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呈多元化趋势。我国青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剧烈变化。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关注我国当代青年消费现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的成因,并从大学生自我定位、消费文化和大众媒体三个方面探求引导我国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路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我国青年;不良消费观;高校大学生

青年是人类消费活动中最活跃、最有生气、消费量最大的消费生力军。青年消费观是指青年从小受家庭收入水平、学校理财教育以及社会各种消费思潮影响所形成的对金钱的支配理念与习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消费呈多元化趋势,青年的一些不良的消费观也随之产生,从而形成一个不求上进、追求个人利益、心理失衡、心态歪曲、缺乏社会、家庭、集体责任感的群体。

一、不良消费观表现

第一,从众与盲目消费。大学生们涉世不深,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消费时容易随大流走,追赶时尚,与他人攀比,因而盲目从众消费。

第二,情感消费支出过渡。当代大学生们为撑面子等花在请客上面的支出大大增加,消费越来越情感化。

第三,消费比例不均。当今青年物质消费大踏步向高档层次发展,精神消费则严重滞后;重娱乐消费又轻读书学习。这种消费结构的畸形状况,在当今青年图书报刊消费的疲软上表现尤为突出。同时物质追求至上,享乐主义至上,出现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

二、不良消费观成因

(一)主观原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把人的欲望分为五个层次: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表现在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他们希望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同时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同时这些偏颇的消费也导致大学生重物质消费,最终使消费走入误区。

(二)客观原因。

1.社会原因。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在这个开放已经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下,在吃麦当劳,饮可口可乐,看“美国大片”时,无形中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其次,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等不良风气也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家庭原因。家庭的消费观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错误的消费观,无形中也将助长了他们不良的消费行为。此外,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他们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使大学生爱攀比、高消费。

3.媒体原因。在21世纪,传媒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那些无所不在的商业广告、电视、网络、报刊等侵入了人们的生活,教会了大学生根据商品的市场来定义自己的需要和生活风格。因此,大众传媒构成了大学生生活中一个不可分离并对其价值观有着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2.2.4高校自身的原因。

首先,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招生人数大幅增加。而高校在管理、后勤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却又跟不上,大学的文化、娱乐场所较少,活动单一,物质生活条件较差,也诱使大学生消费热。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教育内容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这些导致校园整体消费环境的恶化,最终使大学生走入消费误区。

三、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途径

(一)树立现代的消费观念。

正确的消费观对青年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作用,而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力军,更应该时刻保存正确的消费观。具体而言:

第一,要运用的实事求是理论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大学生要认清当前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攀比,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一个消费标准,适度消费。

第二,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批判地继承传统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国当代青年应该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第三,要加强自身消费教育,提高消费技巧。当代大学生要学会对超越消费说“不”;提高文化底蕴,提高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抵御不良消费观的影响;自觉学习一定的商业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

(二)引导。

我国当代青年的消费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问题,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引导他们合理科学地消费。

1.社会方面。社会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环境,大力培养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进行消费道德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质主义,积极营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环境氛围,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和消费观。

2.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初始化的重要场所,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观中,家长首先要为孩子正确的消费观提供支持;其次还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消费状况,对于不良的消费行为进行纠正;最后父母还应培养自己正确的消费观念,对孩子坚持正面教育

3.学校方面。首先要整顿校园周边环境,为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营造氛围。其次,学校要加强消费观教育,既要将合理的消费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又要将培育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还可开设于理财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理财能力;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消费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意识。

4.媒体方面。要加强对媒体的控制,弘扬主流价值观,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积极的舆论导向功能,加强大学消费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积极、正确的消费导向,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其次,党和政府需要借助于强烈的意识形态宣传,行政干预等手段促使媒体担负起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责任;最后,丰富消费教育的载体,充分考虑大学生消费教育的需要,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能够接受先进思想文化和正确消费观的熏陶。

四、展望

总体来说,现代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发展趋势还是健康的,但大学生消费群体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潜在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因而学校家庭社会应合理分工,紧密配合,共同引导青年理性消费,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当代大学生也要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这样,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2篇

本课内容属于高中政治新教材《经济生活》模块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部分的内容,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部分,也是第一单元的落脚点。本课着重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理智的消费观,具有十分浓厚的人文色彩。在第三课第一框引导学生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客观因素和形形的消费行为后,本节课进一步发掘背后支配消费行为的主观因素,并在对各种主要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行科学点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学习以上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二、学生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具有自主性强、个性张扬的特点,而消费是既有经历又有感受的熟悉的话题,因而在教学中可以围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展开,非常适合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进行探究,易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通过运用比较鉴别、合作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了解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几种主要的消费心理,懂得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并准确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含义。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是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二)能力目标

学习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树立适度消费、量入为出和避免盲从等消费观念,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消费,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所以,理性消费要践行的正确原则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教学难点:适度消费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本节课涉及“适度消费”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问题,由于学生在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问题。

五、教学方法

本框题综合运用讲读法、讨论法、事例分析法、举例法、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接受本框题的内容,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思考,回答,总结)生活消费受居民收入、消费品价格和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消费都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客观的影响因素前面已经学过,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消费心理。

课前展示问卷调查结果(也可在课后)

1.身边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某商品有新的款式上市,不用很长时间,便会“你有我有全都有”。

A.有?摇B.没有

2.你挑选服装的要求是(只能选一个)

A.新奇、前卫、突出个性?摇B.质量好、大方

3.如果让你选一款车,你会更注重

A.外形、款式?摇B.质量、性能、售后服务等

4.同学请你吃一顿饭花了200元,如果有机会请他吃饭,你准备用多少钱

A.150元?摇B.200元?摇C.300元

5.你去饭堂(校外)打饭会不会自己带饭盆?

A.会?摇B.不会

6.你会怎样处理矿泉水瓶?

A.随手扔进垃圾桶?摇B.聚集起来卖掉

7.你每月的零花钱主要用于

A.零食、衣服、饰物、充值卡?摇B.书、文具、电脑游戏与软件、体育用品、上网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消费观念是比较正确的,但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消费观念不那么科学,是什么消费心理在作怪呢?其实,我们的消费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呢?这就是第二框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板书)。

1.消费心理面面观(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几种消费心理的利弊及态度。(通过课件展示)

(课堂探究活动: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究一种消费心理,5分钟完成。要求小组密切合作,然后派一个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得到结论,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特别指出: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关键是要掌握一个“度”,是否被社会认可。)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应该持否定态度。)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应该提倡。)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正确的消费观需要参考哪些要素,从而在消费过程中自觉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此外,还有其他消费心理对人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例如爱美心理、安全心理、求便心理、好癖心理等。由于消费心理对消费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社会消费时,要注意对消费心理的引导,使人们的消费向合理、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问题过渡: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呢?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有何具体要求呢?

2.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①什么是适度消费?

②你认为:“小年轻”的消费“适度”吗?是否我们都不要喝“XO”,全喝“二锅头”,才叫适度消费?(课件展示漫画)

③贷款消费是适度消费吗?如何看待“负翁”?

教师归纳总结:(略)特别说明:量入为出的“入”指的是过去、现在、将来的收入。适度消费的“度”指的是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的消费。所以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的贷款消费是适度消费。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还不起贷则是不适度的消费。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难点内容,将学生讨论与教师讲解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理解,并贱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的原则。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课件展示相关漫画)

①你喜欢追星吗?购物时非名牌不买吗?

②你有过凭一时冲动而购物的行为吗?

③在你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多少?精神消费占多少?是否患“小儿麻痹症”?

教师小结说明:(详细理论略)

首先,要在消费中注意避免盲目从众。

其次,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

最后,要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自己的事例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用启发式教学法,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消费行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以点拨,让学生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原则。

课件展示相关图画。思考:为什么要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实现可持续性消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得出绿色消费5R原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

教师引出问题:议一议:你怎样看待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打包这一现象?勤俭节约的作风是不是过时了?并引用总理的乘除观:任何一个小数乘以十三亿就是一个大数;任何一个大数除以十三亿就是一个小数。

课件展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从历史、国情、个人成长等角度分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意识。

教师小结:以上四个原则,是科学消费观的具体要求,我们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并用它们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既有益于个人,又有益于社会,将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总结

1.以设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课文的基本内容,强调重点。本节课探讨的两大主题是什么?各自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教师展示知识结构图表,直观、系统。

3.以设问方式,引导学生升华认识,落实人性养育。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思想实际,谈认识、谈转变)

(四)布置作业

综合探究:

1.分组活动,就绿色消费进行探究学习,撰写小论文。

2.在问卷调查深圳中学生消费观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可行性调整方案,撰写成文。

3.根据今天所学知识重新设计一份个人或家庭消费的合理化建议。

附:板书设计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3篇

一、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取之有道、用之有益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以及单元一综合探究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层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基本理论,立足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典型例证或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去讨论、去思考。比如 “中国首善”陈光标,从30岁就开始慈善事业,截至2010年10月累计捐献款物约14亿元人民币,连续4年获得中国慈善领域政府最高奖“中华慈善奖”。通过类似的典型事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价值观上的熏陶,逐步认识到,对于金钱,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逐步认识到,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会“让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教师既要立足教材理论、贴近学生实际去“创设”情境,也要引导学生去“生成”、去发现情境中包含的消费观,更重要的是要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得到态度、情感、价值观上的升华,在学生内心深处真正树立起科学的消费观。比如“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教学,我设计了一幅漫画、一段视频和两个问题。漫画是“砍树”图,标注“人类砍伐第一棵树时,文明开始了”“人类砍伐最后一棵树时,文明结束了”;视频是“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宣传片;在此基础上,我的问题是:“①谈谈你所理解的绿色消费。②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绿色消费提几个建议。”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消费观也从书本上升华为学生自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自主择业、爱岗敬业

第五课“新时代的劳动者”集中探讨了劳动者的“就业、择业观”问题。为了更直观地感知我们本地的就业状况,利用周末,我带领部分同学参观了江苏省泗洪县的三个地方:“苦力”市场,企业的车间、厂房,高科技企业的办公写字楼。在参观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教材上的“情境漫画”展开讨论,因为有了此前参观的感性积累,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不时还有激烈的争论。后来,我们还把班级模拟成一个公司,设置了一些模拟岗位,举行了一次“模拟招聘会”。通过这样的“从实践到书本,再从书本到实践”的过程,自主择业、爱岗敬业的择业观就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经济理论,而内化为学生自觉的价值取向了。

四、树立诚实信用观,打造人生“金字招牌”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当今社会,消费是个热门问题,高中生的消费更是让人关注,如何理解当今高中学生的“个性消费”?如何正确引导高中生的“个性消费”,让消费起到引导、推动生产的发展的作用,带动新的产业发展。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生;个性消费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135-02

不久前,笔者在进行高一经济生活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时,提出问题:如何看待当前高中生中攀比、求异的消费现象?有不少学生提出当今很多高中生的消费不是求异消费,这是一种尊重个性的消费,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个性化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是张扬自身魅力的方式,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身份特征,是吸引众人羡慕目光的一种心理挑衅。他们穿的服装时尚华丽,带的饰品各式各样,他们借助外表来提升自我魅力,张扬个性,殊不知早已进入了“个性消费”的误区。这种现象,笔者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步入“个性消费”误区的成因

1.不良的消费文化的影响。个人主义消费观的一个主要表现是无牵无挂消费观。所谓无牵无挂消费观是指个人在消费过程中,完全忽视了个人以外的一切,只从自己出发,只考虑自己的一种思想观点。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化时代,这一时代特征也促使消费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以往的现实消费过渡到了现实消费与虚拟消费并存,而后者更是能使个体在消费过程中完成与社会的“相对隔离”。随着淘宝网、当当网、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可以看出,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了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高中生网上购物也是很普遍的现象。从学校门口物流公司堆积如山的货物就可以看出网上购物在高中生中流行的程度。甚至有的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对周围其他一切都无牵无挂,忘记了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期望;无视同学、好友对自己的关心。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整天只是痴迷于虚拟网络,这种生活状态不仅浪费了大量的金钱,更使他们无心学习。

2.不良的消费心理的影响。由于当代的高中生从小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没有体会到艰辛生活的艰苦,同时这一代的学生较早的接触了互联网信息,对于时尚的理解也超过了上一代的同龄人,学生的求新、求异个性也决定了其消费心理或者消费行为都是超前的,造成很多学生都没有合理的消费计划和艰苦朴素的消费习惯,认为父辈们的消费行为都太过于陈旧落后,不能展现其个性。他们自认为是个性的领头羊、先头兵,部分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他们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及价值理念,对于该买什么、不买什么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受到个性消费心理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无心学习只注重物质享受,追求时尚、彰显个性。他们认为,个性化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是张扬自身魅力的方式,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身份特征,是吸引众人羡慕目光的一种心理挑衅。他们穿的服装时尚华丽,带的饰品各式各样,他们借助外表来提升自我魅力,张扬个性。正如德国电视一台每日话题的记者和播音员乌尔里希·维克特所说的那样,“近几十年来物质的丰富和个人借外表而追求自我实现致使时尚物品和昂贵的服装越来越重要。人们的穿着越来越张扬,人们第一眼就能看出你的穿戴值多少钱。”部分学生为张扬个性,追逐名牌产品,他们不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不考虑父母赚钱的辛苦,只想突出个性、与众不同,以达到向他人炫耀而满足自己虚荣心的目的,这种只忠于自己心理感受的自私心理,对于部分大学生炫耀消费、冲动消费、超前消费等消费行为的形成,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正确的消费知识的缺失。高中生个人缺乏获取正确消费文化知识的意识,当代学生的生活条件远远优于祖辈、父辈及以往的任何时代,从小就是家里的“宝”,很少会遇见消费上的困难,“想花就花”的消费思想已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导致其对正确消费文化知识毫不知情,也无心去学习、理会。他们对于理性消费毫无概念,只是从自己的主观喜好出发,“想花就花”。对于应该学习正确消费文化知识来调整消极的消费行为毫不在乎,甚至毫无意识。甚至看到部分同学的消费行为有失理性,且意识到自己的消费行为与其相似,也视若无睹,而无意识去改变现状,这就会使其消费行为更加的“有恃无恐”。这就难免地使部分学生因为消费文化知识缺乏,且获取意识不强,而导致其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盲目消费、炫耀消费、冲动消费等消费问题,并且他们会把这些错误的消费观念都归结为个性消费。

学校对高中生的消费文化教育也是缺位的。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的场所,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应该重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特别应该重视消费观的培养,因为学生消费观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发展的成败。但是现在学校更多重视的是基本文化知识的传播,而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培养却少之又少。我们在本市几所高中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当调查中被问及“您所在的学校有没有开展合理消费教育的课程或者其他形式的引导时”,数据显示:69.3%的同学选择“从来没有”;29.6%的同学选择“偶尔开展”;仅有 1.1%的同学选择“经常开展”。现在各个高中都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完全有条件开设消费相关的课程。

二、走出“个性消费”误区的对策

1.家庭教育是基础。要加强家庭控制,促进绿色消费。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家庭教育作为高中生受消费观影响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在良好的氛围中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正确引导,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对孩子消费技能形成正确导向作用,让孩子培养出当代要求的正确消费观,改变孩子不正确的消费习惯,树立理性化思维,更加合理、文明地消费,作为家长,应该从小的方面一点点引导和改变学生的消费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观念。对孩子公开家庭的收人和支出情况,让孩子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消费中主要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让孩子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使他们能够懂得节俭生活,让他们通过储蓄和理财赚取自己的支出来源。同时,父母要在家庭消费中体现出正确、理性的绿色消费,指导孩子在生活中科学消费,潜移默化地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理性的消费观。

2.学校教育是关键。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加强学校的消费价值观教育。大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广泛开展学校消费价值观教育,引导当代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是当前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首先,在教育目标上,引导学生树立适度合理的消费价值观,比如可持续的消费价值观,绿色消费价值观等。其次,在教育内容上,要坚持层次性和现实性,要注意适合当代学生的思想水平和价值观层次特点。根据当代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动态,了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此为基础,从而使教育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展开。最后,在教育方法上,用灵活多样的价值观教育方法引领消费价值观教育,如榜样示范法、说服教育法、情感教育法、实践锻炼法等。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消费价值观对我国未来的消费模式和发展趋势有重要的影响,也对其自身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当代学生消费价值观的研究,帮助他们树立可持续的、绿色的消费价值观,从而为社会培养真正优秀的人才。

3.社会氛围是推动器。如今各种媒体传递信息非常快,各种各样炫富、攀比、高富帅、白富美的故事层出不穷,学生通过网络很容易获取此类信息,必定会对学生的消费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在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教育重视的同时,社会应该营造一种健康的氛围以助学生消费观念的端正和消费心理健康发展。

要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力度,营造理性消费舆论氛围。社会作为一个消费大环境,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消费行为的合理与否。显然,不良的社会风气易对学生的消费行为造成影响。为此,我们应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营造理性消费舆论氛围,为大学生创造健康的消费环境,引导学生正确消费。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特别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一论断的提出,更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消费理念。对于当今学生所出现的消费问题,就应该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力度,让学生在理性消费舆论氛围中合理消费。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的导向功能,营造健康向上的消费舆论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荣耻教育,利用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消费宣传教育,使大学生在和谐文明的社会消费舆论环境中,形成“以健康消费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的科学消费观。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政治学科是实施德育的主要学科,也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培养高中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可以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再加上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能力与品质成为社会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标准。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并提高高中生的政治学科素养,使其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结合相关经验,讨论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政治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科素养;转变学习方式

核心素养的概念是,个体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某学科知识,以及在学习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及情感品质等,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所反映出来的综合品质。反映在政治学科中,便是指高中生在政治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能力。不管如何,要想培养高中生的政治学科素养,我们就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式,想方设法促进高中生主动探究政治知识,并对政治学科产生学习兴趣。下面,文章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政治作业生活化三个方面,讨论培养高中生政治学科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高中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主要是采用“灌输―接受”式来传授政治知识的,然而政治知识十分枯燥、乏味,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很多高中生不喜欢学政治,却由于政治是高考的重点考查科目,所以又不得不学政治,导致大多数高中生都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可想而知,这种被动消极的政治课堂是十分低效甚至没有效果的。这不仅不能得到优质的教学效果,还会加重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让高中生主动获取政治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政治课堂上保持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我在课堂开始的时候,问学生:“你们的家长是不是每个月都会给你们生活费啊?”学生回答:“是。”我再接着问:“那你们都是怎么花这些生活费的呢?”有的学生说:“刚刚拿到生活费的时候,总是一股脑地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买了,结果后面就要节衣缩食。”有的学生说:“我喜欢省着花,这可以避免急需用钱的时候没钱花。”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我及时打断他们的自由讨论,然后对他们说:“根据你们的消费习惯,你们可以分为三种人:冲动消费型、理智消费型、吝啬型。那么,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正确的消费观是什么样的呢?”然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三种消费观的特点,并且说出他们认为哪种消费观是正确的。

二、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

现在很多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目标,总是喜欢将所有的知识点直接灌输给高中生,学生只需被动记忆,这种教学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任何知识与结论最初都是由人们的疑问产生的,因此,在政治课堂上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是激发高中生的探究兴趣,加深他们情感认知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放手让高中生自主探索,让他们能有充足的时间作出思考,从而使其在学习政治知识的时候,升华自身的品质。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在学生充分表达出他们的观点之后,我利用多媒体投影仪,为学生出示了一个例子:现在我国有很多房奴,他们每个月会将自己收入的一多半都用在还贷上,那么,你们是如何理解“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种做法的?学生要结合贷款消费展开小组讨论。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以及家庭的影响下,对于贷款买房一事有着自己的看法。因此,这个问题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使其积极参与教学。

三、布置生活化的政治作业

作业是政治知识的巩固与延伸,然而很多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总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使得他们苦不堪言。要想布置能提高高中生政治学科素养的课后作业,教师就必须设计一些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促进高中生在生活中应用政治知识的作业,真正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将政治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这是使高中生形成高尚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布置课后作业时,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记账本,他们需要记录一个月内自身的消费情况,并且在每项支出后面附上消费原因,从而使其树立适度消费与理性消费的意识。

总之,新课改的不嗌钊敕⒄梗使得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道德水平,尤其是政治教师,要开展能够培养高中生政治学科素养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使高中生主动学习政治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问题激起高中生的探究思维,强化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感受;教师要布置生活化的政治作业,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政治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消费价值观合理消费健康消费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90-01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学生超前、过度消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如何使学生做到合理消费,健康消费,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

一、不良的消费现象

(一)追求时尚消费,消费结构失衡

现在的学生不论家长的承受能力,穿戴都要讲究名牌。他们在自我形象、饮食、学习、休闲娱乐等消费方面一味追求时尚。为了自我形象,很多学生舍得花“血本”,经常购买品牌服装,品牌化妆品,经常出入流行餐厅,健身、KTV、滑雪等时尚消费已逐步受到学生的青睐;为了适应时尚的变化,手机、电脑等耐用品也频繁更换。追赶时尚的消费行为导致浪费行为的无限扩张,同时也导致消费结构失衡。

(二)趋向超前消费,消费水平偏高

近年来,在部分学生中出现一种追求高消费的趋势,一味追求消费品的高档次、新产品、名牌货。“超前消费是一种现代意识”,超前消费倾向在学生中广泛存在。为满足眼前的享受而提前消费,甚至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例如,不少学生买高档手机,不少学生无论家庭经济是否困难也想买比较贵的笔记本电脑,有些学生经常下餐馆、泡吧,生活开支惊人。

(三)崇尚炫耀消费,存在攀比心理

“炫耀性消费”具体表现为对名牌、时尚的狂热追求。许多学生认为个人消费水平能显示出个人的身份地位,可以通过购买名牌、贵重商品来达到宣传自己、夸耀自我的目的。有炫耀就有攀比,日渐形成了畸形的消费观,喜欢在消费上相互攀比。于是,攀比之风在校园盛行。有些学生虽然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却也在消费上不愿意“服输”,比名牌、比消费,这种不良的消费现象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也使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引起同学之间的心理不平衡。

二、对策研究

对学生消费的问题,必须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播消费知识、传授消费经验、培养消费技能,倡导科学消费观念,提高消费素质。

首先,家庭是学生消费资金的主要来源,由于多数学生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消费情况,一些学生就利用这一点,以学校收费为名向家长要钱。这既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又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针对此现象,学校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告知家长收费情况,及时控制学生的不当开支,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

其次,家长也要做好孩子健康消费方面的教育工作,除以身示范外,还要教育和培养孩子树立理性、适度、绿色的消费观念和勤俭节约的习惯,尽量控制孩子的零花钱;在适度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理财计划,引导孩子学会储蓄的良好习惯;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工学结合”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体会赚钱的艰辛,从而改变自己的认识,纠正自己的不良消费行为。

再者,学校应把学生健康消费教育寓于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之中,进一步强化“八荣八耻”教育,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将健康消费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体系之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

(一)消费要符合规律的价值观念

一方面,消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规律。消费水平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既反对过度节俭,也反对过度奢侈。

另一方面,消费必须符合人自身的发展规律。消费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它更多时候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人们应当树立保证生存消费、加大发展消费、适当增加享受消费的观念。

(二)安全健康消费的价值观念

安全健康消费的价值观念主要是指选用安全、环保、没有污染和有害物质的绿色食品,远离黄、赌、毒和迷信消费的消费价值观念。

(三)适时适度消费的价值观念

适度消费是指量力而行、从长计议、把握分寸的消费。适时消费的价值观念是指消费要适时,即要有恰当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要做到适度消费,消除面子观念,克服盲目攀比的思想,避免冲动消费和盲目消费。

(四)文明消费的价值观念

文明消费的价值观念要求消费者在消费时做到不违法、不缺德。做到在消费时讲文明、讲礼仪。文明消费要求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要做到和谐统一,既重视物质需要又讲究精神需要。

(五)可持续消费的价值观念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消费观;学生;引导

1.当前学生消费中的主要问题

当今的学生,大多数人能做到理性消费,但仍有部分人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基于中国学生的庞大数量,这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当前学生的消费观呈现出物质化、攀比化、超前化等诸多倾向,其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娱乐性等物质产品消费。据调查,当今绝大部分学生都拥有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等较为贵重的电子产品,生活方式也是重娱乐,轻学习。据调查,部分女生一学期的大部分消费都投入到了化妆品、服饰、网购以及数码产品中,却没有买过一本与学习有关的书。

(2)人情消费过重。许多学生都意识到朝夕相处的这些同学,在未来社会的各行各业或许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是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因此必须有一定的投入,为现在和未来积蓄“人脉”。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人情消费在中职学校和高校已然成风,并呈现出一种快速上升的趋势。人情消费不仅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色彩,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3)攀比炫耀性消费。当代学生紧跟时尚潮流,疯狂迷恋名牌,对新鲜事物的出现和发展极其敏感,他们买东西不只看其是否实用,有时甚至只看价格是否够高来凸显自己超越他人的消费能力。名贵服装、名牌包、电子产品等都成了博取同学倾慕和炫耀的手段。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方法

学生本是没有经济收入的群体,却用名牌服饰、箱包、数码产品等价值不菲的高价值消费品来包装自己。若任由此种非理性消费观在学校肆意蔓延,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更会阻碍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的发展。当代学生其价值观特别是消费观出现了扭曲,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消费行为,这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有害而无利的。我们必须重视职校学生出现的消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找寻方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

(1)倡导健康消费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意识,从而更好地引导其树立节俭消费观。

中职学校要大力提倡“俭而有度”的消费文化,引导职校学生正确看待节俭。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到今,广为流传“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至理名言,勤俭节约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我们追寻的真理。节俭并不意味着小气或者贫穷,它体现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勤俭节约。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真正的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及浪费的可耻,真正地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从而更正自己不良的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学校应合理安排课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引导职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校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不是追求享乐、追求物质消费,而是应该有崇高的理想、明确的目标,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有乐趣。

(3)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开展理财教育。消费教育一直被学校所忽视,对于消费观教育的涉及少之又少。想要解决学生出现的消费观问题,就必须设置合理的消费观课程,紧紧围绕着艰苦奋斗开展教育是无法引起学生重视的。

(4)培养学生的健康消费心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时刻关注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趋势,加强对学生的消费引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对学生的不良消费心理进行及时干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还可以定期开展有关消费问题的主题班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缩小危害。

消费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消费欲望、消费活动、消费心理在人脑中的反映。学生消费观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与人生道路的选择。引导和教育当代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需要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间断努力,才能使学生的消费观念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 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消费异化;正确消费观

亨利·列斐伏尔,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领军人物,受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影响,他首次将哲学的研究领域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哲学,是西方研究日常生活哲学的领军人物。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影响和指导下,列斐伏尔丰富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他将马克思基于经济领域的异化理论推广到日常生活之中,提出了异化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在《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列斐伏尔指出: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的理性控制已经从生产领域延伸到了消费领域,这是风格丧失的时代,也是走向物的功能化时代。同时,列斐伏尔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消费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日常生活的异化。[1]资本主义广泛存在的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的异化同样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进入消费时代的我国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异化观主要体现在两部著作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的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提出了批评,而且还从经济领域内对异化劳动展开了深入的论述。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的体现,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被异化。异化劳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同自己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在与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发生了新的转变,马克思已将劳动异化的辩证观点转变到科学形态的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科学论证了异化产生的根源、发展以及消除异化的途径。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分工的存在是异化产生的根源,要消除异化只要到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生产方式的变革,无产阶级全部占有生产资料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最终才能消除异化。

二、列斐伏尔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必然有着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理论源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同样也是如此。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的理论主要受到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和辩证法以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影响,这些经典理论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最终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更多关注的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批判较多的劳动的异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异化理论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与拓展,异化现象也更为严重。当代社会的异化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统治的重心已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列斐伏尔在其生活的独特的社会背景下将马克思运用于经济学领域的异化理论拓展到日常生活领域之中,在列斐伏尔的异化理论中,认为日常生活当作异化批判理论的中心,而不再把马克思的关于“异化劳动”的4个方面放在首位,取而代之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异化现象。[2]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异化现象大部分是由消费造成的,而不再是由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所造成的。[3]他指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实质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异化无处不在,人的异化集中体现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之中。列斐伏尔对消费异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虽然摆脱了传统社会由于物质匮乏而造成的劳动异化,却成为了一个日常生活被各种消费体制所操纵的“碎片化”状态与过程,即“消费受控制的官僚社会”。[4]日常生活理论展开了对日常生活异化的批判并寻求日常生活解放的道路。其中,对马克思著作的翻译和介绍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富有独创性与深刻性的理解,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异化批判理论的结合,则是形成早期日常生活批判的重要动力。

三、基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浅析当前社会消费的异化

由于受到时代和特定思维方式的制约,列斐伏尔的理论自然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就其局限性而言,首先,他确立了以日常生活为中心视野的、微观的主体向度的社会批判理论,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其次,在如何克服消费异化的问题上,他没能找到一条消除资本主义消费异化现象的正确途径。[5]对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异化消费进行了独创性的批判,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领域。在列斐伏尔看来,在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的盛行,导致了社会上许多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出现,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使人们逐渐陷入“物质丰富,精神痛苦”的生活困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消费观念的渗入,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消费异化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基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浅析当下社会中消费异化的现象,对于在当下社会中建立科学、和谐的消费理念具有极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过度注重物质消费,忽略精神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物质形式的消费,奢侈消费、符号消费、超前消费逐渐成为当下社会消费的主流现象。人们通过购买高档的物质消费品,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和心理满足感,并以此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地位和个性,增加自信。并以此作为实现幸福的标准、判断个人成功与否、衡量人的贵与贱的价值尺度。过度沉迷于物质消费的人们,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的,拼命赚钱,盲目消费。在人们尽情地享受着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遗憾的是,并没有感到快乐的增加,相反的是时常觉得空虚、烦恼和迷茫。在物质消费不断满足的情况下,精神层次的消费却少之又少,人们的精神家园日渐“荒芜”。

2、消费异化对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当代西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曾把异化消费和生态危机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异化消费”使人们把物质商品消费看作是满足和实现自我的唯一方式,并造成人们对经济增长的习惯性期待,而这一切有赖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不断扩大,由此必然和地球有限的生态系统之间产生矛盾,体现为生态危机。[6]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利润,创造出更多数量的消费品,人类不断加大对自然界的剥削,超出了其能够承受的限度,环境被污染、资源被消耗,加剧了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为了满足贵妇人的披肩之美,不知有多少藏羚羊暴尸高原; 为了采集一斤发菜,又有多少亩土地沙化荒芜。”[7]为了满足过度消费的需求,更多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应运而生,环境、资源和生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为了追求消费品的高档次,人们除了关注消费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以外,对商品的外在包装的需求也不断提高,附加在消费品之上额外的过度精致的包装,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此外,消费品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导致了大量消费品的闲置和废弃物的增加,不利于消费品的循环使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消费异化影响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道德,是人们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生活和行为准则。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人类道德观念的形成,往往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其中,经济活动对道德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社会主义道德倡导以爱国 、守法、明理、诚信、诚实、助人为乐为公民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随之传入我国,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为中心的落后道德观也随之传入我国,影响着年轻一代,这种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形成。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也加速了当下社会中消费异化现象的产生,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一个人的消费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财富和地位的标志之一,人们通过不同层次的消费水平互相攀比、满足虚荣心,人们试图通过奢侈消费来体现成功和品位,以奢侈消费来换取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四、树立正确消费理念应采取的对策

列斐伏尔认为,在现代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强加给人的异化,充分表现在消费主义的世界里,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8]随着科技的更新,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当下社会中,消费有着极大的诱惑和刺激作用,消费异化的现象更为严重。列斐伏尔对当下社会中消费异化的行为进行了独创性的揭露和全面的批判,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进入消费时代的我国如何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和谐、可持续的消费观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异化消费中最普遍的现象就是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不协调,人们往往把过多的精力和金钱化费在物质层面,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消费,简单的认为只要物质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幸福。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尔库塞就曾指出,人不但要有物质上的追求,也要有精神上的需求,只有人的需求被全面满足才是幸福的。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树立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的理念。在人们进行消费的同时,既要重视物质消费的重要性,又不能忽视精神消费,既要满足当前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又要注重未来发展的需要。

2、宣传可持续消费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生活中存在异化消费现象与可持续消费的理念相悖,异化消费现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剧自然界的负担,进而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危机。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改变传统的发展战略和经济增长模式。走生态、可持续的消费之路,既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要不破坏生态环境。树立和谐的消费理念,提高人们的节约意识,在经济能力范围之内和环境承受力之下鼓励消费者进行适度消费。

3、树立和谐的消费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的理念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要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通过广泛的宣传,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和谐的消费观,鼓励适度消费,进而影响价值观念,提升道德水平。金钱的挥霍,物质的丰富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幸福是主观和客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精神上的满足带来的幸福感才更持久。因此,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取向必须纠正,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摆脱物的奴役,积极倡导合理的消费理念,通过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确的消费观,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进入消费时代的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35、101.

[2][3]LEFEBVREH.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M].London Athlone Press,1971.P78、P56.

[4]王倩.劳动的异化与日常生活的异化——列斐伏尔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之比较[J].许昌学院学报,2012.1.31.1.

[5][8]王茜.试论列斐伏尔“消费社会”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J].现代财经,2010.12.30(总第251期).

[6]彭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观及其科学价值[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32.2.

[7]曹孟勤.欲望消费与生态危机[J].兰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3.31(1)59.

【作者简介】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9篇

大学新生在大学环境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保留着高中时代的特点,同时也慢慢接受着大学的影响,这个时期是他们从心理不成熟到成熟转变的一个关键期。另外,对于这些“90后”的大学生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中小学时代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学校和学习上,很少做家务,基本没有自理能力。进入大学后,他们将面对第一次远离父母而独自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又由于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和沟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适。在中学时期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面对大学生的集体生活,许多大学新生表现出烦躁的状态,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未来充满忐忑。

二、学习方法和学习动力

大学之前的各阶段学校的教学方法基本是教材式的,但到大学后,大学新生会突然发现大学的教育方式是基于教材而又脱离教材的模式,教师的讲授往往仅限于课堂上,下课之后很少能够得到老师面对面的教授,更多的是强调课后的实践和个人能力的扩充。在习惯了中学“填鸭式”教学模式的这些新生会感到突然失去方向,不能适应现在的学习方式。另外,大学环境下,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也使他们应接不暇,有可能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做好新生管理工作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表面层次来讲,一个良好的管理开端能够很好地解决后续困难和事件,提高管理效率和减低管理成本。从延伸角度来讲,对于高校新生的管理,可以使他们确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消费观、就业观、社会观等,能够带来长远的、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价值。由专业的辅导员团队做好新生管理工作,引导新生树立一个正确合理的心态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将有利于高校向社会输送优良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从价值观角度分析

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合格的人才,合格的人才必须具备正确合理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行前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作为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储备人才,大学生需要从入学开始就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团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理论层面来说,正确的价值观是体现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人生观最根本的体现,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的迫切要求;从现实层面来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进一步改善高校工作、降低管理成本的基础条件,是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给社会带来诸多经济效益,无论从社会和谐环境氛围的构建、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轨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预期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说,一个良好的管理,是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开端。

(二)从消费观角度分析

消费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形形的消费观。消费观和价值观一样开始受到高校管理阶层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正确的消费观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消费习惯,对推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样,在大学里,正确消费观树立的过程中需要高校辅导员团队的努力工作和教育引导。实践证明,辅导员团队通过正确的思想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认识到消费和生产、经济发展的关系,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当代大学生既是今日消费者,又是未来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并且将来他们还将成为消费的主体,所以大学生从入学开始,便应该在辅导员团队的引导和教育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从就业观角度分析

目前,从我国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就目前我国基本情况来看,社会和市场上可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但是大学生的就业观恰恰是影响就业情况的最主要因素,招聘会上往往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这些都是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造成的。从奥肯定律可以看出,就业率和经济的增长是存在正比关系的,所以正确的就业观将有利于就业率的提升,进而有利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需要高校辅导员团队在大学生入学伊始就着手进行新生管理。

四、结束语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对策和建议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以期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促使学校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便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整群抽样的原则,我们选取了广西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10份,有效率为82.00%,总计男生266人,女生144人。调查时间为2007年10月。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的家庭基本状况、生活消费状况、消费行为以及对消费的态度等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状况,以便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打下基础。

二、研究内容

1.调查样本的家庭背景资料。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占53.40%。因此,农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重视。在“你的家庭经济状况”的选项中,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2.60%,而家庭优越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仅有4.50%。但是,在相应的“您认为您上学的开支对家庭造成的负担”的选项中,60.50%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是家庭的一大开销,属于“高消费”,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不会对家庭造成任何的经济压力。由此说明,大学生的经济活动、消费行为对家庭以及社会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生活消费行为调查。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消费项目中,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伙食费、通讯费、学习费用、娱乐消费以及日用品消费。在伙食费方面:19.80%的同学伙食消费每月在200元以下;58.50%的同学在200~500元之间;16.30%的同学在500~800元之间;5.40%的同学在800元以上。而且绝大多数的同学使用饭卡消费。在通讯费用方面:51.20%的同学每月的通讯费用在50元以下;32.40%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11.50%的同学在100~200元之间;也有4.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通讯方面的费用超过了200元。在学习方面:58.30%的同学每月花费为20元以下;30.50%的同学在20~50元之间;7.30%的同学在50~80元之间;3.90%的同学在80元以上。在娱乐消费方面(包括看电影、唱KTV等):有52.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20元以下;27.60%的同学在20~50元之间;11.70%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7.80%的同学在100元以上。

在日用品方面:有45.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20元以下;35.40%的同学在20~60元之间;12.70%的同学在60~100元之间;7.00%的同学在100元以上。

3.关于消费心理及消费态度的调查。在“您心中合理的消费状况?”的选项中,30.20%的同学选择“超前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50.20%的同学选择“每个月有剩余,可供支配”;19.60%的同学选择“每个月刚刚够用”。在“购买东西时,您首先考虑的是什么?”的选择中,有18.00%的同学选择了“名牌,不考虑价格”;45.40%的同学选择了“非名牌,价格中等”;21.50%的同学选择了“价格便宜”;15.10%的同学选择了“其他”。在“你的金钱观”的选项中,有12.40%的同学选择“金钱至上”;41.00%的同学选择“够用就行”;6.80%的同学选择“视金钱如粪土”;39.80%的同学选择“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选择“花钱时,你首先想到的是”的调查选项中,45.10%的同学选择了“钱来之不易,能省则省”;28.30%的同学选择了“人是最重要的,钱该花就花”;6.10%的同学选择了“钱是身外之物,不花白不花”;20.50%的同学在花钱之前没有任何的考虑。在“大学生对自己现在的消费状况是否满意”的选项中,15.60%的同学选择了“很满意”;19.30%的同学选择“没考虑过,无所谓”;45.10%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过得去”;20.00%的同学觉得“不满意,花钱没计划”。

三、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大学生消费方面的基本资料,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总结了大学生的消费有如下特点。

1.理性消费占主导。调查表明:讲究实用和理性消费仍是被调查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质量好,价格合理,性价比高”是多数大学生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而且多数的大学生月消费都控制在300~700元之间,每个月的消费数额比较稳定。在问及“生活费来源”时,75.90%的同学选择“来自父母”。13.90%的同学选择“勤工俭学”,5.80%的同学选择“贷款”,4.40%的同学选择“奖学金和助学金”。为了实现消费的“最大价值化”,他们往往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尝试或者选择在校内校外兼职打小零工,来满足大学的生活消费,这部分同学达到了13.90%。而且政府开设的“贷款绿色通道”以及“奖学金助学金”也给10.20%的贫困生解决了上大学的困难。当调查“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勤工助学、打工挣点钱,养活自己时?”,有83.90%的同学愿意或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赚钱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在这部分同学中已经有近两成的同学实现了“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目标。

2.消费的不平衡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而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水平的不相同,都直接导致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而且在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特点,最终表现出大学生消费行为习惯和消费心理的极大差异性。如在对“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勤工助学、打工挣点钱养活自己?”这一选项中,选择“不愿意”的有67.00%为“大一”的学生。 转贴于

3.消费观念的多样化。一是消费项目多样化。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支出”占据每月消费的大部分,但是,越来越多的消费项目(娱乐消费、交际消费、情感消费、旅游消费)占据每月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消费项目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如在“您个人拥有的物品(多选项)”一栏中,24.30%的同学拥有电脑,14.90%的同学拥有数码照相机,拥有手机、MP3的同学分别达到53.70%和34.10%,还有23.70%的同学选择了“其他”,而且这些数据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二是消费方式多样化。全球经济市场化和日益完善的信息网络技术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方式。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持卡消费、分期消费、网络电子消费。这些消费方式不仅给他们带来了便捷,同时也节约了消费成本。

四、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不仅仅与大学生群体自身有关,而且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否充分发挥这些方面的作用,对于处理和解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和保持健康的消费心理,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

1.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1)消费适度。大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上未能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应该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应根据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关键要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脱离家庭收入状况和父母的经济承受力。

(2)消费有计划。大学生应当制定一个近期、中期、长期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要细化消费的项目,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奢华消费和过度消费。

(3)消费健康积极。大学生消费应该倡导文明消费、节约消费以及健康消费。应以智力投资和学习消费为主导,生活消费为基本保障,文化娱乐以及其他的消费作为生活的一种补充,不应该本末倒置。生活消费过大会形成奢侈消费,文化娱乐消费过大会形成玩物丧志。大学生应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家长应教育和引导子女合理、节约型消费。家长应该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子女知道金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来之不易,子女的不良消费就是对父母劳动的不尊重,进而对父母的不尊重,从而培养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正确对待子女的物质索求,不能千依百顺,家长不应用“金钱奖励法”作为对子女教育的手段,这种做法容易使大学生养成每做一件事就讲条件要报酬的不良习惯,更严重的是淡化了子女的责任感。适当合理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更能对子女起到触动作用。父母应该作好模范带头的作用,从自身做起,做到健康节约消费,引导子女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不要向他们灌输“金钱论”和“权利论”,从而误导子女。

3.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工作中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前途。因而培养大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消费生活方式,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向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和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观的正确引导,根据大学生消费状况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做好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引导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从思想意识上提高科学的消费意识和观念。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11篇

玉林师范学院2009年度重点项目《国家助学贷款与创新诚信教育》,(2009YJZD22);

[摘要] 大学生理财教育的实施和开展迫切需要高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相互配合,而且优化理财教育方法和选择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大学生理财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构建一条高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理财教育的实践路线。

[关键词] 大学生;理财教育;三位一体教育

大学生理财教育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内涵,其有效实施急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密切配合,既需要三方在理财教育的实践中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也迫切需要三者的协同效应。学校理财教育的优势在于它的系统性、组织性和计划性,而且在学校开展理财教育既经济又有效,是大学生理财教育的主阵地;而家庭则是大学生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接触物质金钱的场所,父母是大学生认识和学会理财的启蒙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社会是一个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实践场所,社会力量组织的理财教育,特别是社会金融机构组织的理财教育的实用性特别强,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浓厚兴趣。因此,如何优化理财教育方法和选择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和消费观尤为重要。

一、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理财教育

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而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大学生理财能力方面已经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着力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实施理财教育:

1.确定理财教育目标,建立理财教育人才队伍

学校理财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应该与高校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阶段和水平相匹配,不能等同于成人的理财教育,其显著特征是它的基础性。基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教育对象处于知识、技能和人格等各方面发展的基础阶段,而实施作为整体教育组成部分的理财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二是理财知识的积累、理财技能的发展应该是一生的追求,而且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中的理财实践,在高校所接受的理财教育对于大学生毕生的理财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而言具有基础性。为有效实施理财教育目标和内容就要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稳定的理财教育队伍。大学生理财教育队伍可以由党政人员、思政人员、大学生辅导教师、班导师、金融机构特派员和一些理财能手等组成,建立理财教育研究中心和科研所,周期性地实施理财教育。

1.延伸课堂教育,开设理财课程

高校教务处可以为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财务管理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并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广大学生了解必要的理财知识和技能。课堂教育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接受思想的主要渠道,高校可以与时俱进,开设《理财学》、《创业常识》、《消费经济学》、《消费伦理学》等经济类的选修课,这些课程既有一定的知识性又有实用性,颇受大学生的欢迎,通过这些选修课的开设和老师的讲解,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个人理财和财富道德的理论知识,同时将理财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密切相联,强化教学的针对性。

3.加强大学生心理调适工作,建立消费健康档案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入不敷出、借贷高筑等不良消费,容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衡和心理畸变。学校应该及时地发挥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辅导的积极作用,通过专题讲座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存在的不良心理实施矫正,帮助其摆脱不良心理因素的困扰,同时将各个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做好详细记录,建立大学生的健康消费档案,为大学生的理财教育提供有效的数据库。

4.开展课外教育,丰富理财活动。

大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各类社团、各种组织活动多种多样,通过开展这些课外活动,也是传播理财知识和进行财富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高校充分发挥各种社团的作用,开展以消费、理财为中心内容的教育活动,如开展理财道德规范和理财知识的竞赛等,使大学生了解科学的消费观和理财知识。通过开展消费指导和以理财教育为主题的具体活动,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以消费、理财为中心内容的教育活动中来,自觉主动接受消费伦理观、消费道德观的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电视台、校报、宣传栏等传播媒介的功能,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理财的舆论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财教育,形成科学的理财观和消费观。

不可否认,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渗透大学生的理财教育是一个颇具意义的思想教育活动。

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大学生理财教育

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未来的高速发展急需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现代人。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理当让大学生树立在市场经济中的理财意识,使他们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理财道德观念。因此,高校应该以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拓展教学内容,开展理财教育。首先 ,将理财观的内容纳入到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将理财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紧密相联,强化教学针对性,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科学的消费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同时,在道德修养的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加大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教育的力度,使大学生学会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延伸。目前不少高校都在大学生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解困问题,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理财观。对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要鼓励他们穷则志坚、勤俭自强,努力拼搏,力争上游的学习精神;对家庭富裕的大学生,要教育他们富而不显、厉行节约。最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目前大学生理财失范的又一准则。

总书记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5周年会议上(2007年5月4日)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四个新一代”的要求,其中就有“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在新的时代,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好传统永远不会过时,而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传统的节俭观重在珍惜劳动财富,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新世纪的节俭观不仅仅要珍惜劳动创造的财富,反对财富浪费,还要珍惜资源,反对浪费资源,避免过渡消费,并有效地对大学生实施科学理财、可持续性消费的教育。这样可以使大学生正确制定收支计划,量入为出、合理开支、降低成本、科学消费以获取最大收益;也使他们懂得合理的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大学生的理财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思想问题。思想左右人的行动,行动改变人的命运。因此,改革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拓宽理财教育的内涵,把理财教育真正地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培养大学生正确消费意识

每个大学生都生活在社会之中,其行为和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目前,社会上一些商家善用大学生不成熟的消费心理,专设赠品或给抽奖机会来吸引大学生购买他们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除此之外,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以及其它新闻媒体等的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让大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另外,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如请客送礼、吃喝玩乐、走后门等现象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大学生正处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和理财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极大,自身的免疫力弱、自我约束力差。很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腐蚀。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消费的社会环境,而消费的社会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外的社会环境,另一个是校园内的消费环境。因此,在大学生理财教育过程中,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环境,应该呼吁全社会公民行动起来不断净化消费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可以长期信赖的理财实践的好环境。一方面,我们应该净化校园外的环境,尽最大努力避免社会上不良的消费风气侵蚀大学生的心灵,建社会上的高消费的宣传坚决于校园外,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消费环境,积极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适度消费观,减少那些误导大学生消费的虚假广告,通过社会舆论和传媒宣传的引导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大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消费文化,净化校园内的消费环境,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多采用生动鲜活的例子开展直观形象的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舆论。同时,以班、组为单位开展科学的理财观、消费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消费意识和道德意识,使适度消费和科学消费的理念深入人心。此外,学校还可以不定期邀请相关金融行业的专家给大学生进行讲座,介绍一些最新的金融产品及其在理财活动中的应用,介绍一些先进的理财理念、理财方法,使大学生能够有机会了解最新、最前沿的理财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在学生时代及走向社会的理财活动能够与时俱进。

四、优化家庭理财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理财能力

家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主要环境,对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和理财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实施理财教育活动千万不可忽视家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基本接近成年,具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家庭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应该着重做好引导和启发作用,不能够停留在琐碎小事上,否则极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行为。父母应该经常与身为大学生的小孩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和分析理财事宜,以朋友式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理念。适当之时,父母应该主动与孩子谈论一些涉及生活、学习和未来事业发展的问题,有意识地教育孩子一些日常理财的知识和技巧。其实,大学生的理财观,绝大多数与家庭的理财观和家长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家长对其子女的理财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有关部门应强调家长的配合,做到有计划、有节制地供给各类费用,有效地遏制大学生乱消费。在家长的密切配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五、注重大学生理财的实践教育,发挥金融机构服务作用

大学生的理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和技能,其理财教育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大学生的理财技能的培养应该包括理财情景教育,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等,主要以实践教育为主。实践教育是培养和提高理财技能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操的主要措施。现在,高校必须充分重视理财教育,加大理财教育所需软硬件的基础设施,鼓励大学生采取参与网络虚拟投资,进行模拟投资操作,个人资金账户管理等方式进行课程实践,适当鼓励学生拿生活费进行理财实践活动,获取理财的实践经验。高校还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自行实施理财活动,通过实践教育,可以加深同学对财富增值的理解,熟悉各种投资品种,便于从个人理财规划开始,对自己的财富进行归类组合,找准投资方向,规避风险,按期进行损益评估,获取理财经验教训。另外,高校要联合金融机为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理财知识和技能的讲座和宣传,而为个人理财服务的金融服务机构在开拓个人理财业务,获取利润的同时开展教育投资者的公益活动。这些公益活动包括:(1)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由专业人员和投资者在互联网上实施定期讲座,探讨相关个人理财的棘手问题;(2)举办一些针对大学教师、大学生、新闻工作者的理财教育活动并向他们发送理财知识和投资知识的宣传手册;(3)在网站上专业化地为大学生专门开设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的理财教育课程,并采取一对一网络咨询活动;(4)除了与大学合作外,还积极发挥金融机构的专业优势和经济实力,开展面向社会的理财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家长们的理财能力。同时,金融机构还需要密切联系中小学,建立青少年理财教育基地,编制针对中小学师生的个人理财教材,举办免费的教师培训班,推广中小学理财教育的教学指南和课程计划,为高校大学生理财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可见,高校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需要有效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作用,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和消费观,才能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毫无疑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理财教育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的理财意识会逐步增强,其个人理财能力也会越来越高,也必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家桂 丰根凤:理财教育之我见[J].商场现代化,2004,(10):38-39

[2]吴利明:对当代大学生加强理财教育的思考I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2):80-81

[3]周雨风:当代大学生个人理财教育与消费道德引导[J].商场现代化, 2007, (2):190-191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消费主义;90后大学生;消费观;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141-03

消费主义(consumerism)发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是一种把崇高和追求过度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的行为实践。”[1]源于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表现为娱乐主义和享乐主义,不仅是社会生产的推动力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80年代末,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伴随着全球化蔓延到中国,通常表现为符号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超前性消费三种形态。其主张的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冲击着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消解着中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动摇着青年学生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发展,威胁中国文化安全。基于此类消极影响,中国学者对消费主义秉持批判态度。

90后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的特殊消费群体,其消费观不仅对当代社会消费观推波助澜,还将主导未来数十年社会主流消费观。因此,研究消费主义视角下的90后大学生消费观,通过反思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在全球化时代,对青年学生科学价值观塑造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消费主义视角下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时代境遇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消费主义文化侵略

人类已进入由西方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的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较快发展。伴随着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则往往利用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以多种方式推行西方化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及文化价值观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形成冲击和挑战。”[2]

20世纪二三十年源于美国的消费主义思潮,利用发达国家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以隐形的文化强制形式,通过资本输出和文化交流等方式进入中国,以对资本主义经济繁荣表象和西方社会多元文化的宣扬,刺激、诱导着90后大学生盲目追逐被这种文化霸权制造出的消费欲望。部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冲击下转向个人主导,他们在消费中逐渐对消费品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产生诉求。

(二)现当代中国国内消费环境的改变

伴随中国经济运行三次大型周期性波动而发生的积极变化,现当代中国国内消费资源环境、金融环境、信息环境和流通环境不断改善,与之相应的社会消费观念、模式和水平亦不断发生改变。国民在增加物质享受消费比重和扩大享受型消费所占比率的同时,逐渐弱化了生存消费的国民消费主体性。

消费主义所提倡的享乐、自由、奢侈的消费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俭、重义、节欲的消费道德相冲突,在市场经济趋利性导向下消解着中国传统的消费道德。在消费品充足和信息来源广泛的全球市场下,青年学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在消费中体现着开放性和先锋性。伴随着近年消费主义思潮逐步蔓延至高校,不断冲击90后大学生传统消费观和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影响其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消费主义视角下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基本表征

(一)存在炫耀性消费

在西方国家以消费主义为代表的文化渗透下,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部分90后大学生,在消费中体现出崇拜和追逐符号性消费的特点。他们在这种变异了的消费选择中盲目地追新求异,推崇个性,喜欢时尚,崇尚物质消费和享乐主义,片面地把消费数额和消费档次的高低作为博取同辈群体的认同和羡慕的重要标志,渴望“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力及身份,从而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3]

(二)倾向于享乐主义消费

部分90后大学生奉行“消费至上”的享乐主义消费观,消费结构本末倒置,彻底将个人消费娱乐化、符号化。在这种异于伊壁鸠鲁享乐主义的极端享乐主义支配下,青年学生作为“新的享乐主义消费群体已经形成,他们的需求不再受到‘需求经济’的约束,而是受到‘欲望和梦想经济’的约束,或者对新事物和新体验的渴望的约束。”[4]为维系享乐主义消费支出,部分青年学生选择信贷消费,却因高透支额和低偿还率陷入个人经济危机和信用危机,导致失衡消费。倾向于享乐主义消费的大学生更多地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将“自我实现、自我表达的生活方式的产生,与浮华消费和风格化的自我呈现融为一体”[5]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

(三)追求实用性消费

90后大学生主流消费趋于追求物有所值的实用消费。有着独立主体意识的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尝试欲,易接受新鲜事物。即使在当代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下,在个人固有消费观与消费主义思想发生碰撞时,更多地表现出其理性的消费观――选择在实用消费的基础上兼顾自我个性的彰显。他们通过对商品,尤其是贵重商品相关信息的了解,综合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本人经济承受力,理性选择消费对象。

(四)暗含从众心理

学者阿希的从众心理实验结果证明从众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这在部分90后大学生中也是适用的。在当代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及大众传媒的刺激和诱导下,一部分大学生因无法坚定其已初步树立的理性消费意识,个体消费观受同辈群体消费观引导,在群体压力下抛弃个人独立消费意识和消费主张,通过对同辈群体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模仿,采取与群体一致的消费行为,形成群体模仿式消费。这种通过将自我认同危机外化为依赖外部力量进行的自我身份定位,体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

三、消费主义视角下的90后大学生消费观分析

(一)消费主义文化侵略威胁部分青年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树立

西方文化霸权带来的消费主义文化侵略,将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造成中国国民价值观不同程度的扭曲、错位,消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威胁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树立带来众多负面影响。消费主义下价值转换通过思想灌输和形象启发等途径背离了商品价值规律,导致消费使用价值萎缩和符号消费泛滥。作为未来社会消费主体的90后大学生消费群体,对社会主流消费观的导向推波助澜。

因青年学生的消费观还未定型,“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及其大众文化产品的广泛传播,潜移默化地动摇了青年学生既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年学生价值标准的混乱和精神上的迷失。”[6]传统的节俭美德在消费主义过分强调娱乐性和享受性的意识形态冲击下被青年学生忽视了。

在消费主义文化侵略影响下变异了的消费观在这部分90后大学生中不断蔓延,“不仅表现在购买时尚、高档消费品的实际行动之中,也表现在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对时尚、高档消费品欲购不能的焦虑心理以及压缩基本消费需求以追求时尚和高档的消费取向上。”[7]这种异化的消费观不可避免地陷入物质至上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最终导致大学生人生理想失落和人格缺陷。

(二)消费观教育缺失的客观因素

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伴随着家庭消费环境改善和消费能力普遍增强,家庭成员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部分家庭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家长本身就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践行者,在家庭和个体消费中体现出明显的符号性、炫耀性和超前性的消费烙印。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消费观本身就带有消费主义倾向。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对发展教育多元化的积极诉求,通过文化殖民将消费主义作为宣扬西方意识形态的普世准则渗透扩张到校园。中国部分高校对消费主义辨识不足,民族文化“免疫力”薄弱,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且部分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课程中对“三观”足够重视却缺乏针对消费观的专题教育,或在涉及消费观的教育中,教育内容过于空泛、流于表象。导致青年学生培养树立科学消费观得不到有效的教育与引导。

(三)消费观主体自我教育意识薄弱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激荡,多元文化纷至沓来、涌入校园。由于部分90后大学生对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对中国国情和个人消费水平不能清晰定位,对文化安全威胁缺乏警惕,对消费主义本质及影响缺少认识,导致这部分大学生受消费主义影响,过于重视物质消费,轻忽精神消费,缺乏消费自律。伴随着理性消费意识的弱化,他们的消费观在消费主义思潮与中国传统消费观的碰撞冲击中产生了困惑和动摇。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霸权扩张中,这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发生了新的变化,为科学消费观的树立带来消极影响。

四、对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反思

(一)维护文化安全,抵御消费主义文化殖民

“长期以来,教育始终是一个政治的战场,而且到21世纪的新千年之初依然如此。”[8]在当代,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西方文化霸权的强势扩张,折射出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尤其青年学生价值观不同程度的弱化。文化危机意识不足、文化安全意识缺乏的90后大学生是中国青年中最易受到影响的群体。

因此,90后大学生应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前提下,重新审视并理性对待西方多元文化,清醒认识到发达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输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其重点将消费主义作为普世准则予以推行的目的是消解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意图改造和重构国民生活方式。

为此,大学生们应坚守民族文化传统,弘扬勤俭节约的消费道德,将中华民族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人价值观的构建要素,增强本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学生们应将个人思想道德教育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予以重视,警惕文化侵略,抵制文化霸权,强化个人文化自觉意识,对抗消费主义文化殖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补位社会教育责任,引导消费观塑造

首先,家庭要端正教育理念,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和理财能力的培养,引导子女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和适度消费的行为习惯,避免经济上的盲目纵容。改进教育方法,纠正子女不当的模仿消费,克服媒体诱导,减少消费主义对消费观的冲击。家庭成员以身作则,减少物质挥霍浪费,在生活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树立科学消费观,为子女抵制消费主义做出表率。

其次,高校需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理论概括、案例分析、开放研讨和考察实践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将消费观专题教育的理论学习与深入实践统一,将学生的消费道德考察制度化并落实到评优制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和思辨思维。通过校园传媒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辨识并抵制消费主义,削减商业传媒宣扬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费诱导,教育学生在科学消费观指导下理性消费。

再次,党和政府有义务树立勤俭节约、廉洁朴素的形象,提供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弘扬传统美德,提倡节俭消费、适度消费等理性消费观。从社会主体舆论导向上抵制消费主义,批判符号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超前性消费。建立健全传媒约束机制,将商业传媒消费至上和享乐主义观念的宣传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对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树立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主体教育,健全人格

作为独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90后大学生已具备是非判断能力,在消费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他们在消费中通过客观评价自身消费能力和消费需要,经过自身审视,确立合理消费期望,正确引导和控制个人消费行为,能够有意识地发展健康的消费心理,健全人格。

90后大学生应加强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性的消费观念,明确认识到“超过一定界限之后,更多的消费并不等于更多的充实”[9]。尤其注重个人消费道德的建设,形成正确的消费意识,增强个人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和理财能力,在消费观受到消费主义思潮冲击时能理性直面消费文化多元化。

90后大学生还应增强自我评价能力。对非理性消费心理及失范行为自我剖析,将科学的理性消费观念内化为个人消费行为准则。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消费理性,有效控制消费中的冲动性和被动性,减少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和攀比消费等缺乏理性的消费,以树立节俭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促进个人素质全面提高。

总之,引导90后大学生在全球化时代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消解消费主义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对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保障我国文化安全同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金伟.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河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101.

[2]吕青.文化安全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34.

[3][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7.

[4]尤卡・格罗瑙.趣味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90.

[5]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4.

[6]吕青.文化安全视域下的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71.

[7]范美霞.现代“消费主义”与经济、政治的同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15.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13篇

生态文明下绿色消费模式的倡导

在生态文明的指导下,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于构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改变以往以感官享乐为人生意义的消费主义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倡导一种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新型消费模式,这种模式既符合物质生产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水平,是既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行为。绿色消费顺应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趋势,是人类理性选择和道德自律的结果,是人类发展绿色文明的必然要求。倡导绿色消费,克制不合理的消费欲望,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将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有利于人类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利于维护和实施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制度,最终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消费模式是对传统消费方式的生态考察和哲学反思,具有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在当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由于大学生的冲动消费、过度消费带来了能源消耗问题,大学生的消费已不是一个个人或家庭的问题,绿色消费教育是通过分析各种消费心理与行为,针对当前消费观念的变化与冲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育活动。特别是在校的大学生们,他们的绿色消费知识和绿色消费能力仍然相对缺乏,因此有必要将绿色消费观教育融入大学教育中去,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和整体性的教育理念,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高校中进一步加强绿色消费观教育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科学消费观念 教育 思考

消费是一种行为,是消费主体出于延续和发展自身的目的,有意识地消耗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的能动行为。消费行为总是影响着一定阶级或时代的道德风尚,它不仅仅意味着怎样花钱,而且还和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人数在不断攀升。这一群体具有不同于其他群体的消费特点和消费心理,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同时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通过研究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念的教育,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1.大学生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当代大学生不仅消费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外,当代大学生会选择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网络、通信、交际、恋爱等诸多方面。

2.大学生消费盲目追求时尚和名牌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吃、穿、用等方面都追求高档、名牌、品位。究其原因,是这些学生的消费心理存在误区,他们把穿名牌作为家里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这种攀比、歧视、怕人蔑视的现象的存在,使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受到周围同学高消费的影响和压力,产生了严重的心理扭曲。同学间产生了不必要的隔阂,人际关系恶化,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氛围。

3.大学生消费的依赖性与超前性

大学生的主要生活资金来源于父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暂时不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总体看来,大学生对超前消费有着理性的认识和态度,但不可否认,一些大学生已成了超前消费的追随者,并接受或实践着“借贷”、“信用”、“透支”等一些全新的消费理念。

4.大学生消费存在盲目攀比的心理

许多大学生消费时往往是看到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别人没有的,自己先要有,别人档次高,自己就要比他还高。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二、开展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念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思想活跃、模仿心理强,对来自社会上和校园内的诱惑辨别力不够,容易产生羡慕心理或盲从。这既有他们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还有他们的审美和消费知识欠缺等因素。笔者认为对他们的教育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1.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价值观是对什么是最重要、最贵重、最值得人们追求的一种观点和评价标准。消费观是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价值观的变化必然带来消费观的变化。科学消费观是指人们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自觉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合理消费,以实现消费者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观念。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出现了不少暴发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这些不良现象影响了不少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因此,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价值观教育,让他们懂得人生的成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于是否对社会有贡献,一个人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2.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教育

科学消费观的核心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节俭这一朴素的消费伦理观,充分体现人们对艰苦劳动及其成果的尊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必须代代相传。而今天,随着消费主义的泛滥,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产生了怀疑,而对西方消费主义观念推崇有加。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科学消费观念教育。

3.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知识的教育

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念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消费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理性消费、科学理财的意识。一是加强大学生理财教育,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理财价值观的教育;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理财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养成合理计划的消费习惯。二是进行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消费与市场的关系,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消费理念。三是进行消费品常识教育,提高大学生评价和选择消费品的能力。四是进行消费文明教育。文明消费强调的是消费应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学校要教育大学生做有道德的消费者,有道德的消费者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素质:具有判断消费品的价值的能力;具备对自己支付能力的理性分析能力;具有消费的自主性;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4.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对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丰富人的本质与完善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当前,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审美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这些审美的误区导致大学生消费出现误区,审美误区也是导致一部分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原因。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一是进行马克思美学理论和美学思想教育,让大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了马克思美学的基本观点,在具体的审美实践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一切美的事物和现象;二是组织各种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对什么是美有直观的感受,同时明白一个人的美在于内在修养和品行,而不在于外表的漂亮、衣着的华丽等。在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培养高品位的审美情感,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生活质量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三、开展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念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育大学生摒弃非理性消费,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必须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多管齐下,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工队伍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有较强的政治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辅导员、班主任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让学生从思想上认同和接受。这些人员要与时俱进,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尤其是加强消费知识的学习,在日常消费上要给学生起好示范作用,做科学、合理消费的典范,同时,要对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2.开设相应的消费教育课程

大学生消费知识匮乏,有必要在大学开设消费教育专修课或有计划地邀请消费教育方面的专家为学生进行消费知识专题讲座,以增强大学生的现代消费知识,提高他们理性消费、科学理财的意识,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消费理念。

3.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

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进行引导。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与消费有关的活动,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二是充分发挥校内大众传播工具尤其是校园网络的作用,对大学生消费进行引导。三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摒弃非理性消费。

4.建立学生消费咨询、指导机构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很多是由于他们是独身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弱,不会消费,盲目模仿别人而形成的。因此,有必要建立学生消费咨询指导机构,向学生提供消费咨询和指导服务,给学生的消费提供建议,帮助他们确立哪些消费是合理消费,哪些消费是不合理消费,逐步提高大学生消费的自主能力,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从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

5.建立大学生消费约束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有利于约束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意识。

6.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引导的作用

要使大学生摒弃非理性消费,树立科学消费观,还必须依靠和发挥好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形成必须通过大学生自身将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要求,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他律转化为自律这个过程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也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内化”的心理过程。

参考文献:

[1]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4

[2]朱存梅: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

[3]吴方乙:大学生也要艰苦奋斗[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77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15篇

在人对物质世界进行过度掠夺的同时,人的物质欲望却无法得到满足,人在追逐物质利益的同时,精神世界却更加空虚和萎靡,所以,人在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同时,也导致了其自身的异化。因此,自从20世纪初期以来,人类对行为的反思逐渐增多。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呼声更加强烈。生态文明的理论和概念也就应运而生。生态文明,是当今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因为“对自然的内在复杂性的过低估计和对人类的认识和控制能力的过高估计,使得传统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过程,变成了对文明的根基——自然——的掠夺和破坏的过程,变成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己家园的毁灭过程。因此,人类必须告别传统的工业文明,构建新的生态文明。”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人、影响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文明观的培养。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完成是观念的转变。观念的形成既是实践获的理论抽象,更是教育的结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首先要塑造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包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唯一的家园;人类是自然生命系统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复杂的生态网络之外;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以文化的方式存在,所有先进文化都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不能反自然;地球的自然是有限的,即使是科学技术也不具备无限改造自然的能力;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统一,对环境的开发必须承担对环境的修复相平衡;自由是对自然法则的遵从,受自然法则的约束。总之,人类要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在受教育者中宣传和传播生态文明观,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传播环境危机意识等,通过宣传活动逐渐形成人们的生态文明观,从而自觉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自觉维护生态文明。只有在全体国民都树立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维护生态文明的合力。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文明消费行为的引导。文明消费是指能够合理利用自然的赋予、有节制地使用自然提供的物质以满足人的正常需要的消费行为。不文明的消费是指过度消费、炫耀式消费和符号性消费,等等。当前,在消费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以过度性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消费异化,也就是说,消费不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目的,而是以满足人的畸形消费心理、错误的消费取向为目的。在异化了的消费行为中,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被过度浪费,人的劳动也被过度消耗。据统计,中国人用来购买奢侈品的数量和花费的资金已经超过日本,排名全球第一,成为全球奢侈品需求大国。奢侈品消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消费文化。其他的过度消费行为包括过度包装、严重产能过剩、餐饮浪费等行为。这些消费行为既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们消费心理不成熟、社会文明程度滞后的表现。过度消费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是对资源的无情掠夺,是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巨大破坏,因此,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养成文明消费的习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幸福观,引领社会文明消费、合理消费。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和挖掘。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现实环境的回应,更需要理论的支撑,需要理论体系的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要在思想上和观念上处理和理解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来制订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这都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入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较早地注意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和资源问题。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人与自然的不同,也指出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生存就要通过人类的劳动与自然实现物质的交换,从而保证人的繁衍和生存。但是,人对自然的无限制的开发和对自然的掠夺造成了自然界的危机以及现代人类的生存危机。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了人类无视自然界的规律盲目开发和掠夺所带来的后果。他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对立状态的途径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重新塑造。只有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完全的变革,破除了资本的强制和垄断之后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也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比如,提出的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思想;邓小平提出的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思想;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园”的思想,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撑。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的思想。儒家文化的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万物一体”的思想、“仁”的思想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深入思考和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态文明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依据。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转变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新的社会责任,因此,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进行调整和创新。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生态价值。从不同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价值,其中从功能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价值。其政治价值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人的政治观点的塑造和政治思想的灌输。其功能主要表现为执政党提供合法性论证,以及形成社会的凝聚力。其经济价值在于通过人们的思想和观点的塑造,使人们形成创造财富的巨大动力,形成集体动员的力量,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随着生态危机的凸显,随着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其生态价值的实现。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指的是基于“生态的价值”之上,通过改变人的思想和行动,调节人与生态关系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其含义主要包括:生态价值要求生态对于人这个主体的意义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态的价值在于维护生态平衡,纠正生态失衡;生态价值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主体是人,是作为主体的人,而不是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还应该体现在对生态公民的培养方面。所谓生态公民就是作为公民能够明确自己的生态权利和所承担的生态责任,以生态权利主体的资格积极参与维护生态环境的政治活动,以自己的参与行动影响有关生态的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从而使每个公民都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体,只有全体人民都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体力量,才能真正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在于树立生态价值的教育理念,强调和凸显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其宗旨在于培养具有良好生态道德的、明确生态权利和义务的合格生态公民。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包含生态观教育的内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看,主要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主,同时包含了道德观、伦理观、职业道德、婚恋观以及至心理健康教育等。目前,从现实的角度看,有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增加生态观教育的内容。这方面内容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自然知识教育:宇宙观教育、自然知识教育、生态系统知识教育、人与自然关系教育、中国生态情况介绍,等等。二是生态道德教育:有学者概括为生态善恶、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等五个方面。三是生态法治教育:就是要自觉维护和遵守相应的生态立法,并形成自觉维护生态文明的法治意识,做生态文明的自觉捍卫者和保护者。四是生态消费观与幸福观教育:生态消费观教育是通过科学的引导,使人们树立科学的理性的消费理念,合理使用大自然提供给人们的物质资源,减少过度消费,抵制炫耀式消费。科学的消费观是建立在正确的幸福观基础之上的,幸福观教育既侧重物质需要带给人的满足感,又侧重精神生活带给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既侧重个体的幸福体验,也侧重他者的幸福感受;既追求小我的幸福追求,也侧重大我的幸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把生态观的教育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每个教育环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生态观教育是相互包含和融合的关系。一方面,只有正确认识了世界,才能够正确认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才能有更高的价值追求,而不以追求物质利益为人生目标;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辨荣辱、明是非、鉴美丑,从而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生态观教育是三观教育的自然延伸和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把培养科学的生态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注重社会实践。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本上以理论宣传和课堂教育为主。结合生态观教育的特点,可以开展各种内容生动、表现手法多样的绿色生态网站建设、主题策划、公益广告、社区板报等主题活动,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生态观的教育。从大学生生态观教育的角度看,可以通过举办签名活动、“三下乡”宣传活动、建立志愿者组织、建立各种环保组织和动物保护协会等开展文明宣传活动,从而把生态文明意识、科学消费理念、保护环境意识、生态法治观念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群体和各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开展生命体验活动,增强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性认识,从而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环境链条中的地位。

第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教育的任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了解和熟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能够树立生态文明的教育理念,并自觉养成文明消费和理性消费的习惯,从而自觉维护生态文明。从目前的角度看,具备生态学知识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多,能够灵活运用教育手段、自觉教育和宣传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工作者也比较少。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和培训教育者,使他们能够具备相应的生态学的科普知识,具备相应的生态法律知识等,从而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同时,对于具备相应的生物学、植物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背景的辅导员教师也要加强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发挥自身原有的学科优势,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