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通用机械论文范文

通用机械论文范文

通用机械论文

通用机械论文范文第1篇

据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7年陕西理工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已经公布,详情如下: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复试科目 01 文学院 45 501 中国语言文学 

(省级优势学科) 45 050101 文艺学 5 _01文艺社会学

_02文学阐释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中国古代文学 

④810文学理论 西方文论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5 _01 汉语言文字应用

_02 对外汉语教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2现代汉语 

④811古代汉语 语言学概论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5 _01现代汉语

_02古代汉语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2现代汉语 

④811古代汉语 语言学概论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5 _01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

_02地域文献与文化研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中国古代文学 

④811古代汉语 文献学基础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10 _0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_02唐宋文学

_03元明清文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中国古代文学 

④810文学理论 古代文学作品阅读与评析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10 _01现代文学

_02当代文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1中国现当代文学 

④810文学理论 现当代文学评论写作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5 _01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_02中外文学比较研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3外国文学 

④810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 02 生工学院 35 0710 生物学 35 071001 植物学

(省级优势学科) 7 _01植物资源学

_02植物生物技术

_03植物天然产物研究 

_04植物生态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0普通生物学 

④820细胞生物学 

或821生物化学 植物学 071002 动物学 5

_01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

_02动物资源研究与管理 

_03动物生理生态学 

_04动物分子生态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0普通生物学 

④820细胞生物学 

或821生物化学 普通动物学 071005 微生物学 8 _01微生物资源保育与应用开发

_02微生物代谢产活性物质研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0普通生物学 

④820细胞生物学 

或821生物化学 微生物学 071009 细胞生物学 5 _01维生素D类药物的研发

_02植物细胞逆境适应

_03细胞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0普通生物学 

④820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0 _01食品生物化学

_02功能基因组学

_03应用生物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0普通生物学 

④821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 03 机械工程学院 20 0802 机械工程 20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5 _01机械装备的设计与制造研究

_02数字化制造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0机械设计 

或83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原理

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中选一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5 _01机电控制及其自动化

_02机械设备检测与诊断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0机械设计 

或83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原理

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中选一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省级重点学科)

5 _01机械强度分析及现代设计方法

_02新型机械传动的设计与研究

_03逆向工程与造型设计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0机械设计 

或83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原理

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中选一 080204 车辆工程 4 _01汽车节能与能量转换技术

_02制冷系统优化设计、节能控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0机械设计 

或83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原理

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中选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省级优势学科) 10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10 _01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_02材料成型工艺过程及控制

_03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_04金属材料强韧化 

_05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40材料科学基础 

或841大学物理 

或842有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

通用机械论文范文第2篇

施肥机的开题报告 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

1.机械自动化简介

机械自动化,即不借助任何人力的操作或者干扰,完全依照机械自身来对工作进行一系列步骤的完成.机械的自动化在企业的加工生产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机械的自动化可加快生产原料加工处理的速度,真正实现节约人力,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与传统的机械制造方式相比,机械自动化具有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产品更新、降低成产成本的优势,对于有效缩短机械产品的制造周期,并提升机械制造水平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就当前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来看,虽然尚未实现其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全面推进,但其对机械制造水平提升的显著效果已经越发凸显,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机械自动化必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改革和应用,以更好的满足机械制造需求,并实现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2.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机械自动化起初是被应用在冷加工的批量生产与制作中,直到20世纪中后期,才逐渐建立起可变性自动化系统,为机械自动化在市场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也提高了机械制造业在市场中的适应能力和灵敏度.企业必须清楚他们自身生产发展的条件和需求,以此为参考,在此基础上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正在逐步迈向集成化、智能化、虚拟化与柔性化,计算机集成制造也与之联系起来,计算机在机械制造中的集成技术已成为机械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相关应用为:

2.1.集成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对于机械自动化的实现,主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因此,在机械自动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实现集成化以满足机械制造需求.计算机集成化主要表现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测试、数控加工、柔性制造工艺等,通过将这些内容实现集中化,可以有效提升机械制造水平,而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过程重组、系统精简的方法实现机械自动化发展.此外,还可以加强计算机网络及工程数据库的建立,以将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与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实现机械制造过程的不断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机械生产效率,并不断促使企业创新机械制造技术,加强新产品研发,以不断提升机械产品质量,实现其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2.2.智能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机械智能化应用是人工与智能技术相融合、贯通、作用而成的,是模拟技术专家的智力,来替代专家在原本的机械制造中需要完成的工作.智能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是将机械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相互融合在一起而成的一种人工智能化系统.将智能化运用在机械制造中,可实现系统的自主思考、自主判断、自主决定等一系列智能化的行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机械制造的一种趋势,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机械制造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还能够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及新设备的应用,从而实现工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机械制造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3.柔性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应用柔性自动化系统是十分重要的,机械在拥有智能化的条件下,还应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只有机械制造企业具有优良的应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各种需求,并且能够根据当前的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化及时对生产的机械结构和功能进行控制和调整.柔性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可使其生产的商品更有效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在市场分析的前提下,对内部组织来进行优化的改良.

2.4.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数控技术是实现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根基,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是通过使用计算机程序设置来实现的,即用计算机来编写生产制造中的各种程序.运用计算机编写机械生产中的各种程序可使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2.5.虚拟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虚拟化制造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技术,虚拟化是由多媒体技术、机械制造工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相互构成的.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加入了CAD、CAPP等机械制造工艺和计算机作图技术,其可以对机械设计图迅速的进行修改,摒弃了重新在做一次新图的麻烦.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应用虚拟化制造技术来对机械制造活动进行模拟分析,可有效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决,这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机械制造成功率、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竞争力.

3.结束语: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成功应用是企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其不仅仅带动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为企业的产品制造打下了坚硬的基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大大提高机械生产的工作效率,是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的良好把控手段,其不仅仅减少了机械生产的劳动力支出,也极大的缩短了生产时间、减少了生产成本.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机械自动化技术研究,并将新技术持续应用到机械制造过程中,从而实现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并更好的满足我国工业化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玉杰.浅谈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0)

[2]王绍平.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3(08)

通用机械论文范文第3篇

施肥机的开题报告

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

1.机械自动化简介

机械自动化,即不借助任何人力的操作或者干扰,完全依照机械自身来对工作进行一系列步骤的完成.机械的自动化在企业的加工生产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机械的自动化可加快生产原料加工处理的速度,真正实现节约人力,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与传统的机械制造方式相比,机械自动化具有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产品更新、降低成产成本的优势,对于有效缩短机械产品的制造周期,并提升机械制造水平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就当前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来看,虽然尚未实现其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全面推进,但其对机械制造水平提升的显著效果已经越发凸显,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机械自动化必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改革和应用,以更好的满足机械制造需求,并实现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2.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机械自动化起初是被应用在冷加工的批量生产与制作中,直到20世纪中后期,才逐渐建立起可变性自动化系统,为机械自动化在市场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也提高了机械制造业在市场中的适应能力和灵敏度.企业必须清楚他们自身生产发展的条件和需求,以此为参考,在此基础上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正在逐步迈向集成化、智能化、虚拟化与柔性化,计算机集成制造也与之联系起来,计算机在机械制造中的集成技术已成为机械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相关应用为:

2.1.集成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对于机械自动化的实现,主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因此,在机械自动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实现集成化以满足机械制造需求.计算机集成化主要表现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测试、数控加工、柔性制造工艺等,通过将这些内容实现集中化,可以有效提升机械制造水平,而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过程重组、系统精简的方法实现机械自动化发展.此外,还可以加强计算机网络及工程数据库的建立,以将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与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实现机械制造过程的不断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机械生产效率,并不断促使企业创新机械制造技术,加强新产品研发,以不断提升机械产品质量,实现其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2.2.智能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机械智能化应用是人工与智能技术相融合、贯通、作用而成的,是模拟技术专家的智力,来替代专家在原本的机械制造中需要完成的工作.智能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是将机械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相互融合在一起而成的一种人工智能化系统.将智能化运用在机械制造中,可实现系统的自主思考、自主判断、自主决定等一系列智能化的行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机械制造的一种趋势,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机械制造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还能够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及新设备的应用,从而实现工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机械制造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3.柔性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应用柔性自动化系统是十分重要的,机械在拥有智能化的条件下,还应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只有机械制造企业具有优良的应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各种需求,并且能够根据当前的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化及时对生产的机械结构和功能进行控制和调整.柔性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可使其生产的商品更有效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在市场分析的前提下,对内部组织来进行优化的改良.

2.4.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数控技术是实现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根基,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是通过使用计算机程序设置来实现的,即用计算机来编写生产制造中的各种程序.运用计算机编写机械生产中的各种程序可使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2.5.虚拟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虚拟化制造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技术,虚拟化是由多媒体技术、机械制造工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相互构成的.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加入了CAD、CAPP等机械制造工艺和计算机作图技术,其可以对机械设计图迅速的进行修改,摒弃了重新在做一次新图的麻烦.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应用虚拟化制造技术来对机械制造活动进行模拟分析,可有效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决,这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机械制造成功率、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竞争力.

3.结束语: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成功应用是企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其不仅仅带动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为企业的产品制造打下了坚硬的基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大大提高机械生产的工作效率,是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的良好把控手段,其不仅仅减少了机械生产的劳动力支出,也极大的缩短了生产时间、减少了生产成本.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机械自动化技术研究,并将新技术持续应用到机械制造过程中,从而实现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并更好的满足我国工业化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玉杰.浅谈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0)

[2]王绍平.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3(08)

通用机械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35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这些年的教育教学中,为了使中职学生更好的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措施如下:

1 .中职机械基础实践教学应有目的性

教师应结合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为学生创造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在机械加工现场参照实物讲解通用机械的工作原理和过程,有目的性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些实习经验与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紧密相连,奠定通用机械的操作基础。

企业实习内容应针对机械基础教学课程,应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及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的工作特性、机械传动的原理和应用特点;学生还应跟企业的师傅学习维护和使用机械设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在企业的机械加工和操作实习,机械教学就更加生动,促进学生对机械工作原理的理解。实践课是机械基础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应按照教师的指导,按照实训步骤进行动手操作,遇到问题要积极思考,参照机械理论进行解决,这样更能加深对机械工作理论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定轴轮系时,可以带学生去参观普通车床的主轴箱,感受它内部的齿轮传动特点,这样直观、鲜明的教学形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师生互动教学

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教师应在专业课上有着丰富的知识,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每节课程的设计,教师都应结合企业生产现状,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化解学生对抽象概念和复杂公式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对学生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互动讨论,以降低课程难度。教师应尽量避免抽象的机械概念和公式,而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比喻加深理解,化难为易。教师还应通过课程作业与学生进行互动,对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在课堂进行辅导,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成为机械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指导学生从那些角度分析问题,并且应强调对机械结构实物观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查找参考资料,这样就可以拓展解题思路和专业视野。

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与课程重点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开展探究性教学。教师设置思考情境,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讲解棘轮机构时,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骑自行车,脚踩自行车的反转踏板时,自行车却不能倒车的原因。再如,让学生思考蜗杆传动中涡轮转向应如何确定?

4. 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方法

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特别是机械类课程,通过多媒体的教学能够改善教学环境,提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的实现,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机械机构教学内容,客观上应有动态的演示。例如教学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时,最佳的教学就是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在凸轮机构中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进行直观、生动的演示。教师应选取具体案例并接近生活进行讲授,如缝纫机、内燃机、摇头风扇、汽车雨刷、饮水机等案例,促进学生对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应用到机器上的理解。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方法扩大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

3 结论

通过对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的分析,教师应提高实践性教学,将机械理论与机械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参观机械原理室、零件陈列室,进行现场教学,促使学生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教师还应根据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机械基础课的教学教出成效。

通用机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机械实训课;现状;教学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239

0 引言

技工院校是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而作为技工院校的重要课程,机械专业教学在技工院校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社会对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机械院校也将机械专业的实训课程提升日程,要求教师重视起机械实训课,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技工院校为了提高学校人才的竞争力,必须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重视对人才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对于机械专业的教学来说,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起机械实训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我国技工院校机械实训课教学现状

要通过机械实训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我国技工院校机械实训课的课堂现状,从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对机械实训课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良:

1.1 教师对机械实训课的认识不足

技工院校课堂实训课的开展是基于社会对人才要求提高的背景下,但是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对于机械实训课的重要性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实训课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没有什么作业,进行机械实训课的教学实属浪费时间,与其将教学时间用在实训课上还不如将有限的教学时间用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上,基于教师对机械实训课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我国技工院校的实训课常常出现被占用的情况,这对于机械实训课的开展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不利的。

1.2 课堂形式单一,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目前我国技工院校机械实训课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课堂形式单一,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不高。机械实训课是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是为了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然而在实训课的实际开展中,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甚至没有给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教学中首先已经将答案告诉学生了,学生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复制老师的动作,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2 如何提高我国技工院校机械实训课的效率

在了解到我国技工院校机械实训课在授课时存在的基本问题后,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措施,希望对于提高技工院校机械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效率有所帮助:

2.1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观念决定了机械实训课程的进程,因而,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认识到机械实训课并不是浪费教学时间,机械实训课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才能使技工院校机械实训课的顺利开展得到保障。由此可见,技工院校要想提高机械实训课的教学效率,通过机械实训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首先需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通过加强对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来促进机械实训课的开展。

技工院校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利用周末时间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教师对机械实训课程的认识,从而到机械实训课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派教师到其他学校学习的方式让教师开阔眼界,增强对机械实训课的认识,通过提高教师的认识来促进机械实训课程的开展。

2.2 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

教师在机械实训课上的教学模式基本决定了机械实训课的教学效率,目前我国技工院校的机械实训课教学效率不高于教师的教学模式落后是分不开的,因而,我国技工院校要想提高机械实训课的教学效率,就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的转换来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从而提高机械实训课的教学效率。

教师改进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转换课堂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开展机械实训课时需要将学生的思想作为前提,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通过鼓励学生自行思考解决问题,在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运用之前理论课上所学到的知识自行进行解决,以此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外,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的运用来,通过声音、动画等的综合运用来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从而提高机械实训课的上课效率;最后,教师在进行实习实训课的教学效率时不能忘记实训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而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上课中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技工院校是我国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在社会竞争力逐渐加强的前提下,技工院校需要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在教育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相信通过技工院校的不懈努力,学校机械实训课的教学效率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技工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力一定能够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周雷.技工院校机械专业车工实训项目化教学策略[J].职业,2012,06(15).

通用机械论文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6-0109-01

中职教育事业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社会对机械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机械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能够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在建设的过程中依然暴露出了很多缺点和问题。本文结合目前的社会背景,简析了中职机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暴露的问题,深入研究了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应当怎样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法加强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应用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合理运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应用作用可观,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关注和尊重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比如,在让学生加深对机械理解认识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的只有枯燥和乏味,然而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学生便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和比较两种类型机器的外观,然后也能够进一步总结它们在根本上的差异性。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机械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比机械的性能和构造,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机械学习个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生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再比如,教师在进行机械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正火和退火加以比较。通过这种教学的形式能够改善传统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对比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机械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大部分的中职学校都实现了数字化教学,其主要的表现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网络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教学方式和方法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发展,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整体的教学水平。在机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考虑整体的课程教学,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新型模式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将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引入机械教学,才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为了能够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例如,在机械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所学到的右手法则以及右手螺旋规则通过自己的尝试亲自判断涡杆涡轮的旋转方向,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举例的形式描述铰链结构的运动特征等内容。通过这些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创新性的活动,比如技能竞赛或者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都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当将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应用到中职机械教学中去,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贯彻实行2+1学制模式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只有极少部分的院校采用“2+1”学制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客户层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学到的知识在毕业后得不到实质性的运用。中职机械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应当充分运用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刚开始的两年时间里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合理地安排学生初级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并严格督促学生进行学习。第三年再进入实习阶段,通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实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机械的制造、性能和具体的操作实践等内容。在第三年的实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去分配实习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提高机械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企业环境适应性。

四、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新兴的教学模式,广大中职学校也已经配置了此类硬件设施,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通过声音、影像、图片以及动态文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抽象化为具象,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程度选择性地重复播放和使用慢镜头,让学生加强对机械操作过程的理解,对于重难点,如果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够增强整体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将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应用到中职机械教学中去,如何将现代化的创新教学手段应用到中职机械教育中,这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广泛运用于中职学校,还能让中职教学步入一个新的轨道,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通用机械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科学方法;科学思维

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加强科学方法及科学思维教育。如何培养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是机械专业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机械原理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的技术基础课程,其包含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等基本理论,且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设计能力,使学生在以后深入学习和工作中,具有更好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

一、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原理课程涉及到机构学、机器动力学、机构设计等,对学生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而且机械原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涉及内容广泛等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具有一定的困难,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教学困扰。

在传统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往往会直接将机械原理课程的问题、内容及结论直接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通过反复应用和死记硬背的方式,强行记住课程内容。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无法明白结论的缘由以及课程内容中涉及到的公式从何而来,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所学内容时,只懂得生搬硬套,不知道结论和公式的意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机械原理课程的热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且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会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如今我国机械制造业需要创新性人才的要求不符。如今我国主张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机械原理教师需要加强对课程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二、机械原理课程科学方法及科学思维教育途径

(一)研究教学法

机械类专业学生在进行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时,不仅需要注重掌握课本知识,还需要注重掌握学习过程,从而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让学生自主掌握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在设置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新颖性,确保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师在进行机构组成教学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机构组成原理,让学生明确基本结构加若干个基本杆组可以组成任何平面机构。随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张机械机构的结构图,并让学生通过观看该结构图,分析此机构能否完成其工作,符合机械机构设计师的设计要求。这种通过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快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及课程知识,对该结构图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活跃了课堂氛围,并让学生进入主动思考模式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该机构图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改进,让学生有明确的思考方向,并在该方向中应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教学内容的思考,并用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结构图问题的看法,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学过思考和讨论之后,会更加具有学习热情。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参观机构模型,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机构模型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思维中比较模糊和抽象的知识,形成具象、生动的知识。学生在谈论学习和参观学习之后,会逐渐认识到机械原理是从机械应用逐渐发展而来,在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实际。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

机械原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等特征,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另外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可以针对实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如教师在进行连杆机构的解析法运动教学时,如果只进行公示推导和求解,往往会让学生不知所云,感到教学的枯燥和乏味。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并结合软件编程,让学生自主绘制出运动曲线,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更加具有学习热情。

(三)机械创新大赛

我国很多地区和学校都有机械创新大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创新设计小组,让学生通过自主创新和实践,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和实用价值的机械。为了让设计小组有更加全面的思考方向,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给出设计意见,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如2012年曾有学生利用行星齿轮的自传和公转,设计出能够全面无死角清洗鞋面的鞋面清洗机。该机械设计不仅具有创新性,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并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参考和学习。

(四)论文考核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学生撰写科研报告的形式,作为考核方式。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方向,自主进行课题的研究,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自主实验获得数据,从而撰写科研报告。该种考核方式可以有效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讨,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且学生在撰写科研报告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原理课程需要学生完善掌握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加强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教育。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机械原理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设计,起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毅杰,孔令琼,施杰,邹欢,管毓斌.基于UG平台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新模式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03:70-72.

[2]孙建荣,杨超君,马如宇.机械原理及设计创新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225-226.

[3]张蔚,李映平.面向设计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36:213-215.

通用机械论文范文第8篇

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对机械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当前机械设计中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分析,阐述机械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并对现代机械设计的创新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论述了机械的创新设计步骤。

关键词:

现代机械设计;创新方法;研究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机械设计人员除了要准确掌握机械设计原理以外,还要在思维方式上有所拓展。要求机械设计人员创新理念,在结构设计上与产品的相关功能进行紧密联系,将设计手段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有效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设计出令受众满意的机械产品。

1现代机械设计

与传统机械设计相比,现代机械设计更加注重计算机化、动态化和科学化。现代机械设计理论是在机械设计理论学科基础上形成的,它包括了信息、控制、优化等内容,而对于相对比较复杂的产品而言,现代机械设计的优势也体现得更加明显。现代机械设计是在传统机械设计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又在传统机械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极大创新,进而形成了一个完美且科学合理的机械产品设计。这不仅需要传统机械设计的相关经验,而且还需要在现代机械设计中引入先进的设计方法。

2机械设计方法及过程

具体机械设计步骤如图1所示。项目设计的前期工作主要包含对地区的实地调研,并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制定可行性的计划和方案。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对功能的总体分析、对系统原理进行解释,确定最佳方案。技术设计包括:技术的总体设计、实验环节设计以及选型设计等。施工设计主要包括:零件画图、编写相关的技术文件、生产,等等。在机械设计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对机械设计进行不断创新。

3设计方法创新

创新设计是机械设计领域中对专业知识和设计经验的一个综合,在设计过程中能够真正体现出机械产品的真实价值,所设计的产品一般都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共同促成,这也是形成新思维模式的一种方法。对机械设计进行创新时,首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意识和想象力,能够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机械设计方法来对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其设计模式也要选择现代化的科学思维方式来对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并且要求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和工具来保证设计过程的完整性。在实际的机械设计过程中还要保证设计的创造性,尤其在对新产品进行设计时,要凸显创新意识。现代机械设计的创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通过创新使已经成型的产品更加具有技术性和可靠性。第二,从其他方面挖掘创新设计点,通过创新设计出机械产品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这两方面的创新与创新思维模式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与科学技术手段和设计工具也存在紧密联系。

3.1机械创新设计步骤

A.重点研究机械产品的工作原理及其本质。B.重点对机械生产产品的性能和结构进行分析,并对其类型进行综合考量。C.对机械产品的尺度以及参数进行优化选择。D.对机械产品进行最终的综合分析和协调。机械长效设计步骤的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3.2机械创新设计分类

3.2.1变形设计

这一设计手段主要是在原机械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系列化、标准化的设计,以此来进一步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还要对产品的功能、原理以及结构进行系统性分析,同时还可以进行跨系列产品的设计,这也是产品动力提升的主要手段。

3.2.2可靠性设计

这一设计也是当前机械设计中工程师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可靠性是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可靠性设计与常规设计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对应,常规的设计手段是凭借着多年的经验来进行设计,而可靠性设计则是在常规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更加系统地明确了科学分析与设计变量之间的关系。机械的可靠性设计融合了当前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并且将常规设计中的变量直接转变为随机变量,以分布规律为基准,运用相关的统计方法来对机械产品进行设计,从而满足可靠性的要求。

3.2.3并行设计

一般传统的机械设计采用的是串行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端,即: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且成本非常高。并行设计是一种系统化的设计方法,它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这种设计手段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内部结构,创建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设计模式,很好地实现了机械设计制造的一体化发展。在机械设计制造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还充分考虑了机械设计质量、周期以及成本等因素,由此可见,并行设计是一种集成性极强的设计方法。

3.2.4反求设计

反求设计方法是目前多数国家发展科学技术和研究新产品的主要设计方法。目前反求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A.三维重构方法,提高设计进度,减小误差区间。B.结合人工智能形成一套科学的设计还原技术,进而完成对原有设计的反求。C.重点研究适合反求设计的机械产品模型技术,并将相关的配套产品进行模型建立,以方便原始参数的反求还原要求。

4结语

本文针对当前现代化的机械设计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机械设计中的相关设计方法进行重点讨论,并对现代机械设计中的创新点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现代机械设计要比传统意义上的机械设计优势更为明显,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系统的结构重组以及实现过程上。现代机械设计与科学技术手段的结合也使机械设计的创新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创新是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而机械设计人员要想以创新思维来对产品需求进行分析和设计时,须保证对现代机械设计工具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设计出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机械产品。

参考文献:

[1]曹春红,张斌,王利民,等.基于免疫神经网络的几何约束求解技术的研究[C]//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2008.

[2]张铮,胡社教,江萍.基于EP模式的特征选择算法[C]//2011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2011.

[3]戴旭东,谢友柏.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平台构建方法[C]//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2006.

[4]戴旭东,谢友柏.集成分布式知识资源的企业技术研发平台构建[C]//企业应用集成系统与技术学术研究会论文集,2006.

[5]许勇,邹慧君.基于子系统匹配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设计[C]//全国印刷、包装机械凸轮、连杆机构学术研讨会(第6届全国凸轮机构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6]彭一凡,陈文.基于XML的动态数据结构持久化方法之研究[C]//促进企业信息化进程———第九届中国Java技术及应用交流大会文集,2006.

[7]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六次工作会议———实验教学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2015.

通用机械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理论;研究

1. 现代机械设计概述

1.1.现代机械设计的内涵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迅速,产品技术的发展不再单纯依赖于设计者的思想灵感或经验技术,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并且是以知识为基础,具有科学设计手段的现代机械设计技术。随后,现代机械设计又引进了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法理念,例如系统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等,这些都为我国的机械设计理念增色不少。

1.2. 现代机械设计的特点

现代机械设计种类繁多,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现代机械设计可以从实现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其中包括系统功能、传统功能、执行功能和操作功能等,这些功能都可以用来协助机械的运作,每一种功能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一般都是凭借计算机网络或其他一些现代化机械设备,引进先进的现代化设计理念及方法,创造出具有现代化机械设计特点的作品。现代机械设计的主要工具也是计算机,如利用计算机计算、分析、绘图等,可以大大提高现代机械设计的效率。

2. 国内外现代机械设计的方法与理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机械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许多科研工作者对现代机械设计方法都进行了研究。在国外有许多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比较著名的有普适设计理论方法、公理化设计理论方法和三次设计法理论。

2.1. 国外现代机械设计的方法

2.1.1 .普适设计理论方法

普适设计理论产生于德国,其理论方法的精华就是经验的累积和总结。现代机械设计种类较多,这就需要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方法对其进行总结与归纳。普适设计理论方法是一种典型的设计方法学,这种理论建立起了一系列系统的理论设计方法,从策略、规则、方法到实施都有其具体的设计规则模型。普适设计理论方法的重点就是构建机械设计的功能结构,其每一步的能量输入与输出都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所构建出来的,所以普适设计理论方法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方法。

2.1.2. 公理化设计理论方法

公理化设计理论方法产生于美国,是一种基于决策的理论设计方法。公理化设计理论方法结合了普适法的经验累积,利用系统理论作为基础,再加上其自身的科学决策,构建起以科学基础和法律公则为基础的设计理论方法。公理化设计理论方法还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方法,在没有系统知识和经验的时候也可以有效利用。有些机械化设计理论较为复杂,如果根据一般的理论设计方法不能有效地设计出好的机械作品,利用公理化设计理论方法,就能对各种复杂的机械设计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很好的设计效果。

2.1.3. 三次设计法理论

三次设计法理论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这种机械设计理论方法主要包括3 个过程,即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和容差设计。

(1)系统设计是整个机械设计的核心理念,也是最基础的部分,它是整个机械设计的始发站。

(2)参数设计就是对各个功能进行优化组合,使系统中所有参数组合最佳,这样可以使产品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小。

(3)容差设计相当于是对整个机械设计的一个检验,确认各个参数的波动范围,从而尽可能减少制作成本,整个设计过程总称为三次设计。三次设计法理论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质量最高的机械设计方法,其设计的核心内容就是参数设计和容差设计,每一种设计都是整个机械设计过程中的有效工具,利用其设计方法对机械设计的参数进行优选。

2.2. 国内现代机械设计的方法

机械设计理念在不断发展,为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我国大量的科研工作者也对其进行了不断地探讨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新型的设计方法理念,有效地解决了机械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方法、系统化机械设计方法和局部或全局性的设计方法都是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下面以其为代表进行介绍。

2.2.1. 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方法(简称“电子信息技术”)

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方法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机械设计方法。机械设计人员在画图、构思和高速运算等方面可以运用计算机来协助工作。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除了科学的设计理念,其设计步骤也非常重要,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都是利用图纸或手绘而制作出设计方案,而计算机辅助方法出现之后,设计者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有效地进行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方法不仅可以减少设计人员的体力劳动,还可以提高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

2.2.2 .系统化机械设计方法

系统化机械设计方法是对传统机械设计方法的一种突破,它改变了以往一成不变的单纯的功能性要求。系统化机械设计方法使整个机械设计的方法理念更加系统化、信息化与智能化,能够在不丢失数据的前提下,通过对用户信息进行管理或禁用某些程序,使一些丢失的数据还原,保护用户系统的利益,从而保护整个系统。系统化机械设计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对用户系统进行合理保护:

(1)利用一些软件对硬盘中的信息进行管理;

(2)有效地隐藏备份,如系统化机械设计方法可以还原一些丢失的文件、更改文件属性或对文件加密等。

2.2.3. 局部或全局性设计方法

国内现代化机械设计方法理念较之以前更为全面,实用性更强。现代化机械设计理念更为科学,通过它可以全面了解整个机械设计过程,系统地对整个机械设计过程进行监测或督查,以提高工作效率。

3. 现代机械设计的研究进展

现代机械设计全面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机械设计方法逐渐面向大众,适应市场化的发展需求。

3.1.全球化。机械设计全面发展,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面向全球化是机械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3.2.网络化。在机械设计的发展中,很多人认为机械化与网络没有太多的联系,但事实上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当今社会网络化越来越成为大众交流发展的一个平台,任何事情在网络化这个大平台中都可以得到讨论,因此机械化设计是与其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3.3.虚拟化。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自然带有一定的虚拟色彩。

3.4.自动化与绿色化。这是现代机械设计中较为先进的一种科学理念,设计者应有效地利用这种理念进行设计,以提高机械设计工作的效率,降低能耗。

4. 结语

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机械设计理念也需要不断更新。高质量、高生产率一直是机械设计的主要目标。因此,21 世纪机械设计应朝着柔性化、灵捷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通用机械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54-02

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传统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一门知识面广、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它将机床设计、夹具设计、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内容合为一门课程,构成新的课程体系。[1]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传统课程教学越来越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泛而不精,不能紧跟时代步伐,缺少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材料方面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或不足,仍然以教师的填鸭式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由于部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较弱,理论教学的效果很差,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第三,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够,学生缺少亲自动手实践的训练,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弱。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第四,传统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相对简单,一般将平时考勤、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这种考核方法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努力提高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能力,学生只会在考前突击背概念,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上述问题,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教研室全体教师总结多年的任教经验,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各种日益涌现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了一套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弥补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不足,从多角度、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2]

二、“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增加专业特色内容和学科前沿知识,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通过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增加综合实践环节,优化课程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多种评价体系,完善课程考核模式,从而变单一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为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具体执行方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多层次的课程教学内容

(1)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理论基础知识不会因新装备、新技术的产生而过时,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一切工业生产活动的最根本的条件,因而是学习的重点。例如在讲授机床设计时,金属切削机床设计的基本理论,如机床的工作原理、几何表面的形成原理和机床的成形运动等,是学习的重点。在讲授夹具设计时,机床夹具的六点定位原理,完全定位、不完全定位、过定位和欠定位等基本概念是讲课的重点。

(2)增加专业特色内容。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于2011年购买慧鱼模型,建立了机器人创意实验室。根据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在工业机器人设计模块,增加了慧鱼模型教具内容的学习,主要讲述如何利用慧鱼模型进行机器人的制作和控制。慧鱼模型是由德国发明家Arthur Fischer博士于1964年在其专利“六面拼接体”的基础上发明的。[3]慧鱼模型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无限扩充、反复拆装,可逼真表现机械系统的构成和控制的过程及其控制的原理,便于对机器人原理、组成、控制的全面认识。

(3)加强学科前沿知识。机械制造装备发展日新月异,学生毕业后会碰到非常先进的机械制造装备,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学科前沿知识变得非常重要。通过请工厂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开设讲座和组建学习小组,与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师一起申报学生科研立项等方式,了解最新的机械制造装备动态,主动参与学科科研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由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传统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在理论教学环节上,以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为主,而且授课内容重点不突出;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一些验证性实验为主。针对这种情况,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实施的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式理论教学模式。“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如果照本宣科地讲,不仅教师和学生很累,而且授课的效果很差。如果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传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启发式教学,同学们对于过定位的优点有了很直观的认识:过定位可以提高稳定性。

(2)课程网站式理论教学模式。“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为了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在学校校园网的天空教室处建立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网站。课程网站上不仅有教师上课的PPT电子教案、动画、视频等,还有大量扩充的资料,比如典型机床传动系统与结构动态演示Flas、加工中心刀库及换刀动作等视频资料、组合机床夹具方案图库、慧鱼模型作品展示、学生科技作品图片及PPT等。课程网站还可以进行网上作业布置与批改,远程作业辅导与讨论,并设有习题库,方便学生自我学习与提高。课程网站式理论教学模式有效缓解了目前教学内容多,而课时相对不足的矛盾,促进了学生对机械制造装备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3)双语教学式理论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较好地提高专业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4]目前苏州科技学院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办学,办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1国际班,前3年在苏州科技学院学习,最后1年在南威尔士大学学习。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开展双语教学变得非常迫切。目前针对国际班学生,制作了双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教学;请南威尔士大学的教授和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英文水平高的教授做学科前沿的专题英文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全英文的报告,自选题目,并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论一个PPT,在课堂进行陈述。双语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英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综合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结合工业机器人设计教学的要求与慧鱼模型的特点,组建了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增加综合创新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包括机械构件、电气构件、气动构件、传感器、电脑控制器和配套计算机应用软件。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为创新设计的选题方向,学生自己利用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平台,搭建自己的机器人来完成创新设计大赛主题所要求的功能。通过使用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平台,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而且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创新思维能力,也提升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实践教学的质量。

(5)基于项目驱动的科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法来源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5]基于项目驱动的科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一教学模式尤其适合对科研有兴趣的同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按照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将有科研兴趣的同学每3~4人组成一个科研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自己查询资料,提出所要研究项目的题目,教师负责判断这个题目是否具有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教师把每个小组比较可行的题目,报学校的学生科技立项。有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以项目为载体,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组员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3.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手段

多元化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考核手段,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苏州科技学院课程教学情况,将课程教学考核分为五大类:

(1)日常课堂教学考核。日常课堂教学考核从上课出勤、课堂问题回答、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百分制给出分数。日常课堂教学考核重点考查学生上课的纪律性、讨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认真程度等。

(2)英文论文大作业考核。英文论文大作业考核是双语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从英文论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英文写作是否有语法问题、课堂陈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百分制给出分数。英文论文大作业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的英文检索能力、英文写作能力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等。

(3)综合创新型实践考核。综合创新型实践考核从实践题目的拟定、实践操作、实践总结、实践报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百分制给出分数。综合创新型实践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

(4)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只针对部分有科研兴趣的同学,因而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加分因素。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从实践题目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实践装置、方法的合理性、实践结果的实用性、论文的规范性等方面综合评定。对于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推荐参加各类竞赛,在学校奖学金评定中得到加分,甚至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5)期末考试考核。“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期末考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核方式。期末考试考题包括理论基础知识题、综合实践分析题和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开放式、探究式的题目。通过加大对实践环节在期末考试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结语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利用课堂启发式教学、课程网站教学、双语教学、综合创新型实践教学和基于项目驱动的科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整合了多种教学要素,解决了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模式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重视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关慧贞,冯辛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1.

[2]王立达.成人教育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20-122.

[3]肖晓萍,廖青.“慧鱼”教具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探索性研究[J].高教研究,2006,79(2):36-37.

[4]林颖,曾志新,朱敏,等.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

通用机械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1概述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机械加工工艺制定能力、设备质量管理与维修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与高等职业教育侧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不相符合。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和培养目标,本文将主要论述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改革问题。

2当前高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这主要表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将该门课程的教学机械的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而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生产实习,各部分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承担教学任务。由于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就难免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教学进度、课程安排、教学资源等方面协调上缺乏一致性,对某个知识点而言,实践教学很可能在理论教学之前进行,学生在对理论知识不了解和实践目的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就开展实践,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就难免无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导致实践教学达不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理想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当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主要通过期末考试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通过课程设计的形式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用具体的分数或者成绩等级评价学生的水平。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教学课时被进一步的压缩,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教学任务,不少高等院校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与《机械制造工艺》、《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合并,通过一次课程设计考核学生对几门课程的掌握情况。由于考核本来就不能覆盖全部的教学要点,虽然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方面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置了几个得分点,但是这进一步的削弱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针对性。

3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由一个教师任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划分教学工作量,多个教师配合完成《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时,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比如让三个老师分别负责机械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教学、铸造等热加工和车削等金属切削加工模块教学、机械加工工艺模块教学,每个教师分别承担相应模块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给每个模块分配相应的教学课时和任课周次,通过三个老师协同配合同样能完成《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每名教师不必承担整门课程的授课任务,还样有利于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的解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制定更加合理的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将课程设计放在教学任务的后半部分,在每门课程的最后安排时间完成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机械类专业学生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检验、巩固和提高,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与其它课程的课程设计合并,应对教学课时不足的情况是不可取得,学生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感到枯燥,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任课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阶段性的教学任务都应该安排相应的小型考核,并将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环节,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提高《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效果。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时压缩给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各学科课时都被极大的压缩了,任课老师的授课时间少了,向学生传授的专业知识并没有一点减少,教师不得不加大单位时间内专业知识的传授量,这直接导致教师不得不面对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的事实。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重点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发挥领路人的作用,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把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纳起来,在课上反映给任课老师,这样老师就能集中讲解学生不懂的问题,提高理论课程的课上授课效率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效率。

4结论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但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课上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本文在介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性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概括性的指出了当今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重点提出了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措施,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作者:屈科科 解军艳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健峰,杨洲,王慰祖.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4):78-80.

[2]苗雅丽,崔沛.“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建设研究与实践——高职机电类“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J].新乡学院学报,2014(2):85-87.

通用机械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农机人员;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193-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相对来说还是较少,如何推广、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成为农机人员的重要使命。

1 农机人员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

我国农业水平的提高不再是依靠体力劳动的大量投入,而更多依靠的是智力的投入。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农业机械的发展也是向着高技术水平发展,如何做到新的科研成果真正的被农民接受、掌握、应用于农业生产当中,这是我们推广农业机械化成功的关键。提高农机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成为迫切的需要。

农机人员作为农业机械发明者和农业机械使用者之间的纽带,他必须能够充分了解新的农业机械的原理、应用方法、特点、注意事项等方面,需要全面了解新的农业机械,这就要求农机人员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新的农业机械从实验室中走出,再到试验田中,经过了不断的实验,但真正的应用于现实的农业生产中,必然或多或少的出现问题。由于我们国家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很难真正的发现问题的所在,这就需要农机人员及时有效的反馈新的农业机械问题,实现农业机械的长足发展。

农机人员要掌握农机专业的基础知识,理论上的把握才能更好的从事实际工作。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农机人员不仅要掌握先进的农机理论,更要具有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技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经验的总结则会提高我们对理论水平,这就要求农机人员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技能。

农机人员要重视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机制造业迅猛发展,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对农机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化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接受最新资讯的良好平台,对于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在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方面要积极利用先进的技术,并且也要学会用网络吸收新的专业文化知识。农机人员之间要做到勤沟通,常交流,促进整体农机人员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农机人员要做好农业机械的营销和售后服务工作,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会检索查询科技成果,对于常用的农业机械更是要做到完全的了解,能够判断和维修典型故障等专业知识和技术。

2 农机人员个人素质的提高

农机人员做为为农民服务的基础人员,自身的个人素质十分重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必然要求。农机人员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农机人员个人道德素质上的提高,才能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农机人员要有这样一种意识,就是要帮助农民富裕起来。

农机人员不仅是在农业机械的管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他们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处理好和农民的关系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农机人员与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也许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农机人员耐心的、诚恳的对待。现在有很多农机人员不愿走进农村基层,仅仅是发文件讲精神,不切实际的发表空谈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针对这些,就要提高农机人员的个人修养,要让农机人员真正的认识自己的职责所在。

3 农机人员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了更好的实现农业的发展,农机人员要大力的推广农业机械化。健全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完善农机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机制,为广大农民提供农机信息,并对农民群众进行农机技术培训。农机人员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根据新形势掌握最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肯定农业机械在农业中的重要地位。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使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有强有力的后盾。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农业机械对农业进步方面的巨大作用。农机人员要争取到政府的支持,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农业机械推广要结合本地实际。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理环境不同,对农业机械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在农业机械的推广上不是讲求某一种机械的使用范围,更重视的是某一种机械的使用效率。农机人员要根据本地实际,推广适合本地的农业机械,根据本地的经济技术等条件,推广能够满足农民需求的机械。

再次,农业机械推广必须坚持科学的手段和方式。有些地方在推广农业机械的过程中,运用行政手段,不考虑本地实际盲目引进和推广,这样的推广会引起农民的抵制情绪,不利于农业机械的推广。农机人员要坚持调查、试验、示范、总结经验的方式来引进适合本地的农业机械。在推广上,创造条件建立适合本地的示范基地,加强与农民的合作,强调互利互惠,可以通过租赁等方式建立长期合作的示范基地。利用当地的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举行农业机械展销会,为广大农民提供便利的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到推广活动中来,让农民切身实际的感受农业机械的功能。

最后,农业机械化推广要重视更新信息和信息的传递。现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机人员要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建立农民和市场的沟通网络体系,实现信息的快速更新和传递。农机人员要通过信息网络,收集最新农机动态,了解农民需求,为农民和农业机械经营企业提供信息。

参考文献

[1] 许继光.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当代农机.

通用机械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24-02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之一,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学校任务的核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元化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术精英,还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民办高校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相关学者开展了民办高校相关的研究工作(国外研究指国外同类私立大学)。国外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私立教育的社会影响及师资管理体制、培训体制和教师个人发展方面的研究,如美国私立教育专家James[1]指出政府资助私立教育将有利于扩大私立教育的在校生规模。Philip Altbach[2]提出私立高等教育对于诸如质量、公平、新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入学机会问题有重要的影响。John Thompson提出组织文化的塑造和团队精神建设是增强教师对高校认同感的解决方案之一。Robert Holland分析了教师压力的来源,并指出要增加奖励的机会,鼓励沟通,建立合作和理解的人际关系。[3]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强化了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意识,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4]。国内学者针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刘亮军[5]提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实施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提出职业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秦小刚[6]指出: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导致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期望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高伟云[7]提出民办高校的质量是其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张蔚文、陈世文等[8]通过分析广东培正学院的课程体系进而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夏元[9]以上海杉达学院为例,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徐绪卿、周朝成[10]认为课程体系改革是实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框架体系,并提出课程改革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优化是提高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

二、开展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的重要性

我国于1999年实行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从此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影响下,民办高校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尤其是2003年9月《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1年5月23日,我国民办普通高校达到386所[5],占国内普通高校总数的30%左右。目前,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日渐凸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民办高校如何利用灵活的办学体制培养高质量的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对口人才,成为当前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中国民办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针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构建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改革与优化民办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指导思想

根据本校坚持内涵建设、以现代职教理念办应用型大学的指导思想,将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本院实际,沿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强化个性发展,教学重点在于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不断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2.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机械类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自动控制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能在现代机械、材料和机电一体化产品及自动化领域内从事设计与制造、科技开发、实验研究、应用技术研究、运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基本要求。机械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数控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基础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机械类毕业生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掌握专业相关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控制、数控技术等,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和应用能力,具有熟练进行机械产品工艺规程的编制能力;具备本专业必需的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设计、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等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设备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技研究、科技开发及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同时通过1-2项相关的专业从业资格认证。

3.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同时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变单纯传授知识的“应试”教育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素质”教育。

(1)营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本院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良模式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科技讲坛、专家开讲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用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应用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同时,专业教师要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应用能力,并反映到教学工作中来,切实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2)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才环境。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本院在机械类专业安排一定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如,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课程设计、现代制造技术综合实训、企业综合性实习,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等。以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依赖于学校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以及企业、科研院所等校外的教育基地。开放性的实验室为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开放实验室,不断加强校内外应用型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逐步确定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整合课程内容,强化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面向工程综合应用和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1.教学内容设计

依据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设专业导论、机械制图、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金属切削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等主干课程。如专业导论主要讲授本专业的方向、培养目标、基本要求、课程设置以及课程之间衔接情况,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主干课程的研究内容,本学科发展史、重大事件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入学初期,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主干课程以及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本专业的特点与学习方法等有一个初步认识,以项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稳固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兴趣与动力,以正确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根据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改革与优化各科教学大纲,选择或编写合适教材。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别于研究性教学,教材选择要重基础、突出应用性,重点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服务,强化应用性部分内容,弱化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内容。

2.教学方法设计

在教学方法上,以启发式教学替代灌输式教学。只有教师在教学方式的大胆改革,才能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空间,学生敢想也敢问,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重点推广实施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实物模型教学。将机械设备零部件或模型引进教学课堂,进行直观形象化教学,加强学生的印象。如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实物模型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视图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工程现场教学。理论课堂进实习实训基地,将理论教学中抽象性和经验性的知识以实物、实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现场讲解,使学生直观印象上接受,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了解实体或模型结构并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对机械理论的认识,变被动填入为主动接受学习。

(3)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由理论到实践的实习机会,理论课程主讲教师带队,同时注重学生自我设计及实践内容的应用。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

3.教学结果评价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是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设备的能力,能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又一关键。通过考核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的应用活动。

五、结语

本文以民办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及其质量问题,总结了民办高校的办学特征及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为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詹姆斯.教育责任在公私中直接的划分.教育经济学国家百科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Philip G.Altbach,Liz Reisberg and Laura E.Rumbley.Trends in Global Higher Education:Tracking an Academic Revolution[J].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UNESCO 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2009:79-80.

[3]韩莉.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D].开封:河南大学,2011:4-5.

[4].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ldhd/ 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2011-04-24.

[5]刘亮军.地方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1,(12):3-4.

[6]秦小刚.民办本科高校科学发展的新途径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1,30(2):156.

[7]高伟云.质量特色创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8]张蔚文,陈世文,等.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J].学术论丛,2008,(52).

通用机械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相似理论;机械工程;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O41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44-2

0 引言

相似理论起源于20世纪,它一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是在物理现象当中,每个学者都清楚,在自然界里,存在很多的相似的物理现象,或者现象不同,而其实验本质相同。正因为这些现象或本质的相似性,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注意,于是在20世纪初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相似理论。从它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会出现相似状况的各项必要的因素以及这些现象其中的相似性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似理论及其应用也得到了可观的进步和完善。近些年,也有很多学者根据这些理论知识提出了很多定理,并写出了相应的论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比如上世纪前苏联学者发表了《相似原理》,其中的“相似三定理”是相似理论的理论基础,也是现代应用开展的必要理论定理。除此之外,还有我国发表的《相似工程与成组技术》和《相似工程》两篇论文,这些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被科学界视为新的血液。在我国的现代化机械工程领域当中,相似理论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被广泛地应用到各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机械操作的问题当中,同时作为很多工程开展的基础理论知识,它可以有效较好的解决很多机械工程中的难题。为了促使相似理论能够在机械工程领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各位学者对相似理论的内容进行不断探讨,并切实地把相似理论与工程实际中的技术结合起来,如成组技术、人工智能和模型试验等,以充分实现相似理论的价值。

1 相似理论的特点

如上所说,相似理论是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相似的物理现象和本质进行相应的研究的学科,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模拟和仿真,通过对一些现象的研究,得出其实际原理,然后进行仿照、对比,并运用到各行各业当中。在现代的机械工程领域当中,相似理论大都被应用于指导工程的各项进程的模拟,并对其加以探索,从而确定相关的策略以及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今的社会,计算机科技不断发展,相似理论已经不仅仅止步于对物理现象的研究当中,它不但成为很多机械工程设计方案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广泛的应用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相似理论的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获得新的进步和扩充,它在不同的领域中也演绎着各式各样的角色,核心内容也越变越广,同时它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使它在各行各业都充分的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理论一般是通过对物理现象发生所需具备的条件出发,对其中的各项内容进行研究,并通过各种数学公式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将之应用到很多领域当中。相似理论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很大的抽象性,这个特点源于它对物理现象的研究所采用的方式,其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科学的设计分析与数学理论的规划计算,也就很大方面地导致了它的抽象性太强。其次,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适用范围十分广泛,除了机械工程领域,其他工业领域以及各种电力系统等都结合并运用了其理论内容。相似理论的核心功能在于指导实践方面,很多时候,要对工程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模拟实验和分析,在这其中,相似理论就充当着导火线的作用,连接着整个实验进程。并且,相似理论在很大一方面是用来处理工程当中所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因此,它的价值也很明显的体现在了机械工程的整体进程当中。

2 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的应用

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又有一个新的名词:相似工程学。它表明了该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宽广的操作领域。在机械工程当中,它最为显著的应用项目主要包含了工程系统相似设计、相似虚拟制造、成组技术、相似模型技术和机械系统相似设计等。在这些应用当中,目前最受关注的是成组技术,它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广泛应用。最为科学化的应用是相似模型技术,由于在工程当中,其中的某一环节很容易出现问题和缺陷,就需要进行各种模拟、仿真,进而进行分析和对比,因此,该应用的主要操作是相似模拟与系统仿真,做完这两步之后,就可以对工程进行系统有效的规划和分析,并通过相似性来对整体的进程提出相应的方案,同时对工程当中的问题进行解决。由这些可以看出,在机械工程的进展当中,相似理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机械工程当中,相似性分析可以对整体的系统起到良好的分析改善效果,对工程的进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相似系统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显得极为重要。

在机械工程领域的零件设计当中,相似性的系统分析也可以赋予到零件最初的设计当中,把相似理论与各部位零件进行融洽的结合,从而配合整个机械工程的运作,使整体的机械系统变得合理有序。现代的机械工程,越来越看重整体系统的运转,同时要保证各部分机械的稳定运作,一旦出现了某方面或某部位的问题,就要通过相似理论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究,以获取解决方案。因此,在零件的相似性理论制造方面,也应该加强重视度,只有全面地将相似系统运用到零件的制作过程当中,才可以使整体的机械进程更加稳健顺利。

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核心的价值在于对机械工程整体的设计规划分析以及对所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地规整出新的方案和解决办法。在机械工程的开展当中,具体的相似性设计步骤分为三步:首先是对整体机械系统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在这里,首先要收集系统的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合理的整理,再通过相似性理论将各部分进行模拟或仿真,最后进行分析,得出操作的具体流程和方法。对整体的机械系统的相似性分析要从由不同的方面开始,如传动方面、整体控制方面等。每个方面不仅仅是整体的一部分,也有自己独立的整体,需要运用相似性理论对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其次,由于在对整体机械工程的系统分析量太大,导致模型数目众多,因此需要恰当地简化模型。相似性理论要求,对模型中的参数要以具体要求为基准,不能盲目而立,同时要有特定的模型基础,不可以简化掉重要部位。最后要对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对机械工程系统的模型模拟和简化,可以得到很多相关的数据以及记录,我们要对其中的重要结论与现有的或目标当中的进展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着不足,如果确实存在缺陷,则应该立马对系统进行重新的分析,规划更加合适的模型,对其中的各项内容也进行合理的分析,更改不一样的对照参数。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基础,它的各项设计与方法在机械工程进程当中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如在基础的零件设计方面、模型设计方面、成组技术以及整体的机械工程系统模拟分析方面。相似理论本身的理论基础也被很多行业所接纳,在这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机械工程领域的成就。随着年代的改革,相似理论不断地得到了充分且有效的发展,它在机械工程领域的价值也越来越突出。但是,目前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整体的运作发展当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我国的机械工程能够不断获得新的进步与发展,相关的学者与科学家要对相似理论这门独特的学科不断进行创新和探讨,实践出其核心理论价值,使它充分地发挥其在机械领域的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姬书得,张利国,刘雪松,方洪渊,于东媛.基于相似理论解决水轮机转轮数值分析困难的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0(08).

[2] 江磊,郭建娟,陈传海.基于相似理论的月球车牵引性能模型试验[J].中国机械工程,2009(23).

[3] 胡冬奎,王平.基于相似理论的双螺杆磨浆机螺杆参数化设计[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9(06).

通用机械论文范文第15篇

本小节主要从机电一体化的相关基本概念、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特征、机电一体化的最新发展趋势等三个方面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做较为全面的介绍,接下来详细介绍。

1.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技术从大的领域来说属于机械领域,其定义版本较多,其中一种较为权威的定义表述如下:机电一体化一般是指在机械的设计与功能扩展中,应用机械特有的主要功能、信息处理、功能控制等,把机械系统的控制中心进行集成化,并且与安装在计算上的上位机软件实现双向通信,一般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技术,涉及到的主要技术有通信技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功能就是把以上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内嵌入机械系统中。

1.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特征

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技术,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实际调查总结和查阅相关资料,本文总结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3个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说明如下。(1)应用的广泛性: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涉及的技术较多,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技术,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了机械工程的应用范畴,当然,本文的研究重点还是放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2)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由于机电一体化的核心任务就是把各种技术合理融合,应用到机械领域中,把系统的机械机构和上位机软件控制合为一体,也就是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这个层面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或者说拥有很强的系统性。(3)机电一体化具有很强的最优化建模理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最优化理论体系,相关算法可以参阅相关文献,限于论文篇幅,在这里不再累述。

1.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上,机电一体化的最新的发展趋势是控制智能化、精确化、零延迟化、结合计算机处理技术和信号传输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朝着无线控制、高速控制、精确控制的方向发展。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分析

本小节在上文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当前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本文从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历程分析、机电一体化在现代机床控制上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全自动包装机领域的应用等三方面简单论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下面详细讨论。

2.1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历程分析

在国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机械工程领域较早,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把自动控制设备应用与机械制造领域,我国相对起步晚,但是起点较高,20世纪60年代,我国通过引进苏联控制设备,逐渐把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机械领域,并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机电控制设备国产化,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以计算机处理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应用与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焕发出勃勃生机,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2.2机电一体化在现代机床控制上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工程领域很重要的一个应用领域就是应用在现代机床控制上,现代机床控制要求精度高、速度快、智能化高,这就要求现代机床的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采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处理速度快,精度高、内置多块DSP芯片,抗干扰能力强。

2.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全自动包装机领域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除了应用与纯机械工程领域,还大量应用于相关机械与电子相结合的控制领域,通过实际调查得知,我国全自动包装机已经全部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包装机械不但设计机械工程知识,还涉及机电控制技术,微机处理技术等,所以一般的控制系统很难胜任,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所以机电一体化技术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机电一体化把软件控制和机械控制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通过上位机软件来控制包装机的运行状态。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当前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本文认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发展前景包括以下几点:(1)专用化趋势不断加强:随着机电一体化应用到机械领域的不断深化,机电一体化技术表现出明显的专用化趋势。(2)智能化不断加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应用到机电一体化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呈现了智能化趋势。(3)能耗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积极加强自身改革,不断研发新技术,把能耗进一步降低。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