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园;老师文化;学前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82

1 幼儿园教师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社会过程的一代代的习得和传承生活方式,文化需要通过人类的创造和不断地更新各种方法和工具而获得。幼儿园教师文化作为一个社会中的次级社会文化而存在,从社会文化、幼儿园文化中产生,但又区别与二者。它是针对幼儿园独特的情况、环境、教育对象而产生的特殊的文化。

幼儿园教师文化为研究取向的方法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幼儿园教师文化定义可以直接解释为泰勒的演绎。有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文化,包含了对教学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要求。其中包括教师目标、工作环境、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文化生活、教育设施、社会组织、教师制度规范和传统习惯等。幼儿园教师文化研究的视角应该从集体到个体,从“教室文化”到“教师文化”,充分考虑到方方面面,以免忽视构成文化群体的现实条件。因此,幼儿园教师文化被视为个体生活方式、文化知识水平、价值取向和显的总和。

2 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结构

经过深入研究了解文化的概念,新教师文化的定义逐渐摆脱了显性的行为模式和内在的价值体系的固有思维。文化包含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指的是组织成员(或团体)所分享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教师文化是以成员之间的关系形式和联系方式来表达的,它反映了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一方面,从教育实践来看,幼儿教师的行为是其“外在现实”的反映。幼儿园教师文化不只是在我们想象中存在着,也是在平时的身体力行中体现。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实践中,可以共享一定的价值观,形成有目的、有价值的理想范式选择,并将这种价值选择模式与幼儿园教师实践相结合。从这些方面来说,幼儿园教师文化是一种常见的信念、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

3 关于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特征

(1)幼儿园教师文化情感性。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智力水平较低,但却在高速发展的幼儿,对于幼儿教师而言,自身拥有的专业水平还不够,情感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和特点。幼儿园的孩子需要关爱,给予情感上的呵护,因此,由于情感性的特点,也引发了教师女性占主导的现象,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教师会更亲和、更有安全感、心思更细腻,洞察孩子的心理变化、生理变化的灵敏度也更高。

(2)反思性。幼儿园教师文化作为孩子系统性启蒙教育的第一步,需要进行不断的反思,不断与时俱进,不断通过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技巧上不断提高,不断对孩子进行最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所有的教师一样,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教育之前,都会有一个预先进行的备课过程,但是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会随时针对当前的状况,进行调整,随时会生成更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在此情此景下,生成最好的教育。

4 存在的问题

41 重理论,轻实践

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但将所有的研究进行归类即可发现,大多数研究均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没有与实践进行结合。幼儿园作为儿童系统化培育的第一步,具体的实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的氛围、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幼儿园的教师文化,都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关键因素。因此,将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高于实践,但理论更多的给实践指导和服务。幼儿园教师文化包含的因素很多,而大部分研究均停留在保证教师正常的教学的层面上,没有做到面面俱到,缺少对教师在教学中的技巧、教学方式、个人素质、沟通技巧的研究,应当对幼儿园教师文化进行更全面的挖掘和分析,从更好地指导实践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提高个体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幼儿园整体文化的进步,将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42 研究范围有待扩充

“幼儿园教师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包含了幼儿园的方方面面,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研究,主要是从整体进行把握,没有进行细致的挖掘。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幼儿园教师文化与教师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幼儿园教师文化的影响,幼儿教师的性别因素对幼儿园教师文化的影响。而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性格因素、课程安排的研究相对比较欠缺。幼儿园教师文化类属于教师文化这一大的范畴,因此需要具备与教师文化相关的理论体系,需要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综合,而目前关于幼儿教师文化的研究的学科基础还比较单一,未能做到多学科的综合,这就限制了幼儿教师文化更好地与教师文化联结,造成研究者不能从文化层面对幼儿教师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不能从深层次解读幼儿教师文化。因此,应当站在教师文化这一主线,以教师文化为基础,研究幼儿教师文化,确保理论基础更加牢固,理论研究更加丰富、全面、系统。

43 教师性别比例失衡

由于幼儿园教师文化情感性的需要,而女性教师母性角色的优点,更有耐心、更会懂得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因此在幼儿园教师团队中,女性占有绝大多数甚至几乎全部的比例,而正常的教师比例应该是男女教师各占一半,这样,可以让男孩女孩都能有更好的性别榜样和教育,保证孩子性别个性化地健康成长。

近些年,我国幼儿园教师文化不仅吸收外来理论的精华,而且还不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自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文化的研究开始了新的征程,我们的基础教育也同期进行革新,不仅如此,研究内容也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研究方法不断增多。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幼儿园教师文化开始成为研究主体。究其根本,幼儿园教师文化在幼儿园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幼儿园文化的主要根基。因此,幼儿园教师文化建设对幼儿园的组织发展带来极其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幼儿园教师文化环境还能够直接影响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间接影响幼儿教师的文化精神。正是在这样一个需求下,在未来的研究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研究,而且还要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这样才能更直观地反映和呈现出当前幼儿教师培养的现状,为更好地服务实践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宏伟教育叙事与幼儿园教师文化建设[J].基础教育参考,2005(4).

[2]汪寒鹭,姜勇,陈妍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状况[J].学前教育研究,2008(12).

[3]Hargreaves,D The occupational culture of teacher// In PWoodsTeacher strategies[M].London:Croom Helm,1980:125-148

[4]索长清我国幼儿园教师文化研究:F状、反思与展望[J].早期教育,2014(3):8-10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国60年;幼儿园课程理论;发展;问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0-0006-05

“课程理论是人们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课程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和抽象概括的成果。”〔1〕幼儿园课程理论是指导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武器。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幼教工作者开始了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理论的不懈探索。全面回顾建国6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发展与变革的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幼儿园课程理论建设的得失,思考当前制约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提供有益启示。

一、建国6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发展与变革的历程

根据社会发展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线索,建国6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全面效仿、移植苏联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初创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基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建设是在全盘否定已有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全盘学习苏联模式的背景下进行的。

在新中国成立前,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教育家已经借鉴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建构了一套幼稚园课程理论。这套课程理论强调儿童的直接经验,认为应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以单元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过程,强调各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教材的整体性。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由于社会性质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在建设新中国幼儿园课程理论的过程中,我国幼教工作者并未理智、认真地分析已有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合理内核,而是采取全面批判、全盘否定的态度。

从1950年起,我国幼教工作者开始全方位学习苏联的经验,包括翻译苏联的相关书籍、聘请苏联专家来华讲学和指导等。1951年,我国教育部拟定了由苏联专家戈林娜指导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以下简称“《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以下简称“《暂行教学纲要》”)。1952年3月,《暂行规程》和《暂行教学纲要》在全国实施。1954年,为了更好地指导幼儿园课程实践,教育部又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教研室在吸收苏联《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思想的基础上编写了《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初稿)》(以下简称“《指南》”)。《暂行规程》《暂行教学纲要》和《指南》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幼教工作者在效仿和移植苏联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新中国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初创,为新中国幼儿园课程实践的全面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与以杜威实用主义理论为基础形成的幼稚园课程理论相比,以苏联经验为基础的新中国幼儿园课程理论更强调社会需要而不是儿童的兴趣;更强调教育及教师对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而不是儿童的自我成长;更看重让儿童通过作业教学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而非在生活中积累零散的直接经验;更强调实施分科教学而非单元教学;更强调对儿童的统一要求,而非照顾个体差异;更强调游戏作为教学手段的工具价值,而非作为儿童生活的本体价值,等等。这些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课程的理性思考成果。

2.在继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上的拨乱反正阶段

随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幼教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恢复幼儿园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教育部于1979年11月颁发了《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以下简称“《条例》”)。1981年10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对《暂行教学纲要》的正式修订。《条例》和《纲要》的颁布,在当时起到了拨乱反正、整顿恢复幼儿园课程体系的积极作用。这两个文件也体现了当时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课程理论的新思考。

《纲要》将“教学”改为“教育”,试图扭转当时幼教界只重视“教学”,不重视“教育”的倾向。幼教工作者试图将幼儿园课程建立在相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之上。“《纲要》的第一部分,吸取国内外幼儿生理学、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关于幼儿大脑的研究成果作为本部分的主要内容,统率其后的教育任务、内容等章节,使《纲要》的科学依据更加鲜明。”〔2〕在《暂行教学纲要》的六科基础上,《纲要》又增加了生活卫生习惯、思想品德两方面的教育内容,拓展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纲要》指出,教育手段包括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为了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成人化,上述各项手段不能偏废。“要纠正那种认为只有上课才能完成《纲要》,因而日常教育工作中仅注意上课,忽视游戏、观察、劳动、日常生活等重要活动的倾向。”〔3〕

然而,《纲要》中的一些条款与反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目的相矛盾。例如,《纲要》将“作业”改为“上课”,将“教养员”改为“幼儿教师”,增加了两方面教育内容,但是仍设语言、计算、常识、音乐、美术、体育六科,而且还规定了六科每周的上课节数,却没有说明如何落实新增加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内容。同时,《纲要》在表述教育内容时过于具体,重知识技能的倾向十分明显。此外,由于此阶段“幼儿教师大多未接受过专门学习或专业训练,他们对分科教育的真正内涵缺乏了解,许多教师只能教某一个或两个科目,分科任教现象比较普遍”。〔4〕事实上,《纲要》强化了“上课”的地位,导致许多幼儿园把上课当作唯一重要的教育手段。可见,当时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课程问题的理性思考还很不深入,幼儿园课程理论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

3.以借鉴西方幼儿园课程理论为主的变革与重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变革与重构是在方兴未艾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进行的。从1983年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合作开展“幼儿园综合教育”试验开始,我国幼教工作者开始真正独立地、主动地、全面地开展幼儿园课程理论研究。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一大批西方专家的理论被源源不断地介绍到中国来,为新时期我国幼教工作者更全面地认识幼儿园课程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在借鉴西方的心理学、教育学、课程理论的同时,我国幼教工作者也重温了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教育家的课程理论和实践,使新时期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变革与重构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经过不断努力,我国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课程的诸多问题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这个阶段相继出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1989年试行,1996年正式实施)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颁布)集中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崭新面貌:幼儿园课程的本质不再只是科目,而是儿童的活动、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幼儿教育不仅是为儿童入小学做准备而且是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幼儿园的课程目标从重智轻德、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态度转变为重视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知识形式的间接经验,而是开始重视直接经验,特别是直接经验中所蕴藏的基本态度、基本行为方式、基本能力等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不再只是分科排列,而是走向综合、整合以及领域间的渗透;课程的实施过程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以儿童为主体的知识建构过程;游戏不只是教学的手段,更是儿童的权利;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递者,而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引导者、促进者;课程评价不再局限于终结性评价,而是强调过程性评价、主体性评价,等等。这些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建国6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发展与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为建国60年来幼儿园课程理论发展与变革所取得的成就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课程理论在变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根本问题。

1.对已有幼儿园课程理论精髓的继承不够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政治原因,由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家创建的幼稚园课程理论不仅没有得到继承,还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和全盘的否定。其实,陈鹤琴等教育家已经在课程理论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探索,他们的一些理论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是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建设的宝贵财富。例如,他们认为幼儿园课程的实质是经验,是活动,是生活;他们对幼儿园课程目标的阐述首先立足于儿童个体需要,同时重视社会需要;他们提倡从儿童生活中选择课程内容,而不是从书本上选择内容,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们重视发挥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张利用儿童的好奇、好动、好模仿、好游戏等特点,对儿童进行适宜的教育;他们主张从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建国之初,在建设幼儿园课程理论的过程中,因为不加鉴别地全盘否定了幼稚园课程理论,我国幼教界在学习苏联经验时出现了小学化、成人化的倾向。陈鹤琴等教育家对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的正确认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我国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改革开放后,西方的各种心理学、教育学、课程理论纷纷进入我国,我国幼教界迅速接受西方的理论。前苏联幼儿园课程理论逐渐淡出了我国幼教工作者的视野。其实,前苏联幼儿园课程理论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是比较辩证的,而我国幼教工作者对前苏联幼儿园课程理论的认识并不全面。在接受西方理论的同时全盘否定前苏联的幼儿园课程理论,这无疑是我国幼教工作者的又一失误。

2.对西方幼儿园课程理论缺乏批判意识

因为与西方隔绝太久,许多西方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在我国幼教工作者看来是很新鲜的,十分富有吸引力。但我们误以为新鲜的就是好的,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却忽视了西方幼儿园课程理论自有它产生的文化背景,忽视了西方教育制度与我国的根本差异。对待进入中国的某些西方幼儿园课程理论,我国幼教工作者往往比较关注对其积极意义的介绍,却忽视对它的局限性、负面影响的分析,在引进过程中缺乏批判意识,导致了在借鉴过程中对西方理论的歪曲和误读。甚至可以说,我国幼儿园课程实践领域的盲目跟风现象,与我国幼教工作者对西方理论的批判性研究不足有很大关系。

3.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变革过程之中。虽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某些方面已经趋同于西方文化价值观,但在教育价值观方面,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还是存在根本差异的。我国幼教工作者逐渐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理念,但广大幼儿家长在许多方面对此并不认同,主要表现为许多家长不愿意积极配合幼儿园的课程改革。甚至可以说,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固有价值观念或期待目前已经成为阻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之一。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在幼儿园课程理论变革过程中,我国幼教工作者没有对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学校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没有对西方幼儿园课程理论在中国土地上的适宜性进行深入研究,导致课程改革所追求的自由的、开放的素质教育方向与家长追求的控制的、知识技能性的应试教育方向出现矛盾。幼儿园课程改革不能被家长和社会理解和认同,这是一大遗憾,致使课程理论变革很难深入,出现了许多形似神不似的情况,导致幼儿园和教师受到了来自家长和理论界的双重压力,处境十分尴尬。

三、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发展与变革的启示

“幼儿园课程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理论的指引。”〔5〕反思建国6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发展与变革的历程,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1.幼儿园课程理论的构建应建立在深入研究中国幼儿园课程具体问题的基础之上

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概括和提升。只有来源于实践,理论才有可能真正指导实践。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必须立足于研究中国幼儿园课程的真实问题。因此,幼教理论工作者应扎扎实实扎根于幼儿园实践一线,和幼儿园教师一起探索解决实践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获得理论建构的灵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建设的水平与幼教理论工作者深入实践的程度密切相关。在幼儿园课程理论建设方面,我国幼教工作者应当向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家学习。当年,他们就是立足于中国国情,投身幼教实践,形成了富有创新意识、符合中国特点的幼稚园课程理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有一批幼教理论工作者深入幼儿园,研究幼儿园课程实践,建构幼儿园课程理论。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应当得到继承和发扬。

2.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建构范围有待拓宽

笔者详细阅读了近30年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相关著作,发现研究幼儿园课程理论建设的文章非常少,同时已有研究成果的研究范围也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研究课程的技术和专业现象,缺少对课程中的政治和社会现象以及实质性现象的研究,而对课程中的政治和社会现象以及实质性现象的研究正是决定课程建设方向的根本问题。可见,我国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建设尚缺乏明确的思路和规划,研究范围亟待拓宽。

3.认真研究各种幼儿园课程理论的优缺点及其适宜性

建国6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经历了“分科课程综合主题课程分科课程(五大领域课程)综合主题课程(主题网络课程)这样一种演进”。〔6〕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发展也是与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历程”〔7〕相适应的。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哪一种课程理论或模式是唯一正确的,各种课程理论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前进。例如,当前的领域课程理论是对20世纪50年代分科课程理论的完善,主题网络课程理论则是对20世纪80年代综合主题课程理论的发展。幼教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便是在认真研究各种幼儿园课程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出继承已有课程理论精髓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理论。理论工作者还应当帮助处于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幼儿园根据自身经验和优势选择适宜的幼儿园课程理论作为指导,并在实践中发展课程理论。

笔者认为,分科课程理论和综合主题课程理论是建国后我国非常典型的两种课程理论,对两者的继承性研究有待加强。例如,分科课程理论是建国6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根深蒂固的传统,对于这一理论,我们应当放弃什么,继承什么?又如,对前苏联的幼儿园课程理论,我们可以借鉴什么,继承什么,抛弃什么?只有通过客观的深入研究,我们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借鉴多元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

4.在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引进国外的幼儿园课程理论

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是建构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引进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了解被引进理论的诞生背景:这一理论针对的问题是什么?这种问题在中国是否存在?其表现形式如何?在中国推广需要什么条件?中国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该理论的局限性是什么?其价值观是否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只有理论工作者对国外先进理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根据中国实际对其进行适宜性改造,实践工作者才不会盲目跟风,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正确选择。当然,引进国外理论不是理论工作者的最终使命,理论工作者应当在深入学习研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思考中国的幼儿园课程问题,将建构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作为自己的使命。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建构才有希望,幼儿园课程改革才可能在正确理论的指引下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4〕〔5〕庞丽娟.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3,128,170.

〔2〕唐淑.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15.

〔3〕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重要文献汇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2.

〔6〕〔7〕袁爱玲.当代学前课程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4.

On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Theory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6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Development Course

and Reflexion Judgment

Li L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科 五年制 课程内容 职业化

[作者简介]杜凤岗(1968- ),男,河北泊头人,河北泊头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教育管理和学前教育;安惠敏(1983-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泊头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河北 泊头 06215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47-02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关键在于严格幼儿教师的培养、准入、培训和考核机制,深化幼儿教师的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这要求幼儿师范类院校要针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作为我国一线幼儿教师培养主要渠道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要紧紧围绕课程这一学校教育的核心,努力使课程系统中的各个因素都能发挥职业教育功能,其中,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是实现课程整体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现行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是由过去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的课程叠加而成,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门类众多,容量过大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招收初中起点的学生,进行专科层次的教育。为了弥补学生高中文化的缺失,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文化补偿和专科通识教育类学科;为了塑造学生从事学前教育的理念、技能、实践能力,开设了众多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类学科。虽然这种内容结构适应了幼儿教师“通才”教育的特殊性,但也造成了学科林立、内容繁杂、总量过大的问题。

(二)结构不合理,系统不科学

现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的内容体系采用必修课唯一、课堂教学主体、显性课程主导的形式,缺乏必要的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忽视学生的选择和个性;文化和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主要移植于高中和专科的课程内容,采用分科设置课程,体系庞大,挤压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空间;课程内容系统忽视横向的通联关系和纵向的领属关系,学科各自为战,内容彼此阻隔、互不贯通,没有达成一致的职业教育价值指向,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和“渐进式”梯度结构。这种“结构性”的问题淡化了职业教育的“色彩”,难以形成课程系统的整体教育合力,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理想。

(三)内容陈旧,定位不准确

现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课程内容主要移植于过去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未建立起具有“五年制”特色的教材体系,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学科教学内容定位不准确、不统一, “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原理阐发、轻案例和实际运用”等问题严重,不利于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框架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不同于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学前教育本科,它主要是面向幼儿园教育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这种特定的人才规格定位决定其课程内容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因此,其课程内容的构建必须确立“实践能力本位”的思想,采用职业教育的理念,讲求“工学结合”和与未来岗位的对接,打造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特色;必须适应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注重专业文化、理念、态度和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打造课程内容的专业教育特色;必须考虑学前教育专业“通才教育”的特殊要求,突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广泛性和基础性,打造全面教育特色;必须体现其高等师范教育的属性,做到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两结合”,坚持学生人文和专业素质“双培养”,围绕着“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建设,打造素质教育特色。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幼儿园教育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在满足“ 广泛、必需、够用”的基础上,突出工具性和基础性;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以职业素养持续发展为目标,突出理念化和实践性;专业技能课程内容以幼教岗位实际需求为指向,突出语言、艺体、保育教育等职业核心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进行全面启蒙教育的要求,构建“文化奠基、理念引领、应用为本、技能先行”的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基于上述认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职业化建设的框架应包括文化基础与应用课程、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三个课程板块,各板块由相互贯通学科集群组成,采用“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活动课程并存”的课程设置形式。

(一)文化基础与应用课程内容板块

此板块由三个学科集群构成。首先,需要对现行课程中的文化补偿和专科通识类课程内容进行压缩整合,由分科设课转化为综合学科设置,为专业课程开设预留更大的空间。其次,对文化学科内容进行专业化改造,嵌入职业教育功能,文化基础学科与应用性学科并行开设,以发挥其文化奠基和专业教育的双重功能。

1.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集群。把高中文化补偿课程中人文类学科(历史、地理、政治等)和专科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政类学科以及其他门类社科类知识压缩整合,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综合为“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与“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相互融合,横向贯通,并行开设,实现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在学前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集群。把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整合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与“幼儿园科学、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并行开设。

3.学生成长指导学科集群。把幼儿教师礼仪、就业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职业道德与认识、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学习方法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整合为“成长指导”学科,缩减周课时,拉长学程,伴随并指导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以上三个学科集群均为必修课程,应在后两年学程中适当添加文化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以及国学、文学名篇阅读等,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内容板块

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是实用型幼儿教师的重要标志,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是核心课程。此板块构建要遵循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讲求内容的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必须提供技能训练的程序和原理性知识,必须与相应的教育方法学科内容结合,使学生明确每项技能“怎样做”“为何做”“怎样用”;要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的需要,把语言、艺术、教育教学技能等技能的训练作为重点,把综合教育技能渗透到一般专业技能训练中。本板块主要由六个学科集群组成:

1.汉语言学科集群。“文选与写作”“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幼儿文学” “听话与说话” “普通话等级证书辅导”“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语言文学基础与应用主干学科依次全程开设。其中“文选与写作”放在在一、二年级,“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放在三年级,“幼儿文学”放在四年级,“听话与说话”放在前三个年级,“普通话等级证书辅导”放在四年级,“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放在五年级。同时,把“朗读、讲故事”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全程开设,使之形成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为主线的语言课程系统。

2.外国语学科集群。与上同理,本集群由“实用外语语法与语音”“外语基础”“外语阅读”“外语口语与听力训练”“少儿外语教学法”等主干学科组成。其中一年级开设实用外语语法与语音,二、三年级开设外语基础课,四年级开设外语阅读,五年级开设少儿外语教学法,口语与听力训练课全程开设,以突出外语口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3.音乐学科集群。围绕着幼师生音乐素质综合性要求和音乐素质生成的规律,音乐课程内容应由音乐理论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逐步过渡到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应用。开课的顺序大致为:一年级开设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形体与舞蹈基训;二年级开设声乐基训、和声与键盘、现代舞蹈;三年级开设歌曲演唱(儿童和美声、民族、通俗歌曲)、键盘器乐弹奏与合奏、民族与国外舞蹈;四年级开设童声合唱与指挥、键盘即兴伴奏、少儿舞蹈与创编,五年级开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把音乐欣赏、小器乐演奏、非键盘乐器演奏、音乐编导、播音主持、晚会组织等作为音乐选修拓展课程。

4.美术学科集群。一年级开设美术基础(素描、水粉、速写)、书法;二年级开设图案、国画;三年级开设简笔画创作、手工制作;四年级开设手工美学与美术欣赏、幼儿园环境设计;五年级开设美术教学法。把摄影摄像、舞台设计、手工染绘、形象设计、服装设计课程作为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广度。

5.现代教育技术学科集群。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应把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对接起来,在前四个年级依次开设计算机操作基础、课件制作、电脑美术、电脑音乐制作等学科。

6.体育学科集群。体育舞蹈、韵律操、体育游戏、器械类活动、幼儿园体育教学法等课程与大学生体育教育内容并行开设,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服务幼教职业的双向目标。

(三)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板块

学前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基础、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家庭教育学、幼儿园管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主干学科;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含教育见实习、教育调查、教育模拟实践等活动类型。

塑造学生先进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是本集群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和岗位实践能力形成的前提是理论学科教学与专业实践活动的高度融合,要将两个类别的学习内容穿行,紧密结合。具体做法是: 学前心理学与幼儿心理观察测量、幼儿心理健康调查等实践活动穿插,幼儿卫生保健基础与卫生保健见实习活动穿插,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与幼儿园教育见实习、幼儿教育调查、幼儿园参观等实践活动穿插,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教学见实习、游戏见实习、模拟实践等活动穿插,幼儿园管理与幼儿园或班级管理见实习活动穿插,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与定岗见实习结合,家庭教育学与家庭教育观察调查活动结合。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课程更加紧密地结合,应大力开发校园合作课程、幼儿园特色教育课程、幼儿教育实践模拟课程、学前教育时事以及与职业资格证书匹配的教育训练课程。同时,应适当开设中外学前教育史、教育统计与测量、当代幼教改革与实践等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邵长媛.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5(5).

[2]戴军.关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杨丽华.建构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课程体系的思考[J].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报,2011(2).

[4]张富洪.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层级课程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导刊,2009(12).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集资;扶持

一、前言

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很多贫困山区,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幼儿教育基础建设和师资队伍都相对较差,这对于农村的学前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幼儿教育方面与城市幼儿教育相差很远,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都有一定的影响。为此,提升村级幼儿教育基础建设和师资队伍是非常关键的。

二、村级幼儿教育建设现状

目前村级幼儿教育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村级幼儿园基础建设不到位;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队伍不健全。

(一)村级幼儿园基础建设不到位

与城市幼儿园相比,村级幼儿园的基础建设相差很远。很多村级幼儿园基础设施少,比如仅有几个简单的滑滑梯,简单的教室等等。这与城市幼儿园配备齐全的玩具房,室外大型游乐活动相比甚远。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园孩子接触的事物少,思维开发方面就会相对处于落后。所以,加快村级幼儿园基础建设是提升农村学前教育水平的关键。

(二)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家庭条件比较差,而目前幼儿教育都需要交保育费,这对于条件很差的家庭来说是一个负担。再者村级幼儿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家长也认识不到孩子上幼儿园的好处,所以,目前还有一些较为贫困的山区,幼儿园教学非常不正规,四岁五岁不上幼儿园也是正常现象。这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三)教师队伍不健全

由于农村条件差,大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来农村工作。不仅仅是收入低,交通不方便,与外界交流不方便也是影响因素。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从工资待遇等方面来提升农村教师的收入,让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农村,来关注和帮助幼儿教育。

三、村级幼儿教育脱贫的策略方法

基于以上村级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村级幼儿教育脱贫的策略方法,主要包括: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呼吁企业及包村扶贫单位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扶持;鼓励大学生走进农村帮助幼儿教育;加大幼儿教育宣传力度适当集资。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村级幼儿园基础建设差,设施水平低主要是资金不够。这就要求政府多增加对幼儿园建设的扶持力度。把农村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政府应该为农村幼儿园建设提供配套健全的基础建设项目,同时,要做好这些基础建设项目的维护保养工作。目前很多的幼儿园出现基础项目上了,但后期保养不到位,出现较多安全隐患现象。所以政府应该配备相关维护人员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维护保养,保障农村幼儿基础建设的良好使用。

(二)呼吁企业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扶持

加强企业对幼儿园建设的扶持也是提升幼儿园基础水平的一个关键。目前,国内还是有很多干实事的企业,在企业挣钱后,愿意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尽量呼吁盈利企业多关注农村幼儿园基础建设,为幼儿园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比如可以为幼儿园免费购买电子琴,儿童玩具等等。这样企业通过对幼儿园提供帮助,也是为企业赢得好的口碑和名誉,可谓幼儿园和企业的双赢。

(三)鼓励大学生走进农村帮助幼儿教育

农村幼儿园脱贫,提升师资队伍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这就要求很多师范类学校多鼓励大学生为中国农村的教育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鼓励大学生到农村进行工作,通过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改变农村的教育现状。大学生在学校中学到了很多好的幼儿教育知识,走进农村可以为农村的孩子带来很多新鲜的血液,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爱学习的习惯,为农村孩子的未来发展提供较多的帮助。这就要求国家和政府,多一些宣传,多一些鼓励,呼吁大学生走进农村,帮助农村的孩子。大学生也要认识到教育的意义,走进农村进行教育工作,其价值能够更大的发挥,为社会提供的贡献更大。

(四)加大农村幼儿教育宣传力度适当集资

首先,应该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幼儿家长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关心幼儿、支持幼儿教育事业的新风尚。其次,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多时候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加入。作为幼儿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积极支持幼儿的发展和成长,给予孩子更多更好地鼓舞和帮助。最后,幼儿园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合作,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采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建设、管理和监督当中来。在家庭教育起作用的时候,农村幼儿教育才可以得到全面和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很多农村的幼儿教育水平还非常落后,基础建设差,教育工作者少。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表现的更为突出。所以寻求有效的办法帮助村级幼儿教育脱贫是急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家庭来重视幼儿教育,努力摆脱幼儿园基础建设差的问题,为农村学前教育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赵侠.借势而上借力而行———农村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初探[J].山东教育,2015,(Z5).

[2]薛金琳.试论基于生态系统视角的农村幼儿教育现状[J].新课程(上),2015,(09.

[3]李文君,张玉梅.浅谈农村幼儿教育之如何发挥家长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4,(10).

[4]宋洁.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04).

[5]薛金琳.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问题与解决措施[J].当代教研论丛,2015,(08).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当前,不少幼儿园管理者对幼儿园管理效益问题的认识存在着严重偏差,将不属于幼儿园管理效益基本特质的“经济效益”视为幼儿园管理效益的全部。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深入而全面地剖析幼儿园管理效益问题,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园管理效益的基本特质

幼儿园的管理效益是否有独特的性质?幼儿园管理与其他部门管理是否相同?能否直接套用企业管理的效益观来看待幼儿园的管理效益?若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应对幼儿园的性质和幼儿教育的性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幼儿园管理条例》也指出:“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应当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和谐发展。”根据上述幼儿教育法规的精神,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幼儿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教育;与之相应,幼儿园则是一种基础教育机构。那么,幼儿园管理的性质又是什么呢?答案十分明确,即幼儿园的管理是基础教育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幼儿园管理又与中小学等其他阶段基础教育管理不尽相同,因为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幼儿,幼儿园同时要为家长参加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基于以上对幼儿园这个特殊的基础教育机构性质的认识,我们认为,幼儿园管理效益的基本特质是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所谓幼儿园管理的教育效益,是指幼儿园的管理活动围绕和服务于教育目标,致力于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园管理的社会效益则是指幼儿园的管理活动要兼顾家长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幼儿园管理效益的这两种特质是按照其重要性程度排列的,其排列次序是不容颠倒的。

对于幼儿园管理的社会效益,人们较容易理解与接受。因为教育本身就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从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它必然在社会的延续、发展与更新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较之幼儿园管理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则应放在次要的地位。在幼儿园管理中,之所以应将教育效益放在首位,这是由幼儿园的基础教育性质决定的。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幼儿园所实施的是最为基础的“人的教育”,其管理活动必然要围绕“人的教育”进行,其最终产生的管理效益应当有助于幼儿教育获得其内在价值,即发现幼儿的天赋,开启幼儿的智慧,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正如有些学者一再阐释的那样,“学前教育是全面启蒙、全面奠基的教育,必须把内在价值的获得置于首位。这好比一棵嫩芽,其主要任务是生长,而不是马上结果,内在价值是根本性的,它着眼于幼儿最终的健全发展和幸福获得。”〔1〕 同时,“幼儿园作为‘人之初’的教育场所,要以儿童为本,从儿童而不是成人的需要出发确立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并采用适合于儿童的教育方式。”〔2〕

在理论层面论证非常简单,也易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在实践中,管理的教育效益却往往被许多幼儿园管理者所忽略。实践已经证明,并不是所有的幼儿园管理都能产生其应有的教育效益,有的幼儿教育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方面收效甚微,有的幼儿教育非但不能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反而正在阻碍幼儿的正常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某些幼儿园管理者的心目中,其管理的教育效益始终是“缺场”的,幼儿园管理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本来不属于幼儿园管理效益基本特质的经济效益却赫然成为“主角”,成为幼儿园各项教育和管理活动的“指挥棒”。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幼儿园是完全置其他方面的管理效益于不顾的,一切向“钱”看,把经济效益作为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幼儿园的各项工作都在经济效益的“指挥棒”下运转。

一些幼儿园管理者为了吸引少数高收入阶层的家长,尽快获得更丰厚的经济利益,对幼儿园的园舍进行了大规模的过度装修,并相互攀比,竞相追求园舍的高档化与贵族化,其设施的豪华与奢侈已远远超出对教育场所的要求。可以说,这些幼儿园已陷入高投入――高收费――更高投入――更高收费的“教育怪圈”。之所以如此,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

一些幼儿园为了迅速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不是踏踏实实地做好那些能切实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长期性育人工作,而是一味迎合家长期望子女“出人头地”的意愿,在快速开发幼儿潜能的招牌下,大办特办各种“电脑班”“艺术班”“双语班”等特长班。同时,为了尽快向家长展示其不菲投资的收效,特长班的教学主要以知识技能的强制性灌输与训练为主,忽视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幼儿园的管理者和保教人员都将主要精力放在特长班的教学上,而其他经济效益甚微的长期性育人工作则处于被冷落的境地。

在当今一些办园者和管理者的心目中,幼儿园不再是一种教育机构,而是一个有利可图的产业。因此,“有经济利益的事坚决去办,没有经济利益的事坚决不办”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管理幼儿园的坚定不移的信条,他们的主要(甚至全部)工作即是经济创收也就在预料之中了。不论是幼儿园的内部管理工作,还是外部应酬活动,增加“创收”、提高经济效益是其唯一的目的,“经济效益第一”(甚至“经济效益唯一”)的观念深深地扎根在某些幼儿园管理者的头脑中。更令人痛心的是,各种花样翻新、名目繁多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亦被当成了增加幼儿园经济收益的渠道与手段,急功近利状态下的所谓幼教改革成果大多停留在形式上,很少落实到幼儿发展上,甚至成为某些幼儿园高收费的幌子。“一切为了孩子”仅仅成为一句贴在墙上和挂在嘴上的口号。

究其根源,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时代背景、现实条件、价值观、管理体制、管理水平、管理思想等。这些因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上述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

二、回归幼儿园管理效益的本义

如何才能从“经济效益至上”的效益观中解脱出来,回归幼儿园管理效益的本义,使幼儿园管理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呢?如前所述,这些问题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当前迫切需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应不断深化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解决前一阶段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我国已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幼儿园的管理体制也受到了冲击,因为企业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就是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其中包括办幼儿园。企业幼儿园与企业脱钩,被完全推向市场。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幼儿园、街道幼儿园也面临着“断奶”后的生存危机。我国不少地方出现了托幼园所的数量明显减少的现象,许多原本教育质量十分优异的幼儿园也由于改制而被关、停、并、转。我国幼儿教育的数量与质量都出现“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强烈冲击。因此,若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幼儿园管理效益的错误认识,不断深化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就成为一个首要问题。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正如陈帼眉教授所言:“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应该如何从管理体制上解决幼儿园生存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十分棘手又十分紧迫的科研课题。”〔3〕 应当说,有些幼儿园在管理体制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但也有相当多的幼儿园的管理体制改革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陷入了“经济效益至上”的泥潭不能自拔,完全忽视了幼儿园管理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没有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也损害了广大一线幼教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有些幼儿园为了“减员增效”,尽量减少在岗人员的数量,并且给在岗人员增加工作量,有的身兼数职,有的一人做原来两人、三人的工作,晚上、节假日和双休日的加班都属于义务劳动,从不给任何劳动报酬。更有甚者,一些幼儿园辞退合格教师而低薪聘用缺乏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教师工作,其目的在于降低成本,缓解生存的压力。在前一阶段的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中,上述矛盾与问题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它们已经成为制约幼儿园发挥其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瓶颈”。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管理体制问题迫切需要国家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法律与法规,因为“已有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规已无法解决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而随着《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教育法》规定的四个独立学段中,只有学前教育没有立法”。〔4〕 笔者认为,如果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能够得到某种法律上、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能够纳入基础教育的管理范畴,那么,各级各类幼儿园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有了根本性的前提与保障。

其次,广大幼教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素质,用崇高的教育使命感以及良心与爱心构筑起一道抵御经济利诱的防线。的确,现在仍有很多幼儿园在生存危机中挣扎,教育经费短缺严重,教职工收入水平低下,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还很陈旧,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其奉行“经济效益至上”的理由。充足的经费、良好的教育教学设施固然可以成为优质的幼儿教育的条件,但是,仅仅有这些物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优质的幼儿教育更需要幼教工作者对幼教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更需要幼教工作者的良心与爱心,更需要他们在心中为“理想的幼儿教育”保留一份净土。最近,看到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大学教育中要保留一些“理想主义”的文章,我们对此深有同感。其实,何止是大学教育,基础教育,包括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难道不应保留一些难能可贵的“理想主义”吗?其原因极为简单,那就是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都是教育机构,其教育对象都是人。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今天的社会太需要理想主义者了,你可以不做,但你不能说它不重要。不讲人文关怀的幼儿园,还称得上是kindergarten吗?”〔5〕 同样,在管理中只讲经济效益的幼儿园,能称得上是kindergarten吗?

参考文献:

〔1〕石筠.学前教育价值初探.载于陈帼眉,刘焱主编.学前教育新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6

〔2〕张燕.新形势下的幼儿园管理.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4

〔3〕张燕,邢利娅主编.幼儿园管理案例及评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序言)2

〔4〕《学前教育》编辑部.呼唤《学前教育法》.学前教育,2006,4

〔5〕罗慧.好的幼儿教育:人文关怀畅想.载于邢利娅,张燕主编.幼儿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2

On Management Benefit of the Kindergarten

CHEN Qian, SUN Y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本科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方向 培养体系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是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根据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于2003年开始设置并正式招生的本科专业方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设置是我院教育系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教育系的办学空间和办学层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为了提高办学质量,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合格成才,顺利就业,经过对省内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情况的调查分析,我们确立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办学理念和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的办学思路,在学生入学之初,在开始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加强英语口语基础的训练,强化幼儿园英语口语,现已形成了课堂教学、课下操练、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教育教学体系。

1 背景

经济社会发展对幼儿英语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幼儿园英语师资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中等师范学校的英语师资,而幼儿园一线英语教师则主要来源于中等师范学校,也就是幼儿园教师英教化,还有一个来源就是过剩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来从事学前教育的英语教学工作。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制由三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渡,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开始承担起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培养任务。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具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也开始承担的幼儿园的英语教学工作,专业的幼儿英语师资与英语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培养的只有中专学历的英语教师应该有什么区别?如何培养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又具备全面发展的专业技能?这是我们创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幼儿英语方向面临的一个非常实际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需要学习系统的国际音标与语音、幼儿园英语口语、幼儿英语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和学前教育教学技能类课程,如何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具有从事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在毕业时能够迅速适应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具有很好的专业技能迁移能力和教学策略生成能力,能够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经过对国内外英语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与省内外高校的同行交流办学经验,到幼儿园与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研究幼儿英语教师基本素质的内涵,组织全系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实际,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认识到必须实行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和以教材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必须在加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技能训练,尽快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技能培养过程尤其是特殊技能的形成过程。

2 内容

目标明确、切实实施、科学评价

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英语语言知识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培养,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形成过程,一方面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形成实施教学的运作体系,同时要具备完整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2.1目标体系的构建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英语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胜任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能从事幼教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英语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可以将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专业技能分为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主要为英语语言的听、说、声乐、琴法、舞蹈、绘画、手工制作、口语等8个基本方面;综合技能主要为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3个基本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本科幼儿英语师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2.2实施教学的运作体系的形成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主要培养幼儿园英语教师,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期,对于幼儿英语教师来说,发音是否准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技能主要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从操作层面上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方法和途径,其中包括课程教学、课外训练、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技能训练与竞赛以及科研训练等。

2.3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引导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以及成绩评定办法。通过课程考核、技能展示、英语儿歌、故事竞赛活动以及论文评比等多种途径对学生技能进行科学的评价,既可以激发学生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使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3 途径和方式

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科学研究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工作要突出课程渗透、空间拓展、时间贯穿、强化基础和注重规范等教学理念,主要通过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幼儿园实践、技能训练与竞赛以及科研训练等途径进行。

3.1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包括专业课程、活动课程以及素质课程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应突出“课程渗透”的教学理念,即在各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都要注重突出学生英语语言运用技能和其他技能结合运用的培养。不仅重视学生的外语、计算机、普通话等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要重视音乐、美术、舞蹈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

握。音乐(声乐和琴法)课程从第一学期开始,连续开设不能少于六个学期。美术、舞蹈课程开设不应少于四个学期。所有理论课程教学都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所有教学法课程则以实践教学为主,英语语言的相关课程贯穿始终。教学的考核工作突出技能考核,以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3.2课外活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应突出“空间拓展”的教学理念,即不仅注重课堂教学时间的技能训练,更要注重在课外的一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参加外语角的活动、参加社团组织,经常进行与幼儿英语教学关系密切的舞蹈、绘画等技能训练活动,既可以进行集中的强化训练,如每周利用早晨和周一晚上集中训练。也可进行分散训练,组织志趣相同的学生互相帮助。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锻炼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

3.3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

幼儿园英语教育见习与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幼儿园英语教育见习与实习要突出“时间贯穿”的教学理念,即依托一定的实习基地,确定实习的内容,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时间里不间断地进行英语教育见习和实习。

首先,建立实习基地,选择办学条件较好的幼儿园或双语幼儿园作为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实习基地,与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其次,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幼儿园教学实习、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将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穿插实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使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实习相互补充,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适应能力。

第三,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可以将幼儿园实习分为三个时间段:从一年级开始,每周安排半天去幼儿园见习,帮助学生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学生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以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英语教学。三年级开始随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尤其是英语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进行短期实习锻炼,让学生承担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到四年级再利用八周时间集中进行专业实习。

3.4技能训练与竞赛

为了提高幼儿英语方向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在完成扎实的英语语言教育的同时,应经常开展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应突出“强化基础”的教学理念,即把最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基本技能作为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促进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训练采用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两种形式,集中训练主要由有关技能课程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分散训练则由团总支、学生会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用英语描绘出相应场景,唱好英文歌、弹一曲好琴、画一手好画、写一笔好字、讲一口好故事、有较好的舞蹈表现力等,同时每学期都进行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树立竞赛优胜者为技能标兵,发放证书,给予奖励,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投身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之中。

3.5科研训练

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写作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形式,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应突出“注重规范”的教学理念,即通过严格的毕业论文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不仅具有一定的科研写作规范,更重要的是具有科研道德规范。具体指导方面,可以成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进行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训练,重点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课题关,要求学生选择角度小,贴近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的课题进行研究,最好是进行实证性的个案研究。二是写作关,明确专业水平较高,并发表过一定数量论文的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从论文选题到基本规范进行具体的指导。三是答辩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题答辩,第二阶段是论文最终答辩。只有通过开题答辩的学生,才能参加最终的答辩,答辩以后,凡是需要修改的论文还必须进行认真的修改才能最终定稿。

4 意义与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在学院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目前,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完成,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过程中为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师资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也为省内外同类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4.1理论意义

丰富了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确立了幼儿英语方向本科人才培养应面向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指导思想,在重视学生做人教育、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幼儿英语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了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方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具有开拓创新意义。

4.2实践意义

经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系统训练的学生,专业思想巩固,业务能力较强,英语运用能力表现突出。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已经成为从事幼儿园英语教学的“熟练工”,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剑桥教育集团、省、市政府机关幼儿园来我院挑选人才,首届幼儿英语方向毕业生全部就业,其中多数在幼儿园一线就业,还有一部分学生考上研究生和公务员。毕业生就业率100%。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甘肃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兰州 730020)

[摘要] 幼儿园教研的目的不是为了构建关于儿童发展和幼儿园教研的新理论,不是为了解决幼儿园教学领域普遍的本质性问题,也不是为了获取教学活动之外的任何事物。幼儿园教研是幼儿园教研人员在美善价值取向上,为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甄定方向,遵循幼儿教育规律,研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并结合幼儿教学实践提供合理解决策略的活动。为此,幼儿园在开展教研活动时首先要着眼于本园教学活动的研讨;在程序上必须保证对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分析;应该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研讨;要注意开放、公平、民主的研讨环境的营造。

[

关键词 ]教学研究;教学实践;幼儿园教育

对幼儿园教研的讨论层出不穷,但对究竟为什么要开展幼儿园教研活动这一前提讨论的并不多,多数研究都集中于探讨如何进行幼儿园教研。对为什么要开展幼儿园教研,即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一前提性条件的忽略,导致有关幼儿园教研实施策略的研究缺乏针对性,而容易沦为没有价值的意见讨论。基于这一不足,笔者将首先探讨幼儿园教研的概念、意义与目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如何组织开展幼儿园教研活动进行讨论。

一、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目的辨析

有关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讨论离不开对其目的的讨论,只有在澄清其目的的基础上,幼儿园教研才能得到合理和有针对性的研究,那么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呢?

首先,幼儿园教研的目的不是为了构建关于儿童发展和幼儿园教研的新理论,发现新的教育教学规律。教研和科研不同,科研的目的多是为了在基础理论层面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追究,而教研,顾名思义是教学研究的意思,是针对某一具体教学行为、教学活动、教学事件和教学段落的研讨和分析,其目的不在于构建理论,不在于发现新的教学规律,而在于如何运用这些教学规律对当前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事件进行分析、评估和探查,进而发现当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的改正策略,等等。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的幼儿园教师尽管总体学历达标率不算低,但幼儿园教师因为本身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之科学研究水平整体不高,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园进行科学研究的活动。

其次,幼儿园教研活动不是为了解决幼儿园教学领域普遍的、本质性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幼儿园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或活动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学实践,这种一定程度上的同质性为教研成果的推广提供了条件,但这并不能决定幼儿园教研的目的定向。幼儿园教研活动应该立足于本园、立足于具体的教学事件和教学活动,这才是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根基。至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教研成果,并不应该成为幼儿园教研之初的目的。

再次,幼儿园教研活动不是为了获取教学活动之外的任何事物。幼儿园教研活动必须遵循的第一因素是教育性,任何脱离了这一原则的教研活动都应该被拒绝。其实这一规定性对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开展不是为了表现教研管理人员或园长的高明,而在于创造一个民主、公平的研讨环境,让各位参与教研的主体都能畅所欲言,既不是为了获取言说的快感,也不是为了获得高明的称号,所以应该以理性的讨论为引导,在此基础上着眼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价值、开展流程、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教研活动在教研目的的规定性上是有很多限制的,而基于这些限制,幼儿园教研活动可以被定义为:幼儿园教研人员在美善价值取向上,为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甄定方向,遵循幼儿教育规律,研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并结合幼儿园教学实践,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合理解决策略的活动。这也就意味着幼儿园教研活动首先必须就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分析,对当前教学活动的必要性进行甄别与确定,这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实际教研活动中较少进行的环节。通常幼儿园的教学研究活动并不对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反思,以至于幼儿园的一些教学活动很多并不需要,但却在广泛开展;一些教学活动很有价值,却鲜少涉及。因此,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是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第一要务。

第二,幼儿园教研活动必须依据幼儿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规律进行,这是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基础。当前,我国很多幼儿园教师的教学仍然依托于一己之经验,而很少依据其掌握的教育教学知识来判断自己设计与实施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缺乏丰富教育教学理论的涵养和指导。这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园教师的整体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同时也缺少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幼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契合度不高,理论不能有效地引导实践。

第三,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目的在于发现本园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改进策略,以此保证幼儿园教学活动实践的顺利进行。从根本上讲,幼儿园教研活动是实践性的,而不是理论性的,它既应来源于实践,也应作用于实践。这一特性为幼儿园教研活动划定了适用的范围,也为保证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

二、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实施策略

界定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强调目的的引导作用和方向甄定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主张应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澄清,并对分析依据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保障教研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幼儿园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着眼于本园教学活动的研讨

试图分析所有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不是幼儿园教研活动的选择,至少不是首要选择。幼儿园教研活动必须立足本园,依托本园教师主体,着眼于本园当前具体教学活动的规划、开展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这要求幼儿园对教研活动形成基本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按时或定期就本园的教学活动展开教研。与此同时,幼儿园教研活动应该依靠幼儿园的教师主体,而不是单纯依靠专家。专家的引领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是必要的,但专家的引领无法替代本园教师的思考,而且专家的引领也只有依靠本园教师、通过本园教师才能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二)程序上要保证对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分析和引领

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分析和引领,是幼儿园教研活动必须注意的首要环节,在笔者看来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有价值的教学活动才适合在幼儿园展开,只有适合幼儿园教学的有价值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教学实效。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分析,首先要考虑其价值取向和引领方向,然后研究和判断教学活动中是否蕴含了美善的引导价值,至少也要保证不存在错误的价值观念;其次要考虑这些价值蕴含是否适合幼儿,能否被幼儿接受并内化;第三要考虑教学活动对幼儿成长的支持作用是否有效。

(三)应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研讨

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开展必须以教育教学规律为依托,这包括儿童的身心成长规律、教学活动的开展规律等。但长期以来,由于幼儿园教育不被重视,幼儿园教师在来源上、个体待遇上、培训机会上都较少,很多幼儿园教师由此并不是基于教育教学的规律进行研讨,而是依托于个体的教学经验。经验丰富,固然能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占有一定的优势,这表现在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秩序的控制、教学中突然状况的应对等方面。但经验更多地依靠教师个体的教学习惯,倘若教师个体是一个热爱学习、惯于反思的人,那么其经验就具有良好的价值,对教学活动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但事实上,这样的教师目前在幼儿园并不多,幼儿园教师之间的传帮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经验的传递,而不注重教师个体知识的获取。这种状况导致幼儿园教研常常不在教育教学规律之下进行,而是在教师经验的分享中进行。针对这一问题,幼儿园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引导本园教师从自身的学习抓起,促进其专业发展,进而将幼儿园教研活动引到依靠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理性判断上来。

(四)要注意营造开放、公平、民主的研讨环境

幼儿园教研目的的实现有赖于一个开放、公平、民主的研讨环境。以职位高低形成幼儿园研讨的发言秩序,是当前幼儿园教研活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尽管在口头上强调畅所欲言,但事实上最有发言权的教师在专家和园长的面前,并不能保证自己的独立性,也难以在教学中完全依靠自己的主张进行教学。因此,在教研开展过程中,专家和园长应该对自身的权威进行反思,并通过制度、语言等方式减少对专业教师的干预,在教学研讨中秉持一种平等的理念,将自己的话语当作一种意见,而不是教导,通过打造一个开放民主的研讨平台,激发教师的理性之光,促进幼儿园教研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高微佳.关于分层教研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原晋霞.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申毅.幼儿园教研工作的基本原则[J].山东教育(下),2002,(12).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师; 园本教研; 幼儿园

前言:老师的专长领域不同于一般大众知识和各领域研究人员。教师所固有的“理论性知识”不同于“实践性智慧”的知识域。幼教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复杂性和情境性的特殊实践活动,需要实际智慧的支持,实践性智慧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与核心条件。幼师实践智慧的培养渗透在各方面,因此,园本教研活动是促进幼儿教师实践智慧的有效方式。

一、唤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

1. 个体性

每个教师都有年龄、经验、思维方式、教育教学中的行为特点和感受的不同,所体现出的实践智慧具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点,因而教师的实践智慧是独创的。实践性智慧是教师个性魅力的最好体现,对其进行公开讨论或进行技术分析是很困难的。所以,要有效的传播“实践的智慧”,不但要知识,还要经验,这一继承是以接受者的个性特征和成熟程度为依据进行的解读,具有吸附特性。

2. 内隐性

教育者的实践智慧主要来自教育教学经验和对其实践活动的认识与体会、经验、辨别、顿悟,它是教师对长期内省反思所获得的隐性知识进行转化的高级思维方式。通常有“仅意会”,无言的无言,难以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但是,教师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被隐藏起来,教学活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练习智慧是内在的,仅靠传授知识不能做到,只有通过总结经验,反省实践,才能抓住它。

二、园本课程中幼师存在问题

1. 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条件的能力有限

要想成功地发展园本课程,教师必须研究本园的条件和出发点、地理位置,包括幼儿园所在的地方、大自然、幼儿园的社区环境、人文、幼儿园发展的历史、师资队伍、优势与不足等等,在这里作为基础和起点。我们有影响力的园本课程都是以我们幼儿园的现状为基础的,园本课程植根于本地区各类资源开发的优秀区域。由此可见,园本课程的开发若与园区的环境协调,它易于达到理想效果,反之,若反差过大,不确定因素增多,课程开发难度必然加大。所以,教师必须具有分析幼儿园实际情况的能力,以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为基础寻找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的实际生态环境,关心幼儿园领导班子建设、师资水平、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子女成长水平。其次,坚持先进的课程理念,创生出符合本园实际的课程。

2. 深入分析幼儿的能力不到位

园本课程发展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价值观、社会本位取向、价值本位取向、儿童的学科标准取向与本位取向。社会性标准认为社会价值是绝对的,教育必须以社会进步和发展为目标,发展课程应充分考虑社会的利益和进步。专业标准的课程强调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本课程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发展,相信儿童的存在和发展对此至关重要,重视课程对儿童的重要性,所以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孩子们的需要、利益和能力。尽管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出发点,不断实践尊重儿童主体性的教育观,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忽视儿童标准的现象,忽略儿童的现有经验,不了解和不注意儿童文化,不重视儿童的精神世界。

三、提升幼师在园本教研中实践智慧的措施

1. 培训方式的多元性

实际上,我们经常接受经验主义的训练,培训形式为个案式、个别式等,所有这些训练方法都是为了满足教师研究的需要,加强保教工作的质量建设,促进幼儿研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为职业目标。举例来说,园本活动就是进行健康集体教学研讨活动,大多数老师对“怎样引导幼儿练习基础动作”存在很多困惑,一些老师对基础运动要领的理解不透彻,有些老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因此,我们首先采取了充气训练——幼儿园每一个年龄段的基本动作,使教师深刻认识不同年龄幼儿基本动作发展特征和规律;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明确的幼儿动作教育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组织体验式训练——运球,在教学游戏中创造情境,使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动作的要领,对幼儿动作发展中会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出明确的指导策略;可以用案例训练——你的困惑我来帮你,训练前征询教师对健康教育活动的意见,或自荐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教研组预先组织有关资料,确定培训的主题,同时,应事先以书面形式告知教师所制定的培训内容,允许他们收集有关信息,为目标作好准备,接着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交流、讨论,让它自由地进行思想碰撞,带来更多创新的灵感和火花。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基于培训内容、对象选择训练方法,这才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2. 在合作对话中促进生成

实践智慧具有个体化的特征,园本教学还要强调幼儿园和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地位,但园本教学与研究是以研究者和骨干教师为主导的,重视教师和学生、教师和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提高园本教研中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并非各自为战、单打独斗,还需要小组合作研究,这有助于形成一种研究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进行团体合作。第一,教师要和他们的同侪交流。可进行集体备课和课例学习,观察别的老师的课堂教学并与他们一起讨论,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等进行了分析,通过交流、包容、激动、碰撞和持续互动来达成各自观点,推动教师实践智慧的有效提升。第二,幼儿教师应该和幼儿展开对话。要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睦的环境,用心倾诉孩子的内心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改善教育行为再一次需要专家的专业指导和帮助,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实现对话。职业指导的主要形式可以是专题理论讲座,参与性培训,个案式听课与研讨,参加项目研究、个案咨询、现场咨询等工作。借在专业人员和一线教师之间进行对话,把幼儿教师的经验优势和专家的理论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优势互补的切实促进幼儿园教研工作的开展,将园本教研工作推向深入。

结束语:

经过园本教学活动与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了园本教学研究体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讨论,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在我园中的教学和研究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老师逐渐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教学和研究活动的目标、效率日益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文娟. 在园本教研中提升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9(01):13-15.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家园协作;幼儿;生活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72-01

新世纪的婴幼儿教育提倡智力的启蒙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尽管这一点被众多家长所熟悉和共知,但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毕竟放眼当下的婴幼儿教育,似乎更多的是孩子智力的开发,对于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略显薄弱。哪怕众多家长发现了对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极易忽略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的协同配合对于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的意义。为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通过环境强化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当下的幼儿园教育加强与幼儿家庭的联系,二者共同打造家园合作,共同致力于幼儿的学前教育,使社会、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构成一个教育圈,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1.现阶段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现状

1.1 家长重知识教育而轻习惯教育。根据近年来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幼儿园家长更重视的是孩子在学校学了多少知识,学会了几首歌、几首古诗等,而忽略了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生活习惯的好坏。随着社会教育竞争压力不断加强,许多家长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给孩子报了许多兴趣班而根本不问孩子的意愿,这种忽视儿童主动性的教育方式显然是畸形的。又或者,由于目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存在着溺爱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1.2 教师在行为习惯教育过程中缺乏连贯性。从理论上而言,幼儿园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建立合理必要的管理机制,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致力于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但实际生活中的幼儿园教育往往缺乏连贯性,教师对于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也只是断断续续的,没有一个成体系的教学模式。

1.3 幼儿园对家长的综合指导不足。传统的家园合作往往忽视了合作双方的平等性,大多以幼儿园为主导,家庭方面总有推卸责任的情况存在,另一方面则是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长对于幼儿管理的兴趣和积极性,缺乏对幼儿在幼儿园中起居的关注,并未真正理解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幼儿园和家庭的合作失衡,同时,幼儿园对家长的综合指导不足,两重阻碍导致双方在幼儿生活习惯培养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和不知所措。

2.家园协作在幼儿生活习惯培养过程中的意义

2.1 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综合意义。家庭是在幼儿成长早期影响最为强烈的环境,孩子从出生到踏入社会,有半数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无论是思想品德教育还是行为习惯引导,家庭对于儿童的成长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而幼儿园则是还在除了家庭之外的第二学堂,在幼儿园里,孩子可以接受系统性的文化素质奠基和身体素质发展,由第一教育和第二教育的共同作用,儿童可以在幼儿阶段树立良好的个人基础。

2.2 有助于合理引导幼儿的心理特征。通俗而言,幼儿和成人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年龄段,在心理差异上,而这可谓是泾渭分明。因此,在对幼儿生活习惯的教学上,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需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耐心、热情地引导,将抽象的东西转化问具体生动的概念,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3.家园协作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过程中的相关策略

3.1 构建家园协作基本框架。家园协作机制的建立要求幼儿的幼儿园和家庭可以根据双方的基础构建家园协作框架,在科学引导幼儿生活的基础上关注幼儿的作息、饮食、睡眠等方面,要求他们严格按照科学时间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制定一些合理的日常起居安排,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在日常的吃饭、睡觉等时间的控制上,也可以采用时间把控的模式,并将此与家长进行交流。家庭和幼儿园作为两个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有着各自的核心优势,无论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还是家长提供的幼儿日常情况信息,都有助于双方交流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及时调整家园合作机制,有效推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3.2 树立榜样激励机制。幼儿的是非判别能力较弱,但对于来自成人的肯定和鼓励是十分重视的,家长和幼儿园应该合理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即使鼓励和表扬幼儿在生活中的一些良好行为表现。比如,教师可以表扬吃饭速度和个人卫生处理得比较好的孩子,并且让其他孩子进行学习。同时,幼儿的模仿能力也较强,因此,幼儿园可以即使鼓励一些日常生活习惯较好的同学,让其他孩子向他学习,模仿他的一些日常行为习惯,及时纠正自身的行为缺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3 关注幼儿差异,合理纠正习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心理发展情况还是习惯培养历程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对个别情况进行教育引导,保证整体的平稳进步。一些孩子由于家庭环境和父母照顾的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一些吃饭拖沓,睡眠不及时等情况,教师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孩子严格遵守时间,给与一些奖励和表扬,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习惯。在良好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和睡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再次考量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及时纠正他们的欠缺之处,逐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4.结语

以"家园合作、共同成长"为理念的家园协作桥梁共同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提供一个坚不可摧的成长环境,一方面幼儿园在幼儿在校期间提供集中的教育,保证其安全和良好的习惯培养,另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提高了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和信心。家长们力求让孩子在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和成长环境,这一种努力不光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还有效提高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效果。家庭提供家长的支持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幼儿园提供集中的教育和有策略的呵护,共同推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为其一生的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行为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沛媛,董雅芬. 重习惯养成,让孩子终身受益[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1(05)

[2] 胡耀岗,寇文亮. 试论幼儿良好习惯养成[J]. 教育实践与研究(C). 2015(04)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一、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机构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基本形成了社会力量办园正逐步上升成为主体, 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局面,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2001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9.2%和16.1%,教育部门办园增长缓慢,民办园数量增长速度比较快。2004年民办幼儿园达6.22万所。在园幼儿数584.11万人,入园人数已占总数的21%。可见,我国传统的以“公办”为主或“民办公助”两条腿走路的学前教育体制产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地方幼儿园已经或正在进行“转制”,公办幼儿园也逐步向民办性质过渡。同时,一些事业单位及一些私营企业投资兴办幼儿教育事业的兴趣越来越浓,纷纷举办了特色各异的幼儿教育机构,如双语幼儿园、艺术幼儿园、健康幼儿园等。不但如此,现在幼儿教育队伍机构还逐渐发展到各乡镇、各村庄,小城市也出现了私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逐渐成为幼儿教育的主体。除此之外,我国加入 WTO 以来,一些中外合作或外国投资的幼儿园也正在逐渐增多。

二、现阶段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一些幼儿园的师资水平不能满足授课要求,部分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 科研能力薄弱。幼儿教师是一个专业技术岗位,需要特定的能力和技能。而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能力,组织教学与管理的能力,与幼儿交流的能力, 随机应变的能力等都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容易使教师们逐渐缺少初为人师时的热情,对自己发展前景一片迷茫,而形成了一种安于现状,按部就班的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

第二, 一些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存在问题,课程设置不符合幼儿成长的客观规律。由于幼儿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化”,许多幼教工作者对“国际化”内容吸收不当,造成了现在的幼儿教育追潮流现象比较严重,忽视了文化差异的存在。

第三,一些幼儿园的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手段缺失。在幼儿园中,女教师多,年轻教师多,特别是年轻教师都具有较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 既能为幼儿园的发展做出贡献,又能使自己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三、幼儿教育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继续教育缺乏规划,针对性不强是造成师资水平停滞不前的关键原因。首先,理论教学没有联系幼儿园实际。培训者只关心理论和理念的问题,而不关心教育实践,或者不会用理论帮助幼儿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使幼儿教师不仅难以很好地理解理论的精神本质,同时又难以填补理论和实践的鸿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其次,现在教育进修没有针对问题、分层次地进行。例如安排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教育,如何针对教师的不同问题进行教育等。许多机构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争相介入幼儿教师的教育领域,使幼儿教师的职后教育处于无序状态。最后,现有培训的形式单一,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教育技能与师德教育。许多幼儿教师在掌握了许多大理论之后竟然没有起码的教育技能,如语言能力、教育组织能力、师幼互动能力等。

第二,造成教学内容追赶潮流,课程超载。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社会导向。一定时期的社会舆论、社会教育价值观与国家法定的教育宗旨及科学的教育理念之间出现严重不一致,并通过各种方式渗入教育机构时,就有可能出现课程超载现象。其次是家长压力。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法定教育宗旨严重不一致,就可能造成幼儿教育的课程超载。再次是教师的观念和技能。一些教师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获得轻情感培养的倾向,必然会在现实中造成课程内容的超载和泛载。

第三,单向服从的管理关系和管理制度,是出现管理机械的重要原因。受封建文化的影响,许多幼儿园在上下级关系上仍习惯于单向的服从式,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和行政权威实施管理,习惯于以指导者、评价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即“上级布置,下级照办”。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决策权,每天的工作只是在“执行命令+完成任务”或“按章执行+应付检查”等。另外,由于园领导整天忙于具体事务,缺乏总体的管理制度,无暇顾及教师的发展和制度的更新。

四、发展我国幼儿教育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要充分认识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其普及程度的高低、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乃至各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发展幼儿教育对巩固和提高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因此,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切实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从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到实际工作上都要把幼儿教育真正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幼儿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真正把幼儿教育当作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责任意识,健全幼教领导机构,把幼儿教育发展列入议事日程和办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这项工作。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社会领域教育;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9-0035-05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借助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教育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幼儿园教师“要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了解研究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参与各类科研活动,以此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并获得研究经验”。2012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将“收集和分析信息、不断反思和研究保教实践问题”作为教师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专业能力提出来。事实上,当下有许多教师在“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上已经走得较远,其中有不少人特别关注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中较为薄弱的“社会领域教育”,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那么,作为“实践者”的幼儿园教师是怎样开展教育研究的,他们的研究有些什么特点,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碰到了哪些困难,与高校学者的“研究文化”有何异同点?开究者带着这些问题对2012年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区代表参加的“全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交流论文进行了分析梳理,重点对第一作者为幼儿园教师的99篇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其中,个人独立撰写的论文占77.5%,其余大多为相关研究课题的集体研究成果)。研究者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研究了什么

从分析结果来看,幼儿园教师开展的社会领域教育的研究可分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与“社会领域教育研究”两类。前者主要是“幼儿同伴互动与情感培养”方面的研究,后者则主要关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课程与教学”问题。详见表1。

1.聚焦社会领域的“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

课程与教学是幼儿园教师的核心工作,教师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最多,因而积累的经验也最多。99篇论文中,有近30%的论文是对“社会领域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的研究,包括如下三类主题。(1)“课程与教学经验总结”(25篇),主要是幼儿园或教师本人对自己已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包括对教育教学模式、目标、内容、途径、策略、方法的研究以及相关课程资源的拓展等。其中,7篇论文讨论的是专门性的社会领域集体教育活动,如《幼儿园专门性社会领域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其余论文则从实施角度进行讨论。从论文中可以看出,很多教师已认识到幼儿园的社会教育需要回到生活本身,因此,他们开始挖掘除专门性集体教学之外的其他渗透性教育途径,如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家庭活动、节日活动等。(2)“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10篇),主要是社会领域教育的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讨论。(3)“混龄课程体系建构”(2篇),主要研究“混龄”教学组织形式下的社会领域教育问题。

2.重视幼儿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体现为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如独立性、自我意识、自信、遵守社会规则、社交行为、社交能力等。其中,有关幼儿园“人际互动”研究的论文所占比重较大(占86.8%)。可以说幼儿园教师比较重视幼儿良好的人际互动行为与能力的培养,这正契合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

3.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

情绪情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其进行教育引导的动力之源。从所分析梳理的论文内容来看,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幼儿分离焦虑”“师幼依恋”“感恩教育”“集体荣誉感培养”“爱心培养”等内容。

4.开拓研究新方向:“社会领域教育的途径与资源”

有少数论文尝试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如怎样开发社会领域教育的课程资源等。《纲要》指出,“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因此,有关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研究也是社会领域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5.很少涉及“冷门话题”和基础性研究内容

从所分析梳理的论文内容来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研究存在一些“冷门话题”,例如“混龄教育”“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家园合作”等,以及基础性研究诸如“师幼关系”“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等也略有涉及。这些研究内容因受教师研究视野或能力所限,较少被关注。

从以上分析来看,幼儿园教师所做的社会领域教育研究选题特点是:实践取向、研以致用、选题较小、贴近工作实际,且得益于日常对幼儿的观察和自己的工作经验。

二、幼儿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园教师的研究还谈不上有科学的方法,只是事实与经验的呈现,即便有研究方法,其规范性、逻辑性、理论性水平都不甚高。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问题;对策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同时又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阶段,从长远来看,不仅能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有利干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消除贫困,有利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级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大力开展索质教育,兴起了以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改革浪潮。由此,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基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幼儿教育事业积极、健康地发展。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存在的客观规定性,同时又必须积极探讨解决,否则幼儿教育就不能很好地适应薪时期的任务与要求,不能有效地承担幼儿教育在整体素质教育中所应承担的奠基性重任,更不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我简单的谈谈就新时期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一、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

(一)从管理的理念上看 在幼儿园中,女教师多,年轻教师多,特别是年轻教师都具有较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既能为幼儿园的发展做出贡献,又能使自己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但是,在现行幼儿园的管理中,仍以奖惩性评价为主。这表现在教师的每项工作都有严格的考评标准,评价制度过细、过于量化、过于机械,而且有点倾向于标准化、系统化。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制度,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会使一些教师担心受到惩罚,而不愿意承担风险,从而束缚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从课程设置上看 由于幼儿教育合作与交流的,许多幼教工作者的吸收不当,造成了现在的幼儿教育追潮流现象比较严重。重视先进的幼教经验,而忽视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舍弃了本土文化。新的理论与实践模式要不了多久就在我幼儿园中出现。这一方面说明我们与兄弟省份交流增多了,但另一方面,一味地模仿,反而会压抑我们自己的创造力,更何

况我们还是存在着地区差异性,如何选择具有本园特色,又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这才是我们需要努力探讨和实践的问题。盲目赶潮流追风并不能真正促进幼儿园发展,模仿不是幼儿园发展的最好方法,关键要立足自身去开拓。

(三)从师资水平上看 幼儿教师是一个专业技术岗位,需要特定的能力和技能。而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能力,组织教学与管理的能力,与幼儿交往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等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成功的幼儿教育改革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当我们热衷于研究课程和教学的时候,更应关注幼儿教师的教育和成长。近年来,在提高师资质量方面,幼儿园曾做了许多工作,主要集中在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以及大面积地进行职前、职后培训等方面。在培训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懂得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想法,但是面对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大部分教师在接受培训后仍然很难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仍然难以适应教科研的要求,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如何通过教科研逐步成为幼教领域中不仅富有实践经验而且还有丰富的理论作为指导的专业幼儿教师,这都是幼儿教师感到比较困难的。

二、幼儿教育发展的对策

幼儿园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应当把促进幼儿发展当做自己办园的出发点和归宿。特色教育或艺术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教育者应该把艺术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计划,渗透到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教育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而不能仅仅把幼儿掌握艺术技能作为自己办园的宗旨。幼儿园的组织文化是为幼儿园全体成员所认同,渗透于幼儿园一切活动之中的。良好的组织文化主要表现在全员参与、融洽团结、积极向上、管理规范,能够促进幼儿园不断前进和发展。如果幼儿园的特色不能促进幼儿园良好组织文化的形成,那么它将难以保障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特色也就毫无意义。特色是经过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教师必须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在此教师群体必须建立起对特色的认同感以及集体责任感,从而激发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建立健全的课程管理制度 幼儿园课程的决策,变革、实施应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力求课程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幼儿园内容的计划和安排上,既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避免课程内容选择上过分随意和无序。在幼儿园层次和班级层次上,课程理念的确定和改变、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确定和变革等方面,都应有相应的规则。这既是鼓励课程变革的需要,也是避免课程超载的需要。

(二)强大的团队观念 要引导教师客观地评价自己,建立个人的发展方向,并且要求教师在追求自主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对组织、对幼儿园的关注,并把个人的发展方向融合于幼儿园的共同发展方向之中,在多元的认识过程中逐渐趋向团队共同的价值取向,使教师知道对幼儿园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工作环境的珍惜。

(三)激发教师参与的观念 幼儿园的所有教师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在管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活动,相互影响,协调一致,表现为强烈的双边赖性。教师本身是一群经验、个性、特长各异的人,如果幼儿园用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要求她们,不仅会使她们显得被动和缺少灵气,甚至会扼杀她们的创造性。幼儿园应该根据教师个体的需要,安排合适的计划、实施、反思要求。因此,在幼儿园管理中应凸现教师管理者的身份,充分体现其“主人”的作用,不断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为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提供尽能多的机会和条件,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完善的发展。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一、依托课题研究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认真组织

我省幼教学会“十二五”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并推荐优秀、有价值的课题参加中国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二五”课题的申报工作。

2.对通过立项的课题进行分类分片,注重不同类别、不同片区课题的过程指导。

二、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的指导,推进我省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1.积极协助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指导各地按照下发的《省乡镇中心幼儿建设基本标准》要求建设或改建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加快乡镇幼儿园的建设。

2.积极协助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以结对帮扶、教学观摩、跟班培训等不同形式,组织开展全省第三届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培训。

3.继续协助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做好省级示范幼儿园结对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活动,及时发现典型经验,进行推广,让全省农村幼儿能享受优质教育。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全面提升办园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

1.开展2011年度教师案例和论文评选工作,并推荐优秀论文参加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组织的“学习和贯彻《纲要》实践经验征文评选”活动。

2.积极协助省教育厅基教处开展优秀省级示范幼儿园、省级示范幼儿园的评估和复评工作。

3.协助省教育厅基教处开展全省第五届幼儿教师技能技巧竞赛活动。

4.协助省教育厅基教处开展全省幼教行政干部和省级示范园园长的培训工作,推进幼教队伍建设工程。

5.组织开展《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与培训,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幼儿园的保教工作的指导。

6.协助省教育厅基教处继续开展以公办省级示范幼儿园为依托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试点工作。

7.继续协助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做好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重新统计、新会员发展和会费的足额收取工作。

四、加强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规范全省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五年制大专;幼教专业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7-0057-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幼儿教育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并获得良好发展。我们不能停滞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应在经济条件许可的状况下寻找高起点的、适合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路径,这样既可避免资源的浪费,又可促进城乡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师资是困扰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有调查显示,农村公办幼儿园师幼比达到1∶30,甚至有的县镇班级平均幼儿人数高达59人,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5~1∶8。另外,从对农村在职幼儿教师的需求调查来看,艺术领域与教育基本理论的课程是幼儿教师最迫切需要学习的课程。由此也可以看出,艺术领域与教育基本理论等方面是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薄弱环节。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83.6%的人认为幼儿教师应该有专科以上学历。

综合以上考虑,我们提出面向农村培养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目前,我校业已开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儿教师定向生的培养即是此方面探索之一。

二、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

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培养已经开始了很多年,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具有其优势:学制长,五年的艺术技能课程学习远远长于其他学制幼教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因而学生的艺体特长明显。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刚刚兴起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时,这种学制的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与欢迎。但是,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纵向深入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短板”也渐渐呈现。由于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一部分有升学希望的学生选择读高中,另一部分升学希望不大的学生选择读中专或五年制大专。这一状况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甚至有的学生还沾染了社会恶习。但是,他们大部分来自各个县、镇、村,对农村的幼儿教育有深切的了解。同时,他们的艺体特长正是农村幼儿教育所欠缺的,这为他们扎根农村幼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另外,在学生入学时对其文化基础提出一定的要求,可以适当保证生源素质。也可以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其毕业水平作出一些要求,或者在农村幼儿教师选拔时提出一定的要求,这亦可提升他们的幼儿教育素质。

三、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培养目标

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与需要为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方向,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为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起点与依据。从已有研究来看,人们普遍认为未来幼儿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特质: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具有有效地选择并组织教育内容、创设并发展支持性环境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钢琴、舞蹈、游戏、绘画等基本技能娴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并能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学习。具体来讲,需要具备以下能力:与幼儿交往的能力;建立与培养幼儿常规教育的能力;创设适于幼儿科学发展的教育环境的能力;全面正确地了解幼儿发展的综合能力;整合教育内容的能力;协调家园关系的能力;不断地学习专业理论,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适当降低文化基础与理论素养的要求,增强对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由于面向农村培养幼儿教师,因此还应使学生了解农村幼儿与农村幼儿教育的特点,掌握开发利用农村教育资源的能力,以及与农村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等。

四、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相应的课程设置来保障。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四类:通识课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通识课程是指文化基础知识的课程,它有利于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高中文化课程与其他公共必修课都属于此类。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是指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理论课程。教师实践课程以专业理论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核心,包括各教学法课程和艺体课程等。教育实践课程是指为学生提供的亲身实践的课程。

对于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涉及高中文化基础知识课程学习时间安排的问题。当前的普遍形式是2+3或者3+2,即两年或者三年的高中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三年或者两年的幼师专业课程的学习。文化课程的学习是颇受人们批评的地方,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并且与以后就业的联系不是很直接,加之学生基础本来就不好,这些原因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加重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厌学情绪。然而,这些文化通识性课程却是幼儿教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所在,正成为广大幼教专家与实践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有些学校将理论课程学习的时间比例调高,文化与理论课程占据50%的比例。然而,这似乎又回到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上去了。也有研究者提出,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要求和规定开设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可占总学时数的40%,艺体课程占总学时的30%,教育实习、见习等活动占总学时数的30%,应着力培养幼师生的教育技能、教学技能、艺体技能,使之并重发展。笔者认为,应打牢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这样可以为他们今后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新的校本资源提供有力的知识结构保障。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普遍认为幼师的模式应定格在大专层次的应用型方面,即具备相当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且偏重于实践和应用,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突出幼师性,并且要加强实践训练。因此,应加强幼儿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的学习与练习,为其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提供便利。基于以上分析与我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通识性课程应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开设,应少而精,注重理解与运用,占据25%~30%的比例,高中阶段文化课程也属于此类课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注重联系教育教学的实际来进行,占10%~15%;教师技能课程的学习占30%~35%,包括艺体课程的学习,适当突出艺体特长,保留其优势;教育实践课程占25%~30%,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的时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突出幼师性。农村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农村幼儿的特点可以在相应课程中穿插,如环境创设课程中,可以增加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方法的章节。在教育实践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幼儿园实习,增加其与农村幼儿园接触的机会。我院五年制学生曾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一个月,毕业生中大部分学生曾到过各县城的幼儿园实习。

五、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培养的保障

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与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要保证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需适当提高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入学门槛,保证他们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基础,这可以为其后续的文化与理论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五年制大专幼教专业农村定向生以其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受教师们的好评,并且其学习效果与能力也明显好于往届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其次,学校需提高对学生文化基础课程与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学习应达到标准的要求。学校需加强对学生文化基础与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考核,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保证教学的质量与人才培养的质量。

再次,学校需密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教学中注意实践取向,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技能性课程注重模拟实践或真实实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亦可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用途,增强学习的动力。

最后,学校还需建立农村幼儿园实习、见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幼儿园进行教育教学的实习与见习,在提高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与本领的同时,增加其对农村幼儿教育的了解,产生服务农村幼儿教育的使命感。

与此同时,国家可制定相应的农村教师制度,吸引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加入农村幼儿教师的队伍。

参考文献:

[1] 王剑兰,张秀娟.幼教师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4(7):34-35.

[2] 秦旭芳,庞丽娟.21世纪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及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1(2):10-11.

[3] 王水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J].职教论坛,2004(12):50-51.

[4] 袁秀华,阮树珍.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J].幼教园地,2005(8):41-43.

[5] 王剑兰.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的现状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4(3):77-79.

[6] 肖兰英.地方院校学前教育专业“2+X”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64-65.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保育能力、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善于沟通与合作、勇于创新、身心健康的专科层次学前教育工作者。

二、对接《专业标准》的人才培养规格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专业标准》指引下,充分体现了幼儿园教育的突出特点和保教工作的基本任务。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强调了幼儿园教师要将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掌握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具备设计、实施教育活动及教育评价的能力;具备良好的环境创设与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的合理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幼儿园班级管理和个别教育、以及计算机操作、阅读、写作等能力;强调了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儿童,维护儿童合法权益、具备沟通合作能力、富有爱心、责任心、细心和耐心、个性乐观开朗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品质。

三、高等专科学校开放兼容的课程体系

(一)完善课程体系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根据《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教育实践模块。公共基础课设置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掌握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具备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普通话、外语水平、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等。专业理论和技能课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从职业能力培养出发,帮助学生掌握幼儿生理、心理、教育的知识、幼儿文学的知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知识、幼儿园管理的知识;具备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游戏活动设计观察和研究幼儿以及吹、拉、弹、唱、书、写、画等一般教育能力和综合教育能力。选修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实践课程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适应岗位需求打下基础。

(二)优化课程模块

1.公共基础课模块。为了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全面了解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更名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将《形势与政策》更名为《形势与政策(幼儿教育政策法规)》。

2.专业理论课模块。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有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才能借鉴中外教育史上有关学前教育的思想,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指导幼儿园教学实践,因此增设了《学前教育简史》;同时,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环境是一种性形的课程,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增设了《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课程;对于儿童心理规律的认识,是从事教育的基础,因此,将《学前心理学》更名为《儿童发展心理学》,并将课程学分从3学分调整为4学分;针对五大领域理论重复较多的情况,开设先行理论课程《幼儿园课程》,将幼儿园教材广泛运用到课堂,重在课堂实践教学,确保学生一毕业就能顺利组织幼儿园活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更名为《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学科内容更加精细化和有针对性。

3.专业技能课模块。基本技能与综合教育技能是关键。因此,重视教育技能的开发,对于艺术技能的培养坚持“贴近岗位需求,够用为度”,不可过分重视。该模块一方面调整了部分课程名称,课程内容侧重“学前儿童”的舞蹈、音乐、美术教育。同时,缩减了其相应的课时比例。

(三)推行“课证融合”

在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我校旧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毕业获取英语、计算机证书的要求,并鼓励学生获得育婴师、营养配餐师、书法等级考试、舞蹈等级考试等证书。但证书获取基本上以开设考证课形式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把专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辅导合二为一,实现了“课证融合”,使课程内在逻辑结构、教学进度安排和要求与考试要求一致,真正做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完全融合,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

(四)设立“模块化”的专业拓展选修课

必修课程能培养学生基本素质,满足共性需求,而选修课程能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坚持“合格+特长”的培养理念,因此,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兴趣以及社会需求,开设了模块化选修课程。新人才培养方案共开设了幼儿体育与营养保健、幼儿文学与语言创作、幼儿科学教育、幼儿音舞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园多媒体技术、幼儿英语七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包括6门课程。这些模块能加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促使其成为学有所长的幼儿教师。

(五)注重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