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2-5511-02

Discussion on the Database Principles of Teaching Reform

LU Qiu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s on the problems about "Database Principles" aroused in daily teaching. It gives a detailed design to teaching reform, and proposes to adopt some new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case teaching, task driving, which can make the pupils want to learn more initially. What's more, in this article, the examination methods are reformed, and it combines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ogether.

Key words: database principles; teaching reform; case teaching

数据库是信息类学科中重要的分支,几乎所有的软硬件系统都需要数据库的支持,它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因此,各高校都将数据库原理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数据库课程研究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库,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具有应用性突出、学科间综合性明显、学科内多层面内容交融、前沿新技术发展迅速等特征。数据库原理的特征决定了其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需要加强实践,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相关专业前沿技术应用的要求很高,对于刚接触数据库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他们要在短时间内做到既掌握数据库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数据操作及控制,还要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设计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采用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1 现状及问题

我院网络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及自动化专业都开设了数据库原理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目标不明确,理论和实践脱节

由于数据库原理课程涉及的理论概念比较抽象,现阶段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教师演示― 学生练习―学生综合应用”模式教学,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使学生被动的接受和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应用不能同步进行,因此在应用系统设计开发中不能很好地应用软件工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在毕业设计中,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开发一个实用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步骤,往往只侧重系统的编程实现而忽略用软件工程方法进行系统的设计,对数据库知识体系结构缺乏完整的理解,使得所设计系统实用性差,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使得部分学生毕业后不能较快的适应所在单位的工作要求。

2) 重理论轻实验

根据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以理论知识为主,占课程总课时量的80%以上,而实验课时一般只设置10个课时左右。教学内容涉及到关系代数,SQL语言、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等,这些内容理论性强且模型抽象。由于实验课时比较少,故实验教学主要针对SQL语言设置实验。最终导致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对抽象的理论只有模糊印象,但没有建立整体应用体系的概念,在应用系统开发的时候无法将理论转换为实际应用。

3) 学习效果不理想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首先接触到的是一大堆枯燥的概念或理论,部分知识点课本又缺少代表性例子进行进一步介绍,例如范式理论、数据库保护、并发控制等。学生只能体会基本概念和局部功能,缺少综合应用实践,无法体会理论在整个数据库系统应用中的位置和作用,学习效果不理想。

2 教学改革方案

2.1 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理论和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1]。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在数据库原理教学中引入此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强化数据库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开发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案例教学模式采用“案例―理论―概念”模式,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系统设计中的作用,将抽象的数据库原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使得数据库原理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

在数据库原理的教学内容组织上,我们以可视化开发工具Delphi及数据库管理系统SQLServer2000组织和设计针对各知识点的案例,在授课过程中设定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以启发式提问、讨论等进行教学互动,将知识点搭配案例和使用演示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各知识点通俗易懂,容易消化并应用。表1给出了针对“数据库原理”课程[2]的知识点所设计的相应案例[3-4]。

2.2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讲授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时,除了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外,还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师精心设计一些贴近生活且具有现实应用价值的题目,例如图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任务,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深入体会和应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最后提交项目设计报告。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阐述设计思路和方案,然后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任务,从而得到从应用的角度建构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思路、方法和技术体系,深化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求知欲望增强,同时培养了其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改革考核方式,重视能力培养

数据库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传统的单独理论考试会造成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对相关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而具体动手操作一窍不通的局面,这与该课程培养目标相悖,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数据库原理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核与应用能力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对主要概念和原理的熟悉和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考核方式比较灵活一些,主要通过平时的实验和数据库设计的任务完成情况决定,例如,采用对学生分组进行“项目设计”和“项目开发”的方式进行考核,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有效的提示,使得这种考核方式成为学生对协同工作机制的一个体验。

3 结束语

该文针对信息类专业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想,主要提倡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数据库原理的教学,期望能够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数据库应用开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通过调整考核方式,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比例,使得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动手能力普遍提高。

参考文献:

[1] 金蓉,庄红.面向能力培养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1-147.

[2] 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刘畅.案例法和项目驱动法在“数据库原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19):75-76.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据库系统原理;绪论课;教学

作者简介:吴岩(1980-),女,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数据库系统原理省级精品课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35-02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已成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系统完整地讲述了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实践应用。[1]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具有运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备受关注。

作为数据库系统原理的第一堂课,绪论课教学对本课程的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堂课常常是学生产生课程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关键教学环节。[2]数据库系统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抽象概念多,相关知识面广,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如何讲授好该课程的绪论课,使学生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运用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是教学工作者不断探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绪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绪论课教学中,大多是教师根据选定的教材,直接从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讲起,描述数据库系统的特征、数据模型的类型和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1]讲解过程如图1所示。单纯理论知识的介绍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抽象而乏味,部分概念理解难度较大,从而造成学生一开始接触数据库课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数据库在现实领域应用的认识

在绪论课中,仅仅对以上知识点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述,学生生硬被动地接受,没有体验到数据库技术在信息化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够认识数据库技术在解决应用问题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从而容易导致学生认为数据库课程没有多少实际用处,因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缺乏对整个课程知识体系的理解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围绕数据库如何实现高效的数据组织、管理及应用,讲述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教师缺乏对课程知识体系的介绍,或者只是简单地列出本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不足以使学生理解各部分内容解决的问题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没有全面的把握。

3.部分知识点难以真正理解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数据库知识,部分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缺少直观感受,容易造成理解的困难,如概念模型、逻辑模型、模式等基本概念;另外,学生只对应用系统有初步的了解,并不熟悉其系统结构,所以在理解三级体系结构及二级映像知识点时,不能把握其本质,只停留在表面特征的记忆上,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对绪论课教学过程的探讨和实践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兴趣,切实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本文对绪论课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以用促学”的教学思路,[3,4]“启发式推进”的教学过程,这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数据库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教学场景如图2所示。

1.内容导入

首先由教师提问:请同学列举5个以上的由计算机管理并涉及大量数据的应用系统。[3]教师可先示例“图书管理系统”以供举一反三。这样做使学生首先感受数据库技术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武之地,体会数据库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可以结合自己身边的应用领域,列举很多的应用实例,如学籍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电信业务管理系统、火车/飞机售票管理系统、医院管理系统等等。

教师可将提前准备好的应用系统在课堂上演示,如小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也可请学生动手操作某应用系统,如学校教务管理系统。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对应用系统的功能有直观的感受。

2.共性分析

教师通过对几个应用系统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这类系统都对大量数据进行了有效组织和管理,都具有数据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存储和检索的共同特征,使学生对数据库的功能有初步认识。

3.列举问题

分析出数据库具有的基本功能之后,教师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应用系统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哪些技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可通过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可列举出如下问题:[3]系统如何描述数据?系统如何组织数据?系统如何操作这些数据?应用程序如何访问这些数据?如何提高大量数据的访问效率?系统允许哪些人可以操作哪些数据?多人同时对同一数据进行访问,系统如何处理?系统若出现故障,如何保障数据不丢失?

4.内容介绍

针对以上提出的各个问题,教师初步阐述在数据库领域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从而引出本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表1所示。[3]在讲解过程中,应避免采用复杂的专业术语,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对问题解决方案的介绍,使学生对应用系统开发、使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有初步的了解,能深刻体会到数据库技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使学生能较全面地理解数据库课程的知识体系、本课程和专业相关其他课程的联系以及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三、总结

在绪论课教学中,教师从应用系统出发,通过引入和分析贴近生活的多个数据库应用实例,让学生感知数据库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以及本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总结这些实例的共性,使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功能;通过提出使用中会遇到的问题来简要介绍数据库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各个关键知识点,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开始,对本课程产生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这种“启发式推进”的讲授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意义,产生学习的需要,而且在满足这种需要而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文涛.数据库系统与应用[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

[2]姜巨福,程远胜,王迎.专业课程教学中上好绪论课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1,(7):154.

[3]胡旺.一种激发学习兴趣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法:从应用到原理[J].计算机教育,2009,(17):128-129.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据库原理”课程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 实践环节

1.引言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它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广泛的应用系统。

“数据库原理”课程作为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设计方法,理论性强、应用广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如何使学生既能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又能掌握数据库的设计和应用方法,更好地胜任今后的实际工作,是所有任课教师都要重视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大都开设了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相似,并且大都存在着一些类似的问题。针对目前数据库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对该课程的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2.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知识模块的组织方式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完整体现,也是课堂教学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而知识模块的组织方法则是先进教学思想的体现,它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关系数据库为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中心,介绍关系系统的基本原理,理论教学始终放在首位,很少涉及具体的应用,学生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因为没有实践的心得体会而很难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并进一步导致学生被动乏味、兴趣低下。进入实践阶段后,由于理论基础不扎实,学生常会感到无从下手,致使实践和理论之间严重脱节,更进一步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鉴于内容编排上的问题,我们在介绍完数据库的一些基本概念之后,即对照着某一具体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如SQL SERVER 2005,介绍关系模型、关系代数和关系数据库语言SQL等内容,同时进行上机实践,这样学生能较早对关系数据库有个感性认识,较好地掌握SQL的语法和功能,并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接下来,针对某一具体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需求,如图书管理系统,讲授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和设计方法。这样让课程内容的组织始终与具体应用相结合,不仅使很多抽象难懂的概念更加具体和容易理解,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从需求和问题出发进行理论教学

现在很多数据库原理教材都是从理论出发,先讲解一大堆的理论,然后才谈及实践。由于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技术的理论性强、抽象度高,因此这样常会导致学生在最初的理论知识学习阶段感觉被动乏味、兴趣低下、理解困难,一些学生甚至会自暴自弃。并且,这种用理论引出实践的方法也不符合人们认知世界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认知论告诉我们,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无力的,“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无限循环往复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过程。因此,从实践引出理论会使理论知识更容易理解,能够让学生首先明白学习这些理论的实际意义,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激发兴趣,我们采取了下面的方法。

(1)课程第一堂课,先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离不开数据库,如:银行储蓄,火车飞机订票,学生的学籍管理,人事工资管理,等等。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数据库和我们现代生活的密切相关性。接着引出一些相关概念,如:信息、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并用实例和类比的方法讲解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有实际生活知识做背景,这些概念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了。

(2)在以关系数据库为例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模型和技术时,选择一个主流的大型数据库系统作为理论教学背景和实践教学平台,如SQL Server 2005。在理论教学讲授SQL语句时,如果干巴巴地列出语句格式和要注意的事项,学生必定感到枯燥乏味。那么,可以在讲解SQL语句及其使用格式的同时,在SQL Server 2005环境下输入SQL语句,然后让学生观察结果。如果语句出错,则引导学生思考原因:为什么出错?是格式错误,还是逻辑错误?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这部分内容,边讲解边实验。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3)基于问题驱动的理论教学法。在讲数据库设计的规范化理论一章时,很多学生不明白学习这些形式化的理论有什么用。因此,在讲这一章之前,应先把问题提出来,比如,如何设计一个数据库的关系模式,你设计的这个关系模式是好是坏?衡量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知道学习这章内容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接下来讲解相关理论,以及这些理论是如何解决提出的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了。

4.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数据库原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在数据库原理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一定的误区;过分强调原理和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实验方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既然是原理课,不论对什么学生都应着重讲解理论知识,实践环节的学时偏少,忽视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讲课也大多是填鸭式的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很欠缺,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目前大部分院校本科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对于这样的学生,数据库的实践教学尤为重要,任课教师更应该在实践教学上下功夫,让学生能够真正把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为日后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奠定基础。

由于学时的限制,我们在课程实验环节上做了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除了与理论课相配合的实验课外,我们还在课程结束后的小学期设置了相应的课程设计。

(1)通过基础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

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和基础实验需同步进行。学生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真正理解所学,消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这一点对数据库课程也尤为重要。为提高上机质量,教师应首先做好实验课和理论课的衔接关系,实验课最好和相应的理论课同步进行,否则很难达到好的效果。我们按照教学顺序编写了实验指导书,让学生设计SQL语句并通过上机来验证。结合课程内容,我们设置的实验如下。

建立数据库及基本表:学习使用关系数据库SQL SERVER 2005,并练习数据库的建立和删除、基本表的建立和修改、数据的输入。

数据更新:使用INSERT、UPDATE、DELETE语句进行数据更新。

数据查询:使用SELECT语句进行数据的查询。

视图的创建与修改:使用CREATE、DROP语句创建和删除视图,使用INSERT、UPDATE、DELETE语句更新视图,体会更新视图的前提条件。

数据完整性:使用PRIMARY KEY、FOREIGN KEY REFERENCES、NOT NULL、UNIQUE、CHECK等关键字定义完整性约束,并通过相应操作验证这些完整性约束,体验完整性约束的作用。

(2)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学完数据库原理课程之后的小学期我们开设了相应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出发,完成一个实际的、基于C/S或B/S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全过程。包括:需求调查、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建立、数据输入、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实现等。具体要求如下:

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人员为4―5人,组长1名,负责任务分工和总体协调。

分工:每名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人员、数据库设计人员、应用系统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等,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和开发任务,从而培养团队精神。

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选择一个合适的DBMS产品,选择合适的应用开发工具,按照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开发应用系统,输入数据并调试运行所开发的系统。

实验报告: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需求调查报告、系统分析报告、数据库设计报告、应用系统设计报告、数据库实施计划、系统测试计划、系统测试报告、用户使用手册等文档。

考查形式:向教师和其他小组运行演示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提交所有文档。

课设任务书后面可附上参考题目,以供学生选择,如:图书管理系统、网上书店系统、加油站管理系统、医院住院管理系统、股票交易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企业工资管理系统等。

课设小组完成设计方案后,组织全班学生对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和评价,各小组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通过后再进行代码的编写。整个系统完成后,每组派代表演示本组所开发的系统。通过集体讨论,大家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开发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数据库课程设计不仅要用到数据库的知识,而且要用到编程和软件工程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应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语

要提高数据库原理的教学效果,必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积累实践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由于数据库技术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观念也必须不断更新,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等方面认真思考,锐意改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数据库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巍等.浅谈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计算机教育,2007.11.

[2]黄德才等.“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课程知识模块组织和教学实践,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1).

[3]施伯乐,丁保康等,数据库系统教程(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KM教学法;数据库原理;关系数据库

1.引言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它已成为各行各业存储数据、管理信息、共享资源的最先进最常用的技术,是企业、机构乃至整个信息社会赖以运转的基础,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数据库原理》课程不仅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选修课程。

在《数据库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探索高效实用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将KM教学法引入《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和探索将知识逻辑结构图和思维导图应用于课程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2.《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数据库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不仅涉及与数据库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数据库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还涉及SQL操作,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又要能基于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应用系统,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多数高校《数据库原理》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由于知识点抽象、概念多,学生普遍感觉内容枯燥、似懂非懂、难以掌握。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本课程没什么实用价值,而缺乏学习兴趣,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多年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学习这门课之后,仍然不会“用”数据库——不会设计数据库,不会管理数据库,不会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

将KM教学法应用于《数据库原理》课程旨在改变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3.KM教学法

3.1 KM教学法的机制

KM教学法是由北京科技大学杨炳儒教授经过近20年教学实践的探究提出的一种基于创新性教学思想的教学论。KM教学法是指经深层逻辑思维加工,通过抽点—连线—成网—扩展—嵌入等步骤,分别在宏观架构与微观演绎层面上,形成知识逻辑结构图与思维导图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其中,K是指Knowledge Logic Structure(知识逻辑结构),M则是指Mind Mapping(思维导图)。

知识逻辑结构是通过知识逻辑结构图的形式给出所论知识系统的总体框架,表示了其中各知识子系统间的内在联系,是从宏观层面而论的,而思维导图则是从微观层面揭示了知识子系统中思维过程的一种自然导向的表达。KM教学法将“知识逻辑结构”与“思维导图”相结合,既注重传授具体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其核心思想是引导学生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主体,贯穿、融入“思维导图”方法,构造综合集成、逐层递阶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先讲框架或结构,把课本知识变“薄”,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全貌一目了然,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且很容易理清知识总体条理;然后在框架中填充知识,也就是把课本知识变“厚”;而在介绍微观知识的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向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逐层深入的研究;最后再把填充知识概括起来,即把知识变“薄”回到主框架中,使得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便进入下一部分知识。从而形成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主体贯穿、将思维导图融入进去的一种综合集成、多层次递阶的知识认知体系,符合学生学习和认知事物的科学规律。

3.2 KM教学法的实现

KM教学法归纳出来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教学过程可以描述为“抽点——连线——成网——扩展”的知识逻辑加工过程。

抽点:主要是对理论体系实施逐节——逐单元——逐章——逐篇的、由个别到一般的剖析。通过剖析,将每一部分的概念、定理、法则、理论的知识要点抽出,暂时舍弃那些次要的、枝节性的东西。

连线:在程序上,先分析局部再分析扩大片,最后分析总体。在内容上,要寻求两种要素:一是各概念、定理、法则、理论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贯穿于各部分概念、定理、法则、理论间称之为“知识链”的主线。

成网: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丰富和理论逐步发展的基础上,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沿多层次结构不断深化,一环套一环地发展着。同时,要注重知识在横纵方向上的联系,以形成“知识网络”。

扩展:在先前形成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沿着各个“脉络”去发展和延伸,将各相应部分加入全部细节,从而扩充与上升到知识的总体框架中去。这样掌握的知识是成串、成套的,是具有“空间”结构的,而不是“平面”结构的简单展现。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此阶段的认知是螺旋式上升。

4.KM教学法在《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4.1 《数据库原理》课程的KM教学方法

《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主要讲述支持关系模型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包括与数据库相关的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编程以及数据库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等。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关系数据库基本概念和和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基于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设计合理的数据结构,并开发高效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入KM教学法,采用“薄——厚——薄”的教学思路,逻辑衔接地、有侧重点地讲授知识。具体而言,首先给出《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总体架构,然后按照思维导图实施启发式教学,逻辑衔接地把知识铺展开来,重点讲解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关系数据理论、数据库设计以及数据库安全性、完整性、恢复与并发控制,最后给出相应思考题目供学生练习,并对每一部分内容进行总结。

4.2 逻辑结构图

在KM教学法的指导下,《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整体知识逻辑结构图如图1所示。整个课程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编程以及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

数据库管理系统(简称DBMS)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用来对数据进行科学地组织和存储、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库建立在DBMS的基础上,应用系统提供了数据库操作的环境,用来对数据库进行操纵,应用系统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请求都是由DBMS来完成。

数据库设计是与数据库相关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决定了数据库中的数据模式,而关系数据理论是数据库设计的有力工具;应用系统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必然离不开数据库编程;此外,数据库管理与维护对整个数据库系统提供安全保护。

学生学习该课程时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觉得知识点之间缺少联系,非常零散。通过该图就能较好地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将知识“由厚变薄”。

4.3 数据库系统组成的思维导图

数据库系统是《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核心,其组成的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关系数据库是《数据库原理》课程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关系数据库的教学过程是按照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来组织的,即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和关系完整性约束。其中,关系操作包括三种语言:关系代数、关系演算和SQL,这三种语言在表达能力上是等价的,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为抽象的操作语言,SQL是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集数据定义、数据查询、数据操纵和数据控制与一体,这些功能都是通过DBMS来实现的。

DBMS主要负责数据库的数据定义、组织与存取、数据操作,此外,DBMS还提供了对数据库的统一控制、统一管理与维护功能,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多用户对数据的并发使用及发生故障后的系统恢复。

应用系统是为满足用户不同领域、不同问题的应用需求而提供的计算机程序,用来对数据库进行操纵,这就涉及到数据库访问技术以及嵌入式SQL等数据库编程的相关知识。

当然,KM教学法不是独立的,它要配合其他教学手段、练习题目、作业及设计性题目等,通过多方面的支持让学生积极参与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论

数据库已经成为无处不在、几乎涉及任何活动的技术,今天每个IT应用都以某种形式使用数据库。数据库已经对几乎所有的应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使教育、娱乐、工业以及银行等领域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原理和技术,以开发出高效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本文将KM教学法应用到《数据库原理》课程中。KM教学法按照知识延伸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性,确立以讲授知识的逻辑结构、理论框架和内在联系为主,对思维活动加以诱导,坚持“先搭架,后填充,再诱导”和少而精的原则,进行知识的组织和教学,是一种非常值得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的科目、其他的专业、进行跨学科的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杨炳儒,张桃红.理工科课堂KM教学法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4):83-85.

[2]张桃红,彭珍,杨炳儒,谢永红.“C程序设计”课程的KM教学论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113-115.

[3]杨炳儒.KM教学论研究与实践[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9-92.

[4]杨炳儒,马楠,谢永红.知识逻辑结构与思维形式注记教学法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57-59.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系统;水库资料;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V69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216-1

1 水库管理系统设计

分析水库的运行数据主要是分析降雨、水位以及流量等水情数据。该类数据具有时间概念比较强,种类多,传输量比较大,并且对数据的相关处理工作较复杂等特点。因为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处理数据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所以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进行水库管理系统的有关研究和开发。该管理系统数据库的结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本数据库、原始数据库、中间数据库和结果数据库。

1.1 基本数据库

存放主要是维持管理系统进行正常运行所必须的一些数据。例如各种数据参数以及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曲线等,这类数据在通常情况下保持不变,或者长时间变换一次。

1.2 原始数据库

存放的是管理系统中的各种实时数据。例如水情数据、雨情数据等,这类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很复杂等特点,并且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数据还需随时进行修正。

1.3 中间数据库

存放的是管理系统在处理数据时生成的一些临时性的数据。这类数据在一般情况下主要的作用是把各功能模块联系起来。

1.4 结果数据库

存放的是管理系统处理各种数据后生成的最终数据。这类数据主要运用在水库的运行和调度等管理中。

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开发水库管理系统可以方便的维护水库管理系统,并且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只需要进行新模块和功能的开发就可以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本管理系统由主控模块连结在一起,各个功能模块之间互不干扰,单独完成任务。

2 水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水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洪水预测调度、水库兴利调节、数据常规处理和数据资料管理四个方面,以下进行分别介绍。

2.1 洪水预报调度

根据数据库中存放的降水量、水位以及水库流量、出库流量、发电流量、溢洪流量等数据资料来预测水库未来的入库洪水过程。按照事先编制的调洪法则,通过调洪计算获得水库调洪运行数据,以此为依据来调度水库的溢洪、发电等泄流设施。更具体地说,以预报的入库流量和水位过程为依据,来人为改变泄流数据,并计算相应的水位数据,以报表的形式将不同的洪水调度方案打印出来,以便有关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

2.2 水库兴利调节

以数据库中历史数据资料为依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来预测水库未来运行数据,例如降雨量、流量等数据。然后依据优化调度图表和常规调度图表来计算水库兴利调节,例如发电量、水位等数据,并编制调度计划报表。调度计划报表最好包括各种预报方案的计算结果,以便进行对比和分析。

2.3 数据常规处理

数据常规处理主要是指处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输出的数据、电站运行数据以及水库溢洪等数据,并查询水库的日常运行数据。本模块主要包括数据输入、数据备份、数据处理、数据查询、报表打印和系统参数设置六个子模块。数据输入是将降雨量和水位等实时数据经过处理后输入原始数据库,然后对已输入的原始数据进行备份,基于此制作日报表和月报表,经过数据查询子模块将日报表和月报表存入结果数据库,然后以日报图和月报图的方式打印出来,最后将反映水库特性和特征的基本数据储存起来。

2.4 数据资料管理

根据水文年度整编工作的有关要求,年度整编数据库中的数据,然后制作出相应的年度报表,将所有的整编结果存放在结果数据库中。该模块主要包括数据处理、数据摘录、数据查询和报表打印四个子模块。

3 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水库管理系统的运用

3.1 能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对水库工程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水库管理系统,为水库工程提供了及时以及准确可靠的数据,并且还能进行自动控制,可以正确评估工程的安全状态,比原设计发挥更大的防洪效益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根据,可以通过优化调度和错峰调节等技术来提高水库的防洪标准,增加水库的年防洪效益。

3.2 实现了水库管理的现代化

运用数据库进行水库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实现了水库的防汛调度,大坝安全自动监测、电站管理、闸门运行管理、水库水质监测、大坝、电站实时视频监控以及信息管理均由计算机自动操作,基本上实现了水库管理的现代化。

3.3 为供水功能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

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水库管理系统,使正常的蓄水位提高了,为供水功能提供了更加科学和准确的依据。在保持原有的防洪、兴利效益的前提上,蓄水位的提高使得水库年供水效益增加了,并且还增加了年发电效益。

总而言之,把计算机数据库引入到水库管理系统中,可以将计算机数据库更新速度快、查询便捷以及灵活管理的优势得到大力的运用和充分的发挥,准确迅速地完成对水库数据的查询、处理和统计等相关工作,对水库管理单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技术。运用计算机数据库实现对水库的基本数据资料的管理,使得水库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实现了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芝生.岭后水库管理出效益[N].中国水利报,2000.

[2] 崔振才,孙玉琢,赵德远.水库管理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初探[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

[3] 冯质刚,郑灿堂,秦月涛.“数字水库”建设技术综述[J].山东水利,2006,(11).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9-4373-02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涉及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1) 基础理论部分,包括: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数据库发展、构成、专业术语等)与数据库设计理论。2) 具体应用部分,包括:数据库与表的创建;数据查询、增、删、改;视图;索引;存储过程;触发器及数据库安全与维护等。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数据库及其对象的应用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使用Transact-SQL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数据库日常管理和维护的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教学过程采用相同教学方法,极易产生数据库理论与具体应用脱节的现象,易使学生产生数据库理论过多的反感情绪,无法达到教学预期目标。

1 传统数据库教学局限性

传统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的局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 过度重视理论,忽略实践教学;2) 强调数据库软件的应用,忽视数据库基本理论体系的讲授。

具体说明如下:

1) 重理论,轻实践,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在课程大纲设置方面,理论课程占学时数远高于实验学时数,且不设置单独的课程设计,学生上机具体操作练习学时严重不足。实验课程往往只针对某个具体知识点,实验内容不具有连贯性,学生不清楚如何利用数据库进行具体编程实践,学习过程无成就感,最终导致学习缺乏成就感,兴趣缺失,学习效果较差。

2) 过度强调数据库软件的作用

为了解决传统数据库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一些数据库教育研究者提出了依托某一款数据库软件平台进行,以案例为驱动进行课程讲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矫枉过正,过度强调应用(过度强调数据库平台的应用方法)而忽视数据库整体理论系统的讲解,不能使学生完整、系统的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相关理论。学生掌握的数据库知识仅限于平台应用,理论基础不足,为学生后续的提高与发展埋下隐患。

3) 教学与实践脱节

高等院校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数据库理论知识的完备性,缺乏学习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理论和实践教学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脱节。传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数据库系统基本理论与数据库设计阶段,在具体应用方面仅涉及各数据库对象的基本操作,如:创建、修改、删除等,对数据库技术在具体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应用知识缺乏系统、详细的讲解,造成数据库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严重,导致学生在完成数据库课程学习后无法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具体应用方式,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4) 教学实践不符合软件工程的原则

传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从课后作业到上机实践再到课程设计,几乎全部为单个学生独立完成,未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原则进行完成。现代各种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基本都是工程化的合作开发,其基本特征是按照软件工程学的原则进行组织。在课程后续的各种实践环节(如:毕业设计)中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利用团队合作去完成一个数据库系统的具体设计与开发,严重影响了实践环节的完成质量,最终影响学生的数据库技术应用水平。

2 改进的教学方法探索实践

目前本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使用的教学实验平台为SQL SERVER2005。课程共64学时,其中实验16学时,SQL SERVER2005数据库具体应用中,完整的数据库系统包括系统界面(利用其它高级语言开发)和后台数据库。由于SQLServer平台与其它开发平台的相对独立性,在现行教学方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清楚如何利用SQLServer2005平台进行项目开发。

主要原因有两个:

1) SQL SERVER2005数据库课程的教学过程只涉及后台数据库本身的操作,知识较为孤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建立完整数据库系统的概念,特别是对界面开发过程概念较为模糊。

2) 学生在学习数据库课程前未接触过其它高级语言(C语言除外),尝试将数据库结合某种高级语言(C#、C++、Java等)进行讲解困难较大(主要是内容太多,难以在规定的课时内获得较好效果)。

针对上述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本校数据库的教学实际,通过分析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最终提出了改进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法。方法具有两套具体实施方案。

两套具体实施方案,分别描述如下:

1) 制定适合数据库教学的教学大纲

(1) 通过制定新教学大纲,在数据库课程开课前,开设一门高级语言课程做为基础,以解决学生学习数据库系统组成过程中不清楚应用程序及其接口含义的问题。(可选C#或Java);

(2) 在讲解完毕数据库基础理论(基本概念、数据库设计理论等)后,以具体实例(简单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为基础,讲解后续内容,具体包括:数据库与表的创建;数据查询、增、删、改;视图;索引;存储过程与触发器及数据库安全与维护,将理论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深化,促进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深度掌握;

(3) 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课程时间安排,实践性较强章节(如: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等)宜采取“讲一学时练一学时”的方式进行授课,其它章节采取“讲一次内容,上一次机”的方式进行授课,灵活制定上机实验计划,最大程度上做到讲练结合,重视理论而不忽视实践。

2) 制定新教学大纲在高校教学中不易实现,在保持相关课程开课顺序不变,数据库课程理论课时、实践课时不变的情况下,课程改革设想如下:

(1) 课堂教学:利用少量课堂时间(一小节课50分钟或一大节课100分钟),结合实例介绍数据库系统的一般结构、开发流程、开发平台(不涉及具体语言的编程)。要求学生自由分组(每组4~6人),自选项目(教师掌控选题难度,并提供建议项目若干)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实施,使学生初步建立软件工程的思想及开发团队的概念。

(2) 实践方式:适当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学生独立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具体语言、开发平台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分模块完成具体项目实现,各模块任务需在教师指导下具体到人,并制定详细任务书,促进学生的实践积极性,防止学习惰性的产生。

(3)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师生的交流互动在学生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具体措施描述如下:

①保证课程必要的现场答疑时间,每周两小时,集中解答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②充分利用现代学生熟悉的现代通讯工具(如:QQ、微信、微博、YY等),提升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建立专门YY频道,供学生以在线多人语音的形式讨论项目进展、疑难问题,随时了解学生实践进度,解答疑难,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促进实践活动进行。

(4) 项目提交、评讲及分数评判:课程结束前一周,以小组为单位打包提交系统(包括: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界面)。由三至四位教师按照系统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完整、代码是否规整给出评判成绩。分别评出UI结构设计最佳系统与功能实现最佳系统,鼓励学生讲解开发心得,供大家学习参考。

3 结束语

在明确《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主要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该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过程的缺陷,结合本校数据库课程的实际提出了两套数据库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并选择方案二进行实施。一学期以来,学生在较好掌握数据库系统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较好的完成了相关实践任务。该教学方案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据库课程的兴趣,提升了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与掌握的同时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方案实施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王峰.实用数据库技术[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钟辉.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64-02

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数据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各类信息系统和动态网站的开发都需要后台数据库的支持,大量信息数据都是利用数据库进行存储和管理的,数据库技术成为系统开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兼有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课程,是学习软件工程、WEB程序开发以及人工智能等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在相关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尤其是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构建整个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关系到软件开发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软件开发质量。所以,不断地探索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教学改革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这几年,数据库技术课程体系一直在进行变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上也实施了很多改革措施,教学效果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理论案例与实践案例衔接不紧密,导致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虽然数据库理论的课时和实践应用的课时都进行了有效的调整,但由于其中的案例在每一门课中都是独立的,而不是将一个完整的案例贯穿始终,学生对于数据库设计的理解就割裂开来,没有形成系统合一的结果。最终理论还是理论,实践应用中并没有延续理论分析的结果,没有透彻地理解数据库设计原理,那么在实际设计数据库时会出现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2.在数据库应用中过度重视应用软件的作用,忽视理论的结合。加大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学时后,教师教学重心偏向数据库软件平台的应用方法,虽然以案例为驱动进行讲授,但忽视了相关理论应用的讲解。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会更多的应用在SQL语言的应用上,而忽视了数据库关系模式建立的正确性,实践脱离了理论的指导,导致设计内容的理论依据不完整,出现失误和偏差,给后续的学习带来了隐患。

3.考核方式不合理,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只有单独的理论考试,会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对相关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与该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相悖的。数据库原理和应用分成两门课后,还只是试卷考核,没有上机考核。虽然实践课上学生也动手实际操作了,但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只是停留在浅尝则止的状态,更多的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

4.教学手段始终不变。目前,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课程的授课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在授课时没有针对课程内容适时调整授课手段,始终如一依赖课件,给课程的教学质量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在涉及关系数库和关系数据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较长间理解这些知识点,而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加快了演示的节奏,学生的思维难以与之同步,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更加积极有效地真正学好数据库技术,我们提出了数据库相关课程的一些改革方案。

二、数据库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1.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的调整或制定新的教学计划。调研2006―2011版的教学计划,包括计算机专业和软件专业,软件专业分为三本和二本方向,了解数据库相关课程的设置,包括学时数、学分、理论课学时数和实验课学时数、考核方式和开课学期。调整并确定相关课程的合理设置。数据库课程体系内容主要有: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应用、数据库课程设计、程序设计语言(C#或Java)和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是软件应用开发设计规范化理论指导,程序设计语言是编程工具,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现后台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是结合这几门课程综合设计一个小型应用系统。软件工程和程序设计语言尽量安排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之前或同一学期,这样,在课程设计中对数据库体系结构和应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理解。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属性;码;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5-11445-01

1 引言

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及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信息模型与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建模、关系数据库、数据库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设计、事务处理等核心内容。其中还包括分布式数据库、物理数据库设计、数据挖掘、信息存储与信息检查、超文本和超媒体、多媒体信息与多媒体系统、数字图书馆等选修内容。关系数据库理论与设计是整个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中核心中的核心内容。根据笔者近二十年对数据库课程的讲授经验,从关系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出发研究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方法。

2 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注重学科联系

数据库是研究数据处理技术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原理及其它应用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相结合的学科。在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中,用到离散数学的理论;在研究数据的物理组织时,用到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在研究事务的并发时,用到操作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用到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在讲授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时,用到计算机原理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科的交叉性,突出了数据库课程在整个计算机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大部分学校在讲授数据库系统原理前开设了Visual Foxpro 6.0程序设计课程,它属于原理的应用部分,是关系数据库的产品之一。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时,要结合理论讲清Visual Foxpro6.0应用了数据库的哪些原理。如数据表来源于规范化理论或者模式分解理论,Visual Foxpro6.0讲的数据表、记录、字段(数据项)和原理中讲的关系、元组、属性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名称等。

3 注重基本概念教学,为理论学习打好基础

3.1 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数据库课程的教学中,掌握好基本概念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很有帮助,数据库中的有些概念贯穿在课程的始终,这些概念的掌握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数据库、数据库系统、关系、元组、实体、属性、事务、完整性约束等。有的概念联系比较紧密,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概念的掌握有较大帮助。如实体和属性的概念,实体是客观存在并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属性是对实体特征的描述,它们之间有必然的区别,但是也有一定的关系。实体和属性不是绝对的,如果属性需要进一步描述,则属性就作为实体,反之如果实体不需要再进一步描述,则实体也可以作为另一实体的属性。如在考虑学生管理数据库时,政治面貌如果只考虑现在的情况(党员、团员等),则政治面貌就是学生实体的属性,但是如果考虑学生何时入团、何时入党,则政治面貌就是一个实体。再如事务和程序的概念等都有较强的联系。

3.2 掌握概念定义的前提和层次性

数据库中的概念由渐入深,随着课程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入一些基本概念也更加具体和完善。例如在课程中,有四个地方都定义了码,在介绍概念模型时,码定义为: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在研究关系模型时,码定义为: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给出了码的粗略描述,没有实质性的量化定义。而在关系数据库中,讲授关系的形式化定义时,码定义为:若关系中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的标识一个元组,则称该属性组为候选码,若一个关系有多个候选码,则选中一个为主码。在讲授规范化理论时,学习了函数依赖后,利用函数依赖的概念定义码为:设K为R中的属性或者属性组合,若KU则K为R的候选码。若候选码多于一个,则选定其中的一个为主码。从理论上来说,这四个概念都是正确的,但一个比一个更具体、更严密、更准确。

同样在对函数依赖讲授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手法,在关系数据理论中函数依赖定义为:设R(U)是属性集U上的关系模式,X、Y是U的子集,若对于R(U)的任意一个可能的关系r,r中不可能存在两个元组在X上的属性值相等,而在Y上的属性值不等,则称X函数确定Y或者Y函数依赖于X,记作XY。为了便于Armstrong公理的证明,对函数依赖又给出了定量的描述。定义为:若对于R(U)的任意一个可能的关系r,t和s是r的任意两个元组,X、Y是U的子集,若对于任意一个t[X]=s[X],必然有t[Y]=s[Y],则称X函数确定Y或者Y函数依赖于X,记作XY。教师要讲清楚对同一概念为什么这样处理,这些概念层层的描述有什么好处。掌握了同一概念的不同定义,便于对这些概念的深入理解。

4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1 注重动手能力,搞好课程实验

学习数据库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结合所学的数据库语言搞好每一章的课程实验,以便验证所学理论是很重要的。如在讲授SQL语言时,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据库,并结合所学内容做查询、插入、删除、修改等实际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SQL语言的应用环境。在讲授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时,利用实际系统让学生对系统做数据控制。提高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4.2 加强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数据库设计理论主要是为了指导数据库实践,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部分单元训练,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全过程,并进一步掌握数据库课程。课程设计是数据库中必不可少的,我采取将学生分组的方式每5-6名同学一组,为每组同学拟定一个题目,如图书管理系统、学生档案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深入图书馆、学生管理部门或者企业进行系统调查,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出数据流图,编写数据字典,然后进行概念结构设计,从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中提炼出E-R图,再进行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和维护的设计。让每一位同学明确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使每一组同学进行上机调试,使所有功能进行程序实现,最后让同学们进行设计答辩。

通过课程设计和设计答辩,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丰富了课程实践,掌握了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也对今后其它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书写打下了基础,收到较好的效果。

4.3 扩展学生思路,向学生传授新知识

由于课本的出版周期长,更新也较慢,也由于课本编写的一些要求,所以课本上有些内容是陈旧的,对有些问题也不可能全面的介绍,有些新知识也很难溶入到教材中。我在讲授课程时,除了给学生有意补充新知识外,又给学生开设了“数据库中的空值问题”、“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目前数据库的研究方向”、“数据库的查询优化问题”等专题讲座。扩充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5 结语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也在不断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革,所以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使教学更加丰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4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改革;探讨

一、引言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它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所以本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能使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原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更能为使用和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但由于课时有限与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等原因.使用传统教学方式,普遍导致了学生学不精、学不透的现象。为此,对河南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改革。我们总结出原《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就《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进行了实践研究和探讨。

二、本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数据库系统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开设在大三上学期, 课程采用由萨师煊、王珊主编的《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第四版,目前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以提高和改善。

(一)教材理论内容多。我们采用的是由萨师煊、王珊主编的《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主要从数据库内部的基本原理入手,介绍了数据库发展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主要包括了数据库模型和结构、关系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关系数据理论、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恢复和并发控制等内容, 其中理论内容多,实践内容比较少,很多学生反应有些知识光凭课堂的讲解,很难接受,很难吸收。

(二)实践课时少。数据库技术在如今的社会中,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要增加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实践。根据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安排,《数据库系统原理》这门课程的理论学时是64个,实践课时只有l6个学时。由于上机实践时间有限,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都是一些炎症性实验,主要是对上课的某部分内容进行实验。学习的内容比较松散,没有连贯性。缺乏全面地对数据库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实验的机会。

(三)实践内容与教材不匹配

在目前的数据库教材中,所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Kingbase数据库,该数据库是要花钱购买才能使用的。实验室所用的系统式SQL SERVER 2005,由于两种DBMS之间的语法结构差异,使得学生在教材中看到的知识,只能领悟其中的思想,但是教材上的实验无法在实践中得到验。不仅如此,学生而且还要再去掌握另一个DBMS的基本语法结构。这就更加增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四)教材内容滞后

对于数据库技术来说,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发展是相当快的,但是教材中的内容,对于数据库的设计来说,只是用简单的SQL语言创建数据模型,但是现在流行的关键技术存储过程还有触发器都讲解的比较少,学生无法从教材中详细的学到这些方便的新知识。

(五)青年教师自身经验少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逐步发展起来的新专业,大部分还是以青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很多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就参加工作,对于数据库技术实践还有理论技术的掌握程度不高,使他们传授的知识有一定的限制。

三、本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数据库这门课程.我认为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有必要对该课程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来逐步完善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工作。一下是本人总结出来的几点建议,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学大纲的修订

结合自己多年的上课经验,对现有的教学大纲还应该进一步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系统、全面的掌握数据库系统创建的整个过程。

(二)合理选用教材

目前数据库方面的教材各种各样,以原理为主的教材就有点脱离实践,而以实例为主的教材又很难满足学生的理论知识,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本完全适合本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的教材。所以我认为有必要组织软件教研室所有相关教师,特别是有数据库实践经验的老教师一起,结合本院的教学特点和以往的教学经验,编写一本适合自己的教材。

(三)改善实践环境和提高实践设备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由于数据库技术发展非常快,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更新也非常快,采用的新技术比较多,实验课程必须紧跟当前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我认为应该对学生的实践环境和设备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引进更先进的DBMS等。

(四)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

学校给每位老师都提供了网络教学平台,这是一个非常好,非常方便的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它进行作业、在线答疑、教学视频,让教师在办公室或家中,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有效提高了学生与教师之前沟通问题 并且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的兴趣。

(五)提高教师的自身经验

由于数据库的发展非常迅速,原有的数据库技术知识渐渐落伍。因此,在传授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研究工作,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学院应根据各专业自身发展特点,不断完善教师培训计划,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精品课程培训,并请专家教授来院做相关新知识的讲座。

四、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对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的分析,也对该课程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翟中.数据库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

[3]吕静.高职院校中ORACLE数据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4]王海燕.基于SQL SERVER 2005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10.

[5]郭春光,王海茵.Vi s u a l f o x p r o 数据库课程教学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数据库;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是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学习、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该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为目标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关键地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电子信息工程系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打造省级精品课程为目标,根据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创新人才精神,针对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为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必要的平台与保障。

1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一般包括数据库原理、设计和应用三个部分,涵盖如下教学内容:(1)基本原理包括数据库系统概述、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SQL、关系系统及其查询优化、关系数据理论等,这些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它们涵盖了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对数据库的设计、应用和开发起着指导作用;(2)设计方法包括软件工程原则、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完整性等;(3)应用开发包括数据库系统、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C/S(B/S)构架的应用。原理是其基础,设计和应用是提高,他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倡导“能力本位”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应用性人才。为适应高职高专“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及在学时压缩情况下培养质量提高的要求,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精简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形成了以大型数据库(SQL Server2000)的实际应用技术为主的课程体系。

1.1压缩数据库原理的教学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数据库应用人才,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既理解原理、具有扎实功底,又善于灵活运用、富于创新。数据库原理的内容包括数据库系统概述、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SQL、关系系统及其查询优化、关系数据理论等,这些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对数据库的设计、应用和开发起着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够用为度”的原则,对数据库原理内容进行了较大压缩,讲授内容主要是为设计好的数据库提供服务。涉及的重点内容有:E-R数据模型、关系运算、SQL查询、关系模式规范化、数据库开发中的概念设计。 1.2强化数据库应用技术内容的教学

高职高专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对理论部分只是作一些必要的讲解,讲解的重点放在技术与应用部分。具体如下:简要介绍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各种数据模型等基础理论;适当讲解关系代数理论,为后面SQL语言的查询语句奠定基础;关系数据库语言SQL是最为流行的关系数据库操作语言,在很多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都提供了SQL语言,这是课程的重要内容。在介绍中结合一种具体的DBMS,如SQL Server,让学生通过对SQL语句的具体使用来掌握SQL的各种语法和功能,重点培养学生对数据库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数据库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控制来说,在实际设计数据库时,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数据库中数据的有效性、正确性、相容性与安全性等,这是衡量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性能好坏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例子详细讲解;事务在实际操作中应用也较广,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应用进行讲述;数据库设计是原理与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提高学生实际数据库应用能力的关键内容,为了让学生完整地掌握整个设计过程,我们在这部分教学内容完成后布置学生完成数据库设计大作业,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去体会和掌握数据库设计技能;作为DBMS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通信接口的ADO或技术需要适当地进行介绍,ADO是最新的数据库访问技术,它已经成为目前数据库开发的主流。

2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信息化社会到来的今天,通讯技术和传媒手段迅猛发展,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黑板+粉笔,这种方法耗时、费力,而且“SQL Server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理论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课程,课程中既有概念抽象部分,也有实用技能部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不仅浪费时间,学生理解也不深刻,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重点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引入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1改革教学手段,培养学习兴趣

“SQL Server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面向实际应用的课程,如果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触发器为例,在教学中学生对触发器这个概念感觉到很抽象、不好理解,不知道触发器有何作用,如何去设计触发器。教学过程中,使用PPT电子课件向学生讲解触发器的设计,查询分析器与电脑投影仪、大屏幕的配合用来演示触发器的工作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触发器的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触发器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丰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和脑,使学生感到教学不枯燥、教学效果直观,提高了学生学习数据库技术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电子教材、电子教案、练习自测、在线交流、作业提交等功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锻炼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2案例教学

“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面向实际应用的课程,深刻理解数据库的各种概念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使学生既掌握适应理论知识又具有高素质的操作技能,在该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比较适合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特别是在数据库设计部分。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看到一个真正的大型复杂信息系统是如何设计实现的;介绍这些系统开发中的经验教训,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然而,数据库设计不是一个单纯的数据库问题,它是和整个信息系统的需求和环境相关的,数据库设计的经验积累单靠看书和听课是无法获得的,学生必须自己动手开发一个相对复杂的信息系统,体会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技巧。为配合这部分教学,我们设计了综合性实验―“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要求学生单独或合作完成。通过对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案例教学能用生动的事例阐释比较枯燥的理论,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2.3任务驱动教学

根据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在教学形式上采用企业开发实际项目的方式,以本课题组开发的实际课题“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实例项目,以它的实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分解为独立的任务单元,在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并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3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基本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类型。课程实验是整个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实验不仅能验证理论,训练操作技能,而且在接触实际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思考、探索,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中汲取知识,开拓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设计环节是数据库教学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训教学,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实现了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明显改观,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得到明显提高。近几年来,我系在课程实验和实习两个环节进行了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方面,收到良好效果。

3.1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

传统的数据库实验教学基本上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方法、步骤都已详细确定,学生只是按照规定好的流程被动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单一,约束性强,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们将实验划分成三个阶段实施完成。首先设计基本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对于基本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进行,由授课老师认真组织,现场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应用性实验以一个相对独立的数据库项目,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只提出实验目的、要求、注意事项等,不过细地规定条条框框,实验方法、步骤由学生自己拟定,学生有充分自由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应用性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据库理论知识,进一步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力求既结合生产实际,又能涵盖课程教学的要求。通过项目的开发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到实际的开发中去,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巩固提高,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基础。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研究能力。采取新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巩固了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了学习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拓宽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效果显著。

3.2强化校外实习环节教学,增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现代企业数据库应用基本上是工程化的合作开发,其基本特征是按软件工程学的原则进行组织,软件工程学的基本方法融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尽早建立起工程化的概念。但考察目前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之外,从课后作业、上机实践到课程设计,几乎都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大多数学生是抱着应付差事的心理被动地来完成这些任务的,缺乏创新思维。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反映出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合作开发一个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学生毕业后也不能迅速适应所在单位的工作要求。针对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计算机应用和技术专业开始了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目前,校外实训基地有“船苑”电脑基地、金舟软件公司基地和镇江联盟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3个,承担着课程共建、教学项目设计、共同实施项目开发与技术服务,接纳学生顶岗实践等事宜。有企业指派专业人员负责学生的教学,学生参与企业的数据库管理和维护等相关工作,可以让学生实际加深理解掌握数据库创建和维护的技能,也能进一步了解职业规范。

3.3建立数据库实验室,培养学生数据库技术应用能力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电子信息系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建立了数据库实验室。学生在该实验室,不仅能完成“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所规定的实验,对数据库有更加感性和直观的认识。还可以尝试C/S(或B/S)程序的实现,学生可以用心去理解、体会Client/Server、Browser/Server当今世界开发模式技术架构的两大主流技术。该方法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大型数据库各知识点的理解,而且从整体上对于大型数据库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并且面向就业岗位,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4结束语

几年来,通过对“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加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当然,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希望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有优势和特色为基础,以科技发展和社会、国际化对人才要求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型、应用性一流人才为最终目的,以校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经过3~5年的建设,使本课程师资队伍、教材、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网络资源、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等诸多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把“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并带动相关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志挥,倪巍伟,刘亚军.案例教学―开放课程“数据库系统”改革的有效模式[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1): 105-107,113.

[2] 姚志良. 大案例教学法在《SQL Server 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07,(4):75-76.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Top Quality Course of

SQL Server 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HUANG Li-ming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Zhenjiang College, Zhenjiang 212003, China)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数据库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有着极为现实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构建科学的数据库课程体系,完善和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立体化的试验教学体系,探索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技术,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通过建立多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使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活动更加合理、更加高效,为同一层次高等学校提供一种可借鉴和参考的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模式。

一、引言

现在高校许多专业都开设了与数据库技术相关的课程,这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等工作打下了必要的知识基础。由于各个学校在培养目标、教学观念、教学计划、师资、实验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数据库系统的具体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大差异。兰州商学院和甘肃省其他一些高校,近年在这方面作了一系列探讨,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有一定的共识。比如,数据库系统的课程设置不要过分的讲述其原理、概念和新技术,而是在对数据库基本原理讲述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和实践数据库的实际应用与开发。综观几年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通过学生毕业设计对数据库应用能力的体现和毕业生的工作反馈,说明数据库的这种教学模式针对我们这个层次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效果。

二、完善数据库课程体系

(一)现有数据库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数据库课程设置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教材内容划分不明确,相互重叠现象比较严重二是每本教材只注重了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的逻辑性,而未考虑整个数据库技术的系统性。

(二)数据库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完善

数据库系统的系列课程一般包括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分析与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三个部分,数据库原理是基础,数据库分析与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是提高,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紧紧围绕教学型大学学生学习数据库系列课程的目标是为了数据库相关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和使用这一目标,可确定数据库系列课程的核心课程为:数据库系统原理及系统设计、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整个数据库系列课程体系应体现原理、方法和应用的有机结合。

三、结论

通过对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技术的整合与优化研究,实现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构建科学的数据库课程体系;在注重结合学生的应用型能力特点的同时,注意知识的连续性与知识的创新性有机结合,努力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试验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探索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改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通过建立多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使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活动更合理、更高效,为同一层次高等学校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模式;同时也使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在走向社会时成为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在工作岗位也能很快适应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顾鸿飞."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研究,2009,3

[2]李俊山.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12篇

摘要:针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传统实验内容和模块组织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实验改革的目标、实验内容和模块组织的“协调性、多样性、趣味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原则,给出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案和模块组织结构,以及教学实践的效果体会。实验教学结果表明,这种实验模块组织方法有利于提高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对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对其他高校同类课程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数据库;实验模块;实验改革;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同操作系统一样,已成为各种应用系统开发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平台,因此,“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已成为各类高校许多专业的必修课,更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核心主干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力图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据库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等。

虽然数据库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但对于绝大多数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学习数据库课程的主要目的或者说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渠道,就是应用现有的商品化DBMS和开发工具,设计和开发面向各种实际问题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因为大部分IT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工程型应用人才。因此,为了实现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目标,课程实验内容和模块组织方案也就显得十分的基础和重要。

虽然我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课内实验和为期1-2周的大型实验,但由于实验方案陈旧,内容单一,且理论教学基本上按照“理论-实践-理论”的顺序进行组织和教学,加之数据库原理知识理论比较抽象,导致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阶段感觉被动乏味、理解困难,而当进入数据库应用系统大型实验阶段后,又感到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实践工作无从下手,致使实践与理论之间严重脱节,也导致教学质量难于提高。

由于计算机新理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数不断增多,且因总教学时数的限制,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时数逐年下降。从2001年起,我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课时数已经减少到48学时(含课内实验8学时),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涉及的知识却更加丰富,导致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如何科学地选择实验内容、组织实验模块,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体上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校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2改革目标与模块组织原则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实验教学不仅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强烈要求。因此,“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实验改革的目标就是在不增加现有教学课时的前提下,不仅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原理,熟练掌握某种商品化DBMS的安装、配置、常用工具和SQL语言的具体使用方法等基本技术,还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能够使他们在给定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具备主要通过独立思考和分析研究,完成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开发任务等数据库知识综合应用和创新的能力。

虽然实验教学改革包括多个层次和许多内容,但实验内容的选择以及实验模块的组织方法却是决定实验效果的关键,因此,我们不仅要求实验教学内容完全体现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而且要求实验模块的组织方法能够体现先进的实验教学思想,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因为学生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中产生的学习困难,首先来自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而,我们在文献[4]中提出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双循环”教学思想,即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方法把根据理论知识需求精心设计的实验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相融合,以实验实践教学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解决学生的认知困难。故实验模块的选择和组织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协调性原则:主要指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时间和实验教学节奏必须与理论教学的内容、时间和节奏协调一致,以及实验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协调性。因为实验教学内容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但它毕竟是总体教学计划的一个部分,必须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特别是课内实验,更应该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重点在于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掌握其中的基本技术和方法,解决其中的基本问题。

(2) 多样性原则:指实验类型和实验要求的多样性。“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实验模块中应该包括演示型、验证型、操作型、综合型和设计型等多种类型的实验模块,而且应该根据不同实验类型提出不同的要求,包括实验时间、地点和考核等的不同要求。比如,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课不进行考核;一部分综合性实验可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内完成,另一部分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由学生自主完成等。

(3) 趣味性原则:指实验内容和模块的组织结构应尽可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数据库原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通过一些演示型或验证型实验引导出对数据库理论知识的需求和学习兴趣,在讲授和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后,再引入新的实验并导出对数据库理论知识的进一步需求,这样“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不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内容,都进到了比较高一级的程度。

(4) 创新性原则:指实验模块的设计不仅要求涵盖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为知识虽然使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只有通过实践,才使我们能够用智慧的大脑,练就一双灵巧的手去开创一个崭新的世界,因此,在一些综合型和设计型的实验模块中应该增加一些集成创新的实验内容和要求。

(5) 实用性原则:指实验应尽可能地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使实验内容来源于实际应用需求,且实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实用性,因为实用性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当然,对一些验证数据库原理知识正确性的模块也不一定非要有实际应用价值。

3实验模块组织

根据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实验内容和模块组织的“协调性、多样性、趣味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双循环”教学思想,我们将实验内容和模块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和合理的组织。各实验模块的类型、内容和要求如表1所示。

4应用实践与效果

根据以上实验模块组织顺序和时间安排,在理论教学中结合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即在理论教学的第一堂课就以演示“一个完整的微型数据库应用系统”(1#模块实验)开始,简单说明这个系统运行所涉及的用户、应用软件案、DBMS、OS和计算机硬件等五个基本部分,引起学生对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构成和开发的好奇心,由此提出对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需求;在对SQL Server的安装和配置,SQL 语言应用88例和常用工具等(2,3,4#模块实验)的操作使用过程中,又引起对DBMS本身的好奇心,进而提出对数据模型、关系代数、模式规范化、数据库安全与保护、数据库设计与实施等数据库理论的需求;理论知识的丰富和SQL语言操作的熟练,特别是按照开发指南完成“一个完整的微型数据库应用系统”(5#模块实验)的开发之后,就为学生独立开展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打下了很好的实践基础,同时学生也产生自主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冲动,适时地提出数据库应用系统大型实验要求并安排实施时间,使学生在接受任务时就显得非常轻松自然。同时,在大型实验安排和理论教学中进一步指出,课堂上介绍的演示系统和大型实验要求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并不能完全满足现实世界的各种实际需要,从而对数据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恰当地引入和介绍面向对象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嵌入式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一些数据库理论中的新发展和新知识,不仅为学生开启了多个观看数据库星空的窗口,并为有兴趣继续学习和研究数据库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学生指出了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向。

实验模块4中的10个实验不仅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还有一定的创新要求。通过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学生体会并掌握了数据库的创建和标准SQL命令的使用,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和内容,并提出对数据库理论的学习需求,使后续的原理教学变得轻松自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体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多数学生反映,通过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环节,使自己感觉数据库原理知识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不再是雾里看花,理论知识变得不仅理解容易,而且记得牢靠,并为学习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打下了很好的实践基础。

单独开课的大型实验,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探索性和创新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在给定用户基本数据需求的情况下,主要通过独立思考和研究,完成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任务。因此,通过大型实验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创新能力。

多数学生反映,通过数据库应用大型实验,加深了对数据库基本原理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方法的理解。许多学生不仅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知识,参加了学校的“运河杯”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并取得了较好成绩,有些学生还参与学院教师组织的数据库应用方面的科研项目或独立对外承担企事业单位的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任务。

总之,这种以“需求”为导向,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协调一致的实验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学生不仅课内积极认真进行实验,课后也不断地进行深入钻研和探讨,撰写实验报告。通过这些实践的锻炼,学生对数据库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学期在教务处组织的学评教评分活动中,本课程所有任课教师的得分都是优秀。

5结束语

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上,不仅提出了明确的改革目标,还提出了实验模块内容选择和模块组织的“协调性、多样性、趣味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原则,依照以“需求”导向的“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双循环”教学思想开展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对数据库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使教育质量整体上得到很大提高,其方法对国内高校同类课程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有一定参考价值。该课程被评为2007年浙江省精品课程。今后,我们还将在已有教学改革、实验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浙江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下,向国家精品课程“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 孟小峰,周龙骥,王珊. 数据库技术发展趋势[J]. 软件学报,2004,15(12).

[2] 黄德才. 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教程[M]. 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在建设结构合理、格式规范、便于共享的档案数据库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数据库理论是不能胜任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本质上就是管理所用的工具和平台,其数据结构、类型、内容范围等关键要素都必须依靠档案基本管理理论提供的营养来进行保障,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业务支撑。

一、档案分类理论对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从管理学上讲,任何管理活动,抛开其最终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或者基本要求都是要使被管理对象有序化,档案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使档案有序化,包括档案实体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有序化。将数量庞大、内容形式复杂多样的档案有序化的具体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分类,即“对档案总体进行分割、划分,将其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部分或门类、种类、类别,然后对这些不同的部分、门类、类别等实施分别管理。”“这实质上也是人类社会所有管理活动乃至认识活动的基本方法。”正因为如此,“说得笼统一点,档案管理理论上的所有能称得上‘重大’的分歧和争论,大都围绕着分类方法展开。”①

由是,笔者将档案分类作为影响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基础理论,该理论直接影响着档案数据库建设的方向。在档案理论界中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分类思路得到普遍认可。逻辑主义的分类思路是根据档案的一般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和依据,根据严格的形式逻辑进行划分的分类思想,比如按照保管期限、密级等进行划分。历史主义的分类思路是按照事物的现实存在状态与界线对事物进行区分的,强调根据事物的现状进行把握,尽可能接近事物的真实状态,是一种客观主义的分类思路。历史主义方法在档案实体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全宗原则,在分类时首先按照档案所属的全宗进行归类。逻辑主义分类思想有助于从某一具体特征进行划分,便于对档案进行多角度的灵活定位;历史主义则强调了档案来源属性这个根本特征,有助于完整理解档案内容,这也是档案数据库区别于其他文献数据库的关键要素。事实上,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这两种分类思想都是需要的,彼此是不可取代的。

一般来说,对档案的实体管理基本采用了历史主义的分类方法,大体都按全宗进行排架整理;而档案内容信息的管理则可以同时采用两种方法,一般以逻辑主义分类方法为主。在档案数据库建设中,一般是在来源单位层次上建立实体数据库,实际上是将一个全宗(一般是档案室层次)或全宗群(一般是档案馆层次)作为建库范围,同时利用视图、索引等数据库对象对内容实施逻辑管理,使档案管理理论中的“二元主义”得以在数据库建设中融合。

二、全宗原则及其理论发展对档案数据库建设发挥指导作用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认为档案的实体管理必须维护和尊重档案的本质特性,必须采用历史主义的方法,遵守全宗原则,这一思路对于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全宗原则是档案实体分类的基本方法,是人们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之后得出的宝贵经验。以全宗为基本单位建设档案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实体单位的历史记录,保证了档案数据具有一个坚实可靠的立足点,这是单纯地依靠逻辑分类方法所达不到的。

其次,采用全宗原则指导建设档案数据库,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因为全宗作为一个独立组织或个人形成档案的全部,是一个不可分散、不可打乱混淆的有机整体,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持档案的本质特性——原始记录性,这也是档案信息在管理组织上独树一帜、不同于图书、资料、情报等文献的根本原因。档案数据库作为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必须服从这一更高的管理目的。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可以将全宗原则的诸多思想在档案数据库建设中实现,包括全宗内部管理层次、管理联系等。像文书立卷工作中要求的“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科技档案管理中的“成套性原则”等思想都可以通过数据库的设计得以体现。

第三,依据全宗理论进行档案数据库建设,有利于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工作。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档案数据库建设在多数情况下能够保证数据库的建设者、管理者、拥有者、维护者是统一的,数据库建设各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有助于保证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动力、资金以及作用的发挥。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全宗原则是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但它并不能解决档案管理的所有问题。由于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全宗原则面临不少新的挑战,也因此得到新的发展,这些发展对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同样产生了具体的影响。

1、全宗内部档案的差异化管理需求要求建立相对独立的档案数据库。

虽然全宗原则强调一个来源单位的档案应当集中保管,但也没有忽视对同一来源档案之间的差异化管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同一全宗内档案的种类、载体类型及其管理要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专门化,这使得对全宗的集中统一保管难以实施。在档案实体管理范畴,同一全宗内就有可能出现纸张、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缩微胶片等多种载体,其中相当一部分特殊载体的档案在保管利用上都有特殊要求,因此往往需要将其组织为一个单独的管理体系,设置专门机构,提供专门的库房和设备,虽然可以在编号系统中设置它们与全宗的关系,但在实体管理层面上已经不具有严格的不可分散性。在档案信息管理范畴,由于不同门类档案的管理差异,同一全宗内不同类别的档案也多采取分别管理的措施,比较典型的像人事档案、会计档案等由于具有不同于其他档案的管理要求,采取由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单独保管的管理方式。

与此相对应,基于全宗的档案数据库在建设时都会考虑到这些差异的存在,通过建立多媒体档案数据库来存储管理照片、录音、录像等专门载体档案,通过建立人事档案数据库、会计档案数据库对这些业务性较强的档案实施专门化管理。

2、自由来源原则为专门档案的数据库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自由来源原则认为全宗不仅是历史性、客观性的,也可以是逻辑性的,这是对全宗理论的重大发展。像许多行业性、专业性很强的档案就要求打破传统全宗范围的限制,而按照行业或专业系统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比如城建档案、项目档案虽然破坏了各项目参与组织全宗的完整性,但却有效地维护了项目档案的完整性。在多数情况下保证后者的完整性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里的工程项目就是一个逻辑意义上的全宗单位,由此可见,全宗理论在其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分合的演化过程,并不完全拘泥于狭义的全宗概念。

自由来源原则等理论为城建档案数据库、项目档案数据库等专门档案数据库的出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们以逻辑全宗为单位进行创建,符合其管理要求。

三、逻辑主义分类思路适合档案数据库的内容管理

历史上最著名的逻辑主义分类方法应该就是法国国家档案馆馆长卡缪和多努坚持的事由原则,该原则在法国大革命前就应用于各国的国家档案机构,但这些国家档案机构所保管的大都是来源单一的档案,所以事由原则尚能发挥作用。但面对改革后法国国家档案馆中来源、内容、形式、种类、数量各不相同的档案,这种分类方法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这两任馆长使用统一的事由原则对全部馆藏进行统一分类,即使他们根据档案复杂性的增加将事由大类由4类拓展到24类,也不能将所有档案都划分清楚。很明显,在综合性档案馆内按照统一事由原则对档案实体进行分类是典型的“刻舟求剑”的行为。但这并不能说明逻辑分类方法不能用于实体分类,而是它更多地适用于档案的内容分类。

逻辑分类法在档案数据库的内容管理中有着非常普遍的应用。我们知道,档案的实体整理必须按照其形成时的本来面貌去管理,但档案内容信息是极为丰富多彩的,人们对这些内容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但和现实世界中档案实体的排序只能有一种一样,在数据库中我们一般通过有限的基本表来反映档案实体的记录信息。我们绝没有必要根据用户的每一个需求重建数据库,在表达逻辑需求方面,数据库拥有强大的管理手段,我们可以依据我们感兴趣的特征(或特征组合)通过索引、视图、查询等数据库对象很方便地对档案数据库进行逻辑重组,好像魔方一样,可以变换出我们需要展现的内容。比如视图在数据库理论中有个绰号叫“虚表”,就形象地表达了视图具有的逻辑力量,它可以将用户关心的属性从若干个基本表中抽取出来进行组合,满足用户的查询和使用要求。而且在计算机环境中,由于软硬件屏蔽了许多对用户无关的内容,使得用户可以像操纵基本表一样操纵视图,就好像档案实体真的是按照我们指定的特征进行分类一样。

四、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为档案数据库的未来发展提供营养

电子文件管理已经成为目前档案信息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电子文件是信息化环境中业务过程和业务成果的真实记录,因此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可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电子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保管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对电子文件生命全程的管理和监控措施应当前置到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之中,包括对其运动全程的状态记录。档案数据库在电子文件管理环境中如何发挥作用,需要电子文件管理理论提供支持。

与传统档案进行事后管理不同,现代文件档案管理倡导的前端控制原则要求将整个文件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规则等进行系统分析,将需要在文件形成阶段实现的功能尽可能进行整合。这就要求对文件数据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到整个文件管理活动的需要,实时收集需要进行前期控制的数据元素,为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可靠、完整安全、长期可读提供保障。换言之,档案数据库不能像传统方式那样,在档案文件接收完毕、文件的真实性有案可查的情况下开始数据建设,而是要在第一时间规划完毕,伴随文件生命周期进行动态跟踪,将各个环节需要记录的数据各就其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链条,为该文件的描述、利用、验证、保存等提供信息。美国当代著名的电子文件管理专家戴维·比尔曼指出“必须根据文件保管系统的功能需求、文件种类以及业务活动的证据性需求,提前界定著录信息。在电子文件环境中,对元数据予以明确规定,有助于设计和实施在文件生成之际自动截获元数据的系统,确保文件在转载、传输过程中相伴产生的元数据的完整。”②

紧接着的问题在于如何确定用于描述的元素,元数据理论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元数据就是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内容(what)、覆盖范围(where, when)、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who)、数据的提供方式(how)等信息,是数据与数据用户之间的桥梁。元数据通过描述信息资源的属性,用于识别、评价、追踪资源,从而实现对信息资源一体化的组织和有效管理。根据对电子资源管理的需要,元数据可以分为描述型、管理型、技术型和使用型、保存型。事实上,电子文件是多种不同类型信息的一个集合概念,对于不同类型的信息形式,其描述、管理、保存方式都具有不同的属性集。元数据最基本的功能是通过数据元素集定义资源对象的各类属性,这些属性的大量实例可以表达为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或者以xml等形式进行置标,从而能够利用数据库系统或各类应用软件进行管理。可见,以元数据为中间对象,可以利用数据库实现电子文件的有效管理。

注释: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组织课程结构;实践教学;课程项目实践;考评方式

【中图分类号】TU3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240-01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一大潮流,促进了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市场上的数据库种类繁多,众多公司也使用不同的数据库软件进行项目开发,其中大多都是关系型数据库。微软公司推出的SQL Server以其丰富的功能及优越的性能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为此,众多学校都开始开设关系数据库这一门重要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SQL Server 2005是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新一代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在易用性、可伸缩性、可靠性和数据仓库等方面的优异性能,为企业数据库的管理提供了强大支持,使其成为客户构建、管理、部署商业数据库饿最佳选择方案之一。同时,SQL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学生毕业设计中较常用的软件之一。现根据近几年参与SQL Server的教学工作,分析、比较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对使用机械工业出版社教材《关系数据库与SQL Server 2005》教学作如下分析与探讨。

2 组织课程结构

《SQL Server 2005》课程的结构分成两大部分:关系数据库基本原理与SQL Server 2005理论应用,在这两大部分中,重点与难点是关系数据库基本原理部分,该部分教学内容绝大多数是理论性内容,是学习任何数据库都必须要学习的基础理论内容,教学内容缺乏直观性,无法使用实验来直接强化课程内容,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探讨意向。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讲授第二部分教学内容时与关系数据库基本原理知识相结合,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应用”教学内容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将“关系数据库基本原理”知识有机融入教学环节中。从而,用“SQL Server2005数据库应用”知识强化“关系数据库基本原理”知识;用“关系数据库基本原理”知识指导“SQLServer 2005数据库应用”知识,达到两部分知识的双向学习与促进。

3 教学实践

3.1 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循善诱

在学习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的时候,教师必须做到认真研究本课程学习的规律和结构,针对课程教学入门、理解、掌握、应用四个阶段,做到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数据库技术发展很快,不能仅以一门软件来学习它,学生必须对数据库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并有效地用于实践中。所以,要以基础理论知识作为课程基石架构,并在掌握这些理论、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基本应用。

3.2 加强实践教学,改变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的结构、特点和数据库的设计过程,阐述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掌握应用。引导学生投入时间与精力,查资料、选方案,实验时动手又动脑,使问题得以解决。如针对数据库设计一章,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从典型数据库实例分析入手,提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开展学生讲评,引导学生思考。

最近两年该门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提高了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研室建立了备课电子资源库,可以方便地进行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配合学校网站精品课程资源,学生能方便地利用众多资源进行预习、复习和讨论,进行实验的准备,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8次左右实验,但实验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侧重,配合数据库基本原理知识的实验要进行强化。课堂上检查、督促,实验后总结、讲评,下次实验前抽查、学生讲评,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验课时分配方案如下(表1):

3.3 强化课程项目实践,改革考评方式

本课程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讲解知识的同时注意仔细演示、讲解清楚,在计算机机房实验练习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尝试,直观地掌握原理,吸收知识。改革考评方式,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最后成绩,而应该平时作业、实验和考试综合评定,尤其是在作业与实验方面,本着基本理论与综合能力并重的教学原则,除了平时要求并督促学生完成小作业、验证性实验以外,对综合设计性实验也应该非常重视。对于自主性完成实验的学生,应给与支持和鼓励,同时多加引导,以促进学生主动能力、创新能力的开发。在课程最后可安排2-3周课程项目设计,也可以与其余课程,如《Java程序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结合起来,进行课程项目设计,比如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将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丰富、系统学生的课程知识体系,同时也可强化教师的课程群建设能力。

4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从事SQL Server 2005数据库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点经验和观点。教学中,使学生将被动型学习转变为主动型学习,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将是重中之重。实践证明,通过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考核办法、参与项目实训锻炼、总结教学经验,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龚小勇,段利文等.关系数据库与SQL Server 2005[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王浩,刘红梅.《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36—37

[3]朱如龙.SOL Server 2005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刘智勇.SQL Server 2005宝典[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5-10035-02

数据库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到现在几十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工农业生产、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作为培养数据库应用人才的主要基地,高等院校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然而一些高等院校在传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数据库理论知识的完备性,缺乏学习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理论和实践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而应用性课程的教学又多以低端数据库系统平台为基础,如SQL Server, Access等,对大型数据库系统服务器的管理和应用涉及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分析该课程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教学改革方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传统教学中的局限性

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分析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认为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论与实际脱节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一般包括数据库原理、设计和应用三个部分。原理是其基础,设计和应用是提高,他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是目前一些高等院校教学的基本情况如下:

1)教师重点偏向理论教学,很少向学生介绍具体的数据库使用技术,使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能适应企业对数据库应用人才的需要。

2)教师重点偏向流行数据库开发工具的使用,忽视甚至放弃原理的教学,造成学生对具体开发工的操作能力突出,但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高等院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数据库应用人才,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既理解原理、具有扎实功底,又善于灵活运用、富于创新。

1.2 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但目前实验课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学生不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不清楚,考核中实验课也没有一定的比例等。

1.3 教学实践有悖工程化原则

现代企业数据库应用基本上是工程化的合作开发,其基本特征是按软件工程学的原则进行组织,软件工程学的基本方法融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尽早建立起工程化的概念,顺应人才市场需求的一条原则,但考察目前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之外,从课后作业、上机实践到课程设计,几乎都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大多数学生是抱着应付差事的心理被动地来完成这些任务的,缺乏创新思维。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反映出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合作开发一个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学生毕业后也不能迅速适应所在单位的工作要求。

1.4 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多样性

当前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采用CAI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日趋流行,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方面减轻了教师板书的负担,增加了授课的信息量,同时好的课件也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地展现出来;但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对课件的过分依赖也给课程的教学质量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当学生长时间注视投影时,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由于使用课件进行教学时,加快了演示的节奏,缺乏教与学的友好交互,学生的思维难以与之同步,从而使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必须合理的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长补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2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研究的具体措施

2.1 优化教学内容,完备知识体系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强化基础训练,使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应用软件工程原则,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了解数据库当前的研究发展状况,掌握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在实施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时,应从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到应用开发,涵盖如下教学内容:1)基本原理包括数据库系统概述、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SQL、关系系统及其查询优化、关系数据理论等,这些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它们涵盖了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对数据库的设计、应用和开发起着指导作用。2)设计方法包括软件工程原则、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完整性等。3)应用开发包括 IBM DB2数据库系统、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C/S(B/S)构架的应用。

2.2 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综合使用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多采用案例、任务驱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自学机会和创新机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创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探索,促进知识的加深和迁移。

2.2.1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采用案例教学,加快学生的学习步伐,针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下练习,均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案例。从数据库基本原理、设计、实现和开发等诸方面,对案例逐步展开,加快学生对抽象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针对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过程为: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学生操作、交流讨论、巩固创新、总结等。在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并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即结构式分组教学模式,使其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使之相互合作和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该方法主要用在实验教学当中。

2.2.2 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采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调研报告等多种教学手段来使学生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并注意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留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空间;更强调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是灌输式教学,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因材施教,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个体化,针对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解决好因材施教问题。

2.3 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融合,鼓励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掌握,并具体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实践教学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中的上机实验、数据库课程设计安排要合理。1)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指定明确的有利于消化课堂理论知识的实验题目,让学生上机时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2)上机时应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并对上机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上机实验针对的往往是一定范围的知识点,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课程的后期需要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或综合性实验训练,所选题目应具有一定的应用背景,让学生能够应用软件工程的基本原则设计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4 改革考核方式,重视能力培养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核与应用能力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对关键性概念和原理的熟悉和理解,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应用能力考核方式要灵活一些,应将考核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实验、具体的数据库设计开发任务等进行。为了避免在分组的实验、设计任务中,有的同学不积极参与,可采用随机抽查个人的方法来考核小组成绩,促进小组内部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5 强化课程的组织与管理

为了更好的搞好课程教学,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在开课的前一个学期期末,任课老师集中讨论、确定教学计划、教学日历。开课前两周内,大家对备课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取长补短。在教学进行过程中,要求任课老师要互相听课,以取长补短,并不定期的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从教学方法、形式和内容上进行讨论,不断探索,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3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教学改革措施,并已付诸实施。目前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提高了毕业生的竞争力。我们将继续在数据库的教学改革上开展新的工作,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道路上作新的探索,努力寻求新的切入点,使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更好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吴达胜,刘丽娟,孙圣力.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研究[J].计算机时代,2005(11):31-32.

[4] 翟中.数据库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