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材工业论文范文

建材工业论文范文

建材工业论文

建材工业论文范文第1篇

对于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研究集中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对混凝土材料的结构设计层面;第二,是对混凝土材料的原材料选择层面;第三,是对混凝土材料的施工环境的选择层面。根据对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的研究的层次的不同,主要是分为材料层次、结构层次以及构建层次的研究。在这几个层面之中,材料层次主要指的是对混凝土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之中,产生混凝土材料的裂化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如何遏制这些情况的发展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判断,对混凝土材料的使用等级和使用状态进行标识。对于混凝土材料的结构层次的研究分析主要集中在对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和安全使用性能的评价上。对于混凝土材料的施工环境的选择,主要集中在水泥混凝土材料所接触的周边环境的影响状况。通过研究表明,通过对水泥混凝土材料的这些性能评价过程,可以不断的规范水泥混凝土材料的使用结构,促进水泥混凝土材料的使用性能的提升。

2如何通过混凝土耐久性的提升促进建材工业节能减排效果的提升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展了关于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工作,在后续的过程之中,陆续开展了关于水泥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的其他方面的研究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并对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做出了具体的规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其对建材工业的节能减排发挥的作用也逐步的体现出来,并具体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混凝土耐久性的提升,可以使得建材行业之中的水泥混凝土领域都处于技术革新的状态,并深刻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淘汰落后的水泥混凝土生产技术,不断的推进水泥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进步。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已经被淘汰了的水凝混凝土生产技术,要采用严格的控制手段方法进行遏制,在提升水泥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的同时,促进建材行业节能减排效果的提升;其次,可以以混凝土耐久性的提升为锲机,进行对建材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在进行建材行业的调整过程之中,要积极的支持具有着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破坏率低的生产技术的推广发展。与此同时,在建材行业节能减排发展的过程之中,还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各项标准的各种要求,严格控制具有着高污染、高能耗的技术进入,并不断促进水泥混凝行业的结构升级,促进建材行业节能减能力的提升;然后,可以以节能减排为工作中心,加快建材行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之中,要支持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应用到建材的生产过程中。以水泥混凝土材料为例,要积极的采用可以提升水凝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的生产工艺,并逐步提升耐久性高的水泥混凝土材料占据我国的建材行业的比重,并在一定的时间段范围内,完成我国的建材行业的结构调整,促进建材行业的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最后,在建材行业节能减排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发展导向,加强对自主创新技术的研究。以提升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为例,就需要国家的相关部门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资源,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而提升生产效率,保证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结束语

建材工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工;建材;财务管理;问题;措施;分析

一、前言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行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变化,包括建筑的设计、施工、装修、管理等方面内容,城市建筑构建了城市的整体风格和特点,进而与我们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息息相关。建工建材企业是建筑行业中的不可缺少重要部分,为施工项目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建材行业是我国重要的材料工业,建工建材企业的产品包括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建材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建筑行业、环保行业、高新技术行业和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我国是建筑材料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主要建材产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石材和墙体材料等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建工建材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工建材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进一步的生存和发展,就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了解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根据相应的问题采取解决措施。

二、建工建材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工作要求建工建材企业强化对企业内部的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进行管理,并要对企业的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进行动态跟踪。财务管理是任何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重心,它贯穿了建工建材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谋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因此建工建材企业要了解企业业务的特点,并要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目标与经营者目标缺乏一致性,道德风险问题严重

建工建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并为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提高资金回报率。目前较多的建工建材企业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经营者与企业所有者的经营管理目标缺乏一致性。经营者的目标往往是实现自己财富最大化或者是提高自己在行业内的声誉,部分经营者的目标是为了增加自己单位工作时间的报酬或者是避免风险,因此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一致。财务管理目标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就会导致经营者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采取次优选择,企业最大化利润的目标难以实现,甚至部分经营者与企业利益对立,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问题。

2.会计工作缺乏精细化管理机制,会计核算准确性不高

建工建材企业的产品线比较复杂,建材产品复杂多样,因此会计工作需要充分考虑企业产品特点。目前,部分建工建材企业的会计工作没有根据建材产品特点设置明细科目,会计工作缺乏精细化管理机制,建工建材企业难以根据财务管理信息开展生产成本控制,财务管理工作不能为建工建材企业决策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其次,部分建工建材企业的会计核算机制不完善,并没有根据企业建材产品的实际情况设置会计科目,要么会计科目过分细化要么过分概括和笼统,会计核算不准确。同时,部分建工建材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财务管理机制,并设置了会计核算制度,但是执行力度不高,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并没有灵活应用财务管理制度,难以反映建工建材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状况。

3.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完善

应收账款管理是建工建材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部分建工建材企业为了追求销售业绩而进行大量的赊贷业务,过分追求华而不实的账面业绩,忽视了应收账款风险,部分建工建材企业的应收账款过多导致企业陷入流动资金困境,企业资金机会成本过高,应收账款回收率较低,坏账率较高,企业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其次,部分建工建材企业缺乏完善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并没有针对现有客户建立信息管理平台,也没有对新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导致企业面临着较高的应收账款风险。

三、建工建材企业优化财务管理机制应该采取的措施

1.完善激励机制和制度,明确经营者责任和权力边界

建工建材企业重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优点和缺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可以提高管理的专业性,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的市场敏感性,在管理和经营工作中具有优势,而且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但是,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存在不一致性,此时建工建材企业要完善经营管理监督机制,要明确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力边界,并要对经营者的责任进行量化,明确量化标准,并要对经营管理成果进行绩效考核。同时,企业要重视完善激励制度,尊重人性,尊重经营者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协调企业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2.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建工建材企业要重视自身业务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建材产品的特点设置会计科目,不过分细化会计科目,避免会计科目冗长加大会计核算工作难度。同时,建工建材企业要不断规范化会计核算程序,要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切实完善会计监督机制,保证会计工作质量。其次,建工建材企业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重视现金流管理和成本精细化控制,了解成本构成因素,对成本因素进行分解,以便为成本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企业要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一方面要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另一方面应该要求财务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视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提高财务管理制度的实践性和执行力度,保证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

3.优化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审计

建工建材企业要重视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优化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重视应收账款的催收。企业可以根据业务性质和资金回收周期建立应收账款跟踪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客户信用评估体系,以便对新老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估,进而降低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其次,建工建材企业要重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重视审计制度的执行效果,保证内部审计制度可以落实到各个部门,以便为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提供必要的保障。

作者:张应荣 单位:重庆永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建材工业论文范文第3篇

建材工业是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和建筑业一起并称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随着加入WTO日益临近,对处在基础产业地位的建材工业将产生何种影响,又该如何应对,已经成为业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建材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材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量和质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且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工业生产部门,水泥、玻璃、陶瓷及一些主要非金属矿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建材第一生产大国。目前全行业有各类企业22万余家,其中乡及乡以上企业7.3万家。职工队伍达到了1300多万人。1998年全行业按不变价计算的产值达到2274亿元。我国建材产品出口虽然数量不大,但颇具潜力,1990年建材出口创汇12亿美元,1998年上升到约30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出口商品结构由以原矿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开始向深加工产品和成套技术装备方面转变。 就总体而言,我国建材工业还比较落后,概括为四个字就是“大而不强”。“大”主要指产量大、企业数量大、职工数量大、能源消耗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建材工业年消耗能源折合标煤达1.8亿吨,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6左右。“不强”主要体现在规模、技术、产品结构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五低”:劳动生产率低、全员劳动生产率低,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9%和64%;集约化程度低,大中型企业比重不到0.5%,行业集中度不但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国内相近工业平均水平;科技含量低,为数众多的小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由此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能耗高、占地多等问题;市场应变能力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经济效益低,特别是国有建材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高,以致1998年出现行业性的净亏损。 二、加入WTO利弊分析 建材工业是典型的资源型、耗能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欧美已属“夕阳产业”,而在我国还是“朝阳产业”,预计在未来15年之内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由于建材产品体大价低,要求有一个合理的运销半径,而国内发展建材具有劳动力、能源资源及运销方面的优势,即使“入世”也不会出现全行业外国产品大量进入,而且目前国内业已存在的供过于求的矛盾还可以通过出口得到部分缓解。由于建材行业特点所决定,“入世”后短期不会有太大影响,长远看也是利大于弊。 (一)有利的影响 1、为建材业提供了稳定开放、公平竞争的国际贸易环境,可以使我国享受缔约国最惠国待遇(正常贸易关系)和发达国家的普惠制待遇,为建材市场多元化,对外贸易的多极化创造条件,消除出口市场单一所引发的不平等交换。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许多都是世贸组织成员,以正常的贸易关系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无疑会对我国建材工业产生积极影响。 2、有利于加速我国建材工业的结构调整。“入世”意味着要参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这样迫使我们必须按照国际市场要求和国际惯例组织生产经营,必将加速建材工业的结构调整,改变我国建材工业产品、技术、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特别是加入WTO后,可以通过引进外资,运用外力来调整企业规模小、污染严重、能耗高的企业,将落后的企业淘汰出局,有利于促进产品结构调整。 3、有利于获得更多的技术和经济信息。“入世”后不但贸易往来更直接、广泛、迅速,而且有关的信息、情报资料的交流也会更及时、全面、详细。这对于国内企业制定生产经营策略和争取主动大有好处。同时,通过掌握国外建材工业发展的动向,在技术、设备、资金、管理等方面加强合作,增强我国建材发展的后劲。 (二)不利的影响 1、“入世”后我国整体关税将大幅度降低,建材行业作为较成熟的产业,入世后绝大部分产品不仅不会作为幼稚产业而受到保护,还有可能为平衡电子信息、汽车等幼稚产业的高保护性关税而被有意识降低税率。因而,“入世”迫使我国建材企业竞争面扩大、竞争对手增多、竞争力度加大。一些管理、技术、工艺和装备落后的国内中小企业将面临倒闭威胁。 2、目前,我国建材企业所用的大部分原燃材料以及运输价格都低于国际市场。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建材的生产成本会提高,获利能力降低;而国际建材的生产成本会下降,获利能力会加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会削弱我国建材的国际竞争力。 3、受资金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发展大型建材项目难度较大,加入WTO 后,国外质优价廉的建材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是不可避免的,某些合资项目,外方要求使用进口建材也是常见现象。另外,我国的一些建材生产设备在使用中的问题较多,缺乏与进口设备竞争的能力,这一市场可能会被挤占。 就建材行业内部主要产品而言,目前水泥进出口总量占我国水泥生产总量比例较低。水泥远距离运输的包装要求很高,运输成本高,销售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短期影响不会太大。水泥出口主要集中在海螺、冀东、柳州等几家大企业,这些企业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国际市场应变能力有所增强。目前,三资企业占国内水泥市场不足1/10,但“入世”后,原来一些三资企业90%外销的约定将不复存在,这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不可小视。 建筑卫生陶瓷现行进口关税较高,“入世”后随着关税的降低,进口陶瓷比原来有竞争优势,特别是高档建筑卫生陶瓷,对国内市场会有一定冲击。不过,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三资企业介入较早,已占国内总产值近40%,故影响不大。 平板玻璃由于国内市场业已严重供大于求,且国内市场三资企业占有很大比重,质量基本可以顶替进口,故“入世”后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新型建筑材料影响可能会大些。国外新型建材较为发达,而国内同类产品生产技术落后、质量档次低,“入世”后国外产品国内生产会对国内国有中小企业带来较大冲击,但也会因此提升国内新型建材的整体水平。 三、应对策略和措施 入关对我国建材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提高建材行业加入WTO后的整体竞争能力,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转变观念,适应国内外统一大市场。入世意味着各缔约国将对我国开放市场,我们也要敞开国门。这就要求国企必须有外向经营观念,善于掌握在国际大市场浪潮中畅游的经营艺术。同时,还要树立自强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尊重知识产权观念、遵从国际惯例观念、以质取胜观念、依法经营观念、尊重人才观念和投机风险观念。 2、加快国企改革,转机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实行政企分开,从企业的实际出发选择改制形式,进行规范性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将企业改革与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企业管理,降低成本,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品种,真正实现国企体制和机制上的转变。 3、加强科工贸联合,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保持我国建材产品在资源上的优势。加入WTO后,我国必须加速企业技术改造,重视产品科技开发,开展节能降耗,建立有效的科研转化体系,使现有高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产品的档次、质量和增加花色品种,以保持我国在产品成本上的优势。同时,重视技术引进与进口设备的消化吸收工作,将技术引进的重点从“硬件”转向许可证贸易、技术服务、合作生产等“软件”项目上来,在不侵犯别国产权的前提下,尽量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进行有效的技术扩散,努力提高吸收、创新能力,提高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 4、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合理调整与优化出口地区结构。要改变过去建材出口市场单一,80%以上集中在亚洲、其中又有80%集中在韩国、港澳和日本的局面。出口市场的过分狭窄,不仅使出口缺乏多元化贸易灵活的调节机制,也加大了受国际性或某些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形势造成的风险。因此,加入WTO后,我国建材行业应加速市场格局优化并建立起产品灵活流动的出口机制。 5、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入WTO后,要求我们重视国际市场的开拓,减少因国个产品大量渗透而带来的产品剩余,使国际市场成为减少国内市场波动的调节手段。同时,依托国内市场,加强企业营销机构、营销队伍和营销网络的建设,树立现代营销意识,根据实际灵活采用直销、代销、连锁、特许、电子商务等方式,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使之成为应付国际市场变化、调节出口产品走向的缓冲机制。 总之,加入WTO乃当今世界潮流,大势所趋。尽管对我国建材工业发展长期利好,但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的。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知已知彼,扬长避短,苦练内功,使国企能够尽早强筋壮骨,迎接挑战。

建材工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科大学; 课程设置; 教材编写; 建议

目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不但文科、理科如此,就是连就业门路非常广的工科毕业生也遇到了难题。是不是中国人才已经呈饱和状态?各公司、各企业、各单位招聘技术人才非常困难,不少地方打出了十几万年薪招聘一个熟练技术人员的广告。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据调查,北京市33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近几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不善于使用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占57%,难以开发新产品的占54%,不善于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的占48.5%。我们采访了10家招聘单位的负责人,他们认为,大学毕业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眼高手低、自命不凡、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没有团队精神、不能与同事和睦相处。据我们对100名已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的调查,他们认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陈旧,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些知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比较直接运用的,只有20%―30%;感到有间接意义的知识,只有30%―40%;而剩下的30%,则对工作和自己本身都没有多大价值。

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很多,但是,课程设置不科学,教材编写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公共必修课,即高等学校中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的课程,(如《马克思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等);专业基础课,即专业技术基础课(如《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泥土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隧道工程》等);工具课,即为学生顺利地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或进行科学研究,掌握必要学习与研究方法与手段而开设的课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如《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等。

目前,工科大学各专业的公共课教材,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计算机》、《大学英语》等大多采用理科大学通用的教材,一些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也基本上采用理科大学教材,一些专为工科大学编写的基础理论课程的教材,也力求向理科大学教材看齐,这些教材大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内容陈旧。教材编写者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人类所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过分地强调教材的内容必须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正确、可靠的事实和理论,因此,一些最新的、前沿的科研成果,由于还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而被排除在教材之外。因而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的形势脱节,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重理论、轻实践。从课程的开设来看,理论性的课程多于实践性课程,土木工程专业四年时间大致开设了50多门课程,其中理论性课程占三分之二以上,一些实践性课程的教材内容也以介绍理论知识为主。从时间安排上来看,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占四分之三,而其余四分之一的时间,其目的也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总之,工科大学的学习、实践是为理论服务的,这样的安排,从理科大学的培养目标来说,无可厚非,但从工科大学的培养目标来说,则值得深思。

(三)重知识学习,轻技能培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中国的教材,包括工科的工具课教材,都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中心这个体例来编写的。教材内容是传授基础知识,教材后的练习,包括实习、实践操作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要求,是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大学四年过去了,学生们的基础知识的根基是很牢了,可是毕业后到社会实践中才发现,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基础知识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社会需要的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技能,而基本技能正是我们大学生所缺乏的。这是大学毕业生不受欢迎、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原因。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对工科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编写出一套符合工科大学培养目标的教材,是极其重要的步骤。那么工科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正确处理好理科与工科的关系,以突出工科特色

谈到高等教育,人们往往将理、工科相提并论,前面我们也分析到,在设置工科课程、编写工科教材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向理科靠拢,以致影响工科人才的培养。这里重点分析一下理科与工科的区别:我们认为,理科姓“理”、名“科学”、号“理论”。就是说,理科主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以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为目的;而工科姓“工”、名“技术”、号“应用”。就是说,工科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才能,成为应用型人才。那么,工科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要以培养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当然,技术需要科学的指导,但是,工科生掌握科学知识不是目的,他们的目的是把科学知识转化为思维、转化为实践能力、转化为实际操作。因此,必须加强专业技术、实践操作的培养。

二、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关系,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

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越广博、越扎实,他今后的发展前途就越大,获得的成就就越高,其实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其实,一个人掌握的有关基础知识,是有一定的范围、一定的限度的、没达到一定的范围、一定的限度是会影响到他的发展的,但是超过了那范围、那限度,知识与前途、成就就不一定成正比,俗话说,登山何必扛着船,花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经历去学习一些与他专业无关的知识,就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会适得其反。试想一下,航空、航天知识、超导物理知识、深奥的古文学知识,对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到底有多大作用?如果钱学森花很大的经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历史知识、伦理知识、地理知识……,他还有精力去从事他的专业工作,还会做出今天这样的突出贡献吗?

一个人公共知识的范围与限度,就中国教育而言,具有中学毕业水平就差不多了,美国高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大约相当于中国高中一年级水平,人家培养出了那么多的世界大师。

与公共知识相比,专业基础知识更加重要,与专业基础知识相比,基本技能更加重要,而基本技能是靠实际操作练出来的,不是靠钻研书本钻出来的。试想,哪一个奥运冠军、歌坛明星、修理高手、焊接大师是靠记名词概念、公式定律、背教科书练出来的。

为了挤出时间,让工科学生练出过硬的技能,有必要对大学课程设置进行合并删减,就土木工程而言,《大学英语》可以和《土木专业英语》合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和《心理健康调适》合并,《马克思基本原理》可以和《自然辩证法》、《思维方法与艺术》合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以和《建设法规》合并;《大学计算机》可以和《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合并,《公共关系学》可以和《当代国际关系》合并……这样至少可以挤出一期的时间来加强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正确处理普遍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关系,以突出个性化教育

中国教育,习惯于一刀切,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师,统一授课、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材学好了,统一的考试就合格了,专业人才就培养出来了。这种模式对普及初等、中等教育,培养普通劳动者,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以制度为本位、以划一为标准、以牺牲学生个性为代价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应高等教育,因为高等教育的关键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个人特点、职业倾向选择学习、研究方向。为了弥补这种培养模式的缺陷,可以参照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设置下面一些课程:

(一)专业基础课:如《高等数学》、《土木工程概论》、《土木专业英语》、《建设法规》、《技术经济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工程经济》、《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产品技术创新》、《建筑结构试验》等。

(二)指定选修课:如《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施工》、《混泥土结构设计原理》、《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试验》、《建筑设备》、《高层建筑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监理》、《公路施工组织与预算》、《路基路面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环境工程》、《港口工程》、《海洋工程》等。

(三)任意选修课:如《中国建筑史》、《欧洲建筑史》、《美国建筑史》、《建筑与美学》、《生态建筑学》、《建筑与气象》、《建筑与水文地质》、《建筑与地球物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欧美建筑艺术》、《建筑环保概论》、《中小型民用建筑》、《市政工程设计与建筑》、《园林设计与建筑》、《建筑污水净化与废水处理》、《农村住宅设计与施工》、《体育建筑设计与施工》、《建筑工程投标及合同签订技巧》、《建筑机械概论》、《国际劳务市场与对外劳务合作》、《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等。

四、正确处理好知识型教材与应用型教材的关系,以突出教材的应用性

我们编写教材时,要注意从知识课程转变为现实课程,改变单纯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表现形式,脱离社会实际的、单一的知识性课程形态,建立学科知识与实际操作、课程实习活动相统一的大学课程观。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美国发现法教学用的教材的做法,按照下面体系来编写教材:

(一)创设符合某一项知识传授的环境,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用以前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讲解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规律、原理、定理、公式;

(四)学生熟练地掌握教学的内容;

(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再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这样的编写体系,遵循了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上升为理论,再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实践这一科学研究的认识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

五、正确处理历史、现实、未来的关系,以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中国的教材,讲究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的博大精深,过分讲究理论的绝对正确性,强调要经过历史考验的东西才能进入教材,因此注重于历史,忽略了前沿科学。

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我们的教材内容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历史的东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就讲,其余的就少讲或不讲。教材的重点是把当代最科学的、最前沿的的先进东西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世界一流人才;同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引导学生跨域现实,引领该领域的世界潮流。

工科大学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是关系到工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旧的工科大学的课程设置、教材非改革不可,这是天经地义的。我们不敢说我们的设想就是科学的、合理的、完美无缺的、我们抛砖的目的是想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引起编写教材的专家、学者的注意、引起工科大学师生的共鸣,大家共同努力,以实现工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小余等.对于教材编写的四点建议.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2007.04

建材工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复合材料与工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新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B33;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89-02

复合材料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新材料,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高速铁路、军工领域以及风电叶片新能源等领域。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新产品上应用新材料也越来越多,如大飞机项目的启动,复合材料是其制造的关键技术。复合材料和钢铁等材料不同,钢铁材料是在钢铁厂由自动生产线生产出来的,而复合材料即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飞机制造厂,也是由一线工程师在现场进行人工裁剪制造出来的,因而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线工程师的水平。而这样的企业也需要大量卓越的一线工程师,这也正好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对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定位相吻合。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在我国的许多大学都开始设置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而国外的大学未见开设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而是仍将其作为材料科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在我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其专业培养方案的导向主要放在培养研究型人才上,原理性、理论性的课程较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学生毕业后也主要在高校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产生了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建的地方高校和近年来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高校,比如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都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这类高校中设置的复合材料与工程新专业,主要是以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和地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到相关复合材料企业和行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1] [2] [3] [4] [5] [6]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的几个本科新专业之一,2010年已开始招生。本文以经济社会对该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并借鉴、比较国内其他大学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找出构建并优化我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这对于提高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水平,实现培养卓越一线工程师的目标定位,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

一、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找准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本着依托行业、按市场需求培养、实施产学研一条龙建设的理念,以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对复合材料制备、加工、应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为依据,建立“宽基础、重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还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与行业专家进入我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我们制订的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建设以及现代制造业所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毕业生具备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可以胜任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与技术开发、材料加工工艺和设备设计、材料产品技术贸易与生产管理等工作。

具体要求是:掌握复合材料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复合材料的工业生产过程、设备和工艺;了解复合材料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及其相关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复合材料与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及较丰富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及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同时要求具有以下素质和能力: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方面的研发,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够阅读中英文专业文献,能够运用英文进行交流和翻译;懂得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复合材料与工程中的各类问题;善于科技创新、技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与市场营销;善于沟通与交流。

二、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构建

(一)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色

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和二本的生源特点,我们提出了依托材料学院上海市材料加工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与其他高校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特色的办学思路。以复合材料制备工艺为突出重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习课与实践课,形成系统的材料工艺教学体系;要求本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要强,至少掌握一门复合材料工艺技术。

我校为上海市地方所属高校,大部分学生选择在上海市和长三角区域就业。随着商业大飞机产业和风力发电新能源产业成为上海及长三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较大。而这些行业的产品构件主要采用树脂基复合材料制造,因此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我校以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加工为主要方向。另外由于我校在无机陶瓷材料、铝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方面有科研方面的支撑,以及就业前景趋势方面的考虑,也设置了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等专业方向。

(二)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实现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培养要求,我们制订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即课程体系的构建。[7] [8] [9]课程体系的知识层次框架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大类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等课程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是大学的通识课程模块,使学生掌握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企业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其政治思想、文化艺术品德、身体素质等。学科大类基础课是应用型工科化工材料类课程模块,使学生掌握较宽的工科基础知识。学科专业基础课包括材料学概论、材料科学基础、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材料现代分析技术、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复合材料原理、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材料表面与界面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课的设置体现了本专业的特色,即适应地方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工艺技术为重点,课程包括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金属基与陶瓷基复合材料、材料性能、材料科技英语等。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设置了专业选修课:复合材料制备新技术、航空材料、无机建筑材料、复合材料加工、表面工程、复合材料工厂设计概论、材料商品学、材料实验设计优化与数据处理。

我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另一特色是课程体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安排了较多的实习课和实践课,开设的大型实验课具有设计性、综合性等特点。其中,实践性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24.7%,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达43.7%,这符合应用型工科高校对学生专业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

三、结论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制造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新材料是上海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复合材料在大飞机、风力发电、高速铁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为了满足这些行业的需求,作为上海市地方所属高校,我校开办了复合材料与工程新专业。基于我校培养卓越一线工程师的办学定位,我们确定了培养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以复合材料制备工艺为突出重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习课与实践课,并形成系统的材料工艺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修改和完善了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了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但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相信经过时间经验的沉淀,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要求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秦润华,郝凌云.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2(10):167-169.

[2]陈小虎,吴中江,李建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4-6.

[3]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38.

[4]李伟,钟昆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7-159.

[5]周德俭,莫勤德.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3):63-67.

[6]王钟箐,胡强,陈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0):56-58.

[7]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7-30.

建材工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一体化实训教材 建设 原则 步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43-04

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开发建设对教育教学改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也要求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这强调了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的重要性,为我国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方向。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力求营造实训环境贴近真实工作场景,但实训教材的使用和开发仍未形成特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本文对近年来国内职业教育一体化教材建设实践的文献进行分析,探索一体化实训教材的开发的原则和步骤。

一、一体化教材的类型及特征

目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指导思想正在我国中高职教育贯彻落实,“一体化”课程改革、“一体化”教材建设的实践在各个职业教育领域蓬勃开展,相关实践的经验总结得到分享,本文试图从文献中查询有关“一体化教材”的概念、定义,但有明确论述的并不多,对一体化教材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理实一体化教材。这是指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或将知识、技能培养融为一体的教材。体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的指导思想和培养“职业能力”的核心,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各个知识点分解成实践任务或课题,在专业教学中“理”、“实”不分先后主次,相互交织,形成“教、学、做”一体化。通过一个完整的课题(项目)的学习,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学生可以获得学习任务中相互关联的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达到理实一体化的目的。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实训教材。工作过程是指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的一个完整工作程序,至少应包括工作过程中的工作要素、相关知识及其结构的完整性。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实训教材打破原有的系统性教学体系,把教材内容与工作过程相融合,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任务构建教学情境作为教学项目,将每个教学项目划分为多个学习任务组织教学,每个项目都有项目描述、学习目标,输入的是任务,输出的是成果,体现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的特征,关注工作过程的要素,工作的内容是学与教的内容,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现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技能及其相关知识,获得经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为学生的“做”而设计的教材。

(三)“教学做”模式一体化教材。贯彻“能力核心、素质全面、知识够用”的宗旨。以行业为导向,以职业为基础,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来遴选教学内容,确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模块,对学科知识进行重构、排序,将相关理论知识点分解到实训任务中,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操作技能的培养上,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做”为线索,解决做什么、怎么做、得到什么样的效果的问题,突出知识的应用、创新素质的培养,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于一体,优化整合课程内容,教、学、做并重,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技能培养,突出应用性。

(四)工学一体化(任务引领式)教材。用具体的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工作任务是核心,以岗位典型代表性的工作任务选取成为教材的核心要素,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行动导向教学,体现能力本位,要求在体系结构上从学科系统性转为应用整体性,教材内容的选用与本院校的实训设备相配套,对知识和能力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训相结合,把“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工学结合”等现代职教观念融入教材,贴近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工作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明白“怎么做”,体验知识、技能的应用及知识的迁移。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一体化教材大致的共同特征:(1)打破传统的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理论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材结构;(2)“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开展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为点,集知识、技能和态度(职业素养)三维目标于一体,体现能力本位;(3)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学习与工作的结合,除开发专业能力外,还开发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对接。因此,一体化教材建设成为教材建设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任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专业实训教材建设现状

(一)偏重理论知识,不能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想。目前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专门教材短缺,多数直接将本科院校的同类教材搬来套用,仍只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传统的教材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偏重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应用技能方面的比例偏轻,体系不明,强调“是什么”“为什么”,忽视“如何做”“怎样做”“做到什么结果”的教与学,与学生专业实际运用的操作领域在工作流程、应用环境等方面的结合不够贴切,不能很好地体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目的,学与用不能有效地结合,与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衔接不够,不能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想,指导性显得比较空洞。

(二)实训教材内容对学生持续发展作用不足。许多教材沿袭“学科导向”、“知识本位”等传统观念,缺乏时代性,实用性、前瞻性。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需求对接不紧密,虽内容面面俱到,科学系统性强,但过于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以“传授知识”为导向,忽视职业实践能力培养,这与职业教育的方向相悖。陈茜指出目前虽然中高职教育院校对实训教学及实训教材进行改革,实训背景也与行业工作相关,但教材在内容、结构的呈现形式上仍为零碎化、片段化,操作技能仍按照工作流程教学,培养纯技能,不关注工作过程的整体性,阻碍学生全面掌握工作过程,虽然能胜任某一方面的工作,但其职业生涯和个人持续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

(三)针对性不强,脱离生产实际。教材的编者,绝大多数为学校教师,甚至缺乏行(企)业职场经历,从校内到校内,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缺少实际的生产(工作)经验,编写教材时缺乏市场、企业调研,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分析不够科学,定位不够准确,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的培育,疏于行业新技术、服务规范的融入,有些知识点明显落后于实际岗位的发展,内容重复、针对性不强、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满足职业岗位对知识的更新、内容的创新等要求,甚至出现为了适应教材内容而更改实训教学计划上课的情况,难以实现职业院校培养上岗快、动手能力强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

(四)重技能,轻理论。目前也有教材走向另一个极端,只重视技能而忽视了基础理论的教学,仅仅关注学会、熟悉项目的技术操作流程,偏重动作技能,注重“怎么做”,忽视“为何这么做”,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按图索骥”、生搬硬套,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制约学生继续提升的空间,不能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

(五)考核评价与职业资格要求脱节。传统职业教育教材讲求知识的系统性,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讲中教,听中学”的课堂教授教学方式,仍以终结性考核作为评定专业成绩的主要方式,以考核课堂知识为主,评价标准与职业资格要求脱节,评价内容、评价环节单一,缺乏对学习(工作)过程控制与评价的关注,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局限于书本,思维局限于课堂,能力局限于考试成绩,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三、一体化教材开发的原则和步骤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体现,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解释和传递教育信息的基本工具,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教学就是教师传递、传授知识的精华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就是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但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强调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师生、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获得技能、培养工作态度,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普通教育教材“重知识、系统化”不同,职业教育教材更强调“理论与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的落实,更关注“知行统一”胜任工作能力的培养,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的合一。因此,如何设计符合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的的学习任务,对教材的开发和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教材开发的原则。包括六个原则。

1.职业活动导向的原则。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任何一项职业活动的完成都需要经过一个完整的职业活动的实施过程。一体化教材设计,应该根据职业活动的逻辑顺序,提供学生未来岗位所需的技能及综合能力,着力表现出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工作要素的全面性与合理性。如设置情景化教学模式把具体的职业活动作为导向案例引入进来;提供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将理论教学和职场任务相结合,帮助学生在练习中自然地融入到职业场所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了未来的“职业”,在“做中学”;遵循职业成长和认知学习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熟练者,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学习的融合,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原则。基于“工作过程”不是简单地照搬工作过程本身。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采用来自真实工作项目的实际案例教学,课程内容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职业能力同样不可或缺。须将课程内容与对应工作过程紧密联系,与专业技能标准及岗位质量标准衔接,在课程内容和结构上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使课堂教学过程模拟企业工作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课程整合的根本要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3.“必需、够用”原则。教材建设应遵循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度,重点突出实际操作技能。以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资格标准、用人单位需求、结合企业(行业)的特点,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衔接专业课及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够用”为度,教、学、做结合,删减偏重理论的内容,将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及时纳入教材,开发实践性、实用性较强的学习项目,探索“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4.教学、考证、就业结合原则。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与衔接,是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时势所需。教学内容的组织、构建,不仅应该符合岗位能力要求,明确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点、操作规范与质量标准要求、与岗位任务相关的拓展知识,还应该对接国家职业(执业)资格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执业考试有机融合,达到知识和技能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对接,学生毕业即能就业。实现教学、考证、就业三者相结合,提高教材的先进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实用性。

5.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原则。相对于传统教材,一体化教材信息量更大,时效性、仿真性更强。在呈现方式上应丰富多彩,如实训手册、工作页等,扩展资源,版面生动活泼,有趣味性,在线服务、图、文、声、像、“互联网+”等相结合,做中学、做中教,使学习更加个性化,打破学习时空限制,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6.考核方式“多样化”“多元化”原则。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考核方式和考核主体上,引入“多样化”、“多元化”导向,以基本知识、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为原则,建立过程考核、项目考核、作品(学习成果)考核、单元(项目)理论考试、结业测试等多种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使考核方式“多样化”,避免“一纸论高低”;采取个人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教师考查等多层面、多主体评价考核,同时引入企业或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第三方评价,使考核主体“多元化”,引导学生关注个人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督”和“导”,关注教学的“学”与“用”。

(二)开发步骤。具体如下:

1.行业情况分析,确定专业对应岗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满足企业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侧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所有的课程必须贴近岗位的工作内容、职业能力,按照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设置。前期调研是开发的前提,是课程建设方案制订的依据。对行业情况和职业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岗位对接产业,是开发一体化教材的基础,调研结果将决定课程教学目标的能力导向、课程内容序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选择以及专业教师的实践要求。

2.分析岗位职业能力,确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是指完成某个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胜任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学习内容是工作”是工学结合的首要内涵,一体化实训教材的内容应以行业的真实工作流程作为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应通过行业情况分析、实践专家访谈研讨确定岗位的工作任务,研究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开发实训项目,提炼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使教材的内容不仅注重与实训教学要求的契合度,还注重与企业(行业)管理实际操作的仿真度。

3.明确教材开发的主体。切实反映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是教材开发的思路。目前学校的教师偏重于理论研究,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掌握行业新动态,教学内容及教学能力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造成学生“学而不能致用”,因此在教材建设中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和人才优势,引入企业力量,吸收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参与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1)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在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开发的主体不仅需要校内“双师型”教师,还应当注重具备“双师”特色,即校内“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互相合作共同参与,校企合作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平台。因为教师掌握教学规律,熟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素质基础,具备职教理论水平和文字能力,可以把控专业理论知识的够用程度;而企业技术人员对岗位群所需的能力结构有充分认知,熟知行业的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更知晓职场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并掌握大量的实际典型案例,将校企二者有机结合,组成教材编写双主体,可较好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能力的结合,使教材内容对接岗位实际、对接生产过程,保证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2)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多主体模式。在双主体的教材编写组合的基础上,也可以采用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的多主体模式开发教材,即多个兄弟院校和多个企业共同参与,充分共享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校校合作可以促进院校间交流,博采众长,强弱互补,达到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多个校企合作促进企业(行业)间的交流,多主体合作,院校能掌握企业对综合人才的要求,实现“企业(行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搬入课堂”的目标,保证教材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满足社会用人需求。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载体。教材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随着“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毕业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职业教育思想的转变,“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学对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体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材是职业教育教材发展的趋势,能否使它成为为学生的“做”而设计教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学”而编写教材,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维目标同时提升,是一体化教材建设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申凤琴,孟宪芳.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技术教育装备,2015(11)

[2]翟颖.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一体化教材开发的几点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5(9)

[3]洪洲.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材建设体系[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12)

[4]罗捷.电工基础与技能一体化教材开发的探讨[J].职业,2014(5)

[5]李绍华.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建设创新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2(7)

[6]曹雅丽,韩玉芬.《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21)

[7]刘明,陈剑锋.职业院校任务引领式一体化教材的开发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3(6)

[8]李斌,李振军,张政,等.本科层次专业课教材理实一体化建设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3(4)

[9]王玉湘,石馨,王振国.谈基于工作过程的航空制造专业群教材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10(8)

[10]陈茜.高职连锁专业一体化实训教材改革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4(19)

[11]赵会娟,苗雅丽,李秀副,等.高职特种加工实训教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12]王守龙.高职院校《审计基础》教材编写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13]姚丹.构建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新模式[J].太原城市技术学院学报,2014(5)

[14]曹雅丽,韩玉芬.“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21)

[15]宋良玉.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教育汽修专业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16]张扬群,邓泽民.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材设计与编写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

[17]李文光,余幸辉,唐振华.中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与策略[J].教材建设,2011(7)

[18]徐兰文.中等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践[J].辽宁教育,2013(7)

[19]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0]冯朋员,俞浩伟.基于“工作流程”中职物流专业实训教材开发过程[J].科技创新导报,2012(31)

[21]伊小琴.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和策略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

[22]刘晓书,孙小蛟.中等职业学校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科学咨询,2014(19)

[23]李绍华.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建设创新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2(7)

[24]李敏,孙百鸣,陈强等.高职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25]卞平,刘建潮,赵明炯.高职“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6]常明,马朝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职教通讯,2011(14)

[27]程德蓉,邢晓林,李彩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材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7)

建材工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状况

 

1.引言

新型建筑材料是相对于传统建筑材料而言的,它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具有传统建筑材料无法比拟的功能。

建筑材料费用在基本建设总费用中占50%以上,具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建筑材料的品种和质量水平制约着建筑与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此外,建筑材料直接影响土木和建筑工程的安全可靠性、耐久性及适用性(经济适用、美观、节能)等各种性能。因此,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和使用,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2.新型建筑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工业是建立在技术进步、保护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基础上的新兴产业。一般来说,新型建筑材料应具有一下特点:

(1)复合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材料往往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利用符合技术制备的复合材料应运而生。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所为复合技术是将有机与有机。有机与无机、无机与无机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按适当的比例复合。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条件有效地将集中材料的优良性能结合起来,从而得到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据专家预测,21世纪复合材料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

(2)多功能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对材料功能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要求新型材料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即要求材料不仅要满足一般的使用要求,还要求兼具呼吸、电磁屏蔽、防菌、灭菌、抗静电、防射线、防水、防霉、防火、自洁、智能等功能。

(3)节能化、绿色化。随着我国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力度的逐步加大,建筑保温、防水、装饰装修标准的提高及居住条件的改善,对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即参评质量与档次的提高及产品的更新换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材料功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还要求材料无毒、对人体健康无害、对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即新型建筑材料应是所谓的“生态建筑材料”或“绿色建筑材料”。

(4)轻质高强化。轻质主要是指材料多孔、体积密度小。如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材料的使用,可大大减轻建筑物的自重,满足建筑向空间发展的要求。高强主要是指材料的强度不小于60MPa。高强材料在承重结构中的应用,可以减小材料截面面积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及灵活性。

(5)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生产主要是指应用先进施工技术,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产品规范化、系列化。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这样,材料才能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良好发展情景,如涂料、防水卷材、塑料地板等建筑材料的生产。

3.国内外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状况

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筑材料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 新型墙体材料

墙体材料是指在建筑中起承重、围护或分隔作用的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品种较多,主要包括各种空心砖、新型实心砖、砌块、墙板等,如黏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其主要特点是节能、利废、省土、环保、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施工效率。我国墙体材料改革“十五”规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开发和推广全煤矸石空心砖、高掺量粉煤灰空心砖生态建筑材料产品。但目前在总的墙体材料中所占比例仍然偏小,因此很难满足当前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要求。只有促使各种新型墙体材料因地制宜快速发展,才能改变墙体材料不合理的产品结构,达到节能、保护耕地、利用工业废渣、促进建筑技术的目的。

2) 新型建筑涂料

新型建筑涂料是指涂敷于物体表面能形成连续性涂膜,装饰、保护或使物体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材料。近年来,无机高分子涂料受到各国重视,日本将其列为低公害产品加以发展,欧美国家也大力推广。新型高档涂料不断出现,如氟树脂涂料等,国外还相继出现了抗菌涂料、抗静电涂料及防海水侵蚀等功能涂料。

3) 新型建筑塑料

建筑塑料是以高分子材料为主要成分,添加各种改性剂及助剂,为适合建筑工程各部位的特点和要求而生产出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塑料制品。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近几年来,在建筑工程中,塑料制品将不断取代金属制品。主要体现在塑料管道、覆面材料和门窗,以及室外装修、防水保温材料的产量和需求量日益增大。我国塑料建筑材料行业加快了研发和推广应用步伐,行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稳步提高,尤其是塑料型材、管材已经进入稳定成熟的增长时期,是塑料建筑材料中最成熟的品种,目前生产仍在稳定增长中,并成为应用最好的塑料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

4) 新型装饰材料

装饰材料是指建筑物内外墙面、地面、顶棚的饰面材料。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我国装饰材料的生产企业规模偏小,产品质量不稳定,款色旧,档次低,配套性差,市场竞争能力弱;科研开发力量不足,产品更新换代能力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中、低档产品比例大,高档材料比重低。不能满足高档建筑装饰装修的需求。由于装修材料的应用,使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有专家认为继“煤烟型污染”和“光化学烟雾型污染”之后,人们已经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污染时期。所以,必须对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进行限量;对建筑室内污染进行控制等,降低室内污染,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

5) 新型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材料是指有效防止雨水或地下水向建筑物内部渗漏的防水薄膜材料,是建筑业及其他有关行业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我国建筑防水、密封材料经过几十多年的努力,获得了较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基本上发展成为门类较为齐全、产品规格档次多样、工艺装备开发已初具规模的防水材料工业体系。

参考文献:

[1]梁美.浅析新型建筑材料的趋势与发展[J].文学与艺术,2009(12):233-233

[2]张光磊.新型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迟建生.浅谈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与发展趋势[J].林业科技情报,2009(3):144-145

建材工业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军队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教材体系建设既是军队工科院校研究生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军队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在不断推进军队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深入研究军队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的教育目的和教学特点,加强和完善军队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教材体系建设,对研究生培养的目的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军队 工科院校 研究生 教材体系

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部队培养大批高层次、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任。军队院校在培养研究生时,必须着眼未来军事斗争的需要,着眼新的历史时期我军“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按照中央军委关于培养复合型的新型军事人才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备良好全面素质,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军队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教育是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军队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军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专业不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为了达到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目的,需要通过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依据,亦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在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过程中,研究生教材体系建设也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研究课题。根据军队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情况,我认为加强军队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教材体系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着眼全局,加强研究生教材的体系建设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大都定位在培养“专业的研究人才”,是通过研究生的全程教育来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需要通过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及一定的教学内容来达到目标要求。而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依据,亦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计划的体现。因此,研究生教材体系建设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研究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员的知识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员更深层次的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包括公共课程的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公共课程的学习与专业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有明确的教材,如何选取教材,选取什么样的教材对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有很大影响的。研究生教育毕竟与本科生教育还是有很大差异性,所以教材虽然也包括主教材和辅助教材,但在选取和适用上则与本科生教育却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认为主教材应当选用有较大影响力的名校编写的教材,辅助教材则可以结合本专业学员及本校学员的实际情况选取现成的、针对性较强的教材,必要时也可以由任课教员编写体现本校教学特色的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教材。

公共课程在教材的选用和编写上,除了要注重教材的知识性、理论性,更应当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专业课程在教材的选用和编写上,应当结合研究生学员的实际情况,不但要注重研究生学员对本专业前沿性问题的学习,还应注重教材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从而形成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研究生教材体系建设。

二、着眼实际,加强研究生教材的实用性建设

研究生教材的实用性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方面是通过正在就读研究生学员的反馈,了解教学过程中所选用教材在适用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毕业已到部队参加工作的研究生学员的反馈,了解其曾使用过的研究生教材对目前工作的指导性。

首先,通过正在就读的研究生学员的反馈,了解教学过程中教材适用的合理性。

从军队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的招生生源上来看,由于军队院校的特殊性及所处的大环境,在现招收的文科研究生中,主要来自于本科是工科专业的学生。当然工科专业毕业的学生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而且也既符合时下非常流行的一个观点:即工科和文科结合,可以更好的发挥研究生自身的优势,就是将来既有工科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强、做事严谨的特点,又兼具文科学生的感性、想象力丰富、做事灵活的特性,也符合现代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然而却有一个问题被大家所忽略了,那就是从工科本科生转到文科研究生上来的这部分学生,其文科基础知识和理论功底都相对文科专业的本科生较为薄弱一些。又加上文科研究生入学考试时不考数学,所以有一些工科数学成绩不好,也并不十分喜欢文科的学生,仅仅就是为上研究生而考文科类的研究生。因此针对这些具体情况,在选取和编写文科研究生教材时既要保证完成最终的研究生的教育目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相对文科理论功底偏弱的实际情况,按照理论注重基础,应用强化能力的原则来进行教材体系的建设,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切实达到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教育目的。

其次,通过已毕业的研究生学员,了解其使用过的教材对现在工作的指导性。

从军队工科院校研究生的毕业去向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已毕业的学员并没有从事专门的科研、教学研究,而是到部队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因此我认为虽然研究生教育应当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但更应当注重今后的实际工作,切实发挥好研究生到部队的现实作用。虽然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注重的是理论基础知识的合理构建和科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但文科这个学科本身就是与社会结合比较紧密,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彰显文科研究生教育的魅力。所以在选取和编写文科研究生教材时应当通过对已毕业的研究生学员现在工作情况的调查了解,按照理论知识及时有效的转化为素质能力的原则来进行研究生教材体系建设,使已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期间所用的教材更加具有现实的指导性。

三、着眼未来,加强研究生教材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完善

教材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亦是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工程,同时也需要在总结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加强研究生教材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完善,就要深入研究军队工科院校文科研究教育的特点和目的,尽可能的使研究生学员在上课时多听教员讲重点、难点问题;多思考问题;多交流探讨问题;下课时大量的去研读、理解相关的教材。这就需要我们提供给学员充足的教材去保证学员除了从教员这里获得专业理论知识,还能从教材上获得更多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加强研究生教材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完善,就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本专业的学科前沿问题在研究生教材中体现出来,以便研究生学员能更好的掌握知识体系和把握学科前瞻性问题,有利于研究生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员之间以及教员与教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形成教研相长,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加强研究生教材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完善,还要将教材内容与部队实际结合起来,围绕军队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且结合部队实际,逐步将教材体系建设成为融理论性、专业性、针对性、实用性为一体,真正将教材内容建设成为即适合军队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教育专业特点,又能充分体现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性,为培养研究生的后续科学研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起到积极的推动和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加强和完善军队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教材体系建设既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军队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教材体系建设刻不容缓,意义深远。(作者单位: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试论立体化教材建设》张映光[J]中国大学学报

建材工业论文范文第9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教委相继颁布了《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经过十几年来的实践,各高校对它分类范畴的界定,客观上保证了分类体系的连续性这一优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自身特点的需要,我们也发现,原来确定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已不能适应当前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给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一些困扰。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应在继续保持《实体分类法》和《工作规范》特点优势的前提下,适应当前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需要,进行必要的修订工作,以期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发展的需要。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以求同行赐教。

一、教学档案实体分类构建的原则

以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为标准,以《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为参照,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自身特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科学地界定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档案分类实体。

1、严格地遵循教学工作的规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由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它的一切必须按教学规律办学,教学档案同样应遵循教学规律。

2、鲜明地体现教学档案的特点。党群类、行政类、基建类、设备类等类别的档案,其内涵具有普遍性,唯有教学档案它的内涵更为丰富,它的实体更是丰满,教学档案是高职高专院校档案的主体。

3、科学地保持教学档案的内在联系。从教学类档案的构建来看,其纵向脉络是比较清晰、相对独立的,而其横向联系却是非常紧密的,如;招生、学籍、毕业生之间;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教学、实验教学之间;师资、课务、考务、质量评价、学风建设之间等,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始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4、创新地形成教学档案管理的长效机制。制度的建立不是一个很长、很复杂的过程,但是,执行和巩固制度的过程也许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通过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评促建,创新地形成教学档案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的过程更加重要。

二、教学档案实体分类构建的内涵

教学档案实体分类的框架设计为十四条一级条目,各条目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联系,每个一级条目下面设有二级条目若干个,有的二级条目下面还设有三级条目若干,按学年度,由校、系、教研室三级分别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按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不同载体分别归档、保管。

1、综合(JX11)。主要是教学管理和教学基本情况的文件材料。如:上级下达的有关教学工作的文件材料;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产学研合作方案、成果、总结;学院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汇编;学院教学工作会议记录;学院教学基本建设规划;学院教学设备的装备情况;图书馆藏书情况;校园网建设情况;体育器械统计情况;学院运动会材料等等,这些档案材料的保管期限大部份为永久。

2、师资(JX12)。主要是师资队伍结构和建设方面的文件材料。如: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年度工作计划及总结;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工作规范;教师岗位聘任合同书;国家、省、院各级人才培养工程对象材料;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材料;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及实施办法;教师获院级及以上各类教学、科研评奖申报、评审材料及证书复印件;教师获各级各类先进表彰情况汇总;教师业务档案;外聘、兼职教师管理文件、资格审批、协议书、汇总表等材料;校内“双肩挑”教师兼课资格审批表、汇总表;教学工作量统计汇总表等等,这些档案材料的保管期限为永久或长期。其中教师业务档案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建设任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建立业务档案。

3、招生(JX13)。主要是招生及新生录取工作方面的文件材料。如:上级有关招生工作的文件材料;招生计划、录取率、报到率统计材料;新生录取材料及新生名单;学院招生工作计划、总结材料;委培、代培、自费生计划、合同及名单;新生素质调查材料等等,这些档案材料的保管期限永久、长期、短期都有。

4、学籍(JX14)。主要是学生学籍管理及奖惩情况的文件材料。如:新生入学登记表;每学年初在校学生名册;在校学生档案;学生学籍卡;学生照片册;学生学籍变更材料(升级、参军、休学、复学、转专业、转学、退学);学生奖励材料(奖学金、优秀学生);学生处分材料等等,这些档案材料的保管期限为永久或长期。其中学生档案也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建设任务,要求为每一位在校的学生都建立档案。

5、毕业生(JX15)。主要是学生毕业就业工作方面的文件材料。如:上级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文件材料;毕业生工作计划、总结;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核材料;毕业生验印名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证明材料、统计表;毕业生当年年底就业率证明材料、统计表;毕业生就业协议、合同;单位用(聘用)毕业生审核备案表;毕业生质量跟踪、信息反馈材料、质量分析报告等等,这些档案材料的保管期限永久、长期、短期都有。

6、专业建设(JX16)。主要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方面的文件材料。如:人才培养目标论证报告;新开或调整专业的社会调研记录、申报、审批材料;各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方案、年度实施计划、建设工作总结;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记录;各专业教学计划;专业教学计划调整审批材料等等,这些档案材料的保管期限大部份为长期。

7、课程建设(JX17)。主要是课余建设和教材工作的文件材料。如:课程建设规划;院级以上重点课程建设申报材料、审批、验收材料;分专业各课程(理论、实践)教学大纲汇编;学期各课程(理论、实践)授课计划;选修课程内容介绍汇编;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相关材料;学院教材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省、部级建设教材申报材料、审批、验收材料;院级以上获奖教材统计表、证书复印件及样书;参加各级各类出版教材编审统计表及样书;自编校本教材、教学指导书、实验、实习指导书和习题集、教学参考资料统计表及样书;各专业选用教材目录、审批表;教材订购计划表;各课程选用(理论、实践)教材统计表及样本;教材采购及管理实施办法;教学声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建设统计表及实样;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改革相关材料;优秀、典型教案;重要的集体备课记录;选修课开设课程名称、课程表;重修课开设报名表、课程表、授课计划、学生考勤材料等等,这些档案材料的保管期限永久、长期、短期都有。

8、实习教学(JX18)。主要是教学实习、毕业设计、技能鉴定方面的文件材料。如:各系学期实习教学工作计划、总结;院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材料(建设报告、建设计划、建设总结、协议书等);实习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学院、企业)名单和实习场所汇总表;实习(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等)指导书、授课计划、任务书、指导记录;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文件;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指导记录;毕业设计成果材料;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汇总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汇总表;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组织鉴定工作材料;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考证通过率统计材料等等,这些档案材料的保管期限永久、长期、短期都有。

9、实验教学(JX19)。主要是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文件材料。如:实验室建设报告、批复、建设总结材料;实验室建设报告、批复、建设总结材料;实验指导书、指导记录、实验报告;实验开出项目、开出率汇总表;实验室材料购置、消耗、库存明细表;实验室、机房、多媒体、语音室、专业教室等教学设备台账、使用记录、管理规章制度等等,这些档案材料的保管期限永久、长期、短期都有。

10、课务(JX20)。主要是教学进程开课计划等文件材料。如:院历;院历;教学进程表;理论和实践教学总课程表、课程与任课教师安排表;系、部学期任课教师(专任、双肩挑、外聘、兼职)基本情况统计表;调课审批表;教室日志等等,这些档案材料的保管期限永久或短期。

11、考务(JX21)。主要是考试和能力测试方面的文件材料。如:课程试题库和试卷库;班级/课程期末试卷;各课程(理论、实践教学)学生成绩记录表(含平时、期中、期末、总评成绩);按课程归类补考试卷;补考成绩记录表;重修课考试试卷;重修课考试试卷;选修课成绩记录表;系、部按课程进行的教学效果分析;考场、监考、巡考人员安排表;监考人员培训会材料;考场记录;考试违纪成绩处理材料;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统计材料(三、四、六级等);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统计材料(省、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等通过材料等等,这些档案材料的保管期限永久、长期、短期都有。

12、质量评价(JX22)。主要是教学质量评价评估方面的文件材料。如:学院关于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工作文件;学院关于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工作文件;教学管理规程汇编;教学质量期初、期中、期末检查计划、总结材料;教师、学生座谈会记录;学期各级教学督导工作计划、记录、总结;学生信息员教学信息处理记录材料;教师、学生教学质量座谈会记录;同行、领导听课记录;各类专项教学评估材料;教学质量测评材料;教师评学材料;教学异常个案处理材料等等,这些档案材料的保管期限为长期。

13、学风建设(JX23)。主要是学生素质、学风教育方面的文件材料。如:学生素质教育规划;开展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材料;加强学风建设措施材料;学生参加院级以上科技竞赛、发明创造、、体育获奖等统计表、证书复印件;院级以上优秀班集体表彰材料;按年度在校学生素质评价、分析报告等等,这些档案材料的保管期限永久、长期、这些档案材料的保管期限永久、长期、短期都有。

14、教学研究(JX24)。主要是教学研究工作方面的文件材料。如:上级有关教学研究工作的文件材料;学报;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社会学术团体中任职情况;学院及以上教科研成果申报材料、审批、验收材料;系(部)教学研究工作会议记录;教研室教学研究工作会记录、教研活动记录;教师获教研、科研成果一览表等等,这些档案材料的保管期限永久、长期、这些档案材料的保管期限永久、长期、短期都有。

三、教学档案实体分类构建的意义

由教学档案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的重要地位,与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密不可分。因此,科学地构建教学档案的分类实体,是各校规范教学管理秩序、加强教学档案制度化建设,做好“迎评促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建设性工作。

1、规范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的秩序

根据教育部《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院校教学管理要点》和《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科学地构建教学档案的分类实体,对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本身是一个很大的促进,规范了教学工作的秩序。

2、丰富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档案的馆藏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信息大量地积累在教学档案里,由教学档案记载和反映着学院的人才培养水平。教学档案提供的都是教学工作各个环节中形成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是教学效果的客观真实反映,是教学成果的不断积累,足以证明学院的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与时俱进、科学地延伸教学档案分类实体,将丰富教学档案馆藏的内涵。

3、提升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档案的水平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标准的要求,科学地构建教学档案的分类实体,形成教学档案管理的长效机制,这是一个创建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极大地拓宽了档案人员的视野,拓展了档案工作的思路,创新了教学档案管理的模式,提升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档案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1993)

建材工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特色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33-03

一、建设特色教材的背景

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都提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大庆师范学院是2004年5月在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2010年大庆师范学院向省教育厅申报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并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培育单位”。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要将学校建设成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

这个目标说明大庆师范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和高能力为主线,对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设计培养方案[1]。在课程和教学内容方面以“应用”为主旨进行构建,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达到“理论内容够用,专业实践内容加大”,凸显专业特色,实现按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设计课程,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就业、择业、创业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恰当地解决“理论教学实用”的问题,强化实践教学,校企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确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方向。

教材建设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与原来选用的教材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为教师贯彻新理念、落实新的课程目标要求、变革教学方式等提供了支撑。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把握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基本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突出应用特色,即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应用人才为背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教材建设。

二、新建本科院校特色教材建设的思路

新建本科院校拥有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涉及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大庆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师资和石油石化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综合素质高”。教材的理论内容以“够用”为准,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要诠释清楚,不要偏难、偏深,不要求系统性和完整性。只要所需的基础理论即可,注重综合性、实用性。而相应的实训教材最好以易于理解、掌握为准。要以“就业为导向”,摒弃闭门造车的现象,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道路。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业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教材建设并不是孤立的教学建设工程,必须遵循从课程和专业到教材的建设路径。

教材建设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胜任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出发点,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创新精神的培养。内容要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着重解决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关键性环节的重点和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地引进真实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真实的企业案例;要处理好基本内容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关系,注意删减陈旧的内容,增加前沿和实战的内容。

(一)理论基础知识要适度

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以“必要、够用”为度。在满足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的需要和知识连贯性的前提下,精简理论知识的推导过程,删掉过时的内容。如果有些知识内容对学生向专业的高层次发展有用,可作为补充知识进行扼要概述,也可以作为自学专栏。这为学生提升自身能力和所在岗位工作实际需求补充专业知识提供了便利,增强了特色教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课时分配和课堂教学要求有明显的不同。体现在教材编写方面,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根本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培养要求。另外,因使用原有的本科教材偏多,理论知识偏深,不注重应用知识的讲授,也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结构优化为核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同时,强调实践教学和提高岗位技能的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体现专业课程改革以及改革的理念、方法和成果。

(二)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特色教材建设直接体现出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理念,正确把握特色教材建设的方向,科学选用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内容,是理清课程与教材关系的关键。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教材学习课程内容,教材将专业课程内容系统化、具体化。选用的教材要依托课程内容,讲授的课程内容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不能各成体系,要形成有效衔接。要以培养学生学会知识、具备能力和素质这一主线,对特色教材进行模块化、项目化的设计。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使抽象的理论易于为学生认识和掌握。对实践性的内容,要突出操作步骤,满足学生自学和参考的需要。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反映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在编写的教材中体现能力形成的过程,认真研究“做中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要充分认识实践过程对能力形成的作用机理[3-4]。

(三)规划专业课程设置

教材内容要突出“实用、有用、够用”,就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反复论证,课程设置考虑就业岗位的多元化需求,应该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出发,追求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体现“三性三观”论,即课程目标的定向性和能力观、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基础观、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整体性和过程观。在发展中设计,在动态中充实,课程体系要突出行动导向,教学目标是为了行动而学习,教学过程是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就是学习,做中学,学中做[5],使专业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岗位需求,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体系。实现按能力设课,凸显专业特色。适当调整课程结构比例,修订并执行实施性教学大纲,恰当地解决“理论教学够用为度”的问题,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比例适当。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材建设,使教材最大程度地与德育课程密切结合、与岗位实际密切结合、与学生的认知实际相吻合。

(四)依据教改设计教材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材建设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与理念,同时也要深入课程教学改革,在特色教材建设设计的理念上有利于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新理念的实施;在内容编排上可以取消“章节”的提法,以案例为导向,进入教学。在难度上,讲究“必须、够用、实用、有用”,因此,不追求教材的深奥和系统,只讲究特色教材的基本与实用,以工作为导向,保证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遴选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就业准备。

(五)配套教学素材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特色教材建设中的立体化教材建设和发展,依靠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辅助素材库的建设。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断提高,要丰富特色教材建设的内涵、外延和载体,需要课程教学资源的支持。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标准要求、教案、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实习实训指导大纲、教学录像、网上作业、试题库、答疑系统等在内的各种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教材素材和媒体介质有机整合,通过互联网站的支撑,形成特色教材的立体化,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不同需要。

三、新建本科院校特色教材建设的原则

特色教材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要考虑的问题很多,随着学科的发展,教育观念和手段的更新以及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教材建设提出的原则应该是多角度、多层面的。

(一)定向性原则

所谓定向,就是要确定所编写的特色教材的基本走向,包括确定所编写教材的性质――定性,找准所编写教材的位置――定位,规定所编写教材的容量――定量。具体而言,确定是针对何种教学类型,编写哪一类教材,为什么样的教学对象而编写,编写何种等级的教材,多少本,需要多少学时等。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要结合应用型教学和教材编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把握不同的教学类型。

(二)多元性原则

大庆师范学院原来选用的或者编写的教材大多考虑了理论知识,而新建本科院校特色教材建设注重的是应用,即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鼓励学生彼此合作。因此,多元化的要求就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特色教材不仅作为知识的承载体,学生还能够通过教材这个有效工具提高职业技能,掌握各种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写出版多样化的教材。

(三)目标性原则

根据对应用型人才这个教学对象的需求分析,比如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学习目的、学习时间、现有的知识基础等,参照教学大纲以及课程设置,研究和制定教材的预期目标。教材目标是教材设计和编写的灵魂和指南,是教材设计和编写的出发点和归宿。一部特色教材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这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途径。大庆师范学院属于新建本科院校,而且已经确定朝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方向发展。所以在特色教材建设方面就要针对一定的工作岗位,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和职业性。随着课程教学的改革,任务驱动型教学也会成为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

(四)趣味性原则

增强特色教材的趣味性,想方设法地让学习者感到教材内容有趣有用,那么教材在形式上就要赏心悦目,方便实用,体现在教材的封面设计、体例篇幅、插图字号等。趣味性要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兴趣是注意的内在动力,兴趣强烈,可以使学习者对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产生积极的选择倾向和情绪反应,可以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内容有趣能够“抓住学生”,特别让学习者感到“学了有用”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

(五)特色性原则

特色教材建设应该体现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精神、培养目标、教育观念,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体现因需施教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师自编教学讲义体现教师对课程设计的个性和创造性,以此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需要。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根据学生对外语掌握程度的不同,开设了A、B、C三种不同层次的班级,将原始专业班级打乱,根据学生入校后的英语等级考试重新分英语教学班,对不同层次的英语水平讲授不同的英语课程,这种因材施教体现教师不同、班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和培养对象不同的个性和特色。大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开展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这样适合编写企业需要与订单行业的工学结合定向化的特色教材。

四、新建本科院校教材建设的策略

(一)制定特色教材编制的流程图

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统一特色教材编制工作的流程是整个教材建设的当务之急。

第一,要根据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第二,教学素材的选定。根据授课当中教学、实习实践和社会的需要确定教学材料。

第三,要搜寻目前国际和国内已经出版的相关教材情况。

第四,针对大庆师范学院的学生层次,辨别目前国际和国内已有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欠缺的地方和不适用的地方。

第五,要捕捉本专业的教材发展前景和计划。

第六,根据具体的教学方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确定教材内容的优先顺序,制订教材编写计划。

第七,学校教材科组织召开由相关教学指导专家、

该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相关企业行业专家、该专业的学生(含在校的学生和已经就业的学生)等组成的教材论证会,就教材编写大纲和编写计划所设计的教材内容是否适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是否适合学生的发展进行论证。

第八,广泛搜集教材文献资源和文献探讨等教材素材,同时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

第九,该教材的项目负责人组织相关成员撰写教材初稿。

第十,学校教材科组织校内和校外各行各业的专家以及相关人员召开教材论证会,对教材初稿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论证[6]。

第十一,根据专家的建议修改教材初稿内容,形成最终教材稿件。

第十二,对已完成的教材稿件以讲义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实测,根据具体发生的情况进行修改,效果良好的教材初稿交出版社正式出版供学生使用。

(二)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

教材使用质量评估作为教材建设的监督和反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建立教材质量的评估标准,首先要看选用的教材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需要;其次,对教材质量的评估,要测评选用教材是否能够全面反映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最后,查看使用该教材的教师和学生是否满意及建议。

特色教材建设中教材内容的选定,仅有学术型专家的建议远远不够,还需要接受行业和企业相关专家、讲授该课程的相应教师、相关专业的学生检验,特别是注意征求已经在相关岗位工作3年以上本校本专业毕业生对教材的评价意见,形成一批多方满意的优秀教材,要通过这些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人员共同组成教材评鉴小组,从不同角度评估教材质量。

学校将根据教材质量评价的结果,逐步淘汰更新那些理论陈旧、缺乏职业实践的内容、不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使其适合学生的发展、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孝昶,侯新.试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建设――以

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向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12).

[2]楼美云,张雁平.高职示范院校教材开发建设的理念与

举措[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王南华.浅谈应用型本科教育教材建设[J].常州师范专

科学校学报,2004,(3).

[4]郭少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材建设

[J].华章,2010,(21).

[5]张孟民.浅谈现行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J].今日科

苑,2009,(11).

建材工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对该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更不清楚该课程对日后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西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分别于2012年、2013年获批成为云南省教育厅及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以此为契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以工程意识培养为主的理论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是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第一课,是开启学生专业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使学生提早对专业有所认识,了解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许多高校都设置了认识实习环节。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建类专业基础课,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种类、应用及工程技术要求等。为此,课程改革小组建议合理搭配认识实习指导教师的人员组成,承担建筑材料方面的主讲教师应积极参与认识实习。在认识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工程现场,听取现场技术人员讲解,并与学生针对工程所选品种、施工工艺等进行广泛讨论,使学生从感官上实际认识土木工程材料;另一方面,通过观看《超级工程》《伟大工程巡礼》中关于土木工程材料讲解的部分科学纪录片,使学生能够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及材料如何选择、应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改革后的认识实习教学,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理论学习内容更加明确。

2.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为满足“大土木”的培养目标,内容上虽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但仍未能将原有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之学时限制,无法面面俱到,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将会导致无法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为此,按使用领域将土木工程材料分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和专用材料进行讲解。其中,将石料、无机结合料(石灰、水泥)、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等列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列为专用材料,以满足各专业的学习需求。对于通用材料的讲解,在材料基本性质方面主要以材料自身性质与组成特点讲解为主,不需要刻意结合专业特点,而在工程技术指标及工程应用方面则结合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专用材料的讲解,主要结合专业特点及后续课程的需要而选择或增加,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建筑工程专用材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给排水管材等;(2)道路工程专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土工合成材料等;(3)消防工程专用材料:建筑功能性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此外,适时引入材料应用实例,实例最好结合授课专业,以此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3.注重作业的有效性

除了课堂教学环节外,教师还应注重布置课后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作业不但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授课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建立讨论、交流制度,促进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培养氛围的形成。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与其他课程,如力学、数学等课程要有所差别,作业内容不能仅仅是课后习题或整理课堂笔记,应通过大量做题来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应定期要求学生查阅文献,或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阅读相关科技文献,学生才能及时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发展的新动态和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实地调查又能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来解释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最后,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以工程能力提升为主的实践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明确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与材料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材料工程技术试验仪器操作与指标评定方法,因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1.在实验课中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首先,合理安排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如在水泥、水泥混凝土以及建筑砂浆的理论课程完成后,集中安排一次实验课,使实验内容与学时得到集中,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实验和操作仪器等。其次,在实验课组织形式方面采取分组形式,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提交试验方案,其中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数据与分析、问题与分析等,最后要列出参考规范,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对试验全过程有基本了解,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现象。最后,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手机等形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便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实验情况进行讨论与总结。

2.借助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验检测技术骨干人员作为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依托工程项目,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与结果分析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材料评定的基本技能。更为主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某一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指标进行完整实验检测,可以增加对土木工程材料各技术指标的工程意义,也能加深对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在评定过程中,学生通过翻阅相关技术规范提高了土木工程材料标准化的工程意识。

三、以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的科技活动组织

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依靠理论教学环节培养思维,通过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验证并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动力,为此,课程改革小组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科技活动的组织。对于有创新想法的学生,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以小组为单位填写申请表,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性试验;如没有创新性想法,但又有参与创新性实验愿望的学生,可采取助研的方式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可行性强的创新性实验,可进行校级科技创新项目推荐,或作为毕业论文选题,通过完成科技项目或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的创新思维、仪器操作、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此外,通过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将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近几年,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依托,学生申请西南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3项,其中,一项获第八届云南省大中专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二等奖;获批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完成毕业论文7篇。

四、结束语

通过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的改革,学生的工程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有目的地学习,避免了以往死记硬、学而无用现象的发生。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新胜,胡习兵,马远荣.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76—78.

[2]裴锐.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6(1):59—61.

[3]蒋慧,黄小林,王荣,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52—154.

[4]彭艳周,刘冬梅,朱乔森,等.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层次化教学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117—121.

[5]孙家瑛.将科研活动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46):163—165.

建材工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理实一体化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十二五教材”建设的意义与背景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了符合市场要求,正在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建材建设成为首要问题。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进行教与学的基本工具。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直接影响职业技术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为了培养符合新时期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就需要一系列的、完整的,体现新时期职业特色和职业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因此,国家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发展,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于2010年初启动了“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申报工作。为了出版高质量的教材及与之配套的电子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考试考核系统、自测系统及PPT教参等),此次规划教材采取分批立项、滚动建设出版的方式。此次教材建设是以“十一五”教材建设为基础,更新教学观念,推进教学改革,目地在于建设一批精品教材。

二、“十二五教材”建设中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培养

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专业分工越细,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越高。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有助于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职业道德”教育课一直是高等职业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应以正确的职业价值与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

在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建设中要充分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材的设计与编写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需要根据各个职业岗位和学科专业的要求编写专门的职业道德教材,内容要系统化,要符合岗位要求,要合理合法。“职业道德”教材要能帮助学生认识企业、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认识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除此以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的意志能力的培养;也要涉及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等的教育和培养。

另一方面,在编写专业技能教材时,也要尽可能体现职业道德的培养,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渗透其中。这样学生在学习技能时也培养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将职业和道德两者紧紧结合成一个整体,帮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成功。可以通过介绍当前工作岗位上的道德模范的事迹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也可以通过介绍错误的道德观造成的悲剧等实例来向学生展示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涯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使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明确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与规范,为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准备条件。

三、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思想

教材建设离不开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课程改革里蕴藏着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和课程开发及设计方法的重大变革。教材建设要符合所有的这些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理念与宗旨。

一方面,教材建设尤其要体现出“工学结合”的特色。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是“工学结合”。它体现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工作(工作指顶岗实习等)来达到学习的目地。即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知道如何工作。也就是说教材的内容即为工作任务,凡是脱离实际工作与岗位要求的教材内容都是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的。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教材要想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思想就必须使教材种类和结构要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与职业岗位相对接。教材的内容要体现工作的内容,要体现工作岗位的特色和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材,能最大程度上实现学习和工作的零过渡,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同时又在工作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职业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再学习能力。另外,还要在注意工作过程与工作流程是不同的。工作过程是人的技术活动,有一定的主观个体差别;而工作流程是客观的,由世界的物质规律决定。教材的的建设要从整体化的职业分析开始,按照工作过程安排教材种类以及教材内容。由于工作过程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所以在教材的建设中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考虑到所有的工作过程内容。这就要求教材中只能体现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这些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具有通用性,也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在面对个别问题时,才能应付自如,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想

(一)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要一体化

以往的职业教育教材的理论教材常常与实训教材分离,分别编写。这样不仅在形式上是分开的,内容上衔接也不是很紧密,常常给学生造成一种理论与实训是两码事。进而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开,不能真正体现“理实一体化”。尤其是应用于先理论教学再实训教学时,当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时,就早已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忘记或记忆模糊,这样理论就不能很好的在学生的实训中体现出指导实践的作用。再者在先期的理论教学中,由于纯理论的教与学,必然导致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而且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缺乏与实际工作的联系,会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理论知识没有实用价值,也就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对纯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厌烦情绪,进一步导致了学习效率下降。再者,一方面,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实践又验证和修正理论。所以,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合为一体,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理性上和感性上两个层次上理解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技能。只有这样学生的技能学习才能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性。

在“十二五”教材建设中,强调的不是一般的将原来分离的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合编为一本教材。而是需要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经过加工,整合为一个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它在内容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学生既能知道理论如何来指导实践的,又能理解在实践中如何应用理论。

(二)教材内容要体现“理实一体化”

为了实现“工学结合”,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它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灵活运用,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动觉功能,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乏味,因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使专业教学更加直观、具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联系更加紧密。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过程,在教学时,就需要一种“理实一体化”教材。这种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要突破传统的“章节”模式的编排方式,可以将学习内容以“案例”、“项目”或“工作任务”形式来安排,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训项目相融合,形成具体的可实施的案例或项目来编写教材,已达到“理实一体化”。也就是说,可以将原来的章节内容重新组合成与实际工作工程相联系的工作任务,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是即可以独立的,又可以与更高一级的学习任务相联系,学生每学习完一个教学内容,就可以从事相关的岗位工作,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边学边用。这样,就不会像以往教学时,学生只有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才可以进行实训教学。“理实一体化”的教材,使学生一开始就能够明白在学什么,学习是为了什么。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进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五、突出校企合作、区域合作,充分体现行业特色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突出校企合作、区域合作,并且要充分体现行业特色。这些在“十一五”教材建设中,就已经有所体现,但是力度还不够大,形式上单调,结构上不完整。

(一)建立完善的教材编写人员结构

以往教材的编写,大多数由职业院校的专职教师来完成,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往往受到教师的能力与水平的限制,而且由于学校教授技能知识的更新速度滞后于社会的需求,造成教师也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赶上社会的步伐,那么必然会造成教材内容的陈旧落后,而且很有可能有些出现在教材中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证实是错误的或是不符合新要求。可想而知,学生按照这样的教材进行学习,必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落后,甚至造成学生习得的内容是错误的,也一定会影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

所以,在“十二五”教材建设中,教材的编写者除了在校教师之外,还有相关行业的专家以及企业中从事一线工作的工程师等高技能人才。在校教师是最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也是最知道如何“教”的。这样,在校教师就保证了教材的可读性,也就是说在校教师能够合理地把学习内容按照学生的行为和学习特点进行编排与组织,这样的教材符合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习惯。而行业专家与企业工程师是最了解当前最先进的技术与技能的发展状况与趋势的,是最了解技术技能的行业特色与特点,这样就保证了课本知识与一线工作岗位技能的零距离,而且突出了教材的实时性,能够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这样,在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相结合的教材编写模式,不仅深化了校企合作,而且既保证了教材结构组织对于学生是可接受的,同时实现了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实时性。二者相辅相成,从教材内容上到教材的结构上都体现了科学性、可读性、先进性和实时性。

(二)以行业联盟为基础,强化区域合作

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而各地经济建设水平和科技发展的程度差异很大,全国上下使用同一标准的教材,也不符合职业教育本身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教材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以行业联盟为基础,强化区域合作。可以由某些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各个职业院校联合进行教材建设和开发,这样由行业纵向组织,教育部门横向结合,能做到优势互补,并且充分体现本行业的特色。再者也弥补了由一个学校或某一个地方政府来组织教材建设会势单力薄的不足。

六、加强新产业,新能源等新兴专业的教材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与新型技术不断出现,必然导致对相关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也就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那么要培养相应的人才必然要有相关的教材来辅助人才培养工作。所以,在“十二五”教材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加强原有专业教材的建设,更要重视新产业与新能源的教材建设。

在新产业教材建设中,要以企业为中心,以职业院校为建设基础,充分发挥企业专家与在校教师的双重作用。新产业、新能源一般首先产生于企业或公司,企业或公司拥有最新的数据资料与实践技能,但是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专门的职业院校,那么就需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共同完成新产业、新技能的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这样职业院校的建设即符合的社会的发展需求,又完善了自身专业的调整与建设工作。企业即发挥了对新技术,新产业的研究与创新任务,又满足了自身对人才的需求。这样就又强调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七、建设具有实时性、开放性的教材

当前,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使得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成倍数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在“十二五”建材建设时,要缩短教材更新周期。从前,教材只要编写出来,可能就三到五年都不会有太多的内容调整,即使再版也是和原版没有什么差别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想适应时展的需求,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需要我们对教材的编写要与时展相适应。在“十二五”教材建设中,我们可以以 “一个教学周期”,甚至更短的时间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增加新标准、新技术,删减陈旧的、落后的知识与内容。甚至可以在教学中,就可以有选择的增加或是删减教材的内容。真正实现教材建设与教学工作的同步,教材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另外,教材的内容还要注重开放性,不要局限于本专业,也不要局限于本岗位,要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应用基础和空间。

八、非纸质教材的建设,教材形式多样化

从前的教材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纸质的,以书本形式呈现。即使有配套的光盘,也很少应用于“教”与“学”,而且光盘内容是固化的,不能及时更新。在“十二五”建材建设中,要注重教材形式的多样化,尤其是要建立健全基于Internet的教材资源建设。网络的最大优点就是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成本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点,来建设完善的教材系统建设。基于Internet的数字化教材,可以随时更新,且成本低,更新时间短,而且不受地域限制。这种数字化资源可以从形式上说,可以是在线浏览的,也可以是可下载到本地机的。

从教学内容上说,一种是基于超链接的数字化教材(即数字化教材)。这种完全和书本教材同步的数字化教材,和纸质教材内容上基本一致。最大的优点是,当更新一些新的内容时,书本教材未必能够与其同步更新,而这种数字化的教材就能够实现同步更新。此外在载体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了变化,书本教材是纸质的,需一页一页的翻看,可以通过目录定位到自己想看的内容。而这种数字化的教材,只需要通过单击相关的超链接就可以查看相应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搜索”迅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内容。显然这种数字化的教材使用更方便快捷,不用随身携带,只要有一台能够连接网络的终端设备(手机或手持电脑),而且内容可以实时更新,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低碳环保。

从教学作用上说,另一种数字化教材,主要是为书本教材服务的,为了补充书本教材的不足而设计的。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只是依靠书本的文字和图片的表现形式不容易解释或说明教学内容。对于许多的职业技能完全依靠文字是不能说明白的,需要实际操作或现场演示,但是由于学校教育受时间、地点和场地设备的局限性,有时是不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可以应用音视频技术来弥补这种不足。我们可以把一些实际操作或演示用摄像机录制下来,制作成数字化的教学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把难懂的教材内容以平面图像,二维或三维动画,视频文件等形式来呈现。对于教材的使用者来说,单纯地阅读书本教材(只包含静止的文字与图片等)不能理解的一些内容,但是可以通过这种数字化教材辅助资源来达到学会和学懂的目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把一些教材资源固化到光盘,而且也要把这些资源通过借助Internet独特的优势变为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这些教辅资源是教材的补充,更是教材的延伸。它从形式上丰富了教材的表现形式,从内容上弥补了书本教材固定统一的局限性。

总之,非纸质的教材不仅降低了教材的成本,而且完全了打破了区域的局限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共享资源,而且凭借着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也体现了教材内容的与时俱进性。建立健全非纸质教材建设,是“十二五”高职教材建设的重点,不可缺少的,也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

九、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阵地。发展好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必须深化职业教育教材的改革和建设。高职教育教材改革和建设不仅要体现课程改革的思想还要要充分考虑到职业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要体现时代的特色和时代的要求。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开放性等。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与时俱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邢江勇.“电工电子技术”立体化教材建设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8):68-70.

[2]陈拥贤.试论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44-46.

[3]熊建民,郭兴红.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0,(8):67-71.

[4]刘荣才,周丽.职业教育教材质量评价与教材建设问题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43-46.

[5]闫兵.职业教育电子教材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1):69-73.

[6]任玲华.试析高职教育教材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2008,(8):31-32.

[7]王京,田耘,夏策芳.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校本教材开发.[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4-6.

建材工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建设;教材;桥梁工程;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00-02

一本好的教材,言简意赅,引人入胜,学生愿学,教师易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决定了教育的走向,部分高职高专的教材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部分高职高专《桥梁工程》的教材亦然。《桥梁工程》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公路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旨在培养桥梁工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诚然,编一本适于高职高专教育的《桥梁工程》教材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以编写好《桥梁工程》教材为目的,从现状分析出发,据现状弊端,研究问题,采取改建措施,指导优化教材编写,教材已出版,感觉尚可。

一、缘由

1.现有教材情况。目前,《桥梁工程》教材版本甚多,侧重点各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用教材或多或少总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桥梁工程》本科教材较多,有的高职高专《桥梁工程》采用本科教材,但本科教材偏难、理论偏深,沿袭的是学科型教学体系,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重理论而轻应用,重公式、定理的推导论证而轻工程能力的培养,理论学时太多,实践性环节不足,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显然也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高职高专取用效果不佳;《桥梁工程》高职高专教材亦不少,但大多高职高专《桥梁工程》教材“拔高”现象普遍,理论过深,公式推导烦琐,计算较多,高职高专学生数理基础较差较难适应,难以学通;有的高职高专《桥梁工程》部分内容过时,或内容不符,实践偏简,桥梁构造部分偏简,而高职高专分配去向是生产第一线,施工生产第一线需要大量技术型、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施工管理工作,配套教材与之有偏差。综上所述,因此有必要进行教材方面的改革与建设。

2.现有生源情况。近年来录取的高职高专学生高考分数较低,相当一部分学生数理基础较薄弱,对理论学习的理解能力差、接受能力弱。基于当前高职高专的生源质量,为了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必须对《桥梁工程》教材有一个新的合理的定位,达到因材施教,体现高职高专特色。另外,本教材争取在编写内容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因此,亦必须编写与之相应配套的《桥梁工程》教材。

3.高职高专教学情况,《桥梁工程》教材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然而,现在高职高专教学根据现有教材往往忽视基本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显然,编写与高职高专配套的教材即显得尤为重要。

4.市场需求情况,随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桥梁工程》发展迅速,技术结构也有新的变化,桥梁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所需人才也有新的分异,高职高专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生产第一线,主要是从事桥梁工程施工管理等工作。原有的教材内容与目前的职业结构结合较差,工程应用较薄弱,不能突出专业人才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5.《桥梁工程》发展情况。①结构调整,岗位变化,桥梁工程科技施工的迅猛发展,带来职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职高专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显然,高职高专《桥梁工程》的教材亦应与时俱进,作相应变化。②体系理念,目前高职高专《桥梁工程》教材所依据的体系理念,大部分脱胎于本科教材体系理念,高职高专适于自己的《桥梁工程》教材理论正在逐步形成完善。因此必须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创建新的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桥梁工程》教材。③技术本身,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交通事业的发展,桥梁建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且发展迅猛,可以预料桥梁建设必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这对桥梁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诚然,高职高专《桥梁工程》教材的建设必须适应形势的需要,反映科技新成就,体现高职高专《桥梁工程》教材特色。

二、改进

针对原有《桥梁工程》的缺陷,新编高职高专《桥梁工程》教材在知识点、结构编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诸方面进行了改进。

1.知识点。随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桥梁工程发展迅速,资料浩瀚,作为高职高专的初学者不宜包罗万象,因此本教材选用那些成熟的理论与典型的经验,使内容体现少而精,精选内容,又不违背大纲。本教材重点介绍简支梁桥的计算,对于其他体系桥梁的内力计算均不作介绍。桥梁施工由桥涵施工技术教材详述,考虑本教材连贯系统性桥梁施工亦作了介绍,具体教学时,可酌情处理。本教材分总论,梁式桥,拱桥,桥梁墩台,悬索桥和斜拉桥,涵洞,旧桥加固,桥梁施工图识读,桥梁施工等九章,共27个项目。

2.结构特点。本教材有27个项目,每一项目都是先简述本项目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及学习指导,然后详述项目内容,最后安排有项目小结及形式多样的思考题与习题对本知识点进行巩固,这样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自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数理基础层次不同的学生学习,总之,便于教师教学,利于学生学习,利于知识的巩固。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当前市场发展、生源情况、行业结构、教材弊端、职业特点诸多方面的原因,本《桥梁工程》教材内容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针对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参照国家现行规范规程、现行行业标准等,针对高职高专注重实践、注重应用的特点,针对道桥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的特点,以掌握概念、掌握桥梁的基本设计理论与桥涵的构造、强化应用为重点,侧重桥涵构造的分析介绍,侧重结论的定性分析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应用性内容体系,重点加强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编写时力求语言通顺,文字简练,讲清基本概念,简化公式推导,注重实用。

4.消除重复,融合贯通。部分原《桥梁工程》教材部分内容重复,对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衔接考虑不够,教材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较差,新材料、新结构、新理论介绍较少。本教材对《桥梁工程》的内容进行了优化,避免了一些内容的重复出现;减少了教材中一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增加了一些必要的、相关的新知识。

三、成效

本《桥梁工程》教材专为高职高专教育编写,在如下诸方面感觉有成效。

1.内容整合,结构合理。本教材对桥梁工程的内容进行了整合,使桥梁工程的知识结构由低到高,由浅入深,体现知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增强了针对性,使教材的目的性明确,教材力求反映高职高专的职业特点,以利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桥梁工程》是专业课,根据《桥梁工程》教材的性质和基本要求,按照人类的认识规律,将桥梁工程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调整,重组《桥梁工程》教材体系,精选《桥梁工程》教材内容,实现相关内容的相互贯通,相互渗透,使其更具合理性和系统性。另外,当前高职高专侧重实践,室内理论学时较少,本相应的配套教材篇幅作了精简、优化。在认真分析桥梁工程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结合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按有利于学生掌握《桥梁工程》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有利于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出发,编写了本教材。

2.基于特点,定位教材。高职高专教育《桥梁工程》教材目标具有直接性和职业定向性,其教材与职业的对应性强,加强了岗位工作能力的训练。本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应用的方法,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以生产和服务为需要。

3.缩短理论学时,加强实训环节。高职高专教育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层次的技术型、技能型的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高专教材应突出自身特点,轻理论推导,重实际应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本教材的章节安排、字里行间力求反映高职高专特点,精简、缩短了理论学时,优化、加强了实践性环节。

四、特色

教材已出版,感觉在如下方面做得较好,有些特色。

1.结构编排特点新颖,系统上进行调整优化组合,各项目都按知识点、重点、难点、学习指导、项目内容详述、项目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等组成,举一反三,反复例证,有利于教师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便于学习巩固。

2.内容上吐故纳新有新意,教材理论部分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应用性教材内容体系,重点加强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应围绕以掌握概念为基础、以强化应用为重点、以结构构造分析为手段的中心内容展开,引系工程实际和有特色的例题、习题和思考题,从而加强知识的相关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适于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内容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关注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使学生上手快、适应性强。

3.精述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篇幅有删减、有增补,更利于教师教学,更适于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精讲基本概念,即桥梁工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详述、精讲;删繁就简,去旧增新,即减少了教材中不必要的、烦琐的公式推导和一些重复性较大的内容;同时增加了一些必要的、相关的新知识,选用的例题和习题注意实用性和趣味性,选取与当前工程实际联系密切的习题;本教材突出重点,优化顺序,精选内容,减少了课内学时的内容。

4.本教材配有PPT电子教案及思考题与习题答案,便于教学,利于学习。教材业已出版,感慨良多,虽绞尽脑汁、下大力气,力求完善,但终因水平所限、编写匆忙等诸多原因,仍难遂心如愿、仍感不是十分满意。瑕疵之处不少,诸如:虽反复精简内容,但教材篇幅还是过长;实践与理论的比例,虽多次反复调整,仍不是十分满意,如此等等,尚需努力,使其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宝春,上官萍.福建省桥梁工程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编写[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52-56.

[2]项海帆.改革工程教育培育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1-5.

[3]林玉森,信丽华.桥梁工程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J].新校园,2010,(12):15-16.

[4]石雪飞,阮欣,涂雪.桥梁工程多媒体教材的研究与开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81-83.

[5]王俊,罗韧.桥梁工程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A].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11):245-247.

[6]上官萍.桥梁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z1):20-2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

建材工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工业建筑,新型材料,智能皮,发展

 

0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各种多功能的建筑材料被研发出来,而这些材料对于我国工业建筑的实现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发展。

1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1.1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1.1.1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朴素的建筑语言清水混凝土体现的是“素面朝天”的品位。但建筑师们认为,这是一种高贵的朴素,看似简单,其实比金碧辉煌更具艺术效果。,发展。“清水混凝土”一直是国内建筑领域少人涉足的一片神秘之地。,发展。虽然,它与生俱来的厚重与清雅是一些现代建筑材料无法效仿和媲美的;而其施工难度之大,可变因素之多,又使其始终难以被国内的业主和建筑师所采用,更鲜有成功的范例。

20世纪初时,混凝土因其力学特性开始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领域,到20世纪中期,建筑家们逐渐把目光从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的具体利用转移到材料本身所拥有的柔软感、刚硬感、温暖感、冷漠感等材质对人的感官及精神的影响和刺激上,开始用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与生俱来的装饰性特征来表达建筑传递出的情感。

首都机场新航站楼采用的就是清水混凝土技术。据该工程技术负责人介绍,新航站楼共有65万方混凝土浇灌任务,其中有一半以上将采用清水混凝土,这种技术将主要在候机大厅和公共大厅外部结构采用。这种新混凝土没有色差、气泡和裂纹,也不用进行刷漆装修,完全是自然灰色调,非常质朴,目前国内只有香港机场采用过此项技术。

1.1.2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40MPa)首先用于30层以上高层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为这种建筑物下部三分之一的柱子,在用普通混凝土时断面很大。除节省材料费用外,与钢结构相比,加快施工速度也是采用混凝土结构的重要特点。

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高技术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常规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选用优质原材料,在妥善的质量控制下制成的。除采用优质水泥、集料和水外,配制高性能混凝土还必须采用低水胶比和掺加足量的矿物细掺料与高效外加剂。

我国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应用发展迅速。我国是生产和使用混凝土的大国,混凝土的质量在不断地提高。随着高性能混凝土的优越性不断地得到认可,混凝土应用技术的进步,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高性能混凝土获得了迅速发展。

1.2新型绿色环保装饰材料的发展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是应用最广泛的建筑功能材料,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随着人们牛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建筑装饰工程中不仅要求材料的美观、耐用,同时更关注的是有无毒害,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及环境的影响。“ 智能皮”是由美国费城的建筑师斯蒂芬·基兰和詹姆斯·廷伯莱克研究发明的一种建筑新材料。

“ 智能皮”是包在铝框架外面的一层膜,就象包在帐篷支架上的尼龙布。,发展。是由两层叫做聚乙烯对苯二酸酯(PET)的聚酯膜组成的(PET也是用来制造汽水瓶的塑料材料),这种设计理念是利用这种薄而柔软的膜作底层,把照明、供暖、能量储存甚至信息显示屏等微元件都“印”在上面,就好像用墨水在纸上写字。其结果是可以提供无限个性化的廉价电子墙壁,既可用于工业生产,也可用于住宅。人们可以自己设计住宅,例如,可以把起居室的一面墙作为内置电影屏幕,而按一下开关,整面墙都可以变成窗子。,发展。

智能皮的两层PET之间有两英寸厚的空间,内层贴有气凝胶衬垫。而两英寸厚的气凝胶衬垫的绝缘效果跟用聚本乙烯绝缘材料浇灌的17英寸厚的水泥砖墙完全一样。PET的外层涂有包含用相变材料制成的微胶囊状透明树脂,可以在白天吸收周围热量,并在晚上温度下降时释放热量,从而使墙壁本身变成一个调温设备。

2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环境与趋势。

2.1工业建筑设计的节能省地趋势

工业建筑在节能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工业建筑设计历来就很重视设备节能,利用自然通风,利用自然采光。,发展。

2.2生态化发展趋势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生产力发展、工业建筑蓬勃发展、必须考虑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与可持续性发展,新的绿色工业将是自然循环的整体部分,甚至在用了能源之后还在生产新的能源,它不破坏自然,它的废弃物将是自然成长的营养而不是污染环境的毒物。新的绿色工业建筑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工业建筑的城市环境设计、节能、节地、环境保护与防止污染等问题给予了极大重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面向新世纪运用生态学中的共生与再生原则,结合自然并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方面将是工业建筑的发展方向之一。

2.3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建筑中,也存在着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任何有价值工业建筑,慎重对待拆除和改造,避免单纯大拆大盖,适当保留可以延续历史记忆,为企业留下深厚的企业文化、为后代留下文化遗产。

3结束语

工业建筑发展迅速,他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他对于我们的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引导工业建筑向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维生.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概况[J].经济管理,2009(05)

[2]周铁军,袁渊.现代工业建筑高技术化设计趋势研究[J]工业建筑,2006,(11).

[3]汤雪飞.现代工业建筑发展趋势[J]河南建材,2008,(05).

[4]周铁军,张洁,袁渊.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02).

[5]邓钊.浅谈污水处理厂建筑物设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09,(04).

[6]柳彩虹.对原有化工建筑设计的几点改进[J]甘肃科技纵横,2008,(02).

[7]陈海.对当前工业建筑设计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1).

建材工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试验

中图分类号:C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行业进入了飞跃式发展时期,国家一度加强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从建筑工程的材料质量,材料规格,生产标准甚至是价格都有了一定的规定,在短暂的一段时期内,促进了整个建筑资料市场的规范化,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受到世界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大,市场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化,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各大建筑企业为了增强本企业的竞争力,使用各种方法降低成本,虽然明知道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但依然有许多追求暴利的企业不断使用各种劣质材料,使得建筑资料市场变得更加混乱,发展到今天,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已经存在着巨大的材料安全隐患,各大部门不断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从建筑材料的本身和管理方面,进行质量检测,并采取各种手段保证质量的可靠性,有力的促进了整个建筑材料市场的规范,但依旧需要诸多改进。

二.我国的建筑材料检测及试验现状分析

1.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偏低。

对建筑材料实施质量检测和控制,不仅仅需要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更需要对相关的检测设备进行正确熟练的操作,减少操作失误,严格客观的记录检测数据,这对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专业学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很多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相关建筑材料质量标准认识不清,缺乏一定的工程业务能力,不仅仅在对质量检测设备上操作不熟练,更因为各种私利失去了在质量质量检测工作中的责任心和最基本的工作道德,因而,对整个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产生了及其消极的影响,这也是我国建筑材料很多检测标准难以贯彻落实,使得建筑材料检测不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建筑材料种类繁多,质量标准不统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已经具有很大的规模,各种品牌的建筑材料,各种类型的建筑材料层出不穷,由于建筑材料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对整个建筑材料市场的管理比较松垮,同时,由于种类太多,品牌混乱,造成了即使是同样的建筑材料,但在生产中对质量的核定标准也不尽相同,各个建筑材料生产厂家,供应厂家,都有着自己本企业的质量标准,造成了整个市场统一的规范难以贯彻实施,形同虚设,质量检测实施困难。

3.各地的质量检测方法标准各异

实施科学严谨的监测方法,统一的检测设备,这是保证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重要标准,但我国目前的建筑材料检测市场上,每个区域,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质量检测工作程序,有着各自的质量评判标准,而且,每个地方研究使用的质量检测的设备机械和相应的质量检测方法,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虽然国家有统一的标准规定,但更多时候,执行的确实各地各区域,小范围的质量检测标准。标准的不统一,对整个质量检测的规范化管理带来了消极影响。

4. 对建筑材料的使用者缺乏质量判别能力。

国内很多建筑材料的使用者对自己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的好坏缺乏一定的专业判别能力,千万种建筑材料日益更新,变化多端,大多数的消费者都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缺乏很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更多的时候是听取材料供应商或者生产商的引导,很容易被误导,当被误导且建筑材料出现了质量问题后,却选择忍气吞声,维权意识较差,这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建筑材料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5.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方法落后。

虽然我国在建筑材料市场上采取了很多质量管理措施,但从整体而言,对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程度很低,质量检测的手段和方法传统而简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虽然有一定程度的采用,但很多区域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机构依然是人工操作,手工填写表格,工序缺乏严密性,且繁琐,失误较大,甚至是人为的修改数据,使得各种数据统计资料缺乏一定的客观性。

三.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控制措施分析

1.科学确定建筑材料检测与试验的项目

建筑材料根据其在建筑物中的部位或使用性能,大体上分为三大类,即建筑结构材料、墙体材料、建筑功能材料。施工现场所用的建筑材料品种繁多,进场检测、试验材料项目要服从国家、行业及当地建设主管部门的规定,并服从《省建筑工程竣工技术档案编制办法》。例如配制混凝土用的水泥,需按批检验其安定性、强度、凝结时间和细度, 混凝土用粗骨料按常规进行颗粒级配、密度、含泥量及泥块含量、针片状颗粒含量等检验项目, 如若用于大于等于C35 的混凝土须做压碎指标,新采用的质地疏松的骨料还应做坚固性试验,活性骨料做活性试验等。

2. 取样的数量和方法

取样要有代表性要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一般是以一批建筑材料不同部位随机抽取规定数量的样品进行试验。因此不仅取样数量要符合规范,而且取样部位及方法也要按规定进行。试样的数量关系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覆盖性,样本数量过少、取样部位或者方法的偏差,都会使试验误差增大,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果。虽然取样的数量和方法错误会引起检验误差得到工程人员普遍认可,但是在实际检测中还是会出现取样不具有代表性、取样的数量不够、取样方法不正确等问题。

3.加强对检测环境的湿度和温度控制

温度和湿度对很多建筑材料的性能有非常大的影响的影响,故在标准中对材料养护、测试时的环境条件有明确的规定,在试验以及养护中必须严格遵守。如水泥胶砂试体成型时的环境温度应稳定保持在20℃±2℃,相对湿度应>50%;试体拆模前的养护温度为20℃±l℃,相对湿度应>90%;试体在水中养护的温度控制在20℃±l℃。又如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防水材料的性能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进行拉伸试验时要求室温控制在23℃±2℃。

4.严格控制试验的误差

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大部分是需要操作人员来予以完成。人力因素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由于人力因素的存在,不同的实验检测主体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在检测结果中误差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将这种误差尽力控制到最低。这就需要操作人员严格的按照操作流程、严格谨慎的进行完成每一步的操作,将误差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

四.结束语

质量是一个工程建筑的生命和灵魂,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和试验,鼓励研发新的质量检测技术和设备,严格执行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规范化操作,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程建筑材料基本常识,更要本着公正,严格的原则,科学客观做好各种检测数据的记录保存,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工作的道德水平,严格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并采取合适措施,促进整个质量检测市场的规范化,保证建筑材料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丽肖 浅析如何做好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 [期刊论文] 《四川建材》 -2011年6期

[2]任万秀 浅析如何做好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年15期

[3]蔡瑾 论建筑材料的检测与实验分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4期

[4]肖妍 如何做好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 [期刊论文]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7年10期

[5]崔建飞 关于建筑材料检测试验的探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34期

[6]彭虹 怎样做好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与试验 [期刊论文] 《世界家苑》 -2011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