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外语教育论文范文

外语教育论文范文

外语教育论文

外语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其次是外语电教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外语电化教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它是科技成果在教学领域的实际应用。正如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是以工具的革新为主要特征一样,外语电化教学的每一步发展同样离不开教学媒体的更新。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往往是创造和推动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的直接动力。以听说教学法为例,行为主义教学流派根据“刺激-反应”理论提出的这一教学法则,要求学生通过大量机械性的句型操练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应运而生的语言实验室成为从事这一活动的最佳“工具”。由此可见,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从根本上增强了电化教学的力度,推动它向更深层次发展。另一个方面同样不可忽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周期不断缩短,促使外语电化教学手段与技术的发展节奏日益加快。从教学媒体的沿革及其进展速度可以看出,从幻灯、唱片、电影、广播、录音、语言实验室、电视、录像、卫星传播、计算机一直到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演变中,这些媒体已经从原始的单一信息形态发展到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全息形态,变革的周期在不断加快,新老交替的时间由初期的几十年逐渐缩小到十几年,甚至更短,形成一种日新月异的快节奏趋势。这种趋势给外语电化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认识和掌握外语电教与科技发展之间的这种规律能推动我们所面临的工作。

第三是外语电教与人才素质的关系。电化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与机之间需要相互适应,然而人是处在主导地位的。因此首先要在人这个因素上下功夫。要发挥好人的作用,首先要根据总体工作规划和要求,设定相应的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任务和职责,根据不同岗位的各自特点选择相应的工作成员。在人员的物色和调配中,充分考虑其专业特长,学历层次和新老梯次,从整体上把握好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人员配备。同时,在工作实践中,注意选拨和培养知识面广并突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在管好用好现有媒体的同时,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努力成为新手段新技术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的手段和技术不仅能为我们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而且也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他们在适应新的工作手段中锻练自己,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他们所从事的科研革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因此,人员素质与设备技术之间存在的这种互为转化的辨证关系是直接影响到电教事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发挥人与机这两个参数的最大效率是我们电教工作者永恒的目标。

从上述关系中得出的几条基本规律为外语电化教学勾画了粗略的轮廓。从总体上看,目前外语电教正朝着教学、科研与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型模式发展。然而,事实上每个单位的规模层次和工作任务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基本模式相近的同时,各显自身特色。比如有的突出声像资料的收集、积累与播放,为外语教学开辟第二课堂提供丰富的资料,营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视觉氛围;有的集中精力搞教学片摄制,拥有一支精悍的编导队伍,为教材的立体化而努力;有的则大力加强语言实验室和视听教室的建设,为语音练习、口语实践以及视听资料的消化吸收创造条件;还有的充分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在保障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创收活动,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弥补原有教学经费的不足,摆脱经济困境所带来的种种束缚。目前电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特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显示了它的功能和作用,为它今后的标准化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矗。

那么,从理论上说标准化模式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和功能呢?我们不妨在这里作些探讨。

1、从工作性质上看,它要有:1)声像资料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卫星地面接收、无线电广播、资料采购(录音、录像、电影、光盘、磁盘等)与贮存管理,声像软件制作等。2)传播系统。它包括闭路电视播放,声像阅览中心,计算机网络等。3)语言实验室群。包括各种档次的听力室、视听室、综合型高级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等。4)教学与理论研究。包括外语教学(口语、听力、视听说课等)、电教基础课教学、电教理论研讨、教材与教法研究、课程教学设计等。5)设备技术保障与科研革新。包括所有硬件设备的保养、维护修理、改造与革新,以及技术开发应用、设备的研制与试验等。

2、从组织机构上看,它应该分为:1)教学研究室,侧重电教理论和应用研究,制定规划和计划,指导电化教学的开展和提高。同时为学生和教师讲授电教基础知识。2)技术保障室,负责电教设备的技术保障与维修管理,科研革新以及产品信息交流。3)声像资料室,负责资料收集与管理为教学服务。4)软件制作室,负责教学节目的摄、录、编,以及美术设计、动画创作与特技制作、声像资料加工复制等。5)有线电视台(站),负责闭路电视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和日常教学节目播放与信息传递。

3、从人员组成上看,外语电教队伍的配备应该围绕教学、科研、服务3项主要任务进行考虑。为此,第一类是教学人员。教学人员当中又分两种,一是直接从事外语教学、教学法研究、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软件编制工作;二是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并讲授有关课程。他们的职称系列为教师或研究员系列。第二类是技术人员。他们是设备的管理、维护与保障者。他们不仅要自身熟悉各种现代媒体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而且要负责对使用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传授操作和维护保养方面的常识。他们的职称系列为工程师或实验师系列。第三类是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细分有3种,一是行政管理人员,他们是电化教学总体工作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包括人员的调配和设备的调用。他们一般都兼有行政职务。二是资料管理人员,他们是声像资料的收集者和管理者,同时要为教学提供经常性的资料咨询与服务工作。他们的职称大部分为资料员,挂靠教师系列或研究员系列。三是设备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中有财产保管员和财备管理员以及设备场地管理人员等。他们在管理好财物的同时,要做好经常性的服务保障工作。他们的职务或职称分别为保管员、会计、出纳;技术员、实验师等。第四类是软件制作人员。他们从事教学片的摄制与编导工作。细分有摄像、编辑、导演、特技、配音、美工等环节。他们的职称主要挂靠在编辑系列。

外语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外语学习动机及其分类,不仅有利于读者从理论掌握“外语学习动机”的内涵,而且,更有利于读者理解其在外语教学实践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弄清“外语学习动机”的内涵、外延及其分类更有利于分析和阐述后边的问题:外语学习动机的教育学意义。

(一)外语学习动机在教育学研究中,学习动机是一个科学概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谓的学习动机是指促进学习活动发生的内在原因。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坚持学习的一种动力。在其它的教育教学研究中,也有的研究者称其为“学习动力”。学生学习动机是一个系统性的组织结构,一般情况下,相关的研究者都认为它是由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的理想或者说学习的信念、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等学习要素组成。根据学习动机在具体学习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诱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同一个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也具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因此,研究学习动机的相关问题,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即从宏观的层面上讲,我们分析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微观的层面上,我们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学生,结合具体的学科分析学习动机在学生具体学科学习实践中的影响。所谓的外语学习动机就是指促进学生外语学习的内在原因。只不过是这里的“外语”含义较为宽泛,既英语的学习,也包括法语的学习、日语的学习等等。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在理解“外语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恰当的分类,有利于我们在分析“外语学习动机的教育学意义”过程中,分析得更有深度,阐释得更有条理,所以,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恰当的分类。但是,在具体的分类中,我们不能从其具体构成的角度对其进行相关的分类,而是应该结合“外语学习动机”在学生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及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角度进行恰当的区分。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提高外语素质的学习动机、作为基础交流工具的学习动机、为了通过相关的升学考试而产生的被迫性学习动机等三大类。首先,作为提高外语素质的学习动机是指学生的外语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其学习的结果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这类学习动机的驱使下,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地学习,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表现得非常刻苦、表现出一种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它一般存在于外语学习尖子生的头脑中。其次,所谓的基础交流工具类的学习动机是指学生把学习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不论是学生为将来出国求学做准备,还是为日后进行相应的翻译工作打基础,他们都需要相当扎实的外语知识作为基础。因此,这类学习动机一般存在于准备留学或准备以翻译为生的学生头脑中。再次,被迫性的学习动机。所谓被迫性的学习动机是指在具体的外语学习实践中,学生对为什么学习外语没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前者而言,他们之所以学习外语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尽管这种被迫的学习动机不是产生于学生的自身,但因为外界的压力,它也会成为学生学习外语的一种持久性的力量。因为不论是小升初,还是专升本,就连大学毕业后考研究生,也需要通过一定的外语考试才能达到继续求学的目的。在学生外语的学习过程中,这种被迫的学习动机具有转化的可能,特别当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因为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或因为对外语有了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当外语的文化精髓对其产生影响的时候,这种被迫的学习动机有可能转化为一种主动的学习诱因。因此,这类学习动机具有暂时性的特点,这种暂时性,一是指这类学习动机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改变,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类学习的动机也会随着学生对外语的了解而调整。

二、学习动机的教育学意义

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教育学意义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相关的区分,即教育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教学实践的意义。因为,教育学理论既指导具体教育实践,又有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接受反馈的内容而及时修正相关的理论内容,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两个层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而客观的说明:

(一)学习动机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在具体的外语教学研究中,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是教育学相关研究的基础内容。即没有学习动机的研究,就没有其它教育学理论的研究问题。因为,没有学习动机,学生就不可能学习外语;学生不学习外语,就没有外语教学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就没有相关的外语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没有外语教材编写原则的研究等等诸多的教育学问题。因此,我们说学生外语学习动机是研究教育学其它问题的基础。

(二)学习动机的研究丰富了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教育学作为一门基础的研究学科,如果缺少对外语学习动机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那么就会使本国的教育实践落后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研究会涉及不到外语的教学。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学研究会不关注学习动机的问题。因此,我们说,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研究内容,促进了教育学研究与社会发展的与时俱进,而且,它还拓展了教育研究的范围。因为,外语教学的产生在教育发展史上是后于本国语言的教学实践活动的产生的。

外语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研究和探索,我们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对外汉语教师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来进行教学,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注重不同文化学生所带来的教学差异,他们的身后,是越来越丰富的对外汉语教材的诞生。我们还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走进我们HSK的考场,走进我们设在国外的孔子学院。但是,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看到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到今天,由于过度产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一)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

1.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语言教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复杂程度远非走路能够相比拟的,因此,我国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追求了教学法的多样性。主要采取了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功能法、暗示教学法、全身反应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等方法教学。最近不少教学工作者,吸取对外汉语教学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博采众长,吸收了外语教学各个流派、方法的优点为我所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教学法”。这种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是十分成功的,它代替了以往的单一教学法,改革了原有的课堂单调乏味的讲解局面,取得了极大的教学效果。

2.更加注重文化差异及个体性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受者广泛,有不同文化背景,必然有不同的文化差异,针对如此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形成了差异化教学的方法。如在备课差异性方面,对外汉语教师在备课时针对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在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情况,包括了解学生的入门水平、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学生的特点(如学习目标、学习动机、文化背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把着眼点放在全班大多数学生身上,统一要求,而且在强调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因材施教”,考虑了两端学生的情况,多准备了一些问题,多设计了一些活动,多布置了一些任务,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有进步,感到愉快。在科学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指导下,这种在教学过程中很重视教学对象的文化差异及个体性的方法,使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3.汉语水平考试体系不断发展

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它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部级标准化考试,考查考生在各种语言交际环境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包括HSK(基础)、HSK(初中等)和HSK(高等)三个部分。目前HSK考试已达到较高的科学化水平,实现了命题、施测、阅卷评分和分数解释的标准化。实现了预测统计分析、试题等值、考试报名、评分和成绩报告等的计算机化。并在此基础上,将推出计算机化自适应性HSK考试,这种考试将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个性化,从而可以达到更高的可靠性(信度)和更高的有效性(效度)。由于随着汉语水平考试(HSK)作为为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测试等级得到全球的普遍认可,HSK考试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已得到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已把它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4.对外汉语教学教材更加丰富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对外汉语教材也越来越丰富,迄今为止,中国大陆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已有近千种,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近几年来,教材种类迅速增长,其中亦不乏有特色和有所创新的教材,少数还成为国内外广为使用的优秀教材。对外汉语教材的日渐丰富,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的增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提高,由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起着纽带的重要作用,没有好的教材,就好比是无米之炊,再好的教师也不能上出好的课来,因此教材也可以看作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和突破口,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一大重要表现。

(二)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个体性重视还不够

虽然目前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时都注意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对其个体性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从而对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2.HSK日渐突出的应试问题

随着参加HSK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加,HSK考试也越来越引起对外汉语教学相关人员的重视。有的城市还专门设立了HSK成绩攻关补习班,有些教学单位甚至还出现了“教学为HSK服务”的教学局面。这不免会给人一种应试教育的感觉。这种局面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引起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各个高校或者教学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这样虽然能在短期内得到一定经济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必然使众多留学生丧失学习汉语的兴趣,受到损失的也必将是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

3.由于过于产业化带来的课堂管理松散

随着汉语热的升温,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汉语桥”工程的确立、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以及中国本土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都让我们看到了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盈利而轻理论总结和研究的问题,如部分学校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为了争取更多的外国留学生生源,进行不正当的竞争。这样做只能使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产业化,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帮助甚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部分院校显然没有把重心放在真正学生的语言水平提升上,过度商业化的运营模式和短时间内大量灌输技巧方法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都普遍存在于各种各类对外汉语教育中,这种畸形的汉语教学方法对于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上升期的汉语语言教学来说伤害尤其巨大。

4.教材需要更有针对性

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已有近千种,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来,教材种类迅速增长,其中不乏有特色和有所创新的教材,少数还成为国内外广为使用的优秀教材。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关于对外汉语的教材问题,在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界和海外的汉语教学中都存在十分严峻的情况,大家普遍感受到选不到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教材。当前市面上常见的对外汉语教材出版商主要是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从事一线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出版社,几乎每年各出版社都有新的教材推出。市场上大部分的教材只是对一些经典教材进行低水平的重复,缺乏对教材思想和体例的改进。另外,一些教材缺乏综合性和弹性,不能满足短期教学和自学的需要。

5.教师水平需再提高

对外汉语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当前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需求高增长的现状使得教师队伍的扩大和提高成了这项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据有关国际统计机构提供的资料,目前在国外使用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有1亿人以上,有约100个国家在各级各类的教学机构内教授中文课程。相对于国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各国汉语教师严重匮乏,许多国家纷纷向我国提出了派遣汉语教师的强烈要求。尽管国内教育部门努力做了许多相关工作,但师资缺口仍然很大。而与此同时,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的缺乏仍然是影响对外汉语教育学事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队伍水平不一,个别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顾自己的实力,一再扩大招生,使得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外汉语教学状况呈现一定程度上的混乱状况。

二、解决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把语言考试(HSK)同日常教学结合

HSK虽然是检验汉语水平的考试,但它自身仍有一些不足,不能完全反映汉语水平。一些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汉语水平考试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还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难度较大的口语测试和高级汉语水平考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口语能力的测试基本上被排除在HSK考试之外。限于诸多原因,HSK考试测试并不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不能为了HSK考试而设立,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汉语实际应用。这就要求那些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人员应该正确把握HSK与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不能让教学成为应试的手段。同时,我们也不能轻视HSK考试,同样要借助考试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HSK与教学之间应该相辅相成。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的是如何把对外汉语教学与HSK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我们可以从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和综合课这四种课型的改善来看一下如何把对外汉语教学与HSK考试结合起来。

1.听力课

要改变听力教材与汉语课教材同步的唯一局面,促进听力教材的多样化,在听力课中增加内容,加大专题的训练量,例如当学生学完数字和年月日后,可以在听力上对其进行强化,加快他们的反应速度,还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关于地点、人物关系的词语,为他们以后的考试打下基础。对于学习汉语半年以上的留学生来说,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新闻听力和惯用语听力,由易到难,为学生介绍新新闻体裁、新闻术语,同时可以在每节课上为学生介绍几个常用的惯用语,既不让学生感觉听力课就是单纯的听,枯燥乏味,又能同HSK考试联系起来。此外,还可以讲授一些考试时的基本要点和技巧。由于把听力课与HSK考试结合起来,又增加了生活的内容,学生对听力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这正是迎合他们的需要所取得的效果。

2.口语课

通常在系统学习半年的汉语后,留学生对口语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如起步阶段了,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口语进步太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要参加的HSK考试中没有口语考试,因此他们对口语课的重视程度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适当调整口语课内容,在平时依据教材的条件下,适当穿插一些惯用语的讲解。在考试前几周可以围绕考试经常出现的新闻、通讯类或评论类短文进行话题式口语教学,还可以集中给学生讲一些在考试的听力和阅读的第一部分常出现的口语惯用语,这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3.阅读课

与综合课配套的阅读教材通常文章较长,对于仅学习半年汉语的留学生而言显得有些陈旧。我们应该使用一些新颖的阅读教材,涉及科学、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而HSK考试规定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考试应能综合运用汉语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来理解汉语书面材料,能阅读各种题材(社会生活、人物传记、科普、史地、政治、经济等)和体裁(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的文字材料,考生应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了解用以阐述主旨的事实和有关细节;既理解单句的意义,也理解上下句之间的逻辑;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申;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等,这样,这类教材就能很好地同HSK考试的阅读接轨。

4.综合课

综合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有语言知识教学、语言技能教学的训练、言语交际技能训练和文化因素教学。留学生系统学习半年汉语之后,已经由语音阶段过渡到语法阶段,这时他们有了参加HSK考试的要求,但他们的语法知识点还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综合课教师应该在考试的前两周系统复习学过的语法知识点,同时有选择地讲解一些没有学到的考试常见的语法点。在讲解过程中可以举一些HSK考试的例题,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指导是关键。虽然新教学理念要求体现主体教育,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一改以前的统治对外汉语课堂的局面,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但这并不等于要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其实,教师适时、适度、恰到好处的指导,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对外汉语课堂要想取得进展,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提高和加强:

1.提高素质,更新观念。

对外汉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外汉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就需要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不仅要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课堂标准中提出的各项要求,而且要置身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前沿,密切关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断给课堂教学内容注入新观点、新方法,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目标明确,全面具体。

明确、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重中之中。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然后完成好单元目标,从而达到最终完成总体目标。在教学中要做到教有目标,学有目标,从而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把握方法,新旧互补。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采用适当、合理、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要服从多样性的原则,也要具有创新性,这样才能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4.优化时间,加快节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另一个关键是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使用率,有效地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不必要的说明解释,争取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5.结构严谨,环节紧凑。

保证教学结构的严谨性和教学环节的紧凑性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学结构严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环节的连接要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切换要恰当合理。在转换之间,教师的指令要清楚、明确。课堂教学过程要充满变化,教学环节层层紧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不断的期待。如果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就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6.巧设活动,落到实处。

巧设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每项任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既要考虑到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又要考虑到教学效果。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制订,要遵循教学规律,本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近,激发兴趣的原则,使设置的活动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形成梯度,这样才能激发不同个体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吸引力。

(三)提高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学科理论体系的逐渐完善,不论从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的角度,都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为数众多的教材不能满足需要的现实,尤其是缺乏适应时代需求的、符合外国学生学习规律的、全新的对外汉语教材的局面,我们更应当把汉语教材的编写和推广当作对外汉语教学在21世纪发展的一个最重要任务来对待。

1.准确把握教材编制特点。

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必须建立在体现新世纪信息技术发展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即基于网络和网络概念的对外汉语教材,这种总体创新的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由专家系统控制的网络智能环境;(2)基于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的筛选与编写方案;(3)适合教师引导课程(teacher-ledcourse)编写原则;(4)突出个体化教学的特点;(5)基于网络的训练方案。

2.加强教材编制突破创新。

要提高对外汉语教材实用性,关键是要不断突破与创新,一方面要更新观念,不断吸收汉语理论研究、教学法理论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要遵循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和规律,把握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方向,不能随心所欲地“出新招”“出怪招”。可以从下面几项工作入手:(1)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发展史的研究;(2)对现行教材进行科学的调查与评估;(3)针对构成教材的各种要素进行严密的科学试验,为教材编写提供可靠的数据;(4)更新观念,引进汉语理论研究、教学法理论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3.明确教材编制发展趋势。

为了使对外汉语教材发展之路走得更好更稳,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1)选择作者群体。国家在资金、政策投入的同时,也要制订统一的编写、出版计划,组织一批结构合理的编写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施,做好国内外市场的调研工作,积极开发国际市场。(2)选择教材内容。对外汉语教材的内容要新颖、科学、规范和实用。同时要紧密针对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要求选择课文内容,要根据读者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心理、不同习俗、不同年龄等方面的因素,仔细推敲,切实编写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应用型教材。(3)选择编辑。编辑要有语言文字的专业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经历,以及较强的编辑能力,如此才能使教材具有吸引力和应用能力。(4)作者、专家、编辑相结合。教材的编写、出版和研究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保障教材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教材制作是一个团体合作的过程,无论哪一方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教材的出版质量。

(四)提高对外汉语教师水平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水平,加快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汉语最主要的学习渠道是教师的传授,教师肩负着在短时间内把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之能把语言知识转变为语言技能从而运用于日常交际的重任。要搞好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先抓好教师,建立一支素质高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而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状况远不能适应新世纪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这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从而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开拓、发展对外汉语事业。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对外汉语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从而满足国内外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共同发展。可以说,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对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2.改变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中以定性研究为主的局面,增加更多的量化研究,从而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化,更有说服力。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资格证书考试或能力证书考试的结果,来了解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而研究考试大纲和培训大纲的制订。

3.在当今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工作也要向国际化发展

加强面向汉语教学志愿者的培训、面向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基于互联网的汉语教师培训,同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不同国别的汉语教师,要制订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同时又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

外语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在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学科具有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存在、发展是建立在一定客观规律之上的。它的学科理论是建立在语言学习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法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其次,明确了教学研究对象。就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其实就是研究外国人如何学习汉语和习得汉语的教学规律。另外,研究方法有了独到的见解。在所谓难点方面,侧重汉语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点,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法上更注重了“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再有,学科正在拓宽研究领域。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了不同语言间的学习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会对学习第二语言产生很大的障碍。在语言学习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在教学方面,同样也取得了很多的进步,有很多的研究成果。首先,在教学方面,对“结构———功能———文化”达成了一致;其次,明确了在教学中的四大实践环节。对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多种语言技能训练,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论知识,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明确了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为了达到使用语言交流的目的,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都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基础,通过教学活动来掌握语言技能。在教学中强调运用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教学手段。在语言教学中,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的培养始终是贯穿在各种教学活动当中的。只有强化这些语言技能,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运用语言能力,达到交流的无障碍。另外,语言教学和文化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不是单一的学科,是一门综合的跨文化交际的学科,它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跨文化的语言学习过程。语言教学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当中,才会让学生在语境中了解语用,对语言的把握更加全面,到位。目前国内已有将近三十多所大学设立了这一专业。向世界各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对外汉语专业的大学生成为了中国文化在国外传播的主力军。即使是这样,汉语教师的资源仍然无法满足国际推广的需求。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国或者准备出国,那么以他们为主力的在校大学生和来自其他各行各业的中青年志愿者,完全可以成为向世界推广和传播汉语的有生力量,从中培养汉语师资和汉语国际推广志愿者。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方面,首先是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位问题。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学科的定位一直存在分歧。有些专家把对外汉语定位为现代汉语下面的一个分支,属语言文学类;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由于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渗透,应该是属于语言学类下面的二语习得专业等。其次是关于研究的方向和视角。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文章中,探讨教学法的文章偏多,而探讨汉语语言具体要素的文章显得尤为少数。同样在探讨学习方法中,有价值的教学实验和各种调查报告缺乏一定的数据。所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从多方面、多视角、有侧重的进行科学的研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学习汉语从开始就是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反映在教学中就是太多的强调听、说、读、写,课程目标非常的单一。其实,在汉语学习中应该重视汉语的思维和语言意识的培养,只有增强文化交流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涵。

第二,教学中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对不同对象的学生应具有他们本国特色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源,贴近教学对象的思想、习惯和生活,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通过唱中文歌曲,收看中文视频节目,参与中国的文化节日活动等以达到不同的学习目的;另外,制作的学习资源力求浅显易懂,结合视听教学,渗透中国文化。

第三,在汉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有些人认为不会写就相当于没学会。在汉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能熟练写出来的字比能认识的字要少很多,比如“懵懂、尴尬、蹊跷、痉挛、貔貅”等词语。像这类很多人不能正确地写出来的汉字在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但我们在日常的读书、看报、交谈中,我们能够运用自如,因此不能说不会写就等于没掌握,完全不会。其次,不理解文字的深层次含义就等于没学会。在我们平常使用的语言文字中,很多字词是很难有明确解释的。比如“既然”两字,有谁能一下子解释清楚这里的“既”、“然”是什么意思,而“既然”这个词组为什么会出现在语句中呢?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固然很好,不明白也并不影响我们熟练地使用它。同样,“所以、即使、但是”等等这样的词汇用法也很多,我们在掌握了他们的基本含义后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应用它们来进行交流。再有,很多老师认为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诚然,这四项技能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技能,能同时掌握固然好。但是,听、说、读、写,音、形、字、义全面推进的教学理念是传统教学要求的,这对于成人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小孩子对笔画多的字反而比笔画少的字印象深刻。所以,我们要结合汉语特点,对不同学习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们不认为“随课文识字”是唯一的教学思路。对外汉语使用的教材通常是课文、字词、练习等传统教法。其实,“随课文识字”即分散识字的优点是可以阅读课文来学习文字,其缺点是认识生字的效率极低。在针对海外儿童的汉语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法,往往生字生词太多和孩子们想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理解文化现象的期望有差距,致使孩子们因为生字量的拖累而不能自主阅读与其年龄匹配的读物。

三、国际汉语教师将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主力军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教授中国的地理、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然后分类介绍;在讲授汉语知识时还需要要把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到课堂教学当中。当前有关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也逐渐增多,教学中可选择的教材范围也比过去多很多,在选用教材时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在视听说课里把相关文化知识直观地、动态地表现出来,让外国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到地道的文化。当然,要让外国学生多体验到生动的中国文化在汉语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特点,开设多种让学生感兴趣的文化课供学生选修;可根据不同阶段开设比如像书法,绘画,中国古典音乐欣赏等课程,力求多样性;在选修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在文化语境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所学知识,加深知识印象。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需要国际汉语教师作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这项事业。让他们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法,走出国门,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四、远程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考

对外汉语教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已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们正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走向世界各地。面对目前对外汉语教师和学习汉语者比例严重不足的现状(1:10),我们应该创造一切条件,充分发挥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办学优势,制定文化视角下的教学目标,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在远程教育中进一步发展。以下就对外汉语教学在远程教育环境下所开设的课程来进行分析:以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主干课程有基础英语(精读、泛读、听说)、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与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教育实习等。远程教育教学的发展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借鉴学历教育的经验的同时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将课程教学任务贯穿到远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可以看出,这些课程设置涵盖了现代汉语和英语两个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而现代汉语和英语是电大办学初期就建设的很有经验的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规范化的教学环节,具有更加优质的课程资源和丰富的办学条件。在分析了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学校中,外语类在总课时比例,基本都占到了全部课时50%。所以,加大外语课应该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个特色,是符合对外汉语交流和本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另外,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针对以上这些课程,开放大学具有多年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工作,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并且他们依托开放大学的平台,都具备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开放大学区别于其它院校,有着广阔的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还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可以制作出精美的、有特色的、适合不同特点学习使用的多种媒体课件资源来辅助教学,使对外汉语课程实行真正的开放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学习平台,打造具有开放大学特色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针对前面提到的面对面教学经常出现的教学误区还可以制作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供学生反复学习和随时随地复习。还有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教学辅助人员,他们在多年的远程教学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从学生入校到整个学习过程,做论文到考试等全程提供帮助、全程指导和监督每一位学员,使得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全部学习任务。

外语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翻译教学问题对策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离不开翻译,因此学生的翻译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外语翻译教育教学现状很不容乐观。本文对我国当前外语翻译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当前外语翻译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2.1.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对“小处”认识不够很多外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学生和其他学习外语的高年级学生在翻译时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文章中的大词(生词、难词)和大句子(长句子、难句子)只要注意运用翻译策略和技巧,译文通常都会很精当。而文章中的许多常见的“小词”和“小句子”却往往会成为翻译的难点,这并非是因为他们看不懂或理解不了这些“小”的词和句子,而是因为虽然总觉得心中有数,下笔时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C.H.Judd的“经验泛化说”认为,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成分促成了学习先期习得的经验(知识)向后期学习活动的迁移。Harlow的“学习定势说”认为受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学习在方法上会形成定势。因此,受先前(知识)经验和学习定势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时容易出现忽视先前已习得的知识,并在其再现时对其进行习惯性处理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对“已认识的词、句”认识不够。

很多学生认为认识单词和句式就是指会单词的拼写,句子的结构,知道单词和句式的个别的,常见的意思。而实际上,对于翻译文章来说,这种认识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有时可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特定的文章及背景赋予了文中的每一个单词和句子特定的意义,这就使得我们原本认识的单词和句式有了特定的理解方式和翻译方法。单词和句式在文章中的这种“特化”的过程,经常会使得它们的意思发生迁移。因此,如果我们在翻译文章时不明就里,试图生搬硬套已知的部分知识、信息,势必会弄巧成拙。

2.2.教师的片面强调和误导

翻译教学应该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但究竟该选取那些翻译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来拟定。翻译理论可以指导翻译实践,可以在宏观上决定译文的思路,增强我们的应变能力,但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是指导学生具体怎么译词、译句。然而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处理文章翻译时,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

1)片面注重和强调对“大词”、“大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而教师眼中的“大词”又通常限于翻译材料的关键词和学生不太认识的词(尤其是结构复杂词);至于“大句子”,则通常被教师用来指代那些词汇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学生通过反复地训练,翻译大词、大句子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小词(如关联词)、小句子翻译方面却很生疏。当学生自己在进行翻译实训时,也常常会因为这些小词、小句子而大伤脑筋。于是,就会不时地犯这样的毛病:汉语译成外语时,译文是一种汉语式的外语;外语译成汉语时,却是一种外语式的汉语。

2)忽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双语修养的培养。合格的译者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的语言功底,必须具备驾驭两种语言行为的一系列能力。有些初学翻译的人常说:“原文我懂,但不知道该如何翻译。”这就反映出一个现实的问题:目的语的水平亟待提高!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翻译教学过程中,常常根据某教材的具体内容,通过译例来阐述翻译理论,解说某一技巧,然后根据该理论或技巧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虽然这样有助于学习者在入门阶段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而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遇到的文章和文体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内容也不象教材中那样单一,所以有的学习者就叹息所学无用,在翻译过程中依然我行我素,随机应变,译文的质量不高,很难胜任翻译工作。还有一些学习者甚至认为翻译就是文字本身的事,因而只讲求在单一语境中的文字对等层面的翻译,跟在原文后面,囿于原文的文法特点,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对材料所进行的简单直译(即所谓的“文字对等”),使译文不符合目的语的文法习惯。而这种直译往往会造成对语源材料在深层意义,甚至是文化层面的曲解。

2.3.当前我国翻译的环

境的影响

我国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现已达到6万名之众,另有数十万人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中国虽是“翻译大国”,却远称不上“翻译强国”。因翻译界繁荣的表面下,高端翻译面临一将难求的窘境,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翻译作品泛滥。而在翻译质量下降背后,是翻译界和出版界对经济利益的狂热追求,这不仅严重损害了翻译界的形象和声誉,还将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这样的翻译环境对我国的翻译教育事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翻译教育开始功利化,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忙于自己的业余翻译,而在教书的过程中翻译理论和实践脱节,具体表现在翻译理论严重滞后,实践过于老套,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其次,学习翻译者心浮气躁,现在许多大学里只把翻译当做学外文的一种附属,好像学了外文,拿本字典就能当翻译了。第三,在市场上的五花八门的各级各类教辅资料和文学译本,其中虽不乏物超所值的宝典,但也有为数不少粗制滥造的劣质产品。严重影响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最后,与文学翻译质量低下的问题相比,日常生活中的翻译差错现象更加严重。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林戊荪指出,在中国,无论是旅游指南,还是产品介绍,无论是名胜古迹的说明,还是街头巷尾的标牌,外文翻译差错已到了“俯拾皆是”的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3、对策

季羡林先生认为,目前国内翻译队伍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翻译专业队伍重视不够,二是翻译的专业训练还嫌薄弱。因此要改变我们目前的翻译教育现状,培养出有发展潜力的翻译人才,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尽快建立翻译人才和机构的准入、评估等相关管理办法,促进翻译职业化,对译著的出版单位有一个资格上的认证,另外翻译出版的流程也应当加以规范使翻译服务企业和客户能够对翻译作品进行“有根有据”的判断,做到优胜劣汰。在这个前提下,尽快制定相应的翻译人才培养总体纲要,用来指导我国的翻译教育教学。

其次,对于翻译学习者来说,要端正态度,真正学会翻译并从事有价值的翻译实践工作,而不是粗制滥造地胡译甚至干脆直接抄袭优秀的译本来获取不义之财。

第三,外语教师应站在“文化交流”的高度,秉承“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性心态从事翻译教育教学工作。一要向学生灌输翻译的文化观,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理性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明白翻译者绝不是,也不能为翻译而翻译,而是要把优秀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文化成果高质量地互译,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外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强化对大词、大句子翻译策略和技巧训练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翻译态度,保证翻译工作的严肃性和高水准。让他们时刻谨记:翻译之中,大处须用心,小处亦不可随意。尤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强化学生对源文相关背景,文化知识、信息的重视和理解,促进学生形成新的积极的学习定势:养成在特定的语境中有针对性地理解和处理文字的习惯。

4、结语

我们目前的翻译市场繁荣异常,但是浮华中有危机。翻译教育教学现状受其影响也不容乐观。但只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翻译教育教学一线出发,本着培养高端翻译人才的目标,勤于实践、大胆创新、善于总结,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就指日可待,合理规范、健康有序的翻译市场也定会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高雷.论高校翻译教学中的三种关系[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4):20-23.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19-221.

[3]李景瑞.听季羡林谈翻译[Z].中国翻译,2005(2):30-31.

外语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听力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息息相关。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听力是交际的最关键一环,听力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传统的听力教学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工具,形成了“教师放录音———学生听录音———订正答案———教师放录音”的死循环。传统的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太过专注听,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迈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以及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的假说,听力教学中可以运用情景图示和影音材料辅助学生学习,因此也应适当关注视觉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其发挥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改善了听力教学的现状。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辅助作用

首先是教学设施及听力材料的革新。CD光盘盒计算机的普及,打破了“录音机———磁带”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不便。在计算机上操作,更加方便重复多次听录音材料,也方便学生课下的自学。另外,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对外汉语听力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使听力课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地插入一些影音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帮助学生理解听力材料,有效的提高汉语听力课堂效率。其次,PPT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展示生词和给出语境时,PPT比单纯的语言描述更直观易懂,而且更具有趣味性。尤其是对初级班的听力词汇教学来说,非常关键。使用并不等于滥用。对比分析了传统听力教学与多媒体听力教学,我们在肯定多媒体教学的上述优势的同时,也提倡秉承多媒体课件设计的规范有效性、实用性、趣味性等三原则。此外,对PPT、WORD及电子期刊等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还引起了无纸化教育的新观念。学生利用便携式设备将课件等拷贝到自己的电脑上,方便快捷。鉴于教材上有很多写汉字的练习,本人并不建议摒弃纸质听力教材。第三,基于汉语听力教学特点,许多高校都致力于听力教学网络资源建设,提倡建立对外汉语听网络资源并探讨其管理的实现形式,辅助听力教学和研究。央青(2008)提出建立语言实验室。更好地利用多媒体,在视听结合、听说结合的多维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使听力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本人认为,多媒体辅助下的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大有裨益。但是,对多媒体的利用对教师备课要求会相对增加,还需要教师合理把握使用时机,避免过度依赖,延误教学计划。同时,对于多媒体应用不当,可能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分心,或者偏离课堂主题,从而对汉语听力课堂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关于听力教学的新思路

缺乏趣味性一直是汉语听力教学的一大难题。由于听力课以教材的录音材料为主要的学习材料,各年级的汉语听力材料虽然是多以口语对话为主,仍然缺乏一个真切的说话环境。对于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的留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因此,学生听材料的过程更像是一个被动的听、接收信息的过程,稍显枯燥无趣,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很难得到发挥甚至会产生畏难情绪,因而不喜欢这门课。近几年,不少高校开设视听说课程。即通过观看和学习影视资料,接触最接近于中国人现实生活的语料,通过可视的影视鉴赏,进行汉语听力教学。当然,这一建议,要求学习者具有丰富的词汇量和很高的汉语水平。而且对于应是材料也有很高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的语料库和资源库,能有效的收集和筛选相关的材料,方便教师进行选择。同时,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不少研究者建议,用中文歌曲进行听力教学。许多研究者通过选取中文歌曲并对其歌词进行难度梯度排列,选择出具有难度梯度的歌曲,刻录CD并将歌词编成系列教材供教师和学习者使用。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以中文歌曲和中文影视作品鉴赏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为听力教学的改革提供突破点和新方向。虽然其可行性有待验证,但寓教于乐也不失为提高汉语听力教学趣味性的新思路。

外语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通过分析与总结文献研究,本文作者将国外教法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传统教学法,包括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全身反应法

语法翻译法源于16世纪的欧洲人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后来演变成课堂教学方法,此方法重读写,轻听说,教材设置追求以语法词汇为中心,课文为语法词汇服务,导致课文趣味性降低,教师讲授以翻译为主,着重语法操练,强调死记硬背,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基本功扎实,较适合做笔试。但此方法忽视听说交际,学生所学英语多为哑巴式,不能在合适时间地点运用恰当英文进行流畅交流。19世纪末期随着工业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以读写为主的翻译法已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直接法应运而生,其含义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课堂上师生只用目的语交流,不注重形式,不过分计较对错,强调模仿,操练,教材设置也以句型为主。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目的语思维模式,英语表达习惯,提高交际能力,但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基本功较差,语言再造能力薄弱。与直接法类似的是听说法,源于20世纪中期,开始主要为军事目的,强调听说,课上进行大规模句型操练,练习技巧有问答式,循环式,一条龙式,最小对比对练习等。全身反应法,是由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教授JamesAsher于20世纪60,70年代提出的。这种方法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全身反应法主要是根据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右脑—形象思维,左脑—逻辑思维,强调要在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发展。因此强调要在真正的情景里来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强调整句教,整句学,教学气氛活跃,但局限性太强,它只适合一些年龄较小的群体,那些较难的抽象的词汇,无法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这种方法就不太令人满意。这一阶段教学法的共同点:(1)教控制学,强调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2)重语音,词汇,语法这些基本的语言形式,忽视其意义。(3)所教内容停留在单个句子层面,忽视对整个篇章的理解。(4)所教语言是显性的,外在的,方法是综合法。

2.现代教学法,包括社团法,自然法,沉默法,暗示法以及强式交际法

社团语言学习法又称咨询法,产生于60年代初期的美国,是由古兰创立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服从学。教师是顾问,学生是“病人”。教师注意的中心是“病人”的需要。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依靠学生的母语,逐渐由学生母语过渡到外语。教师在课上起支架作用,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授,学生需要什么教师讲什么。这种方法没有合适的统一的教材。受这种环境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克拉申提出自然法,源于自然顺序假说,指出语言习得与学得不同,习得是在自然环境下无意识的掌握语言,教师应在自然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自然谈话,使用基本句型词汇,完全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外语和实物建立联系。这种方法课堂上教师话语还是比较多的,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以上不足美国教育家CalebGattegno提出沉默法。他认为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保持沉默,让学生多开口多说话。在沉默法中教师作用有三:教;测试;不妨碍学生。教,就是教师一次性将某个项目教给学生,一般通过非语言线索解释其意义;紧跟着是测试,教师无声地要求学生把所学内容进行复用;最后,教师无声的监督学生用新学语言项目进行交际。在沉默法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另一种教学法是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沉默是不够的,还要为学生提供暗示,给以启发,这也符合教学的一个原则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启发的含义,学生学习语言是自发的,但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困惑,这时迫切需要教师的启发,这时候的学习及记忆往往是最深刻的。暗示法须遵循三原则:(1)学习者必须处于愉快不紧张的状态。(2)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原则。(3)暗示相互作用原则。要求师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在暗示教学中有两个步骤:首先是呈现新教学材料,教师借助手势、表情介绍要教内容,然后,在优美的音乐中,带着生动的表情和情感朗读课文,学生看着课文,可以模仿;然后是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听教师配乐朗诵,这样可以产生有意和无意的认识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不知不觉地记忆所学材料。

交际法又称功能意念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欧共体,Hege(2000)提出五种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即基本的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用能力,即语言的正确恰当使用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知道什么场合下使用什么样的语言的能力。语篇能力,语言的连贯性。策略能力,知道使用何种策略(包括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能够进行顺畅的交流。语言功能在于表达思想,进行交际,以话语为中心,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对学生错误容忍度较高。交际法有三个原则:交际原则,任务原则,意义原则,这种交际必须是有意义的进行交际。Ellis(1990)提出评价课堂交际的六个准则:(1)是否有交际目的。(2)交际者是否有交际欲望。(3)是否是注重内容而非形式。(4)是否注重语言的多样性。(5)教师是否参与。(6)交际有没有教材的干扰。成功地交际必须有交际目的,欲望,重交际内容,语言的多样性,教师不应该干涉学生交际,包容学生的个别性错误,没有教材的限制。这一阶段教学法特点是:(1)注重语言意义。(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3)重视整体教学,篇章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4)方法为分析法,隐性教学。(5)强调知识的功能性。

3.当代教学法,包括沉浸法,任务型教学法

沉浸教学法在现代美国最为流行,教师让学生“浸入”在外语环境中学习各种学科知识,使单一外语学科教学与使用外语进行的各学科知识教学相联系,强调外语不仅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工具,学科知识以外语为承载,外语学习与其他知识相互渗透。任务型教学法是最受欢迎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英语教师也在进行尝试性应用,任务型教学法是真正体现学习意义的一种教学法,“任务”即做事,以意义为中心,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学以致用,一个任务有四个方面要素:目的,情景,过程,结果(Clark,ScarinoandBrown)。完成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地标志。这一阶段特点是:(1)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的人文性。(2)强调整体教学,隐性显性相结合。(3)强调交际又不忽视语言知识。(4)强调社会性,语言可操作性。

二、国外教学法对我国中小学教育影响

近些年国外涌现出大量英语教学法,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提供借鉴,比如幼儿和小学英语老师可借鉴全身反应法,能调动孩子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但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一定要考虑中国学生的具体学情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不能盲目追风,有了新教学法就认为老教学方法过时了,弃之不用,教学方法有先后,但不能说某种教学法完全没参考价值,或过时。最早提到的语法翻译法在现代社会英语教学中也能应用,并且在中国大背景下,语法翻译法用的比例还很高。另外,教师应该注意,虽让每种教学法都是单一出现的,但教学方法并不是一元的,任何教学法的使用都离不开其他教学方法的支撑,课堂上,学生众多,众口难调,教师应该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多法齐用,注意多元性,才能照顾到更多学生,提高教学质量。最后,每种教学法产生的背后都有强大的语言理论支撑,英语教师应该加强自身语言知识理论的巩固,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这样才不会瞎用滥用教学法,只知其名不明其意,必然事倍功半。

三、结语

外语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1、学生对专业实习的动机不足,态度不够端正

根据访谈了解很多同学尤其是校外实习生认为专业实习相当于放假,是放松休闲的好机会,没有意识到专业实习对他们专业提高的重要性,对于实习持有无所谓的态度,不能认真对待实习中安排的留学生教学和管理任务,总是被动的完成,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对外各项教学管理工作。

2、对留学生教育的认知差异

对外汉语专业是针对留学生汉语教育设置的专业,为了培养汉语传播和中华文化交流的多功能人才,不仅要进行留学生教学还要进行留学生管理。对于一些实习生他们认为听听课就可以做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可却忽视了留学生的特殊性。新疆各高校的留学生大多以中亚国家为主,他们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语言背景、不同的文化等,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3、在留学生教育中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

在对外汉语专业实习中除了提高中国学生的留学生教学和管理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在实习中感受留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氛围及存在问题。有些同学在实习中缺少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没有真正融入留学生的大家庭。由于认为自己准备不充分,能力不足,不敢站在讲台面对留学生,缺少能够征服学生的信心。

4、专业实习评价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专业实习实行师生互评的管理体系,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够完善。一是对实习生实习成绩的评定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的体系。主要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评价去评定学生的成绩,缺少对学生实习评定的说服力,没有系统的考核标准,为评定优秀实习生形成了一定的困扰。二是对实习指导老师的评定不够全面,从学院、教研室及学生组长角度去评定有一定的片面性,应该更多的综合学生的意见。

二、新疆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实习思想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领导重视,狠抓落实

新疆各高校将对外汉语专业实习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应研究探讨专业实力思想教育方案、管理举措,部署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针对新疆情况制定保证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相关体系,认真贯彻实施,建立更系统、全面的专业实习工作考评机制,并要求各指导老师进行思想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将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明确责任、落实到每一名实习生。实行指导教师实行岗位责任制。在实习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始终坚守岗位,与实习学校密切配合对实习的每个阶段严格把关,认真实施我院专业实习中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各实习点是实习的基本单位,其指导老师在抓教学和班主任实习工作外,关心、负责实习生的思想、生活和团结等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帮助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困难。

2、明确专业实习目标,加强实习指导和思想教育管理

在组织对外汉语专业实习中要引导学生明确对外汉语专业的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培养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为汉语的国际化传播,为国家培养跨语言跨文化的人才做出贡献。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期间加强对外汉语专业特点和目标教育,通过对外汉语教学经验交流会、疑问解答座谈会、实习指导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外汉语专业认识和实习目标认知以及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教育。同时加强了在留学生教育管理技巧和实习观念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实习生及时了解实习特点和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提高实习动机,端正态度。

3、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对外汉语专业主要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培养,提高其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并加强责任心培养。一是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且突出俄语能力培养,从而提高中国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二是加强中华才艺技能的培养,设置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加强学生中华才艺的培养;三是加强涉外素养的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重点突出涉外能力、外交礼仪、政治素养等方面;四是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安排自信心、责任感、感恩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克服缺乏信心的胆怯心态和盲目乐观的轻视态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到认认真真备课,轻轻松松上台讲课;五是在专业实习期间加强对留学生教育的认知教育,让他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同时,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

4、完善专业实习工作的评价管理体系,加强思想教育管理的多元化和信息化建设。

外语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一、英语语言文化简史及概要

谈到英语语言文化,我们不可能不谈英国和美国。英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出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发展趋向。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目前,全世界有3.8亿人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大约2.5亿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另外还有10亿人正在学习它;全球大约1/3的人口每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它;并且据估计到2050年,世界上一半的人都能比较流利地使用这种语言。它是全球化的语言,广泛应用在国际商务、政治和外交领域中;它也是电脑和互联网的通用语言。诚然,这种在14世纪的英格兰只有“下等人”才讲的口语,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演变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因此,中国要走向世界,不仅要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让西方更多地了解中国;外语教学要变得有效且符合实际,要避免成为某种优势文化统治的工具,就应当遵从“双向文化知识”导入的原则,使外语学习者在自由运用目标语的同时获得一种升华,即同时超越本土和目标语文化的狭隘界限,既了解和尊重学习新语言时形成的多文化现象,又对外来的思想准则和价值观念做必要的审视,使自己成为思想开放的双语文化的新时代人才,避免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陷入被淹没的境地。

二、语言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所起的认知作用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而文学作品又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因此,开展外国文化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有效提高外语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手段和途径

首先在教材选编上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同步发展。因此在语篇选取时要考虑那些语言精华的文学作品和介绍语言国家风俗习惯的语言材料。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文化愈益显得重要,教材中便可以选入一些反映深层文化的语言材料。

其次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化教学,注解,实践,对比,融合等都是常用教学方法。

外语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1.促进基础英语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民办外语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基础英语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基础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民办外语教育已成为基础英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进行了公办学校办学体制的改革,在学校产权不变或部分产权合法转移的前提下,借鉴民办学校的优势,转制学校的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改变了基础教育由政府“包揽式”管理的格局,吸纳民营资本,促进了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尝试。由于外语这一学科的交际性和工具性,以及学习群体的不同起点、不同需求,单一的公办英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学习的需要,因此公办学校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满足当前教育选择的多样化需求长期以来,公办中小学的招生主要采用就近入学分配的原则,按照学生户籍所在地分配进入相对就近的公办初中和小学,以保证每一位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提高和改善,经济相对富裕的群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据调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子女教育成本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左右,成为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方面之一。普通公办的基础英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家长和学生选择教育需求,因此,能够满足家长加强对子女外语能力培养、升学以及今后发展等需要的民办教育迅速地发展起来。

3.促进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民办教育的办学以市场为导向,机制比较灵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选用、教师聘任等方面有很大自主性。从全国范围来看,知名度高的民办外语学校吸纳的生源更多,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英语教育薄弱的地区,许多学生都在课余时间进入声望高的民办外语学校学习,以补充自己在公办学校学习的知识。这些学生将民办学校的教材、教学方法等带到公办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公办学校的教学改革。另外,许多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后去民办学校任教,许多教师在民办学校工作一段时间进入公办学校的现象都是存在的,民办学校教师和公办学校教师之间的流动和交流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民办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民办学校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经济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加,民办外语教育会在更加公平、公正、合理、规范的土壤中生存发展,这需要民办外语教育抓住机遇、大胆改革,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大力发展特色教育、产业联盟的办学模式近些年来,由于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更主要由于民办学校自身缺少特色、管理松散、教学质量不高等因素,民办学校倒闭现象常有发生。而从生存下来的民办学校看,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与联盟优势。随着教育与市场的接轨,为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采取联合与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风险、享受利益,从而形成联盟。这种联盟既包括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联盟,也包括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联盟。具有自身特色的民办教育产业联盟可以加强学校和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民办外语教育的相对优势民办学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吸纳资金投入、降低资本运营、调整结构、发挥自身优势、按照市场的需要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这些就使民办学校相对公办学校有了一定的优势,如结构相对合理,冗员较少,负担较轻;管理比较科学,效率较高;实行按劳分配,分配制度比较合理,员工工作积极性较高;机制灵活,及时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民办外语学校的发展中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凭借精简机构、科学管理、灵活机制以及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快速适应性,寻求生存和发展。

(三)加强民办外语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民办外语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民办外语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民办外语学校教师队伍缺少中坚力量、兼职多、流动性大、缺少稳定性等问题普遍存在。要提高民办外语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且稳定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且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内因来看,民办外语学校自身要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努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合理,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较稳定的师资队伍。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工资、医疗、养老等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予民办外语学校教师必要的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才有可能全新投入到民办外语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可以为双方教师的交流搭建平台,为其交流提供机会,这有利于双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民办外语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完善民办外语学校的管理体制民办外语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管理体制之上。一方面,民办外语学校要加强自身建设,创新理念、加强管理、以人为本,寻求一条符合市场竞争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对民办外语学校的管理和监督职责,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引导、支持和管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引导民办外语学校走上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

三、结语

外语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学习动机,影响因素,激发策略

 

在外语教学研究对学习者个性差异展开深入的讨论过程中,动机研究受到了众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动机是一种认知的和情感的唤醒状态, 它导致有意识的决定来采取行动, 并导致一段时间内持续的脑力和体力的付出, 其目的是要达到一个 (或一组) 既定的目标。” [1] 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把外语学习动机定义为:“动机是指学习某种语言的愿望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对学习某种语言所持良好态度的综合。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间接对学习起促进作用。”[2] 动机是学习和责任培养的前提条件,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诱因,是促使学习者持续努力的力量源泉。高的动机水平对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学习上的进步又能强化动机。[3]由此看来,动机对学习的成败和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动机问题也因此成为外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

一、外语学习动机的类型分析

九十年代以来,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进入了一个多元化时代。语言学家、教育学家和心里学家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外语学习动机,形成了不同的分类体系并不断完善。在外语学习动机分类理论中,Gardner 和 Lambert,Deci和Ryan,文秋芳,Ellis的观点较为突出。Gardner & Lambert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提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前者(又叫结合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团体文化有真正兴趣,希望更好地与团体的人民进行交际,从而融入该团体的社会生活,后者是指学习者对外语本身没有特殊的爱好论文格式模板,学习外语只是为了找到好的职业,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等。我国学生学习外语多为工具型动机。Deci和Ryan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又提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个体对外语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学习的动力来自学习者内部因素;外在动机指外语学习者受到外力推动,或外部诱因的激发而产生学习动力。文秋芳(1996)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映理论为依据,把动机划分为深层动机和表层动机。由深层次的非物质刺激而产生的动力为深层动机;由表面的物质刺激而产生的动力为表层动机。Ellis从过程和结果出发,又把动机分为任务型动机和成就型动机。任务型动机是指由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而产生的动机;成就型动机是源于成功学习的动机。多数研究者认为,动机是动态的,即在一定条件下,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的地位会相互转换,外在动机会激发内在动机,深层动机可能转化为表层动机,任务型动机可能产生成就型动机机;相比较而言,具有融入型动机或内在动机、深层动机者更可能采取一些探索性、钻研性、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有效监控自己学习行为,学习上更易获得成功,动机效应更强更持久,优于其它动机。

二、外语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分析

外语学习动机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影响因素的多面性。因此,我们认为可以从学习者个人主观因素和学习环境客观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习者个人主观因素

1.自我认知因素

自我认知因素是学习者的自我认识,包括主体感、效价、自我概念和能力自我知觉等。主体感是指对外语学习活动中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认识。当学习者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则动机强;反之则弱。效价则是对外语学习目的的认识。如果学习者认为外语学习非常有意义,对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很有帮助,则动机强;反之则弱。自我概念是学习者对自己外语学习优与劣的主观意识,以及对外语学习成与败的评判等。能力自我知觉是指在外语学习活动中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它决定外语活动内容的选择。如果活动难度适当,则动机增强;否则,动机减弱,甚至消失。

2.目标因素

在因果模型中,目标定向对动机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目标能引导学习者的注意力方向和努力方向,使之坚持从事与目标相关的活动,并促使学习者根据任务难度寻求相关的行动计划或任务。因此,建立目标是动机的一个重要方面。合适的目标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让他们感觉自己学习有进步、驾驭外语的能力逐步提高、信心不断增强, 从而激化和培养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而这种巨大的内部动机能鞭策他们加倍努力,以达到目标。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学习目标,学习者则会缺少方向感,缺失推动学习的力量,变得无所适丛。

3.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指学习者的情感变化导致学习动机的改变。情感因素复杂多变,常见的有兴趣、态度、焦虑和成就感等。焦虑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交际畏惧、考试焦虑、负评价惧怕”。适度的焦虑可产生较强的动机。过度的焦虑则会导致学生过分紧张,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学习动机因此削减。然而,过低的焦虑,则使学生动力不足,不能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动机来自态度(融合性态度与对学习环境态度[4]),态度导致动机的产生, 态度与动机成正比。对英语学习持肯定态度的学习者会越发喜欢学习英语论文格式模板,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学,学习效率高,学习轻松愉快,学习动机很强,而且呈良性循环。相反,消极态度的学习者会越来越不喜欢它,缺少动力,不想付出努力,学习效率低,学起来很痛苦,且呈恶性循环。[5] 成就感直接影响学习动机。它就像“激活剂”,使学习者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乐于去挑战更为复杂高难度的活动,因此动机加强。然而,当学习者经历多次“失败”后,没有了成功体验,因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放弃学习,因此动机严重削弱。兴趣是动机中最活跃而持久的因素。它是直接的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或深层动机。这个内部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推动学习者主动地学习,而且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得到满足,从而形成进一步的学习需要。

(二)学习环境客观因素

学习环境因素是学习者自身以外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外语教师的影响、学习群体的影响、课程大纲的要求、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和家长的要求等。其中,前面两者对动机的影响尤为重要,我们予以特别关注。

1.教师

教师是影响课堂内部动机的重要因素。Finocchiaro(1981)认为:动机是在课堂学习情境下,由老师激发起来的情感[6]。教师单调的教学方法,肤浅的教学水平,无趣的教学内容,沉重的作业,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学习动机。相反,教师的热情幽默,渊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富有启发性的讲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鼓励性的语言,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机。

2.学习群体

学习群体主要是指班集体和宿舍集体。集体中的个体差异往往会成为学习动力。在集体中形成的学习风气(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对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着不容忽略的影响。Rod Ellis(1994)认为友谊是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7]。Williams & Burden(1997:194)则说:健康的同学之间的竞争能在短期内激发学习动机[8]。在日常生活中,同学间相互帮助论文格式模板,相互鼓励,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建立起良好的同学关系,则能保持外语学习的强烈动机。反之,则消减动机。

三、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几点策略

Brown(1994), Williams & Burden(1997), Dornyei(1998) 分别对外语教学中激发动机的措施提出过一些好的意见。结合我国的外语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下面几点。

(一)引导学生认识外语学习的价值

学习者理解知识的价值对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十分重要。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英语语言的魅力,提高学好英语的结果的诱惑力,让学生从心底里想学好英语。学习者要认识到:学好英语是祖国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使英语的地位日趋重要。高水平的英语将有利于祖国科技的发展、经济的飞跃和国力的增强;学好英语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它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二)增强学生外语学习目标意识,布置适度的教学任务

美国心理学家Knight和Remmers 通过实验发现,如果被试认清学习的目标,那么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来激发学习动机,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教师要求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总目标,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我决定意识,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投入水平,帮助他们设定阶段性的目标和长远的目标,以激发其内在动机,使之保持勇往直前的势头。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布置不同难度层次的教学活动, 以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

(三)给予学生及时反馈与合理评价,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教师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者结合起来,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时,教师应经常鼓励和适当表扬学生,给学生提供建设性的信息反馈,让他们一方面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强努力程度,另一方面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争取更好的成绩。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失败或挫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恰当地看待自己的问题,告诉他们不能简单地把成败归结为不可控制的因素, 如运气,要帮助学生认识努力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认识自己对学习结果有控制权,把消极的归因向积极的归因转变,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

(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实施兴趣迁移策略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求新事务的一种倾向。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1) 在教学中体现文化意识,渗透文化因素,借用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习俗、读音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2) 经常给学生以新鲜感论文格式模板,如丰富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种指令灵活使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等; (3)设计问题情境,引起认知矛盾。如,在教授进行时态的第一次课上,老师强调进行时态是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而在第二次课上,老师写了这样一句The bus is arriving. 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这个句子上来。接着,老师开始讲进行时态表示“即将”的用法。当学习者对某些活动产生好奇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利用学生对活动的内在动机,把这些活动与学习联系起来,使之产生对学习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学生对电影的兴趣,组织学生看原版外语电影。

(五)营造宽松有序的良好课堂气氛

课堂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重要阵地。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9]。良好课堂氛围的建立,首先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一颗宽容、理解的心去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多用激励的语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充分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摘要学”。

参考文献:

[1]杜福兴.谈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保持[J].外语教学,2003,24(4):P151-153.

[2]丙利红.如何激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P82-83.

[3]Vandergrift,L.2005.Relationships among motivation orientations,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proficiency in L2 listening[J].Applied Linguistics 26/1:70-89.

[4]Gardner,R.C.& P.D.MacIntyre.A student’s contribution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PartII:Affective variables[J].Language Teaching,1993a,(26):1-11.

[5][7]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4: 199-200, 228,515-517.

[6]Finocchiaro,M. Motivation: Its crucial role in language learning[A]. In: Hines andRutherford. [C], On TESOL’81.Washington D.C.: TESOL. 1981: 20-22.

[8]Williams, M. & Burden, R.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194.

[9]Stevick, Earl. Teaching andLearning Languag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78-80.

外语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1.注重因材施教

以往英语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授课,讲解的内容与学生学到的内容是一致的。这一过程中,很难做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待。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素质不同,对英语的理解能力也有高有低,如何才能在基础环境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呢?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教师应当对学生多加了解,根据其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不同因素,制定出更为灵魂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教学。例如在新生入校后,教师可以进行摸底考试,以此整体掌握学生的整体英语概况。在分班过程中,教师要将基础相似的学生分在一组,这就避免了英语教学学生有的“吃不饱”有的“吃撑”的现象。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后,教师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教学模式,以个性化和激励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2.改进教学方式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哑巴英语”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英语教学需求。以往只注重词汇记忆、语法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被“听说读写”全覆盖的新模式所取代。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新教改环境下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挑战。实践能力不但包括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的能力,还包括学习中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读、精读两种方式进行。在阅读素材的选择上,教师要以富于现代气息的读物作为范本。在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理解能力的同时,也能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英语实用技巧。

3.营造更为浓烈的英语学习氛围

外语院校英语教学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升。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一旦课堂结束,学生就会完全脱离英语环境。而在日程的生活、学习中,学生讲英语的机会几乎为零。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英语考试成绩优秀,但是实际运用能力非常低,一旦需要在必要场合使用英语,往往会手足无措,既“张不开嘴”也“听不入耳”。由此可见,营造良好的英语教学氛围尤为重要,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英语活学活用,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将英语变成真正的交流工具。这就要求外语院校营造出更为浓烈的英语教学氛围,教师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课外时间,要引导学生参与英语演讲、英语角等活动,创设更加到位的英语练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水平。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在口语和听力上有所提升,而且也为教师的深入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实战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结论

外语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 审美文化 教育

近年来,汉语学习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带着各种目的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但常听到人们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在对汉语教学中也常常可以听到留学生抱怨汉语难学,如:声调复杂,汉字难记难写,语法规则多变,短语俗语丰富难以理解,等等。因此,如何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效率就成为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加强汉语语言的审美教育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与应用,更有助于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授课效率,因此,增强对外汉语审美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审美文化教育是中国学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审美文化教育却是一项常常容易被人忽略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多数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都会认识到,语言是一个交际工具,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汉语,因此教学重点应在汉语语法规则的学习及使用技巧的训练上,而汉语审美文化的修养培养在教学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在许多学校,为了应对学生的深层次文化需求,特别开设了中国文化课、书法课、武术课等,以满足学生对中国进一步的了解,但仅靠艺术课程技巧性的训练来完成审美文化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应该看到,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语言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心理文化,作为一个好的学习者,必须懂得欣赏这种文化及其物质载体特殊的审美特点,才能激发起学习者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语言课程教学中审美文化修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一、对外汉语教学审美文化教育的特点

首先,从教育对象上来看,成人的审美教育建立在更深层次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能动性更强。这是因为,成人学习汉语与幼儿学习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幼儿更注重对语言结构的模仿,在自然的社交环境中赋予语言结构意义,在循环往复的操练中深化对意义的理解,而成人学习语言,更注重自觉能动性,一般都要求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学习掌握语言材料,成人的学习往往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对外汉语教学者应当重视并尊重成人的认知规律,审美教育将会强化这种自主学习动机,帮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语言规律。

其次,从教学过程来看,对外汉语教学就是跨文化交际的教育过程,语言文化多层次的审美教育更强调教师的教学艺术而不仅仅是教学技术,强化审美教学将会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更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在丰富的语言材料中,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语言美,感受语言背后的思想的独特之处,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再次,从教学内容上看,审美文化教学更注重语言规律、内涵的发掘,以及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学生以中国人的视角观察思考问题,从而产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增强文化领悟力,把握中国人观察问题独特的视角,促进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克服学习中国文化差异带来的厌学心理。

最后,从教学目标上来看,语言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也不仅仅是一种交流沟通工具,作为以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作为情感交流的媒介,汉语教师应从深层次的心理感应、文化感受出发,寻找学生的认同之处,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化感受能力,在推广汉语言文化的同时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

二、对外汉语教育审美文化教育的内容

1.语言逻辑审美

传统的中国哲学认为天地合一,自然界和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自然界和人类都服从同一规律,这种哲学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形成整体性思维方式;而西方哲学则强调人的个体意识,人依附于自然却独立于自然,因而西方人崇尚个体思维。这种哲学思想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就表现为,汉语的语言交际更重视自我行为对他人对集体产生的影响,更注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程度,在文章语言的运用上如同中国的园林建筑,更注重布局的和谐统一、文风和文字的协调一致。因此,在逻辑表达上,可以说汉语是重视格调的语言,在写作与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逻辑表达的特点去快速地领略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意图。

2.语言文字审美

作为文化的载体,汉字具有其他民族没有的独特的审美内涵,汉字以其独特的造型功能和长期积淀的审美意趣扮演着文字交流的实用工具和文人审美的表情手段。汉字教学应从这两方面出发,即从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识记汉字,从汉字书法作品的欣赏来领略深层次的人文精神,这种审美教学与语言教学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树立一个整体的中国语言文化观。

3.语音语调审美

汉语的语音系统很缜密,有“五调”,而且五个声调还有辨义的作用,这是很多语言系统所没有的特点。作为一种很有节律性的语言,汉语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因此,我国的文学传统很讲究文气畅通和声音的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讲求声律的协调和谐。郭绍虞先生(1979)指出,汉语的“语句组织中自然包含了声律的要求。结构严谨、音韵和谐的句子组织,既是语法问题,又是修辞问题”,在汉语的篇章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这一特点,加强朗读审美教学,让学生在音韵的审美中,爱上听汉语、说汉语。

4.礼仪文化审美

礼仪文化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一套交往原则。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的传统以儒家文化作为底蕴,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到礼仪并非只是一种技术上的操作,它更是一种文化风格、道德标准,除了课堂知识中对具体语言运用所产生的话语氛围进行的品位鉴赏之外,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意自己的教学形象带给学生的直观印象。作为中华民族礼仪美的发现者与传承者,对外汉语教师更应体现出这种人格魅力、形象魅力,作为文化传承的使者引导学生从心理上走进中国,走进汉语。

5.情感心理审美

与欧美国家的直白袒露不同,中国的文化审美更欣赏含蓄婉约的美,反映在情感表达上,汉语的表达更注重运用双关、暗示等表达手段和婉拒、回避等交际手段。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上,汉语的文章逻辑结构常见螺旋式的表达法,对情感心理逻辑的把握,会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时的领悟能力。

综上所述,与中国本国学生重视德育教化养成的汉语审美教育不同,留学生汉语课的审美教学重点在于加强学生的文化领悟能力,从心理基础上帮助学生克服交际困难,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树立综合的审美教育观念非常重要,课程的设计不仅应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出发,而且应从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动能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汉文化体系的综合语言文化观,这种宏观的整合型的审美教学将能够改善我们的教学效果,在语言技巧的训练上,进一步增强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张丽丽.郭梦秋英汉语篇深层逻辑语义对比分析[M].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李芳兰.浅谈留学生汉语节律感的培养[M].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外语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从任职资格来看,随着国家对师资队伍达标的新要求,中小学教师在学历上面临新挑战,相当多的教师必须进行学历上的再提高,将近一半的英语教师尽管有专科或本科学历,但并不具备从事英语教学的资格,他们在专业方面没有接受深入、系统的学习,其语言能力和教学技能不足以保障教学效果,给英语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从年龄结构来看,结构不合理,师资缺口大。教师队伍年轻,经验丰富的中老年老师偏少,年轻教师居多。这些年轻教师拥有新颖、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语言技能,但是教学阅历肤浅,教学经验欠缺,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从接受培训来看,大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足,觉得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自觉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意识淡薄,不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的提高;教学任务过重影响了教师理论学习与研究,制约了教师发展的“后劲”。同时由于专业基础欠缺,丧失学习兴趣和动机。此外,培训也忽略了接受培训的教师的认知方式和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教学实践所形成的个人教育理念及这种理念在他们接受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加之时间短、内容多,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也不现实。因此培训工作也是流于形式,搞“一刀切”,而没有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的作法,构建一种“分层要求、分类推进、多种形式、多方结合”的培养模式。

二、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及有效策略

外语教学有其特殊规律性。培训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历,也是为了加强语言能力、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exam-orientededucation)的现象。从根本上讲,教师培训就是开发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s),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提高性和实效性。由于年龄、经历、性格、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要发挥其应有功效,培训务必确保差异性、应用性和实效性。正如优秀教师所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一样。培训所涉及的内容也应是全方位的。为了真正将培训落到实处、卓有成效,根据社会发展对英语教育提出的要求,再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实际情况及教育现状,教师培训应涵盖以下方面:

1、完善培训机制

完善的培训机制是确保中小学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培训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或者说还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再培训,再上岗”的原则,不断加强适合中小学英语继续教育课程的教材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从而在机制上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明确目标定位

培训旨在唤醒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和专业自觉,促进教师的角色重建(rolereconstruction)。根据叶澜教授的观点,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理想的风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二是多层复合知识结构,突破“传统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三是形成更高要求上的新能力,如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四是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这就是我们期望的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理想风采。

3、更新教学理念

结合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观,培训的目的是使接受培训者完成对培训中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摈弃根据经验和教学实践所形成的教育理念中的不合理成分,树立相应的现代教育理念,能运用大教育观、学习观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reflection),探索新的教学行为。中小学英语教学应以交际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应充分领悟语言教学思想的内涵。克拉申(Krashen)认知理论认为,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新旧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而这种结合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由主体变主导,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组织参与交际活动。

4、提高教研意识

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师教研水平低下,难以适应外语教学改革的要求。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外语教学应根据个体认知差异(cognitivedifferences),把握语言教学的规律及特点,科学实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就要求外语教师掌握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培养良好的教研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教研能力。教研能力的培养说到底就是培养用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在正确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下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技巧,这是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必然挑战,也是教师的必备本领。科研工作应以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外语教学理论,在教材、教法等方面开展实证研究(empiricalresearch)。研究不能凭感觉,而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回顾课堂教学行为过程,总结自己的优缺点并适时加以调整,形成新的教学决策能力,开展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提高科研水平主要是培养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5、强化信息技术

仅有良好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还不够,还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能切实理解当今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把握如何选择合适的信息通信技术来呈现中小学英语知识体系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应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利用网络搜集获取信息、加工利用信息、整合交流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实践的整合。

6、形成整体衔接

我国的外语教育要不断改善宏观调控措施,立足整体,统筹安排,应根据国情(缺少语言环境、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不高等),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外语教育整体方案。中小学、大学外语教育应形成系统,环环相扣,“三位一体”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一条龙”的整体衔接。这就要求三者在大纲、教材、方法、考试等方面有可行的衔接安排,避免衔接不利而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生对机械重复、炒现饭的外语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不相衔接的问题严重违背了教育学原理:前一阶段的学习要为后一阶段打基础,后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深化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当前外语教学中出现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尴尬局面。

三、结语

外语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认同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必须让学生借助中国文化课程,不断得到母语文化的熏陶,全面地学习了解本民族文化,有意识地吸收精华,不能完全用英语文化气氛使他们淡化母语知识,要让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能盲目地追求和崇拜西方文化。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认同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共同发展的需要。

在与西方社会交流频繁的今天,理应在英语学习中加强母语文化的积淀,要充分认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言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文化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别,其实质是双方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根植于不同的民族土壤,作为青年人的大学生,应建立母语文化扎实的基础,能用英语娴熟而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以让世界了解和尊重中国的文化。

二、高职学生中国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职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方面产生认同困惑。由于受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失落感,学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具有很强的功利心。大学生们了解文化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网络等,对真正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不理解,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逐渐淡漠,青年们在很多时候内心世界充满着迷茫与困惑。对涉及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层文化的理解不够,反映了高职学生在文化认同方面的问题,不能真正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制度文化。

在英语教学方面,忽略了中国文化输入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大学生确立文化立场。应该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价值矛盾和冲突,使高职学生辨别能力有待提高,这是由于他们缺乏文化选择和文化辨别能力,而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但他们对于各种文化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的阶段,西方文化是影响我国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对我国大学生文化认同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弱化大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

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现在的许多媒体很商业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交融于网中,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被无序失控的网络文化消蚀。再加上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英美文化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堂,对英语的盲目认同和过分强化,忽视了对学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使中国民族文化弱势。它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对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认同困惑,因此,大学生辨别能力有待于在教育中提高。

三、构建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育

在全球语境下,当代大学生中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英语教育者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状态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英语教学任务是培养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人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中国文化输入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吸收中国文化,具体来说,应导入的中国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最重要的还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知识。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中国文化教育必须确立原则,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放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将本土文化和目标文化进行对照、比较,要求英语老师将导入的中国文化内容与高职学生所学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课型的教学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当然,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量和教学方法不要保证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