:place theory;context;special plan;conservation plan of historic town;Wufu town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074-02

1 引言

历史文化名镇是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城镇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然而,在城市化的热潮之下,历史城镇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尊重,反而呈现出一种“非正常”的死亡。以武夷山市五夫镇为例,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保护规划和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匮乏,建筑年久失修,破败现象严重,新建建筑缺乏必要的规划设计,正逐步蚕食着古镇。笔者以场所理论为基础,在保留地域人文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对五夫镇进行合理的保护与更新。

2 场所理论与历史文化名镇

2.1 场所理论

《寻找失落空间》一书中,作者罗杰・特兰西克提出将场所理论与图底理论、连接理论相结合,结合环境的独特形式和内在细节给与物质空间丰富的内涵,对城市文脉给予回应。场所理论,其本质在于对物质空间人文特色的理解。“空间”是有边界的或者是不同事物之间具有联系内涵的有意义的“虚体”,只有当它被赋予从文化或区域环境中提炼出来的文脉意义时才成为“场所”。“场所理论”比物质-形体分析前进了一步,它加入了人的需求和文化、历史及自然环境等考虑因素。

2.2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

历史文化名镇的整体环境风貌体现着城镇的文化与历史内涵,营造出独特的场所感,反映着城市发展的脉络。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规划应整合包括社会在内的城镇整体环境的各部分以创造具有文脉内涵的场所,其方案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空间的灵活性。因此,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城镇文脉的延续性,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积极进行文化产业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发掘历史遗产的社会经济价值,从而体现场所精神。

3 五夫镇现状研究

五夫镇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部,具有闽北传统村镇形态,是朱子理学的发源地,素有“邹鲁渊源”之称。一学宗师朱熹在此生活了50余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古镇特有的理学教育环境,以兴贤书院、朱子巷、朱子社仓、朱熹手植古樟等为代表。当地的武夷文化,以古闽越文化为背景,中原文化为核心,外来文化为点缀,融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为一体,南北交织,中外并蓄,形成了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五夫镇中主要劳动力涌向大城市和东北方向的新城,居住人口流失,大量建筑空间闲置,社会活动趋于消亡,古镇逐渐趋向衰败。同时,镇中随意搭建现象比较普遍,且建筑密度大,占用开敞空间,破坏了整体建筑肌理。城镇的发展也导致古镇边缘建设与其内部环境不协调,使居民对传统古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一步降低。

五夫镇部分街巷空间杂乱无序,随意性大,系统性、可达性与可识别性差(见图1)。主要街道如兴贤古街、朱子巷等,以步行交通为主,机动车无法进入。古镇主要公共建筑沿兴贤古街布置,主要是商业功能,但是多为小规模作坊经营形式,缺乏统一的控制与管理。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混杂,降低了当地的居住环境质量与生活空间品质。古镇内公共服务设施欠缺、不成系统,且布局杂乱无章,如缺少公共厕所,给游客带来不便,电线乱扯乱接现象严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给排水设施老化,影响居住质量。

4 五夫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中场所理论的应用

历史的发展使五夫古镇留下了大量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巷,在这些建筑的物质躯壳上,或多或少都留下了当地的历史特色、地域特点,适应当地气候,反映当地的文化和审美观,是武夷文化的物质载体。为了使五夫镇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为了保持五夫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复兴古镇区势在必行。武夫历史文化名镇保护针对居民改善居住环境,发展地区经济的要求,从古镇整体环境、现状出发,试图对历史文脉、人性需求和场所本质予以呼应,实现新旧建筑和空间在已有城市肌理中的融合,提升空间质量,丰富建筑功能,以改善居民生活,发展旅游业。

4.1建筑及院落空间

通过对历史建筑及传统院落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使五夫镇的传统风貌得以延续,从而增强城镇的识别性,界定出一个有意义的场所。五夫镇的历史建筑是朱子理学盛行时期历史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极其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对于当地重点历史建筑如兴贤书院等,恢复理学学堂的功能,成为理学研讨基地,展示耕读及理学文化。作为重点保护文物的独立的古建筑应与周边的传统民居有机结合,形成簇状空间。

古镇的闽北传统民居高低错落、排列有序,屋顶成片,颇有气势(见图2)。对于空置的建筑单体,可以改造其内部空间,增加新功能,鼓励当地居民进行家庭式商业开发,如家庭旅馆、家庭茶楼、农家乐等。这样通过保护其物质遗存保留了场所特色,通过复兴场所的记忆和再生经济活力又延续了其特有的场所精神。

新建建筑应该延续传统建筑符号,达到风貌的协调统一。对于规划的公共建筑,例如博物馆,其形式可仿造兴贤书院,八字墙装饰精致浮雕,陈列五夫朱子文化文物、农作物、五夫特产、老家具、农具等。

闽北传统民居建筑大都有多重院落,既有单轴线式,也有因地形而灵活布置的自由式。对院落建筑群中的院落空间实施恢复性的整治,拆除院落及庭院中搭建的建筑,恢复完整的院落空间、对院落空间地面进行重新铺装及绿化。铺装采用传统的铺地材料,绿化植物选用乡土植物及当地庭院常用植物。

4.2街巷及开敞空间

街道作为城市文脉中的空间元素,可以提供混合功能和社会交往,将公共和私人生活融合。五夫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应完善古街体系,并延伸至新区,形成新的景观街道体系。保留街道原有形态、格局、位置,整理街巷体系,疏通巷道,使古街的鱼骨状街巷格局更为清晰。维持古街巷亲切、人性化的尺度,为街道游客提供安全的步行环境,形成连接性较好的步行网络系统。整修古街青石板路面,加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沿兴贤古街两侧建筑的材料、色彩、形式、尺度进行严格控制,防止日后商业和旅游发展带来的对城镇风貌的破坏。对严重影响老街传统风貌的建筑要拆除重建,拓宽局部街道,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恢复老街古色古香的风貌韵味,数百米的古街串起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五夫镇地方特色的集中体现,由此建立居民的乡土意识,促进古镇旅游经济的发展(见图3)。在潭溪的两侧利用开敞空间建设游览步道,发展商业街,设置商业网点、手工艺作坊、地方特色店、家庭式旅馆、餐饮设施等,提升古街活力,增加游客驻留时间。

人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场所系统来建立社会生活,这个场所既要具备与城镇文脉相呼应的场所内容,又要有与周边环境相区别的有可识别性的边界。在古镇中增设街头绿地、 公园、 生活性广场等,吸引本地居民以及外地游客,为人们提供交流、见面、休憩的场所,增强街道空间的活动能力(见图4)。利用雕塑小品,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以此来建立起人与古镇的情感联系,使五夫古镇具有较强的归属感与识别性。保护汇集于五夫古镇的两条溪流――潭溪与籍溪,将自然山水与农田景观引入到城镇中,改善五夫镇的生态环境,优化城镇景观。在五夫镇古镇区南端,规划新建一处宗教公园,这不仅体现了当地宗教的文化内涵,并且也限制了城镇向南部的扩张。

4.3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表达了场所独特的特质,它不仅具有建筑实体的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体现场所精神的空间是包容和多元的,过去与现在的物质空间建设通过丰富和层叠的混合方式结合。自生且演变中的城市形态,其场所如同历经时间变化而形成的,五夫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不仅要依托于古镇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更要发展新的具有感情内涵的空间场所。一方面,要挖掘五夫镇的理学文化、闽越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利用闲置地营造不同主题的公共空间,通过建立民俗博物馆、雕塑小品等形式展示于游人面前;并且在节庆日子里举行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让人们对五夫历史文化名镇的民俗文化形成认同感,延续城镇文脉,增强古镇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对于曾经代表古镇重要产业的场所,在恢复的同时,也可以进行适当改造,使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例如对于极具当地特色的烤烟产业,结合烤烟楼建筑建设景点,作为当地旅游特色之一,带动当地手工业的发展。

5 结语

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过程中,场所理论的应用可以避免历史文脉的丧失。五夫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关键在于尊重古镇原有的场所精神,在保留历史风貌和文化氛围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空间环境,丰富五夫镇的活动与体验空间,使人与古镇建立起一种联系,从而传递出场所特有的精神内涵而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罗杰-特兰西克. 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朱子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22113.

[2]布伦特・C・布罗林.建筑与文脉――新老建筑的配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阮仪三,王景慧,王琳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张鹰.基于愈合概念的武夷山五夫镇的保护与更新[J].南方建筑,2009,(4):36-41.

古镇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化古镇

城市规划

设计意义

历史文化古镇是先辈留给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古镇成为近年来热门话题和讨论的焦点。随着对古镇研究的深入和景观设计学科的兴起,本文将以保护古镇景观为前提,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古镇景观进行规划设计研究。

一、古城镇规划的目的及其意义

(一)、规划目的

(1)文化:延续嘉定古镇历史文化环境,强化古镇历史风貌特色,保护嘉定古镇尤其是它的核心保护区域两处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城镇肌理、空间布局、街巷尺度、绿化、文物与历史建筑等构成古镇景观历史风貌特征的组成部分。

(2)民生: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古镇各项功能,改善古镇居住环境,让老城区的老百姓享受到规划后成果,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为保民生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经济:鼓励发展休闲旅游与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通过旅游景点的建设培育、旅游活动内容的多层次引入与休闲商业的繁荣崛起,形成具有江南水乡城镇风情特色,又具有都市休闲文化与时尚气息的特色商业街区。

(4)景观:提出切实可行的古镇保护性景观设计,维护古镇景观风貌,提升古镇景观整体品质。依托现有潜在的旅游资源,构筑以领略水乡风情、文化博览、购物娱乐休闲、宗教文化体验、寻访名人故居等为特色的旅游主题景点。其中文化博览是深层内涵与无形文化特征的体验方式,主要通过对各类文化类景点的观光与相关民俗文化学习强化地方文化魅力。

(二)、规划意义

首先,从保护的意义来说,我们对古镇的规划是为了保护嘉定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传统江南水乡地区城镇商业、居住建筑群、孔庙、塔等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历史风貌、街巷格局和居住生活形态,保护历代历史事件、商务交往、航运贸易与名人活动的多种历史信息和地方习俗及非物质遗产,带有丰富而典型的历史发展痕迹和浓郁地方居住与文化色彩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其次,从嘉定区总体规划来看,嘉定古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展示给世人,将来主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而规划必定会给嘉定古镇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通过对嘉定古镇的景观进行规划与设计,希望能让人们在看到古镇真正的美丽和深知古镇景观存在的历史意义的同时,使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大家积极参与到古镇的保护规划中去,总结先人千百年来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经验,谋求现代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大意义。

再次,现实意义重大。规划在于指导实施,而实施的结果会给人民群众带来收益,收益的大和小与规划是否合理,景观设计是否成功有很关系。只要跟人民的利益发生关系,所以古镇的规划非常重要,影响深远。

二、古镇城市规划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在全面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民意调查,开展范例研究,并通过多学科综合深入开展课题的研究。

(1)文献资料的查阅:

a 有关国内外古镇保护与景观设计等方面研究的文献和文章;

b 近年来有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等理论研究的文章和文献;

c 有关古镇旅游等理论研究的文献和文章;

d 有关上海市总体规划资料和文件等;

e 有关嘉定镇生态、绿色旅游方面的资料和文件;

f 嘉定人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内部资料等。

(2)实地调研:争取走遍嘉定镇的每条街道,发掘和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中,以访谈、笔录、观察、摄影等方式尽量详实地记录相关信息。只有在资料详尽、充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分析,得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民意调查与记录分析: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与广泛性,配合研究的重点与方向,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提出了古镇发展意向和古镇旅游意向调查问题,对路人及当地居民随机调查。

(4)开展范例研究:主要是针对周边知名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景观设计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通过传统古镇保护与发展范例研究,既可以验证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又可以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反过来完善理论成果。

(二)研究方法的意义

古镇规划的研究要先进行实地调查。历史地段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该地段的环境和发展历史再进行全面勘查再查清研究范围内的重要建筑物、古迹和历史地段,特别是能体现该地区历史的文物然后对重要的文化遗产及其有关记载和记录进行评估之后对己确定的遗产提出保护建议。历史古镇的保护应该从其自身的价值来判断,采取的手段也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权利、习惯和取向,特别是使能在其原来住处继续居住的居民,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拥有现代社会所能达到的种种便利条件。而研究的方法直接影响到之后的规划设计结果,所以研究方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经过对嘉定古镇景观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发现利用景观设计的手段可以让古镇更具有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修正人们对古镇景观重要性的认识,探索更科学和更具有操作性的方法,从而能够得出一条科学的古镇景观设计道路。希望通过对嘉定古镇的保护性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使嘉定古镇的景观建设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品牌效应,为将来古镇的景观可持续发展和开发旅游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古镇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历史古镇;发展环节;文化特色;风貌优化

一、关于历史文化村镇文化风貌特色的分析

1.我国传统村镇的特色风貌保护的现状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对于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策略日益展开,一系列的历史文明遗产被得到保护应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相关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不断得到健全,社会上关于历史文明古镇的研究工作日益开展,实现了历史文明古镇的保护之路的正常开始。目前来说,我国已经得到申报的历史文化古镇是比较多的,比如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等,这都是符合国家历史文化申报的重要名镇。在我国的历史遗产保护过程中,也有一些尚未进行申报的古镇,比如桂林漓江古镇,陕西省白河县城关古镇等,这些古镇的传统文化特色面临着消失的威胁。

古镇的传统文化风貌特色,表现在其传统的城镇建设、人文文化的应用环节上,比如江南水乡古镇,该镇诠释了古诗中的小桥、流水的意境,无论是该古镇的建筑模式还是所表达的艺术特色都表现了一种传统古镇的美,是值得我们进行古镇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持的。与古镇传统文化风貌相区别的是,城市风貌实现了自然的人的应用,它是人类的自然生活的改造。通过对城市文化风貌的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历史古镇的文化风貌,从而确保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延续。城市风貌的空间结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城市风貌区、城市的风貌符号等,在城市风貌的剖析过程中,可以进行村镇传统风貌的深入了解,其具备自身具体的应用结构,比如城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造景观或者自然景观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并且即使是目前正在保护的,也可能面临着其传统历史特色消失的威胁。

2.历史文化村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

随着现代化城市经济的开展,关于历史文化古镇的相关保护法规不断得到健全,比如《关于保护古文化建筑的指示》、《国家环境政策法》等法律体系的与时俱进,延伸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核心概念,所谓的历史文化古镇是具备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意义的,包括其街道、村镇等,通过对我国历史文化古镇的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持,可以进行某一历史进程的传统风貌的保持,比如其地方特色、特色民族风情。比如南方的丽江古镇,丽江古镇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汇集成了丽江古镇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体系的优化,可以保持其区域的建筑遗存特色,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弘扬,这对于当前社会的历史遗存研究工作的开展是非常具备借鉴意义的。

二、关于古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分析

1.村庄传统历史遗产的保护

随着我国传统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方案的应用,我国各个区域的传统文化古镇都得到保护。比如河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于家村,这个村镇经过了相当长的时代变迁。根据相关历史考究,该村是明朝于谦的后人。该村镇的特点是石头房屋的建造,比如其建筑、街道等。并且该村镇的建筑特色是非常突出的,无论是其阁楼建筑还是四合院建筑都突出了其建筑文化的独特性。这是一种对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弘扬的生活方式,值得社会进行历史研究。像于家村这样的村落在我国的各个区域都是大量存在的,它们具备鲜明的地域特征性,实现了历史建筑格局的保持,具备良好的物质文化研究价值,村落的传统文化风貌特色是现代社会研究历史的活化石。

村落传统特色风貌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其实现了当时时代的物质文化与建筑的融合,比如自然景观、建筑风格等。这些建筑的外在形式表现出了一些非物质文化,比如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等。对我我们研究过去的社会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了,村庄传统文化风貌的保持是比较复杂的,需要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明确当期的历史文化遗憾保护的紧迫性,展开相关规范措施的应用,确保其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特色的延续性的发展。

2.当代村镇传统特色文化风貌的保持

为了实现对历史村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积极展开相关历史文化保护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当代城市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中,古镇的文化风貌的保持,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中,需要实现传统建筑文化文明与现代建筑文化文明的结合。通过对当代城市发展与历史古镇保护这两个环节的结合,实现当前社会的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弘扬。当然了,对于历史古镇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历史发展文明的保护,更是对我国传统文明的保护。在日常生活中,村庄传统文化特色体现在村镇的景观、建筑、街道等,这些环节也体现了其文化价值方面,居民的日常生活模式等。通过对村庄传统特色文化风貌的保持,实现我国传统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村镇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保护。

在历史古镇传统文化风貌保护过程中,不仅仅要针对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更要针对尚未被重视的村镇展开保护,从而确保中国历史文明文化遗产的延续,从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古镇传统文化风貌保护过程中,需要针对当地的具体经济情况,展开相关资金的投入,进行遗产文化建设、遗产传统文化的弘扬。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旅游行业的配合,实现历史古镇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协调。

三、结语

在历史古镇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文化风貌特色的保持,可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确保后代子孙对于民族文化的集成,从而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当然,历史古镇的历史保护环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引起国家的相关部门的重视,实现当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这两个环节的和谐,从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郝俊卿,吴成基.王雁林.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洛川黄土地质遗迹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11-21.

古镇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传统村镇,旅游发展,研究历程,展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周庄、宏村和同里等一些传统村镇旅游的名声鹊起,目前中国传统村镇旅游发展已经走过二十年历程,相关研究也随着这一过程不断扩展加深。

1 概念界定与研究概况

1.1概念界定

(1)古村(镇)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古村(镇)就是那些上朔源头在明清之前、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村寨聚落。但学术界却对此存在异议研究历程,争议的焦点即是在如何定义“古”字上。刘沛林(1997)[1]认为古村(镇)是古代保存下来村落地域基本未变,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的村(镇);丁怀堂(2007)[2]认为只要满足以下4个条件的村(镇)即为村(镇):一要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被记忆在这个村庄里面;二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个遗存包括物质的,还包括非物质的;三要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四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历史文化名村(镇)

历史文化名村(镇)是由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设置的一种保护制度,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文物保护法》中明确提出了历史村镇的概念,即保存文物特别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村庄。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又对此概念作了进一步完善,认为历史文化村镇是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论文提纲格式。

(3)传统村镇

刘沛林(1997)[1]将古村镇与传统村镇进行对比,他认为二者基本是等同的,只是提法不同而已。陆林(2006)[3] 认为传统村镇是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研究历程,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清代以前建造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重大影响的成片历史传统建筑群、纪念物、遗址等,基本风貌保持完好的村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古村镇、历史文化名村(镇)和传统村镇在概念上存在这样一种关系:传统村镇可以涵盖所有历史时期中保存完好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村镇。历史文化名村(镇)是由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从众多传统村镇中评选出来的被专家认定为具有重大保护和纪念意义的传统村(镇)。古村落在时间上有一个区间限制,即明清之前的传统村(镇)。如图1-1所示:

 

图1—1

古镇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传统村镇,旅游发展,研究历程,展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周庄、宏村和同里等一些传统村镇旅游的名声鹊起,目前中国传统村镇旅游发展已经走过二十年历程,相关研究也随着这一过程不断扩展加深。

1 概念界定与研究概况

1.1概念界定

(1)古村(镇)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古村(镇)就是那些上朔源头在明清之前、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村寨聚落。但学术界却对此存在异议研究历程,争议的焦点即是在如何定义“古”字上。刘沛林(1997)[1]认为古村(镇)是古代保存下来村落地域基本未变,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的村(镇);丁怀堂(2007)[2]认为只要满足以下4个条件的村(镇)即为村(镇):一要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被记忆在这个村庄里面;二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个遗存包括物质的,还包括非物质的;三要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四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历史文化名村(镇)

历史文化名村(镇)是由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设置的一种保护制度,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文物保护法》中明确提出了历史村镇的概念,即保存文物特别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村庄。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又对此概念作了进一步完善,认为历史文化村镇是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论文提纲格式。

(3)传统村镇

刘沛林(1997)[1]将古村镇与传统村镇进行对比,他认为二者基本是等同的,只是提法不同而已。陆林(2006)[3] 认为传统村镇是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研究历程,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清代以前建造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重大影响的成片历史传统建筑群、纪念物、遗址等,基本风貌保持完好的村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古村镇、历史文化名村(镇)和传统村镇在概念上存在这样一种关系:传统村镇可以涵盖所有历史时期中保存完好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村镇。历史文化名村(镇)是由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从众多传统村镇中评选出来的被专家认定为具有重大保护和纪念意义的传统村(镇)。古村落在时间上有一个区间限制,即明清之前的传统村(镇)。如图1-1所示:

 

图1—1

古镇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古镇旅游;体验经济;产品开发

一、引言

古镇以其闲适的文化、恬淡的生活态度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正成为人们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古镇旅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不仅是物质结果,而是一种伴随旅游产品带来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或感受。目前,中国古镇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较多停留在观光层面,缺乏深度旅游产品,满足不了旅游者的深层次需求,因此古镇旅游产品迫切需要转型和提升。

二、文献回顾

1.体验经济时代来临。体验经济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形态,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士·吉尔摩在其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最早对体验经济做出全面分析。他们认为所谓体验经济,就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它的提出展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孕育着消费方式及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适应体验经济的快慢将成为企业竞争胜负的关键(张承耀,2005)。胡红梅(2007)认为,目前体验经济在经济发达国家是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旅游业作为最适合“体验经济”的生产和消费工具,其产品也趋向体验化发展,人们对旅游消费过程及其结果的体验都非常重视(刘又堂,2005),旅游消费本质表现为旅游者追求旅游体验,带来旅游消费动机、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出游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王云良,2007)。目前体验式旅游市场尚不成熟,但旅游者、旅游活动以及旅游开发都表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章尚正,钱晓慧2008),以观光为主流的旅游产品正逐渐让位于新、奇、特的感同身受的参与性体验。

2.古镇旅游的体验化趋势。国内学者关于古镇旅游的相关研究较多,涉及面也较广,主要包括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营销策略、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对策等。邻近大中城市或著名景区的古镇具备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区位条件,在开发时既要研究旅游者心理,又要提高旅游地本身的吸引力,要针对不同需求的旅游者设计出不同的旅游产品(王雪梅,2004)。

蔡家成(2006)认为,古镇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应多种多样,向文化性和体验性趋势发展;古镇旅游的类型存在梯层结构,在时序上呈现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发展趋势,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体验旅游是古镇旅游的最高层次;要努力实现体验旅游的最高层次,根据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不同的体验旅游项目。何丽芳(2006)也谈到要深度体验文化,从建筑、环境、文化、民俗四个方面,阐述古镇旅游不能仅停留在最早、最浅表层层次,而是需要崇尚文化、关注游客参与的体验元素加入其中。同时,旅游者获得的体验质量越高,旅游企业从中得到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增加(钱飞霞,2007)。

三、古镇旅游类型

1.以水乡特色为主。此类古镇的典型代表为江浙一带的水乡古镇如乌镇、南浔、同里等,大自然和历史共同造就了江南水乡古镇。这些古镇处于太湖流域的江南平原,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江南古镇建筑的亲水性,临水空间别有情趣;湖泊纵横为耕种渔桑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从而孕育了繁荣的古镇文化。古语有云:“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之所以有魅力,关键是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江南古镇的灵魂。

2.以古建筑群为主。如果说江南古镇是小家碧玉,则此类古镇是邻家大哥,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宽容,以古建筑群为主要特色,以安徽宏村、西递、福建泰宁最为典型。皖南古镇背依黄山余脉,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翠,为一个风光秀美的盆地,完好保存着最有特色的明清古民居群,在中国明清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有着高超的建筑艺术、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方特色;福建泰宁保存着完好的古建筑群,以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和尚书第建筑群声名远扬。

3.以历史文化为主。此类古镇以山西张壁、广西兴安、广东石湾镇为典型,除了优美秀丽的古镇风光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古镇依靠人工活动而赋予更多文化和历史底蕴,资源更注重历史性,当地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如张壁是中国现存的保存完好的一座融军事、生产、居住、宗教为一体的古代“袖珍”城堡,古镇不大却集中包容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古文化地道、金代墓葬等许多文物古迹。石湾镇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被称为“南国陶都”,河宕贝丘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4.以民族风情为主。此类古镇与上述类型的最大差别在于文化中融入民俗,以民族风情为主,兼顾秀丽的自然风景,以内蒙古室韦为代表。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周边邻里不同民族的相互交往和融汇,导致了悠久的室韦文化,是蒙古族发祥地,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如今的室韦还保存着古代蒙古族生活生存风貌,寻根、祭拜、观光、考察给古镇旅游又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四、古镇旅游开发策略

1.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目前古镇旅游产品种类多样,开发日新月异,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旅游产品仍以资源型为主,简单模仿其他地区,导致雷同缺乏特色,如江南水乡古镇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完整规划的指导,开发粗放、经营粗放,竞争方式还处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在开发上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性和体验性,现有许多旅游产品多为初级观光型,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未把旅游经济理解为体验经济。

2.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必须转换思路,提倡产品策划、个性化服务,重视对体验旅游活动的开发。根据上文古镇旅游的类型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古镇旅游产品可设计成观光、休闲度假、修学、科考、养生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旅游者,应开发多种选择,以下几例可供参考。

(1)节事体验游。节事的举办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全方位的参与或体验,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可采用这一方式,如南浔有驰名中外的楫里湖丝,明清时代大批丝商的出现,可举办体现丝商文化的节庆,学习前辈们的经商之道,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儒商的理念仍具有借鉴意义。(2)美食养生游。古镇以闲适恬淡的生活为主,其饮食也以健康、养生、原生态为特色,游客可以品尝家常菜,并融入到制作过程中,如江南一带有吃年糕,清明团,端午粽等习俗,参与其制作过程,别有一番乐趣,体验古镇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感受纯朴的水乡文化,将观光、休闲、娱乐、餐馆、体验等结合融为一体。(3)文化展示游。各古镇根据自身文化遗存特色开辟古文化展示区,通过实物或其他方式展示古镇的历史、人文、民俗等,引导旅游者进行古镇历史文化、风情民俗鉴赏,让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如石湾的陶瓷文化等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出来。(4)探幽访古游。在古街古巷中进行探幽访古,感受传统简单的饮食起居,品味古镇的沧桑岁月,感悟人生,发思古探幽之情。如江南水乡古镇可采用这一游览方式,让游客自主地漫步在古街上,感受当年古镇上曾发生过或惊心动魄的事迹,或闲适恬淡的生活气息。(5)民俗风情游。品尝当地风味饮食,参与节庆、庙会、祭祖等民俗活动,或深入当地居民中间,体会民俗风情。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古镇室韦,可举办相关节日,让旅游者品尝风味菜,欣赏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体会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6)艺术逍遥游。古镇所处环境大多山清水秀,古建筑与山光水色结合在一起,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构成一幅幅优美静寂的图画,可以此为基础,组织开展绘画、摄影等艺术活动。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的宏村古镇则应充分发挥其艺术特色,注入体验元素,吸引爱好艺术的游客和艺术家们前来旅游。(7)轻松度假游。清静的环境,优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对长期居住在都市里的人来说,确是轻松度假、调整身心的好去处,选择有特色的民居客栈住上三五天,在古镇古朴的环境氛围之中或玩,或闭目养神,或在周围散步、登山,使之达到放松心情、舒缓精神的目的。

总之,古老的建筑,古朴的环境、丰富的文化遗存、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等,是古镇进行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有关旅游部门应利用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采取适宜的体验旅游方式,充分展示古镇旅游资源的魅力,让旅游者更好地对古镇进行欣赏、理解和品味,融入到古镇的文化中去,达到满意的旅游效果。

参考文献:

[1]派恩·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张承耀.体验经济的六大特征[j].嘹望新闻周刊,2005,(7):61.

[3]胡红梅.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74-76.

[4]刘又堂.论体验经济与旅游个性化服务[j].社会科学家,2005,(1):147-149.

[5]王云良.论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特征的六大转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21-23.

[6]章尚正,钱晓慧.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趋向与旅游开发[j].宿州学院学报,2008,(2):4-8.

[7]王雪梅.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四川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9):116-121.

[8]蔡家成.古镇旅游——由浅入深看体验[j].理论研究,2006,(7):40-41.

古镇文化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古镇旅游;体验经济;产品开发

一、引言

古镇以其闲适的文化、恬淡的生活态度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正成为人们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古镇旅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不仅是物质结果,而是一种伴随旅游产品带来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或感受。目前,中国古镇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较多停留在观光层面,缺乏深度旅游产品,满足不了旅游者的深层次需求,因此古镇旅游产品迫切需要转型和提升。

二、文献回顾

1.体验经济时代来临。体验经济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形态,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士·吉尔摩在其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最早对体验经济做出全面分析。他们认为所谓体验经济,就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它的提出展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孕育着消费方式及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适应体验经济的快慢将成为企业竞争胜负的关键(张承耀,2005)。胡红梅(2007)认为,目前体验经济在经济发达国家是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旅游业作为最适合“体验经济”的生产和消费工具,其产品也趋向体验化发展,人们对旅游消费过程及其结果的体验都非常重视(刘又堂,2005),旅游消费本质表现为旅游者追求旅游体验,带来旅游消费动机、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出游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王云良,2007)。目前体验式旅游市场尚不成熟,但旅游者、旅游活动以及旅游开发都表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章尚正,钱晓慧2008),以观光为主流的旅游产品正逐渐让位于新、奇、特的感同身受的参与性体验。

2.古镇旅游的体验化趋势。国内学者关于古镇旅游的相关研究较多,涉及面也较广,主要包括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营销策略、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对策等。邻近大中城市或著名景区的古镇具备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区位条件,在开发时既要研究旅游者心理,又要提高旅游地本身的吸引力,要针对不同需求的旅游者设计出不同的旅游产品(王雪梅,2004)。

蔡家成(2006)认为,古镇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应多种多样,向文化性和体验性趋势发展;古镇旅游的类型存在梯层结构,在时序上呈现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发展趋势,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体验旅游是古镇旅游的最高层次;要努力实现体验旅游的最高层次,根据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不同的体验旅游项目。何丽芳(2006)也谈到要深度体验文化,从建筑、环境、文化、民俗四个方面,阐述古镇旅游不能仅停留在最早、最浅表层层次,而是需要崇尚文化、关注游客参与的体验元素加入其中。同时,旅游者获得的体验质量越高,旅游企业从中得到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增加(钱飞霞,2007)。

三、古镇旅游类型

1.以水乡特色为主。此类古镇的典型代表为江浙一带的水乡古镇如乌镇、南浔、同里等,大自然和历史共同造就了江南水乡古镇。这些古镇处于太湖流域的江南平原,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江南古镇建筑的亲水性,临水空间别有情趣;湖泊纵横为耕种渔桑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从而孕育了繁荣的古镇文化。古语有云:“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之所以有魅力,关键是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江南古镇的灵魂。

2.以古建筑群为主。如果说江南古镇是小家碧玉,则此类古镇是邻家大哥,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宽容,以古建筑群为主要特色,以安徽宏村、西递、福建泰宁最为典型。皖南古镇背依黄山余脉,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翠,为一个风光秀美的盆地,完好保存着最有特色的明清古民居群,在中国明清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有着高超的建筑艺术、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方特色;福建泰宁保存着完好的古建筑群,以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和尚书第建筑群声名远扬。

3.以历史文化为主。此类古镇以山西张壁、广西兴安、广东石湾镇为典型,除了优美秀丽的古镇风光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古镇依靠人工活动而赋予更多文化和历史底蕴,资源更注重历史性,当地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如张壁是中国现存的保存完好的一座融军事、生产、居住、宗教为一体的古代“袖珍”城堡,古镇不大却集中包容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古文化地道、金代墓葬等许多文物古迹。石湾镇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被称为“南国陶都”,河宕贝丘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4.以民族风情为主。此类古镇与上述类型的最大差别在于文化中融入民俗,以民族风情为主,兼顾秀丽的自然风景,以内蒙古室韦为代表。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周边邻里不同民族的相互交往和融汇,导致了悠久的室韦文化,是蒙古族发祥地,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如今的室韦还保存着古代蒙古族生活生存风貌,寻根、祭拜、观光、考察给古镇旅游又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四、古镇旅游开发策略

1.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目前古镇旅游产品种类多样,开发日新月异,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旅游产品仍以资源型为主,简单模仿其他地区,导致雷同缺乏特色,如江南水乡古镇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完整规划的指导,开发粗放、经营粗放,竞争方式还处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在开发上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性和体验性,现有许多旅游产品多为初级观光型,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未把旅游经济理解为体验经济。

2.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必须转换思路,提倡产品策划、个性化服务,重视对体验旅游活动的开发。根据上文古镇旅游的类型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古镇旅游产品可设计成观光、休闲度假、修学、科考、养生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旅游者,应开发多种选择,以下几例可供参考。

(1)节事体验游。节事的举办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全方位的参与或体验,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可采用这一方式,如南浔有驰名中外的楫里湖丝,明清时代大批丝商的出现,可举办体现丝商文化的节庆,学习前辈们的经商之道,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儒商的理念仍具有借鉴意义。(2)美食养生游。古镇以闲适恬淡的生活为主,其饮食也以健康、养生、原生态为特色,游客可以品尝家常菜,并融入到制作过程中,如江南一带有吃年糕,清明团,端午粽等习俗,参与其制作过程,别有一番乐趣,体验古镇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感受纯朴的水乡文化,将观光、休闲、娱乐、餐馆、体验等结合融为一体。(3)文化展示游。各古镇根据自身文化遗存特色开辟古文化展示区,通过实物或其他方式展示古镇的历史、人文、民俗等,引导旅游者进行古镇历史文化、风情民俗鉴赏,让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如石湾的陶瓷文化等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出来。(4)探幽访古游。在古街古巷中进行探幽访古,感受传统简单的饮食起居,品味古镇的沧桑岁月,感悟人生,发思古探幽之情。如江南水乡古镇可采用这一游览方式,让游客自主地漫步在古街上,感受当年古镇上曾发生过或惊心动魄的事迹,或闲适恬淡的生活气息。(5)民俗风情游。品尝当地风味饮食,参与节庆、庙会、祭祖等民俗活动,或深入当地居民中间,体会民俗风情。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古镇室韦,可举办相关节日,让旅游者品尝风味菜,欣赏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体会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6)艺术逍遥游。古镇所处环境大多山清水秀,古建筑与山光水色结合在一起,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构成一幅幅优美静寂的图画,可以此为基础,组织开展绘画、摄影等艺术活动。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的宏村古镇则应充分发挥其艺术特色,注入体验元素,吸引爱好艺术的游客和艺术家们前来旅游。(7)轻松度假游。清静的环境,优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对长期居住在都市里的人来说,确是轻松度假、调整身心的好去处,选择有特色的民居客栈住上三五天,在古镇古朴的环境氛围之中或玩,或闭目养神,或在周围散步、登山,使之达到放松心情、舒缓精神的目的。

总之,古老的建筑,古朴的环境、丰富的文化遗存、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等,是古镇进行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有关旅游部门应利用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采取适宜的体验旅游方式,充分展示古镇旅游资源的魅力,让旅游者更好地对古镇进行欣赏、理解和品味,融入到古镇的文化中去,达到满意的旅游效果。

参考文献

[1]派恩·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张承耀.体验经济的六大特征[J].嘹望新闻周刊,2005,(7):61.

[3]胡红梅.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74-76.

[4]刘又堂.论体验经济与旅游个性化服务[J].社会科学家,2005,(1):147-149.

[5]王云良.论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特征的六大转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21-23.

[6]章尚正,钱晓慧.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趋向与旅游开发[J].宿州学院学报,2008,(2):4-8.

[7]王雪梅.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四川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9):116-121.

[8]蔡家成.古镇旅游——由浅入深看体验[J].理论研究,2006,(7):40-41.

古镇文化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古镇;真实性;商业化;应对措施;成都市

一、成都周边古镇的旅游资源

成都周边古镇属于中小型古镇,包括黄龙溪、悦来古镇、怀远古镇、街子场、上里古镇、平乐古镇、安仁古镇、西来古镇、元通古镇、洛带古镇等10多个,各古镇地域特征和人文景观十分特别,气质迥异于江南水乡、汉中古城,既有巴蜀千年传统的遗风,又融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具有厚重的文化、经济和旅游价值且交通便利。 表1为成都周边10座古镇的简要情况:

二、古镇的商业化现象

通过表1可以看出,成都周边古镇大都拥有古老的建筑,古朴的环境氛围和众多的文物遗存,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审美等价值为不同层次的旅游者提供了诸多旅游形式,如观光、度假、休闲等。有力的区位为成都周边古镇提供了充足的客源,这使得成都周边古镇发展迅猛。伴随着游客的增多和旅游影响力的扩大,成都周边古镇的商业化现象也日趋明显、范围越来越大,因此,这就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古镇旅游真实性的呈现和游客古镇旅游真实性的感知程度。下面我们将从3个古镇着眼,观察一下现在成都周边的古镇的发展现状。

1、 洛带古镇

洛带古镇位于成都市东郊, 是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重点镇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广东、江西、湖广、川北”四大客家会馆、四川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公园坐落其中,是名符其实的“客家名镇、会馆之乡”。

2、黄龙溪古镇

黄龙溪古镇位于成都市双流县黄龙溪镇境内,距成都市中心区仅17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特色体现在 “古”字上,代表有“十古”:古街、古寺、古民居、古树、古衙门、古堡坎、古龙鼎、古佛洞、古佛堰和古民俗。 古镇不仅风光秀丽、环境优美,还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影视摄影基地,素有“影视城”、“中国好莱坞”之称。

3、街子古镇

位于成都市崇州的街子古镇,有“兰花之乡”的美誉。在2011四川最美村落评选活动中,获评“十大四川最具旅游价值村落”称号。古镇水系发达,地下水丰富,石板路两侧及屋前院后,常年清水不断,因而有“川西水乡”、“青城后花园”之称。崇州街子镇为青城山古镇,它集中反映了四川西南坝结合部独特的自然风光;具有深厚的优秀文化积淀;现存建筑朴素,小巧,是反映清代祖国西南小镇风貌的典型实物。

从以上3个古镇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古镇旅游的商业化问题日渐突显出来,这对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是否真实、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将造成一个重大影响。王宁认为旅游商业化的内在矛盾是人们寻求真实体验与旅游商品化所造成的旅游产品同质化、标准化和虚假化的矛盾,导致游客对旅游的关系可能呈现爱恨纠缠。 那么如何增强旅游者体验的真实性,延长古镇的生命周期、促进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下面我们运用旅游真实性理论,分析如何应对成都市周边古镇日益严重的商业化问题。

三、真实性理论

旅游吸引物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古镇而言,古镇旅游资源的真实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真实性”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自己做的”、“最初的”。1973年,迈肯尼尔在《舞台的真实性》一文中首次将真实性的概念引入到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研究中。关于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学界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客观主义真实性;建构主义真实性;存在主义真实性。

1、 客观主义真实性——关注旅游客体的真实性。

旅游者进行评判的标准是“它们是否在本地由本地居民根据习俗与传统制造和表演的”,此种真实性更加关注的传统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对于客观主义真实性,古镇应该“修旧如旧”才能更好的体现古镇文化,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在客观主义真实性中涉及到“前台”和“后台”理论。迈肯尼尔认为“前台”是旅游者与服务人员接触交往的开放性空间。在旅游开发中,东道主将他们的文化作为商品展示给旅游者,并导致东道主社会生活真实性的舞台化,舞台化的前台使旅游者很难体验目的地社会的真实文化;而“后台”是为前台的表现做准备的封闭性场所,常与事实、亲密真实相连,是旅游者所追求的。

2、建构主义真实性——在注重客体真实的基础上强调主体的差异性

建构主义者认为旅游场景的真实性是参观者的一种真实评价。旅游客体被旅游者体验为真实时,并不是因为事实就是如此,而是被当成是真实性的符号和象征(Culler,1981)。这种观点认为,游客对景观真实性的评价是因人而异的,个人期待值不同造成的评价也会不同。存在主义者关注旅游主体本身,强调旅游主体的存在状态,即将真实作为一种感觉,借助旅游活动或者旅游客体寻找本真的自我。游客对民俗表演等行为可能认为是真实的,即使游客认为不完全真实但游客在体验过程中寻找到本身的自我,那么这种体验也将被认为是真实的。

我们对古镇旅游商业化程度和古镇旅游者对三种真实性的不同解读的分析,是为了找到古镇保护和商业开发之间的平衡点,提升旅游者旅游真实性体验,延长古镇生命周期,促进古镇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在保证成都古镇旅游真实性的基础上合理应对商业化的现象呢?

四、古镇旅游商业化的应对措施

1、政府应在法规政策上对古镇进行保护,限制古镇过度商业化。

古镇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政府必须重视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要制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开发商对古镇的过度开发和古镇居民不合理的行为。

2、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实行“前后台”功能分区

在古镇内可以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划分,固定出一片或者几片地区作为商业区,专门用于开设旅馆和商店,而不是把商业区和游客游览区混合杂糅在一起。这样既方便了游客也不会对古镇的原真性进行影响和破坏,另一方面也会使游客更好的体会到古镇的古香古色,不会因为商店和旅馆的开设影响到游客的旅游体验。

3、鼓励游客的真实性体验,延长古镇旅游生命周期

很多古镇特色的民风民俗被用来经常性的表演,这样不仅是对当地文化的不尊重,当地居民也会感到厌烦。长此以往,游客体验到的都是舞台性的表演而不到原汁原味的古镇习俗,这将造成游客的流失、甚至走向古镇开发的停滞阶段。因此,应当鼓励游客的真实性体验,引导旅游者追求最贴近古镇古老氛围的风土人情,感受古镇的特点、韵味,让旅游者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得到古镇旅游存在主义真实性的感受,从而使旅游者获得优质的旅游体验,树立古镇旅游形象,延长古镇生命周期。

4、充分挖掘风土人情,高品位地开发和利用古镇旅游资源

当前很多质量参差不齐的旅游商品充斥着市场,这会使旅游者感到非常厌烦和无奈,想买纪念品都无从下手。在对古镇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要注意挖掘古镇的文化内涵和民风民俗,将最能体现古镇特色的东西展示出来。

古镇文化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英文版图书 策划编辑 文化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为国家文化战略,已在全国实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文化走出去”项目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是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原创出版了一批英文版外向型图书:《走近中国》英文版系列、《江南水乡古镇》英文版、《外滩150年完全影录》英文版、《上海老城150年》英文版等,而《江南水乡古镇》英文版选题,就是在2003年“江南水乡古镇保护规划成果”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5年主持保护规划工作的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被法国文化部授予艺术与文化骑士勋章奖的基础之上,被确定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个重点选题和上海世博会重点图书项目之一的。就这个项目,出版社从选题策划入手,围绕“走出去”这根主线,突出其丰富的民族人文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美学特征,将图书编辑成阅读与观赏功能兼具的中国经典文化对外传播性的好书。

一、彰显江南历史文化风采的定位

让江南水乡古镇面向世界,重在展现中国江南文化的风采和特质。江南水乡古镇“镇为泽国,四面环水”,“白墙黑瓦,水榭楼台”,“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清章腾龙《贞丰拟乘》),是对水乡古镇的建筑人文环境与美学意境的描绘,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惊艳于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学术领域之所在。江南水乡古镇在国际社会的声名鹊起,源于原生态的基础,在于业界有识之士对其不懈的保护与规划。由于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认识不足,观念淡漠,重视不够,而现在又存在逐利群体的急功近利,虚浮的假文化、伪建筑、华而不实的溢美之词多有泛滥的现象,做英文版《江南水乡古镇》就应该以其真实与完美的文化实质面向世界,必须摒弃平庸,以文、译的经典论道和图的至美视觉感受作为编辑基础,取得文以结实、图以生动、译以精准的效果。

出版社选择了学界成果卓越、在国际上为业界所认同的阮仪三先生作为文著第一作者完成《江南水乡古镇》基础文稿,就是基于其以“修旧如旧”为宗旨的美学思想和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强烈的保护传承意识。书的策划者在阮仪三先生几十年积累的学术心得和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中反复论证和遴选,将12个保护完好、规划优越的水乡古镇作为书的基本章节内容,意在通过所列水乡古镇基本完好的原生态形象、完美可观的江南人文环境,让世界感受真实而独具风采的江南水乡古镇。

由于地域环境接近、人文风貌趋同,如何在书中将各水乡古镇的特质表现出来,成为策划和编辑者亟须破解之题。假如仅以每个水乡古镇共性十足的“河房船桥、蚕纱鱼粽”为反复展述的内容,编来无趣,读来将更是乏味。着眼于发掘水乡古镇共性中的个性特质,是为该书策划与编辑尤其需要关注的。笔者作为书籍策划者,自小生长在江南这片静谧而温润的土地上,对江南文化情有独钟,对书中所列水乡古镇,均反复踏足和体验,对个中文化特质多有感悟。通过与著作者的交流探讨,拟定用突出归纳各江南水乡古镇特质来点题章节内文重点的编辑方式,阐述各水乡古镇不同的特点和文化意趣。

全书是在江南水乡古镇文论的基础上以十二个独具美学意蕴、个性特质鲜明的章节来规划的。去过周庄或看过陈逸飞油画《双桥》的人也就不难感悟在周庄古镇登桥。去周庄必踏“双桥”,“双桥”也就成为本章节的特色内容之一。这章的主体文章结构就以桥展开图文。进过乌镇民居的人,一定会发现跨水而立的水上阁房。生活在那里的人掀开地板汲取河水,是为乌镇水阁居民所特有的生活常态。这样,乌镇的“水阁”便被作为表现乌镇的一个重点。南浔地处湖洲,湖洲蚕丝源于南浔,几百年盛名不衰,南浔的“湖丝”自然就成了文章的看点。同里镇内河湖交错,与荷兰阿姆斯特丹水城有得一比,人进入镇中犹如置身亲水之地,“同里的河湖”便成为一种意趣。古人为求生活便利,往往亦会出手不凡,设计建造出廊棚一类的设施。始建于明代的西塘古镇廊棚历经500多年,至今保存完整、绵延数里。它夏日可遮酷阳,冬日可挡寒雨。 走进西塘的“廊棚”,便可体验同镇人家其乐融融的人文风范。“妇人小足不出门”,而甪直的“船娘”自古有之。她们绒花缀鬓,蓝巾挽须,橹声呀呀,歌调幽幽,独领各镇。明末清初以水运市集声名江南的朱家角,商贾云云,过客匆匆,镇中小街人车川流,“行走朱家角的市集”就成为表现当时买卖人、生意人时尚,展示其市井生活历史兴衰的最好题材。“新场”一章让人感觉到了新场古镇民风淳朴,民居建筑自然无华,邻里相处朴素纯真不一般的民风民德。前童古镇家家门前碧水清澈,潺潺流淌蜿蜒数里,洗梳浣衣、童弟之欢尽在门前溪水中,“前童”一章刻画了古镇风情。历史上绍兴的“师爷”,溯源在安昌,安昌师爷出名于清代,“安昌”这一章节内容就重点表述其历史形成底蕴和名扬江南的文化渊源。论道江南园林,往往多以苏州为例。然而,由于同属苏州地域的木渎园林着实令人惊叹,因此图书便以“木渎”为代表章节,来展现其堪为江南一绝的园林艺术。“龙门”一章,通过呈现官宅林立的古镇文化底蕴、进士府第保存完好的图文,道出官宦之途的历史沉浮……

针对前述12个水乡古镇,编者以策划的思维、审美的取向,勾勒出12个不同古镇的特点和特质,综合串联形成江南水乡古镇丰富厚实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此深切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向国际读者传达中国经典文化所独有的历史人文魅力。

《江南水乡古镇》策划定位是以图为主、图文并茂,解读与观赏并蓄,3∶1的图文比例,对图的精选、对译文的精准,力求和主文内容相宜。图片供稿作者,虽说其历经20余年摄得水乡古镇作品无数,但要满足书籍策划的用心和编辑意图,尚有细节部分有待补充;译文作者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译著颇有心得,但对于文稿的精准诠释,自然还有一个深入理解和研究的过程。细节表达内涵,细节显示深度,细节决定成败。文稿确定后,策划、编辑与图、译作者展开读文讨论、反复赴实地撷取能够提升主题和充实美感的细节图片、获取文化性、知识性俱佳的历史资料,都有助于细节的深入表达。书中以跨页图片展现水乡古镇风采的画面不少,以现时期的数码文件略显不足,暗部层次表现力不够,美感上会有较大缺失。因此,运用反转片摄影图片是策划和编辑加工所确定的原则。虽然组稿难度增大、流程复杂、成本上升,但书籍定位以精致为目的、以面向世界读者为目标,严格要求和遵循标准无可厚非;而强化译文对图像注解的描述,诸如建筑的斗拱、宅院的台门、石雕的纹饰,均以图像的展示和译注的细述,助力书的精准解读。译文作者自身对诸多出版物“中国式英文”的表述方式也颇有微词,为此特邀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多位外籍“中国通”作为译稿的试读者,此举为书的译文品质起到了夯实、提升作用,体现出译文作者和策编工作一丝不苟、尽善尽美的文化追求。

图书策划和编辑是一个繁复的综合性工作,策划以综观全局,系统地串联整个流程态势为要素,具有“战略性”;编辑与加工须细致入扣,层层把握,深入和精确地部署每一个细节和环节,具有“战术性”。策划编辑的文化素养和美学取向决定书籍的至上品味和文化含量。

《江南水乡古镇》由专业美术出版社出版,毫无疑义须讲究一个“美”字,能否达到读赏兼具的策划预想,还有赖于书籍设计为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二、整体完美的设计美学取向

策划《江南水乡古镇》一书,我们考虑应该给书一个综合艺术的整体表现形态,就是让美学取向来决定书的文化品位。

《江南水乡古镇》传递的是中国文化精髓,书的表现形式设计的构想,借鉴了中国传统书籍的外观形态之一——瘦长型开本,将中国线装书的文化美感,融入这本书的设计思维意识中。水乡古镇历史建筑错落交替的白墙黑瓦,是中国古代建筑“经营位置”“虚实互补”“精简相宜”的美学特色。书的护封设计以水乡古镇综合特征的影像,作为给读者的第一视觉感受呈现在读者面前,其色调取沉稳的亚金与单色图影相融;硬装封面作为书籍主封,取简约淡雅的版画效果,以单纯的线条、块面结构虚实融汇,设色以亚金色与护封相呼应,亚白纹理纸为底,凸显精致典雅,刻画出静谧的水乡古镇建筑人文环境,营造的是清新疏朗的愉悦心境。(见图1)

《江南水乡古镇》的开篇构想和创意,力图完美传递一个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审美导向:我国众多媒介对于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多用“打开一扇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的窗口”为宣传语。《江南水乡古镇》开篇创意,就是将传统历史建筑中近乎封闭的精美窗阁,设计为以静态的闭合状态做一个仿真式的开启,使读者身临其境,获得完美意蕴而回味无穷。

进入正文,书的设计根据整书的策划方案,将江南水乡古镇以12个章节作为节奏点,以相应的图片作满版跨页,单色相衬,形成节奏上的视觉重点,强调所述章节的特点与特质。水乡古镇建筑特色体现于建筑构件上居多,书的内文对于建筑构件的细节描绘,传导了中国历史建筑的美学内涵,设计手法上力图表现其艺术感染力。如俗称“牛腿”的斗拱是古代建筑的核心构件,工艺精湛,叹为一绝,也是中国建筑艺术名扬世界的经典之作。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概念,运用了叠加拱梁的建筑构成,当是斗拱建筑艺术的华丽转身。木雕、砖雕、石雕的造型刻画,多以民间传承的审美取向作为文化崇尚。“五子登科”“麒麟送子”“富贵满堂”“龙凤呈祥”,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完美展现中国建筑艺术、民间工艺的风采和魅力,堪称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特色诸多精华之一。所有这一切,在审美取向上,都作为对水乡古镇经典建筑细节作充分展述的应有之义。(见图2)

江南水乡古镇以其“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皆以水墨诗画誉江南,《江南水乡古镇》的书口设计以水墨笔触加以装饰渲染,意在描绘水墨江南的意趣;目录页点缀的石雕构件,以其历史刻画出的沉淀和粗砺,昭示其年轮与承载。整书围绕水乡古镇的意境在设计上赋予其独特的美学观念。书的尾章——“保护与规划”案例、地域分布图,以及附赠收藏性明信片的设计构想,在书籍作为外向型文化传播功能上,趋向于符合国际专业领域对历史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共识。在用纸的选择上,《江南水乡古镇》采用轻质环保纸印制,本白亚光纸质,对于清新淡雅的水乡古镇审美意趣起到整体烘托作用……

完整的书籍创意设计思想,力图展示江南深厚的文化韵味并拓展其在世界经典历史文化领域的传播,以此构成书籍以“文化走出去”为策划目标的完整意义。

三、宣传推广为“文化走出去”锦上添花

《江南水乡古镇》面向世界的出版策划构想,为书籍设定了特殊含义。“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规划”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奖,成为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展示于国际社会的一部分,但其在世人面前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还不够普遍。英文版《江南水乡古镇》的策划、编辑、出版,基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初衷,而书籍出版后的宣传推广也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江南水乡古镇》作为世博会重点图书面向国际读者,因其所展示的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获得的良好反映,被评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优秀图书;第五届上海书展期间,特设“关于江南水乡古镇历史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学术论坛、媒体访谈和作者签售活动;2011年在德国召开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国际学术会议上,前往参加会议的同济大学专门制作PPT影像将江南水乡古镇的历史文化加以展示和传播,《江南水乡古镇》书籍也同时与会,受到国际专家的特别关注和欢迎,近百册书籍在会议期间售罄;同济大学还将《江南水乡古镇》作为校方国际交流活动中的专项文化礼品,等等。综合性的推广宣传,为书籍面向世界,扩展国际读者,产生了实际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下转第48页)

随着中国江南水乡古镇在国际上的知晓度不断提升,每年都有国内外相关论坛、会议在著名水乡古镇召开。旦有益于书籍推广宣传的机缘,作为书籍的策划与编辑者,必前往与会展示。德国法兰克福书展等国际性图书交流会上都会出现《江南水乡古镇》的书影。《江南水乡古镇》作为各类相关活动的一个亮点,其宣传推广作用,使得对外传播的成果收获颇丰、成效斐然,面向世界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展。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上海市长国际专家咨询会等国际交流活动的会间嘉宾观光项目,无一例外地将走访“江南水乡古镇”列为涉外活动首选。

古镇文化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旅游开发;文化遗产;中渡古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2703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我国进入“十二五”计划以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各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越发重视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力度,相继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这不仅要求我们务必要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还要严谨对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坚持以保护旅游文化遗产资源为前提,坚持走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新世纪的休闲时代背景下,把文化做为主导的休闲产业逐步成为当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主旋律。文化旅游产业近年以来发展速度迅猛,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聚居地区尤其是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与规划,已经逐渐成为旅游规划研究的热门主题。文化旅游即指旅游者深入参与体验当地的文化元素,消费当地旅游产品化的旅游资源和要素的行为过程。在民族地区,村寨已成为人们历来的传统居住场所,具有外形独特、品质高等优势使其具有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当下,诸多地区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民族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这将有助于开拓珍稀型旅游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的新方向,并且有效的启发广大旅游学者研究新方向。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将会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无尽的珍贵遗迹,在不同地区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特色文化和珍贵艺术。随着现代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受到诸多关注和重视,旅游文化资源内涵的深入研究己成为我国文化旅游的中坚力量。然而,不合理的旅游开发无疑将会对古村落的保护和民族文化遗产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为了坚持在保护中开发民族文化遗产,在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在体现文化遗产价值的同时加强宣传和保护的作用也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合理开发具有珍贵价值的古村落文化遗产提供一个有效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改善偏远民族地区村民的居住环境,增加当地的旅游吸引力,促进民族地区社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同时,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中渡古镇的具体情况,为古镇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提出合理可行的规划方向,希望通过本文促进全社会对民族地区古村落的重视,增强对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

1.2.2 研究意义

(1)文化遗产旅游是旅游开发学科的重要构成部分。

文化开发是旅游开发的核心,民族地区的旅游文化遗产开发又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化是旅游规划中当地文化主体的基本表现形式,在旅游规划中以旅游产品化的形式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环境中,对旅游规划学和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内容的丰富具有积极意义。

(2)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和当地文化资源保护。

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非常注重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有利于旅游文化元素在旅游开发中的全面转化和表达,突出了文化作为旅游规划过程中的核心的重要思想,推进民族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于发扬和继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对鹿寨县中渡古镇的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是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中渡古镇的旅游开发的实证研究,通过对鹿寨县中渡古镇的旅游资源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调查研究,得出将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贯穿于旅游开发的每个环节,包括空间区域划分、景区线路设计、旅游项目设计和配套设施分布等方面,达到以古镇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做为前提,在对民族地区资源进行的开发过程中实现更好的传承和利用。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民族文化:广义上讲民族文化指的是某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存中一起创造并且依靠其生存的不同形式的所有文明成果;从狭义上讲,民族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在精神生活上的创造。

旅游文化开发:是指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旅游文化资源的意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对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进行创新性整合的过程。旅游开发的重点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整体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基本开发思路的指导。

文化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规定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等;具有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关联的建筑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复合工程和保留有古迹的地区。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资源开发理论

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交叉运用的综合性创新过程,以技术和创新作为手段,对目的地的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加工以及避免损害的过程,从而使目的地资源能够得到永久保护和持续利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平衡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理论涉及的主要基础学科包括景观生态学和系统论等。

2.2.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旅游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既能够满足眼前的需求,又不损害长期进行旅游开发的需求的能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损坏当地的旅游资源并且保护性开发的现有资源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旅游开发带来的社会、环境、经济综合效益的基础上进行的负责任的旅游开发。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分析法

本文借鉴已搜集到的文献资料,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与思考,对本文的选题视角、整体思路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做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

3.2 实地调研法

读研期间,参与导师组织的鹿寨县以及中渡古镇的多次调研活动,实地调研经历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大帮助,同时,本文以广西鹿寨县中渡古镇为实证案例,在调研过程中采用了实地调研、专人访谈、资料收集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的搜集和掌握了本文所需的实证资料,为文中的个人观点提供支持。

4 研究综述

我国旅游业的起步相对比较晚,针对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开始着手民族地区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陈传康(1996)最早提出在旅游业的规划开发中应当注重目的地旅游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并提出当代旅游开发的根本就是旅游文化的开发的观点;在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系统研究上,吴必虎(2001)最早对国内和国外旅游规划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性梳理,并结合自己的切身实践成功编写了一套完整的旅游规划理论体系;于希贤,于勇(2005)对民族地区文化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详细的说明了地区文化的应用是旅游规划的创造性艺术。

贾玎(2007)总结了旅游文化保护性开发的五种模式同时提出对于民族地区的旅游文化规划与开发应当分层分类、互动发展。赵勇(2008)采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得出系统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对于古村落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杨昌儒(2008)以贵州布依族为案例探讨了民族文化的重构问题,指出民族文化重新组合是实现民族文化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新方向;王大悟、郑世卿(2010)指出民族古镇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坚持共性与个性、传统与现代、居民与游客、观光与休闲相统一协调的关系;陈瑜(2010)以清明上河园为案例,以园中民俗文化的展示形式来论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模式;王平(2011)从民族旅游文化遗产的修整以及民族传统服饰与当地民俗风俗方面研究了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

从我国对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规划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方面来看,最初主要从经济角度侧重旅游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作用,比较重视旅游文化在宏观上的经济属性,欠缺在微观层面上对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化方面研究。针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能够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现的更好,一方面能够保证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又能够通过合理有序的规划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扬,满足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在进行实地调研的实践与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本文将把握好在微观和宏观上相结合的方式,以期对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式开发研究做出一点有价值的探索。

5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一般模式

5.1 基本目标

(1)通过恰当的宣传方式引导人们的态度和意识,从而形成符合遗产旅游标准的行为规范和实践活动。(2)明确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规划准则,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控制在适宜的程度上。(3)尽一切力量满足当地居民合理的的基本生活需求,防止对文化遗产进行盲目的掠夺式开发,以文化遗产相关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取得支持,使当地居民都能从旅游开发中获得相应的回报。

5.2 基本方式

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方式大致分为以下三种:(1)修旧如旧,按照历史记载原貌进行维修;(2)对残存的文化遗产遗迹进行保护并运用高科技的保护式旅游开发;(3)对于已彻底毁灭的古建筑,参考其原貌进行重建。

6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实证研究

6.1 鹿寨县中渡古镇概况

中渡千年古镇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西北部群山之间,行政区域面积374平方公里,总人口4.9万。古镇拥有悠久的历史,自三国时代立县至今,历经174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保存着明清时期特色鲜明的古民居群落、古建筑等遗迹。深入古镇之中,少数民族古色古香的气息迎面而来。近年来,在中渡镇政府和古镇居民的精心呵护下,古镇的民居、商号、码头、客栈、会馆等古建筑遗迹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置身其中,恍惚与世隔绝回到了古镇的古代时光,宁静而美好。

6.2 中渡古镇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中渡古镇是鹿寨文明的发源地,素来享有“历史文化名镇”的美誉。境内仍保存有以京观石、香桥岩、古镇武庙、千年古榕等为代表的洛清江文化。同时,这里至今仍保留有古城门、明城墙、老商号、粤会馆、旧码头,这些遗址遗物保存,佐证了古镇历经岁月沧桑,如中渡镇粤东会馆旧址,位于鹿寨县中渡镇南街老粮所处,为民国时期所建,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此会馆为当时广东商人在此地的联络、聚会点。

中渡镇武庙,位于鹿寨县中渡镇北街和东街的交汇处,为一砖木结构建筑。殿内供奉关羽神像,右为城隍像,右边耳房供奉观音大士像,正殿走廊左右墙上有两幅彩绘壁画。

中渡镇地处汉族与壮、苗、瑶等南方少数民族居住区的交界地带,中渡民俗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境内的民间传统活动包括百家宴、舞狮、舞龙、舞火把龙、唱彩调、对山歌等。追溯到古镇清代年间,这些活动已颇具规模,民国时期及解放后仍然相当活跃。

6.3 中渡古镇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6.3.1 主要问题

(1)旅游资源产品开发有待完善,缺乏竞争力。

(2)旅游形象宣传营销力度不够,影响力有待加强。

(3)当地旅游市场供给混乱无序,游客满意度有待提高。

6.3.2 中渡古镇开发策略

(1)根据中渡-香桥岩旅游区资源分布情况,结合旅游项目设置和线路安排,总体规划形成“三区一廊”的空间格局,力争做成主题突出、各有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区。三区分别是指:中渡古镇文化体验区、香桥岩休闲养生区、香桥岩地质公园游览区。“中渡古镇文化体验区”旨在以古镇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古镇古建筑游览和风俗体验感知项目。

(2)依托中渡镇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通过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打造,将无形的文化转化为有型的旅游休闲体验。充分利用青砖灰瓦木质构架的老建筑,将古镇要素修旧如旧,控制改造新建筑,逐步恢复中渡古镇原有的历史风貌,延长街区范围,使来到中渡的旅游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感受中渡千年古镇的文化和魅力。

(3)中渡千年古镇文化旅游活动:以中渡镇悠久的千年历史文化为基础,以岭南民俗风情为点缀,打造丰富多彩,意义深刻的民间活动,把中渡千年古镇文化旅游节打造成为广西乃至我国具有特色的长寿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民间活动的举办,加强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中渡古镇的知名度,使中渡旅游发展具备更坚实的有形载体。

7 结论

民族地区旅游文化遗产的开发涉及到社会、环境、经济等多方面,需要综合各学科进行研究,本文以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可持续开发作为视角,对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的开发适宜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中渡古镇,以中渡古镇遗产价值分析,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为基础,对中渡古镇旅游发展存在问题以及背景困境进行分析,结合旅游开发原则与基本方法,对中渡古镇旅游开发规划思路提出古镇旅游保护性开发的策略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民族地区文化遗产旅游规划开发是一个严谨庞大的系统过程,涉及到旅游开发和经营的全过程,限于个人实践阅历和文章篇幅有限,对旅游开发研究还需要更加详实细致的分析和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任冠文.文化旅游相关概念辨析[J].旅游论坛,2009,2(2):159162.

[2]李瑞,殷红梅.近10年中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4,29(4):411421.

[3]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6,(5):3134.

[4]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5]于希贤,于勇,黄建军.旅游规划的艺术・地方文脉原理及应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6]贾玎.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互动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7]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杨昌儒.民族文化重构试论――以贵州布依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8,(1):6671.

[9]王大悟,郑世卿.论古镇旅游开发的五种关系[J].旅游科学,2010,8,24(4):6065.

[10]陈瑜.论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清明上河园为例[D].郑州:河南大学,2010.

[11]王平.论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以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2):130134.

古镇文化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古镇;失落空间;保护更新;图-底;连接;场所

Abstract: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ic town can start from dealing with lost space.On the basis of analysing and researching on the lost space,which has been weak point of urban space, and focusing on the key problems, measures can be developed.Take wufu town for example, by using figure-ground theory,linkage theory and place theory,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posi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lost space and then develop measures of protection and renewal.

Keywords:historic town;lost space;protection and renewal;figure-ground;linkage;place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053-03

1 引言

古镇经历长久的物质文化积淀,常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布局,承载极具魅力的民俗文化。然而在快速城市化发展中,古镇或因空间形态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或因空间的人为破坏,而出现空间衰败。其中衰败的地方往往形成失落空间,对整体空间形成极大负面影响,甚至阻碍了古镇的发展。下面以武夷山五夫镇为例,通过研究其中失落空间来针对性的提出更新保护措施。

2 古镇概况

武夷山地处福建省西北部,位于福建、江西交界处。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东南部,四面与石陂、徊潭、建阳、上梅乡相邻,是一个八山半水一分半田的农业集镇。五夫镇历史悠久,名人辈出,镇上保存有兴贤古街等古迹,2003年被列入第二批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镇区西面为古镇区,东面为新区,古镇区由兴贤村、五一村、五夫村组成(见图1)。

3 古镇现状

3.1建筑特色

建筑风貌主要以明清时期庭院式民居为主。面阔以三间为主,纵深三至五进,形成以庭院和天井为核心组织成向心围合的居住空间。建筑以1-2层为主,局部3-4层,内部庭院和天井围合感强,但不压抑。材质色彩上主要以青砖(墙体)青瓦(屋顶)色调配合。另外马头墙跌落起伏、变化丰富。

3.2街道形态

街道格局方面:五夫镇内部街道主要提供步行空间,它呈鱼骨状布局,其中骨架部分是中心南北向的兴贤古街,其贯穿兴贤村、五一村和五夫村,其他次要街道与主街垂直布置,更次一级的巷弄与次要街道垂直布置。

街道界面方面:兴贤古街沿街以传统商铺建筑为主,其间点缀一些名胜古迹。古街两侧为合院式传统民居建筑。次要街道沿街以传统居住建筑为主,主要以建筑侧立面临街,其间掺有部分历史建筑。

街道尺度方面:兴贤古街宽2.5-3m,其他次要街道宽1.5-2.8m。街巷两侧普遍为1-2层,街道尺度宜人。另外街巷空间变化灵活,充满活力。

3.3景观环境

五夫镇四周山体环绕,边界处荷塘与农田交替布置。古镇西临籍溪,潭溪南穿五夫村西向并入籍溪。山体、溪水、农田共同组成镇区环境。镇内历史建筑周围常种有古树名木,以香樟为主。兴贤古街上六坊门、“五贤井”及其它街道入口和开敞空间的人工构筑物组成古镇主要景观节点。

3.4社会生活

由于人口向新区迁移和外出打工,人口密度很低,使得古镇区缺乏人气,略显衰败。古镇以古闽越、中原、外来文化共同形成独特的武夷文化,主要涵盖了闽越、理学、宗教文化及以茶、莲、饮食、龙鱼戏为主的民俗文化。

4 古镇现状分析

在《寻找失落空间》中,作者以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三种城市设计理论分析研究对象的空间特点,从而找出失落空间的位置和问题,从而指导规划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作者用到的这三种理论其实是分别从点、线、面三个层次,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的。本文借鉴这种空间研究方法,来分析和研究五夫镇的问题。由于古镇区中五夫村周边环境复杂,空间特色鲜明,极具代表性,因此选其作为研究对象。

4.1图―底理论分析

图―底理论是基于建筑体量作为实体(图)和开敞空间作为虚体(底)所占用地比例关系的研究。它是用来描绘虚实关系和明确城市空间结构和秩序的平面视图的二维抽象。

通过实体和虚体的对比,可以观察到城镇发展序列、空间连续性及空间界面完整性。另外以空间尺度和围合界面可以明确空间的等级、私密程度及收放效果。

通过图―底分析(见图2),可以发现五夫村建筑实体与空间虚体之间的联系属于网格型,建筑尺度相近,排列有序。另外靠近兴贤古街两侧建筑排列紧密而连续,街道界面完整,建筑实体较周边更密实,两侧更远处建筑稀疏,排列自由,特别是在东北面空间界定很弱,甚至完全丧失了围合界面沦为开敞空间。由此可看出五夫村主要垂直兴贤古街向东西两侧发展,沿兴贤古街两侧集约式空间为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其空间界定清晰,而东西两侧更远处发展较混乱,为后期发展起来的,其空间界定不明确,开放性更强。在西面和南面镇区边界处,建筑布局较随意,建筑甚至完全没有界定外部空间。沿河北面空间连续,桥头空间尺度较小,公共性不强,而沿河南面空间破碎,界定性差,桥头空间尺度较大,更加开放。

从图―底分析可以看出五夫村失落空间主要集中在外侧后期发展空间和沿河两岸空间。

4.2连接理论分析

连接理论其实就是王建国提出的“城市的关联耦合分析”。即以交通、视觉等的角度明确城市空间中各功能片区及景观节点间的联系。通过这种空间轴线关系可以了解城市的时空结构。连接理论把交通流线的动态性作为形成城市形态的动力,很强调联系和动态性。通过连接理论分析,可以发现城市各片区间联系的紧密程度。

通过连接理论分析(见图3),可以看到五夫村被道路、兴贤古街和河流分成了四个地块,地块之间的联系道路较完整,均以垂直连接到兴贤古街上来完成衔接。地块内部主要以枝状分级联系各级空间,而未成环状连接,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地块内联系不够紧密,交流不畅,特别是在东北角,由于中间开敞空间已成为弃置地,环境质量低下,交通可达性差,导致该处成为交通终点。

以连接理论来看,五夫村失落空间集中在重要交通断开点,即镇区西北面、南面边界处及北部弃置地处。

4.3场所理论分析

场所理论由舒尔茨提出,他认为,场所由某种空间要素发展成为一种接近环境的概念,并且具有一定特点:使人感到或领悟到其自身存在的、具有一定意义和特征的环境。场所的概念有别于空间,空间是有边界的或者是不同事物之间具有联系内涵的有意义的“虚体”,只有当它被赋予从文化或者区域环境中提炼出来的文脉意义时才成为“场所”。

在进行场所空间分析前,先分清古镇现有的空间构成要素,再一一分析。古镇空间从物质层面讲主要由以下要素组成:街道、巷道、院落、建筑、广场、小品等。从五夫村现状来看,其主要为街巷、院落、建筑、开敞空间。

五夫村街巷分为沿河街道及街巷两种。沿河街道现在仅作交通之用,未形成公共交流空间,主要因为没有设置服务设施及用地。反观其它街巷,由于掺杂有名胜古迹或历史建筑,提供了交往空间,反而具有一定场所精神。院落方面,兴贤古街两侧建筑多为三进以上,而古镇人口的骤减使得建筑空间相对过剩,失去人气,里面的院落和天井逐渐衰败,丧失场所精神。建筑外部多为土墙,破损严重,使得建筑本身价值降低,其组成的街道界面景观价值随之降低。开敞空间主要为重要交通节点,其中部分沦为弃置地而失去活力,另外边界处也属于开敞空间,其中西面和南面边界建设无序,边界处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空间变得杂乱破碎。

以场所理论来看,失落空间主要集中在沿河街道、兴贤古街两侧院落及建筑外部、东北和西北面开敞空间、西面和南面边界等。

4.4总结

综合以上分析,五夫村地块失落空间主要分布在兴贤古街两侧建筑及院落、东西两侧交通节点处空间、沿河街道及桥头空间、西面和南面边界。

它们具有这些特点:位置集中在公共或半公共空间,如交通节点、建筑院落、滨水空间等。且这些地方主要为多重空间交集处,如桥头和部分开敞空间位于交通交叉处、滨水街道位于建筑界面与水域空间临近处等。另外形成失落空间的原因多为地块交通可达性低、空间界面破碎、场所精神丧失等,从而影响了这些空间的公共开放性。

5 古镇的保护与更新

前面已经以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对五夫村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出其失落空间位置及特点。结合以上分析,针对这些失落空间,可以提出以下古镇保护与更新措施(见图4):

第一,保护古镇鱼骨状结构的传统格局,丰富和完善空间层次。保护街巷空间,修复空间肌理,完善道路骨架,使之形成完整体系。

第二,重塑滨水空间,加强临河建筑与水域空间的联系,如修筑外廊。更换部分滨水建筑功能,添加服务设施,提升空间质量,加强公共性,并重新赋予场所精神。

第三,强化重要节点空间。桥头空间和其他交通节点应该通过整治来改善空间尺度,使之达到应有的公共程度,并起到良好的交通衔接作用。

第四,有序引导古镇的扩张,使空间发展更加规律,空间界面更加明确。界定边界开敞空间,拆除边界无序扩张的建筑,恢复自然景观,打通视线通廊,改善环境品质。

第五,改造建筑外貌和提升内部空间质量,修缮建筑外立面,对内部庭院和天井进行环境整治和空间复兴。

第六,将古镇文化融入到公共空间场所中,增添古镇文化气氛,如在滨水空间设置茶楼和戏台,在开敞空间设置民俗文化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