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

光影技术论文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现代光影技术包括电脑多媒体、投影、摄像技术等,这些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为一体,并能进行加工处理。它具有多种优势。

1、光影技术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对比与传统的培训方式,光影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得培训更加精彩、生动,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尤其对于一些落后山区的林农来说,这种技术以及这种技术展示的方式会对他们形成强力性吸引力。从而能吸引很多林农来进行培训学习。

2、现代光影技术具有极强的直观性

传统的培训无外乎这样几种:技术人员到林间现场讲解,这样的方式直接解决问题,但是缺少系统性与普遍性。一种是讲座,纯粹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没有吸引力,尤其对于农民来讲是难以接受这种几个小时的枯燥讲解的,而且其中一些费解的原理无法直观地表示出来,林农不理解。而现代光影技术能综合处理多种形式的媒体,能处理数字、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信息,使得培训的展示方式极富直观性,非常逼真地模仿了实际操作的现场,而且还具有现场手工难以达到的效果。如:核桃常见病虫害的生长过程演示等。

3、具有交互性的特点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人机对话的功能,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而是可以主动地选择性学习。例如现代光影技术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用户可以向系统提出查询,由系统做出回应,解决林农想处理的问题。这样,在自主学习引导下的学习,可增加林农对信息的注意力,延长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储时间。同时,还减少培训人员的负担,引导农民走向自主培训的道路。

4、具有集成性、大容量特点

现代光影技术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通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系统等,把声音、图片、视频、颜色等等结合起来,具有集成性的特点,使得展示更加富有冲击力,增强感官刺激的效应。

二、光影技术在林业技术推广领域的途径

1、录像光盘播放系统

这是光影技术中最简单、最基础、也是最容易操作的手段。通过投影可以播放当前拥有量非常大的林业科技知识光盘。

2、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

专家无法到每一个林农家里去实地咨询,林农也无法都到专家处去诊断问题。软件工程师开发出来的电脑专家咨询系统软件,可以完成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为林农提供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咨询服务。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针对不同的林木种类,不同的生长环节,不同的病虫害防治,建立三到四级的子系统内容,让林农通过知识检索,获得专家的建议。例如:核桃栽培、竹子培育等专家系统等。

3、林业问题诊断系统

对于林农来讲,每一个问题都请技术人员上门成本太大,效率不高。我们可以在特定地点放置计算机,安装问题诊断系统,就像windows帮助系统一样。让林农输入关键词,自主寻找自己在林业种植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一些常见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予以解决。如:核桃的病虫害类型及其用药指南等。

4、实用林业技术教学系统

对于集中进行的林业技术推广教学来说,传统的讲解模式往往效果不佳。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的CAI课件和光盘能将课程内容系统化、形象化,能降低知识难度,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时可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现在这样的教学光盘很多,例如:果树修剪多媒CAI课件、《园林树木学》CAI课件等。

5、林业技术推广网站

近年来,各类科技推广专业网站不断涌现,地方林业科技部门可以根据地方林业种植的特色,建立自己的科技推广网站。

三、在运用光影技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要进行光影技术基础知识的培训

一些地区的农民对基本的DVD播放等知识都欠缺,甚至连光盘中的普通话都听不懂。所以,技术培训应该立足于新生代的农民群体,逐步引导其掌握新的光影使用知识。可以适当加强这些方面的知识引导与宣传。

2、要立足当地实际使用光影技术

有的技术如一些计算机交互系统等,如果缺少网络的支持,缺少农民一定的电脑知识为背景,这样的系统是排不上用途的,所以一定要根据农民及地域特点,采用最适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3、要发挥林农在学习中的自主作用

当前,林业科技人员人数少,农民居住分散,进行个别指导以及集中指导的难度较大。所以这些光影技术的使用,除了要采取一定的集中方式以外,主要要靠农民进行自主学习。林业技术部门主要是要提供学习的平台,如:软件、光盘、网站等。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LED光源在照明领域的应用,是半导体发光材料技术高速发展及“绿色照明” 概念逐步深入人心的产物。“绿色照明”是国外照明领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新概念,我国“绿色照明工程”的实施始于1996年。实现这一计划的重要步骤就是要发展和推广高效、节能照明器具,节约照明用电,减少环境及光污染,建立一个优质高效、经济舒适、安全可靠、有益环境的照明系统。 一、LED照明概念 LED(Lighy?Emitting?Diode),又称发光二极管,它们利用固体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当两端加上正向电压,半导体中的载流子发生复合,放出过剩的能量而引起光子发射产生可见光。? (一)LED的发展历史应用半导体P·N结发光源原理制成LED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4年首先出现红色发光二极管,之后出现黄色LED。直到1994年蓝色、绿色LED才研制成功。1996年由日本Nichia公司(日亚)成功开发出白色LED。 以其固有的特点,如省电、寿命长、耐震动,响应速度快、冷光源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指示灯、信号灯、显示屏、景观照明等领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家用电器、电话机、仪表板照明、汽车防雾灯、交通信号灯等。但由于其亮度差、价格昂贵等条件的限制,无法作为通用光源推广应用。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半导体发光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LED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和新材料(氮化物晶体和荧光粉)的开发和应用,各种颜色的超高亮度LED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发光效率提高了近1000倍,色度方面已实现了可见光波段的所有颜色,其中最重要的是超高亮度白光LED的出现,使LED应用领域跨越至高效率照明光源市场成为可能。曾经有人指出,高亮度LED将是人类继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后,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二)LED发光原理 发光二极管主要由PN结芯片、电极和光学系统组成。其发光体——晶片的面积为10.12mil(1mil=0.0254平方毫米),目前国际上出现大晶片LED,晶片面积达40mil。 其发光过程包括三部分:正向偏压下的载流子注入、复合辐射和光能传输。微小的半导体晶片被封装在洁净的环氧树脂物中,当电子经过该晶片时,带负电的电子移动到带正电的空穴区域并与之复合,电子和空穴消失的同时产生光子。电子和空穴之间的能量(带隙)越大,产生的光子的能量就越高。光子的能量反过来与光的颜色对应,可见光的频谱范围内,蓝色光、紫色光携带的能量最多,桔色光、红色光携带的能量最少。由于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带隙,从而能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LED照明光源的主流将是高亮度的白光LED。目前,已商品化的白光LED多是二波长,即以蓝光单晶片加上YAG黄色荧光粉混合产生白光。未来较被看好的是三波长白光LED,即以无机紫外光晶片加红、蓝、绿三颜色荧光粉混合产生白光,它将取代荧光灯、紧凑型节能荧光灯泡及LED背光源等市场。 (三)LED光源的基本特征 1、发光效率高 LED经过几十年的技术改良,其发光效率有了较大的提升。白炽灯、卤钨灯光效为12-24流明/瓦,荧光灯50~70流明/瓦,钠灯90~140流明/瓦,大部分的耗电变成热量损耗。LED光效经改良后将达到达50~200流明/瓦,而且其光的单色性好、光谱窄,无需过滤可直接发出有色可见光。目前,世界各国均加紧提高LED光效方面的研究,在不远的将来其发光效率将有更大的提高。 2、耗电量少 LED单管功率0.03~0.06瓦,采用直流驱动,单管驱动电压1.5~3.5伏,电流15~18毫安,反应速度快,可在高频操作。同样照明效果的情况下,耗电量是白炽灯泡的八分之一,荧光灯管的二分之一、日本估计,如采用光效比荧光灯还要高两倍的LED替代日本一半的白炽灯和荧光灯。每年可节约相当于60亿升原油。就桥梁护栏灯例,同样效果的一支日光灯40多瓦,而采用LED每支的功率只有8瓦,而且可以七彩变化。 3、使用寿命长 采用电子光场辐射发光,灯丝发光易烧、热沉积、光衰减等缺点。而采用LED灯体积小、重量轻,环氧树脂封装,可承受高强度机械冲击和震动,不易破碎。平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字电影;光学技术;系统

中图分类号 J9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4-0030-02

21世纪的社会发展主要是以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为主,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中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带来不小的冲击。电影行业是社会众多行业之一,也受到了来自科学技术的影响,老式的放映胶卷模式已经逐渐被取消,如今的电影行业以数字化电影为主。数字电影在放映的过程中是要依靠一定的技术才得以有效的实施,其中最主要的是光学技术,而且在新时展之下,光学技术也随之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与进步,可以说如今的电影行业发展如此迅速,光学技术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 光学技术和数字放映系统

光学技术是一项应用于电影放映方面的技术,往深层次研究的话,所谓的光学,指的就是以对光研究为基础,来探讨“光”这种特殊物质与其他普通物质作用的各种作用。数字电影放映系统作为现如今电影行业主要的放映形式,主要依靠的是放映系统,随着胶片电影淡出电影舞台,数字电影不仅继承了原有胶片电影的优势,更在此基础之上改变放映的形式,改变了胶片电影所带来的不足之处,优化了电影放映的技术,通过数据拷贝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传递与播放,使得电影不会在放映的过程中由于次数的增加而影响播放的质量,促进了电影行业的发展。

2 光学技术在数字电影放映中的应用分析

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对社会的进步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主要讲的就是有关应用于数字电影放映所使用的技术,那么,光学技术是如何应用在数字电影的放映系统中呢?主要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光学技术在数字电影成像中的应用

光学原理,在数字电影放映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光学技术就是要在这一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文中所讲的数字电影,就不得不提到投影技术,在现代的电影投影技术方面最常见的3种方式就是液晶显示、直接光学放大以及数字化光处理,而在这3种方式之中使用的最为广泛也最为成熟的就是数字化光处理技术,这一技术所使用的原理就是用所集合的半导体晶片效应来促使电路围绕着固定的S进行旋转,从而发生有规律的偏转,在控制电场电路的基础上,光线就会照在微镜上发出不同方向的反射,因而通过镜头就会射到大银幕上,银幕上也就会产生微镜的效果。简单讲,就是光学技术的使用,使得数字电影的投影成像呈现的更好,展现在大荧幕上的画面质量是良好的。

光学技术使用在数字电影的放映系统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实它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的方面,接下来要分析的就是光学技术在数字电影彩色成像的应用。在电影最早出现的年代,呈现在大银幕上的电影画面都是黑白色调的,而如今我们观看的电影都是五彩缤纷,极具色彩画面,达成这一效果的原因就是在数字电影中应用了光学技术,在光学理论中,通过蓝、绿、红3种滤光片,在光的照射下可以形成多彩的颜色,电影放映中就是应用了这一原理,通过数字处理技术对色彩的顺序进行处理,在通过RGB格式的数据由DMD进行存储,接受光系统的聚集,再将所接受到的白光照射到先前已经存储完毕的DMD上,蓝、绿、红这3种纯原色的色彩会不断按照顺序投射到DMD上,DMD的图像就会投射到大屏幕上,从而形成了方形的像素,而这些像素的形成正是人类肉眼可以看到的图像,也就形成了精彩绝伦的电影画面。

2.2 光学技术在终端投影镜头中的应用

在研究光学技术的成像问题之后,接下来要谈论的就是光学在终端投影镜头中的应用。首先,光学这一门学科较为复杂化,应用在数字电影的放映系统中也正是利用了光学这一复杂性的特点,数字电影在运用的过程中使用了更多的光学参数,立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其次,数字电影在影院的放映过程中,其放映距离都是固定的,因此关于镜头焦距的问题有多种选择,尽管镜头的成本是非常贵的,但是利用光学技术进行调整,从而生产出了40mm~120mm的十分钟变焦镜头,这种镜头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所需要用到的成本。最后,工作距离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方式,一方面,对电影放映机在放映的过程中所涉及到光学部分进行实地测量,以最为直接的方式得到数据,但这一方式的困难点就在于用于测量光学部分的仪器无论是在价钱还是在操作系数上都是比较有难度的,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难以操作;另一方面,基于光的逆向原则基础之上,结合产生的数据以及聚光片和分光作用的数据,从而计算出工作距离,这一方式相对于前一种方式而言,在操作性上更为简单。

2.3 光学技术所涉及的镜头结构和成像应用

光学技术所涉及到的光学原理,既能让人简单明了又可以复杂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将这一项技术应用在数字电影的放映系统中,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原先胶片电影所带来的不足之处,优化了电影放映系统,使得电影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光学技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贡献了不少的力量。光学技术涉及到电影放映系统的方方面面,电影放映镜头的工作距离与焦距之间的比例是维持在一定的系数之内,也就是说最佳的距离是在0.5~0.7之间,前面已经提到镜头焦距最合适的是40mm~120mm的十分钟变焦镜头,如果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话,那么两者的比例就会直线上升到3,但是在这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起到协调的作用,可以通过远心的镜头结构,再通过全权分离的方式对远心光路进行改进,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借助光学原理来投影成像,极有可能会受到光学的相差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使用光学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利用光学原理减少像素差,从而使得所呈现的影片质量完好。

3 结论

数字电影已经成为电影行业的主流产品,而光学技术在数字电影放映系统中应用的最为广泛,并且在放映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了解光学技术和数字电影放映系统的基础上,对光学技术在数字电影放映过程中的应用分析,希望可以加深对光学技术的了解,促进光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电影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立轩.数字电影放映氙灯使用经验[J].现代电影技术,2008(7):41-43.

[2]赫巍.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在农村电影放映中的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6,7(9).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术美学;摄影;文化思辨

中图分类号:J4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12-02

一、像素极致发展产生物理真实与视觉真实的矛盾

自2000年日本夏普公司推出全球首款可照相手机以来,手机的摄影功能似乎和手机通讯功能一样,成为了手机的必备功能,受到市场的极大欢迎。2003年,索尼公司生产的索尼爱立信T618是我国市场上最早出现的照相式手机,它可以拍摄10万像素的手机照片。从最初的10万像素发展到今天的300万、500万、800万、1200万,甚至更高,手机以其体积的便携性、操控的智能性以及实时可分享性,成为越来越多用户选择的一种摄影类型。当然新技术的应用也淘汰了一大批低端的数码照相机,如家用DV、卡片机。

但像素的极致发展带给受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挑战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在传统摄影时期,人类在摄影实践中追求的是“所见即所得”,即是在拍摄时,用手中的手机客观地将自己所看到的景物记录下来,目的是还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但由于像素的极致发展,人类在摄影实践中往往“所见远不及所得”,即是手机摄影拍到的图片细节往往超出了人眼所看到的细节。例如,用高像素的手机拍摄人物肖像时,手机上得到的照片甚至连脸部的毛孔和皮肤纹理都清晰可见,这时,手机镜头就像一个放大镜,将被摄对象细节放大呈现给受众,而在现实中,人眼难以观察到诸如毛孔、皮肤纹理这些细节。这便是高像素对传统摄影观念带来的冲击。

二、高感拍摄挑战人类视觉客观规律

高感拍摄即是高感光度拍摄。科技的发展使得手机装载应用程序,一样可以拥有高感拍摄的功能。众所周知,数字摄影曝光的过程即是曝光组合参数:光圈、快门、感光度进行博弈的过程。[1]光圈可以控制进光量和景深大小,快门速度是一个时间单位,可以控制曝光时间长短,控制画面清晰度,而感光度即是数字照相设备的影像传感器感受光线能力的强弱。通过调节这三个参数,人们在摄影实践中可以获得不同艺术表现的摄影作品,在低光的条件下使用高感光度,可以增强数字照相设备获取光线的能力,使得影像传感器能够获得更多的光线数据,在低光条件下达到明暗度的平衡。在手机摄影中,运用手机应用程序也可以达到控制曝光组合参数的功能,满足在低光条件下运用高感光度获取无法通过人眼直接看到的景象。

早在2014年,某国内手机厂商就声称可以用该手机拍摄银河的照片,国内第一张手机拍摄银河的照片还被北京天文馆收藏。厂家也因此用“可以拍银河的手机”来宣传。

人们通过高感的方式,运用手机拍摄银河。现实场景中,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光污染,在城市往往连星空都很难看到,更别提银河,即使在远离城市喧嚣的高原,仅凭肉眼也很难看清银河。但科技的发展,使得手机图像传感器对感光度表现或长时间曝光拥有良好的抑噪点能力,并搭载大光圈的手机镜头,手机拍摄银河挑战了人类视觉的客观规律。

三、多重曝光产生超现实主义观感

随着数码照相技术的进步,众多数码摄像设备均能支持多重曝光拍摄手法。多重曝光意思是在进行拍摄时可以控制曝光的过程,使得曝光过程分为两个或者多个曝光阶段,每个阶段感光器件都能感受外界的光线,最终通过组合的形式产生图像。通过多次曝光,能够产生具有特殊视觉效果的图像,从而能够表现出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美。这种技术其实在胶片照相时代就有运用,通过对一张胶纸多次使用,将外界光线重复曝光到胶纸上,最终可以形成具有特殊效果的相片。数码相机将这种独树一帜的拍摄方式引入到数字照相技术中,通过多次感光记录外界光线信息,能够产生特殊的照相效果,吸引了一大批摄影爱好者使用。

手机摄影中巧妙地运用了这样的方式,利用“全景模式”与拍摄者走位的配合,巧妙地拍摄出多重曝光的手机摄影作品(如下图)。

手机全景模式拍摄这类创意图片,其实质即是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摄影多重曝光的概念。首先手机的全景模式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从左至右或者从右至左,甚至是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移动手机,手机便会完成多次曝光并且将多次曝光的图片合理地连接在一起,智能地完成了传统摄影只能通过后期的方式接图拍摄全景的模式。而在拍摄过程中,被摄主体的走位也十分重要,由于这类创意作品的实质也是分多次曝光的方式,拍摄多张照片,再组接成为一张图。当摄影师从左至右移动手机时,当画面中人物形象完成第一次曝光后,被摄主体便可以从已经完成第一次曝光的一侧(向左后方)离开画面,而非向右移动。当被摄主体从摄影师的后方移动到下一个拍摄点,摄影师接着移动手机,让被摄主体完成第一次曝光,以此类推。一张巧妙运用传统摄影多重曝光理论的手机全景超现实主义作品便拍摄完成。当然可以看出,在创作过程中,拍摄者需对传统摄影理论有深刻的理解,而后运用现有的科技手段和创意方能达到创作目的。

四、本质回归: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共生

摄影艺术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外化和延伸,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如何表达,取决于你的内心与之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受科学技术影响颇深的手机摄影更是如此,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用实践的方式表达你内心对于此情此景的感悟便是手机摄影的本质。摄影如写作,写作即是作者对某件事物的理解和感受,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将字、词、句用文字语言的技巧内化为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题材;摄影则是摄影师对于某件事物的理解,用摄影语言,包括光、影、线条、颜色等,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摄影师对于生活的理解内化为摄影作品,并且体现出“真”、“善”、“美”的美学价值。[2]简言之,无论摄影还是写作,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情感表达,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拍出具有美学价值的手机摄影作品有三个方面的途径:首先,摄影师要有开阔的视野;其次,需通晓技术;最后,手机摄影实现创新的三种境界。

(一)开阔眼界,让手机摄影更具创造性

摄影是瞬间的艺术,这需要创作者开阔眼界,有善于发现美和捕捉美的能力。手机摄影的出现因为便利的因素让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师,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现实美往往是人们最容易忽略掉的。当每个人都能成为摄影师,那么每个人都能拍出图片,很多以前我们忽略掉的东西就有可能被记录下来。摄影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和专业性,早期的摄影必须拥有专门的设备以及专业的认识才能进行拍摄。摄影诞生的最初实则是对绘画的一个模仿,直到如今一张有画意感的照片依然是一张好的摄影作品。

(二)通晓技术,让手机摄影更具专业性

通晓技术,指的是摄影师在手机摄影创作实践中,应在理解传统摄影技艺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技术带给手机摄影新的变化,不断充实已有的传统摄影知识结构,构建适用于新形势下的手机摄影技术手段和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运用于手机摄影领域将会呈现出更加精彩的表现。手机将会越来越先进,像素会越来越高,图片会越来越清晰,手机摄像头的配置也会更高端。手机摄影在突发事件的抓拍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优势,当今社会手机摄影在传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支撑手机摄影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然而手机摄影在技术支撑下呈现出的美学理念反作用于科技使其不断完善。

(三)手机摄影艺术创新的三个途径

美的|西需要创作者选择好的视角,融入独特的思维去表达,同时还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才得以表达出真正的美。法国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世人皆知:“我们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面对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摄影师拍出来的东西相差巨大。有些带来美的享受,而有些却没什么感觉,甚至有些是不愉快的感官体验,美就更加无从谈起。因此,把摄影技术放在技术美学的视域中进行实践,进行手机摄影艺术创新应有三个途径:首先要提高对美的理论认识;其次要利用技术手段来实现创意想法;最后做到融会贯通,内化技术美学理论,进行手机摄影艺术创新。

参考文献: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山西省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艺术家联谊会副主席;曾获中国优秀摄影师“十杰”提名奖;画意摄影作品“乔家大院的女人”获第22 届中国摄影艺术展艺术类金奖和第6 届“奥赛”中国组冠军;2008 年第7 届“奥赛”国际评委。

每年一度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又要开幕了,为此,山西摄影师李伟光专门用两个月的时间创作了一组新作――《西口天籁之女人》。这组作品在沿袭自《乔家大院的女人》风格的同时,将数码创意与人像摄影更广阔地结合,营造出了更为复杂的画面情感。届时,这组作品将会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展出,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现场参观。

这最典型的能够代表中国摄影艺术的民族特色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来想去,看起来也还是沿袭着摄影术传入中国之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被一代文人学者所上手发挥出来的“文人摄影”吧?为什么这股结合中国传统绘画形式衍生出来的画意摄影,终至于历经一个世纪而在中国摄影领域盛况不减,这里面蕴涵的文化基因一定是相当地根深蒂固。

时常,人们把政治时局对某个艺术流派代表人物的格外扶持,跟那个流派的艺术造诣本身搅作了一团。尤其是当艺术实力本不足以代表那个流派的某个人物靠非艺术的外力跃居要位的时节,对属于社会现象的批评舆论常常搅浑了艺术自身的理性判断。就如放火烧掉阿房宫,结果作为建筑艺术的原版也被连带消灭了。艺术文化的革命性批判,往往在看似摧枯拉朽的痛快否定之余,收到的则多半为适得其反的破坏效果。

好在艺术文化的传承每每是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不似社会革命表现得那么绝决不移。例如“文人摄影”逶迤出来的画意摄影根系(后来流变称作“沙龙摄影”),何以就这么一脉相传地过渡延续到了如今?这恐怕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摄影文化命题。从“”对“风花雪月”照片的大批判,到“”后“风花雪月”照片的大复兴,再从“后”(仿“后现代”之造词)对“风花雪月” 影像的猛质疑,再到新世纪“风花雪月”影像的猛风靡,何以画意摄影的风头就打不住、压不下,还越批评越流行?

不禁要问:画意摄影是需要依靠理论助长的吗?实际看到的是,中国画意摄影在刘半农的“美术照相”理论开山之后便无以为继了,而今却有不少批评家以批判画意摄影而成名。中国摄影的怪哉现象在于,有雄辩理论支持的屡禁不止(如新闻摄影之做假),没有多少理论条理的也生生不息(如沙龙摄影之唯美)。这样的文化生态现象不知道做“摄影理论”的好手们何时能够理论个明白?

无边微词萧萧下,不尽画意滚滚来。也许这就是伴随数码科技风靡而起的群众性摄影大潮的当前形势。套句洋话则为,理论是灰色的,画意之树常青。就国情而言,群众性的沙龙活动是摄影艺术学习与交流的开放大课堂和历练技艺的训练场,它为无数来自民间的摄影人日后的艺术水平提高,奠定了必要的普及基础。

实则画意摄影这些年来也未必没有值得在意的进取,已然有超脱传统沙龙单幅作品取胜的局限,即以对一个题材的系列成像,便是从作为摄影艺术初级阶段的沙龙摄影向纯影像的艺术摄影升华的标志。例如石广智的《花非花》和《清风竹影》系列作品,不但画意摄影的意韵典雅飘逸,而且是不折不扣的“风花雪月”精品。其实,大多中国摄影人都是从沙龙风的画意摄影入手而淬练摄影艺术语言的,他们中那些最后施展出了个性化道行的人,终能超越沙龙阶段而迈上艺术殿堂。连以《希望工程》专题纪实摄影达到影像高峰的名家解海龙,也是从沙龙影赛里超拔脱颖的。

山西的民间摄影人李伟光,是由业余摄影爱好者之入迷而上道。当然,他也曾经象大海般的“发烧友”们那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惜血本买相机比器材,追风逐浪争奖觅名,东一耙子西一扫帚拍这个照那个,看起来什么都能拍了,却都是些零打碎敲的他人获奖佳作的贴切拷贝。不过,靠了这样民间野路子的摸爬滚打,他也摸索着拍遍了风光、人物、花卉、静物以及新闻纪实和商品广告等等。

等到数码技术时代来临,李伟光的电脑操作和影像处理技艺也水涨船高地升了档次。终于有那么一天,李伟光开始琢磨着怎么能够摆脱大众“发烧友”的混沌和平庸,这似乎也是功夫练就之后的质变升华。此刻的李伟光的数码身手已经磨练成熟,从影像拍照到图像合成,十八般武艺已经做得到一手操办、不假手他人。这等本事,恰是数码时代“影像制造者”(Image-maker)可以立身的全面基本功把式。

如果李伟光仅只是具备了必要的数码影像技术,那他把这套技术玩弄得再熟练,也不足以成为一个配得上“影像制造者”称号的高手。李伟光摄影观念的不再混沌和平庸,关键在于他严肃地做了认真的艺术思考,这就是所谓的“艺术想像”。其实,沙龙摄影的局限之处,不在于影像技术的不精湛,恰困于艺术想像之少创意。于是,缺乏艺术想像力的沙龙摄影作品,其影像技术越精致,则越显得雕凿而流于徒有其表的空洞乏味。

经过多年实践磨练的李伟光,就象武艺修成的少林僧人,一路打出山门,便由此切入了摄坛江湖。单枪匹马的李伟光此行何去何从?他生于广东长在山西,南人北养,机灵加执着,各得其所。擅动脑筋的李伟光悟出了数码图像处理软件神奇的魔术功能给照片后期制作带来的非凡视觉特效,他的摄影技艺借助于这个设备机能,足以完成已经酝酿在思路中的画意构想。李伟光最先完成的创意作品,是力图将模特人物跟水墨绘画的背景晕染化地融为一体,由此合成制作出蒙胧意境之国画晕染感觉的画意摄影作品。这一系列的影像在滋润水灵的视象形式上呈现江浙水乡女人的温婉俏丽,既画意也时尚更讨巧,很是弄出了一点个人影像风情来了。

继而构想的《乔家大院的女人》系列作品,虽然因袭的还是画意的老路,然一变前面的水墨写意而取工笔重彩,李伟光无非是在前度的成功实践里,进一步意识到了数码技术必然会更有力地将摄影与绘画与设计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令人眼目一新的数码影像艺术。于是李伟光明确了这个系列作品的创作性质:“在创作意念上、手法上,甚至在形式和技巧上,是通过摄影用电脑绘画。”这一系列的创作表现,不再象前次那样仅仅把人物与绘画背景进行对接,而是把通过刻意取材的影像元素,按照个人想像构思的意境,周密搭配在相当于画布的电脑屏幕上,实现的是创作宗旨所认定的“用电脑绘画”。在这个意义上,李伟光的取像行径已然迥异于传统摄影师拍照片的固定方法,而进入新型数码“影像制造者”(Image-maker)的艺术创作路数。摄影、绘画、设计三者集合一身,统筹在电脑作业的技术功能平台上,恣意发挥的则是艺术思维的广阔创意可能性。

早期的艺术家都是地道的传统手艺人。“机器复制时代”以来的艺术家,借助机械功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手艺的操作方式。数

码科技的革命化,则完全拓展出了对艺术创意的虚拟空间。在影像作品里达到时空的超现实交错拼接,考验的是创造者天马行空的艺术想像力。

李伟光在《乔家大院的女人》系列影像作品中,利用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印记的山西地方文物,作为展示艺术内涵的视觉符号。木制车轮、马拉蓬车、明清家具、绮罗绣装、挂轴字画、晋式建筑、砖雕影壁、大红灯笼……李伟光就把这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器物,娴熟均衡地分布进四平八稳的正方形画面里,工笔仕女画里的美人,着上华丽的锦衣绣裙,居然在乔家大院辉煌流逝的深宅老院的旧日时空中,幽魂还家地摆动起作态的身段,飘飘然舞入了现代人的审美迷眼。这岂不也是一种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后现代式的刻意挪用?在国粹符号编织的经典画皮上面,流溢着现代魅态摄影勾心摄魄的风情万种。

中国文化符号化的精美影像让李伟光在奥地利国际摄影大赛上连续赢得金奖桂冠,从闭塞的西部走向世界,催化了李伟光骨子里追求变通的创作激情。继《乔家大院的女人》系列带来的功成名就,吸纳西方表现手法的新构思浮想联翩,诡诘迷幻的作品系列《西口的女人》翩然而至。见识到了江湖大世面的李伟光,此番尝试将渐成个人品牌的传统、唯美的俏丽影像格式,参入当代、观念的时尚元素加以改观。结果,走西口闯世界的前辈精神,挟裹着今朝后生的技艺探索胆识,李伟光的作品面目更新颖、也更有些诡异妄为地扎进人们的眼帘。这里,晋风地域文物与西洋异质格调,一勺烩于作者的奇思异想。硬木车轮碾过美女的愁容,无边思绪横亘白昼黄昏,海潮汹涌天穹,土裂蜿蜒裙裾……影像合成高手的尤斯曼超现实主义意象,在李伟光手上化作“走西口”地域传奇的民谣诠释。洋为中用的有机结合,品牌标示依旧,影像形态则焕发出醇厚多元的风味。《西口的女人》创作实践予中国画意摄影人的启示,验证着民族性的表征与吸纳外来技法的融汇,其实并非矛盾。作品成色的高低,端看作者个人悟性的造化,李伟光显然已经走出地域的局限,他的前景已然由俏丽导向绚丽的光华。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摄影技术从传统向数码的过渡并实现质的飞跃,离不开传统摄影产生的基本条件,相机构造及功能的极大优化,记录与存储介质的改变,后期处理技术中传统唁房向电子暗房转化,促进了影像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数码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数码摄影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将迎来摄影技术的新一轮变革。

关键词:

摄影 数码 影像质量 区域曝光法

中图分类号:TB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064-02

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采用“日光蚀刻法”原理,将沥清作为感光材料涂在锡合金板上面,装在木质箱子的相机里面,经过长达8小时的曝光,得到一张工作室窗外的模糊影像,这一实践为摄影后来的成功指明了方向。1829年尼埃普斯与达盖尔签了10年的合作合同,共同研究永久性感光材料技术。尼埃普斯去世后,1837年达盖尔用镀银铜版作为感光版经曝光后,再用加热的食盐溶液定影的达盖尔摄影法获得成功。1839年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被法国科学院向全世界公布,标志着摄影术的正式诞生。在之后170多年的漫长时间里,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摄影技术走过了卡罗式摄影法、火棉胶湿版摄影法、干版法、传统胶片、数码摄影等阶段。摄影技术的出现大大延伸了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并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摄影术的出现也为其后电影、电视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170多年的摄影史相对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而言显得微不足道,但是技术上的进步的确极其迅速,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数码技术的进步更加助推了数码摄影技术的高速发展。

一 传统摄影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

一般而言,传统摄影是指以传统感光材料作为介质记录影像的摄影方法,传统摄影技术的完善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透镜暗箱技术的完善;2、感光化学进入研究领域;3、找到能够固定影像的方法。

(一)透镜暗箱技术的完善。透镜暗箱技术就是照相机技术,主要由光学成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及电子应用技术构成。“针孔成像”原理是照相机暗箱的光学成像原理,据史料记载,最早出现于我国春秋末年的《墨经》之中,其后还有北宋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及元朝赵友钦的实验报告《小罅观影编》均有相关记载。照相机技术是人类科技多个领域的集中体现,包含了光学、电子学和制造工艺的尖端技术。达盖尔起初的照相机非常简陋,只是一个仅有透镜的箱子,随后出现了金属机身,机械化光圈和快门装置以及电子液晶显示装置等。照相机类别上还出现一些特殊的照相机,如立体相机和多镜头相机等。1888年美国人伊斯曼的胶片相机“柯达一号”的出现,为照相机轻便化开创了先例。至此,照相机制造技术经历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大型向小型化发展;单层镀膜镜头到多层镀模和超低色散镜头的发展;纯机械机身向电子化机身的发展。

(二)感光化学进入研究领域。摄影家路易斯,达盖尔说:“达盖尔银版法不只是一件用来描绘自然的工具,他把力量赋予自然,让自然去再创造”,摄影就是光的艺术,用光线作画,起初尼埃普斯用沥青作为感光剂拍摄只是一种尝试,因效果不好而放弃。德国科学家阿尔策发现硝酸盐溶液在阳光下变黑的现象,为找到溴化银作为理想感光剂提供依据。在传统感光材料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感光材料影像质量,科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如:改进感光乳剂的颗粒,提高感光度、研究染色层色彩还原技术等等。对胶片片基材料的研究也经历了由金属板、纸、玻璃、明胶、硝化纤维、醋酸纤维素酯、涤纶等不同材料的演化。传统摄影的后期加工工艺相对不同的感光胶片也有所不同,最常用的有如下几种:相对于黑白胶片的D-76工艺、相对于彩色负片的C-41工艺、相对于彩色反转片的E-6工艺等等。

(三)找到能够固定影像的方法。拍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图像并永久保存下来。但早期摄影家在实践中发现,经过曝光并显影后的感光版只要见到光线就会再次感光,致使影像无法保留,达盖尔经多年实践最终找到海波作为固定影像的主要材料,才使得研究最终获得成功。可见,影像的稳定和永久性保存在摄影技术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数码摄影的出现与快速发展

数码摄影是数码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传统摄影技术与数码技术的完美结合。其最大的特点是电子感光芯片(CCD\CMOS)和快速储存卡共同取代了传统胶片的感光和储存功能,实现了传统摄影无法达到的数字影像即拍即现功能;其次,感光芯片(CCD\CMOS)的高动态记录范围使微光摄影成为可能。1975年柯达应用电子研究中心的赛尚先生成功研究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照相机,这台当时只有0.01百万像素的黑白反转数码相机使用飞利浦数码磁带作为存储介质。今天,数码相机厂家包含日系和欧美系为主的众多品牌、画幅从微型到单反再到数字后背。数码摄影技术在短短40年中突飞猛进,感光芯片从当初的0.01百万像素发展到八千万像素以上(数字后背)。由于数码摄影的数据包可以直接在各种计算机、打印机、显示器等设备和互联网平台上自由流通,加上数马相机即拍即现功能,使数码摄影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导致传统摄影几乎一夜之间退出历史舞台,就连赛尚本人也曾表示“对于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速度感到吃惊”。

(一)相机构造及功能的极大优化

传统照相机与数码照相机的构造,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数码相机使用感光芯片(CCD或CMOS)代替传统相机的胶片,图像处理引擎对影像传感器所捕捉到的信号进行实时处理,使用储存的高速储存卡,为了便于即时浏览还增设LCD显示屏及相关的操作按钮。数码相机的即拍即显功能,弥补了传统相机无法实现的缺陷,数码相机直接获取的数码数据可以在各种相关设备上方便流通,给使用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拍摄乐趣,人们在使用照相机的同时也享受着高科技所带来的快乐。但是,无论如何数码摄影技术只是传统摄影技术基础上的一次蜕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而非完全否定,第一、传统摄影的光学理论、曝光控制理论、银晶排列规律、胶片宽容度、互易律关系、胶片感色性原理恰恰为感光芯片的研究提供理论根据。第二、数码相机保留了传统摄影中胶卷以外的大部分功能,例如摄影镜头,尽管厂家专门针对数字感光芯片成像特点开发出数码镜头,但传统镜头仍然可以使用;第三、机身的整体外形设计基本未变,主要的键盘及操控模式等基本秉承了传统相机的特点,尤其在拍摄模式中将手动功能和B门等专业性较强的功能加以保留,这给从操控传统相机过来的摄影者留了深刻的印象。数码摄影解决了传统相机不能解决的一些难题,如色温、感光度、影像即时再现等问题。还摆脱了传统摄影需要从拍摄到冲印相片的流程,往往从拍摄到看到图像效果,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摄影师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难以盛载客户满腔的期待,摄影师可以把图像储存为电子信息,可以观看LCD即时了解拍摄的效果。如对拍摄效果不满意,还可以及时再拍一次,这些都是传统相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

(二)记录与存储介质的发展

传统胶片的结构与成像过程大约是这样:胶片在摄影过程中起感光作用,彩色胶片由三个主要感光乳剂层组成,分别对三原色敏感,同时每个主要感光乳剂层大致上又由三层组成,它们分别具有高中低不同的感光度。这样,彩色胶片就由十层以上的感光乳剂层组成。一层一层相互覆盖形成一个三维的感光体系。换句话说,彩色胶片的设计目的就是要在较小的篇幅内捕捉较大动态范围的全色影像。在显影过程中,只有表面有潜影中心的卤化银颗粒会被显影剂还原而变成银粒子,同时生成显影剂的氧化产物再经定影和水洗去除。现在的常规做法是在每个图像传感器单元的前面加上滤色镜,这又可以分为原色RGB滤镜和补色CMYG滤镜两种,这种技术被称为马赛克技术。以RGB原色滤镜为例,红色滤色镜只能通过红色成分光线而拒绝其他颜色光线通过,同样蓝色滤色镜只能通过蓝色成分光线。这样红、绿、蓝滤镜有规律的严格排列,通过这种方式在所有感光单元前都加上滤色镜。再编制一个工作程序,使得照相机CPU中央处理器知道每个感光单元对应的位置,这样每个感光单元就有了一个加权排列序号,输出的信号中不但包括色彩信息和亮度信息,同时还包括位置信息。最后所有这些加权图像信息汇总后由图像处理引擎运算得出一个复原图像,这就是我们最后获得的数码图像。实现了传统影像向数字影像的过渡。

(三)后期处理技术的发展――传统暗房向电子暗房转化

传统彩色负片的放大无论是借助手工或者机器都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准确的影调还原,当然这主要靠准确的曝光来达到,以手动放大为例,以调整放大机镜头光圈大小与定时器曝光时间进行调整,要做到准确曝光必须进行试条测试,这点有过手工放大经验的摄影师都知道。如果是用黑白底片并使用可变反差相纸制作黑白照片,还要通过调整放大机上的品色和黄色滤色镜的数据来改变照片的反差,黄色滤镜数据越高照片反差越小,反之越强;品色数据越高反差越大,相反即越小。第二个问题是色彩还原,对于彩色负片的色彩校正,主要通过拍摄前和放大时进行干预完成,传统胶片不像数码感光芯片那样具备较多的白平衡选择,一般只有日光型、灯光型两种型号,拍前干预可以借助滤色片完成,但是碰到复杂光源时就难于处理了。其次,放大时借助放大机上虑色片来校正色彩,利用R-C、G-M、B-Y相对应的补色关系原理,例如色彩偏红时可以通过加品加黄进行校正,偏绿时可以通过加品校正。一般不采用改变底片显影时间进行校正的做法,因为0-41系统中在特定温度下显影时间最佳是3分15秒,改变时间会导致色偏现象。

数码摄影的后期处理与输出色彩控制相对而言,可控性更为灵活,各种后期处理软件和专业冲图软件都可以校正,如果是图像原始文件(RAW格式)效果更好,如数码相机的白平衡选项中提供了较多常用光源色温供选择,此外还有更为强大的K色温和自定义模式,这是传统摄影无法相比的。最常用的后期处理软件是PhotoShop,该软件中一些工具秉承了传统胶片的曲线特性关系,如曲线图,与胶片的特性曲线有相通性,可以通过改变曲线位置来达到改变图像反差、色彩的密度分布,最终达到改变影调和色调的目的。PhotoShop中的直方图直接显示图片影调分布的实际状况,为摄影师控制曝光状况提供便利。数码摄影的后期处理与输出还可以用色彩管理软、硬件进行影像色彩校正,将拍摄、处理、输出整个过程全部纳入色彩管理之系统中。随着彩色喷墨打印技术的进步和打印介质的多样化,数码输出质量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高精度数码打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品复制市场。

三 影像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数码摄影出现之前,传统摄影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影像质量方面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例如以F64小组为核心的“纯影派”摄影团体,他们中的爱德华.韦斯顿、保罗,斯特兰德及安塞尔.亚当斯等人,他们作品以丰富的影调、精良的制作而著称。尤其是美国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在黑白影调控制上达到里程碑式的高度。他所推广的“区域曝光法”被许多摄影教育机构和摄影艺术家所推崇,成为摄影界影响至今的摄影应用科学理论,使传统摄影技术达到视觉上的高峰。美国摄影小百科这样描述:“当你站在一张安塞尔,亚当斯的照片前,就无法不被他那技术上的铺张与华丽所掩没,那实际上没有粒子的照片提供了外观无限丰富层次的色调,从纯白色到漆黑。”根据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理论,景物影调可以分为十一个“区域”,由零区域至第十区域。第V区域在照片上的灰度接近18%灰;0区为理论上的纯黑区域,第X区为理论上纯白区域,没有任何影调,第Ⅲ区域是画面上曝光不足2档但仍有丰富影调细节的部分,而第V0区域则是曝光过度2档仍有细节的强光部分,摄影者便可以根据景物的亮度范围来判断照片的最后影调分布情况,并使底片能够根据摄影者预想的影调关系去曝光。这个系统的建立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感光测定;2、精确曝光;3、底片、中洗;4、照片制作。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光纤通讯技术;优势;分类

所谓的光导纤维通信是指通过利用光导纤维的方式,发射出信息数据传输信号,是一种常见的通讯方式,我们一般将其称之为光纤通讯,这种光纤通信方式不仅能够快速的将信息数据传输给接收端,还能充分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稳定性,对于通讯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目前光纤通讯技术中仍旧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使得光纤通讯技术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那么,本文就以光纤通讯技术为重点研究内容,对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一些自身的见解。

1. 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是将光作为信息数据的承载者,以光纤的方式进行数据的传输。并且,在整个通讯系统中,光纤通讯系统中的光波频率大大超过了电波频率,这时,光缆的损耗程度将会逐渐降低,从而确保数据传输的连续性和实用性。通常情况下,由于光纤的组成大多是以玻璃材料为主,其本身具备较强的绝缘性能,可以对接地回路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再加之光纤通信技术能够对数据进行严密的保护,从而避免了数据发生泄漏、被盗等情况。此外,光缆的直径很小,占地面积小,很适合在一些地下管道工程中应用。

2. 光纤通信技术的优势

(1) 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

光纤比铜线或电缆有大得多的传输带宽,光纤通信系统的于光源的调制特性、调制方式和光纤的色散特性。对于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由于终端设备的电子瓶颈效应而不能发挥光纤带宽大的优势。通常采用各种复杂技术来增加传输的容量,特别是现在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光纤的传输容量。

(2) 损耗低,中继距离长。

目前,商品石英光纤损耗可低于0~20dB/km,这样的传输损耗比其它任何传输介质的损耗都低;若将来采用非石英系统极低损耗光纤,其理论分析损耗可下降的更低。这意味着通过光纤通信系统可以跨越更大的无中继距离;对于一个长途传输线路,由于中继站数目的减少,系统成本和复杂性可大大降低。

(3)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由于光纤的原材料是一种绝缘性能较高的材料,有着很好的耐腐蚀能力,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光波导能够充分抵抗其他电磁波的干扰,不会轻易受到雷电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更是对认为的电磁干扰有一定的免疫力,形成非常牢固安全的光缆,这对于通讯系统的正常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军事领域中,光纤通信技术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4)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

电波在进行实际的传输过程中,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常常导致电磁波发生泄漏,使得每一个传输管道受到影响,很容易使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是,光纤通讯技术的出现,能够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光波导结构能够及时将光信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发生泄漏的射线会被光纤包皮迅速吸收,这样就会有效防止了光波的泄漏,从而避免了其他传输管道出现串扰的现象,再加之光缆是处于光纤的外部,无法再对光线中的数据进行窃听,起到了严密的保护作用。

3. 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

3.1光纤光缆技术。

光纤技术的进步可以从两个方而来说明:一是通信系统所用的光纤;二是特种光纤。早期光纤的传输窗口只有3个,即850nm(第一窗口) 、1310nm(第二窗口)以及1550nm(第三窗口)。近几年相继开发出第四窗口(L波段)、第五窗口(全波光纤)以及s波段窗日。其别重要是无水峰的全波窗日。这些窗日开发成功的巨大意义就在于从1280nm到1625nm的广阔的光频范围内,都能实现低损耗、低色散传输,使传输容量几百倍、几千倍甚至上万倍的增长。这一技术成果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2光有源器件。

我国对于光有源器件的研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支持,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变革,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出现,以往传统的光有源器件已经无法在满足于现代光纤通信技术的要求,这无疑会对光有源器件的活动范围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之超晶格结构材料与量子阱器件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光有源器件,相关制造工艺也逐渐完善,得到了通讯行业的广泛应用。

3.3光无源器件。

光无源器件与光有源器件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由于光纤接入网及全光网络的发展,导致光无源器件的发展空前地热门。常规的常用器件已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品种和性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改善。所谓光无源器件就是指光能量消耗型器件、其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早期的几种光无源器件已商品化,其中,光纤活动连接器无论在品种和产量方面都已有相当大的规模,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而且有少量出口。

3.4光复用技术。

光复用技术种类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波分复用技术和光时分复用技术。光复用技术是当今光纤通信技术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它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推动光纤通信事业的发展,给传输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波分复用当前的商业水平是273个或更多的波长,研究水平是1022个波长,近期的潜在水平为几千个波长,理论极限约为15000个波长。

3.5光放大技术。

光放大器的开发成功及其产业化是光纤通信技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它大大地促进了光复用技术、光孤子通信以及全光网络的发展。顾名思义,光放大器就是放大光信号。在此之前,传送信号的放大都是要实现光电变换及电光变换,即O/E/O变换。有了光放大器后就可白接室现光信号放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大概对光纤通讯技术有了一个全面的掌握,在现代通讯系统中,光纤通讯技术是一种常用的通信方式,由于其具备高效率、低消耗、传输速度快的优点,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不仅能够确保数据的传输质量,还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破坏,造成用户的巨大损失,本文也具体论述了光纤通讯技术的优势以及分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光纤通讯技术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光纤通讯技术,逐步提高光纤通讯技术水平,促进光纤通讯技术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灯光;审美;特征;光影;时代;艺术;技术

中图分类号:TM92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08-01

舞台灯光是舞台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从美学高度与深度来研究探讨舞台灯光的审美特征,对于舞台灯光设计与制作,均可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舞台灯光设计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对舞台灯光的审美特征发表若干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具体而言,舞台灯光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四点,我们分别进行研究与论述。

一、光影性

舞台灯光的第一大审美特征,是光影性。

舞台灯光,顾名思义,以灯之“光”作为凭借与依托、核心与支撑,所以光影性是它的本体审美特征。《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对“舞台灯光”的释义是:“简称‘灯光’。舞台美术造型手段之一。舞台演出时,根据导演的构思、布景、气氛设计图的要求和剧情的需要等,运用舞台灯光设备(如照明灯具、特技效果灯具、幻灯及控制系统)和技术手段等,结合布景和其他舞台美术造型手段及音响效果、音乐伴奏等,创造舞台环境的空间感、时间感,渲染舞台气氛,突出中心人物,提供灯光效果(如跑云、下雨、水波、闪电)等。舞台灯光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演出时的舞台普通照明,故也叫‘舞台照明’。”[1]这一释义至今仍然适用。这说明,舞台灯光是以“光”为载体和语言的。而所谓“光”,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波长范围约在红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亦即770-390纳米)之间的,称为‘可见光’。”[2]光是物体呈现的主要条件之一,没有光,很难看见物体。黑夜中不见五指,就是因为没有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许多人都把舞台灯光比喻成“舞台的太阳”。

有光就有影,光与影相依相生,犹如孪生兄弟。影形成影像,属于形象之一种。所以说,舞台灯光的光影性,是舞台空间形象呈现的物质基础与前提,也是舞台艺术形象呈现的物质基础与前提。

二、时代性

舞台灯光的第二大审美特征,是时代性。

时代性是世间万物共同的本质属性之一。不同的时代有不同事物的不同形态与不同特征,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舞台灯光。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以露天舞台为平台,以太阳或篝火为“灯光”。

到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又以豆油灯、桐油灯、蜡烛等为“舞台灯光”。

到近代,又以煤油灯、汽灯等为“舞台灯光”。

而现代与当代,则出现了电灯、电脑灯、激光灯等各种高科技的灯光设备,舞台灯光也进入到一个魔幻的艺术世界。

可见舞台灯光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其时代性的审美特征,十分鲜明而又浓重。

三、艺术性

舞台灯光的第三大审美特征,是艺术性。

舞台灯光作为舞台美术的要素之一,以艺术性审美特征为其题中应有之义。所谓“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3]因此,舞台灯光就不止是简单的舞台照明,而且应当是舞台“美容师”,是艺术化了的灯光世界。无论是色彩、光形、光线,还是光景、光意、光境,都应当具有艺术性。

四、技术性

舞台灯光的第四大审美特征,是技术性。

舞台灯光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是紧密相联、统一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它是以技术性手段来实现艺术性目的的。

众所周知,舞台灯光的设备、控制,都离不开技术性,特别是现代化的灯光设备,更以现代化的高科技为其重要标志。所以,舞台灯光技术性的审美特征,是勿庸置疑的,也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167.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传统艺术摄影是指数码相机诞生以前的艺术摄影,它以传统照相机和胶片为工具,以暗室冲印、放大加工处理为后期处理方式。传统艺术摄影是一个光化学过程,影像存储的介质是胶片,并以底片的形式存贮摄影影像。论文联盟

1988年富士与东芝共同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影像机nds一1p,此后艺术摄影就进入到了数码时代。数码艺术摄影是在数码照相机诞生后才有的艺术形式,他以数码相机为摄影工具,后期加工处理以计算机为主,作品成果可以通过打印设备输出,也可以通过专用的数码彩色扩印设备输出。相片能以计算机能识别的数码形式存储在各类存储介质上。数码艺术摄影通过光电转换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色彩转换为特定的数字编码进行存储,存储的数码图像不会失真。

通过上面对传统艺术摄影和数码艺术摄影概念的认识,我们发现两者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具体来说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像差异

传统摄影的原理是自然物体反射光,反射光线通过相机镜头照到胶片,然后胶片上的感光乳剂感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生成反像潜影,对潜影进行化学处理,再放大将负像转变为与实际一致的正像。

数码摄影以数码相机为器材,通过将其内部对光线敏感的ccd(光电藕合器)接受的电子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信号集合以数码图片的形式保存在存储器上,完成摄影过程。数码摄影图像一般还需要运用计算机进行后期处理,才能完成摄影作品的创作。

数码摄影和传统摄影在光学部分是没有差别的,他们的差别主要在透镜产生图像时的感受方式和摄像后对影像的存储方式。

二、画面直接表现方面的差异

摄影图片画面的直接表现主要涉及画面解像力、画面宽容度、不同感光度等三个方面。

三、影像风格比较

一般将影像风格定义为摄影照片整体上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由于有着较长的发展时间,传统摄影的影像风格已相对固定和成熟,比较典型的有反转片浓郁的色彩、传统胶片的颗粒感和黑白影调的纪实风格等,这些影像风格已经得到摄影艺术家和评论家门的广泛认可,并成为一种判断照片是否专业的行业标准。由于出现和发展历史短,当前数码摄影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影像风格,具有代表性的做法是通过数码图像的后期处理手段模拟传统影像风格。

当前数码摄影的前期影像效果虽然没有传统摄影完善,但随着数码处理技术的发展,其不足已得到了弥补,只要艺术摄影的从业者能熟练掌握数码图像后期处理技能,精通数码照片后期处理软件,也能够创作出与传统艺术摄影作品相类似的影像风格。今后,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人们会逐渐接受数码艺术摄影自身的影像风格,影像风格只要适合它所拍摄的内容和题材就可以了。

四、表现形式的区别

1.瞬间抓拍和瞬间形象重构

摄影中的瞬间性是一种重要的艺术特征,瞬间性也是摄影中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瞬间是指事物的瞬间变化和动作的发展过程与空间分离的框架断面。面对生活中的瞬息万变的事物,摄影中的瞬间性就显的更加有意义,可以对正在发生的人和事进行瞬间形象的提取。由于数码摄影的一些特性,与传统单一僵化的摄影特点相比数码摄影具有多元化和多视角的特征。其放弃摄影习惯以一个瞬间概念出发,以固定瞬间概念进行审美分析和创作到转而制作一些形象性的概括瞬间的画面。

2.从记录性走向装饰性

在传统的摄影中大多数的摄影都是以记录事实为特点,这也是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摄影技术的原理

转贴于论文联盟

是运用光学的一些特征将事物变成影像显示在人们的眼前。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记录性是摄影的天然属性。对于传统的摄影技术人们是通过不断的对光学设备进行改进来提高摄影技术,将细节更加真实的展现给人们,使画面更加丰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还原拍摄时的场景。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单一的记录形式已经不论文联盟再满足,追求更加高层次的摄影艺术,目前摄影艺术已经和其他的艺术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给人们的生活添加了更多的色彩,例如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的陈列台、橱窗、彩绘玻等等,这些都是摄影师的杰作。摄影艺术与广告、版画等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类型,这种全新的艺术类型有待我们去研究并且对实用摄影具有重要的意义。

3.物质材料和媒体展示的多样化

摄影的展示长时间以来都仅仅局限于画面的形式。在摄影的过程中无非是拍摄、冲卷和放大这三步骤,摄影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往往都是摄影家通过照相机、感光材料等化学和光学原理来完成。这种特定的创作方式,虽然具有优越性,但同时也限制了画面的内容。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其在摄影领域越来越普遍,数码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艺术的表现能力,同时艺术的表现手法也具有多样性,给摄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国外,摄影艺术在很早就已经成为光、声、电三者相结合的影像形式,并且与一些装置相结合来展示。

五、摄影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心理历程差异

1.稳定性和重复性

数码技术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在摄影创作特别是商业摄影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摄影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对于传统的摄影,摄影师往往要对一张照片反复冲洗几次才能得到一件满意的作品。对于现代的数码摄影来说,现在的数码摄影更加重视的拍摄和后期色彩的管理、打印输出一体化。另外如果摄影师要一起打印多张重复作品时,数码技术将会稳定的控制照片的质量。

2.预知性和控制性

传统的摄影艺术,是运用光学和化学原理来成像,照片的色彩不仅与拍摄的过程有密切的关系还与胶片本身的性能和冲洗的过程等程序有关,在冲洗的过程中,冲洗的药水和温度的稳定性对相片色彩的影响很大。在数码摄影技术中,将图片中的每一个点量化,在图片中每一个像素点的颜色是一个固定的数值,我们只要确保输出和显示设备合理,最后达到的效果就会很好。如果图像的色彩丰富但是属于过渡平缓的图像,数码摄影技术中的软件可以真实的计算过渡色,可以不是真的放大。数码摄影技术的稳定性很高,对图像具有可控性,摄影师通过数码技术可以充分表达内心的思想,但是这也许会成为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创造性。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电子文件,纸质档案,保护技术

 

电子文件以其载体和载体与信息结合方式的特殊性对传统档案保护理论造成很大的冲击,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档案在保护技术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将是电子时代档案保护技术的新领域。

1.载体寿命的差异

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尽管纸张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如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但只要我们在档案保护过程中注意排除发生两大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就可以使纸质档案的寿命达到上百年甚至更久。

电子文件的载体材料是磁性物质和光盘。聚酯底基是磁盘和磁带的支持体。聚酯底基具有易产生静电而吸引尘埃导致卷曲、易与磁粉脱离、伸长后不易已故恢复等缺点。粘和剂起着连接底基和磁粉的作用,它具有易热胀冷缩、磨损、脱落、粘连、生霉等缺点,直接影响信息再现。磁粉中的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剩磁感应强度是记录和再现信息的决定因素,它极易受外磁场影响而导致退磁、消磁等。光盘是利用激光进行作息存取的,它呈圆盘状,由盘基、记录介质和保护层等部分组成。目前光盘常用的记录介质主要有碲、碲合金、硒、碳铝化合物以及一些在激光热效应下易产生物理性质变化的材料。这些材料不稳定、易氧化、易与碱溶液发生反应。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短的多,一般仅为5-15年。

2.环境条件影响的差异

2.1温湿度影响的差异

不适宜的温度湿度对磁性载体、光盘、和纸张均有影响。论文大全。对纸张而言,高温高湿,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加速纸张内部不利化学成分对纸张的影响,也可使字迹材料发生扩散、洇化现象。而电子文件载体受温湿度的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条件下,聚酯底基易膨胀或收缩变形,光盘载体中使用的塑料、铝和多碳材料也会弯曲变形,影响激光束精确定位和数据的读写。

2.2灰尘影响的差异

灰尘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机械磨损纸张、使纸张发生粘结而形成“档案砖”、给纸张带来霉菌等。而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损坏主要有物理损坏、化学损坏和生物损坏。特点损坏中指污染、划伤磁盘、磁带、光盘载体腐蚀、降解等化学作用而毁坏,造成记录作息消失;生物损坏是指灰尘是霉菌孢子的传播者,也是霉菌的培养基、繁殖地,霉菌分泌的霉和有机酸会损坏磁性载体和光盘,使数据丢失。综上所述,灰尘可以损坏纸张和电子文件载体。只是对纸张而言,即使灰尘已经对其产生实质性的损害,如损坏纸张、形成“档案砖”、产生色斑和霉斑等,也可通过修复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其所记录的信息。而灰尘一旦对电子文件载体造成危害性,载体上所记录的信息可能会局部丢失,计算机系统便无法读出原始信息,使电子文件失去保存价值。因此防止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危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电子文件形成和使用过程中,要采取严密的防灰尘措施。

2.3外来磁场和机械震动影响的差异

磁场和机械震动对纸质档案无任何影响,而对电子文件的磁性载体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外来磁场作用于磁性载体,能使磁性涂层的剩磁发生消磁或磁化,造成信号失落或信噪比降低,破坏记录信息,影响读出效果,此外,强烈的机械震动也会影响磁性材料中磁性分子的排列次序,造成剩磁衰减,从而破坏记录信号。因而要防止外磁场的影响,如远离磁场,将磁性载体存放在有抗磁性的框内或金属盒内等等,并避免强烈的机械震动。

2.4光线和有害气体影响的差异

光线和有害气体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促进纸张发生氧化反应,导致纸张强度的降低,而有害气体和光线特别是紫外线对电子文件的破坏力更大。有害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和氯气等具有酸性和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腐蚀、破坏磁性载体和光盘,致使盘基、带基老化变质和磁粉脱落,使电子文件信息丢失。光线能使电子文件载体发生光氧化反应,使盘基带基老化,强度下降。同时,紫外线的能量足以破坏磁性载体剩磁的稳定性,导致信号衰减,影响磁性记录信息的读写效果。

3.技术寿命的差异

纸质文件一旦形成,其制成材料---纸张、字迹材料、字迹三者永远结合在一起,它的寿命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而电子文件的寿命不仅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更与技术革新有关。因为电子文件是通过计算机将信息与载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必须通过计算机才能识读。一旦技术过时,则载体上的信息就无法读出。论文大全。技术过时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革新,使旧的存贮技术消失。二是由于商业性的原因,使由于单个厂家生产功销售的电子文件设备会由于厂家的破产或改变产品生产而很难找到配套产品。一般来说,大多数电子文件载体的预期寿命都超过了识读它的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期限,也就是说,技术过时对电子文件安全性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论文大全。因此,对于电子文件中数字化信息的长期存读而言,技术过时比载体损坏是更为严重的危害。

4.信息保护的差异

纸质档案保护工作的目标是使档案的载体---纸张“延年益寿”,因为载体和记录的信息是结为一体的,保护了纸质文件的形体,以文字记录的信息就得以保存。对电子文件而言,信息与载体是可分离的,电子文件作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使文件信息随时面临着被修改、盗窃,甚至被销毁的危险。此外,电子文件信息保护方面还面临一个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电脑病毒。电脑病毒是一种程序,它通过修改其它程序,并把自身的拷贝嵌入而实现对其它程序的传染。因此,如何保护信息不受损害是电子文件保护的重要课题。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一、教学现状

“激光原理与技术”是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激光技术、光通信、信息处理、红外探测、环境检测、激光医疗诊断和材料加工等方面的相关光学工程研究打下基础。由于该课程物理概念抽象并且理论性强,基础知识面广,不易理解,感到难学,畏难情绪严重,学习这门课程时的兴趣就不如其它普通物理课程;此外,由于学生对激光应用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往往因缺乏感性认识,不能充分体会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再次,“激光原理与技术”需要讲授激光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以及激光的应用三部分内容,知识点多,逻辑关系也不像力学、电磁学等那么明显,再加上该课程总的学时数只有32学时,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会感觉到有些凌乱,理不清头绪,最终导致不能巩固和深化所有的知识点。基于以上问题,如何在教学中合理的处理教学内容以及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做到重点突、详略得当,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又要了解激光的具体应用是目前教学过程中急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对教学内容适当删减

《激光原理与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的基础知识面广,需要应用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光学和高等数学等课程的结论和基础,公式繁多、推导复杂、理论抽象,具有较大的难度和深度。要在32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且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们选择的是上海理工大学陈家璧教授编写的《激光原理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作为教材。这本教材的特点在于内容章节安排合理,知识点覆盖面广,理论体系较为完整,避免过多的理论公式推导和计算,而把重点放在阐明物理概念以及激光输出特性与激光器的参数之问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激光原理和技术,学会如何根据不同应用范围选择合适的激光器。因此这本教材的内容很对工科类的学生的胃口,尤其是具有一定物理基础的应用物理系学生来说所讲授的内容比较容易掌握。我们根据教材的安排将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大的部分:激光的基本原理包括激光的产生条件、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和激光器的输出特性;激光技术部分包括激光的选模技术、稳频技术、激光束的光束变换,调Q、锁模技术以及激光的内调制、外调制等技术;激光的应用部分主要包括各种常见激光器介绍和激光在不同领域内的应用。关于激光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将不再安排进课堂教学,主要供学生自学。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激光原理与技术内容繁多并且教材中包含大量图片,只靠“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手段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通过PPT、Flash以及小电影等多中形式,使学生获得对激光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例如在激光的应用方面,我们通过小电影播放激光雕刻、汽车车身的激光焊接以及激光的医学应用等视频,可以很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具体介绍在不同应用背景下激光器的选择、各项技术参数等知识,这样可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更好的掌握激光器的主要知识点。

此外,在教学中将部分教学内容以专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研究中获得知识。例如可以在讲授谐振腔结构对激光输出特性的影响时,在学习了开放式光腔与高斯光束、激光振荡特性章节内容后,结合具体的激光器He―Ne气体激光器,让学生探索腔型结构对He―Ne气体激光器激光输出性能的影响和高斯光束聚焦特性的研究以及振腔设计和激光输出特性测试等工作。通过专题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对激光有深入的理解的能力,使学生对“激光原理”的学习有了感性认识,将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获取,并启发他们做一些创新性科学研究,培养本科生敢于开辟激光应用新领域的开拓精神,解决学生对激光物理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创新思维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选拔出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中,开展初步的科学研究和探索,以此提高优秀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发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四、注重实验教学

激光原理实验是“激光原理与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接触真正的激光器,并在实验中通过练习掌握调试、测试激光器的各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激光理论、认识和应用激光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两者兼顾,不可偏废。可见激光原理实验对于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程无疑是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开设能够涵盖理论课涉及到的主要原理、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基础性实验,如激光器谐振腔设计、调整、横模观察、发散角测量、纵模间隔测量(He―Ne)和半导体激光器特性(GaAs)以及半导体激光器在通讯领域内的应用等实验。通过这些实验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进了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还可以开展一些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如研究激光与原子、分子的相互作用、激光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应用等方面的实验。当然,这要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教师科研情况自行决定,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

五、结语

根据对《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三个方面探讨了“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些想法和体会。在教学内容上要合理删减,突出重点,将最基本的原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要结合多媒体教学,利用生动的动画、影视等使课程形象、生动,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实验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一环,既要加强基础实验教学也要开设一些设计研究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家璧,彭润玲主编.激光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周炳琨,高以智,陈倜嵘等.激光原理(第6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艺术家》 电影艺术技术革新

引言

第84届奥斯卡《艺术家》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五项重奖成为当之无愧的大赢家。这部采用荒废多年的黑白默片形式的电影为何能够在世界首屈一指的电影盛事上获得如此殊荣?除了影片本身的魅力外,它把电影自诞生之初便被屡次提及的话题再度搬上桌面:电影的艺术性何在?《艺术家》从默片演员乔治·瓦伦丁的视角切入,呈现了那场把电影看作视觉艺术、蒙太奇艺术的默片电影者的“艺术末世”。那么如今在这个电影被技术裹挟的时代,当《泰坦尼克号》3D化、《新龙门客栈》重拍时,电影趋于过分依附技术而失去其原有独立的艺术追求,《艺术家》这部影片犹如一剂强心针,它讲究的光影设计,演员高超的表现力及恰到好处的蒙太奇镜头剪辑等,让我们重新看到了电影艺术本有的纯粹魅力。因此,《艺术家》的大受青睐,是在情理之中。

一、《艺术家》的内核审视

没有《阿凡达》炫目的3D技术所营造的视听奇观,《艺术家》做到的是完整而细腻地还原默片美学。每个镜头都精心打磨,精确还原,于此同时,又巧妙结合了“无声”与“有声”,把那个时代保守派电影艺术家们的经历与心路历程表现得恰到好处,淋漓尽致。

1、《艺术家》的视听“美学”

《艺术家》讲述了一位默片男星的陨落和一位有声影片女星的新兴。以爱情故事为根基,描绘了一场电影艺术的革命性转变。整部影片借鉴了大量20年代好莱坞经典影片桥段,同时还原了默片时代常见的电影艺术手法。

(1)镜头美学

在默片时代,由于没有配音和色彩,影片为表现深层含义主要靠布光与场面调度。在影片起始,乔治春光得意的时候,他的面光大多平铺,没有阴影。例如在他所演电影的谢幕会上,高亮的追光灯使他面部十分明朗,整个人显得精神焕发。而到了影片后半部,则多为伦勃朗光,侧光甚至逆光。比如在乔治卖西服时,光源是侧逆光,而在他自己在家放映以往的电影,站起身与自己影子对话时,是来自放映机的全逆光。通过光的运用变化,表现出乔治由盛转衰的人生经历。而女主角佩皮则完全相反,她从普通人到明星的转变,光也从自然光转为柔光或高光。就如同在上世纪20年代好莱坞电影中,为了把女星呈现得美丽无瑕,往往会使用柔光镜,在女演员的脸颊、头发上晕染一层毛茸茸的白边,不仅使女演员看上去非常光鲜,并拥有超凡脱俗的高贵气质。在影片中期后,佩皮的打光多采用此法。

在场面调度上,代表处是影片0:35’ 10’’时,和老板谈崩的乔治与被男人的簇拥的佩皮一下一上在楼梯相遇。一个是被时代所抛弃的旧日明星,一个是刚签公司的“新鲜肉体”,乔治仰头和佩皮说话,两人的位置和拍摄角度凸显出他们不同的人生命运。最后一个楼梯全景的交代,佩皮登上台阶,她的电影之路刚刚展开,而乔治顺梯而下,预示着没落与遗弃。

(2)表演美学

默片时代的电影依靠纯视觉来感知,因此要求默片演员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问及导演哈扎纳维希乌斯“您希望演员在默片里做出什么样的表演”时,哈扎纳维希乌斯说:“约翰·古德曼、让·杜雅尔丹以及贝热尼斯·贝乔,他们的表情很丰富,在他们说话时你可以轻松地了解他们内心。”[1]当然除导演提及的表情外,肢体语言也是默片重要的达意环节,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默片演员如卓别林都是杂耍、舞蹈高手。另外还有就是动物助手,如乔治的宠物狗就为影片的喜剧感增色不少。

(3)剪辑美学

为了还原传统默片的艺术精髓,导演运用了前苏联理论家爱森斯坦最推崇的老式蒙太奇剪辑法,其中有些蒙太奇因略显刻意而在如今影片中鲜有可见。例如相似蒙太奇,影片0:53’13’’ 时,由如日中天的佩皮钻石高跟鞋切换到乔治破烂的皮鞋,折射出两人生活状态已然迥异。还有电影1:20’26’’时导演采用杂耍蒙太奇来表现乔治在得知他拍卖会上的物品全部被佩皮买下后,恐惧、愤怒的心境。影片中他疯狂掀开一张张白布,期间穿插剪辑了雕塑猴子的特写,它们或捂眼或捂耳或捂嘴,突出了乔治不愿接受这一切的慌乱与痛苦。再有1:26’14’’时的积累式蒙太奇把很多说话着、大笑着的嘴剪辑到一起,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把气氛渲染到极致,促使乔治无法接受“有声”而自杀。其实,像杂耍蒙太奇、累积蒙太奇,因为它过于形式化而被当今电影摒弃,但却为这部影片最大化突出视觉艺术表现力而推波助澜。

除还原传统蒙太奇剪辑手法外,导演还采用默片时代惯用的“淡入淡出式”转场,同时影片拍摄使用每秒22格,1:33:1的小银幕宽高比,在技术层面上使《艺术家》达到几乎完美地仿真复古。

(4)“声音”美学

《艺术家》最出彩的地方,莫过于它把无声与有声巧妙结合。例如在影片0:29’04’’乔治看了有声电影后,自己回到房间,发现所有的物品都能发出声响——玻璃杯的声音、马路车流声、狗叫声、电话声……所有声音掺杂呼应,宛若轰鸣的噪音,乔治慌乱地跑到街上,看到一片羽毛掉到地上发出爆炸般的巨响。这种突如其来的音效介入,打破了观众已经形成的默片观影状态,强大的听觉冲击,把一个习惯于静默的“哑巴”演员对声音的恐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观众亦感同身受。在影片的最后,男女主角踢踏舞合作后,乔治终于说出了“乐意效劳”(With pleasure)这句话,这是全片中他发出的第一个声音,影片也以有声电影的方式结束了,暗示着默片时代便以这些“艺术家”的妥协结束。哈扎纳维希乌斯在默片中插入声效,起到的效果非比寻常,使《艺术家》主题表现力得到升华。

2、《艺术家》的主题分析

在影片的筹划阶段,导演哈扎纳维希乌斯曾想把本片命名为《美人痣》,取自于乔治在佩皮脸上所点的一颗痣。但是制片郎曼却把片名改为《艺术家》。片名的更改对本部影片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它从反映默片演员的个人遭遇升华为在那个时代下整个电影领域对“电影艺术”定义的革命。众所周知,没有录影机和放映机的发明便没有电影,它是所有艺术门类中受科技影响最深远的。因此当录音设备出现,声音进入电影成为组成部分的时候,曾一度造成了电影技术、艺术、商业上的混乱。因摄影技术和录音技术都处于发展初期,隔音玻璃屋限制了摄影机的移动自由,摄影机的噪音又影响了同期录音。剪辑的蒙太奇结构也会因声音而受破坏。正如前文所述默片时代的种种艺术探索都将因声音的出现付之东流,造成电影美学上的倒退。而观众会因为声音的出现而减少对画面和演员的关注。因此,以卓别林、金·维多、雷内·克莱尔、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为代表的一群无声艺术大师们公开表示排斥有声片。1928年,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洛夫三位蒙太奇大师联合发表《有声电影声明》,在《有声电影声明》中,尽管他们承认声音“会给电影带来强大的新的表现手段,会有助于阐明和解决复杂的问题,而这在过去只依靠视觉形象的无声电影的不完善的手段,是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同时他们又痛心于因有声片的出现会对蒙太奇这种电影深度内涵表达方式造成巨大威胁,电影只能“被语言控制去讲故事”。与此同时,有声电影的冲击不仅涉及到艺术理论界,它更严重地威胁到默片演员的生计。因有声片更注重演员的声音表现力,大量默片演员难以胜任而被淘汰。以戏谑语言和夸张舞蹈为表现主体的百老汇戏剧业乘虚而入,大批演员流入电影市场,把戏剧美学也带入电影,造成了对白泛滥及百分百音乐歌舞片的出现。正如《艺术家》中所表现的,最后乔治和佩皮一同跳起到了百老汇常见的踢踏舞,场景的布置就如舞台,而拍摄手法也是一镜到底,电影失去了重构现实及剪辑的张力,默片最终向有声片进行了彻底妥协。

二、电影艺术特性

通过对电影《艺术家》的分析,问题已经呼之欲出:被技术裹挟的电影是否为艺术?有声、彩色、3D时代下,电影的艺术性又如何体现?

1、电影是否为艺术

若要讨论电影是否为艺术,首先需要界定的是“什么是艺术”。柏拉图说:“艺术即模仿”。亚里士多德说:“艺术即认识”。大卫·休谟说“艺术即品味的对象”。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志敏在《现代电影美学体系》一书中提及:“艺术可以界定为人类历史认定的、专门化的媒介手段” [2]。此定义中的核心点是“历史认定”、“专门化”的“媒介手段”。首先毫无疑问,电影是一种“媒介”,它最初的功能是“记录”。把三维的世界保存下来,在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上进行传递,成为人们交流的媒介手段之一。但随着电影制作、放映技术的不断进步,“历史”稳定性和“专门”性并不适用于电影。其他传统艺术样式,如绘画、雕塑、舞蹈即使创作工具不同,古往今来呈现出的艺术作品是大体不变的,但电影作品则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2D到4D、银幕到电视种种变化,使人们很难从历史和专门化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那么电影是否还能归位于“艺术”范畴?

在半个世纪前,爱因汉姆就电影的艺术地位提出了六个基本条件:“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深度感的减弱;照明与没有颜色;画面的界限和拍摄的距离;时间和空间的延续性并不存在,视觉外的其他感觉失去作用。” [3]显然,爱因汉姆是以默片为界定依据。常言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爱因汉姆看来,正因为电影在转化物质现实(或称作戏剧化提炼)时,电影特有的艺术韵味和艺术精神被折射出来。爱森斯坦认为蒙太奇是对这种艺术精神的最重要承载者,“蒙太奇的力量就在于它把观众的情绪和理智也纳入到了创作过程之中” [4]通过观众的二次创作,使电影出现超脱于生活的韵味。当有声片出现后,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蒙太奇的达意效果,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被学者接受。电影有声了,便不再是艺术了么?答案是否定的。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的复原”理论以及麦茨的电影符号学证实了电影艺术更加核心的“特殊”属性。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是在对于现实的照相记录本性的延展中来凸显艺术精神和抽象意味。” [5]麦茨则提出了电影的“空的空间”本体特征,它与文学的意会特征有相似性,即“都体现了概括和传达人类抽象情感力量的艺术气质” [6],这两位学者的理论更加深入和开放,并不局限于某种电影类型,把电影概括为是一种 “幻象式(或想象式)”的艺术,这才是电影艺术本体属性所在。

2、几大电影发展时期艺术特性比较

上文引用克拉考尔及麦茨的理论证实了电影是一种营造“幻象”的艺术。而从无声片、有声片、黑白片、彩色片、3D片、到电视电影,不断更新的是“造梦”的手法及呈现方式。下图就几种电影类型进行对比分析:

如图所示,前六种电影艺术手法是从黑白默片诞生之初就被广泛采用并被视为主要的电影达意手段,特别是在默片电影中承载艺术内核和思想深度的地位尤为突出。然而,自声音、色彩、3D特效进入电影后,艺术手法又有了新拓展。比如张艺谋的《英雄》中色彩在表达心理、结构情节上起到重要作用与效果。声音的运用使电影更加还原现实,并把画外的空间也带入电影,着重烘托气氛和展现人物内心状态。近几年3D技术冲击电影市场,再加上IMAX双拳出击,营造出令人惊叹的视听奇观,它从观影效果上改变了电影的“二维”属性,使电影的“幻象式”造梦发挥到极致。相比之下,电视电影在电影为“幻象式”艺术的界定下,出现了偏离。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电视电影并非纯粹的电影,它只是一个制作模式或放映模式,归根到底,其电视性的特点更为突出。

三、当代电影艺术困境及展望

1、艺术困境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电影的艺术手法也在跟进拓展。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许多电影人忽视了最传统的电影艺术手法,当今电影界出现了两大艺术困境:1、大批粗制滥造影片接踵问世。特别是近几年小成本喜剧电影最为明显,不讲究的景别、机位、光影、调度、蒙太奇等手法使电影艺术性大打折扣,甚至电影和电视剧、情景剧没有太大区别。2、过度依靠技术,掩盖创新危机。《泰坦尼克号3D》、《东邪西毒终极版》、《新龙门客栈修复版》等影片在内容没有任何更改下重拍,折射出的是电影创新越来越捉襟见肘。通过“炒旧饭”的方式,再次赚取票房。这种方式或许前几次能有效果,但很快观众就不会再买账,毕竟电影艺术不能剥离内容而单纯靠技术维持。

2、小结及展望

本文通过对《艺术家》的全面分析,回顾了电影诞生之初核心的艺术表现手法,探讨了电影艺术的特殊性并延伸了电影艺术表现方式。无论技术怎样革新,电影将一直秉承着“幻象式”这一本体属性,进行不断的艺术探索及创新。然而,随着技术进步,电影创作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届奥斯卡把最佳影片大奖颁给《艺术家》是对技术为主导的时代一次最好的反击。未来的电影,应该逐渐把技术放归于次要,重新审视电影艺术的传统手法,把电影做精做细,这才是维系电影这门特殊艺术长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注释

[1]张翰. 这一次,好莱坞向自己致敬[J]. 电影世界, 2012,3: 63.

[2]王志敏. 现代电影美学体系[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6.

[3]王志编. 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M].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135.

[4]爱森斯坦. 论蒙太奇[M]//自李恒基, 杨远婴.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99.

[5]王志编. 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M].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136.

[6]王志编. 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M].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137.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视觉旅途——谢明夷摄影作品集》《观念摄影与表现》

《摄影师的思想

——迈克尔·弗里曼摄影构思与创作》

《数码单反摄影圣经》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作者:第一视觉工作室

页码:346页

定价:89.00元

摄影,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跨越技术的门槛,首先要熟悉手中的器材,了解数码单反相机的成像原理,每一种镜头的成像特点;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摄影基础知识,比如协调光圈大小,快门速度之间的配合等。技术关过了之后,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

本书由基础知识的介绍开始,循序渐进、全面系统地讲解了所有跟数码单反摄影相关的知识点,从常用摄影器材和附件开始,告诉我们如何设置相机,不同的设置会带来什么样的画面效果,各种附件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项等;介绍了摄影中的常用术语,比如感光度、光圈、快门、白平衡、直方图等概念和作用;之后进一步讲解拍摄好照片的根本问题:构图和用光;最后以分类摄影的方式,按人像、风光、花卉植物、静物美食、生态动物等,指导我们如何拍摄出具有专业水平的摄影作品。书中图片精美,用大量的例图深入解析摄影的本质;文字实用,简洁明晰地总结出实战中的经验技巧;版式清晰,让阅读与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视觉旅途——谢明夷摄影作品集》

本书作者用十年的时间完成这部《视觉旅途》,书中包括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人文摄影和人体摄影四个部分。其中的风光作品构图唯美,用光讲究,浑然大气;人像作品也体现了作者抓拍人生百态,刻画人物喜怒哀乐的娴熟技术。

此外,这本书中还记录了作者遍布世界各地的足迹,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到肯尼亚的马赛马拉,从耶路撒冷清真寺到马德里的斗牛场,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再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从他的镜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国度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氛围,也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影像与心灵的交汇处留下的情感记忆。

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作者:谢明夷

页码:121页

定价:280.00元

《观念摄影与表现》

本书通过不同的视点和角度来捕捉现代摄影的点滴变化,注重在影像表现领域的创意性培养,强调各个创作形态完成与表现的手段。在书中,读者能看到数字技术对影像表达的开拓,思考客观记录与主观表达的复杂关系,探索摄影媒介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对话,对观念摄影的概念、内涵与特点做了比较全面的解读,同时着重分析了观念摄影与后现代艺术的结合,观念摄影的创作表现形态、命题创作方法、影像评价等内容。全书图文并茂,说理清晰,理论与实践并重。适用于摄影、艺术设计、数字媒体等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是摄影爱好者深入了解观念摄影与表现手段的理想读本。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王传东 夏洪波

页码:120页

定价:42.00元

《摄影师的思想——迈克尔·弗里曼摄影构思与创作》

任何影像均源自摄影师对被摄对象的认知、思考与再表达,没有思想,影像就失去力量。本书是知名摄影师迈克尔·弗里曼继畅销书《摄影师的视界》之后的又一力作,承继前书对摄影构图与设计的讨论,作者又对摄影的构思、审美与创作思路作出更深层次的探究。本书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阐述了摄影的视觉属性,论述了关于拍摄对象、摄影题材、角度、审美以及影像意义等方面的话题;第二章针对摄影风格、摄影构图以及视觉元素展开讨论;第三章旨在引导读者进行有意义的摄影创作与实践,通过独特的创作思路和切入角度获得理想的摄影作品。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人像摄影,技巧,后期处理

 

人像摄影是所有摄影类型中最难掌握的一种。摄影家们凭借着敏锐的艺术触觉,通过对人物姿态的安排、表情的选择,对光线、影调的处理来让人物的性格说话,让摄者坦露内心世界。被拍摄者的姿态、情绪、状态、与摄影师的互动状况、外部光线等等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拍摄结果。拍摄人像可以移动位置、使用外闪,并且可以更换衣服或者做些姿势,这里唯一能限制你的就是你的想像力,想像力就是拍出人像大片的关键所在了。学习拍摄人像最佳的办法之一就是向专业人士们学习,这里有一些像专业人士一样思考的技巧能帮助你拍出令人惊艳的人像照片,可以使观众从画面中的人物身上看到了更为生动有力、栩栩如生的形象,更能体验到时代的氛围,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人生。

人像摄影的技巧

1. 与你的模特建立和谐的沟通

这是所有技巧里最重要的一条,掌握这一条,你就在人像摄影专家路上了。尽量让她们放松点,开心点,如果你做到这一条,好照片将会随之而来。如果你还在寻找模特,你的女朋友或男朋友将是你拍摄人像照片的最佳起点。

2.人摄像影的构图

拍人像,无论特写、近景、半身全身,除了模特姿态与神态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摄影对构图的判断,人像的特写最好是用中长焦距的镜头拍摄。那样,照相机到被摄者的距离就可以稍远一些,避免透视变形。拍摄近景人像,要仔细选择拍摄角度、“光线的投射方向、光线性质的软硬,并注意观察被摄者的神态,掌握适当的拍摄瞬间。半身人像因为能够拍摄到人物的腰部或腰部以下,被摄者姿态的变化就丰富多了,给画面的构图带来很大的方便,使我们有可能把被摄者拍得更生动一些。拍摄全身人像,在构图上要特别注意人物和背景的结合,以及被摄者姿态的处理。

3.选择最佳拍摄方向:

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同是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得到的视觉印象并不完全一样,有的角度显得更美,更有神韵。在拍摄人像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要力求找准被摄者最美、最动人的角度。拍摄角度的少量变化,都能对被援者形象的表现产生明显的影响。拍摄方向的选择,是以被摄者为中心照相机左右位置的变化。拍摄方向大体上分作正面人像、七分面人像、三分面人像、侧面人像这几种拍摄。正面人像,适合于那些五官端正、脸型匀称而漂亮的人。如果脸围太胖、太宽、太瘦。两侧不均,或者两眼大小不一,鼻子、嘴形不正的人,一般说来不宜从正面拍摄。

4. 使用长焦端

你镜头的焦距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之一。你需要充分了解镜头的特性及如何发挥它的优势。如果你拥有一台数码相机和一支标准变焦(典型的就是在18-55左右的焦距)的装备的话,那么你已经拥有拍摄人像的不错的器材。如果焦距超过100mm或更多,那当然更好。使用变焦的镜头的长焦端来拍人像是比较理想的。长焦镜头能产生压缩感,使脸部更平并变得讨人喜欢。

5. 拍低饱和度照片

低饱和度照片通常是艺术化的,充满创意。一些当今最好的时尚与人像摄影师喜欢拍摄低饱和度照片。所以你不应忽略这种技巧。此类照片主要是关于锐度、质地、光线和构图方面的事情。此外,低饱和度照片通过后期处理也能给观者不同的、特殊的心情。

6. 学习有关光线的一切知识

就拍摄人像而言,多云的天空和下午下半段的太阳光是不错的光线。直射的阳光会使人像非常糟糕,它将在人像上投射刺眼的阴影并使模特斜视或眯着眼;逆光则是令人兴奋的,虽然你可能看刺眼的阳光,并且可能需要反光板或外闪将光线打到模特的脸上。

什么是反光板?就是任何能将光反射到你拍摄对象上的物体,能削弱光线投射的阴影不是那么强烈。你可以买反光板或者用一块白板、白床单什么的代替。反光板的作用就是让你控制好光线。

7. 了解相机的设置

相机设置能帮助你拍摄好人像照片。其中有些设置在你用人像模式拍摄时需要启动。其中最有用的一些设置是:

图像模式:如果你用的是佳能EOS系列相机,可以设置到肖像模式,它可以优化对比度和饱和度;尼康的叫法则不一样,叫图片控制设置,所以需要看下说明书。

白平衡:将你相机的白平衡设置为阴天模式,这将让你的模特皮肤显得比较暖。

ISO:如果你在晴朗天气拍摄,可以设为ISO100;如果是在多云天气的话,设为ISO400,这样的话,不会因为快门太慢而抖动相机。

画面质量:如果你喜欢JPG格式,确保用的是最高画质的JPG。但是图片格式越大,你后期能处理的空间就越大。

8. 把握好人物的神情姿态

人像摄影讲的就是神形兼备,如何在瞬间捕捉到人物最佳亮点,是人像作品成败的关键。在拍摄前应该将构思告诉模特,引导模特进入你预先设计好的拍摄情节里,让模特在这个范围里展示她对拍摄内涵的理解。在此抓取顺间,拍摄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你也可以鼓励模特转着你的相机转而获得更好的结果,让她们开心点,自然点,自发地摆出一些姿势,这些拍出来的人像会更充满生活的气息。尝试一些创意。让你的模特在周围人群在走动时保持静默;将你的相机在三角架上进行拍摄最好的时光。

9. 人像摄影的糖水片

“糖水片”是“新新人类”喜爱的一种摄影风格。比较典型的说法是:“视觉感受良好,心理感受平淡”。人像摄影的糖水风格主体突出,能使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模特的造型,神态,气质等等。糖水风格通常背景为风光名胜,山水草木,亭台楼阁等。光线多是明媚亮丽,或者阴柔妩媚,细腻温和。摄影技法上多是以大景深,小光比,视觉传统,构图规整,色彩过渡自然。

10.研究大师的作品

需要研究一些人像大师的作品。观察他们是如何拍摄的?姿势、光线、服饰、背景、质地、形状和色彩等等.人像摄影按环境可分为户外与室内影棚。

对于户外摄影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也是一个广阔的摄影创作空间,值得大家去了解和掌握一些相关的拍摄技法。

外景地的选择,有两种方式可以借鉴,一是先将外景地确定下来,最好是有过亲临实地的经历。如果没有去过,事先一定要查找相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确定外景地后,可根据外景地的特点构思设计一套拍摄方案。另外一种方式可先决定户外人像拍摄主题,再根据拍摄的需要去寻找服务于主题的外景地。

合理运用好户外光线,户外光线在任何情形下都可以拍摄出好照片,问题只是采用光线的手法是不是得当。所谓光角度,包括太阳位置,被摄者位置及相机位置。阳光是户外摄影的惟一光源,在户外人像摄影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阳光,不仅起到照明物体塑造形象的作用还可以渲染气氛,表达人物情感。只有了解阳光在十二小时不同时期的光照,色温变化,才能准确合理地运用于人像摄影之中。除此之外,还要掌握运用好顺光的整体性,侧光的立体感,逆光的生动及散射光的柔和等不同特点。当然这一切都应该服从于主题创作的需要。

摄影棚是一般人像摄影时最为快速与便捷的场所,既不用浪费时间东奔西跑,也因为摄影棚内的灯光、背景、道具等拍照器材一应俱全,所以可以在不受任何限制与干扰的情形下,既快速又便捷地拍好照片。

室内摄影棚的拍摄类型,以公式构图类的七分身以内特写照片为最多,风格变化上,则需依靠人像造型多变化或是背景素雅或花俏的改变,来使作品呈现较有变化性的高阶色调或低阶色调照片,或者是重复曝光等照片。

在摄影棚的拍摄技法中,最重要的是打光技法。只要掌握好基本的打光技术,就可以利用其简易又快速的工作环境拍出美丽的婚纱摄影与艺术照。室内摄影棚最大的优点之一是光源充足,具有复灯打光法的简便性与完美性,利用复灯式的打光组合,可以拍出比外景摄影更完美的特写照片。

所以说,室内摄影棚最适合拍摄完美的特写照片,也是每一位专业摄影师最能快速发挥的拍照环境

人像摄影后期处理

现在用数码相机的朋友越来越多,除了立拍立显、不用胶卷等优点以外,数码摄影还给了大家很大的自由处理空间。没有暗室有什么关系?只要有电脑和合适的软件,每个人都能对照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甚至艺术加工。

拥有好的摄影技术,同时兼备一款好相机,可对照片的后期处理操作环节提高很高的效率,并且能更充分的发挥你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那么你若只有一款很廉价的卡片数码相机怎么办?完全没有关系,通过后期处理,你依然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最大的优势。

在人像摄影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完美的情况。比如拍摄的模特左右眼大小不一,嘴巴不正,皮肤粗糙,身材过胖或过瘦;构图主题不突出,不美观;人物与背景色调不搭配等等现象,我们都可以通过后期处理来解决这样的缺陷。若是一张前期比较优秀的作品,我们也可以通过后期进行修饰,创作,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总之人像摄影后期处理流程与技巧和归纳三点:

1.照片的基本润饰技巧。包括裁切、换背景、细节修正、合成等。

2.调整片子的影调和色调。包括各种命令(如色阶、曲线)的运用。3.照片的艺术化处理。包括制作绘画效果、糖水片、lome风格、海报等。

[参考文献]

[1]新知互动.人像摄影技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1[2]何方,何传真编著.摄影技艺40例.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

[3]彭国平,张宗寿主编.大学摄影基础教程.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8.

[4]宿志刚,崔畅编著.人像摄影.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11.

[5]刘半农.半农谈影.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

[6]中国摄影家协会,浙江丽水市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艺术摄影高级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5.

[7]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部.视觉维度.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5.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新媒体 观念 教学模式 摄影教育

所谓新媒体就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艺术是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础平台的新艺术学科种类,新媒体艺术早已经在国外成为各美术,设计院校的基本学科,理应成为视觉艺术教育的主流课程。

作为视觉艺术教育范畴内的国内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纷纷开设了适应当前状态下摄影艺术教育的新学科,并从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采用多元化复合式的教学新模式。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应包括“视觉”“摄影”“传播”三种理论、技术、材料的知识,才算“适应新时代背景的摄影艺术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如何开展摄影艺术教育应从人文观念、课程设置与如何教授上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一、传统与现代教育观念的碰撞

中国高等摄影艺术教育最大的隐患集中表现在传统以技术为主的教育模式和现代重观念、人文教育模式之间的碰撞。

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数码时代”,还是“网络时代”或“读图时代”,全部从各个角度与侧面显现出摄影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新媒体时代下的摄影不管从操作工具上,还是从媒体记录、媒体传播上全部产生了变化。这种完全的变化为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勾勒出了一个不断发生变化全新的面貌:数字化的拍摄工具、记录媒体、多平台的传播途径、多重化的创作方法,使得中国高校摄影艺术在传统教育模式上呈现出了全新的格局。

观念的改变对于新媒体时代高校摄影艺术教育至关重要,所谓的理念先行是要求我们对于摄影艺术教育有一个全面的符合新时代精神的认识。观念上的浅显、对摄影艺术发展历史脉络的不清、美学观念认识上的肤浅以及人文意识的缺失,导致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摄影艺术认识的浅薄。

因此,现代高校摄影艺术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技术上,而在观念理念意识上。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变得比以前更容易解决。但观念的更新就不那么简单了,尤其它是一种以人为主的传播模式。现代摄影的发展和现代艺术一样,离不开现代社会科学及哲学思想的发展衍变,把摄影艺术知识系统化,将它放到由摄影史、美术史、美学、哲学、社会文化等组成的思想坐标里,只有这样,我们对摄影艺术的认识才能够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对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在观念上做出主动地调整与引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多元化

摄影必将在未来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数字摄影技术成为主流;二是对于拍摄者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低,艺术素养在摄影创作中起重要作用。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国内高校摄影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就其将来的发展规划看,缺乏明确清晰的针对性,这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来说是不利的。很多高校摄影艺术课程设置是以技术教学为主,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可是学生毕业之后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正是由于观念上的薄弱。

传统摄影艺术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上,无非是三大块:技术方面的课程,比如,照相机及其应用、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暗房技术和技巧等;艺术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构图、光线处理、平面与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纪实摄影和商业摄影等;选修课包括艺术概论、摄影史,绘画和计算机等。此课程设置在国内各高校摄影艺术专业里通用,大同小异。而国外,如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摄影系已将纯粹的技术课程全部融汇到视觉传播领域,相当具有预见性和实用价值。美国视觉艺术学院打破一贯单纯传授摄影技巧的传统,着重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文素养和观念意识,和对现达资讯社会把握的敏锐度,强调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种类的融会贯通,如当代艺术批评,视觉文化等也很具有价值。

由此看来,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摄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影像的观念和影像传播等相关方面的课程应成为现代高校摄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国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关键还在于跳出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围绕设立全新的课程体系,内容上对旧教育课程体系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加大视觉传播类课程的设置力度,充分利用各类相关学科,特别是视觉传媒类学科的优势,形成综合性的师资和相关教学环境,将传统技术性课程转化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课程,向创造能力培养转化为主。

三、教师知识的更新与完善

艺术教育工作者本身观念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观念的形成及未来的发展。但是,我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情况,从而使摄影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新时代脱节、滞后。

在国内,一些高校摄影艺术教育专业是在一个“学科带头人”的率领下建立起来的。学科带头人的摄影认知不足再加上摄影教师人员不足,致使专业教学目的含糊,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比如到二年级的时候才开始学习摄影打光;在没有进行静物摄影和创意摄影课程训练的基础上就开设商业摄影。

很多权威教师,讲课教案从来不变,在新媒体时代下没有危机感,产生了惰性,使得摄影艺术理论与新媒体时论脱节与停滞不前。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摄影艺术理论的时候没有进行认真深入的探讨,造成教与学之间的很多矛盾,进行的不顺畅。

国内高校摄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是对教师评价的两个方面,但现存的评估体系却使它不够完善。师资人员不足的直接后果,是教学负担过重。专业扩招,合班上课、一两百人上课成为普遍现象,对于艺术教育而言,不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个性化的培养,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科技的发展为摄影提供了广阔无垠的发展空间,摄影教学革命是必然的,我们只要站在新媒体时代的高度,把握摄影艺术发展的趋势,不失时机地对国内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就可以使高校摄影艺术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从摄影术发明到现在已有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一个崭新的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摄影艺术正以其特有的直观性,迅速传播的特性显现出无与伦比的发展潜质。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摄影艺术教育应该充分了解与此时代承前启后的关系,关注人文,关注传统,关注生活,依靠科技,超越单一学科的局限,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与未来发展的优秀摄影人。

参考文献:

[1]矫健.新媒体艺术摄影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

[3]道格拉斯•斯帕林.美国广泛开展数码摄影教育.摄影世界,1999,(1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