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

紫砂工艺论文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时大彬;紫砂壶;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26-1

明代的制壶名家自供春以后主要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人称“明四家”,另有做小壶的李茂林。继而有“壶家妙手数三大”的时大彬、徐友泉和李仲芳三人。这些名家完善了紫砂工艺和工具,奠定了紫砂壶在中国紫砂陶艺中的重要地位。

时大彬是脱颖而出的一代名匠,是紫砂工艺的集大成者,在紫砂工艺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相传他曾受供春嫡传,工艺严谨,手法高妙,艺术素养深厚,为人较雅古穆。壶艺上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并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敢于打破陈规并发扬创新,不断进取,终于成为一代宗师。他奠定了紫砂壶工艺的制作基础和美学风范,不仅对紫砂工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我们今天的设计创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时大彬,字少山,又称大彬、时彬,据考为宋尚书时裔孙,按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所记,其父亲是紫砂“正始”时期四大名家之一的时鹏,与董翰、赵梁、袁锡皆擅制壶,被视为紫砂创始时期四名家,“皆供春之后劲也”。可见时大彬从事于紫砂壶制作,有其家学,但文献中却记载其“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并不提他的壶艺学自其父,而是直接将他与紫砂壶的正始大家供春相提并论,大概正是由于他在紫砂壶艺上的杰出成就使然。历代书籍文献上也往往将他们二人并列为晚明时期紫砂壶艺史上最声名卓著的两位人物,几乎不分伯仲。有赞供春者,如明末著名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时大彬次之……然一砂罐一锡注,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则是其品地也。”相反,明朝著名文人画家文徵明之子文震亨在其著作《长物志》中论及紫砂茗壶时这样写道:“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显然对供春有所微词。另一方面,清吴梅鼎《阳羡茗壶赋》则以大篇幅盛赞供春:“在髫龄而颖异,寓目成能,借小伎以娱闲,因心矩……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足有两三百字之多,对时大彬的描写,仅以“过此则有大彬之典重,价拟琳”一带而过,无丝毫铺陈渲染之意,比之于时大彬在明代紫砂壶艺史上的声名与地位,显然失之偏颇。这种评价上的失衡,相比于明周高起对时大彬的高度评价,就显得尤为引人深思。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别派”一栏中写道:“陶肆谣曰:‘壶家妙手数三大。’谓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也。予转为一语曰:‘明代良陶让一时。’独尊大彬,固自匪佞。”对时大彬的壶艺可谓推崇备至。纵观历代关于紫砂壶艺的笔记文献,对供春与时大彬的赞誉都不绝于缕,至今不衰,已奠定了他们不可动摇的历史性地位。

时大彬的紫砂壶不仅在文人间与民间流传,还被作为进贡之物呈献到宫廷之中。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雕漆四方执壶即为宫廷御用茶具,其内胎为紫砂,外髹朱红漆雕。朱红色漆层上雕刻人物、山水、树石、花草等多等形象,周身均饰以纹样与图案,给人以雕馈满眼、错彩镂金之感,虽然这样不复有紫砂材质的古朴清雅,却也展现出明代宫廷雕漆艺术华美丰厚的艺术特点。此壶底部髹黑漆,漆层下刻有“时大彬制”四字楷书款。此壶为宫廷内现存唯一被文物界所公认的时大彬壶。曾有诗云“宫中艳说大彬壶”,当是说时大彬紫砂壶在后宫中所受到的欢迎,但何谓“艳说”,时过境迁,我们毕竟不能妄加揣测。而今我们面对这把雕漆四方执壶,却不妨把这雕馈满眼的外髹漆雕视作对紫砂壶清明古雅之质的一种“艳说”,也不失为一种理解。

时大彬的作品在布局设计与构造平衡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六方壶虽是传统壶式,在时大彬的手中得到了改进,这一变革对于后世的制作工艺与审美观念极具影响。扬州博物馆所藏朱砂六方壶,是1968年从江都县丁沟镇曹姓明墓中出土的。他还培养了一批工艺名匠,其中包括为后世所赞赏的李仲芳、徐友泉等名家。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在《紫砂陶史概论》中评论道:“时大彬的贡献在于,对砂艺开创时期技艺法则的创造性革新,这是后辈从业者都应为之歌功颂德的;更重要的是,他为后世留下稀世杰作,创紫砂艺术陶文化的先河。”

参考文献:

[1]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刘汝醴,吴山.宜兴紫砂文化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第2篇

“榫卯”效应“新”光大道――邵顺生紫砂方器印象

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曾经从人物性格角度出发,把小说人物分为“扁平”和“圆形”两种。不过,在现实的紫砂艺人中,却常见一种“方形”性格。邵顺生原本便是一位“方形”性格的人。

方,不仅多面,而且有棱有角。在现实生活中,多把我行我素、得理不让人或做事一板一眼不知变通的行为称做“方”。邵顺生的“方”源自祖上那位“壶艺盖世”而性情“孤僻清介”的邵大亨。据宜兴县志记载,有一次知县向他勒索紫砂茶壶,他不予理睬。被强行拉至衙门“诺以重利”,他又故意以粗劣作品搪塞,结果引来一顿暴打,他却不改初衷。

作为一代巨匠之后,先祖的遗传因子融注于邵顺生的艺术细胞之中。他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作品创意一经决断便不能轻易改变,他把每一件作品都等同于自己的思想行为。邵顺生自幼便确定了传承砂艺、光耀门庭的志向。1986年进入紫砂圈后,师从著名部级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厚实的技艺功底。他仿邵大亨的名作《掇球壶》可以用分毫不差、几可乱真来形容;仿制的大亨《鱼化龙》、《龙头一捆柴》、《风卷葵》等名作,卓尔不群,堪称仿古经典。他也喜欢创新,习惯于把研制的新款壶品画成图纸。有时在构思和制作中还灵活运用当年做木模工时积攒的“资本”,当这两手技艺如榫似铆般地对接在一起时,创造激情一发而不可收。他处心积虑在创新的“新”字上做文章,其主要表现手法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宇:“新款旧式、新术怪招、新意古趣、新事愿景”。新款旧式即对传统造型赋予鲜活的元素,故枝新花使观赏者赏心悦目;新术怪招即将寻常物象作非寻常表现,常使观赏者感到欣喜与惊奇;新意古趣即将古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物件与壶形结构相融合,使观赏者睹物怀旧,温故知新;新事愿景即将视觉语言用于表达当下热点题材和视觉印象,使观赏者即刻产生共鸣。

邵顺生的作品表现了他的艺术追求,既是独辟蹊径的发现,也是长期积累、瞬间进发的智慧结晶。从2000年至今,他的作品在重要展评中已先后获得10次金奖,2次银奖,其中《茶馆》更是独得2金1银的殊荣。

紫砂壶“方非一式”,如四方、六方、八方、长方等,好似在启发我们天底下的人和事都是具有多面性的,遇事应多角度地思考。我又想起作家徐风在《天下知己》一书中的这样两句话:“圆,是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

“方形”性格的邵顺生没有背上沉重的传统包袱,而是毅然选择方器创新、独家绝活这样一条属于自己有别他人的“通变、趋时”之路;再加上方器制作技艺要求较高,做得出众并非易事。这一来,他在细分市场上就占有了更多的优势和主动。他的这种符合时代潮流、顺应市场规律的做法,在客观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方圆相济的谋略,我们不妨称之为“榫卯效应”。

范家壶庄:以陶为媒,以艺会友

范伟群,1970年出生于陶艺世家,清末民初制壶大家范大生嫡孙。当代知名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范家壶庄创办人、总工艺师、艺术总监。1984年进紫砂二厂随吴同芬老师学艺,后被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收为己徒。在大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教导下,在紫砂工艺的制作技法和创作手法上有了更大提高,光素器、花塑器、筋纹器样样精通,成为当时紫砂界最具潜力的青年陶艺家。

从事紫砂工艺以来,范伟群认真研究和努力创作,并积极推广和弘扬紫砂工艺,先后多次赴港澳台地区和国内各大城市,进行紫砂壶艺的展示和推广。特别是2004年、2005年两次赴韩举办紫砂壶艺展、紫砂壶艺展示会及紫砂壶艺爱好交流推广会,得到了韩国壶友热烈的欢迎和喜爱。

范家壶庄由宜兴范氏陶艺世家与韩国地乳茶会于2004年合作创办,规模宏大,技术实力雄厚,专业从事艺术陶瓷、紫砂壶艺的创作、研究和开发。公司下设紫砂陶艺术馆,陈列展示诸多范家前辈传世名作、古陶名壶、当代大师力作和当代名人名作、新人新作以及本公司的陶瓷精品、紫砂名壶;紫砂艺术创作中心,以一大批当代知名的陶艺家、紫砂工艺师、制壶名家为主体,潜心从事紫砂艺术的学习研究、新品的开发和艺术创作;紫砂陶文化交流学习中心,以陶为媒,以艺会友,与海内外同仁进行陶瓷文化和相关艺术的学习交流,以弘扬紫砂文化为宗旨,设班传艺,共同繁荣,致力于为推广紫砂陶瓷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紫砂陶工艺品销售中心,以销售本公司工艺技术人员的作品和“范家壶庄”系列的紫砂陶产品,在全国各地区建立销售系统。为广大紫砂爱好者提供优质服务和面对面的交流。

《中华魂》

《中华魂》壶身筒似“鼎”,鼎盛中华。龙把凤嘴,龙凤呈祥,盖似如意,事事如意。“狮”钮意气风发,东方雄狮壶身镌刻“麦穗”“齿轮”“卫星”“盾牌”“天安门”喻为祖国建国六十年来欣欣向荣的景象。

范伟群以生动的图案和巧妙的构思组成了不同的数字含义,其中数字六的含义出现最多,一壶六杯,六六大顺,团团围绕的56朵花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

陶人葛紫砂:和谐、和善、和美

葛军,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员、博士;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所长,代表作有“金钱豹”、“汉风”、“文明时代”、“将军壶”等。作品先后获部级金奖23项(次),申报国家专利近200项。多件作品被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定为国际交往礼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部、中南海紫光阁等单位及诸多名人政要收藏。其先后到亚、美、澳、欧四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交流、讲学,被20多个国际知名学府聘为客座教授。

葛军于1991年创办“陶人葛紫砂”。以世界著名陶都宜兴为基地,集研发、设计、制作为一体,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余名。目前已拥有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宜兴市陶人葛紫砂陶艺研究所、上海陶人葛陶艺有限公司、宜兴市陶都紫砂工艺厂等4家成员单位及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近百家营销网点。

陶人葛紫砂主要从事各类紫砂陶的科研、开发、设计、制作。其独创的“色饰法”装饰技法,弥补了紫砂品自古以来千面一色的缺陷,使紫砂实现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突破。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会议楼设计制作紫砂门套“五谷丰登”;为纪念中国人民授衔50周年,创作紫砂壶“将军壶”:

为祝福北京2008年奥运会圆满成功,与2008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手打造“福满神州”紫砂壶;创作《神州圣火传递颂》紫砂壶(113式),反映2D08年国内113个城市奥运圣火传递的历史意义;为无锡城市形象设计“玉凤呈祥”紫砂壶;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设计指定礼品“和合吉祥”紫砂壶。为献礼新中国成立60华诞设计“和谐吉祥”、“和谐奋进”、“和谐永恒”系列紫砂壶等等。

《军魂壶》

《军魂壶》其设计理念就在于树军魂意识,履神圣使命。壶钮为长城烽火台图案,壶把似一轮明月,壶嘴作钢枪状,整个壶体像军人头戴的铜盔。线条流畅,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它艺术地体现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一中国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多个艺术元素的珠联璧合,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交融,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军人用忠诚铸就的坚持和平理想、保卫国家安全的文明之师、成武之师的铮铮铁血军魂。

葛盛陶庄: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

葛韬,号耕陶孺子,宇泥夫。改制前原宜兴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美术师。1991年入顾景舟大师工作室,从紫砂历史、紫砂原料入手,学习传统技艺。师从陶艺家葛陶中先生,并受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严格督导,同时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理论指导。

师法造化,与古为徒,融传统与创新为一体,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作品简洁大方,追求文人气息、书画神韵,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1999年参加了在美国俄亥俄州举行的全美第33届陶瓷教育委员会年会,代表作有《石瓢壶》、《汉风壶》、《恒基提梁壶》、《永乐提梁壶》、《元首壶》等。

陈慧华,字子钰。学陶二十余载,其壶外秀而内慧,古韵而出新华,乃是助理工艺美术师之新生代表。自1982年入宜兴紫砂工艺一厂以来,先后从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与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建平,而后又与著名紫砂工艺师葛韬先生结为艺术伉俪,共事紫砂艺术事业的发展。其代表作品《合欢壶》、《秦权壶》、《吴径提梁壶》等,皆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深受广大壶友藏家的喜爱。

葛盛陶庄介绍

宜兴市葛德盛艺术陶庄(葛盛陶庄)创建于1996年,由改制前原江苏省宜兴市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师葛韬先生主持。

陶庄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郁,具备完整的紫砂工艺基础条件,同时有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系、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南京大学历史系和上海九木传盛有限公司等著名学府和名流贤达作艺术文化后援,集创作设计、生产经营于一体,师资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客座教授2名、高级工艺师5名、工艺师8名,强力的智囊创作沙龙以及30多名熟练的技术工人组成的制作群体,其设计开发的产品(葛陶牌、葛窑牌、葛盛制陶)赢得良好的市场信誉。作品融艺术、实用、赏玩、集藏于一炉,气格高古,书卷气浓郁,深受海内外华人青睐,是具潜力的民族品牌。

葛韬先生深受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正统教育,师承著名高级工艺师葛陶中先生,并得其真传,作品风格承古融今,拙朴雅致,为宜兴紫砂界实力派主创人员之一,2000年被评为中国优秀中青年陶艺家。葛韬先生家学渊源,葛氏家族在宜兴具有600多年的制陶史,早在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祖上就在上海城隍庙、日本大坂等地开设陶器行,自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首次获奖后。屡获殊荣。目前葛韬先生倾力于紫砂传承品牌之打造,其担纲主持制作的葛盛陶品、韬式茗壶等葛陶牌作品,创意独特,品位高雅。选料上乘,工艺精湛。将再创历史辉煌。

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光顾指点!

紫砂壶“方非一式”,如四方、六方、八方、长方等,好似在启发我们天底下的人和事都是具有多面性的,遇事应多角度地思考。我又想起作家徐风在《天下知己》一书中的这样两句话:“圆,是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

“方形”性格的邵顺生没有背上沉重的传统包袱,而是毅然选择方器创新、独家绝活这样一条属于自己有别他人的“通变、趋时”之路;再加上方器制作技艺要求较高,做得出众并非易事。这一来,他在细分市场上就占有了更多的优势和主动。他的这种符合时代潮流、顺应市场规律的做法,在客观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方圆相济的谋略,我们不妨称之为“榫卯效应”。

范家壶庄:以陶为媒,以艺会友

范伟群,1970年出生于陶艺世家,清末民初制壶大家范大生嫡孙。当代知名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范家壶庄创办人、总工艺师、艺术总监。1984年进紫砂二厂随吴同芬老师学艺,后被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收为己徒。在大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教导下,在紫砂工艺的制作技法和创作手法上有了更大提高,光素器、花塑器、筋纹器样样精通,成为当时紫砂界最具潜力的青年陶艺家。

从事紫砂工艺以来,范伟群认真研究和努力创作,并积极推广和弘扬紫砂工艺,先后多次赴港澳台地区和国内各大城市,进行紫砂壶艺的展示和推广。特别是2004年、2005年两次赴韩举办紫砂壶艺展、紫砂壶艺展示会及紫砂壶艺爱好交流推广会,得到了韩国壶友热烈的欢迎和喜爱。

范家壶庄由宜兴范氏陶艺世家与韩国地乳茶会于2004年合作创办,规模宏大,技术实力雄厚,专业从事艺术陶瓷、紫砂壶艺的创作、研究和开发。公司下设紫砂陶艺术馆,陈列展示诸多范家前辈传世名作、古陶名壶、当代大师力作和当代名人名作、新人新作以及本公司的陶瓷精品、紫砂名壶;紫砂艺术创作中心,以一大批当代知名的陶艺家、紫砂工艺师、制壶名家为主体,潜心从事紫砂艺术的学习研究、新品的开发和艺术创作;紫砂陶文化交流学习中心,以陶为媒,以艺会友,与海内外同仁进行陶瓷文化和相关艺术的学习交流,以弘扬紫砂文化为宗旨,设班传艺,共同繁荣,致力于为推广紫砂陶瓷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紫砂陶工艺品销售中心,以销售本公司工艺技术人员的作品和“范家壶庄”系列的紫砂陶产品,在全国各地区建立销售系统。为广大紫砂爱好者提供优质服务和面对面的交流。

《中华魂》

《中华魂》壶身筒似“鼎”,鼎盛中华。龙把凤嘴,龙凤呈祥,盖似如意,事事如意。“狮”钮意气风发,东方雄狮壶身镌刻“麦穗”“齿轮”“卫星”“盾牌”“天安门”喻为祖国建国六十年来欣欣向荣的景象。

范伟群以生动的图案和巧妙的构思组成了不同的数字含义,其中数字六的含义出现最多,一壶六杯,六六大顺,团团围绕的56朵花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

陶人葛紫砂:和谐、和善、和美

葛军,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员、博士;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所长,代表作有“金钱豹”、“汉风”、“文明时代”、“将军壶”等。作品先后获部级金奖23项(次),申报国家专利近200项。多件

作品被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定为国际交往礼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部、中南海紫光阁等单位及诸多名人政要收藏。其先后到亚、美、澳、欧四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交流、讲学,被20多个国际知名学府聘为客座教授。

葛军于1991年创办“陶人葛紫砂”。以世界著名陶都宜兴为基地,集研发、设计、制作为一体,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余名。目前已拥有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宜兴市陶人葛紫砂陶艺研究所、上海陶人葛陶艺有限公司、宜兴市陶都紫砂工艺厂等4家成员单位及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近百家营销网点。

陶人葛紫砂主要从事各类紫砂陶的科研、开发、设计、制作。其独创的“色饰法”装饰技法,弥补了紫砂品自古以来千面一色的缺陷,使紫砂实现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突破。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会议楼设计制作紫砂门套“五谷丰登”;为纪念中国人民授衔50周年,创作紫砂壶“将军壶”:为祝福北京2008年奥运会圆满成功,与2008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手打造“福满神州”紫砂壶;创作《神州圣火传递颂》紫砂壶(113式),反映2D08年国内113个城市奥运圣火传递的历史意义;为无锡城市形象设计“玉凤呈祥”紫砂壶;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设计指定礼品“和合吉祥”紫砂壶。为献礼新中国成立60华诞设计“和谐吉祥”、“和谐奋进”、“和谐永恒”系列紫砂壶等等。

《军魂壶》

《军魂壶》其设计理念就在于树军魂意识,履神圣使命。壶钮为长城烽火台图案,壶把似一轮明月,壶嘴作钢枪状,整个壶体像军人头戴的铜盔。线条流畅,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它艺术地体现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一中国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多个艺术元素的珠联璧合,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交融,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军人用忠诚铸就的坚持和平理想、保卫国家安全的文明之师、成武之师的铮铮铁血军魂。

葛盛陶庄: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

葛韬,号耕陶孺子,宇泥夫。改制前原宜兴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美术师。1991年入顾景舟大师工作室,从紫砂历史、紫砂原料入手,学习传统技艺。师从陶艺家葛陶中先生,并受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严格督导,同时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理论指导。

师法造化,与古为徒,融传统与创新为一体,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作品简洁大方,追求文人气息、书画神韵,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1999年参加了在美国俄亥俄州举行的全美第33届陶瓷教育委员会年会,代表作有《石瓢壶》、《汉风壶》、《恒基提梁壶》、《永乐提梁壶》、《元首壶》等。

陈慧华,字子钰。学陶二十余载,其壶外秀而内慧,古韵而出新华,乃是助理工艺美术师之新生代表。自1982年入宜兴紫砂工艺一厂以来,先后从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与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建平,而后又与著名紫砂工艺师葛韬先生结为艺术伉俪,共事紫砂艺术事业的发展。其代表作品《合欢壶》、《秦权壶》、《吴径提梁壶》等,皆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深受广大壶友藏家的喜爱。

葛盛陶庄介绍

宜兴市葛德盛艺术陶庄(葛盛陶庄)创建于1996年,由改制前原江苏省宜兴市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师葛韬先生主持。

陶庄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郁,具备完整的紫砂工艺基础条件,同时有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系、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南京大学历史系和上海九木传盛有限公司等著名学府和名流贤达作艺术文化后援,集创作设计、生产经营于一体,师资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客座教授2名、高级工艺师5名、工艺师8名,强力的智囊创作沙龙以及30多名熟练的技术工人组成的制作群体,其设计开发的产品(葛陶牌、葛窑牌、葛盛制陶)赢得良好的市场信誉。作品融艺术、实用、赏玩、集藏于一炉,气格高古,书卷气浓郁,深受海内外华人青睐,是具潜力的民族品牌。

葛韬先生深受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正统教育,师承著名高级工艺师葛陶中先生,并得其真传,作品风格承古融今,拙朴雅致,为宜兴紫砂界实力派主创人员之一,2000年被评为中国优秀中青年陶艺家。葛韬先生家学渊源,葛氏家族在宜兴具有600多年的制陶史,早在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祖上就在上海城隍庙、日本大坂等地开设陶器行,自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首次获奖后。屡获殊荣。目前葛韬先生倾力于紫砂传承品牌之打造,其担纲主持制作的葛盛陶品、韬式茗壶等葛陶牌作品,创意独特,品位高雅。选料上乘,工艺精湛。将再创历史辉煌。

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光顾指点!

《中华魂》

《中华魂》壶身筒似“鼎”,鼎盛中华。龙把凤嘴,龙凤呈祥,盖似如意,事事如意。“狮”钮意气风发,东方雄狮壶身镌刻“麦穗”“齿轮”“卫星”“盾牌”“天安门”喻为祖国建国六十年来欣欣向荣的景象。

范伟群以生动的图案和巧妙的构思组成了不同的数字含义,其中数字六的含义出现最多,一壶六杯,六六大顺,团团围绕的56朵花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

陶人葛紫砂:和谐、和善、和美

葛军,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员、博士;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所长,代表作有“金钱豹”、“汉风”、“文明时代”、“将军壶”等。作品先后获部级金奖23项(次),申报国家专利近200项。多件作品被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定为国际交往礼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部、中南海紫光阁等单位及诸多名人政要收藏。其先后到亚、美、澳、欧四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交流、讲学,被20多个国际知名学府聘为客座教授。

葛军于1991年创办“陶人葛紫砂”。以世界著名陶都宜兴为基地,集研发、设计、制作为一体,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余名。目前已拥有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宜兴市陶人葛紫砂陶艺研究所、上海陶人葛陶艺有限公司、宜兴市陶都紫砂工艺厂等4家成员单位及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近百家营销网点。

陶人葛紫砂主要从事各类紫砂陶的科研、开发、设计、制作。其独创的“色饰法”装饰技法,弥补了紫砂品自古以来千面一色的缺陷,使紫砂实现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突破。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会议楼设计制作紫砂门套“五谷丰登”;为纪念中国人民授衔50周年,创作紫砂壶“将军壶”:为祝福北京2008年奥运会圆满成功,与2008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手打造“福满神州”紫砂壶;创作《神州圣火传递颂》紫砂壶(113式),反映2D08年国内113个城市奥运圣火传递的历史意义;为无锡城市形象设计“玉凤呈祥”紫砂壶;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设计指定礼品“和合吉祥”紫砂壶。为献礼新中国成立60华诞设计“和谐吉祥”、“和谐奋进”、“和谐永恒”系列

紫砂壶等等。

《军魂壶》

《军魂壶》其设计理念就在于树军魂意识,履神圣使命。壶钮为长城烽火台图案,壶把似一轮明月,壶嘴作钢枪状,整个壶体像军人头戴的铜盔。线条流畅,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它艺术地体现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一中国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多个艺术元素的珠联璧合,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交融,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军人用忠诚铸就的坚持和平理想、保卫国家安全的文明之师、成武之师的铮铮铁血军魂。

葛盛陶庄: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

葛韬,号耕陶孺子,宇泥夫。改制前原宜兴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美术师。1991年入顾景舟大师工作室,从紫砂历史、紫砂原料入手,学习传统技艺。师从陶艺家葛陶中先生,并受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严格督导,同时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理论指导。

师法造化,与古为徒,融传统与创新为一体,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作品简洁大方,追求文人气息、书画神韵,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1999年参加了在美国俄亥俄州举行的全美第33届陶瓷教育委员会年会,代表作有《石瓢壶》、《汉风壶》、《恒基提梁壶》、《永乐提梁壶》、《元首壶》等。

陈慧华,字子钰。学陶二十余载,其壶外秀而内慧,古韵而出新华,乃是助理工艺美术师之新生代表。自1982年入宜兴紫砂工艺一厂以来,先后从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与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建平,而后又与著名紫砂工艺师葛韬先生结为艺术伉俪,共事紫砂艺术事业的发展。其代表作品《合欢壶》、《秦权壶》、《吴径提梁壶》等,皆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深受广大壶友藏家的喜爱。

葛盛陶庄介绍

宜兴市葛德盛艺术陶庄(葛盛陶庄)创建于1996年,由改制前原江苏省宜兴市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师葛韬先生主持。

陶庄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郁,具备完整的紫砂工艺基础条件,同时有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系、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南京大学历史系和上海九木传盛有限公司等著名学府和名流贤达作艺术文化后援,集创作设计、生产经营于一体,师资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客座教授2名、高级工艺师5名、工艺师8名,强力的智囊创作沙龙以及30多名熟练的技术工人组成的制作群体,其设计开发的产品(葛陶牌、葛窑牌、葛盛制陶)赢得良好的市场信誉。作品融艺术、实用、赏玩、集藏于一炉,气格高古,书卷气浓郁,深受海内外华人青睐,是具潜力的民族品牌。

葛韬先生深受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正统教育,师承著名高级工艺师葛陶中先生,并得其真传,作品风格承古融今,拙朴雅致,为宜兴紫砂界实力派主创人员之一,2000年被评为中国优秀中青年陶艺家。葛韬先生家学渊源,葛氏家族在宜兴具有600多年的制陶史,早在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祖上就在上海城隍庙、日本大坂等地开设陶器行,自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首次获奖后。屡获殊荣。目前葛韬先生倾力于紫砂传承品牌之打造,其担纲主持制作的葛盛陶品、韬式茗壶等葛陶牌作品,创意独特,品位高雅。选料上乘,工艺精湛。将再创历史辉煌。

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光顾指点!

葛盛陶庄: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

葛韬,号耕陶孺子,宇泥夫。改制前原宜兴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美术师。1991年入顾景舟大师工作室,从紫砂历史、紫砂原料入手,学习传统技艺。师从陶艺家葛陶中先生,并受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严格督导,同时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理论指导。

师法造化,与古为徒,融传统与创新为一体,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作品简洁大方,追求文人气息、书画神韵,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1999年参加了在美国俄亥俄州举行的全美第33届陶瓷教育委员会年会,代表作有《石瓢壶》、《汉风壶》、《恒基提梁壶》、《永乐提梁壶》、《元首壶》等。

陈慧华,字子钰。学陶二十余载,其壶外秀而内慧,古韵而出新华,乃是助理工艺美术师之新生代表。自1982年入宜兴紫砂工艺一厂以来,先后从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与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建平,而后又与著名紫砂工艺师葛韬先生结为艺术伉俪,共事紫砂艺术事业的发展。其代表作品《合欢壶》、《秦权壶》、《吴径提梁壶》等,皆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深受广大壶友藏家的喜爱。

葛盛陶庄介绍

宜兴市葛德盛艺术陶庄(葛盛陶庄)创建于1996年,由改制前原江苏省宜兴市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师葛韬先生主持。

陶庄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郁,具备完整的紫砂工艺基础条件,同时有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系、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南京大学历史系和上海九木传盛有限公司等著名学府和名流贤达作艺术文化后援,集创作设计、生产经营于一体,师资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客座教授2名、高级工艺师5名、工艺师8名,强力的智囊创作沙龙以及30多名熟练的技术工人组成的制作群体,其设计开发的产品(葛陶牌、葛窑牌、葛盛制陶)赢得良好的市场信誉。作品融艺术、实用、赏玩、集藏于一炉,气格高古,书卷气浓郁,深受海内外华人青睐,是具潜力的民族品牌。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第3篇

顾绍培先生,1945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制陶世家,1958年投身紫砂事业,在众多先辈大师的教泽下,练就了一手扎实的基本功。50年来,在紫砂艺术道路上的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文化艺术素养和精湛的技艺,使他在紫砂茶具、紫砂花盆、紫砂花瓶的领域里,都具有非凡的造诣。

顾绍培先生在长期的紫砂陶艺创作实践中,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石之上,认为中华大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之源,紫砂文化、紫砂艺术应该不断吸取多种“营养成份”,融汇古今文化、中外文化之精华,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具有时代风貌。他探索研究中国古代铜器文化和玉雕艺术的精萃,研究中国书法、绘画及古典诗词的精神气韵,学而化之,化而用之,鉴古开今,创作了许多紫砂陶艺的经典杰作。

他创作的紫砂百寿瓶,1984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代表紫砂陶艺参加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荣获金质奖,为祖国、为紫砂陶艺争得了荣誉。

继德国捧回金奖之后,他多次参加全国性及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全国陶瓷行业的专业性创新设计评比,先后20余次荣获金、银奖。如:1990年创作的“双百福寿瓶”获工艺美术百花金杯奖;2002年创作的“仰宇提梁壶”获上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及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华艺杯金奖;为中南海紫光阁设计的一对紫砂大型“十六竹千筒”、一对特大“百寿瓶”被永久性收藏陈设;1987年,特大紫砂壶“高风亮节”在香港展出时,以十万港元高价被海外收藏家珍藏。

纵观顾绍培先生的紫砂陶艺作品,无论是陈设类的花瓶,还是“赏”、“用”皆宜的茶具、花盆,都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尤其是他独创的造型,端庄的风貌,以稳重飘逸的线条所构成的灵变意韵,总在散发着优雅的丈人气息,激发一种引人入胜的美感。他众多的创作新品,以雅俗共赏的高格调、高品位,构成了顾绍培先生的个性化艺术风格,形成了紫砂陶艺领域里新一代流派。

他把自己几十年来在紫砂陶艺创作实践中的经验,特别是紫砂陶艺术大型作品创作和制作中面临的难题和解决的办法,把紫砂花盆创新设计中的多年摸索出的美学规律、制作技法,把一般人认为的“独门秘诀”整理成篇,写成论文公开发表,毫无保留地传授他人,从设计理论上、技术上、工艺上,为宜兴地区紫砂花盆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难能可贵。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紫砂;艺术;修养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169-01

明清、民国的紫砂文献,如《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茗壶图录》、《阳羡砂壶图考》当中著录的数据有些是可以当作参考的,例如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说时大彬“或淘土,或杂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眉公与琅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又“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鉴赏家用以为别。次则李仲芳亦合书法,若李茂林朱书号记而已。仲芳亦时代大彬刻款,手法自逊。”窃谓就使与大彬诸子周旋,恐未甘退就邾莒之列耳。”这些工艺特色的描述因与作者年代相去不远,因此都是较为可信的。

但如果是像《阳羡砂壶图考》所载的“碧山壶馆藏猪肝色大壶,泥质湿润,工巧敦朴兼而有之,底镌行书‘叶硬经霜绿,花肥映日红,大彬制’”、“张叔未得时少山方壶,底锓‘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二句,欧公诗也”,或陈《松砚斋随笔》:“客耕武原,见茗壶一柄于仉氏六十四砚斋底有铭曰‘一杯清茗,可沁诗脾,大彬’凡十字。”再如吴骞《阳羡名陶录》说陈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予尝得鸣远天鸡壶一,细砂作,紫棠色,上锓庚子山诗,为曹廉让先生手书,制作精雅,真可与三代古器并列。又或者是见到与奥兰田《茗壶图录》中线描壶形、款识一样的便要小心了,因为姑且不论前人所述的真伪如何,但在今日已有太多的伪作是按照文献著录的特征去制作的,且其用泥、造工皆循古法,依样重制、作旧,再编个离奇动人的故事,爱壶人若稍稍“按图索骥”、“见猎心喜”,极易坠入壳中。古人早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训,应谨记在心。

1782.5万元!这是紫砂壶拍卖的最新世界纪录,在刚刚结束的北京保利2011秋季拍卖会上,由顾景舟提璧组壶(共计十一件)创造。顾景舟的提璧组壶(共11件)以1782.5万元的价格拔得“中国当代高端工艺品紫砂壶专场”的头筹。这组提璧组壶原为宜兴紫砂博物馆收藏。顾景舟通过自己的制作将紫砂润如珠、温如玉的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拍卖会上,各艺术品拍卖公司纷纷推出紫砂壶拍卖专场。看似热闹的市场里面,也不是所有的紫砂壶都成交,总的来说,老紫砂壶无论是成交价格还是成交率都要强于当代紫砂壶。顾景舟原名景洲,江苏宜兴川埠上袁村人,生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紫砂界尊称为当代“壶艺泰斗”。

紫砂壶是明清以来民间收藏的大项,但收藏紫砂壶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以防陷入收藏误区。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既是日常饮食不可或缺之物,茶壶自然也是必需品。紫砂壶除了是具实用价值的工艺美术品外,同时也是充满文化韵味的工艺品,若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壶,那自然是古文物了。因此,紫砂壶从生活实用品到工艺品,再到古文物,其间提升的档次跨度也就特别大,这一特色与其他纯属玩赏的工艺品,诸如竹木牙角雕、文房杂玩等相比,确实大异其趣。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紫砂器在造型、工艺手法、款识以及泥料装饰方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们在掌握一般规律的同时,也要考虑其特殊性。有些名家往往出人意料的显示出本人的全面性,例如陈鸣远,他的壶以自然仿生的花货为主,也有光圆的几何形,其风格多变、格调高雅,富有文人气息是陈鸣远紫砂器的最大艺术特色。随着紫砂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收藏紫砂热潮的风起云涌,仿品也是越来越多,而且仿得也是越来越精。面对这种状况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掌握鉴定紫砂器的基本知识,通过造型理清时代的脉络,了解各个时期各家作品的不同风格及工艺手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层次,就一定能去伪存真,还古代紫砂器的本来面目。

和大部分工艺一样,紫砂业一向都是子承父业、师徒传承,尤其在明代和清代晚期之前,制壶陶人从选泥、配砂、制工具、打泥片、抟身筒到落款,这些步骤概由一人操作,充其量请擅书者为砂壶题款刻字,此一传统直到清末才开始走向分工。作为一种个体作坊式的民间“手工艺”,紫砂壶上所遗留的“个人风格”因此成为一种可资溯源、推敲、对比的信息脉络,尤其是壶身若有刻字、署款者,更可借由各种经验法则的累积、归纳,而提供鉴定的依据。基本上我们可以根据胎质火候、制作工艺、形制风格、款识铭刻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出作品的年代或真伪。

参考文献: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紫砂陶;艺术造型;传统工艺;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105-1

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深受文人墨客的钟爱。也正是一批爱好紫砂艺术的文人雅士与热衷文化艺术的紫砂艺人共同创造了紫砂今天的繁荣。紫砂壶融茶道、诗词、书画、金石等艺术于一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千年文化的积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茶文化与陶文化交相辉映,赋予了宜兴紫砂更多的东方魅力与世界色彩 。

紫砂艺术造型的“方”与“圆”,绝非仅是表示形体的概念,它体现着紫砂艺术的风骨和精粹,代表着文人的思想意识与艺术审美指向。方圆之间包容大地万物、亘世乾坤,聚合着中华民族的自然哲学、生命哲学与艺术哲学的精神。上好的紫砂圆器茗壶,无论是整体、半圆、椭圆等形式,均需要追求壶体的协调统一,赏心悦目,视觉和触觉上的平衡、和谐、韵律、对比等等,通过形式来体现超越自然形态的内在理论美感。所以在泱泱茗壶世界中,简练的几何形圆器乃上乘之作,经得起众人的挑剔,实非易事。前辈艺人在创作作品时主要用眼光,凭经验,直观形象地确立壶形的轮廓线形,达到紫砂术语上俗话所说的“登样、称势”的感觉。

紫砂圆器是以球体、圆柱体为基本形体塑造的一种器皿,主要由各种圆曲线、抛物线和曲线等组成。造型圆润、饱满浑朴、玉质感强。紫砂圆器造型要求达到“圆、稳、匀、正”,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圆要求有变化,要求在肩、腹、足、盖、底、嘴、把等过渡处见骨,见肉,骨肉均匀,整体达到“珠圆玉润”的艺术效果。稳,要求顾及视觉安定外,更注重实用性。匀,要求壶整体要与盖、肩、腹、底、嘴、把、足以及附饰物各部分过渡处要匀称协调、和谐自然、浑然一体。正,求制作工艺严谨、规范、挺拔、端正。

宜兴紫砂圆器造型为紫砂茗壶造型体系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与紫砂方器、紫砂筋纹器并存于世,相互辉映,不断演变、调整、发展,蕴育了漫长的紫砂发展史。人们用“形、神、气、态”四大要素来衡量一把上好的紫砂圆器茗壶,四大要素之中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形。形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余三要素的内在因素,或端庄稳重、粗朴大方,或灵秀端丽,或巧而玲珑。大凡这类型的造势无非是紫砂艺人通过弧形曲线过渡组合构成来充分表达作者的创作思想,形成各种独立体的体形表达追求完美的理念。各种曲线的有机结合,在紫砂圆器壶体造型设计的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含有丰富的美学原则。只是设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必须结合壶体造型将它进一步提炼、浓缩,给予理论性的升华,总结为规范标准的法则。增强紫砂圆器壶体造型突出个性的形象意识,主要是理解点、线、面的构成关系。点是一个视点、视向和视域的一种透视。亦即只有一个视点、视向和视域所造成的视面。在壶体造型组合中,壶体的面统一于一个焦点,呈现出对着壶体正中观看物象的实景,反映出不同壶体,各自具有的外部体形特征,即在视觉上能得到壶体所体现的厚重、轻薄、笨拙、灵巧、大小、多少等各种变化的体积和直线有“上升、严肃、端正之分”,使人有敬礼之感;曲线一般有“温和、缓慢、丰满、柔软之感”;抛物线有“流动速度”之感;双曲线有“对称美”之感;水平线有“稳定、庄重、静止”之感等等。紫砂圆器壶体造型主要运用“点”的排列,“线”的运动,“面”的组合,大小及方向的变化,以及通过各种不同体特征的调整,构成一件茗壶作品中局部的判别与和谐,及彼此间的呼应,使之创意设计,工艺制作达到相对的统一。最有说服力的紫砂完整茗壶当属南京博物馆收藏的《吴径墓紫砂提梁壶》。这件紫砂壶是1966年在江苏南京市华门外大定坊油坊桥明司礼太监吴径墓出土的。提梁圆壶质地“近似缸胎,但较缸胎为细”,呈赤褐色。由于胎泥铁质不匀,氧化气氛不同,壶表呈现深浅不同的颜色。又因与缸器陶货同窑烧成,壶肩处粘附黑红色的釉滴。壶表面涩手,壶身为球形,壶颈是先做好一个圆圈再接壶身的,手工捏制而成,不同于后来的打身筒成型法。这件紫砂圆器茶壶可以说是紫砂圆器中有证可考的最早的圆器茗壶之一。紫砂圆器茗壶发展到明代中叶时已十分成熟,圆器茗壶的造型款式越来越丰富,泥料的配制越来越讲究,成型技巧方面,由于改进了“手捏法”和“斫木为模”的制法,创造了“打身筒成型法”,将紫砂圆器造壶艺术推进了一个新的高度。紫砂圆器茗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创新、调整、演变、发展,每个时期都有经典代表作品涌现,每个时期都会出现名工巧匠,大师名家。在泱泱茗壶世界中,紫砂圆器茗壶作为几何形简练造型的代表和紫砂方器茗壶、紫砂筋纹器茗壶一样,共同谱写着紫砂发展史,谱写着紫砂创作史,同时亦谱写着紫砂文化史。

参考文献: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紫砂艺术;实用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144 -01

宜兴,一个太湖边上的江南小镇。未曾有过什么显赫的历史,却依然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只是源于一个名字“陶都”。而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紫砂更是有着特有的艺术价值,越来越多的文人、艺术学者把紫砂文化提升到一个精神文化层次,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壶外在的鉴赏价值。

紫砂艺术从一开始的日用陶瓷工艺脱胎成了一门融书法、绘画、雕刻、诗词等一系列民族文化的高深人文艺术。可以说紫砂完成了从日用品到工艺品再到艺术品的转变,时至今日,从事紫砂艺术研究的工艺师们越来越注重自身文化的修养,因此紫砂制品的艺术性在当今紫砂界越来越被工艺师所注重。渐渐的所谓的紫砂艺术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太过偏重艺术性,而忽略了自身的实用性。

首先先来说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茶,说起喝茶就难免要想到喝茶用的茶具,而紫砂茶具就成为了茶风潮中的主流。曾经也有人统计过,茶商中70%的人在经营紫砂茶具。紫砂茶具之所以如此盛行,如此受大众喜欢,不能说完全不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它的实用性或它在实用性方面的优势。

要说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争论,在紫砂界可以说是泾渭分明、各持己见。有的工艺师认为艺术性高过实用性,应该放在首位。他们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不是一般的工匠之人,他们是艺术大师,他们所制的壶也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代表着他们思想的艺术品,一件艺术品自然是要以艺术性为重的。这样听起来似乎有那么点道理。但还有些人则认为实用性高过艺术性,理由很简单:紫砂壶之所以叫壶,自然首先应该是它具备类似一般茶具的实用性,假如一味地抛弃紫砂壶的实用性而去追求它的艺术性,这不是本末倒置吗?那样还叫什么紫砂壶呢?

紫砂原料质地细腻、色彩丰富、可塑性极强。通过特殊手工工艺制作后,紫砂陶器造型丰富多彩,更因选择矿源、调配泥料以及烧制温控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五色陶土”的美名。加上工艺师们的独特构思,形与色的结合,给人难以用言语描绘的视觉享受,不得不说为艺术极品。但茶壶就是茶壶,更需泡得出好茶!当今时代,科学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怎样的艺术品不能仿制,但紫砂壶不但经久不衰,反而更见其盛世。其原因很简单,只因其泡茶不走味、存茶不变色,甚至盛夏不馊,这就不是像其他艺术可以轻易被科技替代的。

当今紫砂事业一片欣欣向荣,传统工艺经历时代气息的洗礼,逐步在改革创新中寻求发展,这一切是令人可喜的,但我们必须看见“可喜”背后的隐患。在现今的金钱社会,名利充斥着整个紫砂界的情况下,紫砂逐渐失去了它的本质,艺术也在变味。而紫砂实用性逐渐被削弱,这也是这种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现象。纵观如今庞大的紫砂市场,许多新壶固然不断“冒新芽”,但是违背了紫砂本质。其过分追求所谓的“艺术”境界,而导致忽略了紫砂壶最重要的一个基本价值所在――实用性。说到紫砂壶的实用性,其实毋须高谈“泥、形、工、款、功”,也勿论“形、神、气、态”。其实很简单,相信大多数壶友都知道“壶身周正匀称,口盖配合得当,流、把、钮同一轴线且端正不偏斜,明接要干净利落,暗接要和顺流畅”。再简单点说就是要适合泡茶品茗,如此而已。真的易为,然而还是存在这许多的“不为”。对于这类“不为”的现象,在这里只对所见的几种较为典型的现象试做分析:第一类是艺术极端主义,之所以把它称为“艺术极端主义”,是因为此类作品的作者不无其创作意图,只不过因为过度追求其自我意识中的艺术而导致作品失去紫砂壶的本质“实用性”,不知不觉中迈入艺术的极端。这类作品概括起来围绕“大”和“怪”二字。“大”指的是其作品体积过分巨大,缺乏实用价值。“怪”指的是作者另辟蹊径的“别出一格”。举例来说有的壶竟以“破、残、损”为“制胜法宝”。也许残缺是美的特殊定义,但如此的壶实难想像在泡茶品茗中会觉得顺手,也许它不失为艺术,但绝不是实用性的艺术,而这就违背了紫砂壶区别于其他艺术品的实用性本质。第二类是镶嵌重裹。这类现象,壶型本身没有问题,但在装饰艺术上违背了紫砂本质。诚然装饰是一门艺术,紫砂装饰艺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但在这点上还是主张“本色主义”。紫砂俗称“五色土”,“素面朝天”未尝不是“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过于华丽的“外衣”有些画蛇添足之嫌。其实,笔者认为紫砂装饰艺术,运用紫砂本身的“五色”,足矣!再次对于新近时兴的一些政治题材的纪念壶也不得不一说。先要肯定一下紫砂艺人的创新精神,这类壶假如既有政治纪念价值,又合乎紫砂壶造型规律,不失其实用特性,未尝不是一把与时代相连的好壶。但纪念壶顾名思义毕竟是“纪念”为主,因此很多偏离了紫砂壶造型规律,为求充分表达某种纪念意义而失去本质。这类作品难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大多如昙花一现。

紫砂的艺术性与实用性,一个永恒争论的话题,争论了几十年、数百年,也许还要一直争论下去。但真的希望所有工艺师能够合理找到二者的结合点,使其在具备艺术性的同时又不失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第7篇

与紫砂结缘,因为一个“爱”字;为紫砂执著,因为一份责任,这就是鲁文琴。她的生命之花在紫砂艺苑里绽放,如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绞泥一柱壶”、“流畅壶”、“古居壶”等多件作品在国内各类陶艺展评中获奖;“高竹壶”、“清风壶”、“妍姿壶”等作品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华民族艺术馆等机构收藏;撰写的《论紫砂原料对紫砂作品的影响》、《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对全手工制壶的影响》、《现代紫砂新样创新中的性情把握》等论文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因制壶技艺精湛被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聘为全手工制壶辅导老师……

鲁文琴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父亲。她的父亲鲁玉贵于1947年步入革命队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曾先后获得六枚珍贵的勋章。鲁文琴从小在军营里长大,是军营里一朵可爱的“小太阳花”。1979年父亲转业,来到宜兴紫砂工艺厂担任党委书记。1981年,正像鲜花一样开得娇艳的鲁文琴高中毕业,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出人意料的是,她放弃别的机会,竟来到宜兴紫砂厂学习制壶技艺。当时,父亲也有点想不通:紫砂行业并不景气,有些人已做了好多年壶也跳槽改行了,你一个姑娘家,怎么会选择与“泥巴”打交道呢?父亲郑重地对她说:“紫砂这条路不好走,你要走,我不反对,但你踏上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不可半途而废。”她也郑重地对父亲说:“你转业有许多单位可以去,可偏偏来到了紫砂厂,这说明咱们与紫砂有缘。你年纪大了做不了壶,就让我好好做壶吧,做一辈子的壶。”

从此,在宜兴紫砂工艺厂徒工班的泥凳旁,多了一个纤弱娇美的身影。她认认真真地拍打泥片,一丝不苟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制壶。一些老师傅问她:“小丫头,能吃得了这个苦吗?”“小丫头,做壶的技术好不好学呀?”她心里的回答是:别人能吃得了的苦我就能吃得,别人吃不了的苦我也要能吃得了;别人能学得了的技术我就能学得,别人学不了的技术我也要能学得了。凭着一股倔劲、韧劲、闯劲,她不仅技术掌握得快,而且担任了班干部。

紫砂里留下点属于自己的东西

鲁文琴是非常幸运的,她所在的徒工班,传教壶艺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那时候,统一的泥凳、工具,统一规定的基本功动作,统一的练习工序,使她受到了非常规范、严格的训练。就说打片子打泥条,宽和长均有规定,厚度标准3厘米,厚薄要均匀。师傅只要一听到搭子声,就知道火候练到了哪里。一天下来,每个人的泥凳上都是几十根泥条和泥片摞在一起,平整度马上就见分晓:打得厚薄不匀的,几十根泥条叠在一起肯定就不会平齐了。这种以追求质量、速度、技巧为主要目标的训练,为她以后的技艺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代壶艺大师顾景舟也经常来督导大家,她有幸得到了顾景舟大师的身传言教。一次,她在掺滋泥时,觉得没什么技术性,干起活儿来有些随便。顾景舟大师看到后,悄悄来到泥凳旁,接过她的滋泥棒,一步一步地教她掺滋泥,那种平静与一丝不苟,让她顿时醒悟:学习壶艺不仅要细腻严谨,而且每一项基本功都要扎实打牢。

在鲁文琴看来,她当初选择紫砂,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谋生的职业,更重要的是要为紫砂扎扎实实做一点事,在紫砂里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

绽放对紫砂的热爱

1985年,鲁文琴作为技术骨干,考入厂里的研究所,跟随擅长花器制作的紫砂名家谢曼伦专业从事设计制作。她在谢曼伦的精心传教下,技艺更加全面。1993年,她被选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造型系进行理论学习。她在这所工艺美术界的最高学府里,如饥似渴地学习陶瓷发展史、陶瓷工艺、素描、书法、色彩等工美理论。两年的学习,进一步开阔了她的视野,提高了她的设计创新能力。

鲁文琴的制壶技艺日益精湛,其作品充满灵性和个性。“钟灵毓秀壶”为对壶,宛如双生子女。“钟灵壶”略高,壶把由3个圆组成,壶钮略短;“毓秀壶”圆润,壶把为两个圆,壶钮略长。两壶的壶嘴和壶盖顶部均有一圈黑泥,壶把为红黑泥对称搭配而成。两壶共置,相互辉映,一如壶名,地杰人灵。“一柱壶”以红泥为基调,全手工制作而成。转折点柔和过渡又隐含方的力度,圆润却不失刚劲,圆中有方。壶身似柱,平实稳固,采用绞泥花纹装饰,艳丽多姿;壶钮夸张伸长,状似柱顶,有冲天气势;壶把与壶根部相似,互为呼应;口、盖、钮、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协调统一,匀称流畅。此外,她的“高竹壶”、“得乐壶”、“丰泽壶”等都可圈可点,在壶艺界获得了好评。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第8篇

紫砂发展至如今,成了现代陶艺。现代陶艺的特点是有众多的艺术家和文人直接投身其创作及理论的研究,因此探索的范围广阔,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共同的理念则是强调作品的原创性,十分强烈地突出了陶艺家的主体意识,并对人文精神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现代紫砂壶有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一种为壶型紫砂陶艺(见图1),另一种为非壶型紫砂陶艺。壶形紫砂陶艺中的壶形保留了壶身、壶嘴、壶把、壶盖、壶纽和壶足等基本部件,但器形做了很大的变形,具有新颖性,依然保留了使用的功能。非壶形紫砂陶艺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多样化(见图2),除雕塑类和壶形类之外,凡能占有空间,用形体语言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形体,都可归入此类。也就是说,器形可以是瓶、罐、盘、碗,也可以是几何形体,也可以是抽象形体,却绝不能把一些器形简练的制作,当做内容浅显的作品,相反,它们却蕴藏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表达了陶艺家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感悟。现代紫砂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强调了作品自身的原创性,强调了作者自身的个性表达,这两点与传统紫砂截然不同。传统紫砂的最大特点就是仿制严重,常常出现千人一壶的现象,甚至形成了“仿制”的理论——先是形似,然后神似,最后有所突破,形成自己的风格。一个新壶式样的问世,一旦特别,就会有大量的人去仿制。有许多艺人一生都在仿制,即便有所创新,也仅仅是在壶嘴、壶盖及壶把上有所调整、变化。现代紫砂壶艺就较少这种现象。现代紫砂壶艺往往为有感而发,是纯艺术的创作,这是传统紫砂无法比拟的。

现代紫砂艺术在发展的进程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让人困惑。现代紫砂的部分作品一直秉承着壶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的传统,仍保留着壶身、壶嘴、壶把、壶盖、壶钮和壶足等基本构件,但器型却做了很大的变形,既具新颖意识又有实用价值。而更多的紫砂壶完全不再考虑壶体的容积、出水的流畅、壶把的舒适和壶身把玩的愉悦等工艺因素,只是片面地强调器型的思想寓意、作品的外形独特,这便大大削弱了紫砂壶自身的优点,偏离了紫砂壶的本质。一件紫砂壶艺术品,摆设起来,百看不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为世人所认可的上乘之作,十分的不容易,要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珍品更是难上加难。作品综合反映了作者自身的艺术素养、思想境界与技艺水平。紫砂的成型工艺和其他陶瓷成型是不一样的,从设计选料到成形制作的全过程,要由个人独立完成,所以说紫砂作品的好坏,全面体现了作者的综合素质。紫砂从业人员就得认真学习,不断进取,学习新思想、新文化,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东拼西凑、死搬硬套的东西不是艺术,而是非驴非马的东西;不能搞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和为我所用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它根本不能反映自己的艺术水平。艺术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东西,艺术必须走自己的路。艺德和艺品是相一致的。一件作品,艺术品位越高,越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越能为世人所认可。紫砂艺术要发展,我们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紫砂艺术的创新必须植根于传统

综观宜兴紫砂的发展史,自宋初创,明成熟发展,历经千余年,却经久不衰。宜兴紫砂造型古朴典雅,千姿万态,凝聚着艺人们的智慧与心血,永远是年轻艺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因为每一把名壶展现在我们面前,都有着丰富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和艺术语言,它入木三分地溶入了创作者的思想,不显山露水地流淌着厚重的感情。我们在创新的实践中,深深地懂得传统是创新之源,只有植根于传统,从传统中吸收其营养,我们的创新才能拥有无限的生命力。只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向传统学习,向经典学习,向名人名作学习,才能从中吸取营养,为我所用,才能不断提高,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何谓创新?著名画家吴冠中说得好,创新“就是要推陈出新,把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来”,这是多么精辟、独到的见解。紫砂艺术要创新,要与时俱进,要有历史感,因此就得强调紫砂特定的观赏与实用结合的功能。创新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前人没有制作过的作品,创观赏者没有见过的作品,一句话,就是要别出心裁,创作特色鲜明的、能流传久远的作品。

二、激情为灵感之根,有激情才能永葆创新精神

吴冠中教授对艺术工作者提出了“要献身于艺术”的要求,这也完全适用于从事紫砂艺术创作的我们年轻的这一代。只有时刻准备为艺术而献身,才能永远保持一颗火热的心,也才能永葆艺术的青春。凡事都得用心、细心、实心,要与社会生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灵感袭来时一定要紧紧地抓住它,并马上付诸行动认真构思;有了构思,就要脚踏实地进行制作。紫砂艺术自问世以来,经千余年艺人们的奇思妙想、精雕细琢,至今成了一枝艺术的奇葩,而自立于工艺美术之林,其深厚的文化涵养将滋润着我们以至永远。紫砂艺术,自发端以来之起点与其他工艺美术品比较,相对要高,原因有二。一是紫砂艺术源起于明代中叶。其时,中国工艺美术品的发展早已进入了成熟期,金、玉、青铜、石、竹和木等及各种民间工艺已呈百花齐放的态势,各类精美工艺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紫砂艺人的创作理念与创作行动。我们在传统的紫砂茗器中可以看到象葡萄壶、南瓜形壶、如意形壶、云龙壶、竹节形壶和玺印类壶等,无论其形制抑或是技艺都有以上工艺品借鉴与运用的影子;二是紫砂器的创作具有厚重的人文色彩。其知识分子对艺术的感悟往往是善于去粗存精而领引时代的潮流,采其长者而扬之,取其善者而用之,所以,传统茗器诸如曼生十八式、圣思杯与鸣远小品等,无不体现着文化人介入紫砂壶创作的独特之长;三是长江三角洲的文明在整个华夏文明中所体现的高度发展的态势,是历史的真实。虽然江南一带的文明要稍晚于北方,但自蛮荒之境得遇开发,其文明程度,因为借助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而神速提升。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能工巧匠,紫砂艺术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环境而能长足发展。民间艺人诸如时大彬等人则利用江南绝佳山水和物产资源,创作了诸多的紫砂茗器,从而丰富了紫砂壶的创作思想,拓宽了紫砂壶的创作渠道。综上所述,紫砂壶艺术虽属大器晚成,但有后来居上之势,究其原因,不外乎艺人们的创作与创新激情和艺人们的喜好及孜孜以求。

三、充分发掘紫砂的特点,不舍本求末

任何的艺术都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发展和创新。[2]近年来,紫砂艺术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提高。就工艺精良而言,几近无可挑剔的境界。品种类型之多,装饰形式之美,可以称得上是登峰造极。艺术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一方面,由于紫砂艺术是一门张扬个性的艺术,这就需要各类从艺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的创作激情源自厚重理论和反复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应该不断总结,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紫砂的创作,必须尊重紫砂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是因为,紫砂的独特材质、胎骨和里外不施釉,使紫砂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这也是紫砂艺术不同于其它陶艺的根本之处,所以所有的创作不应该脱离这一特点,否则的话,就无紫砂艺术可言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实中的一些所谓的创作,往往是张冠李戴,虎头蛇尾,缺乏自身特色。没有特色的艺术就不是艺术。紫砂的创作,需要有多种装饰的手法凸显其美。就现有的装饰手段而言,已经十分丰富多彩了。用雕、刻、印、染、镶、嵌,以及清时所创的局部点彩、用其他非紫砂材质的装配等。然而任何艺术的进步都包含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因为有了这种创新,才会有金银丝的镶嵌,才能有五色土的绞泥。一切有志于创新紫砂艺术的人士,都应将更新更美的装饰手段作为自己创作的主攻方向和一贯追求。我们坚信,更多地可以运用在紫砂艺术上的装饰工艺就象“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人们尚未发现和获得的、但又肯定其有的元素一样——我们应该确信和扶持它们的存在和成长,甚至给予大力的张扬。紫砂的创作,必须同生活实用和环境美化紧密结合。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品种繁多,且美不胜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审美情趣的变革,有的正逐步发生着变化。紫砂艺术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就是因为我们的作品和产品自觉或不自觉地一直在沿着生活实用和美化环境二者紧密结合的轨迹前进。简而言之,我们的紫砂创作,应着力于艺术和实用的有机结合,这样的创作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时俱进”,涵盖了各种不同思维和不同领域的创作要求。紫砂艺术自明清以来,盛极一时,我们有理由以中国自己的这一独特工艺和创新,向更宽广的领域和更丰富的文化层面作突飞猛进的推动,以保持紫砂创作队伍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较高的素质,让更多的人理解和喜爱紫砂艺术,让紫砂艺术始终能以更多的创新行动来满足社会的不断需求。

四、紫砂的造型要源于自然而能超然于自然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可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宝库[3]。从源而言,有取材于自然的——这里主要是指动物和植物两项内容。动物有飞禽、游鱼、走兽甚至是人物;植物有树木、藤草、花卉和蔬菜。这些都是壶艺造型、装饰的重要题材。从形而言,有借形改形,亦即借古代陶瓷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和玉石器等之形。还有生产、生活用器具,如包、帽及乐器等实物之形的改装形等;从体而言,有几何体,即运用点线面结合构成的壶体造型,有正方、长方、锥形、菱形、梯形与扁长型等体;从轮廓而言,有自体伸缩,其中有整体的伸缩和局部的伸缩两种,这和造型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是不相同的,它是特指构成造型的轮廓,整体的、局部的向高度伸展,或向扁平压缩、扩张,以求得意料之外的效果;从纹饰而言,有抽象启示,如天上云纹的变幻、烟雾的萦绕、石的花纹、山的皱褶等。这些都是紫砂壶传统的、造型创新的源头。造型要有神态。紫砂壶的形制确定之后,以艺术的手法表现神态,最重要的,一是采用写实的手法,一是采用变化的方法。写实则力求形象逼真,变化则在似与不似之间,能给人以浓郁的回味,或给人以动与静的感受。造型要有气度,它包括作者的个性和风格的体现、气质的体现。紫砂造型有的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淳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有的则拟人化,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淑如佳人,宝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衲如仁人,廉洁如高士,脱尘如处子。造型的型、气,成就了造型的美,给人以激动,给人以愉悦,给人以享受。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紫砂文化;网络营销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267-01

宜兴紫砂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成熟与北宋前,文化底蕴深厚,是工艺史上的一朵美丽独特的奇葩。千百年来,历代名家辈出,承前启后,茶壶造型千变万化,层出不群,使人赏心悦目的同时,又佩服先人的匠思独运,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虽然它已经是蜚声中外,但是这样一种美妙的文化和工艺,至今还未被更多的人所知晓和接受,至今还像个大家闺秀,束于闺阁之间,虽有闭月羞花之容,却难于像明星一样耀眼夺目。所以我在这里就紫砂文化的普及和网络营销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首先紫砂文化普及的必要性和形势所趋的必然性。

紫砂工艺是一门独特的工艺,艺术形式独特,变化形式多,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所亲睐,成为高洁雅士君子达官贵人追求典雅生活的必备品。因此在艺术表现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紫砂风格!也因为这样,紫砂工艺的传承和普及一直受到限制,不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使用。而目前文化处于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要恪守这样的传统?是否还要把这样一种灿烂的文化限制在少数人的圈子里?是否还要孤芳自赏?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现在有文化有艺术修养的人越来越多,高度发展的文化和经济,是紫砂发展的一个挑战。更多的人开始追求高品位的文化和生活,而紫砂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高姿态,高品位,高文化的艺术品格地位。

其次,饮茶成为高度忙碌的社会经济下,人们修身养性的最佳选择,茶道艺术的推广,对紫砂的艺术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同时紫砂也是饮茶器具中的上佳选择,而且我们也看到更多的人开始慢慢喜欢茶道,喜欢紫砂,热爱紫砂,不论是普通大众,还是街边小贩,不论是老人,年轻人,还是小孩,时不时都能见到紫砂的身影,这就迫使着紫砂工艺品走向大众。

紫砂文化普及的必要性是经济全球化下的最终选择,如果还是一味的束之高阁,则会慢慢的被大众所忽略,或者被其他文化所替代。随着快餐文化,和西方自由经济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全球化经济热潮的影响,各种文化都与国际接轨,人们的思想也逐渐开放,不再保守,所以一种文化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潮流,这才能体现一种文化的巨大魅力。

最近十几年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各种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整个工艺品行业,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网络营销,甚至古玩城里摆地摊的老大爷也有了自己的邮箱,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网络中,里面虽然有大公司,但也不乏小企业的踪迹,越来越多的书籍、文章在探讨网络营销的技巧、方法,书店里的关于营销方面的书籍,关于网络营销的摆得最为醒目,越来越多的咨询公司、营销公司煞有介事的给企业打造营销方案,几乎所有的一切迹象在表明,网络在整个商业活动中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紫砂属于工艺品行列,目前已经进入网络营销时代,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最明显的是,大大小小的商家开始建设自己的网站和营销平台,向外界推广自己的产品,这种方法改变了曾经利用电视媒体,广播,报纸等的信息宣传,让更多的人,更方便更迅速的了解信息。

网络营销的优点不言而喻,最主要的是,能让更多需要的人更容易找到。在网络营销上目前做的比较好的,自然是公司网站营销平台,以及淘宝拍拍等直接销售平台。推广宜兴紫砂,网络营销势在必行,最近两三年,紫砂陆续进军淘宝和淘宝商城,让紫砂壶的销量一路暴涨,简直是个惊喜。

紫砂的营销已经不能再单一靠传统的营销模式,多开几家店是可以实现一些经济效益,但是固态的地点式营销,客户群有限,信息传播范围窄。而目前高速发展的经济模式下,网络电子商务的高度发展,以及懒人经济的凸现,对传统营销是个巨大挑战,所以为适应更大化群众的需要,网络营销的发展,对宜兴紫砂工艺,紫砂文化,宜兴经济是个巨大的机遇。

网络营销可以达到传统营销所达不到的效果,首先是信息全,传播面广,广告效果好。目前我也做淘宝商城这一块,紫砂壶,紫砂杯的销量还是不错的,平时实体店每天一把壶都不容易销售出去,但是网上的店铺商城每天至少都有四五十个订单,而且销量不断提高,让我实实在在低感受到网络经营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时至二十一世纪,人们崇尚简单,渴望自然回归的今天,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紫砂,并通过紫砂文化来感受和表达我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传承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欣欣向荣的紫砂事业,添砖加瓦,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做一点事情,是我们紫砂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第10篇

毫不客气的说,紫砂壶的二级市场在过去一年中上演了“单边向上”。

2个月前,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的提璧组壶在北京保利2011秋季拍卖会上以1782.5万刷新了紫砂壶拍卖的世界纪录。

几乎与此同时,顾景舟、韩美林合作“提梁盘壶”在北京嘉德秋拍中以1150万元摘得桂冠,当场古代紫砂专场总成交额达2433万元。而在北京匡时的秋拍古代紫砂器专场中,一件清“乾隆描金山水诗文四方壶”最终以356.5万元成交。

再早一点,在去年春拍中,仅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三家拍卖公司推出的紫砂专场,成交总额就超过2.2亿元。

其实,五六年前,紫砂在国内拍卖中还属小众门类,正能隶属于“杂项”,单壶成交价最高也不过百万元。2002年4月,一件清初陈亮彩制的紫砂六棱文人壶以22万元落槌,3年后一件清乾隆年制紫砂花卉文字茶壶则以17.05万元成交。

然后,不过几年光景,紫砂壶已经在春、秋两季大拍中以“拍卖专场”的形式占有了一席之地,其成交价更是一路看涨,曾以几十万或百万元落槌的顶级紫砂壶如今已经身价逾千万。

大师扛鼎、原料稀缺抬高紫砂

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与奇石、兰花一起被古人并称为文人三雅,一直在收藏市场中流通,从不缺拥趸。但为何它却能在几年问实现身价飞涨,成功“上位”呢?

“紫砂泥越来越稀缺,这从本质上决定了,从长期来看,紫砂壶价格不可能下降。这似乎与黄花梨家具面临的情况相似。”私人收藏家、台湾商人陈羽(谐音化名)说,“2010年夏天,宜兴市对外宣布,解除2005年的紫砂矿‘禁采令’。恢复开采紫砂矿的消息让许多人联想到紫砂矿藏未来可能日渐枯竭,而开始动手抢购精品紫砂壶,这可能也是导致2010年后紫砂壶价格飙升的原因之一。”

然而事实情形却非如此。

“很多紫砂工艺师都会自行储存泥料,我自己也是。我们每年最多制作十几把壶,所用泥料数量很少。”工艺美术名家、紫砂名匠徐秀棠表示,“名家制壶的产量不多,大部分工艺师们储存的泥料可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用不完。”

“原料稀缺”可能是大众对紫砂壶的一种误读。紫砂壶原产地在宜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宜兴从明朝正德年间开始制做紫砂壶,500多年问出现过不少名家大师,紫砂甚至成了宜兴的代名词。但这并不表示宜兴紫砂重新开矿就会导致紫砂泥原材料将会竭尽。紫砂泥原矿产地宜兴地处天目山余脉,与其属于同一矿脉上的浙江长兴出产的紫砂泥与宜兴紫砂几乎相同。除此之外,贵州、辽宁和海南等地都有紫砂泥矿。

大师作品,是催生紫砂壶高价的另一个原因。已故名家――如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这“紫砂七老艺人”――的名壶一直是紫砂二级市场中的中流砥柱。

“紫砂壶作为一种茶具,之所以能享有如此高的收藏价值,是因为它背后凝结的工艺。而这工艺的优劣完全取决于制作者的手艺和其艺术修养。好的紫砂壶,不仅制作工艺精良,它也承载了制作者在设计、诗词歌赋、绘画和书法等各方面的造诣。因而一旦大师作品出现,就会在拍卖市场中受到追捧。”

好壶难寻,短期内价格仍见涨

去年秋拍中,诞生于清中期的“段泥彩绘花鸟湖石图笔筒”及杨彭年、钱杜合作的“合欢壶”分别以264.5万元和212.75万元成交。相比同类紫砂壶10年前的市场表现,这些藏品的成交价已经增长了近10倍。“但短期内,这些紫砂壶的价格还会继续上涨。”陈羽认为,“乾隆早期及以前的高古壶,现存品相好的藏品数量可能只有一百多个。在物以稀为贵的收藏市场,这些紫砂壶的价格下降才会让业内人士感到意外。”紫砂工艺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当时知名文人屡屡与优秀紫砂工匠跨界合作,使得紫砂壶的制造工艺中又增添了不少艺术创作和文人志趣,曾一度形成“壶以文贵,文以壶传”的局面。

“过去一年,紫砂市场实在太火了。在这样越演越热的情况下,好的紫砂壶反而会在市场上更难找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艺术教授堵江华认为,“藏家在拍得精品之后往往会出现‘惜售’心态。手上持有好壶的藏家更愿意选择等待最好的时间,而不是马上出手。”

另一个决定紫砂壶短期内价格被看好的原因更在于当下整个艺术品市场的大环境。“目前,在‘不差钱’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名师大家的紫砂壶一定会牵动收藏家和投资机构或投资者的心。对于这些投资者,尤其是某些艺术基金来说,他们碰到的问题不是钱不够,而是担心钱花不出去。找到可靠而又有上涨空间的藏品并非易事,高古或名师紫砂壶在他们看来正是个好题材。”陈羽说。

“―壶重不数两,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刘创新,马来西亚华侨,资深紫砂收藏家。

宜兴紫砂创烧于明末,因茶文化的兴隆与文人雅士相互联系,逐步从实用茶器发展到工艺精品,进而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历久弥新。宜兴陶人创作出千姿万态的茗壶,造型难以数计,由于兼备“宜茶性”与“观赏性”,向来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

紫砂陶艺是最多署有作者名款的工艺品类,自始创以来名家辈出,据传世茗壶所见,明末陶人制壶工艺已臻完备,工艺水平与民间日用茶具有天壤之别。据明代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一书记载,当时的人已经雅好收藏:“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可见紫砂茶壶在当时已受人所重,身价不菲。

在过去简陋的制作条件下,壶工只有简单的几样工具,全凭手艺拍打出来的茶壶,生动的气韵得自神来之笔的率性;加上龙窑烧造的难度和风险,在窑内产生种种莫测的变化,高超的技术还要几分天意,这种大巧若拙的妙趣、天人合一的哲理,才是令爱壶者锲而不舍、痴迷不已的缘由。

盛清康雍乾三代,宜兴陶器因得到帝王青睐,更有了长足的发展,紫砂胎上泥绘、粉彩、髹漆、描金等各种装饰技法得以运用,独树一帜,他窑鲜有所见。传世作品中,康熙紫砂胎珐琅彩茶具上使用“康熙御制”官窑款,雍乾两朝的《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屡次提到宜兴窑制品,甚至对景德镇官窑瓷器的造型产生了影响。

紫砂的发展至嘉道时期,文人墨客开始参与制作,题咏诗文,使得宜兴茗壶有了更深邃的文化内涵。陈鸿寿(号曼生)及瞿应绍(号子冶)等官僚雅士在茶壶上进行书画创作,制壶名家杨彭年等人竭尽全力,共同创造出“文人壶式”,民间的日用茶器脱胎换骨,变成了经得起鉴赏把玩的艺术精品。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传统造型;创作;紫砂壶;分类;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5-156 -01

周高起说:“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人们的喜欢和推崇,因为艺术与物质上的结合使它充满生命力。由于传统工艺与大自然物质世界相结合,赐予了紫砂壶生命,这里我大胆的试论一下我对紫砂壶传统工艺的看法:

一、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作技艺和工艺美学方面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宜兴紫砂工艺属于中国传统手工艺范畴,在明代中期以后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工艺体系,在后来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宜兴紫砂制陶的传统工艺很有技术含量,其工艺技术相当合理且思想具有内涵性,对当代紫砂艺术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历史悠久的紫砂传统工艺,是贯穿古今的物质文化相结合的完美体现,是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融合,它是通过手工艺体现的精神文化,对于研究传统工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想认识传统工艺就必须对手艺有所研究,去深入地了解手艺的特点,掌握技术要领。最好的办法是学会手艺,亲自去体验和认识,进行理论思考。

二、创作

从造型的美学功能和文化功能出发,总结提炼古代紫砂茶壶造型的特点和美学法则,并从中挖掘出有利于现代产品设计的造型元素和造型语言;最后运用演绎紫砂茶壶传统造型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启示。

宜兴紫砂壶在传承、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塑造了不朽的形象和艺术生命,彰显着时代的特征。不过在传统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壶体造型,注入新的元素这种带有现代气息的紫砂壶,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展示出有别于传统造型的独特魅力.成为一种新的壶艺门类而充满生命力。

三、分类

紫砂传统造型分为、花货、光货、筋瓤货三大类型。自然形体,俗称“花货”,是三大造型体系中个性鲜明、风格突出的一大类别。紫砂花货以自然界中瓜果花木、虫鱼鸟兽为题材,模拟自然形体的造型,在传统方圆、几何形体上进行堆雕装饰,借型改装,自然逼真,总的要求是宁简勿繁。紫砂花货的创作者常常深入到大自然中,通过实地观察、汲取生活中千奇百怪的自然形象,巧运匠心,创制出一件件新作品来。龙狮虎豹、松柏梅桩、梅兰竹菊,天上地下、山巅水中、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会在紫砂花货上体现出来,通过师法造化的捏塑,成为精美的工艺品。文人与艺人常常说的一句话便是“艺术源于生活”。几何形体(又称光货),是以几何图形的线条装饰壶体的,有的器型本身就是一种几何图形。筋纹形体(筋瓤货),这类形体的造型特点是将壶体等分成若干部分,再组成精确严密的整体结构,然后统一成完整的壶体。

四、发展

中国传统的百工技艺从百年前的社会改造开始就迅速地衰落,传统工艺在40年代已经奄奄一息,但传统是由历代先人的智慧聚集形成的,离开了传统匠人就没有力量了。匠人的工作最不具有个人色彩,他们的力量是因为在他们的工作中体现了历代先人的智慧,若依靠个人力量,这力量很快就会衰竭。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传统工艺变成了传家宝,这种工艺制品以其古老的手艺和传统的造型在生活环境中重新被定位,所以在价格体系中这些工艺制品也得到了相应的位置,变成了高档制品。

五、成长

通过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造型元素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新的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的冲击下而不断的发生阐变,而其中的内涵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国所独自拥有的,也是中国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

紫砂工艺之所以能够得到深入的发展,其作品的成功的、成熟的,首先是由于紫砂壶手工制作者坚持手工成型方式,不断与陶瓷材料进行最原始的交流,并深入理解和充分挖掘紫砂陶土的独特属性,通过一代一代师徒传承的方式积累下来,形成了成熟的经验体系。其次是工艺的不断深化与使用者对功能和审美的判断有着密切的关联。

自明代中期之后,精工细作,技艺兼容,形成了超乎寻常的严谨、精致,风格典雅秀逸,古意盎然,同时又发挥了无釉陶的特点,充分显示胎体原材料的质地和色彩,在陶器世界里,其精致严格可谓独树一帜。相信在新时代中,紫砂壶会以他独特的魅力,促进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生活的再发展。

参考文献:

[1] 宜兴紫砂陶.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紫砂壶;特性;历史悠久

1 宜兴紫砂茶具的起源

宜兴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有很多传说,根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的“创始”篇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正始篇”又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龚春(供春)。

供春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煅烧后砂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而且又坚硬。供春在当时就名声显赫,人称“供春之壶,胜如金玉”。

2 紫砂壶的特性

紫砂是一种神奇的矿物质,从被发现的那刻起便被认为是泡茶的最佳利器,更让爱茶的人为之疯狂。宜兴紫砂已成为中国艺术界的一个代名词,这也许是宜兴的山名水秀赋予了紫涛的超脱灵性,紫砂已成了世界上其他产品无法比拟的独有品牌,更是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精品。

紫砂本身具有陶与瓷两者的性能,它不但是茶具的完美化身,在装饰上更能够表现得尽善尽美,而这些近乎完美的内涵,都是因紫砂其独具特色的性能,简单的来讲可以分为五类:神秘性、可塑性、稳定性、延展性以及收藏性。

2.1 神秘性

紫砂的起源是个谜,有说是宋代、有说是元代、有说是明代,还有说是唐代,各有理论,莫衷一是。紫砂壶艺的创始与传播者,也是个谜,有说是金沙寺僧、有说是供春或龚供春、有说是时大彬,甚至还有说是另有其人。紫砂的物质结构,更是个谜: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全国只有宜兴有,若论其分子结构,世界上都存在相似的材料,可就是缺少一种见不到的特殊功能,所以就不能称之为“紫砂”。紫砂的神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质与出产地的唯一性。

2.2 可塑性

紫砂是一种最富想象力与表现力的物质材料,它可以轻易的模拟、汲取同行业与跨行业的任何器物形态,并做到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紫砂的可塑性,足以发达到可以模仿其生存空间中的任何器物与自然生物,让其形态与自身特色巧妙融合,从而创造出全新的独具个性的艺术品。紫砂可塑性的智慧运用,使其不断的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时代的皎皎者。

2.3 稳定性

紫砂一直保持着与生俱来的忠诚与淳朴,无论处于古代,还是现代,无论落魄寒舍,或是高居皇室,始终一如既往地宠辱不惊,处之泰然。紫砂湿润如玉的君子品性,百折不挠的坚贞信念,时时显露出豁达胸襟的高尚品德。

2.4 延展性

紫砂本身的“导热性”很强,它能结交到上至皇室、下至庶民,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各个阶层的各类同道朋友。对于爱茶人,喜壶者,钟情紫砂人士,无论士农工商、男女老幼、忠奸智愚,入世隐居都会为其吸引,纷纷作为相濡以沫、登堂入室的知己朋友。紫砂无论跨洋越海的身居天涯海角,它维系情感、“布施”德育的观念依旧不改。它前行的轨迹无论多长,总会有一种金子般不变的本质贯穿其间。

2.5 收藏性

紫砂是最有收藏增值空间的实用性收藏品。紫砂的纯正性、稀有性与艺术性,在投机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之前,留下了巨大的疏漏的升值空间。紫砂茶具的茶文化“主角”地位,使之富有禅茶一味的高雅飘逸。紫砂壶的把玩养护,不但其色泽动人,而且越发珍贵。通过与其长期相伴,还有提升品位、净化性灵等特殊功效的无形价值。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紫砂壶;文化内涵

1 紫砂陶文化

中国有四大名陶,即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和钦州坭兴陶,其中宜兴紫砂壶无疑是最佳的泡茶器皿。紫砂壶泡茶之佳处,在于能使茶之色、香、味俱全。另外紫砂壶小巧玲珑,造型千变万化,实用与艺术相结合,以深邃的文化品位和精湛的工艺特色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当今不少收藏家的钟情之物。

宜兴的山水构成了宜兴紫砂独有的品质。山地文化给紫砂带来了质朴、沉静、坚毅;水文化给紫砂带来了温婉、灵动、清新。它是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文学气息和绘画神韵。

2 历代紫砂名匠开创壶艺新天地

紫砂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相传他在功成身退后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到了太湖定居做起生意,并慧眼发现了紫砂土,被后人尊称为“陶朱公”。后来,紫砂做成了壶,继而蔚然成风、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时至今日,宜兴紫砂壶艺术成就已经很高,可谓巧夺天工、技绝寰宇。

谦逊的紫砂大师们认为,是大自然孕育了历代紫砂名匠。例如紫砂泥就是大自然赋予江南宜兴的恩泽,这种烧制紫砂壶的原料含铁量很高,最高可达8.83%,使得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并且有着很多独有的特性。据说用砂壶泡茶,即便是暑月也能越宿不馊,而且使用的年代越久,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如古玉一般光润古雅而讨人爱惜。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就是说泡出来的茶也因紫砂壶使用年代的久远而芳香醇郁。另外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时日能增积“茶锈”,即使空壶里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根据科学分析,紫砂壶具有较高的气孔率,透气性良好,能够保持茶的原味,且具有耐冷热的特性。即使在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也不会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且砂质传热缓慢,无论提拿抚握均不烫手。甚至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裂。当年坡用紫砂提梁壶煮茶,就留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

虽名为紫砂,颜色却是五光十色的。紫砂泥又称五色土,其成品或紫而不姹、或红而不嫣、或绿而不嫩、或黄而不娇、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其色泽沉着而没有火气,宛若珠玑。紫砂壶不上釉,但胜似上釉,其自然原色质朴浑厚、古雅惹人。紫砂泥固然可贵,而紫砂壮观的壶艺天地离不开一代代紫砂陶艺家聪颖头脑的创新和灵巧双手的创造,也离不开一切热爱紫砂的“紫砂友”。明、清两代杰出的紫砂大师有很多。从紫砂壶的创始人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说起,当时人们就称赞其作品“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后来的时大彬、李仲芬、徐友泉,被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到清代中期,紫砂大师们更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开创了紫砂壶艺的新天地。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紫砂;艺术;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39-1

宜兴紫砂是我国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实用工艺美术陶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在名家辈出的“瓷器之国”――中国,宜兴紫砂陶何以在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异纷存彩、经久不衰?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 鉴赏紫砂壶款一方面是鉴别壶的作者,或题诗镌铭的作者,另一方面是欣赏题诗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金石篆刻。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被誉为“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

近年来随着砂艺热潮的兴起、传统的茶文化与陶文化的推广,热爱紫砂艺术的人士日益增多。较高档次的佳作生产,究属数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各界人士玩赏上的需求,尤其高雅名作,更是稀少。因此社会上出现了极少数缺乏艺术道德的工匠,串通一些不讲商业道德的狡商市侩,不择手段地乘机猎取暴利,假冒名家印鉴,各种等级的劣质精品,充斥市场,蒙蔽众多砂艺爱好者的眼睛。论完紫砂艺术文化背景的魅力,再站在收藏价值的角度上,细细品位欣赏紫砂艺术之美,又可以大致细分为五个方面:形、泥、工、款、功。

所谓的“形”,就是壶的形象。“圆形壶”须骨肉亭匀、珠圆玉润;“方形壶”须轮廓分明、线面挺阔;“仿生壶”须主次分明,视觉和谐;“筋纹类”须纹理清晰,口盖严密。以上 所提及的几点只是紫砂业内制壶的基本要求,如果想企及“形之美”的境界,还必须在造型方面多下功夫。紫砂壶的造型,虽有古老传承下来的制壶条规,但“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艺术的基础上融合,采天地自然之绝美意境,创源于前师之未有形态,乃是紫砂造型艺术的境界追求。另外,造型的成功优劣还与造型的气度息息相关。而作品造型的气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作者自身的文化涵养和精神品质。一件作品包含了作者的个性表现、风格体现、文化层次和气质修养。只有时刻注意丰富作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提高心性修为的境界,才能使作品的造型产生体现自身品质的独有美态:有的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若旨欲拟人则人间百态栩栩如生,其神跃然壶上: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飘逸如仙子,脱尘如衲子……纵观造型的气与形,如果给人以造型艺术的美感的话,则购买收藏时便会是先入为主的选择。

所谓“泥”,即是指紫砂壶的材质:泥料的品质。紫砂泥料是一种自然特殊的矿土,内含铁质粘土质粉砂岩,除了顾名思义的“紫泥”之外,还有绿泥、红泥。 虽然紫砂原矿的颜色只有三种色彩,但烧制的温度变化、泥料的配比成份不一,可以使烧制后的成品颜色千姿百变,紫砂“五色”之说也似乎再不能用来涵盖修饰紫砂之色彩丰富: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黑而不墨,如铁如石,胡金胡玉,具百美于三基色。这就是紫砂泥色淋漓尽致的体现,如再在泥中和以粗粒生、熟泥砂等则谷皱周身,珠粒隐现,更是夺目。总的说来,紫砂壶的收藏价值鉴别泥料材质的优劣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所谓“工”,便是紫砂艺术的工艺品质。紫砂壶由壶身、颈、底、脚、盖、嘴等组成,既具有本身严谨完美的整体,又有与壶身相辅相成构成和谐完美整体的附件。在紫砂壶丰富的工艺线条中有:凹凸线、凹线、圆线、鳝肚线、碗口线、鲫背线、飞线、翻线、云肩线、弄堂线、隐线、侧角线、阴角线、阳角线、方线等变化多端的装饰应用线条相结合使用,使紫砂壶增加工艺上的美感。而由于紫砂壶在工艺处理方面采用手法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光货、花货、筋瓤货。光货,圆形珠圆玉润,方器轮廓周正;花货,写实表达逼真,写意表现趣味;筋瓤货,线条脉络有致,卷曲和润。紫砂壶的工艺,可以说是百玩不厌,研旧而出新味。紫砂壶的工艺美是收藏价值的灵魂所在,工艺精良的紫砂壶,给人高昂情绪的激发,给人气质内敛的含蓄……

所谓“款”,即为紫砂壶的款识。简单说就是壶的印款作者,以及何人镌刻的诗词书画。总的说来,紫砂壶又可以分为商品壶和工艺壶。商品壶又有细货、粗货之分,工艺壶则有工艺品壶、特艺品壶、艺术品之分。作品的价值按艺人的成就、艺术价值来论断。而在紫砂壶的装饰方面,“文人的参与”提高了紫砂艺术的身价。紫砂壶的雕刻装饰艺术更是集诗词、书画、文学、篆刻、金石等艺术于一体,提高了装饰层次,深蕴文化内涵,使紫砂壶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艺术文化的珍藏品。

所谓“功”,就是指紫砂壶的功能实用与否。对于紫砂壶功能实用的基本尺度是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密及出水流畅。紫砂壶的实用功能,若与其他质地的茶具相比较而言的话,较为理想,暑天泡茶,不易变味。

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宜兴紫砂壶以其得天独厚的泥料,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集符合科学的生产工艺,精美绝伦的器物造型,有口皆碑的实用功能,成为世界名陶。历代宜兴陶瓷工匠用烈火使陶土放出异彩,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谜,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提供了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让我们不断深入地进行紫砂陶的科学研究,探索奥妙,总结经验,古为今用,促进陶都繁荣昌盛,促使宜兴紫砂陶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紫砂工艺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紫砂壶;文人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2-120 -01

紫砂壶是宜兴对外的一张名片,紫砂陶制作工艺已由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并且向联合国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涵盖了紫砂陶刻这一元素。因此,坚持文人参与,做好紫砂陶刻大文章,显得尤为重要。许多传世名壶正是“字以壶传,壶随字贵”,造就了珠联璧合、世代相传的艺术价值。陶刻艺术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修养、书画功底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因为表现形式的笔法、技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神才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表现水平的重要标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进一步完善文人参与的运作机制,力求使能工巧匠和高级专业人才在全体规模上得到提高。总而言之,在顺应市场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加入现代的元素,让作品既具备传统的经典,又有时代的气息,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文人与壶结缘,并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对紫砂壶艺术的认识与参与,至少有个过程:

一、认同

紫砂壶之所以受到文人的青睐,是由文人特有的个性造成的。自魏晋起,文人开始汉赋所推崇的浮华气息,追求平实肃静自然天成的清淡风格,并对后世影响甚广,如“建安风骨”,乃至以后 “五言诗”,律诗,以及词曲等。而紫砂壶源自于土,脱胎于火,暗合易数。其质呐而不笨,拙而不俗,沉而不闷,与金银比,少一份霸气,多一份可人;与玉石论,逊一分姿色,赢一分亲和。这些偏是文人所追崇的风韵,于是在一扇一墨,一砚一棋皆可雅玩的文人眼中,紫砂壶自然也成了一种可以用来修身养心明志的佳品。

文人对紫砂壶的认同其独特的方式,最早于紫砂结缘的文人,应首推北宋大文豪坡。他曾数次游历宜兴,并深爱上了宜兴的山水草木。东坡一生都以观瞻自然秀美之山水为快事。生活中,他亦同其他文人一样嗜茶。据说他饮茶有三项要求:茶壶一定是紫砂提梁壶;茶叶一定是阳羡唐贡茶;茶水一定是金沙泉水。而书法家隆池山人杨彭年,对于自己喜欢收藏的壶,皆署“寒绿堂,彭年”字,以示独享。而陈维崧先生则在《赠高侍读澹人以宜壶二器并系以诗》不吝溢美之词,又作《满庭芳・吾邑茶具,俱出蜀山》,其中有“而我偏怜茗器,温而栗湿翠难扪。掀髯笑,盈崖绿雪,茶事正堪论。”写尽他对紫砂壶的喜爱。

二、参与

文人在欣赏肯定紫砂壶的同时,由于自身修养与品位不同,渐渐不满足于老匠人们的传统壶式。开始热情参与其中,自行设计壶手制作,甚至自己亲自制作。清签嘉时期西冷八家之一,集文学、书画、篆刻于一身的陈鸿寿(号曼生),虽不是制壶艺人,但他却是一位非凡的紫砂壶艺的设计大师。他与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等杨家三兄妹等联手制作“曼生壶”名扬天下,陈曼生不仅自己设计紫砂壶,爱好紫砂壶,还以壶艺结交周围的一批文人,并以此影响一批紫砂壶制作的匠人高手。这种文人与匠师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紫砂壶制作的新风尚、新景观。郭若愚先生《漫谈陈曼生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一文,整理搜集曼生壶的壶式及款式,认为“这是工艺美术设计史上的一件重要之事”。

三、规范

文人的参与,把其他门类的一些艺术因素也引入了紫砂壶,使其逐渐有了章法,也就是所谓的有了规矩。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就形成了固定的工艺程序。同时,对于泥料来源、设计造型、制作标准、款识画样等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如方器“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衡庄重”,花器“简勿繁、主次分明、平衡和谐”,这些尺量帮助紫砂壶摆脱了匠气,并使紫砂壶真正登堂入室。

四、提升

文人的加入不仅大大丰富了紫砂壶的造型,而且把多种艺术诸如雕刻、绘画、书法、诗词都纳入壶中,让紫砂壶集各种艺术于一身。小小一把壶,其款式图样、铭文装饰、书法绘画都在股掌之间,这种境界是其他艺术很难比拟的。在此基础上,文人们又发挥他们的智慧,创造的题词、题跋,更进一步地把紫砂壶艺推向高文化层次。携铭的内容与茶切、与名切、与饰切,茶句,词句都延伸到哲学、伦理、道德、知识等领域。这不仅提升了紫砂壶的装饰层次,而且其深蕴的文化内涵,更提高了紫砂壶艺的品位,紫砂壶在文人的厚爱与扶持下,圆满的完成了他的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