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职前教育论文范文

职前教育论文范文

职前教育论文

职前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师教育存在“学术性”尚未提升,“师范性”渐行丧失、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陈旧,教育实践环节薄弱、职前与职后教育一体化徒有虚名、优质师范生源匮乏等问题。针时这些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在学校的办学定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的相结合、建立吸引优质生源政策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教师教育(TeacherEducation)是指对教师的培养、任用、研修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包括职前和职后两大部分。从“师范教育”(NormalSchoolUniversity)发展到“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队伍建设的共同历程自1897年南洋公学特设师范院开始。我国的教师教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我国教师教育所特有师范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传统的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自21世纪以来,以培养农村初中教师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通过“重组、合并”等各种途径,大部分已升格为多学科性或综合性的地方本科院校。但在这些新建的综合性本科院校中,教师教育有被边缘化和“去师范化”的倾向,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术性”尚未提升。“师范性”渐行丧失

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一直是教师教育史上存在的话题。所谓师范性,是主张“学者未必是良师”,教师是一种专门人才,只有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艺术的人才能当好老师;所谓学术性,是主张“良师必是学者”,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在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前身一般是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主,申报本科专业时,也大多是依托原有师范专业。但一旦升本成功后,又大多定位为综合性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各专业也向综合性专业看齐,以期迅速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但事实上,一所学校、一个专业一定需要长期的历史沉淀。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一味地急于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是办不到的。与此同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注重向综合性发展的同时,教师教育被边缘化、不重视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院校命名上“去师范化”特征比较明显,急于更换校名,摘掉“师范”帽子;二是在办学定位上强调从单科到多科、综合性发展,热衷于扩大非师范专业。导致学校办学重心的迁移:三是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往往视学术性为学校“强大”的表征。过分追求学术性,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使教学质量下降。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陈旧,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我国于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最深刻、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次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正经历的这种革命性变化。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尽管顺利地完成了由专科到本科的升级,但师资水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并非可以在短期内可以迅速提高。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中小学教师。开设的教师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仅局限于介绍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俗称“老三门”)的初步知识。其学时在总学时中只占5%一10%,而且内容陈旧、方法单调、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脱离基础教育实际。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要求相距甚远。被师范生认为是大学里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习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一是不重视实践教学,在安排教育实习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问题、人员问题,多采取“回原籍实习”、“一个教师负责一个县(市)”的措施;二是不仅时间短(一般只有6周一8周),而且安排极不合理(大多在临近毕业的一学期),学生忙于写毕业论文或找工作,没心思实习,影响实习效果;三是实践与理论脱节,将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从整体的师范教育过程中剥离出来,认为教育见习和实习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四是实践内容程序化。实习生一般被限定于听课、讲课等特定教学内容和充当班主任“规定动作”中,很难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三)职前与职后教育一体化徒有虚名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别有师范院校与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承担,两类学校之间缺乏联系和整合,学习内容缺乏衔接,教师职后培训沦为低层次的重复,很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终身教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前身大多是地区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地区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合并而成,从形式上实现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但这种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只是“名”变而“实”不变,教师培养与培训各行其是的状况依然十分明显,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连续体,教师教育一体化程度不高。因为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在并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虽然在领导体制上实现了一体化。但大多是成立成人教育学院,机构依然是独立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承担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与教师职前培养工作不相干。这样一来,职后培训并未得到加强,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内容仍然相互割裂,无法为教师提供连续的、一致的支持。

(四)国家对教师教育的优惠政策未被普及,导致优质师范生源匮乏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基础教育开始走向复兴,为了满足基础教育振兴与发展的需要,党和政府对师范生采取了“三包”政策,吸引了大批贫苦家庭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但到了2O世纪末,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办学层次的逐步提高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格局出现,国家对师范生的各种优惠待遇和毕业分配也被逐步取消。在这种背景下,师范类招生不再具有什么优势。2007年,国家从教育部所属的六所师范大学试点,恢复免费师范教育政策,但这一政策未被普及。目前,除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外,我国师范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可以获得“双证”(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外,已基本没有其他优惠政策了,师范专业也就失去了优秀生源。特别是承担教师教育任务主力军的地方院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大发展,高校连续扩招,所招的优秀学生越来越少。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确立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重塑职前教师教育理念,增强师范类学生的“师范性”

合理定位是高校发展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前提。准确的办学定位,使得学校在办学类型、层次、结构、特色与学校的办学历史、教育资源、办学实力和发展能力相匹配、相适应。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都带有明显的地方性特点,无论是在过去的专科阶段,还是升格为本科院校,都和所在地方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在办学定位上要树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在办学类型上,要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办学性质上。要以教学型为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师教育也一样,应主动地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另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借鉴国际职前教师教育的经验,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师教育理念目前,在教师教育实践中,许多国家把职前教师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阶段,是为教师终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如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在2002年由中央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与技术部和教师培训司共同签署颁布的职前教师教育纲领性文件——《英国合格教师资格标准与职前教师教育要求》的前言部分就对职前教师教育做出了清晰的定位:“职前教师教育是长期的专业发展进程的开端”。苏格兰教育部制定的《苏格兰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指导性文件》也明确指出:“职前教师教育要培养学生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作为教师专业教育的第一阶段,职前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认识到职前教师教育的这种特点。避免重蹈终结性教师培养的覆辙。即不要对培养的未来教师寄予过高的要求——既有娴熟的教学技能、深厚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又有熟练的教学应变能力、教学创新、研究能力,而应着重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关注、借鉴他人发展的能力。另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重新塑造。原先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阶段是以培养合格的农村初中教师为己任。但现在我国的小学教师学历正逐步走向了本科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师范类毕业生有相当多一部分人将成为小学教师。因而在大学本科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的特点。不能沿用原来培养中学教师的专业和模式来培养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分设小学、中学教师培养的不同模块,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科教育+教师教育”模块的课程,从而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认定所需的教育专业课程学分,增强师范类学生的师范性。

(二)创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高职前培养质量

教师的专业发展始于集中学习教师教育课程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是向未来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良好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是教师教育中影响人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构建实际已成为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如前所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存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陈旧,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所以要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具体来说,要确立两种“导向”,即“以适应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导向”和“以适应国?教育课程标准为导向”,来开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此。一是要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如开设哲学、历史、艺术、政治、经济、社会、数学、理化、生物等选修课程,并规定文科学生要任学两门课程。理科学生任选四门文科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二是要减少学科专业课程课时比例。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三是要大力加强教育专业课程,使其学时在总学时中要达到20%-30%。此类课程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第一,教育理论课程,如教育哲学、中外教育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比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课程,通过开设这些课程。使学生从深层次理解教育思想、拓宽教育视野。树立起科学的教育理念。以便能从较高的角度明了教育的真谛、价值与意义;第二,有针对性开设教育方法论方面的课程。提高教师工作的专门化、现代化水平。如学校管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第三,从技术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出发,开设班主任工作、中小学教材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咨询等课程。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快上手,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四是在教学形式上。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同时开展行动研究、案例教学、微型教学等新颖的培养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五是要建立完善的实习制度。加大教育实习的比重,使教育实习的时间达到一学期。而且要将时间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以充分发挥教育实习的效果和功能。:

(三)凸显师范特色。建构区域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一体化体系

所谓一体化教师教育。是为了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对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培养培训、开通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和在职教师培训的上下贯通的渠道,建立起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实现了教师教育过程的连续、形式的统一、阶段的衔接、内涵的扩大和功能的完整这有利于有关教育职能部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教学时问,保证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从而保证教师素养的全面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长处。着力构建区域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一体化体系一是要做到教师培养的一体化。首先要使职前教育、人职教育和在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体化,职前教育侧重于对基础学科、专业学科以及教育知识的学习,为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基础。入职教育侧重于将职前教育期间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巩固知识,增强技能。在职教育侧重于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不足进行反思性总结,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其次是课程一体化,包括课程设置一体化以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再次是过程一体化。即将新手教师——合格教师——优秀教师——专?发展的过程。从而沟通职前师范教育、入职资格教育和在职发展教育三个阶段的联系。二是要做好区域教师的培训工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承担起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和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区域教师培训的研究和指导、骨干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任务,提倡参与式培训。积极采取现代化教育手段,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三是建立教师发展学校,实现培养培训一体化。即以中小学为基地进行教师培养培训的制度模式。它在美国被称为“专业发展学校”在英国称为“伙伴学校”。教师发展学校模式可以为师范生提供大量的教学实习、观摩、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将教师的培养培训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统筹安排。在培养层面较好地实现二者的统一。

职前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于2006年成立,最初专业方向开设不齐,由1名专业教师和4名文化课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随后专业教师人数由5名增至2013年的22人(除去语数外课程教师)。其中,女教师20名,男教师2名,男女教师比例为1︰10,教师的专业背景与人数分布见下表。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2010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为50人,2011年学生人数增至130人。这些专业教师不仅承担有教学任务还承担了各专业的活动指导。例如,音乐学教师要教授幼儿园音乐活动指导(主要讲教学教法),健康教育活动指导由教生物的老师讲授,心理学教师要承担幼儿卫生学教学。

(二)中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随着年份逐渐增加,教师的专业类型也在增加,主要以音乐、美术为主。教师缺乏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现有的教师来自于普通师范院校艺术类、体育类、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也有一部分是从其他乡镇普通中学考调进入学前教育专业任教的(转岗教师)。教师专业结构呈现不完整和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具备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一般来说专业知识较为扎实,能胜任专业教师岗位,但对于中职特点和学生特点缺乏了解,执教过程会面临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具备艺术类、体育类专业背景的教师实践操作技能较强,但缺乏理论知识。他们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比较匮乏,对中职特点及学生特点认识不够深入,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基础知识缺乏,文化素养不高。而转岗教师已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短期内要想改变其教育思想和认识中职教育特点,一时难以实现。针对转岗教师而言,不仅需要补充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还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接受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这三类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面临进入专业教师角色时间较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较艰难、自信心受到打击等困境。

因此,应着力提升他们的通识性知识,即应提高他们对有利于开展有效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人文知识的把握。但是,由于通识性知识范围较广、内容较多,教师们在短时间难以补充,短期的在职培训也不能达到目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

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大主题。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有学校环境、教师教龄、教师反思能力、教师教育培训、教师成长经历、教育信念等。针对不同的教师类型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训练,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并且,培训时间至少应有120学时,培训内容必须经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决定,这样才能确保教师专业知识的合格。通识性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教育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地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以促进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这种知识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师生成长的动力源泉。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途径有师范教育、新教师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等。其中,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性的起点和基础,自我教育是教师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一)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以促进教师专业进步和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教研活动中教师是研究主体,重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教研组在组织教师教研活动时,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全员性

即所有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都必须参与进来,每一位教师必须积极思考教研主题并参与讨论、发言,成为思考者、实践者以及研究者。

2.实效性

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解决通识性知识不足的问题,以求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知识,增加课程吸引力。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避免形式主义。在教研活动中,须遵守的原则还有发展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教研活动的流程为确定主题、收集分析资源、形成方案、预测结果、评估结果。基于提升教师通识性知识的目的,教研主题可以选择中职教育特点、文化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二)组织主题班会,促进通识性知识的掌握

主题班会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促进教师对通识性知识的掌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仅有大量的教学任务,也承担有一定的管理任务。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中职专业教师中同时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不在少数,而主题班会正是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之一。主题班会的组织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先确定主题,再确定班会形式,并策划班会具体执行过程。班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使其丰富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可进行小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励的学习等。

(三)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职前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在逐渐的发展壮大,并且专业化程度也在逐渐的加强,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新教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殊性缺乏了解,并且实践经验不足近几年来,随着学前教育逐渐受到关注,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之间的增强,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是本硕生,他们拥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当招聘来的新教师进行说课的时候,他们往往按照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进行讲授,少有在幼儿园岗位实践的经历,这样就使得讲授的内容学生往往听不懂,或者学生听得非常乏力。他们很少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知识的分析以及讲解,这样就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2.入职后教师培训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教师入职后的培训方式比较单一,一般就是在入职后由老教师针对所有新近教师对于学校环境、学校规定、专业规定等进行短期的培训,而且培训的内容比较笼统、简单,根本不能够让新教师真正地了解到自己专业的特点,尤其是学前教育这个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入职后的简单培训不能够让新老师认识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也不利于新老师对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且在之后的教学中再培训的机会非常少,这样就非常容易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也不利于教师将学前教育专业所要求的“德智体美”素质,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融合。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1.培养“双师型”教师我们知道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学前教育的基础以及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因此对于注重应用技术培养的高职院校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教师,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将专业技能与良好的心理、思想道德等进行完美的融合。因此面对着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应该逐渐的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从而为社会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前教育教师人才。

2.在教师队伍的组建过程中我们要严把关、高要求,构建合理的师资结构师资队伍的质量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因此要想打造好的学前教育专业,我们就应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例如,我们在招聘新教师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地面向整个社会进行招聘,不仅在学历上进行要求,而且应该在年龄结构、专业素质等方面都要进行综合的考核。当然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我们应该开放绿色通道,从而不断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为接下来建设“双师型”教师提供良好的基础。另外,为了推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进程,我们还应该针对学前教育的课程,将教师按照不同的课程分为理论性教师以及技能型的教师,技能型教师包括手工教师、弹唱教师、舞蹈教师、口语教师、儿文教师等,理论型的教师包括学前心理学教师、教育学教师、中外幼教史教师、幼儿园活动设计教师、幼儿园班级管理教师、幼儿园游戏教师等课程教师。这样可以让教师各司其职,针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深度的挖掘,有助于提高整个学前教育师资团队的整体质量,从而不断地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专业素质,为社会输送真正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学前教育的教师。

3.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的素质对于新进教师来说一定要注重入职后的教育培训,这有助于新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也有助于新进教师真正地了解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从而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对于入职后的培训,我们可以采用老教师带新弟子的方式,这样就可以让新老师全方位地感受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并且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老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不断地转变自己的教师角色,有助于专业教师队伍的构建。例如,我们可以与幼儿园建立紧密联系,每位新教师每年都有固定的下幼儿园锻炼的机会,学前教育专业的新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下园锻炼的实践时间进行双向指导,从而尽快地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转变自己的教师角色,还可以通过对儿童课堂上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充分地掌握儿童的心理,把握学前教育专业的最新情况,促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指导。社会是在逐渐发展的,学前教育也在逐渐的发展中,因此对于老教师而言,进行再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老教师在长期的教课过程中可能教学思维就会僵化,教学方式也会逐渐落后,因此为了使整个教师队伍始终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应该定期对于老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促进这个教师队伍适应社会的发展。例如,我们可以针对老教师的特点进行讲座式的培训。聘请学前教育行业中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者进行现场教育观摩,甚至可以采用电影等方式进行学习,总之,这样的培训时间应该短、方式应该活泼,从而带动老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4.高职院校不断地加大软硬件的投入,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资源保障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计算机不断地被引入到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因此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以及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不断地加大软硬件的投入,促进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这样可以有利于教师利用网络,不断地在网络上寻找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或者不断地吸取目前教学中先进的教学理论,促进学前教育理论不断地更新,从而保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或者进行学前教育实际课堂观摩,这样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水平。例如,山东某一高职院校,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不可能时时地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实地观摩,于是他们通过给教师配备电子计算机等,定时地给教师发送精品的课堂视频,或者先进的教学理论,这样就可以让学前教育的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从而保证自己专业知识的先进性,以及教学模式的先进性,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提升。

三、结语

职前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从校企联合办学的现状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重庆小天鹅集团是全国有名的民营企业,它的产业有宾馆、房地产、火锅店等,其中以火锅店为主要产业,占整个集团所有产业的70%。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的商业中心、繁华地带具有较大规模的小天鹅火锅分店五十多家,拥有员工五千多人。员工中15%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而60%以上是中专、职高生,还有少部分的初中毕业生。从用人的角度看,该集团认为,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文化层次高,有发展前途,但不稳定,吃苦精神普遍较差,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中专生、职高生多数有吃苦精神,心甘情愿从基层干起,当好服务员,稳定性强,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一般干得好的中专生、职高生在二三年内就有可能升为领班、大堂经理等,发展得更好的升为部门经理、副总经理。而初中毕业的员工文化层次低,悟性差,提高慢。基于多年的用人经验以及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提出的新要求,重庆小天鹅集团重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要求员工学历达到中等专业层次以上。为此,重庆小天鹅集团和包括我校在内的5所中等专业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我们根据小天鹅集团的用人要求,设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办学形式,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素质的提高,为小天鹅集团培养输送大量适用的具有中等专业技术的服务人员。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服务行业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二、从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重庆市总工会对部分企业的调查表明,重庆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不高,技术素质较低。在生产操作人员中,初级技工占27.2%,中级技工占45.6%,高级技工占19.6%,技师和高级技师占7.6%。从这一比例可以看出,重庆市既缺乏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也缺少大量中等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人才素质的提高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西部大开发,教育要先行,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使其人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提高。从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上看,重庆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比如,庆铃国有企业所要的工人,就要求必须具备中等专业技术,有数控操作能力。为此该企业还与重庆大学签订协议,重庆大学每年专为该企业培养一批具有中等专业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工人。有了先进技术,有了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具备大批能使用先进技术的工人,这样的企业才可能进一步发展,才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庆铃企业的经济效益在重庆是屈指可数的。总之,要使广大劳动者素质得以提高,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是教育责无旁贷之事。

三、从我国的国情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职前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美国和中国期刊、政府文件、会议资料、数据库、以及国外体坛新闻,网络等各类媒介方式,了解美国与中国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体育教育领域、高等体育教育领域中关于教师职前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方法措施、内容要求、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文化差别、结构区别和存在问题等。

1.2逻辑推理法

通过分类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认清美国与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在职前教育过程中的区别,规律,在深刻理解其本质特征及变化规律的前提下,力争对其发展的趋势与变化的方向进行准确的预测与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证我国高院体育教师的事业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

2.结果与分析

2.1美国体育教师培养模式

2.1.1培养体制

美国体育师资的培养一般都在综合性大学之中,它们没有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师资但是有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不需要体育加试也没有身高、体重的限制,入学时可以选“体育教育专业”也可“待选”。体育师资培养的学制采取“4+0”模式(学士学位)、“3+1”模式(专业课程+教育课程)、“3+2”模式(双学士学位)、“4+1”模式(双学士学位)或“4+2”模式(专业课程+教育硕士),其中教育课程或教育硕士课程则分别由大学设置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承担。这种开放式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培养目标多样灵活,课程设置广泛机动,设施和设备等条件较为优越,学生学术水平和学科程度较高,知识面宽,工作适应能力强,学生来源和职业出路宽但不论何时选专业,此时并未正式进入该专业,而是需要先满足进入该专业条件。以滑石大学为例,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必须修完指定的48个学分;(2)提供无犯罪记录和无虐待的记录证明;(3)肺结核检查呈阴性证明;(4)通过教师资格证书的一般知识统一考试(包括阅读、写作、数学);(5)成绩不低于2.8,平均成绩在0~4分之间,成绩为字母等级A(90),B(80),C(70),D(60),F<60,字母转化为平均成绩时A为4分,B为3分,C为2分,D为1分,F为0分,这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

2.1.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在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中占主导地位。美国实行的是非定向型培养体制。美国的体育系培养目标趋向多向性,专业方向要求不够严格,属通才型培养,为学生提供多种职业的培养和要求,突出较强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特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获得体育教师毕业证书,除了要学习教育基础课外,还要具备从事水上运动,舞蹈和一般体育项目教学的能力,许多学校鼓励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的同时,加修一门健康、安全、娱乐、运动训练、驾驶员教育或其他领域的内容作为第二专业,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生存力和竞争力。美国学者对预备教师提出了十条要求1)能识别基本运动技能的关键要素,并予以适当发展;2)有能力决定基本运动技能、节奏和体育运动(运动和游戏、终身休闲运动以及舞蹈;3)能描述和示范与技能活动和体育运动有关的概念和技巧;4)能综合各种训练的学习实践,让学习者掌握从多种学科领域中归纳总结知识和运动技能要点的能力;5)能阐述和应用训练的概念和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各类技巧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和健身康复活动中去;6)依据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分析近期的体育运动问题;7)能描述人体器官、骨髂、神经肌肉结构,识别这些系统是如何适应技能性活动、体育运动和健身康复活动的,并分析他们在运动中的表现和作用;8)能将概念、假设和辩论等方法应用于对体育学习的探究过程中;9)创造和使用适当的教育指导方式去教授运动技能节奏和体育运动;10)支持并鼓励学习者通过运动来表达自身。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对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初级体育教师、中学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体育卫生指导、舞蹈教师、残疾人体育教师。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只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体育教师。

2.1.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在体育师资职前培养模式中居核心地位。美国的教育体系是高度分权的,教育的政策及教育课程设置等均由各州与地方政府决定。全美国共有1400所本科院校,其中700所设有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美国285所大学设体育硕士课程,85所大学设体育博士课程。美国体育本科专业学生要求在4年内修满120-140个学分。通常开设的课程有:①教育科学课程: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基础、教育导论、教育史、中等教育原理)、教育方法与技能(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教材教法和视听教育等)、教育实践活动(占总学分的11%)、教育实习平均为11学分。②学科科学课程:如春田学院健康体育与娱乐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有:运动培养、运动知识、教学策略、小学体育设计、中学体育设计、残障人体育、运动概念与应用、运动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解剖学、个人健康概论、动作和运动评价、动作和运动传统与价值及体育社会学。学科科学课程占总课时的25%-45%。③专业技术实践课:体育、保健与健康的范畴,具体内容为:急救〔获取红十字证书〕;美国社会的健康与康复;患心肺病病人恢复精力的技能;供观众欣赏的运动;户外运动教育课程;户外追逐运动;足球;垒球;壁球;游泳与潜水;跳水;人生保险与水上安全;水球;乒乓球;网球;排球;瑜枷;大专院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竞技俱乐部运动等。专业技术实践课一般要修满20-25个学分。有的学校还为未来教师开设社会文化类课程,包括英语、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外语、生物、数学、物理、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遗传学、地质学、空间学等等。从以上美国体育教师课程设置可以看到,美国高等体育院系本科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广的特点。美国的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一向把理论课程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其用意为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竞争实力。即使是技术类课程,也着重强调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知识而不是运动技术的本身,体现了明显的重视理论研究的培养思想。

2.1.4教师资格认定

在美国想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要经过资格认证,它们有一套完整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比如美国宾州滑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要修完所规定的120学分,并且平均成绩不低于2.8分,而且要提供无犯罪和虐待儿童的记录证明才能毕业,甚至即使毕业也并不代表你就可以是一名体育教师,而要获得宾州条件才行。而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条件如下:(1)平均成绩不低于3.0分;(2)获得心跳恢复和急救方面的证书;(3)通过教师资格证书专业(体育和健康专业)统一考试;(4)每5年修2门大学必修课,180个小时基层教育业务学生活动。教师证书分为初级和高级。获初级证书6年后并修完24个研究生学分、获州教育局推荐信即可申请高级。在美国体育教师职业任职资格并非永久性的,每年所在学区的董事会会对体育教师能力进行考核,如果未能通过考核则不能继续进行教学。另外,各州的教师资格认定不相互承认,各州的标准也不同,如果你要到另一个州去任教必须参加另一个州的资格认定考试。

3.2中国体育教师培养模式

2.2.1培养体制

在我国,进入大学要选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体育考试,同时参加全国文化统一考试,并且一旦录取就不能自动调配专业,而且所学习的课程大部分是在专业内进行的。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师范体制来培养体育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弊端明显表现出来。小学、初中、高中体育教师分别由中师、师专、师院培养,这种学历与学段对应的固定培养模式,缺乏科学根据。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多采用“4+0”模式。在本科4年中普通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类课三者穿插结合进行教育。这种封闭式的师范培养体制造成了教育功能狭窄,师范与非师范专业难以相互渗透,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2.2.2培养目标

在我国体育类高校有两种,一种是师范类体育系,一种是体育学院运动系。体育系以培养学校体育师资为主,运动系以培养教练员和管理人员为主,两系兼顾培养其他专业人才。传统的体育教师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专业型”的体育教师,而合格的标准只是学历达标,目标单一。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变化,社会转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人才要求。教育部[2000]7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对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能胜任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从这个方案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已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化,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范围也由小变大。

2.2.3课程设置

在我国的体育类高校中,课程的开设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课程,概括起来分为普通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类课三大类,

2.2.4教师资格认定

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类学生,必须修完规定的学分,毕业时在校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三笔),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就可从事教育行业,而且证书是能够获得全国承认,地区之间可以通行的。

在我国体育教师职前培训除了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培训作为补充:师徒式培训;教学现场培训;观察考试培训;先进典型培训与优秀教案展览参观考察;教育教学专题培训;校园文化培训;读书制度培训;调研式培训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美国的体育教师的知识要求是宽厚的,对于职前的要求是稠密的,专业覆盖面大,一般都要跳出体育的范畴,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它涉及到专业知识、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和成长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把体育教育融入人类整体文化背景中加以认识和理解,同时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因此,体育教师的培养已经不仅仅是某方面运动项目的专长者,而是究、创设、组织和指导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专家,是引导体育文化发展和倡导全民体育运动的专门人才。这一要求对我们的体育师资职前培养是有益的。

3.4.2美国学者认为,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多元化特征在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中逐渐显现出来,作为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学者来说,该如何调整自己、提高自己、认识这些变化是很重要的。由于信息社会的新特征、新变化,必然使未来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学校丧失了很大一部分原先已固有的教育经验和优势,一些学校和教师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如果一名新的体育教师不及时认识到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结构,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要求,那么,必将被时代淘汰。

3.4.3在教师资格认定上,美国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对于入职的体育教师要求更高的能力,这样会促使体育教师注重职前的自我要求,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有利于提高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相对而言,我国的一证终身制度不够合理。

3.2建议

3.2.1在我国传统的体育师资职前培养中,应转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能、轻理论”的培养模式,从整体上提高基础体育教师的质量。

3.2.2因为不同的国情,我们不能盲目的要求我国的体育师资的职位培养一定和美国的趋同,而应该根据国情制定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

3.4.3我国体育教师入职教育应采取集中脱产职前培训和日常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3.4.4制定强有力的规章制度,把体育教师的职前培训作为研究的章程,制定自我评定,职前模拟课训练,职前考核,学习结论,方向定位等。

职前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笔者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广西河池市区的多所幼儿园进行调查,了解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总体素质良好,专业理论知识及各项基本功都比较扎实,但在实践能力方面有欠缺,如还不能有效应对幼儿活动中的突发问题,还不能高效灵活地组织幼儿教育各领域的活动等。对此,可引进和推行“全实践”理念,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针对幼儿园实际需要,更强调应用教育,在“实用和够用”上下工夫。所谓“全实践”,是指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彰显教育的实践特性。这种理念将学前教育的实践性课程扩展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各学期的见习实习,短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的综合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所有教学环节中,重视实践中的反思和反思中的知识重组重构,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促进学生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逐渐成长为反思型和智慧型的现代幼儿教师。

二、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的体现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须具备综合的职业能力。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规定,幼儿教师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有: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职业价值观缺失。对于所从事的职业意义、地位认识不足。表现为在工作中自我期望值过高,进而产生失落情绪,失去职业热情和兴趣,甚至还表露出消极的懈怠心理,对幼师专业内涵理解不透,对幼儿失去奉献和关爱的精神,更有粗暴训斥打骂幼儿的现象。第二,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较缺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录取时不考察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技能,导致有些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艺术教育技能的先天不足。在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主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愿望较差。第三,管理和保育能力欠佳。很多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能灵活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缺乏独立带班的能力,面对幼儿的突发状况手足无措,对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不够重视,缺乏对幼儿行为习惯的细致关注、对幼儿爱心不够,存在怕苦怕脏怕累的“三怕”思想,不愿接触幼儿盥洗、排泄、饮食等比较繁烦的事情。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在一线从事幼教工作,工作的对象是幼稚活泼的幼儿,学前儿童特有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幼儿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扮演好这样的角色,离不开基于实践的反思和领悟,实地经验在幼儿教师成长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决定了有必要在“全实践”理念指导下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系统的职业能力结构。

三、“全实践”理念下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

(一)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职业认同感,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真正产生乐于从教的意愿,并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产生幼儿教师情感最持久的原动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不甚理想,离职率高,针对这种情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的培养,从单纯的关注工资待遇转到关注职业的发展,把幼儿教师当作事业来经营,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可利用一些优秀的社会资源,比如邀请优秀的学前教育专家、教坛新秀、师德楷模等来做报告、座谈等,以榜样的力量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其次,通过良好的专业教育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学前教育专业的角色定位,懂得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激发内在的职业认同感。还可以组织丰富的活动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一个施展的平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般多才多艺,能歌善舞,通过一些能力展示的比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构建模块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课堂教学。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部分需要通过课堂渗透实践学习,要依据高职生的实际水平来开展教学,将各类教学法和教育技能融为一体,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大力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在一些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比如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游戏、幼儿园家长工作等中,可融入蒙台梭利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加重实践教学分量,以利于学生掌握相应专业技能,形成职业能力。

2.顶岗实习与见习。顶岗实习与见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充分认识专业的绝好机会。可依托实践基地,按学习进程开展不同主题项目活动,通过学科课程实践、专题见习、毕业实习等多层次的实践模式,在真实的职业岗位中检验所学的知识,提高对岗位的适应能力。

3.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应贯穿在课外的一切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成立各种社团组织、才艺特长协会,组建一些与专业关系密切的手工艺品协会、音乐协会、幼儿歌曲创编、幼儿戏剧表演等兴趣小组,强化学生职业技能。

4.技能训练与竞赛。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开展各项竞技类比赛与技能训练。比如讲故事大赛、朗诵诗词大赛、歌手比赛、专业技能考证等多元化训练,在竞赛的活动类型、对象、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做到形式多样、出奇制胜,全面落实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设计、表演、竞赛和考核活动,全方位检验和激发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

5.社会实践。让学生提前接触幼教机构,了解幼教发展状况,更进一步了解所学专业,在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依靠实践的经验和锻炼把知识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获得职业认同和理解,为未来幼教职业生涯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三)建立科学、健全、规范的职业能力考核的长效机制

根据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结构要素确定考核内容和项目,采取技能抽查的模式来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水平。每学期针对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技能,由专业老师设计出技能抽查标准和题库,标准要反映幼儿教育的最新发展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并参照近年来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初次就业岗位的核心基本技能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情景考试题目,现场操作测试。如语言活动设计、班会活动设计、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家园共育栏的策划等。这种方式以一种常态的教学结果检测,促使学生职业习惯、职业素质的养成。

同时,将学生职业能力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功能作用,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相关工作,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学生考取育婴师、保育员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在制度上进行规定,如在校期间要取得英语国家A级证书,普通话取得二级乙等以上证书,还有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各项课程培训及竞赛的等级证书,如亲子课程培训、感觉统合训练、蒙台梭利教育培训、奥尔夫音乐培训等课程的合格证书。参加舞蹈、歌唱、美术等技能比赛的获奖证书也可以作为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指标。

职前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缺乏应有的人文情怀,就无法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人文意识和人文思想,也得不到学生的敬重,更不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因此,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坚持读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精神境界,更新教学理念,在工作与学习中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给学生做好榜样,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

二、教师要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基本知识理论,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深度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文学都是人学,它对人的影响极为深远,文学作品不仅描绘了社会现象、人类生活,更是通过具体环境展现了人的精神、价值、尊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有助于教师实施人文教育。学前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能只停留在情节上,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和感知作品有的稚拙、本真与快乐,才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怀,充分发挥教材的审美、认知和教化功能。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蕴藏在作品中的优秀形象和美好情感,搭建起文学作品与学生心灵间的桥梁,让学生在充满童真、梦幻及真、善、美的文学艺术世界里感知至纯、至美、至真,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热爱、关心幼儿,为他们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职前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中高职顺利衔接是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的基础,而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是确保职业教育“立交桥”顺利通畅的关键。我院“3+2”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专业的合作中专是江门幼儿师范学校和湛江幼儿师范学校,在研究了两所中专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结合我院三年制大专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对中高职三二分段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尝试构建内容紧凑、逻辑清晰、层次递进的“中高职三二分段”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计

中高职衔接项目是否真正做到了内涵上的衔接,关键就在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否做到了有效的衔接。由于三二分段涉及两所中职学校,大部分中职毕业生毕业后走入社会就业,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可能仅为升入高职的部分学生服务,加上两所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较大不同,要求其全部修订一致显然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设计的课程体系保留了两所中职学校的特色,在确保基本素质及专业能力课程有足够的课时量的前提下避免对其人才培养模式做大的改变。此外,为了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高职院校把部分课程下放到中专阶段学习,充分利用中专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为了适应高职院校培养规格的要求,课程体系衔接的重点是放在中职的第六学期,两所中专除了要强化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还应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补齐缺失的课程。高职阶段的课程设置强调在中专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一)课程设置上的对接———由“基础课”到“拓展课”

具体来说,课程体系包括两大模块:综合素质教育模块、专业能力教育模块;每个模块都分为基础课、选修课、拓展课三个系列。由下图可见,无论是综合素质教育模块还是专业能力教育模块,每门中职必修课都有其对应的高职拓展模块。课程内容设置的一一对接为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发展与成长提供了路径。

(二)课程层次上的递进———由“打基础”到“可持续发展”

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由中职学校开设,以基础文化课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重在“打基础”。比较符合中职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对学生的理解、分析、反思能力要求不高,着重培养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文化素养和专业理论、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拓展课由高职学校开设,以专业理论课和策略化技能为主,重在“可持续发展”。拓展课是在中职教育内容基础上的全面提高,包括文化素养的提高、专业理论的加深和专业能力的加强。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反思能力、帮助其拓展视野,增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教育理念,积淀教育智慧,最终形成高技术性、创造性的教育能力。

(三)课程内容上的过渡———由“重技能”到“重能力”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个人近乎自动化的外在动作表现出来,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以个人内在化思维为主要运作方式,其主要特征是靠个人内部语言达到对事物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比如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分析都属于能力范畴。良好的能力比掌握一定的技能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中职年龄段是学生学习基础文化课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关键时期,因而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侧重于让学生在这两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阶段属于高等教育,目标更加侧重于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就业做好铺垫,因而在高职阶段相应的课程,其内容应该更加侧重于在中职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以舞蹈课为例:中职学生处于发育高峰期,强化练习舞蹈基本动作及技能技巧可以得到明显的效果,进入高职阶段的学生同样学习舞蹈课,其内容应该倾向于对于舞蹈活动内涵的理解、如何组织舞蹈活动、编排幼儿舞蹈的程序、理念、注意事项以及幼儿舞蹈活动的评价等等。

(四)课程类型上的丰富———由“单一”到“多元”

由于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学校较多,一刀切式的课程体系显然不符合各个中职学校的管理要求。为此,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增设选修课、幼儿教育专题讲座等形式。结合中职和高职的教学资源分布,对应中高职学生年龄段的不同特点,综合素质教育模块的选修课与讲座,由中职学校负责开设,目的在于查漏补缺,夯实基础,锤炼基本技能。专业能力教育模块的选修课与讲座,由高职院校负责开设,包含部分本科自考课程(如比较学前教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等)目的在于丰富专业学习资源,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更高更广的专业发展平台。选修课与讲座按学分计算,五年下来积累到一定学分即可。课程类型的丰富多样化有效避免了部分同学“跟不上”、“吃不饱”的问题。综上所述,我们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有效贯通了学前教育专业从中职必修课—高职必修课—本科自考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在课程项目对接、层次递进、内容过渡方面做了精心设计,通过中高职开设不同层次内容的选修课与专业讲座做补充,对打通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教育立交桥”有一定的启示。能够更好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三、有效实施学前教育“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不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的兼容与适配。要确保上述“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除了从宏观上进行科学化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对实践活动中的微观环节加以科学合理的把握。

(一)专职领导重视、狠抓落实是保障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涉及面广:中职学校教务管理部门、高职院校教务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研室、高职院校专业主任等都牵涉其中,如果分工负责人不明确或职权责不对应,极易出现拖延推诿现象。中职和高职学校专业负责人沟通协调不充分,制订教学计划匆忙,就会导致“三二分段”的课程设置与实际要求相脱节。可见,中高职双方学校领导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与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课程衔接的实际效果。

(二)专职师资队伍的统筹管理是核心

课程体系规划合理仅仅是前提,而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如何离不开任课教师的精心设计。由于设备条件不足或缺乏师资等原因,现实中容易出现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不够紧密、重复或脱节现象。通过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研究组,由中职和高职老师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共同确定衔接课程的重难点,分工负责,统筹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课程衔接。

(三)教育评价考核模式的改革是依据

三二分段的生源来源于中职学校,而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往往与其难以适应传统考试制度有关。能够由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特长,但理论学习能力较弱,知识、概念的理解、记忆、背诵是其短板。记得某位教育者说过:高职教育是“扬长”教育,而不是“补短”教育。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只有评价模式变了,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为考试所束缚,真正结合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令学生学有所成。

(四)中高职招生利益的合理分配是驱动力

职前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不具备良好的课堂实践条件;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材的选用未能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因此,在强化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幼师生基础素质水平对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内容、方法进行优化与设计,也要注重引进和借鉴国外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材,对本院当前所使用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材内容进行优化与完善。

2.提高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2.1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整合钢琴课程

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主要分为钢琴和即兴伴奏教学,这两种课程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很大一部分重叠,这种教学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资源,要求高职院校要根据钢琴教学这一现状对其进行整合。高职院校教学团队要将钢琴课程和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内容联系作为基础,将两门课程之间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合成一门专业教学课程,将钢琴基础乐理知识和演奏技能训练分别落实到新的钢琴课程教学中,在新的钢琴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贴近高职幼师生整体素质水平,合理化布置音乐基础知识、器乐作品鉴赏、钢琴演奏技能和幼儿歌曲的即兴伴奏等教学内容,采用利于幼师生接受的知识传授体系和技能训练体系作为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2.2根据高职院校教育现状优化教学软硬件

本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配套教学设施较为落后,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到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陈旧的教学设施也无法激发幼师生在教学中的学习兴趣,这要求高职院校在新时期发展中要注重相配套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本校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设施建设中可以采用数码钢琴教室模式,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数码钢琴教室的网络化安装管理等优势功能,更可以有效实现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的完整体系。现阶段本校应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利用现场教学方式有效提高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的灵活性,这对激发幼师生的学习兴趣与即兴伴奏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作用。

2.3促进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教学的结合

高职教师要认识到钢琴即兴伴奏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要求高职院校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中要打破偏向理论教学的现状,结合本校幼师生整体素质特点积极开展实践课程教学活动,这样才能通过教学使幼师生具备即兴创作和演奏的能力。高职教师在钢琴即兴伴奏实践教学之前应设计和编配一些儿童歌曲,要求幼师生在教师弹奏过程中要分析其中的伴奏音型等因素,幼师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将钢琴即兴伴奏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效结合,使幼师生可以通过钢琴的基本练习、视奏练习以及儿歌弹奏练习等方式,帮助幼师生培养出优秀的即兴创作和演奏的能力。

3.结语

职前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作者:马玉琼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师要在教材中讲解基本原理、方法以后,搜集和编写案例.教师向学生提示处理案例的要点和难点,给学生提供线索让学生去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案例,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原则及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案例分析教学法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归纳模式,通过案例来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和处理方法.例如在《机械制造技术》这门专业课中,工艺规程的制订是课程的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中国一拖公司的连杆、变速箱体等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作为案例,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点评,选择最佳方案.在毕业实习中到生产现场了解现行的工艺方案,与自己制订的方案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方案的优缺点,分析现行方案的不足之处,让学生知道工艺方案不具备唯一性———制订工艺方案的原则是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只要符合上述要求,制订的工艺方案即为最佳.通过此类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实例及其处理方法,吸取现行案例成功的经验,学会因地、因时制宜,科学、合理地处理实际工程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化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即将某门或几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成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模式.每一个项目都应最终实现该项目的考核目标.以机制专业作为我们的试点专业,具体作法是: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把热加工方法、热处理方法、车削加工、铣削加工、数控加工及其他加工方法分别作为不同的项目,把相应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训当中进行现场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这种教学方法,变抽象为具体,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法还解决了专业知识多、课时少的矛盾,使课本上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得到有机的整合,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3课题教学法课题教学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给定课题方向,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和参考现场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研究课题,写出综合实训报告或完成课题论文,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完成相关课题,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决断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课题教学法的结构程式是:依据教学目标选定课题(教师指定或自主选择)—结构设计—完成制造—完成课题论文、综合实训报告.以笔者所在院系为例,本系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七周综合实训,其中两周为生产实习,到生产现场了解典型零件的用途及机械制造工艺与工装结构,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设计课题.学生利用剩余五周时间完成典型零件的工艺设计,从工艺过程中选择典型工序,设计专用夹具,拆出专用夹具的所有非标准零件图,分别编制其工艺规程,然后从市场调研分析着手,选择购置毛坯材料,进行非标准零件的加工制造,完成专用夹具的装配调试,最后完成课题论文或综合实训报告.课题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标教学法目标教学与教学目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学目标仅仅是课程设置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起定向作用;目标教学是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套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而设计的具有独特性的教学范型.它的实施程式为:设置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反馈评价教学结果———修正、补救教学偏差———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过程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确定设计课题;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的大小,分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工艺实施过程及工装设计方案由小组成员共同协商、讨论,确定多个设计方案,然后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确定最佳方案;具体制造和装配、调试过程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生课题的质量由专家组综合评价;专家肯定成绩,提出缺点,让学生及时改正,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分析

通过职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从业的基础能力,使学生提高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对专业的兴趣.通过开发性的综合实训,达到了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将知识、技能、经验等能力要素转变为一定的从业能力,再通过产学结合回归于实际工作中,最终使理论、经验及各项技能得以升华为职业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通过七周的综合实训,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设计并制造出典型的工艺装备———某设备的专用夹具,学生具备了编制、实施机械制造工艺能力和设计一般工艺装备的能力,简单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的基本能力,机械加工质量分析的初步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及使用本专业CAD/CAM实用软件的基本能力,完成了从单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门技能和专业能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向多元化整合型方向发展,呈现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发展的趋势.培养创新意识和立业创业能力在给出设计课题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机构运动方案、手工绘图或计算机绘图、按规范要求编写设计说明书.在综合实训的实施过程中,尽量树立创新意识,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力求做到: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训环节的某项任务;学生在实训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自己的想法,而是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立业创业能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综合实训的每一课题由一个课题小组共同完成,小组成员有分工有合作.专用夹具整体方案的设计实施、整机的装配由课题组同学共同完成.另外每人必须负责部分零件的工艺实施,其实施的结构程式为:制定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购买材料———机械加工.学生从设计开始,注意市场调查,了解金属材料的结构形状,便于设计出合理的结构;学生自己联系加工设备,完成零件的加工,进而根据装配工艺完成装配过程.通过真题综合实训,让学生感受、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过程,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富于团队精神的实干家.

职前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学前教育是一个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专业,女生多男生少,对学生的技能水平有较高要求。很多学生都是从头开始学起,而女生做事的恒心和毅力较差,抗挫折能力不强,这会对她们学好专业的自信心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她们对本专业的看法和态度。另外,高考失败使她们内心自卑,高考填报专业时的盲目和当代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让她们对现在的专业缺乏职业认同感。同时大学校园环境赋予她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空间,使她们失去前进方向和学习动力。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辅导员采取有效措施化解。

二、加强并创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辅导员工作

(一)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学生已经厌倦了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院地处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优良的革命传统在这里代代相传,因此将延安精神贯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便显得格外重要。我们通过红色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赛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同时培养了她们“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定期组织学生到八一敬老院做义工,给老人们送温暖,学生在和这些老红军、老八路交流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了很多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打鬼子和抗美援朝的感人故事,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洗礼。组织学生参观王家坪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旧址和宝塔山等,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有了深切了解,尤其是主席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写出了如此多灿若星河的不朽作品,更是令她们肃然起敬,在社会、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当下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值得我们继承发扬。每当学生入党时,组织她们到张思德为人民服务广场进行宣誓,这样重温党的宗旨,强化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加强并创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工作

1.加强并创新班会课。高职主题班会是在一定背景下,确立教育主题,围绕主题或针对班级学生思想、学习、日常生活行为或生活中的某个问题而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会的内容可由政治教育模块(包括政治方向、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突发重大事件等内容)、思想教育模块(包括价值观的澄清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等)、品德教育模块(包括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等内容)和生活教育模块(包括规章制度、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组成。主题班会分为三个环节:点明主题、展示主题和深化主题。主题的点出要简洁明快,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角色,乐于参与活动。主题的展示要充实有力,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予以论证,这是主题班会的主体。结束时要深化提炼主题,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鲜明的“痕迹”,并贯穿她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要想开好主题班会,辅导员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对班会节奏的准确把握,此外,班会主题还要有针对性。要做到有针对性,辅导员需要善于搞好调查研究,对于本班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风气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班会的主题内容才能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才会感受到班会与自己是有密切关系的,才会关心并积极参与班会活动。大一新生刚入校,要开展入学教育(介绍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来的就业情况,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恋爱关系和安全教育等)。大二的时候,要开展职业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风气,掌握“为人师表”的各种理论和技能知识,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准备。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在班会课上开展了演讲比赛,每周日晚自习由五名学生进行演讲,每人演讲五分钟,演讲完成后由辅导员进行点评。通常她们在演讲前都要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并查阅很多资料,这明显提高了她们的学习主动性。有的学生演讲到精彩处,台下同学们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在点评时也会适当鼓励,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大三的时候,要开展顶岗实习和就业教育,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班会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在工作与升学之间选择、就业与择业的关系等方面。

2.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为引领加强班级学生管理。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文)及其配套办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奖学金资助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评为校级一等奖学金的学生;励志奖学金资助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的学生。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激励机制,强化班级管理实际效果。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对激励贫困学生刻苦努力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助学金是一项“软指标”的资助项目,评定自由度较大,涉及学生较多,容易引发各种矛盾。这就要求辅导员认真把握助学金申报的基本条件,促进班级良性发展,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国家助学金的评选要求学生遵纪守法,无违规违纪行为。辅导员应建立助学金评选制度,同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班级管理的相关制度,并将班级卫生制度、考勤制度、参加课外活动和诚信等相关情况与助学金挂钩,这样不仅完善制度,还提高制度的约束力。另外,基于助学金的评选,可以构建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监控机制,对学生的消费行为有所约束,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3.以各种活动、大赛为依托开展素质养成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应用型人才,学前教育专业更是如此,需要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激励学生,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有必要适时举办各种活动、大赛,一方面学生的技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时间观念、集体意识等)。比如,一年一度的素质拓展技能大赛注重培养学生的仪容仪表、坐姿站姿、精神面貌等;还开展了“我爱我家”宿舍、教室装饰大赛,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用心装扮宿舍和教室,并拍下装饰过程中一些精彩的画面,做成PPT演示文稿参加大赛,通过比赛大大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技能水平。另外,针对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的现象,我们结合声乐专业课举办了声乐大赛,要求所有班级学生参与活动,内容形式不限,通过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为了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举办了讲故事比赛,要求故事内容有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充分发挥才艺,从而让她们认识到讲故事也是一种必要的技能。在毕业生离校之前组织一次大型的毕业生技能汇报演出,邀请各知名幼儿园的园长前来观看,给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辅导员通过组织和督促学生参加类似活动和比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提高她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结语

职前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1.1教师的角度。我国目前的英语课堂绝大多数是通过英语教师的讲解完成的,学生更多的是在下面以记笔记的方式进行参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的质量。所以,英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形成良好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加强学生英语素质的提升。

1.2学生的角度。高职学生与专科院校或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大部分的高职学生觉得英语学习中最薄弱的部分是口语能力,原因是日常的英语学习常常忽视了口语练习,将重心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学习上,很多同学对于英语的语法和单词只知道怎样选词填空,却不指导应该如何运用。另外,很多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导致缺乏英语的口语化训练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将学习英语的目的单纯的理解为等级考试或期末考试,很少学生能将英语学习和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

2高职英语课堂教育改革的思考

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参与度,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英语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充分结合,协调发展。

2.1教师角色和观念的转变。英语教师应转变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能力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构建灵活的思维方式,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和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教材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英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必须做到充分理解,但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2.2加强英语课堂的社会文化教学。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语言是人类借以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媒介,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工具。语言的意义不在于单纯的语法和词汇,而是积极的社会文化活动。所以,英语课堂应该充分发挥英语的使用意义,将英语的学习与社会文化充分的结合,使英语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

2.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大英语教学观”。很多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加上,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很容易造成英语成绩差。针对类似情况,英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主性入手,加强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例如,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种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不局限于单纯的理论学习,更注重语言的拓展训练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英语课堂学习重心的转移,达到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是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高职英语必须结合这一特点,突出英语在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职业发展对英语的技能要求,来更好的转变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两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使英语成为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的敲门砖。因此,英语的教学内容更应该贴近学生的专业,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与英语教材相结合,完善教材的不足之处,同时,营造良好的英语口语环境,让学生在专业化的环境中积极训练和提升自己的口语水平和英语的运用能力,充分发挥英语的功能。注重英语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背诵教材的模式,将英语教学与国外文化相结合,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英语教学实现生活化和社会化。英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职业规划,通过布置英语实践操作,让学生在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不仅能够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能够从中了解自身英语学习的薄弱环节,提高主观能动性,加强英语的实践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2.4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构建适合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体系。英语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主要你是通过笔试成绩为主,平时课堂的表现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其他因素的所占的比例非常低。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对于新时期的英语学习来讲,具有很大的阻碍,必须尽快进行评价体系的改革。应将英语的考核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重视对英语的实际运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思维能力、情感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不能过于局限,应更加多层次、多方向发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将笔试、口试、平时的表现等作为最终成绩的的因素,加大对英语技能考核所占的比例,促使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实践操作能力,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考核评价实行“双元制”。即高职英语的教学考核评价既要考评教师的教也要考评学生的学。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也取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认知能力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单从教师或者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评价是不全面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激励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评价能力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既然学生是教学活动评价的主体,学生就不仅要“评教”,还应“评学”,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语言学习活动和态度,甚至可以评价教材,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英语教学活动的理解。

职前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法制教育是适应我国践行法制社会,建立法律体系的根本保障。它有效地推广了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保障了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有序发展。本文以中职生法制教育为背景,分析指出了当前法制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1法制教育与社会联系不紧密

我们知道,任何理论知识都是建立在社会实践之上的。对于法律来说,其理论知识的价值正是体现与实践之上。与社会实际不相符或者说脱离社会的法制教育必然是失败的。

从当前中职生法制教育课程安排来看,其大多沿用了以前的老版本,并以国家宏观法制法规为基础,缺乏细节性与实际性。这往往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不透彻,在实际法律案件中不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抓不住头脑。

其次,在教师的讲解上,教师往往采取传统授教方式。即以理论为主导,缺乏必要的实际案件分析。这使得学生的法制教育出现单一化,狭隘化。法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隔绝社会,封闭教学,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2法制教育中缺乏人性化教育

法律社会建立的基础与法律价值的体现是以“以人为本”为基础的。在中职生法律教育中,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才能更好地体现法律的价值。在法律教育中,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2.1教学中,教师为教而教

在法律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法律理解。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自己的习惯与方式传授。其中,许多不利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方式也一并用上。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导致师生间沟通不畅。甚至出现由于教师的歧义教育使得学生对重要知识点产生偏差理解。其次,由于不当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导致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默契,不能很好地相互融合。

同时,在教学上出现许多老师照搬书本知识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是固定的框架知识点,很少融入学生的智慧和思维。这导致教育的单一化,而非互动。

2.2学生积极性较低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法律教育与学生而言,困扰着法律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即是对法律教育的积极性。法律教育以其枯燥、死板使得学生望而却步,无法真正融入其氛围中,这对法制教育课程的开展造成了阻碍作用。

3法制教育对策研究

提倡建立法制社会,其目的就是推广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使全民具有法律意识。其中,法制教育则是实践这一号召的重大举措。因此,健全法制教育,加强学生法律意识以及法律常识的培养,强化其法律素养就成为关键。

我国中职生法制教育现行矛盾主要体现与以下三个方面:来自与硬软件支持上的矛盾,来自与教师个人素质的矛盾,来自于学生自我法律认知上的矛盾。要解决我国中职生法律教育中的瓶颈,应当从三个方面人手。

3.1政策的支持以及第三方的扶持

中职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接受新的知识较快,同时对于已培养的思维定势很难改变。中职生法制教育基础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这来自与从小的素养。很多学校仅仅依靠聘请当地派出所作宣传,因此学生从小接受的法律教育是狭隘的。不全面的法律教育影响着其对法制的认识。

另外,来自与其他第三方的影响,包括社会对于法制的宣传,家庭教育中法制教育的渗透与积极引导,也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3-2教师个人法律素质的培养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构成教师在教学上对学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其自身专业素质、自身个性与自身对法制教育的态度。

在法制教育中,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与传达我国现行法律发规的重任。在中职生法制教育中,教师应当注重自身条件的取长补短,为学生法制教育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氛围。首先,在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上,教师应当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教师的法律思维应当活跃,应当认识到我国现行法规的越来越人性化和全面化。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为中职生法制教育提供可靠的智力保障。其次,教师自身个性是构成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一个正面的教师形象是促进师生关系良好发展的关键。构筑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用自身修养去感化人,与学生走在一起,为法制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合理的氛围。再次.教师对于学科的关心和热爱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其学科的认识。只有教师在行动上的影响才能强化学生对法制教育的热爱。

3.3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职前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提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所谓自我管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身体、行为、思想和心理行为的管理,具体而言,就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开展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等一系列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实践自我管理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规划过程中不断修改并完善小目标,积累知识,锻炼能力,培养自身各方面的素质,通过自我管理为日后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经对学前教育系学生调研发现: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同学能自觉遵守学院日常作息安排,不迟到、早退或旷课等,有良好的自律性;有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涯的同学能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的同学能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各项活动,多方面提升自身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关系的实践研究—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为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学生对专业与职业的认识、自我的定位,职业意识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贯穿学生在校的整个过程,并且针对每个年级的学生特点分别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新生年级了解专业培养意识发现兴趣

以系列讲座和座谈会为契机,全面提升新生专业意识和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新生中广泛开展专题讨论活新老生分享交流会;优秀毕业生交流会,邀请校友、幼儿教育专家给学生开展讲座,使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明确了自己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加深了同学们对幼教这一职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对职业生涯做出正确的思考与规划。培养新生自主学习意识,成立互助学习小组,创建优良学风。针对不同年制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三早一修”方案,主要目的是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整体学习氛围,充分地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由单纯地要求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积极性转变,激发同学学习热情并提升其专业技能。搭建互助进步工程、形成学生自主管理机制。根据学生技能学习的需要,通过举办学生技能学习辅导班,使在各项技能上有突出表现的同学,不但为学生提供教学的实战平台,也为技能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明确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

三、中间年级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借助职业技能竞赛、训练学生专业技能。我系幼教技能节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平台。近年来,根据我系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幼教技能节也得到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不断贴近学生的专业需求,促使学生的“双核”能力在比赛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搭建实践平台,努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学前教育系于2014年11月创办了广外艺亲子早教实验班。早教实验班招募了学院教职工和周边社区家庭的幼儿,由学前教研室专任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挑选表现优秀的在校生进行教育实践,提升早教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邀请了知名早教中心的优秀师资进行授课和培训教师与学生。

四、立足职业生涯规划,夯实自我管理能力的路径探索

职前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1.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

生源较差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通过努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往更为全面的方向发展。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在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理论、歌唱技巧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愿意投身于音乐学习中,从而为学生往后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因为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地划分音乐知识的重要性,将教学重心着重讲解,而对于其他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一下,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就行,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大缩短教师的教学时间,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实践教学作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该适当地增加实践教学的实践,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亲自进行体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及时更新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它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加强相关的维修和更新工作。要及时解决教师在设备上反映的问题,对破旧的乐器应该及时更换,确保教师能够顺利地开展音乐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接触不同的乐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教学方式

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时,不仅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而且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促使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歌曲所塑造的情景进行表演;也可以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演唱,这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而且,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进行幼儿园音乐教学时要注重幼儿的发音方式,以确保能够保护幼儿的嗓音。而在声乐教材的选取上,应该选择各式各样风格、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歌曲,从而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欲望,彻底打开学生的思维。

二、结语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