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体育项目论文范文

体育项目论文范文

体育项目论文

体育项目论文范文第1篇

(一)目标涵盖关系。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各项工作、各个层面中,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集体体育项目是高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大学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亚文化形态,学校组织开展的集体体育项目是体现这种文化的载体和形式之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全面育德的教育理念,就必须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特别是在开展集体体育项目活动过程中,避免空洞脱离实际的教育,做到贴近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二)载体推动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到集体体育项目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容,集体体育项目是载体。通过开展集体体育项目,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更能彰显其特有的教育功能。一方面,集体体育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每一名学生,在参与集体体育项目过程中,必然会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努力,他们团结协作、和睦相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甘于奉献、服务大局。比如在学校组织的篮球比赛中,学生们为了班级、院系的荣誉,在场上努力拼搏,场下的同学主动担负拉拉队、后勤保障、新闻宣传的任务,集体主义观念在活动中深入人心,强有力地使受众更加全面的认识了集体,并树立了群体意识观念。另一方面,集体体育项目有利于加强学生组织纪律教育,这也是集体主义观念的延伸,其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层面上,更加表现在对学生的心理与观念的重建中,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组织纪律观念与政治教育观念得到了全面的拓展、延伸与维护。集体体育项目的顺利开展,需要每一名参与的同学遵守组织纪律,服从组织安排,履行自己的责任,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组织纪律性。同时,集体体育项目有利于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学生干部队伍。

(三)互补促进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目标,集体体育项目是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指引集体体育项目的政治方向,集体体育项目本身也是一项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必然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集体体育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集体体育项目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两者具有互补促进功能。

二、集体体育项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是全面的、广泛的、具体的。集体体育项目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使多种教育功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地实现,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培养集体主义情感。集体体育项目,目标性很强,参与人数众多,这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能产生很强的凝聚力。在比赛场上为班级、院系荣誉而赛,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使得同学们自发的为“战友”呐喊助威、比赛的跌宕起伏牵动着每一名学生的心,队友受伤时的相互关心、比分落后时的相互鼓励、一起“进攻”时的相互配合、胜利后“喜极而泣”的感人场面,正是集体主义的生动表现。在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其核心的素质就是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集体体育项目这一有益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共事意识和团队意识,让每个学生明白个人的发展,如果没有集体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让集体体育项目成为培养大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尊重他人、团结合作、集体观念、胜不骄败不馁等道德作风的竞赛。

(二)激发意志品质。在集体体育项目中,当同学们凭借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团队协作,获得了比赛的胜利时,赢得的是全体师生的尊重掌声,带动着所有同学在比赛中都始终如一的呐喊助威,直至声嘶力竭。可见,在集体体育项目中,赛场上挑战极限、团结配合的顽强表现总能唤起同学们意志品质的共鸣,弥补了日常课堂中的一种教育缺失,如此一来,集体体育项目与日常课堂教育能互相映照,两者共同成为教育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使集体体育项目成为了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果断、坚毅、自信心、自制力、进取心等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

(三)增强公平竞争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的竞争是人类公平竞争的典范。因为赛场上的竞争始终倡导并进行着公平、诚实的竞争,比如:篮球比赛中的循环分组、足球比赛中的场地选择、排球比赛中的“得分轮换”,都是遵照机会均等原则确立。由此可见,体育比赛虽是激烈的竞争,却促进了团结与合作;它虽有胜与负,却鼓励人们在你追我赶中获得进取。这也正是对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公平竞争原则的完美诠释。那么,通过一次次的活动开展,就会潜移默化的让同学们认识到,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必须遵守诚实、公平这一基本原则。

(四)缓解心理压力。心理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容中较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基石。集体体育项目对青年大学生就具有明显的调适功能,在紧张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每个同学在实现自我时都会有缺憾,而这种缺憾靠自身又很难完全消除,通过集体体育活动来进行情感和心理上的宣泄,可以让种种紧张、焦虑、烦躁得到排解和转移。比如:经常进行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体育项目的锻炼,促使人与人、队与队之间的人际频繁交往,为发展人际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不断的交流和沟通会让其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形成良好的交往模式。同时,学生在亲身参加集体体育项目活动的过程中,克服来自各方面困难,经历失败的痛苦,享受胜利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缓解了生活不适应带来的焦虑和紧张学习引起的烦躁情绪,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集体体育项目教育意义的延伸与开拓

体育项目论文范文第2篇

在运动项目推广过程中,要把文化内涵展示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开展以运动项目活动为主的青少年训练营,比如江苏开展击剑项目进校园体育启蒙活动,以打一大活动和赛事的影响力。把打造项目文化名城作为一个重要方向,比如江苏正在建设的徐州国际武术文化名城、泰州棋文化名城、苏州国际体育文化名城、宿迁时尚体育城市,以运动项目或体育文化内涵和外延拓展为主要内容,极大地带动运动项目文化发展。

2 大力弘扬运动项目精神特质

不同运动项目所赋予的精神内涵各不相同,东方传统项目以本体、人际与自然和谐为主,西方体育项目追求竟争和个性发展,新兴时尚项目挑战和超越人类和自然极限。无论是哪种运动项目,都是追寻人类自身的完善、发展与超越,实现、促进、提升社会的良性发展。围绕不同项目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推动体育影视、著作等文化产品创作,比如《女篮五号》、《中国姑娘》等弘扬正能量的优秀影视作品、报告文学。开发各类职业体育联赛、国际重大比赛的文化衍生品,使之成为体育精神的传播载体。

3 推动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国际传播

建立中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库,采取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措,加大传承稳定性和完整性较差项目的保护力度,把民族式摔跤等特色项目的文化元素挖掘出来并完整地传承下去。加大体育类特别是运动项目博物馆建设,比如江苏建设的中国体育博物馆南通分馆、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南京轮滑博物馆、南通信鸽博物馆、南通板鹤风筝艺术博物馆、浦目大哈自行车文化体验馆,集中展示、普及运动项目文化。借鉴日韩的贻拳道、空手道国际推广策略,提高武术、太极等项目的技击水平,适当引人标准化、定量化的培训手段和习练方法,推动我国传统项目在全球更大范围的传播。

体育项目论文范文第3篇

纵观古今中外,体育追求极致和艺术性,不论是观看比赛还是参与运动,人们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以身体运动为形式的体育项目或竟赛活动,它所展现的人体美、艺术性、情趣感、意志力,历来是各种文化作品的良好素材。体育的繁荣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和广阔空间,与此同时文化作品中运动项目的展示与传播,进一步丰富了运动项目的内涵和特质,使体育的美学、哲学、社会学价值得到了提升。正如顾拜旦《体育颂》所赞颂的那样:体育是生命动力,是美丽、正义、勇气、进步、乐趣、和平,通过体育锻炼而获得人体美、心灵美,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人类梦想。

当今,现代传播和科技手段的运用,让体育与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使体育的艺术价值得到极大开发,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电影等产品更加丰富多元。古今中外的无数文艺作品,或以诗歌、音乐,或以绘画、雕塑,展示各式各样的体育生活场景,表达运动之美、身心和谐甚至是人类梦想,体现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境界。从美学的角度看,体育是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审美活动,体育绘画雕塑以及摄影作品,将体育运动中的力与美展现出来,能给人以心灵震撼和精神激励。奥林匹克绘画大师汗斯·埃尔尼的《尤里西斯》《在雨中》等一批体育绘画作品,以跑步中的健硕人体为形象,培育人的审美观点,展示一种永远向前的力量,寓意体育和人类追求永远没有终点。而希腊雕刻家米隆的雕塑《掷铁饼者》,赞美了人体的美和运动所饱含的生命力,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

我国古代诗词对体育项目和运动场景多有描述,并寄予了美学和哲学的寓意。苏轼《蝶恋花·春景》中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描写少女在墙内荡秋千发出的笑声对行人的吸引,而笑声渐去行人若有所伤,词人借助寻常景物惋惜韶光流逝,别有一种耐人玩味的情韵。元曲《阀阅舞射柳羹丸记尸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构棒起月轮孤,彩毽落晓星谏”,把打马球人的身形姿态刻画的惟妙惟肖。《红楼梦》中大量描写放风筝、荡秋千、划船、下围棋的场景,大观园里的休闲健身活动细节的刻画,显示了清代初、中时期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而“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家飞燕泣残红”,“宝钗扑蝶”展现了封建礼教所无法压制的少女天真活泼的性情。在那个时代,秋千、围棋等体育项目成为人们放松心情、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方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可以说是体育生活方式的唯美展现,也成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破除封建礼制的精神寄托。

2 运动项目文化内涵是体育的灵魂和精气神

“精、气、神”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文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体育促进人类发展,实质上是指体育的文化属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体育运动蕴含了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这是运动项目得以传承发展的文化前提和基础。从文化内涵来看,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项目,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项目,尽管其文化、民族背景不同,但运动项目和竟赛活动中所蕴含的和谐发展、团结友谊、公平竟争、重在参与、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等价值观,是项目得以传承发展也是人类进步的要核。这其中既有健康进取的生命真谛,也有社会和谐的普遍期盼,更有人类进步的共同理想和不竭动力。自由、平等、友谊、进步的人类梦想,是运动项目文化内涵的最高境界,成为一切运动项目的根和魂,也成为贯穿运动与人的精神、气质和神韵。

审美体验、情绪渲染、民俗展示、信念意志,是运动项目文化内涵的最直接体现,这是人们参与、欣赏运动项目的直接动力。如果一个运动项目达不到美感体验、情绪调整、精神激励,那是没有生命力的。大多数运动项目的文化特征十分明显,比如体育舞蹈、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项目,需要音乐、服装等元素的艺术表现力的整体配合,给人以艺术熏陶和美感;舞龙、风筝等民族项目,或需要音乐的激扬,或需要绘画的技艺,本身就是体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借助艺术表现手段实现运动项目文化张力的最大化、最优化。体育舞蹈由体育元素、艺术元素、文化元素构成,舞者以身体、音乐为载体,以优美娴熟、配合默契的舞蹈技艺,让观众的情绪随着舞者的肢体和音乐变化而升腾跌宕,实现舞者和观众的情感交流与灵魂共鸣。我国的象棋富含仁、义、礼、智、信等理念,蕴藏着“棋如人生”“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治国如行棋”等人生哲理和治国之术,这也是象棋运动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

3 运动项目的跨文化传播增进了人类文化自信

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是人与人、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活动,跨文化传播维系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体育作为人类的共同语言,无论是民族传统项目还是现代运动项目,在日常生活或是人类交往层面,都带有深厚的民族、国家文化色彩,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把不同区域、族群、国家的人群“连结”在一起,促动了人类文化的融合、发展和变迁。在体育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一些运动项目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比如我国的太极、美国的篮球、日本的相扑、英国的足球、古巴的拳击、澳洲的橄榄球、韩国的贻拳道,成为该国文化传播、文化输出的主要载体,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的文化自信。

随着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作为国粹的太极拳得到较快发展,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亿多人习练,所展示的东方传统文化神韵深受西方民众欢迎,很多习练者因此转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美国国家研究所开展了太极拳研究,结果称:“太极拳几乎无缺点,无任何副作用。”《纽约新闻日报》呼吁人们参加太极拳运动,称太极拳是一项身心合一的运动。NBA是美国文化输出和打一张的重要载体,它已超越了单纯的篮球比赛,将运动的快乐与观赏、力量和优美融合并发挥到了极致,它代表着“享受快乐”的体育娱乐精神,彰显的是时代个性和流行时尚,展现美国在内的西方文化中具有的激进性、个体性、开放性。运动项目的跨文化传播,在全球领域展示各国家、各种族的文化精髓,成为国家和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

南京青奥会实施“文化与教育计划”,推动运动竟赛和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组织开展了“奥运梦之旅”“世界梦之旅”“中国梦之旅”和“青春梦之旅”4个系列4837场文化教育活动,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运动员们走出赛场,登城墙、进戏坊,在互动中交流,参与人次超过100万;204个文化小屋展示了世界文化村的风采,2}项体育启蒙活动将让广大青少年感知不同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各国文化、不同文明交流融合、和谐共处。南京青奥会提倡的快乐交流重于竟技和比赛,强身健体重于名次和奖牌,让体育真正走近了普通民众,回归了体育运动的初衷;在展示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准确地传播了中华文化,讲透讲好了中国故事,有力地提升国家形象和民族自信,向全世界成功诊释了文化教育与体育并重的青奥会理念。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盛赞南京青奥会“完美无缺”。

4 运动项目文化深根于种族本性之中

体育项目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身体健康指数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环境,社区文化的建设具有着重要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有利于人们提高自身身体健康指数,同时也有利于营造丰富、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基于此,本文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社区文化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区是社会人聚集的主要区域,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社会和谐程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社区中推广,既能够丰富社区生活内容,又能够增强社区居民身体素质,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这对于社区和谐生活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精神文明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给居民带来的不仅仅是表面上一些强身健体的动作,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过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特性,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参与者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坚强勇敢的品质,这在居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三)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指数

体育锻炼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常规体育运动项目没有太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参与者想要长期坚持锻炼,就需要有一定的毅力。然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只要是参与者,基本都是因为爱好才坚持锻炼。这种基于兴趣的锻炼方式,更加容易让参与者长期坚持。

二、民族传统体育进入社区的优势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依然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喜爱,譬如中国武术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它已经演变成了中国在世界上的一张名片。所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社区在内容上、精神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强的健身功效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带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体育项目大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养生内容。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民族传统体育根据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构建了身心兼练的体系,这一点是其他当前任何形式的体育运动都无法比拟的。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虽然有些项目只是在小范围内较为流行,但毕竟它们来源于广大群众,是通过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演变过来的,加之其浓厚的民族特色,在社区居民中推广相对较为容易。

(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参与成本低

很多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社区配套的公共体育设施相对较为缺乏,想要完全满足社区居民的运动需求十分困难。然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器械及环境的要求比较低,很多体育项目只是在户外的小区域内就可以进行。而且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并不需要什么费用支出,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随时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极有利于它的广泛推广。

三、民族传统体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一)科学规划与管理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已经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民族不同风俗,选择该地区社区居民所喜欢的,便于推广而且健身保健效果较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中加入这些体育文化的内容,丰富设计娱乐项目。此外,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情况,适时适当的对已有体育项目内容更新,更上时代的步伐。社区要成立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管理推广部门,负责社区内活动场所以及活动时间的安排,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二)加大宣传力度,组织竞赛类活动来推广民族传统体育

社区要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居民能够积极参与到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中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一批健身模范,让大家可以亲眼看到这些模范身体素质上的变化。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宣传设施,大力宣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具体内容,让居民从思想上认同民族传统体育。此外,社区还可以定期举行一些竞赛类活动,通过比赛来调动居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积极性。

(三)培养社区民族传统体育骨干

早前国家体育总局就提出了社区体育指导员这一概念,它是我国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人物。所以,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一定要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知识,首先要让他们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这样才有利于向社区居民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且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体育人才时,也要注重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此外,社区要充分利用具有一定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居民,培养他们逐步转变为兼职的民族传统体育推广带头人。

参考文献:

体育项目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水平优势项目 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 互动和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245-01

1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与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在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长期保持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及优异竞赛成绩的基础上,需充分发挥其优势,开拓广泛的群众性,将其与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脱节现象,进行完善整合,使得两者之间相互融洽,共同发展。以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带动整个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重要基础,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关键支撑,两者之间有着重要的互推作用。

2 互动和发展的主要表现

2.1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的发展现状

2.1.1 基本概况

我校于2005年获准成立西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由健美操、跆拳道、乒乓球三个优势项目组成,现有高水平运动员近100名,在学校统筹领导下,实行整体管理模式。近年,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不断地在运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在竞赛外还涌现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扩大了学校办学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极大地推动了校园群众体育文化整体发展。

2.1.2 对外发展现状

我校高水平运动队自建队以来,在强大优秀的教练员团队带领下,及我校运动员综合素质的突出表现,多次代表中国、四川省、西华大学参加各类国际国内的体育竞赛,为我校争夺荣誉。跆拳道荣获亚洲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团体季军、个人两金一银的好成绩;啦啦操荣获世界啦啦操锦标赛第六名,健力宝亚运啦啦队选拔赛全国总冠军,先后受邀参加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表演;乒乓球荣获第十六届、十七届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甲组团体冠、亚军。这些都是我校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将其利用与发展对我校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3 对内发展现状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均开有体育教学课程,利用优秀的教师资源培养全体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在学生第二课堂中,学校开展有每年度的校内啦啦操比赛,从中选出一批爱好及优秀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校啦啦队学习和培训;在学生社团中,我校成立有乒乓球协会、跆拳道协会和空手道协会,吸引了大批兴趣爱好者加入;在大型校园活动中,啦啦操和跆拳道也参与其中,将其专业的表演呈现给全体师生;在校园承办跆拳道、啦啦操和乒乓球的全国或省、市的比赛中,吸引了许多师生的关注,等等。但这些都还远远不足,未能全面充分的利用,若借助这些优势将其壮大,必将我校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2.2 互动和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对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的带动作用不足,未充分扮演好示范者和引领者的角色。高水平优势项目在对外运动竞赛中屡次获得突出成绩,但与校园群众体育文化互动这块却过于缺乏。校内运动竞赛举办过少,高水平优势项目仅有啦啦操在校园内举办每年度的啦啦操比赛,而乒乓球、跆拳道竞赛这块就相对缺乏;高水平优势项目在专业知识和技术传播方面不全面,仅开设有体育教学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通过传统教育教学让学生只能对其有初步认知,未将强大的物质资源合理利用和衔接,对于开展高水平优势项目运动员平日训练和运动竞赛的观摩活动太少,大多数学生对此都处于懵懂状态,并不懂得其内涵和意义;高水平优势项目在校内学生社团中建立有乒乓球协会、跆拳道协会和空手道协会,却还未建有啦啦操协会、健美操协会等学生组织,这说明我们对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的意识还未完善,不要将其现有资源予以空置;高水平优势项目取得优异成绩后,未做及时和全面的宣传,普通学生对其了解甚少,不曾知晓运动员背后的艰辛和赛场中顽强拼搏、团结一致的精神,使得彼此间存在距离感;高水平优势项目作为我校最主要的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同时还需要一群强大的拥护者,才能把此元素迅速传播,带动发展。全体师生是主体,只有把主体有效整合,把资源最大化利用,才能实现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快速发展。

2.3 存在不足的原因

我校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已初步渐入发展,但因意识不够强,只能停滞在初级层面,且对于建设其观念还不够深,开展相关活动颇少,普通学生对此兴趣且只持有观望状态。我们要做的是把高水平优势项目深入群众,以学校领导和校园群众文化建设为主要支撑,在思想上突破和转变,使校园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交流畅通。在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因缺乏一种固定规模,无目标无计划,未制定思路清晰的方案和制度,这对其互动与发展有极大地局限性。若有框架,普通学生就能清楚地了解学校对于群众体育文化建设重视程度,这也是开展一系列校园群众体育文化活动重要支撑。而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未能积极地主动地深入群众,这是一种缺憾,若将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合理利用到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中来,是壮大其发展的丰富资源。

体育项目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述评

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许多有效探索,尽管目前还没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借鉴项目管理进行专题研究,但对相关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深化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一、关于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后逐渐发展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直至20世纪90年,项目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体系,逐渐成为了一个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现代管理学领域。

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都有所认识,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观点。中国古代很多学者就提出“以身示教”、 “熏陶化育”、“笃行隆礼”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观点;也衍生出来近代学者“以情化德”、“美育育德”的隐性教育理念。国外,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种天生的倾向都可以由训练和锻炼而使之在刚毅方面有所长进。”佩斯泰洛奇提出:“不要忘记基本的原则,即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等。

目前,国外的研究侧重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能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载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如应用“视觉文化”的知识,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向学生传递知识,帮助学生塑造价值观(Baker,2008);还有一些学者在他们的研究者应用“体验教育”的理论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价(Raji,2007)。还有一些论文(Thiedke,2004、Roholt,2002)希望通过寻找不同教育载体中所蕴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探讨如何将这些教育理念和内容使受教育者接受。这些都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探索。

国内很多学者也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做了大量探索,从他们的专著和论文中可以窥见:龚志宏在他的专著《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详细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白显良在《隐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提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国内学者在他们的论文中,大致作从以下方面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讨论:一是,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的研究。如田淑青的论文《论当前我国高校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入手,分析了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二是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李铭在其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提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能充分满足学生主体自主的需要。三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的思考。周俊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初探》中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各类载体来实现其隐性育人、幽雅环境育人和文化氛围育人的作用。

三、关于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活动的研究

学生活动管理大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研究内容。例如,田慧生在专著《活动教育引论》、但武刚在论文《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活动教育论》探讨了活动的内涵,同时探讨了活动教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傅进军等在《大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课外教育》一书中研究了了大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制度、资源配置与评价相关问题。

1.高校学生活动项目管理的模型。如张超等在《高校学生活动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高校学生活动的管理, 应以项目化管理理念, 优化学生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提高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王建武的论文《基于项目管理的学生活动研究》对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从项目管理理论的角度尝试建构高校学生活动的理论模型。

2.从结合实际工作提出高校中某些学生活动应该进行项目化管理。如彭程在《论项目管理视角下高校基层团学活动的开展》、徐纯赤在《项目管理在校外学生社团活动中的应用》中指出,作为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可以适应高校团学活动的特点,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提高高校团学活动的效果和资源使用效率。

3.将项目管理应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可行性分析。傅丽华在《以项目管理模式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了、蒋旭在《项目管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的新抓手》、姚荣斌在《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论文中提出,把项目管理模式引进到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促进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提高。

4.项目管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管理的作用研究。例如,张波的《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浅析》、叶彬强、黄介彬、、胡新宇的《素质教育活动项目管理程序的研究》等论文指出素质教育活动与项目管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项目管理应用于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提高素质教育活动的质量。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层级进行了研究, 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特征、意义等等初始阶段, 理论深入不够,联系实际的效果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李臣之.活动教育引论[M]. 潘洪健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张波.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水运.2007(5).

[3] 龚志宏. 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傅进军. 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课外教育[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

[5]张超, 杨军丽, 李洪霞. 高校学生活动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10(4).

[6] 李炎清,李太平. 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活动管理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 2012(8).

[6]叶彬强,黄介彬, ,胡新宇. 素质教育活动项目管理程序的研究[J]. 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06(12).

作者简介:

体育项目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学院;田径;专项训练;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089-04

通过对我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对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课程大纲内容和时数进行了适当修改,针对现有状况对田径专项训练课程进行了研究,期望能对我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共七所体育学院。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光盘、INTERNET检索,收集整理了有关训练周期研究的文献资料;阅读了我国七所体育院校的田径专项训练大纲。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重点阅读和分析,并做分类整理、综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的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通过走访、座谈的形式,征询了我国有关专家的意见。

1.2.3对比分析法从纵向时间纬度,分析了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专家们对田径课程设置的不同认识;从横向方面对我国七所体育院校的田径专项训练课程设置进行了对比分析。

1.2.4逻辑分析法 通过归纳有关数据资料,对我国七所体育学院的田径专项训练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寻求适合我国体育学院田径专项训练的课程设置。

1.2.5个案分析法针对典型情况进行个案分析,便于由点及面,发现共同规律。

2结果与分析

2.1田径专项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释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教学一直沿用苏联课程编制,采用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为了促使课程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目前主张用“学校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分别代替“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1],因此在该论文中,改用“学科课程标准”称谓“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制课程的总体规划部分,是课程编制的第一层次,从整体上规定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体育学院在校普通学生课程标准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大纲、限制选修大纲三部分。本文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包括田径课程大纲、田径专项理论与实践大纲、田径专项训练大纲三部分。

2.2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术科学科课程标准目标的比较分析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共七所体育学院大纲的研究,发现不同的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术科学科课程标准目标在相同的大纲中目标阐述的内容和定位大致相同,但是不同的大纲目标定位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具体内容如下:

田径教学的目标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掌握田径主要项目的基本技术、技能,基本的教学方法及主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介绍项目要了解技术的基本结构及理论知识。能胜任高、初中田径课的教学及基本训练,组织运动竞赛及裁判工作。

体育教育学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大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具备各级各类学校田径运动教学、训练、组织竞赛、担任裁判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田径专项技术的示范、讲解能力,掌握专项基本技术、专门性练习手段和有关身体训练方法的能力。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因此,要求学生技术全面,动作示范准确、讲解条理清晰,在专项技术水平上要求比竞技学院学生相应较低些,达到运动二级水平。

具有田径专项训练大纲的学院只有北体和广体两所院校,大纲的目的任务强调学生专项成绩达到二级,独立从事田径运动技术的教学和训练、组织竞赛、以及裁判工作。

2.3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学时、学分的分析

在田径专项理论与实践课大纲中,理论授课学时最多的北京体育大学,其次是成都体育学院,说明这两所大学比较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技术教学与专项训练融合在一起的体育学院有五所(除北体和广体),表1反映了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中,重视技术教学与专项训练位于学时之首的是武汉体育学院。在学分方面,这五所学院大致为24学分。

田径课程教学武汉和上海两所学院因没资料而无法确定,在现有资料的五所体育学院中,成都体院开设的田径技术教学时数和学分最多,说明该校对学生的技术教学很重视。

全国体育教育专业中具有田径专项训练大纲只有北京体育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在这两所学院中唯有北京体育大学坚持三年六学期的专项训练,学时学分居田径专项训练之首,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学科课程必修大纲由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大纲、田径专项训练大纲、田径课程三部分组成。另外五所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都没有开设专项训练,只有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大纲,此大纲包含了理论课、技术课,而技术课是由教学和训练组成,也就是说田径专项训练课没有独立的大纲,它是融入在体育教学之中。因而五所学院的专项训练课学时所代表的是除理论课学时外田径技术实践训练的学时情况,即教学和专项训练的学时情况,他们把教学和训练课放在一起进行专项训练,考试就按照理论、技术和考勤各占的不同比例来决定学生的专项成绩,其结果混淆了教学和训练课的不同之处,造成教学管理上的混乱,使大多数学生既没有在教学和教法上得到提高,也没有通过专项训练提高专项成绩。从大纲的内容中可以看出,除北体和广体两所学院外,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教法的掌握,不重视对专项的训练。

2.4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由于有田径专项训练大纲,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训练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各专项训练中的准备活动;各专项训练中的专门练习及辅助练习;各专项训练中的分解及完整技术训练;各专项的专项素质训练;各专项训练中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和手段;各专项训练中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智能训练、恢复训练;各项目训练计划的制定(多年、年度、周、日、课)。

除上述两所体育学院外,其余五所体育学院专项训练没有大纲,教育训练专业只有田径专项理论与实践大纲,大纲中包括三方面内容:田径理论课、田径教学课、专项训练课。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大纲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技术教学。理论教学的内容是田径绪论和发展史、跑跳投技术原理;技术教学内容是田径各项目的学习。

2.5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考核情况分析由于北京体育大学专项训练大纲是从专项理论和实践大纲中独立出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在考核方面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竞技能力水平的高低。

在田径专项理论和实践考核中,北京体育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是按各单项成绩进行技评和达标的成绩、理论成绩和平时出勤所占总成绩的比例来决定学期成绩。其它五所学院则是全能成绩、理论成绩和平时出勤所占总成绩的比例来决定学期成绩。

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训练考核情况的分析,按专项技能占总分的比例高低对体育学院进行排序:北京体育大学(90%),天津体育学院(70%)、西安体育学院(70%)、武汉体育学院(60%)、上海体育学院(40%)、广州体育学院(30%)、成都体育学院(30%)。从排序的情况反映了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考核更注重学生技术的全面掌握。

2.6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的个案研究

2.6.1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田径专业教学学科课程标准分析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课程是在第一年完成。第一学期田径技术学习短跑、跳远和铅球三项(中长跑介绍课2学时),理论课学习田径运动绪论和发展史、走、跑、跨技术原理、投掷技术原理、田径运动教学原理;第二学期田径技术学习跨栏、跳高、标枪三项,理论课学习田径场地基础知识、田径运动竞赛组织、田径教学文件制定。每学期考核各项目达标、技评成绩的平均数×60%+各学期理论考试的平均成绩×30%+各学期平时成绩见表2。

2.6.2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学科课程标准分析体育教育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在2年半学完,主要学习有关田径理论知识各内容2学时,另外学习田径各项目技术教学法和理论教学法(各2学时)见表3。

表2和表3的理论授课有部分是重复讲解的内容。技术教学中,表3没有开设铁饼、撑竿跳高、链球三项的技术教学,但在表3的田径技术教学中也没有强调体会和了解这三项技术。根据体育教育学院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定位,教育学院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基层学校。因此,要使学生在技术方面全面发展之后再专项拔尖,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也力求扎实。基于实际需要的考虑,对体育教育田径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可进行适当调整。

2.6.3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训练学科课程标准分析体育教育田径考生入学情况不同于运动训练学田径专业学生,技术考试全国都是统一考核身体素质(项目相同)和自己擅长的专项(个别省只考身体素质)。考生进入大学后,重新选择体育项目进行专项训练。在北京体育大学,凡是以田径专项考进来的大学生,每年有90%的同学都先选择目前社会比较受欢迎和时尚的项目,由于自身原因未被老师选中的同学最后被迫选择田径。目前教育学院2004级―2006级田径专项学生共计112人,其中2004级54人,2005级42人,2006级10人。从以上数据可以反映出,田径专项学生每年呈大幅下降趋势。另外由于体育项目的不均衡发展,已经造成如球类项目每位专项教师训练20~30人甚至更多人的情况,而倍受冷落的田径项目个别教师则出现没队员训练或指导1人进行训练的现象,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体育教育田径专项在大学要进行3年的训练,每学期的专项成绩主要是比赛和学校的通级赛,专项成绩评分标准:体育系达二级100分(占总分90%);每学期田径专项平时考勤及训练态度10分(占总成绩的10%)。未达运动等级者按运动成绩与对应分值转化表评分。从训练情况来看,大一学生训练刻苦,96%都能达到二级运动水平,90%的学生专项分都在90分以上。到了大二后,学生训练状况每年愈小。基于此情况本文对体育教育田径术科教学和训练课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对策,希望能改进和提高田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们在大学学习期间,不仅能全面掌握专项理论和技术,而且使副项水平大幅度提高。

2.7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教改对策

2.7.1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学科课程标准的教改体育教育田径专业教学课程大纲分为田径课程大纲和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大纲,由于在安排上有重复性,建议把两个大纲合并为一个大纲,总学时不变共计232学时,具体内容、教学形式与时数及考核办法见表4。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大纲考核情况同其他体育院校大同小异,考核内容和分数包括理论(30%)、技术评定(60%)、平时成绩(10%)。第一、第二学期技术教学与教改前相同,第三学期学习铁饼和撑竿跳高。理论学习第一学期不变;第二学期学习田径体能训练方法、国内外田径训练动态、儿童少年田径训练特点、田径运动员选材;

第三学期学习田径训练文件制定、田径成绩统计与预测、田径运动科研、田径场地设计、走、跑类专项训练法;第四学期学习田径运动科研、田径场地设计、跳跃类专项训练法、投掷类专项训练法。

2.7.2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训练学科课程标准的教改析为了改变体育教育田径专项训练人数大幅减少的现象,建议学校给予相应的政策,凡是以田径专业考进大学的学生,毋需再选专项,直接进入田径专项训练(学生有选择田径专项教师的权利)。面对我国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体育教育专业必然要求从单一的格局,转变为建立以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为主,其它多种方向为辅、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培养规格。由于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不同,为了能全面发展体育教育田径专业学生的技术和能力,在专项训练上采用了全面发展和区别对待原则进行训练见图1。

图1所示是体育教育田径专项训练三年的不同阶段,在大一阶段,同学按照自己的专项进行技术和能力提高训练,大一秋季和春季学期专项成绩按专项评分表考核。达到一级以上运动等级的同学在大二直接进入到第三阶段专项理论提高阶段的学习,在大三时转项进行体能和高尔夫或者其它项目的学习;没达到一级水平的同学,第二年跨项进行训练。成绩考核按男子十项全能、女子七项全能,成绩按附件对应分值计算。例如短跑专项在大一进行一年的训练,达到一级水平就不用在第二年进行全能考核,可直接跳入第三阶段专项理论提高,到大三时转项训练。没达一级的同学在第二年秋季选择投掷项目训练,第二年春季训练选跳跃项目训练,大二期末进行全能考试。大三专项理论的提高主要是训练计划和教案的制定和实施。本文在对全国体育学院田径大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能确保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根据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田径术课必修课大纲进行了部分修改,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希望能对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田径术课必修课大纲的完善提供一些微薄之力。

3结论

1) 我国七所体育学院田径专项学科课程标准分为专项理论和教学实践大纲、专项训练大纲、田径课程大纲。体育教育专业具有田径专项训练大纲目前我国只有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两所学校。

2) 专项训练大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学生的运动成绩,体育教育田径专业要求达二级。专项理论和实践及田径课程培养目标包含了多方面、多纬度,体现在思想、技术、教学、理论知识、训练、竞赛和裁判等几方面。

3) 田径专项训练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比赛成绩或学校组织的考试成绩决定;专项理论和实践及田径课程考核按理论、技术、平时成绩所占的不同比例来决定田径专项成绩。

参考文献:

[1] 徐本力.运动训练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297.

[2]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77.

体育项目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理论知识;普及提高

体育理论的教学是使学生认识了解体育并能指导体育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对体育兴趣爱好的重要过程。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从最基础阶段注重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但笔者在多年的实践观察和实际考察中发现,我们在体育理论教学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需要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努力提高体育理论教学水平,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这是普及提高体育和认识体育的最基本途径。

一、丰富理论知识对认知体育的作用

1.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的作用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多方面的,它能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强弱,政治制度的优越,运动水平的高低,群众性体育普及水平和每一个人的健康程度以及发育状况,更能反映一个人全面的知识水平。如果一个人对体育理论知识逐步提高,那么体育在其心目中的位置也就有所提高,在体育锻炼时就起到诱导和促进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有某一方面的偏好或兴趣爱好,那些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优秀的运动员大都对所从事的事业或项目有所偏爱,甚至入迷才获得成功,否则不可能得到相应的成绩和成果。因为,有了兴趣就会对其产生偏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进而投入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参与,特别是体育运动在这一特性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有人说:“酷爱的项目是本人的第二生命!”这是有道理的。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多利用兴趣爱好对事物的作用,积极地发挥这一“特性”并运用到体育教学上,教学中在提高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2.提高观赏体育竞赛水平。体育理论包括了体育知识和各种项目规则、裁判法的讲授,了解并掌握体育项目规则,对于观赏体育竞赛是大有益处的。因为认识了解规则的同时,也就提高了对该项目特点的认识,也就是说,提高体育理论知识,相应也提高了体育竞赛观赏水平。国际赛场上的激烈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这关系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誉的大事,必然会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精神和意志产生巨大的影响,会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并唤起一种非常独特的情感体验,更能反映出人们对待胜负的态度、思想情操、文化素养、思想方法、认识水平和纪律观念等。我们观看体育比赛,既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要客观分析胜负的原因,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念,这是需要建立在体育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观看体育竞赛可以使人得到各种美的欣赏,可以获得美的享受,产生对健康身体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可以启发思考,使人增长知识,丰富想象力,培养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进取精神和真、善、美相统一的完整人格,进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1]。

3.组织简单的体育竞赛活动。在高别是在大学阶段的体育理论教学中,都有组织小型体育活动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学生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就能独立去完成。现在大学校园的学生会,都在自己组织文化体育活动,学生在丰富了体育理论知识后,能在校园体育活动中运用并展现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也说明了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4.指导体育运动实践。运动的良好习惯是在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养成的,在体育练习和竞赛中,理论性的指导及规则的执行是必不可少的。在身体练习中要遵循许多原则和方法,只有懂得和掌握这些方法,才能科学地锻炼身体,才能提高身体练习的质量和竞赛的公平性。

二、丰富理论知识提高运动技术的作用

1.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及提高竞赛水平。不同阶层的人应该掌握不同的体育项目的练习方法,体育练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竞技性的、娱乐性的、休闲性的、大众性的等等,但不管是练习哪一项目,都应该明确它对人体的锻炼作用,应该因人而异地提高练习者的乐趣,真正使广大群众参与到体育运动的大潮中。每一项体育竞赛水平的提高,都需要有相应的体育理论水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训练,运动员对体育理论和对体育技术的认识程度是逐步丰富提高的,理论知识在对技术的提高上起着重要作用。

2.营造广泛的体育活动氛围。我们号召全民健身,旨在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体育教育工作者应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随着体育运动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国民经济的改善,我们坚信,参与体育活动的人会越来越多,必将逐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从而强健我们的整个民族。

3.丰富理论知识,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体育运动能给我们日常文化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同时在运动中可以培养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只要参与体育运动,了解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就能逐渐喜欢某一项体育运动,进而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参与或喜欢的运动项目的能力。我们每个人所喜欢的体育项目可能不止一两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运动本身对身体条件的要求,我们应在年轻时既要掌握对抗性强烈或较激烈的项目,也要掌握对抗性相对较弱的项目,如: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这样随着年龄的变化,更多地参与后者项目的锻炼。

4.选择适合本人身体条件的项目。人的先天遗传、后天的锻炼和生活质量的水平影响着人的身体素质,在喜欢某项运动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运动项目,这样才能人尽其才,发挥个人的长处。从简单的身体实质练习到简单的技术动作的掌握,在理解动作要领基础上更需要理论知识的丰富,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体育项目的练习质量,从而科学地锻炼身体,并能正确地选择适合本人的运动项目而终身受益。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是改善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最基本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应注重体育教育中理论知识的教学,提高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锻炼身体的实效性,逐步养成自觉行为。伟大的目标可以产生巨大的动力。体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感情教育等,我们要系统地对广大受教育者进行体育理论知识和认识的传授,使他们更加了解自身,懂得如何根据需要进行身体锻炼,学会符合卫生要求的健康生活[2]。

作者单位: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体育项目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对1997年一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研究项目资助立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学作为新兴的单列学科日益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青睐;国家社科基金对体育学资助项目数量与资助经费逐年递增;每年申报数量不断增加,申报内容遍及体育学科整个领域,申报单位遍布地域范围逐步扩大;每年立项课题研究内容紧扣时代主题,围绕体育发展的实际问题;体育学立项研究为加速我国体育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为北京奥运会的圆满胜利召开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有力保障。

一、关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最高级别的社科类研究项目,代表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和水平,对于推动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层次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努力争取承担更多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力争多出一流成果和优秀人才,对于加强本地区、本单位的社科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更好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9%年体育学被列为国家一级学科,科研成果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1997年首次设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学科类,并资助了一批有关课题的研究项目,之后每年均有立项课题,这无疑对提高我国体育社会学科的研究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全面分析历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科立项的具体情况,发现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的一些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作者对历年来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进行了深人统计分析与研究,以其为繁荣体育科学研究,促进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发展提供参考。

国家社科基金的设立,是为了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心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国家社科基金工作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具有十分独特的重要作用。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能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一些优秀的专家学者,正是通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国家社科基金设立初期仅有一类项目,即年度项目(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自筹项目),现在已扩大为五类项目,增设了重大招标项目、特别委托项目、西部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其中重大招标项目主要资助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特别委托项目主要以委托的方式资助党和政府决策部门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西部项目则是为了配合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方针,繁荣发展西部哲学社会科学,稳定西部哲学社会科学的队伍,重点资助民族、宗教、区域经济发展、濒危文化抢救、边疆稳定、对外开放等方面的课题;后期资助项目是资助已完成了80%以上的优秀成果,资助其尚未完成部分的科研及出版。包含有马列社科、党史党建、哲学、经济学、统计学、政治学、法学、国际问题研究、社会学、人口学、民族问题研究、宗教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新闻学、图书·情报与文献、体育学21个一级学科。其中经济学科由于范围太大,将其分割为经济理论和应用经济学两类独立的学科,另将教育学科、艺术学科和军事学科设为单列学科。

二、历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体育学项目情况

(一)年度立项数量分析

1996年7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体育学被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的一级学科。体育学作为26个学科之一,从当年起,开始纳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范畴。自1997年开始至2008年的12年间,体育学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2500余万元,立项392项。作为最年轻的学科,短短的12年间立项发展速度之快,足见国家和社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从体育学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以来,体育学立项数量总体趋势呈现增长,由1997年的20项增加到2008年的65项;在所有立项中一般项目数量最大,12年间一共立项270项,占整个立项数目的68.9%,青年项目立项69项,重点项目17项,自筹项目2项。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党和国家政府日益重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体育学有4项作为国家重大社科基金招标项目。自从2004年设立西部项目以来,体育学已经获得30项资助,足见体育学研究在服务西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社科研究项目,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反映了体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依据图1可知,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在过去12年间共立项392项,平均每年立项32.7项。从变化曲线走势可以看出,十多年间立项数目呈总体上升趋势,但并不是呈现直线状态,表现出高低起伏的曲线形。观察该变化曲线规律得出,1997年一2008年的12年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数目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仔细观察发现这三个时期分别以4年为一个单位。第1个时期为起伏期,1997—2000年的4年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数目63项,平均每年立项15.75项,低于整个年平均立项数,这4年里立项数出现直线下滑状态,由1997年的20项下滑到1999年的10项,幸好在2000年上升到19项,但仍然低于1997年的20项,说明在体育学刚被设立成国家社科基金的初期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与其他社会科学齐头并进的态势。第2个时期是平稳发展期,从2001年一2004年间,这期间立项数目处于平稳状态,由2001年的31项变为2004年的34项,这期间出现一次低谷,2003年立项数只有29项。第3个时期是直线上升期,由2005年的44项升到2008年65项,期间获得3项重大招标项目,27项西部项目的资助,可见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体育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国家的宝贵遗产。

(二)立项课题研究内容分析

1992年,体育学被列为国家一级学科,成为58个一级学科之一。1997年,体育学科被单独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范围,这一决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卢元镇先生主编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一书,将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分为体育人文学科和体育社会学科两大类,每一类又包括有几门具体的学科领域。根据每年立项项目的名称进行具体学科领域的分类,从题目的问题反映对所资助项目进行学科分类,这也是很多学科常用的一种划分方法。在进行分类统计时将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划归于体育人类学研究的范畴。依据表2可见,在1997—2008年之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体育学立项课题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体育管理学与体育社会学两个学科,其中体育管理学共立项95项,位居首位,占整个立项数的24.2 %;体育社会学共立项92项,位列次席,占整个立项数的23.5 %。这充分说明这两个学科在体育发展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立项数位列三到五位的分别是体育经济学、体育哲学和学校体育学,这三门共立项110项,占整个立项数的28.1 %,说明体育的经济效益、体育哲学与体育教育问题受到高度重视,成为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依据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划分,在整个立项课题中体育人文学科共立项103项,占整个立项数的26.3 % ;体育社会学科立项289项,占整个立项数的73.7 %,这充分说明国家社科基金更加青睐于体育社会学研究,表明我国体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与社会发展环境侧重所在。随着科学研究的深人与扩大化,体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越来越多,如体育旅游、体育传播、体育新闻等等,交叉学科研究的逐步深人为体育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更加丰富了体育学研究的内容,提升了体育学科的社会影响与学科地位。

(三)项目所属单位与地区分布

1.项目地区分布

在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地区分布情况中(见表3),北京、广东、上海位列前三位,共获得立项课题141项,占整个立项数的36.0 %;其次是湖北、四川、辽宁和湖南。迄今为止海南还没有获得项目资助,西部地区获得资助得予以西部项目的设立促进了地区之间科学研究的平衡,更大地为西部地区建设服务。从整个获得资助的地区分布来看,每年获得资助的省份区域平衡,逐渐扩大,在项目立项的地区分布上更加区域均等化和平衡化,促进了体育科学研究的地区均等化发展。

2.项目所属单位分布

历年来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立项都是以体育院校、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和体育机关为核心研究机构。从项目主持人所属单位系分布来看(见表4),体育院校位居首位,共获得立项课题163项,占整个立项数的41.6%,这与我国体育院校研究队伍的整体素质、研究资源及水平都占较大优势密切相关。综合性院校位居第2,立项数是104,占整个立项数的26.5 %;师范院校获得立项87项,体育机关获得立项32项。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体育机关的立项比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随着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力度的逐年增加,体育院校保持平稳发展,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的立项比例在大幅度上升。

(四)结题成果形式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的研究成果形式有专著、译著、论文(集)、研究报告、工具书和电脑软件等。从1997—2008年的12年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的结题成果形式主要以研究报告、论文(集)和专著三种形式(见图2)。研究报告是结题采用率最高的形式,共有282项,占整个成果形式的47.6%采用论文(集)形式的有169项,占整个成果形式的28.5%采用专著形式的有141项。可见研究报告是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广泛采用的结题成果形式,表明研究报告能够及时、快捷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能够直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论文(集)是科研工作过程中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成果形式汇集而成,这种成果形式形象而有逻辑层次,能够准确表达科研工作所取得的各个阶段成果,能够推进科研工作的进程,为圆满完成研究任务提供指引;而专著则在研究理论深度和研究全面性方面要求较高,一般适用于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这对研究者科研水平和理论积蓄以及研究的深人与全面性是一个科学有力的呈现。

(五)研究时间分析

课题研究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课题成果转为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建设服务的时间。通过对12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时间的统计显示,96.5%的立项课题所计划完成时间确定在立项年之后的1—2年。仔细观察科研发现,研究时间的长短与研究内容、结题成果形式有直接关系,一般采用研究报告结题的课题研究时间为1年;采用研究报告和论文(集)相结合的形式研究时间为2年;以专著和研究报告结题的研究时间大于2年。然而,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能按期完成的现象却十分严重,以2000年立项的19项课题为例,在对其立项3年(2003年10月)后的结项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至少有58%的课题没有按期完成,多数延长了1.5一2年。2005年10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体育学最新结项的10项课题,统计分析可知,这10项课题平均拖期23.3个月,足以反映出课题结项拖期的严重程度

三、结语

体育项目论文范文第10篇

一门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学科性质是学科确立的几个重要因素。其中,定义是一门学科存在的基础,又是一门学科发展的条件。研究对象决定该学科的基础、学科的性质、研究内容、体系结构等基本问题。可以说,明确研究对象是任何一门学科的首要问题,也是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学科性质是一门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

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把体育学列为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本着“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将原体育学中的11个二级学科合并为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4个二级学科。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由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运动训练学两门学科组合而成的交叉性的综合学科。这标志着体育教育训练学首次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出现在体育学学科体系之中。作为一个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分化,也是其所属三级学科的“母学科”,对其所属三级学科的研究起到指导性和规范性作用。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及成果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自身的基本理论研究还相当匮乏,特别是对其学科概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学科规范方面的系统性成果不多。因此,分析界定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对于该学科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定义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这一称谓是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1997年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第一次出现,它是体育学下属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是由此前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及运动训练学两个二级学科合并而成。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以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活动作为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基础和源泉。换句话说,体育教育训练学源于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实践,其建设和发展也依赖于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它是对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维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同时,体育教育训练学是关于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知识体系,对于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给出了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基本定义: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科。通过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指导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学习和教学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

黄汉升(2003)认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门研究体育领域中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一般规律的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旨在通过对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指导如何通过体育活动达到育人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指导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学习与教学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研究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1]

综合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历史演进、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中有关体育教育训练学的表述以及黄汉升教授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下的定义等各方面信息,体育教育训练学可以定义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问题的学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换言之,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两大领域,涉及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对象、内容、方法、组织实施等各个方面。

2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围绕我们的物质世界及其在人的意识中反映的形态。研究对象不依我们的意识而存在,根据研究的目的进行选择并组成认识的客体。[2]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这是一门学科赖以生存的基础,研究对象决定该学科的基础、学科的性质、研究内容、体系结构等基本问题。可以说明确研究对象是任何一门学科的首要问题,也是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

研究对象的界定既不能过于宽泛、抽象,也不能过于狭隘、具体,要在抽象与具体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界定研究对象的前提条件。

关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以往的研究很少涉及。

在1997年版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得研究范围变窄。因为,所谓理论,就是脱离个别事物的一般化,脱离具体事例的抽象。理论一般相对于“事实”而言,是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其基本要素是概念和解释。方法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实践中,还有大量的现象和问题不属于理论与方法的范畴。同时,除了基本的理论与方法,是否还有具体的理论与方法。因此,这种表述不太严谨。

王晓东认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逻辑起点是运动技能教育。[3]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逻辑结构的起始范畴,是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始自对象,对于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有直接的影响,并起制约作用。但从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历史和现状中,并不能推导出运动技能教育是学科的源头,也不能成为联系学科各范畴的关键点。显然,除了运动技能的学习以外,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还把体能训练(或身体素质训练)作为重要研究领域和工作内容。

黄汉升教授(2003年)从矛盾特殊性的视角出发,指出,体育教育训练学是针对体育教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独特的运动矛盾进行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体育领域中的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的科学问题。[4]本研究更倾向于黄汉升教授的观点。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5]从科学分化出的学科其最终的目的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美, l?劳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学科的研究对象,它必须是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指科研人员基于特定的科学知识背景和特定的认知目的而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或疑难。[6]因此,本研究认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实践中的科学问题。但这一界定仍然存在过于宽泛之嫌,因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都是非常大的概念,它们是实现体育目的的手段或途径,而这些手段和途径必须通过一定形式的身体活动或锻炼行为来完成,而这些活动和行为恰恰是通过一个个运动项目来完成。

转贴于

由此,我们给体育教育训练学一个更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即:运动项目教学与训练实践中的科学问题。为什么前面加一个“运动项目”作为定语·首先,任何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展开,都离不开一个具体的运动项目,无论这个项目是奥运项目,还是非奥运项目,是西方的体育项目还是东方传统的项目,是正式的运动项目,还是自发的锻炼方式,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换句话说,没有运动项目就没有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离开项目谈教学、训练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次,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多数院校是按照运动项目来划分专业方向。研究生们在各专项的教学与训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揭示规律,解决问题。第三,在一些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专著中,研究内容也多以运动项目的教学和训练为主。

3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

3.1 体育的本质

3.1.1 体育概念的整体观

关于体育概念和本质的讨论由来已久,但历经百年,仍然没有定论。

早在1917年,毛泽东就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对体育的本质以及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做过精辟的分析。他指出: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他还倡导,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7]在这里,毛泽东把体育看作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上世纪70年代起,各种争论继续,概括起来有几个重要的观点,一个是教育说,即体育的属性是教育。美国的《韦氏大辞典》对体育的定义是:“体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方面,它采用运动活动和有关经验从心理上、体力上、道德上、精神上和社会上来使个人充分发展,使他成为国家和世界上的一个有用的公民。”前苏联《体育百科全书》(1963年版)也有类似的界定:“体育,整个来说,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是体能全面发展,形成和提高人的生活中主要运动技能和本领的有计划过程。”任杰等认为,体育在本质上不是一种通过身体而是一种针对身体的教育,他的独特功能是育体。[8]二是社会活动说,认为体育的本质必须从教育和文化两个范畴来认识,同时,体育不仅具备生物学特征,而且还具备社会学特征。[9]三是技能说,例如费尔辛(1967)和齐柯勒(1968)的定义认为,“体育是把运动作为一种技艺、科学和有意义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费尔辛)” ;“体育的普遍定义是作为志愿和有目的的人类运动的技艺和科学。(齐柯勒)”[10]。第四,生活说。卢元镇认为,虽然有一部分体育技术从生产劳动技术移植而来,体育也可以作为传授劳动技能的辅助手段,但是体育的本质是属于生活的。[11]本文同意第二种观点,即体育是一个大的概念,给它下定义既要有符合定义的逻辑,又要结合当前的体育实践,不能仅从字面意思来臆断。体育界的前辈熊斗寅先生在1996年给体育下过定义: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12]本文基本认可这个定义的基本内容,但该定义过于强调了体育对人的作用,而忽视了现代体育对于社会、国家的价值和功能,同时,作为一个定义,内涵过于具体,外延相对就会越窄。因此,这个定义是不完整、不全面且过于具体的。本文给体育一个新的定义:体育是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3.1.2 运动是体育的核心

与体育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运动”,人们常常把体育和运动放在一起,那什么是运动,体育和运动的关系又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中,运动是一种涉及体力和技巧的由一套规则或习惯所约束的活动,通常具有竞争性。在体育领域,运动一是泛指身体活动的过程;另一个含义是指体育的手段,其中包括各种游戏和专门的运动项目。在辞海中,运动是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机能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13]可见,运动既指称锻炼方法又指活动项目。

在体育学者的眼中,体育和运动的关系同样密切。李宗浩认为,只要是体育,必然离不开身体运动。没有身体运动的体育和体育离开身体运动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称身体运动为体育的核心手段。[14]唐炎等认为,“运动”是构建“体育”的一个核心要素,用当前广泛流行的博弈论话语来说,运动是体育的“关键加入者”。[15]韩丹在研究了1974年国际体育名词术语委员会编定的《体育与运动词汇》中关于体育与运动的一些概念后指出,人的运动就是人的运动动作总称,是体育和竞技的行为根本和逻辑起点。[16]还有的学者认为,运动是体育的核心和基本手段,没有运动,也就无所谓体育。茅鹏谈到,运动是体育的资源,没有运动就没有体育。运动客观地给体育提供着生生不息的无穷活力。[17]常先厚认为,国人为了达到强化体能的愿望,从而以各种“运动”作为内容,通过运动达到“育体”的目的。[18]陆作生给体育进行了重新定义:体育就是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而不断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的文化活动。尽管本文不赞同这个定义,但他把运动作为体育核心部分的观点还是值得借鉴的:那么体育的(本质)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即使暂时还不能准确回答,我们也能认识到这(本质)内涵应突出“运动”这一概念,体育不是因运动不断发展变化而产生的吗·现在这些体育活动不也没离开运动吗·[19]

综上所述,运动是体育实践形态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是体育最基本最主要的实践手段。可以说,没有运动,就没有体育。[20]而运动项目是运动的具体形式和表现,它包含了体育的基本内容,也反映了体育的基本特点。一个个鲜活的运动项目才是体育区别于音乐、舞蹈等其他社会文化活动的核心和根本。转贴于

3.2 体育学的性质

上世纪八十年代,体育界对体育学的学科属性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索和讨论,最终,多数人的意见是,体育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体育科学中存在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种学科,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21]近年来,仍有很多研究者对体育学的性质进行探讨,有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体育学归于人文社会科学门类下这一定位,指出,体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体育,体育并不是单纯的人体的生理运动的自然现象,而是以人体运动为基础的人文社会现象。因此,以体育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体育学,应归入人文与社会科学门类。[22]田野等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系统的学科群。体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运动的人体,因此,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领域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领域。[23]

在1997年的《学科与专业目录》中,体育学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具有教育学的属性。

张岩认为,体育学没有自己的核心学科。体育科学体系众多体育学科的产生,是由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散发、辐射至体育领域,与体育实践、体育现象及体育学的经验材料相结合的结果,也就是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体育现象的成果。体育科学体系结构的这一特点表明,体育科学的几乎所有学科,体育科学体系整体上具有跨学科的交叉科学性质。[24]综上所述,虽然体育学的属性问题一直没有定论,但多数的学者认同体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或者是一个系统的学科群。然而,作为一个被众多学科分类体系所承认的独立的学科,体育学的存在一定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其学科的性质及其体系应该是明确而具体,且层次清晰的。如前所述,运动是体育的核心要素和基本手段,运动项目包含了体育的基本内容,因此,与其说体育关注的是人的身体的发展,不如说体育是以运动为核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运动项目来为人提供健身、娱乐服务,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以此为逻辑起点来定位体育才更为贴切,也更符合体育的特点,也正是体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3.3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是在学科分类基础上对某一学科基本形态与本质特点的界定。有两种界说学科性质的思维路径:其一,依据学科理论来源或者依据学科功能;其二,该门学科是基础理论学科还是实践应用学科·

1997年的《学科与专业目录》中,体育学分为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尽管四个二级学科是并列的关系,但综合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学科属性等几方面特点看,它们还是有性质和层次差别的。

在这四个二级学科中,体育人文社会学是应用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旨在从理论上提出有关体育决策的建议,并在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运动人体科学是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医学等在体育领域的渗透和发展。它们显然具有各自母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民族传统体育学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学科群,它以武术、气功、养生以及其他民俗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并使之发扬光大。有人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学应归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因为它更多地从民族学和传统学、体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当前这三个学科当归入社会科学的范畴内。[25]但也有作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超级交叉学科,很难说是归属那一门类,因为它不仅包含着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的教育学和训练学理论与方法,且需要借助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可以说涵盖了其他三个体育学二级学科的所有理论,更有他自身独特的一套技术和理论体系。[26]总之,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领域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学科所涉及的各种运动技术的应用性研究、传统体育的人文社会研究和与其它领域相融合的综合性研究,同时,它还具有不同于现代体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以体育学、民族学和人类学为基础,综合了它们的理论和方法为自己的方法论,并密切联系社会学、生态学、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对我国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它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性的、综合性的交叉性学科。[27]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除体育教育训练学外的三个二级学科,要么是其它成熟学科在体育学的渗透和深入,要么是运用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体育实践中的问题。都不是体育学所专有的、独立的本源性学科。

考察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主要从三个问题展开:第一,体育教育训练学到底属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第二,它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第三,它在科学体系中属于哪个层次·

首先,在1997年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在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运动训练多年发展过程中,于1997年两者结合而成的新学科。其学科研究范围为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既然是教学与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体育教育训练学就更接近于教育学的属性。但这样理解是片面的,因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不同于教学论和教育学,它不仅研究教学和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它还研究作为教学内容的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发展问题,而技战术问题的研究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体育项目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崇左市中小学;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调查研究

1 崇左市中小学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状

通过调查,16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全部开展了篮球、足球、田径三项现代体育项目。通过对体育教师访谈得知在日常的体育课中基本是以这三项为主要内容,虽然在调查中每一所学校的体育课都涉及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但大多集中在跳绳、拔河、武术、背篓投绣球等这几项,所开展的项目大多属于娱乐性较强的项目,而射弩、骑马、荡秋千、抢花炮、高脚竞速等一些竞技性较强的项目基本都没有开展。有些项目开展后,由于后期的场地器材得不到补充而半途而废。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对于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在认识上和重视程度上明显不平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地位大大弱于现代体育项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乃至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具有深远意义。

2 影响崇左市中小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因素分析

2.1 教学理论研究不成熟

目前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支撑,尤其对各项目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调查中发现中小学应该开展哪些项目,如何开展这些项目都缺乏具体细则,急需决策部门制定指导性文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挖掘、整理,修改、融合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少数民族体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2.2 领导重视程度以及师资因素

师资力量是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起着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好地在中小学中开展,就必须培养一只具有一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领导如同乐队的指挥,是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实现目标的核心。调查发现各级中小学之间没有统一的少数民族教学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指导性文件,即使学校有这些指导性文件,也没有具体部门去监管执行,都是体育教师自己决定上课的内容。

2.3 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发现崇左市大多数中小学的场地器材老旧或不完善,资金后续支持存在问题,这也是限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原因之一。各级领导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够,领导层应加大支持力度,确定指导性文件,监管到位,加大资金投资力度,这正是目前崇左市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4 文化娱乐多元化以及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

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已占据了体育教学内容的绝大部分乃至全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学中也逐渐走向了边缘。但是竞技体育运动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的消失,在采用相同的现代体育手段的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宏观调控。由于信息化使娱乐手段的选择性更加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因此,在文化娱乐多元化的今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传承和发展上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5 项目自身因素

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杂且技术标准不统一,竞赛制度不健全,规则不够严密。再则,有些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家长不赞成孩子参加,教师为了学生的安全而不愿意开设此项目,如射弩、射箭等。这些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

3 崇左市中小学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对策

3.1 大力支持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整理、挖掘、编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创造条件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列为正式体育课程或乡土教材,为学生增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且保证其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总学时数。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学生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修课,以此满足学生对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需求,且相关部门进行监督落实。

3.2 提高教学质量

3.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设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目标

教师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教学态度、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素养,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优劣。因此应重视开展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等工作。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还没有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不只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其教学目标不仅包括个体目标还应该包括社会目标。在个体目标方面,健康是放在首位的,其次增强学生的体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质以及民族自豪感。在社会目标方面,不断完善基础教学改革,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社会文明、和谐的发展。

3.2.2 合理利用体育设施,规范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设施不完善是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存在的事实,应充分发挥学校现有体育设施,努力开发它的潜在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以丰富教学内容。

3.2.3 确保学生体育运动安全,加大财力资源投入

体育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安全知识,在运动前后须做好热身及放松运动,做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任何活动的开展实施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国家、地方应该针对中小学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成立专项发展资金,鼓励、扶持中小学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竞赛,扩大其影响。

3.3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

3.3.1 构建网络平台建立示范基地

网络在社会、学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校通过建立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网络平台,使全校的师生既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各个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看图片、文字、声像等形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感受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主动探索、获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意识。通过校网络平台可以搭建学校与政府、学校与教育科研单位、学校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总之,建立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网络平台有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传播,同时会极大地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3.2 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示范基地

通过调研,选择学校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项目,成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队,集培训和训练于一体,逐步在中小学中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并命名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以及示范学校,扩大其影响。各主管部门和中小学共同制定基地以及示范学校的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定期对学校开展活动及竞赛并进行考核评比,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新路子。同时有关主管部门给予基地一定的特殊扶持政策。

3.4 处理好与现代体育的关系

现代体育已经全方位的融入到我国的中小学、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且占据主导地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现代体育的功能也得到了大部分学者、专家的认同。但是现代体育也有其缺点,比如追求金牌,与人性关怀冲突;物质化与人性化冲突等,而民族体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具有亲和、娱乐和强身健体等功能,可以有机的将二者融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竞技化的传统体育项目,还是非竞技化的体育项目,都建立了比较规范的表演和竞赛制度。崇左市中小学完全可以依据自身的条件,选取部分优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和现代体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正如费孝通所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西方竞技体育的关系应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3.5 把体育课程纳入期中期末考试范围

两千多年的孔子曾要求自己的学生要精通“六艺”,其中就有“射”(射箭)与“御”(驾驭马车)。无独有偶,古希腊的柏拉图也主张造就身心协调、发展完美的人,用音乐陶冶心灵,用体育锻炼身体。先贤们的教诲发耳振聩,但多年来只重智育的观念始终占据学科课程设置的主流。要改变目前的现状,提升体育课程的地位,只有把体育课程考试纳入中小学期中、期末考试范围,才能根本上改变此现状。目前国内的合肥六八中学首次把体育课程纳入期末考试范围,但真正的把实践课和理论课都纳入考试范围的,还没有一所中小学这样做。

4 结语

崇左市中小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甚理想,民族传统体育开展远远弱于现代体育。且已开课程偏向于娱乐性的项目,竞技性项目偏少。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教学理论研究不成熟,师资因素,各级领导重视程度,资金支持力度,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发展,信息化导致的文化、娱乐多元化以及项目自身因素等。学校应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建立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网络平台,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示范基地;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处理好与现代体育的关系;把少数民族体育课程纳入到期中、期末考试范围内,以从根本上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赵苏.20 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综述[J].体育学刊,2002(3).

[2]丁广明.探索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的途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4).

[3]赵苏矗段国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体育与科学,2002(2).

[4]http:///topic/cz3zn/[OL].

体育项目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高校体育 传统文化

1前言

我国的民间传统的文化项目多种多样,体育项目更是种类繁多,它的内容与形式之多样,堪称世界之最。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锻炼了人的思维,培养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还能够锻炼人们的身体健康素质。而将传统体育理念与现代体育精神完美结合,正是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弘扬了一种推陈出新的精神。

2高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性分析

2.1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传统能使我们懂得尊重文化,了解历史。民族传统中的体育项目被引入高校的体育课堂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传统的体育项目是经过历代人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也能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具有一定的锻炼价值的,各族人民通过不断的努力,经过他们的独特思想与实践经验,为我们创造了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体育项目,为我们代代相传[1]。

2.2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

传统民族的体育项目进入高校,成为现代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现代体育教育的完善,又能充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拉近了学生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距离;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加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投入的经费,缓解了资源匮乏的局面,并且也为现代体育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贡献。

3高校体育教育中引入传统体育的现状分析

3.1人文氛围不浓,学生锻炼兴致不高

传统的体育项目,人文情怀浓,历史相对悠久。另外,包含了一些中医养生的理论研究,不论是哲学、政治与军事,还是文学、宗教与修身养性,对于中华儿女的思想与身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将现代体育的教学与传统的体育项目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必须注重人文氛围的渲染。但由于当前高校体育老师的民族传统知识基础薄弱,理论研究不深入,致使体育课堂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严密,达不到国家对于传统体育教育的要求,致使学生缺少对于传统项目的学习兴趣。

3.2传统体育项目的引入内容过窄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仍是以篮球、排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以及体操、田径项目为主。被引入的民族项目不被重视,一些地区设置的民族项目中有武术类的项目,但是一些特色养生与健身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根本没能实施。一小部分学校将其作为选修项目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没能真正发挥其锻炼学生身体、加强修身养性观念的作用。

3.3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不高

普通高校中真正毕业于体育专业的老师比例较少,部分是一些其他专业的转业人员,他们经过短期的体育课程知识的培训后上岗任教,相当部分的人员的体育教学知识匮乏。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授需要相当广的知识面,对于与项目有关的背景、历史、渊源都必须有所了解,并能将其讲给学生听。如果专业知识不够,不能运用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特点进行讲解,就不能将理论与技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传授给学生。

4高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建议措施

4.1深入发掘民间资源,达到学校与当地资源的优势互补

大部分的高校体育老师都是接受学校教育资源,很少做到与当地的民间传统资源相结合来教学。如大部分的武术老师掌握的只是一些竞技套路,没有完整的武术技艺。如果深入地挖掘当地资源,下乡去采集信息、请教资深武术学者,并结合学校的资源,开展几次专业的研讨会,将老武术学家请到学校来进行优势互补,就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真正的武术。另外,可以组织学生下乡参观当地的民族竞技类活动与表演活动,使大学生能够在参观中感受民族体育项目的魅力[2]。

4.2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意识

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发展与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中无论是体育老师还是大学生群体,都要培养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民族体育竞技项目能够流传下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且当地人对其的认可已经说明传统体育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对于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身体素质是非常必要的[3]。

4.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进入校园,一方面是为了继承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现代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资源,在不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下加以创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完善传统与现代的知识结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对传统的承继下,创造新的项目技术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5结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学校教育融会贯通,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也是为了能够实现现代人才良好身体素质培养的现代体育精神的目标。并且对于树立“素质教学”理念,完成“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守杰.浅谈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技信息,2010,(32):204-213.

[2]梁亮.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开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1,(15):64-65.

体育项目论文范文第13篇

我国当下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学正处于向实践性与理论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重要转型期。本文简要介绍了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实施意义,对目前存在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针对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缺陷的应对方式和策略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力图为各位体育运动项目教育同仁们在该领域的工作提供一点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运动项目;教学理论;实践;研究

在当前我国国家经济实力获得持续提升的同时,我国的教育领域的各项相关改革也不断趋于深入,其中在体育运动教育方面也获得了许多进步[1]。我国当下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学正处于向实践性与理论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重要转型期[2],这对于体育运动项目教学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新标准,即要求该教学体系在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已有的基础之上,向科学性和多元化发展,强调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有效性。特别是当下学生在体质较弱的同时还面临着来自于方方面面的诸多压力,更有必要加强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以期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提高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研究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切实提高学生自体育运动项目教育中获益的可能性。

1实施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意义

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学方法已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当下有些体育运动项目的执教者常流于对教学形式的简单套用,而对运动项目教学内部所存在的逻辑性视而不见。事实上体育运动项目的正确实施是建立在一整套的训练学和生理学机制基础之上的,并且这些机制贯穿于包括准备活动时期以及正式实施时期在内的整个体育运动项目的实施过程之中。体育运动执教者应对于个体身体机能的状态及其在运动状态时的改变情况做深入了解,方能保障体育运动项目的有效实施和运动者运动的安全性。举例说明,准备活动的意义在于协调运动者运动系统与其内脏系统工作能力之间的平衡,体育运动执教者必须了解不同个体在这个协调时间上存在着差异性的现实,因而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运动者进行准备活动,用以将受教育者的情绪调整到适于进行体育运动项目的状态,促进运动者提升肌肉系统供氧能力与身体散热功能的加速。体育运动执教者将类似的教学理论准确地应用于实践教学中,有利于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有利于促使受教育者安全有效地实施体育运动项目,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极为重要和必要。

2目前存在于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缺陷

目前存在于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缺陷是不容回避的,主要表现为:①执教者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主体认知不够清晰。基于体育教学论的高度,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者角色而非主体角色。②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均存在着一定的固化性,缺乏新意,难以适应时代的进步。③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的科学化运用力度不够,体育运动项目执教者尚不能自如地将科学的教学理论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之中。

3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缺陷的应对方式和策略

3.1重视体育运动项目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角色

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将受教育者置于教学实践的主体地位,这一点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常得不到切实的践行。体育运动项目执教者对教学主体的认识不够清晰,必将导致体育教学活动出现较大的偏差。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运动执教者们必须对学生是教学主体这一理念保持清醒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自身引导功效的发挥,避免将学生置于执教者的附属地位。有效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应是受教者与执教者均获得价值体现的双赢局面,而非执教者所实施的单向式的盲目传授。

3.2对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要根据教学实境实施灵活机动的调整

当下相当一部分体育运动执教者一直延用着单一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机械固化的教学内容,对于体育运动项目教学创新不甚积极,这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停滞不前,受教育者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产生抵触厌倦情绪[3]。基于体育运动执教者们个体教学能力的不同,导致其所组织的体育运动相关教学活动呈现出差异性,换句话说,体育教学方式和内容的缺乏新意一定程度上是因体育运动执教者实际操作时的相对性僵化和呆板造成的。因而有必要在体育运动执教者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大力气,提高其对体育运动项目课程的内在理解能力,重点培育其对体育运动项目个体化的依据教学实境实施灵活机动调整的能力,使他们有能力利用对教学实践中的恒定因素与变量因素的有效结合,实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科学掌控。

3.3在具体的微观体育运动项目教学过程中切实运用科学化的运动项目教学理论

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的科学化必须运用于具体微观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学实践中方能得以落实。举例来说,以心率的准确测定来确定运动者的体能运动的强度和心脏功能,对参与体育项目训练的学生测量其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值以便确定学生的有氧工作能力,用以衡量运动者体质的健康程度;要使受教育者对运动项目的学习和分析能力获得提高,执教者可于教学实践中利用姿势反射、翻正反射、直线加速反射、旋转反射等实施系列化的讲解等,这种将运动教学理论有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的方式有利于更好地实施体育运动项目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4结语

实践活动需要来自于理论所提供的指导,而理论的价值体现也是于对实践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方能获得实现的,这一点在体育运动项目教育领域同样适用。学校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研究工作应当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特点,扎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实践之中,通过教学的实践过程来丰富和检验理论的价值。体育运动项目的执教者必须正视当下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缺陷,采取各种适宜的应对方式和策略,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为我国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运用的发展助以一已之力。

作者:方放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洪.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探析[J].科技风,2014.

体育项目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运动项目 教学理论 实践 研究

在当前我国国家经济实力获得持续提升的同时,我国的教育领域的各项相关改革也不断趋于深入,其中在体育运动教育方面也获得了许多进步[1]。我国当下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学正处于向实践性与理论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重要转型期[2],这对于体育运动项目教学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新标准,即要求该教学体系在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已有的基础之上,向科学性和多元化发展,强调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有效性。特别是当下学生在体质较弱的同时还面临着来自于方方面面的诸多压力,更有必要加强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以期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提高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研究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切实提高学生自体育运动项目教育中获益的可能性。

1实施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意义

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学方法已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当下有些体育运动项目的执教者常流于对教学形式的简单套用,而对运动项目教学内部所存在的逻辑性视而不见。事实上体育运动项目的正确实施是建立在一整套的训练学和生理学机制基础之上的,并且这些机制贯穿于包括准备活动时期以及正式实施时期在内的整个体育运动项目的实施过程之中。体育运动执教者应对于个体身体机能的状态及其在运动状态时的改变情况做深入了解,方能保障体育运动项目的有效实施和运动者运动的安全性。举例说明,准备活动的意义在于协调运动者运动系统与其内脏系统工作能力之间的平衡,体育运动执教者必须了解不同个体在这个协调时间上存在着差异性的现实,因而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运动者进行准备活动,用以将受教育者的情绪调整到适于进行体育运动项目的状态,促进运动者提升肌肉系统供氧能力与身体散热功能的加速。体育运动执教者将类似的教学理论准确地应用于实践教学中,有利于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有利于促使受教育者安全有效地实施体育运动项目,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极为重要和必要。

2目前存在于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缺陷

目前存在于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缺陷是不容回避的,主要表现为:①执教者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主体认知不够清晰。基于体育教学论的高度,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者角色而非主体角色。②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均存在着一定的固化性,缺乏新意,难以适应时代的进步。③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的科学化运用力度不够,体育运动项目执教者尚不能自如地将科学的教学理论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之中。

3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缺陷的应对方式和策略

3.1重视体育运动项目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角色

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将受教育者置于教学实践的主体地位,这一点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常得不到切实的践行。体育运动项目执教者对教学主体的认识不够清晰,必将导致体育教学活动出现较大的偏差。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运动执教者们必须对学生是教学主体这一理念保持清醒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自身引导功效的发挥,避免将学生置于执教者的附属地位。有效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应是受教者与执教者均获得价值体现的双赢局面,而非执教者所实施的单向式的盲目传授。

3.2对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要根据教学实境实施灵活机动的调整

当下相当一部分体育运动执教者一直延用着单一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机械固化的教学内容,对于体育运动项目教学创新不甚积极,这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停滞不前,受教育者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产生抵触厌倦情绪[3]。基于体育运动执教者们个体教学能力的不同,导致其所组织的体育运动相关教学活动呈现出差异性,换句话说,体育教学方式和内容的缺乏新意一定程度上是因体育运动执教者实际操作时的相对性僵化和呆板造成的。因而有必要在体育运动执教者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大力气,提高其对体育运动项目课程的内在理解能力,重点培育其对体育运动项目个体化的依据教学实境实施灵活机动调整的能力,使他们有能力利用对教学实践中的恒定因素与变量因素的有效结合,实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科学掌控。

3.3在具体的微观体育运动项目教学过程中切实运用科学化的运动项目教学理论

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的科学化必须运用于具体微观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学实践中方能得以落实。举例来说,以心率的准确测定来确定运动者的体能运动的强度和心脏功能,对参与体育项目训练的学生测量其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值以便确定学生的有氧工作能力,用以衡量运动者体质的健康程度;要使受教育者对运动项目的学习和分析能力获得提高,执教者可于教学实践中利用姿势反射、翻正反射、直线加速反射、旋转反射等实施系列化的讲解等,这种将运动教学理论有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的方式有利于更好地实施体育运动项目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4结语

实践活动需要来自于理论所提供的指导,而理论的价值体现也是于对实践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方能获得实现的,这一点在体育运动项目教育领域同样适用。学校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研究工作应当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特点,扎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实践之中,通过教学的实践过程来丰富和检验理论的价值。体育运动项目的执教者必须正视当下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缺陷,采取各种适宜的应对方式和策略,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为我国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运用的发展助以一已之力。

参考文献:

[1]刘洪.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探析[J].科技风,2014.

[2]李铁军.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性的反思[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体育项目论文范文第15篇

事实上,体育基础科学理论研究是体育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对体育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一定会经久不衰[8]。体育学在90年代中期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体育人文社会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确定为体育学二级学科,我国体育学界掀起了对体育的概念、本质和功能的大讨论。人们从体育与自然学科、与教育学科、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与人体学科、与综合学科等之间的关系来讨论体育的学科属性,从政治、经济、教化、文化、产业、伦理、审美等角度对体育的本质和功能进行讨论。自1997年我国把体育人文社会学设为体育学二级学科以来,体育人文社会学就向一个学科的建制化转型与规模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涌现和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专家、学者,很多学术期刊也都设置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栏目。特别在当今社会问题日趋凸显化、复杂化,体育功能扩大化、多元化形势下,人们都在积极探索和研究,试图以体育为突破口来缓解和平和当前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从多学科的视角建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理论。由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始终坚持以为我国体育事业服务为中心任务,着力解决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世界各国体育事业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世界各国的体育运动组织、体育运动会、运动竞赛、体育制度、群众性体育活动、方针政策、体育教育与训练、体育史、地方体育事业等。该类目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体育事业的研究,针对国外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国外体育政策与管理方面的研究[9]。随着“体育强国”目标的确立和实施,人们对体育事业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举国体制”和体育社会化的研究,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研究,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研究,体育在服务国家、社会、民生方面的价值研究,城乡体育统筹发展研究,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体育职业化改革研究,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等成为时下人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当前,基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水平和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之间的巨大落差,促进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强烈的公民需求和社会共识,体育事业发展的科学转向成为当下研究的焦点和热点。球类运动球类运动主要集中在篮球、足球和排球类目上,具体内容包括职业化改革、运动员的培养和选材、技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战术方法和意识训练、临场比赛经验或模拟训练等研究。同时,一些具有传统优势项目和较好运动成绩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等,由于深受人们喜爱,健身价值高,因此成为体育竞技运动研究的热门课题。由于“三大球”项目的竞技水平还不高、基础差,乒羽等项目的优势受到极大的威胁和挑战,网球等项目的世界竞争非常激烈,因此为了提高成绩、保持竞争优势等,这些项目的研究成为热点也是必须和自然的。其他类目其他类目科学研究的关注度整体上不是很高,相比之下,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研究的关注度较高。一是由于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武术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很多研究者从伦理学、文化学、符号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视角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为了把中国武术推向奥运会,很多研究者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战略、国际传播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二是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风格迥异、特色丰富,很多研究者用多元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三是由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到了来自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与洗礼,基于对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我国很多学者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安全发展展开了研究。

结论与建议