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

南方教育论文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越南共产党成立到越南独立之前(1930年—1945年)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产生是随着马列主义经过法国和中国传入越南,越南共产党的成立及越南工人运动的需要,越南共产党开始用马列主义武装群众、指导群众而产生的。越南共产党成立前后的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集中在国外即中国进行,其中主要体现在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1924年-1927年)成立爱国组织“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并在“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内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出版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的机关报《青年报》,举办特殊政治培训班、出版书籍《革命之路》等形式进行越南早期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活动与实践。但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严重影响到由胡志明等越南革命志士创办的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在中国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很多成员便陆续回到越南国内进行马列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正是在回到国内的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成员的大力宣传下,结合越南工人运动,共产主义小组不断建立,最终于1930年2月统一的“越南共产党”正式成立,越南工人阶级终于有了自己的先锋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了较快发展。有了越南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的指导,越南共产党成立之后到越南独立之前(1930年—1945年)的这段时期,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主要贯穿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即1930—1931年的革命风暴,1936—1939年的人民民主阵线运动和1939—1945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并最终夺取政权的革命运动。在三次大规模人民民主革命运动中通过成立印度支那反帝人民战线、建立北坡革命基地、举办北坡政治培训班、成立越南独立同盟、创办党报,建立越南宣传队等活动开展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二)越南独立后到革新开放前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1945年“八月革命”胜利后,胡志明发表《独立宣言》,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不甘心就此退出越南的法国政府又卷土重来,企图再次把越南“据为己有”,对越南进行大规模军事入侵,越南人民被迫投入到长达八年的抗法战争:即从越南独立到北越解放(1945年—1954年),这段时间越南北方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共产党在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南方法国则扶持越南末代皇帝保大在西贡建立越南国,越南全国划分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具有其特殊性:主要在北越地区通过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扫盲运动、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来开展。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南越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越南民主共和国由越南共产党执政,越南南方依然在法国扶持的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的统治之下。1955法国全部撤出越南和整个印度支那后,美国乘机取代法国,废除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扶持吴庭艳为首的越南共和国。这段时期即为越南国家南北分裂时期。在越南北方,自从1954年和平恢复以来,主要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发展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马克主义理论教育也主要与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发展经济相结合即经济改造和思想改造相结合,具体体现在接管城市、、党建、军队、学校等方面。而越南南方在美国政府的保护下吴庭艳建立的南越政府对南越人民进行镇压,南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通过反对美国政府和吴庭艳的南越政府展开。1975年越南抗美战争胜利,南方解放,实现了越南南北统一,越南劳动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在建设中不顾自身实际,简单照搬苏联模式所建立起来的“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统一”为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体制”[2]222不仅在越南战争结束后暴露出其弊端,而且引起了越南社会危机,直到1986年越南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革新开放”,越南社会才慢慢走出这种危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此时期的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表现为:为摆脱社会经济危机,越南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的激烈争论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认识和再教育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的思维革新运动。(三)革新开放后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1986年的越共六大不仅拉响了越南革新的号角,也把越南从经济危机的泥潭中拉了出来,走上了革新开放的道路,伴随着越南社会主义建设26年的发展,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不断发展进步,走上了一条全新发展的道路。正如越共六大分析经济建设十年间之所以出现严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党在领导和管理中犯了“主观、唯意志病”。所以,从1986年革新开始,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从越南共产党自身的革新开始,从经济思维、党的组织、干部队伍、领导和工作作风等各方面革新着手,扫除党在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管理等方面落后和陈旧的思想观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又通过对党组织和党员清理整顿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同时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马列主义世界观和胡志明的思想、道德和风格在社会精神生活中保持领导地位。

二、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透视

纵观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其产生之曲折,发展之艰辛,文化语境之多元非一般社会主义国家可比。(一)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之产生:借道中国1858年法国的坚船利炮打开越南国门开始殖民统治之时也是越南近代民族独立运动开始之时,爱国文绅潘廷逢、阮善述等领导的“勤王运动”,维新派潘佩珠、曾拔虎赴日留学发起的“东游运动”,梁文玕、阮权等在河内创办的“东京义塾”,便是越南近代民族独立运动的风起云涌的表现,这些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却开启了民智,激励越南人民继续探寻新的救国救民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了鼓舞了包括越南在内的受帝国主义蹂躏的殖民地国家,以胡志明为代表的越南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另一种思想:马列主义,并试图以马列主义武装越南人民群众。但这一过程却相当曲折: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马列主义当然也传入越南,但传入越南的路径不是直接传入,而是借道法国和中国两条路径间接传入。在这两条间接路径中,经过法国传入越南的马列主义仅仅是作为一种普通的文化思想介绍到越南,传入越南后并没有引起越南人民太多关注,而且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对越南进行的第二次开发,使得法国殖民者与越南各阶层人民的矛盾更加激化。越南人民除了在经济上受到压迫,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更遭到进一步的压迫,资产阶级想获得民主、自由,想参加政权,而民主和自由权被剥夺了,参加政权也遭到限制。”[3]329尤其是“当法国掀起了革命和民主宣传运动之后,印度支那统治者就限制越南学生赴法留学。”[4]330在这样的状况下,较早接触到马列主义的越南先进知识分子要在其本土传播马列主义,困难可想而知。尽管越南本土不具备条件,但是与越南毗邻的中国却大大吸引着越南先进知识分子的目光,首先,中越两国历史关系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的交往中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儒学、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相互影响,也早有越南侨民在中国居住,近代以来,侨居在中国南方的越南侨民人数众多,这就为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借道中国产生具备了可能性。其次,中越两国地理毗邻,越南到达中国,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十分便利;先借道中国,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革命力量;等到越南国内条件成熟,再转入;曲线救国,虽然波折,但在当时来说也不失为上策。最后,也是最重要,马列主义在当时的中国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一股革命思潮,无法赴法留学的越南学生,其中一部分便转赴中国留学,同时参加中国的革命运动;还有像潘佩珠这样的越南爱国者也到中国避难。当时正处于第一次合作时期中国国共两党,不仅没有阻止越南留学生和爱国者的活动,而且还尽其所能给予各方面的帮助。1924年在苏联的胡志明正是敏锐的观察到这点后,要求共产国际派他到中国南方,希望在越南侨民中开展活动。1924年底胡志明以共产国际东方部委员的身份来到中国广州,整合各方力量以广州为中心领导越南进步人士的各项革命活动,传播马列主义。经过培训的越南进步青年再通过水路和陆路把马列主义传播到越南国内,开始了越南早期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二)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之发展:“左”“右”干扰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产生受到法国殖民统治者的阻挠需要借道中国、曲线救国,同样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也不平坦。在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无论革命、建设还是革新时期都受过“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或“右”倾自由化风潮的干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受国际“左”倾盲动主义路线的影响,越南革命也出现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盲目组织工农暴动,虽然出现了1930—1931年的革命风暴,但没有团结最广泛的革命力量,革命风暴在强大的法国殖民者镇压下仅持续了一年多就失败了,革命力量损失惨重,这段时期的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显然也受到“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教育中甚至还有错误。革命风暴被镇压后法国殖民者对革命活动更加严密监控,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开展非常有限,公开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基本没有,主要通过秘密发行一些书刊报纸宣传马列主义,直到1936—1939年“印度支那民主阵线”年公开成立,才开始公开出版报纸书籍宣传马列主义,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才开始摆脱在“左”的干扰。第二次“左”的干扰是越南国家南北分裂时期(1954年—1975年)的越北,1953—1956年,越南共产党在越北实行政策,但在整顿组织、划分阶级成分方面又一次犯了“左”倾错误:把大量中农富农划分为“地主”错打成阶级异己分子或反革命分子,这种错误同样干扰到当时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直到1956年夏,越南共产党才发现了左倾错误,开始进行马列主义纠偏教育,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越南经济陷入危机之时,越南共产党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才号召全党和越南人民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才发起思维革新运动,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才真正摆脱“左”的干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越南社会出现了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各种论调,面对这种情况,越南共产党认为越南“没有任何理由,现在又转向与已选择的目标相反的道路。也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退回’已经历史地都过来的人民民主革命阶段。”[4]110(三)越越南南马马列列主主义义理理论论教教育育之之文文化化语语境境::多多元元交交融融在马列主义传入越南之前,越南本土就已经有多种文化交融共生。最先对越南文化有影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建立象郡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越南,公元10世纪到19世纪末汉字一直是越南官方的正式文字,直到1936年才明令废除汉字的通用;越南“李朝(1010年—1225年)于1075年首次开科取士,倡导士子尊儒。”[6]10015世纪到20世纪儒教在越南达到全盛;中越两千多年渊源流长的关系中,中国传统文化在越南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环绕中国的邻邦中,与中国接触最早,关系最深,彼此历史文化实同一体的,首推越南。”[6]1越南除了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外,还受印度文化影响,后黎朝(1428年—1784年)吞并占婆④之前,占婆深受印度文明的影响,后黎朝吞并占婆之后,尽管大力推崇儒家文化,但印度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直到今天在越南中南部都能感受到明显的印度文化印迹。进入近代,在法国殖民越南的八十多年间,越南从语言到日常饮食再到建筑无疑又打上了法国文化的烙印。马列主义传入越南之后的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越战期间,越南南部又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越南北部独立后,还受到苏联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越南还吸收了高棉文化等东南亚文化,多种文化在越南交汇、融合、共生,形成了今天越南丰富多彩的多元多样的文化。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述“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约略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以本民族的共同的心理素质为基础,根据逐渐形成的文化特点,独立发展。第二,接受外来影响,在一个大的文化体系内进行文化交流;大的文化体系以外的影响有时也会渗入。第三,形成一个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基础、外来文化为补充的文化混合体或者汇合体。”[7]298-299从季羡林先生的观点来看,越南文化属于以越南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吸收中国文化、法国文化、美国文化、东南亚文化等外来文化为补充的文化混合体和汇合体,越南文化与外来文化接触和融合一直是越化而非汉化,也非法化,更非美化。20世纪20年代,马列主义从一开始传入越南便是在这种多元的混合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

三、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当代思考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南京红色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南京晓庄学院

作者简介:陈红英(1969-),女,湖南娄底人,南京晓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教授。(江苏 南京 21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晓庄学院教改项目“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开发利用”(项目编号:40234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99-02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近年来,南京晓庄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就是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坚持从南京晓庄学院地方性高校的实际出发,把南京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凸显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南京红色文化特色,大大地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实效。南京晓庄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因而成绩显著,曾多次获得部、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一、南京蕴藏丰富的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至今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定义。一般认为红色文化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为标志,以建功立业时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并以这些载体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为内涵而组成的具有宝贵历史意义与价值的文化体系。红色文化是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秀精神品质为内核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一种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革命群众共同作风、共同信念、共同精神品质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1]据此,红色文化应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所产生的精神文化及其物质载体的总称。因此,南京红色文化应包括南京的各类遗址遗迹、陵园、纪念碑馆、名人故居旧址等各种有形的资源,还包括南京在这段时期内形成的革命文艺、励志事迹等所有这些无形的资源。南京历来被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城”,特别是南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饱尝忧患,历尽沧桑,地位特殊,南京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丰富的革命斗争史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名人资源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表明南京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为南京地方高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生动的教材。

二、南京红色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南京地方红色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一方面,南京红色文化走进南京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有利于提高南京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南京红色文化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的优质资源,能够促进南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能为南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前进动力和精神支柱。具体来说:

第一,南京红色文化走进南京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内涵,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试想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上给学员们讲深奥的哲学,教室里被挤得水泄不通,究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而不照本宣科。须知理论必须彻底才能说服人,而理论要彻底就必须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也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和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行动的向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具有地方特色的,才是为人所最喜爱的,这正说明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说服人,必须有其民族、地方特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南京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选择运用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地方红色文化,把南京地方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在其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抓住同学们急于要了解南京、认识南京的心理,诱发在宁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第二,南京红色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增强抵御西方社会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能够为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传递正能量。南京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1700多年跨度的建都史,特别是南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南京现在共拥有6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7个在省委宣传部命名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市委宣传部命名的28处市级基地(含部级、省级)。除此之外,各县、区党委、政府还命名了一大批县、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另外南京还拥有281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部级9处,省级77处,文物保护单位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互重叠。[2]可见,南京已经形成部级、省级、市级、区级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上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有选择地组织大学生参观南京渡江战役纪念馆、静海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梅园新村纪念馆、中山陵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南京!南京》等影视资料,使学生们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是多少代人抛头颅、洒热血而建立起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明白当代青年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的社会理想,从内心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并立志为尽早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南京红色文化走进南京晓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南京晓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成绩明显。改革的一个突出举措就是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坚持从南京晓庄学院地方性高校的实际出发,始终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要联系南京的红色文化资源实际,注意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联系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实际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教材,使南京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教室,进学生头脑。课堂是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教材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材料,于是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自身所教的课程,有代表性地选择南京红色文化将其编进校本教材,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如将南京晓庄学院的老校长陶行知先生改名的革命斗争故事编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校本课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知和行的辩证统一关系,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如将雨花台烈士陵园中的晓庄英烈馆,晓庄英烈们英勇反抗反动派的革命斗争事迹编进《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校本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还有将渡江战役纪念馆、中山陵、南京的诸多名人事迹,南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成绩等素材编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校本课程,让广大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为了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总统府、梅园新村纪念馆等素材编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校本课程,时时提醒广大学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落后要挨打的历史,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奋发图强,誓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活用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生动活泼地对大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仰等价值观教育,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达到了为大学生提供真信真用的价值观导向的目的。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南京红色文化,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工效机制”的指示精神,南京晓庄学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积极行动,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加强实践环节教学。首先,保证实践教学课时。现在我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按三分之二课时上理论课、三分之一课时上实践课安排。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实践课时分别为14课时,“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实践课时为28课时,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践课时为8课时。其次,每一门课程本着依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三贴近”原则,着重突出南京红色文化资源,每一个教研室都制订了相对完整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实践教学实施项目。如在实践教学中,考虑到经费不足、时间有限以及学生人数较多等因素的限制,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调研项目基本上都是围绕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南京红色文化实践调查选题主要有:南京晓庄学院的产生发展历史调查;南京晓庄师范(南京晓庄学院的前身)早期革命斗争史调查;新时期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调查;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调查;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经济收入与支出情况调查;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要受众群体及原因调查;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南京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调查;南京红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三观” 的作用调查;南京红色文化在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开发和运用情况调查;南京红色文化的正能量调查——以南京晓庄学院在雨花台烈士陵园或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志愿者的成长为例;南京晓庄学院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文化资源状况调查等。

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认真制订调查问卷,依据统计数据分析现状,找出原因,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几年来,南京晓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社会实践成果,同学们也在这社会实践中得到了素质和能力的同步提高。与此同时,南京晓庄学院思政部主持申报的《教学做合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也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以此为基础申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同时荣获“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点立项建设试点项目”。这些成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南京晓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南京红色文化,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第三,共同开展以南京红色文化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晓庄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3]南京晓庄学院的历史就是老校长陶行知及其早期晓庄革命英烈的斗争历史,因此,南京晓庄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始终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以及早期晓庄革命英烈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南京红色文化为主旋律,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南京红色文化有机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把志愿服务工作作为推动晓庄“陶子”成才的重要阵地,努力营造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文化氛围。于是,学校各个部门协调配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成立了立足南京、服务南京的各种志愿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种有益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南京晓庄学院的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国内外游客义务讲解南京大屠杀历史这一活动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18年。至今已有400多名青年志愿者加入到志愿讲解工作的行列,累计讲解时间为8.28万个小时,累计讲解对象达260多万人次,参加江苏省和南京市的重大悼念活动190多次,参加纪念馆的外事接待工作100余次。结果南京晓庄学院《志愿者在行动:晓庄学子18年义务为游客讲解南京大屠杀历史》项目获得教育部2012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南京晓庄学院学生在《江东门纪念馆志愿讲解服务队》被授予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班学生李国荣同学被授予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近几年,由于有晓庄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南京晓庄学院先后涌现出了胡小五同学等感动南京十大杰出人物、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并感动宁夏的王景光同学等一批模范人物。可见,有晓庄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激发起了青年学生的激情,唤起了当代青年学生对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促进了青年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

总之,南京红色文化资源蕴藏丰富,南京晓庄学院通过将南京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编写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教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南京晓庄学院校史等南京红色文化;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以及共同开展以南京红色文化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南京晓庄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等举措,使南京红色文化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走进高校教室,走进大学生们的头脑;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抵御西方社会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使之迅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秦洪涛.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意义与途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8).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是中国南方区域对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研讨与对话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第四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于2016年7月在广州举行,围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发展”主题,邀请国内近50位知名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大中小学校长、教育研究机构负责人和论文作者代表研讨交流,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言献策。

经过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们认为:创新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动力,协调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人文情怀,开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追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对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增强教育发展动力、优化教育发展路径、厚植教育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及由此衍生的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举措,要真正内化于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关键有赖于社会各界特别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的执着追求、不懈行动和稳健步伐。峰会汇集优秀论文近百篇,发表主题演讲42人,14位专家学者和参会者与主题演讲嘉宾对话研讨。

为更好地宣传推广本届峰会成果,与一切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的人们分享专家学者们的智慧精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将峰会论文和主旨演讲整理结集为《南方教育评论――2016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思维盛宴》,从“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教育现代化、引领基础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引领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估监测等方面对本届盛会的真知灼见作详实反映;将峰会现场盛r拍摄剪辑编制为《第四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实录》DVD,包括开幕式和闭幕式及2场综合论坛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3场平行论坛等10张DVD光盘,高度还原专家学者们精彩激烈的思想碰撞、与会者积极主动的探讨互动。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 本土化 云南

一、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含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来自不同方向的新鲜事物,感受着多元化带来的愉悦。但是,在这些新鲜事物中,有进步的、先进的,也有退步的、落后的,甚至带有侵略性的。这种现象在文化方面尤为显著,无论是艺术院校还是普通学校,当代的学生在接触文化艺术时,往往是欧美元素占主导,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轻视现象是我们当代艺术教育的一种缺失,这样下去,我们珍贵的本土文化艺术最终将无法得到传承。由此,我们必须要尽快发展本土化的艺术教育,让学生们在接受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同时从价值观上对传统艺术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那么,何为艺术教育的本土化?

本土就是本民族的、传统的东西。本土化可以理解为外来文化与本民族和地区的传统文化相互沟通和融合的过程。教育本土化就是外来教育思想与本地教育实际的会通、融合。从某一国家或地区来看,就是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时候,从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为本国或地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本文中的艺术教育本土化是针对云南而言的,简单来说就是以云南省自身多民族优势为基础,突出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将其与现代化的艺术教育相结合,使艺术教育中外来元素与本土元素相均衡,使现有的艺术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云南艺术教育的现状

所谓艺术教育,就是针对人们的艺术水平进行培养与提高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旨在增强人们对艺术的创造力、认知力和表达艺术的能力,提高人们在艺术方面的技能水平。根据艺术教育的不同组织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学校艺术教育、民间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

由于民间艺术教育随意性强、组织性差,并且是一种小范围的、小众的艺术教育活动,例如拜师学艺等,所以即使这种艺术教育起源非常早但我们并不主推此类民间教育活动。

公共艺术教育也可以被称作社会艺术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之外的另一种比较规范化的艺术教育形式。它包含了艺术品展览会、艺术品博物馆、画廊、音乐会、剧院等公共艺术机构。云南省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有云南省文物总店、云南文化艺术中心、云南省文化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话剧院等,这些机构承担着社会艺术教育的责任,有义务提升云南省人民艺术水平。

学校教育使艺术教育展开的主要途径创造了一些条件。如今,各地的艺术学校数不胜数,云南省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开办艺术学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近年来云南省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利用自身优势与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战略,为创办艺术教育学校作了大量的工作。云南省的一些民间艺术也被搬上课堂或进入了展厅,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发展传承下去。云南非物质文化传习所在昆明艺术职业学院的落户,对云南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高等学校教育中,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在音乐、舞蹈、美术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也积极引进民族民间文化,通过专业化和教育推动了艺术教育本土化发展的道路。在中小学课堂中传承云南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也做了一些尝试,云南省的15所实验中小学已为省内外艺术院校输送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素养的艺术生源。尽管如此,但当前大部分学校还是缺乏云南民族艺术的教育,尤其是设计类专业还存在着缺乏地域性、民族性、偏重技能性培训等问题。以下的讨论主要围绕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来开展。

三、云南艺术教育本土化发展的路径

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并不是说要以本土文化艺术文中心进行艺术教育,我们进行本土化发展是为了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不被外来事物所侵蚀与覆盖,本土化的目的是增加艺术人才对本土艺术的认知与了解。实现本土化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艺术教育观需要转变

艺术教育中的技能训练要与理论培训相平衡,不能偏重其中一,而当前我们所持的艺术教育规则比较偏重技能训练,对理论方面的培训比较单薄,所以现有的艺术教育观需要改变。要将技能与理论相结合,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层次、高修养的艺术人才。今后的艺术教育并不是单纯艺术技巧的教授,而是以塑造高艺术素养的艺术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受教者能够具备欣赏艺术、评价艺术的能力。并且,优良的艺术教育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等,这些学科的理论学习对艺术素养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艺术工作者,单有表现艺术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播、继承、创新的能力。所以说,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对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影响深远。

第二,本土化艺术教育需要雄厚的师资

艺术教育本土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建立一支拥有民族学背景,同校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多学科基本知识的教师队伍。这样的师资力量,首先能够保证本土化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并且能将艺术教育建立在云南省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之上,将艺术与其他多学科的理论培训相结合,达到多角度、多元化的全面的艺术教育。在具体做法上,要针对本土化艺术教育,制定明确的师资标准,举办教师培训项目,拓宽教师培养渠道。此外,还需要建立机制不同、形式各样的传承队伍,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专门人才。通过积极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各民族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积极组织编撰云南本土艺术教材。

第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艺术资源

民族艺术丰富多彩的实践经验和技艺诀窍,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文化遗产,对本土民族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传承借鉴作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要着手对区域传统文化的研究,把民族传统文化纳入教学之中。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民间采风的方式,深入了解和研究云南本土文化,并在教学中开展应用。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来自云南本省,这些学生的家乡就蕴含着大量的民族艺术资源,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假期等学生回乡的机会,采集云南省本土文化艺术资源。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够检验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艺术教育成果,另一方面是对云南本土文化艺术资源的一种整合,虽然不一定全面,但却是丰富多彩的,这对云南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四,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本土艺术市场的发展及文化产品的转化

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价值在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等院校是培育现代人才的摇篮,地方产业或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两者有效融合无疑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企业成长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云南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应该与当地相关文化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参与到当地文化、艺术、旅游产业的开发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演出、产品设计研发等,把在学校所习得的设计理论知识和市场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过程中验证理论知识,完成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工作的过渡。与此同时,也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贡献了力量。

四、云南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艺术教育本土化发展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本土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艺术人才,将教育和科研成果应用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于云南地方经济发展。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有效途径。民族传统文化应用到艺术教学中,使得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利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

结合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展艺术教学,推动云南省艺术教育的发展,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成熟,离不开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从保护和传承云南省本土文化艺术资源的角度,还是艺术教育良性发展的角度,抑或是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索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本土化高校艺术教育发展道路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并且通过对教育观念的转变、师资的建设、教学的开展、社会服务与教学充分结合等,可以看到本土化的艺术教育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参考文献】

[1]黄大广. 艺术教育现代化的本土化思考[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0(Z4):46-48.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越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沿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112-02

一、越南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沿革

1945年八月革命胜利后,越南社会主义高校体系得以建立并逐步走向完善。历经近70年的建设和发展,越南高校在改革中不断摸索前进,在不同时期中体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民主共和国早期的教育政治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1946~1954年)

教育政治化最早开始于胡志明政府倡导的扫盲运动。这是因为在抗法战争中,扫盲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一般性的文化识字活动,而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全民战争动员。1950年底以及1951年,教育部对全体教师开展“思想教育”。阮文煊指出,教师的思想境界是教育改革能否最终成功的决定因素。对教师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革除殖民地时代的旧思想,因为“目前所有的教师都是在殖民政治下接受的教育,他们对于教育的根本问题的理解并不清晰。”自1951年起,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中。“马列主义”正式成为主要科目之一,马列主义的教学成为各级学校的基本课程,是学校全体师生的政治任务。1965年河内官方出版的《越南研究》杂志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自建国以来,越南教育发展真正的转折点在于,越南劳动党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教育中马列主义的政治与意识形态的训练之必要性。“这种政治和意识形态训练决定了越南教育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对下一代进行政治性和道德培养的过程。学校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室内,它与政治生活和生产劳动联系

密切。”

(二)民主共和国中后期高校思想革命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1955~1965年)

受苏联“解冻”运动的影响,越南爆发了“人文―佳品”事件――一些知识分子以一些激进杂志,主要是以《人文》和《佳品》两份杂志为阵地发表大量批判越南劳动党的领导地位与国家制度合理性的不信任和所造成的社会动荡。越南劳动党在平息负面效应之后意识到,越南面临的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严峻形势,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指导性地位也有所动摇,这对越南无产阶级政权构成了更严重的威胁。因此,在积极着手经济建设的同时,越南劳动党在全国各个领域发起了思想革命,以巩固马列主义的权威地位,尤其是在高校领域的思想革命,更成为重中之重。高校的思想革命将教育的目标设立为: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显然,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和塑造对党忠诚,信仰马列主义,对马列主义有深刻领悟的同时具备某一专业能力的人。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途径则以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为第一原则。胡志明对此有十分明确地指示:“要塑造社会主义的人、共产主义的人,我们应重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1963年阮文煊在《人民报》撰文《1963年教育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指出,促进思想的深刻变化是社会主义新人培养中须首先完成的环节。1961年越共中央理论杂志《学习》刊登了中央委员阮林的文章《对青年的共产主义教育》,提出了在学校教育中政治科目和哲学科目在教学科目的核心地位与原因:“对青年的教育当然包括政治、哲学、文化和技术等。但是重心必须放在政治与哲学的教授上面,即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这是因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须首先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由于高校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是以其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目标,因此,无论从课程教学的设计层面,还是从整个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层面,思想政治教育都占据了中心的位置。《1955~1956学年高校发展纲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越南高校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现在,教育质量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思想教育质量的问题,也就是思想的改造。我们不能脱离思想教育来谈高校质量的改善。思想教育问题是高校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

(三)战时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1965~1975年)

1965年,越南劳动党要求高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劳动党各项决议和政策。通过高强度的思想政治宣传、动员与教育,劳动党迅速将每一所高等学校变成输送抗美救国革命战士的源头。根据1965年3月的《人民报》报道,自美国轰炸开始后,越南高校的毕业典礼就变为毕业生集中宣誓保卫党和国家的会场。大学生必须做好“三准备”:准备完成任务,准备克服任何困难,准备与任何敌人进行斗争。后来,随着战争对作战人员需求与日俱增,“三准备”变成:准备参加战斗;准备参军,听从党的号召;准备做任何工作,到任何地方去。

(四)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1976年~20世纪90年代)

这一时期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两个阶段:民主共和国模式在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20世纪90年代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民主共和国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依旧是普通高校的首要课程,教育的民族性、科学性和民众性三大原则同样是1976年后越南高校政策的基本框架。高校思维革新的萌芽出现在1991年的越共“七大”。大会首次提出知识与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992年的新宪法将教育放在了国家优先发展战略的地位。1993年的越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承认了“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必须优先考虑。”这样的思维克服了原先“高校仅仅是思想和文化革命的途径”的陈旧观念,提出高校在人力资源开发环节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将高校推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

二、越南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沿革的特点

(一)重视高校的马列主义理论课教育

从越南独立以来,越南高校都极为重视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采取了全国统一的教育政策。革新开放以来,从马列主义理论课的课程名称、课程设置到教材选用、基本内容都由教育部制定,而且都规定为必修课。与此同时,政府对于高等学校的马列主义理论课教育给予特殊政策支持。越共七大通过的党纲明确指出:“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根据这一精神,越南教育部非常重视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不仅经常性的收集各高校关于马列主义理论课程与教学的意见与建议,而且还设有多项招标课题,专门探讨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与改革。

(二)具有本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经过多年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经验积累,越南已经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的马列主义与胡志明思想为基础的教育体系。越南高校普遍开设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的理论课,具有很强的“主阵地意识”和“主渠道”意识,教学改革的意识也比较强。越南高校重视开展以胡志明思想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目标是消除“理论危机”,使得越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原则和理论基础具体化。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发展

越南共产党要求,必须在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越共“九大”、“十大”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将越共的政策和方针贯彻到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中。在教学中,越南高校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理论性与现实性密切结合,以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积极尝试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

越南高校目前的马列主义理论教学手段与方法还不够先进,他们已经意识到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正在努力尝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逐渐学习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学习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等。

参考文献

[1] 陈立.越南高校发展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 古小松.越南国情报告(2005~2012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3] 陈继章.越南研究[M].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

[4] 姜正国,范大平,杨国辉.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5] 郑一明,潘金娥.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比较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 赵康太.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92-194.

[7] 夏小华,周建华.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经验及启示――以古巴、越南为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9,(3).

[8] 越南教育[J].教育和改革,1965.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

我国研究生教育多是按三级学科确定研究方向,每个学科都有一定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方向。因此,研究方向的调整和设置,在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应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使研究生的培养能够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1]。目前,河南省有4所高等院校招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分别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以下简称郑大体院)。本文通过对这4所高校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的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高校体育学研究生专业设置的特色和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了解河南省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为促进河南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4所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现状

1997年,我国重新修订了研究生学科目录,将体育学划为一级学科,将其中的11个二级学科合并为4个二级学科,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均是按二级学科设置专业和招生,河南4所招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截至2011年招生专业涵盖了四个二级学科,其中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都设置了四个二级学科专业,郑州大学和郑大体院未设置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2  4所高校各专业研究方向设置的现状分析

2.1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河南省4所高校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设置:郑州大学  01体育管理理论与方法* 02城市社区体育研究03体育文化传播 04体育社会学*;河南大学  01学校体育学* 02体育管理学* 03体育社会学* 04体育运动心理学;河南师范大学  01学校体育学* 02体育社会学* 03体育管理学* 04体育伦理学;郑大体院  01体育教育心理学 02体育史学(注:*代表设置频率较高的研究方向)。

由以上可以看出,4所高校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设置主要为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属于体育管理领域、体育与社会领域和学校体育领域,而且是这些领域中相对较成熟、稳定的研究方向。郑州大学设置的城市与社区体育研究属于社会体育领域,体育文化传播属于体育文化领域;郑大体院设置的体育史学属于体育历史领域,还有河南师范大学设置了体育伦理学。相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4所高校所设置的研究方向领域有些狭窄,数量相对较少,对于体育经济、体育传播、体育美学等领域都没有涉及。

2.2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运动人体科学是生物学、医学和体育学相交叉的一门科学。[2]该学科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较高,既要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运动经验,还要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生物学原理和实验技能等。四所高校只有两所大学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设置为:河南大学  01运动技术动作诊断分析优化02运动与健康促进03运动生理生化理论与实践;河南师范大学  01运动训练的人体科学理论研究 02运动技术动作诊断与优化。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对师资和硬件器材要求较高,4所高校中只有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招收此专业硕士研究生,但设置的研究方向数量很少,而且从培养方向上看服务人群侧重运动员。研究方向的单一,就会造成研究生就业困难,应多设置与医学相关的专业。但高校也不能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要在逐渐提高本校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上,结合本省市经济市场状况和社会需求,合理设置研究方向。

2.3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体育教学理论与训练实践的不断丰富,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在4个二级学科中,是我国高校学科点最多的学科。4所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设置为:郑州大学  01体育教学原理与方法*02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03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4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5竞技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6健美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7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8合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9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  01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2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3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4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5乒、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6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7运动竞赛与训练*;河南师范大学  01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2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3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4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5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6乒乓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7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8羽毛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9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10健美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11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12一般训练理论与实践*;郑大体院  01体育教育原理与方法*02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3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4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5乒乓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注:*表示按研究领域划分的研究方向)。

   从河南4所高校2011年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也可以看出,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方向设置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目前,我国该学科研究方向的划分一般分为两种模式:研究领域型和运动项目型。河南4所高校体育教育训练专业研究方向设置的总数有33个,其中按运动项目设置的有28个,占84.8%,按研究领域设置的有5个,其中郑州大学设置2个,其它3所院校各设置1个研究领域型研究方向,仅占总数的15.2%。可见河南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方向集中在体育运动项目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从设置频数统计,主要有篮球、田径、排球、体操、乒网、健美操等,传统的体育项目居多,不利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在研究方向上各高校趋于同化,没有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只有郑州大学设置的合球运动,在国内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能够体现本校的特色。

2.4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生培养历程较短,是我国的特色学科。河南大学的该专业是本校的特色学科,但主要集中在武术专业的培养,所设置的3个研究方向均为“武术……”的研究 ;郑州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设置了传统体育养生理论类研究;郑大体院开设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研究,突出了本校的特色。

但是,各高校对专业方向设置的表述比较杂乱,过于笼统,从名称上很难告知其培养什么养的人。建议各高校加强联系和交流,确立较为统一和合理的设置标准,促进该学科体系的成熟和完善。

3 小结

河南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涵盖了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设置最为丰富,但侧重按运动项目划分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方向设置领域较窄,建议多跨学科设置方向,和国内外新兴学科接轨,促进交叉和边缘学科发展。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主要集中在武术方向的培养,应利用中原武术特色的优势,积极拓展和开发传统养生体育和民族民间体育的研究。

总之,河南高校体育学硕士各学科的研究方向基本形成较稳定的设置体系,各个高校应加强交流和研讨,统一研究方向的设置标准,使同类专业方向的表述形式和名称具有一致性。同时要逐步拓宽研究领域,增设新兴学科的方向点,在具有传统优势的三级学科下再细化研究方向,形成更完善的专业体系,体现各自的学科特色。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7,27(9):3-22.

[2] 乔德才,张蕴琨,邓树勋.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进展与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2.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南国农;电化教育;系统思想;系统科学;教育技术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9-0009-03

一、引言

2014年9月27日,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奠基人南国农先生因病去世。南先生的离去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损失。南先生在我国电化教育事业中辛勤工作六十多个春秋,为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是我国电化教育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南先生在电化教育理论和实践,电化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及电化教育事业和产业发展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在教育研究中,对大师和专家的研究是教育研究中重要的部分,研究大师和专家不仅可以深入地了解大师和专家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而且对于我们年轻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教育意义。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积极开展对南国农先生电化教育学术思想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还汇聚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南国农先生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一书。该书的作者们从学科理论体系,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电化教育事业及产业,电化教育实践等方面对南国农先生的学术思想做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南国农先生的人生经历和学习南国农先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南国农先生的学术思想是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历程中宝贵思想财富,通过对先生学术论文的拜读和学习,发现南国农先生学术思想中包含着许多系统思想,这些系统思想对电化教育的深入研究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南国农先生学术思想中的系统思想做了一些研究,探讨一下系统科学对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作用。

二、信息化教育是“思想与技术”系统功能的涌现

南国农先生在信息化教育方面的研究包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背景下,人们积极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南先生在信息化教育中提出的“双翼说”包含系统功能的涌现思想。南国农先生认为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而信息化教育的本质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并且提出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x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这一公式;强调只有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才能使电化教育事业取得成功;他把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比作电化教育的两只翅膀,提出“电教要发展、要腾飞要靠两只翅膀,一只翅膀飞不起来,只有两只翅膀才能腾飞”。[1]

系统科学是关于整体涌现性的科学。整体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但是系统的整体性包括加和整体性和组合整体性。[2]加和整体性只是简单的数量上相加,组合整体性却依赖于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强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南国农先生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x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这一公式中强调的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体现了系统的组合整体性。系统的组合整体性具有各个要素及数量总和不具有的特性,这正是系统的整体涌现性。

另外,在信息化教育发展方面,南国农先生提出的公式2>1+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在信息化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团结协作。即信息化教育需要把硬件环境建设、软件资源开发、新型模式建立、基本理论研究等多方进行合作才可能取得成功。[3]这也是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涌现性,是系统思维的直接体现。

三、科学人才培养思想中的系统思想

南国农先生提出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不仅使自己还要帮助他人学会数字化学习,学会创新,不断提高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特别是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做一个创造型的人。他还指出创造型人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人脑+电脑’,不仅善于用人脑,充分发挥大脑的聪明才智;还要善于用电脑,能用电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4]

人类的学习具有复杂性,南国农先生提出运用人脑与电脑相结合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学习这一复杂性问题,与我国科学家钱学森、于景元等人提出的利用“人―机”结合体系解决复杂性问题的综合集成方法论思想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系统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应用。综合集成方法论的实质是将专家群体和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它能把人的思维以及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资料和信息全部集成起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实现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从而解决复杂性问题。[5]正是如此,欧阳明等界定了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的概念:即教育技术“人―机”系统是人(包括教师、学习者、管理者以及教辅工作者)和机(包括硬件和媒体材料)两个要素组成,人机、人人、机机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交互关系,具有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功能,并且具有人机特性的他组织系统合称为教育技术“人―机”系统。[6]如此看来,南国农提出的“人脑+电脑”思想蕴含着充分利用“人―机”系统促进人类的学习之意,这也正是系统思想在人才培养思想中的体现。

四、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建立与发展中的系统思想

一个理论之所以称为科学理论,就在于它具有严格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是理论系统化的结果,理论的系统化就是根据科学理论的一般结构要求,对某个研究领域所积累的知识,运用一定的逻辑手段进行合理重建,以构成严谨的系统性理论体系的过程。[7]所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系统思维的应用过程。

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是电化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南国农先生多次撰文就理论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体系的构成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先生指出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为总原则,以“你我不同,你我都好”为发展理念。[8]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的原则,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协调性、开放性等是所有系统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9]另外,先生提出的以“六论”构成的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更是系统思维应用的结晶。理论体系将电化教育领域研究积累的知识分层次,按基础、技术、模式、方法、管理、总论的逻辑结构进行重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由此可以看出,从先生提出的构建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到先生提出的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都包含着系统思想的应用。

除了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在南国农先生提出的“大电教”、协同教育、信息化教育工作者使命等方面也包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先生从系统的视角认为电化教育系统是一个大系统,2006年在对以前提出的电化教育系统进一步梳理后提出了该系统由普通学校电化教育系统、高等学校电化教育系统、化教育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10]在协同教育研究方面,先生同样从系统的角度对协同教育系统的构建进行了划分,提出了协同教育的“六要素”和“三主体”。[11]南国农先生提出的新世纪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14345 工程”更是先生应用系统思想对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出的一个系统工程规划。

五、总结

系统科学作为一个横断性科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而且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无论是在教育技术学学科中还是在其他学科中,系统科学都有广泛的应用。刘美凤教授还曾提出系统方法是技术学的核心和灵魂,因此也是教育技术及其科学的核心和灵魂[12],甚至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本身是一项解决教育问题的系统技术[13];教育技术是一种教育系统的构造技术。[14]

通过对南国农先生的学术论文研读,无论是在在信息化教育理论研究还是在电化教育人才培养方面都包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南国农先生电化教育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不仅如此,教育技术学学科领域有许多学者都在使用系统科学思维或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技术学中的问题,例如黄荣怀教授以系统辨证论的观点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发展等问题做了研究[15];高铁刚借鉴系统理论分析教育技术进化的内涵[16];何克抗教授提出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17];欧阳明等提出的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等等。[18]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发现系统科学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用系统思维来识物想事,认知教育技术学。系统思维就是在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对象、整理思绪的思维方式,[19]它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扬弃了传统科学中还原论或分析思维,强调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相结合,注重系统的整体性和涌现性。系统思维是当前探索复杂问题的有效手段。教育技术学自身以及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些问题往往是一些复杂性问题。复杂性不仅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特征,而且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复杂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已被许多学者所共识。面对这些复杂性问题利用系统思维方式从整体上把握,重视多种因素的相互协调,利用系统的一些特性(如整体性、涌现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系统的进化等),来深入的认识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技术学面对的一些问题,对于研究教育技术学中的复杂性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将系统科学作为一种方法论,解决教育技术学中的一些问题。系统科学不仅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思维方法,而且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系统科学也是一种方法论科学。这一类应用主要是人们借鉴系统科学中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对教育技术学研究中面对的一些复杂性问题。例如闻小娇做的“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教学设计研究”,白晓辉做的 “学业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基于CAS理论” ,高山做的“复杂性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初探”等都属于这一类研究。

三是把教育技术或者教育技术学中的一些事物看成一类特殊的系统,研究其系统的组成和特性及这类系统的发展规律。这种方法主要从系统视角审视教育技术,认为教育技术是一种特殊系统,如欧阳明等提出的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等研究。

系统科学应用于教育技术学研究中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因此曾有许多学者认为教育技术学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20]我们知道系统科学是一个横断性科学,它在促进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同时也对其他学科有促进作用。教育技术学可以应用系统科学的一些理论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系统科学方法只是解决和研究教育技术学领域问题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唯一方法。教育系统是一种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复杂性系统,教育技术系统是教育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它也是一种典型的复杂体或复杂性系统。[21]教育技术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往往也是一些复杂性问题,对于这些复杂性问题,系统科学理论特别是系统科学发展新阶段的复杂性科学理论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南国农.对我国电化教育深入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1997(12):5-9.

[2]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7:20.

[3]南国农.新世纪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推进“14345 工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1-4.

[4]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9):14-18.

[5]于景元,周晓纪.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发展[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3):4-9.

[6][18]欧阳明,龚萍.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4):21-26.

[7]张大松.科学思维的艺术科学思维方法论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50-251.

[8]南国农.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9):5-9.

[9]楚凤梅.科学发展观中的系统思想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10(1):76-78.

[10]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6(1):6-9.

[11]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2006(5).

[12]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7.

[13]张祖忻.教育技术是一项解决教育问题的系统技术――论我国教育技术的定位(一)[J].现代教育技术,2006(2):5-10.

[14]杨开城.教育技术学何以作为一门学科[J].现代远程教育,2010(6):20-23.

[15]黄荣怀.以系统辨证论的观点看现代教育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1999(5):18-20.

[16]高铁刚.基于系统理论的教育技术本体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7-14.

[17]何克抗,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0(1).

[19]苗东升.论系统思维(一):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识物想事[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3):3-7.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范梅南;生命教育;现象学教育学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10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035-03

21世纪初,范梅南的现象学教育学进入了我国教育学者的研究视域。随着对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的深入,范梅南热爱生命、关怀生命、为生命负责的教育思想逐渐呈现在学者面前。本文试图从思想的渊源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范梅南的生命教育思想进行探索,并对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提出了几点参考建议。

一、范梅南生命教育思想的渊源

范梅南生命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现象学教育学研究之中。他的现象学教育学研究起初就与生命哲学关系密切,之后通过对文化教育学流派和北美教育研究范式的反思使其生命教育思想更加清晰。随着现代西方哲学的兴起,为范梅南的生命教育思想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促使其生命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现象学教育学与生命哲学一脉相承

现象学教育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也被称为乌特勒支学派,代表人物是兰格威尔德。马克斯・范梅南就读于乌特勒支大学教师教育专业,深受兰格威尔德现象教育学的影响。他在继承乌特勒支现象学教育学派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对现象学教育学进行了发展与超越,开创了阿尔伯塔现象学教育学派。德国文化教育学流派历经三代:“第一代是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精神科学理解方法;第二代是诺尔的教育关系、历史哲学,福利特纳的解学教育学,斯普朗格的精神科学心理学和文化教育,李特的教育与文化和陶冶理论;第三代是博尔诺夫的存在哲学教育学和人类学教育学,库勒的教育科学的自主性,迈斯特的陶冶理论和教育理论,兰格威尔德的现象学教育学。”从德国文化教育学流派的发展脉络来看,兰格威尔德现象学教育学属于第三代德国文化教育学流派,这说明现象学教育学与第一代狄尔泰生命哲学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无论是对于兰格威尔德现象学教育学派来说,抑或是阿尔伯塔现象学教育学派,生命哲学都是其主要的思想来源之一。

(二)对文化教育学和乌特勒支学派的反思

生命哲学关注生命发展的传统使范梅南的教育思想本然地倾向生命教育。在反思文化教育学和现象学教育学的过程中,范梅南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命教育思想。范梅南借鉴了文化教育学的核心概念,即理解生命与体验生命,在此基础上从事情本身出发,倡导在实践中体验教育的情境,理解生命的故事。与前两代德国文化教育学相比较,乌特勒支学派具有实践.意义取向的特点,“他们甚至把自己的方法称为‘家庭、街道、厨房式的’方法,以表明其‘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而不仅仅是技术性、程序性的方法,以便回归生活体验,回归现象。”乌特勒支学派虽然推崇实践的研究姿态,但是却无视现象学教育学方法论的研究。范梅南重视对现象学教育学方法的探索,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即生活体验研究。

(三)对北美教育研究范式的反思

范梅南早期致力于研究欧洲与北美教育研究范式之间的差异,欧洲教育研究侧重于意义,而北美教育研究偏向于注重结果的实证主义。“范梅南教师之教的实践认识论取代了北美传统的认识论以及客观化、对象化的认知方式。范梅南补充了体知、感受之知,或者更生动地表达为‘现象之知’。教育所面对的不是对象,不是客观物,而是生命之现象,生命之存在的涌动不息。范梅南的教师之教试图唤醒‘育人之本’,唤醒教育的良知,唤醒对生命的敬畏感和伦理的责任。”范梅南从现象学教育学出发,用教师之教的教育理念,沟通了欧美之间的教育研究,同时也丰富了其教育理论的生命教育思想。

二、范梅南生命教育思想的内容

范梅南的生命教育思想主要关涉个体的生活体验。生活在英文中由life一词表示,并且life还具有生计、生命的含义。因此,生活体验不仅仅是个体日常活动的总和,更重要的是一种积极快乐的生命体验。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出生是生命的开始,死亡是生命的结束,而生活才是生命的全部。生命之种的萌芽,生命之花的绽放,生命之果的收获都是个体在生活中的生命体验。生活体验研究蕴含了范梅南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相遇即师生生命的触动

相遇是一种体验,教学相遇是师生在教育生活中的体验。教学相遇体现在师生的眼神接触、师生的对话交流、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各个方面。范梅南提出了五种教学相遇:亲情式教学相遇、尊重式教学相遇、赋予价值式教学相遇、负责任式教学相遇、信仰式教学相遇。

亲情式教学相遇与关心和信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无条件地信任学生,也会使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去接受教师。尊重式教学相遇即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性和独特性。赋予价值式教学相遇即教师应肯定学生付出的努力,认可学生努力的价值。负责任式教学相遇即教师应把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当作自己的使命。信仰式教学相遇与爱息息相关。范梅南说:“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信仰式教学相遇就是指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要迷恋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也即是教育的信仰。

(二)教师之教的生命教育

1.教育智慧是教师之教的条件

教育智慧需要教师全身心地体验教学生活。教学生活是教师获得教育智慧的源泉,教师需要作为当事人体验着正在发生的教学事件,这不仅需要教师身体的参与,更加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智慧需要教师在教学生活体验中不断实践、理解与反思。教育智慧需要教师具备教育学意向性与教学敏感性。教育学意向性指教师教育学生的动机应是出于为了学生真正的成长。教师具有意向,儿童同样也具有意向,“每一个孩子都不同寻常,并表现出意向性、敏感性和存在的情感方式。这一切很快在他们各自的选择、兴趣和愿望中得到了变现。任何教育学意向都应尊重儿童本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教育学意向就是尽最大可能地加强儿童的任何积极意向和品质”。教师应具有教学敏感性,要善于发现学生什么时候需要呵护,要善于发现影响学生心智的教育情境,教学敏感性也是一种生命敏感性。

2.教学机智是教师之教的方法

范梅南认为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面对教育问题时瞬间明白该如何做,是一种与学生相处的临场反应的能力与才艺,是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行动,是一种在教学生活中采用的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机智发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它是由教师临场表现出来的,这意味着教学机智不能够被预先设计。充满教学机智的教师能够妥善地处理棘手的教育问题,能够给学生带来快乐的学习体验。教学机智是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方法,亦是一种运用教育智慧的实践行动。教学机智不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知识与技能的授受,而且最重要的是心灵之间的触动,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使生命向着善发生奇妙的变化。

3.“替代父母”是教师之教的师生关系

范梅南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类似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并为他们的生命负责,没有父母就没有孩子的一切。因此,没有比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教育更符合生命教育本质。教师从“替代父母”的角色出发,教师不仅能够从与家长的共同之处学到教育学知识,而且从为人父母和做一名专业教育者的差异中也能学到许多教育学的知识。替代父母的关系是真正的师生关系,真正的教师应该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作为教师,就是要在教育实践中显现自身作为教师的存在,就是要在真实的师生交往过程中显现教师生命的本质。教师之为教师的价值就是显现在鲜活的师生关系之中。教师之为教师,就是向着学生的生命显现。”

三、范梅南生命教育思想的启示

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派主张教育研究应该回到事情本身,重视体验教学生活,归根结底是为了师生生命的更好成长。无论是范梅南对教育的研究维度、研究范式,抑或是范梅南教育理论中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都给我们的生命教育研究带来了诸多共鸣与启发。

(一)生命教育研究应回到课堂本身

生命教育研究已经过了探讨应不应实施生命教育的阶段,而是应重c关注如何实施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研究应回到教学情境发生的场所,即回到课堂本身。生命教育研究的重心应倾向于生命课堂研究,完善生命课堂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建,才能更好地把握师生生命在课堂生活中的实然面貌,才能对症下药解决课堂教学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回到课堂本身意味着回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参与到师生生命故事当中,体验当下发生着的教学生活,这不仅是对生命教育研究明确的自身定位,也是对师生生命的真正关怀。

(二)“做”生命教育研究

现象学教育学是一种实践取向的教育学派,强调从实践中去反思、去体悟教育的真谛,形成适合不同教学情境的教育智慧与教学机智。生命教育研究应借鉴“做”现象学的理念,研究者应深入到中小学课堂中去,与教师和学生打交道,观察他们的生活环境,探索他们的精神世界,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方能研究者想师生之所想,做师生之所乐。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生命教育研究切忌纸上谈兵,空有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就是一无所知。“做”生命教育研究就是要求研究者拒绝空洞的理论,多做一些田野研究,应在“生命”中研究生命。

(三)生命教育研究应重视师资培训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社会变迁 文化教育 交通变迁 民族风尚

中图分类号:K291 文献标识码:A

1文化教育方面

近年来由于对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云南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的研究成为热点,研究者很多都希望能通过对云南文化教育的反思,为当今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王丽云的《晚清留日学生与云南近代化》,指出了晚晴留学的背景,整个过程,尤其是对云南社会变迁和近代化的作用。《论唐继尧对云南近代教育的贡献》指出唐继尧对云南军事教育和文化教育的贡献,并作了积极的评价。孔令琼的《清末民国时期云南沿边地区民族教育与边防近代化》,指出沿边地区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对巩固国防,救亡图存和奠定现代教育基础的作用。王振刚的《学界对民国学人西南边疆问题著述研究综述》指出了现在学界对民国时期西南边疆学术史研究的不足,从民国时期边疆研究学人、学术刊物、研究机构等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值得注意的事,抗日战争时期中东部大量学校、教育文化机构迁入云南,在自身运转发展的同时,对云南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夏绍先的《抗战时期云南的教育――内迁院校与云南教育的发展》,介绍了云南教育的薄弱基础情况,院校内迁对云南教育师资、教育理念管理、教学资料器材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并且阐释了这一时期迁入云南的高等院校对云南教育长期发展的促进作用。周本贞、余冰释《论西南联大的历史贡献》,从迁入西南联大的师生的价值取向、心理抉择和社会责任担当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再现了当时西南联大师生的心路历程,得出结论是西南联大师生以国家民族为己任,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学习和工作,为中国科技、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它有关西南联大某一方面的研究文章还有很多,主要是从重要人物、办学过程、联大精神、与当地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

2交通变迁

伴随着云南在近代的对外开放,滇越铁路的修通经济环境发生改变,西方影响的渗入,教育文化的现代转型,近代云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抗日战争时期东部学校、机关、工厂迁入云南,滇缅公路通车,又一次引起了云南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迁。

车辚的《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社会观念变迁》介绍了滇越铁路修通后,西方思想观念与现代文明器物传入云南,产生了云南整个社会观念的变迁。盛美真、李维昌的《试论近代社会转型中云南多民族地区社会风尚变迁的特点》,指出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交通因素的影响很大,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风尚变迁呈现与内地不同的特点。盛美真、维昌的《论近代社会转型中云南多民族地区社会风尚变迁的特点》,认为社会风尚的变化呈现出与东部沿海地区有所不同的特点,即交通条件的改善是近代云南社会风尚变迁的契机和动力。

有关滇缅公路方面,江云岷的《滇缅公路沿线经济发展评析》,侧重于从滇缅公路对沿线经济生活变迁的角度,指出滇缅公路的修建对沿线的商贸、服务、交通、城镇、医疗卫生各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崔巍的《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与滇缅公路的修建》,指出在滇缅公路的修建上,英国和中国存在着外交博弈,在英国总体上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的同事,由于国民政府的努力和英国的现实国家利益,英国在修建滇缅公路和运营公路的具体事宜上与中国进行合作,这对中国抗战事业是有利的,但是英国也在一些事物上以此施压使中国让步。贾国雄的《抗战时期滇缅公路的修建及运输述论》,指出云南人民在修建滇缅公路过程中的巨大牺牲和公路对支援抗战的重大作用,以滇缅公路为视角考察了国民政府的战时运作情况。有关滇缅公路某一方面、某一细节进行研究的文章很多,但是把滇缅公路放在特定的国际背景下进行分析,考察滇缅公路对云南社会变迁的作用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3民族风尚

由于近代云南社会史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经济方面,对云南民族风尚的研究还不多。周智生做滇西北民族社会方面的研究,《近代纳西族、白族商人特殊塑神行为》是从民族文化角度进行云南社会变迁分析的典型论文。《近代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商习尚的演变》认为滇西北多民族地区社会变迁历程的代表性,介绍分析商人的商贸活动和社会活动,对地方民俗生活的发展变化的影响。杨浩波的《近代云南商业发展与民俗变迁――以鹤庆为个案的考察》,以鹤庆商业发展对民俗的影响为案例,反映出云南商业发展对民俗变迁的影响。有关民族关系方面,李汹的博士论文《近代云南民族关系研究》,从云南各民族与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与外来侵略者之间的关系方面研究云南民族关系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当时民族政策及其对现在的影响。王文光、李汹合著的《云南近现代民族史研究论纲》,指出云南近现代民族关系的新特点,三对关系即各民族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又增加了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文章对云南各民族有史以来的发展拉了一条主线,同时对近代云南民族关系的变化进行史论结合的研究。民族识别工作方面,毕彩华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民族识别的研究综述》,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的民族识别工作及其特点,指出了民族识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位于春城昆明的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其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并重组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0余年来,学校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已形成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构建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教育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2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艺术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427网址:ysxy.ynnu.edu.cn

艺术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美术学、舞蹈学、舞蹈表演、艺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和服装与服饰设计11个本科专业,以及美术学(中国画与书法)、舞蹈表演(空乘与礼仪)2个专业方向。有四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在校本科与硕士研究生2100余人。

艺术学院专任教师97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3人,外聘专家1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历教师占总数45%,硕士生导师29人。“艺术教育”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音乐学”专业为云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美术学”与“音乐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艺术学院教师在出版著作、作品,在编写教材、,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教学建设项目等方面成果突出,大量成果获省级、以上奖项。在“全国美展”、“荷花杯”、“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艺术设计大赛”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中,艺术学院的师生都有不俗的表现。

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强调全面发展和一专多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实践观念和创业精神;在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反映最新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注重学生美学修养、艺术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以宽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艺术人才。

音乐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能在专业文艺团体、文艺研究单位及社会文化管理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研究及演艺事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植根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土壤,重视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注重培养从事云南民族民间声乐、器乐表演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依托云南师范大学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为学生选择教师职业提供条件,毕业生能够在专业艺术学校、培训机构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工作。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作曲技术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作曲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相应的基本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根据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戏曲音乐作曲、电脑音乐制作等方向。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美术教育必备的美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把握学校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能胜任学校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能参与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或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人才。本专业学生根据所择定的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和发展学生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潜力,使之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从事本专业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中国画与书法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书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书法教师和社会书法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继承发扬书法传统及创新精神,具有艺术实践能力,具备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学等基本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艺术教育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音乐、绘画、舞蹈等主要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艺术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设计学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设计学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设计学类为非师范类,该类学生一年级统一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舞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具备主要舞蹈种类表演的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文化馆站、社会舞蹈团体等单位从事舞蹈教学、舞蹈理论研究、舞蹈表演及编导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历史和理论的基本知识,接受一定舞蹈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掌握舞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本专业学生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不同专业方向,主要学习与规定专业方向舞蹈表演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舞蹈表演专业方向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其相应专业方向所规定的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空乘与礼仪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该专业是我校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方式举办的艺术类本科专业,是云南省高校中招收艺术类考生的空乘与礼仪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为民用航空事业及相关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外语水平、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合民用航空事业需求与发展的空中、机场、高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及能够适应民用航空运输服务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的教师及培训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传媒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12967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创建于2010年6月,是学校在“综合集成发展,内涵特色兴校”理念指导下新成立的一所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教学研究型实体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学院设新闻传播学系、动画系、语言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及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现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现未招生)、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广播电视编导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云南省特色专业,《大众传播学》获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为校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名师1名。教师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主编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云南省精品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院省校合作项目3项,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校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攻关项目1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学院拥有多功能演播厅(室)及影视技术、动漫制作、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线性/非线性编辑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达600余万元。学院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21人,助教10人,其士或在读博士16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师资总数的87%,部分教师参与了国内热播电视剧和动画作品的制作。学院与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学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动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动画专业培养具有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画创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动画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动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更好地从事动画相关工作构建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

主干学科:电影学、美术学、动画、艺术理论、计算机应用软件。

主要专业课程:动画概论、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数码摄影及后期、动画策划、动画剧作、计算机动画基础、视听语言、分镜头设计、动画后期合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艺术设计、漫游动画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培养具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以及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普通话发音、播音发音、有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创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播音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语言学概论、新闻学、传播学概论。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致力于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等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了解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以及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史和艺术创作规律,掌握广播电视创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制作技术,接受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创意、制作训练,培养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

主要专业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现场报道、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DV创作训练、文化传播、文艺理论、艺术学概论系列、电视节目导播、广播文艺节目编导、电视晚会编导。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体育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936网址:tyw.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云南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体育专业院系,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系建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体育部,部长为马约翰先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西南地区培养基础体育教师、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运动训练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有职工99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33人,教授14人,副教授36人,硕士生导师40余名。拥有二级教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队教练员3人,裁判员3人,各类裁判员20余人。

学院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还设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方向。学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拥有1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门精品课程,1个教学团队,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近年来,完成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科研获奖近100项。

运动竞赛方面,我校学子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其中游泳运动健儿王晓福、李鹏、王家超等同学在雅典、北京和伦敦奥运会、残奥会上获得多项冠军;我院张娴同学入选中国女排,多次参加国际大赛并屡获佳绩。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备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传媒、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体育舞蹈表演、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业务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体育舞蹈理论与技能、艺术概论、文学修养、音乐基础理论、编导理论与实践、形体训练、芭蕾舞、流行舞蹈、时尚体育运动项目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专业公益劳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192084网址:zjpx.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云南师范大学直属学院,也是云南省本科院校中最早建立的集管理、教学、科研为一体,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目前是云南省高职本科试点院校和高职“专升本”基地。2013年,学院招收学前教育(艺术教育方向)、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文秘教育、应用化学(药学方向)、小学教育(数学、语文)共五个本科专业和学前教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两个“专升本”专业。学院以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及社会培训为一体,设有高等职教研究所,学院现有“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和“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点,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化学”、“药物分析”、“有机化学”、“小学教育”的硕士研究生,同时还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现已招收六届学员共256人。学院下设“云南省第129职业技能鉴定所”、“云南师范大学职业培训中心(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下设“云南师范大学培训学院”,代表云南师范大学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社会培训工作。

学院是云南省纪委、云南省监察厅的“云南省纪检监察干部院校培训基地”,是云南省总工会批准的我省首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先进单位。

目前,学院正加大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围绕“特色与创新”开展职教本科的内涵性建设。现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云南省高等学校公共关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院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熟悉职业教育特点、“双师型”占一定比例的教师队伍。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加强实验室建设,现有综合技能实践中心、艺术素质训练中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中心、制药技术应用中心、心理咨询师训练中心、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导游实训中心、语言能力训练中心等实验实训场所。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行“双证”制度。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近80%的毕业生还取得了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培养各类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同时,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艺术教育方向,招收艺术类考生)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闽南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11-02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位高校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实践教学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的有效方式。本文就闽南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开发问题进行探讨。

一、闽南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资源

闽南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兼容闽越土著文化和海洋文化形成的,多元的、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尽管其中尚存不足之处,但蕴含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丰富资源。具体如下:

1.开拓精神。敢于吃螃蟹,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闽南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精神之一。古有宋元时期,闽南人大规模出洋贸易;明清海禁时期,闽南人敢于冒禁下海。今有20世纪80年代初期闽南人率先与我国台湾商人进行海上贸易。即使在“”时期,全国各地正在大割“资本主义尾巴”,而闽南的晋江人却敢于冒险犯禁,开设“地下工厂”做生意。如今,闽南商人勇于竞争的精神促使他们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形成一系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仅以鞋业为例,晋江每年生产的运动鞋数量超过50亿双,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运动鞋生产基地。闽南人以其面海的自然优势,甘冒风涛之险,置生死于度外,向海洋发展,锤炼出勇于竞争、敢于冒险的开拓精神。

2.拼搏精神“爱拼敢赢”是闽南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闽南民间自古就有“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的说法,特别是闽南商人更是崇尚“宁做鸡头,不当凤尾”的思想。而要做“鸡头”就不能随大流,必须独辟蹊径,拼搏进取。因而,“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成了闽南人拼搏进取精神的现实写照;“办企业就要当老板”就成了闽南人的价值取向。自古到今,闽南人怀着“爱拼才会赢”的坚定信念,把封闭的边海变为开放的窗口,把闽南文化中最值得弘扬的的拼搏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省外投资创业的福建人超过250万人,其中,仅闽南的泉州一地就达70多万人。

3.开放精神。闽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与漫长的移民历史和海外交流史结合在一起。闽南移民可以分为比较集中的两个阶段,一是自西晋开始,久经战乱的中原人“衣冠南渡”大举南迁;二是自明朝以后数百年间,闽南人“过番”南下东南亚。长年闯荡异域,艰难谋生和见多识广,塑造了闽南人胸襟广阔、自强不息的豪放性格。同时,闽南背靠大陆,面向大洋,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各国、各民族、各宗教文化在这一地区和谐共处。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下形成了以中原华夏文明为主体,以儒学为核心而带有浓厚海洋性和地域特征的文化系统,塑造了闽南文化兼容、开放的精神。

4.务实理念。闽南地区地瘠民稠,生存空间狭小,再加移民环境,致使闽南人更加崇尚务实的创业理念。这也就是明清以来相当部分闽南人冒险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以谋取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原因所在。精明务实的创业精神,培育了闽南人无所畏惧的性格,历史上闽南人就以敢作敢为而著称,缔造了许多奇迹,以致巨贾辈出。若以世界华人富豪榜所列资产1亿美元以上者统计,闽南籍和来自闽南文化圈范围者(台湾、广东潮汕地区)约占2/3。改革开放以来,闽南人精明务实的创业精神再次得到充分激发,并取得巨大的成就。仅以泉州为例,改革开放之前,泉州地区是福建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泉州现在已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0年居福建省首位,约占全省1/4。2010年,泉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564.76亿元,人均GDP已达6000美元。同时2009―2010年泉州人均收入在全国城市人均收入排名第24位,达12699元。

5.“祖根”意识。闽南文化崇源重本、格守传统。不管是西晋开始的中原人大举南迁,还是明清时期闽南人远渡重洋南下东南亚,闽南先民闯荡异域,艰难谋生,思乡念土,塑造出强烈的“祖根”意识。在共同的血缘、心理、文化和精神的基础上,能把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广义的闽南人凝聚在一起,养成强烈的群体意识,这种强烈的“祖根”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维系闽台区域关系的“粘合剂”,是闽南文化向心力的大众心理基础,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基本形态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闽南文化是指闽南地区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共同心理和文化特性的结合体,包括一定的行为规范、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念、理想目标、地域心态等。它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这一资源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1.物质文化资源。所谓物质文化资源,是指闽南文化形象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闽南地区的自然景观、人工环境和生产、生活用品中的文化因素等。例如,闽南大地分布着众多的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古迹即使是处于宏大历史背景之中,也与闽南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当地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地方意义,它们是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实践教学课程的重要资源。又如,闽南大地拥有大量富涵地域特色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资源,各风景区还伴有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或名人轶事趣闻,这些都是开展爱国爱乡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再如,闽南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累非常深厚的地区,各种博物馆星罗棋布,而博物馆正是学校教育难得的宝贵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稳定基地。还有,闽南村落建筑是中原士民进人闽南后逐渐形成的,具有特定基质的社区基层组织基本形态,具有血缘性、聚居性、稳定性的特点,并代代相传至今,是“祖根”理念的物质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场所。

2.传统风俗文化资源。所谓传统风俗文化资源,是指闽南民众的生活习惯,如婚葬嫁娶、节日庆典、饮食起居、社交往来等地方传统。这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且以某种方式固定下来的生活经验的凝结。例如,闽南人具有聚族而居的传统风俗。闽南人90%以上是北方移民,他们既受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之苦,又受国内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的双重侵害。当他们到达新垦地之后便自然而然地采取了聚族或聚乡而居的形式,以应付新的环境,稳固自己已经占有的生存空间,拓展本家族、乡族的社会势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一风俗促进了早期闽南文明的开发和进步。到明清时期,闽南人远渡重洋到东南亚谋生,身在异国他乡,他们又聚族而居,扎下根来,并将在海外的赢利回报故乡的同时,为故乡带来了南洋文化。所以,闽南人历来爱国爱乡,涌现出许多动人典范,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3.精神文化资源。所谓精神文化资源,是指闽南地区民众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和道德标准,它是闽南人的精神支柱和活力源泉。其表现形式为民众价值观经过提炼高度概括出来的口号、歌曲、象征性符号等。例如,从某种意义上讲,《爱拼才会赢》这首家喻户晓的闽南歌曲,正是闽南人“爱拼敢赢”文化精神的写照。纵观历史,闽南先民正是在这种精神支撑下,开疆拓土,远渡重洋;横看当今,闽南人正是在这精神鼓舞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开创闽南经济发展的新纪元。

4.活动文化资源。所谓活动文化资源。是指闽南民众在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具体工作、生活、文娱、学习等行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它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方式、生产方式和锻炼方式。闽南活动文化方式种类繁多,其中很多不仅具有娱乐价值和生产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泉州为例,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享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著名侨乡”、“木偶之乡”、“南音之都”、“多元文化宝库”之美誉。不仅富有星罗棋布的静态文化,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动态文化,二者完美地形成了泉州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泉台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方言文化,以及茶文化、石文化、瓷文化等诸多元素。这些都是我们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丰厚素材。

三、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开发的行为模式

1.完善闽南文化资源开发的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是以不同的形态分散于社会各个角落,具有多重属性,正常情况下,它们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因此,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做到:

首先,闽南地方政府应制定当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资源的需求分析为基础,对闽南文化资源开发力量进行整体部署。在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等在该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扩大社会各界特别是闽南文化资源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教育参与力量,激励更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协同该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

其次,高校必须面向社会宣传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取得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广泛支持与合作。通过宣传和沟通,使闽南文化资源所有者和管理部门与学校形成共识,达成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明确各自的职责,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正常开展奠定基础。

再次,高校必须充分挖掘开发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地域特色人才。所谓地域特色人才,是指闽南地区那些在知识、技能、社会资源、人脉等方面有教育影响力的人士。其构成主要有:党政机关相关人士、闽南文化专家、企业界人士、离退休干部和学生家长。他们身上聚集着各种不同的资源和潜力,是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人力因素。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提升自身闽南文化素质。由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开发最终是要落到课程执教者身上,所以,教师的闽南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质量。针对高校教师来自全国各地,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非闽南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其闽南文化积淀先天不足,这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通过各种手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闽南文化素质势在必行。

2.探索闽南文化资源开发的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创新思维,努力探索一条充分发挥大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最大限度实现闽南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路子。具体模式如下:

第一,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所谓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就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诸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华侨博物馆、郑成功陵园、施琅纪念馆、李贽纪念馆等闽南文化保护区的各种物质文化资源,让学生去亲身感知和体验闽南文化精神,以获得思想道德升华的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深受学生欢迎,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探索式实践教学模式。所谓探索式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引进来的教学模式。一是邀请闽南文化专家到校为学生作有关闽南文化的专题报告。二是将闽南物质文化资源、传统风俗文化资源、活动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探索所蕴涵的闽南精神文化。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闽南文化所含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培养学生学术探索能力,挖掘闽南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创作式实践教学模式。所谓创作式实践教学模式,特指引导音乐、美术、建筑、创意等相关专业学生,对闽南物质文化、传统风俗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进行传承、创作和创意的模式。在创作过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领悟闽南文化精神的内涵,实现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深受相关专业学生的欢迎,对学生的影响也具更直接的效果。但这模式通常只适用于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学业基础的大学生,而且还应得到专业教师的支持。

第四,娱乐式实践教学模式。所谓娱乐式实践教学模式,指结合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欣赏闽南传统风俗文化和活动文化,从中提升对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感悟,以达到寓教于乐目的的模式。如,引导学生观看高甲戏、梨园戏等。又如,利用节日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演出和南音欣赏会等,这种实践模式的优点在于受众面广、参与性好、感染力强。但必须得到宣传、艺术、演出等部门的协助和支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文为2010年福建省教育厅思政课教学研究专项课题《挖掘闽南文化宝贵资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吸引力的研究》[JAI0393S]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国波.闽南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庄国土.闽南人文精神特点初探.东南学术,1999(6)

3.李燕.试论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2)

4.李康平.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价值与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5.吴太胜.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模式探索. 继续教育研究,2008(2)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由于受到特殊地理环境、特殊地缘文化、特殊等因素的影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区别于内地沿海地区的特殊性和独特性,认真研究边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对于加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要想加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该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之中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部紧倚自治区,西部和西南部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是我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边境线最长的省区之一,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的主要陆上通道。云南还是国内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25 个少数民族中,有 13 个民族分别跨越中越、中老、中缅边境,有些民族甚至还延伸到泰国、柬埔寨和印度。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宗教矛盾和种族矛盾等对云南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2013年1月5日的缅甸内战殃及云南边境居民。加之云南毗邻“金三角”毒源地,成为“金三角”向国内渗透的主要通道,国内大批的毒贩聚集在云南边境地区,与境外贩毒势力相互勾结,“借道云南”的贩毒活动使云南边境的人民深受其害,这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很大。

(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制约之中

云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多是由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脱胎而来,远离中心城市,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普遍较低,经济结构单一,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仍然占主导地位。贫困现象一直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绝大部分边境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3.8%。边疆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经济发展滞后、信息封闭、小农意识浓重、缺乏竞争意识的环境中,容易安于现状,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缺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这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难度在无形中加大。

(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特殊的地缘文化影响之中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全省共有51个民族,其中人口5000人以上有26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的多民族文化特征十分典型,多民族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多语种,25个少数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使用汉语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操26种少数民族语言。这26种语言分属汉藏、南亚两大语系的藏缅、壮侗、苗瑶、孟高棉4个语族,藏、景颇、彝、缅、苗、瑶、壮傣、佤德昂8个语支。同时,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语言、服饰、饮食、建筑、宗教、风俗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传统,边疆各民族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求同存异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特殊的影响之中

云南境内民族众多,在全国颇具特色,除了各少数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以外,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五大宗教并存。云南全省约有 437 万人信仰宗教,占全省总人口的 10% 以上,其中 90% 以上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信仰宗教有的甚至整个民族都信教,如拉祜、景颇、苗、彝、怒、哈尼、独龙、傈僳、普米、佤等民族,傣、布朗、阿昌、德昂等民族群众绝大部分信教。无论是哪种宗教都会对各少数民族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少数民族群众对于外来的意识形态有抵制情绪。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很多村寨与缅甸、越南相邻,边民交流频繁,境外不良习俗影响和宗教文化渗透从未停止。云南边疆各民族大学生受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一直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信仰、思维定势和价值观,必然对其他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易接受。因此,寻找有效的途径做好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影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除了本地区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之外,还包括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共性因素,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与日常教育脱节

通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思想教育中,向学生传授的都是“正面”的道理,局限于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而对于现实中出现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讲不清时就尽量回避;对于生活中的一些“阴暗面”,有的教师缺乏应有的理论修为不能从理性思维的高度对其进行科学而透彻的分析,这些只会导致学生消极的敷衍或者抵触心理,这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与日常教育脱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耳濡目染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媒体谎言不断、官员贪腐泛滥、国民道德滑坡,如果教育者不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这些复杂的社会现象,那么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巨大反差,必然会使学生对教育的真理性难以信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注重理论的灌输,缺乏有效的社会实践,学生参与缺乏广泛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仍然局限于课堂教学,偏重理论的灌输,而教育内容往往与现实生活脱节,不能客观地反映社会实际需求。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管理者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没有跟上来,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从而导致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严重脱节。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环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往往多数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各系各班派出代表参加,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使个体的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从而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灌输型教育,是单向的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传输过程,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导致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出现学生学完就忘记的现象。这种灌输式教育注重讲大道理、唱高调,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往往使学生对所授的道德规范予以排斥和抗拒,这也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加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努力营造良好的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环境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之中,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使自己的思想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特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政府的有效管理和引导下,营造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环境。

首先,创建开放公平的经济环境。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滞后,但是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对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政府要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环境的建设,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投资开发力度,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创建公平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竞争中来,同时解决好社会经济领域的矛盾;健全市场法规,形成一个既有利于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又有利于社会全面发展的公平机制,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的经济环境。

其次,建立稳定有序的政治环境。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靠近边境,缅甸内战时常殃及云南边境居民,加之深受金三角“借道云南”贩毒活动其害,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势必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消除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一是规范边境管理机制,加强边境地区社会治安的治理;二是加大的打击力度,同时增强广大群众的拒毒防毒意识,动员社会所有力量参与禁毒防艾工作;三是要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恐怖势力,维护边境安全,实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和平崛起”外交策略,为提高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造一个有利的政治环境。

再次,营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云南边疆各民族都有其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既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又要努力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努力营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一是着重举办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月活动,积极宣传、展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二将团中央、省教育厅、团省委组织开展的活动与民族特色文化相结合;三是发挥媒体、电视、网络的作用,结合各种节庆及有关活动弘扬时代主旋律。

最后,构建和谐的宗教环境。受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境外各种势力对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宗教渗透日趋多样化、复杂化,针对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政府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宗教环境:一是坚持贯彻党的自由政策,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二是着力将宗教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结合,创新管理手段,做好基层的宗教工作;三是深入各宗教活动场所,广泛接触各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摸清当前存在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四是正确分析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现象,防范和打击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引导宗教工作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心理疏导,缓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是各民族混居的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各少数民族由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与汉族在民族心理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要想提高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加强心理疏导,缓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一是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指导人员,采取面对面的个体互动、建立短信互动平台、人性化的情感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克服心理上的弱点,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面对现实;二是系部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主动地深入到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多与少数民族学生谈心,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如困难学生的学费问题、就业问题、生活适应性问题等。三是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四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和压力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四、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和渗透教育

隐性教育和渗透教育强调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熏陶和渗透式教育,除了理论的灌输之外,还应该与日常教育结合起来,采取主题班会、演讲辩论、课堂讨论等形式,带领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身边发生的复杂社会现象;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形象和人格,如端庄的仪态、渊博的学识、高度的责任感等,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不知觉的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榜样来学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和文化素养,确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发挥人格的渗透教育作用,以完美的人格魅力来促使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

社会实践活动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如举办科技作品大赛、志愿服务和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下基层、进村寨调查,收集一手资料,收集整理民间故事、民族饮食、民族音乐、民族风俗习惯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学生为本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和认知水平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际需求;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多创造一些师生互动环节和动手动脑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发现的能力,挖掘学生潜在的素质,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参考文献

[1] 云南统计年鉴2012(第27卷)[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9月.

[2] 宗教蓝皮书:立体交叉分布 多元宗教和谐共处[EB/OL]. http://.cn.

[3] 石书臣,高丽娟.中美高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比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07).

[4] 李春.关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2).

[5] 朱平.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06).

[6] 王保安.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07).

[7] 任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

[8] 郭新华.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预科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1)注重闽南文化经典案例的价值取向与德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中职校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既要关注学生现有水平,从中职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入手,注重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品行,又要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社会对他们的基本的道德期许和行为准则要求,从而学会为人处世。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其在价值取向、民俗信仰、语言艺术、励志创新等方面自成体系。如何把闽南文化经典案例融入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认为应该注重经典案例与德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我们把闽南文化作为教育优势资源,既承载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又把闽南文化的励志、创新等优秀传统与学校德育的工作主线紧密结合,形成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2)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统一。德育工作覆盖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既有德育理论教育,又有德育活动教育。在基于闽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要把闽南文化知识和精神内容贯穿于德育理论教育课程中,让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以闽南文化为实例和支撑,同时,在校本课程中要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设定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活动方案。以活动方案为主线,指导班级或专业学部开展相应的德育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把知识性、理论性内容活动化,把教育思想和目标活动化。德育理论、闽南文化经典案例等通过德育实践活动加以展示,使教育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接受。(3)注重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科学推进,切忌盲目照搬。不同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时,我们特别注重可行性和适应性的统一。我们对学校在闽南文化特色教育方面的优势进行可行性论证,突出了学校的区位优势、师资力量、经费配备等优势,提高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率。基于闽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源于我校师生多年的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一方面,加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培训实践,注重德育队伍的能力和技术培训,提高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围绕学生的适应性,强化对学生德育活动的指导。我校学生多来自闽南地区,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相对稳定,但是由于受到当前信息化潮流的冲击,学生的生活、心理、思想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传统闽南社会环境有所脱节,对传统闽南文化的传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应在德育课堂中融入闽南传统文化素材,把闽南文化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在德育课堂中进行展现,一定要适应学生现实情况,强化指导。

二、开发流程

(1)调研论证,明确思路。我们通过闽南文化专题调查、德育专题理论研究、专家论证等方式,确定基于闽南文化精神的德育教学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然后,组建校本编写队伍,明确工作分工,编订德育教师工作手册,启动德育教师队伍培训。由于教师们此前对课程标准的认识还很肤浅,甚至对其体例、内容还很陌生,我们在制定《德育校本课程标准》之前,便先组织教师研究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特别是对《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开展编写队伍的校本建设理论学习和编写工作培训,统一思想,提高大家的校本课程建设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德育校本课程的特点与要求,确定了《德育校本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为前言,从总体上阐明德育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分别阐明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分专题提出具体目标、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分别对教材编写、活动实施、活动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提出比较翔实的要求与建议。这为整个德育校本开发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与准绳。(2)收集材料,编写课程。组织德育课程编写队伍,开展课程开发研讨会,划分任务,分类对闽南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初步形成典型案例文稿。我们还与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东南花都闽南文化展馆、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收集并编写通俗易懂的闽南文化知识读本,归纳有关励志和创新的闽南文化精神的案例。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们尽量规避闽南文化知识中的学术性文稿,而主要以案例和活动内容为主融入德育教学中,并编写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校本课程简述如下:序言第一章闽南先贤:爱国与爱乡篇以郑成功、“开漳圣王”陈元光等闽南历史名人的实例,编写德育课程。第二章闽南印象:传统与现代之感悟篇围绕厦漳泉等典型闽南文化古迹编写闽南印象,突出传统文化感知与心灵的感悟。第三章闽南现代名人堂:励志与德行篇以中国近现代文学家林语堂的实例编写励志教育课程;以教育家、慈善家陈嘉庚的实例,编写德行教育课程,等等。第四章闽台同根同源:爱拼创业启示篇结合闽台人文和企业文化实例介绍,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启发学生的爱拼思想和创业激情。(3)设计学习情境与课堂活动。设计学习情境,重点突出德育课堂的活动化,依据编写的闽南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精神品质,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以闽南文化为基础,创新教学方式,开展以闽南文化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比如:开展以闽南印象为主题的情景活动,如海报设计比赛、闽南语歌曲习唱、闽南文化历史讲堂。实地考察漳州历史古街、漳州文庙、漳台宗亲文化族谱对接馆、林语堂纪念馆、闽南文化展示馆等风景名胜古迹,品尝漳州的特色小吃,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感知闽南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编写要突出具体实例配合德育活动,加入学生参与的情景教学环节,创新德育课程。(4)闽台互动交流,突显特色。我们还积极开辟闽台文化沟通渠道,与台湾高校、出版社、研究机构、台资企业建立联系,收集台湾地区的闽南文化读本、案例,对校本课程进行修改和扩充。针对闽南区域闽台合作优势和丰富的台资企业资源,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对校本课程中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校本课程中增加台资企业文化,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学习阶段、顶岗实习和就业阶段的知识,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的深度和实践性。(5)修改和完善。我们确立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步实施、逐渐完善的原则。我们先在低年级新生中进行试点,先指定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德育读本中的内容和活动方案进行操作,摸索出经验后,再给其他教师上观摩课,课后大家交流研讨,对校本课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修改完善。在活动模式基本定型后,予以全面推广,广泛运用。我们还把校本课程交给有关专家、教师、家长乃至社会有关人士去阅读,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和专家评估,寻找校本课程的不足,适时组织教师对受教育学生进行跟踪调研,对校本课程进行完善。通过不断总结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在校本课程中及时加入对德育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确立课题、总结经验、指导实践、完善校本,形成我校自身的德育特色。

三、校本课程建设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参考文献一:

[1]李东,左莉.我校学生安全意识和法纪观念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04)

[2]伏湘.桥头堡建设背景下云南中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3]于瓛.完善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模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4]刘丽萍.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G学院校企合作研究[D].南昌大学2014

[5]方展画,王东.美国校园危机管理探究--兼论国内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11(04)

[6]郭伟,王金荣,李碧华.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7]孟顺芬.中学生厌学英语状况调研[D].云南师范大学2011

[8]丁晓霞.楚雄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发展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

[9]喻问琼.日本防灾安全教育的经验和我国学校的安全教育[J].教育探索.2011(07)

[10]王文湛主编.学校安全工作指南[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11]陈向明着.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2]李全庆.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模式、驱动机制与路径选择[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06)

[13]施红斌,王廷玥.大学生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调查报告--以江苏某高校学生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02)

[14]刘彦敏,赵建军.浅析中小学生安全教育[J].现代农村科技.2011(09)

[15]钟娜.浅谈幼儿园安全教育[J].才智.2011(11)

[16]张艳.幼儿的自我保护及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17][J].TheUrbanReview.2010(5)

[18]Bulletinof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0(8)

参考文献二:

[1]陆忠伟主编.非传统安全论[M].时事出版社,2003

[2]陈汉生,洪光磊译,杜祖贻着.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英)巴瑞·布赞(BarryBuzan)等着,朱宁译.新安全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程凤春,卫喆.再论教育质量及其衡量标准--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2(06)

[5]何跃.桥头堡建设中的云南周边国家安全环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6]邵夏龙.信息化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7]逯曼.论语言与文化认同感[D].陕西师范大学2013

[8]李雪.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3

[9]何跃,高红.论云南跨境教育和跨境民族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10]乔旋.关于国家人才安全战略的思考[J].太平洋学报.2012(03)

[11]王露茜,王凌.我国的教育安全及其困境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2(02)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

[13]柳谦,梁丽玲,梁顺意,葛孝忆,张亚兵,王昊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参考文献三:

[1]谭恒.21世纪以来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2]崔冀.散居地朝鲜族学校教育发展现状[D].延边大学2014

[3]苟琳.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成长性均衡”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4]张雄华.临沧市L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现状及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

[5]王海燕.21世纪以来瑞典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6]赵曙.边境教育安全视域下的国门学校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7]刘丹.认同视角下的澳大利亚民族教育政策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8]尹海燕.加拿大民族教育政策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9]伍秋婵.民族自治县义务教育城乡师资均衡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10]昝赤玉.网络环境下的“阳光部落”助学服务平台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4

[11]杜晓华.教会在石门坎的办学经验及现代启示[D].贵州师范大学2014

[12]朱静静.云南边境民族学校与社区共享文化信息资源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3]罗绒曲批.四川藏区一类模式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14]金香花.朝鲜族留守儿童放学后的生存与教育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4

[15]关爱玲.云南省建水县幼儿园教师生存与专业发展现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16]吴杏根.呼和浩特地区民族教育社会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17]程朝珠.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行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

[18]李海霞.21世纪初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天文学科学精神

南开大学没有天文专业,但有全校性天文学公共选修课,属通识类课程,更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类课程。当代自然科学有六大基础学科:数、理、化、天、地、生。天文学是人类最古老的,也是当代最活跃的自然科学之一。据《新千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研究报告》称:“在美国,每年有超过20万大学生选修天文课程,对于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天文是学习过的唯一科学课程。天文学为公众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科学的本质提供了窗口。天文学家在美国的科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天文学同物理学、数学、地球科学等的综合联系,使之成为向广大听众讲授科学的一个特别恰当的载体。”

人类天生就是追星族。远古时代,在与大自然进行生死搏斗中的古人类,即使对自然规律尚无所知,也难抑制对美丽星空的遐想;仰观日月星辰的运行,居然获得了农耕或游牧的重要启示。天长日久,渐渐发展出一门研究天体运动、探索宇宙奥秘的天文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在夏、商、周以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初始阶段,天象知识已经相当普及。1987年在河南濮阳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存中,竟有由蚌壳和人骨摆放组成的青龙、白虎和北斗的星象图案,经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6460±135年,把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仰观天文的历史推前到殷墟甲骨文之前又3000年。这一重要发现的出土实物,现已移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厅展出。

2007年5月14日,总理在同济大学即席演讲,引用黑格尔的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2007年9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温总理诗作:“仰望星空”。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在他的名著《实践理性批判》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人生于世,转瞬百年。芸芸众生,沧桑多变,世态炎凉。惟有遥远的天体,给人以恬静、永恒的感觉。昭如日月,灿若明星,历来是文学艺术讴歌的对象,精神领域崇高的寄托。仰望星空,无论是几十年前还是几十年后,无论你身在地球上什么地方,灿烂的群星总以它那无比的庄严和静谧,向你展示着神秘而和谐的宇宙图景,使你心驰神往,无限遐思,心灵得到净化。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当代追求高尚知识素养的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值得学习的。如果对天体和宇宙当中的事情一无所知,便不能算作是一个知识全面的人。

天空中那耀眼的太阳,皎洁的月亮,闪烁的恒星,迷蒙的银河,长尾巴的彗星,飘落夜空的流星雨……探索这些神秘而遥远的天体是人类永恒的欲望。宇宙多么宏大,而人类何其渺小。但渺小的人类居然可以探测如此宏大的宇宙,追询它如何创生、怎样演化。人类的智慧才是宇宙中真正的奇迹。在宇宙演化进程中诞生的人类, 在研究宇宙的同时,也认识自身,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南开大学从1993年起开设天文学选修课,至今已历19年,37学期,选修人数11968人。1997年天文选修课辐射至天津大学,历24学期,选修人数7919人;2005年辐射至天津滨海学院, 历14学期,选修人数1954人。三所大学选修总人数21841人。天文选修课分文理两班。理科班的课名为“天文学概论”,使用的教材《天文学新概论》,2000年8月出第一版,2002年2月出第二版,2005年12月出第三版,由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8月,《天文学新概论,第四版》改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至2012年1月,第四版已第三次印刷。12年间总共出版4版,11次印刷。发行3.57万册。2008年6月还在台湾出版《天文学新概论》繁体字版,由高雄市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文科班的课名为“宇宙掠影”,使用的教材《文科天文》,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前期曾使用过的教材《宇宙掠影》,2006年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5月也在台湾由高雄市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宇宙掠影》繁体字版。前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天文系苏定强院士评价《天文学新概论》:“很符合当前国际上天文学研究的重点范围,不仅介绍天文知识,还联系人文思想、文学和哲学方面的话题。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很好的教材。”南京大学天文系肖耐园教授认为本书“是同类型书籍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优秀著作”。国家天文台李竞研究员撰文指出:《天文学新概论》“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代天文学的时代特征。10年间从一版出到四版在天文书刊界实为罕见。”

课程讲解的重点内容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各层次天体的系统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情况;恒星物理方法,主序星、双星、不稳定星、星团、星云,恒星演化机理;黑洞及其探测,伽玛射线暴,引力透镜;大爆炸宇宙论,背景辐射,暗物质与暗能量,时空的起源与归宿;人类探索宇宙的新视野和地外文明探索。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展示大量的天体和宇宙探测新发现的图片、动画、小电影等。天气特别晴朗的时候,带领同学户外认识星空,用小型天文望远镜观测月亮、行星和部分深空天体。有条件时组织学生去国家天文台参观实习。当发生特殊天象或重大天文成果、最新天文发现等时机,结合课堂及时讲授或通过“南开周末论坛”面向全校学生普及天文知识。例如:2011年10月21日举办的“解读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超新星、暗能量和宇宙加速膨胀”;2012年3月30日举办的“521日环食和66金星凌日天象预告”等。前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北京天文台台长李启斌曾评价:南开大学的天文选修课是全国做得最好的。

2007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在全国高等学校范围内,立项建设首批100个部级教学团队。“南开大学科学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课教学团队”是其中唯一的科学素质教育类部级教学团队。团队共分8个课程组,12门课程。“天文学概论”和“宇宙掠影”两门均位列其中。另10门课程为:数学文化、世界科技文化史、基础生命科学、基础生命科学实验、科研方法论、环境伦理学概论、前进中的物理学、物理演示实验、研究性学习、大学文科数学。这些课程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推崇理性思维、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发挥了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素质教育功能。天文选修课的教学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特别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传授现代天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上全面提高。

2009年,“南开大学科学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课教学团队”获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称:“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获奖项目在总体上代表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评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天文界入选5人中就有南开大学天文选修课教师苏宜教授。

2010年6月12-13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高层论坛”在南开大学举行。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近300人汇集南开大学与会。出席的高层人士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原教育部副部长、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王义遒(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张岂之(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胡显章(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论坛的主题是: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等的相关问题,交流文化素质教育经验,尤其是在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中取得的成果。南开大学的苏宜教授以“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宇宙情怀”为题,在大会报告中介绍了南开大学开设天文选修课的情况,及其对本科生科学素质培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论坛最后达到的主流认识是:大学应该培养兼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创造能力的、适应21世纪需要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回顾以前,曾经有过的提法是: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后来才注意到素质的问题。素质是什么?——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稳定性的品格,这就是素质。

1995年开始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早期的重点放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上,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后来提高到为全体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跟科学素质的教育。现在又提出科学和人文融合,不是混合、凑合和勉强的结合。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双翼齐飞,相互融合。科学呼唤人文,人文导引科学。不能用通识教育简单代替文化素质教育。杨叔子院士提出:“高等教育是育人还是制器?” 爱因斯坦(对加州理工学院学生)说:“你们不仅要关心设计图纸,首先要关心人,关心经济怎么分配。”教育质量的标准在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科学创造到了一定的程度,再上一个台阶,往往就是人文的过程。文化就是以文“化天下”。科学用脑,人文用心,一种公平心,一种同情心,一种价值观,一种态度,一种感情。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科学技术发展了,但人的道德却在下降,这就是素质教育缺失的表现。

现在中国有大学2000多所,学生2900万以上。中国是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远不是高等教育的强国。中国大学生占全国同龄人口23%以上,他们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得到提高,就可望整个国民的素质得到提高。

南开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宇宙情怀”大会报告,引用南开大学校党委书记曾经在全校德育工作会议上总结的:“天文学课程并没有在课堂上讲政治思想问题,而是寓德育于科学知识之中,居然改变了学生对事业的看法,成为人生的转折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列举部分学生选修天文课后获得的实际感悟:

“两年多的大学生活过得散散漫漫。没有理想,没有激情,不知目标、不知方向。直到选上《天文学概论》,我看到遥远的宇宙、浩瀚的星空。感到人生的短暂、个人的渺小。我开始猛醒、开始振作,从此改变散漫的生活。(天大环境工程)”

“听苏宜老师的宇宙掠影课,我如痴如醉。宁静、安详、和谐的星空净化了我的心灵,陶冶了我的情操,让我学会理解,懂得包容。与其说是给人以知识的课,倒不如说更像是一堂人生的课,我收益良多。(南开图书档案)”

“感谢天文学课程,激励我们甩开郁闷的困扰,不再抱怨学习的辛苦,不再计较学分、成绩,为了明事、明理,探求未知而自觉学习。我相信,美丽的星空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丽!(天大自动化)”

“我曾沉溺于星相算命,经常上网看每周、每月的星座运程、爱情特征、交友指数等来安排和指导自己……是宇宙掠影课让我明白了这有多么无知可笑。我彻底摆脱了星座迷信的阴影,欣赏自然的美丽,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南开法学)”

“自从选修天文,我又一次体会到久违的学习的乐趣。惊喜的发现,我原来可以学得这么快乐,听得那么清楚明白。灿烂的星空洗去了我的浮躁和不如意的感觉。豁然开朗的我,不再自卑、不再徘徊,徜徉在美好的学习生活中。(天大英语)”

“一直相信人是诗意的栖居。宁愿相信月中的玉兔,而不相信环形山,因为我认为美的比真的更有价值。直到走进天文学课堂,我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心灵在更广阔的空间里飞翔。天文奥秘中闪耀的是人类理性的光芒,这种理性的美是感性的美所不可比拟的。(南开中文)”

“天文学中蕴含的人类思想的美丽,使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曾经一度不愿也不肯原谅从前的恋人。现在,也做到了释然和毫无怨言。(南开计算机)”

“我是一个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对人生抱着绝望的态度,有过轻生的倾向。天文课的学习、自然界极致的美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再次燃起了我幼时对大自然的兴趣之火。现在我必须忘却烦恼,感受豁达,走出疾病的阴影,走向光明的未来。(南开生物)”

“学了天文学,我心目中的世界不再是原来那个狭小的空间。灿烂的群星已经震撼了我的心灵,使我更加地热爱科学、热爱生活。似乎有点玄乎,但的确我有这种感受。(南开化学)”

2009年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对在国内设置天文专业或有天文学研究方向的高校,设立本科生奖学金,奖金额每人3000元,旨在鼓励本科生立志献身天文事业,促使我国天文学科优秀人才的迅速成长。受奖高校共24所。其中有天文本科专业的4所: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天文硕士、博士点或天文研究课题的19所: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厦门大学、河北师大、天津师大、华中师大、上海师大、沈阳师大等。既没有天文本科专业,也设有天文硕士、博士点或天文研究课题的大学只有一所:南开大学。原因在于国家天文台看好南开大学的天文公选课在培养国家天文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开课以来,已有约20名本科学生考入国家天文台等单位攻读天文学研究生、博士生。南开大学已连续三届共有6位同学(物理4名,数学1名,软件1名)获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本科生奖学金。

南开大学两门天文学选修课《天文学新概论》和《宇宙掠影》已由超星数字图书馆尔雅大学堂全程录像。《天文学新概论》课已在互联网上播出,共62集。《宇宙掠影》课正在后期制作之中。欢迎登陆有关网站观看及下载。网址为:Http://省略/或Http://省略/ 。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n the New Millennium,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2001.

[2] 顾沛.以科学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助力[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

[3] 顾沛.注重科学与人文融合 构建科学教育公共课的新模式[J].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0(9).

[4] 李竞.从第一版到第四版—— 10内年再版3次的《天文学新概论》[J].天好者,2009(12).

[5] 苏宜.文科天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 苏宜.天文学新概论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7] 苏宜.宇宙掠影——天文学概要[M].高雄:高雄市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

[8] 苏宜.天文学新概论[M].高雄:高雄市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