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伴随着学科评估、学科排名、大学排名、高校分类、名校工程建设等政策及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地方高校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困境与挑战。虽然各级财政及主管部门加大了对高校的办学经费投入,各高校也陆续建设并运行了一批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学科(实验室);此外,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名校工程建设、服务国家特殊需要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及其它各专项建设项目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加之纵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各高校均购买了大批高精先仪器、设备,整体实力及硬软件环境得到改善。但这些条件多用于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师科研、研究生教育等方面,主动服务于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部分尚待改进与提高,如何处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及学科建设平台提升地方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难题。

2对策与措施

我们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及学科建设平台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积极探索其交汇点及结合点、不断强化内涵建设,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近年来主要采取与探索了如下几方面的对策与措施。

2.1依托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现拥有山东省省级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分离技术与工程实验中心”和“分子功能与工程实验中心”高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等实验教学平台。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及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与运行,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实验中心从现有本科生培养的实际办学条件出发,充分考虑了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和时代对本科生质量的需求,专业结构合理、科学定位,对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该实验中心已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能力较强、勇于改革创新、教学成绩突出的实验教学与实验管理队伍,建立了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具有配套完善、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科学,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及示范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加强基础、注重素质、培养能力、激励创新”的原则,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探索和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实验项目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开拓学生学科视野。实验中心还重点选择了各学科优秀科研团队以自身专业方向为基础,设计专业综合实验项目及开放实验项目内容,并具体负责实施实验教学,这样建立的实验课不仅能充分体现各研究方向实验技术特点及其综合应用,而且将教师的科研技能与经验直接融入实验教学,这种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既可保证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又可使学生获得更具技术综合性和实战性的科研技能训练,这种以优势专业方向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改变了以往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设备难于共用的弊病,实现了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互惠互利协同发展,获得了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先进、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效果,极大地减小了地方高校与名牌大学在本科生实验技术技能训练方面的差距。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所产生的效果已在毕业生就业、考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受到用人单位和接收单位的高度赞赏。

2.2依托学科建设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烟台大学建设伊始,就把实现理工结合与学科交叉作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主要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已拥有十二五山东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学科”、“海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山东省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较好的学科群及研究实验室,具有了充分发挥理工科多年来交叉的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学院现有生物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一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三个,可在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动物学、发育生物学、海洋生物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招生,设有工程硕士(生物工程)和农业推广硕士(设食品加工与安全、作物、园艺、植物保护、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五个领域)两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还建设有校级“水产养殖与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结合”食品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生殖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线粒体与健康衰老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平台及资源,上述学科建设平台也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1)通过开设科研训练课,全面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根据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的精神要求,我们结合学科及学院实际,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科研训练及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重点培养理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能力作为重要的教改目标。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把《科研训练课》列为培养方案的组分之一,并辅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开放实验室及自选课题进入实验室实施等诸多措施搭建科研训练平台,强化了地方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大学生开放实验室项目等计划。

为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水平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学校及学院每年都设立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大学生开放实验室项目等,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及创新创业实践中,通过直接参与实践锻炼提升其创新能力。

(3)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营造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创造性成果培育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环境。我们利用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通过开展学术活动、扩大学术科技交流与互访,使学生扩展了专业视野,增长了见识,启迪了思维,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我们不仅定期邀请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韩国木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单位的知名教授来校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及进行座谈、交流,而且已与许多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了长期的研究合作,实施与国外高校互派留学生的措施,鼓励及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4)通过学生直接参与企业横向科研项目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

探索与实践充分利用校外优势资源的产学研结合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提高学生团队意识与艰苦创业精神,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企业横向科研项目得到科技创新锻炼,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为其就业创造了技能培训及实用性研发人才的培养条件。

(5)此外,我们还采取了选派学生参加实验教学技能竞赛及各类学科竞赛等措施

整合并充分利用了学院具有的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课程、校级品牌专业、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等资源,发挥其在提升地方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为保证上述措施及做法落到实处,学校及学院针对实验教学中心及学科建设平台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制订了一些列管理办法和措施,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通过扎实有效的师德建设活动开展,引导广大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时间用到本科教学特别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指导中;注重发挥辅导员、班级导师及专业教师的作用。

3教改实践效果

经过近年来的教改实践,我们已在依托实验教学中心及学科建设平台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践创新气氛浓厚,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科研训练课、创新创业竞赛、科技文化节、学术讲座及学科竞赛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二是学生创新成果丰硕,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获得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习科技作品竞赛及创新创业成果奖励多项。此外,本科生考研率和一次就业率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反响及声誉良好。从相关院所反馈的信息显示,我院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到了普遍认可,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主动联系、鼓励烟台大学本科学生报考其单位的硕士研究生;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与一致好评。

4结语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在本科教育中推行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可对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和应用,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开拓创新,达到创新的目的。

一、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概念及如何实施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是通过实施部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过程具体如下:项目一般由3~4个成员组成,在指导教师提供的一个或者多个研究课题中选择;对这些课题有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并和教师进行联系,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对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的内容、课题的思路和方案等进行研究。整个项目需要经历团队的组织、项目的申请、项目研究和实施、项目结题等过程。

二、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1)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有助于大学生开阔眼界,丰富在校的学习生活,提升动手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技术的了解,有利于他们对以后工作的了解,提高认识。

(2)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现在的很多高校学生都注重学习课堂上的知识,却忽略了在实践中的运用。通过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增加了大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学生可以走出校门,与社会进行联系,在外出调研、采购和联系加工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看清楚了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和技能知识,可以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些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片面追求高大上。在申请项目时不顾课题项目的实践性,只图吸引大众的眼光,而实际脱离了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初衷,导致很多项目不能顺利完成。

(2)学校教学计划上的滞后。很多创新训练项目都是为大三、大四的学生准备,很多学生都会在此时准备毕业论文,投送简历,寻找工作等,这样导致他们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中。很多学生都会为了结题而草草了事,他们不会从中获得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给他们带来的实践意义,违背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初衷。

(3)一些大学生在知识内容的准备上还有所欠缺。如需要运用到很多相关专业知识,涉及的层面也很广,他们现在所准备的知识还有所欠缺。在动手实践方面,还不能完全正确使用和操作,由此耽误了课题研究的进程。

四、几点建议

(1)学生应该尽早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尽早参加有助于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课题的研究和探讨,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学生既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课题,也能让他们在宽裕的时间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大学生在设立实践创新项目时要有所突破,积极创新。摒弃片面追求高大上,既要使项目合理,又要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让他们学习的专业知识在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运用。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1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了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药学历史传统、传递药学文化精神,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早日解决乡村用药盲、用药难的问题,“十字方舟”团队在笔者的动员和指导下认真策划,精心筹备,积极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展开为期60天,主题为“我的健康中国梦”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紧紧围绕“医药十字,梦想方舟”的宗旨,提高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2活动主要内容

中国药科大学“十字方舟”团队40余名成员在笔者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筹备,广泛调研,合理分工,以南京市为主战场,通过走访南京各类医疗机构,采访医生患者,赴周边县区进行相关社会调查、知识普及、宣传演讲、视频录制,制作优秀活动集合录,搭建城乡医药交流平台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积极活泼,影响深远的实践活动,赢得了南京市民的赞赏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整个活动,以“我的健康中国梦”为出发点,贯彻“我的梦———药大梦———中国梦”的主线。由浅到深,从每一个药大人的梦想出发,进而演变到整个药大的梦想,最终归结为医药行业的健康中国梦。

2.1我的梦团队以药大学子以及在校普通工作人员为切入点,通过采访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理想,来了解药大人心中的“我的梦”。作为中国药科大学的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要时刻谨记“精业济群”的校训,秉承“不唯药,需为药,应围药”的理念,用专业和敬业关爱国民用药,在追逐“我的梦”的同时为实现人民的“健康中国梦”而奋斗终身!

2.2药大梦团队通过采访药大在职领导和教授,聆听他们对于“药大梦”的理解和个人感悟,感受他们对于药学文化的传承理念以及对药学教育实践建设的梦想。并在交流的基础上,将多位老师的采访视频剪辑成“药大梦”的专题影视材料。希望通过短片的播放和药大梦想的传播来激励感染大家,为最终“中国梦”的实践活动做好充足准备。

2.3中国梦“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而对于我们医药行业的学子来说尽自己所能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无疑是“我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向校园师生及周边居民讲解过期药品的危害及回收的益处,设立药品回收箱,动员大家积极参与安全用药知识宣传,呼吁科学管理家庭用药。并且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居民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过期药品处置的盲点问题,针对性地进行广泛宣传。在实践期间,团队成员还走访了江宁县、石桥镇、溧水县、乌江镇等江苏周边村镇,开展了填写问卷、实地考察、采访咨询等调研活动,详细真实的记录了当前许多偏远的村镇里存在着的用药不合理的现状,并及时把调查情况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同时将收集到的DV短片,照片,实践日志,简报,媒体报道等记录,微博的跟踪记录情况上传团队人人主页、微信平台、微博等网络平台,并且将活动成果发表在相关媒体报纸,扩大了本次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团队还联系到当地小学,开展夏令营活动,通过与小学生们的活动、游戏、交流,努力将“药大梦”真正发扬为“中国梦”。

3活动总结及成效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贯通性

[中图分类号]G71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008 ― 03

21世纪高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强调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育人环节,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等部门2012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苏州科技学院为适应当前国家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在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调“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苏州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自建校以来便成立的一个老牌专业,历史悠久,专业基础深厚。但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事业的深化发展,特别是对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强调,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个转型问题,即由过去的重理论轻实践向强化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方向转变。为了顺利完成这一转型,也为了将实践教学改革的思想和理念贯彻到具体教学实践当中,真正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索和构建“三位一体”的整体贯通性实践教学体系。

一、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所谓实践教学,“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实践能力为基本目的’的教学活动。它通常包括生产劳动、技能训练、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参观、调查、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基本形式。”〔1〕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以致用、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中介。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大学本科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偏见,实践教学活动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首先,师生对于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知不足。他们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比如一谈到实践教学,许多教师都以为这是高职高专和工科院校的实训课或者实验课,一般文科院校特别是其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似乎可有可无;学生也认为实践活动就是放羊式自由活动,许多学生只是在活动开始时点个卯,然后就放任自流,消极应付。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和走过场。其次,教师相关的专业实践知识、技能和技术上的不足。承担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就进入高校工作的,一直从事的是纯理论性专业学习和研究,大多没有真正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更没有多少专业技能、技术方面的经验,而且科研方面也大多拘囿于一些纯文学性课题,缺乏与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导致实践教学缺乏具体规划和针对性,实践内容流于空泛,与学生心理期望相差太大,学生缺乏实践的激情和兴趣,茫然随意,懈怠逃课。再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内容之间缺乏整体连贯性。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本科四年各个学年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第一学年的“学术报告与专业指导”和“学术论文写作训练”、第二学年的“秘书技能训练与测试(一)”、第三学年的“秘书技能训练与测试(二)”和“学年论文”、以及第四学年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相互之间在教学内容方面缺乏贯穿始终的连贯性,学生实践漂浮于获取学分的层面,缺乏更深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系统性培养与训练。最后,是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不足。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场地、经费和仪器设备等,这些都受制于学校现有条件限制,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许多实践课程只好停留于教室课堂上的悬空虚谈,或者是利用校外资源,建立社会见习实践基地,但许多基地的建设也是做些表面文章,不仅学生见习实践“走马观花”,缺乏明确的实践任务和实践要求;实践基地的单位、企业也没有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操作训练,只是让他们打打杂、跑跑腿,并未参与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对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缺乏合理的管理体制。虽然在拟定实践教学工作计划书时,对于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任务和内容都有比较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有按照这些规定进行实践教学的。本来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实践环节结果变成了整个课程教学体系的一个点缀或是用来平衡教师工作量分配的一个辅助。本科实践教学过程被整个儿地变味了。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构想

为了改变实践教学的上述现状,真正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活动,2015年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的工作目标:“优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实践创新平台内涵建设,完善实践创新的管理机制,探索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体制与机制。”但应当看到,学校搭建的是一个优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宏阔理论构架,真正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实践教学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的,还应在实践教学的微观具体方面进行一些更明确的改革探索,那就是构建“三位一体”的整体贯通性实践教学体系。所谓“三位一体”的整体贯通性实践教学体系,指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衔接、师生研习互动及多种资源整合等方面实现融会贯通,使实践教学真正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和提升。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上,要实现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创新能力三位一体。即在理论教学中贯穿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在实践训练中灌注着理论指导与能力提升,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落实理论指导与总结。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是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两翼,理论教学主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训练则是检验、运用和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而且任何理论都源自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提升。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2〕有论者在谈到现代大学实践教学基本观念时也强调,要“树立并重发展观念”,即“要正确认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这是因为,作为教学的两个方面,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各有长短,不能重此轻彼,坚持并重发展不是各自孤立地发展,而是要着眼于教学整体目标需要,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3〕因此,改革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做到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创新能力三位一体非常重要。

其次,教学衔接上,要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社会需要三位一体。即在实践教学内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以培养高素质和创新人才为前提,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社会需要揉为一体,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的有关要求和任务为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我校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因此,改革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内部衔接上,要注意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社会需要三者相结合。

再次,师生互动上,要实现专业建设、实践训练和科研创新三位一体。即将教师科研活动、实践训练内容和学生自主创新融为一体,力求“实践专业化,专业项目化”。换句话说,教师带着科研项目进行实践教学,将学生吸纳到自己的科研活动中,这样一来,科研成果可以丰富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科研实践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师生在科研活动中可以教学相长,共同促进,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丰富和提升教学理论,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最后,资源整合上,要实现校园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三位一体。即尝试以“请进来,走出去”方式,聘请企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的专家或技术人员做实践指导老师,到学校实训中心现场指导和传授经验,丰富和活跃实践教学内容;本校师生则走出去,到企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做科研项目的交流合作和实训操作,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切实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同时,要创建网络实践平台,实现校内校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并把社会实践与网络实践相结合,拓展学生实践活动的空间等。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改的具体做法与建议

前面所述的实践教学改革目标与构想实际上还是一个教学改革的蓝图或者说方案,要真正实现“三位一体”的整体贯通性实践教学体系,还得从以下方面展开具体的落实和尝试。

首先,从本科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处理好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三者的衔接关系,使整个本科教学体系一脉相承、贯通起来。这不仅牵涉到教学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的适当调配,还牵涉到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安排,要求改变以往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训练倾向,打破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坚硬壁垒,真正实现在课程教学中贯穿着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实践教学中灌注着理论的指导与提升。具体一点来说,改变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所占的总比重,真正实现《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我校2014年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总学分数为180学分,实践课学分为28学分,占总学分数的15.6%,超过了此前的11.8%。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实训项目,即把理论课挪到应用文科实训中心去讲授,一边传授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训演示。或者增设一些开放式实训选修课,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贯穿理论指导和专业知识运用,并结合地域文化经济发展需要,在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和有计划地进行地域文化方面的教学传授与科研指导。

其次,从实践教学各环节内容的衔接方面,在短学期实践教学、学年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各环节内部做到教学内容的真正贯通。以往的短学期实践教学、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几个实践环节在教学内容上几乎都是各不相干,互不牵连(除了有些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在选题上具有连贯性之外)。为了打破实践教学的这种零散现状,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计划与安排上,要做到纵览全局,统筹规划,对大学四年各个学年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计划性和整体性;又要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一些与地域文化经济发展需要相关联的社区文化调研、资料收集与整理、地域文化考察、文案筹划与制作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并把这些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贯穿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引导他们在毕业论文选题上多做一些与上述话题相关的课题研究,而不是像以往一样都是写作一些纯文学性的研究论文。这样一来,才会实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内部的真正贯通。

再次,从师生研习互动方面,将教师科研活动、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等三者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可以跨界地选择一些贴近文秘方向的课题进行研究,如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苏州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名人及古村落保护研究、历史街区的文化发掘与提升、市场经济和社区文化调研及秘书文化历史的考察等,这样一来,教师可以使自己的科研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把自己的这些科研思路和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教学中,丰富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把学生吸收到自己的科研实践中,真正达到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训练。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使他们真正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学有所乐和学有所获。学生是实践育人的对象,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具体来说,各个学年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应当更明确和具体化,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制度,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体制,增加学生自主科研创新项目的数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同时,应尽可能地使这些实践活动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社会发展需要,融创新性、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实践的热情和兴趣。

最后,以“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实现社会资源、校园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开拓实践教学领域,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如前所言,以往的实践教学往往流于走过场,学校教师的指导作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质性的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也是敷衍了事,没有真正融入社会实践中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的专家或技术人员做实践指导老师,到学校实训中心现场指导和传授经验,丰富和活跃实践教学内容;本校师生也可以走出去,到企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做科研项目的交流合作和实训操作,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切实丰富实践经验和提高创新能力;特别是学校要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同时,带着课题到政府机关或公司企业进行临场实践,真正掌握实践环节,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或者让新进教师先进政府机关或公司企业进行实践取经,工作一、两年后再正式走向讲台。总之,学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建立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能进行理论与实践双边教学的实践性教学队伍。此外,创建网络实践平台,实现校内校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并将社会实践与网络实践相结合,拓展实践活动领域,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如在校园网络上开辟专门的课程讨论区和才艺展示区等、开展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制作、课件制作和网络演示活动等来提高学生实践热情,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实践指导等等。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实践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不论是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是为了服务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抑或是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的建设和发展等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一,可以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的人才培养更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尤其是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因为实践教学改革不仅强调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强调实践教学内容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相关联,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其二,可以更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必须在实践中让学生动手,有机会把自己的创新思想付诸实施。”〔4〕实践也证明,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获得,仅靠课堂教学无法达到,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才能获得。因此,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更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外,还可以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反过来显然也有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可见,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改革具有极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尝试。

〔参 考 文 献〕

〔1〕〔3〕陈云棠.对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1):65-69.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048-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这一环节的重要部分,是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安徽医科大学作为一所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人才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为加强这一工作,学校相继在合肥大圩镇、肥西小井庄、李鸿章故居、省博物馆、安凯汽车厂、江淮汽车厂、肥东青龙厂新四军纪念园、安医大一附院等合肥市内及周边建立了8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建设,不仅推动了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也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舞台。

一、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主要是指组织开展参观、调研、参与生产、设计教学方案、共同研讨等形式的课堂以外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目的,因而逐渐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1.实践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长期以来,理论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唯一且重要的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教学模式。然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理论教育教学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容易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较差等问题,促使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改革成为必然。

实践教学的引入,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的现状。实践教学本身形式多样,如课堂讨论活动、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既可以是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等。形式和内容的灵活性允许授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改变理论教学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另一方面,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实践教学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基层、参加社会调研,甚至直接参与社会生产,通过满足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课程的感染力、说服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2.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面临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改进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越来越突出。同时,大学生所面临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迫使这一群体在校期间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因而,通过实践教学,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增加大学生了解、接触和观察社会的机会,帮助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性,并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勇于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质,从而为走向工作岗位储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实力。

二、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部分,“就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理解、吸收、消化、巩固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更加自如地运用理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思想困惑。”[1]而实践教学基地则是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舞台。它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体验和对社会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参与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方案,培养问题意识。实践教学活动方案包含活动主题、形式、内容等方面,学生在方案设计过程中,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尤其是在选择主题的过程中,社会热点问题、国家的政策方针、地方的特色和身边的环境等都会成为其思考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疑问,在问题选择过程中逐步形成问题意识,这大大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育。

例如,2011年5月,在我们组织2009级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时,告知学生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时的注意事项,让学生自主设定活动主题,围绕活动主题、意义、时间与地点、对象、活动流程、活动经费说明等独立策划、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增强其思考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收回的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设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大多数学生在进行设计时态度端正,选取问题的视角也比较好。如口腔专业一名学生设计的江淮汽车厂的社会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为生产工人的健康状况;生物医学专业一名学生结合课程设计的以讨论辩论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看、讲、行”等活动,以原著为基础,看周围发展变化,讨论形势政策,观看中国崛起之路,撰写心得体会,深化对理论知识的体悟;临床专业的一名同学设计的走进农村,领略农村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也在启示我们新时代大学生关心时事,心系基层;生物医学工程另一名同学设计的参观民营企业思考民营企业发展之路,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在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上,大学生由于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知识,也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尝试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学生会形成发散思维,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考、提出新的解决方案,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2.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制订社会调查方案,组织学生到教学基地开展社会调查,拓宽认识视野,培养其认识社会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3年7月,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主题,组织医事法学、口腔医学专业部分学生到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肥西县小井庄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这次活动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小井庄大包干纪念馆和小井庄“新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感受小井庄人“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以“农村社会保险现状调研”、“美好乡村建设在促进农村青年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为调研内容,着眼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了解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并就存在问题与不足的根源提出自己的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措施,从而锻炼、培养大学生认识、分析与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的成才不仅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具备融入社会的能力,例如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社会调研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加强了大学生对国情、民情,尤其是对实践的了解,培养运用理论和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和训练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能力。

3.参与生产劳动,提升实践技能。让学生到基地参加生产劳动、体验农村生活,提升实践技能,培养其全面发展的能力。让大学生到基地参加生产劳动,是学校与有关单位签订《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2008年,根据大圩镇的要求,在其举办菜花节、葡萄节等文化节日期间,学校派学生到大圩镇参加生产劳动。2010年,在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课程时,开展了以“我看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并组织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赴合肥市大圩镇进行调研,实地考察草莓生产基地,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参与生产劳动。同学们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切身感受到了大圩镇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既为基地的有关活动提供了相应的志愿服务和智力支持,同时又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生产劳动的乐趣和美好,体验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辛,增强情感意识,从而培养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让学生撰写自己参加基地建设、生产劳动、社会调研等活动的心得、报告、论文,培养其创新意识与能力。例如,2012年3月,在学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内容后,我们以“我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主题开展了专题讨论活动,随后组织了医学检验、生物医学工程、卫生检验等专业的学生赴肥西小井庄进行社会实践并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学生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学习、考察、锻炼,深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村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为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提供了现实参考,进而开拓视野、训练思维、提高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与广大工农群众的接触、了解、沟通中长知识、增才干,以培养其创新能力。社会实践结束后组织学生将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课堂交流,在相互讨论过程中观点交互、思想碰撞,进而产生思想火花。由此新的观点、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新的问题产生都会在讨论中形成,大学生也会在思考过程中得以成长。

由于大学生的知识尚未体系化,逻辑分析能力与信息获取渠道相对较窄,导致大学生很多时候无法将自己的创新思想实体化形成文字。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指导学生,帮助大学生逐渐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教学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素材。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经验及启示

从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发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状况有其自身的特点:大学生有问题意识,能够发现问题,并且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有自己的想法,有着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现阶段,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大学生虽然具有创新意识,但却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同时,由于知识面宽度和创新技能的限制,在处理问题时缺乏创新思维,方式方法单一、欠缺新意,处理信息和动手操作能力不足,造成创新思维和灵感无法很好的转化成成果;大学生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是面对社会信息的庞杂和社会情况的纷繁多变,对新事物的热度和激情不能长期保持,缺乏毅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实践教学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作为实践教学的保障――实践基地的建设也极其重要,既要遵循原则又要结合自身特色。

1.性质吻合,功能完备,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综合性较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因此,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应当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避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形式化,而导致为建立基地而建立基地。只有性质吻合,才有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践基地的合理使用。另一方面,考虑到本学科教学内容的广泛,实践基地的建设也应当实现多样化,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教育等,多角度、多功能相结合,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需要。

2.因地制宜,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开发本地区的实践教学资源。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硬件,应当建立一批有影响力的社会实践基地。高校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时,应当因地制宜,就近利用有意义的历史人文资源。同时,结合院校的专业教学实际、地理位置、校园文化等因素,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特色。例如以革命圣地和历史伟人旧居为依托的革命传统红色教育基地,以博物馆、纪念馆为依托的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以知名民营企业为依托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教育基地等。安徽医科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医科大学,其开设的专业多为医学类专业,那么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就应当突显出不同于综合类大学和其他专门性大学的特色来。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不仅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还适当地将医德和医学伦理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进来,医学与人文并重,致力于培养既有精湛技术,又有高尚品德且坚守精神家园的良医。

3.完善实践教学机制,创新教学方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因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一教学形式需要一个长效机制予以制度保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进行及时交流和科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育效果的内在要求。”[2]首先,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课时,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时需要;其次,建立评价机制,对于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最后,还应当加强组织领导,并且为实践教学提供资金支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可,并在高等院校中进行了推广,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也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靠途径,所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实践基地建设质量,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结构模型设计与训练基地;创新实践能力;结构设计竟赛

作者简介:付果(1979-),男,湖南株洲人,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114)马晓娟(1979-),女,湖南株洲人,长沙县第一中学,中教一级。(湖南 长沙 410138)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CN12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50-02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与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1]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单一的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无法实现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不能适应现代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围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国内各高校纷纷设立并实施了以大学生结构设计实践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及大学生创业项目等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探索以各种基地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导,以学科竞赛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自主实践,研学结合的培养方式,这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2]

一、土建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创新实践基地使用现状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力学类课程设置较多,若一味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因缺少实践操作机会而不能灵活运用力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会导致学生学习力学与专业课程的兴趣大减,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薄弱。结构模型设计与训练基地是力学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联系的桥梁。它可以针对一个现实工程问题作出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力学理论工具,通过力学计算得到一个合理的结构模型。我国自1994年清华大学举行了大学生结构设计竟赛以后,结构模型设计与训练基地在各大高等院校中应运而生,它是综合有限元数值计算模拟、加载试验和模型制作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重理论知识教育、轻实验实践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上的作用,许多结构模型设计与训练基地仅服务于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开展,建设效果逐渐趋于冷清,最终沦为简单的试验基地,仪器设备使用率低、管理混乱等问题逐步凸显。

二、基于结构模型设计与训练基地的创新实践活动

结构模型设计与训练基地能为大学生主动探索和勇于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是培育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高效实验室。它不仅可以支撑结构模型设计的集训与竞赛的开展,也可以承担工程力学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实验、实训和创新项目活动的开展。将结构模型设计与训练基地作为创新实践基地,构建创新实践活动实施框架结构,着力培养和提高土木工程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为传统的教学实验室使用提供了新思路。

1.开设创新实践项目

利用结构模型设计与训练基地开设省级、校级和院级课外科技项目、研究性学习项目、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创新实践活动,由具有一定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课题研究,[3]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应用知识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组织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实践竞赛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和实践性最强的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已经迅速发展成为教育部大学生九大学科赛事之一,每年举办一次。在这类学科大赛的导向下,结构模型设计与训练基地经过多年建设与积累,目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各大赛事指导教师组。指导教师组由具有一定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教师组成,由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湖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南地区结构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结构创新实践大赛。结构创新实践大赛对学生来说就是是一种创新实践训练,它是实现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个性化的有效手段,可以打破传统以“老师为主”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向以“学生为主,老师指导”的实践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学生通过参加这类极具挑战性的竞赛活动可切身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在实战中开拓进取,开阔视野,大胆创新,积极实践。

3.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优化课程体系,将结构模型设计的思想引用到土木类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注重学生学与用相结合。[4]长沙理工大学通过开设“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等相关选修课程,充分利用了结构模型设计与训练基地的软硬件资源,采用了理论教学和动手制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讲解外还可以引入案例,通过真实结构模型演示引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探索和解决问题。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类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达到学思结合,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意识。

4.建立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践基地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时,一些以实际工程问题作为背景的科学研究题目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青睐,学生面对实用性较强的课题时积极性较高。通过检索文献,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课题的相关领域,利用软硬件资源深入分析和研究课题。结构模型设计与训练基地作为一个教学研究和开发设计的重要场所,为土木类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实习环境,学生可以在基地完成有限元程序模拟计算,也可以在基地制作真实结构模型,完成结构模型的加载试验,并随着基地设备的逐年增加,能完成的模型试验类别将越来越多,加载形式与范围越来越广,这样不仅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提高了土木类毕业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顺应了现代社会对创新实践人才的新需求。

5.组建有限元软件研发兴趣小组

结构模型设计在理论分析力学建模后的数值计算一般都离不开有限元程序软件,而有限元程序模拟计算的结果也需要实验来验证其计算的可靠性,在一系列模拟计算与模型实验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拓宽思路,积极探索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并尝试开发实用性数值软件模块,从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潜能。通过有限元软件研发兴趣小组开展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养成了结构模型数值模拟与编写简单程序的技能,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或相关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结构模型设计与训练基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注意事项

1.注意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

工程学科理论学习的最终价值需要体现在指导工程实践上。过分侧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力学理论与专业课学习、轻实践,教学过程将枯燥乏味,纸上谈兵终究不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过分倾向于动手实践、轻理论教学,导致学生在动手实践时缺乏基本理论知识储备而无从下手。因此,在创新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注意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并重,科学设计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方案,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力学与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注意安全教育与科学管理

结构模型的制作离不开锯、磨、粘等多道实践工序,在制作过程中要学会安全使用各种制作工具,防止意外伤害。在结构模型的加载阶段更要注意加载设备的使用安全,要避免因结构模型的意外垮塌而出现安全事故,安全无小事,这些都需要有专门的安全教育机制。如对比较危险结构模型的加载要带安全帽,要对结构模型破坏的危险程度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类安全教育将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受益终生,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积极预防安全事故。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使结构模型设计与训练基地的设备使用率大大提高。基地小吨位万能试验机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与正常使用首先需要有良好的运行环境,满足供配电、温度、湿度和防雷接地等要求。还要定期检修与保养实验设备,避免因使用过多、负荷过重而引起机器设备瘫痪。此外,还可优化实验室运行环境,加强规章制度管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积极采用指纹管理系统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训练基地的管理与建设当中来,做到科学化、人性化的维护和管理,从而提高训练基地的使用效率,使学生能够安全、高效地使用训练基地。

四、结束语

结构模型设计与训练基地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探索与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开设创新实践项目,组织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实施教学课程体系改革,设立毕业设计实践基地,组建有限元软件研发兴趣小组,拓展结构模型设计与训练基地的功能,提高训练基地的使用率,不仅有利于提高土木工程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土木工程类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克服常规教学实践存在的一些缺点,还能为社会迫切需要的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思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长沙理工大学“结构模型设计与训练基地”构建了具有鲜明基地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在2012年湖南省首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包揽前三名,创新教育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军,李明,牛小玲,等.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98-200.

[2]陈玲玲,王义康.利用数学建模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201-202.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重庆大学 培养模式 创新与实践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毫无疑问,是否具有创新与实践能力已成为社会公认的判断一个国家或民族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200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中就已提出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随后大力倡导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目的之一就在于改变我国许多工科优势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忽略人文社科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局面。研究生既是国家现实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未来创新的中坚力量,其创新能力是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实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的。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在评论社会现象,预测社会发展趋势以及阐述社会核心价值的研究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所以众多工科优势院校已经开始重视人文社科研究生的培养,并明确提出了向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转型的理念。这既是工科优势院校实现综合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想要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人文社科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

人文社科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强调的理论层面广于工科研究,包括对社会现状的深度探索和高度总结,根据已有资料对社会新发展的趋势预测,对原有理论的大胆质疑并研究考证提出新见解等。

文科研究生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思想及其复杂纷繁的心理和文化现象,其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也较为多变和不确定。因此,成果发表难,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亦不为世人看重。同时,文科研究生的学术基石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积累、分析、证实或证伪上,很容易在浩瀚的文献中沉迷,失去创新的勇气,从而导致学识有余而创新不足。

三、重庆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重庆大学作为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对人文社科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推动办学理念创新,落实先进理论实践

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实践的先导,孙泽平与漆新贵认为办学理念即是“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成对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教育观念的复合体。它是学校内在的精神和动力,具有导向和励功能,指导着大学的改革发展,使大学整体的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是学校办出水平的魂。

在八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重庆大学大力推进新型办学理念的宣传,使在校师生深切感受研究型大学创建的氛围,促进其为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学校通过各种相关政策及发展战略等方面,结合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及学校自身特色,从各个方面突出强调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先进理论的应用实践,为该校向着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及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基础。

2.加强科研保障力度,提供创新实践平台

刚刚直辖的重庆大学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人文社科范畴仅有工商管理一个专业。人文社科基金经费在当年仅占所有经费的3.7%,实验室与科研中心的设施也仅占所有设施的12%。而在随后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重庆大学对人文社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新,在实践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重庆大学为培养具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加强了科研保障力度。截止2008年度,重庆大学人文社科及软科学项目经费共计3617万元,远远超过了直辖时的18万元,这与学校积极开展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战略是分不开的。所以该校也取得了肯定的成果――人文社科在全国高校的排名由2008年的40位提升到2009年的32位,跨入了A类学校行列。

为提高培养质量,积极开展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重庆大学创建了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在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基地以学科交叉为前提,举办一系列赛事、学术年会、论坛等激发人文社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其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并利用创新实验室资源和已有经验积极拓展到举办相关系列的学术活动,如“科慧杯”创新方案实践大事及“名家会客厅”、“创新影院”等学术活动品牌。学校这种以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以点带面,全面促进了人文社科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对于相似院校也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3.促进专业体制创新,培养研究人才素养

重庆大学对人文社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大致分为四点:第一,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敏感性;第二,具有快速获取信息及加工信息的能力;第三,具有对本行价值的高度认同感;第四,较强的个人能力,如对于创新而言具有敢为人先的品种或是对于实践而言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这些要求,学校的课程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2001年重庆大学成立的美视电影学院,弥补了其长期没有自己培养电影事业人才的缺口。目前,其美视电影学院已在该领域的排名已经提高至全国第七名,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2002年该校建立了3个教学与公共服务体系:教学实验中心、校园计算机网络中心、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为校园教学及公共服务提供了更方便的平台。

重庆大学的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很好的利用了其工科优势,发展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社科――及应用型人文社科。例如,学校成立了一系列人文社科研究机构: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城镇化研究中心、西部开发研究院及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

四、结论

当前,随着全国范围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逐步深入,我国研究生教育系统要坚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制订,进一步提高对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认识,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构建既反映发达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经验,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提升我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使我国早日从一个研究生教育大国转变为研究生教育强国,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

[2]栾述文,王晓军.论提高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略[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孙泽平,漆新贵.论地方本科院校校长办学理念的锤炼[J].中国高教研究,2009,(7).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各高校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社区义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性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浅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研究 名师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提升研究 试析社会热点事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 浅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研究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增强大学生道路自信研究 基于大学生兴趣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6-06-01.

[5]王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2).

[6]张文学,叶.武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调查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

[7].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管理实务全书[M].长春: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应创新实践教学的理念和管理体制。实践教学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实践教学构建模式:在教学计划中,全学程不计入总学时的实践教学总周数,要求本科不少于20-30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就业结合起来,与社会调查实际结合起来。

实践教学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实践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通常包括生产劳动、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参观、调查和其它社会实践等。生产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贯彻“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基本培养规格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中许多教学形式都直接与生产和社会生活相联系,因此,其教学过程比理论教学更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发展具有更强的影响力,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

1、人才培养方案尚待完善

实践教学虽然在本科院校当中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实施,但是从人才培养的方案上来看,还不够完善。大多数本科院校完成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借助实践平台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但结果并没用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至于学生毕业后没有把实践中所总结的经验带到社会中去。比如一些文科的专业,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通常是偏向于学术的,实用技能的运用少之甚少。在本科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严格按照“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三段式模式,课程讲授上也只是严重偏向于讲授,这样学生学以致用的权限没有得以发挥,以至于知识脱离了实际。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实践教学中的种种环节都应该本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原则而着手。

2、实践教学管理力度尚待加强

实践教学管理就是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涉及的关系比较多,受教学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较大,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较少且思想上重视不够。每次组织学生实习,往往是现联系实习单位,现安排带队教师,现确定实习计划。教师是推动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质量。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必须有严格的制度,且应有固定的实习基地,优秀的教师指导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教学形式和方法受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制约。因此,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及其安排,要区别不同层次,因专业而异,但都必须保证一定的时间。在教学计划中,全学程不计入总学时的实践教学(不包括公益劳动和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总周数,要求:本科不少于20—30周。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好详细的记录,比如认真填写实习手册,做好每阶段的记录,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无任何抄袭,有自己的创新点,且鼓励学生将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融合在论文当中,这样更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践教学的直接亮点,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和人才培养的核心。

1、实践能力

现在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要有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新的人才质量观。知识是载体,是学知识,是底牌;能力是表现,是学做事,是王牌;素质是核心,是学做人,是品牌。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这就是当前高等教育三个支点,或叫三维的教育目的。

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实践教学的亮点。没有亮点,就没有切入点;没亮点就是缺点;没有亮点,就没有生命力。现在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往往明确提出,“有实践经验的人优先用”这使我们的学生很为难,很尴尬,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2、创新能力

学校的发展在于改革,改革的潜力在于创新,创新教育是一种探索的教育。要着力提升学生的三个能力,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是创造性的实践,创新是一种超越,比尔•盖茨说:“创新是原子裂变,投入一点点,产出千千万。”创新有三层含义,即改变、更新、创造;创新的载体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十六大)创新使人进步,守旧使人落后,有人说,不创新就意味着死亡。

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创新能力培养首先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创新。当前,当务之急就是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摒弃固有的旧的教育模式。

二是以理念创新为切入点,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提高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要认识创新教育,学习创新教育,走进创新教育,实践创新教育。

三是以实践教学过程为载体,丰富实践教学。在实践层面,操作层面上下功夫,增强教师的实践意识,用理论指导实践,以此变成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的突破

1、应该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实践教学

什么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呢?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有四方面内容: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的。

与时俱进就是与时代同行,掌握时代脉搏。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科学发展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平衡,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要平衡,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培育要平衡。素质教育就是知识、能力、做人融为一体的教育,是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学做人是人的根本素质。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学的“灵魂”,要将“教本位”转变为“学本位”,办学以学生为本。培养人才不能离开人。要求我们思想要常新,知识要更新,方法要创新,在“新”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去思考,去思维,想思路,现在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很艰难。在实践教学中,要强化共同内容,精选独立内容,舍去多余内容,增加创新内容,人才培养要体现创新,围绕实践教学的亮点搞创新。

2、应该抓住重点,既要遵守规范,又要敢于创新

实践教学的安排,实践教学的保障,实践教学的指导,实践教学的管理,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构建等等突破某一环节,创新是可以办到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很广泛,项目虽多,但要抓住重点,只要我们狠抓重点,例如,抓住“三实”:实验、实习、实训;抓住“两个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抓住“两个社会”: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突破一点,创新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应该打好毕业设计(论文)这张牌,因为这张牌能反映出学校的品质、品位和水平,能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效益,也反映学生的就业状况。关于毕业设计(论文),希望我们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好”三个字上下功夫,要多元化指导,在选题和严格把关上多下功夫。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题,选题是确保质量的前提,思想要开放。应该鼓励学生,从实践课堂、社会实践、生产实习中发现问题,形成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使选题与就业结合起来,与实际结合起来。

毕业设计(论文)需要规范,但要过于强调规范,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现在的毕业设计(论文)给我自己的感觉是一个模式,缺乏个性,很难做到五光十色,还是应该要求做到“少而精,少而清,少而新”。从某个角度讲,材料越复杂,反而表明思路不清、水平不高,力求用简明的道理说明复杂问题,任何时候,繁琐没有生命力。

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只作为理论到实践部分的转变,只有在理论与实践双方面都做好的前提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保障作用,这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

全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随之出现“史上最难就业季”、“世上更难就业季”。然而,在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同时企业出现了“用人荒”,这说明现存人才培养机制下的学生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偏差。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是创新创业,我国要实现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就要依赖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创业人才的培养。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已成为高校教学模式的固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该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观念。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所在[1],对指导高校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一、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意识和创

新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应该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型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术交流能力以及创业潜能。智力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素养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潜能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动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不仅是创建“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广义上来说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评估体系等要素组成的共同体[2],狭义上来说就是实践教学的内容所包含的各个方面,也可理解为内容体系[3]。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多种相关因素,不仅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也为人们认识教育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学生通过实践、实训等环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构建理解事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

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新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创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创新的升华。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实践教学体系是连接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桥梁

实践教学是实现学以致用过程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教学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创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让理论指导学生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工作创造必要条件。同时通过实践过程,有助于发现理论缺陷,不断完善理论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支撑本科教学体系

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务的能力,会涉及专业相关的各种知识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包含多种教学因素的系统,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实践环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体现实践的作用是。

3、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逐步积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学生在实践中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这些创业意识又会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无形实践之中又会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模型构建

(一)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提升

受传统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引导教学模式以及目前广泛存在的分数制度的影响,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长期被忽略,各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过程中也过多强调理论知识,实践环节较少或几乎不存在,此种陈旧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如此何谈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教学改革缺乏规划

某些高校已然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虽然开设了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且各环节均具有一定的时间条件保证实施,但是环节鼓励存在,缺乏内在联系,这种无序的状态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施中应该避免孤立片面,紧密围绕本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各个方面,运用系统化思维规划实践教学体系。

3、教学支持条件不足

实践教学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顺利开展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受到各种条件制约,还需得到政府部门、企业、其他院校的支持,操作难度较大。众多高校师首先资队伍建设缺乏,其次教学硬件建设不够完善、实践基地建设数量不足。

(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高效运行,靠考虑到多重要素的相互作用,各种因素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共同构建。

1、目标明确。要切实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一目标,以培养理论基础和创新素养和创业潜能作为教学体系的出发点。制定目标应该根据本院校师资情况、本学科专业特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明确。

2、全盘考虑。体系构建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综合考虑各教学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时间安排要保持连续性,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保证各个环节能够良好运转,保持教学构成的系统性。

3、层次清晰。实践教学体系也应该分阶段、层次化深化。分析各个环节的特点及需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有主次之分,有多少之分,有难易之分,体现层次性。

4、注重实践。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拟真实的环境开展教学实践,教学内容要突出知识更新,用最新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最好先实践后让学生归纳总结理论要点。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目标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应该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具体应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解决问题能、创新创业潜能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发现解决问题更高一层,创新创业能力是最高追求。

(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内容

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依次应该包含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阶段。各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基础实践阶段是起到加深理论知识理解、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有着重要作用。这一阶段包括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实践能力。课程实践应该以理论为支撑,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能通过一些基础操作和应用来发现解决基本问题。

专业实践阶段是基础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专业知识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此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这一阶段主要包括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专业实训三个部分,强调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是对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升华,通过前两阶段的实践,学生已经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何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是这一阶段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一阶段可以设置科研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环境

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构建需要有一系列软硬件支持来保障,这些软硬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环境。

1、管理机制是前提条件

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要有与之适应的机制保障实施,合理的管理机制保障的前提。首先要有明确的组织体系,可以试行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体制,学校主管、学院负责。其次,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对各负责单位的职责、权利、义务要明确,杜绝模棱两可。再次,要加强评价反馈机制建设,通过评价反馈保证监督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以此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2、基地建设是环境保障

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硬件环境保障,基地应该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两种。校内基地主要面向校内师生,可以依托于学校各学院的实验室开展,邀请专业教师担任校内导师,实时解答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各种问题;也可以建立独立的校内实践基地,目前广泛存在的有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创客空间、创业超市等,学生可以在这些地方交流思想、体验创业。校外基地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依托与学下或者学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校外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体验知识指导实践的魅力,在实践过程中又会发现知识的不足或错误,

3、师资队伍是质量保障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虎父无犬子”等,这就说明一个好的榜样对于学习者的影响有多么重要。目前大多高校的创新创业人员或没有专业人员,或由业余人员兼任,这些老师或者具备一定的创业管理知识,或者具有活跃的思维,但是他们缺乏真正的创业实践经验。他们所能教授给学生的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更多技能还是要学生自行摸索。高校可以考虑从合作机构中聘请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且具备高学术能力的人员兼任,最好是高新技术企业高管、政府职能部门从事相关业务人员、科研院所主持参与众多项目比赛的专家等,这些人员能将自己的实践经验用较高的学术语言表达出来。

三、结语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模型,对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确定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缘由和理论基础。在总结当前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尝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不足之处在于本文构建模型体系过程中,尚未有成功经验可借鉴,个组成要素之间可能分析不完整,有所遗漏;尚未有具体案例分析验证,体系构建是否合理有待商榷。不论怎样,为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高校应该发挥主体作用,从提高思想认识做起,领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运用系统化思维构建起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4]。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非凭某所高校一己之力所能构建,政府、社会、家庭都要做出相应努力,给予理解与支持,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而共同努力。(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本文系西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4xn0100)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明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9).

[2]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工科教育;工程实践

作者简介:仇中柱(1969-),男,山东嘉祥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陈小江(1989-),男,贵州安顺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本科生。(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上海电力学院重点教改项目、2011年上海高校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94-02

毕业设计(论文)在工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把各科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强化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如今,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环节现状分析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质量不高

因为高校扩招,师生比例大幅度提高,但是根据一人一题、三年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不能重复的要求,每个教师每年都要出大量题目,客观上保证每个题目都具有高质量有一定难度;相当部分教师本身实践经验欠缺,工程经验少,科研工作开展的不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实践脱节,甚至部分题目是综述性题目。以上造成了“假题真做”、“真题假做”、“假题没有兴趣做”等等不好的现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十几年不变甚至几十年不变,题目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学生没有兴趣;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得不到锻炼。

2.毕业设计(论文)全部由教师拟订题目,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以往的热动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课程设计的题目都是由教师出题,这些题目都是教师比较熟悉的,加上每年都要出题,题目都会有所相似。学生这时就找来学长以往的设计资料,大大简化了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量,也就达不到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效果。此外,教师出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度也有差异,这就造成学生选题比较集中的现象。教师指导很多学生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量大,且效果也不好,同时学生间抄袭的现象也会存在。

3.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的矛盾

大学四年结束,学生意味着就要走向社会,找工作成了大四学生最重要的事情。这时候就有单位到学校招聘,一些学生忙于面试和找工作,从而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投入不够。而用人单位这时候招聘,看不到学生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主要看的还是学生三年的学习成绩,这也就让学生觉得毕业设计(论文)是找到工作后的事,从而轻视毕业设计(论文)。这时候,找的工作的学生只等顺利毕业到单位报道,毕业设计(论文)能混过毕业就行,可见用人单位提前到校招聘,忽视学生最终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让学生满于现状,不思进取,也就缺少了最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机会。

4.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设计(论文)不够重视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大学学习还是停留在应付考试上,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待每门课都是只求通过考试,学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也只是当成一个大型作业,教师都会给过,从而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与此同时,学生靠考前突击,通过考试的心态造成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缺乏广泛的认识,课后学生也没有兴趣去了解电厂实际生产过程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就没有疑问,也就难有创新的想法,也就不会去解决问题,这也就是创新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的原因,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很不利的。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是优秀的,他们有对知识的求知欲,对毕业设计(论文)也有兴趣,然而其中的学生缺乏做课题的经验,虽然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已经确定,但具体到该怎样做,学生还是不知道如何开展。这些问题都是现实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办法

1.实践中寻找课题,努力做到“真题真做”,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中寻找课题可以从电厂等单位的生产实践,也可以从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提炼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举出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的例子,或是电厂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扩展到应用本专业知识的领域中,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全面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在有了兴趣之后就会主动去查找相关的知识,只有当专业知识全面后学生才会有疑问和想法。学生有了疑问后才会产生新的思路,这样就为寻找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打下基础。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导师制或教师的科研项目,跟着教师做科研,通过做的过程不但学到专业前沿的知识,同时也了解做课题的过程,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一过程也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路,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学生自拟题目机制,提高学生参与度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源打破以往只有教师指定的惯例,分为教师制定和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把关)两种情况。学生自主选题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自拟题目,然后教师对题目的方向、工作量和难度等方面提出建议,进行把关,最后确立题目,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设计(论文)题目商讨建立机制。体现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科组成立学生自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指导小组,学生填写《自拟毕业设计(论文)申请表》,在指导小组学生的申请表把关提出修改意见后进行完善,最终确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体现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3.设立探索创新型题目

采取鼓励和引导措施,鼓励和引导教师设立或学生自拟探索创新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教师制定和学生自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划分成“探索创新型”、“理论研究实验辅助型”、“实验研究理论辅助型”、“工程设计型”、“工程实践型”等类型。对于每种类型的题目都要强调重视创新和工程实践的内容,并提出针对不同题目的不同指标要求。

4.改进成绩评定方案

成绩评定方面,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教师设立或学生自拟探索创新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出创新和工程实践具体指标要求,建立不同类型课题的成绩评定方案具体要求。

三、取得的效果

现从几个典型例子来看以上措施取得的效果。比如上海电力学院热动专业2009届郭爱同学的毕业设计题目“300MW循环流化床的床温控制”是从上海西屋控制系统有限公司承担的工程任务中提炼出来的。为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上海电力学院、上海西屋控制系统有限公司、郭爱同学签订了三方协议,由上海电力学院和上海西屋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分别指定一名教师和工程师作为其指导教师,郭爱同学参加了工程实践,完成了自己的论文,既对该工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积累了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为就业奠定了工作经验基础。

再如,2010届董振同学的毕业论文“蜂窝汽封流场及泄漏特性的计算”,2011届刘彬同学的毕业论文“国电铜陵电厂600MW机组锅炉排烟热损失原因分析及对策”,他们的毕业论文题目都是从指导教师的横向科研项目中提炼出来的,企业也为这名同学指定了指导教师。该同学参加了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既完成了教师的科研项目,又帮助老师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同学自己既完成了毕业论文,体验到了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愉快,还积累了工程经验,实现了毕业论文活动的三丰收。

在自拟题目方面,典型的例子是2010届王伟同学、张雷同学、陈明同学。他们三人对一种既能发电又能作为普通外窗的“光伏窗”技术很感兴趣,就向老师提出毕业论文准备研究该技术。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该技术的三个不同角度,自己拟定了“建筑光伏一体化组件透过率优化的研究”、“建筑光伏一体化组件的朝向适应性研究”、“光伏窗气候适用性研究”三个题目,分别研究光伏窗在不同透过率、不同气候条件的城市、敷设在不同朝向的墙体时的节能特性进行研究。因为是自己拟定的题目,学生的兴趣很浓,毕业论文工作都完成得非常好,还制作了光伏窗样机。

采取了以上改革措施以后,上海电力学院热动专业2009、2010、2011连续三届85.2%以上的毕业论文题目为工程实践类题目,53.3%以上有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企业的技术问题背景,自拟题目在4.8%以上。通过以上改革措施,增强了同学对毕业论文的兴趣,同学们得到了工程实践锻炼,为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毕业的质量。

四、结束语

创新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旋律。大四学生在临近毕业时,由于就业压力比较大,学生们在忐忑不安中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不够,积极主动性差。通过上述的改进,积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实践环节上锻炼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提早为毕业设计(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探索新型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在教师的帮助下自行选题,激发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积极主动性,从而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达到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雪景,魏立明.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128-129.

[2]彭熙伟,王向周,郑戍华.关于提高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15-116.

[3]陈志贤.工科院校毕业设计现状分析及对策[J].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1,(12):85-86.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们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虽然研究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深化,但仍取得了积极的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或按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要求而开展,是大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社会或实际,发挥主体作用,旨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成长成才和服务社会的一项性质上归属于教育的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其具有开放性、社会参与性、参与主体自觉性、认识途径多样性、社会技能与人格发展的同步性、理论教育协、稳定性、持续性等特点。

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分类,理论界倾向于两种划分方法,即按“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的层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进行划分;而王爱华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特征与内容探析》中,除了以上两种划分方法之外,又提出了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范围”进行划分的方法。

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理论界普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是大学生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的重要载体,是初见大学生社会化、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好途径等。

二、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内涵和基本原则的研究

关于创新的内涵,张凤、何传启在《创新的内涵、外延和经济学意义》中,认为创新的内涵是世界上首次引入新东西、新概念、制造新变化,创新的外延包括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李金华在《创新的内涵特点街其实现条件》中,认为创新是对既有事物、观念的创造性发展,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新创意的产生、设计、论证、应用、反馈、进一步改进等一系列活动,认为创新主要表现为创造性,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匡长福在《创新原理及应用》中,认为创新强调的是破旧立新和创造、发明的成功实施,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内涵,目前理论界几乎没有涉及。

共青团北京市和学生联合会编著的《跃动的青春――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二十年的工作与思考》中,提出未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继承、创新的原则。赵凤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走向》中提出,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应突出知识性、专业性、实践性、服务性、广泛性、科学性的原则。

三、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相关性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张志刚在《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中,认为当前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主要存在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实践创新不足、实践考核体系不科学,制度不严格等,提出创新内容和形式、建立和完善科学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实现高效社会实践深入发展的对策。

于文梅在《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探讨》中,分析指出当前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认识存在偏差、缺乏科学规划和制度保证、缺乏有效引导和有力指导、缺乏稳定的创新活动场所等问题,提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探索创新活动形式、完善课外创新活动的服务保障体系、提高指导教师素质、加强管理、科学评价、加强环境建设、深化配套改革、推进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相应对策。

张兵亭等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探索》中,提出要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应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领导机制、有效的保障机制、切实的激励机制,建设卓有成效的阵地、功能强大的实践网站,要规范确立实践项目、加强理论研究等,完善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建设。

四、国外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研究

李波主要从政府明确责任、法律政策保证、企业支持、家长重视、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得以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

马奇柯介绍了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模式、高校与企业联合的双元模式、社会服务模式等国外高校社会实践发展的几个重要模式。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深感现有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的关注不多,研究深度不够,多停留在经验层面或某一方面,理论研究总体上滞后于实践发展需要。

人类的知识和实践是永无止境的,新的实践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问题需要创新的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不是一次性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时展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自身,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是一项连续的、永无止境的活动。在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新形势,开拓新路子,探寻新方法,总结新经验,不断探索和推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工作,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和发展才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陈文广.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新探[J],中山大学学报,2011,(2).

[2]范海燕,王玉吉.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5).

[3]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学生联合会.跃动的青春――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二十年的工作与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顾秉林.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创新能力;企业实践;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张建斌(1966-),男,陕西岐山人,江苏理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屠远(1981-),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刘维平(1965-),男,江西吉安人,江苏理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周全法(1966-),男,江苏溧阳人,江苏理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编号:2016-ZX-424),主持人:周全法;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课题“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ZZ16_088),主持人:张建斌、周全法;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以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B-a/2016/01/28),主持人:张建斌、周全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57-0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启动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以下简称“特需项目”)工作。开展此“特需项目”的目的是“服务需求、创新模式、突出特色”,主要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紧扣择需、择优、择急、择重,安排一批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高的高等学校,依托其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优势学科,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特需项目”的实施,激发了试点高校办学活力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有关行业领域在特殊人才需求上的矛盾,适应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m应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5年多来,全国63家试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毕业论文改革等方面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为我国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典型案例。

作为首批“特需项目”试点高校的江苏理工学院之一,在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主动契合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再生”、“绿色装备制造”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和科研格局,在资源再生利用、关键基础零部件的再制造、循环经济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为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两个领域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特需”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江苏理工学院在开展“特需项目”以来,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紧密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和相关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以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的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

在“特需项目”中设立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背景是国家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考量。从2010年开始,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提升硕士和本科层次人才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特需项目”设立并实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愈显紧迫。然而,由于大学的行业属性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弱化,企业与高校之间原先存在的行业纽带已经不复存在,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土壤逐渐消失,即使是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也已经出现严重困难,因而在“特需项目”的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等领域的工程硕士的工程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大问题。

江苏理工学院在30多年的本科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证书”毕业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所有的工科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通过“应知”和“应会”考试取得劳动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工、高级工),工科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行业性一直未弱化。借此基础,江苏理工学院提出在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必须把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重中之重的工作,通过专业(领域)的行业属性定位、与行业产业和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打折扣的工程领域实践和工程创新活动,全面提升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基于这样的工程硕士培养理念,江苏理工学院在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尝试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四结合”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以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载体,将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科技创新和就业进行有机整合,企业为每个选题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毕业后,可选择到该企业就业,继续从事企业实践与论文阶段未完成的科技创新活动。

图1 “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

(一)课程学习阶段

在课程学习阶段,相关课程的设置原则是注重基础,联系实际强化应用,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打好理论基础。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实验操作以及技能培训等环节,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实验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2]。在此阶段,每位工程硕士的企业导师必须给研究生开设专业领域相关专题,介绍专业领域新动态、新技术、发展趋势,强化工程硕士的工程概念和创新意识。此阶段的另一重要任务是研究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选择确定未来的企业实践单位、工程研究方向、科技创新内容、毕业论文(含设计等)选题以及职业规划和就业计划。

(二)企业实践阶段

在“四结合”培养模式的实际运行中,企业实践、学位论文和毕业就业环节都在相关企业进行。在企业实践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围绕本领域的工程实际开展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通过岗位实习、工程体验、综合训练、技术研发等环节,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运用领域专业知识,开展企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3]。

(三)学位论文阶段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在企业实践之前的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位论文必须在企业实践时完成,学位论文还要与企业实践、科技创新和未来的就业工作结合起来。论文选题必须结合企业、产业和行业实际,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第一导向,注重技术性、工程性,兼顾学术性。通过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形式,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领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工程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和工程创新等能力。

(四)毕业就业阶段

从就业角度来看,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以及在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和学位论文工作,是工程硕士和企业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学校通过对毕业研究生、实践企业和就业单位的跟踪调查,审视、反思学校对工程硕士培养定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过程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同时获取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需求信息,进而反馈予学校,优化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完善管理服务。

实践表明,“四结合”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热烈欢迎,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人才招聘易、留住人才难”的难题,解决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阶段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找工作、影响论文质量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优质就业的难题。

二、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一)进一步健全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运行机制

江苏理工学院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优化的《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紧贴服务需求、培养过程体现能力要求”的培养思路,据此修订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高标准制订了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完善出台了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导师聘任管理办法、研究生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及毕业质量跟踪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同时,专设了研究生企业实践管理办公室和项目实施经费,从而为“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企业实践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围绕特定的专业领域,以研究生为主体,以企业实践基地为载体,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过程。工程硕士企业实践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制不同,实践时间理论设计为半年到1年不等。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其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而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实际运行中,研究生实践、论文和就业环节都在相关企业进行,实践的时间得到有效延伸。在“四结合”培养模式的企业实践过程中,研究生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再因为课程、实践以及论文等环节而分段,而是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载体进行有机整合,连贯、深入地进行实践与研究,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进行无缝对接。由于企业实践项目能大大激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探索能力,其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能很好结合在一起,学生更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大胆尝试。同时,双导师共同引导研究生从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思考问题,学会设计解决方案,学会通过观察、实验、调研等活动对问题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鼓励研究生将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最大限度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从实践成果来看,以江苏理工学院2015届毕业生为例,该届毕业生科研成果丰硕,参与申请专利30余项,参与技术研发项目20余项,参编著作2本,50余篇,在上海派力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的赵洁同学被全国工程教指委评为第三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共100名)。近年来,“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和企业基地参与的项目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三)学位论文质量和毕业质量明显提升

“四结合”培养模式中,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是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为学生选定的,一般是行业或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从而保证了学位论文与企业实践具有很好的延续性、融合性。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的应用课题、工程实际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工程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形式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技术改造,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论文体现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突出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位论文实行双指导和双盲审,按照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11号《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要求进行评审。

从学位论文质量来看,以江苏理工学院2016届毕业生为例,该届毕业生共计44人,其中,21人选题与实践内容选题直接相关,17人在实践企业完成了论文的撰写。其中,毕业论文盲审优秀率29.5%,而按“四结合”培养模式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论文盲审优秀率高达52.9%,占全校优秀率的69.2%。不难看出,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实践成果丰硕,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优于其他研究生。

(四)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四结合”培养模式中的校企深度协同,让研究生在就业方面有很高的质量和效率。因为企业全程参与研究生培养中实践、论文、科技创新和就业等环节,实现了几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将校企深度合作和协同育人贯穿于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让研究生切实参与到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与实践活动中去。毕业生就业时,由于对实践企业比较熟悉,不用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研究课题,所学的内容也与工作内容高度一致,研究生乐于到所实习企业就业,同时企业也需要这样一个对企业文化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工作,这就形成了企业与毕业研究生就业双赢的局面。

从就业情况来看,江苏理工学院两届工程硕士毕业生70多人中,有23人留在原实践单位就业,通过举办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返校交流等活动,学校得到了双方关于“四结合”培养模式毕业生的反馈。其中,用人单位高度评价了这部分毕业生,认为采用“四结合”模式的研究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更加明显,在企业中更有干劲、取得的成果更多;而毕业生们在返校交流中也提到,“四结合”培养模式已成为助推自己全面成长成才的“加速器”,在这种模式下的毕业生一到单位便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受到了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

(五)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导师水平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关键因素,实施“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中,一方面,校内导师的遴选除了对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外,还要考察其实践能力以及与行业、企业联络和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聘请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技术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并以讲座、研讨等多种方式与校内导师交流工程硕士指导经验。此外,设立导师组,由领域内学术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导师担任组长,负责小组内其他导师的日常培训与管理,使导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学校实施导师“能力提升计划”,定期组织校内导师到行业内知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进行进企、进站工作,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升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根据“四结合”模式的需要,学校加大工程硕士培养经费,增加企业导师的辅导报酬,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同时,不断完善导师考核制度,实施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六)专业领域的产业和行业属性得到显著强化

加强研究生企业实践是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的需要。近年来,学校陆续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联合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电梯学院、机械研究总院江苏分院等行业学院,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链条,把学校、企业、行业等主体和人才培养培训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升学校行业知名度的同时,有效增强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行业背景。

在此过程中,学校以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互惠互利樵则,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多途径建设实践基地,有效拓宽了研究生选择实践企业的渠道。目前,学校已与5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包括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环境监测中心、常州市润源经编运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无锡市派克重型铸锻有限公司等。其中,已有28家单位成功获批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导师和研究生可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在众多实践基地中选定实践企业,进入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和论文阶段。2016年,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获批“江苏省优秀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该公司每年可容纳5-10名研究生进行企业实践,并可根据学生意愿为他们安排就业岗位。

江苏理工学院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自2012年以来的四年多探索实践中,边探索边实践边完善,以环境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将企业实践、学位论文、预就业、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环节有机衔接,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课题和毕业论文选题,企业为每个选题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指导下从事企业实践和毕业论文工作,并在此过程中签订就业意向。从已毕业的两届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跟踪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和企业均对此模式实施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四结合”培养模式提出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解决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研究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毕业后如何服务特需”和“如何高质量对口就业”等问题,为培养行业和企业急需的硕士层次的高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余国江,杨冰玉.特需项目:专业硕士培养路径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9-13.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一、引言

当下,我国研究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大多缺乏实践性,总的来说都属于理论性的探索,可具体操作性的方案研究较少,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体系不够完整。本文将从教育制度、课程、教育质量等多方面探讨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途径。

二、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应用前景

第一,民办高校的发展本身就是一条艰难坎坷之路,也是一条成功的创业之路。每个民办高校的发展都有其自身不平凡的创业故事,创办者本身就具备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这些都是可以供学生学习、借鉴和模仿的创业榜样。第二,民办高校的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创造性强,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才华的强烈愿望。这些特点都是创业者进行创业所需要的可贵品质。因此,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进行创业教育有更大的对象优势。第三,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的聘任与管理,可以吸引、聘请以及培养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技能经验的教师。由这样一批具备创业经历专兼职教师执教,就使教学更具有示范性。

三、民办高校创新创业面临的困难

第一,缺乏师资队伍和实际经验。当前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老师大都是由其他专业任课老师指导,而非创业专业老师指导。这些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同时又缺少创业实际经验,大都是靠理论知识去指导学生实践,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这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效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第二,自主创业缺乏科技含量。我国大学生创业多集中在零售业和文体娱乐业方面,但学生的参赛主题却多集中在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领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手中几乎没有任何积蓄,出于对创业风险的考虑,大学生一般宁愿选择那些投资较低的零售业和文体娱乐业作为踏入社会创业的第一步。第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不完善。由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入我国较晚,起步较晚,缺乏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我国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未能充分融入普通教学体系,只能利用闲暇时间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35-03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着重提出:要“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高校实施思政课新方案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将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以下简称“概论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探究。

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并且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1]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主动学习、思考和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对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1.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课堂理论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越来越不适应现实的需要。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实际以更好地感悟、消化马克思主义,并且运用这些理论成果来分析理解、解决现实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会,发现和感悟课本上没有的东西,从而进行更深入地思考,感到需要从理论中去找答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深化认识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的必然途径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不太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更多地注重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或者仅仅以案例来辅佐理论的阐释。这种教学模式使许多学生即无法深系实际,也无法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真实内涵。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体验相结合。由于处在社会的深刻变革时期,时代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需要当代的大学生去了解与思考。在教学中只有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深,尊重信任学生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才能最终达到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地拓展与深化教学内容,促进大学生由知识接受到生活经验的转化。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只有把学生引向社会这一广阔的舞台才能引导他们了解国情民情,用辩证思维去审视社会,澄清他们在认识上的一些错误,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高辨别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维水平和精神素养,激起他们强烈的参与感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加强思想修养与提高自身能力的统一,从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明辨是非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以来,尽管在教学中一定程度上也注意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但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却存在着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

1.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存在着定位与角色的模糊

由于教师在主观认识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没把实践教学看成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和指导。但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只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存在,绝大多数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一方面,学校在课程规划如课时、学分、学时等的设置上,对实践教学的配置比较少;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缺少专项经费的支持,实践教学无大纲、无教材、无基地。此外,部分教师对实施实践教学缺乏积极性,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出现了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的现象。

2.传统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在社会生活多元化的背景下,需要探索具有多样性和感染力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紧密和深度接触。而传统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听报告、看影片等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采用用某一些案例来印证某些理论,缺乏能够激活教师和学生双向参与热情的形式和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由于实践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因此影响了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3.传统的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

实践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的教学形态和教学环节。它以大学生为参与主体,以社会生活为参与对象,具有较为宽泛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理论水平、综合索质和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的开展不能具有随意性,需要经过细致的研究和系统的规划。而在传统教学实践中,从计划到实施都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实践教学的开展缺少教学标准的指导。许多高校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资金投入不足、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大、对思政课的开设情况关注不够、人为压缩教学时数等等”[2]。

4.缺乏实践教学平台

虽然国家有关教育政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社会实践,构建社会实践基地,但事实上,“目前,许多高校只片面地强调突出‘专’特色,突出对学生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环境的建设”[3],思政课的教学只有深入到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自然之境中,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社会活动领域延深,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让学习者在体验中触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判断,从而诱发理论知识体验。而长期以来在思政课教学中许多院校搞形式主义,实践基地选择随意性,缺乏代表性和典型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符合,实践基地发挥不了应有的功能,导致实践教学无法进行,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与对策

(一)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目标取向

1.落实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实践中解决学生的理论认知问题。以概论课为例,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目的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深化对创新理论科学性的认识,从而深入理解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和政策。

2.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素质要通过行为实践体现出来。在概论课教学中要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大事大非的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政治头脑;有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思想觉悟;有深刻的政治与理论水平;有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信心与意志。通过实践教学要达到使学生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并在工作中敢闯敢干、开拓创新。

(二)以人为本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创新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大学校园生活。要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概论”课面对的是大学生,在设计和组织实践教学时,必须关心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关注他们成长的需要,同时把构建和谐校园等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学风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以实现教学目的。具体来看,主要可以从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有机结合开展。

课堂实践教学是在课堂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开展主题读书活动。每位学生可根据教师公布的参考阅读书目,在与指导教师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阅读书目,认真阅读,理解并写出读书心得。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国情与现实提出各章的问题,再通过讨论讲析、论文撰写、问题辩论等形式,安排学生参与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结合现实选择课题、了解与分析问题,锻炼语言与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例如,“概论”课第一章,教师应先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指导思想等问题讲清楚,同时可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观看有关、邓小平的影片和纪录片,帮助学生了解和邓小平,然后安排学生课堂讨论如何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如和邓小平。校园实践教学是在校园内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校园调查活动,要有调查方案并撰写调查报告,或以班或小组为单位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公益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福利院等,也可以去社区跟居委会联系给困难家庭孩子辅导,小学给班级开主题班会组织孩子活动、跟交警联系维持交通秩序等。课外实践主要采取社会调查和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进基地、进农村、进社区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增强教师从事《概论》课教育教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促使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验证所学科学理论知识并内化为具体行动。

2.创新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可以有效减少实践环节的随意性,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社会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探索成型的教学模式。创新构建实践教学平台首先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一般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新农村建设基地、历史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基地等。建立基地、开展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当前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投入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建立各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学校应从本地特点出发,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和大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寻求多方支持共建相对稳定的长期实践基地。如内蒙古包头市的高校可以选择一机厂、二机厂、包钢、蒙牛等典型企业以及王若飞纪念馆等作为思政课的长期实践教学基地,从而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3.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得到提升。但究竟采用何种形式、方法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索。笔者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一些方法:

一是课堂辩论或讨论法。通过多种方式与方法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增强参与意识,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必须查阅资料、搜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保证论证充分有利,通过这些准备工作,培养学生学会取舍,体验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如“概论”课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教学内容,可组织学生结合本专业探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如何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观看电视文献片《大国崛起》后,请学生根据所看内容自拟题目进行讨论,得出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讲到相关内容经济全球化或对外开放这一部分,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等,讲到市场经济的时候可以组织他们讨论利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以及股市问题、楼市问题等等。小组课下讨论,课上代表到台上发言,这样可以锻炼他们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能力,最后由教师加以引导,得出正确结论。通过讨论或辩论,可以引导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达到“真懂、真信、真用”。

二是专题讲授法。教师围绕热点现实问题如“股市风云”、“金融危机”、“中国入世”、“自主创新”等进行专题讲座,一方面对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另一方面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满足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论需求。

三是知识竞赛法。把一些理论性很强而又要求学生必须记住的知识点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等设计成竞赛题。这种方式既普及了知识,又督促了学生的学习。

四是社会调查法。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后,围绕课题的需要,教师设计题目有针对性地到一些典型区域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五是现代教学法。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用生动的影视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观看鲜活的社会主义建设丰硕成果的展示,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概论课”的理论内涵,并引导学生从网上获取科学文化和政治理论知识。

六是参观考察法。主要是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革开放取得较大成就的地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等参观考察。让参观考察地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历史与现实发展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概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阐述的理论的理解与认同。同时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需要,有组织地参与当地或贫困、边远山区的扫盲与文明教育活动,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参加法律咨询,参加抗灾救灾以及义务生产劳动等。

参考文献:

[1]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