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

刺绣艺术论文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婚俗绣品图案文化吉祥寓意

吴文化是一种具有鱼米水乡特色的“才智艺术型”地方文化,它的五个本质性属性:水文化、鱼文化、稻文化、蚕桑文化、船文化,在水乡的婚俗中都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在婚俗中经常见到的精致绣品就是这些文化的深入体现和艺术化。

绣品在水乡新婚的妆备中占据得相当广泛,在整个婚俗中也占有了一定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吴地已有“绣衣而豹裘者”①,秦汉以后,“妻妾衣服,悉皆锦绣”②成为风尚;宋代,皇家专在苏州设立“绣局”,征收绣品;从明清到民国,刺绣已成为苏州姑娘的“必修课”,几乎“家家有绣棚,户户有绣娘”。苏州人在托媒择偶时,都要看对方姑娘的绣品,以此了解姑娘是否聪明灵巧。这些绣品不是婚俗中的硬件,它是附在硬件上的小件,是姑娘人品的折射,是传统的习俗思想的物化形态,不可或缺。

水乡婚俗是一个系统习俗,因有“六礼”③的传统习俗贯穿始终,故有其深刻的人生寓意,在婚礼的所有细节和过程中将祈福、求子、驱邪的传统习俗融合其中。作为习俗的物化形态——婚俗绣品承载了这些善良、美好的愿望,民间艺人们则围绕这三个方面设计出了不同的绣品形态,以及丰富多彩的刺绣图案。

祈福

“福禄寿”,福居首位,足见福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年节之日要祝福,喜庆之日要祝福,在人生大事——结婚这一场面上更是极尽能事,处处祈福。绣品便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美术的形式)来表现这个愿望。

在水乡婚礼场合最显眼的被面,因为嫁妆在结婚当日先在女家陈列,要“铺行嫁”,谓之显被,故最招人眼。丝绸绣被从八条到二十条不等。看料子底色的不同绣以不同的图案,构成不同形式的图案式样。

被面以鸳鸯戏水图案居多,鸳鸯身上各部分的配色虽不尽相同,但都不外乎红、绿、黄三个主色调,变化在于某一色彩的三至四个层次的渐变,或某一色彩的邻近色的穿插(如绿和湖蓝、淡黄和中黄、橘黄等),色彩的变化因素比较多。鸳鸯的动态也各异其趣,有的同向而游,游在前面的回眸顾盼;有的对向戏首,私语窃窃;有的贴身同进,耳鬓厮磨。不同的动态,搭配不同的落花流水纹,有的水纹动感十足,有的则曲波微漾;在鸳鸯的旁边再配以象征富贵的牡丹纹样及各色花草,同样的花草内容再以角隅纹样的形式绣制在被面的四角。有的被面的四角则配以蝙蝠和云气的纹样,通常以五只蝙蝠代表“五福”。《尚书·洪范》曰“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在民间五福则是“福、禄、寿、喜、财”的象征。

为何在婚俗绣品中鸳鸯图案用得多?一般认为其象征了夫妻爱情的忠贞不渝,但其更有古老而深刻的含义:鸳鸯属雁形目。古代农民冬则居邑,春则居野,田牧之世,分散尤甚,故嫁娶必始秋末迄春初,雁来而以为礼,雁来则祀高媒,皆可见嫁娶之时节。在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都要以雁为礼,一是取雁南来北往顺乎阴阳,象征阴阳和顺;一是象征爱情忠贞。其初始来源是与季节有关,以雁为礼限定了婚礼的季节,在农耕文明时代,秋末至春初是农闲季节,因收成有余才有能力置办婚事。

在新床的正上方的红色帐沿上,绣制了喜鹊登梅枝的图案,两只活泼的喜鹊在梅枝上欢快鸣叫,这是“喜上眉梢,开门见喜”的隐喻。

在婚礼上,新娘穿的“踏婿鞋”“礼仪鞋”和由蝙蝠、寿桃、荸荠、梅花等纹样组成的“福寿齐眉鞋”,以祝愿新婚夫妻“福寿双全”“举案齐眉”,还有一种由玉兰、海棠、芙蓉、桂花等图案组成的“玉棠富贵”鞋,寓含着为新婚夫妇祝福的吉祥之意;婚后穿的“凤穿牡丹”和“梅兰竹菊”等图案组成的花鞋,意为富贵、纯洁和守贞的意思。

婚俗中的绣花鞋,图案设计古朴,色彩鲜艳,针功细腻,水乡农村的绣花鞋,更是鞋形别致,鞋形如船,喻路路通,除实用价值外,其图案式样代表了人们朴素的美好愿望,闪现着水乡妇女的智慧和艺术天赋。

同样的花草刺绣图案也出现在了妇女的贴身之物——肚兜上,各式花草,荷花、荷叶还有蝴蝶等组成了肚兜的主体刺绣图案。

求子

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强烈,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水乡婚俗的绣品上也表现得较为丰富,如前文述及的被面,有以金鱼为主体图案刺绣的,金鱼以五六条不等,形态、大小不一,动态各异,辅以水草、花卉及曲折水纹。同样金鱼的图案还表现在妇女的私密之物——肚兜上,当然是两条水中戏闹的金鱼。

早在上古时代,鱼已成为瑞应之一。《史记·周本记》上载有周王朝有鸟、鱼之瑞。古人又认识到鱼的繁殖能力强,鱼离不开水。元代刘庭信《新水令·春恨》云:“几时能够单凤成双,锦鸳作对,鱼水和谐。”后世遂称夫妇和好为“鱼水合欢”,肚兜上绣制的两条金鱼,正暗喻了合欢和传宗的意思。

这是求子意识在动物图案中的反映,在植物的花草图案中也有这个意识的出现,在绣制鸳鸯为主体的被面上,在牡丹花纹的中间穿插了一株姿态婀娜的草,它在牡丹的花枝间前后左右穿行,直至窜到牡丹的最上方,结出一个沉甸甸的穗子,上面结满了累累籽实。这些籽实的绣制技法有别于其他纹样的技法,其他纹样都以平针绣出,而这些籽实却以打籽的技法绣制这颗沉甸甸的穗子,也暗喻了强大的生殖能力。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野生物种的繁殖力都非常强,如稻田中的稗草,总是除不尽,还处处结起来。最直截了当的求子意识,当推麒麟送子的图案。这个图案有的也绣制在了新床正上方的帐沿正中,画面是一个男孩骑在麒麟身上,一手持莲,一手抱笙,寄“连生贵子”之意,古人认为麒麟是“音中钟吕,步中规矩,不践生虫,人折生草,不食不义,不饮池”的“仁兽”,挂在新房中祈求夫妇早生贵子,连生贵子。据传,孔子的出生就是麒麟送子的结果。

在上述的绣品图案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形态、动态各异的水纹,除了图案形象的写实情节需要以外,水纹图案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原始图腾意义。《诗经》的《衡门》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闻一多先生认为古时男女幽会多在依山傍水之地,好行秘事,所以山和水叫“密”,水或叫“泌”,“泌之洋洋”含有此义。鱼代表了两性关系和生殖,而水与鱼关系密切,所以对水的原始崇拜也正因为了水(鱼)的生殖力和生命力。

驱邪

中华民族纳吉驱邪的文化思想,在博大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都能找到其物化的具体形象,水乡婚俗中的绣品也不例外。

以凤凰登梅枝为主体图案的丝绸被面,在梅枝旁还绣制了象征刚正、清廉的君子之风的竹子,梅竹二君子相依相伴,引来彩凤双飞翼,象征贞洁和美好的夫妻感情。

同样,凤凰也出现在枕套的刺绣设计中龙凤呈祥的图案:大红的面料上,用黄线和金丝线绣制的蛟龙(黄线绣龙的外轮廓,金丝线绣龙鳞),蛟龙脚踩如意朵云,龙首朝下,龙尾朝上,是一条降妖除魔的蛟龙;一只以蓝、绿色为主调的彩凤则口衔牡丹回首呼应。

“凤凰一出,天下太平”,枕套图案有以双凤设计的,凤穿牡丹:两只色彩各异的凤,互相顾盼,动态造型适合了枕套的长方形设计,边框再绣以瑞气云纹,图案中心是一朵雍容华贵的红牡丹。

象征吉祥长寿的也出现在新婚枕套的设计中,一般都是两朵,再饰以曲折飘逸的绶带。

还有挂于新床上方帐沿中间的发禄袋,从整体造型到花样绣制,整个工艺稍微复杂一点。发禄袋造型有如意加花瓣结合的,有单个如桃子形状的,有六角加花瓣形的,其下方及两旁都挂有各色丝线束成的流苏,袋面上绣制以各类花草、石榴、葡萄等多子瓜果,蝙蝠、喜蛛、万字符,局部部件制成如意、花瓣、绶带造型,外轮廓边以金丝、花线绣成,发禄袋上出现了多种含义的象征物,也就集合了多种美好的愿望。

据记载,宋代时苏州有一条“绣花巷”,集中了专门为刺绣制作花线的作坊,能染制八九十种色泽的花线,加上每种色区分各种深浅层次,合计达700种之多,真是万紫千红各色俱全了;苏州一带,当时专门有一种称作“绣娘”的职业,从事刺绣教习工作,同时她们还要刺绣自己的嫁妆,并且要制作很多带有刺绣的工艺品,以便出嫁时送给男方的亲友。这些待嫁时制作的乡绣品闪烁着水乡新娘的聪慧。姑娘的闺中绣品,如荷包、香囊、扇袋、镜帙、眼镜套乃至裙袍、披肩、衬衣、鞋帽等都成了陪嫁中不可少的物品。这些绣品常以花鸟山水为题材,常常含有吉祥的寓意。

结语

在漫长的岁月里,水乡婚俗绣品造型及绣品图案,除了吉祥图案审美特征外,还渗透进了水乡文化的许多特征,如水文化、鱼文化、蚕桑文化、船文化等的印记。这些文化印记的渗透,使得这些婚俗绣品更加体现了吴地人绵柔、雅致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使得这些艺术品显得更加精致、隽永。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民族历史的一套完整的艺术形式,一些地方民俗文化更是体现了鲜活的地方历史,人们通过这些直观可感的完美形式,表达了对幸福美满生活的热切渴望。

注释:

①引自汉·刘向说苑.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1)剪出来的白描

扬州剪纸从刺绣花样发展到现在的艺术型剪纸,其表现手法和中国画白描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白描是以线为表现手段,依靠线本身的变化来表现各种物象。白描线条要求严谨细致,飘洒流畅,挺拔苍劲多变。而扬州剪纸整幅作品就是由线条组成,可以说是用剪刀代替毛笔,剪出流畅的线条。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扬州艺术剪纸的创始人张永寿先生的代表作《百菊图》中的“罗汉须”,线条弯转流畅,卷曲自如,每片花瓣就是一根弯转流畅的线条,线线连接,上密下疏,卷曲的线条苍劲有力,整个花头饱满整体。用剪刀剪出如此精细流畅的线条从而表现出的姿态,取名罗汉须,也说明这幅作品的线条就如同罗汉的眉须般飘逸有劲。如果除去工具和表现手法的话,可以说,扬州剪纸就是我们剪出来的中国白描。

(2)造型逼真写实

因为扬州剪纸的用纸特点,因此作品一般素色为主,使得作品清新素雅。摒弃掉多余的颜色,除了清秀流畅的线条就是逼真写实的造型。扬州剪纸的线条流畅,注重细节描写,对于形态有着严格要求。如张永寿大师在创作《百菊图》时,就经常对着,边观察边剪,其造型不仅传形,更在传神。部级非遗传承人,张永寿侄女张秀芳作品中的花鸟鱼虫无不形态逼真,活灵活现。作品《鹤舞云霄》中50只仙鹤大小不一,姿态不一,每只仙鹤都刻画得传神入微。作品《百鸟争妍》中茶花的娇艳,荷花的清韵,海棠的妩媚,梅花的坚忍一一刻画在纸上。作品中的百鸟形态和姿态各异,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宛如一幅幅优秀的工笔花鸟画。

(3)整体富有装饰意味

扬州剪纸作品的整体有着极强的装饰意味。扬州剪纸的构图精巧雅致,作者构思巧妙,方寸之间现乾坤。花鸟鱼虫在写实的同时为了满足画面的需要适当变形夸张,满足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形象是变化的,整体是统一的;对称的构图中又有均衡;阳剪的线条和阴剪留下的面形成对比,整体中点线面又有调和;流畅变化的线条又使整体作品中充满了跳跃的节奏和韵律感,整个画面极具装饰感。如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永寿之女张慕莉的代表作《古瓶》系列,作品构图新颖,以中国瓷器花瓶做外形,将人物、山水、花鸟、动物及书法创造性的融于一体。整个系列作品装饰感极强。素色图案衬于深蓝色的形态各异的瓷瓶上,宛若中国传统的青花瓷器。阳剪留下的线条和阴剪留下的面对比,近景和远景对比,蓝白对比,书法和图案在剪纸的形式中同时出现,整个系列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组题材和手法很新颖的装饰画。

2.扬州剪纸的文化内涵分析

扬州剪纸发展到如今已千余年的历史,从东汉有纸开始到唐代民间纸人纸马,明清包家灯,清代包钧剪画,刺绣花样,一直到当今的艺术型剪纸。扬州剪纸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她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见证扬州民俗的流传

扬州剪纸扎根民间,在民间礼俗、岁时节令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有些和剪纸相关的习俗流传至今。我们通过研究扬州民间剪纸的变化发展得以了解过去扬州的民俗风情。比如扬州民间婚丧嫁娶、人生礼俗、祭祖祀神、节气风俗等。婚礼上剪贴大红喜字于门窗、被褥、嫁妆等以示喜庆吉祥,丧事剪“奠”贴于灵堂,剪制招魂幡,还要焚烧大量剪刻的纸钱、纸人、纸马。古扬州还有“缕金作胜”的习俗,就是正月七日为人日,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花样,有方形、花草形、人形或其他形状张贴于屏风或戴于头上。通过研究这些我们可以清晰的再现古扬州剪纸参与的民俗活动,了解古时候扬州人的生活方式。

(2)浓郁的文人画气息

扬州剪纸作品很多借鉴文人画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剪纸创作从绘画中移植。如清代摹古人字画以剪纸形式表现者江舟,后来的包钧剪画。包钧将剪纸、绘画、书法、印章巧妙地结合起来创作一精美的剪画作品。包钧作品中各方印章皆能表现其作品中的人文气息。此外后来的张氏剪纸也不难看出有文人画的影子。张永寿创作的《百花齐放》、《白菊图》、《百蝶恋花图》都带有纂刻印章。张秀芳和张慕莉的作品中的构图和图案都类似于中国画中的花鸟白描,风景作品都能看到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影子,张慕莉创作的系列作品题诗和剪纸结合,更是体现了扬州剪纸的文人气息。扬州剪纸的这种作品形式带有浓郁的诗书意味,一幅剪纸就是一幅精彩的中国画,体现出南方剪纸秀雅的风格特点,也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剪纸。

(3)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扬州民间刺绣花样都以剪纸纹样为底稿,扬州剪纸艺人很长一段时期被称为“剪花样的”,比如传承几代的张氏剪纸。其在扬州刺绣花样艺术的实用与传承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扬州剪纸图案发展过程中,其题材受到市井阶层的审美趣味影响,图案的内容多表现民间流传已久的寓意吉祥,百年好合,祈求福寿安康、子孙繁荣等。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和刺绣传达出来。激发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4)体现纯真的审美情趣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绣品在水乡新婚的妆备中占据得相当广泛,在整个婚俗中也占有了一定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吴地已有“绣衣而豹裘者”①,秦汉以后,“妻妾衣服,悉皆锦绣”②成为风尚;宋代,皇家专在苏州设立“绣局”,征收绣品;从明清到民国,刺绣已成为苏州姑娘的“必修课”,几乎“家家有绣棚,户户有绣娘”。苏州人在托媒择偶时,都要看对方姑娘的绣品,以此了解姑娘是否聪明灵巧。这些绣品不是婚俗中的硬件,它是附在硬件上的小件,是姑娘人品的折射,是传统的习俗思想的物化形态,不可或缺。

水乡婚俗是一个系统习俗,因有“六礼”③的传统习俗贯穿始终,故有其深刻的人生寓意,在婚礼的所有细节和过程中将祈福、求子、驱邪的传统习俗融合其中。作为习俗的物化形态——婚俗绣品承载了这些善良、美好的愿望,民间艺人们则围绕这三个方面设计出了不同的绣品形态,以及丰富多彩的刺绣图案。

祈福

“福禄寿”,福居首位,足见福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年节之日要祝福,喜庆之日要祝福,在人生大事——结婚这一场面上更是极尽能事,处处祈福。绣品便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美术的形式)来表现这个愿望。

在水乡婚礼场合最显眼的被面,因为嫁妆在结婚当日先在女家陈列,要“铺行嫁”,谓之显被,故最招人眼。丝绸绣被从八条到二十条不等。看料子底色的不同绣以不同的图案,构成不同形式的图案式样。

被面以鸳鸯戏水图案居多,鸳鸯身上各部分的配色虽不尽相同,但都不外乎红、绿、黄三个主色调,变化在于某一色彩的三至四个层次的渐变,或某一色彩的邻近色的穿插(如绿和湖蓝、淡黄和中黄、橘黄等),色彩的变化因素比较多。鸳鸯的动态也各异其趣,有的同向而游,游在前面的回眸顾盼;有的对向戏首,私语窃窃;有的贴身同进,耳鬓厮磨。不同的动态,搭配不同的落花流水纹,有的水纹动感十足,有的则曲波微漾;在鸳鸯的旁边再配以象征富贵的牡丹纹样及各色花草,同样的花草内容再以角隅纹样的形式绣制在被面的四角。有的被面的四角则配以蝙蝠和云气的纹样,通常以五只蝙蝠代表“五福”。《尚书·洪范》曰“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在民间五福则是“福、禄、寿、喜、财”的象征。

为何在婚俗绣品中鸳鸯图案用得多?一般认为其象征了夫妻爱情的忠贞不渝,但其更有古老而深刻的含义:鸳鸯属雁形目。古代农民冬则居邑,春则居野,田牧之世,分散尤甚,故嫁娶必始秋末迄春初,雁来而以为礼,雁来则祀高媒,皆可见嫁娶之时节。在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都要以雁为礼,一是取雁南来北往顺乎阴阳,象征阴阳和顺;一是象征爱情忠贞。其初始来源是与季节有关,以雁为礼限定了婚礼的季节,在农耕文明时代,秋末至春初是农闲季节,因收成有余才有能力置办婚事。

在新床的正上方的红色帐沿上,绣制了喜鹊登梅枝的图案,两只活泼的喜鹊在梅枝上欢快鸣叫,这是“喜上眉梢,开门见喜”的隐喻。

在婚礼上,新娘穿的“踏婿鞋”“礼仪鞋”和由蝙蝠、寿桃、荸荠、梅花等纹样组成的“福寿齐眉鞋”,以祝愿新婚夫妻“福寿双全”“举案齐眉”,还有一种由玉兰、海棠、芙蓉、桂花等图案组成的“玉棠富贵”鞋,寓含着为新婚夫妇祝福的吉祥之意;婚后穿的“凤穿牡丹”和“梅兰竹菊”等图案组成的花鞋,意为富贵、纯洁和守贞的意思。

婚俗中的绣花鞋,图案设计古朴,色彩鲜艳,针功细腻,水乡农村的绣花鞋,更是鞋形别致,鞋形如船,喻路路通,除实用价值外,其图案式样代表了人们朴素的美好愿望,闪现着水乡妇女的智慧和艺术天赋。

同样的花草刺绣图案也出现在了妇女的贴身之物——肚兜上,各式花草,荷花、荷叶还有蝴蝶等组成了肚兜的主体刺绣图案。

求子

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强烈,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水乡婚俗的绣品上也表现得较为丰富,如前文述及的被面,有以金鱼为主体图案刺绣的,金鱼以五六条不等,形态、大小不一,动态各异,辅以水草、花卉及曲折水纹。同样金鱼的图案还表现在妇女的私密之物——肚兜上,当然是两条水中戏闹的金鱼。

早在上古时代,鱼已成为瑞应之一。《史记·周本记》上载有周王朝有鸟、鱼之瑞。古人又认识到鱼的繁殖能力强,鱼离不开水。元代刘庭信《新水令·春恨》云:“几时能够单凤成双,锦鸳作对,鱼水和谐。”后世遂称夫妇和好为“鱼水合欢”,肚兜上绣制的两条金鱼,正暗喻了合欢和传宗的意思。

这是求子意识在动物图案中的反映,在植物的花草图案中也有这个意识的出现,在绣制鸳鸯为主体的被面上,在牡丹花纹的中间穿插了一株姿态婀娜的草,它在牡丹的花枝间前后左右穿行,直至窜到牡丹的最上方,结出一个沉甸甸的穗子,上面结满了累累籽实。这些籽实的绣制技法有别于其他纹样的技法,其他纹样都以平针绣出,而这些籽实却以打籽的技法绣制这颗沉甸甸的穗子,也暗喻了强大的生殖能力。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野生物种的繁殖力都非常强,如稻田中的稗草,总是除不尽,还处处结起来。

最直截了当的求子意识,当推麒麟送子的图案。这个图案有的也绣制在了新床正上方的帐沿正中,画面是一个男孩骑在麒麟身上,一手持莲,一手抱笙,寄“连生贵子”之意,古人认为麒麟是“音中钟吕,步中规矩,不践生虫,人折生草,不食不义,不饮池”的“仁兽”,挂在新房中祈求夫妇早生贵子,连生贵子。据传,孔子的出生就是麒麟送子的结果。

在上述的绣品图案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形态、动态各异的水纹,除了图案形象的写实情节需要以外,水纹图案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原始图腾意义。《诗经》的《衡门》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闻一多先生认为古时男女幽会多在依山傍水之地,好行秘事,所以山和水叫“密”,水或叫“泌”,“泌之洋洋”含有此义。鱼代表了两性关系和生殖,而水与鱼关系密切,所以对水的原始崇拜也正因为了水(鱼)的生殖力和生命力。

驱邪

中华民族纳吉驱邪的文化思想,在博大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都能找到其物化的具体形象,水乡婚俗中的绣品也不例外。

以凤凰登梅枝为主体图案的丝绸被面,在梅枝旁还绣制了象征刚正、清廉的君子之风的竹子,梅竹二君子相依相伴,引来彩凤双飞翼,象征贞洁和美好的夫妻感情。

同样,凤凰也出现在枕套的刺绣设计中龙凤呈祥的图案:大红的面料上,用黄线和金丝线绣制的蛟龙(黄线绣龙的外轮廓,金丝线绣龙鳞),蛟龙脚踩如意朵云,龙首朝下,龙尾朝上,是一条降妖除魔的蛟龙;一只以蓝、绿色为主调的彩凤则口衔牡丹回首呼应。

“凤凰一出,天下太平”,枕套图案有以双凤设计的,凤穿牡丹:两只色彩各异的凤,互相顾盼,动态造型适合了枕套的长方形设计,边框再绣以瑞气云纹,图案中心是一朵雍容华贵的红牡丹。

象征吉祥长寿的也出现在新婚枕套的设计中,一般都是两朵,再饰以曲折飘逸的绶带。

还有挂于新床上方帐沿中间的发禄袋,从整体造型到花样绣制,整个工艺稍微复杂一点。发禄袋造型有如意加花瓣结合的,有单个如桃子形状的,有六角加花瓣形的,其下方及两旁都挂有各色丝线束成的流苏,袋面上绣制以各类花草、石榴、葡萄等多子瓜果,蝙蝠、喜蛛、万字符,局部部件制成如意、花瓣、绶带造型,外轮廓边以金丝、花线绣成,发禄袋上出现了多种含义的象征物,也就集合了多种美好的愿望。

据记载,宋代时苏州有一条“绣花巷”,集中了专门为刺绣制作花线的作坊,能染制八九十种色泽的花线,加上每种色区分各种深浅层次,合计达700种之多,真是万紫千红各色俱全了;苏州一带,当时专门有一种称作“绣娘”的职业,从事刺绣教习工作,同时她们还要刺绣自己的嫁妆,并且要制作很多带有刺绣的工艺品,以便出嫁时送给男方的亲友。这些待嫁时制作的乡绣品闪烁着水乡新娘的聪慧。姑娘的闺中绣品,如荷包、香囊、扇袋、镜帙、眼镜套乃至裙袍、披肩、衬衣、鞋帽等都成了陪嫁中不可少的物品。这些绣品常以花鸟山水为题材,常常含有吉祥的寓意。

结语

在漫长的岁月里,水乡婚俗绣品造型及绣品图案,除了吉祥图案审美特征外,还渗透进了水乡文化的许多特征,如水文化、鱼文化、蚕桑文化、船文化等的印记。这些文化印记的渗透,使得这些婚俗绣品更加体现了吴地人绵柔、雅致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使得这些艺术品显得更加精致、隽永。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民族历史的一套完整的艺术形式,一些地方民俗文化更是体现了鲜活的地方历史,人们通过这些直观可感的完美形式,表达了对幸福美满生活的热切渴望。

内容摘要:水乡婚俗是一个系统习俗,婚俗中的绣品是习俗思想的一种物化形态。它承载了人们祈福、求子、驱邪的善良愿望,绣品图案融进了水乡文化的许多特征,这些吉祥图案体现了鲜活的地方历史,也是表现我们民族历史的一套完整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婚俗绣品图案文化吉祥寓意

注释:

①引自汉·刘向说苑.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手工刺绣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同时又是一个文化层次不高,需要保护的一个产业。它的发展需要通过专业的教育来传承和发扬。通过在服装专业教育中加入手工刺绣,在高校和职业院校里形成一门学科体系,将刺绣这门古老的技艺融入现代教育中,才能真正促进手工刺绣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刺绣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鼎盛时期几乎达到家家刺绣,户户女红的地步,但是,在过去,这样的手工工艺基本上是属于师徒相授,家族相传,属于非主流文化,不能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所以,历代以来,有关刺绣的教学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松江三善堂开办“松筠女校”,设立了刺绣专科,开创了刺绣办学的先河〔1〕。而影响最大的当属清末张謇、沈寿于1914年创办的南通女工传习所,制定和完善了刺绣职业教育体系,以刺绣为专业课,同时还开设音乐、书法、绘画,均由当时著名刺绣大师及著名画家讲习。其学制为先入预科班,而后进入普通班,学制两年;二为中级班,学制四年,即本科班;三为高级班,即研究班〔2〕。类似我们现在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而且学员综合素质非常高,使沈绣艺术得到了非常好的系统传承,造就了无数的刺绣大师。但是纵观现代的教育,手工工艺尤其是刺绣这一块,始终处于民间传承的态势。各学科大力发展的今天,手工刺绣却还维系在一个原始的阶段,尽管从业人员甚广,但素质却普遍不高。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四大名绣榜上有名,我们为什么要把它们作为遗产来保护?是因为它们自身与时代不能起头并进。但是,保护不是人为的去维护,而是要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从四大名绣的发展来看,苏绣相对来说理论体系比较完整一些,其余的湘绣、粤绣、蜀绣的相对较为落后。而苏绣刺绣体系的完善则很大程度上依赖过去刺绣学校培养的大批理论实践都很优秀的绣工。我国现在各艺术院校以及各艺术专业,鲜少有将刺绣作为一门必修专业课进行人才培养。但是,单独成立学校或者单独成立一个专业,首先是必须要有市场的需求,满足学生就业,以目前状况,这样的目标实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作为服装学院的专业课程,我们试图将刺绣作为服装手工工艺纳入教学计划。 将手工刺绣纳入服装专业教育,从对学生的培养和专业体系的构建上来说,无论是对服装专业教育还是对手工刺绣自身的发展,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丰富了服装设计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内容

1、手工刺绣是一种锻炼耐心和手指灵活度的工种,对学生掌握服装工艺有辅助作用。

在古代,女孩子从小便学习刺绣,以练就心灵手巧之技艺。在现代,工业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技艺以后,手工刺绣这门技艺便渐渐变为了小众产业。对于刺绣涉及最多的服装来说,我们的服装专业院校一般都没有单独开设这门课程。实际上,手工刺绣对学生耐心和手指灵活度的锻炼,都非常有益。刺绣首先是进度慢,其次是活精细。我们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对手工涉及非常少,在学习服装工艺时,普遍表现为手指灵活度不够,缺乏足够的耐心,工厂可以几个月就培养出一个熟练工,而我们大学四年都没有几个学生能够独立制作出完整的服装来,这说明我们在对学生的基础培养上存在偏差。重设计轻工艺一直是个普遍现象,造就了学生浮躁的心理和不扎实的功底。手工工艺能够从一开始就磨练出耐心和细心,为将来学习服装工艺打下基础。

2、手工刺绣涉及到图案处理和配色技巧,对服装设计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刺绣涉及到图案处理和配色技巧,对学生来说,是个小中见大的锻炼。如何把手工刺绣的内容应用到服饰中去,需要足够的设计理念来支撑。如何将刺绣图案进行最精华的提炼,如何对小片图案进行配色,以呼应服饰的搭配,做到画龙点睛,都是我们对设计类学生的一个锻炼。

3、丰富了服装设计的内容。

在传统的服饰当中,基本上可以见到衣必文绣。服饰制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刺绣工艺的展示,一件服装的精美复杂主要是体现在手工上。随着现代大工业的生产,这种耗时耗力的手工制作在成衣生产中普遍以机绣代替。而在高级定制中,能够偶尔出现手工刺绣的身影,但其价格却已经令人望而却步。说明在服装设计上,刺绣实际上能够大大提高服装设计的内涵,但要广泛运用,就必须要化繁为简适应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化生产。

二、对手工刺绣的持续发展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1、手工刺绣的到现在为止,理论体系都不算完善,在高校作为一门学科培养,对手工刺绣自身的承前启后有莫大的帮助。高层次人才的融入,是一门技术能否持续发展的基础。传统的理论,还仅限于手工工艺技巧的传承,没有达到一个质的提升,对这个体系的研究,也只是限于个别研究的零散阶段。而一个行业整体的提升,必须要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占据一角,才能与其他学科齐头并进。

2、其他学科的技术以及设计理念也可以很好的融合到刺绣中,为刺绣增添新的血液,服装作品中也可以大量的出现刺绣的踪影。 刺绣,既可以保持它的独立性,又可以为其他艺术设计锦上添花。同时,也能够产生一些对刺绣有兴趣,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年轻人继续研究刺绣和发展刺绣,以传承和发扬这样一门美丽精湛的技艺。

我们服装设计的学生,都是具有很强的绘画功底,能够自行设计图案款式的专业人才,具有专业的审美观点和艺术层次,在现在的手工工艺行业是非常稀有的资源。刺绣从业人员普遍文化层次低,缺乏专业的审美观和设计理念,不能推陈出新,只能依葫芦画瓢,是妨碍手工刺绣发展的一大软肋。而手工刺绣业的迅速发展,要靠的依旧是现代的科学和技术,以及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有广阔视野,强大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技术人员,在这条路上,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牵针引线,缝韧游走,在织物上开出各自的花团锦簇来,为人们的生活平添无限的生趣,在堪称刺绣王国的中国,刺绣不仅伴随着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而且还从一种更为细致的角度展现了各个民族的内在气质与生活智慧,成为历久不衰的民族典范。所谓民族服饰刺绣,主要指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民间刺绣与某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相互结合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术。不同民族因其不同的生存境遇、文化习俗等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风貌。这不仅是一种古老的章服制度的生动显现,更以其各具特色的装饰形式传递着各个民族的文化信仰与族群崇拜。

二、民族服饰刺绣史概述

我国刺绣艺术可谓源远流长,“丝”与“缝纫”的涌现使得刺绣艺术必然而然地成就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美丽踪迹。无论是“衣画而裳绣”的章服制度,还是“绣缋共职”的周代记载,都有力地证明了刺绣的“远迹斑斑”。《周礼•考工记》则无疑明确了刺绣工艺的艺术地位,并肯定了其实用与审美相互结合的工艺追求。有史可循,商周时期“绘”“绣”并用,开创了早期的服装刺绣工艺,在宝鸡西周井姬墓中出土的“辫子股”绣残片上可以找到那些更为确凿的明证。秦汉时期,由于官方“织室”的介入,刺绣不仅成为服饰装饰的重要手段,而且逐渐以图文的不同、色彩的差异、做工的粗细来标识官职大小与身份高低,技法上亦突飞猛进,堪称飞跃。唐宋时期,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以及封建社会的文化礼教,为服饰刺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女红”美德的树立,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以及雄厚的社会物质基础,使官绣、民绣皆大繁荣。明清是我国民族服饰刺绣的巅峰时期,堪称服饰刺绣发展的黄金时代。“丝绣作”“尚衣局”“御马监”“工局”等官设机构的直接参与不仅促成了“江南三大织造”南京、苏州、杭州的刺绣典范,还引发了以地域特色成名的“苏、蜀、粤、湘”四大名绣等,至此民族服饰刺绣以其古朴、典雅、庄重、大方饮誉海内外。此后刺绣又经历了民国的淡化期、新中国的萌动期以致当前的国粹般的推崇备至,无不显现出民族刺绣艺术的魅力。汉族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成为民族服饰刺绣的代表之一,这不仅呈现出汉民族的刺绣艺术特色,同时显现着其他少数民族的某些影响。在少数民族服饰刺绣中,苗族是一个典型代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苗族服饰堪称“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其花纹、饰物等形式的追求与精神意义的关联达到了一种内在的必然。总体上来说,苗族服饰刺绣依然秉持着中国民间的传统工艺技法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苗族服饰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从中不仅可以看出战争、迁徙等重大历史,还可以看到宗教、习俗、田园、城池等乡土情节,诸多的铭记并非仅仅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对于未来的美好祈愿。

三、深厚的物质文化基础

从我国服饰刺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来看,民族服饰刺绣之所以能够达到形式与意味的高度统一,并获取如此之高的世界声誉,不仅仅是其历史的古老、久远甚至神秘使然,更为重要的是那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深厚的物质文化所积养起来的智慧与技艺,这自然也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

(一)源于神话的手工创造

民族服饰刺绣艺术的起源亦因“龙的图腾”与代代相传而异常神秘。传说大禹治水之后,生活习式皆有转变,唯有刺身纹龙的做法如故,仲雍继位后意图在刺身与“示龙”之间找寻妥善之法,其孙女“女红”将纹身由“刺身”转变为“刺绣”,从此大家免遭“刺身”之苦,而“刺绣”工艺亦开始了流传,人们以“女红”之名谓之,相传至今。

(二)张弛有度的生活习式

民族服饰刺绣艺术的不断发展与我们广大先民的生活习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习式,在此指的是以地域为界限的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男耕女织的漫长封建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而安逸的生活环境,刺绣工具简便,场地、设备等无限制,无论是劳动妇女还是贵族妇女随时随地都可以操作,她们或以此为美德,或以此为寄托,以一种极其平静而真诚的自发方式自绣自用,将刺绣作为自家生活的一部分而欣然为之。

(三)循之有道的礼仪教化

民族服饰刺绣艺术之所以能够长足发展,除了厚实的物质基础还与我们中华民族拥有推崇礼仪教化、崇尚装饰的民族传统密切相关。圣人孔子在其《大戴礼记•劝学》中认为:“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在如此圣言的教导下,中国人重视服饰装束亦是自然而然的生活常识,我们以“礼仪之邦”而饮誉世界。此外,在我国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中,便将“衣会而裳绣”定为规制,此种循之有道的礼仪教化,在刺绣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的国度里,服饰刺绣艺术的发展可谓水到渠成。

四、人与自然的艺术对话

几千年来,农耕文明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与智慧充分展现在我们的民族服饰刺绣艺术上。在此,人与自然、艺术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生与自然皆化为一体,这种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尤其在汉民族服饰刺绣艺术那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简言之,我将此称作人与自然的对话。当一切繁复退却之后,对于人类来说剩下的只有自然,那么对话则是最好的一种生存方式。

(一)农耕文明的就地取材

古人的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缪缪数笔便道出了农耕社会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情感,同时也从侧面客观地描述了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中国农业社会长达三千多年,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男耕女织,这种农耕文明的社会制度,不仅为人们的生存提供自给自足的物质基础,还为人们精神生活的物化提供就地取材的便利。自家种植桑麻,从事纺织,养蚕方法也不断更新,缫出的蚕丝亦越来越适应刺绣所用,因此刺绣所用的材料皆可自出,这对民族服饰刺绣的发展是一种有力推动。

(二)纺织缝纫的工艺发展

手工刺绣是在一般的缝纫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自远古先民“骨针缝皮”以来,我们祖先的纺织工艺便开始了萌发的源起,大量考古资料的发掘告诉我们,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有了纺织技术,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出土的绢片、丝线、丝带和苎麻布等,证明了中国的丝织业已走向新的突破。此后随着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的确立与更迭,在纺织缝纫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刺绣技术也不断提高,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并逐渐丰富,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吉祥寓意的文化追求

民间服饰刺绣是劳动妇女审美意志的结晶,在从事的刺绣活动中,传承着也创造着各种寓意丰富、吉祥的装饰纹样,成为她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她们在衣服的领口、袖口、裙边、披肩、帽子、鞋子等关键处施以相应的动、植物以及自然事物如日、月、水、云等各种形象,并通过合乎自己审美理想的简化与提炼,以寓意、谐音、象形等手法,使纹饰图案化和符号化,体现了对平安、富裕的美好祈愿,构成了丰富意蕴的刺绣艺术语言。

五、历史与未来的绿色通途

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受西方现代着装理念的影响与大工业机械化批量生产的冲击,民族服饰刺绣艺术逐渐的淡化而衰落了,某些特殊技艺甚至濒临灭绝的地步,然而随着机械化产品单一、生硬、冷漠等固有特性的不断显现,机械产品与社会多样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亦越来越突出。人们对“生活样式”和“自我意象”的不断追求更难以从整齐划一的产品那里得到满足。因此,传统的刺绣工艺在消沉了一段时间后重又走入人们的生活,并以个性、温情、绿色、环保的崭新概念引领着服饰潮流。

(一)历史文化的传承

民族服饰刺绣艺术的发展,历经了我国历史的各个朝代,同时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意义上看,民族服饰刺绣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历朝历代的史书,它不仅反映人们日常生活,而且还与当时的历史大事遥相呼应,更与民族的图腾文化相互印证。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上,除汉民族以外,苗族服饰刺绣亦是较为典型的代表。苗族刺绣作为苗族服饰的主要装饰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工艺较为复杂,一套盛装有的达数十种不同图案纹样以及不同的刺绣技巧,但每一种图案纹样又都相应涉及苗族社会的传说故事、信仰崇拜、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因此苗族服饰刺绣艺术不仅在纹样色彩构图等形式特征上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还兼具艺术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研究价值,具有历史文化的承载作用。

(二)真善美的集结与发扬

民族服饰艺术是真善美的集结与发扬。所谓“真”,即指民族刺绣艺术无论是其就地取材、还是其创作上的原发性、原创性以及创作者身份特点,都具有真实可贵的特点,不仅形式活泼,关键是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与真情,显然真情是通向美和善的。所谓“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民族服饰刺绣艺术的灵魂与蕴藏。无论是美丽神秘的刺绣源起,还是自绣自用的吉祥追求,也无论是承前启后的礼仪教化,还是万物有灵的天人相合,无不是关乎民族服饰刺绣艺术的大善之德,是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刺绣纹样中都是惯常表现的主题,在形式与内容上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所谓“美”,首先是一种形式美,民族服饰刺绣艺术的形式是扎根于民族土壤,紧系民族生活而历经综合、提炼与集结的美好形式与文化符号,具有浓烈的民族气质和艺术个性。此外,我们还看到了精神之美,千百年来民族服饰刺绣艺术经久不衰,并不单单是因为形式的完美,那蕴藏在形式之中的民族精神无疑具有永恒的魅力。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从中国传统刺绣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刺绣在女装服饰艺术中的应用与发展、服饰刺绣产品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的实际理念,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工艺相结合,使现代女装服饰设计在融合了传统精髓的同时又具有时代精神。

关键词:中国刺绣 服饰艺术 传统与现代 应用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TS935.1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最普遍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一。刺绣以其图案极尽华美灿烂,其针法极尽巧妙精湛,而被广泛应用在服装、服饰、家居等各种领域中,其中又以刺绣在女装服装艺术中的应用最为引人注目。可以说,刺绣为服饰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 中国传统刺绣的文化特征

1 刺绣工艺的文化

刺绣同众多传统手工艺一样,无论是在图案造型、色彩搭配还是在针法技艺上,都形成了完整独特的艺术形式;手工艺者们精湛的技艺更为今天的各类艺术包括服装服饰设计的借鉴留下了珍贵财富。这些充满浓厚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宝藏,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携带着巨大的穿透力,尝试着与服装相结合,为古老的文化增添新的生命力。

刺绣又名针绣,古时又称女红,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社会。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刺绣活动发生在舜禹时代。刺绣随着社会变革、经济的增长而迅速发展。从夏商时代最古老单一的锁绣、平绣针法,发展到今天的辫绣、打籽绣等数十种针法的融汇运用,先后产生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等名扬国际的特色名绣。

2 刺绣工艺的风格

刺绣是通过针法技巧的运用和色彩的变化进行绣作的一种手工造型艺术,它最早是以植物纤维纱线在自织的土布戳纱,即单色线绣或白地蓝花秀,粗犷质朴,富于乡土气息。在单色线的基础上衍化为草果染色的民族彩绣。现今所见的各少数民族服饰多用彩绣,且有平绣和凸绣之分。平绣流行面较广,几乎盛行刺绣的民族都用;凸绣是在底布上多铺几层剪纸花,使所绣花卉凸出,有立体感。刺绣针法包括绣、挑、补、编、结等各种形式。

二 中国刺绣在服饰应用中的意义

1 权力身份的象征

刺绣一经产生即有严格的意义,其图案、色彩带有明确的权力和地位象征。运用在帝后服装服饰中的刺绣所使用的针法异常繁复,线色达20多种,并缀以珍珠、玛瑙等各种宝石极尽奢华富丽,尽显统治者希求皇权永固的统治欲望。

2 祈福、预祝康宁的象征

民间百姓渴望趋疾避害、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被广泛运用到刺绣图案当中。古代刺绣纹样的创作思想,不断完善发展形成独特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图案内涵特征。

3 民族迁徙、信仰崇拜的见证

众多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将民族精神、信仰和发展历史贯穿于衣食住行之中,形成久远的民族文化积淀。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历史渊源,创造出各种色彩、构图、大小、比例均不相同的纹样,并结合绞绣、马尾绣等针法,将由刺绣支撑的精致纹样装饰在服装任意部位,从而使服装和刺绣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三 中国刺绣在服饰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古老的刺绣文化无论是图案造型、色彩还是针法技艺,都为今天的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在当代服装设计中有许多手段可以尝试。

1 图案装饰部位

自刺绣起源以来,不论是宫廷贵族还是民间闺阁,装饰部位都非常广泛。刺绣图案在门襟、袖口、裙摆、领部等服装各个部位以及帽子、腰带等服饰配件中无处不在,在今天的使用中要避免复古照搬,装饰部位可以打破常规,以现代流行审美方式加以点缀。如在休闲男装兜口、立领口部位或女裙装上衣采用结构不对称处理,在不对称处加刺绣突出装饰,运用薄纱覆盖刺绣图案,取其减弱效果,或整体服装素雅,搭配独特的刺绣佩饰等。

2 色彩、刺绣技艺

在设计中可以利用传统刺绣图案配色技巧。如三蓝绣、掺针绣及众多少数民族刺绣等,其色彩搭配精美,在设计中可以利用其色彩搭配效果,应用在面料搭配、图案装饰及服装小部件的色彩处理上。通过印染、手绘、刺绣等方法局部加以装饰,表达传统文化内涵,达到个性化设计。在少数民族刺绣中,不同色彩同样传达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如彝族长期生活在高寒山区,崇尚黑色、红色、黄色,并赋予它们勇敢、光明、坚强、吉祥等寓意。此外,各个支系服装色彩的基调在设计中都可借鉴并应用,从而使服装具有传统文化、民族特色风格。

3 高科技应用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服装在保暖性、穿着舒适性、劳动防御性等方面得到了巨大提高,也为刺绣的发展带来巨大变革。机绣的发明使手工刺绣的时间大大缩短的同时,也带来了图案单一、呆板等缺陷。在设计应用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达到刺绣效果,从而节省时间并降低成本。如在面料上进行仿挑花、打籽等刺绣效果印染,可降低手工成本、缩短时间;也可在面料上进行刺绣图案数码印刷,达到个性化的设计效果,但成本较高。此外,水晶烫片可快速地将设计图案实现在面料上,形成华丽的珠绣效果。这些经验与借鉴仍需在实践中摸索并得到认可,但它们给服装带来的个性化和无限附加值则是不可取代的。

四 中国刺绣在现代服装工艺的女装应用

1 中国刺绣在服装新领域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刺绣在材料、工具、技艺方面不断丰富,新的绣种层出不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在近年来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一些大牌的服装设计师,几乎都运用了刺绣工艺来彰显服装的精妙与精湛,他们对刺绣工艺在服饰中的应用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表现得美轮美奂。

(1)新材料的应用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许多新型材料不断涌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设计思路,如:丝质衬衣的领口运用钉线绣绣出花样的基本枝干,但却用珠片和人造宝石来钉绣出花朵,柔软的丝绸和有分量感的宝石花朵形成了对比,这种设计能够得以实现,赖于人造轻质珠宝材料的发展。如果是常规的宝石材料,以这种丝绸的厚度和强度,是难以承受这样的重量的,也不会有良好的外观效果,这就是新材料对刺绣工艺的推进。

(2)新工艺、新技艺的应用

常规的材料有了新颖的用法,这也促使常规材料体现出新的设计状态。如有些花朵不用常规的刺绣方法,而是掐出立体的花朵用纽扣等钉缀于服装的领部,使得经典的服装也焕发出一种俏皮的观感,掐出的花朵还可以配合珠子、亮片等装饰物,使得花朵更富有装饰性。

(3)新的设计思路

在服装设计中,新设计思路可以拓宽我们的服装设计方法,改变服装原有的风格,新的设计思路可以是不同风格服装和装饰方法的结合,也可以是常规材料的创新性应用。在了解了这么多与刺绣相关的知识后,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服装与刺绣的和谐。服装的设计与刺绣材料的选用、服装设计与刺绣工艺技艺的应用、服装设计的整体设计思路都需要协调起来,刺绣的服装才能够呈现完美的状态。

2 中国刺绣在现代女装的应用及前景

新世纪开始,时装以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为潮流。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生活方式快节奏的改变以及现代思想的影响,都促使女装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衣料轻盈舒适、款式合体、典雅简洁又不乏娇美性感,更多展现出女性的自然曲线。与此同时,中国刺绣服饰再次掀起了服装文化的新浪潮,色彩明快的刺绣图案打破了服装在面料上色彩单一的弊病,使之活泼多变,而且加强了服装简练而优美的轮廓。现代女装或刺绣小面积或大面积的中国吉祥图案,或在领口、袖口、下摆等处饰以刺绣滚边,或是在棉布、牛仔布制作的裤子的侧缝、口袋、裤脚等处,选用珠片绣或彩线绣花,使穿者更显轻松、活泼和秀美。

现代女性刺绣服饰从刺绣图案的布局、色彩的搭配、材料的选择、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与传统的服饰刺绣有了很大的区别。其风格从精致豪华到随意质朴,适应着不同的审美趣味。现代女性的服饰刺绣图案设计多用于局部点缀,位置根据服装款式视觉需要确定。一般往往在传统刺绣图案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人物、建筑、卡通、几何抽象纹样等题材;传统服饰刺绣图案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新的审美情趣赋予了现代女装刺绣新的亮点和生命力。

在品牌女装中也更多地运用了刺绣的方式作为装饰手法,如:“蒲”、“渔”、“薰香”、“红迪丝”等等,其刺绣图案丰富,造型大方而朴实。传统与现代、中西方融合的刺绣装饰运用,使现代女装更具时代风情,更体现出女性的玲珑与秀美。“时尚羊绒”的概念并非是虚幻飘渺的,刺绣图案装饰在羊绒女装上得到了丰富运用。精致的手工刺绣、颇具现代风格的串珠、亮片、蕾丝、丝带绣等装饰手法恰倒好处的镶嵌与点缀,更具艺术气息,为羊绒衫原本的尊贵身分徒增了几分精致与用心。

现代女装刺绣除了采用传统手工刺绣以外,还大量采用了机绣和电脑绣。在刺绣材质选择上有很多创新,如丝带绣、绳绣等,在刺绣图案上点缀彩珠、贝壳、亮片、皮革、木珠、金属牌等,使女装刺绣丰富多彩,更具立体感和独特韵味。

(1)刺绣在礼服中的应用:礼服作为一种正式社交场合穿着的服装,代表了身份、地位、品位、教养等许多无形的语言。晚礼服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都是最能让人痴迷的服装。无论是紧身长款的露背装还是俏皮错落的短款,刺绣依然是最豪华的装饰手法,无论是大面积的刺绣,还是小面积的刺绣点缀,都能使晚礼服显得更加精致、高贵、华美,更能演绎一种纯女性美的妩媚。

(2)刺绣在传统旗袍中的应用:旗袍作为中国的传统服装,已具有了民族礼服的象征。刺绣是旗袍不可缺少的装饰工艺,一般采用单色绣、彩色绣、光泽绣等。单色绣是一种颜色的绣线,若用与面料接近的同类色绣线进行刺绣,则给人以雅致、大方、清馨的感觉;若采用与面料是对比色的绣线进行刺绣,则有鲜明、夺目、生动之感。彩色绣绣出的图案比较写实,色彩丰富、华美。光泽绣是金银线绣制,具有夺目、富丽之感。

(3)刺绣在女性内衣中的应用:女性的内衣无疑也是一种时尚的元素,人们对内衣款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内衣装点上绚丽的刺绣图案,更突出了女性的性感和妩媚,让女性将一种感性自我的艺术置于贴身,得到美的享受。内衣的款式有胸衣、内裤、睡衣、浴衣等,多采用质地柔软的天然丝棉面料,舒适、轻薄、透气,采用镂空绣、蕾丝,饰以表现柔美之情的花卉刺绣图案,使内衣呈现出华丽风格。刺绣用在内衣设计上,更突出了刺绣的贴服与贴心,轻薄柔软面料上的刺绣纹样,将秀丽婀娜的女性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五 结语

刺绣工艺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现代女装服饰艺术设计已经离不开对刺绣工艺的研究和探索,它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应运而生,又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推陈出新,它是服饰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装饰语言,为时尚女装增添了华丽、优雅超俗的气质和韵味。在女装服饰艺术设计中,新设计思路可以拓宽我们的服装设计方法,改变服装原有的风格。新的设计思路可以是不同风格服装和装饰方法的结合,也可以是常规材料的创新性应用。例如,著名服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将荷兰著名画家凡高的《向日葵》与《鸢尾草》两幅名画用刺绣的方式设计到女装中,引起极大的轰动并获得了法国时装界的最高奖项――“金顶针”奖;中国服装设计师郭培在2009年的高级女装秀场中也将刺绣工艺与服饰艺术的结合提升至绝美境地,这些服装设计师都为刺绣工艺在女装服饰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相信中国的刺绣工艺会在女装服饰艺术设计应用与发展中开辟出更精彩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2] 左汉中:《湖南美术全集》,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3] 丁佩:《绣谱》,叶朗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清代卷》(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 李砚祖:《刺绣的境界――读“绣谱”笔记》,《装饰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湘西侗族刺绣艺术性多神崇拜

侗族刺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侗族的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这里善于唱歌的侗族姑娘,也是刺绣的能手。湘西侗族刺绣工艺主要是用于妇女上衣、胸襟、领襟、围裙、男头巾、小孩的鞋帽、背带等花边图案装饰,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而且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

一、侗族刺绣历史溯源

刺绣又名针绣、扎花、绣花,是以针穿引彩线在织物上运针刺缀,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古代称刺绣“黹”、“P黹”,由于多为妇女所作又称“女红”。对于刺绣的概念,古今有别,古人意义上的“绣”包括五彩的画D在内,西周《周礼・冬官考工记》曰:“画D之事杂五色……五彩备谓之绣”,“D画,注凡绣亦须画,乃刺之;故画绣二工,共其职也”。此时期的“绣”综合了绘、染、织等工艺。“周代在细葛(布)上绣花称绣,在丝帛上绣称文绣,汉代在汉帛上绣花才通称刺绣”。

湘西侗族主要分布在与贵州东南、广西北边交界的新晃、会同、靖州、通道、芷江五县。他们在这里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风雨桥、吊脚楼,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刺绣,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侗族刺绣古朴自然,颜色艳丽,是祖国灿烂文化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它起源于人们求善求美的生理与心理需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在楚汉刺绣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既吸收了楚汉文化中神奇的浪漫主义成分,又大胆地表现个性,强调装饰性,追求抽象美韵味,保持着自身独特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念,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民间艺术品。侗族刺绣到底源于哪个朝代,学术界目前还未有定论。清代文学家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里,在以镇远为背景的四十二、四十三两回中,对镇远的“苗锦侗绣”备加赞赏。在侗族居住的地方史志也对侗族刺绣有过记载,如《柳州府志》说侗族“卉衣鸟语”,《镇远府志》道:“女则自织自染,袖以彩绘绣”。而在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当时黎平府属于“侗人”,“女人之衣,长裤短裙……刺绣杂文如绶,胸前又加绣布一方……织花细如锦”,到清代,侗族妇女自纺自织自染的“侗锦”、“侗布”已闻名于世。

二、侗族刺绣工艺的艺术性

在湘西侗族刺绣中,我们常常能见到一些既像“写实”又非“写实”的图案。例如龙是侗族服饰里的一个重要形象,在衣襟、围腰、背带、花鞋上都可以见到,但上面的形象既龙又非龙,具有浪漫的艺术效果;而“阑干”上所绣的蝴蝶图案,看上去既象蝴蝶,又像云角;花形般的鸟,鸟形般的花等等。可知这是经过想象和变形夸张了的图案,其想象完全来自侗家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不受任何羁绊,舍去对于对象表面细节的写实表现,捕捉其本质的内在的美加以体现,达到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从而使侗绣工艺既有韵味,又有民族情趣,这是侗绣和其它刺绣最大的不同,他充分显示了侗族妇女的审美想象力。

湘西侗族刺绣有着各种不同的绣法,大致可分为绣花、挑花、贴花和绣挑、绣贴结合等几种。纹饰图案常见的有几何纹、十字纹、龙凤纹、花草纹、鸟首纹、虫鱼纹、干栏纹、云雾纹,中间夹以花朵、凤蝶、鸟兽等。侗绣中妇女普遍使用的针法为平绣,它是先以剪纸作底样,采用破线单针刺绣,绣品手工精细,针脚密齐,光洁美观,感觉十分柔美且色彩鲜明。侗族的平绣以背带上的图案尤为突出。锁丝绣,是侗族刺绣的一种古老技艺,有自己独特的工艺特点。由于锁丝绣的部位一般面积都小,但又要表现龙、凤、蝴蝶、鸟、花草等主题,所以形象就必须要高度地概括,这种概括既抽象,但又有一种神秘的朦胧感,似是而非的意趣,再加上锁丝的边框,使得纹样的白色边缘十分突出,又有精雕细U的感觉,使人觉得锁丝绣的绣品节奏感很强,且斑驳、朴拙闪烁。贴花,也是侗族刺绣工艺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它分单色和彩色两种,在侗族服饰上多为彩色。其过程为:先在剪纸这一环节就将纹样划分为几个基本单位,按照设计将各种形状的白色、玫瑰色、蓝色、黄色、绿色的彩缎作补花,再在补花上用丝线平绣,这种方法显露出丝绣的纹理、彩缎的纹理和底布的纹理,产生层次多、质感丰富、色彩艳丽的装饰效果。

湘西侗族刺绣工艺的艺术性集中反映了整个侗民族的生活、心理、性格及民族审美意识。首先,从整体结构上看,侗族刺绣工艺极其精致,技术精湛,讲究图案的整体完整性。在技法上尤其擅长于通过线条的工整、细密、刚柔、曲直、缓急、表现出表体的结构美。其次,侗族刺绣工艺在色彩的运用上,虽然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差异,同时不同类型的织绣品对色彩要求也不同。另外,由于侗家人都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地带,触目间皆为绿水青山,所以绿色也为侗家人所偏爱。而绿色象征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衬托了绣品中的红花。正由于侗民族温纯而善良,因此才体现侗家人的和平、淳朴、热情、友好的性格特征,寄寓侗绣中这种古朴、纤细、和谐的美好,才充分体现出整个侗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审美倾向。

三、侗族刺绣多神崇拜的意蕴

在湘西侗族的祭祀活动中,侗族织绣品以充当敬神敬祖的祭祀品,也体现出侗族的多神崇拜。在侗族人心目中,万物有灵,他们认为无论是龙凤花鸟,山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等,都是能驱邪除害,都是崇拜的对象。于是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服饰,以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保佑。于是侗族织绣品中出现了蛇图腾崇拜的图纹;雷神崇拜的雷纹;河神崇拜的水波纹;鱼图腾崇拜的鱼的抽象图案。对蜘蛛崇拜的蜘蛛图案等。在祭祀品中如祭“萨”、祭土地、祭树、祭灶、祭祖宗、祭井等等,这些侗族织绣品的题材如此来源于生活,又被广泛地运用于生活和美化生活。

学界普遍认为,总是由一个从多神崇拜向一神崇拜转变的过程。多神信仰,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信仰;而一神信仰,则要高一个层次。从侗族的宗教发展过程来看,还没有达到一神崇拜的层次,没有一个万能的神来占据他们的信仰空间。而且,他们也并不在意是否有一个主宰一切的神灵。这种多神信仰,却给侗族刺绣提供了众多的绘画题材,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侗族人信仰世界的一部分。这种原始的宗教是侗族祖先在万物有灵的多神观念的思维条件下,自然产生的对于神灵的种种信仰。

结语

由此可见,湘西侗族民族民间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工艺美术在民族文化交流和东西文化交流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地处湘西地区的侗族,很早就已经掌握了染、织、绣的技能。并从染、织、绣中体现出侗家人的审美趣味和侗家人的艺术特性,以及侗家人心目中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同时也是侗民族的个性习惯,在侗绣的工艺制作及色彩运用上,有着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内涵。

参考文献:

[1]梁白泉.国宝大观[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许永燮,原师范大学讲师,现任当代东方刺绣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总监和法人、亚洲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顾问团委员长、白石书画院广州分院理事、国际刺绣艺术家协会副会长、联合国华人协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许永燮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爱好和专业学习绘画美术。1989年起,致力于提取中国苏绣、湘绣与东方多国优秀刺绣技艺技法精髓,融为一体,探究平行入射光对不同形状丝线的反射光规律及视觉上的光感特征,研发创新60多种手工刺绣技艺技法,在国内外艺术刊物上登载论文30余篇,其刺绣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亲自撰写《手工刺绣艺术技艺技法与原理》系列教程,并已经申请专利,为手工刺绣进入纯艺术化时代做出长足的铺垫和卓越的贡献。国际刺绣艺术家协会决定,将这一系列教程,作为培训协会会员,全球刺绣艺术家的教材,并以中文、韩文、日文、英文、法文等5种文字出版发行。

近30年来,许永燮13幅刺绣作品,被选为赠送于外国首脑人物的国家礼品,3次应邀前赴总统府、王宫创作刺绣作品,51幅刺绣作品悬挂在总统府、总统官邸、王宫中,5幅刺绣作品被西方艺术馆收藏,3次被国家首脑接见接受钦礼。

2014年2015年间,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之际,文化部有关机构与中国国家邮政联合,在全国评选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编入中国邮票图案。在全国庞大的刺绣领域中,许永燮作品脱颖而出,成功获选。许永燮37幅刺绣作品,登上“中国邮票图案”,正式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集,邮政统一发行价2.2元人民币。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局长陈文骑,为此邮票题词为“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名家邮品”。

2014 2016年间,许永燮12幅刺绣作品被国家邮政评选为“中国邮政一卡通图案”,每张充值额为20元30元,6幅作品被评选为“中国国家明信片图案”,1幅作品被获选为“喜迎中国共产党九十五华诞纪念张。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原会长王天凯,党委常委、人事部主任王久新,副会长陈大鹏、孙淮滨,原副会长杨东辉,前清华美院院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原会长李当岐,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办公室主任段红,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副司长王晨阳,文化部非遗司副处长张晓莉,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晓文,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杭,潮州市市长殷昭举、常务副市长许志晖、杨安队、王文森等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主持。

提升文化自信 探索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中国刺绣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凝结着民族智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与振兴中国刺绣这一优秀传统工艺,打造“中国刺绣”国家品牌,既是中国人的民族情结,也是历史使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强调: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国纺织传统工艺,对于纺织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纺织工业加快发展科技硬实力的同时,必须同步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找回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觉,重塑文化自信。

孙瑞哲表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在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又新增了一股专业化的力量。今后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应朝着三个方向进行探索:一是开展兼具技艺本真性与当代性、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研发”;二是提升蕴藏附加值与文化自信、有实效的“品牌化经营”;三是实现条件化筛选且保有特色、有底线的“规模化发展”。为中国刺绣传统工艺及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出一条“风景这边独好”的文化与产业传承之路。

截至目前,我国已分四批公布了1300多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纺织类82项,分布于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三大类,是国家已公布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中,涉及门类最多、覆盖面最广、品种最丰富的一类。正基于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6年8月份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旨在将纺织类非遗保护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文化自信。并在全行业范围推进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体系,将非遗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促进产业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决定从战略高度决定发挥行业特长,挖掘民间智慧和潜力,集优质资源创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此,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表示,振兴传统工艺已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成为传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大工程,研究院的成立恰逢其时。今后,文化部将在潮州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以此来振兴传统工艺,助力其传承与发展。

传承与创新 打造国家品牌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务、人事部主任王久新宣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就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成立及人事聘任决定进行了宣读。决定聘请李当岐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院长,蔡民强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研究院由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起倡议,以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非物质遗产办公室深入调研及可行性分析为基础,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审核批准正式成立。旨在集全国刺绣行业精英,振兴传统刺绣工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当代中国刺绣,为建O纺织服装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贡献。”李当岐介绍,今后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刺绣文化,整理总结中国刺绣技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创新当代中国刺绣艺术产品;发扬“工匠精神”培育刺绣人才。其中,研究院下设中国刺绣历史与技艺研究所;中国刺绣艺术产品开发研究所;中国刺绣文化传播中心和中国刺绣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四个机构。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谈及文化,首要问题要弄懂什么是文化?目前,在学术界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曾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关于文化的科学”进行分析,他认为“文化或者文明就民族意义来说,是一种复合整体,它包括社会成员人们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所习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但是,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成,包括三个方面即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泰勒的文化定义主要是揭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思想论断,是改造自然、和谐自然的结果。在劳动中创造文明,陕西民间刺绣的文化内涵符合这一论断。譬如,在表达人文情感方面的“鱼戏莲”“莲花石榴”“凤凰牡丹”“喜鹊闹梅”等刺绣作品传递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分析,陕西民间刺绣具有三个大方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我们认为的物质文化实际上指的是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的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譬如,“老虎鞋”“、老虎帽”“、布老虎”等刺绣作品无不展示着软雕塑般的精湛工艺。人们为了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整合和调控这些关系而建立的一整套体系规范,我们称为制度文化。这里的制度文化是社会关系学的阐述,作为民间刺绣显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刺绣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可以借用制度文化的构架解读刺绣标准体系来阐述文化的另一种形式无疑是对文化的深层解读。刺绣本身是艺术和技术的产物,脱离了艺术的价值观和技术标准,刺绣将失去美的本质。陕西民间刺绣针法足以证明这种观点,如“平绣、锁绣、参针锈、打籽绣、裹物绣、辫子股绣”等技艺标准沿袭这一内涵。

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心态、文化心理、文化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陕西民间刺绣的精神文化体现在三秦人乐观豁达、古朴淳厚的性格特征。将自己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审美体验的物质化、形态化。在它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了固有的风格和原始的特征。

2文化价值研究

陕西民间刺绣形式丰富多样,大致分为布软雕、布刺绣、布拼、布搐四大类。多属于生活日用品工艺形式,其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地方民族特色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文化发展:其一,立足陕西面向世界的区域发展观念应要重视。作为陕西是文化旅游胜地,能将本土文化特色与旅游产品浑然一起发展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其二,加强刺绣传统技艺的保护,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形态应很好保护。一方面强化旅游产品纵向发展,另一方面多举办民间刺绣会展,建立保护机制,培养新人。

3小结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乱针绣;艺术风格;传承;创新

刺绣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世界各国与民族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刺绣逐渐具备独特的艺术风格。“乱针绣”,又被称为杨绣、锦纹绣、正则绣,是江苏常州的刺绣工艺家杨守玉老师创建出出新型绣种。乱针绣是我国现阶段的一种新型刺绣类型。本文主要探讨了乱针绣的传承与创新,具体内容如下。

1 乱针绣的价值

乱针绣一改苏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方法,技法千种,密而不堆,乱而不杂,以彩集雅,以乱构谐,运用于不同的表现形式,内容丰富,层次逼真,呼之欲出。乱针绣以新的线条组织形式,表现出了西方油画的艺术效果。这种灵活的绣制方法是对我国几千年绣法的一大突破,是将我国刺绣艺术和西洋油画融为一体的创举,也是将油画中国化的最成功典范,我国著名艺术教育家刘海粟曾提出,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使绘画与绣法融为一体,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为我国刺绣从工艺品发展成为艺术品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另外,乱针绣还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世遗组织定义来讲,乱针绣完全符合并鲜明地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属于传统手工艺技能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有形可感的物质,需要借助一定的介质即乱针绣作品来完成,作为其完成表达的一个辅助。乱针绣传统工艺虽然借助物质形式来表达,但工艺技能本身则表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非物质性的基本属性。

2 乱针绣的传承与发展

乱针绣的传承阶段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杨守玉和吕凤子共同创作的时期。乱针绣是吕凤子指导杨守玉而创作出来的,其发源地在丹阳。在抗日战争期间,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被迫搬迁,从原来的丹阳转移到璧山县,因此,乱针绣也开始在蜀地附近得以传承;第二代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因其传人分布,在相关地域继续发展。吕凤子之子吕去疾在镇江,镇江多称乱针绣为正则秀;吕凤子之女吕无咎去台湾和美国发展;杨守玉弟子任慧娴(1929年拜师)、周巽先(1928年拜师)创办苏州刺绣研究所,陈嗣雪(1938年在璧山拜师)将乱针绣带到台湾,陈亚先(1958年拜师,拜师时任常州绣品手帕厂技术副厂长),后创建常州工美研究所;第三代,代表人物开始尝试“乱针”表现的多种技巧,创办工作室和企业,对乱针绣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乱针绣在第二代传人开始,风格上有了较大差异。如,乱针绣在常州,以人像秀为主,豪放活泼、错综复杂、风韵生动、庄丽浓艳,接近油画效果,常州人也直称之为乱针绣。而在苏州,则淡雅飘渺,与国画趋同,故苏州人号称虚实乱针绣。

3 乱针绣的创新

3.1 乱针绣与当今生活形式的融合

乱针绣需要按照时展的特点加以更新与调整,需要与当今生活形式相融合,以此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在市面上流通的乱针绣皆为艺术品,可以用来装饰房间,同时人们也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不同方面。比如人们的服装、背包,或者室内软装饰等,人们在保护乱针绣技术的前提下,增强其生活化的功能,进入经济发展的环节。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社会,现代化城市开始鼓励发展手工技术。因此,人们可以向国外个人手工制品店借鉴成功经验,在国内大力发展手工制品,宣传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也可以从中体验到手工的乐趣。

在鼓励国内市场的发展中,还应该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制作乱针绣工艺产品,重视品牌效应,提高出口量。例如,乱针绣和平面设计互相融合,可以制作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包装袋或者挎包等。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在国内市场获得一定的竞争力,还可以增加出口量。乱针绣与当今生活形式的融合,应该重视以市场为中心,并且与旅游相融合,培养负责不同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与老一辈艺术家共同努力,制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创造乱针绣产业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2 乱针绣与绘画的融合

人们一直都对中国的绘画作品情有独钟,众多优秀作品具备的艺术形式也大不相同。如果运用乱针绣的形式重新定义这些绘画作品,会在视觉方面冲击人们的感官。乱针绣的作品具备两大特征:材料新颖以及保存简单。实际上,运用乱针绣并不能营造出于原作品一致的艺术效果。但是采用不同类型的线条、针法,努力表现绘画艺术的过程中,会产生奇迹。这样的作品会与绘画存在差异,同时也有别与传统规定乱针绣作品。正是所用材料的局限性才能够体现出这一特点与优势。

运用乱针绣的形式创造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与国画、有话相比,乱针绣具备几个明显的优势。首先,乱针绣作品防潮功能较好。其次,乱针绣作品抗折性能好。最后,乱针绣作品基本不会出现褪色的现象。不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绘画作品,都可以通过乱针绣的形式体现出来,营造出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也为观赏者提供更多的视觉可能。乱针绣与绘画作品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乱针绣与先进科技的融合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完善,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都开始依赖计算机、数码相机等。维系艺术品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创新。因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传统手工作品的更新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传统工艺品无论怎样变化都已成为一种定式,有的已作为一种传统和规范而呈封闭状态。比如,传统“乱针绣”都以国画和油画为底稿,绣面追求的是油画立体效果。如果我们利用电脑处理技术,将现代要素与传统元素重新组合,将会有出人意料的构图形式,这是手绘效果图无法达到的境界,也是发挥个人独创性的一种手段。同时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新材料诡谲、夸张、赋予想象力等特点,和新技术、新工艺巧妙搭配,合理运用,从高、中、低档产品入手,融入现代社会的生活中,让市场活跃起来,让大部分人群消费得起,从真正意义上使“乱针绣”作品走向多样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乱针绣属于我国刺绣中的新型艺术,同时也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自身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乱针绣的传承阶段分为三代,由于长期的发展以及传人分布因素,逐渐形成差异性较大的风格。它没有局限在传统刺绣的模式中,而是创新出刺绣、绘画与装饰相融合的一种新的形式。乱针绣中的很多方面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明敏.试论常州乱针绣艺术[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7).

[2]朱雪晴.乱针绣的艺术特征[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2).

[3]莫元花.绣苑奇葩--乱针绣[J].金田,2013(5).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传统刺绣工艺;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109-02

一、中国传统刺绣的发展史略

据史料记载,刺绣的起源可追溯到虞舜时期,但据考古出土文物目前只发现到商周。早期的刺绣以区分社会阶级为主,工艺简单粗糙。战国时刺绣工艺日趋完善,到了汉代则开始融入了艺术。

唐代刺绣发展的突出成就,便是“平针绣”绣法的发明。宋代是我国刺绣发展的高峰时期,开创了纯审美的艺术刺绣品。产品质量均属空前, 明代是我国手工艺高速发展的时代,承继了宋代刺绣的发展,顺应时展潮流,继续蓬勃昌盛,出现以刺绣专业的家族和个人。清代刺绣的发展,大致继承明绣的发展,更突出成就的是:一、地方性绣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著名的有苏绣、粤绣、蜀绣、湘绣、等,各自树立自我特色,形成争奇斗艳的局面;二、晚清吸收外国日本刺绣长处,甚至融合西洋绘画。并有“美术绣”“乱针绣”的诞生。

如今尽管时代不断地向前推进,这种美好的、固有的、能代表传统文化的刺绣技艺,它融合了绘画、书法的精髓,将多彩的素材、亮丽的丝线以浑熟灵巧的技术气韵,生动的显现出中华文化的特色。不少身怀绝艺的刺绣专家,一直默默地以一针一线,细心地绣出各种美丽的绣件,正意味着传统艺术的保存、延续和发扬。

二、中国传统刺绣地域发展史

四大名绣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

苏绣:文化古城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在这优美环境里孕育出了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苏绣,其以针法精细、色彩雅致而著称,技巧特点可概括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作为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已名扬海内外。清代苏绣发展到鼎盛时期。如今苏绣被誉为“东方的明珠”。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无不体现江南水乡那细腻绵长的文化内涵。著名的肖像绣――《蒙娜丽莎》,她那迷人的微笑,带领着苏绣工艺品从苏州走向了世界。

湘绣:湘绣是起源于湖南民间刺绣,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湘绣绣艺精湛,其表现手法传神动人。近年来,湘绣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刻意追求刺绣工艺与艺术构思的完美统一,研制出了刺绣新工艺“双面全异绣”。

蜀绣:蜀绣起源于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川西民间,蜀绣的风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国西南和北部地区人民的性格和喜爱。其技艺特点是绒片平滑,绣品严谨细腻、浑厚圆润、光亮平整、鲜艳明快、寓虚灵于朴拙、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针法多而细腻,其中晕针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双面异形主体绣也是蜀绣中的代表作,如彭世平创作的《文君听琴》。

粤绣: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它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粤绣历史浦远,其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绒条洒脱,金银垫绒立体感强,绣工娴熟,绣品富丽堂皇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我国除了这“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以及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苗、土家、白、壮、蒙古、藏等民族刺绣。

三、刺绣工艺发展现状

(一)刺绣发展可喜之处

1、刺绣大师风采

中国近代刺绣史上开拓了一代新风的刺绣大师沈寿。自创“仿真绣”。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并得到意大利皇帝和皇后亲函清政府,颂扬中国苏绣艺术精湛,同时将这一幅作品送意大利都朗(都灵)博览会展出,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1915年,沈寿绣作《耶稣像》,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展出,荣获一等奖。

真人像刺绣大师顾金珍和她的刺绣艺术研究中心的成立。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中国国家主席在国宴上向克林顿赠送了一幅由顾金珍女士绣制的克林顿“全家福”并得到了高度评价。如今她创造的人物肖像独特的针法以被认为苏绣历史新的里程碑,她正致力于传授她的独特艺术于下一代,她相信会有和她一样真正热爱苏绣艺术的学生如同她一样刻苦研究和实践,让中国传统的刺绣真正屹立世界艺术舞台。

2、苏绣技艺的新发展

一针同时绣出正反色彩一样的图案的一种绣法――两面绣。它和单面绣不同:单面的绣法只求正面的工致,反面的针脚线路如何则可以不管;而两面绣则要求正反两面一样整齐匀密。 双面三异绣是在双面异色的基础上发明而成的,同时又是对双面异色绣的发展。其特点是:绣品正反两面异样、异针、异色。即正反两面对应部位图样不同,针法不同,色彩不同。它能使观赏者能在一幅绣品上欣赏到不同图案、不同针法、不同色彩的刺绣艺术形象。这种绣品,在苏绣和中国刺绣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此外还有乱针绣、束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精微绣、彩锦绣等。

3、提出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

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和在生活中体现美的激情和能力,当代中国民间文化的渐趋消亡,引起某些部门、专家及致力于民间艺术研究发展的有志之士的关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提出民族民间艺术抢救工程“只有民族的才是真正世界的”。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提出用十年时间着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呼吁“希望我们国家建立遗产日”,让全社会关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认为要“通过非常民间的方式,一代代对文化进行非常优美的传承,这种传承对于中国人尤其重要。这个传承有两个精神:一个是历史精神,一个是文化精神。

(二)刺绣发展不足之处

1、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伪劣刺绣充斥市场

在多元文化与文明相互交汇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我们正面临着如何在发展自身传统道路的同时与世界文化接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一部分企业和绣工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把粗制滥造伪劣的刺绣充斥市场,以低廉的价格冲击精品刺绣,使刺绣在工艺品市场上的声誉大受打击。

2、人才面临断层,精致的工艺面临失去继承

刺绣的发展是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如今,刺绣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类似文艺复兴的过程,本质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刺绣的本质是艺术,从使用的艺术工具而言,刺绣使用的针和各色丝线要比油画等所使用的画笔要复杂,使用和学习都更难。从绣制方法上而言,它好比素描,但又和素描不一样,各种针法极为丰富,更何况用的并非一色,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西方艺术的渗透,人们往往只追求素描,油画等之类的作品,而对传统手工艺制作不感兴趣,出现了人才断层的局面,以至于精致工艺面临着失传。

3、机器印刷冲击传统工艺

工业革命之后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机器印刷刺绣作品的出现,传统手工刺绣不可避免遭到影响并失去大片市场。手工技艺大多为机械所替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刺绣这一民间手工艺的生存;特别是对乡村生活的渗透,使得刺绣工艺迅速衰退,濒临消亡。

四、继承与发展

(一)文化交融全球化――引入现代设计理念

现代设计是基于知识的设计,是以新知识获取为核心的。由于资源从垂直结构向水平结构转变,传统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必须作相应的发展。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而不是只仅仅局限于名作和照片,应追求创新。

人们大众需要中国文化艺术,在当今强调弘扬民族文化的氛围中,作为地方性高等美术院校的师生,应主动适应这一形势,在学生中宣传祖国的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努力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培养新一代的民族工艺设计人才,结合现代设计思潮和美学原理,引入现代设计理念,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服务于人民,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和艺术文化的新发展。

在艺术设计中开设刺绣专业。同时应认识到这不是民间作坊,不是培养民间工艺的继承者,而是要造就新时代的艺术家。既要放眼世界,又要站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上来确立总体战略思想,就是要对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有一个总体的、本质的、独立的研究认识。教学旨在认识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过程、艺术魅力和设计造型的完整体系;认识民族民间艺术特有的心理素质、感情气质;认识民族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源性,各地域各民族民间文化特征和它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交溶,以及认识各个民族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民间风俗和民间文化艺术的关系等。整个人类的民间文化有着不同的民族特征,但也有着它的共同特征,我们要在比较中研究其共同特征、不同特征以及在历史发展中的互相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发掘――融入本土文化

寻求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符号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首先要探讨的问题。中华56个民族在5千年的变迁中创造了丰富而绚丽的传统文化。现代设计中寻求能够代表传统文化的符号作为信息载体。继承传统文化就是用今天的设计语言诠释与重现这个“符号”。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意”重于“形”。例如,历代皇室所穿着的、使用的物品,即使形式不同、用途各异,但无不是传递皇家身份地位的文化符号;而民间的刺绣又处处流露出祈求吉祥平安之意。我们一定要学会批判的继承,并不是所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符号都适用于刺绣设计。所谓的不适宜,同样更多的体现在内涵上。因此我们应该明确的认识到哪些符号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这些符号又传递了怎样的文化信息。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中的永恒,更重要的是秉承隐藏在符号背后能够真正体现中国传统精神的本质。刺绣要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相“结合”,就一定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现代设计语言去设计能够传递传统文化内涵的符号,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所在。

(三)科技发展的新突破――引入新技术、新材料

在传统刺绣当中,由于历史的局限,人们往往采用轻薄的面料,诸如丝绸锦锻、细棉布等柔软面料,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引入新技术、新材料,追求震撼性的视觉冲击力。各种新纤维材料、合成材料,在色彩所显现的内容上,比之传统材料更精细、更夸张和更有想象空间,用它们来制作的刺绣作品所蕴含的艺术主题和艺术效果,更富有视觉上的刺激性,正如康定斯基所说:“色彩是能直接对心灵发生影响的手段。”色彩好比黑白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一架绷满琴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演奏的手,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反应,带动心灵的颤动。而在姚安的一幅作品克里姆特的《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新材料应用的优点。这幅作品中的男女服饰,采用了新材料刺绣后,那种明艳和几近妖冶的色彩搭配,把人物陶醉中的心态几乎从画面中喷洒而出。

发扬传统工艺,创办地方特色,使中国刺绣业向个性化、趣味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丰富人们生活,提高人们审美品位,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越是民族的、民间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保持本民族的特性,才能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文化和艺术不可避免打上了西化的烙印。但是“我们要把刺绣这根接力棒举起来,把刺绣文化和技艺发扬光大”,然而,要弘扬光大刺绣艺术,仅靠刺绣艺人是远远不够的。政府、专家学者、从事和致业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有识之士乃至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和共同发展。并通过店面、网络和会展的形式与市场接轨,融合,让中国这一优秀的传统工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孙佩兰.刺绣与民俗[J].丝绸,1995(5).

[2]陈长荣.走向二十一世纪的苏州文化[J].苏州大学学报,1995(2).

[3]罗正友.我国的“四大名绣”[J].中国土特产,1996(3).

[4]赵潜力.救救湘绣──湘绣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湖南经济,1998(5).

[5]魏乐文.中国首届发绣人像艺术研讨会纪要[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5).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13篇

沈寿(1874.10―1921.6)原名沈云芝,字雪君,号雪宦,别号天香阁主人,苏州人。父亲沈椿在苏州阊门海红坊开古董店,母亲宋氏,擅刺绣。沈寿七岁学绣,八岁绣成《鹦鹉图》,十四、五岁时便绣艺娴熟,二十岁与移居苏州的浙江举人余觉结婚。余觉,原名余兆熊(字冰臣),精于书画。婚后,余觉认为沈寿的绣艺之精,“过于露香园”的顾绣,于是“半日废书,半日研绣”,为沈寿创作了许多绣稿。如此,十年如一日,沈寿“绣益精,名益噪”。光绪三十年(1904年)余觉将八幅《八仙上寿图》摹成挂屏,由沈寿和其姐沈立、学生金静芬绣成精品,进呈慈禧。慈禧大喜,传旨嘉奖,执笔书写“福”、“寿”二宇,分赠余、沈二人,并颁发“双龙宝星”四等商勋于二人;又命农工商部设绣工科于京师,由余、沈夫妇分别担任绣工科总理和总教习。从此,沈雪君便改名沈寿。1905年,余、沈夫妇受农工商部委派赴日本国考察日本美术和刺绣教育。1906年,清农工商部绣工科开办,沈寿任总教习。她一边教绣,一边研究“仿真绣”。1909年,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肖像。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后,清农工商部停办,沈寿夫妇迁居天津,并于次年在天津自立“女工传习所”。1913年又回苏。在苏卅l马医科与余觉同立绣校。1914年应近代实业家张謇邀请,沈寿到南通担任“南通县立女工传习所”所长。1915年绣成《世界救主耶稣像》。1919年在病中绣成《美国女优倍克》肖像,同时,由她口述、张謇整理的《雪宦绣谱》由翰墨林书局出版。1920年,“南通织绣局”落成,沈寿任局长。1921年6月8日,沈寿去世。时年48岁。9月,公葬于南通南门外黄泥山麓。张謇在其墓门石额题:“世界美术家沈女士之墓阀”。

沈寿的一生取得的艺术成就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首创“仿真绣”。开创了中国刺绣艺术的新纪元。

1905年,余觉、沈寿受清工商部委派去日本考察美术和刺绣教育时,见日本刺绣皆以西洋画为文本,女绣生皆习绘画,深有感触,认为日本刺绣的经验和做法,值得中国刺绣学习。而且,她还认为如果中国传统绣法结合西洋画法,那用不了多久中国刺绣将会超过日本。回国后,她便潜神凝思,认为“既悟绣以物,物自有真,当仿真”。于是,“以新意运旧法”,将西方素描、油画、摄影艺术的明暗关系和色彩处理方法运用于刺绣之中。她在绣制人像和花鸟时,对照光影,妙用线色与针法,使所绣物像富有立体之感,达到仿真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沈寿的“仿真绣”。人们又称其为“美术绣”。

沈寿“仿真绣”作品很多,但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有三幅,即:1909年根据意大利皇后照片绣成的《意大利皇后爱丽娜》肖像绣,1911年在意大利都朗举办的“世界万国制造工艺赛会”上获优等奖,并授予“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凭”。此像被清政府赠送给意大利政府。意大利皇帝及皇后爱丽娜见后,十分喜爱。意大利政府特致函中国政府,盛赞绣品“针工精巧”,并回赠沈寿“圣母利宝星”、“钻石时针”各一枚,以表谢意。第二幅是于1915年绣成的《世界救主耶稣像》。这幅以油画为稿本绣制的耶稣像,高5503公分,宽4104公分,真实刻画了耶稣受难时忧伤而又悲恸的申请,令人们从心底里感到深深的震撼。这幅作品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一等大奖。正是这两幅荣获世界博览会大奖的“仿真绣”作品,确立了中国刺绣在世界工艺史上的地位。第三幅作品是她在1919年带病绣制的《美国女优倍克像》。这幅根据摄影稿绣成的肖像绣形神具备,在美国展出时,令倍克本人惊叹为“神奇”,并愿以五千美金购下,只是因为Ip方的婉言谢绝而未成。

沈寿的“仿真绣”,突破了中国刺绣几千年的传统绣法,将中国的刺绣升华到了美术的艺术境界,开创了中国刺绣艺术的新纪元。

在沈寿之前,中国刺绣书画只是以中国画和书法为粉本。“以针”,显示刺绣技艺。中国刺绣虽然早在国时就用锁绣方法刺绣人物,但真正能自如地刺绣书画,却是在平绣方法创制后。发展到宋代,刺绣艺人绣制名家书画,用针细密,针脚齐整,绣画已很娴熟。明代嘉靖年间,上海露香园“顾绣”兴起,震溢海内。“顾绣”在劈丝、配色、针法等技法上,不仅继承了宋绣的传统,而且独创了画绣结合技法。其作品追求物象的“灵活之气”,深得董其昌等书画大家的推崇,但是其刺绣仍沿袭中国书画的传统风格,只求意境,所绣人物并无质感。而沈寿的“仿真绣”肖像则在运用中国传统刺绣针法的同时,吸取了西方美术的画理,根据人物面部的肌肉纹理,及受光产生的阴阳明暗层次,使刺绣的人物面部产生质感,毕肖如生。沈寿的“仿真绣”影响极为深远。沈寿以后的刺绣艺术家,如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及其弟子朱凤,任Gf、周巽先等刺绣大师都是沿袭沈寿的“仿真绣”艺术之路,不断创新的。

二、创办“绣校”、“女工传习所”,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刺绣技术人才。

1906年,余觉和沈寿赴京,分别担任清农工商部绣工科总理和总教习。当年,绣工科就招生80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后,清农工商部绣工科停办。余、沈夫妇带领了一批教师如金静芬、沈立等迁居天津。1912年在天津张督都之种植园自立“女工传习所”,招生传习刺绣技艺。1913年,天津“女工传习所”停办。余沈夫妇回苏,在苏州马医科同立“绣校”,招收学生十余人。1914年,应张謇先生再三邀请。余沈夫妇到南通,沈寿担任“南通县立女工传习所”所长。传习所初开刺绣班,后来又开编织班。刺绣班分为三种学制:普通班(二年)、中级班(四年)、高级班(即刺绣研究班,五年)。1920年,高级班有9名学员本科毕业,普通班、中级班毕业者也有一百四五十人。其学生除南通地区外,还有来自苏州、杭州、湖南、安徽、广东等地的学生。其中年龄最小的十四岁,大至五十岁。这些人才后来都成为各地刺绣的中流砥柱,还有不少人成了刺绣大师和刺绣艺术家,为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与张謇合作编著了《雪宦绣谱》,为中国刺绣技艺理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资料。

沈寿一生从事刺绣研究、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近代实业家张謇先生的帮助下,她于1917年开始与张謇合作:由她口述针法、技法,张謇笔录整理,最后成书。用张謇的话说:《绣谱》“无一字不自謇出,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雪宦绣谱》于1919年由上海翰墨林书局出版。后来张謇又请人将《绣谱》译成英文书,书名为《中国刺绣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刺绣艺术。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民间刺绣;文化;北方地区

我国北方地区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品种丰富,蕴藏着广大中国女性的智慧与创造力,直接反映她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千百年来,刺绣的技巧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并且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着。但是,在现代经济和生产的不断冲击下,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民间刺绣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的刺绣工艺文化的传承、发展模式逐渐被打破,年轻人不屑于学习、传承刺绣老艺人相继过世,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老艺术,正在面临着失传、消亡的局面。

一、中国北方地区民间刺绣文化面临的困境

1、在北方很多地区民间刺绣工艺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失去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面临着灭绝或处于濒危的状态。经济的冲击、人员的流动、旅游产业政策的导向、工业文明的冲击等,正使民间刺绣工艺文化处于其它主流文化的包围之中,使原有的文化生态已经失去生存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尽管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外贸订单来样加工使一些地区的刺绣加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尽管90年代以来国内外收藏界的投资给刺绣业带来了一些生机,但刺绣技艺未能同步发展,民间刺绣创作中宝贵的“原生态”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不可避免的彰显出市场态的金钱物质附属性和功利性,民间刺绣文化丧失了乡土文化的原始、淳朴的精神追求和“自喻适物”的物化境界,作品更演化为商品经济下庞大的“廉价复制”。而一味迎合拍卖收藏热潮及国外市场的需求,更阻碍了刺绣文化的发展,使刺绣艺术形式探索处于停滞不前的现状,刺绣艺术所具有的原始创作精神丧失了。

2、北方地区民间刺绣工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一方面,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并吞噬着传统的民间刺绣工艺文化;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影响,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业观念发生改变,对民间刺绣工艺文化的价值缺乏认识,使民间绣品不再被人欣赏,进而导致民间刺绣传统工艺的慢慢消失。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城乡妇女将刺绣作为女红是必会手艺之一,那时儿童穿戴的衣服、鞋帽无不绣有精美的图案。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传统手工艺品在时代进程中,受新技术、新工艺的冲击,大多被现代生活边沿化。目前,能绣花的妇女年事已高,年轻的手工绣花者鲜见,古老的工艺被一些人看作“老土”,加之现代技术的进步使其提高了成本等因素,民间刺绣工艺日渐消退。

3、相对于中国南方地区的四大名绣而言,北方地区的民间刺绣在知名度上、受关注的程度上相去甚远。苏绣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目前,苏州刺绣的年销售产值已超过5亿元,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各类工艺美术师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生产企业近100家,产品远销全球数十个国家。湘绣和粤秀也是各自本土贸易的强大支柱。殊不知,北方的京绣、汴绣、鲁绣都曾在历史上盛极一时,而现在均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链,具有一定的规模刺绣厂很少,只有一些零散的家庭作坊式绣坊,远远没有形成一个品牌规模效应。这些享誉一时的刺绣技艺只能在民间手工艺人的手中勉强维持,以至于一些刺绣大师们基本靠在家教授徒弟以传承这项手工艺。

4、民间刺绣文化作为女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纳入主流文化教育的体系当中。在中国现代的思想意识中的偏见依然存在——女红不属于主流文化学术所关注的学术范围,也不是当下文化研究的主流话题,女红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耕织文明的象征,失去了其所依存的社会大背景的价值肯定。

二、北方地区民间刺绣工艺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的战略思路与对策措施

(一)加大对民间刺绣文化的保护、扶持力度

政府应承担保护责任,文化、教育部门更应加大普查及普及力度,建立民间艺人名册档案,在民族聚居地和民间工艺品种类较多的地方进行广泛调研,把民族民间艺人和最具民族民间地域特色的刺绣工艺品的种类和流行地造册登记。在民族聚居区和民间工艺品种类较多的地区建立博物馆、陈列室,对民族民间刺绣工艺品进行收藏和保护。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将现有的手工艺品搜集、保存、展示。从而形成一个了解、重视、珍惜地方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氛围。对民族民间刺绣文化的研究及刺绣产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各地文化馆、站可成立研究机构,开发项目和设立保护工程,带动民间艺术的发展,多开展民间艺术展览、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在政策和经济资金上给予刺绣产业一定的支持,为当地刺绣产业发展拓宽道路。

(二)抓好北方地区民间刺绣工艺传人的培养。

各地文化馆、站应加强和民间刺绣艺人的沟通与联系,成立民间刺绣协会。从生活和艺术创作上给予艺人充分的支持,让他们有一个稳定的创作空间。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提高社会的认同感。让全社会都认可手工艺品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在保护与开发之中增加它们的有效性,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作用。由相关部门,如县、乡的文化、妇联组织、旅游等部门以及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单位,组织妇女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妇女进行刺绣工艺培训,由民间艺人对初学者和对刺绣有一定基础的新人进行传、帮、带,促其尽快成长为传承民族民间刺绣工艺的新传人和艺人。将民间艺术教育纳入中小学的知识教育范畴。学校教育是最具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民间文化传承方式。文化和教育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教师编写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民间文化教材,邀请民间艺人进入讲堂,让中小学生从小就能接受民间文化保护方面的教育,在少年儿童中加强民族传统艺术、传统文化教育,养成民间文化保护方面的自觉意识。

(三)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精品、塑造品牌的产业发展策略

以塑造精品为核心的品牌 化经营战略。要想让北方地区的民间刺绣有品位、上档次,在刺绣设计和创作中就必须从思想上跳出现在的程式化、单一化、雷同化的框架,走精品化、品牌化的道路,这是刺绣工艺文化开发的理性选择。对能形成一定产业优势的民间刺绣品牌,例如京绣、汴绣等,要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商品化经营。把民间手工艺术、现代艺术、商品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开发性再创作。从而使北方地区的民间刺绣工艺做大、做强。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北方地区民间刺绣产业,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发与之相应的产品。立足本地本土人文底蕴,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把本土派与学院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刺绣作为一个专业门选修课程,纳入到服装院校和美术院校的教学中,这样,首先丰富了其它学科的内容,其次,其他学科的技术以及设计理念也可以很好的融合到刺绣中,为刺绣增添新的血液。同时,也能够产生一些对民间刺绣有兴趣,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年轻人继续研究和发展民间刺绣,这样可以在保护和传承好民间刺绣技艺传统的基础上,使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设计出有当地特色的精品。

(四)进行多层面的宣传,让保护、传承与开发民间刺绣工艺文化成为人民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

加大对民放民间刺绣工艺的宣传,培育北方民族民间刺绣工艺品市场。发展民族民间刺绣工艺品要与文化产业建设相结合,保留其传统的区域性和本土性;与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相结合,通过开发民间刺绣工艺品,完善旅游购物要素,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加强对外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宣传平台全方位互动宣传,以城乡为展示中心,搭建外宣平台,在旅游发达地方建立民族民间刺绣工艺品宣传展示窗口,依托大、中城市以及成熟旅游景区的优势,逐步开辟国内外市场,促进民族民间刺绣工艺品尽快进入商品市场。

面对当今强烈的“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对北方地区民间刺绣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开发,实际上是对民族精神之根的呼唤、认同和养护,也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可以唤醒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保护与传承。另外从文化角度来看,对民间刺绣工艺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开发,有利于对人类文化生态的保护,在西方工业文明席卷全球之际,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生态日益遭到冲击与破坏,因此,对刺绣工艺文化保护与传承,也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精神与文化的多样性、创造性,促使人类文化健康的发展。再从经济角度来看,对北方地区民间刺绣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可以丰富旅游商品市场,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脱贫致富,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蕾著《中国刺绣》.福建美术出版社,2007年9月.

[2]田顺著《民间刺绣》.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4月

[3]李友友著《民间刺绣》 出版社: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01月

注:天津市艺术科学立项规划(2010年度)课题《中国北方地区民间绣文化的研究》

项目编号:B10065

作者简介:

许晓慧 女 36岁 1975年出生 籍贯辽宁沈阳 大学本科 讲师 就职于天津科技大学

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地址:天津科技大学(泰达校区)艺术设计学院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当下纤维艺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无论形式、材料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刺绣作为我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它的传承与发展都紧密的和这门古老又年轻的纤维艺术联系在一起,而刺绣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来研究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在纤维艺术中刺绣语言的魅力。

概述纤维艺术

提及纤维艺术最早在西方起源于古老的壁毯艺术,在东方的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利用动植物纤维制作服饰及装饰品已经很常见。纤维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之一,大致可以分为天然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等)与人工合成纤维(皮革、金属丝、纸浆等)两大类。而纤维艺术,即是艺术家利用这些与人类最有亲和力的材料,以编织、缠绕、缝缀等手段来塑造的平面、立体和空间装饰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既融合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纺织艺术,又与现代艺术观念相结合。现今有更多的艺术家在探索着多元化的纤维艺术,开拓更新颖的纤维艺术形式。

自二十世纪上半叶以来,纤维艺术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以织毯、拼布、壁挂、装饰品等艺术形式上不断演化,这种凝聚艺术家情感的纤维艺术文化出现了繁荣景象。纤维艺术的作品是以材料、肌理、形态、色彩等构成要素在空间完成的过程中形成的完整性和视觉性传达给人的审美心理感应,这些构成要素之间既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色,又与艺术家的精神相互渗透、交融统一的艺术形式。

刺绣、刺绣语言

1.刺绣的独立存在

在纤维艺术中独树一帜的刺绣艺术是中国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在中国有至少二三千年的历史。随着当代艺术对刺绣的影响,也不再仅限于它自身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而是作为一种艺术作品被广大的人们所认识。因为刺绣是艺术家们一针一线在画面上转换出的艺术产物,更像是一种精神的输出,一种手工带来的暖意含在其中总是能够容易感动观者。所以说刺绣之于当代艺术更多的是承载艺术家理念的一种媒介语言亦或是变换的材料语言。“刺绣”在当代艺术的大环境中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刺绣而言已经具有很大程度的颠覆性,刺绣有其独特的视觉感触,所以这种独有的语言慢慢演变成了纤维艺术中常见的语言之一。

2.刺绣语言的魅力

因刺绣即是纤维艺术中可以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又发展为可以为多种纤维艺术艺术形式服务的一种艺术语言而显得刺绣在纤维艺术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就刺绣自身的针法有:平针、乱针、打籽、倒针、锁绣、绒绣等。当准备刺绣一件作品时,除了作者的心理准备,适当的选择针法会大大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当代的纤维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也灵活的运用各种针法在自己的作品中,而这种针法也演变成了不同的语言,不仅说服了作者,也在观赏中征服了观者的心灵,这种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针线的语言,在人们的感情中显得尤为真实,当它编织成了艺术,必定触碰人心里的感官。刺绣语言的独特的存在不仅仅局限在了单纯的刺绣作品中,因为它具有的人文的魅力便更广泛的运用到了更多的纤维作品中,它的转换更像是千回百转的人生真谛感动了更多的观者。

在纤维艺术设计作品中刺绣语言的转换和运用

1.刺绣针法转换之平针语言

在图一这件刺绣作品中,大面幅的使用了刺绣中的平针针法,语言单纯却使得画面独具力量感,这种朴实的针法表达了我国民族特色京剧的独特味道,王秦的《姥姥家唱大戏》中刺绣语言的出现透着一股亲和感,在对京剧中一些人物的塑造部分,平针的转换大胆,不失生趣,使得最后完成的效果布拘泥刻板。从这件作品中感受到刺绣语言在细腻的转换过程中带给人更多的感动。

2.刺绣针法转换之乱针语言

可能有人要疑惑刺绣语言如何在挂毯作品中运用,如图二这件挂毯作品充满当代的艺术风格又包含了传统色彩的格调。全部刺绣语言统一为乱针,非但没有破坏挂毯的整体性,在色彩上的转换也会感觉更现斑斓,随着走进这件挂毯上面的刺绣语言不能不说是趣味盎然,相比上件拼布作品这幅挂毯并没有大面积的进行刺绣 ,而是选择了粗细适中的线小面积富有变化的和织好的挂毯交相辉映,而这件运用了刺绣语言颜色变换的挂毯不论挂在什么环境中都让人感觉熠熠生辉。这其中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即用意来传达自己的一些人文关怀。

3.刺绣针法转换之打籽语言

纤维艺术的作品中肌理的变化让许多观者称赞,图三的挂毯上,从平纹挂毯转换到刺绣语言上能看出来画面中的肌理变化带给人视觉的冲击,这个肌理的形成是刺绣的一种叫“打籽”的针法。首先选用和挂毯编织材料搭配的较粗狂的金色线穿在针上,然后从挂毯的下面穿上来,用线在针上绕一下,在刚刚穿上来的位置旁边穿下去后轻拉多余的线,便会形成自然松散不同的小籽,单个看显得别致精巧,当打的籽多了形成带有肌理的面,在画面上形成了和这块挂毯之间的形式美感。所以说刺绣的语言被更多的纤维艺术家创新并运用到作品中,带给更多的观者对纤维艺术的美感认识。

4.刺绣针法转换之多种语言

这件纤维艺术作品是鲁迅美术学院本科毕业设计的作品,作品用运用了平针、乱针、打籽等多种刺绣针法,在画面中形成不同的语言巧妙的和材料结合起来,在这种表象下所产生的本质和仅仅依靠材料变化的作品截然不同!作者通过刺绣语言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有一种“生命表象”的效果,这种材料和语言的过渡也极为自然,针线中参杂着作者的情感传达给观者更为真实。刺绣语言的淳朴带有一种力量,一种关怀的力量,让你伫立在作品面前时自己的感官和心灵被作者的创造力所震撼。

5.刺绣针法转换之机绣语言

以上介绍了许多都是手工刺绣语言,在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后,缝纫机的发明和发展带动了纺织业得进程,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缝纫机也被艺术家运用到了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图五这幅拼布作品全部采用缝纫机刺绣,缝纫机刺绣的缺点是容易使画面生硬不自然,特别是这幅结合了这种较硬的牛仔布,但作者巧妙的在线的颜色上加以变化,反而烘托整块拼布作品上景象的前后虚实,这样在避免了牛仔布材料生硬的缺点,同时给画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独特视觉效果。

在第八届洛桑到北京的纤维展览中,有这样一件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图六这件拼布结合了数码打印的当代纤维艺术作品,也是使用了缝纫机刺绣,在画面浅蓝色部分使用了和底色一样的线来改变这块面料的肌理,这种肌理的走向使画面保持平衡。然而作者转而一变,在白色的布面上绣出许多圆圆的圈,形成了这幅作品的主要语言,这些圈用大小的变化、疏密的变化来使得整个拼布让人感觉仿佛有空气的流通,这种刺绣语言的转变和运用最终使得画面饱满和谐赋予观者美的享受。所以无论是手工刺绣还是机器刺绣,我们不难看出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对它们之间的转换和运用都在纤维艺术家的运筹帷幄之中。

结语

刺绣之于纤维艺术,它的语言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纤维艺术的发展,在观念至上的当今艺术世界的背后有许多支撑的媒介,而纤维艺术中刺绣的语言作为一个非常古老的艺术手段却成为纤维艺术的一个发展空间更大的媒介。在刺绣语言上的使用如图四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转换、图六中形成肌理之间转换、图二色彩的转换、以及在空间上语言和语言的转换和运用都延续着当今的艺术世界中的审美观念而不停的演变。

刺绣的语言在纤维艺术中应用的这种艺术现象下产生的艺术作品,可以让观者看到这个时代纤维艺术家的精神家园,艺术家能够深入到具体的刺绣语言中去体会,并将这种语言的转换融入到作品中,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作品除了在纵向上的审美享受,横向上也能引起观者心中某种情感,才是对这种语言的最灵动的转换和运用。刺绣的语言中渗透着人的气息,一针一线的转换都让观者能够感受到艺术家的用心。一件艺术品,不论是纤维艺术或是其他的艺术形式,首先要感动人,让观者产生情感上和思想上的共鸣,而刺绣的语言恰恰在作品中的转换具有这种带有关怀的力量。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