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范文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范文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英文名称:Electric Railway

主管单位: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936X

国内刊号:11-2701/U

邮发代号:82-84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通过对济南铁路运营维护管理段、济南铁路局供电段等电气化铁道建设运营单位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新开工的快速铁路建设项目和既有线路的电气化改造等大规模铁路建设热潮,带来的铁路高技术应用人才的巨大需求同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且在5年之内存在对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据统计,企业对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的需求主要分布在接触网工和电力线路工,两大类人员需求量最大,约占所有比例的80%,其中又以接触网工的需求更为迫切,其余岗位如变配电值班员、高压测试工及其它岗位占20%。

近年来,随着350公里高速电气化铁路、250公里城际高速铁路的建设,铁路新技术发展迅速,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未能及时反映行业新形势、新技术的发展,应尽快构建适应现代电气化铁路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教学资料,将高速电气化铁路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引入教学内容,应参照铁路特有工种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变电检修工、变电站值班员等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提高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时效性。

2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培养适应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施工、运营一线需要的,掌握轨道交通电气化理论知识和牵引变电所运行与维护、接触网施工与检修、高压电气设备测试与维修、电力内外线施工等专业技能,具备永不违章作业、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确保供电安全等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后能够在铁路局、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自备铁路的大型生产企业、轨道交通电气化设备生产企业,从事电力调度、供配电设备生产与调试、接触网检修与维护、变电所运行值班、高电压设备检修与测试、电力线路施工与维护等工作。

2.2 构建“产教对接、实岗历练”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地点具有线长、点多、分散,所用设备专业、贵重、占地空间大,工作环境具有“三高”(高电压、高空、高速度),必须与铁路工务、机务、信号等工种协调配合等特点。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突出轨道交通行业工作特点,实施“产教对接、实岗历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施工、运行与维护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2.2.1 产教对接

紧密对接轨道交通产业,与济南铁路局、中铁电气化运营管理公司、地铁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拓宽“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的通道;实现“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相通”;深化“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推进“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产教对接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2 实岗历练

在校内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学生以接触网工、变电所值班员和电气试验工的身份,进行接触网检修与维护、变电所运行值班、高压电器测试等核心技能训练。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培训基地比武练兵,训练学生接触网工、变电所值班员、电气试验工的规范化操作能力,实现“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通”。依托济南铁路局等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高职三年内到对口企业进行不少于六个月的顶岗实习,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合格后,获取工作经历证书,深化“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实岗历练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1 产教对接示意图

图2 实岗历练示意图

2.3 “三线贯穿,多头并进”,倡导“全人教育”理念

以培养高素质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为宗旨,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以创新发明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培养、以中华美德教育为引领的人文素质教育”三线贯穿,多头并进,既培养从事电气化铁道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又培养电气化铁道技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践行“知能共进、德道同优”,倡导“全人教育”,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培养。

2.3.1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铁道电气化技能实训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济南铁路局供电段等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职业化的学习氛围。推行“教学做一体、学训赛相通”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本专业相关典型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置课程体系,以岗定课、课岗融通,将主要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内容选取上,根据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适度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参照铁路供电段主要岗位的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根据供电段主要技术工种(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变电值班员、电气试验工)的技能要求设置技能训练内容,按照铁路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变电值班员等特有工种的技能标准进行考核,使其达到铁路特有工种中级工和高级维修电工的标准要求。

2.3.2 以创新发明为导向加强创新精神培养

在专业课程体系的个性化培养模块中设置了“时间灵活,形式多样”的创新教育环节,设立单独的学分,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卡片教学法、引导文法、小组扩展法、可视化法、伙伴拼图法、旋转木马法、逻辑关系法等多样性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课外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展专场报告会和讲座、各种技能竞赛、特长生课题研究、创业计划竞赛等形式的课外创新活动,将学生的创新活动纳入到“创新教育”学分中,激发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方位开放实验实训室,设立电气创新实验室,营造学生创新活动环境,构建创新发明氛围,鼓励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支持学生申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鼓励学生参加“电气化铁道技术协会”,设置技能竞赛专业选修课,支持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接触网技能比武”、“电力线路工技能大赛”,从而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训练创新思维、开发创造能力。

2.3.3 以中华美德教育为引领贯穿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行为规范的约束,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自身的榜样作用,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合理安排传统美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全过程、多方位、深层次”贯穿和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学校的“中华美德进万家”活动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美德教育,并体现在育人的全过程,注重长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树立“就业靠专业,发展凭素质”的全人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①加强通识课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礼仪”、“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等通识课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人文素质课程学习,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②在专业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点滴渗透、潜移默化;将行为规范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渗入到实践教学和学生顶岗实践过程中,学会融入团队、增强集体荣誉感,养成职业素养,树立职业道德。

③ 举办多种形式的“美德教育”主题活动。集体讨论学习、美德日记评比、经典诵读、诚信调查、参加公益活动等。

3 课程体系构建

3.1 课程开发原则

课程开发坚持“突出职业能力、适于个性发展”原则,通过对济南铁路局等合作企业的深入调研和毕业生回访,对本专业的岗位设置进行调研,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为维修电工、接触网工、变电站值班员、电气试验工、电力线路工、电力调度员、变电检修工,明确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分解胜任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归纳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教育规律进行教学化设计,确定本专业需要的主干课程。

3.2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培养电气化铁道行业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由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校企合作共同设计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素质;设置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设置专业核心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胜任电气化铁道施工、运营、维护等岗位的职业能力;设立包括通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创新教育、技能鉴定、社会实践、专业认知与实践的个性培养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从而构建出“课岗融通”的“两个平台+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两个平台+两个模块”课程体系示意图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气化 铁道 供电系统 技术 安全监控 分析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145-01

1 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技术分析

从我国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发展角度上来说,自电气化铁道项目发展之初,我国在供电系统方面所选取的电流制式极为同一时期技术条件支持下发展最为成熟与先进的25 kV工频单相交流电流制。与此同时,此种电流制式下可以较高的电压供应面向铁道电力机车进行持续性供电。在此种供电制式方式作用之下,变电所内部所涉及到的供电设备结构配置相对简单,且接触导线截面较小,在控制建设投资及后期运行管理费用开支的同时,实现了对电能损失的合理控制与减少,具备极为突出的综合应用优势。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适用于我国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所采取的供电方式主要可以分为TR模式、BT模式以及AT模式这三种类型。其中,TR模式是指以直流供电为中心的供电方式,BT模式是指在吸流变压器与回流线作用之下所运行的供电方式,AT模式是指以自耦变压器设备为中心的供电方式。然而,伴随着铁道电气化发展的不断成熟以及铁道干线化发展趋势的持续凸显。在这一发展背景作用之下,为最大限度的控制因通信线路迁改工程量而造成的铁路电气化工程造价增高问题,引入了对BT模式的应用。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电气化铁道线路运量以及牵引定数的发展趋势,通过对AT模式及其相关设备的综合引入,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我国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我国电气化铁道的远动控制率以达到了90%以上,成为我国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调度与管理的最关键技术设备。

2 电气化铁道供电安全监控系统分析

实践研究证实,可能导致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自身运行稳定性产生影响的因素不但涉及到系统自身运行可靠性的因素,同时也涉及到的外部自然环境条件对系统的干预与影响。

见图1即为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整个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所对应的安全监控系统。电气化铁道供电调度系统与监控系统相互之间,借助于网桥的方式实现有效连接,能够针对有关电气化铁道沿线各类设施的运行情况及状态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监测。为在不影响对电气化铁道供电安全监测性能的前提条件下,最大限度的保障整个监控系统结构配备的整体性,应用的合理性以及经济性优势充分发挥,需要在原则上防止安全监控系统下属各个监测设备与装置同传输通道之间处于重复性设置关系下,由此在提高数据响应速度的同时,确保对整个安全监控系统基本层次结构的有效规范。具体可分为如下两层。

第一层:对于包括风速以及地震在内的各种预警信息而言,要求安全监控系统采取综合性的考量思路。按照列车站点以及控制中心这两个层级进行结构配置。具体的实施方式在于:需要将列车站点所划定区域范围之内配备的各监测点集中归纳在一个具体的子系统当中,并将该子系统作为列车站点监控层层级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此基础之上,将该列车站点监控层层级以单元的方式合并至安全监控系统当中,为后续相关数据的处理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

第二层:对于其他仅针对子系统自身运行产生影响,且局域性覆盖较小的信息纳入与之相对应的系统结构当中。在针对上述监测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之上,需要按照控制等级的差异性,将其输入监控系统当中,形成子系统数据处理层级。确保安全监控系统所监控对象的有效性与稳定性。

在电气化铁道供电安全监控系统的运行过程当中,安全监控系统控制中心设备需要以调度系统设备为核心,在网桥设备作用之下实现对综合控制系统中心设备的网络连接。在整个铁道供电系统的运行过程当中,所产生的相关灾害监测信息需要在传递至调度子系统控制中心之后,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按照数据处理的方式,划分灾害监测信息所对应的控制级别要求,并将这部分要求在网桥设备的作用之下,实现与综合安全监控系统之间的有效互联。更加关键的一点是,综合调度子系统通过网桥设备传输方式所接受到灾害监测信息之后,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实现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互传。

3 结语

现阶段,不论试从设计方面、科研方面还是施工方面来说,各相关行业工作人员均积极投入到对快速铁路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过程当中,电气化铁道实现全方位的快速运行指日可待。在此过程当中,自主创新技术的应用将不断推动我国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技术发展更加的完善,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宋奇吼(1972- ),男,江西萍乡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供电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0031)李学武(1972- ),男,河南焦作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河南 郑州 450052)

[课题项目]本文系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科研立项项目“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B31,项目主持人:宋奇吼)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26-03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以及教育部召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精神,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按照 “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的要求,苏州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两校选择“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作为试点改革项目,采取“3+2”分段培养模式联合进行应用型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

苏州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两校战略合作的基础,充分利用行业优势、高职院校实训资源优势、应用型本科的学科优势,取长补短,实施人才培养全程合作,为贯通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进行了有效探索。为适应江苏经济转型与升级,满足社会对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两校拟探索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优良、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以期为推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社会行业背景

1.轨道交通供电产业急需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在发展规模、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进入历史最快发展时期,江苏省各城市地铁建设如火如荼,南京地铁更是跃居国内城市地铁行业前列。江苏省地处长三角,城市轨道交通发达,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已成为江苏省十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青奥会的临近,南京地铁建设也进入了高峰期。与此同时,中国铁路行业步入了黄金发展期,路网建设全面铺开,时速350千米动车组等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技术装备大量使用,我国高铁技术水平和建设规模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长三角地区从2006年7月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开通以来,先后建成开通了京沪高铁、沪宁城际、合宁城际、京沪线等重要电气化干线,电气化营业里程为892.3千米。电力牵引具有非常明显的技术经济综合优势,牵引动力电气化已成为铁路技术改革的方向,是实现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供电技术也同步发展,大量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广泛使用,高端技术装备水平与现有人员较低素质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现场企业急需基础厚实、技能精湛的高端技能人才。目前在全国范围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供电产业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处于奇缺状态,人才招聘的普遍做法是相互高薪挖人,人才匮乏已经影响到轨道交通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能够很好地满足目前企业对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点。第一,具有本科层次培养的特点。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提倡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其优势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较强;缺点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动手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本科层次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从事管理工作,实际动手能力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第二,具有专科层次培养的特点。以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强,着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优势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强,能够实现毕业即可上岗的培养目标;缺点是学生知识面较窄,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岗位迁移能力弱。

第三,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点。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采用“3+2”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满足岗位所要求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3+2”培养模式中,专科阶段重在培养学生检修维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本科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在设计、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由此构成本专科分段培养中,理论与技能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专科阶段的三年学习,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前两年半时间主要通过校内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检修维护方面的知识;后半年时间安排学生在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结合实际完成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结合现场实际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本科阶段两年的学习,以理论提升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一年半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能力,最后半年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此阶段要求学生在完成顶岗实习和专科段毕业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工程意识,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在轨道交通供电运营、勘测设计、施工、咨询、监理等企业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3.现有基础和特色。采取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能有效整合江苏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各自的优势,培养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苏州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采取“3+2”分段模式,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化铁道技术)”高端技能人才,既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目标

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充分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成果,依托既有的深度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探索“3+2”本专科分段培养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成在国内具有示范效应的高职本科专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措施

1.构建本专科贯通的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充分利用了行业优势、高职院校实训资源优势、应用型本科学的科优势培养的特点,将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起来。以“厚基础、重实践”为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设置针对轨道交通供电企业的岗位群分析,根据企业现场的岗位群实际工作过程归纳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学习情境,设置专业学习课程,借助本科院校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深厚的师资力量,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第一,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为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叠和浪费,对于专科阶段和本科阶段均需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可在专科阶段开设并达到本科阶段的培养深度,本科阶段不再重复开设相应课程。

第二,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设置课程时,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注重研究课程的内在联系,形成条块清晰而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结构。涉及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可分为四类:电子技术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设备检修维护课程、设计管理课程,其中,设备检修维护课程和设计管理课程是专科阶段的核心课程,能够很好地体现高职与本科阶段贯通的办学思路,使学生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和结构,着重培养学生的维护、检修等实践动手能力;本科阶段通过设计管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使其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第三,实践课程的设置。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为了满足轨道交通行业供电技术管理岗位所要求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解决行业特有的技术多样性、具体性和综合性问题,重点突出了高职和本科阶段贯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专科阶段三年的学习,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轨道交通供电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依托深度校企合作等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应通过校内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检修维护方面的知识;安排学生在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了解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文化,熟悉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管理特点,并结合实际完成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工作适应能力。专科阶段的毕业论文以应用性为导向,选题类型以报告型观察型和实验型为主,以解决企业生产环节存在的小型课题,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科阶段两年的学习,前一年半以理论提升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勘察设计、项目咨询管理的能力。最后半年安排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专业生产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在完成专科阶段生产实习和本科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本专业技术领域系统的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和工程意识,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胜任轨道交通供电运营、勘测设计、施工、咨询、监理等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以学术性为导向,选题类型以理论型、综合型和评述型为主,结合本专业生产、科技的前沿和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注重理论应用创新、实验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技术应用创新等,以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探索和钻研能力。

2.构建本专科贯通的专业实践条件。根据专业研究规划,整合现有资源,依托现有专业实践条件,不断加大实践条件的投入,改善专业实践条件。

3.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结合本专业特点,依托现有的深度校企合作,在社会需求导向基础上,开展应用性的科研并加快产业化进程,力争在3~5年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应用层面的产业化研究成果。

四、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色

1.依托深度校企合作,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依托华东地区轨道交通供电企业,实现混编师资团队、实训资源和校企文化三大资源有效共享,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采用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最后再实践的螺旋式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专科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学习服务于能力培养,围绕“入学初期,走入铁路,感知职业;入学中期,深入铁路,熟悉工作;毕业前期,融入铁路,胜任岗位”三次实习,与专业课程一起构建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平台。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带着问题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着重提高理论知识结构,培养分析、设计和管理的能力,在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后,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具备设计、开发和决策能力,达到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针对岗位的主要工作项目,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在高职教学中,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已取得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面向专业的就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专业学习课程,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满足轨道交通供电行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实施中,以过程评价和企业第三方评价作为课程的主要评价依据。

3.实施高职本科双证书制度。在牵引供电安全与规则、变电所一次设备检修与维护、变电所二次设备检修与维护、电力线路、电工技术实习、综合实训等课程中,融入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高压)内容,达到应知应会,帮助学生在毕业前获得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高压)证书。

五、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转型,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迫切需要上移,以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需要。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进行部分本科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探索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贯通衔接,对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拓展我国高职教育层次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斯杰.示范性建设后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策略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l0(11).

[2]鲁武霞,李晓明.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内涵特性及内蕴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3]潘懋元.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与建设重点的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4).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铁道车辆电气课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15-01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能够直接与企业对接,而学习铁道车辆电气课程的学生毕业主要的就业方向为铁路,从事铁道车辆检修运用相关类工作。所以《铁道车辆电气系统》课程能否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重中之重。笔者在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l 教学形式

以前高职铁道车辆电气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铁道车辆电气设备的检修试验操作,比如综合控制柜试验等,这些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铁道车辆电气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车辆电气课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使之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的集成,并可直接输出的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动态教学环境。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而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同步演示,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铁道车辆电气发展现状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那么近些年铁道电气发展的情况与学生学习的特点更是密不可分。铁道车辆电气课程区别与其他铁道车辆课程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目前铁路的发展逐渐增加电气设备,用电量越来越大,迎合铁路电气化发展的特点,铁道车辆电气系统这门课更新速度非常快,经常出现每年更换教材的状况。这对于教师本人是个严峻的考验,教师本人需要时时关注铁道电气化进程,铁路电气发展的新技术,不断的学习,补充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够不被淘汰。这与其他一本万利的课程相比难度无疑增大了许多。频繁更换的教材,所配套的教学资料也会跟着变换,教材的内容也是不断的增加,这就要求学生也要在同样的课时内接受更多的内容,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所以如何在不断更新的电气技术背景下,传授给学生更多的铁路电气化知识才是研究的重点。

3 教学内容

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现场工作中需要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综合控制柜使用、塞拉门的使用与维修及电气控制系统原理图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讲解。对于蓄电池、柴油机发电车、感应子发电机是现场工作中不能直接接触,而且即将被淘汰的部分,就可以分配少部分课时进行讲解。

同时对于最基础核心的电气原理应该让学生烂熟与心,例如图1所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DC600V客车电气系统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其中涉及到的从接触网到机车再到铁道车辆的供电技术以及铁道车辆主要的电能分配等需要学生能够清楚的讲出其供电原理。

4 实训课程

铁道车辆电气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训课为重点,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训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l,安排在实训室进行的课程不低于总课时的50%。实训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当然这对于实训室的实训设备有了更高的要求,铁道车辆的实训设备有着价格昂贵,淘汰速度快等特点,这也一直困扰着铁路院校的教学。设备采购周期长,等到采购到位也许已经淘汰,设备价格昂贵,不舍得投资,实训经费不足等原因一直制约着电气实训室的建设。

为了保障学生在实训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某个操作要领,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熟练完成操作的目的。每次上实训课时应该采用实训课记成绩制度,用以激发学生完成实训课的积极性,实践证明采取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记成绩能更好的使学生高效完成实训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实训操作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5 小结

铁道车辆电气装置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结构。结合铁道车辆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应用合适的多媒体课件,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实作中消化理论。

参考文献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牵引;发展

1.电力牵引轨道交通的技术优势

牵引动力分为蒸汽、内燃和电力3种。蒸汽牵引热效率低,牵引重量小,环境污染严重,但机车构造简单,造价低,目前在中国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内燃和电力牵引主要特点是功率大,效能高,劳动条件好,但造价高,在中国已有30年发展历史。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分别用了10~15年时间,于60~70年代先后完成了以内燃和电力牵引取代蒸汽牵引的改革。根据自然条件有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各种牵引方式的适宜范围为:电力牵引适宜在运量大、提高铁路能力显著、节约能源和经济效益好的干线及运量较大、坡道长的线路上采用。

1.1电力牵引效率高,是节能型产品

在轨道交通的三种主要运载工具中,蒸汽机车由于煤在锅炉中的不完全燃烧,使得蒸汽机车总效率最好时仅有8%~9%,难以在技术上有突破;内燃机车由于提高柴油机效率在技术上存在难度,其总效率最好水平为40%~45%;电力机车是电能的直接转化,故其总效率一般都在82%~86%。由此可见,采用电力牵引具有明显的节能效应和经济效益。

1.2有利于推动全国电气化

由于电力牵引采用工频25 kV输电制式,可与强大工业电网联网,因而铁路电力牵引输电网的建设会推动沿线农村、边缘地区的电气化建设。

2.国内电力牵引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我国第一条铁路始建于1881年。新中国成立50年来,铁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铁路营业里程从2×104km增长到6.7×104km以上。以1961年我国第一条电力牵引翻越秦岭的山区铁路(宝鸡—凤州,长92 km,最高限速70km/h)通车为起始,电气化铁路从零已发展到1.3×104km。我国已成为继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第八个拥有1×104km以上电气化铁路的国家。1997年启动的提速工程,大区域电力牵引提速达160 km/h, 1998年出现了200km/h运行的广深电气化铁路。“十五”期间将完成2×104km (占总里程25 %)电气化铁路和承担总运量50%的发展目标。

我国电力牵引运载工具———电力机车,自1958年第一台电力机车诞生,实现了“零”的突破开始, 1985年第一台相控电力机车诞生,从而逐步配套形成快速客运(4轴)、客货两用(6轴)、重载货运(8轴)多机型、多用途的系列化第三代电力机车;从第一代、第二代电力机车的单一机型转化为系列化产品,电力机车“从少到多”; 1996年我国第一台微机控制、全悬挂架承式轮对空心轴弹性传动的快速客运电力机车诞生,创造了240km/h中国铁路第一速; 1997年我国第一台交流电传动电力机车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电力机车研制进入高科技领域,实现了从普速到高速和从交直电传动到交流电传动的两个里程碑的跨越,电力机车在技术上“从低到高”。

目前我国电力机车总拥有量达到2693万台, 其中42.29%的1139辆主要外销到亚洲、南美。

3.我国电力牵引轨道交通技术展望

轨道交通的发展要以“速度”来拖动,“高速”是轨道交通现代化的象征,是轨道交通科技的龙头。高速交通是国家交通基础建设的主干,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轨道交通“高速”技术非电力牵引莫属,而高速电力牵引又要以交流电传动、微机控制、高速转向架、车体气动外形的研究为突破点。

我国轨道交通“高速”可参照目前高速铁路的经验,以200 km/h级为起步,配套完成350km/h级机车、客车、电动车组(动力集中、动力分散型)开发,并取得运营经验,21世纪初完成380 km/h级及以上速度级电动旅客列车组(包括动力集中型与动力分散型)的研制,实现试验速度突破400 km/h新的第一速。按“十年工程”的目标,完成电力机车从交直电传动向交流电传动的转换,实现单轴功率1 200 kW交流电传动动力集中型动力车和单轴功率300 kW动力分散型动力车的模块化设计,并达到产业化水平。

3.1干线轨道交通

特大城市间开始实现客运专线高速化,客运列车最高速度210 km/h以上,建成京沈高速客运通道,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研制成功210~300km/h电动车组,逐步形成以京沈、京沪、京广为主体的高速干线;

主要干线实现提速,形成网络化,干线网络客运列车最高速度达160 km/h,一般线路达120km/h,在主要城市间,客运列车实现500 km左右范围内朝发夕归, 1 500 km左右范围内夕发朝至,2 000 km左右范围内一日到达,形成1×104km覆盖面的快速客运网;

主要繁忙干线的大宗货物运输采用长列和大轴重,实现重载化,积极发展25 t轴重大功率货运机车和低动力作用的4轴25 t轴重大型货车,实现主要干线单机牵引5 000 t;

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采用特种专列,实现快捷化,在三大干线地区建成快捷货物运输网络,使快捷货运列车最高速度达120 km/h,一般货运列车最高速度90 km/h;

运载装备按运输功能配置,实现系列化、型谱化,主要繁忙干线、高速专线、运煤专线、长大坡道和长大隧道线路以及城郊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普遍采用电力牵引,完成单轴功率1 200 kW交流电传动系统的研制,并使之产业化;

安全保障技术装备按网络体系配套,实现系统化,实现对机车车辆与动车组运行品质和状态检测、轨道状态检测、轮轨作用力检测、通讯信号检测、弓网状态检测等装备的综合化;客、货运组织和运营管理采用新技术,实现信息化,完成铁路信息结构体系;

3.2城市轨道交通

完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载装备国产化,实现交流电传动技术、车辆轻量化技术、模拟制动技术、减振降噪技术、列车安全检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完成包括列车自动防护(ATP)、列车自动监控(ATS)和列车自动驾驶(ATO)子系统在内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技术,高平顺、少维护无缝线路轨道技术,自动售票技术,运营管理信息技术,接触网供电自动控制技术等基础技术装备国产化;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建在百万以上人口主要大城市,预计2012年可建成地铁、轻轨铁路总里程达到400 km左右。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发达国家在轨道交通系统具有雄厚实力的各大公司将加入竞争,它们主要在核心技术———电气工程技术领域对我国进行控制。我国必然要在重视掌握城轨交通车辆机械工程技术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提高电气工程技术国产化率与占有率,以尽早形成具有全面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轨道交通产业。

电力牵引将在城际高速轨道交通、区域重载轨道交通、城市快捷轨道交通等各个方面推动我国轨道交通技术的现代化。再通过旅客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结合,货物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形成现代客运业和现代物流业两大支柱产业,最终形成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是21世纪初我国交通运输领域高新技术应用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job post, this paper first determined the typical task of work group, analyzed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for the job, and clarified action area. Then action area was converted into studying field which can be implemented by teaching. And the complete special course system was built. The article took the course of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traction substations for example, determined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its description and guiding paper teaching method.

关键词:工作过程;牵引变电所;课程设计

Key words: working process;traction substations;course desig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69-02

0引言

《牵引变电所》是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授课72学时,2周实训,内容包含开关电器、操动机构、互感器、电气主接线、高压配电装置、接地装置、二次接线装置、直流操作电源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设备的维护和电气设备选择原则方法。内容繁多,课时数少;其特点是既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也有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学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对教师也有较高的要求。几年以来,我们虽然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技能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已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牵引变电所的运营与维护》课程设计,将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重构以工作过程为目的的行动体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教、学、做”一体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结合电气化铁路和我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1.1 开发与设计思想

1.1.1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的活动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1.1.2 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1.1.3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1.2 开发流程开发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要对工作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导地位,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1.2.1 调查分析,确定岗位群及职业综合能力要求。通过到企业走访及问卷调查、与企业专家座谈、同行业专家和同类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交流、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方式,进行市场调研,共同分析确定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在市场中的岗位(群)需求与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确定了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岗位分为变电值班员、接触网工、电力调度员、变电设备安装工、变电检修工、电气试验工和二次安装工。

1.2.2 根据不同工种的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1.2.3 按照不同的归类原则,由典型工作任务转换到不同的行动领域,分别为牵引变电所值班、牵引变电所设备检修与维护、接触网检修与维护、牵引变电所高压电气设备试验的组织与实施、牵引供电系统的监测与保护、牵引供电系统的事故处理、牵引变电所的施工和变配电所的运营、维护和检修八个行动领域。

1.2.4 确定行动领域后,再对不同的行动领域进行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分析。

1.2.5 按照教学论要求,将行动领域归纳到适合职业院校的学习领域中。将八个行动领域归纳为七个学习领域,分别为牵引变电所运营和维护、接触网维护与检修、高压电气设备测试与防护、牵引供电系统的监控与保护、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牵引变电所的施工和变配电所的运营、维护和检修。

1.2.6 设计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学习情境总表。如表1

1.2.7 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

2《牵引变电所运营与维护》课程方案设计

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确定的职业综合能力要求,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的学习领域目标;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研究确定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学习情境。

①岗位描述,如表2。

②制定课程标准。

③学习情境设计,如表3。

④进行学习情境描述。

⑤教学组织,采用引导文教学。

⑥进行教学评估,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分三结合方式进行。

⑦注重过程考核,每进行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都有相应的评估和考核方式,最后结合结果考核,评定成绩。

3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现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依据岗位群的主要工作过程,总结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再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可以进行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从而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牵引变电所运营与维护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描述及引导文教学,满足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所要求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今后将要做什么工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改革;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46-02

一、绪言

伴随着市场经济与市场需求的变化,用人单位对具有一定技能的专科以上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构建能够体现终身学习、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的要求,而做好中高职衔接,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法上,在课程体系上也要做好衔接。本研究依托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花都示范园对机电类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探索。

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在中职教育中主要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培养目标以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为主,培养学生具有一线生产的工作能力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能够热爱本职岗位;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高职教育中不但要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花都示范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珠江三角洲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型特色制造业发展需要,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以“产教一体,寓学于工”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轨道交通站台、车辆、机车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管理以及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改造和销售等工作岗位,具备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培养人格健全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建设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中职招生对象主要是面向广东省的中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及本学院的铁路行业背景,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动适应广东省及珠三角地区等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主要以轨道交通类企业为主,面向轨道交通尤其是高铁站场和车辆维修制造企业一线。为了做好花都示范园实施机电类专业中高职衔接,针对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1.典型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分析。本研究对包括广州地铁、深圳地铁、湖南铁路联创技术发展中心、广州铁道车辆厂、日立电梯、广州升华科技、珠江钢管集团等在内的(珠海公司)企业进行调研,调研企业涵盖了包括轨道交通行业、装备制造等行业。这些企业的产品或设备涉及机加工设备、起重设备、钢铁加工设备、电梯。企业规模从50人到上万人,调研企业无论大小都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装备水平较高,主要岗位技术和技能要求较高,机、电、液技术的综合应用是这些企业产品或生产设备的主要特点。参与调研的企业都是具有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岗位,大多数岗位对素质总体要求高,需要具备机、电、液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2.人才社会需求分析。由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企业装备水平提高,对机电类人才技能要求逐渐提高,需求数量也稳中有升。无论是轨道交通的车辆修造工厂或是装备制造行业,都具有大量现代化装备,这些设备为了满足各自特定的工艺需要,形态各有不同,但是从设备原理来看,仍就没有跳出基本常见的机械传动机构,或由电力拖动,或由液压气压驱动,控制系统由低压电气控制器件控制,或结合PLC或单片机控制。对维护人员的需求要求是尽量能够掌握机电液综合理论知识,经过几个月的顶岗实习后可以独立处理一般设备故障。从需求数量来看,轨道交通的车辆修造行业、车站设备维护、装备制造业设备装配维护需求人员在未来几年内保持增加趋势。尤其是高铁车站设备维护方面,湖南联创公司是开拓性从事高铁和城轨车站设备维护的企业,目前由于车站设备门类众多,维护人才匮乏,企业主要是负责高铁车站设备值守,出现问题再联系不同的生产厂家售后服务。对于高铁车站或其他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目前没有专门的院校为其培养适用的专门人才,考虑到广东省近几年的高铁建设,高铁和城轨等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维护目前来看是人才培养空白,因此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对职业资格证书不同岗位有不同要求,如从事电气设备维修要求具备电工上岗证,从事电梯维修要求具备电梯维修证,等等。

3.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中职教育主要面向初中毕业生或者具有同等学力者,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突出技能的养成和实际操作,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类。公共基础课的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职业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同时为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奠定基础,既满足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又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学习。两年高职阶段的课程体系,将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素质融为一体,遵循“厚基础,强能力”的思路设置课程体系,除了“公共基础课”按照国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设置基础性人文课程以外,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市场需求,精心设置了“机械+电气”双支撑的“专业基础课程”,夯实专业知识的平台性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包,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主线指引下,充分兼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拓展课程及公共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习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将理论与实践深入融合并进一步深化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实践技能、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花都示范园机电类专业为例,主要是依据轨道交通车辆修造企业和站场设备维护企业,分析岗位群的工作职责,针对职责履行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后续技术发展和相应岗位群调整而需要的学习能力开设的课程。

4.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格局是以维修电工的岗位需求安排课程,依据机电设备维保、技术改造所必需的机、电、液核心知识与技能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校内所有课程结束后安排毕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在特定工作条件下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专业选修模块开设的课程主要考虑针对车辆修造企业或站场设备维护岗位群所需技能不足而开设的课程,这是对专业课的扩展或补充。根据调研分析结果,课程按照能力本位的原则设置,同时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成长的综合基础来搭建课程体系的框架和课程路线,如图1所示。

四、结语

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分析,为了做好中高职衔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中铁电气化铁路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呼和浩特 010100)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铁路建设也获得迅速的发展。在铁路运行的过程中,电力和信号是保障运行安全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所以,本文对铁路电务施工的特征、内容和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对铁路信号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铁路电务施工技术和信号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做出应用的贡献。

关键词 : 铁路;信号技术;电务施工

中图分类号:TU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114-02

作者简介:云忽兔(1989-),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科员,研究方向为铁路安全管理。

0 引言

铁路信号指的是能够提高列车的通行能力,同时能够保障列车运行的安全性的各种信号的总称,是铁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铁路电务施工是铁路基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铁路信号工程质量的关键。传统的铁路电务施工和信号技术的应用不能有效地满足现代铁路事业的发展,所以,为了保证铁路事业的发展,为了保证铁路运行的安全性,本文对铁路电务施工和铁路信号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1 铁路电务施工

1.1 铁路通信工程施工 铁路通信工程的主要施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光缆和电缆的敷设、接地装置的安装、通信电源设备的安装、光电传输设备的安装、数字程控交换设备的安装、列车无线调度设备的安装、数字微波技术的应用、长途人工电话交换设备的安装等[2]。

第一,铁路通信工程问题。随着铁路事业的发展,铁路通信系统基本上实现了移动通信网络的全覆盖,但是由于三大运营商之间的没有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使得通信项目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接口过多、管理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铁路通信工程的发展。

第二,通信问题的解决措施。针对上述问题,铁路通信工程在施工的时候,合理的协调各运营商之间的关系,促使各运营商在关键技术问题方面达成共识,减少通信管理端口,方便通信转换和通信管理的实现。

1.2 铁路信号工程 铁路信号工程的主要施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电缆的敷设、轨道电路器材的安装、联锁设备的安装、闭塞设备的安装、自动停车装置的安装、集中调度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等。铁路信号工程是指挥铁路合理运行的核心,是维护铁路安全运行的关键。铁路信号系统施工设计如图1所示。

第一,铁路信号工程存在的问题。铁路信号工程目前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铁路信号的变革缓慢,不能和高速发展的铁路运输事业保持同步,不能很好的发挥信号系统保证铁路运行安全的功能。

第二,铁路信号工程问题的解决措施。针对铁路信号系统的上述问题,在目前的铁路信号工程的发展中,积极引进和研发新型的铁路信号系统,实现了信号一体化,提高了铁路信号的处理效率,保障了快速行车的安全,为铁路信号系统功能的发挥做出了重要共享。

1.3 铁路电力工程 铁路电力工程的施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导线的架设、电缆和接地设备的敷设、室内和室外配线和照明设备的安装、变电所和配电设备的安装、动力设备的安装、低压电器等电器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等。

第一,铁路电力工程存在的问题。铁路电力系统是铁路各系统安全运行的主动力,所以,做好铁路电力工程的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铁路电力系统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电缆的敷设和箱变基础的制作。在电缆敷设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外界原因造成电缆外露、电缆的接地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在箱变基础制作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工程人员的忽视,导致箱变基础的防腐措施不当,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第二,铁路电力工程问题的解决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在电缆敷设方面制定全新的电缆敷设标准,给电缆合理施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为电缆敷设过程中的难题提出了重要的解决措施。在箱变基础制作方面,充分提升施工人员的重视程度,做好防腐处理,以提高箱变基础使用的安全性。

1.4 铁路电气化工程 电气化工程的施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接触网的架设、牵引变电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电器设备和附属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铁路电气化施工设计如图2所示。

第一,电气化工程存在的问题。电气化工程施工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施工过程比较复杂,尤其是在接触网的架设过程中,在停电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轨道电路设备烧毁的现象,给接触网的架设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第二,电气化工程问题的解决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在接触网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好停电区域线路的封闭工作,在停电之后,先对挂接地线区域的轨道段进行短路处理,然后再挂接地线,在挂接下线的时候要按照先下后上的顺序来进行,在拆除的时候要按照先上后下的顺序来进行。做好电气化施工,对维护铁路接触网的安全,对维护铁路电路设备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信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1 铁路信号技术的发展 第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铁路信号技术的发展有了强有力的外部条件,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在以前的铁路系统中使用的传统的铁路信号设备,与现代铁路运行中的安全需求相差甚远。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计算机高速分析功能和计算功能的基础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处理结果更加可靠,其次,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够对信号进行实时处理。

第二,信号一体化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现代铁路技术的发展中,铁路信号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信号一体化。铁路信号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四方面的特点,分别是:信号处理的数字化、信号处理的智能化、信号传播的网络化、信号应用的综合化。随着铁路事业的发展,铁路信号一方面要满足铁路安全运输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不断的进行技术革新,不断的提升铁路信号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了实现这两方面的需求,铁路信号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相融合,实现了铁路信号技术的一体化,给铁路信号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铁路信号可靠性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铁路信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铁路信号系统的可靠性研究。铁路信号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包括铁路信号体统的每个元件在应用时的可靠性,在研究铁路信号的可靠性方面,传统的做法是在铁路信号系统安装完成之后进行调试实验,这样的研究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现代铁路信号的研究方法贯穿于铁路信号系统元件的设计——生产——使用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包括在铁路信号系统设计时,对铁路信号系统的可靠性从多方面进行论证,在设计的时候按照设计方案合理的进行;在生产的过程中,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精确的生产;在应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的调试和实验。

2.2 铁路信号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铁路信号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信号失误的问题,给列车的运行安全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比如,在1994年,从成都发往兰州的146次列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在临近彰明站的预告信号机的时候,列车司机与车站联系的结果是:146次列车由Ⅱ道通过,此道的进站信号、出站信号和机车信号都是绿灯,但是当列车在由Ⅱ道通过的时候却发现前面存在障碍物,列车紧急制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此次列车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在列车驶达之前,彰明站下行无岔区段显示为红灯,电务信号工人在接收到信号之后前往该区段进行处理,在信号工人到达之前,该区段的红灯熄灭。信号工人在对此情况进行分析之后认为是绝缘不良,没有和上级部门进行沟通,自行将轨道显示器的线圈和轨道继电器的线圈进行连接,使得在146次列车通过时电务信号系统产生联锁失效故障,导致列车事故的发生。在目前的铁路信号系统中,以计算机为基础,实现了铁路信号的一体化处理,能够对列车进行准确的定位,通过计算机联锁系统,在微电子芯片的基础上可以利用2—3个相同的子系统构建一个系统,可以有效的屏蔽出现故障的子系统。同时,通过网络化技术能够对冒进信号、信号掉漏码、错办进路和信号灯断丝等故障进行及时的监测,一旦发现就会通过网络系统及时的反馈给列车,从而保证了列车运行的安全[3]。

3 结语

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铁路电务系统和铁路信号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在铁路电务系统施工的四项内容中,在每项工程施工中都存在一些问题,目前,针对这些问题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提升了电务施工的科学性,维护了铁路电务系统的安全。铁路信号系统作为铁路电务系统的一部分,随着铁路事业的发展,铁路信号系统在信号处理技术、信号一体化技术和信号可靠性研究方面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有效的适应了铁路提速的安全需求。

参考文献:

[1]宋坚.探讨铁路电务施工及信号技术长远发展[J].信息通信,2014(10):212-213.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车辆检修平台;结构优化;地铁

地铁电气化轨道车辆大都在露天、风吹日晒、雨淋等恶劣环境中作业,其技术状况必然下降得较快,零件间的配合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磨损、锈蚀及结垢等现象,各连接件配合性质、零件间相互位置关系和机构工作协调性等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致使其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性能指标下降,甚至引起机械事故。因而,必须重视地铁电气化轨道车辆技术保养。

1.车辆维护保养概念

地铁电气化轨道车辆的技术保养是指:为了使地铁电气化轨道车辆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证其可靠性,提高工作效率,延长使用寿命而对地铁电气化轨道车辆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其主要内容是以清洁、紧固、、防腐和调整“十字作业法”为主,并结合相关的检查和检测工作。各类型的地铁电气化轨道车辆在“使用和保养手册”中都有明确的保养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对此往往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主要表现为:存在“以修代养”的思想,轨道车辆有带“病”作业的现象,只有当轨道车辆再也不能工作时,才送去修理。因受工地恶劣环境条件的限制,技术保养没有按保养的规定“量”进行,而是想到什么保养什么,看到什么保养什么。参加保养的人员素质低,不能按保养的操作规程进行,有时也无相应的保养记录。在资金较为紧缺时,不能按时保养,或使用不合规定的燃油、油、脂及零配件。在工期紧张时为赶进度,不作如期保养,忽视轨道车辆的运行状况而强行作业等。

2.工程车辆维护保养管理对策

地铁电气化轨道车辆的保养与维修的职能是分开的,保养是维持地铁电气化轨道车辆正常性能,维修是恢复轨道车辆的性能。但在日常的设备使用过程中,往往是重修理而轻保养,甚至是“以修代养”。然而事实证明,轨道车辆的异常磨损、故障的70%是由于操作、保养不当造成的,因而需要引起领导足够的重视,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所有与地铁电气化轨道车辆有关的人员应相互达成共识,将技术保养工作列入机务管理人员的职责范畴,并纳入公司制度化管理,编制相应的保养计划,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监督是否按保养的项目、内容、规程进行保养及做相应的保养记录等,并要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做到奖罚分明。地铁电气化轨道车辆驾驶员都已经过铁道部考试合格取得E证持证上岗,但不少驾驶员基本素质较差,文化程度偏低,虽然经过严格的正规培训,但对轨道车辆的构造、原理、性能以及工作中的协调性和如何提高效率等完全了解的甚少,而技术保养的主要内容是靠驾驶员来完成的,因而必须制订一系列的培训计划,对机械技术人员、机械领工员、修理人员,特别是对驾驶员进行经常性较为系统的培训,确保各项操作和技术保养等能按规程进行。

地铁电气化轨道车辆的保养规范是指对轨道车辆技术保养技术要求的规定。任何轨道车辆在出厂之时,已经提出了该设备的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地铁电气化轨道车辆的保养项目内容和要求,进行保养的同时做好记录,建立相应的设备档案,为以后保养和判断轨道车辆状况以及维修提供可靠的依据。配齐保养、检测和维护所需的设备工具,尽力完善工地的各种保养维修设施。在地铁电气化轨道车辆的技术保养过程中,也需要相应的常用工具和专用工具,必须把各种工具配套齐全并做好登记。同时应根据每个工地的不同环境条件,设置保养及维修所需的设施,确保各种轨道车辆的技术检测和保养维护能顺利进行,并且根据检测和保养维护过程中所掌握的情况,制订预防措施和进行必要的修理,保证轨道车辆完好的技术状态。对易损、易耗的零部件和资金占用少的备件,有适当合理的库存,按时进行仓库的盘点,做好各级保养维护的备件统计工作,同时保证一些保养维护所必需且占用资金较多的零配件,不耽误保养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在采购备件时,必须了解其来源、生产厂家、型号、规格和性能等重要指标,特别是一些难以检测的备件,更应到相应的专营经销商或总经销商处选购,杜绝不合格的零配件被装机使用。当然,在选购时更应货比三家,选用优质价廉的零配件,对国产件和进口件之间进行认真比较论证,取得最佳的价格性能比,以确保轨道车辆的动力性和可靠性,延长其寿命,防止事故的发生。根据地铁电气化施工的特点和气候的变化,要充分利用雨季或停机待工的时间等具体情况,结合各类型轨道车辆保养维护的期限,合理安排轨道车辆保养。同时,协调好物资部门、施工部门、机械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关系,组织机械技术人员、机械领工员、修理人员和驾驶员共同参与保养维护,明确任务,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开展各式各样的爱机活动,对保养勤、维护好、技术精、工效高的员工给予经济、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而对于因懒惰、失职造成轨道车辆损坏者,则给予严厉的处罚,使其从中吸取教训。

3.结束语

本文分析地铁电气化轨道车辆保养和检修重要性,介绍通过正确保养和检修轨道车辆,来预防故障的方法和措施。只要我们能够把地铁电气化轨道车辆的技术保养维护工作做好,就可使轨道车辆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充分发挥轨道车辆的性能和特点,提高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保证地铁电气化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还可以通过降低各类燃油、油、脂和零配件的消耗而降低成本,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客运专线;铁路;电气化;接触网技术;施工质量

Abstract: railway erection along the catenary as special power supply unit supplies power for the electric traction locomotives, its purpose is to change the piezoelectric output power through catenary contact wire for wire of electric locomotive operation. Catenary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performance in three aspects: the outdoor equipment, no spare,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hese a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atenary. In this paper, the technical standard of passenger dedicated railway catenary and simple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and analysis.

Key words: passenger dedicated line; Railway; Electrification; Catenary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中图分类号:TM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客运专线铁路接触网的组成及要求

客运专线铁路接触网是沿铁路线上空架设的向电力机车供电的特殊形式的输电线路,也称为架空式接触网。

1、从结构形式看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接触悬挂:主要包括承力索,吊弦,接触线及连接它们的零件等。与电力机车受电弓直接接触的是接触线。其中以接触悬挂的种类最多。

(2) 支持装置:支持装置由腕臂,拉杆,定位装置等连接件组成,用来悬吊和支持接触悬挂,并将其负荷传递给支柱或者其它建筑物。根据接触网所在区间,车站和大型建筑物而有所不同。

(3) 支柱与基础:支柱与基础用以承受接触悬挂和支持装置的全部负荷,并把接触悬挂固定在规定的位置和高度上。支柱有金属支柱和钢筋混凝土支柱

2、牵引供电对接触网的要求

为了满足铁路接触网全天候不间断的向机车进行供电,保证弓网之间的良好匹配,提高接触网的性价比,接触网需要满足:①设备运行安全可靠,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能保证向电力机车正常供电;②有足够的电气强度,保证在牵引高峰时正常地向电力机车提供电能;③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保证接触悬挂具有可靠的稳定性;④网上设备的空间位置不影响受电弓取流;⑤网上设备的质量应轻且分布均匀,保证接触网的弹性尽量一致;⑥有足够的防腐蚀性能各耐磨性能,使用寿命应尽可能长;七在保证接触悬挂稳定性的前提下,结构应尽量简化,有利于施工,维护及事故抢修;⑧在最高运行速度下,弓网离线率应在容许的范围内。

因此,这就需要要求铁路接触网不论在什么条件下,必须要保证良好的供电,使得机车能在线路上高速、安全的行驶运行。还要做到在符合上述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节省投资、结构合理、维修简便等,同时还要便于新技术的应用。

3、《客运专线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技术指南》对接触网施工的要求

为了更好的指导客运专线铁路接触网工程的施工和验收,铁道部组织编制了《客运专线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为了指导施工单位达到标准的要求,同时编制了与验收标准配套的《客运专线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技术指南》,由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其中《客运专线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技术指南》对施工主体提出了如下要求:

(1)施工单位应采用机械化施工,积极推广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在施工过程中还需制定一系列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路基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施工单位应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根据指南制定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管理制度,施工操作细则,施工技术安全措施等。

客运专线铁路电气化接触网技术标准及施工方法

(3)施工中,施工单位应按本指南和有关工程质量管理办法,严格施工质量自查,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检测手段,进行严格的过程控制,客运专线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每道工序的完成,都应采取相应的检测手段检测施工质量,并作好记录;完工后应对施工质量进行全面的综合检测,并应将检测结果纳入竣工文件。

(4)客运专线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应根据铁路修建的总体施工组织计划,结合施工单位具体情况,做好以下工作:①必须遵守国家、铁道部规定的安全规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确保施工安全。②必须遵守国家、铁道部规定的质量验收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措施,确保工程质量。③应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④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节约能源,降低材料消耗,提高工程施工的综合经济效益。⑤积极改善工程施工条件,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遵守国家有关劳动保护法规,确保作业人员身体健康。⑥所用于主体、附属工程的材料进场前应进行相关的试验与检验,各种工程材料必须符合国家、铁道部现行规范和验标的要求后才能进场。⑦接触网工程施工从进场建点到竣工验收,都应把保护环境、文明施工贯穿到施工中的没有个环节。

二、客运专线接触网施工的特点

由于客运专线接触网的施工管理与一般工程的施工管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要求也不尽相同,主要特点如下。

1、接触网是在一定地域和范围内进行施工的项目,所以每一条线路及每一区段的施工都需要按具体的施工对象、施工环境和条件来确定施工方法,因此,铁路接触网施工针对性较强,对工程施工质量要求也比较高。

2、由于接触网施工完全是沿铁路线路进行施工,这就使得接触网施工的施工点增多、战线过长、施工人员分散的问题较突出,对施工的组织和质量控制影响较大。

3、接触网施工由于整体结构复杂,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对接触网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必须深入细致,防止出现“一步错,步步错”。

4、受气候和地质条件的限制因素较多,这些客观因素不但制约了施工作业的顺利展开,而且往往会打乱全局的施工程序,影响整个。

5、系统工程中各专业工程在施工中相互干扰的机会和机率相当高,如通信与电力及信号等工程的电缆沟同一路肩侧的布置等,在施工组织与协调过程中一但出现疏漏,也将影响工程的质量。

三、客运专线接触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气化铁路的不断的发展,我们在学习和引进国外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的同时,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也自主研发了许多接触网新金具和新设备,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施工方法和手段已不能满足要求,主要表现为施工队伍的技术素质和施工技术两大方面滞后。

1、接触网施工队伍

(1)施工人员的整体技术素质不高。在从事接触网工程施工的队伍中,只有极少数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素养,大部分施工人员则是由没有受到专业的施工技术培训、教育的普通工人或者是民工,其专业技能和技术水平相对较差,这就容易造成对施工流程、施工工艺等不能很好的了解,致使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对接触网工程施工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2)技术装备落后

我国国内的各施工单位的技术装备较发达国家,显得稍微落后一些。主要表现在施工设备功能不强、性能不高、新度系数偏低;设备综合性能较低,体积大,较为笨重;检测手段和检测设备的精度系数不高。

2、接触网施工标准和工艺存在问题

(1)施工技术及工艺滞后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我国除少数施工单位外,大多数施工单位的施工 工艺和施工技术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水平,很难适应目前客运专线铁路接触网的施工要求。

(2)施工的技术标准不协调

接触网的施工与路基、轨道的施工技术标准不协调,接触网一般是以轨面标高作为施工基准点的,而轨道施工的允许偏差较大,导至接触网工程施工质量难以满足技术要求。

(3)技术规范和操作规范不够完善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客运专线铁路电气化的施工标准,每一条线路的施工技术要求除参照国外相应线路制定外,没有更多的通用性和标准化。

我国目前也没有一套客运专线铁路接触网的施工操作规范,除个别施工单位具有较为系统的施工工艺手册外,大部分施工单位或施工队伍在施工时的随意性较大。

四、接触网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客运专线铁路电气化铁路与我国现有的160 km/h以下电气化铁路相比,不仅车速大大提高,而且其接触网受流系统、悬挂方式、布置原则也有所不同。接触悬挂是向电力机车供电的重要设备,也是保证250 km/h以上目标值的关键。为了保证运行时受流的质量,必须具有良好的受流稳定性、理想的弹性及弹性均匀性。因此接触线对轨面的高度、跨中预留弛度及导线坡度以及弓网动态参数等对接触悬挂的受流质量好坏至关重要,而这些必须通过精确的施工安装来保证。施工安装精度需满足设计要求的评价接触网质量的重要指标。即安装精度越高,受流质量越好,接触线和受电弓的使用寿命越长,且速度越高对施工的误差要求越高。因此,对接触网的施工误差控制是保证接触网施工质量的唯一途径。尽管目前国内接触网采用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程序化、数据化施工和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四个一次到位”部级工法。

但由于接触网施工工序和所用材料繁多、安装或加工工艺、机具及环境不尽相同,每个施工工序过程仍均伴有误差,如导高、侧面限界的误差、腕臂和吊弦的测量、计算、预配加工及安装的误差等。因此,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施工人员、采用的机具、所用的材料、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五个方面。要保证施工质量就必须对以下五个方面加以严格的控制。

1、人:指直接参与施工的人员,作为主要控制对象,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主导作用。有经验表明,要保证施工质量,还必须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接触网施工特点,进行系统化的培训;

2、材: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难免的会出现公差,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考虑其影响;

3、机:机械控制主要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工具和检测器具等控制。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施工工艺要求、选用合适的、先进的机械设备、机具等,并正确使用、管理以及保养,确定其处于最佳使用状态。例如用经纬仪取代传统的线坠、接触线多功能激光测量仪取代测量杆等等,不仅能使施工测量的精度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可以将施工误差控制在设计和标准范围以内;

4、施工工艺:需要根据工程实际,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法,既有利于保证工程施工质量,也能加快施工进度,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5、施工环境:指的是工程技术环境、环境因素对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如吊弦、定位便宜均应根据施工当时的环境温度来进行施工控制。环境温度测不准,将直接影响施工质量。由此,在施工时应根据工程特点以及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加以控制。

客运专线铁路电气化工程属于结构庞大、工艺技术复杂、需要多工种连续性施工生产的建筑安装工程。为了使工程施工达到连续性和均衡性,实现高效、低耗、优质的目的,就必须根据工程的特点,按照科学、合理的施工程序,择优选取先进的施工生产组织形式和施工作业方法,均衡施工进度,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作祥.客运专线铁路接触网悬挂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铁道工程学报.2007(S1)

[2]薛吉岗.铁路工程建设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体制探讨[J].铁道标准设计.2001(02)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本文以电气化铁路施工为研究对象,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文章首先介绍了电气化铁路施工的内容,然后阐述了电气化铁路工程各专业间的关系,最后总结了电气化铁路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电气化铁路施工管理实践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电气化;铁路施工;问题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electrified railway construc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related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content of electrified railway construction, and then expounds the electrified railway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s, finally summarized the electrified railwa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the main content. We hope that this paper studies can be electrified railwa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actice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and help.

Keywords: electrification; Railway construction; studies

中图分类号:F40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电气化铁路施工的内容

铁路电气化工程分为新线一次电气化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电气化前的技术改造工程(新线一次电气化工程没有此项内容),包括站场股道的增加及有效长度的延长和区间小曲线半径改造等工程。

2、通信工程,包括电缆工程祁相应的通信站、区段、地区通信、无线列调等工程。

3、信号工程,包括电气集中、自动闭塞、调度集中、机车信号等各项室内外电缆及设备安装工程。

4、电力工程,包括自闭、贯通电力线、站场电力、配电所、电源引入、桥隧电力等项工程。

5、接触网工程,包括接触网、供电线等工程。

6、牵引变电工程,包括变电所、分区亭、开闭所和远动系统等工程。

7、机务供电工程,包括电力机务段、折返段、供电段等工程。

8、安装电气化设备的配套房建工程。

概括地说,上述各项工程在内的土建、通信、信号、电力电气化几方面的多项工程组成了铁路电气化工程的整体。

铁路电气化工程专业多,彼此有干扰。新建的通信、信号、电力电缆径路,大多在向一路肩和站台、隧道、桥梁上通过,它们与接触网支柱互有干扰;在有些情况下,无线列调漏缆、电力贯通、自闭线还要与接触网同杆架设;在既有线上原有的通信、信号、电力设备及线路也干扰着工程施工。接触网、通信、信号电力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彼此依存又相互制约,工序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电气化铁路工程各专业间的关系

要使电气化施工顺利进行必须加强综合协调工作,强调总体性的科学管理,合理安排施工。防止破坏既有设施和建筑,避免各专业各自为政,顾此失彼,互相干扰,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随着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各专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现将它们的相互关系分析如下。

1、电化前的技术改造工程

电力牵引的牵引能力和行车速度比蒸汽和内燃牵引方式均有较大提高。原有站场股道相股道长度已不能满足需要,区间小曲线半径线路也不能适应电气化提高行车速度的要求,这些都应在电化前进行改造。这两项工程组成了电化前技术改造工程,应当提前完成才能进行接触网施工,为电气集中同步开通和自动闭塞工程创造施工条件。技改工程是应电气化而发生,又是电气化工程的先期建设工程。

2、通信工程

一般在电气化区段,把沿铁路通信明线在电化前改为光、电缆入地,防止高压电产生的强磁场干扰。通信工程的施工一般不受其它工程的制约,只是电缆路径在路肩、站场、桥梁、隧道受接触网杆塔和信号电细位置的影响,但可以独立施工。在进入系统调试开通阶段必须有可靠电源。它必须先行开通,为接触网施工排除明线干扰,为牵引变电提供远功系统通道和电力调度电话,以及电力调度与地方供电局之间的直通电话。在新线一次电化区段,还必须提供开通运行所需要的三大调和所有通信、信息通道。通信工程是电气化的先期开通工程。

3、信号工程

在包括电气集中、自动闭塞、调度集中和机车信号等信号工程中,电气集中工程和站场技改联系比较紧,在站场技改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可同时开始施工,并和站场技改的主体部分同时开通。自动闭塞工程主要受区间小曲线半径改造工程的影响,但小曲线半径改造工程单元不是很多,因此自动闭塞工程也可以组织独立施工。以上两项工程都应在电气化开通前先行开通,属于电气化的先期开通工程。它们在调试开通阶段需要可靠电源保证。

调度集中和机车信号属信号工程的分支,只能在电气集今和自动闭塞开通时才能开始调试,但可与电气集中和自动闭塞工程同期开始施工开通可根据要求与电气化工程同步开通,或另行组织开通。

以上每个单项工程都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工程,各专业有自己的技术标准和施工组织上的特点。但它们又同时处在电气化工程的整体中,其中每一项又都和电气化铁路开通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衔接和配合就构成了电气化铁路工程的宏观规律。

三、电气化铁路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电气化铁路施工企业组织施工生产的最终日的就是要达到:缩短工期,确保安全,质量优良,降低成本,从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施工管理工作,也就必须紧紧围绕着工期、安全、质量和成本四要素,充分行使管理职能,加强决策、指挥、控制和监督,使施工生产能够均衡有序连续地进行。

1、计划管理

施工计划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工期要求的约束下,在综合平衡基础上,确定施工各阶段及各专业工程的施工进度,协调好各方而的关系,使施工生产能够均衡连续进行,保证工程能够安全、优质、如期地完成,交付运营单位使用。

2、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主要对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及施工调度实施管理。施工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合理组织施工生产,充分利用人力、物力、时间和空间,综合协调施工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使施工生产顺利开展。

3、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证施工生产符合技术规程、规范,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使技术与质量、进度和效益达到统一。

4、安全质量管理

安全和质量工作必须发动群众,依靠全体职工参与,实施全企业各部门、企业全体人员、施工全过程的“三全”管理,才能把质量和安全工作搞好。

安全和质量管理工作的内容相当广泛,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建立健全和各种企业奖惩措施挂钩的安全、质量责任制度,并抓好这些制度的落实。

5、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施工生产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工、料、机费用的控制,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因此成本管理一定要和施工过程管理、技术管理、安全质量管理、物资管理、机械设备管理等相结合,做到科学组织施工,保证安全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压缩费用,缩短工期,必然使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崔丽红. 临近客运专线铁路施工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 铁道工程学报, 2011,(9):110-112.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Abstract: The railway new line electrified construction is a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involving a lot of units, and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safety, duration of the engineering. Flat push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link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the railwa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arry out good flat push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 for the long-term safe and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new electrified railwa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the key items of the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railway traction power supply, and provides an empirical reference for the railway electrification construction.

关键词: 铁路;平推检查;验收;牵引供电;安全运营

Key words: railway;flat push inspection;acceptance;traction power supply;safe 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F5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047-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电气化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铁路建设如火如荼,截至2015年年底,初步统计,我国电气化铁路达到7.2万公里,电气化铁路覆盖率已超过60%,电力牵引完成运输任务的比重占80%以上,供电在铁路运输安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铁路运营开通后,为确保牵引供电设备能够长期安全高效地运行,减少新建线路运营初期发生因设备或零部件松脱、技术参数超标、与各专业接口原因等引起的故障跳闸、事故影响行车问题,牵引供电工程建设交接前的平推检查验收尤为重要,本文对铁路牵引供电专业平推检查验收的必要性和验收重点项目进行了分析探讨,为铁路新线电气化建设平推检查验收提供经验参考。

1 平推检查验收的必要性

1.1 对牵引供电工程提前介入工作的检验

平推检查验收要以工程施工设计技术交底资料、施工设计说明文件、施工设计图、施工工艺等资料为基点,通过对供电设备的现场检查、抽查测量,检查提前介入是否按照标准卡控施工质量,发现问题是否设立台账并已整治完毕。典型问题有某铁路局新线电气化增建二线工程建设,由于施工单位电气化施工经验缺乏,供电段介入施工标准掌握不到位,在既有线与新线接口联络处,平推检查验收过程中发现了四跨绝缘锚段关节转换柱处隔离开关安装位置与施工设计图不一致,导致迂回供电问题发生。

1.2 对设备进场检查和施工质量监督把关的督促

铁路电气化工程施工一般情况下分标段进行,施工进度不一致,供应商产品型号繁多,且供货速度达不到施工进度要求时,容易发生各标段相互间牵引供电重要设备及零部件交互替代上线安装,实施结果与设计标准不符,送电运行后设备及零部件的技术状态出现偏差,影响正常供电安全。典型问题有某铁路局客运专线分四个标段进行牵引供电工程施工,组织平推检查I标施工质量时,发现接触网落锚承力索和接触线复合绝缘子规格型号明显不满足招(投)标文件要求,爬电距离短,施工单位为抓施工进度,临时调用其他规格型号绝缘子作为临时替代品,且工程施工结束后未按照原设计文件所要求的技术标准更正,送电开通后,受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容易发生电气性能方面的问题。

1.3 对施工设计问题进行纠偏

接触网是置于铁路沿线的供电装置,它要经受一切自然条件的影响,气象条件是变化多端的,而且不同地区差异很大,影响铁路电气化接触网运行质量的气象因素主要有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最大覆冰厚度和最大风速。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比如寒温及寒冷地区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设计、设备及材料选型与防护、专业接口、设备试验要求等内容必须做好充分调研与论证。典型问题有:2015年12月,某铁路局管内某区间上行线58号双腕臂转换柱两腕臂因线索收缩,两腕臂向中锚方向对向靠拢,造成该七跨分相绝缘锚段关节中性区与带电线索间空气绝缘间隙不足,在电力机车经过分相时,受电弓将有电区与中性^短接,引发牵引变电所相间短路,原因为该分相双腕臂底座槽钢设计长度存在缺陷(仅为1.4米),导致偏移量增大后,两腕臂接近,中性区线索间空气绝缘间隙不足。

1.4 对施工静态技术参数模拟检验

单项牵引供电工程严格按照经审查合格后的施工设计图纸施工,施工时以平均温度作为参考,考虑设备及零部件随季节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的技术参数变化,例如电连接呈弧形,必须预留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位移长度,包括锚段长度、伸缩方向、安装温度等,防止线索因位移不足导致拉断线;附加悬挂线索距离上跨建筑物、桥梁等空气绝缘间隙满足设计要求,温度变化时考虑线索张力、膨胀因素等影响,平推检查验收时必须测量静态距离参数值,并符合温度曲线规定要求。典型问题有:2015年11月,某铁路局管内某站高速场7、8道发生AF线断线事故,影响多趟列车晚点,影响较坏,原因为AF线安装架设完毕后,距离上跨桥的静态技术参数值不满足温度变化后的动态安全绝缘距离标准,带电线索与桥底持续间隙放电烧断线索。

2 平推检查验收重点项目分析

平推检查验收以检查接触悬挂零部件螺栓紧固力矩对支柱限界、各线索安全距离、交叉互磨、设备接地等静态验收问题为主要内容,本文从对某铁路局某新线电气化施工平推检查发现问题出发,总结几项关键检查验收重点项目。

某新线电气化工程施工平推检查概况:平推接触网设备152.826公里,检查支柱5338棵,发现问题598件。其中,设计缺陷问题4个,设备及零部件松脱问题173个,设备及零部件损坏问题23个,线索损伤问题4个,线索互磨问题53个,技术参数超标问题230个,外部侵害问题26个,其他问题85个。可以看出,新线电气化工程施工问题主要集中在设备及零部件松脱、技术参数超标、线索互磨及其他问题四个方面。

2.1 接触网设备及零部件松脱问题

平推检查验收是一种采取梯车加人工或者接触网作业车逐根支柱、腕臂、线夹及螺栓紧固力矩等组织检查效验,按照接触网零部件规定力矩检测防松状态,观察各部位零部件安装位置、材质状况及受力状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其中,在检查新建接触网设备松脱问题时,容易忽视的关键部位主要有两处:补偿装置和附加悬挂。由于平推检查验收主要工作量集中在腕臂及接触悬挂部分,补偿装置和附加悬挂往往会成为非常容易忽视的检查对象,历史上发生多次新建电气化线路补偿坠砣限制管脱落问题,开通运营后极易刮碰机车车辆,影响行车。例如2016年11月刚开通仅一年的东北地区某快速铁路同兴站至丹东西站间094#支柱发生一起坠砣限制管上部螺栓因紧固不到位松脱问题,因添乘人员及时发现,险未造成耽误动车恶劣事件发生。同样,附加悬挂方面,高速铁路隧道内顶部AF线、PW线等支撑结构处所,由于隧道内净空高,附加线安装位置相对较高,采用梯车加人工平推检查方式无法覆盖,属于检查薄弱区。

2.2 线索互磨相关问题

接触网是一种架空电线路,各种线索在空中交会布置,在立体空间内必然存在线索间交叉跨越、线索与接触网零部件互磨等情况,主要存在于复杂站场、分相、锚段关节以及安装受限的隧道、桥梁等地方。补偿装置方面,补偿绳与支柱或补偿装置其他部件长时间碰撞摩擦造成断股,补偿滑轮转动不灵活或其他原因,使补偿绳在滑轮槽内作长时间的摩擦式移动,造成补偿绳磨损断股断线,这些都是平推检查验收必须重点检验的关键部位。极限温度条件下,交叉跨越线索间距不足200mm的处所,容易造成线索间产生电位差,电位差击穿空气间隙,造成线索烧损,这是作为平推检查验收必须检查且实地测量的一项重点工作。2016年12月,某铁路局沈山线某站上行出站侧2#-4#岔间渡线承力索断线,影响该线上下行中断行车2小时37分钟,通过现场检查设备实际情况分析,2#-4#岔间渡线接触网与正线接触网交叉落锚处承力索间距不足200mm,设备动态技术参数失测、失验和失查。

2.3 技术参数超标问题

新建电气化线路必须确保弓网匹配、受流质量良好,接触网设备技术参数必须与设计结果相一致。以我国东北高寒地区为例,关于接触网锚段长度及转换柱处腕臂底座槽钢长度问题。哈大高铁接触网运行中,冬季极寒温度下会出现转换柱处两支腕臂距离过近甚至接触,定位管交叉的现象,影响接触网运行安全,尤其是在由两个绝缘锚段关节组成的不同相供电臂末端处危害极大。以Re200C型接触网技术标准为参照,哈大高铁设计更改缩短锚段长度,并增大转换柱处双腕臂底座槽钢长度为1800mm或2000mm,以适应寒冷地区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运行质量要求,避免了因技术参数超标引起故障跳闸,大量工程施工返工,极大地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情况发生。

2.4 其他典型问题

新建电气化线路开通运营后,牵引供电设备维护单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九防”,即防风、防雷、防洪、防污闪、防冰、防锈蚀、防鸟害、防倒树及防异物。因此,新线建设工程施工结束后,设备维护单位应以上述九防内容为检查验收重点,比如检查电分相、电分段锚段关节、分区所引入线、长隧道两端、开闭所和牵引变电所馈线出口处等避雷器安装状态,动态验收前确保铁路沿线两侧树木距离带电设备符合设计规范要求,上跨低等级电线路及其他上跨接触网设施拆除,上跨接缝桥梁漏水结冰封堵治理良好。

3 结论

在电气化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各类问题,为确保电气化线路开通运行前的调联试环节顺利进行,在静态验收、动态验收期间实现人身、行车、设备零事故、零故障,弓网受流性能良好,平推检查验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其平推检查发现问题质量高低和对重点检查验收项目的动态卡控结果直接影响供电设备接管安全平稳运行,本文提出的重点检查验收项目是现场发生问题的真实积累,为以后铁路新线电气化建设平推检查验收提供了经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群湛,连级三,高仕斌编著.高速铁路电气化工程[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低成本;精炼;外加电场;夹杂物

0.前言

当前全球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钢材市场竞争残酷。钢铁产品正面临着被新型材料如铝、塑料、玻璃等替代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我国正处于钢铁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化,各行各业对钢材产品的性价比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现存冶炼工艺存在排放量大、高能耗、高成本的问题。因此要想在日趋激烈的钢材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钢铁企业必须尽快掌握钢材的低成本生产技术,做到节能减排、高效经济。本文结合一些研究成果对低成本冶炼新工艺及技术进行介绍,为降低冶炼成本提供思路。

1 二氧化碳用于低成本冶炼

1.1 二氧化碳作为炼钢过程的反应介质

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具有弱氧化性,因此可以部分代替氧气作为炼钢过程中脱碳的反应介质。由于存在CO2 +C=2CO这个反应,直接气化脱碳所需的氧气用量降低,进而减少因局部氧气过剩而引起铁被氧化,从而造成铁损。朱荣课题组 对转炉炼钢过程烟尘的形成机制进行详细研究后发现:氧气射流直接与高温铁液接触,能够产生2500℃以上的高温火点区,该区域温度最高可达到3000℃,而金属铁的沸点为2750℃因此金属铁将会部分被氧化、挥发(这也是细粉尘形成的主要因素),形成高温烟尘随烟气排放。文献[4]中工业实验证明了:同常规冶炼比较,底吹模式渣中铁及其氧化物数目大幅度减少,减少量平均达1/3。所以减少炼钢过程中氧气的用量,可以减少铁损、增加产能,利于降低冶炼成本是有利的。

1.2 二氧化碳作为炼钢过程搅拌气体

冶炼过程中向钢液中吹人CO2气体,会发生CO2+C=2CO的反应,气体分子体积变为反应前的二倍,可以强化熔池搅拌作用。日本在底吹炼钢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明了底吹加大了对熔池的搅拌力度,有利于夹杂物和气体的去除。2009年朱荣等进行的底吹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转炉底吹是完全可行的。在保持C含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同常规冶炼相比,底吹CO2模式P含量从0.030%降至0.023% ,降幅高达23%。T.Bruce等人也报道了用CO2替代Ar对钢液进行搅拌,并在60t和200t钢包中进行了CO2喷吹搅拌的工业试验得到了底吹CO2对钢液基本没有不良影响的结论。因此,二氧化碳可以替代Ar等成本高的气体,作为炼钢过程搅拌气体。

1.3 二氧化碳冷却喷嘴和炼钢熔池

我们曾应用热分析技术对碳的二氧化碳气化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二氧化碳与碳的反应分为一步和多步反应,多步反应时的限制反应步骤为脱附反应过程。2)无论是一步还是多步反应,碳与二氧化碳气化均为吸热反应。佐野正道 曾得到界面化学反应不足以成为脱碳的限制性环节,因此限制性环节是气体与碳的吸附和脱附。CO2+C=2CO反应不仅增大了搅拌气流的体积,同时增加了碳与二氧化碳吸附、脱附的接触概率和接触面积。从而促进了反应的进行,消除/削弱了限制性环节的作用。

碳的二氧化碳气化为吸热反应,对炉底喷嘴有良好的冷却效果。将CO2掺入氧气射流中进行CO2一O2混合喷吹,利用CO2作为氧化剂参与熔池反应,可降低熔池温度,减少金属铁的氧化蒸发。通过研究发现:随着射流中CO2比例的提高,烟尘的产生量逐步减少,当二氧化碳比例达到某一定值时,烟尘基本不再产生。

2 外加电场用于低成本冶炼

研究通过控制钢液中的分电压,使其达到或高于夹杂物的分解电压从而使夹杂物分解形成的气体在阳极逸出,电解出的金属在阴极富集、析出。在外加直流电场来处理钢液时,降低钢中的[s]、[0]的同时还可以减少了钢中夹杂的数量,实现夹杂物的形态的人为控制。在外加电场为交流或脉冲电场时,钢中的夹杂物受到“攻击”,进而使粒径较大的颗粒夹杂物被“击碎”或“蚕食”变为较小的颗粒。同时随着电流的变化钢液产生的涡流促使夹杂上浮从而被去除。钢液涡流的自身搅拌作用减少了搅拌气体的用量、降低了对耐火材料的冲刷,同时提高了钢液洁净度、降低了冶炼成本。该技术在冶金温度下应用,夹杂物离子在液态钢液中迅速迁移、传输,可大大缩短冶炼处理时间。

综上该外加电场技术可以达到快速有效去除钢中夹杂及其形态控制的目的,实现少渣或无渣冶炼,减轻耐材的渣料侵蚀及搅拌气体冲刷,提高钢液洁净度降低冶炼成本。

3 高效低成本冶炼平台的建立

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的传统生产工艺为:铁水脱硫预处理一LD―LF―RH―CC。由于传统炼钢工艺流程长,生产流程中存在着炼钢回硫、低碳脱磷、铝脱氧与夹杂物控制及强还原精炼四个基本问题,是造成钢材质量不稳定、能耗高、成本高和CO2排放量大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基本问题便可以节能减排,增产降耗。

解决这四个基本问题的措施如下:

1)如果在铁水预脱磷过程中,采用低氧位脱磷工艺,适当提高炉渣碱度和降低渣中TFe含量,提高硫在渣钢间的分配比,可以抑制转炉炼钢回硫。

2)采用铁水预脱磷处理工艺,可以提高脱磷效率;通过采用低FeO渣脱磷工艺,能够降低铁耗,也能抑制脱磷预处理过程中半钢增硫;严格控制铁水硅含量,减少渣量。通过以上方法就能够控制低碳脱磷。

3)减少铝加入量,提高铝脱氧的收得率;尽可能采用真空碳脱氧工艺,减少Al2O3脱氧产物对钢水的污染;改变Al2O3上浮机制,缩短弱搅时间;优化钙处理工艺。

4)改进强还原精炼的措施主要是提高转炉终点碳含量,降低钢水氧化性,采用真空脱碳脱氧工艺降低加铝前钢水氧含量。

由上述的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可见,传统钢铁流程中存在着重复还原和氧化、升温和降温、增碳和脱碳等复杂过程。综合上述问题后提出的新的工艺流程。

4 结论

现今钢铁行业正处于低迷的时期,生产高附加值的钢种,并降低其冶炼成本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几种低成本高效的生产途径,归纳如下:

(1)应用二氧化碳替换氧气作为炼钢过程反应介质;使用二氧化碳替代价格较高的氩气作为炼钢过程搅拌气体和保护气体。以上应用在获得高效的同时也起到冷却喷嘴和炼钢熔池的作用,从另一角度节约了生产成本。

(2)应用外加电场去除钢中夹杂及控制夹杂物的形态,该技术不但能起到LF般利用温度梯度去除夹杂的作用,同时对钢液中的夹杂物还存在电解和电场力学作用,因此更有利于夹杂物的快速去除及形态控制。

(3)传统的冶炼工艺存在重复冶炼、重复能耗等问题。应用新的工艺流程,可以有效的、较大限度的避免重复问题及降低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庞建明,郭培民,赵沛. 钒钛磁铁矿的低温还原冶炼新技术[J]. 钢铁钒钛,2012,02:30-33.

[2]陈晓霞. 钢铁冶炼新技术与耐火材料[J]. 武钢技术,2005,06:6-11+39.

[3]刘洋,宗男夫. 环保型低成本冶炼新技术[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3,01:1-3.

[4]杨利群. 钨湿法冶炼新工艺技术的应用[J].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6,02:52-54.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速电气化铁路 牵引供电 安全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2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193-01

1 牵引供电系统简介

1.1 组成成分

接触网和牵引变电站构成了电气化高铁的牵引供电体系,牵引供电体系是由六部分构成:变电所、接触网、馈电线、钢轨和大地、接触网、回流连接,这几部分组成循环的闭路。变电所的主要作用是将系统中的电流引到牵引变电站里,经过装置将电压转换到高铁需要的电压,同时将电压通过馈电线传导到接触网,再利用受电弓装置得到到机车运行所需电压。

1.2 负荷特性

一般的铁路和电气化高铁相比,它们具有不同的负荷特性,最大的区别在于一般的铁路供电系统在运行中快速适应阻力,而且能够快速适应机车受到负荷而形成的不均衡性。高速牵引负荷不但是克服电线阻力和牵引负荷上,主要是表现在高铁如果收到高强度负荷,大量的损耗仍然是在冲破空气阻力方面。同时高铁具有长时间承受高强度负荷的能力。

2 一般铁路与高速铁路牵引供电技术的差异性

2.1 负荷特性差异

普通铁路的运行会受到线路阻碍和牵引负荷两方面的影响。目前的牵引供电技术比较适应普通铁路的运行特点,可以表现出一定的优势。而高速铁路除了具有普通铁路具有的基本特点以外,在高速度的行驶的过程中,需要冲破高强度的空气阻力,继而消耗大量的能耗。三个影响因子,空气阻力占有的比例最高,因此高铁的正常运行必须是在持续增加牵引动力的前提下完成的。

2.2 结构因素与选材差异

在高速弓网理论关系里,决定高速接触网性能和实现高速受流的主要因素是最高营运速度和接触线的波动传播速度,接触网安放完成后,要想适应能力较强就要离线较少。牵引供电设备的安排由普速的末端电压标准控制,升级为末端电压标准和载流量两个指标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是由高速牵引连续大负荷电流的特性所决定的。为了达到0.7的指标,接触线的张力是由普速的十几千牛提升到二十几千牛之上。目前,一般的接触网都采用银铜接触线,但是这种类型的接触线已经不足以保障接触线的耗损及导线足够的张力,所以采用镁铝合金或者是锡铜来代替银铜接触线。

2.3 控制离线率指标差异

使用更高张力的接触线,较大程度的提高了接触线传播速度,能够给牵引电系统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流,但是在许多地方存在缺点,例如,接触悬挂体的连接处存在薄弱的环节,可能会在这些地方产生大量的耗损和增加危险系数,因此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的接出悬挂体的区别表现在控制离线率上面。

3 分析牵引供电系统进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如果电气化高铁牵引供电体系发生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机车的营运安全性和稳定性,就会给电气化高铁的营运秩序带来很大的麻烦。因为目前高速铁路运行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200千米每小时以上,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和灾难。目前,电气化高铁运营模式以无人操作模式为主,即没有工作人员对运行进行看管,所以若在电气化高铁上出现问题或者系统出现故障,从问题的出现到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把问题顺利解决。有关专家对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刻的研究,发现系统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以外,过度劳累以及外界的影响等等引起的状况以外,绝大部分是因为电气化高铁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有关的牵引供电体系的工作人员的业外培训力度还欠缺等等因素造成了的。造成牵引供电体系安全的关键问题就是软件的不适应,然而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机制又是造成软件不适应的主要因素。所以提高对高铁运行安全的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有效监督,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这是对高铁牵引供电系统正常运转和安全的最大保障。

4 提高电气化高铁牵引供电体系安全管理手段

现代社会,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一种先进、重要、快速的运输手段,牵引供电系统是保证高铁有效运转的重要手段,在电气化高铁中占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保障牵引供电系统的运转、安全管理,以及不断对牵引供电技术进行创新、对铁路工作人员严格的管理规范是高铁运行的重要保证。

4.1 人员管理

想要达到电气化高铁牵引供电体系的安全要求,确保电气化高铁运行的安全有效进行,保障牵引供电体系的正常化运转,一定要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增强安全意识,保证工作人员时刻将安全放在首位,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考核。

4.1.1 增强监督力度

对于工作人员的管理要加大监督的力度,若遇到问题,必须及时进行改正,避免后期再在同样的事情上犯错误,继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加大考核力度,一定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一定要保证工作人员不能怠慢工作,用严格的规范标准要求自己,出现问题时,在尽量减少损失的前提下,保障问题的圆满解决,追究问题人员的责任,提高工人人员的警惕性、工作的严谨性,这是保障安全的重要手段。

4.1.2 增强创新管理意识

对人员的管理方面,要注重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加强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不断更新管理条例,运用新的管理手段增强团队意识,还要注意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大前提之下,提升管理的水平和电气化高铁牵引供电体系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进而使机车的营运质量得到提升。

4.2 提高设备质量

想要达到电气化高铁牵引供电体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要利用先进的装备、信息化手段不断加强管理,保障设备的安全性,例如在高铁运行的牵引供电系统的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搜集机械缺点制度、安全知识有奖问答管理模式等等,进而逐渐提升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了确保没有工作人员值班依然可以正常营运,在体系里可以使用远动视频装备来进行管理,这样不但可以保障机械的正常运转,还能够有效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可以运用红外监控、电阻测试仪、红外成像等高科技设备,对机械进行监控,这对于提升设施的监测标准和确保营运的有序性及安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5 结语

牵引供电系统技术的完备是高速铁路安全运行和有效管理的直接保障,因此不断增强高速铁路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完善牵引供电技术,创新科技,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对于提升牵引体系营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降低故障的出现都具有十分关键的价值和作用。电气化高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吴世亮.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