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幼师职业论文范文

幼师职业论文范文

幼师职业论文

幼师职业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关注幼儿教师生命对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完善幼教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幼儿教师生命异化的实然状态是必须高度警惕的教育危机信号,应该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转换思维范式,重新全面构建幼儿教师的生命体系,让教师的生命可能性得到健康发展。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关怀生命是使个体实现生命可能性的教育需要,教育对生命的关怀必须由教师来实现,因此教师对于生命意义的体悟,要比一般人更为重要、更为迫切。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关注幼儿教师的生命,对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完善幼教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教师生命的异化

放眼国际,幼儿教师的地位一直不容乐观,“我们对这些在儿童能学得最多的时期教育儿童的教师太不重视了。公正地说,这些教师做得最多,得到的却最少”。聚焦国内,幼儿教师的生命意义更是遭到严重忽视,生命异化问题令人堪忧。

(一)生命的泛道德化与工具化

受职业传统观念的影响,幼儿教师一直被视为利他主义的职业,泛道德主义影响至深至远,似乎只有无私奉献与辛勤耕耘才配得上“幼儿的第二任母亲”与“托起太阳的人”之类的美誉。然而,这种道德预期“并未涉及到教师职业劳动对教师本人现实生命质量的意义;并未涉及到教师是否在日常的职业生活中感受到对自己的智慧与人格的挑战、对自己生命发展和生命力展现的价值,感受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满足”

受职业偏见的影响,幼儿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仍被视为母亲或保姆职能的一种替代和延伸,是一种纯粹为幼儿和家长服务的工具,并未被当作专业人员给予必要的尊重,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均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有的幼儿教师也把这种职业纯粹作为赖以谋生的手段和工具,精神生命式微,教师职业对其生命而言只是一种异化的存在。

(二)生命的机械化与超载化

在目前的幼儿教育改革中,教师往往被教学模式所囿,认识不到教学模式背后的教育理念,更逞论根据教育理念灵活地选择、反思和创造教学模式。同时,大多数幼儿教师也没有真正领悟到园本课程开发的真谛,只是习惯了传统模式中按部就班的传授,批判意识与创新能力乏善可陈。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幼儿教师生命的机械化,另一方面也抑制了幼儿生命的发展。

随着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固然为他们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但同时也增加了不小的负担。此外,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我国接受幼儿教育的主体,而师幼比例偏小与幼儿园班容量普遍超标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改观。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幼儿在园的安全、生活、发展等方面的直接责任人,幼儿教师生命的超载化程度可想而知,“忙”和“累”已经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职业幸福感正与他们渐行渐远。

(三)生命的低效化与钝化

多元化的幼儿教师来源直接导致教师岗位竞争日趋激烈,职业稳定性面临消解。在专业发展机会相对较少的情况下,这些新要求、高期望与重大的安全责任意识已日益成为幼儿教师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教师与其职业之间出现严重分疏。同时,大多数幼儿教师对主动提高自身心理素养的意识也处于混沌状态,这种生命的低效化使生命价值很难在教育活动中得以实现。目前,对新信息的敏感、接纳以及运用已成为幼儿教师成功的关键,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幼儿教师却只是满足于复制性劳动,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加上教师职业的低回报和成功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与长期性,幼儿教师生命的钝化现象也日益凸显。

二、幼儿教师生命异化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由于尚未纳人国民义务教育范畴,幼儿教育的实际地位一直不明确,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未将幼儿教育纳人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和列人教育财政支出的专项预算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问题更是无法真正纳人政府解决的范围。如今,把幼儿园推向社会,并在幼儿教育中引人市场机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细致的论证以及后续监管的不力,社会劳动保障配套措施并未适时跟进,从而造成幼儿教师的编制、工资、医疗、培训等均缺乏应有的保障,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体现其劳动价值的报酬,这就大大影响了幼教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与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组织因素

作为幼儿教师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幼儿园是兼具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目前,在组织宏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专制管理(即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和外行管理(即非专业化管理)。这两种管理都只是把幼儿教师视为“物”的存在,缺乏对他们的生命关怀,其中,专制管理正在剥落着教师的生命尊严和压抑着教师的生命个性,而外行管理则使其丧失了专业成长中的成就感。在组织的常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混乱与角色冲突。职业角色混乱是指幼儿教师所在组织未能对其职责做出明确规定,或未能按照规定进行操作而导致的幼儿教师不明确自己的责任、权利、目标、地位和应尽的义务;角色冲突则是指幼儿教师对组织所提出要求的一致性与合理性提出质疑。在幼儿教师的评价考核方面,组织长期奉行以幼儿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倾向于把教师的价值外在化,即教师的价值取决于社会的需要,而非教师自身的发展。这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外部评价方式,势必造成社会评价导向的偏差与教师生命的抽象化,进而弱化幼儿教师的职业自主性,阻碍其职业成长和职业专业化的实现。

(三)个人因素

尽管幼儿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幼儿教育市场比较混乱,准人方面把关不严,门槛(师资、场所、设备、资金等条件的要求)较低,教育质量监管不力,所以仍有相当多的幼儿教师存在生命意识缺席、专业成长困顿等问题,总体素质亟待提高。生命的受动状态是造成幼儿教师生命异化的内在因素,教师自身的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专业水平和应对变化的能力等)就是导致职业压力产生的主要来源之一。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普遍存在,但是由于职业主体性较差,加之自身的生命个体意识淡薄,又缺乏调节或舒缓这些压力的能力,所以,过度的职业压力一直是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职业坚定性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有59.5%的幼儿教师具有比较明显的职业倦怠倾向,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而疲惫感和对事故的担忧,更是成为困扰绝大部分教师的突出问题。对于个体在精力过度消耗状态下的职业倦怠现象,在缺乏自预或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情况下,许多幼儿教师并未认识到这只是人人都可能体会到的正常心理现象,而是往往陷人“角色超载”的恶性循环之中,产生很多悖论性的行为和心理。

三、幼儿教师生命的重建

就幼儿教师的生命现状来看,若想提高其生命质量,外部环境的改善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样重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转换思维范式,才能真正实现生命的重建。

(一)自爱反省:生命的关怀

作为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自爱体现了个体对自身生命的一种关怀。生命关怀是哲学思考的重要命题,因为,“从狭隘功利目的和占有欲望或外在强制和自我否定的现实活动中超越出来,进人理想地表现自身自由的生命活动,是解决人的异化生存状态的根本出路”。幼儿教师的自爱主要包括:认识并悦纳自己的生命状态、实现自己的生命需要和价值。教师自爱不仅能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推动教师主动地追求德性的完善,而且有助于教育爱的生成,最终转化为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以及对幼儿的理解与尊重。反省是对自我的重新再认识,这种心灵力量的烛照标志着人类超越了动物界其他物种,可以自觉地修正自己的生存状态。繁忙而琐碎的日常工作使幼儿教师几乎时时处于“赶路的行进”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很多人生的乐趣被剥夺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被大大地压缩了,生命的浓度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学会做一名反思性实践者,形成自己关于生命价值实现的负责任的思考和行动,进而获得职业活动的永续动力。

(二)职业认同:生命的返魅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它是克服了职业的外在性、异己感而把自己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同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内在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它所形成的职业工作的动力更具有自觉性、主动积极性”。由此可见,职业认同是职业生涯成功实践的核心,是促进幼儿教师生命返魅的前提条件和有效途径,对他们的生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职业认同越高,对本职业的情感依附和规范掌握程度就越高,从业坚定性也就越强。增强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改善教师待遇,实现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健全幼儿园管理体制,创造一种关怀教师生命的管理文化;幼儿教师应发掘教师职业之美,把幼儿教育工作视为“值得追求和托付的事业”,力争成为一名“生命型教师”,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幼儿教育的新元素。

(三)专业发展:生命的提升

专业发展是以个体的生存为基础,是通过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以实现生命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它是教师生命在教育生活世界中的动态显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每一发展阶段都有特定发展核心、主题和问题,每一阶段核心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程度如何对后一阶段有很大影响,这决定了后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所以,必须对处于不同成长过程中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培育措施,提出相异的目标要求,从专业发展角度探讨幼儿教师职业生涯的历程。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在幼儿园大力倡建学习共同体,形成完善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实行资源的优化组合,鼓励他们以团队形式经常性地反思、质询以及合作,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充实和发展自我,最终实现生命的丰富与提升;幼儿教师必须具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和意识,拥有专业发展的自,通过积极的研究和反思制定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让生命发展成为推动专业发展的原动力。

(四)职业幸福感:生命的完善

幼师职业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在幼儿教师道德建设中,职业道德规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是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成为制约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瓶颈。从我国幼教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性地提出八条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法守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尊重幼儿,热爱幼儿;严谨治学,锐意创新;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拒腐防变,廉洁从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全部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对幼儿教育给与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广大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成为一个社会共同瞩目的问题。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是评价教师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在幼儿教师道德建设中,职业道德规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统一师德规范缺位是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

突出问题目前,国家制定并颁布了统一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尚未制定出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虽然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做出了本地区、本部门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极不统一,其内容也不尽科学,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识片面,许多与幼儿教师职业紧密相联的道德要求没有被反映出来;②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定位不准,规定中的一些内容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岗位职责或社会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并非职业道德;③主题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内容分类不尽科学,甚至存在逻辑错误;④部分内容陈旧过时;⑤表述形式不规范、不简洁,因而不便记忆、不够实用。

当前,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是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统一师德规范缺位是制约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瓶颈

(一)统一师德规范缺位导致幼儿教师职业活动无所遵循

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意味着幼儿教师的职业活动无所遵循,这必然给幼儿教师道德建设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消极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乘虚而人,在幼儿教师中压制创新精神,助长不良学风,异化师幼关系,影响团结协作;第二,功利思想和拜金主义大肆蔓延,在幼儿教师中涣散敬业精神,导致腐败现象,败坏师表形象,滋生自由主义;第三,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大行其道,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致使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无所适从,导致幼儿教师道德建设误人歧途。

(二)统一师德规范缺位导致幼儿教师道德评价标准不一

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意味着幼儿教师道德评价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由于善恶标准混乱,评价结论不一,使作为评价对象的幼儿教师常常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导致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和矛盾。诸如:幼儿教育应该以知识传授为主还是以素质培育为主?幼儿教师应该主要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还是保育者的角色?教育行政部门及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评价应依据什么标准?幼儿家长对教师的各种赞扬或指责是否公道合理?教育单位对教师的评价与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经常发生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二者孰对孰错?......这一系列的困惑和矛盾都函待解决。

因此,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成为制约幼儿教师道德建设步人规范化道路的瓶颈。

三、制定统一师德规范是加强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关键

针对目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缺位,幼儿教师道德评价标准不一的状况,笔者从我国目前幼教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广泛考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参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综合多家单位制定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尝试性地提出如下八条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供协策部门参考。

(一)学法守法,依法执教

学法守法、依法执教是指幼儿教师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学法守法、依法执教是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其基本要求是:自觉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爱岗敬业,保教并重

爱岗敬业、保教并重是指幼儿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幼教事业中。爱岗敬业、保教并重是幼儿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基础。其基本要求是:对教育事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热爱教育,热爱岗位;尽职尽责,保教并重;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传播有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思想;牢固树立保教并重的教育理念,努力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三)尊重幼儿,热爱幼儿

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处处尊重幼儿,关心幼儿,爱护幼儿。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情感的集中体现。其基本要求是:全面了解幼儿,关心爱护幼儿;对幼儿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对幼儿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幼儿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保护幼儿合法权益,促进幼儿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锐意创新

严谨治学、锐意创新是指幼儿教师在研究学问、钻研业务、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严肃谨慎,一丝不苟;勤于钻研,善于思考;勇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创造新经验,做到推陈出新。严谨治学、锐意创渐反映了幼儿教师探求科学真理的端正态度。其基本要求是:学习知识自觉主动,孜孜不倦;教学工作亚格认真,一丝不苟;钻研业务刻苦勤奋,持之以恒;对待问题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教育规律,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五)团结协作,取长补短

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是指幼儿教师要正确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是教育事业的内在要求。其基本要求是:谦虚谨慎,尊重同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幼儿中的威信,维护集体荣誉,共创和谐园风。

(六)尊重家长,热情服务

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是指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家长,热情为家长服务,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是做好幼教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基本要求是:尊重幼儿家长,对所有家长一视同仁,不训斥、指责家长;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强化服务意识,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

(七)拒腐防变,廉洁从教

拒腐防变、廉洁从教是指幼儿教师要正确处理事业与利益的关系,不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做到清正廉洁,公正无私。拒腐防变、廉洁从教是教育事业的性质和教师的职业理想对教师提出的特殊要求。其基本要求是:培养高尚人格,坚守高尚情操,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牟取私利,为幼儿做出表率,达到身教与言教的统一。

(八)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幼师职业论文范文第3篇

1.角色转变存在障碍

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大都是师范院校刚毕业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带着校园独有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幼儿教师在学校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而在入职之后更多的是与幼儿和家长交流,接触的事物更加多样化。初入幼儿园这个相对热闹的职场,许多人经常会流露出对学生角色的留恋,尤其是入职初期依然会将自己置于学生的角色之中,对工作职责不明确,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岗位。

2.实习期的效果不明显

在学生实习期,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还没有足够成熟的想法,这种不确定性致使许多学生在实习阶段未能全身心投入到职场岗位角色,造成了就业后职业身份过渡的不顺畅。

3.专业技能与其他工作能力未能协调

发展新入职幼儿教师在学校过于重视音乐、舞蹈等专业发展,相对忽视了对幼儿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习和研究。走上工作岗位后,总想把自身专业技能展示于日常教学中,却常常忽视四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是否真正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态;二是与幼儿沟通是否存在障碍;三是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自身是否有独立驾驭课堂(游戏)的能力;四是面对自身成长困境时,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幼儿园该如何做

1.进行合理引导首先,幼儿园内部管理

要以人为本,建立合理的幼儿教师评价机制,以促进幼儿教师的发展为目的,坚持发展性评价。在幼儿安全的范围内,允许新入职教师存在不可避免的失误,但要求其对失误进行深刻反思和检讨。其次,加强心理辅导,让他们主动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逐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幼儿园要经常肯定新入职教师工作的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开朗的心情,微笑面对每个孩子,逐步弱化职业倦怠。最后,帮助新入职的教师在工作交往中积极地与幼儿、家长、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对幼儿园的工作和幼儿的发展有益,而且对教师的潜能开发、专业成长及身心健康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重视师德建设,强化职业

理想学前教育因为被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师德建设必须常抓不懈,并始终贯彻于日常工作的生活中,尤其是新入职的教师,对师德的理解和内化必须是长期的。职业理想是爱岗敬业的前提,幼儿园应逐步培养新入职教师的职业理想。一方面,幼儿园要不断地向新入职教师宣传正确的职业理想概念和实现途径。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不断修正和强化自身的职业价值。

三、新入职教师应如何做

1.尽快掌握幼儿的发展状态

一切幼儿教育活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自觉遵循幼儿教育规律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对现实中幼儿的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是作为一个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幼儿的个性特点,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幼儿保教的规律。

2.养成良好的教育行为和学习习惯

教师的专业行为和道德准则集中表现于教师日常教育的行为习惯当中。教育行为习惯是教师个人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现,更是教师个人修养和专业素养的外在行为表现。对心智发育关键期的幼儿,教师好的教育习惯对幼儿成长显得更为重要。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刚刚走入教育岗位,在习惯养成方面可塑性强,从入职开始就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养。

3.培养教育发现和研究的能力

幼师职业论文范文第4篇

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是指为提高素质、适应职业需要,继续接受最新知识而进行的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技术等不断更新,幼儿教师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水平远远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因种种客观因素,当前幼儿园教师年龄结构整体偏大、学历整体偏低,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妥善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我研修的意识,提高自己,跟上时代的要求。暑假期间,休息时间比较长,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起来,组织教师到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研究机构参加继续教育,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将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更有利于他们采用科学的手段处理教学中的各种突发事件。

二完善编制问题,解决后顾之忧

据学者研究发现,教师的编制问题对其从业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影响,在编教师职业幸福感明显高于非在编教师。据相关研究发现,同一公办幼儿园中,因编制差异,非在编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的工资远远低于在编教师,且非在编教师几乎没有福利待遇,大大打击了非在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从业幸福感。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力度,采取措施,设立最低工资待遇保障和超工作量奖励机制,维护非在编教师的利益,做到劳有所得、多劳多得。

三完善职称评审机制,留住优秀人才

职称是评价幼儿教师能力高低的重要参考之一,它不仅是教师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业绩的具体表现,更是考量其职业声望与业绩实效的唯一指标。2014年,已有河南、福建等多个省市试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标准中指出中小学、幼儿园符合条件的教师都可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切实保障了幼儿教师的权益。在今后,要加大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幼儿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制度,确保幼儿园招得到也能留得住那些优秀的幼教人才。

四加强监管,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据有关网站统计,从2011年6月到2014年5月,共有多例幼儿园教师侵害儿童身体的事件,2014年更是有多个幼儿园曝出“喂药”丑闻。针对这些情况,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一方面要采取立法手段保障幼儿教师的利益,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幼儿教师行为准则规范,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避免出现打骂孩子的行为,真正为孩子营造一个无忧无虑的学习环境,使其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

五设立商谈机制,消除不安定因素

幼师职业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是指为提高素质、适应职业需要,继续接受最新知识而进行的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技术等不断更新,幼儿教师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水平远远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因种种客观因素,当前幼儿园教师年龄结构整体偏大、学历整体偏低,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妥善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我研修的意识,提高自己,跟上时代的要求。暑假期间,休息时间比较长,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起来,组织教师到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研究机构参加继续教育,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将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更有利于他们采用科学的手段处理教学中的各种突发事件。

二完善编制问题,解决后顾之忧

据学者研究发现,我国教师的编制问题对其从业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影响,在编教师职业幸福感明显高于非在编教师。据相关研究发现,同一公办幼儿园中,因编制差异,非在编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的工资远远低于在编教师,且非在编教师几乎没有福利待遇,大大打击了非在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从业幸福感。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力度,采取措施,设立最低工资待遇保障和超工作量奖励机制,维护非在编教师的利益,做到劳有所得、多劳多得。

三完善职称评审机制,留住优秀人才

职称是评价我国幼儿教师能力高低的重要参考之一,它不仅是教师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业绩的具体表现,更是考量其职业声望与业绩实效的唯一指标。2014年,已有河南、福建等多个省市试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标准中指出中小学、幼儿园符合条件的教师都可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切实保障了幼儿教师的权益。在今后,要加大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幼儿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制度,确保幼儿园招得到也能留得住那些优秀的幼教人才。

四加强监管,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幼师职业论文范文第6篇

本文采用问卷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过程,对赤峰市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经过分析,提出了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分层取样的方法,在赤峰市区随机抽取六所幼儿园,从办园性质来看,政府级别幼儿园三所,企业性质幼儿园一所,民办幼儿园两所。在六所幼儿园中,省级类幼儿园一所,市级类幼儿园三所,一般幼儿园两所。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为90%。在本研究样本中,来自市级幼儿园的教师共3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1%;来自政府性质幼儿园的教师共5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5.5%。从调查对象所在单位级别来看,市级幼儿园教师所占比例大,因为他们更具有群体代表性;所抽取幼儿园样本中的幼儿教师多集中在政府级别、民办性质的幼儿园里,因为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政府性质的幼儿园仍然是幼儿园的主体,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民办性质的幼儿园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股新的力量。

(二)对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的调查分析。

1.工龄与职业幸福感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其工龄长短没有显著关系。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经常能体验到幸福感的教师比例在上升,但仍然没有超过一半,总能体验到幸福感的教师比例有所增加,说明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工龄没有显著关系。对于工龄不同的幼儿教师,体验到幸福感的时间会有所不同。有的幼儿教师在刚参加工作时就能体验到幸福感,有的幼儿教师则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适应了工作环境,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后才有幸福的感觉,而有的幼儿教师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体验到幸福感。

2.幼儿园级别与职业幸福感

数据分析显示,在自治区一类幼儿园中,经常能体验到幸福感的教师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在市一类幼儿园工作的教师;在一般幼儿园中,偶尔能体验到幸福感的教师比例达到71%,明显高于其他两类幼儿园教师所占比例。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级别的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幼儿园的级别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从总体上来说,教师所在幼儿园级别越高,其越能体验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而在级别较低的幼儿园工作的幼儿教师,其职业幸福感较低。

3.工作成就感与职业幸福感

结合以往研究和本次调查研究可知,目前,赤峰市幼儿教师的工作成就感现状值得深思。在调查中发现,有一半的教师在工作中只是偶尔能体验到成就感,经常能体验到成就感的教师只占13.3%,这说明整个幼儿教师群体工作成就感的水平是比较低的。幼儿教师工作中的成就感对其幸福体验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成就感高的教师其职业幸福感较高,而低成就感的教师只体验到较少的职业幸福感。

4.人际关系氛围与职业幸福感

经过调查可知,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体验与其所处环境的人际关系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其职业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能经常体验到幸福感的教师比例占57.4%,有超过60%的调查者只是偶尔能体验到幸福感。在调查中,大部分的幼儿教师为女性,觉得自己的工作环境十分和谐的幼儿教师所占比例极小。幼儿教师中男、女比例的失调不仅对幼儿的成长有负面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幼儿园和谐人际关系氛围的形成。调查结果显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幼儿教师愉快工作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幸福感的体验。

5.社会地位与职业幸福感

虽然本次研究中被试样本主要集中于公办幼儿园、市级类幼儿园,但数据显示,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是比较低的,从总体上来看,有超过一半的调查者选择了“等级在5级以下”(级别越高,说明社会地位越高)。幼儿教师体验到的他人眼中的幼儿教师群体社会地位主要集中于4、5、6级别,并且有超过80%的调查者选择“在4级以下”。相关研究已经证明,社会地位与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提高其职业幸福感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激发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利于赤峰市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和谐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完善教育管理制度,为幼儿教师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相对于发达城市来说,赤峰市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较缓慢,但总体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作为新一批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建设地区,决策者要从幼儿教师的切身实际出发,寻找改革的突破口,调动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改革合理化、科学化、统一化,以幼儿教师为本,进行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在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的基础上,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提升私立、民办幼儿园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关注幼儿教师,为幼儿教师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好的环境造就好的心态。社会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协同运作,尽可能地为幼儿教师营造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针对赤峰市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应鼓励社区幼儿教育的发展,使更多适龄儿童就近入园,提高城市的幼儿入园率,给更多从事幼儿教育的年轻教师提供就业机会,使其感受到幼儿教育的快乐和幸福感。幼儿园管理者应为幼儿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积极借鉴、学习其他地区的优秀改革成果,使幼儿教师在幼儿园这样一个大家庭中感受到幸福感。

(三)鼓励幼儿教师,为幼儿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

幼师职业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 社会发展的需要呼唤优质的幼儿教育,呼唤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这给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影响中职幼师生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提出提升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学术生命,首先取决于它的专业化程度。从理论上讲,幼儿园教师职业应该被视为专门职业。因为它要求教师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作支撑,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要求教师以“儿童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行动的原则;要求教师能“专业自主”。然而社会公众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和期望低,根本不能像医生、工程师那样享有社会声誉和地位。传统教育中教师仅仅是“知识传递者”的这样一种角色定位,限制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降低了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1、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的问题及原因

1.1基础文化素养较低,制约专业成长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多是初中毕业后经过三年中职学习直接就业的中专生。近年一些学生因考大学希望渺茫,上高中吃力的情况下才选择幼师,使得幼儿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较低。学习上出现了学习习惯差,自制力薄弱,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等问题。有的学生,除了艺体类的课程,对语数外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没有兴趣。这很大程度影响了中职幼师生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制约了他们的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2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艺术化倾向。多年来,在中职幼师课程以至于大专课程设置中都存在着严重的艺术化倾向。幼儿教师的技能技巧往往被当作幼儿教师能力结构的突出特色而夸大。而事实上 ,艺术技能并不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许多实践观察和研究发现 ,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一定是技能型的。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功不仅仅是艺术技能 ,除了唱、弹、跳、画之外 ,还包括说、写、字、操、编、做等,涉及到多个学科。事实上,幼儿园教育所需要的艺术技能并不是很高 ,要求高的恰恰是怎样通过这些方法组织幼儿的学习。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艺术,而不是自身的艺术技能。教育水平并不必然取决于艺术技能水平,艺术技能水平也并不必然决定教育水平。因此,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当扭转“艺术化”的倾向 ,跳出只重技能技巧的 “技工型” 培养模式。

1.3中职幼师生专业发展目标的缺乏。幼师生从入校之日起,即确定了将来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但随着环境和学习内容的改变,尤其从初中的老师喂养式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放养式自主学习,许多幼师生进校后感到很不适应,茫然无措,无所事事。这些问题延续到职后就是将自身发展视为管理层的任务,这样的状态必然影响他们投入幼儿园新课程建设的兴趣和热情。无论职前职后幼师生哪种缺乏学习动力情况,都是属于没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依据工作要求和自身特点进行规划与设计。结果在中职学习阶段影响了幼师生基础知识、业务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在就职阶段影响了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投入,都不利于个人专业成长。

2、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2.1不断地专业化学习。作为一个专业教育者,幼儿教师应该具有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教育不断改革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活的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不断出现的新的教育问题与需求的必然要求。在现代教育改革的改革中,教师的学习首先是作为一种终身学习的形式而进行的。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为儿童一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师生在中职阶段就应该树立这个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理念。

2.2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从心理学上来分析,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其表现形态为兴趣、情感、信念、理想等,它们构成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系统。中职幼师只有在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理想方面的素养才是教师专业成长恒久的动力。

有些人认为职业规划就是职后规划,这有失偏颇。对幼师生来说职前规划也很重要。因为大多数中职幼师生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到中职幼师专业或幼师学校学习,年龄普遍偏小,作为未成年人尚有很大的身心发展或学业发展空间。所以与一般中职生不同的是,幼师生自我完善、自我定位的任务更重要,必须重点设计好学业阶段的路程,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业任务,做到在身心健康、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全方位进步与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师生要将职前规划与职后规划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来看待做好职前规划。

2.3调整中职幼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升准教师教育能力。首先,不能按大学艺术专业的要求进行艺术技能训练,避免艺术技能类课程的过分细化。其次,通过设立拓展性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培养幼儿教师的一技之长以适应市场需求。第三 ,应在幼儿园实际运用的艺术技能上下功夫,加强其 “幼师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 ,重点放在学生创编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如幼儿歌曲创作、幼儿舞蹈创编、游戏创编、幼儿健美操创编和幼儿手工制作及幼儿科技活动设计等。第四,要切实加强艺术教学类课程,尤其是要加强学前美术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等相关艺术教学类课程的建设,关注这些课程对教师艺术技能养成的作用,注重教师怎样教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自身艺术技能的获得。

总之,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幼师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却是十分重要的,忽视一位学生的成长就可能影响一批幼儿的发展。而作为幼师师资的培育者,必须要认识到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的重大意义,致力于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工作,从而切实有效提高幼师生教师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03,211.

幼师职业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 社会发展的需要呼唤优质的幼儿教育,呼唤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这给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影响中职幼师生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提出提升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学术生命,首先取决于它的专业化程度。从理论上讲,幼儿园教师职业应该被视为专门职业。因为它要求教师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作支撑,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要求教师以“儿童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行动的原则;要求教师能“专业自主”。然而社会公众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和期望低,根本不能像医生、工程师那样享有社会声誉和地位。传统教育中教师仅仅是“知识传递者”的这样一种角色定位,限制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降低了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1、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的问题及原因 

 

1.1基础文化素养较低,制约专业成长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多是初中毕业后经过三年中职学习直接就业的中专生。近年一些学生因考大学希望渺茫,上高中吃力的情况下才选择幼师,使得幼儿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较低。学习上出现了学习习惯差,自制力薄弱,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等问题。有的学生,除了艺体类的课程,对语数外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没有兴趣。这很大程度影响了中职幼师生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制约了他们的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2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艺术化倾向。多年来,在中职幼师课程以至于大专课程设置中都存在着严重的艺术化倾向。幼儿教师的技能技巧往往被当作幼儿教师能力结构的突出特色而夸大。而事实上 ,艺术技能并不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许多实践观察和研究发现 ,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一定是技能型的。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功不仅仅是艺术技能 ,除了唱、弹、跳、画之外 ,还包括说、写、字、操、编、做等,涉及到多个学科。事实上,幼儿园教育所需要的艺术技能并不是很高 ,要求高的恰恰是怎样通过这些方法组织幼儿的学习。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艺术,而不是自身的艺术技能。教育水平并不必然取决于艺术技能水平,艺术技能水平也并不必然决定教育水平。因此,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当扭转“艺术化”的倾向 ,跳出只重技能技巧的 “技工型” 培养模式。 

1.3中职幼师生专业发展目标的缺乏。幼师生从入校之日起,即确定了将来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但随着环境和学习内容的改变,尤其从初中的老师喂养式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放养式自主学习,许多幼师生进校后感到很不适应,茫然无措,无所事事。这些问题延续到职后就是将自身发展视为管理层的任务,这样的状态必然影响他们投入幼儿园新课程建设的兴趣和热情。无论职前职后幼师生哪种缺乏学习动力情况,都是属于没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依据工作要求和自身特点进行规划与设计。结果在中职学习阶段影响了幼师生基础知识、业务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在就职阶段影响了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投入,都不利于个人专业成长。 

2、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2.1不断地专业化学习。作为一个专业教育者,幼儿教师应该具有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教育不断改革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活的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不断出现的新的教育问题与需求的必然要求。在现代教育改革的改革中,教师的学习首先是作为一种终身学习的形式而进行的。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为儿童一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师生在中职阶段就应该树立这个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理念。 

2.2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从心理学上来分析,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其表现形态为兴趣、情感、信念、理想等,它们构成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系统。中职幼师只有在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理想方面的素养才是教师专业成长恒久的动力。 

有些人认为职业规划就是职后规划,这有失偏颇。对幼师生来说职前规划也很重要。因为大多数中职幼师生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到中职幼师专业或幼师学校学习,年龄普遍偏小,作为未成年人尚有很大的身心发展或学业发展空间。所以与一般中职生不同的是,幼师生自我完善、自我定位的任务更重要,必须重点设计好学业阶段的路程,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业任务,做到在身心健康、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全方位进步与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师生要将职前规划与职后规划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来看待做好职前规划。 

2.3调整中职幼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升准教师教育能力。首先,不能按大学艺术专业的要求进行艺术技能训练,避免艺术技能类课程的过分细化。其次,通过设立拓展性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培养幼儿教师的一技之长以适应市场需求。第三 ,应在幼儿园实际运用的艺术技能上下功夫,加强其 “幼师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 ,重点放在学生创编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如幼儿歌曲创作、幼儿舞蹈创编、游戏创编、幼儿健美操创编和幼儿手工制作及幼儿科技活动设计等。第四,要切实加强艺术教学类课程,尤其是要加强学前美术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等相关艺术教学类课程的建设,关注这些课程对教师艺术技能养成的作用,注重教师怎样教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自身艺术技能的获得。 

总之,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幼师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却是十分重要的,忽视一位学生的成长就可能影响一批幼儿的发展。而作为幼师师资的培育者,必须要认识到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的重大意义,致力于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工作,从而切实有效提高幼师生教师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03,211. 

幼师职业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 社会发展的需要呼唤优质的幼儿教育,呼唤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这给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影响中职幼师生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提出提升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学术生命,首先取决于它的专业化程度。从理论上讲,幼儿园教师职业应该被视为专门职业。因为它要求教师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作支撑,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要求教师以“儿童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行动的原则;要求教师能“专业自主”。然而社会公众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和期望低,根本不能像医生、工程师那样享有社会声誉和地位。传统教育中教师仅仅是“知识传递者”的这样一种角色定位,限制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降低了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1、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的问题及原因

1.1基础文化素养较低,制约专业成长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多是初中毕业后经过三年中职学习直接就业的中专生。近年一些学生因考大学希望渺茫,上高中吃力的情况下才选择幼师,使得幼儿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较低。学习上出现了学习习惯差,自制力薄弱,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等问题。有的学生,除了艺体类的课程,对语数外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没有兴趣。这很大程度影响了中职幼师生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制约了他们的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2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艺术化倾向。多年来,在中职幼师课程以至于大专课程设置中都存在着严重的艺术化倾向。幼儿教师的技能技巧往往被当作幼儿教师能力结构的突出特色而夸大。而事实上 ,艺术技能并不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许多实践观察和研究发现 ,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一定是技能型的。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功不仅仅是艺术技能 ,除了唱、弹、跳、画之外 ,还包括说、写、字、操、编、做等,涉及到多个学科。事实上,幼儿园教育所需要的艺术技能并不是很高 ,要求高的恰恰是怎样通过这些方法组织幼儿的学习。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艺术,而不是自身的艺术技能。教育水平并不必然取决于艺术技能水平,艺术技能水平也并不必然决定教育水平。因此,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当扭转“艺术化”的倾向 ,跳出只重技能技巧的 “技工型” 培养模式。

1.3中职幼师生专业发展目标的缺乏。幼师生从入校之日起,即确定了将来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但随着环境和学习内容的改变,尤其从初中的老师喂养式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放养式自主学习,许多幼师生进校后感到很不适应,茫然无措,无所事事。这些问题延续到职后就是将自身发展视为管理层的任务,这样的状态必然影响他们投入幼儿园新课程建设的兴趣和热情。无论职前职后幼师生哪种缺乏学习动力情况,都是属于没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依据工作要求和自身特点进行规划与设计。结果在中职学习阶段影响了幼师生基础知识、业务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在就职阶段影响了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投入,都不利于个人专业成长。

2、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2.1不断地专业化学习。作为一个专业教育者,幼儿教师应该具有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教育不断改革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活的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不断出现的新的教育问题与需求的必然要求。在现代教育改革的改革中,教师的学习首先是作为一种终身学习的形式而进行的。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为儿童一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师生在中职阶段就应该树立这个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理念。

2.2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从心理学上来分析,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其表现形态为兴趣、情感、信念、理想等,它们构成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系统。中职幼师只有在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理想方面的素养才是教师专业成长恒久的动力。

有些人认为职业规划就是职后规划,这有失偏颇。对幼师生来说职前规划也很重要。因为大多数中职幼师生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到中职幼师专业或幼师学校学习,年龄普遍偏小,作为未成年人尚有很大的身心发展或学业发展空间。所以与一般中职生不同的是,幼师生自我完善、自我定位的任务更重要,必须重点设计好学业阶段的路程,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业任务,做到在身心健康、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全方位进步与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师生要将职前规划与职后规划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来看待做好职前规划。

2.3调整中职幼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升准教师教育能力。首先,不能按大学艺术专业的要求进行艺术技能训练,避免艺术技能类课程的过分细化。其次,通过设立拓展性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培养幼儿教师的一技之长以适应市场需求。第三 ,应在幼儿园实际运用的艺术技能上下功夫,加强其 “幼师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 ,重点放在学生创编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如幼儿歌曲创作、幼儿舞蹈创编、游戏创编、幼儿健美操创编和幼儿手工制作及幼儿科技活动设计等。第四,要切实加强艺术教学类课程,尤其是要加强学前美术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等相关艺术教学类课程的建设,关注这些课程对教师艺术技能养成的作用,注重教师怎样教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自身艺术技能的获得。

总之,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幼师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却是十分重要的,忽视一位学生的成长就可能影响一批幼儿的发展。而作为幼师师资的培育者,必须要认识到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的重大意义,致力于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工作,从而切实有效提高幼师生教师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03,211.

幼师职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儿歌教学;就业导向;职业技能;幼儿文学

一、就业导向下学前教育儿歌教学的重要性

幼儿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儿歌、散文、童话、幼儿诗、幼儿寓言、幼儿故事、图画故事、幼儿戏剧等文学样式。儿歌是幼儿文学最古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儿歌教学也是整个幼儿文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其一,从儿歌接受对象发挥的作用来看,儿歌的主要接受对象是低幼儿童,儿歌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歌是采用韵语的形式,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适合幼儿听赏、念唱的歌谣。儿歌是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儿歌语言简洁,结构简单,音韵和谐,趣味性强,易于理解和记忆,深受幼儿喜爱。儿歌对幼儿的认知、情感、道德、语言、思维、想象、美育、娱乐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发挥着巨大而独特的作用,跟其他文学样式比,具有文学中的启蒙性。其二,从儿歌在幼儿园运用来看,儿歌广泛运用于幼儿园的各个领域,如区域活动、游戏活动、一日生活、户外活动、五大领域教学(语言、科学、艺术、健康和社会)等。儿歌在幼儿园活动中起着媒介、载体、工具的作用。其三,从儿歌技能对高职学生职业影响来看,不管是地方招聘考试还是教师资格证国考面试,儿歌的鉴赏、表演、创编、教学等技能都是高频考点,儿歌技能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高职学前专业学生所学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运用对幼儿成长和个人职业发展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毋庸置疑,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学生,要重视儿歌的学习。因此,儿歌教学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当前高职学前教育儿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学前教育儿歌教学普遍从传统的纯理论教学中解放开来,开始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未能将这一理念实质性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调查显示,当前高职学前教育儿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出现脱节

幼儿文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融合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的情况。其一,过于强调理论灌输,教师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但理论知识难度大,与高职学生的理论接受水平与运用范畴不符,与高职“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主旨”的人才培养模式背道而驰。其二,过于注重实践技能,忽视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理论素质偏低。在就业导向下,教师迫切追求专业知识与职业发展的契合度,对教育期待的实用性倾向明显,注重显性的专业技能,而对于隐性的理论性内容不够重视,甚至完全忽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造成学生理论素质偏低现象。理论的缺陷限制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学生就业缺乏有效衔接

随着国家教育部出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幼儿教师招聘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逐渐改革,幼儿园的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和课程结构等均发生了变化。但一些高职教师在开展教学前没有深入了解幼儿园一线文学活动中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的变化,也未能将学生将来就业招聘和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要求融入至教学内容中,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性不足、实效较差,使得教学过程与学生就业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三)儿歌教学缺失文学审美教育

儿歌大多浅显易懂,认知和教育功能比较突出,这使得幼儿教师普遍将儿歌视为幼儿学习语言、习惯养成、道德教育的工具和载体,却忽视了儿歌自身押韵、节奏、稚拙、快乐的审美特征。对儿歌功能的认识偏差,导致儿歌未能在幼儿园文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审美功能。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对儿歌也有工具化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没能专门指导学生通过儿歌对幼儿进行文学美的引导和启发。例如,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在进行儿歌模拟教学或实习教学时,朗诵完儿歌后,学生设置的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大多为“喜欢哪个字?哪句话?”“明白了什么道理?”“小朋友应该怎样做?”等,而高职教师也未能及时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的教育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法的传授

一些高职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已设置语言教学法的课程,幼儿文学课没有必要再专门进行教学法传授。儿歌是幼儿园儿歌教育活动的基础,儿歌文学活动中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固然重要,但考虑到儿歌接受对象———幼儿的特点,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活动组织与设计的教学法,还要掌握行之有效的儿歌指导技能,运用朗诵、表演、创编等教学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儿歌作品。当前高职学前专业教师的学科教学意识比较淡薄,教学时侧重学科知识传授,学科教学方法的传授比较缺失。

三、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学前教育儿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与时俱进,优化调整理论和实践结构

在传统教学中,儿歌的教学重点是讲授其历史发展、概念和特征、形式分类、功能作用和作家作品等理论知识。根据课程特征,文学类课程中基础理论的讲授是必需的,但从学前教育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来看,理论传授远远不够。儿歌朗诵、儿歌表演、儿歌创作、儿歌配画和儿歌教学技能等等,都是学生未来就业的必要技能,这些职业需要对高职儿歌课程提出了更高的实践要求。此外,当前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教学不如实践教学重要。区别于职业培训,高职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是职业素养教育。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2]。幼儿文学的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儿童观、教育观、师德修养、美学理论和文学原理等方面。学前教育学生毕业后服务的对象是天真可爱的幼儿,他们应该学会全面、系统、辩证地从幼儿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儿歌作品。学前教育学生应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师德修养,将来才能用爱和童心与幼儿互动和沟通;应具有一定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将来才能在儿歌教学中顺利承担起对幼儿的指导任务。在儿歌的教学活动中,一个理论成熟、技能丰富的幼儿教师不应只是教会幼儿朗诵和表演儿歌,应还能根据儿歌的韵律、节奏、语言、形象等特点来指导幼儿如何体验和表达情感、如何感受和塑造形象等。看似简单的儿歌鉴赏,其实对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要求较高。例如,儿歌教学活动《小蚱蜢》:“小蜂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腿一弹,脚一翘,哪个有我跳得高。草一溜,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这首儿歌朗朗上口、有趣好玩,幼儿特别喜爱。在这首儿歌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幼儿体验小蚱蜢骄傲、稚拙的形象,引导幼儿感受这首儿歌的稚拙美、游戏性等,这需要幼儿教师熟悉幼儿心理特征,以儿歌的主题内容、节奏韵律、稚趣美以及游戏性等文学理论为基础,并以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和启发。这些都需要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技能作为保障。高职学前教育应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才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屋建瓴地引导幼儿感受、理解作品以及学会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此,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应与时俱进,优化和调整理论和实践结构,以理论基础为指导,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在教学时,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点都要精心规划,理论知识以必需、适用、够用为度,以理论为指导来规划相应实践课时、安排好实践场所、设计好实践等内容。例如,在儿歌教学中,儿歌的特征和分类形式是理论重点知识;而儿歌的朗诵、表演、欣赏、创编、教学组织及手指谣的玩法,是儿歌的主要实践内容。

(二)有效衔接

“三课一体”实践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当前,高职学前专业幼儿文学类的实训内容大多停留在课堂模拟上,脱离教育实际,造成学用脱节,制约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与“零距离”上岗存在较大差距。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实行“三课一体”实践模式,即课上、课下、课外的综合实践模式,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具综合性、全面性、针对性和衔接性。顾名思义,课上实践即课堂上的实践活动,课下实践是指下课后的实践活动,课外实践类课程一般是指幼儿园实习。幼儿文类课程学一般每周只有2个课时,课上实践时间有限,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不断练习、巩固技能,或者为实习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儿歌表演技能需要学生多进行动物模仿操方面的动作造型练习;手指谣游戏技能需要学生在课下充分练习手指游戏的基本手型。课下还可充分利用学校社团、儿童剧社、汇报演出等平台,开展幼儿文学课程的实践示范;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形式,如微信、qq、教学APP等,在实践中与教师互动反馈,提高实践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课外实践应让学生深入幼儿园见习和实习,了解幼儿心理特点、阅读状况、语言特征、日常阅读等,了解幼儿园课本运用、教学环境等的实际情况,并学习如何开展幼儿文学教学和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结合幼儿园的重大活动,同步开展幼儿文学课程实践活动。例如,幼儿园有朗诵、故事或节日汇报表演时,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园帮忙指导相关节目,或同台演出;幼儿园有文学教研课展示时,组织学生参与听课、评课,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了解幼儿、锻炼学生教学意识,还可以加强其职业认同感,提升职业技能[3]。在“三课一体”实践模式中,三者不是独立的,是相互促进和有效衔接的。例如,学生在课下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具,课上进行儿歌模拟教学;然后到幼儿园开展真实教学,由幼儿园教师点评;回到课堂上再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反思。课上、课下、课外实践相互促进、有效衔接,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三)融合

“课、证”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入职资格能力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依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4]。根据教育部的部署,2015年后全面实施幼儿园教师统一考试。对此,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应认真研究《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历年考点和考试趋势,在教学中有所侧重和强调,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例如,儿歌表演、儿歌配画、手指游戏、组织儿歌活动是近年来教师资格考试中儿歌面试的常见考点,教师应将这些考点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课上、课下、课外的多种实践模式,点对点地加强儿歌技能的实践训练,保证教学内容与资格证考试有效衔接。

(四)准确把握文学特色,提升学生审美教学能力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5]。《纲要》的规定体现了幼儿教育对艺术性的重视,弱化了文学作品用于道德教育和语言教育的工具性色彩。目前,在幼儿园开展的文学活动中,活动重点往往是认识某些字、学会句式词汇、学会朗诵、明白某个道理,利用幼儿文学进行审美教育的不多[6]。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幼儿教师对幼儿文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足,未能真正关注幼儿从身体到精神的健康成长,未能认识到优秀文学作品对幼儿成长的重要启蒙作用,这偏离了幼儿文学的文学属性,与《纲要》精神背道而驰。让幼儿接触并喜欢文学,不是因为作品中的某个字、某个词或某个道理,而是因为文学给他们带来的精神愉悦。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庄野英二曾做过一个形象比喻:“孩子喜欢吃苹果不是为了维生素,而是因为苹果好吃。”[6]2018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文禁止幼儿园提前识字、写字,禁止机械背诵、记忆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行为。[7]不可否认,幼儿文学具有客观上的认知功能和语言教育功能。在许多情况下,幼儿文学文本的功能是向幼儿传递某些生活知识。例如,许多民间童谣流传下来的儿歌中包含了大量对日常生活中事物名目的吟唱,包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也包括各种动植物、节气方面的基本知识。但在儿歌的认知传递过程中,幼儿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展示和建构了自己的独特美学[8]。文学活动不是一个简单的读写、听说、背诵和复述的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学体裁特点,开展丰富的文学作品活动。幼儿文学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其最终归宿是文学性,它以语言为媒介,传达着生命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创造。任继敏教授在“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研究”中提出:幼儿文学欣赏活动同时具备审美要素和教育功能,主要是一种审美教育,要从审美角度挖掘幼儿文学的内涵,滋养幼儿,促进幼儿的精神情感健康发展[9]。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不仅是文学的接受者,更是传播者。幼儿文学有其独特的审美和理论体系,要求高职教师准确把握幼儿文学的文学特征,将这些原理和规律运用到教学中,形成文学教学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意识,提高学生文学审美教学能力。在审美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体特征。例如,在进行儿歌教学活动时,指导学生根据儿歌的韵律美、稚拙美、游戏性等特征,引导幼儿进行哼唱、配舞、游戏等,这种符合儿歌审美特征的教学才能让儿歌真正具有“儿歌的味道”。

(五)传授学科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教学能力

幼师职业论文范文第11篇

Abstract: According to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e-service educ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seeks need of society and proposes some targeted advices, in order to improve actual effect of pre-service educ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propose reference.

关键词: 幼师;职前教育;现状;研究建议

Key words: kindergarten teachers;pre-service education;present situation;advices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46-03

0 引言

近年来,受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影响和国家政策引导,幼师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如火如荼的发展,在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师职前教育也很受到重视,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总体而言,我国幼师职前培养呈现体系不完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幼师学校的发展呈现两极分化等特征。幼儿教育发展的这种新形势客观上要求我们不应墨守陈规而应采取新的对策。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解决如下三个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是政府部门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幼师院校的政策指导,二是如何进一步调整幼师教育资源结构,三是如何进一步改革幼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1 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1.1 概念界定

1.1.1 幼儿园教师 文中所指幼儿园教师即幼师是指具有幼儿园教师任职资格,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专任教师,不包括幼儿园园长、保育员及其他工作人员。

1.1.2 幼师职前教育 幼师职前教育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入职前培训,主要培训对象是面对第一份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目前,幼师培养任务基本上由大专和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承担。表1中可见,男幼师数目很少,只占总人数的3%,女学生占97%。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性别的严重失衡,导致男幼师供不应求,学校很难输出男幼师。

2.2 职前教育现状分析

2.2.1 课程内容分析

表2中可见,在幼儿园课程实用性调查中,选择学前卫生保健教程的占71%,幼儿游戏占78%,手工占88%,音乐占89%,美术占90%,教育见习占70%。所以,美术、音乐、手工、学前卫生保健教程、游戏、教育见习等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为在幼儿园中比较实用的课程。但事实上,在专业课程中,学前教育理论、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保健等课程内容存在较大的重复性,而且这种分科教学不利于学生以整体结构认识学前儿童;在艺体课程中,音乐美术等课程内容也是多而杂,与艺体类学生区别不大,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艺体专业而开设,没有意识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

2.2.2 课程结构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职前教育课程结构失衡,职前教育课重视三学六法课程,高达100%。此中可见学校重视传统的三学六法课程,属于单一学科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幼儿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这种课程使幼儿园形成分科教学独占鳌头的局面,幼师没有选择教学模式的空间。可以说教育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2.2.3 教学方法分析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最常见的是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大部分教师局限于单一讲授法。上表数据显示,喜欢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法的学生比重在50%以上,喜欢讲授式的人数只占27%,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很少。

调查显示,在学生成绩评价上,考核方式只是单纯笔试,没有突出能力考核。考试内容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把平时课程见习报告、教育活动设计、活动评析和闭卷考试结合起来评定成绩。

2.2.4 教育实践环节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环节上,不重视教育实践,在更大程度上重视理论,忽视专业技能教育,理论课程偏重,实践教学很轻。在教法实践课中,教师仅仅采用单独讲授法,没有锻炼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理论没有用到教育实践中,在各学期也没有安排实习。实践和教学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单纯依靠理论很难得到解决。

3 对幼师职前教育的建议

综上述分析可见,幼师职前教育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以及教育实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此,笔者将逐一研究以提高幼师职前培训质量和实用性。

3.1 关于课程设置 调查数据告诉我们,幼师职前教育课程庞杂。在专业课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卫生学、教育学等课程重复性可减小;在艺体课中,要注重幼师审美意识培养。这就说明职前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应首先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合理的教育目标关系着教师教育的成败。幼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精于从事幼教专业的幼儿教师,即提高幼师整体素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西方的全教协会指出,幼师的专业化应该体现在: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将心理学和教育学运用于实践;善于观察和评量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善于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计划并实施适应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助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力量;与幼儿家庭建立积极有效的关系;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实的理解;对教师专业注意予以认同。

3.2 关于课程结构 师资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培养热爱幼教事业,具有健康身心素质、较为扎实的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多方面教育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专业幼儿教师。

在课程设置上应打破学前教育传统“三学六法”的课程体系。其中“三学”指《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六法”指《幼儿园语言教学法》、《幼儿园数学教学法》、《幼儿园常识教学法》、《幼儿园体育教学法》、《幼儿园音乐教学法》、《幼儿园美术教学法》。应该设置现代化的学前教育“模块”课程体系,具体包括“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艺体类课程”三大模块。通识类课程既包括自然科学课程,又包括人文学科,是培养全面发展 “人”所必须的;专业类课程既包括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等基础教育理论及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学前教育理论,又包括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与 SPSS运用、学前儿童发展与评估、学前儿童健康营养与安全、幼儿游戏理论、幼儿园课程、家庭与社区教育学、0~3岁婴儿保教及各科教学活动设计等应用类课程。艺术类课程包括幼儿手工制作与幼儿园环境设计、幼儿音乐舞蹈创编、幼儿文学创作、钢琴、绘画、体育等。这三大模块由一条基本线索串联起来,即培养人——培养幼儿教师——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幼儿教师。

3.3 关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达成度。长期以来,有些教师用想当然的教学方法应付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常见的是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大部分教师局限于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带来了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致使学习效率降低。长此以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确实比较困难。例如唐山市幼师职前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模拟课堂”和“幼儿园见习”基础上,增加“模拟课堂”和“实践操作”(教育活动设计,说课,相关教具的制作,课件制作等),增加“观察记录幼儿行为的课时”扩充“儿童发展”的内容,加强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高校教师,也应提高对教学方法的认识,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学会质疑、思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此外还可开展课堂模拟教学训练,架起理论和实践相互沟通的桥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应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可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考试内容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题目灵活,降低死记硬背的比重,并且把平时课程的见习报告、教育活动设计、活动评析和闭卷考试等结合起来评定成绩。结合社会需要,使学生在校时能得到学历和能力的双丰收,为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幼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3.4 关于教育实践 正像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张雪门所理解的那样,“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幼师职前教育应把见习和实习放在突出地位。重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实践练习,仍是学前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实践相脱离,忽视教育见习与实习,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是 “行动的矮子”。实践证明这种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教育理论知识不能直接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因为虽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对教育教学有了初步了解,但是他们对教育教学复杂性的认识多是肤浅的。任职之后面对的教育情境复杂多变,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仅仅依靠所拥有的理论性知识难于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并非是简单的正比例关系。理论的简洁性和一般性很难适应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和情境性。

要改变这一点,就必须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实践可分为专业实践和艺术实践:一是与有关课程相结合进行幼儿教育的调查测查、咨询等活动,每学期至少一次。这样才能使学生及时发现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激发其学习理论的兴趣和解决实践问题的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走进示范园,与优秀的幼师挂钩,幼师生要直接站到幼教前沿,跟随最好的老师迅速成长;延长教育实习和见习时间,实现全程教育见习。将原先比较集中的教育见习时间,分散到更多学期的每周内。同时还应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将其分散在更多的学期里。通过教育见习,使学生亲自参与教学实践,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解决,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升自身教育实践能力。艺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课程,这类课程不仅需要具体的实际操作,也需要师范生经常练习。学校要为师范生创造有利条件,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让师范生把所学的技能展现出来,并让他们在展现中提高对艺术的审美情趣。

4 研究结论

幼师职前教育是为幼儿园提供源源不断发展动力的源泉,是在终身理念倡导下,社会大环境要求的大势所趋。在本次调查研究中,笔者根据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对幼师职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与对策。随着人们对幼师职前教育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幼师职前教育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娟.对现代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2):135-136.

幼师职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幼儿文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66-04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教育部2011年8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对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衔接”做了如下要求:“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初中后五年制和主要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1]幼儿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2011年,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职)学前教育专业和江门幼儿师范学校、湛江幼儿师范学校两所中职对接,开始探索中高职三二分段自主招生;2012年又开始五年一贯制招生专业。专业设置的改变,必然导致课程体系的变化,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也同样需要重新设计。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幼儿文学课程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契机和背景下进行的:贯通幼师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接续的人才培养目标,传统单一的幼儿文学课程分成几门课,在中职和高职的不同阶段开设,形成既有层次又成体系的小课程体系。

一、中高职未衔接前幼儿文学课程面临的困境

江职从2001年开始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最初的主要生源是高中毕业生和幼师毕业生,幼儿文学课程一开始就遭遇了尴尬,幼师毕业生多数已在幼师学习了幼儿文学,课程设置重复;为避免学生厌学,教师只好依靠提高学习深度和加大学习难度进行课程教学,但这对高中生源的学生却是不公平的,因为幼儿文学对他们而言,还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破解困境的唯一途径就是分班授课。但即使分班授课,幼师班学生的幼儿文学课程设计仍难以做到衔接:学校各自为政,专业各自为阵,更遑论课程了。每一门课程,中高职教师形不成一个教学团队,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实施和教材的选用无法统筹,教学无法形成合力。

2011年江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行中高职三二分段自主招生后,中职和高职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再到课程体系的构建,都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推敲,课程重复设置的障碍消除了。2012年实行五年一贯制招生后,中高职融合更为紧密,课程设置更注重层次性和衔接性。中高职衔接的探索推动了专业和课程的飞跃性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幼儿文学赏析与教学等课程成为精品课程。

中高职衔接为幼儿文学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适应专业建设的这些变化,依据课程论和教育部关于中高职衔接系列文件精神,幼儿文学课程重新进行了设计:依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和职业成长规律,分出了层次性;着眼与中高职一体化和学生终身教育的发展,突出了衔接性。

二、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幼儿文学课程设计依据

(一) 以学习者为中心

1.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儿教师,因此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教育部从2001年9月开始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依据这一文件,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语言领域要达到的其中一个目标是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要求教师“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2]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幼儿园教师具备的专业知识中,就包括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等。对接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我们可以看到,要成为一个称职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幼儿文学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实施中高职衔接前,我们深入江门市多家幼儿园进行专业调研,发现幼儿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是全方位的,如幼儿故事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儿歌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儿童文学文艺在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等。而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和“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方面,也常常需要借助幼儿文学来进行。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未来的职业发展谋划,幼儿文学应成为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

2.学习者的现有基础和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

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起点是初中生,年龄主要在15-18岁之间。这部分孩子大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弱者,过往学习失败的经验,令他们对学习缺乏热情,既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这些都会影响到中职的学习。因此,中职课程设计不能偏深、偏难,也不能过于理论化。但是,幼师学生有自己的长处,她们活泼好动、爱唱歌跳舞。因此,中职阶段的课程设计以讲(儿童故事等)、诵(儿童诗歌)、演(儿童戏剧)等技能训练为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中职是高职的准备阶段,课程设计必须重基础,让学生阅读大量幼儿文学作品,积累感性材料,为进一步提升打基础。进入高职后,学生进入成人阶段,身心更为稳定,学习主动性逐渐增强。高职课程设计加大理论的分量;技能训练则注重教学技能,熟悉幼儿文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一方面懂得教幼儿讲(儿童故事等)、诵(儿童诗歌)、演(儿童戏剧)等,另一方面懂得创编幼儿文学作品,为幼儿教育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

(二)以学科建设的现有成果为基础

虽然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的二级学科目录里,儿童文学仍未列入。但是改革开放后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从幼儿文学到童年文学再到少年文学的分段建设和研究,同样硕果累累,从较早祝士媛编著的《低幼儿童文学》到黄云生的《幼儿文学原理》,幼儿文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和幼儿园教育的联系,这些都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幼儿文学课程设计提供了足够的支撑。

三、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幼儿文学课程设计

(一) 课程目标分阶段设置

1.中职的“四会二心”目标

大量阅读幼儿文学作品,掌握常用文体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幼儿故事、童话、寓言、儿童戏剧、图画书等的基本特点,具备幼儿故事讲述、幼儿诗文朗诵、幼儿戏剧表演的能力,即会读、会讲、会诵、会演;养成热爱幼儿文学、热爱幼儿的一颗红心。

2.高职的 “三会二心”目标

大量阅读幼儿文学作品,懂得赏析幼儿文学作品,会改编和创作幼儿文学作品(重点是故事、童话、寓言、图画书、戏剧),具备幼儿文学教学能力,即会赏析,会创编、会教;养成热爱幼儿文学、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一颗红心。

(二)课程内容既突出层次性又体现衔接性

1.课程设置

中职开设的课程以技能训练为主,主要包括“幼儿故事讲述”“幼儿诗文诵读”[4]“幼儿戏剧表演”三门课,同时开设“幼儿文学作品选读”基础课,为技能训练可提供作品来源,也为高职的理论教学打下基础。高职开设“幼儿文学赏析、创编与教学”课,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时把中职的技能训练进行提升,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幼儿文学进行幼儿园教学教育的能力。中高职课程的设计既有层次性又相互衔接,图示如下:

2.课时安排和课程内容

中高职幼儿文学课程课时总共198课时,安排如下表:

中职的幼儿文学作品选读课以儿歌、幼儿诗、幼儿故事、幼儿童话、幼儿散文、幼儿戏剧(剧本)、幼儿科学文艺、图画书等文体的作品阅读为主,让学生熟悉作品,体会幼儿文学阅读和阅读的不同,掌握幼儿文学阅读的角度和方法。幼儿诗文诵读课主要培养学生朗诵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三类文体作品的技能技巧,幼儿故事讲述课主要培养学生讲述幼儿故事、幼儿童话、图画书等故事类作品的技能技巧,幼儿戏剧表演课主要培养学生表演幼儿戏剧的技能技巧。高职的幼儿文学赏析、创编与教学课则着重培养学生赏析和创编各类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幼儿文学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的能力。

课程内容安排充分体现中高职衔接的特色。首先,中职的课程是基础。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幼儿文学作品选读课是所有课程的基础,是基础中的基础。让学生熟悉大量古今中外的幼儿文学经典作品,既为中职后三门技能课程的开展提供便利,也为高职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中职三门技能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诵读、讲述、表演作品的能力,这也是基础,自己会,才会教别人、教幼儿。其次,高职的课程着重提升。中职主要是讲究大量的阅读,高职则着重质的提升,更注意赏析能力的培养;不仅会读作品,赏析作品,还要会创编作品。双管齐下,学生才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提升。中职的三门技能课强调学生“自己会”,高职课程则着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更突出“会教幼儿”。从“自己会”到“会教别人(幼儿)”,又是一种提高。中高职课程既有层次,又有衔接。

(三)教学方法顺应学习者的身心成长规律

中职的四门课程都以切合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技能训练为主,幼儿诗文诵读、幼儿故事讲述、幼儿戏剧表演都是实践课,通过反复训练培养学生的诵读、讲述、表演能力。幼儿文学作品选读仅安排18节课,只简单传授幼儿文学阅读理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幼儿文学必读和选读书目,安排学生在课外阅读。教师采用课内课外组织读书讨论会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高职的幼儿文学赏析、创编与教学课则把理论传授和实践操习综合起来进行。学生既要掌握每一类作品的概念和发展历史、文体特点、功能分类等幼儿文学基础知识,同时也在课内外完成相应的实践环节,以形成幼儿文学的赏析、创编和教学等能力,如课内采用模拟课堂、课外依托见习和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同时改革考核方式,以考促改,取消书面考试,学生交读后感和赏析性文章作为考察幼儿文学赏析能力的依据,学生交创编作品作为考察幼儿文学创编能力的依据,学生交教案设计作为考察幼儿文学教学能力的依据。

(四)单个教师变成了分工合作的教学团队

中高职衔接之前,担任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师往往是“光杆司令”,衔接之后则形成了一个教学团队,首先,中职和高职的幼儿文学课程教师得形成团队;其次,还有其他专业的教师也要加入团队。朗诵和讲故事一般由语言类专业的教师授课,戏剧表演一般由表演或舞蹈专业的教师授课;高职课程还需要教学法的教师加入。原来的一门课程变成了一个小课程体系,原来的单个教师也就成为了一个教学团队。

(五)教学资源中高职共享

1.建立中高职共享的网络教学平台

逐步建立起中高职共享的网络教学平台, 提供五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录像、电子课件、学习资源库(含幼儿文学阅读电子文库、幼儿文学影视库、幼儿文学赏析示例、幼儿文学创编示例、幼儿文学教学示例)、习题、模拟试题等相关学习资料。中职学生可以了解未来的学习目标,高职学习者也可以随时回顾中职所学。

2.建立中高职共享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期教育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既为中职所用,也为高职所用。如微格教学实训室既可作为中职“幼儿诗文诵读”和“幼儿故事讲述”技能训练的场地,也可作为高职模拟课堂的实训场地。幼儿园实习基地既能为中职学生展示幼儿诗文诵读和幼儿故事讲述技能的场地,也能为高职学生锻炼幼儿文学教学能力的基地。

(六)课程评价重中高职衔接的效果

中高职衔接前,对幼儿文学的课程评价比较简单,无论是学生网上评教,还是同行和督导听课评价,关注的只有一点,只有一门课程。中高职衔接后,课程评价的关注点在五门课程的衔接性上,尤其是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的衔接。制定中高职衔接后课程评价表,提供给同行和督导评价,以考察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幼儿文学课程实施的效果。增加评价环节,高职学生对中职的课程作评价,着重考察课程实施中高职衔接后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1-8-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Z].2001-7-20.

[3]梁芹.幼师学生心理特点与历史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6).

[4]孟亭含.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模式的构想[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1).

幼师职业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 要: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长期脱节,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三个阶段之间的良性关系是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保证,加快建立起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为在职幼儿教师创造学历提升和在职培训的机会,促使幼儿教师全面协调地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 

加大对幼儿师资职前教育课程的改革力度,体现出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特征,不仅要拓展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还应增加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幼儿、观摩教育活动,以及调查研究、改革实验、社会咨询、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等教育实践的机会。使课程既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方式 

1.以教师主动学习为基点的参与式培训 

参与式培训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听讲和观摩式培训,它要求培训者和学习者共同承担学习任务,共同承担责任,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更加强调培训者的学而不是教;它以小组研讨为主要形式,为每位培训者提供较多机会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它以每个参与者原有的经验价值为基础,并以这些经验为依托,引导他们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提高;更重要的是以实践为核心,培训者不仅要听教师说,更要看教师做;不仅要给教师讲道理,更要给教师支出可供选择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招”。 

2.立足园本培训 

幼儿教师的培训必须立足园本培训,变无效的在职培训为以幼儿教师为主体的有效培训。除正规在职教育外,幼儿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听专家讲座、参加培训班等都是专业成长必要的途径,但这些都是一种短期行为。有时候,一期培训要花费几天时间,容易造成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念理解得支离破碎,甚至偏离其原有的轨道。而有的地区在职培训缺乏成效,普遍的问题是目标模糊,采用单向灌输,理论与实践脱节,无视教师的主体作用,内容重复,缺乏新意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各层次幼儿教师对继续教育的个性化需求。 

园本培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已被实践证明的有效的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方式。 

3.合理利用现代化培训技术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对于幼儿教师专业培养,无论我们是立足园本培训或是采用什么样的培训方式,都必须引入现代化的培训技术。例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教师工作中广泛运用的微格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我国上海等地施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技术采用摄录系统全面记录受训者在某时间内教育行为的全部细节,然后由教育专家与受训者一起边看录像边分析成败得失,找出症结所在并讨论改进方案,而后再进行实录与再分析,直到符合行为标准为止。这一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技术有效地调动了受训者视觉、听觉与大脑的综合活动,具有直观、贴切、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反馈及时等优点,对于教师教育行为、能力的提高相当有效,应当在师资培训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加快建立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教育相互衔接的体系 

需加快建立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教育相互衔接的发展性教育专业成长体系的步伐,着重对幼儿教师职前(下转第53页)(上接第52页)教育与继续教育课程的衔接进行认真研究。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脱节,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师范教育具有终结式学历教育特征,是一种职前预备育。与在职教育双轨并行、互不相通。此做法已经被证明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建议有关方面加快改进幼儿师资培训体系,组织有关人员对各级各类的幼儿教师职前培训课程与职后继续教育课程的衔接进行认真研究,使之一体化。即强调师范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师培训课程要与教师日后发展相联系。这样建立起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教育相互衔接的发展性教师专业成长体系,为在职幼儿教师创造学历提升和在职培训等接受终生教育服务的机会,促进幼儿教师全面协调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幼师职业论文范文第14篇

>> 美国幼儿教师教育标准对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英国教师教育建设对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 论我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功能定位与内容构架 试论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试析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美国伊利诺伊州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政策述评 基于课堂观察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以质量评估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培养组织智慧,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关于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园本教研助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浅谈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审视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与实践 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之论述 多元智力理论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科学“研课”,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浅谈教育“博客”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与制度重建 创新培训形式 适应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教师资格条例[EB/OL].2007-12-15.

http:///jyfg/juti/014.htm.

[7]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EB/OL].2007-12-23.

http:///law/law_view.asp?id=14702.

[8]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EB/OL].2007-12-1.

http:///rsj1/zck/zcfg10.asp.

[9]新闻晨报[EB/OL].中等师范教育将在10年后取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7-12-18.

幼师职业论文范文第15篇

【中图分类号】 G 443 R 395.6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3-0287-02

【关键词】 职业;生活质量;对比研究;院校,保育

工作生活质量(简称QWL)是指组织中所有人员通过与组织目标相适应的公开交流渠道,有权影响决策,改善自己的工作,进而导致人们更多的参与感、更高的工作满意感和更少的精神压力的过程。

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关注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状况,了解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活质量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因素和提高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对提升幼儿教师的生命价值,促进幼儿园的教育和管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天津市10个规划区中各抽取2所幼儿园,幼儿园规模至少有6个班,共抽取20所幼儿园,其中公办12所,民办8所。再从每所幼儿园中抽取保育员、教养员各5名,共抽取幼儿教师200名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3份,其中保育教师95份(公办55份,民办40份),教养教师98份(公办60份,民办38份)。问卷有效率为96.5%。

1.2 方法 问卷借鉴“企业员工职业生活质量问卷[1]”,根据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活实际对有关项目进行修改,编制成“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该问卷的主要内容有个人信息、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度、工作情感、工作负荷、工作资源、工作自、工作回报、工作单调性、晋升和职业发展机会等几个方面。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性质幼儿园教师及教养员与保育员职业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1。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总体状况较低,满意度不高。幼儿教师没有属于自己的办公环境和办公桌,写笔记、教案、论文等必须回家完成;工作时间过长,没有上班和下班之分,在日常工作以外还有一部分的“隐含工作时间”,经常在家备课、做教具,还需要接听家长电话和家访等;幼儿园没有固定教材,课程模式经常变化,使得教师应接不暇;教学任务以外还经常有排练、演出、心得、课题、论文、各种评比活动,成了教师的沉重负担,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个人生活和身心健康;幼儿园班额标准一般在20~30人,但实际上大部分幼儿园的班级人数都超标,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幼儿,安全问题时刻困扰着教师们,这种精神状况已影响到幼儿教师的个人日常生活。

结果还显示,保育员的地位和待遇较低,职业自卑感和不安全感较高。幼儿园保育教师和教养教师职业生活质量总体状况较低,对工作的满意度均较低,职业压力比较大。但教养教师的压力更多来自工作任务的繁重,保育教师的压力则更多来自内心的自卑和担心失去工作。在访谈中发现,保育员的职业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明显较高。

由于岗位分工的不同,保育教师主要负责幼儿的日常管理,保育教师在人们的眼中更多的是“保姆”而不是“教育者”。束从敏等[2]对芜湖市100名幼儿教师职业生活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3.3%的教师认为工作中的自己更像保姆。

教养教师精神压力大,职业成就感和满意度普遍较低,主要原因包括:(1)写作任务重。一般来说,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完成教育计划、教案、观察记录、个案分析、教育笔记、教具和学具准备、听课笔记、观摩活动效果分析、安全活动记录、教学软件制作、课题研究、论文、学期总结、家园联系记录等写作内容。在对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中,63.8%的受试者认为工作占据了她们许多原本应该享有的闲暇时间;47.3%的受试者感到自己在家里的脾气开始变坏;常常为一点小事对孩子和家人发火的人达55.9%[3]。(2)科研压力大,幼儿教师普遍对科研有畏难情绪,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3)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成就感。随着幼儿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孩子交费入园后,家长对幼儿教育服务的期望值提高,要求也随之增多。尤其是对幼儿教师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致,甚至只要孩子在幼儿园遇到一点“问题”,就要追究教师和幼儿园责任。由此,教师同家长之间的关系更多地成为了“服务”与“被服务”的简单关系。

因此,探讨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的因素及压力产生的根源,并对其进行分析,寻找缓解的方法已是刻不容缓。

4 参考文献

[1] 张勉.企业雇员离职意向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束从敏,姚国荣.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研究:对安徽省芜湖市100名幼儿教师职业生活的调查与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4(7):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